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五十一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

 第一百五十一卷目录

 仪仗部汇考四
  宋二〈哲宗元祐二则 绍圣二则 元符一则 徽宗建中靖国一则 崇宁二则 政和六则 宣和二则〉

考工典第一百五十一卷

仪仗部汇考四

宋二

哲宗元祐元年,诏定太皇太后出入仪卫。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哲宗即位,元祐元年,诏太皇太后出入仪卫,并依章献明肃皇后故事。其不可考者,则依慈圣光献皇后之例。既而又诏:太皇太后出入仪卫,添御龙骨朵子直三十六人,御龙弓箭直四十五人,御龙弩直四十五人,皇城司禁卫五十人,马队三百五十人,东西班、茶酒班殿侍共一百人,快行增至二十人。军头引见司监官二员,并将带承局、等子,依随驾例祇应;钧容直并动乐殿侍,则候开乐取旨。仁、英、哲之世,太后临朝垂帘,仪从亦不崇侈,止曰仪卫,无卤簿名也。南渡后尤简,其车以舆不以辇,馀惟伞、扇而已。绍兴奉迎太母,极意备礼,然犹曰太后天性朴素,不敢过饰仪从。器物惟涂金,舆前用黄罗伞扇二,绯黄绣雉扇六,红黄绯金拂扇二,黄罗暖扇二。朝谒景灵宫、太庙,则用禁卫诸班直、天武亲从五百人。其前引、中道、围子,同上皇仪卫而差省焉。
元祐七年,详定诞马之制,紫伞改用青,并改制二十八宿五星诸旗。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诞马,散马也。加金涂银闹装鞍勒。乘舆以红绣鞯,六鞘,王公以下用紫绣及剜花鞯。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诞马,按《卤簿图》曰:旧并施鞍鞯。景祐五年去之。昨纳后,诞马犹施鞍鞯,今欲乞除去,仍依《卤簿图》。用缨、辔、绯屉。 是年,太常寺言:《开元礼》大驾八角紫伞,王公已下四角青伞。今《卤簿图》但引紫伞,而无青伞之文。诏改用。是年,太常寺言:二十八宿旗,五星、摄提旗,按《卤簿图》画人形及牛虎头、妇人、小儿之类,于礼无据。元丰三年,礼文所上言乞改制,各著其象,以则天文。后有司循旧仪,未曾改正,今欲改造。从之。
绍圣元年,诏增皇太妃出入仪卫。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皇太妃出入仪卫。哲宗绍圣元年,三省、枢密院言:增崇皇太妃出入仪卫:龙凤扇二十,侍从官入内省都知或押班一员,内侍省都知或押班一员,皇城司、御药院、内东门司各一员,带御器械内侍八员,引喝内侍一员。殿前指挥使三十二人,内人员二人,御龙直三十三人,骨朵子直三十三人,弓箭直二十三人,弩直二十三人,天武官一百五十四人,皇城司禁卫一百人,入内院子五十人,行宫司一百人,辇官供御六十二人,次供御四十九人,下都五十八人,烛笼七十,诸司御燎子、茶床、快行亲从四人。礼部太常寺又言:元祐三年,诏皇太妃伞用红黄罗。参议得皇太后出入兼用红黄,今皇太妃若亦用黄,则非差降之意。伏请红黄兼用,从太皇后出入,则止用红。
绍圣二年,诏定车驾行幸仪卫之制。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哲宗绍圣二年,诏:车驾行幸仪卫,驾后东西班殿侍马两队,发充驾前编拦,分两壁行于前引行门之前,随身器械,各别给银骨朵一。驾后马队、殿前指挥使马,以百人分四队。不足,据人数均差,仍别差人员六人。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祇候,并增作一百四人,分四队,内人员各四人。金枪班添一队,作七十八人,内人员三人。弩手班添两队,充填拨过东西班殿侍马两队。禁卫御龙直、弓箭直、弩直、长行,仍各添给银骨朵。禁卫外,添差编拦天武人员、长行共二百人,拣选有行止旧人充,出入止于宣德门外,至行在所,即止于行宫门外。
元符三年正月,徽宗即位,诏增宝符重轮祥光瑞鹤诸旗。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兵部侍郎黄裳言:南郊大驾诸旗名物,除用典故制号外,馀因时事取名。伏见近者玺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轮,太上老君眉间发红光,武夷君庙有仙鹤,臣请制为旗号,曰宝符,曰重轮,曰祥光,曰瑞鹤。从之。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太常寺状具南郊仪仗,人兵二万一千五百七十五人。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云云。
崇宁元年,定元符皇后仪卫。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徽宗崇宁元年,臣僚言:元符皇后,先帝皇后也,其典礼宜极褒崇。于是酌圣瑞皇太妃之制,出入由宣德正门,增龙凤扇二十,御龙直十二人,御龙骨朵子直十七人,御龙弓箭直十二人,御龙弩直二十二人,殿前指挥十三人,皇城司禁卫二十人,快行亲从官四人,执烛、皇城司亲从官、金铜车并棕车,随时定数供须。行幸药架一坐,勾当官、吏人二员,封题一员,药童三人,抬檠药架辇官十一人,秤、库子亲事官,量差人数祇应。从之。崇宁二年,更定元符皇后仪卫。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崇宁二年,臣僚又言:元符皇后,元符末尝预定策之勋,以承神宗、哲宗之志。礼部太常寺奏:典礼,准圣瑞皇太妃例,侍从官入内内侍省都知或押班一员,皇城、御药、内东门司官各一员,御辇院轮官随从,诸司御燎子、茶床、带御器械内侍十人,引喝内侍一人。舆用龙凤,伞红黄兼用。出入由宣德东门,今欲出入由宣德正门。龙凤扇二十柄,今添作三十柄。辇官供御六十二人,次供御四十九人,都下五十八人。御龙直三十三人,今添作四十五人。御龙骨朵子直三十三人,今添作五十人。御龙弓箭直三十三人,今添作四十五人。御龙弩直二十三人,今添作四十五人。殿前指挥三十二人,今添作四十五人。内臣二人。皇城司一百人禁卫,今添作一百二十人。天武官一百五十四人,行宫司一百人,入内院子五十人。快行亲从官四人,今添作八人。执烛、皇城司亲从官、金铜车并棕车,随时内中批出合要数供须。行幸药架一坐,勾当官一员,吏人二员,封题一员,药童三人,抬檠药架辇官十一人,秤、库子亲事官,量差人数祇应。从之。
政和元年,诏皇后受册仪卫仍旧。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皇太后、皇后卤簿,皆如礼令。徽宗政和元年,诏皇后受册排黄麾仗及重翟车,陈小驾卤簿。后谦避,于是诏延福宫受册仍旧;而小驾卤簿、端礼门外黄麾仗、紫宸殿臣僚称贺上礼,并罢。其景灵宫朝谒,则依旧例。
政和三年,议礼局上大庆殿大朝会、文德殿视朝之制,又上皇后、皇太子、太子妃及王公以下卤簿之制。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大庆殿大朝会仪:卫黄麾大仗五千七十五人。仗首左右厢各二部,绛引幡十。
执各一人。

第一部,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员,第二部,左右领军卫折冲,掌鼓一人,帅兵官一十人。次执仪刀部十二行,每行持各十人:
后部并仗同。

第一行,黄鸡四角氅。
凡氅,皆持以龙头竿。

第二,仪黄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乌戟;第五,绯凤六角氅;第六,细弓矢;第七,白鹅四角氅;第八,朱縢络盾刀;第九,皂鹅六角氅;第十,细弓矢;第十一,槊;第十二,绿縢络盾刀。揭鼓二,掌鼓二人。
后部同。

以上排列左右厢。第一部各于军员之南,为次厢第一部稍前。第二部于第一部之后,并相向。次厢左右各三部:第一,左右屯卫;第二,左右武卫,并大将军;第三,左右卫将军:各一员。第一,果毅;第二、第三,折冲:各一员。于仗首左右厢第一部之南,相向。持黄麾幡二人,在当御厢前各立。当御厢左右各一部,左右卫果毅各一人,于玉辂之前分左右,并北向。次后厢左右各三部:第一,左右骁卫将军;第二,左右领军卫折冲;第三,左右领军卫果毅:各一员。第一部,分于当御厢之左右差后;第二部,左在金辂之后西偏,右在象辂之后东偏;第三部,左在革辂之后西偏,右在木辂之后东偏,并北向。次左右厢各三部:第一,左右武卫将军;第二,左右屯卫将军;第三,左右领军卫折冲:各一员。各在网子、鹖鸡、貔旗之前,东西相向。左右厢各步甲十二队:第一队,左右卫果毅;第二,左右卫,第四,左右骁卫,第六,左右武卫,第八,左右屯卫,第十、第十二,左右领军卫,并折冲;第三,左右骁卫,第五,左右武卫,第七,左右屯卫,第九、第十一,左右领军卫,并果毅:各一员。每队旗一,貔、鹖鸡、仙鹿、金鹦鹉、瑞麦、孔雀、野马、犛牛、甘露、网子。
内第十二队旗同第一队。

刀盾、弓矢相间,分十二队,每队三十人,五重。第一至第六队,在仗首第二部北;第七至第十二队,在仗首第二部南,东西相向。左右厢后部各十二队:第一、第二,左右卫;第五第七,左右武卫;第十第十二,左右领军卫:并折冲。第三、第四,左右骁卫;第八、第九,左右屯卫:并果毅。每队旗二,角𧤗、赤熊、兕、太平、驯犀、鵔鸃、騼䮷、驺牙、苍乌、白狼、龙马、金牛。次弩五人为一列,弓矢十人为二重,槊二十人为四重。以上在大庆殿门外,第一至第四队在前,第五至第八队在后,第九至第十二队又在后,东西相向。真武队:金吾折冲都尉一员,仙童、真武、螣蛇、神龟旗各一。
执各一人。

犦槊二人,弩五人为一列,弓矢二十一人为四重,槊二十五人为五重。以上在大庆门外中道,北向排列。殿中省尚辇:陈孔雀扇四十于帘外。
执各一人。

陈辇舆于龙墀。大辇在东部,押、执、擎人二百二十有二人;腰舆在南,一十有七人;小舆又在南,二十有五人,皆西向。平辇在西,逍遥在南,共三十七人,皆东向。设伞,扇于沙墀:方伞二,分左右。
执伞将校四人。

团龙扇四,分左右。
执扇都将四人。

方雉扇一百,分伞、扇之后,为五行。
执扇长行一百人。

押当执掌二人,各立团龙扇之北。金吾引驾官二人,分立团扇之南。文德殿入閤之制,惟殿中省细仗,与两省供奉官班于庭。 政和三年,议礼局上文德殿视朝之制:黄麾半仗,供二千二百六十五人。殿内仗首,左右厢各一部,每部一百二十四人,在金吾仗南,东西相向。绛引幡十。
执各一人。

分部之南北,为五重。当御厢左右部同,左部在帅兵官东,右部在帅兵官西,各为十重。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员,居部之中。
次厢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

掌鼓一人,次大将军后。
次厢左右第一部并当御厢左右部,次果毅,次厢左右第二、第三部,次折冲,次后厢左右部,次将军。

帅兵官十人,分部之南北,为五重,北在绛引幡之南,南在绛引幡之北。次厢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在部之南北,当御厢、次后厢左部在黄氅东,右部在黄氅西。执仪刀部十行,行十人,每色两行,为五重。
次厢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当御厢、次后厢左右部,每色一行,为十重。左部以东为首,右部以西为首,并次帅兵官。

第一行,龙头竿黄鸡四角氅。
凡氅皆持以龙头竿。

第二,仪锽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乌戟;第五,绯凤六角氅;第六,细弓矢;第七,白鹅四角氅;第八,朱縢络盾刀;第九,皂鹅六角氅;第十,槊。揭鼓二,掌揭鼓二人。
分立绯氅、乌戟后当中,次厢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当御厢、次后厢并一在仪锽、青氅间,一在弓矢、白氅间,与后行齐。

次厢左右各三部,每部一百一十五人,次左右厢仗首之南,东西相向。第一部,左右屯卫大将军及果毅各一员。第二部,左右武卫大将军,第三部,左右卫将军各一员,折冲各一员。黄麾幡二,分立当御左右厢前中间,北向。当御厢左右各一部,每部一百二十四人,在殿门内中道,分东西,并北向。
次后厢左右部同。大庆殿列于乐架之南。

左右卫果毅各一员。
左在部西,右在部东。次后左右厢将军准此。

次后厢左右各一部,每部一百一十四人,次当御厢南,左右骁卫将军各一员。左右厢各步军六队。
第一队,每队三十三人,第二至第六,每队各二十七人。

分东西,在仗队后。第一,左右卫;第三,左右武卫;第五,左右领军卫;并果毅,各一员。第二,左右骁卫;第四,左右屯卫;第六,左右领军卫:并折冲,各一员。每队旗二,貔、金鹦鹉、瑞麦、犛牛、甘露、鹖鸡。
执各一人。

刀盾、弓矢相间,人数行列同前。左右厢步军,殿门外左右厢后部各六队,每队三十八人,在部下亲从后,东西相向。第一队,左右卫;第三,左右武卫;第四,左右领军卫:并折冲,各一员,第二,左右骁卫;第四、第六,左右屯卫:并果毅,各一员。角𧤗、太平、驯犀、驺牙、白狼、苍乌等旗各二,弩五人,为一列,弓矢十人,为二重,槊二十人,为四重。真武队五十七人,在端礼门内中道,北向。
大庆殿于殿门外。

并有金吾折冲都尉一员,仙童、真武、螣蛇、神龟等旗各一,犦槊二人,弩五人为一列,弓矢二十人为四重,槊二十五人为五重。排列仗队职掌六人,分立仗队之间,殿内四人,殿外二人。殿中省尚辇陈扇二十于帘外,执扇殿侍二十人。陈腰舆、小舆于东、西朵殿,腰舆在东,小舆在西,人员、都将各一人,辇官共四十人。陈伞、扇于殿下,方伞二,团龙扇四,并分左右夹伞。
执扇各一人,将校或节级。

方雉扇六十,作三重,在伞、扇之后。辇官长行各一人,金吾左右将军各一员,在伞、扇之南,稍前。四色官四人,二人立于将军之南,与伞、扇一列。宣敕放仗二人,在引驾官南。执仪刀引驾官二人,在亲从官后。长行二十四人,在四色官之南。排列官二人,在长行之南。次金甲天武官二人,在长行南。以上并分东西相向立。设旗于殿门之外,青龙旗一在左,五岳神旗各一次之,五方色龙旗各一次之,五方色龙旗各一又次之。白虎旗一在右,五星神旗各一次之,五方色凤旗各一次之,五方色凤旗各一又次之。诏颁行之。
大庆殿册命诸王、大臣,黄麾仗准文德殿视朝。

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皇后卤簿之制。清游队。旗一。
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并骑。

金吾卫折冲都尉一员,骑。
执犦槊二人夹。

领四十骑,执槊二十人,弩四人,横刀一十六人。次虞候佽飞二十八,骑。次内仆、内仆丞各一员。
各书令史二人,并骑。

次正道黄麾一。
执一人,夹二人,并骑。

次左右厢黄麾仗,厢各三行,行一百人:第一行,短戟、五色氅;第二行,戈、五色氅;第三行,仪锽、五色幡。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等各三行,行二十人,各帅兵官六人领,内左右领军卫帅兵官各三人,各果毅都尉一员检校。
各一人步从。

左右领军卫绛引旗,引前、掩后各六。次内谒者监四人,给事、内常侍、内侍各二人,并骑。
内给使各一人,步从。

次内给使一百二十人。次偏扇、团扇、方扇各二十四。次香镫一。次执擎内给使四人。
在重翟车前。

次重翟车。驾青马六,驾士二十四人,行障六、坐障三,夹车,并宫人执。次内寺伯二人,骑,领寺人六人,分左右夹重翟车。次腰舆一。
舆士八人。

团雉尾扇二,夹舆。次大伞四,大雉尾扇八,锦花盖二,小雉尾扇、朱画团扇各十二,锦曲盖二十,锦六柱八扇。
自腰舆以下,并内给使执。

次宫人车。次绛麾二。
各一人执。

次正道后黄麾一。
执一人,夹二人,并骑。

次供奉宫人。次厌翟车驾赤骝,翟车驾黄骝,安车驾赤骝,各四,驾士各二十四人。四望车、耕根车、各驾牛三,驾士各一十二人。次左右厢各置牙门二。
每门执二人,夹四人,一在前黄麾前,一在后黄麾后。

次左右领军卫,每厢各一百五十人执殳,帅兵官四人检校。次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员,检校殳仗。
各一人骑后。

次后殳仗。内正道置牙门一。每门监门检校二人,骑;每厢各巡检校尉一员,骑,来往检校。前后部鼓吹。金钲、扛鼓、大鼓、长鸣、中鸣、铙吹、羽葆、鼓吹、节鼓、御马,并减大驾之半。 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皇太子卤簿之制。家令、率更令、詹事各乘辂车,太保、太傅、太师乘辂,各正道,威仪、卤簿依本品。次清游队旗。
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

并正道。清道率府折冲都尉一员,领二十骑,执槊一十八人,弓矢九人,弩三人,二人骑从折冲。次左、右清道率府率各一员,领清道直荡及检校清游队龙旗等,执犦槊各二人。次外清道直荡二十四人,骑。次正道龙旗各六。
执一人,前二人引,后二人护。

副竿二。
执各一人,骑。

次正道细仗引。为六重,每重二人,自龙旗后均布至细仗,槊与弓箭相间,并骑;每厢各果毅都尉一员领。次率更丞一员。次正道前部鼓吹。府史二人领鼓吹,并骑。扛鼓、金钲各二。
执各一人,夹二人,以下准此。

帅兵官二人;次大鼓三十六,横行。
长鸣以下准此。

帅兵官八人;长鸣三十六,帅兵官二人;铙吹一部,铙鼓二。
各执一人,夹二人,后部铙节鼓准此。

箫、笳各六,帅兵官二人;扛鼓、金钲各二,帅兵官二人;次小鼓三十六,帅兵官四人;中鸣三十六,帅兵官二人。以上并骑。次诞马十。
每匹二人控,馀准此。

厩牧令、丞各一员。
各府史二人骑从。

次左、右翊府郎将各一员,领班剑,左右翊卫执班剑二十四人,通事舍人四人,司直二人,文学四人,洗马、司议郎、太子舍人、中允、中舍、左右谕德各二人,左、右庶子四人,并骑。
自通事舍人以后,各步从一人。

次左、右卫率府副率各一员,步从,亲、勋、翊卫每厢各中郎将、郎将一员,并领六行仪刀:第一行,亲卫二十三人,曲折三人;第二行,亲卫二十五人,曲折四人;第三行,勋卫二十七人,曲折五人;第四行,勋卫二十九人,曲折六人;第五行,翊卫三十一人,曲折七人;第六行,翊卫三十三人,曲折八人。
曲折人并部后门。

以上三卫并骑。次三卫一十八人,骑;中郎将二人夹辂,在六行仪刀仗内。金辂,驾马四,仆寺仆驭,左右率府率一员,驾士二十二人。夹辂左、右卫率府率各一员。
各步从一人。

次左、右内率府率各一员,副率各一员,并骑。
各步从一人。

次千骑,执细刀、弓矢,三卫仪刀仗,后开牙门。次左右监门率府直长各六人,监后门。
并骑。

次左右卫率府每厢各翊卫二队。
并骑。

次厌角队各三十人,执旗二人。
引二人,夹二人。

执槊一十五人,弓矢七人,弩三人,每队各郎将一员领。次正道伞二,雉尾扇四,夹伞。次腰舆一,舆士八人,团雉尾扇二、小方雉尾扇八
夹。执各一人。

次内直郎、令史各二人骑从检校。次诞马十,典乘二人,府史二人骑从。次左右司禦率府校尉各一人。
并骑从。

领团扇、曲盖。次朱团扇、紫曲盖各六。
执各一人。

次诸司供奉官八。次左右清道率府校尉各一人。
并骑。

领大角三十六。铙鼓二,箫、笳各六,帅兵官二人;横吹十,节鼓一,笛、箫、觱篥五,帅兵官二人。
并骑。

次管辖指挥使二人检校。次副辂,驾四马,驾士二十人。轺车,驾一马,驾士十四人。四望车,驾一马,驾士一十人。次左右厢步队凡十六,每队各果毅都尉一人领。
并骑。

队三十人,执旗一人。
引二人,夹二人,并带弓矢,骑。

步二十五人。前一队执槊,一队带弓矢,以次相间。
左右司禦率府、左右卫率府厢各四队,二在前,二在后。

次左右司禦率府副率各二员检校,步队各二人,执犦槊骑从。次仪仗。左右厢各六色,色九行,行六人。前第一行,戟、赤氅;第二行,弓矢;第三行,仪鋋并眊;第四行,刀盾;第五行,仪锽、五色幡;第六行,油戟。次前仗首左右厢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司禦率府各一员,果毅都尉各一员,帅兵官各六人领。次左右厢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卫率府副率各一员,果毅都尉各一员,帅兵官各六人领。次尽后卤簿左右厢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司禦率府副率各一员。
各一人步从。

果毅都尉各一人,帅兵官各六人领,左右司禦率府率兵官各六人护后,并骑。每厢各绛引幡十二。
执各一人,引前旗六,引后旗六。

揭鼓十二。
揭鼓左右司禦率府四重,左右卫率府二重。

次左右厢殳。各一百五十人。
左右司禦率府各八十六人,左右卫率府各六十四人。

并分前后,在步队仪仗外、马队内,前接六旗,后尽卤簿,曲折至门,每厢各司禦率府果毅都尉一员检校,各一人从,每厢各帅兵官七人。
并骑,左右司禦率府各四人,左右率府各三人。

次马队。左右厢各十队,每队帅兵官以下三十一人,旗一。
执一人,引一人,夹二人。

执槊十六人,弓矢七人,弩三人。前第一队,左右清道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第二、第三、第四队,左右司禦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第五、第六、第七队,左右卫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第八、第九、第十队,左右司禦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次后拒队。旗一。
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

清道率府果毅都尉一员领四十骑,执槊二十人,弓矢十六人,弩四人。义二人,骑从。次后拒队前当正道殳仗行内开牙门。次左右厢各开牙门三:前第一门,左右司禦率府步队后,左右率府步队前;第二门,左右卫率府步队后,司禦率府仪仗前;第三门,左右司禦率府仪仗后,左右卫率府步队前。
每开牙门,执旗二人,夹四人,并骑。

监门率府直长各二人,并骑;次左右监门率府副率各一员,骑;来往检校诸门,各一人骑从。次左右清道率府副率各三人,仗内检校并纠察,各一人骑从。次少师、少傅、少保,正道乘辂,威仪、卤簿各依本品,次文武官以次陪从。 皇太子妃卤簿之制。政和三年,议礼局上。清道率府校尉六人,骑。次青衣十人。次导客舍人四人,内给使六十人,偏扇、团扇、方扇各十八。
并宫人执。

行障四,坐障二,夹车。
宫人执。

典内二人,骑,厌翟车,驾三马,驾士十四人。次閤帅二人,领内给使十八人,夹车,六柱二扇,内给使执。次供奉内人,乘犊车。次伞一,正道。雉尾扇二,团扇四,曲盖二。
执伞、扇各内给使二人。

次戟九十。宋制,臣子无卤簿名,遇升储则草具仪注。《政和礼》虽创具卤簿,然未及行也。南渡后,虽尝讨论,然皇太子皆冲挹不受,朝谒宫庙及陪祀及常朝,皆乘马,止以宫僚导从,有伞、扇而无围子。用三接青罗伞一,紫罗障扇四人从,指使二人,直省官二人,客司四人,亲事官二十人,辇官二十人,翰林司四人,仪鸾司四人,厨子六人,教骏四人,背印二人,步军司宣效一十人,步司兵级七十八人,防警兵士四人。朝位在三公上,扈从在驾后方围子内。 皇太子妃,政和亦有卤簿,南渡后亦省之。妃出入惟乘襜子,三接青罗伞一,黄红罗障扇四人从。以皇太子府亲事官充辇官,前执从物,襜子前小殿侍一人,抱涂金香毬。先驱,则教骏兵士呵止。 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王公卤簿之制:中道清道六人。次幰弩一骑。次大晟府前部鼓吹。令及职掌、局长、院官各一人,扛鼓、金钲各一,大鼓、长鸣各一十八,扛鼓、金钲各一。次引乐官二人,小鼓、中鸣各一十。次麾、幢各一,节一,夹槊二,诞马八。
每匹,控马各二人。

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散扇十,方伞二,朱团扇四夹方伞,曲盖各二。次大角八。次后部鼓吹,丞一员,录事一人。次铙鼓一,箫四,笳四,大横吹六,节鼓一,夹色二,笛、箫、觱篥、笳各四。次外仗。青衣十二,车辐棒十二,戟九十,绛引幡六,刀盾、槊、弓矢各八十,仪刀十八,信幡八,告止幡、传教幡各四,仪鋋二,仪锽斧挂五色幡六,油戟十八,仪槊十二,细槊十二。次左右卫尉寺押当职掌一十一人,骑;部辖部兵、部辖骑兵、太仆寺部押人员各一人,教马官各一人。押当职掌四人,骑。 公主卤簿。惟葬日给之。秦国成圣继明夫人葬日,亦给外命妇一品卤簿,其馀未尝用。 一品卤簿。
命妇同。

中道清道四人。幰弩一,骑。大晟府前部鼓吹。令,职掌一人,局长、院官各一人。扛鼓、金钲各一,大鼓、长鸣各一十六,麾、幢、节各一,槊二,诞马六。次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
命妇厌翟车,驾士二十三人,二品、三品准此。

散扇八。
二品减四,三品减六,命妇散扇五十,行障五,行于车前,二品、三品准此。

方伞二,朱团扇四,曲盖二,大角八。
命妇属车六,驾黄牛十八,驾士五十九人,行大角前,二品、三品准此。

次后部鼓吹。丞一员,录事一人,引乐官二员。铙鼓一,箫、笳、大横吹各四,节鼓一,笛、箫、觱篥、笳各四。外仗。青衣十人,车辐棒十,戟九十,刀盾、槊各八十,弓矢六十,仪刀三十,信幡八,告止幡、传教幡、仪锽斧挂五色幡各四。次卫尉寺排列、押当职掌一十一人,部辖人员、太仆寺部押人员、教马官各一人。押当职掌四人。
命妇加二人。

二品卤簿。
命妇同。

中道清道二人。幰弩一。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一,及职掌、局长、院官各一人。扛鼓、金钲各一,大鼓十四,麾、幢、节各一,夹槊二,诞马四。次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散扇四,方织、朱团扇、曲盖各二。次大角八。次后部鼓吹。丞一,录事、引乐官各一人。铙鼓一,箫、笳各二,大横吹四,笛、箫、觱篥、笳各二。外仗。青衣八人,车辐棒八,戟七十,刀盾、槊、弓矢各六十,仪刀十四,信幡四,告止、传教幡各二。次卫尉排列、押当职掌九人,部辖人员、太仆寺部押人员、教马军各一人。押当职掌四人。
命妇加二人。

三品卤簿。
命妇同。

中道清道二。幰弩一。麾、幢各一,节一,夹槊二,诞马四。次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散扇二,方伞二,曲盖一,大角四。外仗。青衣八人,车辐棒六,戟六十,刀盾、槊、弓矢各五十,仪刀十二,信幡四,告止、传教幡各二。次卫尉排列、押当职掌七人,部辖人员、太仆寺部押人员、教马官各一人。押当职掌四人。
命妇加二人。

以上皆政和所定也。
政和四年,礼制局请釐正卤簿六引,并制大黄龙负图等旗。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政和四年,礼制局言:卤簿六引仪仗,信幡承以双龙,大角黑漆画龙,紫绣龙袋,长鸣、次鸣、大小横吹、五色衣幡、绯掌画交龙。按《乐令》,三品以上绯掌画蹲豹。盖唯乘舆器用,并饰以龙。今六引内系群臣卤簿,而旗物通画交龙,非便,合釐正。 政和四年,礼制局言:卤簿,大黄龙负图旗画八卦,乞改画九、一、三、七、二、四、六、八、五之数。仙童、网子、大神三旗无所经见,乞除去。从之。 大观三年,西京颍阳县大庆观圣祖殿东,有嘉禾、芝草并生。其嘉禾一本四穗,芝草叶圆而重起。至是,诏制芝禾并秀旗。又以是年二月,日上生青、赤、黄戴气;后,日下生青、赤、黄承气,诏制日有戴承旗。又以元符二年武夷庙有仙鹤迎诏,政和二年延福宫宴辅臣,有群鹤自西北来,盘旋于睿谟殿上,及奏大晟乐而翔鹤屡至,诏制瑞鹤旗。
政和七年,诏令考正《天圣卤簿图记》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政和七年,兵部尚书蒋猷请令有司取《天圣卤簿图记》,更加考正可否而因革之。诏如其请。
政和八年,诏有司增制旗物。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政和八年,礼部侍郎张邦昌奏:太祖时,甘露降于江陵者十日,瑞麦秀于濮阳者六岐,获金鹦鹉于垄坻,得三玉兔于郓封,驯象至而五岭平,琼管族而白鹿出,皆命制为旗章陈之。望诏有司取自崇、观至今,凡中外所上瑞应,悉掇其尤殊者,增制旗物,上以丕承天贶,下以耸动民瞻。从之。
政和 年,定大驾小驾卤簿,其大祀飨文德殿发册及辽使朝紫宸殿俱各有仪卫。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政和大驾卤簿。象六,分左右。次六引:开封令、开封牧、大司乐、少傅、御史大夫、兵部尚书。
各用本部卤簿。

次金吾纛、槊。左右皂纛各六。
执、托各一人,𥿊四人。

押衙四人。
并骑。

犦槊八。
执各一人。

本卫上将军、将军各四人,本卫大将军二人。
并骑。

犦槊四,夹大将军。
执各一人,夹二人,并骑。

法驾,犦槊减二,本卫上将军、将军各减二人。次朱雀旗队。
并骑。

金吾卫折冲都尉一人引队,犦槊二,夹都尉。
执旗一人,引、夹各二人。凡仗内引、夹、执人数准此。

弩四,弓矢十六,槊二十,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押队。法驾,弩减二,弓矢减六,槊减八。宣和,引队改天武都指挥使,押队改天武指挥使。次龙旗队。大将军一员检校,骑;引旗十二人。
并骑。

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旗各一,五星旗五,左、右摄提旗二,北斗旗一,护旗十二人,副竿二。
执人并骑。

法驾,引旗、护旗人各减四。宣和,检校改左右卫大将军,雷公、电母旗去公、母二字。次指南、记里鼓车各一,驾马各四,驾士各三十人,白鹭、鸾旗、崇德、皮轩车各一,驾士各十八人。法驾,无白鹭、崇德车。宣和,有青旌、青雀、鸣鸢、飞鸿、虎皮、貔貅六车,在记里鼓之下、崇德之前;减白鹭、鸾旗、皮轩三车,驾士之数如前。次金吾引驾,骑;本卫果毅都尉二人,仪刀、弩、弓矢、槊各减二。宣和,改都尉为神勇都指挥使。次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二人,府史四人,管押指挥使一人,扛鼓、金钲各十二。
帅兵官八人领。

大鼓一百二十。
帅兵官二十人领。

长鸣一百二十。
帅兵官六人领。

铙鼓十二。
帅兵官四人领。

歌工、拱宸管、箫、笳各二十四,大横吹一百二十。
帅兵官十人领。

节鼓二,笛、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扛鼓、金钲各十二。
帅兵官四人领。

小鼓、中鸣各一百二十。
帅兵官八人领。

羽葆鼓十二。
帅兵官四人领。

歌工、拱宸管、箫、笳各二十四。法驾,前后扛鼓、金钲各减四,大鼓减四十,长鸣减四十,铙鼓减四,拱宸管后箫、笳各减八,大横吹减四十,节鼓后笛、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减八,小鼓、中鸣各减四十,羽葆鼓减四,最后箫、笳各减八,帅兵共减十八人。次太史相风、行漏等舆。太史令及令史各一人。
并骑。

相风乌舆一。
舆士四人。

交龙钲、鼓各一。
舆士各六人。

司辰、典士各一人。
并骑。

漏刻生四人,鼓楼、钟楼、行漏舆各一。
舆士各一百人。

太史正一人,清道二人,十二神舆一。
舆士十四人。

法驾,行漏舆一。
舆士各十四人。

神舆一。
舆士多大驾二人。

宣和,鼓、钟楼并改为舆,太史正前有捧日副指挥使二人,捧日节级十人,神舆舆士增十。次持钑前队。左右武卫果毅都尉二人引队,左右武卫校尉二人。绛引幡一。
𥿊二人。

左右有金节十二。
执人并骑。

䍐、罼各一,朱雀幢、义、导盖,青龙、白虎幢各一,义三。
执人并骑。

称长一人,钑戟二百八十八,左右武卫将军二人检校,左右武卫校尉四人押队。法驾,金节减四,钑戟减七十二。宣和,引队改骁骑都指挥使,武卫校尉改骁骑军使,增朱雀旗后之义一,去龙虎旗后之义三,检校改用左右骁骑将军。次黄麾幡一。
执一人,骑;𥿊二人。

法驾,前有殿中侍御史二员。次六军仪仗。左右神武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各有统军二员,都头二人。
羽林又有节级二人。

押仗,本军旗各一,排阑旗各二十合有,吏兵、力士旗各五,掩尾天马旗二。
羽林有赤豹、黄熊旗,龙武有龙君、虎君旗各一。

白柯枪五十,哥舒棒十,镫仗八。法驾,神武军减排阑旗十,羽林、龙武军各减四,吏兵、力士旗减一。宣和,统军改军将,神武军旗改熊虎,排阑旗改平列,哥舒棒改戈戟,镫杖改羽戟,羽林队无节级,黄熊旗改黄罴,龙武旗改熊虎。次引驾旗。天王旗二,排仗通直官二人押旗,十二辰旗各一。法驾,同。次龙墀旗。天下太平旗一,排仗大将二人夹旗,五方龙旗各一,金鸾、金凤旗各一,狮子旗二,君王万岁旗二,日、月旗各一。法驾,减龙、凤、狮子旗。次御马二十四。控马每匹天武二人,御马直二人,为十二重。法驾,减八,为八重。宣和,御马直改为习驭。次中道队。大将军一员检校。法驾,同。宣和,大将军改为左右骁卫大将军。次日月合璧旗一,苣文旗二,五星连珠旗一,祥云旗二,长寿旗二。宣和,苣文改庆云,祥云改祥光。次金吾细仗。青龙、白虎旗各一,五岳神旗、五方神旗、五方龙旗、五方凤旗各五。
已上执各一人,𥿊各三人。

法驾,五方龙、凤旗各减二。宣和,改校尉为使臣,五岳神旗去神字。次八宝。镇国神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在左,受命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在右,为四重。香案八,各以二列于宝舆之前。碧襕二十四人,符宝郎行于碧襕之间。法驾,减碧襕八人。宣和,增引职掌二人,香案职掌六人,援卫传喝亲从一百人。奉宝辇官每宝二十八人,节级一人,奉宝一十二人,舁香案、行马、执烛笼各四人,持席褥、油衣共三人,香案、宝舆各九,烛笼二十六,碧襕之数同前。次方伞二,大雉尾扇四夹。
执伞、扇各一人,以下准此。

法驾,同。次金吾四色官六人,押仗二人。法驾,减押仗。次金甲二人。宣和,改为铜甲。次太仆寺进马四人。
并骑。

次引驾千牛卫上将军一员,千牛八人,中郎将二人。
并乘珂马。

千牛二人。
并骑。

宣和,引驾改为千牛卫大将军,中郎将改为捧日都虞候。次长史二人。
并骑。

宣和,无。次金吾引驾官四人。
并骑。

次导驾官。
执政以上人从六人,待制、谏议、防禦使以上五人。监察御史、刺史、诸卫将军以上四人。

次伞扇、舆辇。大伞二,中雉尾扇四夹,腰舆一,小雉尾扇四夹,应奉人员一人,十将、将、虞候、节级二人,长行十六人。排列官二人,中雉尾扇十二,华盖二。
执各二人。

香镫一。
执擎八人。

小舆一。
应奉人,逍遥、平辇下人,长行二十四人。

逍遥子一。
应奉人,十将、将、虞候、节级共九人,长行二十六人。

平辇一。
应奉人员七人,馀同上。

法驾,排列官后中雉尾扇减四。宣和,去小雉尾扇四,腰舆一。
添管押人员二人,都尉四人,佥押小舆排列官二人。

小舆一。
奉舆二十四人,都将九人。

逍遥子改为逍遥辇。
奉辇一十六人。

平辇一。
奉辇人同上,后有上辇奉御二人,骑。

小舆前又有大辂一。
驾马六,太仆卿御,驾士一百二十人。

次驾前东第五班。开道旗一,皂纛旗十二。引驾六十二人,钧容直三百人。
引驾同作乐。

五方色龙旗五,门旗四十,御龙四直步执门旗六十。天武驾头下一十二人,茶酒班执从物一十一人,御龙直仗剑六人,天武把行门八人。麋旗一,殿前班击鞭一十人,簇辇龙旗八,日、月、麟、凤旗四,青、白、赤、黑龙旗各一。御龙直四十人,踏路马二,夹辂大将军二员,进辂职掌二员,部押二人,教马官二员。法驾,同。宣和,无钧容直,开道旗内增押班一人,殿侍二人。皂纛旗十二。
殿侍十二人执。

引驾人员二人,长行六十人。五方色吉字旗,殿侍三人,管押十人。门旗,殿侍二人,管押四十人,义八,门旗六十,御龙直一十二人,骨朵直十二人,御龙弓箭直、弩直各十八人,御龙直仗剑六人,执麋旗殿侍二人,管押龙旗人员二人,都知、副都知各一人,执骨朵殿侍十六人,内大将军改为千牛卫大将军。
朝服步从。

将军二人。
朝服陪乘。

掌辇四人。皇帝乘玉辂,驾青马六,驾士一百二十八人,扶驾八人,骨朵直一百三十四人,行门三十五人,分左右,陪乘将军二员。法驾,同。宣和,驾士增为二百三十四人。次奉宸队。御龙直,左厢骨朵子直、右厢弓箭直,弩直,御龙四直,并以逐班直所管人数列为五重。天武骨朵、大剑三百一十人。次驾后东第五班。大黄龙旗一,钧容直三十一人。扇筤下天武二十人,茶酒班簇辇三十一人,招箭班三十三人。法驾,同。宣和,止用黄龙旗,馀并无。次副玉辂一,驾青马六,驾士四十人。法驾,无。宣和,驾士一百人,内人员二人。次大辇一,掌辇四人,应奉人员十二人,十将、将、虞候、节级共十人,长行三百五十五人。尚辇奉御二人,殿中少监、供奉职官二员,令史四人,书令史四人。法驾,同。宣和增奉辇为九十人。次太仆御马二十四,为十二重。法驾,减八,为八重。宣和。无太仆。次持钑后队。左右武卫旅帅二人。法驾,同。宣和,改为神勇都指挥使。次重轮旗二,大伞二,大雉尾扇四,小雉尾扇、朱团扇各十二,华盖二,义二,睥睨十二,御刀六,真武幢一,绛麾二,义一,细槊十二。法驾,小雉尾扇、朱团扇、睥睨、槊各减四,华盖减一,御刀减二。宣和,真武幢改为元武。次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
并骑。

总领大角一百二十。法驾,减四十。宣和改都尉为骁骑都指挥使。次大晟府后部鼓吹。丞二人,典事四人,管辖指挥使一人,羽葆鼓十二。
帅兵官四人领。

歌工、拱宸箫、管、笳各二十四。
帅兵官二人领。

铙鼓十二。
帅兵官四人领。

歌工、箫、笳各二十四,小横吹一百二十。
帅兵官八人领。

笛、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法驾,羽葆鼓减四,箫、笳、笛、觱篥、桃皮觱篥各减八,铙鼓减四,小横吹减四十。
帅兵官并减二人。

宣和,帅兵官改为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四都头。次黄麾一。
执、𥿊人数同前部,法驾亦同,有殿中侍御史二员在黄麾前。

芳亭辇一。
奉辇六十人。

凤辇一。
奉辇五十人。

法驾,去凤辇。宣和,芳亭奉辇六十二人。次金、象、革、木四辂,并有副辂。金辂踏路赤马二,正副各驾赤马六,驾士六十人。馀辂正副驾马数同而色异,象辂以赭白,革辂以骝,木辂以黑,驾士各四十人。法驾,前副辂。宣和,驾马之色又异,金以骝,象以赤,革以赭白,木以乌;驾士五百五十人,副一百人,管押人员各二人。耕根车一,驾青马六,驾士四十人。法驾,同。宣和,无。进贤车一,驾士二十四人;明远车一,驾士四人。法驾,无。宣和,各增驾马四。次属车十二乘,每乘驾牛三,驾士十人。法驾,减四乘。宣和,增衙官二人,管押节级一人。次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四省局官各二员。法驾,同。次黄钺车、豹尾车各一,各驾赤马二,驾士十五人。法驾,除进贤、明远车外,并同。宣和,有黄钺天武副都头及神勇副都头各一。次掩后队。左右威卫折冲都尉二人领队,大戟、刀盾、弓矢、槊各五十。法驾,各减十六。宣和,押队改用宣武都指挥使二人。次真武队。金吾卫折冲都尉一人,犦槊二,仙童旗一,真武旗一,螣蛇、神龟旗各一,槊二十五,弓矢二十,弩五。法驾,槊减六,弓矢减五,弩减一。宣和,改为元武队。改真武为元武,又去仙童、龟、蛇旗,改都尉为虎翼都指挥使。政和大驾外仗。清游队。次第六引外仗,白泽旗二,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二人,弩八,弓矢三十二,槊四十。法驾,次第三引外,弩减二,弓矢减八,槊减十。宣和,改都尉为捧日都指挥使。左右金吾各十六骑,帅兵官二人,弩八,弓矢、槊各十二。法驾,金吾骑及弓矢、槊各减四。宣和,改金吾为天武都头。次佽飞队。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分领。
并骑。

虞候佽飞四十八人。
并骑。

铁甲佽飞二十四人。
并甲骑。

法驾,前减十八人,后减八人。宣和,改金吾卫为拱圣都指挥使,改都尉为都指挥使。次前队殳仗。左右领军卫将军二人检校。
并骑。

犦槊四。殳义分五队:第一,一百六十人;第二,八十人;第三,一百人;第四、第五各八十人。逐队有帅兵官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各四人。法驾,殳义第一队减六十,第二、第三各减三十,第四、第五各减二十。宣和,改检校为左右卫将军,领军卫为天武都头,威卫为神勇都头,武卫为宣武都头,骁卫为虎翼都头;殳义第一队减六十,增第二队至第五队为一百。次后队殳仗。殳义分五队:第一、第二,八十人;第三,一百人;第四,八十人;第五,一百六十人。帅兵官,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凡前后队殳仗,前接中道北斗旗,后尽卤簿后队。法驾,殳义第一、第二队各减二十四,第三、第四各减三十,第五减六十。宣和,殳义各一百,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都头。次前部马队。凡二十,皆以都尉二人分领。第一,前左右金吾卫折冲领,角、亢、斗、牛宿旗四,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第二,氐、房、女、虚宿旗四;第三,心、危宿旗,第四,尾、室宿旗各二。以上四队,各以左右领军卫果毅领。第五,箕、壁宿旗,第六,奎、井宿旗各二,各以左右威卫折冲领。第七,娄、鬼宿旗,第八,胃、柳宿旗,第九,昴、星宿旗各二,各以左右武卫果毅领。第十,毕、张宿旗,第十一,觜、翼宿旗,第十二,参、轸宿旗各二,各以左右骁卫折冲领。弩、弓矢、槊人数,同第一队。法驾,分二十八宿旗为十队,逐队弩减四,弓矢减六,槊减二十。宣和,捧日、拱圣、神勇、骁卫、宣武四都指挥使,分领上十队,以虎翼、广勇都指挥使,分领下二队。次步甲前队。凡十二,左右领军卫将军二人检校。
并骑。

犦槊四,逐队皆有都尉二人分领。第一、第三各以左右领军卫,第五以左右威卫,第七以左右武卫,第九以左右骁卫,第十一以左右卫,并折冲;第二、第四各以左右领军卫,第六以左右威卫,第八以左右武卫,第十以左右骁卫,第十二以左右卫,并果毅。内有鹖、貔、玉马、三角兽、黄鹿、飞麟、駃騠、鸾、麟、驯象、玉兔、辟邪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后。逐队有弓矢、刀盾相间,各六十人,居旗之后。法驾,止十队,每队弓矢各减二十。宣和,检校改用左右卫将军,又去犦槊,分领并改为都指挥使:第一、第二并捧日,第三、第四并天武,第五、第六并拱圣,第七、第八并神勇,第九骁骑,第十宣武,第十一虎翼,第十二广勇。次前部黄麾仗。绛引幡二十,下分六部:第一,左右威卫;第二,左右领军卫;第三,左右威卫;第四,左右武卫;第五,左右骁卫;第六,左右卫。诸部各有殿中侍御史两员,本卫大将军二人检校,本卫折冲都尉二人分领。又各有帅兵官二十人。龙头竿六重,重各二十;揭鼓三重,重各二;仪锽五色幡、小戟、槊各一重,重各二十;弓矢二重,重各二十;朱绿縢络盾并刀二重,重各二十。法驾,止五部,绛引幡、帅兵官、龙头竿、幡、戟、弓矢、盾刀、槊并减六。宣和,六部: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皆左右上将军;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皆都指挥、都头;逐部上将军、都头各一人。次青龙、白虎旗各一,左右卫果毅都尉二人,分押旗及领后七十骑,弩八,弓矢二十二,槊四十。法驾,减后骑三十,弩减二,弓矢减八,槊减二十。宣和,改都尉为虎翼都指挥使。次班剑、仪刀队。并骑。左右卫将军二人分领,郎将二十四人,左右亲卫、勋卫各四人,每卫班剑二百二十人;诸翊卫左右卫六人,领仪刀四百八人;左右骁卫二人,领仪刀一百三十六人。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各二人。法驾,亲、勋卫班剑减八十四人,翊卫仪刀减一百三十二人,增左右骁卫四人,班剑、仪刀九十二人。宣和,分领改左右武卫将军及捧日、天武指挥四人,拱圣六人,神勇、骁骑、骁胜、宣武、虎翼指挥使各二人。次亲勋、散手、骁卫翊卫队。
并骑。

左右卫供奉中郎将四人,分领亲勋翊卫四十八人;左右卫郎将二人,分领散手翊卫六十人;左右骁卫郎将二人,分领骁卫翊卫五十六人。法驾,亲勋减十六人,散手、骁卫各减二十人。宣和,改为中卫、翊卫、亲卫队,中卫郎四人,分领卫兵四十八人;翊卫郎二人,分领卫兵六十人;亲卫郎二人,分领卫兵五十六人。次左右骁卫翊卫三队。
并骑。

各有二人分领,第一本卫大将军,第二本卫将军,第三本卫郎将;花凤、飞黄、吉利旗各二,分为三队;逐队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法驾,减四,弓矢、槊各减半。宣和,分领第一、第二队,左右骁卫大将军、将军;第三,广勇指挥使。改花凤旗为双莲旗。次夹毂队。凡六,逐队都尉二人检校,第一、第四左右折冲,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并左右卫果毅。逐队刀盾各六十人,内第一、第四有宝符旗二。法驾,各减刀盾二十。宣和,检校改为捧日、天武、拱圣三指挥使。次捧日队。逐队引一人,押二人,长行殿侍二十八人,旗头三人,枪手五人,弓箭手二十人,左右厢天武约拦各一百五十五人。法驾,同。次后部黄麾仗。分六部: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武卫。部内殿中侍御史、大将军、都尉、帅兵官、绛引幡、龙头竿等,并同前部。法驾,减第六部,绛引幡减六。宣和,六部:第一改为左右骁卫大将军,自三至六改为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五指挥。次步甲后队。凡十二,皆有都尉二人分领。第一以左右卫,第三以左右骁卫,第五以左右武卫,第七以左右威卫,第九、第十一各以左右领军卫,以上并果毅;第二以左右卫,第四以左右骁卫,第六以左右武卫,第八以左右威卫,第十、第十二各以左右领军卫,以上并折冲。内有貔、鹖鸡、仙鹿、金鹦鹉、瑞麦、孔雀、野马、犛牛、甘露、网子、祥光、翔鹤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后。逐队有弓矢、刀盾相间,各六十人,居旗之后。法驾,止十队。宣和,自第七队以下,分领改用都指挥使,七、八并神勇,九骁骑,十宣武,十一虎翼,十二广勇。旗亦改其半,七天正尧瑞,八日有戴承,十翔鹤,十一红光,十二文石。次后部马队。凡十二,皆以都尉二人分领。第一、第二各以左右卫,第五、第六、第七各以左右武卫,第十至十一、十二各以左右领军卫,并折冲;第三、第四各以左右骁卫,第八、第九各以左右威卫,并果毅。内有角𧤗、赤熊、兕、天下太平、驯犀、鵔鸃、騼䮷、驺牙、苍乌、白狼、龙、虎、金牛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后。每队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法驾,止十队。弩减四,弓矢减六,槊减十二。宣和,改都尉为指挥使,一、二并以捧日,三、四并以天武,五、六并以拱圣,七、八并以神勇,九以骁骑,十以宣武,十一以虎翼,十二以广勇。内六以芝禾并秀旗,七有万年连理木旗。以上卤簿,凡门有六,中道之门二:第一门居日月合璧等旗之后,法驾,居龙墀旗之后;第二门居掩后队之后,法驾,同。各有金吾衙门旗四,监门校尉六人。左右道之门四:第一,居步甲前队第六队之后;第二,居第十二队之后;第三,居夹毂队之后;第四,居步甲后队第六队之后。法驾,同。各有监门校尉四人。宣和,改校尉为使臣。 政和小驾,减大驾六引及象、木、革辂,五副辂,小舆,小辇,又减指南、记里、白鹭、鸾旗、崇德、皮轩、耕根、进贤、明远、黄钺、豹尾、属车等十一,馀并减大驾之半。 政和中,大祀飨立仗:大黄龙负图旗一,执𥿊二百人,陈于阙庭赤龙旗南少西大黄龙旗之北。 政和中,辽使朝紫宸殿,用黄麾角仗,各一千五十六人。殿内黄麾幡二,次四色官之南,分左右。仗首左右厢各一部,每部一百四十人,朵殿下稍南。绛引幡十,分部之南北,各为五重。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员,在部中稍南。
次厢左右第一、第二部同。

掌鼓一人,次大将军后。
次厢左右第一部次果毅,第二部次折冲。

帅兵官十人,分部之南北。
北在绛引幡之南,南在绛引幡之北。次厢左右第一、第二部在部之南北。

各为五重。执仪刀部九行,每行持各十人。第一,龙头竿黄鸡四角氅。
皆持以龙头竿。

第二,仪锽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乌戟;第五,绯凤六角氅;第六,细刀矢;第七,白鹅四角氅;第八,槊;第九,皂鹅六角氅。掌揭鼓一人,在绯氅、乌戟之后。
次厢左右第一、第二部同。

次厢左右各二部,每部一百五人,次左右厢仗首之南。第一部,左右屯卫大将军、果毅各一员;第二部,左右武卫大将军、折冲各一员。掌鼓以下至掌揭鼓人数,并同仗首。殿外左右厢各步甲三队,每队三十三人。第一,左右卫,第三,左右武卫,并果毅;第二,左右骁卫、折冲:并各一员。貔、金鹦鹉、瑞麦旗各二,以次分在三队。刀盾三十人,为五重。
内第三队弓矢。

左右厢后部各三队。
第一队每队三十八人,第二队每队三十三人。

第一,左右卫,第三,左右武卫,并折冲;第二,左右骁卫、果毅。角𧤗、太平、驯象旗各二,以次分在三队。弩五人,为一列,弓矢十人,为二重。
第二、第三队为一列。

槊二十人,为四重。排列仗队职掌二人,次厢第二部之南,分左右。以上殿内仗队,东西相向排列。殿中省尚辇陈舆、辇于东西朵殿,平辇在东,西向;逍遥辇在西,东向。设伞、扇于殿下,方伞二,分左右;团龙扇四,分左右,夹方伞。方雉扇二十四,分左右,各二重,在伞、扇之后。金吾四色官一人。 政和中,文德殿发册,用黄麾细仗,共一千四百二人。设日旗、君王万岁旗、狮子旗、金鸾旗、青龙旗、赤龙旗各一,在殿东阶之东,以西为上;月旗、天下太平旗、狮子旗、金凤旗、白龙旗、黑龙旗各一,在西阶之西,以东为上。
每旗执扯四人。

俱北向立。押当职掌二人,分左右立于日、月旗南。次方伞二,团龙扇四,夹方伞。次金吾上将军二人,将军四人,引驾官四人。次金甲二人。次四色官六人,内二人执笏,馀执金铜仪刀。次碧襕二十四人,内执金铜仪刀左右各六人,在北。次都押衙二人,立于碧襕之南,少退。次皂纛旗一十二。
每旗执扯五人。

左右金吾仗司员僚各一人押纛,立于旗南。次青龙旗一在东,白虎旗一在西。
每旗执扯六人。

员僚二人押旗,在旗之北。以上并分左右,东西向。次五方龙旗在东,五方凤旗在西,各二十五。每五旗相间,各依方色排列。次五岳神旗五在东,五星神旗五在西,各依方位排列。
每旗执扯三人。

次朱雀旗一在东,真武旗一在西。
每旗执扯六人。

以上并北向。员僚二人押旗,在旗之南,分左右。次红门旗二十八,分左右。
每旗执扯二人。

次寅、卯、辰、巳、午、未旗六,在东;申、酉、戌、亥、子、丑旗六,在西。天王旗四,分左右,夹辰旗。次龙君、赤豹、吏兵旗各五,每旗各为一列在东,每列掩尾天马旗一,以次在东。次虎君、黄熊、力士旗各五,每旗各为一列,每列掩尾天马旗一,以次在西。
每旗执扯三人。

员僚六人押仗,各分立旗前。次员僚四人押旗,分左右,东西为一列。
每列一员。

左厢第一队,鹖鸡、白泽、玉马、貔旗、四渎旗各一,为一列。
下至第九队旗行列准此。

第二队,角、亢、氐、房、心宿旗各一;第三队,虚、危、室、壁、奎宿旗各一;第四队,参、井、鬼、柳宿、駃騠旗各一;第五队,三角兽、黄鹿、苣文、驯象、飞麟旗各一;第六队,辟邪、玉兔、吉利、仙鹿、祥云旗各一;第七队,花凤、飞黄、野马、金鹦鹉、瑞麦旗各一;第八队,孔雀、兕、甘露、网子、角𧤗旗各一,并各为一列;第九队,犛牛旗一,设于孔雀旗后。右厢第一队,同左厢第一;第二队,尾、箕、斗、牛、女宿旗各一;第三队,娄、胃、昴、毕、觜宿旗各一;第四队,星、张、翼、轸、駃騠旗各一;第五至第八队,并同左厢第五至第八;第九队,驺牙旗、苍乌旗各二,相间为一列。
每旗执扯三人。

俱北向。员僚二人,押黄麾立于龙凤旗之北。左右厢五色龙凤旗之东西,各设黄麾幡二。次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五,次绛麾幡二,次绛引幡五。员僚五人,押黄麾立于龙凤旗北少东。排襕旗三十,自黄麾幡东西排列,以次于南。
每旗执扯三人。

俱北向。镫杖、哥舒各三十,于殿东西两厢排列。镫杖起北,哥舒间之,俱东西相向。左右厢执白柯枪各七十五人,东西相向。又于驺牙旗南设大黄龙旗一,在殿门里少西,执扯二十人。小黄龙旗一,在大黄龙旗后少西,执扯三人。次大神旗六,分左右。卫尉寺押当仪仗职掌四人,排列通直官二人,大将二人,节级二人,检察六人,左右金吾仗司押当执掌、排列各官一人执掌大将检察。凡大朝会仪卫,有司皆依令式陈设。
宣和元年,改鼓吹令、丞冠为委貌冠,诏蔡攸改修卤簿图记。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宣和元年,礼制局言:鼓吹令、丞冠,又名裤褶冠。今卤簿既除裤褶,冠名不当仍旧,请依旧记如《三礼图》委貌冠制。从之。宣和元年,蔡攸被旨改修《天圣卤簿图记》,凡人物器服,尽从古制,饰以丹采,三十有三卷。
《玉海》:三驾之制,详见于政和礼局所上,迄宣和而大备,先是政和七年二月九日,兵部尚书蒋猷言,陛下稽古制,礼大辂之乘,元戎之旗,六引之名,与车导驾之官,与服革而新之多矣。宜命有司取天圣图记,考正诏改修。宣和元年,书成,凡人物器服,尽从古制,饰以丹采,三十有三卷,目录二卷。
宣和 年,定郊祀仪卫。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宣和冬祀,陈于大内前。大黄龙旗一,执𥿊六十人,陈于遂顿宫门外之南。宣和,此旗之下又有日、月、五星连珠、北斗、招摇、苍龙、白虎、朱雀、元武、君王万岁、狮子、金鸾、金凤、五方龙、天下太平等旗,凡二十一。正、至受朝贺同。龙墀旗陈于殿庭;太庙,在西棂星门外路南,次赤龙旗少北;青城,在泰禋门外,夏祭大礼在明禋门外。赤龙旗之南。
宗祀祫飨大礼,不设大黄龙负图旗、大黄龙旗。

大神旗六,执𥿊各九十人,宣德门、泰禋门并陈于大黄龙旗之南,东西相望;太庙陈于西棂星门外,大黄龙旗之西少南,视赤龙旗为列,南北相望。龙墀旗执𥿊各十二人,左右有日、月旗各一。次君王万岁旗一,宣德门、泰禋门,在路东;太庙,在门外路南。次狮子旗二,左右有金鸾、金凤旗各一。次五方龙旗各一:青、黄、赤龙旗,宣德、泰禋门在东,太庙在南;黑、白龙旗,宣德、泰禋门在西,太庙在北。次天下太平旗一,宣德、泰禋门,在路西;太庙,在路北。以上旗皆在车驾前发仗内。执𥿊人并锦帽、五色绣宝相花衫、锦臂鞴、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