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
第一百五十四卷目录
砚部汇考一
《后汉·刘熙·释名》〈释书契〉
《宋·米芾·砚史》〈全〉
《李之彦·砚谱》〈全〉
《叶樾端溪砚谱》〈全〉
《后汉·刘熙·释名》〈释书契〉
《宋·米芾·砚史》〈全〉
《李之彦·砚谱》〈全〉
《叶樾端溪砚谱》〈全〉
字学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砚部汇考一
《后汉·刘熙·释名》
《释书契》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宋·米芾·砚史》
人好万殊,而以甚同为公,甚不同为惑。喻之而移 非,真得之更。而得之,则必信其守。夫博奕由贤乎? 已,则吾是文,必不见嗤于赏鉴之士。《用品》器以用为功,玉不为鼎,陶不为柱,文锦之美,方暑则不先于表出之绤。楮叶虽工,而无补于宋人之用。夫如是,则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
《玉砚》
玉出光为砚,著墨不渗,甚发墨有光。其云:磨墨处不出光者,非也。余自制成苍玉砚。
《唐州方城县葛仙公岩石》
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著墨,如澄泥不滑。稍磨之,墨已下,而不热,生泡。生泡者,胶也。古墨无泡,胶力尽也。若石滑磨久,墨下迟,则两刚生热,故胶生泡也。此石既不热,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也。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色紫可爱,声平而有韵,亦有澹青,白色如月,如星,而无晕。此石近出,始见十馀枚矣。
《温州华严尼寺岩石》
石理,向日视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热,无泡发,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色赤而多,有白沙点为砚,则避磨墨处,比方城差。慢,难崭而易,磨亦有白点,点处有玉性。扣之,声平无韵。校理石,扬休所购王羲之砚者,乃此石。今人所收古砚,间有此石形合,《晋画》约见四五枚矣。
《端州岩石》
岩有四:下岩,上岩,半边岩,后砾岩。余尝至端,故得其说,许下第一。穿洞深入,不论四时,皆为水浸。治平中,贡砚取水,月馀,方及石。石细,扣之清。越鸲鹆眼圆碧晕多,明莹石嫩,甚者如泥无声。不著墨清,越者温润。著墨,快不热,无泡然。良久,微渗,若油发艳,亦有不乏者。然方城温岩十磨,此石三十磨,方相及。下岩既深,工人所费多,砚直,故力无能取。近年无复有矣。闻仁庙已前赐史院官砚多,是其后来岁贡,惟上岩石。上岩在山上,石性乾紫,色深理粗,性硬眼黄,差不圆而青色,淡其岩深处。间有润者,而眼终不如下岩也。有著墨者,拒墨者,其著墨者,初用,半月前甚快。盖细砂石所发出理也。半月后,则退生光,挞墨。又须以柔石发之已而,复然拒墨者,虽新成,便拒墨。此等石,扣之声,皆坚响而老。半边岩者在山半,石理同上,岩色多青紫近黑。多瑕而眼长如卵,有瞎眼者中是白点,死眼者黑点,而昏细翳眼者,或青,或黑,横乱其眼。又多青不成眼圆,点横长青,间道如松木纹,其极粗者费笔。而稍细者多乏。后砾石土人刻为盆,印合压纸儿戏之物。多夹砂,无眼,少瑕。间有极细软者,发墨不乏,扣之无声,土人不贵而用实。有在半边上岩之上者,不可常得,又遍询石工,云:子石未尝有其在岩中,实于大石版上凿,岂有中包一子者?余尝谓若溪流中,多有卵石,容差偏可,崭面磨墨,所谓石子世。因讹为子石,至有斲样相似而为之者,于理必不于大石中心,复生卵子也。世之好奇者,又以歙州罗纹石作子石砚,文本直,两头取锐,则纹脱短至左右颊,自然成漩纹,便谓之是真子石,可笑。绿石带黄色,亦为砚。多以为器材甚美而得,墨快少,光彩已上砚,平生约见五七百枚,十千已上,无估。
《歙砚婺源石》
歙州有砚,图石峒最多种。而赤紫石多瑕,士人以线脉隔为三种病,今人以细罗纹无星为上,少时见一砚于士人赵光㢸家,其样上狭四寸,许下阔六寸,许如二十幅纸厚,色绿如公裳,而点如紫金,斑斑匀布,无罗纹点中,无窍自后不复睹与此等者。又士人周昌谔处,见一小圆砚,青罗纹,紫金如一星鹅眼钱。此二砚最奇,大抵发墨不乏,独以色如常之石,而以奇怪为品高。亦有紫赤色石,无文理,少瑕,光泽如枣木。土人以为香炉之类,亦斲为砚,与墨斗而不相。入经日,便滑不可研矣。又尝一士人家见一金丝罗纹砚,其纹半金半黑,光彩与常异。此外粗罗纹刷丝罗纹为次第,约见千馀枚矣。但以色与瓦砖等品,故不能高。今但曾官歙者,必收百馀枚,土人以为生,终日成一砚,少有病,不直数十金,幸完仍好,直五七千已上。无估。
《通远军漞石砚》
石理涩,可砺刃。绿色如朝衣,深者亦可爱。又有水波纹,间有黑小点。土人谓之湔墨点,甚奇妙。而硬者与墨斗,而慢甚者渗墨无光,其中者甚佳,在洮河绿石上。自朝廷开熙河,始为中国有,亦有赤紫石色斑为砚,发墨过于绿者,而不匀净。又有黑者,戎人以砺刃。而铁色光肥,亦可作砚,而坚不发墨。
《西都会圣宫砚》
会圣宫石,在溪涧中,色紫,理如虢,石差硬,发墨不乏,扣之无声。
《青州青石》
色类歙理,皆不及发墨不乏,有瓦砾之象。
《成州栗亭石》
色青有铜点,大如指,理慢。发墨不乏,亦有瓦砾之象。
《潭州谷山砚》
色淡青,有纹如乱丝,理慢,扣之无声得,墨快发,墨有光。
《成州栗玉砚》
理坚,色如栗,不甚著墨,为器甚佳。
《归州绿石砚》
理有风涛之象纹,头紧慢不等治,难平得,墨快渗,墨无光彩,色绿可爱如贲,色澹如水苍玉。
《夔州黟石砚》
色黑理乾,间有黑点,如墨玉光,发墨不乏。
《庐山青石砚》
大略与潭州谷山同。
《苏州褐黄石砚》
理粗,发墨不渗。类夔石,土人刻成砚,以草一束,烧过,为慢灰火煨之色,遂变紫,用之与不煨者一同,亦不燥,乃知天性非水火所移。
《建溪黯澹石》
理如牛角,扣之声,坚清。磨久,不得墨,纵得色变如灰,作器甚佳。
《陶砚》
相州土人,自制陶砚在铜雀上,以熟绢二重,淘泥澄之,取极细者,燔为砚。有色绿如春波者,或以黑白填为水纹,其理细滑,著墨不费笔,但微渗。
《吕砚》
泽州有吕道人陶砚,以别色泥于其首,纯作吕字,内外透。后人效之,有缝不透也。其理坚重,与凡石等以历青火油之,坚响,渗入三分许。磨墨不乏,其理与方城石等。
《淄州砚》
淄石理滑,易乏,在建石之次。
《高丽砚》
理密坚有声,发墨色青间白,有金星,随横文密成列,用久乏。
《青州蕴玉石红丝石青石》
理密声坚清,色青黑白点,如弹。不著墨,墨无光。好事者但置为一器,可红丝石作器,弥佳。大抵色白而纹红者,慢发墨,亦渍墨,不可洗,必磨治之。纹理斑石赤者,不渍墨,发墨有光,而纹大不入看,慢者经暍,则色损,冻则裂乾,则不可磨墨,浸经日,方可用一用。又可涤,非品之善。青石有粗文如罗,近歙亦著墨,不发。
《虢州石》
理细如泥,色紫可爱,发墨不渗。久之,石渐损凹,硬墨磨之,则有泥香。
《信州水晶砚》
于他砚,磨墨汁,倾入用。
《蔡州白砚》
理滑可为器,为朱砚。花蕊石亦作小朱砚。
《性品》
大抵四方砚,发墨,久不乏者,石必差。软叩之,声低而有韵。岁久,渐凹。不发墨者,石坚,叩之坚响,稍用,则如镜走墨。予所品谓目击。自收经用者,闻虽多,不录以传。疑古砚无不佳,岂不常落。非好事者,手用之,则寻弃掷之矣。惟久在人间,贤庸并喜,是以不乏传也。
《样品》
晋砚见于晋顾恺之画者,有于天生叠石,上刊人面者。有十蹄圆铜砚,中如鏊者。余尝以紫石作之,有上圆下方,于圆纯上刊两窍,置笔者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工并晋制见于晋人图画。世俗呼为风字,盖不原两足之制,谓之凤足。至今端州石工以两眼相对于足旁者,谓之凤足。凤之义,取五色英,文灿然成章也。今人有收得右军砚,其制与晋图画同。头狭四寸,许下阔六寸,许顶两纯,皆绰慢下,不勒成痕,外如内之制,足狭长,色紫类温岩,中凹成臼。又有收得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象,中亦成臼矣。又有人收古铜砚,一龟衔一砚,如莲叶两足,龟腹圆墨水,不可出。以笔头就之,则出。又参政苏文简家收唐画。唐太宗长孙后纳谏图宫人于玛瑙。盘中托一圆头凤池砚,似晋制,头纯直,微凸,如书凤字。左右纯斜,刊下,不勒痕,摺向顶,亦然。不滞墨其外,随内势简易。其后至隋唐工稍巧,头圆身微瘦,下阔而足。或圆为柱已,不逮古。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如钺斧之状。仁庙已前,砚多作此制,后差少资政殿学士蒲传正收真宗所用砚,与仁庙赐驸马,都尉李公。照凤池砚形制一同。至今,尚方多此制。国初已来,公卿家往往有之。仁宗已前,赐史院官砚,皆端溪石。纯薄,上狭下阔,峻直不出足,中坦夷,犹有凤池之象。或有四边刊花,中为鱼为龟者,凡此形制,多端下岩奇品也。嘉祐,永砚样已如大指,中心甚凸,意求浑厚而气象盖不古纯耳。故池深滞墨,难涤心凸。故点笔不圆,常如三角簇。盖古砚皆心凹,后稍正平,未有凸者,始自侍读学士唐彦猷作红丝辟雍砚,心高凸至作马蹄样,亦心凸至,磨墨溜向身出,观墨,色则凸高增浮泛之势,援毫则非便也。其晋铜砚,虽如鏊然,顶殊平,以便援毫。今杭州龙华寺收梁傅大夫瓷砚一枚,大磁褐色,心如鏊环水,如辟雍之制,下作浪花,鏊环近足处而磨墨处,无磁油,然殊著墨,古墨称螺,亦恐不若近世坚。不然殆不可磨也。又丹阳人多于古冢得铜砚,三足蹄,有盖不镂花中,陷一片陶。今人往往作砚于其中,翻以为匣也。唐墓中间有得如莲叶中凹,两足如凤池之制,甚薄足,或如枣也。今歙人最多作形制,土人尤重。而端样以平直斗样为贵,得美石无瑕,必先作此样。滞墨,甚可惜也。大抵石美无瑕,方可施工,璞而厚者,土人多识其藏疾,不复巧制人。或因其浑厚而美之。予尝恶歙样俗者,凡刊改十馀砚,才半指许,便有病见,顿令人减爱,其端,人不斲成祇,持璞卖者亦多。如是,陈文惠丞相家收一蜀王衍时皇太子陶砚,连盖,盖上有凤坐一台,馀雕杂花草,涅之以金泥,红漆有字,曰凤凰台。此制方直上狭,笋在砚上,中甚平也。唐之制,见《文房四谱》。今之制,见歙州砚图,故不重出,此人力所为也。吾收一青翠叠石,坚响,三层旁一嵌。磨墨上出一峰,高尺馀。顶复平嵌岩,如乱云四垂,以覆砚,以水泽。顶则随叶垂珠滴砚心上。有铭识事,见唐庄南杰赋,乃历代所宝也。又收一正紫石,四叠下,有坐,有足,巧于瘿盂。足上起一枝,细狭。枝上盘两叠,长七寸馀,阔四寸馀,如灵芝。首锐下阔,天然凤池之象。中微凹,点水磨墨,可书数幅纸。石理在方城右,此非人力所成,信天下之瑰宝也。
《李之彦·砚谱》《李后主砚》
李后主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
《右军风字砚》
会稽有老叟,云右军之后。持一风字砚,大尺馀,色正赤,用之不减端石。云右军所用者,石扬休以钱二万得之。
《红丝石》
青州红丝石,外有皮表,磨砻即其理,红黄相参。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须饮以水使足,乃可用。不然,渴燥。唐彦猷,甚奇此砚,以为发墨不减端石,蔡君谟,又言端石莹润,唯有铓者,尤发墨。歙石多铓,唯腻者佳。盖物之奇者,必异其类也。
《凤咮石》
苏子瞻云:仆好,凤咮石,少得真者。唐彦猷以青州红丝石为甲。或云惟堪作骰盆。
《端砚》
苏公易简云:《柳公权论砚》:青州石为第一,绛州者次之。殊不言端石,世传端溪中,有草蒙茸,可爱匠琢石成砚,用草裹之。故自岭表迄中夏,而无损。或云水中石,其色青,山半石,其色紫,山绝顶者,其色尤润如猪肝色者佳。其贮水处,有白赤黄色点者,谓之鸲鹆眼。脉理黄者,谓之金线纹。其山号斧柯,昔人采石为砚,必中牢祭之,不尔雷电,失石所在。
鸲《鹆眼》
端石有眼者,最重,谓之鸲鹆眼。石纹精美,如木有节。今不知者,乃以为石病吁,可痛哉。石有上下岩,西坑后,历悉其下也。惟上岩有眼,眼之美者,青黄绿三色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九重其大者,尤为希有。或布列砚中,如北斗心房之形。土人以眼多少,为价重轻。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谓之高眼。生于内者,曰低眼。高眼尤可尚,以不为墨渍,常可睹也。或云取石祭以中牢,故老云无之。又云石有金线为美,正其病也。
《子石》
端石以子石为上。在大石中生,盖精石也,流俗讹为
紫石。又以贮水不耗为佳,有眼为贵,眼石病也。官司岁以为贡,在他砚上。然十无一二发墨者,但充玩好而已。
《端溪》
端溪有斧柯、茶园、将军。地同是一溪,唯斧柯出者,大不过三四指,一两。呵津汗滴沥,真难得之物。茶园次之,将军又次之。
《活眼死眼》
苏易简作《文房四谱》,谱言: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谱中载四十馀品,以青州红丝石为一,斧柯山第二,龙尾石第三,馀皆在中下。虽铜雀台古瓦砚列于下品,特存古物耳。端所出有四岩,石为甲,石屋次之,西坑又次之,后历为劣岩,与西坑相去二十里,石屋后历七里而所产,迥然不同。犹建安产茶,北源壑源去沙溪十数里,而优劣差殊。而岩石又分上下,又有活眼死眼之别。圆晕相重,黄黑相间,黳精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四旁浸渍不甚鲜明,谓之泪眼。形体略具,内外皆白,殊无光彩,谓之死眼。活眼胜泪眼,泪眼胜死眼,死眼胜无眼。
《龙尾石》
歙石出于龙尾溪,以金星为贵。余少时得金坑矿石,坚而发墨。端溪以斗岩为上,龙尾以深为上,龙尾远于端溪上,而端石以后出见贵尔。
《李贺诗》
永叔以端溪后出,不然。李贺有端州青花石砚,诗云:暗洒苌泓,冷血痕则谓鸲鹆眼,知端石为砚,久矣。
《诸州砚》
淄州金雀石,色绀青,声如金玉。又有青金石,叩之无声,发墨。青州紫金石,状类端州西坑石,发墨,过之吉州〈阙二字〉县紫石,亦类西坑登州驼基岛,石上有罗纹金星。绛州角石,色如白牛角。归州大沱石,江水中石也,止用于川峡人。宿州出乐石,润腻,发墨,但无石脉。万州有悬金崖石,又有磁洞石。洮河出绿石,性不起墨,不耐久磨。牢山丹石,滑泽坚腻。古瓦砚出相州。魏铜雀台里人,因掘土,往往得之。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泽州道人吕翁作澄泥砚,坚重如石,手触,辄生晕,上著吕字。青潍州石,末砚,皆瓦砚也。柳公权以为第一,当时未见歙石,以为上品耳。
《砚赋》
傅元《砚赋》云:水贵其能软,石美其润坚。刘道友以浮查为砚,知吉亦有木砚。
《铜砚蚌砚》
刘聪谓晋怀帝曰:顷赠朕柘木铜砚,袁彖赠庾翼蚌砚。
《水精砚》
丁恕有水精砚,大才四寸许,为风字样。用墨,即不出光,发墨如歙石。
《玉砚》
镇潼留,后李充伯得玉材,琢为圆砚。发墨可爱。
《碧玉砚》
许汉阳笔,以白玉为管,砚乃碧玉,以玻璃为匣。
《铁砚》
青州熟铁砚,甚发墨,有柄可执。晋桑维翰铸生铁砚。
《漆砚》
《晋仪》注:太子纳妃,有漆砚。
《竹砚》
《异物志》云:广南以竹为砚。
《涤砚》
凡砚,须早涤之。纵未能,亦须日易其水,洗宜用小毡片。或纸若久用,石色为墨渍污,即以麸炭磨洗,复如新矣。苦寒不宜用佳砚,石理既冻,墨亦少光。
《帝鸿氏之砚》
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又太公《金匮砚书》曰:石墨相著,邪心谗言,无得污白,是知砚其来尚矣。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孔子砚》
《伍缉之从征记》云:鲁国孔子庙中,石砚一枚,甚古朴,孔子平生时物也。及颜路所请者,车亦存。
《砚溪》
《永嘉郡记》云:砚溪,一源多石砚,《述异记》云:洞庭湖有范蠡石,床石砚
一箧,磨穴砚。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数年,自以艺成,告而去,辞师曰:吾有一箧物,可附于某处。及山之下,绝无所付人。封题亦甚,不密。乃启之,皆磨穴者,砚数十枚。方知师夙所用者,乃返山服膺至皓首,方毕其艺。
《补百碎砚》
石晋时,关右有李处士,能画驯狸,能补碎砚。百碎者赍归,旬日即复旧,如新琢成。略无瑕颣,世莫得其法。
《后主青石砚》
李后主得青石砚,墨池中有黄石如弹丸,水常满,终日用之,不耗。每以自随,后归朝,陶谷见而异之砚,大不可持,乃取石弹丸去。后主拽其手,振臂就取。后主请以宝玩为谢,陶不许。后主曰:唯此砚能生水。他砚皆不可用。陶试数十砚,水皆不生。后主索之良苦,陶不能奈,曰:要当碎之石。破中有小鱼跳地,上即死,自是砚,无复润泽。
《真材本性》
砚当用石,镜当用铜,此真材本性也。以瓦为砚,如以铁为镜耳。
《谢铜砚笔格启》
庾肩吾《谢铜砚笔格启》云:烟磨青,石已践,孔子之坛管,插铜龙,还笑王生之璧。
《石砚赋》
黎逢《石砚赋》云:琢而磨之,其滑如砥,欲研精而染,翰在虚中而贮水,水随晕而还。周黑浮光而黛起,明而未融,是以为用久而不渝,故以为美。成器尚古徵,阙里于素王匠法,增华。参会《稽之内史》又云: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又云对此大匠,厕诸鸿笔见珍,于杀青之晨为用,于草元之日。
《砚诗》
僧贯休《砚诗》云: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
《叶樾端溪砚谱》《论砚》
谨按《端州治》:高要县自唐为高要郡。本朝政和初,以太上皇潜藩赐号肇庆府。府东三十三里,有山曰斧柯,在大江之南,盖灵羊峡之对山也。斧柯山峻峙,壁立下际潮水。自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先至者,曰下岩。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下岩之上,曰中岩。中岩之上,曰上岩。自上岩转山之背,曰龙岩。龙岩,盖唐取砚之所。后下岩得石,胜龙岩。龙岩不复取自山之下,分路稍东至半边山诸岩。西南沿溪而上,曰蚌坑。龙岩,斧柯山脚。谷中石也,大抵石以下岩为上,中岩、龙岩、半边山诸岩次之,上岩又次之,蚌坑最下。此岩石之品也,下岩石乾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岩有两口,其中则通为一穴,大者取砚,所自入也。小者泉水所自出也,故号曰水口,即陈公密所开也。岩之北壁石背,有泉水所浸㳽,漫涌溢下流,为溪岩之中。岁久,崩摧石屑,翳塞积水,屈曲浅深,人所莫测。以是石工不复能采矣。今世所有下岩砚,唐五季国初时物也。今欲得下岩北壁石者,往往于泉水石屑中得之。若南壁石上,或可采。然自崇观以后,亦罕得矣。北壁石,盖泉生其中,非石生泉中也。则润可知矣。岩之上,虽秋冬乾旱,亦未尝涸。有泉珠散落如飞雨,不绝。北壁石眼正圆,有青绿碧紫白黑晕十数重中,复有瞳子。南壁石,即泉水半浸者,稍不及北壁眼之晕色,皆少淡。上岩、下岩皆有山半上岩之穴,陟而取石。中岩之穴,或陟,或降。下岩之穴,降而取石。上岩有三穴,上穴曰土地岩,以土地祠居其上名焉。中岩曰梅树岩。下穴,今石工以为中岩者是也。下穴两口,其间通为一穴,皆中岩也。土地岩亦有两穴,其中亦相通。土地岩,石色带黄赤眼,亦如之梅树岩。石微黄,赤稍轻,而带灰苍,色眼黄缘。中岩,两壁石与梅树岩同,而少胜焉。北壁石,则与下岩南壁石相类,而少劣焉。
大抵石性贵润色,贵青紫。乾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眼贵翠绿,正圆有瞳子。
石有眼,则易分品第,
若性枯燥,色黄褐。
乾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
眼赤黄,皆下品也。
眼赤黄,轻青,绿重,即渐为上品矣。
龙岩石,色深,紫眼少。
有即类中岩半边山者。
半边山诸品石,色少灰青,与下岩南壁石、中岩北壁石相类。但眼不若下岩,则眼晕少尔,中岩者,层晕多,
青绿赤黄紫色,皆浅淡不同。
然半边山岩极多眼。
半边山岩近南者,眼大,晕差,少绿。近北者,眼少,晕愈少,所谓菉豆眼。
蚌坑石,性坚,颜色深。紫有眼,即黄微带青。色不正,无瞳子,虽润亦不发墨。
眼偏斜不正,无晕,道有翳。
黄坑石即与上岩石相类,新坑石与半边山石之劣者相类,但半段碎小耳。
小湘峡在州之西四十里,其石类岩石,而性软燥,色深紫如蚌坑。及后,历石眼,亦类蚌坑石。大抵润及坑石,而发墨胜之。
后历山在州北十里石,性软燥,色深紫带黄赤,间亦有眼,极类蚌坑,坚润不及,发墨胜之。岩石取诸岩,斧并力,然后可得。凡岩石,皆有黄臕,如玉之瓜蒌也。胞络黄臕凿去,方见砚材。世所谓子石也,子石岩中,有底石,皆顽石,极润,不发墨。又色污杂,不可砚端。人谓之鸭屎石。底石之上,大率如石榴子,又如砖坯。自底至顶,中作三叠,下叠居底石之上,最佳品也。石必有眼,端人谓之脚石。中叠居下叠之上,次石也。眼或有,或无端,人谓之腰石。上叠居中叠之上,又次石也。皆无眼端,人谓之顶石。顶石之上,皆盖石也。亦顽粗而不堪用。大抵三叠石,皆有粗臕络,无非子石。世人乃谓别一种子石,非也。盖往往有崩落岩中泉水中者,其形偶圆,类卵。人或中摸得之,故妄有此说。
蚌坑石取于山下涧谷中,皆波涛所击,风日所曝,雷雨所摧,皆顽狠不才之物也。人但能到其处,皆可拾取端,人谓之野石。盖遍地是也,甚易得之。而他处人不识,往往反爱之。正以大璞少瑕翳耳。其小湘石、后历石,皆掘地取。岩石不假,油蜡久,则自光润。后历非油蜡,则不堪用。岁久,油蜡败,则粗燥不堪用矣。
蚌坑自鼎湖山诸谷水聚为大溪,转斧柯山下,出大江中。半边山诸岩,有大秋风、小秋风、兽头、狮子、桃花河头、新坑、黄坑等名,皆在斧柯山下,盖山之丽也。
凡有眼之石,在本岩中,尤缜密,温润端。人谓石嫩则眼多,老则眼少。嫩石细润,发墨,所以重有眼也。青脉者,必有眼。故腰石、脚石多有青脉。而顶石多莹净端,人谓青脉为眼。筋夫眼之别者,曰鸲鹆,曰鹦哥,曰了哥,曰雀眼,曰鸡眼,曰猫眼,曰菉豆。各以形似名之,翠绿为上。
李贺有《端州青花石砚歌》,盖自唐以来,便以青眼为上,黄赤为下。
砚之价,下岩水底脚石十倍于南壁石,南壁石十倍于中岩北壁石,半边山南诸岩倍于中岩南壁石,半边山北诸岩及龙岩中岩南壁倍上岩诸穴石,上岩诸穴倍小湘石,小湘石倍后历蚌坑石,后历之佳者,亦与上岩诸穴价等。
砚之形制,曰平底风字,曰有脚风字,曰垂裙风字,曰古样风字,曰凤池,曰四直,曰古样四直,曰双锦四直,曰合欢四直,曰箕样,曰斧样,曰瓜样,曰卵样,曰璧样,曰人面,曰莲,曰荷叶,曰仙桃,曰瓢样,曰鼎样,曰玉台,曰天砚。
东坡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
曰蟾样,曰龟样,曰曲水,曰钟样,曰圭样,曰笏样,曰梭样,曰琴样,曰鏊样,曰双鱼样,曰团样,曰八棱角柄秉砚,曰八棱秉砚,曰竹节秉砚,曰砚砖,曰砚版,曰房相样,曰琵琶样,曰月样,曰腰鼓,曰马蹄,曰月池,曰阮样,曰歙样,曰吕样,曰琴足风字,曰蓬莱样。
宣和初,御府降样造形,若风字,如凤池样,但平底耳。有四环刻海水、鱼龙、三神、山水,池作昆崙状,左日右月,星斗罗列,以供太上皇书府之用。
石之病者,有曰铁线。
乃是臕皮隔处,若于线上。凿之则应手而断,
曰瑕。
白文
曰钻。
如蛀虫眼
曰惊。
斧凿触裂者,
曰火黯〈一名熨火焦〉。
惟岩石有之斜斑处,如火烧状,
曰黄龙。
灰黄色如龙蛇横斜布石上,
惟火黯。端人不以为病,盖岩石必有之,他山石皆无。
右缙云:叶樾交叔传此谱,稍异于众人之说,不知何人所撰,称徽祖为太上皇。必绍兴初,人云淳熙十年七月二十四日东平荣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