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百三十一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四百三十一卷目录

 将帅部汇考一
  夏后氏〈帝启一则 帝仲康一则〉
  周〈总一则〉
  汉〈总一则 成帝绥和一则〉
  后汉〈总一则 光武帝建武四则 明帝永平一则 灵帝中平二则〉
  晋〈总一则〉
  宋〈总一则 武帝永初一则〉
  南齐〈总一则 高帝建元一则〉

官常典第四百三十一卷

将帅部汇考一

夏后氏

帝启三岁,始命卿为将。
《尚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蔡传〉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
帝仲康元岁,始命引侯掌六师。
《尚书·引征》:惟仲康肇位四海,引侯命掌六师。
〈蔡传〉仲康命引侯掌王六师,为大司马。

周制:大司马定军旅卒伍之制,以九伐正邦国。按《周书》:周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
〈蔡传〉夏官卿主戎马之事,掌国征伐,统御六军,平治邦国。平谓强不得凌弱,众不得暴寡,而人皆得其平也。军政莫急于马,故以司马名官。何莫非政,独戎政谓之,政者,用以征伐,而正彼之不正,王政之大者也。

《周礼》:夏官司马。
〈订义〉王昭禹曰:马者,甲兵之具,王政所重。故自夏官卿一人,至中士十有六人,皆以司马名官。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
〈订义〉郑锷曰:注谓政者正也。上之所以正下也。夏官独谓政官,司马有九法九伐之制,所以正其不正,斯可谓之政矣。王者之于邦国,欲使各得其平,司马佐之以政,则平也,易矣。然政以平邦国治职,亦以平邦国,何也。治出于太宰,则平之以道。政掌于司马,则平之以政。治典则平于顺治之前,政典则平于叛违之后。

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有二人,徒三百有二十人。
〈订义〉黄氏曰:司马置属,与五官稍异。小司马而下,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舆司马掌车,行司马掌卒,军司马兼掌之。军司马如天官宰夫,地官乡师,以军名官,其职可知。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有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
〈订义〉薛平仲曰:周官序官之例,未尝有序事之法。惟司马所载制军之事为详,而后官属之缓急,始次第而举。岂非兵者,国之大事,政典所用以平邦国者,其规画固当蚤正欤。自调民之法立,民之从事于军者,劳逸出入之相权,而力常有馀矣。于是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有不容损益者,自制军之数,立国之有军者,内外轻重之相制,而势可得合矣。于是王六军,以至小国一军,有降杀之踰陪焉。军有定制,帅其军者,非威令素孚,不行也。于是大为之将,而将皆命卿,小为之长,而长皆上士。有以定尊卑上下之志焉。军有帅,则文移之往来,政令之征召,有不可略。于是一军则二府六史十胥百徒,有以为文书调度之备焉。举军政之要,莫先斯四者,先王规画,实为之井井绳绳,而不紊。观叙事之法可考。

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
〈订义〉贾氏曰:此九法以下,皆言邦国以施于诸侯为主。 郑锷曰:九法皆佐王平邦国之典,然建牧立监太宰之事,设仪辨位大宗伯之事,制畿封国大司徒之事,大司马之所谓建者,特明其法,以布告之。
制畿封国,以正邦国,〈订义〉陈君举曰:九畿九服,周制也。要之法度所及,止于六服。书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其朝贡尽如礼,止于五服。书云:六年五服一朝是也。

设仪辨位,以等邦国,
〈订义〉郑康成曰: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辨,别也,别尊卑之位。

进贤兴功,以作邦国,
〈订义〉郑锷曰:见于德行之谓贤,见于事业之谓功。贤可尊也,受七命者,进为八命之牧。受八命者,进为九命之伯。功可录也,或加之以地,或进之以律。进其贤者,则不贤者自砺。兴其功者,则无功者知奋。邦国可作。

建牧立监,以维邦国,
〈订义〉郑康成曰:此即大宰建其牧,立其监。 林椅曰:乃属长连帅之比。

制军诘禁,以纠邦国,
〈订义〉郑锷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无以妾为妻,是谓诘禁。有军以驭其乱,有禁以诘其违,则邦国可纠矣。

施贡分职,以任邦国,
〈订义〉王昭禹曰:贡以物,言施贡,则各以其所有职以事,言分职,则各以其所能,施贡以任其财,分职以任其力,此之谓任邦国。

简稽乡民,以用邦国,
〈订义〉王昭禹曰: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大国三乡,次国二乡,小国一乡,所以处民也。简,选也。稽,考也。简其强弱,稽其多寡,然后众可用。故曰以用邦国。

均守平则,以安邦国,
〈订义〉郑锷曰:城郭沟池,任其万民,便其守禦,无使国大而所守者狭,国小而所守者广。匡人达法,则以匡邦国,使无敢反侧,以听王命。无使职贡宜轻者,或过乎,则宜重者,或不及乎,则守均,则力不困,则平,则心不疑,而邦国可安。

比小事大,以和邦国,
〈订义〉郑康成曰:比犹亲,使大国亲小国,小国事大国,相合和也。易比象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以九伐之法正邦国,
〈订义〉郑锷曰:诸侯有罪,轻重不一,至用兵以诛讨之,必声其罪。左氏曰:有钟鼓曰伐,言声其罪也。

冯弱犯寡,则眚之,
〈订义〉郑康成曰:冯犹乘陵也,言不字小而侵侮之。

贼贤害民,则伐之,
〈订义〉郑锷曰:伐如伐木之伐,去其根本,勿使再生之理。贤足以长民,贼之是不义民者,邦所恃害之,是不仁声罪而伐,剪夷去之。

暴内陵外,则坛之,
〈订义〉郑锷曰:暴内则为恶于国中,陵外则肆侮于四邻,不可以为君,宜除而去之,如除地为墠之坛。

野荒民散,则削之,
〈订义〉郑锷曰:王者,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为诸侯者,有田野不能治,至于荒芜,有人民不能聚,至于离散,则不能保有其大也。故削之,使小,如汉削诸侯王郡是也。

负固不服,则侵之,
〈订义〉郑康成曰:负犹恃也,固险可依以为固也。不服不事大也。

贼杀其亲,则正之,
〈订义〉郑康成曰:正之者,执而治其罪。

放弑其君,则残之,
〈订义〉郑康成曰:放,逐也。残,杀也。

犯令陵政,则杜之,
〈订义〉郑锷曰:犯令,以诸侯而抗天子之命。陵政,以诸侯而侵天子之权。

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
〈订义〉郑康成曰:《王霸记》曰:悖人伦,外内无以异于禽兽,则诛灭去之也。

汉承秦制,设太尉、大将军,皆以主兵。后改大司马,其属有护军都尉、校尉等官,又设前后左右将军,及西域置都护、戊己校尉。伏波楼船诸名号随时增减。按《汉书·百官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长史,秩千石。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护军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哀帝元寿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
司隶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弘农。元帝初元四年去节。成帝元延四年省。绥和二年,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直。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候。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马。自司隶至虎贲校尉,秩皆二千石。
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
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册府元龟》:武帝征闽越,又有伏波楼船及伐朝鲜,大宛复置横海、度辽、贰师。宣帝又增蒲类破羌,其馀杂号非一盖权时之制,因事立名,亦不尝设也。
成帝绥和元年,罢将军官。
《汉书·成帝本纪》:绥和元年夏四月,以大司马骠骑大将军为大司马,罢将军官。益大司马、奉如丞相。

后汉

后汉设大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度辽诸将军,以征伐背叛,皆有部曲,又设匈奴中郎将、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主边事。
《后汉书·百官志》: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注〉蔡质《汉仪》曰: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以古尊官惟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其后霍光、王凤等皆然。成帝绥和元年,赐大司马印绶,罢将军官。世祖中兴,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
〈注〉《魏略》曰:曹公置都护军中尉,置护军将军,亦皆比二千石。旋军并,止罢。

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数年后罢。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马防行车骑将军征之,还后罢。和帝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位在公上;复征西羌,还免官,罢。安帝即位,西羌寇乱,复以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之,还迁大将军,位如宪,数年复罢。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焉。
〈注〉《梁冀别传》曰:元嘉二年,又加冀礼仪大将军,朝到端门,若龙门谒者,将引增掾属舍人,令史官骑鼓吹各十人。

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
〈注〉《东观书》曰:窦宪作大将军,置长史、司马员吏官属,位次太傅。

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职参谋议。
〈注〉《东观书》曰: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

掾属二十九人。
〈注〉《本传》:东平王作骠骑,掾史四十人。

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员职也。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
〈注〉《汉官仪》曰:鼓吹二十人,非常员舍人十人。

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候。其馀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明帝初置度辽将军,以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注〉《汉官仪》曰:度辽将军,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十八年,行度辽将军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银印青绶,秩二千石。长史司马六百石。《东观书》云:司马二人。
又按志使匈奴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护
南单于。置从事二人,有事随事增之,掾随事为员。护羌、乌桓校尉所置亦然。
〈注〉《汉官仪》曰:拥节,屯中步南设官府掾史,单于岁遣侍子来朝,谒者当送迎焉。得赂弓马毡罽他物百馀万,谒者事讫,还,具表付帑藏。诏书敕自受。

护乌桓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乌桓。
〈注〉《汉官仪》曰:拥节,长史一人,司马二人,皆六百石。并领鲜卑容赐质子,岁时互市焉。《晋书》曰:汉置东夷校尉,以抚鲜卑。

护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西羌。
〈注〉《汉官仪》曰:拥节,长史、司马二人,皆六百石。
光武帝建武七年,省长水、射声二校尉。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建武七年是岁,省长水、射声二校尉。
〈注〉《前书音义》曰:长水,地名,胡骑所屯。射声谓工射者,夜中闻声,则射之,因以为名。二校尉,皆武帝置。今省之。

建武九年,初置青巾左校尉。省关都尉,复置护羌校尉。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建武九年春三月辛亥,初置青巾左校尉官。是岁,省关都尉,复置护羌校尉官。
〈注〉《汉官仪》曰: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王莽乱,遂罢。时班彪议宜复其官,以理冤结。帝从之,以牛邯为护羌校尉,都于陇西,令居县。

建武十三年,罢左右将军官。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建武十三年夏四月,罢左右将军官。
〈注〉《前书》曰:左右将军,周官也。秦汉因之。至此罢。

《贾复传》: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
建武十五年六月庚午,复致屯骑、长水、射声三校尉官;改青巾左校尉为越骑校尉。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云云。
明帝永平十七年,初置西域都护、校尉。
《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十七年冬十一月,初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
〈注〉宣帝初,置郑吉为都护,护三十六国,秩比二千石。元帝置戊己校尉,有丞司马各一人,秩比六百。石戊己中央也,镇覆四方,见《汉官仪》,亦处西域镇抚诸国。
灵帝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
《后汉书·灵帝本纪》:中平五年秋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
〈注〉山阳公载记曰: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凡八校尉,皆统于蹇硕。

中平六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都护。
《后汉书·献帝本纪》:中平六年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十二月戊戌,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都护。
〈注〉扶风都尉,比二千石。武帝元鼎四年置,中兴不改。至此,以羌扰三辅,故省之,置都护令,总统四方。

晋设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皆以统军旅之事,而骠骑将军次之。
《晋书·职官志》:大司马,古官也。汉制以冠大将军、骠骑、车骑之上,以代太尉之职,故恒与太尉迭置,不并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制,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自义阳王望为大司马之后,定令如旧,在三司上。
大将军,古官也。汉武帝置,冠以大司马名,为崇重之职。及汉东京,大将军不常置,为之者皆擅朝权。至景帝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及晋受命,犹依其制,位次三司下,后复旧,在三司上。太康元年,琅琊王胄迁大将军,复制在三司下,胄薨后如旧。开府仪同三司,汉官也。殇帝延平元年,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始自此也。及魏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起于此也。
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开府者皆为位从公。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绶,著五时服。其相国、丞相,皆衮冕,绿盭绶,所以殊于常公也。
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给绢,春百疋,秋绢二百疋,绵二百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十顷,驺十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置长史一人,秩一千石;西东閤祭酒、西东曹掾、户仓贼曹令史属各一人;御属閤下令史、西东曹仓户贼曹令史、门令史、记室省事令史、閤下记室书令史、西东曹学事各一人。给武贲二十人,持班剑。给朝车驾驷、安车黑耳驾三各一乘,祭酒掾属白盖小车七乘,轺车施耳后户、皂轮犊车各一乘。自祭酒已下,令史已上,皆皂零辟朝服。太尉虽不加兵者,吏属皆降服。司徒加置左右长史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左西曹掾属各一人,西曹称右西曹,其左西曹令史已下人数如旧令。司空加置导桥掾一人。诸公及开府位从公加兵者,增置司马一人,秩千石;从事中郎二人,秩比千石;主簿、记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铠、士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已下,令史已上,皆绛服。司马给吏卒如长史,从事中郎给侍二人,主簿、记室督各给侍一人。其馀临时增崇者,则褒加各因其时为节文,不为定制。
诸公及开府位从公为持节都督,增参军为六人,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祭酒、掾属、舍人如常加兵公制。
骠骑已下及诸大将军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其禄与特进同。置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功曹史,门下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其假节为都督者,所置与四征镇加大将军不开府为都督者同。四征镇安平加大将军不开府、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置参佐吏卒、募府兵骑如常都督制,唯朝会禄赐从二品将军之例。然则持节、都督无定员,前汉遣使始有持节。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建安中,魏武为相,始遣大将军督之。二十一年,征孙权还,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是也。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又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内外诸军矣。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宣帝征蜀,加号大都督。高贵乡公正元二年,文帝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及晋受禅,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等权重者乃居之。
三品将军秩中二千石者,著武冠,平上黑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食奉、春秋赐绵绢、菜田、田驺如光禄大夫诸卿制。置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功曹,门下都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吏、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中领军将军,魏官也。汉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践祚,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武帝初省,使中军将军羊祜统二卫、前、后、左、右、骁卫等营,即领军之任也。怀帝永嘉中,改中军曰中领军。永昌元年,改曰北中军候,寻复为领军。成帝世,复为中候,寻复为领军。
护军将军,案本秦护军都尉官也。汉因之,高祖以陈平为护军中尉,武帝复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奂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元帝永昌元年,省护军,并领军。明帝太宁二年,复置领、护,各领营兵。江左以来,领军不复别领营,总统二卫、骁骑、材官诸营,护军犹别有营也。资重者为领军、护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受命出军则置参军。左右卫将军,案文帝初置中卫及魏,武帝受命,分为左右卫,以羊琇为左,赵序为右。并置长史、司马、功曹、主簿员,江左罢长史。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并汉杂号将军也。魏置为中军。及晋,以领、护、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左右前后军将军,案魏明帝时有左军,则左军魏官也,至晋不改。武帝初又置前军、右军,泰始八年又置后军,是为四军。
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校尉,是为五校,并汉官也。魏晋逮于江左,犹领营兵,并置司马、功曹、主簿。后省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为镇卫军,其左右营校尉自如旧,皆中领军统之。二卫始制前驱、由基、彊弩为三部司马,各置督史。左卫,熊渠武贲;右卫,佽飞武贲。二卫各五部督。其命中武贲,骁骑、游击各领之。又置武贲、羽林、上骑、异力四部,并命中为五督。其卫镇四军如五校,各置十人。更制殿中将军,中郎、校尉、司马此骁骑。持椎斧武贲,分属二卫。尉中武贲、持披冗从、羽林马,常从人数各有差。
四中郎将,并后汉置,历魏晋,并有其职,江左弥重。护羌、夷、蛮等校尉,案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西戎校尉于长安,南夷校尉于宁州。元康中,护羌校尉为凉州刺史,西戎校尉为雍州刺史,南蛮校尉为荆州剌史。及江左初,省南蛮校尉,寻又置于江陵,改南夷校尉曰镇蛮校尉。及安帝时,于襄阳置宁蛮校尉。护匈奴、羌、戎、蛮、夷、越中郎将,案武帝置四中郎将,或领剌史,或持节为之。武帝又置平越中郎将,居广州,主护南越。

宋承魏晋,骁骑、车骑及卫将军皆同三司,馀征、镇诸将军或设或否,又有领军、护军诸将军及校尉以掌禁卫边郡,又有中郎将校尉。
《宋书·百官志》:骠骑将军,一人。汉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汉西京制,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
车骑将军,一人。汉文帝元年,始用薄昭为车骑将军。鱼豢曰:魏世骠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晋、宋车骑、卫不复为四征所督也。
卫将军,一人。汉文帝元年,始用宋昌为卫将军。三号位亚三司。汉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班同三司自此始也。汉末奋威将军,晋江右伏波、辅国将军,并加大而仪同三司。江左以来,将军则中、镇、抚、四镇以上或加大,馀官则左右光禄大夫以上并得仪同三司,自此以下不得也。
征东将军,一人。汉献帝初平三年,马腾居之。
征南将军,一人。汉光武建武中,岑彭居之。
征西将军,一人。汉光武建武中,冯异居之。
征北将军,一人。鱼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
镇东将军,一人。后汉末,魏武帝居之。
镇南将军,一人。后汉末,刘表居之。
镇西将军,一人。后汉初平三年,韩遂居之。
镇北将军,一人。
中军将军,一人。汉武帝以公孙敖为之,时为杂号。镇军将军,一人。魏以陈群为之。
抚军将军,一人。魏以司马宣王为之。
中、镇、抚三号比四镇。
安东将军,一人。后汉末,陶谦为之。
安南将军,一人。
安西将军,一人。后汉末,段煨为之。
安北将军,一人。鱼豢曰:镇北、四安,魏黄初、太和中置。平东将军,一人。
平南将军,一人。
平西将军,一人。
平北将军,一人。四平,魏世置。
左将军、
右将军、
前将军、
后将军。
左将军以下,周末官,秦、汉并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
征卤将军,汉光武建武中,始以祭遵居之。
冠军将军,楚怀王以宋义为卿子冠军。冠军之名,自此始也。魏正始中,以文钦为冠军将军、扬州刺史。辅国将军,汉献帝以伏完居之。宋太宗泰始四年,改为辅师;后废帝元徽二年,复故。
龙骧将军,晋武帝始以王浚居之。
东中郎将,汉灵帝以董卓居之。
南中郎将,汉献帝建安中,以临淄侯曹植居之。西中郎将。
北中郎将,汉建安中,以鄢陵侯曹鄣居之。凡四中郎将,何承天云,并后汉置。
建威将军,汉光武建武中,以耿弇为建威大将军。振威将军,后汉初,宋登为之。
奋威将军,前汉世,任千秋为之。
扬威将军,魏置。
广威将军,魏置。
建武将军,魏置。
振武将军,前汉末,王况为之。
奋武将军,后汉末,吕布为之。
扬武将军,光武建武中,以马成为之。
广武将军,晋江左置。
鹰扬将军,汉建安中,魏武以曹洪为之。
折冲将军,汉建安中,魏武以乐进为之。
轻车将军,汉武帝以公孙贺为之。
扬烈将军,建安中,以假公孙渊。
宁远将军,晋江左置。材官将军,汉武帝以李息为之。
伏波将军,汉武帝征南越,始置此号,以路博德为之。凌江将军,魏置。自凌江以下,则有宣威、明威、骧威、厉威、威厉、威寇、威卤、威戎、威武、武烈、武毅、武奋、绥远、绥边、绥戎、讨寇、讨卤、讨难、讨夷、荡寇、荡卤、荡难、荡逆、殄寇、殄卤、殄难、扫夷、扫寇、扫卤、扫难、扫逆、厉武、厉锋、虎威、虎牙、广野、横野、偏将军、裨将军,凡四十号。其威卤,汉光武以马浚居之。虎牙,以盖延居之,为虎牙大将军。横野,以耿纯居之。荡寇,汉建安中,满宠居之。虎威,于禁居之。其馀或是后汉及魏所置,今则或置或不置。自左右前后将军以下至此四十号,唯四中郎将各一人,馀皆无定员。自车骑以下为刺史又都督及仪同三司者,置官如领兵;但云都督不仪同三司者,不置从事中郎,置功曹一人,主吏,在主簿上,汉末官也。汉东京司隶有功曹从事史,如诸州治中,因其名也。功曹参军一人,主佐〈缺二字〉记室下,户曹上。监以下不置咨议、记室,馀则同矣。宋太宗以来,皇子、皇弟虽非都督,亦置记室参军。小号将军为大郡边守置佐者,又置长史,馀则同也。
领军将军,一人。掌内军。汉有南北军,卫京师。武帝置中垒校尉,掌北军营。光武省中垒校尉,置北军中候,监五校营。魏武为丞相,相府自置领军,非汉官也。文帝即魏王位,魏始置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晋武帝初省,使中军将军羊祜统二卫前后左右骁骑七军营兵,即领军之任也。祜迁罢,复置北军中候。北军中候置丞一人。怀帝永嘉中,改曰中领军。元帝永昌元年,复改曰北军中候;寻复为领军。成帝世,复以为中候,而陶回居之;寻复为领军。领军令犹有南军都督。
护军将军,一人。掌外军。秦时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然则复以都尉为中尉矣。武帝元狩四年,以护军都尉属大司马,于时为都尉矣。《汉书·李广传》,广为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盖护军护诸将军。哀帝元寿元年,更名护军都尉曰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都尉。东京省,班固为大将军中护军,隶将军幕府,非汉朝列职。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奂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晋元帝永昌元年,省护军并领军。明帝大宁二年,复置。魏、晋江左领、护各领营兵;江左以来,领军不复别营,总统二卫骁骑材官,诸军犹别有营也。领、护资重者为领军、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官属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受命出征,则置参军。
左卫将军,一人。
右卫将军,一人。二卫将军掌宿卫营兵。二汉、魏不置。晋文帝为相国,相国府置中卫将军。武帝初,分中卫置左右卫将军,以羊琇为左卫,赵序为右卫。二卫江右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江左无长史。
骁骑将军,汉武帝元光六年,李广为骁骑将军。魏世置为内军,有营兵,高功者主之。
游击将军,汉武帝时,韩说为游击。是为六军。
左军将军、
右军将军、
前军将军、
后军将军。魏明帝时,有左军将军,然则左军魏官也。晋武帝初,置前军、右军;太始八年,又置后军。是为四军。
左中郎将、
右中郎将,秦官,汉因之。与五官中郎将领三署郎,魏无三署郎,犹置其职。晋武帝省。宋世祖大明中,又置。屯骑校尉、
步兵校尉、
越骑校尉、
长水校尉、
射声校尉。五校并汉武帝置。屯骑、步兵掌上林苑门屯骑;越骑掌越人来降,因以为骑也;一说取其材力超越也。长水掌长水宣曲胡骑。长水,胡部落名也。胡骑屯宣曲观下。韦曜曰:长水校尉,典胡骑,厩近长水,故以为名。长水,盖关中小水名也。射声掌射声士,闻声则射之,故以为名。汉光武初,改屯骑为骁骑,越骑为青巾。建武十五年,复旧。汉东京五校,典宿卫士。自游击至五校,魏、晋逮于江左,初犹领营兵,并置司马、功曹、主簿,后省。二中郎将本不领营也。五营校尉,秩二千石。
虎贲中郎将,《周官》有虎贲氏。汉武帝建元三年,始微行出游,选材力之士执兵从送,期之诸门,故名期门。无员,多至千人。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曰虎贲郎,置中郎将领之。虎贲旧作虎奔,言如虎之奔走也。王莽辅政,以古有勇士孟贲,故以奔为贲。比二千石。
冗从仆射,汉东京有中黄门冗从仆射,非其职也。魏世因其名而置冗从仆射。
羽林监,汉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亦掌从送次期门,后更名羽林骑,置令、丞。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谓之羽林中郎将。汉东京又置羽林左监、羽林右监,至魏世不改。晋罢羽林中郎将,又省一监,置一监而已。自虎贲至羽林,是谓三将。哀帝省。宋高祖永初初,复置。江右领营兵,江左无复营兵。羽林监六百石。
积射将军、
彊弩将军。汉武帝以路博德为彊弩校尉,李沮为彊弩将军。宣帝以许延寿为彊弩将军。彊弩将军至东汉为杂号,前汉至魏无积射。晋太康十年,立射营、弩营,置积射、彊弩将军主之。自骁骑至彊弩将军,先并各置一人;宋太宗泰始以来,多以军功得此官,今并无复员。
殿中将军、
殿中司马督。晋武帝时,殿内宿卫,号曰三部司马,置此二官,分隶左右二卫。江右初,员十人。朝会宴飨,则将军戎服,直侍左右,夜开城诸门,则执白虎幡监之。晋孝武太元中,改选,以门阀居之。宋高祖永初初,增为二十人。其后过员者,谓之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其后并无复员。
武卫将军,无员。初,魏王始置武卫中郎将,文帝践阼,改为卫将军,主禁旅,如今二卫,非其任也。晋氏不常置。宋世祖大明中,复置,代殿中将军之任,比员外散骑侍郎。
武骑常侍,无员。汉西京官。车驾游猎,常从射猛兽。后汉、魏、晋不置。宋世祖大明中,复置。比奉朝请。
殿中将军,十人。殿中员外将军,二十人。宋初置。平越中郎将,晋武帝置,治广州,主南越。
南蛮校尉,晋武帝置,治襄阳。江左初省。寻又置,治江陵。宋世祖孝建中省。
西戎校尉,晋初置,长史。安帝义熙中又置,治中。宁蛮校尉,晋武帝置,治襄阳,以授鲁宗之。
南夷校尉,晋武帝置,治宁州。江左改曰镇蛮校尉。四夷中郎校尉,皆有长史、司马、参军。魏、晋有杂号护军,如将军,今犹有镇蛮、安远等护军。镇蛮以加庐江、晋熙、西阳太守。安远以加武陵内史。
武帝永初元年秋七月,复置五校三将官,增殿中将军员二十人,馀在员外。
《宋书·武帝本纪》云云。

南齐

南齐骠骑诸将军皆开府,主军旅之事,又有领军、护军以主禁卫。
《南齐书·百官志》:诸开府仪同三司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镇军将军
中军将军
抚军将军
四征将军〈东、西、南、北。〉
四镇将军。凡诸将军加大字,位从公。开府仪同如公。凡公督府置佐:长史、司马各一人,咨议参军二人。诸曹有录事,记室,户曹,仓曹,中直兵,外兵,骑兵,长流贼曹,城局,法曹,田曹,水曹,铠曹,集曹,右户,十八曹。局曹以上署正参军,法曹以下署行参军,各一人。其行参军无署者,为长兼员。其府佐史则从事中郎二人,仓曹掾、户曹属、东西阁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御属二人。加崇者,则左右长史四人,中郎掾属并增数。其未及开府,则置府亦有佐史,其数有减。小府无长流,置禁防参军
四安将军
四平将军
左、右、前、后将军。
征卤将军
四中郎将。晋世荀羡、王胡之并居此官。宋、齐以来,唯处诸王,素族无为者。
冠军将军
辅国将军
宁朔将军
宁远将军
龙骧将军。凡诸小号,亦有置府者。
领军将军、中领军。
护军将军、中护军。凡为中,小轻,同一官也。诸为将军官,皆敬领、护。诸王为将军,道相逢,则领、护让道。置长史、司马、五官、功曹、主簿。
左右二卫将军
骁骑将军
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二卫置司马、次官、功曹、主簿以下。左右二中郎将
前军将军,后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号四军。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尉。
虎贲中郎将
冗从仆射
羽林监
积射将军
彊弩将军
殿中将军,员外殿中将军。
殿中司马督
武卫将军
武骑常侍。自二卫、四军、五校已下,谓之西省,而散骑为东省。
高帝建元元年,诏断募将士者。
《南齐书·高帝本纪》:建元元年五月丁未,诏曰:设募取将,悬赏购士,盖出权宜,非曰恒制。顷世艰险,浸以成俗,且长逋逸,开罪山湖。是为黥刑不辱,亡窜无咎。自今以后,可断众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