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三十一卷目录
仪礼部汇考三
《汉书·艺文志》〈礼经〉
《隋书·经籍志》〈礼经〉
《唐书·艺文志》〈礼经〉
《宋史·艺文志》〈礼经〉
宋《郑樵通志》〈仪礼〉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礼〉
马端《临文献通考》〈仪礼考〉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仪礼考〉
焦竑《经籍志》〈仪礼〉
《汉书·艺文志》〈礼经〉
《隋书·经籍志》〈礼经〉
《唐书·艺文志》〈礼经〉
《宋史·艺文志》〈礼经〉
宋《郑樵通志》〈仪礼〉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礼〉
马端《临文献通考》〈仪礼考〉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仪礼考〉
焦竑《经籍志》〈仪礼〉
经籍典第二百三十一卷
仪礼部汇考三
《汉书艺文志》《礼经》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注〉后氏戴氏
《隋书经籍志》《礼经》
《仪礼》
十七卷〈注〉郑元注。《仪礼》
十七卷〈注〉王肃注。梁有李轨、刘昌宗音各一卷,郑元音二卷,亡。《仪礼义疏见》二卷
《仪礼义疏》六卷
《丧服经传》一卷〈注〉马融注。
《丧服经传》一卷〈注〉郑元注。
《丧服经传》一卷〈注〉王肃注。
《丧服经传》一卷〈注〉晋给事中袁准注。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注〉晋庐陵太守孔伦注。
《丧服经传》一卷〈注〉陈铨注。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注〉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撰。《略注丧服经传》一卷〈注〉雷次宗注。
《集注丧服经传》二卷〈注〉宋丞相咨议参军蔡超宗注。梁又有《丧服经传》一卷,宋徵士刘道拔注,亡。
《集解丧服经传》二卷〈注〉齐东平太守田僧绍解。《丧服义疏》二卷〈注〉梁步兵校尉、五经博士贺玚撰。梁又有《丧服经传义疏》五卷,齐散骑郎司马瓛撰;《丧服经传义疏》二卷,齐给事中楼幼瑜撰;《丧服经传义疏》一卷,刘瓛撰;《丧服经传义疏》一卷,齐徵士沈麟士撰,亡。
《丧服经传义疏》一卷〈注〉梁尚书左丞何佟之撰,亡。《丧服传》一卷〈注〉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丧服文句义疏》十卷〈注〉陈国子助教皇侃撰。
《丧服义》十卷〈注〉陈国子祭酒谢峤撰。
《丧服义钞》三卷〈注〉梁有《丧服经传隐义》一卷,亡。《丧服要记》一卷〈注〉王肃注。
《丧服要记》一卷〈注〉蜀丞相蒋琬撰。梁有《丧服变除图》五卷,吴齐王傅射慈撰,亡。
《丧服要集》二卷〈注〉晋征南将军杜预撰。又有《丧服要记》二卷,晋侍中刘逵撰,亡。
《丧服仪》一卷〈注〉晋太保卫瓘撰。梁有《丧服要记》六卷,晋司空贺循撰;《丧服要问》六卷,刘德明撰;《丧服》三十一卷,宋员外郎散骑庾蔚之撰;《丧服要问》二卷,张耀撰;《丧服难问》六卷,崔凯撰;《丧服杂记》二十卷,伊氏撰;《丧服释疑》二十卷,孔智撰。亡。
《汉荆州刺史刘表新定礼》一卷
《丧服要略》一卷〈注〉晋太学博士环济撰。
《丧服要略》二卷
《丧服制要》一卷〈注〉徐氏撰。
《丧服谱》一卷〈注〉郑元注。
《丧服谱》一卷〈注〉晋开府仪同三司蔡谟撰。
《丧服谱》一卷〈注〉贺循撰。
《丧服变除》一卷〈注〉晋散骑常侍葛洪撰。
《凶礼》一卷〈注〉晋广陵相孔衍撰。
《丧服要记》十卷〈注〉贺循撰。梁有《丧服要记》,宋员外常侍庾蔚之注;又《丧服世要》一卷,庾蔚之撰;《丧服集议》十卷,宋抚军司马费沈撰。
《丧服古今集记》三卷〈注〉齐太尉王俭撰。
《丧服世行要记》十卷〈注〉齐光禄大夫王逸撰。
《丧服答要难》一卷〈注〉袁祈撰。
《丧服记》十卷〈注〉王氏撰。
《丧服五要》一卷〈注〉严氏撰。
《驳丧服经传》一卷〈注〉卜氏撰。
《丧服疑问》一卷〈注〉樊氏撰。《丧服图》一卷〈注〉王俭撰。
《丧服图》一卷〈注〉贺游撰。
《丧服图》一卷〈注〉崔逸撰。梁有《丧服祥禫杂议》二十九卷,《丧服杂议故事》二十一卷,又《戴氏丧服五家要记图谱》五卷,《丧服君臣图仪》一卷,亡。
《五服图》一卷
《五服图仪》一卷
《丧服礼图》一卷
《五服略例》一卷
《丧服要问》一卷
《丧服问答目》十三卷〈注〉皇侃撰。
《丧服假宁制》三卷
《丧礼五服》七卷〈注〉大将军袁宪撰。
《论丧服决》一卷
《丧礼钞》三卷〈注〉王隆伯撰。
《唐书艺文志》《礼经》
郑元注《仪礼》十七卷王肃注《仪礼》十七卷,《音》二卷。
袁准注《仪礼》一卷
孔伦《注》一卷
陈铨《注》一卷
蔡超宗《注》二卷
田僧绍《注》二卷
王俭《礼仪答问》十卷
贾公彦《仪礼疏》五十卷
《大戴德丧服变除》一卷〈按以下俱丧服原本前后错综今悉附后〉郑元《丧服变除》一卷,注《丧服纪》一卷
马融注《丧服记》一卷
王肃《丧服要记》一卷,注《丧服纪》一卷
杜预《丧服要集议》三卷
贺循《丧服谱》一卷,又《丧服要记》五卷〈注〉谢微注。王逡之注《丧服五代行要记》十卷
射慈《丧服天子诸侯图》一卷
崔游《丧服图》一卷
蔡谟《丧服谱》一卷
《丧服要难》一卷〈注〉赵成问,袁祈答。
庾蔚之《丧服要记》五卷
王俭《丧服古今集记》三卷
皇侃《丧服文句义》十卷
沈文阿《丧服经传义疏》四卷,又《丧服发题》二卷
《宋史艺文志》礼经
《仪礼》十七篇〈注〉高堂生传陆佃《仪礼义》十七卷
周燔《仪礼详解》十七卷
李如圭《仪礼集释》十七卷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二十三卷
张淳《仪礼识误》一卷
黄干《续仪礼经传通解》二十九卷,又《仪礼集传集注》十四卷
《仪礼类例》十卷〈注〉不知作者
杨复《仪礼图解》十七卷
魏了翁《仪礼要义》五十卷
宋《郑樵通志》仪礼
《一字石经仪礼》九卷〈注〉隋志。《今字石经仪礼》四卷
右《石经》二部十三卷
《仪礼》
十七卷〈注〉郑元注。《仪礼》
十七卷〈注〉王肃注。《仪礼》
一卷〈注〉袁准注。《仪礼》
一卷〈注〉孔伦注。《仪礼》
一卷〈注〉陈诠注。《仪礼》
二卷〈注〉蔡超宗注。《仪礼》
二卷〈注〉田僧绍注。按:汉初有《高堂生传》十七篇,又有古经出于淹中。河间献王得而献之,合五十六篇。又得《穰苴》、《兵法》及《明堂阴阳之记》。唯古经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不殊。自高堂生至宣帝时,后苍最明其业,乃为《曲台记》。苍授梁人戴德及德从兄子圣沛人,庆普于是。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并立是,知《礼记》出于《仪礼》。三家出于高堂也。
右注七部四十一卷
《仪礼义疏》二卷
《仪礼义疏》六卷
《仪礼疏》五十卷〈注〉唐贾公彦。
右《疏》三部五十八卷
《仪礼音》二卷〈注〉郑元。
《仪礼音》二卷〈注〉王肃。
《仪礼音》二卷〈注〉李轨、刘昌宗。
右《音》三部六卷
凡《仪礼》四种十五部一百十八卷
丧服
《丧服经传》一卷〈注〉马融。
《丧服经传》一卷〈注〉郑元。
《丧服经传》一卷〈注〉王肃。
《丧服经传》一卷〈注〉晋给事中袁准。
《略注丧服经传》一卷〈注〉雷次宗。
《丧服经传》一卷〈注〉陈铨。
《丧服传》一卷〈注〉梁裴子野。
右《传注》七部七卷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注〉晋孔伦。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注〉宋裴松之。
《集注丧服经传》二卷〈注〉宋蔡超宗。
《集注丧服经传》二卷〈注〉齐田僧绍。
右《集注》四部六卷
《丧服义疏》二卷〈注〉梁五经博士贺玚。
《丧服经传义疏》一卷〈注〉梁何佟之。
《丧服经传义疏》四卷〈注〉沈文阿。
《丧服文句义疏》十卷〈注〉陈皇侃。
《丧服义》十卷〈注〉陈谢峤。
《丧服义钞》三卷
右《义疏》六部三十卷
《丧服要记》一卷〈注〉王肃。
《丧服要记》一卷〈注〉蜀蒋琬。
《丧服要记》十卷〈注〉贺循。
《丧服世行要记》十卷〈注〉齐光禄大夫王逸。
《丧服记》十卷〈注〉王氏。
《丧服古今集记》三卷〈注〉齐太尉王俭。
《丧服要记》五卷〈注〉庾蔚之。
《丧服正要》二卷〈注〉孟诜。
《丧服要集》二卷〈注〉杜预。
《丧服五要》一卷〈注〉严氏撰。
《丧服要略》一卷〈注〉晋博士环济。
《丧服要略》二卷
《丧服制要》一卷〈注〉徐氏。
《丧服义钞》三卷
《丧服钞》三卷〈注〉王隆伯。
《丧服变除》一卷〈注〉戴德。
《丧服变除》一卷〈注〉葛洪。
《丧服加减》一卷
右《记要》十八部五十八卷
《丧服答要难》一卷〈注〉袁析。
《驳丧服经传》一卷〈注〉卜氏传。
《丧服疑问》一卷〈注〉樊氏。
《丧服要问》一卷
《丧服问答目》十三卷〈注〉皇侃。
《丧服发题》二卷〈注〉沈文阿。
《论丧服决》一卷
《丧服极议》一卷〈注〉殷价。
右《问难》八部二十一卷
《丧服仪》一卷〈注〉晋卫瓘。
《新定丧礼》一卷〈注〉汉刘表。
《凶礼》一卷〈注〉晋广陵相孔衍。
陈杂仪注《凶仪礼》十三卷
《凶仪》一卷〈注〉郑珣瑜。
《杂凶礼》四十二卷
《梁皇帝崩凶仪》十一卷
《梁皇太子丧礼》五卷
《梁王侯以下凶礼》九卷
《士丧礼仪注》十四卷
《梁天子丧礼》七卷,
又五卷
《梁大行皇帝皇后崩仪》〈注〉一卷
《梁太子妃薨凶仪》〈注〉九卷
《丧服假宁制》三卷
《梁诸侯世子卒凶仪注》九卷
《梁陈大行皇帝崩仪注》八卷
《陈皇太子妃薨仪注》四卷
《陈诸帝后崩仪注》五卷
《陈皇太后崩仪注》四卷
《唐葬王播仪》一卷
《北齐皇太后丧礼》十卷
《丧仪纂要》九卷〈注〉张戬
《丧服治礼仪注》九卷〈注〉何引
《晋修复山陵故事五卷》〈注〉车灌撰
右《仪注》二十五部一百八十七卷
《丧服谱》一卷〈注〉郑元注。
《丧服谱》一卷〈注〉晋蔡谟撰。
《丧服谱》一卷〈注〉贺循。
《丧服制》一卷〈注〉庞景昭。
右《谱》四部四卷
《丧服图》一卷〈注〉王俭。
《丧服图》一卷〈注〉贺游。
《丧服图》一卷〈注〉崔逸。
《丧服礼图》一卷
《丧服君臣图》一卷
《丧服图》一卷〈注〉崔游。
《丧服天子诸侯图》一卷
右《图》七部七卷
《五服略例》一卷
《丧礼五服图》七卷〈注〉袁宪。
《五服制度》一卷
《五服图》〈注〉张荐撰,卷亡。
《五服图》十卷〈注〉仲子陵。
《五服志》三卷
《南齐五服制》一卷
《五服法纂》三卷
《五服年月敕》一卷
右《五服图仪》九部二十七卷
凡《丧服》九种八十八部三百四十七卷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礼
《礼古经》五十六卷刘歆欲立《逸礼》。移书曰:鲁恭王得古文于坏壁。《逸礼》有三十九论。衡谓: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屋,得《佚礼》、《仪礼疏》。曰:高堂生传十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篆书,是古文也。古文十七篇,高堂生所传者同,而字多不同。馀三十九篇,绝无师说〈注〉七录云。馀篇皆亡。
秘在于馆〈注〉志云:礼古经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刘原父曰:孔氏安国,所得壁中书也。《六艺》论云,孔壁得之。
今其篇名,颇见于他书,若《学礼》〈注〉、《贾谊传》、
《天子巡狩礼》〈注〉、《内宰注》、
《朝贡礼》〈注〉、《聘礼注》、
《朝事仪》〈注〉、《觐礼注》、
《烝尝礼》〈注〉、《射人疏》、
《中霤礼》〈注〉、《月令注疏诗》、《泉水疏》、
《王居明堂礼》〈注〉、《月令礼》、《器注》、
《古大明堂礼》、《昭穆篇》〈注〉、《蔡邕论》、
《本命篇》〈注〉、《通典》、
《聘礼志》〈注〉、《荀子》。
又有《奔丧》、《投壶》、《迁庙》、《衅庙》、《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见,大小《戴记》及《管子》、〈注〉《七录云》、《古经》。周宗伯所掌五礼威仪之事。
经七十篇〈注〉。刘原父曰:当作十七。
《儒林传》;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注〉,《史记》、《正义》谢承,云:秦代有鲁人,高堂伯人,
按今《仪礼·士礼》有《冠》、《婚》、《相见》、《丧》、《夕虞》、《特牲》、《馈食》七篇,他皆天子诸侯卿大夫礼。《丧服传》,子夏所为。《白虎通》谓之《礼服传》。郑康成注,以今古二字并之。或从今,或从古,或叠二文,别释馀义。张淳曰:汉初,未有《仪礼》之名。疑后汉学者见十七篇中有仪有礼,遂合而名之也。欧阳氏曰:大射之礼。独曰:仪,盖射主于容升降揖,逊不可失〈注〉。《七录云》,博士侍其生,得十七篇。
马端临文献通考仪礼考
仪礼注十七篇韩文公读《仪礼》,谓:余尝苦《仪礼》难读,且又行于今者,盖寡。沿袭不同,复之无由考,于今诚无所用。云:然,文王周公之法制,具在于是。孔子曰:吾从周。谓其文章之盛也。古书之存者,希矣。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耶。于是掇其大要,奇辞奥旨著于篇,学者可观焉。惜吾不及其时,揖让进退于其间,呜呼,盛哉!
晁氏曰:《仪礼》十七篇,郑氏注。西汉诸儒得《古文礼》,凡五十六篇。高堂生博士《礼》十七篇,为《仪礼》。《丧服传》一卷,子夏所为。其说曰:《周礼》为本,圣人体之;《仪礼》为末,圣人履之为本。则重者在前,故宗伯序五礼以吉凶宾军嘉为次为末;则轻者在前,故仪礼先冠婚后丧祭。
《朱子语录》知看《仪礼》有绪甚善。此书虽难读,然却多是重复伦类。若通,则其先后,彼此展转参照,足以互相发明。久之,自通贯也。
《礼书》如仪,礼尚完备,如它书。 《仪礼》是经,《礼记》是解。《仪礼》且如仪,礼有冠礼,礼记便有冠义。仪礼有昏礼,礼记便有昏义。以至燕射之礼,莫不皆然。只是仪礼有士相见礼,礼记却无士相见义。后来刘原甫补成一篇学礼,记下言语,只是解它。仪礼仪礼不是古人预作,一书如此,初间只是以义起,
渐渐相袭,行得好。只管巧至于情。文极细密,极周致处。圣人见此意思好,故录成书。 今《仪礼》多是士礼。如河间献王得《古礼》五十六篇,乃孔壁所藏之书。其中却有《天子诸侯礼》。所以班固言愈于推《士礼》,以知天子诸侯之礼,是班固作《汉书》时,其书尚在。郑康成亦及见之,今注疏中有引援处,不知是甚时,失了,可惜。汉时儒者专门名家,自一经之外,都不暇讲。故先儒谓圣经不亡于秦火而坏于汉儒。其说亦如温公论景帝太子既亡。当时若立献王为嗣,则汉之礼乐制度必有可观。陈振叔亦尽得见其说。《仪礼》云,此乃仪,更须有《礼书仪礼》,只载行礼之威仪,所谓威仪三千,是也。礼书如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之类,是说大经处这。是礼,须自有个文字。
仪礼疏五十卷
晁氏曰:唐贾公彦撰,齐黄庆隋李孟悊,各有疏义。公彦删二疏为此书,国朝尝诏邢炳是正之。《朱子语录》曰:《仪礼疏》,说得不甚分明。
先公《仪礼》注疏,序曰:余生五十八年,未尝读《仪礼》之书。一日从败箧中得景德中官本《仪礼疏》四帙。五经注语皆标起止,而疏文列其下。盖古有明经、学究、专科,如《仪礼经》注学者,童而习之,不待屑屑然,登载本文,而已熟其诵,数矣。王介甫新经既出,士不读书,如余之于《仪礼》者,皆是也。然不敢付之茫昧。幽冥将寻访,本书传抄,庶几,创通大义。然余老矣,惧其费目力,而卒,无所补也。长儿跋曰:家有监本《仪礼经注》,可取而附益之,以便观览。意欣然。命之整缉,釐为九帙。手自校点,并取朱氏《礼书》与其门人高弟黄氏、杨氏诸家续补之。编分章析,条题要其上。遂为完书,拊而叹曰:兹所谓《仪礼》者,欤韩昌𥟖之言,岂欺我哉。其为书也,于奇辞奥旨中有精义妙道焉;于纤悉曲折中有明辨等级焉。不惟欲人之善其生,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严于冠昏朝聘乡射,而尤严于丧祭后。世徒以其推士礼而达之天子。以为残阙不可考之书。徐而观之,一士也。天子之士与诸侯之士不同,上大夫与下大夫不同等,而上之固有可得,而推者矣。周公之经,何制之备也。子夏之传,何文之奇也。康成之注,公彦之疏,何学之博也。小子识之
《古礼》十七卷,《释文》一卷,《释误》三卷。
陈氏曰:永嘉张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贡曾逮仲躬刻之首,有目录一卷,载大小戴。刘向篇第异同。以古监本、巾箱本、杭细本、严本校定识其误而为之序。谓高堂生所传士礼尔。今此书兼有《天子诸侯卿大夫礼》,决非高堂所传。其篇数偶同,自陆德明、贾公彦皆云,然不知何所据也。
朱子曰:张淳云如刘歆所言,则高堂生所得,独为《士礼》。而今《仪礼》乃有天子诸侯大夫之礼,居其大半。疑今《仪礼》非高堂生之书,但篇数偶同耳。此则不深考于刘说,所订之误,又不察其。所谓《士礼》者,特略举首篇,以名之。其曰:推而致于天子者,盖专指冠昏丧祭而言。若燕射朝聘,则士岂有?是礼而可推耶。
《朱子语录》曰:《仪礼》,人所罕读,难。得善本,而郑注贾疏之外,先儒旧说,多不复见。陆氏释文,亦甚疏略。近世永嘉,张淳忠甫校定印本,又为一书,以识其误。号为精密,然亦不能无舛谬。 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然却于目录中,《冠礼》元端处便错了。但此本较它本为最胜,又谓汉初未有仪礼之名,疑后学者见十七篇中有仪有礼,遂合而名之。
古《礼经传》,通解二十三卷,集传集注十四卷。
陈氏曰:朱熹撰,以古十七篇为主,而取大小戴及它书传所载系于礼者,附入之二十三卷,已成书。阙书数一篇,其十四卷草定,未删改。曰:《集传集注》云者,盖此书初名也。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旧。云。
《中兴·艺文志》:《熹书》为《家礼》三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王朝礼》十四卷。其曰:《仪礼·经传》通解者,凡二十三卷,熹晚岁所亲定。惟《书数》一篇缺而未补。其曰:《仪礼》,《集传集注》者,即此书旧名。凡十四卷为《王朝礼》,而《卜箧》篇亦阙。熹所草定,未及删改。
《朱子语录》曰:《仪礼》,礼之根本,而《礼记》乃其枝叶。《礼记》本秦汉上下诸儒解释仪礼之书,又有它书附益于其间。今欲定作一书,先以《仪礼》篇目置于前,而附《礼记》于其后。如《射礼》则附以《射义》,似此类已,得二十馀篇。若其为《曲礼》、《少仪》又自作一项,而以类相从,若疏中有说制度处,亦当采取,以益之。《礼书》异时,必有两本。其据《周礼》分《经传》,不多取。《国语》杂书,迂僻蔓衍之说者,吾书也。其黜周礼,使事无统纪,合经传,使书无间别,多取国语杂记之书。
使传者疑而习者,蔽非吾书也。 《答应仁仲书》曰:前贤常患《仪礼》难读。以今观之,只是经不分章,记不随经,而注疏各为一书,故使读者不能遽晓。今定此本,尽去诸弊,恨不得令韩文公见之也。先公曰:愚按记不随经,注疏各为一书。读者不能遽晓此,犹吾易之彖象文言,系辞各自为书。郑康成所以欲省学者两读而为今易也。文公于《礼书》之离者合之,于易书之合者离之,是亦学者所当知也。
古《礼经传续》通解二十九卷
陈氏曰:外府丞长乐黄干,直卿撰干晦庵之婿,号勉斋,始晦庵著《礼书》、《丧祭》二礼,未及论次,以属干续成之。
《朱子语录》:贺孙因问《祭礼》附《祭仪》,如说孝许多,如何来得。曰:便是《祭礼》难附兼,祭仪》,前所说,多是《天子礼》。若《仪礼》所存,唯《少牢馆食》、《特牲馈食礼》。是《诸侯大夫礼》兼又只是有《馈食》。若《天子祭》便合有《初间》、《祭腥》等事。如所谓建设朝事、燔燎膻芗,若附仪礼此等,皆无入头处。意欲将《周礼》中《天子祭礼》逐项作一总脑,却以《礼记》附如疏中有说,天子皆编出因。云:某已衰老,其间合,要理会文字,皆起得个头,在及见其成与不见其成,皆未可知。万一不及见此书之成,诸公千万勉力整理,得成此书,所系甚大。古礼于今,实是难行。当祭之时,献神处少,只说酌奠卒祝迎尸,以后都是人自食了。主人献尸,尸又酌。主人酢主妇、酢祝及佐食,宰赞。众宾等交相劝酬,甚繁,且久。所以季氏之祭,至于继之以烛。窃谓:后世有大圣人者,作与他,整理一过,令人苏醒,必不一一如古人之繁,但仿古人大意,简而易行耳。温公仪人,所惮行者,只为闲辞多长篇浩翰,令人难读。其实行礼处无多。某尝修祭仪,只就中间行礼处,分作五六段,甚简易晓。后被人窃去,亡之矣。
《信斋杨氏序》曰:昔文公朱先生既修《家乡邦国王朝礼》,以《丧祭》二礼。属勉斋黄先生编之,先生伏膺遗训,取向来。《丧礼》槁本精,专修改,书成,凡十有五卷复伏。读曰:大哉!书乎。秦汉而下,未有也。近世以来,儒生习诵,知有礼记而不知有仪礼。士大夫好古者,知有唐开元以后之礼,而不知有仪礼。今因其篇目之仅存者,为之分章句,附传记,使条理明白而易考。后之言礼者有所据依,不至于弃经而任传遗本而宗末。王侯大夫之礼,关于纲常者,为尤重仪礼。既阙其书,后世以来处此大变者,咸幽冥而莫知其原。取具,临时沿袭鄙陋,不经特甚,可为慨叹。今因小戴丧大记一篇,合《周礼》、《礼记》诸书以补其阙,而王侯大夫之礼,莫不粲然可考。于是丧礼之本,末经纬,莫不悉备。既而,又念《丧礼》条目散阔,欲撰《仪礼·丧服》图式一卷,以提其要,而附古今沿革于其后。草具甫就,而先生没矣。呜呼!此千载之遗憾也。先生所修《祭礼》,本经则《特牲少牢》有司彻,大戴礼则《衅庙》〈已上四卷未分章句入注疏〉。所补者,则自天神地祇,百神宗庙。以至因事而祭者,如建国、迁都、巡狩、师田、行役、祈禳及祭服祭器。事序始终,其纲目尤为详备。先生尝为复言《祭礼》,用力甚久,规模已定。每取其书翻阅,而推明之间一二条,方欲加意修定,而未遂也。呜呼!礼莫重于丧祭。文公以二书属之先生,其责任至不轻也。先生于二书也,推明文王周公之典,辨正诸儒异同之论,掊击后世蠹坏人心之邪说,以示天下后世。其正人心,扶世教之功,至远也。而《丧服图式》,《祭礼》遗槁尚有未。及订定之遗恨。后之君子有能继先生之志者,出而成之,是先生之所望也。抑复又闻之,先生曰:始余创二礼,粗就奉,而质之先师。先师喜谓余曰:君所立《丧祭》,礼规模甚善。它日取吾所编《家乡邦国王朝礼》,其悉用此,规模更定之。呜呼!是又文公拳拳之意。先生欲任斯责,而卒,不果也。岂不痛哉!同门之士,以复预闻,次辑之,略,不可以无言也。复因敬识其始末,以告来者,《丧礼》一十五卷,前已缮写《丧服图式》。今别为一卷,附于正卷帙之外,以俟君子亦先生平日之志云。
又曰:嘉定己卯,丧礼始克成,编以次。将修祭礼即以其书槁本授。复曰:子其读之,盖欲复通知此书本末,有助纂辑也。复受书而退启缄,伏读,皆古今天下大典礼,其关系甚重,其条目甚详,其经传异同注疏,牴牾上下数千百载,间是非淆乱,纷错甚众。自此朝披夕阅,不敢释卷。时在勉斋左右,随事咨问抄识,以待先生笔削。不幸,先生即世,遂成千古之遗憾。日迈月征,今十馀年,南康学宫,旧有《家乡邦国王朝礼》及张侯虙续刊《丧礼》,又取《祭礼》槁本并刊而存之,以待后之学者。故四方朋友皆有《祭礼》槁本未。有取其书而修定之者,顾复何人敢
任其责?伏自惟念,齿发浸衰曩。日幸有所闻,不可不及时传述。窃不自揆,遂据槁本参以所闻,稍加更定,以续成其书,凡十四卷云。
集释《古礼》十七卷释宫一卷纲目一卷
陈氏曰:庐陵李如圭宝之撰,绍兴癸丑进士,尝为福建抚干释宫者。经所载堂室门庭,今人所不晓者,一一释之。
《中兴·艺文志》:《仪礼》既废,学者不复诵习,或不知有是书。乾道间,有张淳始订其讹,为《仪礼》识误。淳熙中,李如圭为《集释》出入《经传》,又为纲目。以别章句之指,为《释宫》以论宫室之制。朱熹尝与之校定《礼书》,盖习于礼者。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仪礼考
《仪礼义》 卷夏正士《仪礼》略举要各十卷
陆佃著佃山阴人所著,又有《礼记》解述《礼新说大裘议》
类注《仪礼》 卷
黄士毅,著士毅,字子洪,莆田人。朱文公命日观一书,夜叩所见,告以静坐,勿杂唤醒,勿昏居。数月,授以大学章句,终其身从事于斯。
《仪礼解》 卷
叶味道,著味道,温州人,嘉定中进士。理宗访问朱熹门人,使者以味道对,授大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
《仪礼》合抄损增 卷
高斯得著
《仪礼集说》 卷
敖继公著
《仪礼·逸经》八篇
吴澄纂次序,曰:汉兴高堂生得《仪礼》十七篇,后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礼经》于孔氏壁中,凡五十六篇.河间献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馀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谓之《逸礼》。哀帝初,刘歆欲以列之学官而诸博士不肯置对,竟不得立孔。郑所引《逸礼》中《霤礼》、《禘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皆其篇也。唐初犹存,诸儒不以为意,遂至于亡,惜哉!今所纂八篇,其二取之《小戴记》,其三取之《大戴记》,其四取之郑氏注《奔丧》也,《中霤》也,《禘于太庙》也,《王居明堂》也。固得仪礼三十九篇之四而《投壶》之类,未有考焉。疑古礼逸者甚多,不止于三十九也。《投壶》《奔丧》篇首与《仪礼》诸篇之体如一。《公冠》等三篇虽已不存,〈幸有此例〉盖作记者删取其要,以入记,非复正经全篇矣。《投壶》大小戴不同,《奔丧》与《逸礼》亦异,则知此二篇亦经刊削,但未如《公冠》等篇之甚耳。五篇之经文,殆皆不完然。实为《礼经》之正编,则不可以其不完而摈之于记也。故特纂为《逸经》,以续十七篇之末。至若《中霤》以下三篇,其经亡矣。而篇题仅仅见于注家片言只字之未泯者,犹必收拾而不敢遗。亦我爱其礼之意也。
《仪礼传》十篇
《吴澄纂次序》曰:按《仪礼》,有《士冠礼》、《士昏礼》。《戴记》则有《冠礼》、《昏礼义》。《仪礼》有《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戴记》则有《乡饮酒义》、《射义》,以至于《燕聘》皆然。盖周末汉初之人,作以释《仪礼》,而戴氏抄以入记者也。今以此诸篇正为《仪礼》之传,故不以入记。依《仪礼》篇次稡为一篇,文有不次者,颇为更定。《射义》一篇,迭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射。杂然无伦,釐之为《乡射义》、《大射义》二篇。《士相见义》、《公食大夫义》则用清江刘氏原父所补,并因朱子而加考详焉。于是《仪礼》之经,自一至九经,各有其传矣。惟觐义阙,然《大戴·朝事》一篇,实释诸侯朝觐天子及相朝之礼,故以备觐礼之义,而共为传十篇云。
《仪礼》》戴记》附著
黄润玉著
《仪礼逸经》十八篇
刘有年于永乐中上之
焦竑《经籍志》《仪礼》
《一字石经仪礼》九卷《今字石经仪礼》四卷
郑元注《仪礼》十七卷
王肃注《仪礼》十七卷
袁准注《仪礼》一卷
陈诠注《仪礼》一卷
李如圭《仪礼集注》十四卷
李如圭《仪礼集释》十六卷
蔡超宗注《仪礼》二卷
田僧绍注《仪礼》二卷
《仪礼义疏》六卷《仪礼正义》五十卷〈注〉唐贾公彦。
《仪礼、集释、纲目、释宫》共十七卷〈注〉李如圭。
《仪礼经传通释》二十三卷〈注〉朱熹。
《续编》二十九卷〈注〉朱熹。
《云庄经解》二十卷〈注〉刘爚。
《仪礼经传集注》十四卷
《仪礼要义》五十卷〈注〉魏了翁。
《仪礼注疏》二十四卷〈注〉杨复。
《仪礼集说》十七卷〈注〉元敖继公。
《仪礼传》十五卷〈注〉吴澄。
《仪礼考注》十七卷
《仪礼音》二卷〈注〉郑元。
《仪礼音》二卷〈注〉王肃。
《仪礼音》二卷〈注〉李轨、刘昌宗。
《仪礼图》一卷
《仪礼旁通图》一卷
《仪礼图》三十四卷〈注〉杨复。
《仪礼逸经》六卷〈注〉吴澄。
《仪礼补逸》十卷〈注〉汪克宽。
丧服
《丧服经传》一卷〈注〉马融。
《丧服经传》一卷〈注〉郑元。
《丧服经传》一卷〈注〉王肃。
《丧服经传》一卷〈注〉晋袁准。
《略注丧服经传》一卷〈注〉雷次宗。
《丧服经传》一卷〈注〉陈铨。
《丧服传》一卷〈注〉梁裴子野。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注〉晋孔伦。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注〉宋裴松之。
《集注丧服经传》二卷〈注〉宋蔡超宗。
《集注丧服经传》二卷〈注〉齐田僧绍。
《丧服义疏》二卷〈注〉梁贺玚。
《丧服经传义疏》一卷〈注〉梁何佟之。
《丧服文句义疏》十卷〈注〉陈皇侃。
《丧服经传义疏》四卷〈注〉沈文阿。
《丧服义》十卷〈注〉陈谢峤。
《丧服要记》一卷〈注〉王肃。
《丧服要记》十卷〈注〉贺循。
《丧服世行要记》十卷〈注〉齐王逸。
《丧服古今集记》三卷〈注〉齐王俭。
《丧服要记》五卷〈注〉庾蔚之。
《丧服正要》二卷〈注〉孟诜。
《丧服要集》二卷〈注〉杜预。
《丧服要略》一卷〈注〉晋环济。
《丧服钞》三卷〈注〉王隆伯。
《丧服变除》一卷〈注〉戴德。
《丧服变除》一卷〈注〉葛洪。
《丧服答要难》一卷〈注〉袁折。
《驳丧服经传》一卷〈注〉卜氏传。
《丧服疑问》一卷〈注〉樊氏。
《丧服问答目》十三卷〈注〉皇侃。
《丧服发题》二卷〈注〉沈文阿。
《丧服极议》一卷〈注〉殷价。
《丧服仪》一卷〈注〉晋卫瓘。
《士丧礼仪注》十四卷
《丧服纂要》九卷〈注〉张戬。
《丧服治礼仪注》九卷〈注〉何引。
《丧服谱》一卷〈注〉郑元注。
《丧服谱》一卷〈注〉贺循。
《丧服制》一卷〈注〉庞景昭。
《丧服图》一卷〈注〉王俭。
《丧服图》一卷〈注〉崔逸。
《丧服君臣图》一卷
《丧服图》一卷〈注〉崔游。
《丧服天子诸侯图》一卷
《丧礼五服图》七卷〈注〉袁宪。
《五服图》〈阙〉卷〈注〉张荐撰。
《五服图》十卷〈注〉仲子陵。
《五服志》三卷
《五服图解》〈阙〉卷〈注〉龚端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