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徵典

 第六十二卷目录

 风异部汇考三
  周〈成王一则 襄王一则〉
  汉〈高帝一则 文帝二则 景帝一则 武帝建元一则 元光一则 征和一则 昭帝元凤一则 成帝建始一则 河平一则 平帝元始一则 王莽天凤一则 地皇二则〉
  后汉〈和帝永元一则 安帝永初四则 元初二则 永宁一则 延光三则 顺帝阳嘉一则 桓帝建和一则 灵帝建宁一则 熹平一则 中平二则 献帝初平一则〉
  魏〈废帝正始一则 嘉平一则〉
  吴〈大帝太元一则 废帝建兴一则 景帝永安一则〉
  晋〈武帝泰始一则 咸宁二则 太康四则 惠帝元康四则 永康一则 永宁一则 永兴一则 怀帝永嘉一则 悯帝建兴一则 元帝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一则 成帝咸和一则 咸康二则 康帝建元一则 穆帝永和二则 升平二则 哀帝兴宁一则 海西公太和二则 孝武帝宁康二则 太元七则 安帝隆安一则 元兴二则 义熙六则〉
  宋〈少帝景平一则 文帝元嘉三则 孝武帝大明一则 前废帝永光一则 明帝泰始一则 后废帝元徽四则〉
  南齐〈高帝建元二则 武帝永明七则 郁林王隆昌一则 明帝建武三则 东昏侯永元一则〉
  梁〈武帝天监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陈〈文帝天嘉一则 宣帝太建二则 后主至德一则 祯明一则〉
  北魏〈太宗永兴三则 神瑞二则 世祖太延二则 太平真君一则 高宗和平一则 高祖延兴一则 太和八则 世宗景明三则 正始三则 永平二则 延昌一则 肃宗熙平一则 正光二则 孝昌一则 前废帝普泰一则 孝静帝武定一则〉
  北齐〈武成帝河清一则 后主天统二则 武平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仁寿二则〉

庶徵典第六十二卷

风异部汇考三

成王三年秋,大风雷。王迎周公于东,出郊雨反风。
《书经》:金縢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秋大熟,未穫。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
〈蔡传〉成王自往迎公,天乃反风,感应如此之速。《洪范·庶徵》孰谓其不可信哉。〈大全〉新安陈氏曰:成王未知。周公则天为之雷风偃禾,既知周公,则天为之反。风起禾感应之速,如影响然,天岂在君心外耶。
襄王八年春正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春秋·鲁僖公十六年》云云。
《汉书·五行志》:釐公十六年正月,六鹢退蜚,过宋都。《左氏传》曰:风也。刘歆以为,风发于它所,至宋而高,鹢高蜚而逢之,则退。经以见者为文,故记退蜚;传以实应著,言风,常风之罚也。象宋襄公区霿自用,不容臣下,逆司马子鱼之谏,而与彊楚争盟,后六年为楚所执,应六鹢之数云。

高帝二年,楚军破汉,睢水上大风从西北起,昼晦。
《汉书·高祖本纪》:汉二年,项羽军围汉王三匝。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砂石,昼晦,楚军大乱,汉王得与数十骑遁去。
文帝二年,寿春大风。
《汉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文帝二年六月,淮南王都寿春大风毁民室,杀人。刘向以为是岁南越反,攻淮南边,淮南王长破之,后年入朝,杀汉故丞相辟阳侯,上赦之,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见异不寤,后迁于蜀,道死雍。
五年,吴暴风,楚彭城大风。
《汉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吴暴风雨,坏城府宫室。时吴王濞谋为逆乱,天戒数见,终不改寤,后卒诛灭。十月,楚都彭城大风从东南来,毁市门,杀人。是月王戊初嗣立,后坐淫削国,与吴王谋反,刑僇谏者。吴在楚东南,天戒若曰,勿与吴为恶,将败市朝。王戊不寤,卒亡。
景帝五年,江都大暴风。
《史记·景帝本纪》:五年五月,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
武帝建元四年夏,有风赤如血。
《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元光五年,大风。
《汉书·武帝本纪》:元光五年秋七月,大风拔木。
征和二年夏四月,大风发屋折木。
《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昭帝元凤元年,燕大风。
《汉书·昭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昭帝元凤元年,燕王都蓟大风雨,拔宫中树七围以上十六枚,坏城楼。燕王旦不寤,谋反发觉,卒伏其辜。 按《燕王传》:后左将军上官桀谋,发觉伏诛,王自杀。
成帝建始元年,大风拔木。
《汉书·成帝本纪》:建始元年十二月,作长安南北郊,罢甘泉、汾阴祠。是日大风,拔甘泉畤中大木十韦以上。〈注〉师古曰:韦与围同。
河平元年,大风。
《汉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许皇后传》:河平元年三月癸未,大风,时数有灾异。刘向等陈其咎在后宫,后上疏言之,上报书云:三月癸未,大风自西摇祖宗寝庙,扬裂帷席,折拔树木,顿僵车辇,毁坏槛屋,灾及宗庙,足为寒心。
平帝元始四年,大风。
《汉书·平帝本纪》:元始四年冬,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且尽。
王莽天凤元年七月,大风。
《汉书·王莽传》:天凤元年七月,大风拔树,飞北阙直城门屋瓦。
地皇元年,大风。
《汉书·王莽传》:地皇元年七月,大风毁王路堂。莽下书曰:乃壬午晡时,有烈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予甚弁焉,予甚栗焉,予甚恐焉。伏念一旬,迷乃解矣。昔符命文立安为新迁王,临国雒阳,为统义阳王。是时予在摄假,谦不敢当,而以为公。其后金匮文至,议者皆曰:临国雒阳为统,谓据土中为新室统也,宜为皇太子。自此后,临久病,虽瘳不平,朝见挈茵舆行。见王路堂者,张于西厢及后阁更衣中室,又以皇后被疾,临且去本就舍,妃妾在东永巷。壬午,烈风毁王路西厢及后阁更衣中室。昭宁堂池东南榆树大十围,东僵,击东阁,即东永巷之西垣也。皆破折瓦坏,发屋拔木,予甚惊焉。又候官奏月犯心前星,厥有占,予甚忧之。伏念紫阁图文,太一、黄帝皆得瑞以迁,后世褒主当登终南山。所谓新迁王者,乃太一新迁之后也。统义阳王乃用五统以礼义登阳上迁之后也。临有兄而称太子,名不正。宣尼公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至于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惟即位以来,阴阳未和,风雨不时,数遇枯旱蝗螟为灾,谷稼鲜耗,百姓苦饥,蛮夷猾夏,寇贼奸宄,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深惟厥咎,在名不正焉。其立安为新迁王,临为统义阳王,几以保全二子,子孙千亿,外攘四裔,内安中国焉。
地皇四年,立史氏为皇后。是日,大风发屋拔木。按《汉书·王莽传》:四年三月,立杜陵史氏女为皇后。是日,大风发屋拔木。群臣上寿曰:谷风迅疾,从东北来。辛丑,巽之宫日也。巽为风为顺,后谊明,母道得,温和慈惠之化也。

后汉

和帝永元十五年五月戊寅,南阳大风。
《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安帝永初元年,郡国二十八,大风拔树。
《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初元年,郡国二十八,大风拔树。是时邓太后摄政,以清河王子年少,号精耳,故立之,是为安帝。不立皇子胜,以为安帝贤,必当德邓氏也;后安帝信谗,废免邓氏,令郡县迫切,死者八九人,家至破坏。此为瞽霿也,是后西羌亦大乱凉州十有馀年。
永初二年六月,京师及郡国四十八,大风拔树。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永初三年五月癸丑,京师大风。
《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永初三年五月癸酉,京都大风,拔南郊道梓树九十六枚。〈按《纪》作癸丑,《志》
作癸酉,互异。

永初七年八月丙寅,京师大风。
《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元初二年三月癸亥,京师大风。
《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元初六年夏四月,沛国、渤海大风。
《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元初六年夏四月,沛国拔树三万馀枚,渤海大风。
永宁元年,恒风。
《后汉书·安帝本纪》:永宁元年冬十月,自三月至是月,京师及郡国三十三大风。
延光元年十二月,京师及郡国二十七大风。
《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延光二年春正月丙辰,河东、颍川大风。夏六月壬午,郡国十一大风。
《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是时安帝信谗,曲直不分。〈按《纪》作正月丙辰,《志》作三月丙申,互异。〉延光三年,京师及郡国三十六大风拔树。
《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顺帝阳嘉二年正月,大风。
《后汉书·顺帝本纪》不载。 按《郎顗传》:顗条便宜七事,一曰今月十七日戊午,徵日也,日加申,风从寅来,丑时而止。丑、寅、申皆徵也,不有火灾,必当为旱。愿陛下校计缮修之费,永念百姓之劳,罢将作之官,减彫文之饰,损庖厨之馔,退宴私之乐。易中孚传曰:阳感天,不旋日。如是,则景云降集,灾沴息矣。
桓帝建和 年,大风拔树,昼昏。
《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 按《杨秉传》:桓帝即位,秉迁侍中、尚书。帝时微行,私过幸河南尹梁引府舍。是日大风拔树,昼昏,秉因上疏谏曰:臣闻瑞由德至,灾应事生。传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天不言语,以灾异谴告,是以孔子迅雷风烈必有变动。诗云:敬天之威,不敢驱驰。王者至尊,出入有常,警跸而行,静室而止,自非郊庙之事,则銮旗不驾。故诗称自郊徂宫,易曰王假有庙,致孝享也。诸侯如臣之家,春秋尚列其诫,况以先王法服而私出盘游。降乱尊卑,等威无序,侍卫守空宫,绂玺委女妾,设有非常之变,任章之谋,上负先帝,下悔靡及。臣奕世受恩,得备纳言,又以薄学,充在讲劝,特蒙哀识,见照日月,恩重命轻,义使士死,敢惮摧折,略陈其愚。帝不纳。
灵帝建宁二年,大风。
《后汉书·灵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建宁二年四月癸巳,京都大风雨雹,拔郊道树十围已上百馀枚。其后晨迎气东郊,道于雒水西桥,逢暴风雨,道卤簿车或发盖,百官沾濡,还不至郊,使有司行礼。迎气西郊,亦壹如此。
熹平六年,以大风诏群臣各陈政要。
《后汉书·灵帝本纪》不载。 按《葵邕传》:时频有雷霆疾风,伤树拔木之害。六年七月,制书引咎,诏群臣各陈政要。
中平二年夏四月庚戌,大风。
《后汉书·灵帝本纪》云云。
中平五年六月丙寅,大风。
《后汉书·灵帝本纪》云云。
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右扶风大风。
《后汉书·献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废帝正始九年,大风。
《魏志·三少帝本纪》:正始九年冬十月,大风发屋折树。
按《宋书·五行志》:魏齐王芳正始九年十一月,大风数十日,发屋折树;十二月戊子晦,尤甚,动太极东閤。〈按《魏
纪》作十月,《宋志》作十一月十二月,互异。
〉嘉平元年,大风。
《魏志·三少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五行志》:魏齐王嘉平元年正月壬辰朔,西北大风,发屋折木,昏尘蔽天。按管辂说此为时刑,大臣,执政之忧也。是时曹爽区瞀自专,骄僭过度,天戒数见,终不改革。此思心不睿,恒风之罚也。后踰旬而爽等灭。

大帝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
《吴志·孙权传》:太元元年秋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深八尺,吴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门飞落。按《宋书·五行志》:孙权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树二株,石碑蹉动,吴城两门飞落。按华覈对,役繁赋重,区瞀不睿之罚也。明年,权薨。
废帝建兴元年十二月朔丙申,大风雷电。
《吴志·孙亮传》云云。
《宋书·五行志》: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丙申,大风震电。是岁,魏遣大众三道来攻,诸葛恪破其东兴军,二军亦退。明年,恪又攻新城,丧众大半,还伏诛。
景帝永安元年,大风,雾。
《吴志·孙休传》: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午,风四转五复,蒙雾连日。
《宋书·五行志》:孙休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午,风四转五复,蒙雾连日。是时孙綝一门五侯,权倾吴主,风雾之灾,与汉五侯、丁、傅同应也。十二月丁卯夜,又大风,发木扬沙。明日,綝诛。

武帝泰始五年五月辛卯朔,广平大风折木。
《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咸宁元年五月,下邳、广陵大风拔木,坏庐舍。
《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咸宁元年五月,下邳、广陵大风,坏千馀家,折树木。是月甲申,广陵、下邳、司吾又大风,折木。
咸宁三年八月,大风拔树。
《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三年八月,河间大风,折木。
太康二年,大风。
《晋书·武帝本纪》:太康二年六月,大风拔树,坏百姓庐舍。秋七月,上党又暴风。 按《五行志》:太康二年五月,济南大风,折木,伤麦。六月,高平大风,折木,坏邸阁四十馀区。七月,上党又大风,伤秋稼。
太康五年九月,大风。
《晋书·武帝本纪》:太康五年九月,南安大风折木。太康八年,大风。
《晋书·武帝本纪》:太康八年六月,鲁国大风,拔树木,坏百姓庐舍。 按《五行志》:八年六月,郡国八大风。太康九年正月,京都风雹,发屋拔木。
《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九年正月,京师风雹,发屋折木。后二年,宫车晏驾。
惠帝元康四年六月,大风拔树。
《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元康五年,大风。
《晋书·惠帝本纪》:元康五年秋七月,下邳暴风,坏庐舍。九月,雁门、新兴、太原、上党大风,伤禾稼。 按《五行志》:五年四月庚寅夜,暴风,城东渠波浪杀人。七月,下邳大风,坏庐舍。九月,雁门、新兴、太原、上党灾风伤稼。明年,氐羌反叛,大兵西讨。
元康六年夏四月,大风。
《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元康九年十一月甲子,大风发屋,拔木。
《晋书·惠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九年六月,飙风吹贾谧朝服飞数百丈。明年,谧诛。十一月甲子朔,京都大风,发屋折木。十二月,悯怀太子废。
永康元年,大风。
《晋书·惠帝本纪》:永康元年二月丁酉,大风,飞沙拔木。十一月戊午,大风飞砂石。 按《五行志》:永康元年二月,大风拔木。三月,悯怀被害。己卯,丧柩发许昌还洛。是日,大风雷电,帏盖飞裂。四月,张华第舍飙风起,折木飞缯,折轴六七。是月,华遇害。十一月戊午朔,大风从西北来,折木飞沙石,六日止。明年正月,赵王伦篡位。
永宁元年正月,大风。八月,郡国三大风。十月,风雹。
《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即赵王伦建始元年也,正月癸酉,伦祠太庙,灾风暴起,尘沙四合。其年四月,伦伏诛。八月,郡国三大风。十月,襄城、河南、高平、平阳风雹,折禾伤稼。
永兴元年正月乙丑,西北大风。
《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怀帝永嘉四年五月,大风折木。
《晋书·怀帝本纪》云云。
悯帝建兴三年,平阳烈风拔树发屋。
《晋书·悯帝本纪》不载。 按《刘聪载记》云云。
元帝永昌元年,大风。
《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昌元年七月丙寅,大风拔木,屋瓦皆飞。八月,暴风坏屋,拔御道柳树百馀株。其风纵横无常,若风自八方来者。是时,王敦专权,害尚书令刁协、仆射周顗等,故风纵横若非一处也。此臣易上政,诸侯不朝之罚也。十一月,宫车宴驾。 按《戴洋传》:洋,吴兴长城人。善风角。祖约代兄镇谯,请洋为中典军,迁督护。永昌元年四月庚辰,禺中时有大风,起自东南,折木。洋谓约曰:十月必有贼到谯城东,至历阳,南方有反者。主簿王振以洋为妖,白约收洋,付刺奸而绝其食五十日,言语如故。约知其有神术,乃赦之。至十月三日,石勒骑果到谯城东。梁国人反,逐太守袁晏。
明帝太宁元年,刘曜境内大风。
《晋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刘曜载记》:太宁元年,大雨霖,震曜父墓门屋,大风飘发其父寝堂于垣外五十馀步。曜避正殿,素服哭于东堂五日,使其镇军刘袭、太常梁胥等缮复之。松柏众木殖已成林,至是悉枯。
成帝咸和三年,大风。
《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戴洋传》:咸和三年五月,大风雷雨西北来,城内晦冥,洋谓约曰:雷鸣人上,明使君当远佞近贤,爱下振贫。昔秦有此变,卒致乱亡。约大怒,收洋系之。约后奔于石勒。勒诛约及亲属并尽。约既败,洋往浔阳。时刘引镇浔阳,问洋曰:我病当差不。洋曰:不忧使君不差,忧使君今年有大𢀴,当忌。十二月二十二日庚寅勿见客。引曰:我当解职,还野中治病。洋曰:使君当作江州,不得解职。俄如其言。九月甲寅申时,回风从东来,入引船中,西过,状如匹练,长五六丈。洋曰:风从咸池下来,摄提下去,咸池为刀兵,大杀为死丧。到甲子日申时,府内大聚骨埋之。引问在何处,洋曰:不出州府门也。引架府东门。洋又曰:东为天牢,牢下开门,忧天狱至。十二月十七日,洋又曰:腊近可开门,以五十人备守,并以百人备东北寅上,以却害气。引不从。二十四日壬辰,遂为郭默所害。
咸康四年,成都大风。
《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咸康四年三月壬辰,成都大风,发屋折木。四月,李寿袭杀李期,自立。
《李寿载记》:寿以咸康四年僭即伪位。大风暴雨,

震其端门。寿自悔责,命群臣极尽忠言,勿拘忌讳。咸康五年,大雾晏风。
《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戴洋传》:咸康五年,庾亮令毛宝屯邾城。九月,洋言于亮曰:毛豫州今年受死问。昨朝大雾晏风,当有怨贼报仇,攻围诸侯,诚宜远侦逻。宝问当在何时,答曰:五十日内。寻传贼当来攻城,洋曰:不敢进武昌也。贼果陷邾城而去。
康帝建元元年七月,大风。
《晋书·康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建元元年七月庚寅,晋陵、吴郡灾,风。
穆帝永和五年,邺城暴风拔树。
《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石遵载记》:遵僭即尊位。暴风拔树,震雷,雨雹。
永和十二年,长安大风。
《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苻生载记》:永和十二年,长安大风,发屋拔树,行人颠顿,宫中奔扰,或称贼至,宫门昼闭,五日乃止。未几,为苻坚所杀。
升平元年,大风。
《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升平元年八月丁未,策立皇后何氏。是日,疾风。后桓元篡位,乃降后为陵零县君,不睿之罚也。
升平五年,大风。
《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正月戊午朔,疾风。
哀帝兴宁三年,长安大风。
《晋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符坚载记》:坚改元为建元,长安大风震雷,坏屋杀人,坚惧愈修德政。
海西公太和三年,大风。
《晋书·海西公本纪》:太和三年夏四月癸巳,大风折木。
太和六年,大风。
《晋书·海西公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太和六年二月,大风迅急,是年被废。 按《苻坚载记》:是岁,有大风从西南来,俄而晦冥,恒星皆见。太史令魏延言于坚曰:于占西南国亡,明年必当平蜀汉。坚大悦。
孝武帝宁康元年,大风。
《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孝武帝宁康元年三月,京都大风,火大起。是时,桓温入朝,志在陵上,帝又幼少,人怀忧恐,斯不睿之徵也。
宁康三年,大风。
《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戊申,暴风迅起,从丑上来,须臾逆转,从子上来,飞沙扬砾。
太元元年,大风。
《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五行志》:太元元年二月乙丑朔,大风折木。闰三月甲子朔,暴风疾雨俱至,发屋折木。
太元二年,大风。
《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二年闰三月甲申,暴风,折木发屋。六月己巳,暴风,扬沙石。
太元三年,大风。
《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三年三月乙丑,暴风,发屋折木。 按《五行志》:三年六月,长安大风,拔苻坚宫中树。其后,坚再南伐,遂有淝水之败,身戮国亡。
太元四年,大风。
《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四年八月乙未,暴风扬沙石。
太元十二年,大风。
《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十二年春正月壬子,暴风,发屋折木。 按《五行志》:十二年正月壬午夜,暴风。七月甲辰,大风折木。
太元十三年,大风。
《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十三年十二月乙未,大风,昼晦。 按《五行志》:十三年十二月己未,大风,昼晦。其后帝崩而诸侯违命,权夺于元显,祸成于桓元,是其应也。〈按《纪》作乙未,《志》作己未,互异。〉
太元十七年,大风。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十七年六月乙卯,大风折木。〈按《五
行志》作乙未
〉安帝隆安三年,燕大风拔木。
《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慕容宝载记》:宝在位三年,被弑,即隆安三年也。慕容皝之迁于龙城也,植松为社主。及秦灭燕,大风吹拔之。后数年,社处忽有桑二根生焉。廆终而垂以吴王中兴,宝之将败,大风又拔其一。
元兴二年,大风。
《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兴二年七月夜,大风雨,大航门屋瓦飞落。明年,桓元篡位,由此门入。
元兴三年,大风。
《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正月,桓元出游大航南,飘风发其盖,经三月而元败归江陵。五月,江陵又大风折木。是月,桓元败于峥嵘洲,身以屠裂。十一月丁酉,大风,江陵多死者。
义熙三年,慕容超境内大风。
《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慕容超载记》:超以义熙三年祀南郊。大风暴起,天地昼昏,行宫羽仪皆震裂。超惧,而密问于太史令成公绥,对曰:陛下信用奸臣,诛戮贤能,赋役急促所致也。超惧而大赦。六年,刘裕灭之。
义熙四年冬十一月辛卯,大风拔树。
《晋书·安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四年十一月辛卯朔,西北疾风起。
义熙五年,大风。
《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闰十一月丁亥,大风发屋。明年,卢循至蔡州。
义熙六年,大风。
《晋书·安帝本纪》:义熙六年五月景子,大风拔木。按《五行志》:六年五月壬申,大风拔北郊树,树几百年也。并吹琅邪、扬州二射堂倒坏。是日,卢循大舰漂没。甲戌,又风,发屋折木。是冬,王师南讨。
义熙九年,大风。
《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九年正月,大风,白马寺浮图刹柱折坏。
义熙十年,大风。
《晋书·安帝本纪》:义熙十年秋七月,淮北大风,坏庐舍。 按《五行志》:十年四月己丑朔,大风拔木。六月辛亥,大风拔木。七月,淮北大风,坏庐舍。明年,西讨司马休之。

少帝景平二年,暴风。
《南史·宋少帝本纪》:景平二年春二月乙巳,大风,天有云五色,占者以为有兵。执政使使者诛皇弟义真于新安。
《宋书·五行志》:少帝景平二年正月癸亥朔旦,暴风发殿庭,会翻扬数十丈。五月,帝废。
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寿阳有回风。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嘉二十六年二月庚申,寿阳骤雨,有回风云雾,广三十许步,从南来,至城西回散灭。当其冲者,室屋树木摧倒。
元嘉二十九年,大风。
《南史·文帝本纪》:元嘉二十九年三月壬午,大风拔木。
元嘉三十年,大风。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嘉三十年正月,大风拔木,雨冻杀牛马,雷电晦冥。二月,宫车晏驾。
孝武帝大明七年,大风。
《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大明七年,风吹初宁陵隧口左标折。钟山通天台新成,飞倒,散落山涧。明年闰五月,帝崩。
前废帝永光元年正月乙未朔,京邑大风。
《宋书·前废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明帝泰始二年三月丙申,京邑大风。四月甲子,京邑大风。五月丁未,京邑大风。乙酉,京邑大风。九月乙巳,京邑大风。
《宋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后废帝元徽二年七月甲子,京邑大风。
元徽三年三月丁卯,京邑大风。六月甲戌,京邑大风。元徽四年十一月辛卯,京邑大风。
元徽五年三月庚寅,京邑大风,发屋折木。六月甲寅,京邑大风。
按以上《宋书·后废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南齐

高帝建元元年,大风。
《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建元元年十一月庚戌,风夜暴起,云雷合冥,从戌亥上来。
建元四年,大风。
《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十一月甲寅,酉时风起小驶,至二更雪落,风转浪津。
武帝永明四年,大风。
《南史·齐武帝本纪》:永明四年二月丙寅,大风,吴兴偏甚,树叶皆赤。 按《五行志》:永明四年二月丙寅,巳时风迅急。十一月己丑,戌时风迅急,从西北戌亥上来。
永明五年,大风。
《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五月乙酉,子时风迅急,从西北戌亥上来。永明七年,大风。
《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七年正月丁卯,阳徵阴贼之日,时加子,风起迅急,从北方子丑上来,暴疾,寅时止。
永明八年,大风。
《南史·齐武帝本纪》:永明八年六月乙酉,都下大风发屋。
《南齐书·五行志》:八年六月乙酉,加子时,风起迅急,暴疾,发屋折木,尘沙,从西南未上来,因雷雨,须臾,风微雨止。
永明九年,大风。
《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九年七月甲寅,阳羽廉贞之日,时加亥,风起迅急,从东方来,暴疾彭勃浪津,至乙卯阴贼时渐微,名羽动。九月乙丑,时加未,雷,骤雨,风起迅急,暴疾浪津,从西北戌上来。十月壬辰,阳羽奸邪之日,时加丑,风起从北方子丑上来,暴疾浪津,迅急,尘埃,五日寅时渐微,名羽动宫。永明十年,大风。
《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年正月辛巳,阳商宽大之日,时加寅,风从西北上来,暴疾浪津,迅急,扬沙折木,酉时止。二月甲辰,阳徵奸邪之日,时加辰,风起迅急,从西北亥上来,暴疾彭勃浪津,至酉时止。三月丁酉,阳徵廉贞之日,时加未,风从北方子丑上来,迅急,暴疾浪津,戌时止。七月庚申,阴角贪狼之日,时加午,风从东北丑上来,迅急浪津,至辛酉巳时渐微。
永明十一年,大风。
《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一年二月庚寅,阳角廉贞之日,时加亥,风从西北亥上来,迅疾浪津,丑时渐微,为角动角。七月甲寅,阳羽廉贞之日,时加巳,风从东北寅上来,迅疾浪津,发屋折木,戊夜渐微,为羽动徵。己巳,阳角宽大之日,时加未,风从戌上来,暴疾,良久止,为角动商及宫。凡时无专恣,疑阴阳相薄。
郁林王隆昌元年,大风。
《南齐书·郁林王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隆昌元年三月乙酉,未时风起,浪津暴急,从北方上来,应本传瞀乱。
明帝建武二年秋,大风。
建武三年秋,大风。
建武四年秋,大风。
按以上《南齐书·明帝本纪》俱不载。 按《五行志》:建武二年、三年、四年,每秋七月、八月,辄大风,三吴尤甚,发屋折木,杀人。京房占:狱吏暴,风害人。时帝严刻。
东昏侯永元元年,大风。
《南齐书·东昏侯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元元年七月十二日,大风,京师十围树及官府居民屋皆拔倒。

武帝天监六年八月戊戌,大风折木。
《梁书·武帝本纪》云云。
《隋书·五行志》:梁天监六年八月戊戌,大风折木。京房《易飞候》曰:角日疾风,天下昏。不出三月中,兵必起。是岁魏军入钟离。
元帝承圣三年,大风。
《梁书·元帝本纪》:承圣三年冬十月丁卯,大风拔木。十一月丁酉,大风。
《南史·梁元帝本纪》:承圣三年冬十月,舆驾出行城栅,大风拔木。十一月甲申,幸津阳门讲武,置南北两城主。帝亲观阅,风雨总集,部分未交,旗帜飘乱,帝趣驾而回,无复次序。风雨随息,众窃惊焉。丁酉,大风。按《隋书·五行志》:承圣三年十一月癸未,帝阅武于南城,北风大急,普天昏闇。《洪范五行传》曰:人君瞀乱之应。时帝既平侯景,公卿咸劝帝反丹阳,帝不从,又多猜忌,有瞀乱之行,故天变应之以风。是岁为西魏所灭。

文帝天嘉六年,大风。
《陈书·文帝本纪》:天嘉六年秋七月癸未,大风至自西南,广百馀步,激坏灵台候楼。
《隋书·五行志》:陈天嘉六年七月癸未,大风起西南,吹倒灵台候楼。《洪范五行传》,以为大臣专恣之咎。时太子冲幼,安成王顼专政,帝不时抑损。明年崩,皇太子嗣位,顼遂废之。
宣帝太建十二年,大风。
《陈书·宣帝本纪》:太建十二年六月壬戌,大风坏皋门中闼。
太建十三年,大风。
《南史·陈宣帝本纪》:太建十三年秋九月癸亥夜,大风从西北来,发屋拔树。
《隋书·五行志》:始兴王叔陵专恣之应。
后主至德 年,大风吹倒朱雀门。
《陈书·后主本纪》不载。 按《隋书·五行志》:至德中,大风吹倒朱雀门。
祯明二年,大风。
《陈书·后主本纪》:祯明二年六月丁巳,大风至自西北激涛水入石头城,淮渚暴溢,漂没舟乘。
《隋书·五行志》:祯明二年六月丁巳,大风,自西北,激涛水入石头城。是时,后主任司马申,诛戮忠谏。沈客卿,施文庆专行邪僻。江总、孔范等崇长淫纵,杜塞聪明,瞀乱之咎。

北魏

太宗永兴三年,大风。
《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永兴三年二月甲午,京师大风。五月己巳,昌黎王慕容伯儿谋反,伏诛。十一月丙午,又大风。五年,河西叛胡曹龙、张大头等各领部众二万人入蒲子。
永兴四年,大风。
《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四年正月癸卯,元会而大风晦暝,乃罢。
永兴五年,大风。
《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五年十一月庚寅,京师大风,起自西方。
神瑞元年四月,京师大风。
《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神瑞二年,京师大风。
《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二年正月,京师大风。三月,河西饥胡反,屯聚上党,推白亚栗斯为盟主。
世祖太延二年,暴风。
《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太延二年四月甲申,京师暴风,宫墙倒,杀数十人。
太延三年,大风。
《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三年十二月,京师大风,扬沙折树。
太平真君元年,黑风。
《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真君元年二月,京师有黑风竟天,广五丈馀。四月庚辰,沮渠无讳寇张掖,秃发保周屯于删丹岭。
高宗和平二年三月壬午,京师大风晦暝。
《魏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高祖延兴五年五月,京师赤风。
《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太和二年三月,武川镇大风,雍州赤风。
《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太和二年七月庚申,武川镇大风,吹去六家,羊角而上,不知所在。壬戌,雍州赤风。
太和三年,大风。
《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三年六月壬辰,相州大风,从酉上来,发屋折树。
太和七年,相、豫二州大风。
太和八年三月,冀、定、相三州暴风。四月,济、光、幽、肆、雍、齐六州暴风。
太和九年六月庚戌,济、洛、肆、相四州及灵丘、广昌镇暴风折木。
按以上《魏书·高祖本纪》俱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太和十二年五月壬寅,京师连日大风,甲辰尤甚,发屋拔树。六月壬申,京师大风。
太和十四年七月丁酉朔,京师大风,拔树发屋。太和二十三年八月,徐州自甲寅至己未,大风拔树。闰月庚申,河州暴风,大雨雹。
按以上《魏书·高祖本纪》俱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世宗景明元年,幽州暴风。
《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景明元年二月癸巳,幽州暴风,杀一百六十一人。
景明三年闰月,京师大风,豳、岐诸州暴风。
《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三年闰月甲午,京师大风,拔树发屋,吹折阊阖门阙。九月丙辰,豳、岐、梁、东秦州暴风昏雾,拔树发屋。
景明四年,大风。
《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四年三月己未,司州之河北、河东、正平、平阳大风拔树。
正始元年,大风。
《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正始元年七月戊辰,东秦州暴风,拔树发屋。
正始二年,黑风拔树。
《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二年二月癸卯,有黑风羊角而上,起于柔元镇,盖地一顷,所过拔树。甲辰,至于营州,东入于海。
正始四年五月甲子,京师大风。
《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永平元年,大风。
《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永平元年四月壬申,京师大风拔树。八月癸亥,冀州刺史、京兆王愉据州反。
永平三年五月己亥,南秦州广业、仇池郡大风,发屋拔树。
《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延昌四年三月癸亥,京师暴风,从西北来,发屋折树。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肃宗熙平二年,瀛州暴风。
《魏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熙平二年九月,瀛州暴风大雨,自辛酉至于乙丑。
正光三年四月癸酉,京师暴风大雨,发屋拔树。
《魏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正光四年四月辛巳,京师大风。
《魏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孝昌二年,京师大风。
《魏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孝昌二年五月丙寅,京师暴风,拔树发屋,吹平昌门扉坏,永宁九层撜折。于时天下所在兵乱。
前废帝普泰元年夏,大风。
《魏书·前废帝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普泰元年夏,大风雨,吹普光寺门屋于地。
孝静帝武定七年三月,颍川大风。
《魏书·孝静帝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北齐

武成帝河清二年,大风。
《北齐书·武成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五行志》:北齐河清二年,大风,三旬乃止。时帝初委政佞臣和士开,专恣日甚。
后主天统三年,大风。
《北史·齐后主本纪》:天统三年五月乙未,大风,昼晦,发屋拔树。
《隋书·五行志》:天统三年五月乙未,大风,昼晦,发屋拔树。天变再见,而帝不悟。明年帝崩。后主诏内外表章,皆先诣和士开,然后闻彻。赵郡王睿、冯翊王润按士开骄恣,不宜仍居内职,反为士开所谮,睿竟坐死。士开出入宫掖,生杀在口,寻为琅邪王俨所诛。天统四年夏六月甲申,大风,拔木折树。
《北史·齐后主本纪》云云。
武平七年三月,大风。
《北齐书·后主本纪》:七年三月丙寅,大风从西北起,发屋拔树,五日乃止。
《隋书·五行志》:时高阿那瑰、骆提婆等专恣之应。

文帝开皇二十年,大风。
《隋书·文帝本纪》:开皇二十年十一月戊子,京都大风雪。 按《五行志》:十一月,京都大风,发屋拔树,秦、陇压死者千馀人。时独孤皇后干预政事,左仆射杨素权倾人主。帝听二人之谗,而黜仆射高颎,废太子勇为庶人,晋王钓虚名而见立。思心瞀乱,阴气盛之象也。
仁寿元年,大风。
《隋书·文帝本纪》:仁寿元年五月壬辰,大风拔木,宜君湫水移于始平。
仁寿二年,西河胡人为风所飘。
《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仁寿二年,西河有胡人,乘骡在道,忽为回风所飘,并一车上千馀尺,乃坠,皆碎焉。京房《易传》曰:众〈阙〉,德乃潜,厥异风。后二载,汉王谅在并州,潜谋逆乱,外国乘骑之象也。升空而坠,颠陨之应也。天戒若曰,无称兵叛逆,终当覆败,而谅不悟。及高祖崩,谅发兵反,州县响应,众至数十万。月馀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