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十五卷目录
韶州府部汇考一
韶州府建置沿革考
韶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韶州府星野考
韶州府山川考〈水利附〉
韶州府建置沿革考
韶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韶州府星野考
韶州府山川考〈水利附〉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十五卷
韶州府部汇考一
韶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本府韶州,《禹贡》扬州之南境。秦辟岭表,属南海郡。汉高帝十一年,以南海郡属南粤。赵佗据南粤,因封之。汉武帝元鼎五年,粤相吕嘉反,使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与诸将击南粤。六年,平粤。以曲江、浈阳、浛洭三县属桂阳郡。隶荆州。二汉俱属桂阳郡。三国属吴。黄武五年,徙交州治。交趾郡分合浦。以北为广州。以曲江、浈阳、浛洭三县属焉。甘露元年,分桂阳、南海郡。地置始兴郡。晋大康中,平蜀及平吴。遂以始兴郡属广州,仍统县七:曲江、始兴、中宿、阳山、桂阳、浛光、浈阳。内五县,自桂阳郡分立,始兴析曲江,置中宿。宿自南海隶。永嘉元年,分始兴、桂阳、南海等九郡,置湘州。咸和三年,复以始兴郡属荆州。宋元徽四年,更郡名曰广兴,改浛洭曰浛光。齐,复名郡曰始兴。领县十,隶广州。更始兴县曰正阶。梁天监元年,于浛光县置衡州,仍分广州之始兴等郡,隶焉。天监初,废置不可胜纪。如始兴县为安远郡,翁源县为清远郡,桂阳郡为阳山郡。后废复,以浛光为阳山,置衡州。分浈阳县地,置翁源县。又复正阶县曰始兴县。天监七年,分曲江北境,置梁化县。即今乐昌。十七年,分梁化县。置平石县。承圣初,以始兴郡为东衡州,寻废。浛光之衡在西,故以此为东。陈大建二年,复置东衡州。隋平陈,废阳山郡,改衡州曰洭州。寻废洭州为浛洭县。废浈阳,入曲江县。开皇二十年,移广东总管府于南海。废大庾县,入始兴县。仁寿元年,置番州。《唐志》:韶州本番州。《图经》载:以薛道衡为番州刺史。于州治创逍遥台。《谢肇壁记》:邓文进为番州刺史。移州治于水西。韶尝为总管府,既移总府于南海,故于此置番州也。大业初,废为南海郡。唐高祖武德四年,分广州之曲江,始兴乐昌、翁源县,置韶州。韶之名,自此始。贞观二年,更韶州为番州。又改名东衡州。六年,复名韶州。统县六:曲江、乐昌、仁化、始兴、浈昌、翁源。光宅元年,分始兴,置浈昌。垂拱四年,分天下为十道。以韶州隶岭南道,分曲江北境,置仁化县。改浈昌为保国。天宝三年,又改韶州为始兴郡。七年,复为韶州。广德初,吕大一反,广州置韶州刺史,兼韶连郴都团练,使以控扼南海。事平,复旧。唐末,奸盗蜂起。梁乾化元年,虔州防禦使卢光稠起义兵,以虔、韶二州入于梁。光稠没,伪汉刘隐据广州,称南汉。至刘晟。乾和四年,分韶之浈昌、始兴二县,置雄州。于浈阳置英州。宋太祖皇帝开宝三年,潘美平韶州。四年,俘刘鋹,岭南悉平。改保国为保昌,兼始兴县,为南雄州。隶广东路。六年,以浛光隶英州。五年,省仁化,入乐昌。咸平三年,复立仁化县,治于光宅乡。宣和二年,以岑水场析曲江县,翁源县地,置建福县。以韶州领县五:曲江,汉县。乐昌,隋县。翁源,梁县。建福、仁化,唐县。绍兴元年,建曲江县于城南门。乾道三年,分曲江县西境、乐昌县南境,立乳源县于虞塘。升英州为英德府,领浈阳、浛光二县。元至元十五年,改立韶州路总管府,英德路总管府。并翁源县入曲江。以翁源治立巡司。二十三年,废浈阳、浛光二县。降英德为州,隶广东元帅府。分曲江县户五千三百馀,置新民官司。大德二年,以翁源隶英州,寻复隶韶州路。五年,升英州为路,置浛光、浈阳二县。至大元年,废浈阳、浛光二县,以英德为州。延祐六年,并翁源入曲江,于是一路。所统者,曰曲江、新民、仁化、乐昌、乳源,亦五县焉。明罢新民官司,归曲江县。洪武元年,改韶州路为府。改英德州为县。置翁源,俱属韶州府。领县六:曲江、乐昌、乳源、英德、翁源、仁化。今皇清因之。
曲江县〈附郭〉
汉置,属桂阳郡。吴为始兴郡治。隋废郡,以县属南海郡。又废,浈阳县入焉。唐于县置番州。贞观初,改韶州。又以临龙、良化二县省入。宋元仍旧。
明因之。编户四十里。
乐昌县
在府城西北八十里。本汉曲江县地。梁置梁化县,又分置平石县。隋开皇中,以平石县省入梁化。寻改曰乐昌,属番州。唐宋元俱属韶州。明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仁化县
在府城东北八十里。本曲江县地。唐垂拱中,置仁化县,属广州。后属韶州。宋初,省入乐昌县。咸平中,复置。元仍旧。明因之,编户六里。
乳源县
在府城西一百里。本曲江、乐昌二县地。宋乾道初,以韶州诸县不通水道,遂于州头津置乳源县。元仍旧。明因之。编户六里。
翁源县
在府城东南九十里。本汉桂阳郡、浈阳县地。梁置翁源县。陈又置清远郡。隋废郡,以县属广州。唐属韶州,元改英德路。明仍属韶州府。编户十里。
英德县
在府城西南二百二十里。秦为南海郡地。汉置浈阳县,属桂阳郡。隋省入曲江县。唐初,置洭州,领浛洭、浈阳二县。寻废州以县属广州。南汉,于浈阳县置英州。宋,州仍旧。庆元初,升英德府。元改为路。明,改州为英德县及改今属。编户十里。
韶州府疆域考
《府志》韶州府疆域图本府
东至南雄府始兴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连州阳山县界。四百五十里。
南至广州府清远县界。三百七十里。
北至湖广郴州桂阳县界。三百二十里。
东南至惠州府界。三百八十里。
西南至广州府界。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南雄府界。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湖广郴州界。二百五十里。至
京师,七千三十五里。
东西相距六百里。南北相距五百九十里。曲江县〈附郭〉
东抵始兴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抵乳源县界。六十里。
南抵英德县界。一百一十里。
北抵仁化县界。八十五里。
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五里。
乐昌县
东抵仁化县界。六十里。
西抵乳源县界。一百二十六里。
南抵乳源县界。六十里。
北抵湖广郴州桂阳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南抵曲江县炎岭界。三十里。
西南抵本县荣村,接乳源界。四十里。
东北抵仁化土头岭界。七十里。
西北抵湖广宜章鱼家塘界。一百五十里。
自县治达府,水路一百里,陆路八十里。至省城,陆路五百九十里。水程九百二十里。至
京师,七千一百三十里。
东西广一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
仁化县
东抵曲江县界。一百里。
西抵乐昌县界。六十里。
南抵曲江县界。一十五里。
北抵桂阳县界。一百二十里。
自县治达府陆路八十里,水路一百二十里。至省城,陆路五百九十里,水程九百二十里。至
京师,七千一百三十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五里。
乳源县
东抵曲江县界。三十里。
西抵阳山县界。一百四十里。
南抵英德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北抵乐昌县界。二十五里。
东南至分水凹五十五里。通英德县。
西南至大桥村,二百九十里,通阳山县。
东北至荣村,一百二十里,通乐昌县。
西北至胡家村,三百二十里,通宜章县。
自县治达府,陆路一百里,水路一百六十里。自水口达省会,陆路五百九十里,水路十驿,八百二十里。至
京师,八十四驿,七千一百三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翁源县
东抵连平州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英德县界。三十里。
南至英德县界。三十里。
北至始兴县界。八十里。
东南至长宁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江西龙南县界。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曲江县界。七十里。
自县治达府城,陆路一百八十里,水路四百五十里。
东西广二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
英德县
东抵翁源县界。一百三十五里。
西抵阳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抵清远县界。一百五十里。
北抵曲江县界。二百一十里。
东南隅至长宁县,交界遥田腊溪,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隅至清远县,交界官人岭,一百一十五里。东北隅至翁源县,交界九龙峒,一百二十里。西北隅至乳源县,交界大布,一百八十里。自县治至府,陆路二百二十里,水路三百里。东西广二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三百六十里。
形胜附府总
韶治曲江,襟带五邑。东则翁山盘踞,西则桂岭巉岏。英冈列障于南,韶石排云于北。浈武二江,汇而南下。乐泷浈峡,不减瞿塘。交广之咽喉,湖湘之唇齿。
羊城濒海,地形稍下,若失上游之险。则水陆皆有建瓴之惧。赵佗绝南安。横浦、桂阳,湟水二关。汉武徙曲江、浈阳、浛洭,内属桂阳。守者先固其外,取者先夺其内。筹度胜势,大略相同。然则为粤东门户计,不容不加意于此矣。刘晟置英雄二州,颇悉地利。佗于仁化百二十里,择地筑城,以壮横浦者,盖乐乳翁英接壤于楚,而仁化之山兼通南安,今南雄别治。为韶州门户计,亦所宜知也。
韶州府星野考
《府志》府总《前汉书》:粤地,牵牛、婺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晋书》:自南斗十二度至须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分野,属扬州。
《唐书》:初,南斗九度。中,南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自韶、广以西,朱崖以东,为星纪之次。属扬州。《宋史》:牛宿六星,三星主南越。明则王道昌。
《一统志》:韶州属牛女之分,星纪之次。
《天文书》:荧惑主楚越,丙主楚,戌主吴越。
东坡诗: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盖为粤东总标之耳。韶州外连江楚,内交广惠。无岭北之严寒,和分风露。无海南之恒燠,凉兼冰雪。《旧志》称曲江山川夷旷,风气稍平。乐昌、仁化次之,翁源、乳源、英德,又次之。
又云:秋冬宜寒而或热,春夏宜热而或寒。青草、黄茅二瘴,即土著亦有染者。大抵冬不甚寒而春寒,夏不甚热而秋热。似与岭北气候较迟耳。风鸢之戏,岭北在八九月,岭南在二三月,则地气升降不独稍迟,亦似相反。而韶郡之风鸢,与南雄俱同。岭北则古之属隶桂阳者,岂亦有说邪。
《翁源志》云:翁邑万山,岚气四合,昼夜不开。《仁化志》云:云气郁蒸,日高乃散。
《乐昌志》云:地近炎方,而山多阴霭。昼温夜凉。盖晨露晞而寒色未收,未日昳而阴风已切,则所苦正坐湿淫耳。汉书谓,扬越之民耐暑,未尽然也。
龙荔少遂,稼圃后实,皆与南海不同。
韶州府山川考
《府志》本府〈曲江县附郭〉皇冈山 郡北三里。连接貂蝉石。绕出笔峰之后。高峻端整,俨如屏障。旧传,舜南巡奏乐于此。因祀舜于皇冈之麓。名其水曰皇潭,泉曰虞泉。山顶旧有翠华亭,今废。祠下有舜峰寺,即祀舜斋沐之地。唐韩昌黎、明解缙有诗。
笔峰山 郡后一里。郡主山也。初名笔峰。后人呼帽子峰,以其端圆如帽。宋绍兴间,舍人朱翌屏居,有登帽峰序;淳熙间,郡守梁世安创亭于上,曰整冠。又薙草得断碑,毕文简公登笔峰诗,始知为笔峰。今诗序皆无存。明成化十五年,知府王宾于半山创观风亭。《商辂记》:嘉靖元年,知府周叙重建观风、半山二亭。随废。七年,通判符锡始建八角亭于山顶,颜曰凤来。植松夹道。十七年,复由囧丞出守作石阑,修复观风、半山二亭。崇祯九年,知县潘复敏重修。有诗。
芙蓉山 郡西五里。相传山旧有芙蓉,得名。汉末,康容炼丹于此山。半有石室,巅有玉井泉。近时,泉出半山。石罅井泥可疗小儿头疮。居民取之,有验。唐许浑有句云:宋玉含悽梦亦惊,芙蓉山响一猿声。明知府符锡有九日登山次韵诗。韶石山 郡北四十里。相传舜奏乐于此。其石有三十六,名曰左阙,曰右阙,曰宝盖,曰奏乐,曰楼阁,曰骆驼,曰三峰,曰凤阁,曰侍石,曰左毬门,曰新妇,曰狮子,曰大香炉,曰小香炉,曰太平,曰马鞍,曰虹霓,曰富,曰石臼,曰石井,曰朝仙,曰盘龙,曰圆,曰石钟,曰石船,曰石砚,曰石帽,曰石桃,曰罗仙,曰上鱼鳞,曰下鱼鳞,曰石仓,曰石廪,曰石田,曰二使。韶之山多奇,而韶石为最。双阙又为韶石之绝奇者。挺拔百馀仞,旁有香炉、花瓶二石。状皆怪异,馀不可胜纪。逶迤而为曲红冈。有诸诗。
南华山 郡南六十里。溪都溪水回环,峰峦奇秀。唐仪凤元年,六祖卢惠能传黄梅衣钵。后于此建寺。
桂山 郡西四十里。郡之望山也。盘礡方广百馀里。其上多桂,山因以名。详侯司空庙碑。虎榜山 郡南四十五里。临江有石,高十馀丈,阔五十馀丈,形如张榜,俗称虎榜山。明知府周叙改名回龙山。
玉山 郡东北五里。相传昔人得玉璞于此。故名。
越王山 郡北六里,俗呼为白虎山。南越王刘鋹之墓在焉。
石头山 郡北十三里。山上有石高峻,有二圣真身。下建石头寺。
浮岳山 郡北二十里。其地蹑一处,则百步内皆动。后没于溪水。
灵鹫山 郡东北四里。旧多虎,一名虎市。晋义熙中,有天竺僧居,而虎绝。房融谪官过此,有诗。凤凰山 郡西五十里。脉接桂山。
钱石山 郡东八十里。《湘州记》云:曲江县东有钱石山。三面壁立,其状如台。其上多碎石如钱。
凤仪山 郡南六十里。形如凤舞,颇为秀丽,故名。
四拜山 郡南六十里。四山与凤仪山相对。大峒山 郡北五十里。山有石洞,阔十馀丈。莲花峰 郡南五里。状如莲花拱揖。郡治旧城建于浈水东,即此山下。
貂蝉岭 郡北五里。山顶石突起如貂蝉,俗云鸡冠石。石上有洞,一窍通天。
书堂岩 郡东十五里。白茫渡相对。岩洞划然,泉清石洁。曲江公尝读书于此。《元志》有元次山题名,朱新仲跋云。次山好奇所至,遇佳山水,必加雅目。使从此出涪台、瀼溪。遂传不朽。今次山题刻不存,惟新仲题名犹在。
招隐岩 郡西四十里。宋新州卢居士隐其中。提刑耿南仲书招隐二字,勒于石。编修程文德有题。
紫薇峒 郡西北二十里。宋朱翼谪居韶州,放意山水。遇父老指示,始得游此。可容数百人。奇石 郡西南六十里。旁皆平地,石独立五十馀丈。
浈水 即郡城东河。源出大庾岭,经乌径,入保昌县,南流至郡城,与武水合。汉征南粤,楼船将军入浈水,即此。因晋置湘州,遂谓湘江。今濂溪书院地,即古湘江书院。
武水 即郡城西河。源出郴州临武县,经宜章,南流入乐昌。又流百里,经府治西南,与浈水合。古名虎溪。唐改今名,孔平仲句云:箫韶有馀韵,流入武溪中。
皇潭水 在皇冈岭下,合武水。澄莹可爱。桂水 郡西北四十里。源出桂岭下,东流,与武水合。
目岭水 郡北百里。岩间有石穴出水。有童子眼,黑白分明。
修仁水 郡东二十里。下流谓之五渡水。西流数里,与武水合。南齐时,有三枫亭临其上。梁范云为郡守,尝游此。有诗。
梨溪水 郡东九十里。源出始兴县东坑岭。西流,合浈水。溪岸多棠梨,故名。
宣溪水 郡南八十里。源出罗坑。唐韩愈有诗。溪水 郡南四十里。源出宝石山。南流二十里,与曹溪水合。
双下水 郡西五十里。二涧下流,合而为溪。南流三十里,入浈水。
胆矾水 郡南七十里。宋初,置场采铜,曰岑水铜场。谓场水能浸生铁成铜。又出生熟胆矾。其取矾极艰。役夫死者,十常五六。岁贡生矾二斤熟矾十斤。都御史韩雍奏罢。
曹溪水 郡东南五十里。源出狗耳岭。西流三十五里,合浈水。昔西僧智药经溪口,掬饮,香美异之。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源上必有胜地。苏东坡句曰: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官滩 郡南三里。古迎送止此,故名。
汤泉 郡东南五十里。每霜雪时,泉气上蒸,能熟生物。泉中时见赤鱼游跃,人不能获。
大涌泉 郡东南二十里。泉涌出石罅中,西流十里,入浈水。宋守杜植作涌泉亭,余襄公记。卓锡泉 郡东南五十里。南华山六祖浣衣,卓锡所出。苏东坡有铭。
虞泉 出舜祠东崖。味甘美,冬夏不竭。宋郡守方信孺为文刻石,名虞泉。
九鱼塘 县东三里。塘可十馀亩。四旁有石窦出泉不竭。
乐昌县
桂山 俗呼桂塘寨。在县北三里,县治主山也。其山多桂,山下有塘。巅平广,有瓦砾石臼之属。宋元兵乱,民倚为险,故以寨名。
昌山 县东三里。两山小大相形,形如昌字。山下有乐石。其石疏理有声,故名。县亦因之以名。灵君山 县东北三十里。高数百仞,脉接桂岭。山顶有池,周三四里,深五六尺。上产内消根。功同半夏。下有祠,其神曰灵君,故名。
龙山 距县治三十里。在灵君山之右。山中有宋进士李岩、李渤读书草堂。今废。岩及给事中王彦举有诗。
象山 县南里许。下有邓忠襄祠。
五指山 县北五里。桂山之后,耸秀特出。青云山 县西十里。山间有庵,宋进士龚湜与萧雄兄弟读书其上。雄梦周府君曰:竭力取功名。后,兄弟三人果登进士,故名。其景曰青云天梯。庵寻废。明嘉靖甲子,诸生骆价萧菊募众重
建。今亦废。
五凤楼台山 县南六十里。形若楼台。
笔架山 县南六十里。形若笔架。
将军山 县东十里。高耸如甲冑之士。
九峰山 距县五十里。高二百馀仞。
凤山 在蔚岭西北下二十里。其山尖秀形如凤凰,山下即白方伯故居。
麒麟山 在皈下都。有王方伯生祠。
监豪山 在县西。崖岭峻阻即泷中。
沿溪山 在九峰南。山有九嶂,多古木。涧水回合为溪。路通郴州。
龟峰 距县南半里。横截武水,为一邑关键。有真武祠。嘉靖十九年,知府符锡创书院一区,浮图一座。今书院废。明布政王大用、知府姚鹏,俱有诗。
狮子岭 在县东四里。形如狮子。
神岭 在县南三里。为学宫主山。
白鹤岭 在县南三十里。其岭蹲踞,中有盘石,方坦奇异。尝有仙鹤止此,今石上鹤迹犹存,时有白鹤翔集。
铜锣偏岭 在县北三十里。高百馀丈。俗传黄巢兵过岭下,埋锣镇此,故名。
蔚岭 在县西北九十里。高出云汉,路通郴州。按《县志》:上有泉,极甘冽,行旅资饮焉。俗传六祖以锡杖卓出此泉,人呼为六祖泉。
神岭 上有仙人迹,中有泉。
扬古岭 距县西北八十里。高五十馀仞。按《县志》:其岭有一路,通郴桂,乃入粤要路也。
塔冈 在县南四里。冈顶旧有浮图,故名。相传浮图,文笔也。宋时,邑中科名颇盛。至元末,塔毁,科名遂不竞。嘉靖十八年,知府符锡乃复兴建。有登塔冈诗。
凤凰冈 在县西北二里许。俗传旧有凤凰鸣此。
览冈 在灵江东。与将军山相对,四面壁立,登之可望远,故名。
泐溪岩 一名仙人石室。俗呼西石岩。在县西三里。高三十馀丈,下有石室,高三丈,广五丈,左右各有斜,窦可通人。右入则有石床。六祖往黄梅时,曾憩于此岩。僧慧远谓其神彩非常,往必得道仙经。七十二福地之一也。有飞来碑,刻真武赞八句,字如岣嵝,古异不能尽识。云飞自武当。陆羽题名,余襄公有记。皇清康熙十年春,夜半,雷震岩顶。坠一石,宽五尺许。
碎亭几,惟佛像如故。通判池凤翼修。
沧湖岩 在县东七里。蓄水深澄若湖,故名。十字岩 在县东四里。岩内横穿,形如十字。直透日光。顺治八年,山寇窃发,居民入岩得全者,千馀人。
仙婆岩 在皈下都蓬稠村。岩朗处可容数百人。中有石笋特立,高五六尺,顶如女髻,故名。土人入必礼之。暗处秉炬行,深半里许。尽处有小窦,透光可出。达山上,又前截有层岩。从他径登,可坐十数人,亦奇观也。
白云洞 距县二十里。秀丽峭拔,上插云霄。洞内有白云庵官井,李氏所创。
紫箫洞 在县北十五里。深阔二丈馀。旧产紫竹,可为箫管,故名。
武水 古名虎溪。唐改今名。源出湖广莽山。经临武鸬鹚石,南流三百里入县。西为三泷,曰新泷、腰泷、垂泷。皆汉周府君煜所凿。水石险峻,飞湍激流,故名曰泷。韩文公贬潮过此,有泷吏诗。后因呼新泷曰韩泷。土人以险处颇多,又增三名,曰金泷、梅泷、白茅泷。东流六十里,经县治南,又流八十里,经府治西,南合浈水。汉熹平间,于此建府君祠。立碑记功。辞翰奇古碑。今不存。元至正二年,邑令张思智始凿新泷西路。明正德间,主簿宋奎凿东路。嘉靖二十年,知府符锡复沿江开凿,叠石为径,几二十里。万历四十八年,知县吴运昌又加开凿。今府君祠并祀文公。有汉唐以下诸名贤诗。
卢溪水 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源出郴州,南流入武水。相合处甚险,即新泷。按《县志》:有周府君庙。
灵江水 出灵君山。甘冽可爱。南流三十里,合武水。按《县志》:灌注甚广。
泐溪水 出溪头岭。西合武水。
禄溪水 分泐溪水。入官陂。
沧湖水 出沧湖岩。南流七里,合武水。
沿溪水 出沿溪山。按《县志》:即大水。
荥溪水 在县南三十里。源出乳源界岭中。经
石山,汇而为潭。产鬼头鱼,极香美。至荥村合武水。
鼓面潭 在县西五里。深二十馀丈,阔半之。有蛟藏焉。潭边一石如鼓。有龙王祠,祈雨,多应。祠今废。
平石溪 在九峰。源出将源山。西流经九峰巡司,至腰泷合武水。
汤泉 在灵君山下。以生物投之,可熟。东流与灵溪水合。
温泉 在县北二十里周山下。冬月常温。一在九峰汤塘。
塔冈泉 在塔冈西麓。泉之北有巨人迹。六祖泉 在蔚岭之西。泉极甘冽,行旅资饮。俗传六祖过此,以锡杖卓出,故名。
官井 在县东南百步许李氏居前。涌泉一穴,味甘美。深仅二尺,汲之不竭。为邑井冠。又名玉泉。
仁化县
廉石山 在县北二十里,邑之主山也。《旧志》云:罅中有鎗竿。俗传黄巢过此所投。至今不朽。山顶有石井,泉清不竭。
骆驼山 在县东一里。下临深潭,盘绕县治。凉伞山 在县南十里。如张盖,与锦石岩对峙。龙山 在县北一里。形如盘龙。按《县志》:脉接廉山。
架笔山 在县东五十里。三峰卓如笔架。白星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接大庾岭。《旧经》云:唐武德时,有星坠于山顶,光如曳练。
五台山 在县西三十里。高五十馀丈,广十里。上有岩,深阔四丈许。岩前有仙迹。
丹霞山 在县南十五里。重岩绝巘,踞锦岩之巅。皇清康熙二年,有高僧澹归卓锡于此。辟为丛林,几与曹溪并峙。其胜概见本山图说并诸诗。金盏银瓶山 在县北七十里。两山对峙。按《县志》:乃长江水口。
鹏风山 在县西四十里。石塘,祖龙也。俗传有巨鸟止此,故名。
青云峰 在县东北五里。平地突起,高耸云汉。按《县志》:四山环拱,两水夹流,系康溪后山。吴竹岭 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志》云:越王勾践灭吴,子孙避此。下有溪,亦名吴溪。
紫岭 在县东北五十里。扶溪会流,山顶常浮紫气,故又名紫山。
黄岭 在县西北六十里。势极高峻,登峰远眺,韶石英州皆烟岚数点。
锦石岩 在县南十七里。岩高数十丈。石五色间错,四时变态,故名。自唐宋暨五代,时有僧伽憩此,并无营构。相传南宋有僧法云,始见兹山之奇,攀援而上,叹曰: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聚众建庵。半岩有小洞门,即号梦觉关。锦岩之名始著。由洞门傍岩南行二里,有四岩,宛若堂殿,曰千圣岩、祖师岩、伏虎岩、龙王岩,皆深邃虚阔。其景之奇绝,虽名工莫能摹写。明成化时,知府符锡于大岩之前,作厅三间。辅以夹室,表以石坊,护以石阑。题曰紫府清都。诸往哲游者,皆有诗。
青云岩 在县南二十里。高插云霄,四山环拱。按《县志》:宋进士蒙氏世居。
聚奎岩 在县南六十里。邑人朱瑛肄业于此。书堂岩 在县南十里。壁立千仞,岩窦隐见而无路可攀。俗传余襄公尝读书于此。舟中遥望,隐若书案,不详其故。明台使朱英有诗。
狮子岩 锦石岩之上。形如狮子,下有古庵。禅龛石 在县南十里。临江。有石室,深阔可二三丈。旧传有渔人,江上遥见一僧安坐,人见异之。后数日,莫知所之。石座尚存。
屯军石 在县西南二十里。平地突起,簇簇如林,高低异势,故名屯军石。又名石林。
潼夹石 在县南六十里。二石对峙,潼水经其门,故名。石上有巨人迹,长七八尺,遥望宛然。观音石 在县南四十里。巨石高数十丈,背江面山。俨如普陀大士冠缨趺坐之象。其下澄江环绕,上下往复见之。
穿珠石 在县西石塘。一石如珠,当河中流。四面玲珑,若人工之巧。周围丈许,高亦如之。七里径 在县西七十里石塘都。径长七里,高山突兀,通乐昌。
半砦 在县南十五里。顶接丹霞,峭壁危立。凿级盘上级,仅受趾中有平土可居。竹木苍秀。为邑陈氏业曾筑室于此,多隐君子托焉。
石龙大小二寨 在县西石塘。岩石擎天,一方保障。按《县志》:旧有愚民击石烧灰。屡经官禁,人莫敢犯。
会浈水 在县南一里。源出仁化乡石窍中。味甘洌,南流,与恩溪水合。
康溪水 在县南一里。源出康溪岭。西流五十里,合浈水。
夫溪水 在县东北百里。源出南安珠子山。经左泷岭东,南流百八十里,合浈水。《旧经》云:吴越时,人多征役。其出戍者,妻送别于此,故名。潼阳水 在县西三十里吴竹岭东。南流百二十里,合浈水。
恩溪水 在县北七十里。源出桂阳屋岭。相传吴王子孙避地,经此迷道,逢老妪引之,报以金帛,故名。
锦水 即长江水。其源一出崇义仙人岭,一出太平山。会于长江水口。过龙石罅中。旧有五色如锦,故又称锦江。
青龙潭 在县东六十里山谷中。其深不测。祈雨,多应。
斯溪 发源黄岭。水极清冽。一塔亘峙天际,与云龙寺塔表景相望。相传为仰山祖师宝藏云。龙王坑 鹏风山畔。一泉突出,溉田千亩。霪则小流,旱则大涌。天久无雨,云自其泉腾至山巅,即雨至。人咸异之。
乳源县
斗门山 在县东二里。阜如北斗。
双峰山 在县西二里。两峰联峙,形如双凤半山有寺。明佥事顾应祥有诗。
文秀山 在县南五里。脉来太丰。三峰尖耸,形如笔架。正对学宫。
秀顶山 在县北十五里。脉接云门。三峰联峙。山顶常有奇云。顾应祥有诗。
云门山 在县北十三里。脉从乐昌,派分丰冈。盘礡高峻。常有云覆其下。有云门寺。按《县志》:为文偃禅师道场,南汉时,建为禅宗。五灯之一。今肉身尚存。
风门山 在县西十五里。两山夹峙,一径中通。夏日多风,故名。按《县志》:古西京路。
泰丰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接巾子峰,连九仙岩。罗列如屏。一名大东山,中有猺。
丰冈岭 在县北三里。形如睡象,县后主山。腊岭 在县西五里。极高峻。夏日风寒如腊。故名。按《县志》:高四百馀仞,周三十里。郴州骑田岭为五岭之一,此其支也。
梯云岭 在县西五十里。高出云汉,上如蹑梯,俗呼梯上梯下。路接梅花,通湖广宜章县。石壁残碑,讹不可读。相传韩愈曾经此。皇清康熙元年,知县裘秉钫建昌黎祠其上。
关春岭 在县西二百四十里。一路通宜章,即古西京路。一路通管埠。按《县志》:俗云官村岭。旁有梅花岭,石上有仙迹。
钟乳岩 在县北四里。形如卧狮。穴中有石,状类龟蛇,击之有声。出钟乳粉,明时入贡。后乳户杂以粗石,味比他产更劣。都御史韩雍奏革。副使王大用有诗。
九仙岩 在县东南十五里巾子峰之上。《旧志》相传韩氏九女学道,于此得仙。今其下有九仙庙。祷雨多应。
虎头岩 在深源岩。内有肉身,三仙坐化。按《县志》:一名芹头岩。对山有三德祠,灵应。
石瓜岩 在县东七里灵溪岩。内可容数十人,中有石瓜,故名。
龙王岩 在县西一里。有岩石象龙王。邑人曾一夔塑大士像于中。
国公岩 在县东十里。中有石,形如龟背,若马迹。邑人士多游于此。
梅花峒 在县西二百四十里。石上有仙人迹。顾应祥有诗。
香炉石 在县东十五里。石生水中,形如香炉。按《县志》:四时有轻烟,即八景香炉烟篆。
三峰石 在县东三十里。石鼎峙,其下溪流湍激,名柴泷。按《县志》:俗名三王石。
当石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两山夹峙。水中有石突出,高丈馀。舟楫往来多险阻。以石障水,故名。
白牛坪 相传此地曾产白牛,故名。石磴峻险,坪高若在天半。寒冬风雨,即成冰雪,顷间深至二三尺。
洲头水 源出梯云岭下。南流经县治,东流八十里,入浈江。
渣溪水 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潺水,经泷,合洲头水,入大江。
汤盆水 在县西二十五里。
大溪水 即县前水。
小溪水 源出大丰山。绕流九曲,经文秀峰麓,合洲头水,入大江。
石高溪水 源出莽山。经阳溪水口,入乐昌。汤溪水 在石高水之下。
七姑滩水 一出辽水,一出宜章。长宁乡合流。过溧源堡,经七姑滩,北合武阳水,东下乐昌。武阳溪水 源出临武。经宜章,入县。过武阳司,南合七姑滩,北合瀫溪水,入乐昌。
瀔溪水 源出宜章小泷古台寺。南流入县界,至水口合武阳溪七姑滩水,东下乐昌。
汤泉 在县西二十里。有石如长盆地。中出泉若汤沸,有硫磺气。人多浴之。四时不绝。明嘉靖四年,通判符锡建拟沂亭于左。亭今废。有记。大坪温泉 在县西北二百二十里。
西田温泉 在县西三十里。
海岱温泉 在县西三十里。乳源温泉有十,惟海岱一源与榔木桥之泉,热不易探。
官井 在县治西。
龙岩井 在县南蜈蚣山。石有一穴,时泛黄水,俗传有龙潜。祷雨即应。
翁源县
翁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一名灵池山。壁立千仞。山顶有灵池,池有八泉,曰涌泉、温泉、香泉、甘泉、震泉、龙泉、玉泉、乳泉。《图经》云:昔有二仙翁游息于此,樵者时或见之。居民饮其水者,多寿,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翁源之名,盖取诸此。明布政使翁大立、知县朱景运有诗。
青云山 在县东北百里。高耸秀拔。与翁山并峙。旧传樵者时见云霞绚烂,有台殿人物之状。迹之,杳无所在。按《县志》:一名须弥山。
九仙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高二百馀仞,山顶有池,九石环列。俗谓九仙坛。下有九仙寺。铁山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河源界。出铁。明,近山居民或贪小利,招集亡命,以煮铁为由。贻害甚大。有司常捕禁之。
铅山 在县西北百里。出铅。
纸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山产竹,可造纸。利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寰宇记》云:山下居民皆姓利。又云山向甲,故名甲子山。
华盖山 在县北四十里。形如华盖,故名。下有耽石院。按《县志》:一名净源山。
鸡笼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达郡孔道。石山对峙,如笋插天。万树盘岚,一岩坦润。朱景运鑴燕超二字于上。有诗。
太平石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山石嵯峨。下有太平寺。佥事刘稳袁庆祥有诗。
笔架山 在县东六十里。一名五指山,以形似名。
青龙山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绝顶有高盖峰。
玉华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旁有池塘,广四十亩,芄兰可采。按《县志》:一名兰径。山阳为罗江溪,溪阴有山,溯流而上,为特来峰。
水源山 在县北三十里。峻丽耸拔。旧传山上冬月有桃,大如卵。樵人时见之。
宝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石山之巅复戴一石,其下有池,环绕左右。东岩出泉,深不可测。春夏水溢,时有巨鳞跃出,莫知所从。池多莲藕,夏月过此,则菱香馥郁。水石交丽,隐然一奇观也。旧有宝山寺。今废,崖碑犹存。
桂丫山 在县北一百五十里。以形似名。通始兴、龙南二县。明因山寇窃发,置巡检司。贼焚毁。乡人辟故址为田。迁巡检司于南浦。皇清因之。
大腊岭 在县南七里。高千馀仞,周围百馀里。不雪而寒,盛暑如腊,故名。旧有仙翁炼丹于此。丹灶犹存至今。常产异草,有味苦而辛。色缁黑者,能消食化气。人多取啖之。明知县朱景运有记。
小腊岭 在县东北八里。状如大腊岭,为县治主山。
九曲岭 在县北三十里。盘旋九曲,故名。狗耳岭 在县北七十里。两峰对峙,如狗耳状。梅岩 在县北三十里。中可容数百人。旧有隙通朗,今隙已闭。游者秉烛,乃得入。以宋进士梅鼎臣读书其中,得名。岩下即梅氏世居,号为梅村。宋乾道乙酉,梅氏合族避寇于岩,寇以烟薰
之,仅一孕妇以口伏地,得免。后生子,名继祖。梅氏赖以不绝。今邑已无裔。宣城、麻城梅姓,是其分系。
白面石岩 在县东南七十里。至高峻,为诸山冠。其石击之有声。岩中朗处,可容千人。暗处然火穷之,约深数里许。春夏时,石上有流泉滴下,味甚香冽,日可饮二三人。相传昔曾有僧炼丹于此。今炉灶几榻之类犹存。皆石削成者。又传尝有他境灵神飞来岩内,居一二年,辄又飞去。凡值神飞,则黑风暴雨,拔木发屋,乡人异之。每岁六月上旬,率众往祈福,非诚恪则不敢往。马峒 在县东三里。水绕山环。昔闻越王之子白马王炼丹于此。乡民祠之,因曰马峒。今坛址微存。
龙眼峒 在县西二十里。险峻殊绝。
书堂石 在县东七十里罗江水中。唐诗人邵谒尝筑室读书于此。后人立祠祀之。
羊径 在县北五十里。两崖对峙岑水中流。崖边石径二十馀里,险峻曲折,不亚羊肠,故名。明弘治间,知县顾节募工芟辟。万历间,知县姜子贞凿石重修,悉为坦道,行者称便。半道有石门扼塞。崇祯间,知县朱景运竖铁门二扇,立石棚数座,以固县治。西北有诸诗。
猿藤径 在县东南二十里。宋提刑杨万里尝提兵讨惠潮贼,经此赋诗。今名狮子径。
东山径 在县东十里。石壁险峻,隔绝芙蓉等十一铺。明嘉靖庚于,知府符锡命乡民开通,往来甚便。
太坪径 在县北五十里。长三十里。下为渔溪,溪径险仄,有荡马石、雁鹰坪、葸茅坪诸隘。行者苦之。朱景运有诗。
东挑径 在县东一百七十里。长二十五里,通龙南岭南。每深山长谷,绝无人烟。中通一路,即谓之径。翁源万山环合,所向壁立。以径名者,不可胜载。姑录数者,以概其馀。
灵池水 见翁山。
岑水 即羊径水也。传言水可浸铁成铜。下流合江镇水。
江镇水 在县西北二十里。源自渔溪。合岑、罗二水,会于浈阳。
罗江水 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南折为小泷。将军径水 在县东北九十里。两山环绕,中为平田广野,约五十里。龙山峡即其水口。
横石水 在县西五里。有渡。上合新塘、江镇等水,下合岩前等水。流至龙口。与上乡水会于浈阳。
峰口龙潭 其潭有龙。遇旱,乡人洒灰触之,即雨。
耽石泉 在县北三十里。高峰绝顶,有巨石倚空,飞泉泻落。珍木幽禽,迥非常境。唐时有僧杖锡于此,耽玩不舍。建寺因名耽石。宋余襄公磨崖记刻尚存。
温泉 在县东北七十里桂竹峒中。
燕子泉 在县治右侧高岸下。春出秋伏,与燕子同来去,故名。
英德县
大庆山 在县北二里。即古英州治与学基。遗址历历可寻。明弘治中,兵备袁庆祥筑土城,周围五里,欲复州治。嘉靖十九年,知府符锡乃于此建察院暨两分司各公署。
金紫山 在县北十里。石山耸拔下分支脉,左出即今县治。中出则大庆山,右则绵亘数十峰。自西北徂南,为鸣弦峰及南山。壁立江浒。南山 与鸣弦峰相连。梁建果业寺。唐僧智捷乐山水,喜宾客。时刘夔、元杰皆一时文人,相与往还。有洞谷,年久湮灭。又有栖霞洞、晞旸岛、涵辉谷,亭障甚盛。疑宋之名贤迁谪居此,因以自适。《明一统志》:元杰误为元结。知府符锡始考正,并得洞谷,全文载之。
皋石山 在县南。即浈阳峡。长近二十里,两崖对峙。一水中流。猿鸟莫踰,舟楫艰阻。张文献有诗。峡口牯牛滩、抄石滩、钓鱼台。旧称险峻,而钓鱼台尤为至险,绝无蹊径。明嘉靖四年,府判符锡于南山石壁得宋嘉祐六年开峡栈道记。遂檄民开复,劝众纠资。于各沟涧叠石桥十二座,上下底平,惟鱼台难治。未几,锡迁太常,不及竟功。后历太仆,出守韶。乃再劝募。得七百馀金,召石工五十人。煅以烈火,淬以油醋,举椎击之,石应手而碎。实处叠石,虚处构栈,护以木阑,固以铁锁。自是水陆俱便。仍鑴同事姓氏于崖壁。今字迹犹存。
英山 在县东三十里。产奇石。《旧志》云:峰峦耸翠,岩窦分明,无斧凿痕。有金玉声。然今佳者,亦不多得。俗传州以山名,非是。英、雄二州,本伪汉一时所建。
尧山 在县西四十里。山有瀑泉,飞洒千尺。宋米芾有诗。
浈山 在县西四十里。秦末,赵佗筑万人城于此。
龙头影山 在县北江上六十里。山下石多玲珑可爱。
观音山 在县南九十里。林木荫翳,危径阻绝,秀峰卓笔,瀑布飞空,名曰白水。下有龙潭。相传,久旱,投石潭中,辄雨。
鸣弦峰 在县南二里。相传舜南巡,于峰顶坐石鼓琴。
蒲岭 在县东三十里。连接英山。初无通路,遮绝黄塘等七都。明嘉靖间,翁僧理纶募工开凿,往来称便。
子贡岭 在洸口。相传春秋时,子贡入粤,过此。望夫冈 在县东三十里。临大江。旧传有妇望夫于此。明御史吴麟有诗。
蛾眉冈 在旧浛光县南。高三百馀丈,东西望如蛾眉。
观音岩 在县东三十五里。上撑削壁,下跨重渊。有小洞入,深数十步。复沿崖而上。有观音塑像。巡抚李栖凤修葺。
潮水岩 在县东百里。泉出石窦,与海潮相应。时至迸出,声吼如雷。下有古寺,今废。明督学吴鹏、尚书湛若水尝往验,有诗。
金龙岩 在县南七里。石门如满月,内可坐百人。高数十丈。上有灵泉。僧人结庵于上。
宝积岩 在浛光岩。居山半滴,泉如瀑布。多翠竹修松。
通天岩 在县西十馀里。中可容百人。有石床石凳。入数里,又一窍。上见天日,故名。又名九龙岩。
碧落洞 在县南十五里。石室轩敞,溪流暗通。石乳巍悬,宛如旌旆。旁有小峒,深邃不测,号为云华。唐僧智捷始探得之。南汉主晟尝假宿其中,命侍臣撰碧落洞天盘龙御室记。唐周羽皇鑴字曰:到难真境。旧传有道人修炼于此。尸解蜕骨,后人凿石函贮之。又目为蜕仙台。明知府符锡作亭辟路,贸田付洞中,助游人茶具,有诸名贤诗。
麻姑石 在县东南。嶙峋偃仰,布列江湄,若牛马饮溪然。有孔隙,激湍作声,清越可听。
弹子矶 一名轮石山。在县北一百二十里。高数十丈,壁立江浒。半壁有窝,圆广数尺。俗传李广试弹处。
洭水 在县西南四十里。下流为罗溪,合浈水。按《县志》:即浛光水。又名洭浦。源出阳山,下流至洸口,合大江。
泷头水 在县南五十里。二源:一自观音山,一自翁山。至狮子口合流,入浈水。两山夹峙,水多激石,其险不亚韩泷。宋潘美伐南汉,次泷头,刘鋹遣使请和,即此。
流杯池 在县西大庆山之右。泉流盘曲,可以泛觞,故名。
热水湖 有四:一在潭头,三在太平庵溪左。其沸如汤。
神前滩 在象冈。水数折而下,与中流积石相搏,声如巨钟。
《府志》未载山川。《曲江县志》马鞍山 在城南四十里溪都。山上有三石,状类马鞍。
零溪水 在城东七十里。源出清化岭,西流,合浈水。
《乐昌县志》
七星滩 在县治东十里长径。其高各百丈,其形突出圆净,联络如七星。
戎溪水 在县西南二百里。源出郴州周王岑山。经宜章县,南流二百五十里,入武水。
白石溪 在县北二十里。源出衡口岭。
《仁化县志》
恩溪岭 在县北七十里。地接桂阳,前有莲花岭,左有罗带水环流,右有文笔峰峙立。
马系发岭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高三百馀仞。覆船石 在县南四十里。两石联起,状如覆船。吴溪水 在县北三十里。源出上洞岭。西流一百里,合浈水。
合溪水 在县北五十里。源出康溪东平岭。北流一百里,合浈水。
《乳源县志》
碧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石中最深处,尝有水滴,凝如乳。
石城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峙立如城。石笋数仞,森列四时。藤萝环绕,翠竹可爱。一名横石砦,又名石龙山。
车于水 在南水县西二十里。
《翁源县志》
桂竹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多薇蕨,居民采以为粉,名曰蕨粉。
桂塘山 在县东北一百六十里。界江西龙南山。多葛蔓,絺布是出。
展旗山 在县东北一百七十里。以形似名。又名称钧石。
乌石山 在县西二里。其顶盘环,为县右虎山。小黄峒 在县西十五里。
鸦鹊峒 距县一百二十里。旧多盗。今平。祥符径 在县西北四十里。长五十里,通英德县。
铁寨径 在县东北四十里。长十五里,通始兴县。
梅花径 在县东十里。长五里。一名唐径。茶藤径 在县南十里。长七十三里。一名青山径。通增城县。
桂花径 在县东一百里。长五里。通始兴县。陂子径 在县北三十里。长三十里。通始兴县。象狮径 在县东一百里。长八十里。通河源县。老虎岩前水 在县左二里。合周村水,绕大腊岭,流出马蹄寨。会横石水,至浈阳。
雪溪桥水 在县右一里。自詹公坑流至横石水。
新塘水 在县北三十里。出耽石寺前,绕太平石山西北,合流江镇水。
渔溪水 在县西北四十里。源自大坪油溪二水,西流聚于横石。
丸龙水 在县南三十里。有渡。出丸龙铺,入罗江。西流出龙口,合流江镇水。
揽陂水 在县东三十五里。源自鸦鹊峒,合流罗江水。有渡。
三合水 在县东北八十五里,龙仙、九牛二铺内。即龙仙水下流。有渡。
周陂水 在县东八十里。出陈砌诸铺,过九牛铺内,会三合水。
昆山水 在县东八十馀里。源出青云山之阳。历昆山,会周陂水,与罗江水合。
龙仙水 在县东北九十七里龙仙铺内。水出青云山下,西注于南浦水。有渡。
龙仙峡水 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又名流田峡水。南塘铺内。即将军径水。出九仙山,下流合上庄、芙蓉、茶园等铺,各南流出峡,长一里馀。东注于南浦水。
南浦水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即罗江溪源。合英村、贵塘铺水北流。
《英德县志》
龙山 在县治北半里许。湛廷诏及孙谷俱有诗。
蓝冈山 在县西三十里。上接云雾,布雨泽。下资灌溉,通水利。众山之尊。祈祷,响应。昔有兄弟三人,射猎此山。摘仙桃食之,遂仙去。号蓝冈三圣。通乡祀焉。
独王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山背接连从化、清远界山,面德冈都,即名天马山。谢推有诗。高山 在浈阳峡岭田园水泽。其中景物,有仙迹焉。乡人称为神仙峒。
石梯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狮子山 在清泉都。接阳山界。
鹤子山 在浛光巡检司对江。周峒山 在县南百馀里。
旗山 在长径村。俗传寨将虞夫人建旗于此,故名。
马鞍山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甘棠下都。状似马鞍。石刻元人古诗。俱芜没不可读。
白鹿山 去浛光县十七里。相传晋咸康中,张芳有德,感白鹿群游于此。
虞峰 在古道里。世传舜南巡经此,故名。吴毗有诗。
修石岭 在县南二十里。老人吴登显纠工修砌。可通车马。建憩骖亭于岭上。
怎岭 在清泉都。矿徒入山淘锡,必经之路。
侧塘岭 火夹岭 俱在县南竹径都。白石岭 在县东九里甘棠都。
秀才岭 在甘棠下都。尝见秀才结庵读书,近觅之不见。
赤朱冈 在县治东十里。
鹧鸪冈 在县治东三里。
龟冈 在县东八里。平野突起,如龟形。
塔子冈 在怀义都。
石莲冈 在旧浛光县西。以形似名。鹫水岩 在县西三十里。有亭舍,洞甚清奇。滴翠岩 在县西一里许。
浊水岩 在背村。岩深而静。上垂碧络如宝盖,下盘玉棋如莲花。人以天垂宝盖,地拥金莲,名之。阶道砌以花石。残碑断壁皆唐宋名公留题。乡人恶遨游之扰,多毁损之。可惜。
宝石洞 在县西十五里麻寨村。其石如银。鹿洞 在西乡。郑赓有诗。
牯牛石 在浈阳峡中。两石相抄,水势湍急。下有横石,皆为行舟之患。
莲花石 状似莲花横栏。白洋水口,地理家言,大北辰星是也。
燕石 在浛光上流。方大如印,砥柱河中。紫燕多垒窠石罅,故名。
仙掌石 在麻寨西祠畔。世传黄巢以此石搉寨将夫人,夫人以掌托开,即有掌痕,故名。鹅豚寨 元别驾黄絅隐此寨。壁有明洪武元年陆仲亨停骖访故遗篆。
屏山甲峰寨 即大田坪。峰在万山东,云屏插汉。邑人赖万耀,世居于此。昔山寇围寨者,三固于重墉。郡二守陈国纪亲勘形胜,遂勒甲峰二字于石上,故名。
莲塘寨 在县西四十里。御阳子修真于此。香炉峡 在县西四十里。由此出清远。
七里峡 在县西三十里。在浛光。龟子山 在县西四十里。路入浛光、阳山、连川。九郎障 翠峰嵯峨,密林深静。昔詹公三圣得道于此,故名之。今其庙移翁源东界。灵应无边。英水 又名浈水。即曲江。真武二水,合而为大江,经县,南流三百里,至清远。
沱水 在县南九十七里。源出茶山,北流合翁水。
隆水 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源出洋岭。东合翁水。
桃溪水 在县西四十里。源出松山,下流合洭水。
滑溪水 在县西一里。源出旗山,下流合大江。桂溪水 在县西四十里桃溪之西。源出五山,下合流洭水。
龙潭
清溪 在清溪驿前。水有三湾,环山而潴,澄澈可鉴。宋蒋之奇建三湾亭于此。
甘溪 在县北二十里。
铁溪 在县西五十里。黎峒相对,溪接大江,四面皆水,中盘土城。寇屡至不能犯。
黎洞坑 在铁溪对江。多出林木。二木透入三十馀里,接连大小罗山界。
波罗坑 在竹径都。广出柴。
观音坑 在仁义都。面大江,商民居市卖货。鲥鱼坑 在甘棠都。去县东六十里。多出鲥鱼。合竹滩 在县治东五里。水势迅急合流。清净滩 在清溪上。
高道滩 在怀义都。水势高泻。
水利附 《府志》本府〈曲江县附郭〉
长桂一都陂三圳一 高夫列陂、沙洲纂陂、未陂,风堆凌江圳。
长桂二都陂一圳二塘一 榕树冲陂,转水长圳,龙塘底圳,龙王庙塘。
长桂三都陂四 溪口陂、河心涨陂、高洌陂、小姑陂。
绵普三都圳一塘一 神前塘,大疆小陂圳。墨石一都陂三圳一 山口大王陂、赤土尾陂、龙王岩陂,上新陂圳。
墨石二都陂三塘一 高公陂、卢陂、寒陂,麻塘。布恩上都陂二塘二 下东陂、上石陂,上乌泥塘、下乌塘。
布恩下都陂一 泷陂。
平夏都陂七泉三 章田陂、容田陂、梅陂、戾田陂、侯陂、罗陂、单田陂,天湴泥泉,屈塘泉,活水泉。上车都陂四 庙前新陂、小溪陂、大王陂、陂头陂。
上礼都陂四 横溪陂、岑江陂、新田陂、斜陂。泷夏都陂二 古羊大庙陂,铺下大陂。
洪义都陂三坑一塘二水一 过江龙陂、径口回龙陂、龙王井陂,横分曹塘社下塘,竹子坑,寺前水。
亲贤一都陂三 杜陂、周岸陂、坭陂。
亲贤二都陂三 佛子凹陂、佛子奇陂、土陂。溪都陂四坑二塘一 曹溪陂、南华大陂、涌泉径陂、蛟龙井陂,大源小坑、长生坑,东锡塘。张村都陂三 松村潭田陂、空口潭田陂、陈冈陂。
龙塘都陂一塘三 都陂,乌柏塘、莲塘、龙塘。濛对过山中,源自高圳塘,深且广,其田数十顷。水有毒,沾足即烂。食其田米,不一二年即死。今号蛊毒田。皆荒水,多鱼,亦不敢食。
凤田都陂三 大成陂、大黄陂、三陂。
太平都陂四泉一 三陂、苏陂、留村陂、马渡陂,活水泉。
莅俗都陂一 成陂。
贤相一都陂一 小湾陂。
贤相二都陂一 黄分陂。
仁务都陂六 龙塘坝陂、松树陂、十心陂、汤村陂、零溪水陂、大小陂。
韶社都陂三坑一塘一 零溪大圳陂、曲江铺前陂、不坑大陂,小水坑,山坑塘。
下礼都陂一 大陂。
乐昌县
官陂 在县东北三十里。水从西坑山峡中出。南流。灌田百馀顷。明洪武二年,知县索彦胜创筑。寻坏。嘉靖二十五年,同知胡瑞令士民建石堤。未几亦圮。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卢玑著士民创石陂。宽一丈八尺,长四十馀丈。未几又圮。生员邓学恭、里民成可绣等,募金修筑。康熙四年,又坏陂脚。知县李成栋复择陂长,修治完固。
河南柏沙二都溪一泉二陂三 张溪,官塘泉、小畔泉,大建陂、乐陂、武溪陂。
辛田都陂六 神定陂、双陂、石陇陂、过水陂、蕉旱陂、新陂。
土头都陂二圳一 官陂、潭头陂,成溪圳。曲碣都陂三 间锯陂、黄子陂、下新陂。
荣村都陂三 大陂、横陂、神前陂。
里田都陂二 大岭寨陂、横陂。
皈上都陂十泉一 天堂陂、上冲陂、皈塘陂、鳌头陂、白沙陂、岩背陂、赤子岭陂、龙盘企陂、赤土塘陂、蕨坪陂,辛田泉。
皈下都陂七 邓丘陂、邝郎陂、流沙陂、和尚车陂、担子头陂、高粟陂、何家车陂。
仁化县
县街都陂一圳二塘二泉二 桑石陂,油塘冲水圳、小庄水圳,犁黎冲塘、白泥冲塘,白石岭泉、视下泉。
平山都陂三圳一泉二 官陂、董塘陂、鹅颈陂,界江圳,狮子泉、石坑泉。
石塘都陂四 茆陂、白星陂、龙潭陂、官陂。康溪都陂一圳二塘一泉一 水西官陂,厚坑圳、吴黄小坑圳,度落大塘,上寨径泉。
扶溪都陂一泉三 横陂,会水泉、沙垄泉、小湖泉。
永兴都陂二塘一泉四 卢陂、潘陂,坳背塘,鸡背泉、东田泉、坝里泉、庙前泉。
乳源县
斗门都陂十五圳四泉二 大陂、钱冈陂、粟石头陂、大富陂、小溪陂、新塘陂、黄田陂、大溪陂、欧阳塘陂、黄花塘陂、潭陂、下酒陂、侈门陂、官陂、街尾陂,大陂圳、欧阳塘圳、大井圳、罗衮圳,井水泉、龙岩泉。
利井都陂十一圳四泉二塘三 云门大坑陂、分头陂、洪带陂、清泉陂、南山陂、莲塘陂、仔溷陂、长荫陂、滩头石陂、社头陂、白陂,黄落峒圳、深峒圳、西坑圳、古母水星圳,天井涌泉、井涌泉,利井塘、龙王塘、研石塘。
东厢都陂六泉一塘一 榔木油榨陂、梯下滩陂、青石陂、黄村陂、青潭陂、马头溷陂,武举井泉,龙溪塘。
崇德都陂三圳七 芦村平陂、罗冈裙陂、南水陂,山坑圳、王寨圳、乐峒王公山圳、牛栏冲圳、岭头圳、月坪山圳。
武阳都陂三圳三泉二塘三 七姑滩陂、罗年陂、辽水陂,大埤圳、大桃圳、神步圳,禄头井泉、肥水井泉,石溪凹塘、罗家山塘、梌木岭塘。
龙浦都陂四圳三泉十一坑三塘三 深源陂、均容陂、横溪陂、石高陂,大富圳、车于水圳、江湾圳,石村泉、坑井泉、浪头泉、上石带泉、下石带泉、梅花井泉、黑桃井泉、大峒井泉、寨下井泉、温汤泉。埤凹坑、出水岩坑、车于坑,温泉塘、野鸭塘、梯头塘。
以上皆古迹陂塘。明万历十八年,知县林文丰清查四乡陂塘,仅十八所。
下街陂塘一 利井陂塘一
利村社头陂塘一 清泉陂一
分头陂一 长溪梯下山下口陂一三山汾滩陂一 大辽水陂一
均容水源头陂一 打鼓坠陂一
莲塘陂一 九仙水陂一
选家峒仙婆陂一 东田陂一
大塘陂一 庙子角陂一
伯公陂一 高陂一
翁源县
东至始兴、龙南二县界,陂五十三圳五塘五詹公坑陂吉塘水大陂官公陂,三坑塘,葸大坑圳,芙蓉陂。小陂圳塘共五十七,不备载。
南至河源县界,陂六十圳四塘十二 黎子坑陂、大望陂、昆山坝陂、龙仙大陂、南埔大陂,黄沙坑塘小陂圳塘共七十,不备载。
西至曲江县界,陂四十七圳一塘三 鸭婆陂、羊牯犝陂、羊径陂、白泥井陂,墨岭村圳,牛头岭塘。小陂圳塘共四十五,不备载。
北至始兴县界,陂八 佛祖前陂、寺前榄陂、潭水陂、渔溪小水陂。小陂四,不备载。
英德县
在城厢陂一塘四 黄冈水陂,清水塘、龙门塘、十二角塘、黄步塘。
竹径都坑一 波罗坑。
严政下都陂一塘二 黄泥陂,仰天塘、八角塘。怀义都陂三 佛子高陂、黄寨陂、上良陂。大陂都陂一塘二坑一 高榜陂,罗家大塘、长山塘,黄坑。
德冈都陂一 大陂。
清泉都陂三塘一坑一 蕉园陂、孤村陂、水头岩陂,三卜桥塘,古羊坑。
仁义都坑一 蓼溪坑。
崇仁都陂二 观音岩陂、狗山陂。
象冈都陂一 长寿陂。
甘棠都陂一坑一 青峒陂,鲥鱼坑。
浈阳都陂一 金坑径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