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三卷目录
铜仁府部汇考
铜仁府建置沿革考
铜仁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铜仁府星野考
铜仁府山川考
铜仁府城池考
铜仁府关梁考
铜仁府公署考
铜仁府学校考
铜仁府户口考
铜仁府田赋考
铜仁府风俗考
铜仁府祠庙考〈寺观附〉
铜仁府驿递考
铜仁府兵制考
铜仁府物产考
铜仁府古迹考
铜仁府峒蛮考
铜仁府部艺文一
文笔洞纪功铭 明戴燝
议处铜苗事宜 谢东山
铜仁府部艺文二〈诗〉
澄江阁 明程㸅
登东山 黄珂
和刘觐国观察青莲界 邓钟
铜仁府部纪事
铜仁府建置沿革考
铜仁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铜仁府星野考
铜仁府山川考
铜仁府城池考
铜仁府关梁考
铜仁府公署考
铜仁府学校考
铜仁府户口考
铜仁府田赋考
铜仁府风俗考
铜仁府祠庙考〈寺观附〉
铜仁府驿递考
铜仁府兵制考
铜仁府物产考
铜仁府古迹考
铜仁府峒蛮考
铜仁府部艺文一
文笔洞纪功铭 明戴燝
议处铜苗事宜 谢东山
铜仁府部艺文二〈诗〉
澄江阁 明程㸅
登东山 黄珂
和刘觐国观察青莲界 邓钟
铜仁府部纪事
职方典第一千五百三十三卷
铜仁府部汇考
铜仁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禹贡》:荆州南境,周属楚,汉为武陵郡,隋为清江明阳郡,唐初为辰州地,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阳县地置锦州卢阳郡于此,领万安县,天宝元年改常丰县,五代时没于蛮,宋为思珍二州地,元置铜仁大小江等处,军民长官司隶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明洪武初改铜仁长官司隶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设铜仁府隶贵州,布政司领长官司四,正统四年,又以废乌罗府之乌罗平头二长官司属焉,万历二十六年革铜仁司,置铜仁县附郭。皇清因之领县一。
铜仁县
明初为铜仁长官司,万历二十六年巡府江东之,巡按应朝卿因铜仁司土官不法,题改设铜仁县隶府。皇清因之,康熙十二年以各土司钱粮属县,编户五里领长官司四省溪、提溪、乌罗、平头。
铜仁府疆域考
《通志》铜仁府疆域图本府
东至思州府,界二十里。
西至四川酉阳司,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思州府,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湖广辰州府,界二百里。
自府治西至省城五百二十里,至
京师七千二百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铜仁县〈附郭〉
东至思州府,界二十里。
西至四川酉阳司,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思州府,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湖广辰州府,界二百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
形胜附本府〈铜仁县附郭〉
《明一统志》:群山环绕,二水合流。
东联锦水,西接牂牁,控扼苗蛮黔中要郡。《郡志》:高山峻岭,深溪环绕,不可胜数。
九龙分秀,三江沥流,天马双贵,峙其阳翀凤半月亘其阴。
《旧志》:山接蚕丛,江通云梦。
铜仁府星野考
《通志》府总翼、轸之馀。
铜仁府山川考
《通志》本府〈铜仁县附郭〉东山 在府城内,突兀奇峭,俯瞰大江,涛声撼之响振林木绝壁间,镌云彩江声四大字书径尺,书法遒劲不知何人笔。明嘉靖中太守李资坤即山顶建大观楼,一览尽江山之胜久毁。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府梁懋宸复建双峰阁于上。
石笏山 在府城东五里,高拱云端俨然笏立。翀凤山 在府城北三里,回峰翥汉如飞凤。梵净山 一名月镜山在乌罗司北六十里,群山耸峙分为九支,中涌一峰周围仅数丈,突兀陡绝,其高千仞,中如斧划,麓缔而巅连划处隔五六尺许,名曰:金刀峡,峡有飞桥相接,左右皆立梵宇,广阔可容数十人,寺侧各有石,名曰:说法台,陟者攀铁縆以上下,如蹈空而行,鲜不骇目惊心,寺在极顶风峭,不可瓦冶以铁来游之。客千里风烟一览而尽,又山傍石出如笋者,数四悉穹窿峭拔有曰:拜佛台,曰:香炉峰,曰:绵絮崖,曰:炼丹台,曰:藏经崖并,曰:定心水山,后有池曰:九龙池,又有辟支佛遗迹。山下九十九溪环绕纡折而通楚蜀黔中,胜概无踰于此,方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百丈山 在府城西一百里,层峦叠嶂,高不可攀。
天乙山 在府城东南一里,有石屹立山顶。每色赤即有火灾,明嘉靖中知府魏文相于山椒凿池注水以厌之。
大万山 在万山司南三里旧产砂今废。天马山 在府南五里。
晒袍山 在天马山南一里,俱秀耸。
席帽山 在府西二里。
三台山 在府西三里。
半月山 与三台山相接,皆以形似名。
诸葛山 在府西十里,形势突兀,俯瞰诸垤,上有武侯屯营故址。
狮子山 在府南七十里,以山形雄踞而名。玉屏山 在府南三十里。
将军山 在府北六十里。
层障山 在府西百十里,层崖叠障,如壁立然。独崖山 在府西二百里,二峰独峙险不可攀。蜗溪叠山 去府一百二十里,峻壁间有一石门,泉从门中出,岁旱祷之风雨骤作。
五云山 去省溪司五里,常出五色云故名。江头山 在省溪司西九十里,迪罗江出焉。磴山 在提溪司东二里,山高险有石磴萦纡
而上。
滥泥山 在提溪司西三十里。
森崖山 在平头司西,峰峦高耸,林木蓊郁望之如云。
石梁山 在乌罗司东五里,山石横亘如栋梁。琴阁山 在石梁山东五里。
木降山 在石梁山东十三里。
迎虹山 在乌罗司西南,高出群峰之表,朝旭初升山色光映。
新坑山 在废大万司北五里,岩谷幽邃可以避兵。
文笔山 在府东南五里高插云汉。
正人峰 在府城西三里许,原名岑嶂,又名文笔洞,督学沈思充题曰:正人峰洞。旁有大士青莲界刘观察邓总戎倡和磨崖,今寺燬其诗尚存。
双贵峰 在府南十里,以两峰并峙而名。铜崖 在府城西南,当两江合流处,壁立千仞,明正德间参议蔡潮,建跨鳌亭于崖上兵毁。皇清康熙八年,邑令赵景福重建,相传元时有渔人没江底得三铜人挽而出之,郡之得名以此。岑桃岩 在府西百二十里,岩中有泉常出云祷雨辄应。
石榴坡 在平头司西南,道出乌罗司,最险仄有毒雾,行者畏之。
木耳坡 在乌罗司治旁官道经其上,俯视群山森列其下,苍翠郁然。
观音囤 在乌罗司西三里,崖壁峭峻,卓然天险,上有三井可容五百人,为土人避兵处。万胜磴 在乌罗司西南三十里,上亦有井,可容百人,苗乱土人藉此以避兵。
仙女洞 在省溪司北三里,相传有仙女修炼于此。
滴水洞 在府东五里。
川江洞 在府北四十里,皆深邃。
大江 在府城西南可通舟楫至湖广,辰溪县会于沅江。
小江 在府城西北,源出瓮济洞至城东合于大江。
迪罗江 在省溪司北二里,源出江头山。乜江 在乌罗司治南,上纳乌罗溪、羊溪二水下达湖广辰州可通舟筏。
乌罗溪 在乌罗司东。
木耳溪 在乌罗司南,其流迂曲东抵平南寨,为水九十九折。
提溪 在提溪司西五里,源出滥泥山,引流而东入铜仁大江。
前溪 在废大万山南一里,源出大万山东北流入铜仁大江。
飞瀑泉 在府北十八里。
云含泉 去省溪司七里,岁旱磔犬投之即雨。甘梗泉 在乌罗司前,源出石隙中分流为二:一清,一浊,取其清者酿酒味甚美。
木耳泉 在乌罗长官司山洞中,日有盈缩,取水祷雨辄应。
铜仁府城池考
《通志》本府〈铜仁县附郭〉铜仁府城池 明景泰二年,知府朱鉴建土城。嘉靖二十二年,知府李资坤扩大之砌以砖石,二十八年思州知府李允简重修,周围三百六十九丈,高一丈六尺,门七,东曰:景和,上南曰:来禧,南曰:文昌,下南曰:迎薰,西曰:阜成,上西曰:宾旸,北曰:拱辰,屡经兵火楼尽燬。皇清康熙七年,知府梁懋宸重修来禧、中南、下南等城楼。
铜仁府关梁考
《通志》本府〈铜仁县附郭〉龙势关 石榴关 施溪漾头关俱在府治东。
倒马关 清水塘关 俱在府治北。广济桥 在府北十五里旧桥圮,城守副将贺国贤重建。
天生桥 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石崖横亘溪上如桥。
双江渡 在府南崖峭水深渡以小舟,即大小二江合流处也。
龙家渡 在府西一百里。
琴抱渡 在府西十五里。
桃映渡 在府西北六十里。
吴家渡 在府西北三十里。
坝黄渡 在府西十里。
铜仁府公署考
《通志》本府铜仁府治 在府城中,明永乐十一年建,正统十四年燬于苗,成化三年知府杨显嘉重建,明末毁于兵。皇清康熙四年,知府梁懋宸重建。
同知署 驻正大营。
经历司署 在府治左。
铜仁县治 在府城北隅,明万历二十三年建后燬。皇清康熙九年,知县赵景福捐资重建。
典史署 在县治东。
铜仁协镇署 在府城内。
铜仁府学校考
本府 《通志》铜仁府儒学 在府治东,明永乐十三年知府周骥建,宣德七年燬,正统八年知府萧和鼎、洪钧相继修建,十四年燬,天顺二年知府张隆重建,万历四十三年,知府陈以耀增修,明末尽燬。皇清康熙二年重建,正殿明伦堂东西两庑,戟门以及启圣祠、名宦乡贤二祠。
学廨 教授罗之琬增修。
原额学田一百七十二亩二釐五毫。
荒芜田一百一十九亩二分。
实在熟田五十二亩八分二釐五毫。
原额本色学租仓斗米三十四石四斗五合。田荒无徵米二十三石八斗四升。
实在有徵米一十石五斗六升五合。
原额全熟学田五十亩。
该全徵本色学租仓斗谷二十五石。
铜仁县儒学 附府学。
铜仁府户口考
《通志》府总户口原额二千八百二十八户。
人丁原额二千四百七十五丁,内除人丁三百四十四丁,原系峒蛮例不徵银外实额编差人丁二千一百三十一丁,内除三十一三十五,两年清编抵补,外尚逃亡人丁一千六百四十六丁半。
旧徵差人丁三百一十九丁半三十一年增六十五丁三十五年增一百丁。
原额丁差银一千四百二十三两五钱五分九釐丁逃无徵银一千一百二十九两九钱七分八釐。
实在有徵丁差银二百九十三两五钱八分一釐三十一三十五,两年编审增出加增夫马草料银四两八钱二分六釐六毫七丝八忽六微六纤八尘六渺,遇闰年分加徵闰银五两六钱六分五釐五毫六丝五忽六微五纤四尘八渺,无闰之年例不徵输。
府亲辖
户口原额八百二十一户。
人丁原额一千一百六十九丁,内除提溪司人丁三百四十四丁,原系峒蛮从未审丁徵银外,实额编差人丁八百二十五丁,内除三十一三十五,两年清编抵补,外尚逃亡人丁四百九十四丁半。
旧徵差人丁二百一十四丁五分,三十一年增
四十六丁三十五年增七十丁。
原额丁差银四百九十二两四钱六分四釐丁,逃无徵银二百八十四两五钱三釐。
实在有徵丁差银二百七两九钱六分一釐加增,夫马草料银三两一分二釐四毫六丝一微八纤六渺,遇闰加徵银四两九分六釐九毫三忽四微五纤四尘八渺,无闰之年例不徵输。
铜仁县
户口原额二千七户。
人丁原额一千三百六丁,内除三十一三十五,两年清编抵补,外尚逃亡人丁一千一百五十二丁。
旧徵差人丁一百五丁,三十一年增一十九丁,三十五年增三十丁。
原额丁差银九百三十一两九分五釐丁逃无徵银八百四十五两四钱七分五釐。
实在有徵丁差银八十五两六钱二分,加增夫马草料银一两八钱一分四釐二毫一丝八忽五微六尘,遇闰加徵银一两五钱六分八釐六毫六丝二忽二微,无闰之年例不徵输。
铜仁府田赋考
《通志》府总原额田八万四千八百三十六亩七釐二毫四忽三微三纤六渺。
荒芜田四万三千四百四十六亩一分一釐六毫四丝三微八纤一尘六渺。
实在成熟田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九亩九分五釐六毫六丝三忽九微二纤二尘。
原额本色米一千一百九十三石六斗九升七合六勺一撮二圭七粒九粟。
荒田无徵米六百二十四石一斗一升六合九勺二抄五撮三圭四粒八粟。
实在有徵米五百六十九石五斗八升六勺七抄五撮九圭三粒一粟。
原额条编丁烟加增课程蜡价等银二千九百六十一两七钱六分一釐一毫一丝四忽二微四纤六尘三渺。
荒田无徵银一千七百七十三两五钱二分四釐六毫八丝一微一纤七尘四渺。
实在有徵银一千一百八十八两二钱三分六釐四毫三丝四忽一微二纤八尘九渺。
原额马馆银四千一百六十两五钱七釐五毫三忽二微三纤七尘六渺。
荒田无徵银二千一百六十七两九钱五釐六丝四忽八微八纤八尘六渺。
实在有徵银一千九百九十二两六钱二釐四毫三丝八忽三微四纤九尘。
原额遇闰加徵银四百八十一两五钱一分二釐六毫四忽七微八尘七渺。
荒田无徵银二百九十一两九钱六分二釐九毫二丝六忽二微六纤三尘一渺。
实在有徵银一百八十九两五钱四分九釐六毫七丝八忽五微一纤七尘六渺无闰之年例不徵解。
府亲辖
原额田五万三千三百四十亩二分六釐三毫五丝四忽三微三纤六渺。
荒芜田二万五千三百五十三亩九分六釐八毫三丝八微四纤七尘。
实在成熟田二万七千九百八十六亩二分九釐五毫二丝三忽四微六纤二尘九渺。
原额本色米六百七十七石三斗五升五合三勺一抄六撮七圭三粒。
荒田无徵米三百二十七石五斗一升四合二勺四抄九撮四圭七粒一粟。
实在有徵米三百四十九石八斗四升一合六抄七撮二圭五粒九粟。
原额条编加徵丁烟课程蜡价等银二千二百四十三两一钱九分三釐九毫五丝一忽四微三纤二尘六渺。
荒田无徵银一千三百一十六两二钱一分八釐四丝八忽九微五纤一尘九渺。
实在有徵银九百二十六两九钱七分五釐九毫二忽四微八尘七渺。
原额马馆银二千六百九十八两七钱二分三釐六毫一丝九忽七微五纤四尘五渺。
荒田无徵银一千三百二十八两二钱一分二釐四丝六忽五微七纤六尘八渺。
实在有徵银一千三百七十两五钱一分一釐五毫七丝三忽一微七纤七尘七渺。
原额遇闰加徵银三百三两一钱六分二釐八毫七忽三微五尘九渺。
荒田无徵银一百六十七两六钱四分四釐七毫六忽九尘四渺。
实在有徵闰银一百三十五两五钱一分八釐一毫一忽二微六尘五渺。
铜仁县
原额田三万一千四百九十五亩八分八毫五丝。
荒芜田一万八千九十二亩一分四釐八毫九忽五微四尘九渺。
实在成熟田一万三千四百三亩六分六釐四丝四微五纤九尘一渺。
原额本色秋粮米五百一十石三斗四升二合二勺八抄四撮五圭四粒九粟。
荒田无徵米二百九十六石六斗二合六勺七抄五撮八圭七粒七粟。
实在有徵米二百一十九石七斗三升九合六勺八撮六圭七粒二粟。
原额条编烟差加增课程黄蜡价等银七百一十八两五钱六分七釐一毫六丝二忽八微一纤三尘七渺。
荒田无徵银四百五十七两三钱六釐六毫三丝一忽一微六纤五尘五渺。
实在有徵银二百六十一两二钱六分五毫三丝一忽六微四纤八尘二渺。
原额马馆银一千四百六十一两七钱八分三釐八毫八丝三忽四微八纤三尘一渺。
荒田无徵银八百三十九两六钱九分三釐一丝八忽三微一纤一尘八渺。
实在有徵银六百二十二两九分八毫六丝五忽一微七纤一尘三渺。
原额遇闰加徵银一百七十八两三钱四分九釐七毫七丝七忽四微二纤九尘七渺。
荒田无徵银一百二十四两三钱一分八釐二毫二丝一微七纤二尘七渺。
实在有徵闰银五十四两三分一釐五毫七丝七忽二微五纤七尘一渺。
官庄租谷附
府亲辖
原额赈田一百一十二亩六分。
荒芜田一十六亩。
实在成熟田九十六亩六分。
原额本色赈租仓斗谷一百一十二石六斗。荒田无徵谷一十六石。
实在有徵谷九十六石六斗。
税课附
年额盐税银一百七十四两二钱五分一釐。遇闰年分加徵闰月盐税银一十四两五钱二分一釐。
年额牙帖银一十二两。
铜仁府风俗考
《通志》本府〈铜仁县附郭〉《明一统志》:犵狫性勇而谲,洞人性狡而无常,苗人刚狠轻生,出入常佩刀器,惟土人稍知礼义。《旧志》:居辰常上游舟楫往来,商贾所集颇有楚风。
阴子淑记:力本右文,士多向学。
苗獠种类不一习俗,各殊声教渐敷为之丕变。
铜仁府祠庙考
《通志》本府〈铜仁县附郭〉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治北。
社稷坛 在府治南。
厉坛 在府治北。
城隍庙
关圣庙 俱未载处所。
武侯庙 在东山上,今废。
石总兵祠 祀总兵石邦宪,今废。
三烈祠 祀刘氏三烈,兵燬,今重建。
寺观附
东山寺 在府治东,明正德间参议蔡潮建,后废重修。铜仁府驿递考
《通志》本府〈铜仁县附郭〉府前铺 铺兵二名。
开天铺 铺兵二名。
游鱼铺 铺兵二名。
坝黄铺 铺兵三名。
坝盘铺 铺兵二名。
省溪司铺 铺兵二名。
提溪司铺 铺兵二名。
凯土铺 铺兵二名。
客寨铺 铺兵二名。
桃映铺 铺兵二名。
平头司铺 铺兵二名。
乌罗司铺 铺兵二名。
孟溪铺 铺兵二名。
万山司铜鼓铺 铺兵二名,以上十四铺铜仁县管理。
铜仁府兵制考
《通志》铜仁营副将一员,康熙初年添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额兵七百四十名,康熙二十四年裁去一百名,现存六百四十名驻劄,铜仁府分防正大营、盘石营、龙头营、振武营、太平营、地耶营、报国营、马颈营、白岩坉、龙塘、黄镇营、江口各处地方。
铜仁府物产考
《通志》本府〈铜仁县附郭〉朱砂 大万山出,今填塞。
水银 因砂场久废,今无。
铁 场久废。
葛布 出府属。
蜡 有黄白二种。
箭竹 府属俱有。
黄杨木 府属俱有。
楠木 旧出深山,至今伐尽。
杉木 旧出,今伐尽。
铜仁府古迹考
《通志》本府〈铜仁县附郭〉废常丰县 在府治西,唐置万安县隶锦州卢阳郡,天宝间改常丰,宋废。
废乌罗府 明永乐初置,正统四年废。
废铜仁大小两江等处长官司 元置隶都云安抚司。
废勒舍长官司 元置,寻废。
废龙泉葛泽长官司 宋置,明废。
废榕溪栀子坪长官司 元置,寻废。
废大万山长官司 明置,今废。
大观楼 在东山上,明知府李资坤建,今燬。澄江楼 在东山下,明参议蔡潮建,今废。跨鳌亭 在府城西南铜崖上,明参议蔡潮建,兵毁,赵景福重修。
铜仁府峒蛮考
明
宣宗宣德五年,治古、答意二长官胁贼为乱。按《明外史·土司传》:宣德五年,乌罗知府严律己言:所属治古、答意二长官石各野等聚众出没铜仁、平头、瓮桥诸处,诱胁蛮贼石鸡娘并筸子坪长官吴毕郎等共为乱,招抚不从。缘其地与镇溪、酉阳诸蛮接境,恐相煽为乱。请调官军土兵分据其地,绝其粮道,且捕且抚。事平之后,宜置卫所巡司以守之。事闻,命总兵萧授及镇巡诸司议。授筑二十四堡,环其地守之。兵力分,卒难捍禦。四出劫掠,杀清浪卫镇抚叶受,势益猖獗。
七年,总兵萧授奏,请分兵𠞰贼从之。按《明外史·土司传》:宣德七年,巡按御史言生苗之地不过三百馀里,乞别遣良将督诸军殄灭。萧授言:残苗吴不迩等遁入筸子坪,结生苗龙不登等攻劫湖广五寨及白崖诸寨,为患滋甚。宜令川、湖、贵州接境诸官军、土兵分路并力攻剿,庶除边患。从之。既降敕谕授,言:暴师久,恐蹉跎为蛮羞,或抚或剿,朕观成功,不从中制。八年,萧授率兵攻贼,贼悉平威服南荒。
按《明外史·土司传》:宣德八年,萧授言:臣受命统率诸军进攻巢,破新郎等寨,前后生擒贼首吴不跳等二百一十二人,杀吴不尔、王老虎、龙安轴等五百九十馀级,皆枭以殉,馀党悉平。将所掠军民男妇九十八口,悉给所亲。获贼妇女幼弱一千六百馀口,以给从征将士。械吴不跳等送京师。帝顾谓左右曰:蛮苗好乱,自取灭亡,然于朕心,不能无恻。授威服南荒,前后凡二十馀年。
英宗正统三年,革乌罗府并革治古、答意二长官司。
按《明外史·土司传》:正统三年革乌罗府,以所属治古、答意二长官司,作乱残民无几,亦并革之,惟存乌罗、平头著可以隶铜仁,朗溪以隶思南,从巡按御史请也。
代宗景泰七年,平头著可苦蛮贼侵害,乞立城固守,从之。
按《明外史·土司传》云云。
宪宗成化十一年,诸苗屡叛,总兵李震令设策捕之寻平。
按《明外史·土司传》:十一年,总兵李震奏:乌罗苗人石全州,妄称元末明氏子孙,僭称明王,纠众于埶银等处作乱,邻洞多应之。因调官军往𠞰,石全州已就擒矣,而诸苗攻劫未已。命镇巡官设策捕抚以闻,未几平。
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平头苗作乱,命都御史万镗讨之。
按《明外史·土司传》:嘉靖二十二年,平头苗贼龙桑科作乱,流劫湖广桂阳间,甚猖獗。帝以诸苗再叛,责逼乱者,而起都御史万镗往讨之。嘉靖二十三年,龙子贤复叛。
按《明外史·土司传》:万镗奏镇筸铜平叛苗以次殄灭,惟龙母叟虽降,然其罪大,宜置重典。命安置辽东。未几,龙子贤复叛。
嘉靖三十六年,总兵石邦宪讨贼首恶斩之馀党平。
按《明外史·土司传》:先是二十六年,湖贵巡按奏官军讨贼不力,旨切责。至是,总兵石邦宪剿之,擒首恶龙老罗等,馀党悉平。
铜仁府部艺文一
《文笔洞纪功铭》明·戴燝
三山苗为思铜,患者历年多不可记矣,万历甲寅冬因两台缺,彼丑谓大兵难动益肆匪茹,居民苦之,观察刘公观光、文武壮猷赫然为地方请命。会守道黄公文炳行部至公识达天,人望气而知彝氛之不竞也,总戎邓公钟赤心报国思灭此,朝食因相与商略机宜,秣马厉刃鼓而歼之,由冬而春徂夏获丑献馘功收全胜者,三父老相传以为百馀年来未有焉,盖自吴受月之纠红,苗掠戎满屯也,而后有水银山之役,自龙朝贵等之攻凯文营也,而后有黄柏山之役,自贼之挟陈汤铭而负固寨也,而后有牛角之役,计兵则仅三千三百,有奇计饷则不动藩帑丝毫,乃能深入窟穴冒险,芟薙使渠魁授首群党骈戮,假息馀魂乞降恐后神人之夙愤快矣,大汉之先声恢矣,宜筑京观以示来者,适戴子校士兹土事竣,登临至文笔洞徘徊,久之曰:是可借洞中片石以为燕,然之封岂可令孟坚夐视千载,诸大夫国人皆曰:可遂勒之铭曰:望彝氛兮,戎甲鸣,命超距兮,犁其庭发机妙兮,阵云惊士慷慨兮,各先登除凶顽兮,血洒坰凯歌奏兮,振威灵不复反兮,嗣南征。《议处铜苗事宜》谢东山
贵州之患惟苗为剧,然所以处之讫无定论者,遥度而易言之过也,夫自古驭彝之道有三,怀柔谓之抚,奉命兴师谓之征,审其顺逆而创艾之谓之扑灭,然自古用兵未有大得志于蛮者,岂中国之力不足以胜之哉,势不便也,故征未可易言也,夫抚之于驭彝也,犹日用饮食何可缓也,顾巽软者苟以慎重为名,又不免于养寇而阶乱,是抚亦不可独恃也,所以代征而佐抚者有扑灭之法焉,此可以便宜行之者也,此法行则兵不必众,粮不必多,而功倍于征惩者一二,安者万亿而无伤于抚是则可为也,而好事者或以为无功而不前畏难者,或以为无伤而不问至于寇愈炽而祸愈大,于是大举之说复兴呜呼,则胡不图之于早之为愈也。铜仁府部艺文二〈诗〉
《澄江阁》明·程㸅
欲陟层峦路未通,凭栏览尽郡中峰。前墟麦秀田家宅,隔岸芹香泮水宫。雨霁有声生翠竹,日高无影覆苍松。省耕偶向澄江阁,消受清凉一榻风。《登东山》黄珂
城上旌旗带雨悬,城边草树昼生烟。山光水色连千里,人语鸡声傍一川。望眼漫劳迎过雁,愁怀无奈听啼鹃。登临直上最高处,恍若身游万仞天。《和刘觐国观察青莲界》邓钟
东山禅室接云屏,使节翻劳驻野亭。雨后泉飞千涧白,霜前木落数峰青。论文应合延津剑,借箸先瞻益部星。海内交欢能有几,那堪聚散若流萤。铜仁府部纪事
《通志》: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铜镇苗叛陷石阡府,执推官邓本中。二十七年秋九月,张岳为右都御史,总督川贵兵讨铜镇苗。
二十八年,铜仁苗陷思州府,知府李允简死之。神宗万历十年,铜仁有鸟鸣文庙其声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