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四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

 第二百四十卷目录

 乐府部总论
  刘协文心雕龙〈乐府〉
  唐庚文录〈乐府命题〉
  朱子大全集〈诗备六义之旨〉
  马端临文献通考〈论声乐不传 论乐亡 铙歌鼓吹辨〉
  吴讷文章辩体〈乐府〉
  杨慎词品〈乐曲名解〉
  徐师曾诗体明辩〈乐府 祭祀乐歌辞 汉郊祀歌 鼓吹歌辞 黄门鼓吹 骑吹 横吹 短箫铙歌 汉短箫铙歌 魏短箫铙歌 吴铙歌 晋短箫铙歌 拟晋短箫铙歌 拟唐铙歌鼓吹曲 警严 乐舞歌辞 汉武德舞歌 巴渝舞 晋正德大豫二舞歌 晋文武二舞歌 宋齐凯容宣烈舞歌 梁文武舞歌 唐祀天地武舞歌 唐太庙二舞及群室舞歌 杂舞 鞞舞 槃舞 铎舞 幡舞 白纻舞 拂舞 白符舞 琴曲歌辞 相和歌辞 相和曲 吟汉曲 平调曲 清调曲 侧调歌 瑟调曲 楚调曲 清商曲歌辞 杂曲歌辞 新曲歌辞〉
  日知录〈乐章 诗有入乐不入乐之分〉

文学典第二百四十卷

乐府部总论

《刘协·文心雕龙》《乐府》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人阕,爰乃皇时。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𠋫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自雅声浸微,溺音腾沸,秦燔《乐经》,汉初绍复,制氏纪其铿锵,叔孙定其容与,于是《武德》兴乎高祖,《四时》广于孝文,虽摹《韶》《夏》,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郊庙,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逮于晋世,则傅元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亦充庭万。然杜夔调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悬,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后人验其铜尺。和乐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故知季札观辞,不直听声而已。若夫艳歌婉娈,怨志詄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诗声俱郑,自此阶矣。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辞,辞繁难节。故陈思称李延年闲于增损古辞,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观高祖之咏《大风》,孝武之叹《来迟》,歌童被声,莫敢不协。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也。至于轩代鼓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缪袭所致,亦有可算焉。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赞曰:八音摛文,树辞为体。讴吟坰野,金石云陛。《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岂惟观乐,于焉识礼。

《唐·庚文录》《乐府命题》

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辞,然沿袭之久,往往失其命题。本意乌将八九子,但咏乌雉朝飞,但咏雉鸡鸣高树巅,但咏鸡。大抵类此,而甚有并其题,失之者如相府莲讹为想夫怜。《杨婆儿》讹为《杨叛儿》之类是也。盖辞人例多事,语言不复详研考,虽李白亦不免此,惟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数篇,皆因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后之人用乐府为题者,直当代其人而措辞。如《公无渡河》须作妻止其夫之辞,太白辈或失之,惟退之琴操得体。

《朱子大全集》《诗备六义之旨》

六义次序,孔氏得之。但六字之旨,极为明白。只因郑氏不晓《周礼》籥章之文,妄以七月一诗,分为三体。故诸儒多从其说,牵合附会,紊乱颠错。费尽安排,只符合得郑氏曲解《周礼》一章,而于诗之文义意旨,了无所益。故鄙意不敢从之。只且白直依文解义,既免得纷纭,枉费心力,而六义又都有用处,不为虚设,盖使读诗者知是此义,便作此义,推求极为省力。今人说诗空有无限道理,而无一点意味。只为不晓此意耳。《周礼》以六诗教国子,亦是使之明此义例,推求诗意庶乎易晓。若如今说,即是未通经时,无所助于发明。既通经后,徒然增此赘说。教国子者,何必以是为先,而诗之为义。又岂止于六而已耶。籥章之《豳雅》《豳颂》《恐大田》《良耜》诸篇,当之不然,即是别有此诗而亡之。如王氏说又不然,即是以此七月一篇,吹成三调,词同而音异耳。若如郑说,即两章为豳风,犹或可成音节,至于四章半为《豳雅》,三章半为《豳颂》,不知成何曲拍耶。

《马端临·文献通考》

《论声乐不传》

按夹漈以为诗,本歌曲也。自齐鲁韩毛各有序训以说。相高义理之说,既胜而声歌之学日微矣。愚尝因其说而究论之易本卜筮之书也。后之儒者,知诵十翼,而不能晓占法礼本品节之书也。后之儒者,知诵戴记,而不能习礼仪,皆义理之说太胜故也。先儒盖病之矣。然《诗》也,《易》也。《礼》也,岂与义理为二物哉。盖《诗》者有义理之歌曲也。后世狭邪之乐府,则无义理之歌曲也。《易》者,有义理之卜筮也。后世俗师之占书则无义理之卜筮也。《礼》者,有义理之品节也。秦汉而后之典章,则无义理之品节也。郊特牲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荀子曰:不知其义,谨守其数,不敢损益。父子相传以待王公,是官人百吏所以取秩禄也。盖春秋战国之时,先王之礼制,不至沦丧,故巫史卜祝、小夫贱隶,皆能知其数,而其义则非圣贤不能推明之。及其流传既久,所谓义者,布在方册,格言大训,炳如日星,千载一日也。而其数则湮没无闻久矣。姑以汉事言之,若《诗》《礼》《易》,诸儒为之训诂,转相授受,所谓义也。然制氏能言,铿锵歌舞之节,徐生善为容京房费直善占,所谓数也。今训诂则家传人诵,而制氏之铿锵,徐生之容京,费之占无,有能知之者矣。盖其始也。则数可陈而义难知,及其久也。则义之难明者,简编可以纪述,论说可以传授,而所谓数者,一日而不肄习,则亡之矣。数既亡,则义孤行。于是疑儒者之道有体而无用,而以为义理之说太胜,夫义理之胜,岂足以害事哉。

《论乐亡》

按夹漈此论,拳拳乎风雅颂之别,而以为汉世,颇谬其用。然汉明帝之乐,凡四,今册传者,惟《短箫铙》歌二十二曲,而所谓《大予》,所谓《雅颂》,所谓《黄门鼓吹》,则未尝有乐章。至于《短箫铙歌史》虽以为军中之乐,多叙战阵之事,然以其名义考之。若上之回,则巡幸之事也。至《艾如张巫山高钓竿》篇之属,则又各指其事,而言非专为战伐也。魏晋以来,仿汉《短箫铙歌》为之而易其名。于是专叙其创业以来,伐叛讨乱,肇造区宇之事,则纯乎雅颂之体。是魏晋以来之《短箫铙歌》即古之雅颂矣。

《铙歌鼓吹辨》

《汉志》:言汉乐有四,其三曰:《黄门鼓吹乐》天子宴群臣之所用。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则鼓吹与铙歌自是二乐,而其用亦殊。然蔡邕言:鼓吹者,盖短箫铙歌,而俱以为军乐,则似汉人已合而为一。但短箫铙歌,汉有其乐章,魏晋以来因之。大概皆叙述颂美时主之功德而鼓吹,则魏晋以来,以给赐臣下。上自王公,下至牙门督将,皆有之。且以为葬仪,盖铙歌上同乎国家之雅颂而鼓,吹下侪于臣下之卤簿,非唯所用尊卑悬绝,而俱不以为军中之乐矣。至唐宋则又以二名合为一,而以为乘舆出入警严之乐。然其所用《纲鼓金钲铙》《鼓箫笳横吹》《长鸣筚篥》之属,皆俗乐也。故郊祀之时,太常雅乐以礼神鼓,吹严警以戒众,或病其雅。郑杂袭失斋肃寅恭之谊者,此也。又鼓吹本军中之乐郊,禋斋宿之时,大驾卤簿以及从官六军,百执事舆卫繁多千乘万骑,旅宿以将事,盖虽非征伐,而所动者众,所谓军行师从事也。则夜警晨严之制,诚不可废。至于册宝上尊号,奉天书虞主祔庙,皆用之则不类矣。

《吴讷·文章辩体》《乐府》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成周盛时,大司乐以黄帝尧舜夏商六代之乐报祀,天地百神若宗庙之祭神,既下降则奏九德之歌,九韶之舞。盖以六代之乐,皆圣人之徒所制。故悉存之而不废也。迨秦焚灭典籍,礼乐崩坏。汉兴高帝自制三侯之章,而房中之乐则令唐山夫人造为歌辞。《史记》云: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文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至班固《汉书》则曰:汉兴,乐家有制氏,但能纪其铿锵,而不能言其义。高祖时,叔孙通制宗庙乐。迎神,奏嘉至。入庙,奏永至。乾豆上,奏登歌。再终,下奏休成。天子就酒东厢,坐定,奏永安,然徒有其名而亡其辞。所载不过武帝郊祀十九章而已。后儒遂以乐府之名起于武帝,殊不知孝惠二年已命夏侯宽为乐府令,岂武帝始为新声,不用旧辞也。迨东汉明帝遂分乐为四品。一曰《大予乐》郊庙上陵用之。二曰:《雅颂乐》辟雍享射用之。三曰:《黄门鼓吹乐》天子宴群臣用之。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用之。其说虽载方册,而其制亦复不传。魏晋以降,世变日下,所作乐歌率皆誇靡虚诞,无复先王之意。下至陈隋,则淫哇鄙亵。举无足观矣。自时厥后,唯唐宋享国最久,故其辞亦多纯雅。南渡后夹漈郑氏著《通志乐略》以为古之达礼有三。一曰:燕,二曰享,三曰祀。所谓吉凶军宾嘉皆主此三者。仲尼所删之诗,凡燕享祭祀之时,用以歌之。汉乐府之作,以继三代,因列铙歌与三侯以下于篇,亦无其辞。后太原郭茂倩辑乐府百卷,繇汉迄五代,蒐辑无遗。金华吴立夫谓其纷乱庞杂厌人视听,虽浮淫鄙俗不敢芟夷,何哉。近豫章左克明复编古乐府十卷,断自陈隋而止中间,若后魏《杨白花》等淫鄙之辞,亦复收载,是亦未得为尽善也。
《郊庙歌辞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考之于古礼乐之备,莫过于周。故诗序谓昊天有成命,则郊祀天地之乐歌也。清庙则祀太庙之乐歌也。我将载芟良耜,则又明堂社稷之歌章焉。千载之下,音乐既亡而其歌,诗尚存者,以其辞焉。尔秦汉以降,代有制作,然唯汉唐宋为盛者,盖其混一既久,功德在人,虽其道不能比隆成周,然其致治制作之懿,终非秦魏晋隋南北五季之可比也。读者其尚考焉。
《恺乐歌辞》《周礼·大司乐》曰: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大司马曰:师有功,则恺乐献于社。郑康成云:兵乐。曰:《恺》献功之乐也。是则军礼之有《恺乐》其来尚矣。若夫鼓吹铙歌横吹之名,则起于汉崔豹《古今注》云: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燕群臣短箫铙歌,乃鼓吹之一章,亦以赐有功,是则铙歌与横吹得通名,为《鼓吹曲》但所用异耳。汉有朱鹭等二十二曲,列于鼓吹,谓之铙歌。又有横吹曲二十八解,然辞多不传,曹魏尝改汉铙歌为十二曲,而辞率矫诞厥,后柳宗元进唐铙歌。洪武中宋濂拟宋鼓吹,虽如魏之曲数,而辞义殆过之矣。
《燕飨歌辞》《仪礼·燕礼》曰: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入,奏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遂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此则燕飨之有乐也。王制曰:天子食举以乐。大司乐王大食皆奏钟鼓,此食举之有乐也。汉明帝定乐二,曰:《雅颂》,三曰:《黄门鼓吹》者皆燕射,及宴群臣之所用也。又有殿中御饭食举七曲,太学食举十三曲,然世皆不传。唯晋荀勖所定歌章具存,唐贞观初新定十二和之乐,其曰:天子食举及饮酒奏《休和》,受朝奏正和正至礼会,奏《昭和》皇太子轩县出入,奏《承和》而史亦亡其辞,迨宋建隆中始作朝会乐章载之于史。

《琴曲歌辞》

白虎通曰:琴者,禁止于邪以正人心者也。故先王以是为修身理性之具,其长三尺六寸,象岁之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法六合也。前广后狭,尊卑象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今观五曲九引十二操,率皆后人所为。若文王居羑孔子,猗兰将归等操,怨怼躁激害义尤甚。独昌黎所拟先儒谓深得文王之心者是也。西山真氏又云:琴之音,以淳古澹泊为上,今则厌古调之希微,誇新声之奇变。虽琴亦郑卫矣。此又有志于琴者,不可不知也。

《相和歌辞》

《宋书·乐志》曰:《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以和,执节者之歌,魏明帝分为二部,晋荀勖采旧辞,谓之清商三调歌诗。《唐·乐志》云: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又有楚调,汉房中曲也。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调。
《清商曲辞》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以来,旧曲其辞皆古调。晋马南渡,其音亡散。宋武定关中,收其声伎,南朝文物斯为最盛。后魏孝文宣武相继南伐,得江左所传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至于殿庭飨宴,则兼奏之。后隋平陈,文帝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乃微更损益,以新定律吕。因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谓之清乐。隋室丧乱,日益沦缺,唐贞观中用十部乐清乐,亦在焉。至武后长安已后,朝廷不用古曲,工伎废弛,曲之存者,仅有《子夜》《上声》《欢闻》《前溪》《阿子》《丁督护》《读曲》《神弦》等曲,俱列于吴声,而西曲则《石城》《乐乌》《夜啼》《乌栖》《曲估》《客莫愁》《襄阳》《江陵》《共戏寿阳》等曲,或舞曲,或倚歌,则杂出于荆郢樊邓之间,以其方俗,故谓之西曲。古之乐录曰:上声等辞哀怨不及中和。梁武改之,无复雅句矣。

《杨慎词品》《乐曲名解》

《古今乐录》曰:伧歌,以一句为一解,中国以一章为一
解。王僧虔启曰: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当是先诗而后声。诗叙事,声成文。必使志尽于诗,音尽于曲。是以作诗有丰约制,解有多少。又诸曲调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有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慎按艳在曲之前,与吴声之和若今之引子趋与乱在曲之后,与吴声之送,若今之尾声羊吾夷伊那何,皆声之馀音袅袅。有声无字,虽借字作谱而无义。若今之哩啰嗹唵唵吽也。知此可以读古乐府矣。
《徐师曾·诗体明辨》《乐府》
按乐府者,乐官肄习之乐章也。盖自钧天九奏葛天八阅乐之来尚矣。咸池以降,代有作者,故六代之乐,周人兼用之。秦有寿人之乐,五行之舞,大率准周制而为之。汉兴乐家有制氏,世世在大乐官。虽曰: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然古乐犹有存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其后过沛自制《风起之诗》,令僮儿歌之。是为三侯之章,而房中乐则命唐山夫人造辞。孝惠时以夏侯宽为乐府令,至武帝立乐府,乃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可谓盛矣。然延年以曼声协律,司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时有河间献王奏雅乐,而不用惜哉。哀帝恶其声而罢之。良有以也。东汉明帝分乐为四品,一曰《大予乐》郊庙上陵用之。二曰:《雅颂乐》辟雍乡射用之。三曰:《黄门鼓吹乐》天子宴群臣用之。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用之。其说虽具而制亦不传。魏氏所作音靡节平,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逮及晋世则有傅元张华之徒,晓畅音律,故其所作多有可观。然荀勖改杜夔之调,声节哀急,见讥阮咸不足多也。梁陈及隋新声日繁。唐宋以来,制作甚富,然较诸古辞,则相去远矣。今采汉以下诸辞分为九品,而列之。一曰:祭祀,二曰:王礼,三曰:鼓吹。四曰:乐舞,五曰:琴曲,六曰:相和,七曰:清商,八曰:杂曲。其题不袭古,而声调近似者,亦取附焉。名曰:新曲。呜呼,乐歌之难甚矣。工于词者,调未必协。谙于律者,辞未必嘉。善乎,刘协之论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安得律辞兼得者,而使之作乐哉。又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吁嗟,嘅歌悲忧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因其立辞之意,曰:辞。本其命篇之义,曰:篇。发歌曰:唱。条理曰:调。愤而不怒曰:怨。感而发言曰:叹。又有以诗名者,以弄名者,以章名者,以度名者,以乐名者,以思名者,以愁名者,又按唐庚有云: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后人用以为题,直当代其人而措辞。

《祭祀乐歌辞》

《周礼·大司乐》:掌六代之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分而序之,以祀天神。四望以祭地,祇山川以飨先祖先妣,则祭祀用乐,其来久矣。若诗序所称,《昊天有成命》,则郊祀天地之乐。《歌清庙》则祭太庙之乐歌,《我将载芟良耜》,则明堂社稷之乐歌是也。又其奏乐亦有次序。《周礼》大祭祀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是也。秦灭典籍,礼乐崩坏,汉兴高帝诏叔孙通制宗庙乐,太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齐《肆夏》也。乾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筦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伾成之乐》美神明既飨也。皇帝就酒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然徒存其名而亡其辞。今所传者,唯安世《房中歌》《武帝郊祀十九章》而已,明帝分乐为四品,其一曰《大予乐》郊庙上陵用之。然其辞亦不传。自晋而下代有制作,今取其可观者,分为郊庙群祀诸品而录之。

《汉郊祀歌》

《汉书·礼乐志》: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乙于甘泉;祭后土于汾阴。乃立乐府,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作十九章之歌,曰:练时日,《帝临》《青阳》《朱明》《西颢》《元冥》《惟泰》《元天》《地日》《出入》《天马》《天门》《景星》《齐房》《后皇》《华煜煜》,五神朝陇首象载瑜赤蛟。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儿女七十人歌之,而青阳以下四章,并注云:邹子乐疑是作者姓名,数十人中之一也。又按武帝新得神马,因次为歌。汲黯曰: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今观此歌,有《天马》二章,则宗庙亦用之。不特郊祀也。愚谓古礼,祀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迎时气于五郊而已。武帝因秦人之陋信方士之说。乃祀太乙于甘泉,祭后土于汾阴,祀五畤于雍。而南北五郊之制反置,不讲何悖于礼也。今考其歌,如《帝临》《惟泰》《元天》《地后皇》四章,则祀太乙后土之乐也。如《青阳》《朱明》《西颢》《元冥》《五神》五章,则祀五畤之乐也。如《练时日》《天门》《华煜煜》三章,则天地五时通用之乐也。其馀五章,则又郊庙所通用,词多古雅,特中有难晓者,故今取其可通者,录之。

《鼓吹歌辞》

按鼓吹者,诸乐之总名也。其所施用,亦别用之。朝会宴飨者曰《黄门鼓吹》汉明帝分乐为四品,而《黄门鼓吹》居其三,即今所传汉殿中御食饭举七曲,及太乐食举十三曲是也。与魏世鼓吹长箫同用之。道路从行者曰:《骑吹》今所传务成黄雀元云远如期诸曲是也。其师行而奏之,马上者曰:《横吹》汉李延年因胡曲而造新声是也。其旋师而奏之社庙者,曰:《短箫铙歌》宋大礼车驾宿斋所止,夜设警场,奏鼓吹若巡幸,则夜奏于行宫,并号警严曲,今存其品辩之。

《黄门鼓吹》

《黄门鼓吹》:汉朝飨燕会之乐歌,列殿庭是也。飨亦作享燕,亦作宴。郑樵云:飨大礼燕私礼飨,则上兼用下乐燕,则下得用上乐,用相通也。古诸侯朝天子,天子与燕以示慈惠。于是有蓼萧湛露之诗,汉明帝分乐之三。曰:《黄门鼓吹》天子宴乐群臣用之,故章帝定殿中御食饭举七曲,一《鹿鸣》《思齐皇姚》《六骐驎》《竭肃雍》《陟叱根》《维天之命》《天之历数》又汉太乐有食举十三曲,一《鹿鸣》《重来》《初造》《侠安》《归来》《远期》《有所思》《明星》《清凉》《涉大海》十一《大置酒》十二《承元气》十三《海淡淡》其后东京大乱,乐章亡缺。魏武帝平刘表,获汉雅乐郎。杜夔于荆州传旧雅乐四曲,一《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其后更作声节,惟《鹿鸣》因而不改。每正旦大会,太尉奉璧群臣行礼,东厢雅乐郎作者是也。时谓《行礼曲》。晋初食举,犹用《鹿鸣》,至泰始五年,诏造《四厢乐歌》《鹿鸣》遂亡。南宋武帝时,王韶之作《肆夏》四章,《行礼歌》二章,《上寿酒歌》一章,《殿前登歌》三章,《食举歌》十章,梁武帝作《雅乐》,三朝所用。凡六曲,皆名为《雅》,北齐始定三朝之乐。凡二十五曲,后周亦有二十四曲,皆名曰:《夏》隋元会奏十四曲,亦名曰:夏唐制元日。冬至朝会乐章有七,其名曰:《和》又有中宫朝会乐章四,《东宫朝会乐》章五,亦以《和》名。五代梁朝会二曲,以同为名。宋兴撰正冬朝会二十八曲,其后又撰诸曲,总名曰:《安》此历代朝飨乐章之沿革,故今分为朝享燕会二品。

《骑吹》

《骑吹》:者,车驾从行,道路所奏之乐歌也。世所传《古词》《务成》《黄雀》《元云》《远如期》诸曲皆是。今杂于,短箫铙歌之中,不复能辨。魏晋以来,列于太常。梁陈后周亦皆造用唐制。大驾法驾小驾皆有焉。宋初名曰:《导引》凡车驾行幸并用之。今存惟宋辞,其声多用正宫。仁宗景祐二年有事,明堂用《黄钟》《宫山陵发引》。真宗章献皇后刘氏章懿皇后李氏用正平调,仁宗用黄钟羽虞。主还京用《七石调》,仁宗御容赴景灵宫,用道调。率因事,随时定所属宫调,以律和之。或云:正宫与正乐十二律吕不协,故神宗欲调协之,而杨杰以为鼓吹之器,既异先代,若以律吕变夷部宫调,则名混同,而乐相紊乱矣。遂寝不行,然臣下得用《鼓吹》,自汉以来皆然,词虽无存制则可考。

《横吹》

《横吹》:者,军中马上所奏之乐也。自汉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更造新声二十八解。魏晋以来,唯存十曲。一《黄鹄行》或作《黄鹤吟》,二《陇头吟》亦作《陇头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又有八曲,《关山月》《洛阳道》《长安道》《豪侠行》《梅花落》《紫骝马》《骢马》或作《骢马驱》又有四曲,《雨雪》《刘生》《古剑行》《洛阳公子行》皆后代所加也。世称《横吹十五曲》,乃于前十曲中去《出关》《入关》《出塞》《入塞》《黄覃子》《赤之杨》六曲,而加《后关山月》《洛阳道》《长安道》《豪侠行》《梅花落》《紫骝马》《雨雪》《刘生》《古剑行》《洛阳公子行》十一曲也。今按诸曲古辞,唯存《出塞》《紫骝马》二曲。梁鼓角《横吹三十六曲》其二十五曲并亡,唯《企喻琅琊王》《钜鹿公主》《紫骝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九曲有词。又乐府胡吹旧曲十四篇,其十篇并亡,唯《淳于王》《东平》《刘生捉搦》三篇有词。又有《隔谷》《折杨柳》《幽州马客吟》《慕容家》《自鲁企繇谷陇头》《高阳王乐人》等歌皆列于《横吹》。愚谓黄淡思,即《黄覃子》《陇头流水》《陇头水》《东平刘生》《刘生》《紫骝》《折杨柳》皆古歌名,后世因而不改。其他诸曲则随时命名。至论其词则《出塞》古词,已似齐梁间语,而当时拟作者多流靡丽。《紫骝马》古词及《企喻》以下诸曲,又鄙不足观,盖古诗之亡久矣。

《短箫铙歌》

《短箫铙歌》:者,师旋献功之乐歌也。长箫为宴乐,短
箫为军乐,铙以止鼓。《汉铙二十二篇》今存十八篇,魏缪袭吴韦昭,各改造十二篇。北齐武成帝造二十篇,后周武帝造十五篇,隋文帝造三篇,唐宪宗元和中柳宗元拟造十二篇,大扺仿汉为之。然考汉歌不专军乐,若《上之回》则巡幸之事也。《上陵》则祭祀之事也。艾如《张巫》《山高》《钓竿》之属,则又各指其事而言,而概以军乐,殊不可晓。又《务成》《黄雀》《元云》《远如期》诸篇,先儒以为《骑吹》而亦列之《铙歌》以俟知者。

《汉短箫铙歌》

《汉短箫铙歌十八曲》:一《朱鹭》汉初有朱鹭之祥,因图其形饰鼓,遂以名曲。二《思悲翁》《艾如张艾》与刈同如读,曰:而张蔽也。一云:《剪艾叶》为张蔽之具。四:《上之回》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后数游幸焉。上指武帝,五翁离一作雍离。六《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因上陵而为之也。九《将进酒》《君马黄》十一《芳树》十二《有所思》十三《雉子斑》十四《圣人出》十五《上邪》一作《上雅》十六《临高台》十七《远如期》亦曰:《远期》十八《石流》一作《石留马》端临曰:诸史皆以此歌为军中之乐,多叙战陈之事,然以其名义考之,非专战伐也。郑樵曰:《上之回》《圣人出》君子之作雅也。《艾如张》《雉子斑》野人之作风也。沈约曰:乐人以声音相传,训诂不可复解。凡古乐录皆大字,是辞细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也。

《魏短箫铙歌》

按此歌仿汉而作。一《楚之平》亦作《初之平》言魏也。代《朱鹭》《战荥阳》《思悲翁》《获吕布》《艾如张》《克官渡》《上之回》《旧邦》言曹公胜袁绍还谯,收藏死士也。代《翁离》《定武功》《战城南》《屠柳城》言曹公越北塞,历白檀,破三郡乌桓于柳城也。代《巫山高》《平南荆》言曹公南平荆州也。代《上陵》《平关中》言曹公征马超,定关中也。代《将进酒》《应帝期》言文帝受命应期也。代《有所思》十一《邕熙》言君臣邕穆庶绩咸熙也。代《芳树》十二《太和》言明帝继统改元太和也。代《上邪》

《吴铙歌》

此歌亦仿汉而作。一《炎精缺》言汉室衰微,孙坚奋起也。当《朱鹭》《汉之季》言坚悼汉之微,兴兵奋击,当《思悲翁》。三曰:《武师》言权卒父业而奋征也。当《艾如张》《乌林》言周瑜破曹操于乌林也。当《上之回》。五《秋风》言权说以使民,民忘其死也。当《翁离》。六《克皖城》言权亲征魏,庐江太守朱光破之于皖城也。当《战城南》《关背德》言蜀将关羽背弃吴德,当《巫山高》《通荆门》言吴蜀交好也。当《上陵》九章《洪德》言权章其大德而远方来附也。当《将进酒》《从历数》言权从箓图之符,而建大号也。当《有所思》十一《承天命》言权以德践位也。当《芳树》十二《元化》言权修文训武天下喜乐也。当《上邪》

《晋短箫铙歌》

武帝令傅元作《短箫铙歌曲》二十二篇,一《灵之祥》言宣帝佐魏有召瑞之徵。又能用武以诛孟达也。代《朱鹭》《宣受命》言宣帝禦诸葛亮也。代《思悲翁》《征辽东》言宣帝讨灭公孙氏也。代《艾如张》《宣辅政》言宣帝之业也。代《上之回》《时运多难》言宣帝讨吴有征无战也。代《翁离》《景龙飞》言景帝赏顺夷逆也。代《战城南》《平玉衡》言景帝调方国也。代《巫山高》《文星统百揆》言文帝用人有序也。代《上陵》《因时运》言文帝因时之变也。代《将进酒》《惟庸蜀》言文帝平蜀也。代《有所思》十一《天序》言武帝用人各尽其才也。代《芳树》十二《大晋承运期》言武帝应箓受图也。代《上邪》十三《金灵运》言晋乘金运也。代《君马黄》十四《于穆我皇》言武帝致祭宗庙也。代《雉子斑》十五《仲春振旅》言晋蒐田以时也。代《圣人出》十六《夏苗田》言晋蒐田为苗除害也。代《临高台》十七《仲秋狝田》言晋蒐狩以时也。代《远如期》十八《顺天道》言仲冬大阅也。代《石流》十九《唐尧》言武帝化光四表也。代《务成》二十《元云》言武帝用人各尽其才也。仍汉旧名,二十一《伯益》言武帝受命神爵来集也。代《黄爵行》二十二言《钓竿》言吕望之佐也。仍汉旧名,按《务成》《元云》《黄爵行》《钓竿》四曲,本骑吹曲,而今拟改于短箫铙歌之中,殆不可晓。

《拟晋短箫铙歌》

晋安帝义熙中承天私造此歌,凡十五篇。一《朱鹭》《思悲公》《雍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者》《将进酒》《君马》《芳树》《有所思》十一《雉子游原泽》十二《上邪》十三《临高台》十四《远期》十五《石流》皆仍汉旧名,而小变之,盖拟作也。

《拟唐铙歌鼓吹曲》

宪宗元和中柳宗元撰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进之,一《晋阳武》言唐师起晋阳也。二《兽之穷》言李密自败来归也。三《战武牢》言太宗讨王世充于武宁擒建德也。四《泾水黄》言平薛仁杲于泾州也。五《奔鲸沛》言平辅公祏于丹阳也。六《苞蘖》言平萧铣也。七《河右平》言平李轨于河南也。八《铁山碎》言太宗破突厥也。九《靖本邦》言太宗灭刘武周也。十《吐谷浑》言李靖灭吐谷浑于西海上也。十一《高昌》言李靖灭高昌也。十二《东蛮》言东蛮酋长谢元升入朝也。诗奏不行。

《警严》

按警严曲者,车驾所止宿卫警场之乐歌也。自汉迄唐无闻,至宋始行之。其歌名有六州,十二时每更三奏之,若导引曲。宋史虽与此并列,而用属骑吹,故今釐而辩之。

《乐舞歌辞》

凡乐以舞为主,而舞以文武为大,故古有六舞。黄帝曰:《云门大卷》尧曰:《大咸》亦曰:《咸池》舜曰:《大》亦曰:《大韶》禹曰:《大夏》皆文舞也。汤曰:《大濩》周曰:《大武》皆武舞也。周又有六舞,一《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而总称为万舞。秦始皇改周《大武》曰:《五行舞》是五行者,武舞也。汉高祖因而用之。又作《巴渝舞》《武德舞》又改《韶舞》《文始舞》文舞也。文帝造《四时舞》景帝为《昭德舞》,宣帝为《盛德舞》,光武郊祀明堂,舞云翘育命之舞。明帝为大武之舞,按古乐唯歌诗有辞,而舞则无辞。师工但以谱相传受,晋书称《巴渝舞》辞莫能晓其句度,而东平王苍又造《武德舞歌》,则舞之有辞。自汉始也。魏文帝改汉《巴渝舞》曰:《昭武舞》《五行舞》曰:《大武舞》《文始舞》曰:《大韶舞》《武德舞》曰:《武颂舞》《云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其歌诗皆即前代之旧。明帝造《武始》《咸熙》《章斌》三舞,晋武帝造《正德》《大豫》二舞,宋武帝改《正德》曰:《前舞》《大豫》曰:《后舞》孝武时又改《前舞》曰:《凯容》《后舞》曰:《宣烈》寻改《正德》曰:《宣化》《大豫》曰:《兴和》南齐亦用《凯容》《宣烈》二舞。梁造《大壮》《大观》之舞,陈文帝更为《七德》《九叙》之舞。魏初制《云和》《大武》《皇始》三舞,至文帝更为《大成》。云:北齐二郊用《覆焘舞》太庙神室用《恢祚》《昭烈》《宣政》《光大》四舞,朝享用文武二舞,后周武帝初造《山云》之舞,又定《大夏》《大汉》《正德》《武德》以备一代之乐,名《云门舞》隋文帝诏牛弘等定文武舞,唐高祖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凯安》唐大舞三,曰:《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后梁造《崇德舞》以祀昊天,《开平舞》以享宗庙,后唐因之。后晋朝会文舞曰:《昭德》武舞曰:《成功》后汉郊庙文曰:《治安》武曰:《振德燕享》文曰:《观象》武曰:《讲功》后周郊庙文曰:《政和》武曰:《善胜燕享》文曰:《观象》武曰:《讲功》宋兴用之郊庙者,文舞曰:《文德》发祥流庆同和,古文化俗化成治定。帝临嘉至孝熙昭德广生储佑储灵锡庆,武舞曰:《武功》降真观德定功,成功睿德崇功昭德神娭锡羡礼乐。文者厚载凝福严恭将事,用之朝会者。文舞曰:《元德》升闻化成天下,厚德无疆,武舞曰:天下大定,威加海内,四海会同。

《汉武德舞歌〈四言十四句〉

明帝永平三年,东平王苍议以汉制宗庙,各奏其乐。光武皇帝拨乱中兴,武功盛大,庙乐舞宜,曰:大武之舞。乃进武德舞,歌诗遂用之干光武庙焉。

《巴渝舞〈汉武舞也〉

高祖为汉王时,自蜀定三秦,率賨人以从,勇而善斗。其俗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视其舞,曰:此武王伐纣歌也。使工习之,名《巴渝舞》舞曲四篇,一《予渝》本歌曲。二《安弩渝》本歌曲。三《安台》本歌曲,四《行辞》本歌曲。魏初使军谋祭酒王粲改制其辞,粲问巴渝帅李管种玉得歌本意,乃改造四篇,以述魏德,因名《俞儿舞》盖取俞美之义,与汉初异矣。文帝黄初三年,改曰:《昭武舞》晋改曰:《宣武舞》

《晋正德大豫二舞歌》

武帝泰始九年,命郭夏、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二舞,使傅元荀勖张华为之辞,而勖辞为胜。

《晋文武二舞歌》

武帝改魏《昭武舞》曰:《宣武》之舞,《羽籥舞》曰:《宣文》之舞,使傅元为辞。

《宋齐凯容宣烈舞歌》

章皇太后室奏《章德凯容》之舞。昭皇太后室奏《昭德凯容》之舞。宣皇太后室奏《宣德凯容》之舞。齐武帝北郊初献奏《地德》《凯容》之舞,次奏《昭德》《凯容》之舞,太庙诸室并奏《凯容》乐,是有文而无武也。齐南郊太祖配享,奏《高德》《宣烈》之舞,是有武而无文也。齐宗庙太祖室,奏《高德》《宣烈》之乐,穆后奏《穆德》《凯容》之乐,是以帝后分文武也。齐武帝南郊初献,奏《文德》《宣烈》之舞,次奏《武德》《宣烈》之舞,是以宣烈分文武也。又齐谢超宗造明堂乐歌有《凯容》《宣烈》乐,共为一章,是又混文武而为一也。凡此皆不可晓。

《梁文武舞歌》

武帝肇有天下,命武舞为《大壮》,文舞为《大观》,南郊舞奏《黄钟》北郊舞奏《林钟》明堂宗庙舞奏《蕤宾》三朝则《大壮》奏夷则《大观》奏姑洗使沈约为之辞。

《唐祀天地武舞歌》

高祖时,韦万石定《凯安舞》六变:一变象龙兴参墟;二
变象克定关中;三变象东夏宾服;四变象江淮平;五变象猃狁伏从;六变复位以崇。象兵还振旅。又有《七德》《九功》《上元》三舞。

《唐太庙二舞及群室舞歌》

太庙降神用文舞,每室酌献,各用其庙之舞。禘祫亦如之。亚终献用武舞。献祖《光大之舞》,懿祖《长发之舞》,太祖《大政之舞》,世祖《大成之舞》,高祖《大明之舞》,太宗《崇德之舞》,高宗《钧天之舞》,中宗《太和之舞》,睿宗《景云之舞》,元宗《大运之舞》,肃宗《惟新之舞》,代宗《保大之舞》,德宗《文明之舞》,顺宗《大顺之舞》,宪宗《象德之舞》,穆宗《和宁之舞》,敬宗《大钧之舞》,文宗《文成之舞》,武宗《大定之舞》,昭宗《咸宁之舞》

《杂舞》

自周有缦乐散乐,汉魏因之。又前世乐饮酒酣,必起自舞,往往以舞相属。属者代起舞,若饮酒以杯相属,然谢安舞以属桓嗣是也。宋武帝大明中存鞞拂杂舞合之钟石,施于殿庭。王僧虔以为乖于雅体。隋牛弘请存《鞞》《铎》《巾》《拂》四舞,并陈宴会唐世杂舞二十有五,抑甚矣。特取魏晋诸舞,存其名,及词之可观者。

《鞞舞》

鞞亦作鼙,汉代施于燕,《享汉歌》五篇。一《关东有贤女》《章和二年中》《乐久长》《四方皇》《殿前生桂树》灵帝时有李坚能之魏,武帝令依前曲改作新歌五篇,一《明明魏皇帝》《太和有圣帝》《魏历长》《天生烝民》《为君既不易》时曹植亦作五篇,一《圣皇》《灵芝》《大魏》《精微》《孟冬》晋武帝令傅元作歌五篇,陈于元会,一《洪业》《天命》《景皇帝》《大晋》《明君》宋明帝自改歌辞,至梁谓之鞞扇舞,周舍有词三篇,今考汉魏及宋明帝之词皆亡。自植而下,虽存殊不足取,唯傅《元明君》一篇,剀切有足感者。

《槃舞》

《七槃舞》也。汉时有此曲,至晋武帝太康中加以杯矜手,以接杯槃,反覆之故,又名《杯槃舞》其歌首句曰:晋世宁,故又名《晋世宁舞》至宋改为《宋世宁》齐改为《齐世昌》唐复谓之《槃舞》

《铎舞》

振铎而舞也。古辞一篇,曰:《圣人制礼乐》其实谱也。魏曰《太和时》晋曰《云门》并陈于元会,其后宋明帝梁周舍各为之辞。

《幡舞》

晋元会曲也。宋明帝自改歌辞。

《白纻舞》

舞辞有巾袍之言纻本吴地所出,又晋俳歌云:皎皎白绪,节节为双。吴音呼绪为纻,故疑白纻为吴舞。晋辞新旧合三篇,宋明帝一篇,鲍照四篇,梁武帝二篇,张率九篇,其后武帝。又命沈约撰四时白纻,并夜白纻共五篇,盖因古辞而衍之也。

《拂舞》

拂舞出自江左,陈于殿庭,盖周礼帗舞之遗意。晋词五篇,一《白鸠》《济济》《独漉》《碣石》《淮南》王其碣石一篇,又自为四章,曰《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而独一篇最工,景王至朱鲍照为词四篇。

《白符舞》

一名《凫鸠舞》疑即拂舞之首篇,或云:吴人患孙皓虐政,思属晋而作,至梁吴均讹为《白陌鸠》

《琴曲歌辞》

辞之和畅曰:畅。尧作神人,畅是也。立操曰:操。舜作思亲操,及陈旸《乐书》所载。十二操之类是也。引说其事,曰:引,鲁有《关雎引》《乐书九引》之类是也。吟咏其事曰:吟,若《箕子吟》《夷齐吟》之类是也。习弄曰:弄,若《广陵弄》之类是也。条理曰:调,若《子晋调》之类是也。倚琴而歌曰:歌,舜作《南风歌》《乐书五歌》之类是也。五歌一《鹿鸣》周大臣伤时在位而作也。二《伐檀》魏国女闵伤怨旷而作也。三《驺虞》召国女伤失嘉惠而作也。四《鹊巢》召国男悦贞女而作也。五《白驹》哀世失朋友而作也。十二操,一《将归》《猗兰》《龟山》《越裳》周公为其重译来享而作也。五《拘幽》《岐山》《履霜》《雉朝飞牧》犊子感双雉而作也。九《别鹤》《残形》曾子梦狸而作也。十一《水仙》伯牙为仙舞而作也。十二《襄陵》伯牙为子期而作也。九引,一《列女》楚樊姬所作也。二《伯姬》鲁保母为伯姬而作也。三《贞女》鲁漆室女所作也。四《思归》卫女所作也。五《霹雳》楚商梁遇风雨而作也。六《走马》樗里牧恭感天马而作也。故亦名《天马》,七《箜篌》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八《琴引》秦屠门高所作也。九《楚引》楚龙丘子高所作也。

《相和歌辞》

按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盖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者也。其别有《相和引》《相和曲》《吟汉曲》《平调曲》《清调曲》《侧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并列于《相和歌》

《相和曲》

《相和曲》凡有十五,一《气出唱》《精列》《江南》《度关山》《东光》《十五》《薤露》《蒿里》《觐歌》《对酒》十一《鸡鸣》十二《乌生》十三《平陵东》十四《东门》十五《陌上桑》
《吟叹曲》
吟叹曲有四,一《大雅吟》《王明君》《楚妃叹》《王子乔》唯王子乔为古调,馀皆石崇作。

《平调曲》

荀勖撰旧辞有《平调》《清调》《瑟调》总谓清商三调,皆周房中乐之遗声也。平调曲有七,一《长歌行》《短歌行》《猛虎行》《君子行》《燕歌行》《从军行》《鞠歌行》其词独盛于魏晋。

《清调曲》

清调有六,一《苦寒行》《豫章行》《董逃行》《相逢行》《塘上行》《秋胡行》

《侧调歌》

吕向以为瑟有三调,平清侧皆瑟调也。考《唐书·乐志》云:平清瑟。汉世谓之三调,则瑟调与平清二调并列为三,不知何谓。

《瑟调曲》

《瑟调曲》

凡四十有一,一《善哉行》《陇西行》亦名《步出夏门行》《折杨柳行》《西门行》《东门行》《东西门行》《顺东西门行》《却东西门行》《饮马长城窟行》《上留田行》十一《新成安乐宫行》十二《妇病行》十三《孤子生行》亦名《孤儿行》十四《放歌行》十五《大墙上蒿行》十六《野田黄雀行》十七《钓竿行》十八《临高台行》十九《长安城西行》二十《武舍之中行》二十一《雁门太守行》亦名《洛阳行》二十二《艳歌行》二十三《艳歌何尝行》二十四《艳歌罗敷行》二十五《艳歌福钟行》二十六《艳歌双鸿行》二十七《煌煌京洛行》二十八《帝王所居行》二十九《门有车马客行》三十《墙上难为趋行》三十一《日重光行》三十二《月重轮行》三十三《蜀道难行》三十四《棹歌行》三十五《有所思行》三十六《蒲坂行》三十七《采梨橘行》三十八《白杨行》三十九《何无人行》四十《青龙行》四十一《公无渡河行》其中《陇西折杨》《柳西门》《东门》《野田》《黄雀》《艳歌》《何尝》《艳歌罗敷》《煌煌》《京洛》《棹歌》诸曲,谓之大曲,其外又有《满歌行》诸调,不载。故左克明以附大曲之下焉。今按《钓竿》《临高台》《有所思》三曲,即汉短箫铙歌曲,《折杨柳》一曲,名同《鼓角横吹曲》,而词不同。其《艳歌罗敷行》即相和十五曲中之《陌上桑》《公无渡河》即相和六引中之《箜篌引》,岂其调可相出入而互载之欤。

《楚调曲》

楚调本汉房中乐之遗声。王僧虔伎录有十曲,而左克明仅取八曲。一《白头吟》《梁甫吟》《东武吟行》《怨思行》《怨歌行》《长门怨》《婕妤怨》《玉阶怨》沈约列《白头吟》于瑟调云:与棹歌同不知何谓。

《清商曲歌辞》

清商一名清乐,乃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以来,旧曲辞皆古调,迨晋南渡,其音亡散。宋武定关中收其声伎,后魏孝文宣武时得江左所传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清商。殿庭飨宴亦兼奏之,后隋平陈,文帝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乃稍加损益,因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谓之清乐,后日益废弛。于吴音转远矣。又梁帝天监中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总列清商,故今清商之品三一,《吴声歌》二,《西曲》三,《江南曲》

《杂曲歌辞》

秦汉以来作者非一,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之所发,或叙离别悲伤之怀,或言战征行役之苦,故有名存义亡,不见所起,而有古辞可考者。有古辞已亡,而后人继有拟,述者总谓之杂曲。

《新曲歌辞》

按杂曲外又有不袭旧题,而声调近似者,列之此篇。

《日知录》《乐章》

诗三百篇皆可以被之音而为乐。自汉以下,乃以其所赋五言之属为徒诗,而其协于音者,则谓之乐府。宋以下则其所谓乐府者,亦但拟其辞,而与徒诗无别。于是乎诗之与乐判然为二,不特乐亡而诗亦亡。古人以乐从诗,今人以诗从乐,古人必先有诗而后以乐和之。舜命夔教冑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是以登歌在上,而堂上堂下之器应之。是之谓以乐从诗。
宋国子丞王普言:古者,既作诗从而歌之。然后以声律协和而成曲。自历代至于本朝,雅乐皆先制乐章而后成谱。崇宁以后,乃先制谱,后命辞以是辞律不谐协,且与俗乐无异。
朱子曰:诗之作,本言志而已。方其诗也。未有歌也。及其歌也。未有乐也。以声依永以律和声则乐,乃为诗而作,非诗为乐而作也。诗出乎志者也。乐出乎诗者也。诗者其本而乐者其末也。
古之诗,大抵出于中原诸国,其人有先王之风讽诵之教,其心和,其辞不侈,而音节之间往往合于自然之律。楚辞以下,即已不必尽谐。《文心雕龙》言楚辞,讹韵实繁。
降及魏晋羌戎杂扰方音递变,南北各殊,故文人之作,多不可以协之音,而名为乐府,无以异于徒诗者矣。
元稹言乐府等题,除《铙吹》《横吹》《郊祀》《清商》等词在乐志者,其馀《木兰》《仲卿》《四愁》《七哀》之类,亦未必尽播于管弦也。
人有不纯,而五音十二律之传于古者,至今不变,于是不得不以五音正人声,而谓之以诗从乐,以诗从乐非古也。后世之失不得已而为之也。
《汉书》:武帝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夫曰: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是以诗从乐也。后代乐章皆然。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皆郊庙之正乐。如三百篇之颂,其他诸诗所谓赵代秦楚之讴如列国之风。
十九章司马相如等所作略论律吕,以合八音者也。赵代秦楚之讴,则有协有否。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采其可协者以被之音也。
乐府中如清商清角之类,以声名其诗也。如《小垂手》《大垂手》之类,以舞名其诗也。以声名者,必合于声。以舞名者,必合于舞。至唐而舞亡矣。至宋而声亡矣。于是乎,文章之传盛,而声音之用微。然后徒诗兴而乐废矣。
歌者为诗击者,拊者,吹者,为器合而言之谓之乐。对诗而言,则所谓乐者,专属八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也。分诗与乐言之也。专举乐则诗在其中,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是也。合诗与乐言之也。
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注二瑟二人鼓瑟,则二人歌也。古人琴瑟之用,皆与歌并奏,故有一人歌,一人鼓瑟者。汉文帝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是也。颜师古曰:倚瑟,即今之以歌合曲也。
亦有自鼓而自歌。孔子之取瑟而歌是也。若乃卫灵公听新声于濮水之上,而使师延写之,则但有曲而无歌,此后世徒琴之所由兴也。
言诗者,大率以声音为末艺,不知古人入学,自六艺始。孔子以游艺为学之成,后人之学好高,以此为瞽师乐工之事,遂使三代之音不存于两京。两京之音不存于六代,而声音之学遂为当今之绝艺。

《诗有入乐不入乐之分》

鼓钟之诗曰:以雅以南子。曰:雅颂各得其所。夫二南也。豳之《七月》也。《小雅》正十六篇,《大雅》正十八篇,颂也。诗之入乐者也。𨚍以下十二国之附于二南之后,而谓之风。鸱鸮以下六篇之附于豳,而亦谓之豳。六月以下五十八篇之附于《小雅》《民劳》以下十三篇之附于《大雅》,而谓之变雅。诗之不入乐者也。
〈注〉释文曰:从《六月》《无羊》十四篇是宣王之变《小雅》,从《节南山》《何草不黄》四十四篇,前儒申公毛公皆以为幽王之变《小雅》。从《民劳》《桑柔》五篇,是厉王之变《大雅》,从《云汉》《常武》六篇,是宣王之变《大雅》《瞻卬》《召旻》二篇,是幽王之变《大雅》。 正义曰:变者,虽亦播于乐,或无算之节所用,或随事类而歌,又在制礼之后,乐不常用。 今按以变雅而播之乐,如卫献公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是也。

《乐记》子夏对魏文侯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朱子曰:二南正风房中之乐也。乡乐也。二雅之正雅,朝廷之乐也。商周之颂,宗庙之乐也。至变雅则衰周卿士之作,以言时政之得失,而𨚍鄘以下,则太师所陈,以观民风者耳。非宗庙燕享之所用也。但据程大昌之辩,则二南自谓之南,而别立正风之目者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