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四七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七十二卷目录

 临安府部汇考二
  临安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临安府城池考
  临安府关梁考
  临安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七十二卷

临安府部汇考二

临安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通志》本府〈建水州附郭〉
泸江堤 去府治一里,灌田甚广。明隆庆间,因三河之口增坝,沙泥日壅,岁决为患。万历四年,兵备副使许宗鉴修浚,置田徵租,以备疏筑之费。民感之,曰许公堤。二十七年,兵备副使漆文昌、知府张守刚相继筑堤改河,然河坝未撤。未几复决,至今为患。
大坝 去府城六里,民自筑。
马蝗沟 在府西北五里。
冯家山塘 在小寨后坡顶。宽二里许,阔半里许,旱涝赖以蓄泄。
青云桥河 按《建水州志》:此为渍水,由马家冲出青云桥,至中所营,与南庄河合流。两岸田亩久经冲没,急资修筑。
冯家山塘 在城东小寨后坡顶。宽一里许,阔半里许,田亩赖以蓄泄。
大水塘 在城东一里。四时不涸,鱼味甚嘉。清泑塘 在城东十五里。此为有本之泉,旁多树木。居民享其利者,时祷祀之。
蒲草塘 在城南十五里。水源弘沛,聚若小湖,灌田甚广。
王家塘 在城南六里,引水灌田。
滚沙塘 在城南十里,溉𤞑𤞑村一带。杨公泉 在城北四十里。康熙三十年,知州杨绪爵开凿,济田四千亩,居民祠祀之。
大清水塘 在城东五十里。广二三里,半壁枕山,苍翠欲滴。岸边田亩,居民桔槔以济。
浑水塘 一在城南三十里,一在城西北三十里。
冷水沟 在城北四十里。清流不竭,灌溉甚多。
石屏州
酸水塘 在州西,阔三里许。
老湖 在州南三十里。广阔五里许,筑堤蓄水备旱。
西堤 州西一里,即杨柳坝。皇清康熙八年,知州刘维世凿堰。长八十馀丈,因时启闭,灌田数千亩。按《州志》:作三闸,聚弥勒沟一带水。仲秋闭闸,孟春启之,分水十一分,远近均沾。
化龙桥堤 在异龙湖边。康熙七年,知州刘维世增筑甃石,湖水不能犯。
九天观闸 去州西三里。明万历间,知州曾所能移筑旧堤,潴水灌溉。中为石闸。以时启闭,民利之。
蚂蝗塘 按《石屏州志》:在城西三里。广阔二里许,秋冬蓄水,春夏开泄,灌溉屯田。
草湖 在白浪小寨,去城二十五里。宽五里许,旱则赤地一围,涝则不能栽插,利少害多。新湖 在城南二十五里。阔四里许,俱筑堤蓄水备旱。
阿迷州
东堰 在州东,自南洞经东山庄,至义来村。郡人王廷表率众为石坝。
西堰 在州西,出乐蒙河。州民赵儒筑堰通之。经桃川庄至甸尾。
石堰 在州南有小河。明巡抚邹应龙为石堰,民赖之。
西山龙潭 在治西汇为沼,灌溉至乐云庄,馀派入城。
大庄水头 各坝田俱引此水灌溉。旱则水稍涸,不能入田。
部沼龙潭 土人传九十九处龙潭,颇宽广,水悉充满,无旱忧。
高家庄沟 在治西九十里。发源沙扎哨,约长三里。系土舍李思敬开造。
河西县
东湖池 有二:一在通海县东三里,白马山谷内。长四里许,宽二十馀丈,遇雨时蓄水灌田。一在河西县南二十里,延四百步,袤三百步,蓄水
济塘下一带田亩。明成化间,知县朱光正立二石柱于塘左右,刻四至。按《县志》:东湖池在新村后。积东华山之水,阔数十丈,四时不涸,灌溉田亩。三营军民水利较多,其塘见存。
西湖池 有二:一在通海县西一里,蓄温泉水灌田。一在河西县北二里戴家屯,上延百步。明弘治十年,知县萧济始筑堤蓄水,以济塘下田亩。按《县志》:作南湖池,今壅为麦地。
秀山沟 在县西北,田赖灌溉。每遇山水泛涨,多被冲没,宜时加修筑。
窑沟 在县东北。按《明通志》:源自小关山,会临泸水。
碌碌塘 在县北胜郎村。上延八百步,袤五十步。蓄水以济交罗布等村田亩。
山后川 在县西李家庄。延二百步,袤一百步。东渠乡龙潭 在县西,出自九街子山麓,灌溉甸心、沙罗、车城等村田。
西堤 在县西。明万历三十二年,知县周邦举筑石闸。
东湖池堤 按《河西志》:在治南二十里,延四百步,袤三百步。明成化间,朱光正筑。按:治南无堤,疑为治北戴交营堤。今长河水淤,或失其旧耳。西湖池堤 在治东北二里,延四百步。明弘治十年,知县萧济筑,即今碌溪渡堤。
嶍峨县
大白邑沟 旧自嶍峨县阿习村引碌碌河水,灌大白邑田,今为嶍峨县阻。
大沟 自木加沙引碌碌河水,灌永城仓文沙冲小白邑田。康熙三十九年,县令蔡酬开。张公堤 按《嶍峨县志》:在县西二里大石坝。壅水灌田,园江水为患,居民苦之。知县张鸠工筑堤,士民感颂,有碑记。
松子园石渠 万历二十年修建。绵亘十里,灌溉利焉。
倪家冲堰 在县南一里,香柏村之左。
大石坝 在嶍峨县西北。
新龙堰   角池堰   大罗河堰砥柱堰   普龙堰 俱在嶍峨。明万历二十年,知县李先芳修。
鹦鹉塘 有二,俱在县鹦鹉山下。其一可资灌溉。
董家堰 在县东北二里,聚水灌田。
鱼池 在县北四里。
蒙自县
草湖堰 按《蒙自县志》:在南关外,决南湖水蓄之为堰,注于泮池。春夏滋以溉田,秋冬则以闸闭之。但恒雨易盈,恒旸易涸。
法果泉 在县南十五里。水经于新安所军田中,军人得壅激之,利已病邻。嘉靖年,郡幕周松及百夫长王昌浚之为渠,导水由山巅行二里,始复故道。决其淤塞分流,东注于县,合流于洒。鸡生三岊泉,军民利之,今废。
白谦渠 在县东二十里。万历时,邑人王邈凿山穷源,导水为渠。广一丈,深八尺,长四十馀丈。而合流于租革老龙潭之水。高堤坝以时蓄泄。凡役万人,费千金,历半载而后成。蒙民以为惠政,今废。
新平县
阿谢堤 按《新平县志》:在县南三里大石坝,壅水灌田,东南永赖。
青龙坎 在县西五里,筑大坝。灌溉纳起一带。土官村堰  阿谢山堰  太平村塘渺刺塘 俱在旧新化州岏㟽乡。龙王庙堤 在县归召乡。明隆庆六年,知州麦天惠筑。
邦那圩 登龙渠 俱在县禄库乡,可备旱涝。

临安府城池考

        《通志》本府〈建水州附郭〉
临安府城池 旧为土城。明洪武二十年,宣宁侯金朝兴檄指挥万中拓地,易以砖石。周六里三分,高二丈七尺,设四门。东曰迎晖,南曰阜安,西曰清远,北曰永贞。东南为钟楼。成化十六年,兵宪何纯重修。丁亥,流寇攻燬。皇清康熙四年,知府曹得爵、知州李滪、守备李承芳修葺。东北角绕西北及西南角有池。正东及东南无池。按《建水州志》:建水附郭,旧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宣宁侯金朝兴檄指挥万中、拓地董役相地所宜,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各为楼三层,高八尺。东南角为钟楼,看城小铺四十八座。正南外屏墙一座,本卫军器贮于各楼,锁钥掌于本府。各门内牌坊一座,扁以门名。成化十六年,兵备副使何纯重凿壕堑,深一丈,阔一丈。二十一年,分巡佥使刘福每门置二丈铁铳,为亭覆之。弘治元年,兵备副使谢秉忠于城上每三十步为一台,聚磻石。六年,兵备李孟晊于城墙下种树。十二年,兵备副使王一言修葺,城上壕旁,各增阑墙。东西二门外,置应捕官军房各六间。正德七年,兵备副使王昊于南北二门补设应捕官军房各六间,东门又添设夜不收军房六间。嘉靖二年,兵备副使王纳诲每门置严谨门禁、盘诘奸细二牌。五年,兵备副使戴书搆金鼓房十二间于东西门内。四楼俱有更鼓,铜漏则在东楼,但壕中无水。十八年,兵备副使鲍象贤欲引异龙湖水环注,升任未果。东门外官厅二所,处卫经历知事。四城内守门军房各十间。至丁亥年五月二十二日,流寇李定国陷城,先毁北城楼,并永贞、阜安、清远三坊。及铳亭应捕官军房,一时俱燬。皇清顺治十六年冬,大兵入滇,贺九仪复焚燬西南二角钟楼而去。今应捕官军房俱缺,官厅亦废。康熙四年,知府曹得爵重建北楼,钟鼓楼,并炮台。守备李承芳重建西楼。七年,知州李滪重建城楼、西瓮城门。奉府准三庠公议,改南向。外州县石屏州城池 明成化十六年,知州蒋彝因民居为四门。嘉靖三十年,筑土城,周二里三分。万历二十四年,知州萧廷对因旧城重修,改东南两门向。天启丙寅年,署州顾庆恩改创,州人陈鉴易以砖石,后圮。皇清康熙六年,知州刘维世重修,无池。按《石屏州志》
州旧无城池。成化十六年,知州蒋彝因民居为四门,曰东迎恩、西通贡、南拱辰、北钟秀。嘉靖三十年,元江兵变筑土城,周围六百七十四丈。就地建东西两城楼。万历丙申,知州萧廷对石砌瓮台,建东南北三楼,更四城门,名东海日,南云台,西宝秀,北龙朋。天启乙丑年,土垣崩裂,丽谯倾圮。六年春,署州事澄江府通判顾庆恩改创砖城。本州乡绅,左江道副使陈鉴为久远计,捐银二千首倡其事,乃克兴工城,去故址数十武。随地形,相民居拓出七十馀丈。七年秋竣事,周围七百四十八丈有奇,高二丈有奇,厚二丈。城外凿池,引异龙湖水。七年冬,修四城楼。皇清顺治年间,兵燹之后,城楼颓坏。康熙六年冬,知州刘维世捐俸六百金重建。四楼、北门、新平、基址,更砌砖台,高二丈许。建楼于上,规模宏敞,百馀日告成。城墙崩塌处,用石培补,可资防禦。阿迷州城池 旧为土城。明正统间,知州张安筑,高丈馀。成化十六年,东西二门圮,知州黄时中改立。嘉靖四年,分巡佥事傅尚文拓筑。万历四十五年,巡按御史吴应琦易以砖,周三里。丁亥年,流寇拆毁。皇清康熙九年,知州王民皞、吏目傅国瑗重修,无池。
《阿迷州志》:旧无城池。正统年,知州张安周围筑培,高丈馀。为四门,朝宗迎旭,望广拱极。成化十六年,夷人相雠,东西二门圮坏。知州黄时中改立,修教场于西门外。嘉靖四年,分巡佥事傅尚文拓筑之。兵备副使戴书督完。二十一年,都指挥石邦宪沿城立敌楼八座。二十二年,署印知州张哲修东西二门,署印州同知曹松改修南、北、东三门。王廷表云云南,国朝之边地。阿迷,云南之边地,自此五百馀里为交州界。宜筑石城。傅佥事所筑者,令民为之。高下不一,雨淋则倾,城外即田,水浸则仆。上官未尝往视,有司间视之,惟拘筑者,民怨中止。且四门不正日就倾圮。表尝与分巡佥事邵炼言,令官支库物修治。近抚按檄令修治,皆不应,今圮坏又甚矣。或补筑,或改筑,惟有责者裁之。
宁州城池 明嘉靖十年,巡按御史毛凤诏题建。十二年,知州李道全筑,周围五百六十丈,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州严敬重修,无池。按《宁州志》:所载甚略。按《明通志》:城凡三门,西会通,东顺化,南宁远,北负以。楼扁曰环翠。
通海县城池 明洪武十五年,指挥陈镛创土城。二十四年,指挥储杰易以砖石。周二里,高一丈七尺,有池。按《通海县志》:县旧无城。明洪武十五年,以通海为东南要领,置守禦千户所二,分
屯设守。指挥陈镛创立土城。二十四年,指挥储杰砌以砖石。周围二里,高一丈七尺,开四门。东泰和,西庆丰,南迎薰,北镇海。池阔一丈八尺,深一丈,此禦城也。万历三十九年,知县杨翘瀛以土寇攻劫,民不宁居。紧连禦城,建县城于秀山之麓,筑土高厚与禦城等。周围约二里,又于大桥建一土城,防护客店。往来商贾甚便。丁亥年,土逆沙定洲叛,宁州土官禄永命窃据通海,毁其县城,并大桥土城亦毁之,以故官署灰烬,民居倾荡。今官署暂寄禦城,而禦城楼橹尽废。山川之秀脉不聚。官多留滞,吏多舞法闾阎。不即登熙皞之风意。风水之说,有不可诬者。
河西县城池 旧无城。明成化间,知县朱光正因民居,立南北二楼,后废。至崇祯二年,署县周莫仪建石城,周二里三分,无池。按《河西县志》:城旧在螺髻山下古休腊地。明成化间,迁普应山下上义坊。今城地稍因民居立南北二楼,象城野居。万历四十年,知县赵筑土垣壅之。崇祯六年,巡抚蔡侃,巡按姜思睿,檄署县临安府推官周莫仪,易以石城。周二里三分,高丈馀,厚数尺,雉数百,门铺全,无池。
嶍峨县城池 明正德六年,知县胡淮筑土城。周一里三分,高一丈二尺,后渐圮。嘉靖三十年,知县邵元善创四楼。崇祯甲戌,易砖城。按《嶍峨县志》:城辟四门,皆有楼。城高一丈三尺,周围三百三十七丈,计一里八分,厚四尺。近河卑湿处,更立排栅以障之,年久倾坏,是非长策。嘉靖三十二年,知县邵元善新创城楼,东曰朝天,西曰镇彝,南曰来薰,北曰拱辰。虽云可观,尚未尽美。崇祯庚午年,改建砖城,制度稍壮,可禦外侮。历年增修,规模略备。
蒙自县城池 明成化二十年,县丞陈溥筑,后渐圮。万历四十二年,邑人尹绍皋、尹绍夔捐金建砖城。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七尺,无池。按《蒙自县志》:旧无城。成化二年,县丞陈溥始筑土墙,周围七百丈,辟四门,置楼橹。东曰拱曦,西曰朝岳,南曰宁清,北曰通贡。万历元年,抚军邹公以征蛮之役,驻师于县,更其门之额,取象于蒙。东曰果育,南曰时亨,西曰利禦,北曰养正。其后知县欧阳晖、李时用再修之。然土性不坚,随修随圮。邑绅尹廷俊乃帅其子若孙捐筑石城,计费万八十馀金,因以其子孙之名名其城。东曰奎壁,西曰皋夔,北曰禹稷,而名其南曰见湖,则廷俊之号也。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七尺。丁亥年,为流贼所平。后虽少为修补,然功大而难复。历今迥非旧制矣。县旧无池。明崇祯四年,邑人以寇患,浚壕。土无泉脉,或言不利于民,遂止。
新安守禦所城池 先筑于花丈里,名花丈城。后迁补瓦寨,距邑治十里。正德十二年修筑。周围二百一十丈,有二门。南门禦远,北门永安。康熙二十五年所裁,今城仍旧。
新平县城池 明万历十九年,知县李先芬筑土垣,周四百丈,高一丈五尺,有池。按《新平县志》:城辟四门,皆有楼。城高一丈八尺,周围三百三十八丈,计一里九分零,厚五尺,计堵口六百五十七,始自。万历二十年,知县李先芬筑土城,高一丈五尺,厚三尺五寸。架椽覆瓦,城外挖壕,周匝三百五十丈。开四门:东寅阳,西阜成,南镇元,北拱极。至崇祯七年,知县业元惠详请改建砖城,迁于旧治之东,离五里许。后十年,知县郭秉忠修饬,标题四门。东望五华,南薰解愠,西连雁塔,北门锁钥。制度稍壮,可禦外侮。间年增修,规模少备。

临安府关梁考

        《通志》本府〈建水州附郭〉
箐口关 在府西曲江北,设有巡检。
曲江桥 在城东北百里,长三十丈,系木桥。明天顺间建。万历三十二年,僧如净与张国相募缘董工。乡绅、都御史王恩民倡,首创石桥。巡按御史沈正隆、兵备佥事龚云致各捐资重修。香木桥 在城东八十里。
三公桥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今改名飞虹。泸江桥 在城南一里,明宣德间建,跨泸江。正德中,义民王镐等重修,复圮。万历初,乡民沈崇儒甃以石,覆以屋。
天生桥 在城南婆罗庄哨。有石跨流,自然成桥。
白鹤桥 在城南五里,明景泰间建。按《明通志》:名百花桥。
会安桥 在城西北黑冲山下。明弘治间,徐宣甃石。
板桥 在城西北十里,明弘治间钱锐建。十架桥 在城西四里,明景泰间建。
通贡桥 在城东北三十里,明弘治间建,后高辛重修。
迎恩桥 在城东一里,初以木为之。明正统间,甃以石。
青云桥 在城东十五里,同知乡绅张儒象建。飞虹桥 在城东十五里,跨中沟,明正统间建。按《建水州志》:康熙三十七年,堤决冲没。寿官陈光绪同郡绅士捐建石桥,上覆以阁。非仅利涉,亦以固河堤也。
赛公桥 在城东二十里,居人余先觉建。清流桥 在城北二里,明天顺间建。
浣衣桥 在城南五里,跨小河。明正统间建。成化间,居人叶丹重修。
永安桥 在城西十里,跨白龙渠,明成化间建。登瀛桥 在城西,明成化间建。
玉虹桥 在城东十里。长四丈,广半之。明宣德间建。
三河桥 在玉虹桥南,三河分流,二桥相望,明正统间建。
登龙桥 在东城迎晖门外,跨壕上,砌以石。东廛水患稍息。万历二十九年,郡人共建。
锁龙桥 在城东门近城。内外水皆由此出。一名汇源桥。
张家木桥 在曲江沙坝,为塘站通道。江水深阔,人苦褰涉。张国相之祖源造木桥以济,但夏秋每苦漂没。源置腴田一区,永作桥费,数百年来,行人利之。
石屏州
宝秀关 在州西,地接元江,设有巡检。
修冲桥 在州东四十里,交建水州界,往临安要路。
顾公桥 在州东门外,明署州通判顾庆恩建。化龙桥 明乡绅、参议杨廷相父子建。
通贡桥 杨琼建。
福森桥 杨名学建。
许家桥 明乡绅许子言建。
通远桥 在矣落桥东五里,明弘治间建。矣落桥 在城西八十里,跨矣落河。明天顺间建。
阿迷州
东山关 在蒙乐村。明宣德间,设有巡检,久裁。通济桥 在州城东,明弘治间建。
小桥 在城西门内,明成化间建。
新桥 在城东北,离城五里。石梁,三空,以济东河。广二丈,长十馀丈。
永安桥 在城东二里,明天顺间建。
永兴桥 在城东,明弘治间建。
东桥 原系木桥,今废。
通安桥 明弘治间王晟建。
古城桥 在州南。
香木桥 在治南一里,石梁,一大空,以防群山潦水。相传有水怪藏山岩中,遇雷雨水涨,间出为患。辄倾坏桥梁空处,乃为龙头二尺许。下衔巨铃,风摇声铮铮然,以镇之。兵乱时,铃为窃去。南桥 在治南,离城五里,即水泉桥。下石上木,三空。广一丈,长八尺馀,以济浑河。明知州方逢盛建。
西桥 在城西。
义桥 在治西,离城八十里。木梁广一丈八尺,僧人募缘修建。
泰安桥 在城西三十里。按《明一统志》:在阿迷州西三十里。
宁州
甸苴关 在州西北,设有巡检。
卢公桥 在州城西三里,跨元江,通甸苴关。明正德十六年建。崇祯十四年,乡耆王杰重修。霁虹桥 在城西三里,明嘉靖八年建,今圮。恩永桥 在城南三里,跨恩永河,先年搆木桥。明嘉靖甲寅,御史张凤翀改建石桥。
观音桥 在城东七里。
广嗣桥 在城西北,张中建。
黄澄桥 在城西北三十里。路当通衢,涧狭水险。明隆庆七年,州民黄澄建。万历间,其子重修。浣江桥 在州治北四里。
惠济桥 在治东三里。
赛公桥 在治北五十里。
通惠桥 在治北七十里。
小江桥 在治东八十里。
广济桥 在治东七里。
通海县
建通关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南一十里。宁海关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北一十里。沈家桥 在县东六里。此沟受新村一带浑水。高家桥 在西郭外。
永济桥 在县东二里。
尼郎桥 在县城迎薰门外。
溥利桥 在县东百步,明弘治间建。
秀江桥 在县城西南。秀山涧水,潺湲至海。迎恩桥 在县东,俗呼大桥。
登瀛桥 在秀山半,名升仙桥。
河西县
曲陀关 在县西。
锁龙桥 在县治南四里,明崇祯年建。
永济桥 在县治北,明弘治间建。
阳关桥 在县北二十五里,明万历八年建。碌溪桥 在治东。长虹三渡界于湖中,与苏堤小异。
指南桥 在城南二里,明弘治间建。
小街子桥 在治东十五里,小街子西。桥甚巨,向为窑冲河设,今西徙,犹存其制。
嶍峨县
老鲁关 在县西三十五里,通沅江要隘。伽罗关 兴衣关 俱在县北。
济川桥 在县东门外,旧系木桥,年久倾圮。知县吴懋英捐金,劝众改造石桥,今圮。
练江桥 在县城西半里。
通济桥 在县城西北十里。
桂峰桥 在县南一里。
龙江桥 在城东六十步。水大用舟楫,水小设桥。
蒙自县
箐口关 在县西七十里。嘉靖二十八年建。原系箐口关,旧设巡检,今裁,改关为铺。
永安桥 在城西门外。明万历间,巡抚邹应龙建。
长桥 在城北二十里,长十丈。明天顺三年,土官禄刚建。
宜民桥 在矣渡铺。明洪武间,县丞李复造。周玺、朱良宾重修。
倘甸桥 在城北七十里,明天顺三年建。今名万里桥。
兴衣乡桥 在石桥巡检司东一里。
艾家桥 在鸡街。天启三年,艾清溪之妇饶氏建。
矣波渡 在县西三十里,有船。
箐口渡 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
新平县
太平桥 在县东三里,今圮。
广济桥 在县西南三里,今圮。
永定桥 在县东三十里,易为水圮。现在兴修。回龙桥 在县东城外。
飞凤桥 在县西北一里。
七曲桥 在新化城东五里,今圮。
妥甸桥 在城西三十里,今圮。
纳楼长官司
纳更三渡 在纳楼巡检司,陇墩、蛮板、蛮汪是也。
禄逢渡 在司南四十里。
乍甸渡 在司东南二百里。
阿土渡 在司东一百五十里。
亏容长官司
槟榔渡 在司西北五十里。
茶甸渡 在司西北四十里。

临安府公署考

        《通志》本府
临安府治 明洪武二十二年,通判许萃建。成化二年,知府钟英重修。万历四年,知府昌应时增修。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府黄明重建。
建水州治 在城内府东南,明洪武十五年,知州张大本建,后因兵燹。皇清康熙七年,知州李滪迁移东南隅。
吏目署 在州治东南隅。
提学道行台 即州旧署。
礼宾亭 在州东北虎街,弘治十五年建,今废。翠屏公馆 在州东北五十里。嘉靖六年,兵备副使戴书建。
曲江公馆 嘉靖六年,兵备副使戴书建。曲江驿 永乐十九年,驿丞何俊建。顺治十八年裁。
箐口关巡检司 在曲江北。永乐五年,设有官吏弓兵。
总镇府 在北门内,原察院行台。
中营游府 在城南,乡绅祁上合住宅。
左营游府 在城东北,乡绅曹宗载住宅。右营游府 在城西,指挥钱崇时住宅。
中营守备 在城南,乡绅朱国应住宅。
左营守备 在城西,杨乡绅住宅。
右营守备 在城南,乡绅李宗琮住宅。
外州县
石屏州治 在州城内,明洪武十六年建。皇清康熙十年,知州刘维世重修。按《州志》:正堂三间,
川堂五间,后堂三间,左右公廨各七间,谯楼三间,仪门三间,住房五间,厢房六间,土地庙、寅宾馆俱在仪门外,禁狱在仪门内。旌善亭、申明亭俱在州前,分司在东厢。明弘治四年建,今有房六间,修为庄仓、内预备仓、外预备仓、育贤仓、宝秀义仓、五亩义仓,今俱废。东门义仓旧止三间,北门军仓见收圈,拨田租仪仗库川堂左。吏目署 正厅、后厅、住房各三间,仪门三间,马房一间,厨房一间。
宝秀巡检司 正厅三间,大门一间,住房三间。宝秀驿丞衙 在州城内。
铁冶所 在旷野。
河泊所 在小水,今俱废。
养济院 在城内。
演武厅 在北郊,今俱废。
阿迷州治 在城内,明洪武十六年建。皇清康熙十年,傅国瑗重建。按《州志》:明宣德年建,兵燹无存。至己丑年,知州刘誉重建。大门三间,土地祠三间,仪门三间,大堂三间,左仓三间,右库三间,东西书吏房各三间,川堂三间,三堂三间,主房三间,厢房各三间,东有轩轩,前有小池,有亭。
吏目署 按《州志》:在州署大门内东首。大门一间,二门一间,大堂三间,主房三间,厢房二间。宁州治 在城内,明洪武十六年建。皇清康熙五年,知州严敬迁建。二十六年,知州金鸣凤增修。按《州志》:大堂五间,东西廊各五间,川堂三间,觐光楼三间,厢房各三间,住楼五间,厢楼各三间,寝室三间,戒石亭一座,仪门三间,左右角门一间,大门三间,左土地祠,右禁狱,前迎宾馆,左旌善亭,右申明亭、龙亭库、育贤仓、祭器库、预备仓。
同知署 按《州志》:在大堂左。大堂三间,厢房各三间,堂后倒八尺三间,内宅三间,厢厨全。吏目署 按《州志》:在大堂右,堂宅同左署。以上各署,明洪武年建。后于康熙元年,州牧丁天辉建大堂三间,后楼三间。三年,州牧曹诚修建左廊六间。五年,州牧严敬移建州治东。
通海县治 在城内,明洪武十五年建。明末焚燬,侨寓民居。按《县志》:旧在城内。正堂、川堂、后堂、左右公廨、谯楼、仪门、住房、厢房、园池、亭榭。仪门外建土地祠、寅宾馆。谯楼外建旌善亭、申明亭,今俱毁,权住武弁衙门。
典史衙 按《县志》:旧在县署谯楼内。正厅、后厅、住房各三间,仪门一间,今废,寄居民房。
驿丞衙 按《县志》:旧在县城东,今裁。
阴阳学 医学 按《县志》:俱在县侧,今裁。河西县治 在城内,明洪武十五年建。皇清康熙十年,知县邓苑重修。二十五年,知县李维藩增修。按《县志》:仪门三间,大堂三间,左仓房六间,右班房二间,川堂三间,右书吏房三间,由川堂侧南入楼。房三间,东西房各三间,宅右花厅三楹,书房一间,鱼池一,前耳房一间,大门内土地祠三间,监房三间。
捕厅署 按《县志》:大门一间,正堂三间,耳房一间,内宅三间,耳房一间,客座一间。
嶍峨县治 在城内,明洪武十四年建。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吴懋英增建。按《县志》:大门三间,西班房一间,土地祠一座,仪门五间,监狱一间,仓房一间,大堂五间,东西仓房两间,两厢房六间,后厢房两间,宅门一座,正房五间,两厢房六间,西厅三间,书房一间,厨房三间,马房三间,箭场一道,菜园一圃,东仓三间,筇川仓房三间,库房无。
典史署 按《县志》:大门一座,正厅三间,后楼三间,厨房二间,马房一间。
巡检司署 按《县志》:大门一间,仪门三间,正厅三间,后堂三间,厢房两间,马房一间。
蒙自县治 在城内,明洪武十五年建。按《县志》:大堂三间,堂右库房二间,今废。六房,号舍六间,戒石坊一座,土地祠一间,仪门三间,迎宾馆三间,在仪门外左,今废。监禁一所,在仪门外右。大门三间,旧有谯楼,今废。旌善申明亭,今废。二堂三间,堂左客厅三间,茶房一间,厦房五间,马房三间,内书房二层,内宅楼房三间,左右廊房六间,厨房三间,外官仓二所,在县左右。收贮捐输、捐纳等谷。
县丞衙 按《县志》:在县东,今废。
典史衙 按《县志》:在县东南隅,典史邹廷崧建。巡检司治 按《县志》:在县北七十里箐口,永乐间建。后迁于倘甸,今废。
养济院 按《县志》:明万历间,知县李时用建。李国用重修,今改建城北。
义仓 按《县志》:在治东隅,即桂香殿也。田共大小三十路,额租三百三十两,额粮一石七斗。秋冬两季,放给孤贫。
新平县治 在城内,明万历十九年建。按《县志》:大门三间,西班房一间,土地祠一间,仪门三间,监禁一间,大堂五间,东西两厢、仓房二堂五间,内宅门一座,主楼三间,马房三间,书房三间,花厅三间,内宅东西各三间,菜园一圃。
典史署 按《县志》:大门一间,正厅三间,后楼三间,厨房三间,马房一间。
巡检司署 按《县志》:在扬武坝土城内,去县九十里。旧制通判一,推官一,照磨一,俱在府治内。州一,在新化城内。巡检司三:一在曲陀,一在伽罗关,一在箐口关。驿七:一在曲江,一在新建,一在宝秀,一在阿迷,一在矣马硐,一在罗台,一在通海。税课司一,在府城阴阳。医学皆全,今俱废。明制旧设一卫指挥,二守禦千户所。皇清顺治十六年,改为守备千总。临安卫在府城,通海禦在通海,新安禦在府东南。康熙六年裁,今俱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