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十卷目录
宗藩部汇考二
汉〈总一则 高帝五则 高后二则 文帝五则 景帝八则 武帝元光一则 元狩二则 元鼎一则 天汉一则 征和一则 昭帝始元一则 元凤二则 宣帝本始一则 地节一则 元康一则 甘露一则 元帝初元二则 永光一则 成帝建始一则 永始一则 元延一则 绥和一则 哀帝建平一则 平帝元始三则〉
后汉〈总一则 世祖建武十一则 明帝永平九则 章帝建初三则 元和二则 章和二则 和帝永元五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二则 永宁一则 建光一则 延光二则 顺帝永建二则 永和一则 冲帝永嘉一则 质帝本初一则 桓帝建和二则 永兴一则 延熹二则 永康一则 灵帝熹平二则 中平二则 献帝建安三则 昭烈帝章武一则 后主建兴一则 延熙三则 景曜一则〉
汉〈总一则 高帝五则 高后二则 文帝五则 景帝八则 武帝元光一则 元狩二则 元鼎一则 天汉一则 征和一则 昭帝始元一则 元凤二则 宣帝本始一则 地节一则 元康一则 甘露一则 元帝初元二则 永光一则 成帝建始一则 永始一则 元延一则 绥和一则 哀帝建平一则 平帝元始三则〉
后汉〈总一则 世祖建武十一则 明帝永平九则 章帝建初三则 元和二则 章和二则 和帝永元五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二则 永宁一则 建光一则 延光二则 顺帝永建二则 永和一则 冲帝永嘉一则 质帝本初一则 桓帝建和二则 永兴一则 延熹二则 永康一则 灵帝熹平二则 中平二则 献帝建安三则 昭烈帝章武一则 后主建兴一则 延熙三则 景曜一则〉
官常典第十卷
宗藩部汇考二
汉
汉制:皇子封王,置太傅以下官。又承秦制,爵二十等。而列侯掌于主爵都尉,后属大鸿胪,亦备置国官。按《汉书·百官公卿表》:诸侯王,高帝初置。〈注〉师古曰:蔡邕云:汉制皇子封为王,其实诸侯也。周末诸侯或称王,而汉天子自以皇帝为称,故以王号加之,总名诸侯王也。
金玺盭绶。
〈注〉晋灼曰:盭,草名也。出琅邪平昌县,似艾,可染绿,因以为绶名也。师古曰:玺之言信也。古者印玺通名,今则尊卑有别。汉旧仪云:诸侯王黄金玺,橐佗钮文曰玺,谓刻云:某王之玺。
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爵:一级曰公士。
〈注〉师古曰:言有爵命异于士卒,故称公士也。
二上造,
〈注〉师古曰: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
三簪袅,
〈注〉师古曰:以组带马曰袅。簪袅者,言饰此马也。
四不更,
〈注〉师古曰:言不豫更卒之事也。
五大夫,
〈注〉师古曰:列位从大夫。
六官大夫,七公大夫,
〈注〉师古曰:加官公者,示稍尊也。
八公乘,
〈注〉师古曰:言其得乘公家之车也。
九五大夫,
〈注〉师古曰:大夫之尊也。
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
〈注〉师古曰:庶长,言为众列之长也。
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
〈注〉师古曰:更,言主领,更卒部其役使也。
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
〈注〉师古曰:言皆主古造之士也。
十七驷车庶长,
〈注〉师古曰:言乘驷马之车而为众长。
十八大庶长,
〈注〉师古曰:又更尊也。
十九关内侯,
〈注〉师古曰:言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
二十彻侯,
〈注〉师古曰:言其爵位上通于天子。
皆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治内史右地。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列侯更属大鸿胪。 县大率方百里,列侯所食县曰国。
按《杜氏·通典》:王国有傅、
〈注〉掌辅导王,初曰太傅,后除太字。《史记》曰: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王堕马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
相、
〈注〉本统众官,后省内史,而相理民,如郡太守。《史记》
曰:曹参相齐,闻胶西有盖公,善治著黄老言,乃厚请之。盖公言:治道贵清净,清净民自定。参用其术,齐国安集。及入为汉相,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夫狱市者,所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也。又曰:石庆为齐相,举国皆慕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社也。
内史、
〈注〉治国民。
中尉、
〈注〉掌武事。
郎中令、
〈注〉秩千石,墨绶。
仆、
〈注〉本曰太仆,改曰仆,墨绶。
文学、
〈注〉宋志云:前汉王国已置文学。
大司农、卫士长、太仓长。
〈注〉齐善医淳于意为之。
列侯国亦有相,馀略与王国同。
〈注〉改所食国令长为之。汉初,侯王有丞相,兼有相国。《史记》:周勃破燕王卢绾,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景帝省之。
高帝六年,大封同姓以镇天下。
按《汉书·高祖本纪》:六年冬十二月,诏曰:天下既安,豪杰有功者封侯,新立,未能尽图其功。身居军九年,或未习法令,或以其故犯法,大者死刑,吾甚怜之。其赦天下。田肯贺上曰:甚善,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上曰:善。赐金五百斤。上还至洛阳,诏曰:齐,古之建国也,今为郡县,其复以为诸侯。将军刘贾数有大功,及择宽惠脩絜者,王齐、荆地。春正月丙午,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以砀郡、薛郡、郯郡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
高帝七年,立如意为代王。
按《汉书·高祖本纪》:七年冬十二月,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归雒阳,赦为合阳侯。辛卯,立子如意为代王。高帝九年,徙如意为赵王。
按《汉书·高祖本纪》:九年春正月,废赵王张敖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为赵王,王赵国。
高帝十一年,立子恒为代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子长为淮南王。
按《汉书·高祖本纪》:十年九月,代相国陈豨反。上曰:豨尝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故封豨为列侯,以相国守代,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吏民非有罪也,能去豨、黄来归者,皆赦之。上自东,至邯郸。上喜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亡能为矣。十一年冬,上在邯郸。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春正月,淮阴侯韩信谋反长安,夷三族。上还雒阳。诏曰: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少矣。王、相国、通侯、吏二千石择可立为代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贤知温良,请立以为代王,都晋阳。三月,梁王彭越反,夷三族。诏曰:择可以为梁王、淮阳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请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罢东郡,颇益梁;罢颍川郡,颇益淮阳。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诏王、相国择可立为淮南王者,群臣请立子长为王。十二年冬十月,汉别将击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斩布番阳。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
高帝十二年,立沛侯濞为吴王,子建为燕王。
按《汉书·高祖本纪》:十二年冬十月,诏曰:吴,古之建国也,日者荆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后。朕欲复立吴王,其议可者。长沙王臣等言:沛侯濞重厚,请立为吴王。已拜,上召谓濞曰:汝状有反相。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汝慎毋反。濞顿首曰:不敢。十二月,陈豨降将言豨反时燕王卢绾使人之豨所阴谋。上使辟阳侯审食其迎绾,绾称疾。食其言绾反有端。春三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绾。诏曰:燕王绾与吾有故,爱之如子,闻与陈豨有谋,吾以为亡有,故使人迎绾。绾称疾不来,谋反明矣。诏诸侯王议可立为燕王者,长沙王臣等请立子建为燕王。卢绾与数千人居塞下候伺,幸上疾愈,自入谢。夏四月甲辰,帝崩。卢绾闻之,遂亡入匈奴。
高后元年,立孝惠后宫子五人为王侯。
按《汉书·高后本纪》:元年夏五月,立孝惠后宫子强为淮阳王,不疑为恒山王,弘为襄城侯,朝为轵侯,武为壶关侯。二年秋七月,恒山王不疑薨。四年夏,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皇太后幽之永巷。五月丙辰,立恒山王弘为皇帝。八年秋七月辛巳,皇太后崩。大臣相与阴谋,以为少帝及三弟为王者皆非孝惠子,复共诛之,尊立文帝。
高后七年,立刘泽为琅邪王。
按《汉书·高后本纪》:七年春正月己丑,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文帝元年,益封朱虚侯章食邑,立赵幽王子,遂为赵王,徙琅邪王泽为燕王。
按《汉书·文帝本纪》: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见于高庙。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诏曰:前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遣将军灌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婴留荥阳,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平与太尉勃等谋夺产等军。朱虚侯章首先捕斩产。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揭夺吕禄印。其益封太尉勃邑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十二月,立赵幽王子遂为赵王,徙琅邪王泽为燕王。
文帝二年,诏立赵王弟辟彊及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皇子武参揖三人为王。
按《汉书·文帝本纪》:二年春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诏曰:前赵幽王幽死,朕甚怜之,已立其太子遂为赵王。遂弟辟彊及齐悼惠王子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可王。乃遂立辟彊为河间王,章为城阳王,兴居为济北王。因立皇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揖为梁王。
文帝四年夏五月,赐诸侯王子邑各二千户。秋九月,封齐悼惠王子七人为列侯。
按《汉书·文帝本纪》云云。
文帝八年夏,封淮南厉王长子四人为列侯。
按《汉书·文帝本纪》云云。
文帝十六年夏五月,立齐悼惠王子六人、淮南厉王子三人皆为王。
按《汉书·文帝本纪》云云。
景帝二年,立皇子德、阏、馀、非、彭祖、发六人为王。
按《汉书·景帝本纪》:二年春三月,立皇子德为河间王,阏为临江王,馀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彭祖为广川王,发为长沙王。
景帝三年,吴王濞等七国反,灭之。立刘礼为楚王,立皇子端为胶西王,胜为中山王。
按《汉书·景帝本纪》:三年春正月,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举兵反。遣太尉亚夫、大将军窦婴将兵击之。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二月壬子,诸将破七国,斩首十馀万级。追斩吴王濞于丹徒。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自杀。夏六月,诏曰:乃者吴王濞等为逆,起兵相胁,诖误吏民,吏民不得已。今濞等已灭,吏民当坐濞等及逋逃亡军者,皆赦之。楚元王子蓺等与濞等为逆,朕不忍加法,除其籍,毋令污宗室。立平陆侯刘礼为楚王,续元王后。立皇子端为胶西王,胜为中山王。赐民爵一级。景帝四年夏四月己巳,立皇子彻为胶东王。
按《汉书·景帝本纪》云云。
景帝七年春正月,废皇太子荣为临江王。
按《汉书·景帝本纪》云云。
景帝中三年秋九月,立皇子乘为清河王。
按《汉书·景帝本纪》云云。
景帝中五年夏,立皇子舜为常山王。
按《汉书·景帝本纪》云云。
景帝中六年夏四月,梁王薨,分梁为五国,立孝王子五人皆为王。
按《汉书·景帝本纪》云云。
景帝后元年春三月,赐诸侯相爵右庶长。
按《汉书·景帝本纪》云云。
武帝元朔二年,赐淮南、菑川二王几杖。诏许诸侯王分与子弟邑。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朔二年冬,赐淮南王、菑川王几杖,毋朝。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元狩三年夏五月,立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元狩六年,封皇子三人为王。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狩六年夏四月乙巳,庙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
〈注〉师古曰:于庙中策命之。
元鼎四年秋,立常山宪王子商为泗水王。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天汉四年夏四月,立皇子膊为昌邑王。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征和二年秋九月,立赵敬肃王子偃为平干王。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昭帝始元元年,益燕王、广陵王封户。
按《汉书·昭帝本纪》:始元元年春二月己亥,益封燕王、广陵王各万三千户。
元凤元年,立泗水戴王遗腹子煖为王。
按《汉书·昭帝本纪》:元凤元年春,泗水戴王前薨,以毋嗣,国除。后宫有遗腹子煖,相、内史不奏言,上闻而怜之,立煖为泗水王。相、内史皆下狱。
元凤五年,益广陵王封户。
按《汉书·昭帝本纪》:五年春正月,广陵王来朝,益国万一千户,赐钱二千万,黄金二百斤,剑二,安车一,乘马二驷。
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诏封宗正刘德爵关内侯食邑。秋七月,诏立燕剌王太子建为广阳王,立广陵王胥少子弘为高密王。
按《汉书·宣帝本纪》云云。
〈注〉师古曰:刘德楚元王之曾孙,刘辟彊子。张晏曰:旧关内侯无邑也,以刘德宗室俊彦,故特令食邑。
地节四年夏五月,立广川惠王孙文为广川王。
按《汉书·宣帝本纪》云云。
元康三年,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皇子钦为淮阳王。
按《汉书·宣帝本纪》:元康三年春三月,诏曰:盖闻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亲粲而不殊。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夏六月,立皇子钦为淮阳王。
〈注〉师古曰:粲,明也。殊,绝也。当明于仁恩不离绝也。
甘露二年春正月,立皇子嚣为定陶王〈嚣音敖〉。
按《汉书·宣帝本纪》云云。
元帝初元二年春三月,立广陵厉王太子霸为王。
按《汉书·元帝本纪》云云。
初元三年夏,立长沙炀王弟宗为王。封故海昏侯贺子代宗为侯。
按《汉书·元帝本纪》云云。
永光三年春三月,立皇子康为济阳王。
按《汉书·元帝本纪》云云。
成帝建始元年春正月,立故河间王弟上郡库令良为王。
按《汉书·成帝本纪》云云。
永始元年秋七月,立城阳孝王子俚为王。
按《汉书·成帝本纪》云云。
元延二年夏四月,立广陵孝王子守为王。
按《汉书·成帝本纪》云云。
绥和元年冬十一月,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
按《汉书·成帝本纪》:绥和元年春二月癸丑,诏曰:朕承太祖鸿业,奉宗庙二十五年,德不能绥理宇内,百姓怨望者众。不蒙天祐,至今未有继嗣,天下无所系心。观于往古近事之戒,祸乱之萌,皆由斯焉。定陶王欣于朕为子,慈仁孝顺,可以承天序,继祭祀。其立欣为皇太子。冬十一月,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按《哀帝本纪》:孝哀皇帝,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子也。年三岁嗣立为王,元延四年入朝,帝美其材,为加元服而遣之,时年十七矣。明年,使执金吾任宏守大鸿胪,持节徵定陶王,立为皇太子。谢曰:臣幸得继父守藩为诸侯王,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宫。陛下圣德宽仁,敬承祖宗,奉顺神祗,宜蒙福祐子孙千亿之报。臣愿且得留国邸,旦夕奉问起居,俟有圣嗣,归国守藩。书奏,天子报闻。后月馀,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奉恭王祀,所以奖厉太子专为后之谊。
哀帝建平三年春正月,立广德夷王弟广汉为广平王。夏六月,立鲁顷王子郚乡侯闵为王。
按《汉书·哀帝本纪》云云。
平帝元始二年夏四月,立代孝王元孙之子如意为广宗王,江都易王孙盱台侯宫为广川王,广川惠王曾孙伦为广德王。
按《汉书·平帝本纪》云云。
元始四年春二月,赐九卿已下至六百石、宗室有属籍者爵,自五大夫以上各有差。
按《汉书·平帝本纪》云云。
元始五年,以宗室子助祫祭,赐爵。诏郡国置宗师。立梁孝王元孙之耳孙音为王。
按《汉书·平帝本纪》:元始五年春正月,祫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馀人徵助祭。礼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增秩补吏,各有差。诏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二千石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闰月,立梁孝王元孙之耳孙音为王。
后汉
后汉承旧制,皇子封王与列侯俱置国官,各受茅土,以立社稷。按《后汉书·百官志》:皇子封王,其郡为国,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本注曰:傅主导王以善。礼如师,不臣也。相如太守。有长史,如郡丞。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又其官职傅为太傅,相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诸卿,皆秩二千石,百官皆如朝廷。国家惟为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
〈注〉胡广曰:后汉妾数无限别,乃制,设正适曰妃,取小夫人不得过四十人。
至景帝时,吴、楚七国恃其国大,遂以作乱,几危汉室。及其诛灭,景帝惩之,遂令诸王不得治民,令内史主治民,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武帝改汉内史、中尉、郎中令之名,
〈注〉前书曰: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
而王国如故,员职皆朝廷为署,不得自置。至汉成帝省内史治民,更令相治民。
〈注〉汉旧仪曰:大司空何武奏罢内史;相如太守,中尉如都尉,参职。是后中尉争权,与王相奏,常不和也。
太傅但曰傅。
〈注〉刘昭曰:观夫高祖之创业也,岂直鸿勋硕德,大庇群生,荡其毒虐,厝之和泰而已哉。至于谋深虑久,封建子弟,蕃维盘固,规谋弘远,及于三赵不终,燕灵夭绝,齐代淮楚,皆为外重。故宋昌曰:外畏齐、楚、淮南,斯非效与,事过则弊,孰或通之,全国之难,诚固财物之富,作卫之益,亦既得之于前矣。故赐以几杖,用息奸谋,嗣陨局下,怨生有以逮,连师搆乱,兵交梁阙,禦侮摧寇,肇自密戚。景帝遂削蕃国之权,刻骨肉之援,封为君而不听治,其民置为主而稍贱其臣,矫枉过甚,遂臻于此吕、霍之危朝,后族愈贵,于来宠、吴楚之叛奔侯王,恒借以受诮,故贾谊欲众建以少其力,列虚以侯其生,此乃达观,深识监于亲陪之要者也。冢嗣必传万里之地,分支欲使动摇,不得于经维远算,且已碍矣。复哀平之际,刘氏遍于四海,宗正著录,遂以万数,及乎后汉,弥循前迹,光武十子并列,畿外近郡,孝明八国不能开庇远民,国近则不可以大,不大则不足为强,此所以本枝之援,终以少固。若使汉分,两越置二、三亲国,剖吴、楚,树数四,列蕃割辽海而分皇枝,开陇蜀而王子弟,使主尊显,依汉初之贵民无定限,许滋养之富,若有昏虐之嗣,可得废而不得削,必传刘氏,民信所奉,发其侵伐,兼并之衅峻,其他族篡杀之科制,其入贡轻重之法疏,其来朝往复之数,君君臣臣,永许百世之期,一国之民,长无迁动之志,四方得志,听离官列封,怀贤抱智,随所适乐土,彊弱相侔,远近相推,举其大归,略其小滞,与其画一班之海内,天子之朝,自非异姓僭夺不得兴,勤王之师,诸蕃国自非杂互,篡主不降,讨伐之诏,犬牙相经,共为严国。虽王莽善盗,将何因而敢窃,曹操雄勇,亦安能以得士斯。无俟极圣,然克行明贤,粗识亦足立。故父子,首足也;昆弟,四肢也。当使筋骨髓血动静,足以相胜,长短大小干用,足以相卫,岂有割胫致腹,取骨肉以增头;划背露骨,剥膏腴以裨颔,而谓颅颡魁岸可得比寿松。晋喉咽拥肿,必能长生久视哉。汉氏得之微,犹能四百载,魏人失之甚,不满数十年。爰自晋世矫枉太过,入列皇朝非简贤之授,唯亲是贵,无愚智之辨,不能胜衣冠,早据公相之尊,童蒙幼子,遄登槐岳之位,职应论道而未离保母之养,续侯赋政,而服二三尺衣,英贤大度,禀彼昏稚,高才硕儒,恭承藐识,公餗覆而不忧,美锦碎而愈截,兼授若流,回迁竞路,才驽任重,功鲜衅多,晓比名于公旦,夕同罪于盗蹠。褒称无位可以充德,贬退刑轘不足以塞咎,威力强济,声实隆重,嫌猜畏逼,身受其弊,覆灭分体,若枭仇寇赍粉,同气有过他逆。忠贞之士,横罹其凶;志节之人,狼狈其祸。阏伯实沈,继踵史笔,显思显甫,比有国书,赵伦以蠢,愚排天齐,攸以贤明,谢世枉郁,殄夷冤孙,就尽不可胜载矣。岂周汉之君,多孝悌之性,晋宋之主,禀豺狼之情。盖事势使之然也。朝行斯术,夕穷崩乱,未能革悛,来事愈甚,苍生为此将尽矣。四海为此搆蹙矣。圣帝英君,欲反斯败,必当更开同姓之国,置不增之约,罢皇嗣入宫之祸,守盟牲砺河之笃,乃可还险坠之路,反乎全安之辙也。
中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职如郡都尉,主盗贼。
〈注〉东观书曰:其绍封削绌者,中尉、内史官属亦以率减。
郎中令一人,仆一人,皆千石。本注曰:郎中令掌王大
夫、郎中宿卫,官如光禄勋。自省少府,职皆并焉。仆主车及驭,如太仆。本注曰太仆,比二千石,武帝改,但曰仆,又皆减其秩。治书,比六百石。本注曰:治书本尚书更名。大夫,比六百石。本注曰:无员。掌奉王使至京都,奉璧贺正月,及使诸国。本皆持节,后去节。谒者,比四百石。本注曰:掌冠长冠。本员十六人,后减。礼乐长。本注曰:主乐人。卫士长。本注曰:主卫士。医工长。本注曰:主医药。永巷长。本注曰:宦者,主宫中婢使。祠祀长。本注曰:主祠祀。皆比四百石。
〈注〉自礼乐长至此皆四百石。
郎中,二百石。本注曰:无员。列侯,所食县为侯国。本注曰:承秦爵二十等,为彻侯,金印紫绶,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后避武帝讳,为列侯。武帝元朔二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旧列侯奉朝请在长安者,位次三公。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次车骑将军;
〈注〉胡广汉制度曰: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特进在三公下,不在车骑下。
赐位朝侯,次五校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其馀以胏附及公主子孙奉坟墓于京都者,亦随时见会,位在博士、议郎下。
〈注〉胡广制度曰:是为猥诸侯。
诸王封者受茅土,归以立社稷,礼也。
〈注〉胡广曰:诸王受封,皆受茅土,归立社稷。本朝为宫室,自有制度。至于列侯归国者,不受茅土,不立宫室,各随贫富,裁制黎庶,以守其宠。
列土、特进、朝侯贺正月执璧云。每国置相一人,其秩各如本县。本注曰:主治民,如令、长,不臣也。但纳租于侯,以户数为限。其家臣,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本注曰:主侍侯,使理家事。列侯旧有行人、洗马、门大夫,凡五官。中兴以来,食邑千户已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满千户不置家丞,又悉省行人、洗马、门大夫。关内侯,
〈注〉如淳曰:列侯出关就国,侯但爵身,其有家累者与之关内之邑,食其租税也。古今注曰:建武六年初,令关内侯食邑者,俸月二十五斛。
承秦赐爵十九等,为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
〈注〉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时六国未平,将帅皆家关中,故以为号。刘劭爵制曰:《春秋传》有庶、长、鲍、商、君为政备,其法品为十八级,合关内侯列侯凡二十等,其制因古义。古者天子寄军政于六卿,居则以田,警则以战,所谓入使治之,出使长之,素信者与众相得也。故启伐有扈,乃召六卿大夫之在军为将者也。及周之六卿,亦以居军在国也,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卿大夫为称,其在军也,则以卒伍、司马、将军为号,所以异在国之名也。秦依古制,其在军赐爵为等级,其帅人皆更卒也。有功赐爵,则在军吏之例。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义也。自左庶长以上至大庶长、九卿之义也。关内侯者,依古圻内子男之义也。秦都山西,以关内为王畿,故曰关内侯也。列侯者,依古列国诸侯之义也。然则卿大夫、士下之品,皆放古比朝之制而异其名,亦所以殊军国也。古者以车战,兵车一乘,步卒七十二人,分翼左右,车大夫在左,御者处中,勇士居右,凡七十五人。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为公,士者二爵曰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于司徒曰造士,虽依此名,皆步卒也。三爵曰簪袅,御驷马者,要袅古之名马也。驾驷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袅也。四爵曰不更,不更者为车右,不复与,凡更卒同也。五爵曰大夫,大夫者,在车左者也。六爵为官大夫,七爵为公大夫,八爵为公乘,九爵为五大夫,皆军吏也。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得贳与子若同产。然则公乘者,军吏之爵最高者也。虽非临战,得公卒车,故曰公乘也。十爵为左庶长,十一爵为右庶长,十二爵为左更,十三爵为中更,十四爵为右更,十五爵为少上造,十六爵为大上造,十七爵为驷车庶长,十八爵为大庶长,十九爵为关内侯,二十爵为列侯。自左庶长已上至大庶长,皆卿大夫,皆军将也。所将皆庶人、更卒也,故以庶、更为名。大庶长即大将军也,左右庶长即左右偏裨将军也。古今注曰:成帝鸿嘉二年,令吏民得买爵级千钱。
按《礼仪志》:拜诸侯王公之仪:百官会,位定,谒者引光禄勋前。
〈注〉丁孚汉仪曰:太常住盖下东乡。读文与此异也。
谒者引当拜前,当坐伏殿下,光禄勋前,一拜,举手曰:制诏其以某为某。读策书毕,谒者称臣某再拜。尚书郎以玺印绶付侍御史。侍御史前,东面立,授玺印绶。王公再拜顿首三。下,赞谒者曰:某王臣某新封,某公某初谢。中谒者报谨谢。赞者立曰:谢,皇帝为公兴。皆冠谢,起就位。供赐礼毕,罢。 按《舆服志》: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上合丝,诸侯王以下以綔赤丝蕤,縢綔如其印质。诸侯王亦绶,
〈注〉徐广曰:诸王金印龟纽,纁朱绶。
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公、侯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
世祖建武元年,封刘茂中山王,更始淮阳王。
按《后汉书·世祖本纪》:建武元年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秋七月,宗室刘茂自号厌新将军,率众降,封为中山王。九月辛未,诏曰: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朕甚悯之。今封更始为淮阳王。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建武二年,封叔父良等为王,诏复王莽所废宗室,列侯已殁者,封拜子孙。
按《后汉书·世祖本纪》:二年夏四月甲午,封叔父良为广阳王,兄子章为太原王,章弟兴为鲁王,舂陵侯嫡子祉为城阳王。五月庚辰,封更始元氏王歙为泗水王,故真定王杨子得为真定王。六月丙午,封宗子刘终为淄川王。冬十二月戊午,诏曰:惟宗室列侯为王莽所废,先灵无所依归,朕甚悯之。其并复故国。若侯身已殁,属所上其子孙见名尚书,封拜。〈按:真定王得,原本误作德。〉建武五年春三月癸未,徙广阳王良为赵王始就国。按《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建武七年秋八月丁亥,封前河间王邵为河间王。按《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建武十三年,降宗室嗣王为公侯,其绝国封侯者,百三十七人。又省并西京九国。
按《后汉书·世祖本纪》:十三年春二月丙辰,诏曰:长沙王兴、真定王得、河间王邵、中山王茂,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其以兴为临湘侯,得为真定侯,邵为乐成侯,茂为单父侯。其宗室及绝国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丁巳,降赵王良为赵公,太原王章为齐公,鲁王兴为鲁公。庚午,省并西京十三国:广平属钜鹿,真定属常山,河间属信都,城阳属琅邪,泗水属广陵,淄川属高密,胶东属北海,陆安属庐江,广阳属上谷。
〈注〉据:此惟有九国,云十三,误也。
建武十五年,封皇子辅等十人为公,并追加二兄封谥。
按《后汉书·世祖本纪》:初,巴蜀既平,大司马吴汉上书请封皇子,不许,重奏连岁。十五年三月,乃诏群臣议。大司空融、固始侯通、胶东侯复、高密侯禹、太常登等奏议曰:古者封建诸侯,以藩屏京师。周封八百,同姓诸姬并为建国,夹辅王室,尊事天子,享国永长,为后世法。故诗云:大启尔宇,为周室辅。高祖圣德,光有天下,亦务亲亲,封立兄弟诸子,不违旧章。陛下德横天地,兴复宗统,褒德赏勋,亲睦九族,功臣宗室,咸蒙封爵,多受广地,或连属县。今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陛下恭谦克让,抑而未议,群臣百姓,莫不失望。宜因盛夏吉时,定号位,以广藩辅,明亲亲,尊宗庙,重社稷,应古合旧,厌塞众心。臣请大司空上舆地图,太常择吉日,具礼仪。制曰:可。夏四月戊申,以太牢告祠宗庙。丁巳,使大司空融告庙,封皇子辅为右翊公,英为楚公,阳为东海公,康为济南公,苍为东平公,延为淮阳公,荆为山阳公,衡为临淮公,焉为左翊公,京为琅邪公。癸丑,追谥兄伯升为齐武公,兄仲为鲁哀公。
建武十七年,皇子辅等十人皆进爵为王。
按《后汉书·世祖本纪》:十七年冬十月辛巳,废皇后郭氏为中山太后,立贵人阴氏为皇后。进右翊公辅为中山王,食常山郡。其馀九国公,皆即旧封进爵为王。建武十九年,进赵、齐、鲁三国公爵为王,又降封皇太子彊为东海王。
按《后汉书·世祖本纪》:十九年闰月戊申,进赵、齐、鲁三国公爵为王。六月戊申,诏曰: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彊,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彊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是年闰四月〉
建武二十七年冬,鲁王兴、齐王石始就国。
按《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建武二十八年,徙鲁王兴封国,赐东海王彊、乐彊等五王俱就国。
按《后汉书·世祖本纪》:二十八年春正月己巳,徙鲁王兴为北海王,以鲁国益东海。赐东海王彊虎贲、旄头、钟虡之乐。秋八月戊寅,东海王彊、沛王辅、楚王英、济南王康、淮阳王延始就国。
建武三十年夏四月戊子,徙左翊王焉为中山王。按《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明帝永平元年秋八月戊子,徙山阳王荆为广陵王。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云云。
永平二年冬十月壬子,中山王焉始就国。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云云。
永平三年夏四月辛酉,封皇子建为千乘王,羡为广平王。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云云。
永平五年春二月庚戌,骠骑将军东平王苍罢归藩;琅邪王京就国。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云云。
永平十年春二月,广陵王荆有罪,自杀,国除。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云云。
永平十三年冬十一月,楚王英谋反,废,国除,迁于泾县,所连及死徙者数十人。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云云。
永平十四年夏四月丁巳,前楚王英自杀。夏五月,封故广陵王荆子元寿为广陵侯。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云云。
永平十五年,改信都、临淮二国,封皇子恭等六人为王。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十五年夏四月庚子,改信都为乐成国,临淮为下邳国。封皇子恭为钜鹿王,党为乐成王,衍为下邳王,畅为汝南王,炳为常山王,长为济阴王。
永平十六年,徙淮阳王延封国。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十六年夏五月,淮阳王延谋反,发觉。秋七月,淮阳王延徙封阜陵王。
章帝建初元年冬十一月,阜陵王延谋反,贬为阜陵侯。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云云。
建初四年,徙钜鹿王恭等三人封国,封皇子伉、全二人为王。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四年夏四月己丑,徙钜鹿王恭为江陵王,汝南王畅为梁王,常山王炳为淮阳王。辛卯,封皇子伉为千乘王,全为平春王。
建初七年夏六月甲寅,废皇太子庆为清河王。己未,徙广平王羡为西平王。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云云。
元和元年夏四月己卯,分东平国,封宪王苍子尚为任城王。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云云。
元和二年,徙江陵王恭为六安王。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元和二年夏五月,改庐江为六安国,江陵复为南郡。徙江陵王恭为六安王。
章和元年秋七月癸卯,齐王晃有罪,贬为芜湖侯。九月,复封阜陵侯延为阜陵王。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云云。
章和二年,和帝即位,徙西平王羡为陈王,六安王恭为彭城王,与乐成下邳梁三王俱就国。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位,年十岁。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三月丁酉,改淮阳为陈国,楚郡为彭城国,西平并汝南郡,六安复为庐江郡。遗诏徙西平王羡为陈王,六安王恭为彭城王。癸亥,陈王羡、彭城王恭、乐成王党、下邳王衍、梁王畅始就国。
和帝永元二年,封皇弟寿等三人为王,并绍封常山、齐、北海三王。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永元二年夏五月庚戌,分太山为济北国,分乐成、涿郡、勃海为河间国。丙辰,封皇弟寿为济北王,开为河间王,淑为城阳王,绍封故淮阳王炳子侧为常山王。丁卯,绍封故齐王晃子无忌为齐王,北海王睦子威为北海王。
永元五年,封皇弟万岁为广宗王。封阜陵王种兄鲂为阜陵王。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五年春正月辛卯,封皇弟万岁为广宗王。夏四月壬子,封阜陵王种兄鲂为阜陵王。秋九月辛酉,广宗王万岁薨,无子,国除。
〈注〉种无嗣,故以鲂袭也。
永元六年夏五月,城阳王淑薨。无子,国除。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永元七年夏五月辛卯,改千乘国为乐安国。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永元九年夏四月丁卯,封乐成王党子巡为乐成王。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殇帝延平元年,封兄胜为平原王。清河、济北、河间、常山四王始就国。
按《后汉书·殇帝本纪》:延平元年春正月辛卯,封皇兄胜为平原王。丙戌,清河王庆、济北王寿、河间王开、常山王章始就国。
安帝永初元年,封弟常保为广川王。封北海王睦孙普为北海王。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永初元年春二月丁卯,分清河国封帝弟常保为广川王。夏五月丁丑,诏封北海王睦孙寿光侯普为北海王。永初二年闰月辛丑,广川王常保薨,无子,国除。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是年闰七月〉。
永宁元年夏四月己巳,诏封陈王羡子崇为陈王,济北王子苌为乐成王,河间王子翼为平原王。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建光元年夏四月甲子,乐成王苌有罪,废为临湖侯。五月丙申,贬平原王翼为都乡侯。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延光元年夏五月己巳,改乐成国为安平,封河间王开子得为安平王。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延光三年秋九月丁酉,废皇太子保为济阴王。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按《顺帝本纪》:孝顺皇帝讳保,安帝之子也。母李氏,为阎皇后所害。永宁元年,立为皇太子。延光三年,安帝乳母王圣、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谮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杀之,太子数为叹息。王圣等惧有后祸,遂与丰、京共搆陷太子,太子坐废为济阴王。明年三月,安帝崩,北乡侯立,济阴王以废黜,不得上殿亲临梓宫,悲号不食,内外群僚莫不哀之。及北乡侯薨,车骑将军阎显及江京,与中常侍刘安、陈达等白太后,秘不发丧,而更徵立诸国王子,乃闭宫门,屯兵自守。十一月丁巳,京师及郡国十六地震。是夜,中黄门孙程等十九人共斩江京、刘安、陈达等,迎济阴王于德阳殿西钟下,即皇帝位,年十一。冬十二月癸卯,尚书奏请下有司,收还延光三年九月以皇太子为济阴王诏书。奏可。
顺帝永建元年夏六月己亥,封济南王错子显为济南王。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云云。
永建五年,封河间王开子翼为蠡吾侯。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不载 按《桓帝本纪》:孝桓皇帝讳志,肃宗曾孙也。祖父河间孝王开,父蠡吾侯翼,翼卒,帝袭为侯。
〈注〉顺帝时,开上书,愿分蠡吾县以封翼,帝许之。蠡吾故城在今瀛州博野县西。
按《河间孝王开传》:元初六年邓太后徵济北、河间王诸子诣京师,奇翼美仪容,故以为平原怀王后焉。留在京师。岁馀,太后崩。安帝乳母王圣与中常侍江京等谮邓骘兄弟及翼,云与中大夫赵王谋图不轨,窥觎神器,怀大逆心。贬为都乡侯,遣归河间。翼于是谢宾客,闭门自处。永建五年,父开上书,愿分蠡吾县以封翼,顺帝从之。翼卒,子志嗣,为大将军梁冀所立,是为桓帝。
永和四年夏五月戊辰,封故济北惠王寿子安为济北王。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云云。
冲帝永嘉元年,质帝即位,还王侯所削户邑。
按《后汉书·质帝本纪》:冲帝不豫,大将军梁冀徵帝到洛阳都亭。及冲帝崩,皇太后与冀定策禁中,丙辰,使冀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入南宫。丁巳,封为建平侯,其日即皇帝位,年八岁。二月乙酉,大赦天下,还王侯所削户邑。
质帝本初元年夏五月庚寅,徙乐安王为渤海王。
按《后汉书·质帝本纪》云云。
桓帝建和元年,立阜陵王代兄勃为遒亭侯便为阜陵王。弟悝为勃海王。贬清河王蒜为尉氏侯。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建和元年夏四月,立阜陵王代兄勃遒亭侯便为阜陵王。秋七月,立帝弟蠡吾侯悝为渤海王。冬十一月戊午,清河刘文反,杀国相谢皓,欲立清河王蒜为天子;事觉伏诛。蒜坐贬为尉氏侯,徙桂阳,自杀。
建和二年,封弟顾为平原王,立安平王得子理为甘陵王。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本初元年秋九月戊戌,追尊皇考蠡吾侯曰孝崇皇。冬十月甲午,尊皇母匽氏为孝崇博园贵人。建和二年夏四月,封帝弟顾为平原王,奉孝崇皇祀。尊孝崇皇夫人马氏为孝崇园贵人。六月,改清河为甘陵,立安平王得子经侯理为甘陵王。
永兴元年夏五月丁酉,济南王广薨,无子,国除。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延熹四年夏四月甲寅,封河间王开子博为任城王。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延熹八年春正月,渤海王悝谋反,降为瘿陶王。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永康元年冬十二月壬申,复瘿陶王悝为渤海王。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灵帝熹平三年夏六月,封河间王利子康为济南王。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云云。
熹平四年春三月,封河间王建孙佗为任城王。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云云。
中平元年,下邳王意薨,无子,国除。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云云。
中平六年,少帝即位,封弟协为渤海王,又徙封陈留。董卓废帝为弘农王。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中平六年夏四月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封皇弟协为渤海王。秋七月,徙渤海王协为陈留王。九月甲戌,董卓废帝为弘农王。按《献帝本纪》:孝献皇帝讳协,灵帝中子也。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为渤海王,徙封陈留王。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初平元年春正月癸酉,董卓杀弘农王。
献帝建安十一年,立故琅邪王容子熙为琅邪王。济北、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阴、平原八国皆除。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云云。
建安十七年,立皇子熙等四人为王。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建安十七年秋九月庚戌,立皇子熙为济阴王,懿为山阳王,邈为济北王,敦为东海王。二十五年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都山阳之浊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云云。
昭烈帝章武元年夏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按《三国志·蜀先主传》云云。后主建兴八年,徙鲁王为甘陵王,梁王为安平王。
按《三国志·蜀后主传》:建兴八年秋,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故也。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子瑶为安定王。
按《三国志·蜀后主传》云云。
延熙十五年,立子琮为西河王。
按《三国志·蜀后主传》云云。
延熙十九年,立子瓒为新平王。
按《三国志·蜀后主传》云云。
景曜二年夏六月,立子谌为北地王,恂为新兴王,虔为上党王。
按《三国志·蜀后主传》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