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 第 1a 页 WYG0934-046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会元截江网卷三十三
  晦庵    附  四书
   事实源流
先生讳熹字仲晦居建阳之考亭师李延平精思实体
所造益深先生之于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圣贤而
无疑故其得于巳而为德也以一心而穷造化之原尽
性情之妙达圣贤之蕴以一身而体天地之运备事物
卷三十三 第 1b 页 WYG0934-0466b.png
之理任纲常之责明足以察其微刚足以任其重弘足
以致其广敬足以极其常其色庄其言厉其行舒而恭
其坐端而直虽达而行道不能施之一时然退而明道
足以传之万代于是大学中庸则补其阙遗语孟则深
原问答之意易与诗则求其本义攻其末失于书则疑
今文之艰涩反不若古文之平易于春秋则疑圣心之
正大决不类传注之穿凿于礼则病王安石废仪礼而
传记独存于乐则悯后世律尺既亡而清浊无据取司
卷三十三 第 2a 页 WYG0934-0467a.png
马编年之书绳以春秋之法周程张邵之书为之裒集
发明太极先天三图为之解剥条画程张门人为之区
别其所长剖析其所短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
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统至先生
而始著南轩张公东莱吕公同出其时先生以其志同
道合乐与之友或识见少异亦必讲磨辨难以一其归
先生教人以大学语孟中庸为入道之序而后及诸经
以为不先乎大学则无以提纲振领而尽语孟之精微
卷三十三 第 2b 页 WYG0934-0467b.png
不参之语孟则无以融会贯通而极中庸之旨趣然不
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
下之书论天下之事哉其于读书也又必使之辨其音
释正其章句玩其辞求其义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
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从游之士迭诵所有以质其
疑讲论经典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
然沈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抠衣而来
远自蜀川文词之传流及海内先生所著书有易本义
卷三十三 第 3a 页 WYG0934-0467c.png
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
集注或问太极图通书西铭解楚辞集注辨證韩文考
异所编次有语孟集义孟子指要中庸集略孝经刋误
小学书通鉴纲目本朝名臣言行录古今家祭礼近思
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皆行于世著述虽多于语
孟中庸大学尤所加意若大学论语则更定数四以至
垂没大学诚意一章乃其绝笔也楚辞集注亦晚年所
作其爱君忧国虽老不忘通鉴纲目仅能成编每以未
卷三十三 第 3b 页 WYG0934-0467d.png
及修补为恨又尝编次礼书用工尤苦竞以未能脱藁
孝宗即位诏求直言先生上封事其略言圣躬虽未有
阙失而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朝政虽未有阙遗而
修攘之计不可以不早定利害休戚虽不可遍以疏举
然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陛下毓德之初亲御简策
不过讽诵文辞吟咏情性比年以来欲求大道之要又
颇留意于老子释氏之书记诵词藻非所以探渊源而
出治道虚无寂灭非所以贯本末而立大中帝王之学
卷三十三 第 4a 页 WYG0934-0468a.png
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
昭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明年改元隆
兴复召辞不许即入对其一言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
致其知又言制治之原莫急于讲学经世之务莫大于
复雠至于德业成败则决于君子小人之用舍除提点
江西刑狱事奏事是行也有要之于路以正心诚意为
上所厌闻戒以勿言者先生曰吾平生所学只有此四
字岂可回互以欺吾君乎孝宗朝陛对者三上封事者
卷三十三 第 4b 页 WYG0934-0468b.png
三其初固以讲学穷理为出治之大原其后则以直指
天理人欲之分精一克复之义其初固以当世急务一
二为言其后封事之上则心术宫禁时政风俗光宗即
位召除侍讲辞且言陛下嗣位之初方将一新庶政所
宜博延儒臣专意讲学盖将求所以深得亲欢者为建
极导民之本思所以大振朝纲为防微虑远之图及入
对言为学莫先于穷理穷理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
贵于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诏
卷三十三 第 5a 页 WYG0934-0468c.png
进诸大学先生以平日论著敷陈开析务积诚意以感
上心(行状/)
   偶句
    穷理以致其知
    反躬以践其实
    存此心于端庄静一之中
    穷此理于学聚问辨之际
    精志实体所造益深其务学者如此
卷三十三 第 5b 页 WYG0934-0468d.png
    玩辞求义究所难知其教人者如此
   著书立言
论语孟子某所解语孟和训诂注在下面要人精粗本
末字字咀嚼过此书某自三十岁便下工到而今改犹
未了不是草草看 或问论语诸说子程子则不容议
矣敢问馀说之大体得失如何曰是亦岂区区之所敢
议然尝窃论之则其宽平正大者或失于未精整峻严
恪者或苦于未畅通达奇伟者或有过高之病蕴藉风
卷三十三 第 6a 页 WYG0934-0469a.png
流者或有柔缓之失而清和靡密者又未免牵合支离
之患也惟周氏端厚谨直虽言不皆中而颇有酿郁之
风尹氏平淡简约虽意有不同而其精实之味为不可
及耳若张子之学虽原于程氏然其博学详说精思力
行而自得之功多矣故凡其说皆深约严重意味渊永
自成一家之言虽或有贤智之过如程子之所讥者然
其大体非诸人所能及也(语录/)学者读夫二书于其训
释之详且明也日讲焉则无不通矣义理之精且约也
卷三十三 第 6b 页 WYG0934-0469b.png
日诵焉则无不识矣
时习识者未解而勿忘予之始学亦若斯而已矣呜呼
小子其懋戒之哉汲汲焉而无欲速也循循焉而无敢
惰也毋牵于俗学而绝之以为迂且缓也毋惑于异端
而躐之以为近且卑也圣人之书大中至正之极而万
世之标准也古之学者其始即此以为学其卒非离此
以为道穷理尽性修身齐家推以及人内外一致盖取
诸此而无所不备亦修吾身而已矣(语孟/)
卷三十三 第 7a 页 WYG0934-0469c.png
语孟集义语孟之书学者所以求道之至要古今为之
说者盖已百馀家然自秦汉以来儒者类皆不足以与
闻斯道之传其溺于卑近者既得其言而不得其意其
骛于高远者则又支离蹖驳或乃并其言而失之学者
益以病焉宋兴百年河洛之间有二程先生者出然后
斯道之传有继其于孔孟之心盖异世而同符也故其
所以发明二书之说言虽近而索之无穷指虽远而操
之有要使夫读者非徒可以得其言而乂可以得其意
卷三十三 第 7b 页 WYG0934-0469d.png
非徒可以得其意而又可以并其所以进于此者而得
之其所以兴起斯文开悟后学可谓至矣间尝蒐辑条
流以附本章之次既又取大学之有同于先生者与其
有得于先生者若横渠张公若范氏二吕氏谢氏游氏
杨氏侯氏尹氏凡九家之说以附益之名曰语孟精义
以备观省而同志之士有欲从事于此者亦不隐焉抑
尝论之论语之言无所不包而其所以示人者莫非操
存涵养之要七篇之旨无所不究而其所以示人者类
卷三十三 第 8a 页 WYG0934-0470a.png
多体验充广之端夫圣贤之分其不同固如此然而体
用一源也显微无间也是则非夫先生之学之至其孰
能知之呜呼兹其所以奋乎百世绝学之后而独得夫
千载不传之传也欤(集义序/)
中庸章句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
而作也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
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
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
卷三十三 第 8b 页 WYG0934-0470b.png
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
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
有所考以续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
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
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夫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
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微言未析至
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
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熹自蚤岁尝受读而窃疑
卷三十三 第 9a 页 WYG0934-0470c.png
之沈潜反覆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得其要领者然
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衷既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后
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烦乱名以辑略
且记所尝论辨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
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
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
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
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中庸序馀见传道门/)此篇乃孔
卷三十三 第 9b 页 WYG0934-0470d.png
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
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于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
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
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中庸/)
大学章句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教人之法周衰贤圣之
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
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
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
卷三十三 第 10a 页 WYG0934-0471a.png
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
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
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子之
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
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宋德隆盛治教休明
于是河南程夫子实始尊信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
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
之君子(大学序馀见学门/)大学一篇传文颇失其次子
卷三十三 第 10b 页 WYG0934-0471b.png
程子盖尝正之某窃因其说复定此本序次有伦义理
通贯似得其真(语录/)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孟子次论
语次中庸 又曰大学中庸语孟四书道理粲然若理
会得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 又
曰大学一书如行程相似识得行程须更行始得 大
学是修身治人底规模 大学有正经有解有或问看
来看去不用或问只看经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经便
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学在胸中而正经又不用矣(同/)
卷三十三 第 11a 页 WYG0934-0471c.png
(上/)
小学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
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
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而无捍格不胜之患也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
传记者亦多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宜而莫之行殊不
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今颇蒐辑以为
此书受之童蒙资其讲习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
卷三十三 第 11b 页 WYG0934-0471d.png
(有内篇外篇/)
易本义周代名也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
变易之义故谓之易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
以其简帙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经则伏羲之画文王
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中间颇
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尽合古文吕
氏又更定著为经二卷传十卷乃复孔氏之旧云
易学启蒙圣人观象以画卦揲蓍以命爻使天下后世
卷三十三 第 12a 页 WYG0934-0472a.png
之人皆有以决嫌疑定犹豫而不迷于吉凶悔吝之涂
其功可谓盛矣然其为卦也自本而干自干而支其势
若有所迫而自不能已其为蓍也分合进退纵横逆顺
亦无往而不相值焉是岂圣人心思智虑之所得为哉
特气数之自然形于法象见于图书者有以启于心而
假手耳世之学者类喜谈易而不察乎此其笃于名义
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著其深于象数者又皆牵合
傅会而或以为出于圣人心思智虑之所为也若是者
卷三十三 第 12b 页 WYG0934-0472b.png
予窃病焉因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无疑于其
说云
近思录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予寒
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
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
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一十
二条分十四卷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已治人之要
与夫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粗见其梗槩
卷三十三 第 13a 页 WYG0934-0472c.png
仪礼臣闻六经之道同归礼乐之用为急遭秦灭学礼
乐废坏自汉以来诸儒补葺竟无全书其所存者仪礼
而已周官一书固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仪礼乃
其本也而礼记郊特牲冠义等篇乃其义说耳臣顷在
山林尝与二三学者考订其说欲以仪礼为经而取礼
记及诸经史书所载有及于礼者皆以附于本经之下
具列注疏诸儒之说略有端绪(乞条三礼劄子/)先君所
著家礼三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王朝
卷三十三 第 13b 页 WYG0934-0472d.png
礼十四卷其曰经传通解者凡二十三卷盖先君晚岁
之所亲定是为绝笔之书次第具见于目录惟书数二
篇缺而未备而大射礼聘礼公卿大夫礼诸侯相朝礼
八篇则犹未脱藁也其曰经传集注者此书之旧名也
凡十四卷为王朝礼而卜筮篇亦缺馀则先君所草定
而未暇删次者今皆不敢有所增益悉从其藁钦念先
君早岁即尝有志于是书昨在经筵尝欲奏请于朝乞
招致生徒置局编次而不果上然其著述之旨意具存
卷三十三 第 14a 页 WYG0934-0473a.png
此篇(朱在仪礼跋/)
古今家祭礼右古今家祭礼之所纂次凡十有六篇盖
人之生无不本乎祖者故报本反始之心凡有血气之
所不能无也古之圣王因其所不能无者制为典礼所
以致其精诚笃其恩爱有义有数本末详焉遭秦灭学
礼最先坏由汉以来诸儒继出稍稍缀缉仅存一二
家礼夫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
爱敬之实者本也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文也其本乃
卷三十三 第 14b 页 WYG0934-0473b.png
有家日用之常体固不可一日而不修其文又皆以纲
纪人道之终始虽其行之有时施之有所然非讲之素
明行之素熟则其临事之际亦无以合宜而应节世之
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
略而无所折衷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其实而急其
文尝独稽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增
损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大扺谨名分尽爱敬以为之
本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端本实以窃自附于孔
卷三十三 第 15a 页 WYG0934-0473c.png
子从先进之遗意
韩文考异南安韩文出莆田方氏近世号为佳本予读
之信然犹恨其不尽载诸本异同而多折衷于三本也
原三本之见信杭蜀以旧闽以官其信之也则宜然如
欧公之言韩文印本初未必误多校雠者妄改亦谓如
罗池碑改步为涉田氏庙改天明为王明之类耳观其
自言儿童时得蜀本韩文于随州李氏计其岁月当在
天禧中年且其书已故弊脱略则其摹印之日与祥符
卷三十三 第 15b 页 WYG0934-0473d.png
杭本盖未知孰先孰后而嘉祐蜀本又其子发明矣然
而犹曰三十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盖未尝
必以旧本为是而悉从之也至于袐阁官书则亦民间
所献掌故今史抄而当时馆职所校耳其所传者岂真
作者之手藁而是正之者岂尽刘向扬雄之伦哉读者
正当择其文理意义之善者而从之不当但以地望形
势为轻重也抑韩子之为文虽以力去陈言为务而又
必以文从理顺各得其职为贵读者或未得此权度则
卷三十三 第 16a 页 WYG0934-0474a.png
其文理意义正自有未易言者是以予于此书姑考诸
本之同异而兼存之以待览者之自择区区妄意虽或
窃有所疑而不敢偏有所废也
通鉴纲目司马温公编集通鉴既成又撮其精要为目
录晚病本书太详目录太简更著举要历以适厥中而
未成胡文定公因公遗藁修成举要补遗其文愈约而
事愈备矣尝不自料因两公四书别为义例增损檃括
以就此编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
卷三十三 第 16b 页 WYG0934-0474b.png
分注以备言名曰资治通鉴纲目岁周于上而天道明
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既举而鉴戒昭矣众目
毕张而几微著矣(通鉴纲目/)
楚辞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
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
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
恻怛不能自己之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
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
卷三十三 第 17a 页 WYG0934-0474c.png
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吟于
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
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此余所以
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然自原
著此词至汉未久而说者已失其趣如太史公盖未能
免而刘安班固贾逵之书世复不传及隋唐间为训解
者尚五六家又有僧道骞者能为楚声之读今亦不存
无以考其得失而独东京王逸章句与近世洪兴祖补
卷三十三 第 17b 页 WYG0934-0474d.png
注并行于世其于训诂名物之间则已详矣顾王书之
所取舍与其题号离合之间多可议者而洪皆不能有
所是正至其大义则又皆未尝沈潜反覆嗟叹咏歌以
寻其文词指意之所出而遽欲取喻立说旁引曲證以
强附于其事之已然是以或以迂滞而远于性情或以
迫切而害于义理使原之所为抑郁而不得伸于当年
者又晦昧而不见白于后世予于是亦有感焉疾病之
暇聊据旧编粗加檃括定为集注八卷(序文/)丹阳洪兴
卷三十三 第 18a 页 WYG0934-0475a.png
祖曰扬雄所以议屈原者如此而班固亦讥其露才扬
已颜之推又病其显暴君过愚尝折衷而论之曰或问
古人有言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屈原虽死何益于
怀襄曰忠臣之用心自尽其爱君之诚耳死生毁誉所
不顾也故比干以谏见戮屈原以放自沈比干纣诸父
屈原楚同姓也为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去之同姓无可
去之义有死而已离骚曰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
犹未悔则原之自处审矣或又曰宁武子邦无道则愚
卷三十三 第 18b 页 WYG0934-0475b.png
而仲山甫明哲以保其身今原乃用智于无道之邦以
亏明哲保身之义亦何足为贤乎曰愚如武子全身远
害可也有官守言责斯用智矣山甫明哲固保身之道
然不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乎士见危致命况所处兼
恩与义而可以不死乎且比干之死微子之去皆是也
屈原其不可去乎有比干以任责微子去之可也楚无
人焉原去则国从而亡故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
去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
卷三十三 第 19a 页 WYG0934-0475c.png
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知爱其君眷眷而不忘
臣子之义尽矣非死为难处死为难屈原虽死犹不死
也离骚二十五篇多忧世之语独远游曰道可受兮不
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
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此老庄孟
子所以大过人者而原独知之太史公作传以为其文
约而辞微其志洁而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
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卷三十三 第 19b 页 WYG0934-0475d.png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以浮游尘埃之外推此志也虽与
日月争光可也斯可谓深知己者扬子云作反离骚以
为君子得时则盛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夫何
必沈身哉屈子之事盖圣贤之变者使遇孔子当与三
仁同称雄不足以与此班孟坚颜之推所云无异妾妇
儿童之见余故具论之又曰夫屈原之忠忠而过者也
屈原之过过于忠者也故论原者论其大节则其他可
以一切置之而不问论其细行而必其合乎圣贤之矩
卷三十三 第 20a 页 WYG0934-0476a.png
度则吾固已言其不能皆合于中庸矣(反骚后跋/)右以
晁氏之集录续变二书刋补著定凡五十二篇盖屈子
者穷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之辞也故今所欲取而继
之者必其出于幽忧穷蹙怨慕凄凉之意乃为得其馀
韵而宏衍钜丽之观欢忻快适之语宜不得而与焉若
其义则首篇荀卿之言指意深切君人者诚能使人朝
夕讽诵不离于其侧则入耳而著心岂但明师劝讲之
益而已哉若高唐神女湘妃洛神之属其辞若不可废
卷三十三 第 20b 页 WYG0934-0476b.png
而皆弃不录则以义裁之而断其为礼法之罪人也息
夫躬柳宗元之不弃则晁氏已言之矣至于扬雄则未
有议其罪者而予独以为是其失节亦蔡琰之流耳然
琰犹知愧而自讼若雄则反诎前哲以自文又不得与
琰比矣今皆取之明天下之大戒也陶翁之辞其自谓
晋臣耻事二姓则其意亦不为悲矣终篇特著张夫子
吕与叔之言又以告游艺之及此者使知学之有本而
反求之则文章有不足为者矣(楚辞后语跋/)王逸所传
卷三十三 第 21a 页 WYG0934-0476c.png
楚辞篇次本出刘向其七谏以下无足观者而王褒为
最下余己论于前矣近世晁无咎以其所载不尽古人
词赋之美因别录续楚辞变离骚为两书则凡辞之为
骚者已略备矣自原之后作者继起而宋玉贾生相如
扬雄为之冠然较其实则宋马词有馀而理不足而长
于颂美短于规过雄则专为偷生苟免之计与原异趣
矣独贾太傅以卓然命世英杰之才俯就骚律所出三
篇皆非一时诸人所及而惜誓所谓黄鹄之一举兮见
卷三十三 第 21b 页 WYG0934-0476d.png
山川之迂曲再举兮睹天地之方员者又其间超然拔
出言意之表未易以笔墨蹊径论其高下浅深也此外
晁氏所取如荀卿子诸赋皆高古而成相之篇本拟工
诵箴谏之词其言奸臣蔽主擅权驯致移国之祸千古
一辙可为流涕其他如易少越人大风秋风天马下及
乌孙公主诸王妃妾息夫躬晋陶潜韩柳本朝王介甫
之山谷建业黄鲁直之毁璧陨珠邢端夫之秋风三叠
其古今大小俗雅之变虽或有同而晁氏亦不能无所
卷三十三 第 22a 页 WYG0934-0477a.png
遗脱然皆为近楚语者其次则如班姬蔡琰唐元结王
维顾况亦差有味又此之外晁氏所谓过骚之言者非
予之所敢知矣(楚辞下證跋/)
孝经刋误仲尼閒居止未之有也此一节夫子曾子问
答之言而曾氏门人之所记也疑所谓孝经者其本文
止如此其下则或者杂引传记以释经文乃孝经之传
也经一章传十四章
三十三家语录(并散见性理诸门/) 敬斋箴(见诚门/)
卷三十三 第 22b 页 WYG0934-0477b.png
斋居感兴诗昆崙大无外旁薄下深广阴阳无停机寒
暑互来往皇兮古神圣妙契一俯仰不待窥马图人文
已宣朗浑然一理贯昭晰非象罔珍重无极翁为我重
指掌 吾观阴阳化升降八纮中前瞻既无始后际那
有终至理谅斯存万世与今同谁言混沌死幻语惊盲
聋 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凝冰亦焦火渊沦复天
飞至人秉元化动静体无违珠藏泽自媚玉韫山自辉
神光烛九垓玄思彻万微尘编今寥落叹息将安归
卷三十三 第 23a 页 WYG0934-0477c.png
微月堕西岭烂然众星光明河斜未落斗柄低复昂感
此南北极枢轴遥相当太乙有常居仰瞻独煌煌中天
照四国三辰环侍旁人心要如此寂感无边方 哀哉
牛山木斧斤日相寻岂无萌蘖在牛羊复来侵恭惟皇
上帝降此仁义心物欲互攻夺孤根孰能任反躬艮其
背肃容正冠襟保养方自此何年秀穹林
仁说(见仁门/) 皇极辨(见中门/)
   诸儒至论
卷三十三 第 23b 页 WYG0934-0477d.png
东莱曰近思录既成或疑首卷阴阳变化性命之说大
扺非始学者之事某后尝与闻次辑之意后出晚进于
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
所底止列之篇端特使之知其名义有所向望而已至
于馀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具有科级循是
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庶几不失纂集之指若乃厌
卑近而骛高远躐等陵节流于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
所谓近思者耶
卷三十三 第 24a 页 WYG0934-0478a.png
刘弘正曰公中科第时犹少也薄游筮隐闭门潜思朝
廷每以好官召莫能屈不得已而出惟恐去之不早官
簿书考未久而闲居者四十馀年山林之日长学问之
功深也呜呼师友道丧人各自是公力扶圣绪本末宏
阔而弄笔墨小技者以为诞癯于山泽与世无竞而汨
没朝市者以为矫自童至耄动以礼法而自怠于绳墨
者嗤笑以为迂世尝以是病孔孟矣公何恨焉(谥议/)
   主意
卷三十三 第 24b 页 WYG0934-0478b.png
文公有传授之由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人谓夫子之学
然也而不知所以抽其绪者实得于问对之时吐辞为
经举足为法人谓孟子之学然也而不知所以启其钥
者实本于受业之日嗟夫一鬨之市必立其平一卷之
书必立其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贤犹且从
师而问焉人非生而知之者讵容耻学于师乎晦庵先
生之学问凡平时著书立言彬彬乎有邹鲁之馀风未
必无自来也夙负奇才长游太学喧腾声誉超迈等伦
卷三十三 第 25a 页 WYG0934-0478c.png
此则屏山先生之学也悟颖绝人力行可畏安贫乐道
恬退可嘉此则晦庵先生之德也博义亲师古人所贵
传道受业君子重焉今日之师友渊源即前日圣贤之
讲贯也晦庵先生不求此而师焉则孔孟遗响谁其嗣
之今也屏山为之师晦庵为之友可以接洙泗之派可
以扬伊洛之波以道淑人以学传世千载之下被沾丐
者多矣
文公用行知之功穷性学之实理易用知行之实功难
卷三十三 第 25b 页 WYG0934-0478d.png
苟不以朱文公讲贯知行之训书绅而佩服之则不惟
负夫子抑亦负所学大扺圣贤论学惟知与行学问思
辨所以知也笃行所以行也三知虽殊而均之为知三
行虽异而均之为行我文公或分而言之或合而言之
或参错而言之要之用知行之实功则一而已是故以
择善为知以固执为行执事不必疑其异盖知之精则
择行之力则固一以明善一以诚身此分而言知行也
援程子之言而不可废一复门人之书而无所不通执
卷三十三 第 26a 页 WYG0934-0479a.png
事亦不必疑其混盖不知则行为冥行不行则知为苟
知引不见前随不见后此合而言知行也或以生知安
行为知或以学知利行为仁或以博学审问为学或以
思辨笃行为习执事又不必疑其杂盖所行即所知所
知即所行循环无端交勉互进此参错而言知行也
宗师君师讲明正学维续道统以开人心之迷者宗师
之道也尊崇正理表章贤儒使天下知所趋者君师之
道也任宗师之责者讲明斯道于人心晦蚀之时任君
卷三十三 第 26b 页 WYG0934-0479b.png
师之责者彰明斯道于人心蒙昧之日道非宗师不能
以明于人道非君师亦不能以信于人世衰道微皇极
不建大道不行言治者汨于管晏功利之习言道者沦
于老庄空虚之说所谓开物成务之功发政施仁之实
谁其知之时则有若不世之资命世之贤更相发明更
相问难阐先圣不传之秘发古人不言之妙而斯道不
晦是固不可无宗师之功圣贤不作大道不明诸子之
说乖离而横议异端之言纷纭而杂陈所谓道德性命
卷三十三 第 27a 页 WYG0934-0479c.png
之蕴仁义礼智之端谁其识之时则有若聪明之君睿
智之主罢黜百家贬抑申韩援贤哲讲明之素开愚蒙
趋向之方而斯道以行是尤不可无君师之功
   警段
文公力主道学天祚皇宋代生鸿儒乾淳间则有朱夫
子出焉开示蕴奥提挈纲维砥柱吾道之天地开揭吾
道之日月其论性也则有气质美恶之别见于孟子之
集注其言道也则有人外无道道外无人之说见于论
卷三十三 第 27b 页 WYG0934-0479d.png
语之解说其胸中自得也则沈潜反覆恍然有得写于
中庸章句之序文性中之天至文公而彻道中之天至
文公而会胸中之天至文公而融
文公学传屏山夫愚夫昧易才士口易贤人玩易圣人
忘易大易之旨贵乎无思无虑然感心不灭也此非屏
山之论易乎自晦庵得其传指乾之易以为致知之功
论坤之简以为力行之事此岂晦庵自为之子思之学
见于中庸发明后进其心甚勤大学之道贵乎能定能
卷三十三 第 28a 页 WYG0934-0480a.png
静然应心常存也此非屏山之论中庸大学乎自晦庵
得其宗则或问有书发明性学论性数语不出至诚此
岂晦庵自为之自屏山有曰书非得于精微则政事之
偏乎诗非止于礼义则葩藻之乱乎而晦庵则首持大
序推作本原旁援他经用为證据急于诲人则曰凡诗
之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诗之恶者可以惩创人之
逸志是晦庵师授屏山者此也自屏山有言礼乐不知
治躬则事外而不事内观听之易也而晦庵则于仪礼
卷三十三 第 28b 页 WYG0934-0480b.png
之书以讲求夫冠婚丧祭颠末毕陈始终具举以仪礼
为经辨冠仪冠义之辞以礼记为解推婚礼婚义之旨
若是者无非祖述屏山之宏模懿范也
文公心传程氏紫阳翁之所传必有宗程河南之所授
必有派由是而立教推是而淑艾其融贯非附会也其
明辨非支离也其充拓开广非径直无等级也其细密
平实非琐碎无体统也盖得师也有宗故立言也有法
自程子推以敬直内之言为有意而我于是有以心察
卷三十三 第 29a 页 WYG0934-0480c.png
心为烦扰之训自程子言明得尽净则渣滓浑化而我
于是有问辨可化气质之说程子尝曰把捉不定皆是
不仁而朱子于是以笃行固执为仁程子尝曰学之蔽
固须是致知而朱子于是以审思明辨为知程子尝曰
学如登峻处要刚决果敢以进而朱子于是以勉而行
之为勇人有同仁程子告之以将圣贤言仁处体认出
是体仁必假于圣贤言论之已尝讲明者则朱子又认
学知为仁非与固执为仁之说相戾也昔人尝称舜为
卷三十三 第 29b 页 WYG0934-0480d.png
大智至程子直谓舜是生而知之是舜之大智得于生
知则朱子又认生知为知非与择善为知之说相反也
直而言之得其统旁而畅之得其归盖其得之师说者
有本也一言立而众理会大纲举而万目分其立言也
可谓不畔师传矣
文公训释四书中兴以来群儒辈出道学益明至朱文
公又有以集诸儒之大成今观论孟之集解中庸大学
之章句则所以深造斯道者大扺自吾心发用始非区
卷三十三 第 30a 页 WYG0934-0481a.png
区立言之学也其论中庸则曰诚为中庸一篇之枢纽
其论大学则曰明德乃大学一篇之纲领解鲁论之忠
恕则有万殊一本之说释孟子之仁义则有天理人欲
之辨文公之训释未著则四书之道几晦文公之训释
既成则四书之道始彰岂惟四书而已哉至其序中庸
章句必首辨乎道心人心之异且曰使道心常为一身
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典谟传授之旨亦自是而昭
明此犹潜阳动于风霜剥落之馀虽和气未遽充溢而
卷三十三 第 30b 页 WYG0934-0481b.png
发生之意已具则斯道之元气已复者不在兹乎
大学在先致知朱子大学一书于以补前圣所未备之
旨开后人所未达之见其有功于六经也大矣且朱子
尝为我言曰大学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
他经书皆在里又曰致知一章此是大学最初下手处
盖大学乃孔氏之遗书曾子传之朱子训释之其精意
至义无非六经之绪论读书而不以六经为准的则无
以知众理之具在读六经而不以大学为门户则无以
卷三十三 第 31a 页 WYG0934-0481c.png
知一贯之无遗此朱子于大学一书所以有立定纲领
他书皆在之说也然大学乃六经之纲领而致知又大
学之纲领欲溯六经之津涯必自大学入欲诣大学之
阃奥必自致知入此子朱子于大学致知一章又冇最
初下手之说也
语孟精义或问集注窃尝绎思其故其于精义也吾得
伊洛之正传焉其于集注也吾得古今之通说焉其于
或问也吾得去取之深意议论之奥旨焉大扺世之说
卷三十三 第 31b 页 WYG0934-0481d.png
二书者多矣溺于卑近者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骛
于高远者自谓得其所以言乃并与其言而失之是以
学者病焉宋兴二程夫子者出而后孔孟之教坦然明
白于天下其言虽近而索之也无穷其旨虽远而操之
也有要此精义之所由作也虽然拣金于沙沙岂无金
裘不聚毛何有于裘是故前乎伊洛一言之有据吾取
之后乎伊洛一义之可考吾取之理有未安虽学正学
者必去言有不可去虽不与吾好者必录此又集注之
卷三十三 第 32a 页 WYG0934-0482a.png
所由作也虽然左氏一传必托之君子而后褒贬之义
明法言一书所以问答必托之或人而后显今吾会众
说而中持衡焉吾有所去所以去者何由吾有所取所
以取者何意自非审问而明辨之后世未有能知也此
或问之作所以又不能自己欤抑是书之意又不止传
注而已也愚于篇首见之矣愚于或问见之矣精义所
列尊圣贤也集注所述谨科级也学者诚以是法求之
思吾夫子所以至于圣人者何如孟子之几于圣人者
卷三十三 第 32b 页 WYG0934-0482b.png
何如吾之所以未至所以未得者何如其问也犹吾所
问也其答也犹吾所闻也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则
知夫子之言其自然如此也孟子之言其事实如此也
孔孟之言如此而为涵蓄如此而为光辉也反而求之
气质成矣推而用之事物审矣又等而上之则夫子之
所以明快孟子之所以雄辨夫子所以无迹孟子所以
著其迹莫不端拜而深识之元气之浑如太山之岩如
又在吾目中矣
卷三十三 第 33a 页 WYG0934-0482c.png
中庸旨要大学议论中庸之学孟轲氏独推其说而著
之于七篇而轲之没无传焉濂溪周子始继绝学通书
言诚始发其蕴然犹未详说而备论也盖至于朱文公
而后益明大学之旨韩愈氏尝推明其说而著之原道
而愈之说未尽焉二程夫子实表章之论其次序正其
讹舛然犹未章分而句析也盖至朱子文公而后大备
文公其集道之大全而后学之蓍龟欤其论中庸也皆
所以该体用其论大学也皆所以辨等级通之三书皆
卷三十三 第 33b 页 WYG0934-0482d.png
然请因明问而详及之如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若无以
异于隐微谨独之意而文公乃析而二之盖一以存天
理之本然而一以遏人欲之将萌先言其体而后言其
用也夫子与点孟子养气若异乎鸢飞鱼跃之旨而文
公乃兼而取之盖皆以发明天理流行之妙兼体用而
言之也以至论鬼神之德必有取于程张之言而力排
乎侯氏之说者盖侯氏析鬼神与其德为二物则是析
体用而二之非若程张合体用而一之也其说若同而
卷三十三 第 34a 页 WYG0934-0483a.png
实异不可以不辨文公所以发中庸之旨岂不混融而
毕备也哉至善所止其次第之先者莫大于人伦君臣
父子既举其纲则其馀可以类推五者之目岂必缕及
而不遗此文公所以无疑乎此也致知之学其次序之
急者莫先于格物物物而格久则自明将豁然而贯通
岂为泥迹而不求诸心骛外而不求诸内此文公所以
有取于此也以至絜矩之道即推己之恕也苟能充之
则天地变化草木蕃苟不充之则天地闭贤人隐此其
卷三十三 第 34b 页 WYG0934-0483b.png
次序亦在于人己物我之间非可以躐致也其机括之
所从出或者在是文公于大学之旨岂不条析而甚明
哉文公以平生自得之学发于二书备极渊微该贯本
末上以发前圣不传之奥下以开后学入德之门其惠
天下后世深矣
性命义理为大本愚尝屦紫阳之堂撰云谷之室则知
后学之穷理致知者以性命义理为大本而先儒教之
穷理尽性者以体认讲贯为大要盖自洙泗绝响而伊
卷三十三 第 35a 页 WYG0934-0483c.png
洛之学得其正自伊洛不传而文公之学得其真是故
四书之讨论䌷绎反覆订正前乎性命之学其说未有
所统宗也至于我文公而始定前乎义理之学未有所
会元也至于我文公而始一抑我文公之教后学岂曰
遽以此性命之学而使人有高谈玄妙之虑耶亦岂曰
遽以此义理之学而使人有一超顿悟之方耶虽喻人
以致精之妙实未尝不严其居敬持志之本虽示人以
一贯之理实未尝不诱其下学上达之功故居敬持志
卷三十三 第 35b 页 WYG0934-0483d.png
虽简淡而实切近使学者不以居敬为实地乌知五常
百行四端万善太极体用人物同一原也
文公传道淑人盖自伊洛之后南渡中兴以来乾淳之
间道统方开理学有属当是时江之西非无象山之学
也浙之左非无慈湖之学也然象山之学专主乎顿悟
皆自得其得而非与人同其得慈湖之学虽主乎巳一
皆自传其传而非与人同其传惟我文公不徒以一身
传道而必欲以此道传诸人不徒以一时明道而必欲
卷三十三 第 36a 页 WYG0934-0484a.png
以此道淑诸后加以是时有东莱以浚其流有南轩以
畅其支曰气曰性曰体曰用互为之广其性善之学自
卑升高自近及远力为之明其近思之端虽伪学之煽
不免力排于小人然正理冇归可以不坠于百世是以
更化以来三四十年人无异端家无异说士无异学体
认之学虽难仰止于前修而敬斋一箴乃后学操守之
箴规而讲贯之学未易遽希于遐躅而四书之旨乃后
学深造之门户然则今之学者惟患其无得于此也苟
卷三十三 第 36b 页 WYG0934-0484b.png
其有得于此则以此为知道而知道必冇其要以此为
入德而入德必有其序得于心而忘于耳何逊乎一唯
之曾安于贫而乐于道何惮乎一瓢之颜参前倚衡鸢
飞鱼跃必自见于森列之天朝闻夕死川流不舍必有
得于依据之地至是则何性命之学不讲何义理之学
不熟乎
文公正统正论正统一书此千百年间一段大议论也
其他政不必道未有如魏蜀之事者通鉴一书文正公
卷三十三 第 37a 页 WYG0934-0484c.png
镕意注辞胸臆过古迁固所见处一筹揭魏为正统将
置先汉之胄于何地使文正生在当时仕蜀乎仕魏乎
文正政自无他然乱臣贼子得以容喙未必不自斯言
发之独不思所谓正统者朝诸侯一天下而讴歌狱讼
皆归之者乃所谓正也操何人斯可以当此迨至近世
大儒作为纲目去魏书蜀春秋之笔削乃定先主孔明
之心事千载乃明呜呼以文正之大贤犹且意见若是
斯文无近世先儒之正论则纷纷之说当何时而定乎
卷三十三 第 37b 页 WYG0934-0484d.png
嗟夫所贵乎君子之学凡夫六合之内群经之中百代
之上下其于大本大原大纲目要当罗列于胸中而区
区陈迹末事不足论也
   偶句
    训释未著则四书之道或晦
    训释既成则四书之道始彰
    其论中庸则曰至诚为中庸之枢纽
    其论大学则曰明德乃大学之纲领
卷三十三 第 38a 页 WYG0934-0485a.png
    解鲁论之忠恕则有万殊一本之说
    解孟子之仁义则有天理人欲之辨
   时政
主上崇奖四书肆我皇上聪明天纵辉光日新逊志经
筵研精道阃迩者亲洒宸翰崇奖文公以其所著四书
有羽翼斯文之功有扶持治道之益宠以师垣封以上
公盖以示人心趋向之端解天下蒙昧之见是岂特为
文公计哉直将为四书计也岂特为四书计之抑将为
卷三十三 第 38b 页 WYG0934-0485b.png
吾道计也大哉王言一哉王心愚知其为天地立极为
生民立心为天下万世开太平也
御笔褒赠每观朱熹所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书经
解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
缅怀典刑深用褒嘉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朝报/)
   结尾
当先示于四书虽然紫阳教人之法皆以大学语孟中
庸为入道之序而后及于诸经不先以大学则无以提
卷三十三 第 39a 页 WYG0934-0485c.png
纲振领而尽语孟之精不参之以语孟则无以融会贯
通而极中庸之旨趣不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
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哉吾是以
知易之本义诗之集解礼之通释与夫通鉴之纲目语
录文集诸书虽其著述不一未有不本于四书也学者
苟能讲明四书之旨于其先则其他诸书端可以类学
矣不然圣天子天语褒崇宸章炳焕何以独致意于四
书乎
卷三十三 第 39b 页 WYG0934-0485d.png
当无愧于四书虽然文公之学非特寓于著书立言之
间而尤达乎修身养性之妙故所以嗣伊洛之渊源开
百世之统绪者虽见于论孟中庸大学之四书至于尊
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则又有无愧于是书
之所发明者世所谓通经之士博学之流为不少矣然
敝精疲神穷年皓首所得者章句训诂之美所安者吟
咏诵读之勤求其本旨则颠迷惑乱旷荡忘返上不足
以事君亲下不足以抚民物若几于玩物而丧志者其
卷三十三 第 40a 页 WYG0934-0486a.png
亦何取于穷经学古之为哉故爱慕文公之书而能玩
味不忘者虽取于好之之笃景仰文公之行而能佩服
不忘者尤贵于得之之深不然则四书之具存义理之
昭著不过为当世之士追逐时好充箱盈箧快场屋拾
青紫之计耳其于斯道之大果何益哉圣天子风化天
下敢以是为献
当有得于二书虽然中庸之道虽难能而其妙亦可徐
造大学之说虽易知而其理则无终穷学者如之何而
卷三十三 第 40b 页 WYG0934-0486b.png
可以进此曰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持敬一说
所以成始而成终也苟能用力于此而真积力久以至
贯通则大学非浅近也等级秩然如规斯员矩斯方准
斯平绳斯直虽一毫不可越而极其至焉则一贯矣中
庸非深奥也精粗一贯则与天地同其大日月同其明
四时同其变化而道果不远人矣呜呼非知道者其孰
识此
 群书会元截江网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