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七卷目录
大理府部汇考一
大理府建置沿革考
大理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大理府星野考
大理府山川考〈水利附〉
大理府城池考
大理府关梁考
大理府公署考
大理府建置沿革考
大理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大理府星野考
大理府山川考〈水利附〉
大理府城池考
大理府关梁考
大理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六十七卷
大理府部汇考一
大理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三代时国曰昆弥。战国属楚。汉元封间,置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蜀汉分置云南郡。晋因之,兼置宁州。李特据蜀,属汉州。宋属河阳郡。齐改属西河郡,梁陈仍之。隋分置南宁州,属益州总管府。唐属姚州。开元后,蒙氏窃据,名羊咀咩城,号大礼国。后郑赵杨三姓继据之,至段氏曰大理。元宪宗时,立上下二万户府。至元间,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所,改置大理路。明改路为府,领州四县三,长官司一。皇清因之。康熙五年,改北胜州,隶大理。领州五县三,
长官司一。
太和县〈附郭〉
汉叶榆地,唐开元末,皮逻阁逐和蛮取之,名太和城。元初立上、中、下三千户所,寻罢中千户所,立录事司并县,后复升为理州。又罢州改县,曰太和。及河东路属大理路,明太和县。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卫,分境屯赋并县。
赵州
汉属永昌郡。唐姚州境地,蒙氏为赵睑。皮逻阁置赵郡,阁罗凤改赵州。宋段氏改天水郡。元初立赵赕千户所,隶大理下万户府。至元中,改为州。又于白崖睑立建宁县,寻县并为州。明赵州,领云南县。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景东二卫,分境屯赋并州。
云南县
汉云南县,隶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蜀汉改属云南郡。唐初置云南州,贞观中改匡州,领勃弄、匡川二县。后仁果据之,号白子国。蒙氏为云南州,改品甸县。晋云南州。元立品甸千户所,至元中复为云南州。后降为县,隶大理路。明云南县,隶赵州。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洱海卫,屯赋并县。
邓川州
汉叶榆县地。唐邆备州,隶姚州都督府。后为邓赕诏所据,南诏并之,置邓川睑,后改德源城。宋大理段氏因之。元初立德源千户所,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中,改邓川州。明邓川州,领浪穹县。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卫,分境屯赋并州。
浪穹县
汉叶榆县地,浪穹诏居之。唐初为南诏所侵,其王铎罗望移保剑川,更称浪剑。贞元中,南诏并之,立浪穹州。元立浪穹千户所,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中,改为浪穹县,与凤羽县俱属邓川州。明并凤羽入浪穹县,隶邓川州。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卫,分境屯赋并县。
宾川州
汉叶榆地。唐姚州地,蒙氏太和楚场地。元为太和赵州云南县之境。明弘治七年,割太和九里,赵州一里,云南县二里,建设宾川州。隶大理府。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大罗卫。康熙二十六年,又裁大理卫,分境屯赋并州。
云龙州
元旧云龙甸。至元末,立云龙甸军民总管府,并防送千户所,隶金齿宣慰司。明置云龙州,隶大理府。皇清因之。
北胜州
战国白国地。汉铁桥西北为施蛮所据。唐贞元
中,南诏异牟寻始开其地,名北方赕。又名成偈赕,又改名善巨郡。宋段氏改为成纪镇。元置施州,后改北胜府,属丽江路军民宣慰司。明初为北胜州,属鹤庆府。寻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以州隶之。正统六年,改隶布政使司,与卫同治。又以浪蕖州属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皇清因之。康熙五年,改隶大理府。康熙二十六年,裁澜沧卫,屯赋并州。
十二关长官司
元本云南楚场地。至元间,因僻险,始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所。明改置长官司,隶大理府。皇清因之。
大理府疆域考
《通志》大理府疆域图本府
东至姚安府界二百八十里。
西至蒙化府界六十三里。
南至蒙化府界七十里。
北至鹤庆府界一百五十里。
由府至省八百九十里。
东西广三百四十三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太和县〈附郭〉
东至宾川州界二十里。
西至蒙化府界六十三里。
南至赵州界三十里。
北至邓川州界七十里。
赵州
东至宾川州界三十里。
西至蒙化府界三十里。
南至镇南州界二百三十里。
北至太和县界二十里。
云南县
东至姚安府白盐井界二百里。
西至赵州界二十五里。
南至赵州界一百里。
北至宾川州界四十里。
邓川州
东至北胜州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永平县界五十里。
南至太和县界二百里。
北至浪穹县界三十里。
浪穹县
东至鹤庆府界二十里。
西至剑川州界二十里。
南至邓川州界八里。
北至剑川州界一百里。
宾川州
东至云南县界四十里。
西至太和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云南县界五十里。
北至北胜州界一百二十里。
云龙州
东至浪穹县界九十里。
西至保山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永平县界八十里。
北至丽江府界一百一十里。
北胜州
东至四川盐井卫界三百四十八里。
西至鹤庆府界二十五里。
南至宾川州界一百一十三里。
北至永宁府三百八里。
十二关长官司
东至白盐井提举司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云南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姚安府界三百里。
北至宾川州界一百七十里。
形胜附本府〈太和县附郭〉
东有若水九岩,南有昆弥铁柱。黑水云龙扼其西,极铁桥石门为之北关。《旧志》苍山为险,榆河为池。阻以回岭崇冈,缘以漾濞巨浸洵。南服之都会,据全省之上游。按《府志》:背负苍山,面临洱水。龙首龙尾内关山水之交,沧江金江外固门户之势。接永腾为羽翼,联鹤丽为籓篱。
赵州
左濒西洱河,右障昆弥岭铁柱岩,城南锁叶榆庭户。按《府志》:北环玉洱,南障昆弥,更藉铁柱之馀威,即壮金汤之胜气。
云南县
川原平衍,冈峦四塞,为全省神皋。按《府志》:品甸掌平鼎山,屏列居然胜概。
邓川州
西镇象山之足,南据龙关之首。苍洱上游,此为要郡。按《府志》:南扼龙囟,西倚象岭。控罗川而接凤羽足巩榆郡之上游。
浪穹县
扼塞两江,灌输宁水、南诏、奥区。按《府志》:窿坪踞首,寄海荡胸,左据茨河,右钤满峡。弓垣加谨,谁其窥之。
宾川州
钟英东峙,鸡足西盘。内拥赤崖铁索之岩区,外绕金江洱水之天堑。按《府志》:箐连铁索,江限金河,鸡足逼天,凤冈抱郭。要使伏莽之无徒,即为郡东之屏蔽。
云龙州
后阻澜江,前带泚河。崇山复岭之中,号称岩郡。
北胜州
孤悬江外,列岫成城。北控吐蕃,有扼吭拊背之势。
大理府星野考
《府志》府总滇在汉为益州郡,属梁雍之域,梁雍属秦。故班固《地理志》曰:秦地于禹贡时,跨梁、雍二州于天官,为东井舆鬼之分野也。牂牁、越隽、益州皆宜属焉。由此观之,则大理之星野,总在井鬼之分矣。
东井八星,舆鬼四星,皆在未宫南方,朱鸟之首。井宿三十度,鬼宿五度。井鬼之中,南河三星居南,北河三星居北,是为两戒。按皇甫谧《帝王世纪》: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为晋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为秦之分野。然费直起毕九度,蔡邕起毕六度,为实沈。费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为鹑首言人人殊非真知灼见者,未易与之辨。独僧一行,则以东井舆鬼,皆次鹑首也。其论井鬼之分野,以南河、北河二星,分两戒以定之。北河为北戒,南河为南戒,东井居两河之阴。自山河上流,当地络之西北,舆鬼居两河之阳,自汉中东尽华阳,与鹑火相接,当地络之东南。鹑首之外,云汉潜流而未达,故狼星在江河上流之西,弧矢天鸡皆徼外之备也。西羌、吐蕃、吐谷泽及西南徼外彝,皆占狼星。由斯以言,则大理星野固属井鬼,然北近吐蕃西,南去交缅不远占星者,尤宜留意于天、狼弧矢之间乎。
大理府山川考
《通志》本府〈太和县附郭〉点苍山 一名灵鹫,绵亘百馀里。环列东向,巉崖积雪,盛夏不消。中峰起云,奇幻莫状。入秋云系山腰,称曰玉带。林阻谷奥,无猛兽毒蛇。蒙氏号为中岳。峰十九:曰斜阳,曰马耳,曰佛顶,曰圣应,曰龙马,曰玉局,曰龙泉,曰中峰,曰观音,曰应乐,曰雪人,曰兰峰,曰三阳,曰鹤雪,曰白雪,曰莲花,曰五台,曰苍琅,曰云弄。溪十八:曰漠南阳,曰葶蓂,曰莫残,曰清碧,曰龙,曰丝玉,曰中,曰桃,曰梅,曰隐仙,曰双鸳,曰白石,曰灵泉,曰锦,曰芒涌,曰阳,曰万花,曰霞移。峰夹溪飞泻而下,东注于洱海。环海之外,复有诸山,曰青岭,曰鸡岩,曰玉几,曰罗筌,曰曩葱,曰龟。若拱若揖,其间石窟岩峦,不能殚述。山顶有泉,曰高河,深不可测。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高千馀仞。有峰十九,苍翠如玉。盘亘三百馀里,山顶有高河泉,深不可测。又有瀑布,诸泉流注,为锦浪等十八川。蒙氏封为中岳。明洪武中,沐英征大理。出点苍后,立旗帜以乱之,遂克其城。即此山也。元高昌雅诗:水绕青山山绕城,由来人杰地应灵。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明张羽歌三山标海,裔五岳,名中州,安知金马碧鸡外,乃有点苍千仞之神丘,愚公有力不得移。至今郁郁盘荒,陬阴。崖犹遗太古雪,白石一化三千秋。
石门山 在苍山之阴。长松参天,高岩蔽日。玉案山 在叶榆河崖。上刻云此水可当兵十万,昔人空有客三千。司马相如、司马迁俱曾至此。
西洱河 一名昆㳽池,又名㳽海,即古叶榆水也。发源罢谷山,经浪穹,名宁河。至普陀崆,名蒲陀江。又一源出鹤庆府,会蒲陀江入邓川界。分为罗时江、弥苴祛江、怒地江,俱南流入上洱池。至府东名西洱河,以形如月,生五日抱珥之状也。中有三岛,曰金梭,曰赤文,曰玉几。水涯有洲,曰青莎鼻,曰大贯,曰鸳鸯,曰马廉。受十八溪水,绕府西南。由石穴中出点苍山后,入蒙化府界,会漾濞江。按《明一统志》:在府城东,古叶榆河也。一名洱海,又名西洱河。源自邓川,合点苍山之十八川而汇于此。形如人耳,周三百馀里。中有罗筌、浓禾、赤崖三岛及四洲、九曲之胜,下流合于样备江。浓禾岛形如几案,故又名玉案山。十八溪 名详点苍山下。其梅溪又名瀑布泉,秋夏间奔流山坳。中有一石,大如马,水激石跃,铿鍧如雷。清碧溪又名翠盆水,峪列三盆。涧流叠注,翠碧交加。
救疫井 在点苍山下。疫疠者饮之,即愈。
赵州
凤仪山 在州西一里,又名三耳山。一身两翼,如凤来仪。
宿龙山 在州西北。按《明一统志》:在州治南。唐镇南将军建浮图其巅。
龙伯山 在州东。与凤仪山对。
五佛山 在州东。按《明一统志》:在州治南。下有泉,不竭不溢,呼曰圣泉。
赤佛山 在州南三十里。
昆弥山 在州南四十里。西平侯沐英更名定西岭。按《明一统志》:高千馀仞,设关其上。大江之源出焉。
九龙顶山 在州西南五十里。九峰相聚,势若游龙。
毕钵罗窟 在州南六十里,白崖川西山。岩壁耸拔,林麓蓊葱。
礼社江 在州东南。流经白崖,至定边绕镇,南入于元江。按《明一统志》:源自州白崖睑,至楚雄,合澜沧江。
大江 源出定西岭,经九龙顶山,名波罗江。入西洱河。州之带水也。
昆雌江 源出蒙化之巍宝山。合礼社、赤水二江,会元江入交阯。
云南县
青华洞 在县南八里。悬岩滴乳,石窍玲珑。日月光照,可行十馀里。
水目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中多佛刹,巅有深泉。
天花山 在县南。按《明一统志》:又名南华山。龙兴和山 在县西。按《明一统志》:在县治西北。其山高大,如扶风太乙之状。郁然高峻,与云气连接,固阴互寒。虽盛暑不热。《广志》曰:五月雪霜告然。
九鼎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九峰并峙,簇若青
莲。石穴崆峒盘折而上,令人有挟风羽化想。僧斋静室,如蜂房鹊巢。下临绝壑,有溪名万花。涟漪可濯,卉草沿堤,游人四时不绝。
宝泉山 俗名梁王山,礼社江发源于此。叶镜湖 在县南三十里,中有石如镜。
一泡江 源出宝泉山,流绕县城,入青龙海。经铁索营,归金沙江。
青湖 在县西南,其深莫测。永乐七年,黄河清,此水亦清,至今不浊。
溪沟 在县西三里。源出宝泉山,入定边界。夹岸十里,花卉繁茂,即万花溪也。
青龙海 在县东南十里,水源出入回折如龙。周官些海 在县东北十五里。按《明一统志》:又曰小蒙舍海。
龙洞 在县东五十五里。叠嶂层峦,中涵巨津。
邓川州
象山 在州西,州之镇山也。
卧牛山 在州东北。
东山 在州东七里,下有龙潭。
鼎胜山 在州东南,洱河为带。渚屿萦回,波光潋滟。钟山 在州北八里。昔邓赕诏避兵居之。南诏潭 在州西二十里,阔十馀里。三山环峙,万木阴森,一面有石墙,为昔人避兵处。
星鲤泉 在州东十里,其中有鱼,额多星点。按《明一统志》:自山麓石崖下涌出,注为池,深不可测,灌溉甚多。
罗时江 南流入洱河。明知州周之相开河尾一道,灌溉赖之。
浪穹县
方丈山 在县东。
灵应山 在县东二十里。岩有石像,祷雨辄应。按《明一统志》:在县东二十里,峻拔高耸,上有石岩,岩中有石观音像。
天马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上有镇蝗塔。佛光山 在县东二十里,山半有洞,可容万人。后尤崄。名一女关,明征普笃颜于此。宁山 在县西。按《明一统志》:形如凤翼,又名凤翼山。
凤羽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旧名罗浮。蒙氏时,有凤死于此。九月百鸟咸集,啁啾哀鸣。土人以火取之,多得异禽,故又名鸟吊。
罢谷山 在县北二十里。传为兰沧江之伏流。蒙次和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三面险峻,一面临河。昔施浪诏居焉。
莲花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按《明一统志》:状似莲花,三面陡绝,惟一面才通一马。山麓有唐僧三藏所建浮图,镇红孩儿之怪。
洞山 在县西南。洞中有水,上承岩溜,其声珊然。
大营河 在县东十里。经水皮村,会于宁河。九龙泉 在佛光山下。其泉有九,俱自石窍中涌出,灌溉赖之。
宾川州
鸡足山 在州东一百里。一顶三支,俨如鸡距。《名山记》:为九重,岩上有石门,曰华首佛刹。大者凡七十三仙灵窟,宅名胜不可悉。载《佛书》云:周孝王五年丙辰岁,迦叶波既付法阿难,乃持僧伽梨衣入鸡足山,以待慈氏下生。传即此处。钟英山 在州东百里,饶竹箭毛革之利。笔架山 在州东五里,拱向学宫。
乌龙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东建白塔,北多奇石。有观音洞,石像大士,貌甚庄严。按《明一统志》:白塔山在乌龙山之东麓,其上有塔。奇石山在乌龙山之北麓,山多奇石,空窍玲珑。上有大王庙。观音洞在州西南,崆峒㟏岈,奇诡不可名状。中有天然石观音像。
翠屏山 在州西北四十里。按《明通志》:形方而顶平,苍翠横列如屏。
金沙江 在州东北,即若水也。
孙水 在州东北,金沙江之别流。《水经注》曰:白沙江,司马相如梁孙原即此。南入若水。按:若水经金沙江巡检司地,与绳水、孙水、淹水、泸水、大渡水会为一津,东流注马湖江。武侯南征曾渡此处。
七溪 曰钟良,曰银,曰石宝,曰寒玉,曰通洱,曰赤龙,曰丰乐。皆资灌溉,而丰乐为最。
大河 出梁王山,合竹泉、横溪,经州北入金沙江。
金龙湫 在州西百里。按《明一统志》:洱河之东,林木茂密,泉声混混。行人过之,毛发悚然。祷雨
辄应。
乌龙池 在州西南五十里。居民作堰灌田。
云龙州
三崇山 在州西五里。壁立万仞,人迹罕到。有行至半山者,遇雷雨、沙石而止。相传即古三危山。
兰沧江 在州东二里。传即黑水,源出吐蕃鹿石山,本名鹿沧。流入滇境,首过兰州,故称兰沧。后人讹为澜沧,或又讹浪沧。自丽江经州东南,过永昌、蒙化、顺宁、景东、元江、交阯,达南海。按《山海经》曰洱水西流入于洛。故兰沧又名洛水。言脉络分明也。
沘江 自老君山后发源,入州界合于兰沧。
北胜州
乌洞山 在州西二里。上列五峰,下有一洞。东山 在州东二里。石壁刻吴道子画大士像。兰沧山 在州西南二里,高二百馀丈。
三泉山 在州东南三里。崖涌三泉,民资灌溉。鸡鸣山 在州西二十里。
甸头山 在州北三十五里。
大坡南岭 在州东南一百里。上有龙湫,闻人声则风雹立至。
老虎山 在州南一百三十里。其形如虎,昔多山怪。武侯乃断其首。
白角山 在州西白角乡。
九龙山 在州南。
罗易江 在州东,流入永宁府。
程海 在州南四十里,周八十馀里。相传本陆地,有程姓居此。一夕忽沉为海,故名。
程湖 在州南五十里,下流入金沙江。
九龙潭 在州西十五里,下流入金沙江。五浪河 在州西五十里,源出四川。
白角河 在州西南,流入西蕃界。
桑园河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流入金沙江。
《通志》未载山川。《太和县志》鸡足山 按《明一统志》:一名九曲山,在府治洱海东北一百里。峰峦攒簇如莲花,盘曲九折。共三足,上有石门,七十二寺仙灵所居。林樾雄深,梯嶝险绝。世传佛弟子大迦叶守佛衣以待弥勒之所。盖洞天也。绝顶五更见日出之光,伟观非一。游人须旬日半月,乃可尽其胜焉。
瀑布泉 按《明通志》:在点苍山应乐峰之南。涧曰梅溪,夏秋瀑布,下有盆涡,盆中有一激石,其大如马。水激石跳,铿鍧如雷。千仞壁上有诗,不留姓氏。翠壁千寻挂玉泉,盆涡激石几干年。当时跃浪如龙马,砥砺磨砻变却圆。疋练捲将高五尺,须臾坠落潭花白。如今任运自推移,等閒占断蛟龙宅。
翠盆水 按《明通志》:即青碧溪,在马龙峰之南。峪有三盆,涧水三叠。盆中水清,石丽翠碧交加。药师井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此水造纸极洁白。
《赵州志》
赤水江 按《明通志》:源出定西岭。
普河鱼池 按《明通志》:在州东北五里,池中多鱼,人不敢捕,云龙王兵也。
白厓睑江 按《明一统志》:源出定西岭东南,流经州白厓睑,至定边县入礼社江。玉泉井 按《明一统志》:在州北一十里。元杨庭撰碑世祖征南驻兵于此。时久旱,军士咸渴,世祖恳祷,以剑插地,清泉涌出。
《云南县志》
梁王山 按《明一统志》:在县北三十里。蒙氏时,酋长王氏居焉。按《明通志》:元梁王行宫在焉。今掘地,有琉璃瓦。
珍珠泉 按《明通志》:在县南四十五里。涌泉如喷珠,虽熯旱不竭。
大河 按《明通志》:源出梁王山。合竹泉、横溪二水,流经宾川州界,北至金沙。
《邓川州志》
绿玉池 按《明通志》:在州治北七里。
上洱池 按《明通志》:在州南十五里。
油鱼穴 按《明通志》:在州南二十里。中秋则鱼肥,长仅二三寸,十月望则绝。
《浪穹县志》
明河宁湖 按《明一统志》:在县西北五里,周回五十里,水色如镜。
样备江 按《明一统志》:源自剑川州,经县过点苍山西洱海,至赵州西南境下,流入澜沧江。弥苴祛江 按《明通志》:出浪穹罢谷山,南流注
于西洱河,邓川州之带水也。浪穹名为蒲陀江。
《一统志》讹为葡萄江。龙池 按《明通志》:在县西,俗名鱼子淜。水色青碧,其鱼人莫敢取,为有龙居之。
温泉 按《明通志》:赵州、邓川、宾川、云南县皆有,惟浪穹九气泉为最,浴之可愈疾。
《宾川州志》
书案山 按《明一统志》:在笔架山之麓。平正如书案,故学宫向之。
归山 按《明通志》:在州十二关长官司之西。上仓湖 按《明通志》:在州治九曲山之南,周回十里,中产莲花菜。
龙潭 按《明通志》:有三:曰乾龙,在乾海子哨。曰红雀,在龟山东。曰火龙,在石钟寺侧。
云龙州志
三峰山 按《明一统志》:在州治西。
水利附 《通志》本府〈太和县附郭〉
穿城三渠 南曰白塔江,中曰卫前江,北曰大马江。三渠穿城东出。一以备火,一以灌田。禦患堤 在府城西,即城壕。暴流沙石,再岁不浚,则与堤平。明弘治间,大水入城,坏庐舍。因筑为堤,今废。
水缺 在天台寺前。水决辄排西门入。每岁于缺处堆大石,杀其势。
麻黄涧 在府城西北,旧由教场北入大马江。自古道壅塞,大雨涨潦直冲大路,至西门。前人议浚复故道,不果。
城北渠堤 府城北有数处。昔因居民坏塔,以致蛟变,峨崀诸村田地覆没。尝议浚筑,未就。
赵州
东晋湖闸 在州东北。湖中水乾,其田可耕。岁以五月五日启闸,九月九日闭闸。然雨旸无定率,至愆期,议于湖中谷收日闭,湖外麦收日启,为便。
双塘 在州治东八里。明洪武初,民以砖甃堤,利甚溥。岁久溃。嘉靖间,分巡抚使安如山岁令濒田人家量亩出力修筑,民甚便之。
甘陶水塘 旧有堤防,利为豪右所专。明知州潘大武议夹石为渠,穿孔分水,其利始均。城西堤 在州西三耳山。按《明通志》:旧有夹流,因无潴堰,散漫渗泄,不为民利。议筑堤潴水,以备岁旱。非直田畴,蒙其灌溉。而饮汲,有甘冽之利矣。
云南县
品甸湾 在县东北十里。旧引宝泉山水,蓄于周关、品甸二陂。岁久沟塞。明嘉靖间,知县宋希文开古道,以时潴蓄,军民利焉。
宝泉坝 在县北二十里,积水禦旱。明景泰间,分巡副使周鉴、分守参政赵雍重修。
段家坝 在白塔村,去县二十五里,东接镜湖。段思平所筑。明成化间,黔国公檄都指挥马铉重修。
新兴坝 在县南山下。明嘉靖间,知县宋希文筑,周八里。
荒田陂渠 在驿前东南。平壤千顷,久缺水利。明嘉靖间,右参政石简倡议,刘伯耀相继修。举民甚利之。
邓川州
横江堤 在州后大邑新生上登三里。州西之田赖之。明永乐间,同知李福筑堤。正德间署印县丞祁伦修。
弥苴祛江堤 在州前平川。堤高二丈,宽四丈,绵亘四十馀里。障浪穹湖水,灌溉阖州田地。堤东军屯修之,堤西里民修之。其利甚溥,水为西洱河源。
罗时江堤 在州前。按《明通志》:弘治间,知州阿骥分为界至,行令各里村长,自领水夫开挖修筑。每年二月一次,今废。
上下登堤 在州西一里。每秋涨多没田庐。明正德间,郡人杨南金倡众筑石为堤,其患始息。大水长堤 在州南。旧以水磨在堤南,致秋潦为害。明嘉靖间,兵备副使姜龙令移水磨堤北,又修筑旧堤二百馀丈。水因南趋,不复为害。庙后堤 在州北。二涧合流,姜龙修。
圆井堤 在州西北。
罗甸渠 出东山,居人引溉田亩。
浪穹县
溪登渠 在县西。
三水陂 曰南江、通宁、通济三水,淤没军民田地三百馀亩。明嘉靖壬寅浚导。
山根渠 在县南七里,灌田三千馀亩。春夏之交,一淘汰之。
红山渠 在县东北十二里,名三营川。
三江口渠 在县东南九里,有三水。一自宁河,一自三营,一自凤羽。明嘉靖间,佥事王惟贤议筑石堤,未果。按浪之罢谷山,洱源出焉,是为宁海下注邓川。嘉靖初,西涧水泛流,沙壅塞江口,淹没民田若干亩,竟成大湖。其粮摊入里甲,今时修时壅,非大为浚治不可。
宾川州
大场曲堤 在州西北,旧为豪右利。坡底土肥,可田。断水别流。坡外之田半为废壤。明嘉靖间,知州朱官改水筑堤而复之,岁乃收。
新渠 在龟山东。旧以乾龙、红雀二潭,不为民利。议决乾龙入钟良溪,决红雀入杨梅谷。垦田当至数百,亦万世利也。
炼洞甸头甸尾诸渠 在炼洞诸山下,旧多盗。民有弃田而去者。明嘉靖二年,兵道姜龙令土同知高崙督捕盗,屏息。民渐复业。二十五年,知州朱官作诸渠,自是荒土皆耕地也。
乌龙坝 在白塔山下。按《明通志》:在乌龙山顶,居民潴水灌田。坝上有庙,祷雨屡应。
上苍渠 居民蓄水处。
梁王坝 在团山下,日久圮坏壅塞。明天启间,知州杨云起重修。
北胜州
观音箐坝 在州治东三里。
盟庄坝 在治西三十五里。
包家闸 在治南八里。
海闸 在治南七十里。
河草坝 在治西南三里。
长沟坝 在治北三十里。
九龙堤 在治西北三十里。
大理府城池考
《通志》本府〈太和县附郭〉大理府城池 一名紫城,即汉叶榆地。明洪武十五年重筑。明年,都督冯诚展东城一百丈,周十二里,高二丈五尺。敌台十五座,铺舍三十九所。池阔四丈,深八尺。开四门,东曰通海,南曰承恩,西曰苍山,北曰安远。城上四陲为曲楼。皇清康熙年间,道府重修。池阔四丈,深八尺。
外州县
赵州城池 明弘治二年,宪副林俊筑土城。周三里,高一丈三尺,池深一丈。
云南县城池 即卫城。明洪武十九年建,周四里三分,高二丈三尺。池阔四丈,深二丈。皇清康熙七年,守备叶蓁、知县王请度、涂方升重修。
邓川州城池 旧以水患频迁。明崇祯十三年,迁州治于邓川驿,建土城。周六百七丈,无池。浪穹县城池 明万历末年建土城,周二里三分,高一丈二尺。今圮,无池。
宾川州城池 明弘治七年筑。掘地得石碑,刻大罗城三字。莫考其始因以名,城亦以名卫。周四里三分。
云龙州城池 明万历三十年,知州周宪章建立土城。
北胜州城池 明洪武二十九年建。指挥王佐筑石城,通水壕。周五里三分,高一丈六尺。正德中震圮。卫官相继重修。皇清康熙五年,士民重修。
大理府关梁考
《通志》本府〈太和县附郭〉龙首关 在府北九十里,旧名上关。据苍洱上游,如龙之首,故名。为郡北要害。
龙尾关 在府南三十里,旧名下关。锁苍洱下流,如龙之尾,故名。为郡南藩蔽。城南有桥,桥南峭壁,阻重河之险。明洪武初,将军傅友德遣王弼由洱水东趋上关,湖海由石门关间道绕出。点苍山后立旗帜,众见惊溃。腹背攻之,遂斩关而入,即二关是也。按《明一统志》:在点苍山南,其右有石,长丈馀,名天桥。洱海之水过其下。两崖石险,人不可度。又名石马桥。
南门关 北山关 西山关 俱在北胜州
双鹤桥 在府南门外,跨绿玉溪。按《明一统志》:桥柱立二铜鹤。
安固桥 跨龙溪。明成化间,知府李逊建,后圮。弘治间,知府马自然重建,复圮。万历丁丑,分巡
王希元重建。
阳和桥 跨青碧溪,亦王希元建。
十里桥 鹤背桥 阳南桥 各跨葶蓂阳南等溪,皆石桥为梁。
清风桥 一名黑龙桥,长一十五丈。明正统间,知府贾铨、守备郑俊同建。分水为五道,郡治桥梁此为第一。
子河桥 龙关桥 俱跨海尾,亦条石为梁。以上九桥在府城南。
狮子桥 在府北门外城壕上。
宣化桥 跨排溪,旧桥屡坏。明弘治十年,通判刘杰创建。又作一丈浮屠翊之。
四里桥 跨海岑溪。
五里桥 跨隐仙溪。
白石江桥 跨双鸳溪。
屏峰桥 跨白石溪。
塝曲桥 跨灵泉溪。
洛阳桥 跨锦溪。
湾桥 跨芒涌溪。
作邑桥 跨海岑溪。
牧牛桥 跨万花溪,分水为十道。
院塝桥 跨霞移溪。
峨崀桥 横潦冲决,石梁不存。近作木桥,时漂于水。
波罗江桥 以上十四桥俱在府城北。
赵州
永安石桥 明弘治二年,楚雄同知陈宝建。曹溪石桥 一名汤颠桥。按《明通志》:耆民赵永龄建。
南义石桥 明嘉靖八年建。
水硙桥 明嘉靖九年建。
双桥 在白崖。
天津桥 在迷渡。以上六桥俱在州南。
东山桥 在州东,明嘉靖十六年重修。
云南县
倚江桥 在县西一十里。
赤水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大小板桥 俱在云南驿。
孔全桥 义士孔全所造。搆木跨水,长十丈许。
邓川州
德源石桥 在州北。按《明通志》:在州北十里,三空行水。天顺间,舍人王纲募众建。
青索鼻石桥 在州东二十里巡检司左。按《明通志》:成化二十三年,舍人胡泉建。
银桥 在州东三江头。按《明通志》:嘉靖二十三年,左所军王经建。
龙桥 在州东九里。明弘治四年,同知程永亨重修。嘉靖二年,上关人沈軏易以石。
三道桥 在州东。按《明通志》:中三空,左右二座各一空。天顺间,左所人蒋庆建。弘治十六年,杜文忠辈重修。
新桥 在州东三里。明嘉靖间,知州何国祯重修。
进宝桥 在遵政乡。
浪穹县
通宁桥 在县东南三里。按《明通志》:嘉靖间,耆民李敏、杨纶等建。
分水桥 在县东四里。按《明通志》:乡民孙汉等重修。
通济桥 在县东八里。按《明通志》:乡民朱伦等重修。
广济桥 在县东三十里。按《明通志》:乡民李文华建。
汇川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
南江桥 在县南四里。
猿江桥 在县西南十五里。按《明通志》:嘉靖二十四年,县丞解椿重修。
宾川州
南薰桥 在永安门外,旧为秋潦所圮。明嘉靖间,知州朱官重建。
吴公桥 在州西二里。明嘉靖间,知府吴仲善建。知州唐佐、知州朱官相继重修。
石门桥 在州北。
通江桥 在州北四里。
桑园桥 在州北七十里。
云龙州
云龙桥 明嘉靖七年建。
北胜州
来薰桥 去州北一里。
长安桥 在州北。
太平桥 在州北二里。
观澜桥 在州北五里。
三渡河桥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
济江桥 在州北二百里。
碧溪桥 在州治东。
大河桥 在州北五里。
通川桥 水入蜀江。
永安桥 在州西二十里。
大理府公署考
《通志》本府〈太和县附郭〉大理府治 在城内。明洪武十七年建。天顺成化间,知府于蕃、蒋云汉增拓。嘉靖间,知府杨仲琼、蔡绍科、郑恭、毕鸾相继增修。隆庆二年,知府史诩改建。康熙八年,知府朱雅淳重修。
同知署 通判署 经历司
司狱司 俱在府内。
公馆 久废。
督学道考场 旧在府治东南,久废。临考借县治。
太和县治 在城内,后改为学道考场,今复县治。
典史 在县治。
外州县
赵州治 在城内西南隅。
吏目署 在州治。
迷渡市巡检司 在州南九十里。
云南县治 在洱海卫城内。因倾废,今移驻行馆。
典史署 在县治。
邓川州治 在城内。明万历间,山水冲没,凡四迁。崇祯年,知州敖洪贞迁建于来凤冈。
吏目署 在州治。
浪穹县治 在城内,知县金文举建。
宾川州治 在城内。
吏目署 在州治。
赤石岩巡检司 在州东八十里。
宾居巡检司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
云龙州治 在城内。明万历间,知州周思南建。州判署 在州治。
北胜州治 旧在澜沧卫城外。明洪武十七年建。弘治九年,迁移城内西南隅。
吏目署 在州治。
旧制设推官一,照磨一,俱在府治内。
巡检司 凡六。一在定西岭。一在顺宁,亦壁乾海子。一在蔓神寨神摩洞,顺宁锛水寨,一在白羊市。一在金沙江。一在云龙甸驿六,一在洱西,一在定西岭。一在德胜关,一在邓川,一在澜沧,一在清水提举司,一在五井。今俱裁。
盐课司 四。一在诺邓井,一在大井,一在顺荡井,一在师井,今仍税课。一在府西河泊所,一在府东北。
僧纲道纪,阴阳医学,今俱废。
旧制设四卫指挥使。皇清顺治十六年,改为守备、千总。大理卫在府城,洱海卫在云南县,大罗卫在宾川。康熙六年裁。澜沧卫在北胜州,二十六年裁,今俱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