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卷目录
广州府部汇考四
广州府山川考四
广州府山川考四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二卷
广州府部汇考四
广州府山川考四
《府志》新会县圭峰山 在县北二里,其上多松竹,《旧志》邑治之镇也。上有玉台寺,其下瀑布之水出焉。马山 按《县志》:在县东宣化里,下瞰文溪,以形似名。明洪武十七年凿山,东北为城堑,今外城东角直阶此山,山上为钟敱阁、为大魁阁。山侧为学宫、为白沙陈子特祠。
西山 在城内盈积仓后。
象山 一名金牛,今淤为田,按《县志》:在县西一里,《源清旧志》云:象山山势岧峣,今皆淤为田,相传渔人尝见金牛带索出,惊遁入石,方信儒诗。金牛去后久凄凉,好景乾坤亦秘藏。沧海无穷月无尽,从今收拾入诗囊。山之左曰鸣山,有壮哉亭陈子三大字,亭下为三广公祠,祠右有梁以蘅墓、黄砻金牛洞、黄淳定帆亭,亭下有鸣山祠,右有文昌宫,下有兵道何子明祠,祠右即象山,有象山书院,有知县伍睿祠。
熊子山 分东西二山,并峙海中。《旧志》二山并面,县治形如能熊,三足鳖也。食之杀人,山圆小而近水,故名之。
黄云山 在县城北一里,其上有黄云,因名。《旧志》唐一行禅师来游此山,黄云自山出,如金辉映衣袖,遂结庵山巅,弟子至者五百馀人。按《县志》:陈献章诗:系艇黄云下,黄云几度歌。登高云压帽,度密雨沾蓑,瀑涧宵鸣瑟,山花昼拥罗。野人携茗榼,路向铁桥过。《通志》有云自出色如金。绿护屏山 在县北归德,周回八十里,南接圭峰,环拥若屏。李翱尝读书其上,诗云:率性樵夫似逼真,玉台山远静无尘。松枝攀折忧妨鹤,桃片惊飞怕惹人。遇药身轻诚末事,观棋柯烂却何因。非仙非释乖时样,落魄云边一葛巾。大云山 在县西三里,形如蟠龙,云气旋绕之。按《县志》:盘郁若云然,中有文昌宫,有龙兴寺,有天妃庙,有六祖庵。万历间,僧性明修复,费支甚钜,大半抽其医之入。
龙山 在县西五里,中有龙窟,东西相望,以石投之殷殷然雩之辄应。按《县志》:上有洞穴者九,在东者冥不可窥,在西者玲珑,俗呼为龙窟,往雩之辄应,有山曰分水冈,为渡船,步且有市。庐峰山 在县城东北十里,又东十里曰月岭山。
南山 在县东二十里,上有巨人迹。按《县志》:其前有葫芦山,在归德,圆如覆釜。其南麓石上有足迹,长二尺许。
鹅沁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民居其下,又东有山,曰鹅湖。上有白沙墓曰飞鹅,潮水注焉。石船山 在县城西三十里,上有大石如船,相传有村妇浴于中,雷震劈其骨为三石,亦震一角坠于下,又西五里曰分水冈,山溪涧之水分流其下,又西三十里曰表山。
梁金山 按《县志》:在县西八十里,其脉发源狮子山,左有云裘山,右为五坑径,前有大神岭古州冈。传昔有道人梁金修炼于此,故名。其下沃壤延袤七八十里,民环居田之,南接新宁止间。一水北出岭西,仅数十里,为一方险要之冲。成化间,陶鲁于山径中立营,开堑数百丈,以禦西寇,废址尚存。嘉靖二十六年,贼乱,御史杨以诚复立五坑径营,拨兵守之,地险兵逃。三十二年随废。今乡民议立县其下,李谦诗:碧鸡唱彻紫骝嘶,珊树交加玉削齐。天北仰来双阙近,瘴南望去九夷低。春岩雨过花留润,古洞云深鸟自啼。欲访仙翁问遗事,芝田瑶草露萋萋。
将军山 按《县志》:在县西三十里,潮居泷水二都之间,自潮阳燕子尖山迤𨓦向泷水,与双门径山相接,高大盘踞,以形似名。又学堂山,与石船山相对,石壁千寻,下瞰无际,旁有仙井,亦胜概云。温孔德诗:系马振衣千仞屏,凌虚身世羽毛轻。长天雨歇云容淡,远岛风来暑气清。松鹤一声闻碧落,渔舟几点杳沧溟。逍遥不尽登临
兴,更向仙泉共濯缨。
锦绣山 在县西七十里,其鸟多杉鸡。
金冈山 在县城西一百五十里,其下有金洞,金之水出焉,《唐书·地理志》:冈州地有金,故名。其下有溪曰淘金坑。
璧双山 在县城南七十里,高一百馀丈,其上多松棕。
九曲山 在县南八十里,一名九德山,延袤至于厓海。昆山崙山 高耸相并,在县城西北六十六里,其上有天井,有白龙池。按《县志》:白龙池水出焉,新化山,高大,连亘曹幕。传昔有道人植桃李其上,人得就而食之,怀归即迷路,有水出山,注而为潭,曰白龙池,有龙居之。雩即应。陈献章诗:西望不见白龙池,白龙上天何时归。寸心晚逐飞云去,半挂玉台松树枝。涵虚数尺镜光悬,旧是头陀洗钵泉。又有仙人来洗耳,白龙休占水中眠。云影天光共一池,池中消长白龙知。仙翁骑龙上天去,只有明月照涟漪。
仙涌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相传风雷震怒之夕,涌出平陆,林峦周具,因名。在罗坑,其草多藜芦。按《县志》:此山形小而圆,山有泉自石罅涌出,故曰仙涌。今其山与诸山相联络,安得云涌出平陆。抑所云紫衣和尚,亦妄也。上有仙涌寺,方信儒诗:龙伯何年钓巨鳌,两峰漂荡逐洪涛。人间灵迹无寻处,仙涌罗浮相对高。
金牛山 在县西北六里,登览有奇迹存焉,此雄据阛阓,一望数百里,云山海月举无遁迹,虽白云景泰之胜,亦不是过。旧无亭榭,后始创海月奇观于上。《图经》云:昔此山滨水,有渔者见一牛,其色与索皆金也,为渔者所惊,遂入此山,有庙尚存。其西南曰石牌山,曰宝华山,俱去县三十五里。曰笋山,曰归林山,俱去县四十里。曰浔阳山,去县六十里。曰落难山,去县一百一十里。曰郭丰山,一百五十里。曰清泉山,一百一十五里。曰宝郭山,一百三十五里。
厓山 在县城南八十里大海中,高四十馀丈,周八十馀里,与奇山石对峙如门。宋祥兴中,帝炳舟师次焉,为元将张弘范所迫,丞相陆秀夫负帝赴海,与礼部尚书徐宗仁、兵部侍郎茅湘、枢密使高桂等同死之。上有全节庙、大忠祠,前有奇石,弘范尝纪功刻其上,旧大刻:元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明朝更刻之,今已芜没。汤瓶觜山 在县南八十里,上多文禽异木。按《县志》:与厓山相对如门,自新宁金鸡头山北沿海而来,至古兜,与烟管岭、甜水坑等山相接,以形似名。中有港,潮汐出入。陈献章诗:北风吹浪捲沧溟,步履桥头候晓晴。满路寒风吹不断,一帆细雨湿汤瓶。
天台山 按《县志》:在县西南四十里,小冈村潮居,自将军山突起列数峰,曰马尾、曰小冈、曰石牌。东尽于海,多腴田,海旁有石如牌,巨浸不没,山下有天台废寺,相传为义宁县故址,或疑山即茂山。
白水山 在县南七十里,其上多蝶草,又南一百里曰万斛山,又东南五十里曰鹗洲山,在海中。
曹幕山 在县城西北八十里,界高要新兴之交。其山高广,横列如重城。兵卫官曹幕府之状,上有猺人垦山为畬,其木多枫楠、多杉松,其兽多麂鹿、多獐狸,有屈鸟如鹊而小,飞则首尾摇动,其鸣自呼,见之则疠。按《县志》:宋绍兴中,土寇尝啸聚于此,北药径口,旧有巡检司,今徙坡亭,南有石门崦峒,山水清胜,传周梁二道人开种于此。西南有花果园,或曰曹幕寺故址。
龙护山 在县城东三十里,四山绕之,又东一里曰象撷山,又二里曰龟山,皆以形似名。石径山 在县城西六十里,林木阴翳,中有石岩如屋,中可容百馀人。《县志》:列石多类人兽,前有笋山,以形似名。又西六十里曰稽峰山,又西五十里曰白象山。
罗汉山 在县城北四十里,三峰鼎峙,周围三百馀里,其木多樟楮。
大岭山 按《县志》:在县东三十六里,上有古松,乡人以祀社稷,在中乐村。
蓬莱馆山 按《县志》:在县北三十里中乐村,山与绿护屏相望,洪峻幽胜,俗呼双梅岭,上有悬路、田涧、丹井、烟萝诸境。今有双节妇冯氏、刘氏墓。
石门掩峒 在曹幕山之阳,多林木溪洞,民环居之。
梁金岩 在金山之西北。深广二丈馀,瀑水出焉,自岩顶而飞注于下,又西四十五里曰壁山岩,又西七十里曰宝光岩。
企人峰 在县东三十里,上有烽堠。
龙蟠岭 按《县志》:在县北五十里,又北十五里曰大雁山,又北五里曰三重顶,在古劳龙蟠上,尝有云气乡人祷雨于此。大雁山西北临大江,高峙横截为海门之捍,利种茶,三重顶山界于南海,高明间峰峦叠出,上有泉。
骆驼岭 狮子岭 俱在县西八十里,又西七十里曰大臣岭,又南一百里曰雷公岭。
雷电山 按《县志》:在县西二里,礼义坊、萧庄二节妇墓在焉。
马鞍山 按《县志》:在县西南五十里,又西三十里曰狮子山,后有石室曰宝光岩,接骆驼山。右转宝光岩,一名薛公岩,又曰寂感,石室天成,深一丈五尺,长八丈。有泉二出于石如乳。冬夏不竭,左有百步尖峰,望之竦然,最为奇胜。明天顺七年,乡人避寇于此,得免难。
金山岩 按《县志》:在县西北,俗名鬼子窟,飞瀑出焉,一名西岩,深二丈馀,阔称之。一水自岩顶飞下,白如练,有盘石可坐数十人,每岁九日,乡人游赏于此。
北立山 按《县志》:在县西一百里,东有游鱼山,南三峰相接,曰罗汉山,自恩平县北来,与罗汉山相接,峰联而高,形若旗,东麓有小山临水曰游鱼,以形似名。按《旧志》:有双峰山在西一百五十里,此三山皆不载,今从《新志》增入。
百足山 按《县志》:在县西一百六十里,下有三山如龟,割立开平,山以形似名,界于会宁间,西接蚬冈山。
鳄洲山 按《县志》:在县东南三十里,又南二里许曰嚚洲山。陈献章诗云:夕舫凌大波,北风吹我席。冥冥鳄洲烟,宛对君山碧。来雁知天寒,归人看月色。超超尘外心,浩以周八极。按鳄嚚皆恶名,知县周思稷谓诸山邑朝山也,不宜以恶名踞,向于前,改其中者曰中台山,左曰天寿、天福山,右曰天禄、天马山,鳄曰拱奎山,嚚曰合壁山,为文告之。刻石镜心亭,议建文塔于天马山上。业经三年,而绪未就。万历乙酉,知县王命璿会同乡官黄淳、何上新等区画工程,推监生、生员刘思聪、林嘉诏、黄家柱、谭经、李时润、许钦质等董理其事,复特檄千户张炜激率筑之,佐以乡民李光汉、舍人张焕,不数月,而塔成。屹镇沧海上,干云霄,回望见龙楼王气祥光,表里辉映。横江山 按《县志》:在县东四十里,中乐前有表山,至三沥沙,海涯复起,一山名曰猪头。
金人峰 按《县志》:在县东北三十里,中乐上有烽堠。
石螺冈 按《县志》:在县北四十里,古劳陆象贤有螺源诗。
螺江 在县城东三十里,其中多螺蚬。
小梁海 在县东三十二里,流接香山,其中多鳣鲔、多鰋鲤。
韩家桥水 在县东二里,其西六里曰龙溪桥,水曰灰灶水。紫水 即龙山万寿寺前溪,在县西三里,水本清,宋皇祐间,水色忽变为紫者旬日,又西十九里曰牛肚湾,水在新化都,支流百十,曲折而出于厓。文溪水 在县东北三里,源于圭峰诸涧,流经学宫门,东出南水关,通于海。
汤湖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汤湖村,迤逦长溪,中流一带其热如汤,上下之流皆冷。
锣鼓潭 在县西五十里水口冲,击如锣鼓,今塞。
白龙池 在崙山顶,池生云霞,则龙飞腾,旱祷辄应。
瓦窑井 在县西一里,其泉味甘,与达磨泉相类,又西一里曰道姑井,又西南二里曰大井,又东南五里曰细井,出象山下。
谭家井 在县南一里,其水清冽,冬夏常盈。石井 源于象山县人谢景元所凿有井铭曰:象山之麓,磨石如玉。凿得其源,甘泉涌瀑。酌之不贪,用之云足。宜人之寿,益人之禄。又西南三十五里曰大石井、曰宝华井。
紫衣井 源于仙涌山,其泉不竭,相传紫衣和尚见石罅水甘而冽,遂决土甃之,随汲随满。又西七十二里曰竹兜井,饮之可以愈疾。
五显溪 按《县志》:自外城西水关入,至北上桥复趋南,出于和尚桥。旧北上桥左有小溪绕东
北而入,横通西城,壕内初陶鲁筑,时乡主簿许能静言曰:此溪似于县,治略相背,宜作小溪以环之,今民筑塞者半、犹存者半,今复疏通之,可也。
小富涌 按《县志》:在东亭驿右,受城中,诸水以达于驿海,原有左右大小之分,雨集不致沟盈焉。
黎岳海 按《县志》:在源清石木涌,在宣化第六涌,在归德横江缺口海,在中乐俱为盗贼出没之区,久为民害。明万历三十一年,知县周思稷采取舆议申详、抚按筑塞,但各处之盗多自外来,而横江之盗多出本处,独于缺口嘴,加塞两度,并塞石山柳墩二㴦,以绝盗贼,窝泊新涌横海,通乡田园灌溉,潮汐消长,用杙不塞,招给黄德承管,立海天永赖碑,树之驿右,永杜复开西墩,新开㴦泗冲,而水皆直出,署印推官黄华秀以为泄风气,海寇自西易直突,议从沙头循故小河疏之,工未就而去,今议举行。
江门海 详见前归德。
青胆洋 按《县志》:在县西南六十里,受恩平新宁诸溪涧出蚬,冈沿于长沙,西合曹幕梁金,众水经浔阳至牛肚湾,迎潮汐以汇于厓门,汪洋百馀里,为西南天堑,其厓有青胆石,石上有廓然楼李谦浔阳诗空濛春树夕阳天,斜倚楼头小小船。青草浪高三月雨,绿荷花发一溪烟。女儿连袂踏歌去,渔火隔江照醉眠。惆怅不堪重吊古,洞箫声在水云边。吴国伦廓然楼诗宅里封乔木,宾朋应德星。楼悬山幔紫,石带水云青。浩荡连诸粤,阴森驻百灵。壶峰数千里,相望海云停。
长沙海 按《县志》: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合新兴、恩平诸溪涧为交罗,海东南流经游鱼山,以达于厓门。清水塘 按《县志》:在县西一百里,其水容诸溪,涧常清潴而不流,其中多鱼。
牛肚湾 按《县志》:在县西九十里,源于曹幕,会于䱥鱼头,达于厓门石碑。仙井 按《县志》:在县城南八十里,出于石窟,双虹合江,其深不测。
厓门海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里,潮居外达乌猪大洋,两山高峙,其口如门,吞吐潮汐,故名。水流湍急,常作汹汹声。宋末有黄龙横海,元张弘范弯弓射之,即此海也。汪广洋诗:牂牁流水碧潺潺,潮落潮生草木闲。一片海云吹不起,越人遥指是厓山。横江 按《县志》:在县东六十里,中乐
三水县。
大荛山 在县城南四十里,高百馀仞,屹然巨镇,是多磈石,按《县志》:在清塘都,上有巨人迹。云秀山 一名象冈,在县城东十里。多松萝。龙岐山 在县城北六十里,下有青云桥,旁有洗钵井,民环居之。
顶头峰 在县河东七里,其上古有烟墩,今县治水口也。陆宣诗:野水桥边景趣宽,东风吹暖入㳽漫。一川芳草迎行骑,两岸垂杨拂钓竿。带雨绿添松涧晓,拍天光接海潮寒。锦鳞跃出桃花片,人在金鳌背上看。
城隍岭 在县城北一里,其上有连珠峰,按《县志》:高出诸山,离城五六里,为县治镇山,其下有金帽岭,其后分一支,至南逆转为七星冈,为县治下关,又北一里曰铁帽顶。
横石岭 按《县志》:隔西北两江,离城七八里许。秀峰千朵,为县治右屏,其下为将军岭,有巨石涌出清泉,流达大江,相传有龙跃此,故名曰龙井。
魁冈 在县东南百里,形如圆珠,《县志》旧龟冈,后改名魁冈,建塔其上,又东一里曰马鞍冈。金洲冈 在城南四十里,白上都屹立,中流如钟,又名金钟。按《县志》:屹峙西江中流,下有婆角滩,东南岸为溪陵冈,濒西江有大石竖焉,曰新妇石。
青冈 在县城西三里,滨于河。河滨巡检司在焉,又南四十里曰溪陵冈。冈半有新妇石。又西南十二里曰茅人冈,其草多茅管。明正统间,萧养作乱,官兵屯营于上,设茅人持锋刃以壮兵威,贼遁去,因名云。
凤冈 在县城北二里,又曰天柱冈,在县河东十二里。
书院坑 在县城东十里。元至正间,梁以仁筑书院于此,今坟在焉。又北七里曰磨刀坑。鹿峒 在县城东一里,其中多麋鹿。
浮沉石 在县城东一里河水中。
朱禄冈 按《县志》:在城北,县龙入首山。
龙凤冈 按《县志》:在城内,龙冈即县署地,凤冈即学署地。
七星冈 按《县志》:在城东四里,七山如联珠。金帽岭 按《县志》:在县东六里许,全体石峰,卓立雄峙,为县左镇,俗名铁岭。
白塔冈 按《县志》:在城西南里许,旧有石塔数层,县治既设,形家忌焉,忽夜雷电击,颓佥谓地灵云。又旧有大树二株,为白塔双阴之景,今不存。
将军岭 在城西南对河。
九十九冈 按《县志》:城北五十五里,在胥江。卢岭 按《县志》:在城西北四十五里,胥江对山,四会县界,六祖尝至此,下有华岩寺,今废。罗伞岭 按《县志》:在城西北四十馀里胥江都,高数百丈,顶上广平数十亩,登之可盼白云、罗浮、飞来诸峰,有瀑布飞流不绝。
界牌山 按《县志》:在城西北九十里胥江上,与清远交界。
昆都山 按《县志》:在县南对河三里,县治右屏,上有斥堠,苍江绕其下,即古三水之镇也。宋广州参谋刘领擒僧綦毋谨于此,今遗址尚存。山麓有古林读书台,林学宪所题也,今废。
大路峡 按《县志》:在城南十里大路乡,两山对峙,为西北捍门,稍上有鳖鱼滩,潦甚急,行舟者戒焉。
大望山 按《县志》:在城北五十里胥江都。龙坡山 按《县志》:在城北五十三里胥江都。此山即华山也,下有地藏寺、龙真堂,今增建文昌阁,其上又有真武庙,庙前金沙井,味极清冽,前有青云桥,山之东北约二百步有鸡藤圃,旧传李仙飞升,馀药臼其间,邻鸡食之亦上升,故以名圃云。
大潭山 按《县志》:在城北五十五里,在胥江都。石壁数仞,飞瀑如练,下注二潭,左曰龙湫,右曰天生塘,方广二三亩,深七八尺,居民引水灌田,岁旱祷雨多应。
三江 源于临晋西南,合湟水、浈水、桂水、郁水,复分而为三,以注于海,是谓肄水。〈音如肄习之肄,见《山海经》。〉龙凤水 在县城内,其水环合,旋绕学宫,其左有井,亦曰龙凤井。
鹿峒水 在县城东半里,源于峒,绕于魁冈,达于大河。
交溪水 在县城南四十里,源于镇南平,由自白泥清塘龙池之东,直抵长岐利琼,凡二十馀里,入于大江,其鱼多鯬鰋。
芦包水 在县城北四十里,东抵广城,北达胥江,其水秋涸,夏始溢。按《县志》:东至三江鰔鱼嘴,会肄流之水,达于灵洲官窑。
卤村涌水 在县城东十七里,源于杨梅,达于大河。
龙潭 在乌石冈横河,其中有龙潜焉。相传有龙潜于此。明弘治间,骤风忽有舟掀起数丈,须臾乃下,舟人不溺,皆以为神云。
丹泉 在县城南四十里,一名葛仙井,云谷中其水甘冽,秋冬不竭。
龙凤涧 按《县志》:在邑城前,其上原为严,自得乡址。
河清滩 按《县志》:在邑治,上流西三里许,有石矶急滩。
苍江 按《县志》:在邑治,上流西通西北两江之流,老鸦洲、龙船沙俱在其西,盖沙洲皆界西二流中也。
北江 按《县志》:从雄韶清远而来,即浈水,源自庾岭,令凌水会桂阳之武水南下者也,自清远峡口北来,过鸭浦水至胥江下,分东支为芦包水,其经流南下,历榄江、棉水至河清滩,绕邑治前,会西来郁水,是为肄江。西江 按《县志》:即郁水,源自牂牁,合诸州之水而东下者也,从郁梧来,历流至县西五里许,绕横石,而南出大路峡,过金洲,通江门入海,其上流分支,而西者为清峡,水达于四,会对横石岭。前东折者,由苍江绕邑治,前与浈水会于肄水,按西江分绕县治者,夏月四之一馀,月十之一耳。
肄江 按《县志》:即古白塔江,会西北流者苍江,绕昆都山,通西北之水从此下流,至西南分二支,其经西南潭者,则东行抵三江灵洲下,石门之冲。其经老沙洲外者,则东行抵黄鼎小塘荔枝园,而出于庄步之江。两流皆达省会,旧多取
道石门,今则专行庄步,按经小塘之流,又分一支通西樵云。
清远县
峡山 在县城东三十里,一名中宿峡,二山对峙,中通江流。《山海经》、《路史》、黄帝生禺阳、禺号,禺号处南海是为海司。任姓生徭梁,徭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贲隅也。《旧志》:黄帝二庶子善音律,南采阮俞竹,为黄钟之管。与二臣俱隐此山。岂即禺阳、禺号耶然,则番禺之名当始此,不特郡城中二山也。又有寺甚古,号曰飞来,是多松竹,按《通志》:唐李翱诗:一水远赴海,两山高入云。许浑诗:水曲岩千叠,云重树百层。苏轼诗:岸迫鸟声合,水平山影交。堂空泉漱玉,砌净笋遗包。回岐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高数十仞,逶迤环抱,有回顾县治之状。
笔架山 按《县志》:在县东,三峰并耸,形如笔架。马头石山 按《县志》:在县南六十里,状类马头。中宿山 在县东十二里,《方舆胜览》、《谭子相海峤志》云:二、三、五、八月有潮至此,逐浪返五羊一宿而至,故名。
观亭山 其上多黄杨木。
观音山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高峰层峦,中有石岩,岩中有观音像。
佛迹山 山有巨石,石上有巨人迹。按《县志》:麓有佛迹寺,今废。
大帽小帽山 在县北六十里,两峰圆秀,因名。花尖山 山多异花木。按《县志》:在县北,奇峰峻拔。
大罗山 在县西二百五十里。池水乡其脉来,自阳山,西抵梧之怀,集、猺、獞、杂居其间,上多藤萝。
威整山 在县西一百里,民环居之。又西二十五里曰秦王山,下有秦王庙。
幖幡岭 在峡山顶之南。唐大历间,哥舒晃叛,广州遣将讨之,梦神人谓曰,见幡即回。及贼平回师,果见挂幡于山顶,乃神之助也。
大龙岭 在县南七十里靖定乡,峰峦屹峙如龙状。
览冈 在县北十二里,一览城郭在目。
和光峒 在峡山谷中,深窈莫测,其旁有五色榴花。按《县志》:宋治平二年,安昌期得道隐此,详见《安先生传》。
临汉峡 在县西北五十里,两厓壁立,延袤九十里,其阳有大观亭。
金芝岩 在峡山之巅,内分三洞,一洞有石井,深数十丈,一洞有三石并立,水滴其上而地竟不沾,其下有穴,穴有石燕。宋开宝间,于岩获金芝二十茎。按《通志》:唐开元中,望气者云:五十里内有灵山,发金草,遣使求之,果获灵芝,铮然作金声。
龙磨角石 按《县志》:在峡山寺西,有石涧二十馀丈,枕江岸,石坚而泽。《旧志》云:每春时,龙于石上磨角,有蜑人维舟窃见,风气凛然,云烟渺漠,顷之,定后移舟睨之,其痕宛然在目。
鸬鹚石 在县西南五十里,其石枕江,水落则鸬鹚集焉。
达摩石 在峡山之西,旧传达摩坐禅之处,其广十丈,老虎石在回峡山冈头,其高三丈。云台山 按《县志》:在峡山右寺之巅,宽平约二丈许,峭壁上篆云台二字,传为罗隐所镌,《旧志》云:常有五色祥云出其上。
凤凰山 按《县志》:在城内,相传昔有凤凰栖此,故名。上有凤凰台,又半里有钓鳌台与水口鳌塔相望,其阳为安远驿,又二里为柳烟湾,夏潦病涉,黎继周始桥之。
溱源山 按《县志》:在县西二十五里,连山交枕,绝壁竦峭,下有庙面流,盖祀溱水神也,俗呼为秦王庙,误也。
小罗山 按《县志》:与大罗山连,形差小。
白茫山 按《县志》:有石笋高二十馀丈,腰大十围,在善化乡。
四望山 按《县志》:在善化乡,高万仞,中有仙女坛,岁旱祈祷,辄应。
北楼山 按《县志》:在县治东北,山顶上有天池,乡人见龙跃水,两峰对峙,俗名丫髻山。
大庙峡 按《县志》:在吉河口,水势湍急,舟过必祷。
猢狲峡 按《县志》:在官庄水口,林木郁茂,两岸树枝交连,常有猢狲攀援往来,故名。
莲花峡 在兴仁一图。
瑞峰 按《县志》:在城北,状如太阳,形圆而秀,今
建学于此。
七星冈 按《县志》:在县东南,七冈连珠,故名。王子岭 按《县志》:在县东南潖江乡三十里,两峰并耸,为学宫朝山,常有云覆,亦名云腾岭,巅有石池,秋冬不竭,相传王子求仙于此。
静观岩 在峡山飞泉洞。
卧仙岩 按《县志》:在飞泉洞中,有石床,故名。燕子岩 按《县志》:在马头之麓,岩高三丈许,深如之,广二十丈,昔有罗镇抚、张千户守营,隐此得道,今人呼为二官岩,岩有飞玉泉如雨,秋冬不涸,岩上产紫兰万岁松。
黄巢岩 按《县志》:在池水,相传黄巢驻兵,覆舟于此。
狮子石 按《县志》:在峡山寺上,梁西域跋多罗三藏法师到禺山,见一老僧,形容怪甚,藏曰:大德何来。曰:居此山中不知几寒暑矣。请藏至舍,须臾进可十里许,忽失僧所在。藏曰:异哉。此圣僧所也。当觅其居。如东南阿,见一怪石,形若狻猊,乃于石下三十步许,见一精舍,名曰狮子台,今废。
钓鲤石 按《县志》:在峡山寺西,昔赵湖钓于此,得金鲤百斤,以贡秦王。
葛坛石 按《县志》:在峡山寺西,高数仞,阔十馀丈,相传葛稚川常游其间,左右花竹成列,积翠如围,石上镌海阔天空,疑唐人所刻。
龟石 按《县志》:在回岐山对面,兀立水中,拱向县治,状类龟,故名。
仙人石 按《县志》:上有仙人卧立迹,在潖江白沙塘后。
纱帽石 按《县志》:在潖江石鼓岭后,状如帽,故名。左有一石室,能容二十人,右有一石鼓,大数丈,相传旧时更点分明。明嘉靖甲子雷击,始不响。
锣鼓石 按《县志》:在下岳有二石,一类锣,一类鼓,故名。相传地方扰攘则鸣云。
珓杯石 一员石中有一裂,故云。
归猿洞 按《县志》:在飞来寺后,唐有孙恪者,纳妾袁氏,后至寺,袁以一碧玉环献老僧,少顷,野猿数十扪萝而至,袁见之,乃题诗化猿去,僧方悟:乃向所畜者,环其系颈物也。
飞泉洞 按《县志》:在飞来寺圆通殿后,渡石桥,繇绿云楼入,层崖瀑布,怪石茂林,不可名状。明万历庚辰,邑人朱士赞辟径筑亭其间。
白云洞 按《县志》:在清平蛇径村之东,两山对峙,一水中流,内有耕耘坞,顶上有窝,窝上有田数十亩,林木茂蔚,洞口如门,邑人邓绰建祠于此。
浈水 在县东南五里,源于大庾岭,经古真阳县,南流与湟水合,过县与灵峡水合,汉楼船将军下浈水即此,一曰冽江,其中多鲥鱼。
澜水 在县东十五里,源于大帽山。
梨塘水 在县东二十一里,源于大帽山,水旁多梨树。
连水 在县东南四十二里,源于黄岭,至县东与浈水合。
秦王水 在县西二十五里,源于秦王山。飞水 在县西三十五里,源于大陂峡,水势如飞,南流与浈水合。
临汉峡水 一曰政宾江,在县西北六十里,阔三尺许,两厓壁立。滨水 在县西七十里,源于阳山。
大燕水 在县西南三十里,源于番禺黄山。按《县志》:在回岐对面,闽人以渔利甚广,渔课入册。廉水 一名山塘水,在县西三十四里,昔有廉姓者居此。
沙河水 在后冈,与飞水合。
潖江 在县西四十里潖江乡,源于浈阳。月溪 在县东四十六里,月夕则清光湛然,潋滟浮壁。白泡潭 在峡山上流六七里,山湾深不可测,水盘回则白泡出焉。
犀牛潭 在县东峡山之凝碧湾下,旧传昔昆崙国王贡水犀牛至此,踊跃入于潭。
凝碧湾 在县东峡山湾上,东坡诗: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是也。按《县志》:峰峦叠翠,波水回环。
观音井 在峡山寺西,其泉狭小,清浅味甘,常溢不竭,按《县志》:昔跋多罗三藏法师居此寺中,乾涸无泉,一日忽见一老人问师曰:何求孜孜如此。三藏曰:只为无泉可汲。老人以手指石云:但定其心,何虑无泉。老人者,观音是也。三藏遂
于岩前朝夕诵经,敬礼无怠,乃命工凿石,忽有泉涌出,味同天泉井露,因名。定心泉又曰观音井,至今流泉不绝。
汤泉 在县东十九里潖江乡,有石方丈馀,中凹如锅,圆八尺许,深一尺五寸,泉热可烹食物,浴之可以已疡,又县西十五里善化乡,亦有汤泉,其用亦如之。
东门塘 在县东一里,官专其利,是多鲢鲫,又东三里曰莲塘,又东七里曰山湖峡塘,又西二里曰后塘,又西五里曰芦塘。
黄峒水 按《县志》:在县东北,源出小罗山。米贵水 按《县志》:在金钗湾上,中有二水,相传米贵水流朱溪岸,米贱水流绿林塘,故名。石头潭水 在县西二十里。
溱水 按《县志》:源出溱源山,俗言秦王水,误也。或曰秦水,以汇口有秦关,故名。
龙潭 在县东南,常有龙起此。
放生池 按《县志》:即峡山前峡水是也,上至白泡潭,下至犀牛潭。唐天宝年间,京师刘楚舟泊岸下,见五色云从峡山起,夜梦数人,各青衣揖谓曰:愿易此海为安乐窝也。晨兴,与知者议曰:莫非水族,必此界之神龙也。表闻于上,奉敕禁绝渔捕,赐峡为祝圣放生池。
新安县
梧桐山 在县东六十里,与东莞界,按《县志》:三峰秀拔,周匝数十里,山阴垂距东洋,山阳延袤境内,顶有天池,深不可测,多梧桐异草,山下有赤水洞。
阳台山 在县城北三十里,顶有龙潭,祈雨即应,山下有祇园庵。
南山 在县南七里滨海上,与东莞界,按《县志》:上有双石塔,有观音院,有石似仙人足,乡人多祈雨于此。
文冈山 在县北三里。
杯渡山 在县南二十里,与东莞界,按《县志》:高峻插天,一名圣山,南汉时封为瑞应山,有滴水岩,有杯渡庵,有虎跑井。
灵渡山 与杯渡山相峙,旧有杯渡井,亦禅师卓锡处。
茅山 在县城西北四十里,两峰峭秀。
参里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与东莞界,按《县志》《南越志》云:邑人黄舒,有孝行如曾参,因以名。大髻婆山 在县北二十里,近阳台,形似大髻,因名。
石龙山 在县城北六十里,巨石嶙嶙,状如狮踞龙蟠,禅师居焉。昔传寇至,夜呼居民趋避,又有竹隐李先生。精舍在山之麓。
大钟山 在凤凰岩北,上有龙王坛,最灵异,下有黄孝子祠。
太平障山 在七都,延袤二十里,为县疆界。卢山 在县北八十馀里,与东莞界,按《县志》:上有虎头潭,潭边有线路,有田可耕,其山产仙桃、杨梅。
画眉山 在县东五十里,多画眉鸟,在樟坑径侧。
柑坑山 在七都,周匝四十馀里,猺人居之,多产赤竹。
塘坑山 在县东七十里,上有七娘坛,尝祷雨于此,下有云井,将雨先出云。
黄木山 三峰峭丽如笔。
黄坑山 一名大王山。
梅沙尖 在县东七十里,尖秀插云如笔。葵涌山 在县东一百里,多生水葵。
九顿山 在县东一百里,从山麓而上,连顿九层,至顶平旷,县通大鹏所必由之路。
大鹏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大鹏所镇山也,一名七娘山,传昔有仙女七人游此,以其如鹏踞海中,故名。
陶娘山 在大鹏东,南抵惠州界,包拱如城内,容艨艟数十艘,先年寇据岛险,海道何公用乡耆民欧阳景昭等议,垒石塞之。
马鞍山 在县东八十里,枕东洋,形如马鞍,山腰有田数十亩,屋数椽,今废。
大帽山 在五都,形如大帽,上有石塔,山中出茶。
梅蔚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前护县治,后障东洋,丛生林木,在海中。
官富山 在佛堂门内,急水门之东,宋景炎中,帝舟常幸于此,殿址犹在,旧设巡司,今迁入赤尾村。
老万山 在大奚山西南洋海中,周回过于大
奚山,林木青森,昔万贼巢此,故名。昔种类有存,今亡矣。
南亭竹没山 在老万山之南,周回数十里,内有卢亭,俗传为卢循之后,能入水捕鱼鲜食,以棕兰竹箨为衣,种类不多,言语不通,今已亡矣。龙岐山 在大鹏地海边,山不高大。
丁洲山 在海中。
大小磨刀山 在海中。
梭杯山 在海中。
董公岭 在县东龙井村,上有龙潭。
双鱼岭 在五都河上乡,二山相对,水滨如鱼戏水。
龙跃岭 在五都山,高百馀尺,周回十馀里,林木丛产,下有溪水,旧传有龙跃其间。
石马岭 在县东五十里石马村后,极秀丽。黄龙冈 在县东南二里许。
大龙冈 在周家村之西。
凤栖冈 在参里山之南,形如覆杓,昔有凤栖其上。
凤凰岩 在茅山之北,巨石嵯峨,广数丈,洞彻若堂室,传昔有凤凰在其内。
乌石岩 在阳台山之下,内有石岩,三面东缺,一面顶上有大石,堪作墙。乡民祝曰:惟愿此石可补四面,周回无缺矣。是夜神助,即移此石补足,补石痕犹在。
罗隐岩 在大鹏洛格洲,石上诗迹半存。照月岩 在县南一里许,石刻三字尚存。滴水岩 详见杯渡山。
瑞应岩 详见杯渡山。
仙歌岩 在七都半凹山,巨石垒成,峒可容数百人。
梅沙岩 在梅沙尖山麓,天欲雨,岩即辄先响如雷。
白面石岩 在梧桐山北,岩中空阔,大者如屋,小者如仓,岩外有水,昔人常避寇于此。
赤水洞 在梧桐山下,泉出赤水。
黄金洞 在三都,多黄石。
梅林径 在梅林村后,上有石坂,有大人脚迹,长二尺馀,阔八九寸,宛如人脚掌痕。
盐田径 在梧桐山腰,大石砌结若鳞,阔一丈许,延亘十馀里。相传元季邑人萧观庇创造,有碑记,岁久湮没,至今称停止步。
樟坑径 在画眉山侧,通七都必由之路。凹下径 在小梧桐山麓下,有佛化大圣庙。黎洞径 在五都。
石壁径 在七都。
黄蓢径 在四都。叠福径 在七都叠福村,近海。
水头径 在七都,抵东莞界。
莲花径 在四都,往来官路,时多剽掠。明崇祯十三年,知县周希曜捐俸置堡,拨兵防守。佛子凹 在二都三都交界,为匿小寇之区。旱塘当风二凹 在广惠交界。明隆庆年,惠寇连年西掠,多由二凹出没。
白石牌 在南头海滨,与乌石牌相峙。
乌石牌 在南头海滨,与白石牌相峙。
仙人足石 在南山麓下,有泉澄清可爱。龙爪石 在南山海涯石,有龙爪纹。
老虎石 在固戍,形如虎。
游春石 在县城北壕畔。
蟾蜍石 在黄木山之左,峰峦回峙,有神栖之,凡祷嗣者多验。
应人石 在城西近栗木冈大路旁,呼之则应,故名。
望夫石 在官富海滨,背一小石,形如襁儿。仙姑化石 在阳台山,石面四时红艳,又名应人石。
零丁山 按《县志》:在赤湾前海中,文天祥诗云:零丁洋里叹零丁即此。
虎头山 按《县志》:一名虎头门,在县西北六十里,有大小虎二山对列海中,东隘如门。《宋朝录》载:张世杰奉帝保秀山,即此山也。为广省要关,近设副将防守。
宝山 按《县志》:在县北八十馀里,上有潭,潭下有石瓮二,飞瀑注之,奔响如雷,水撞之,散出如芙蓉。
黄坑山 一名大王山。
观音山 按《县志》:在大帽山帐内,奇峰耸峙,仰干霄汉,山内有观音庙。
桂角山 按《县志》:在县南三十里,上多桂,两山并秀若角,一名牛潭山,其山有云即雨,上有仙
女梳妆石。
大奚山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馀里,一名大渔山,为急水、佛堂二门之障,山有三十六屿,周回二百馀里,有异鸟见,则大风生,山下有村,馀多盐田,宋以为李文简食邑。
合澜海 在县北四十里、福永司之左。
南头海 在南头一里,两粤诸水合珠江,经虎门,绕南山逶迤而东,海中有乌白二石岛,对峙中流。
后海 距县城五里,通于海,自西而东,北接梧桐山,绕护县城。
急水门 在官富司之南。
佛堂门 在官富司之东,为南头出海外关,旧设哨船防守,今废。
潮 自县东南大洋,通佛堂门,至南头海一派,入虎头门而止,其潮候消长,时刻不爽。
溪西湾
屯门湾
大伞小伞洲 在县西南海中。
大王洲 在县西南海中。
孖洲 在县西南海中。
马鞍洲 在县西南乡村前海中。
平洲 在七都下沙村前洋海中,长二三里,横亘海面,旧乡人放牛于此,自生自养,数年成群,今遵海禁,无矣。
龙穴洲 在西北有蜃气,多蒸为楼观城堞,人物车盖往来之状,正月常见之。
担竿洲 在县西南外洋。
勒马洲 在五都,一山横出海边,形如勒马。白鹤洲 在海中,潮长群鹤俱集,望如堆雪。蛟洲 在五都,四围咸潮绕之,中有井泉甘美。夹洲 在三都茅洲墟。
七娘滩 在七都右,蹲水中如星列然,石罅仅容一舟,水势冲激,舟船过此危之。
甘溪涌 其水由东北逶迤数十里,绕学宫县治西南,由北埠桥入于海,居民戴珍筑堤防之。绿橘潭 在五都龙跃头,多橘树,岁旱,乡民多祷雨于此。
流水响潭 在五都,发源处有数石井,天造地设,深约寻丈,春夏涨如惊涛瀑布,秋冬潺湲细响,有滴漏鸣珠声。
城中二井 一在东门学前,一在西门街中。甘泉井 在邑南一里许,清冽甘美。
林云仙井 在参里山侧,明成化间,布政陈迁爱其清冽,命工修砌,又名陈公井。
汤井 在勒村,水温煖如汤,能疗疮疾,秋冬泉有烟气,海防周希尹命砌以石。
沙井 在西乡村,水甘,四时汲之不竭,古传有罗隐迹。
瓢潮石井 在七都平湖乡,左乡数百人食之,仅可汲一瓢,日夜汲之,不绝亦不竭。
滘水 按《县志》:在城东四十里,发源于梧桐莆,隔龙跃头诸山,西流曰钳口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经横冈山,逶迤四十馀里,入后海。
大沙河 按《县志》:在城东北数里,发源阳台、丫髻、董公诸山,历新围、大涌二十馀里,至白石,入后海。
西乡河 按《县志》:在县西十里,发源阳台、大髻婆、大小茅诸山,至更鼓岭、铁冈合流,凡三十馀里,经西乡,入后海。
茅洲河 按《县志》:在县西四十里,发源大头冈、凤凰岩诸处,至新桥之北十里许合流,经茅洲墟,入合澜海。
壁头河 按《县志》:在县西北五十馀里,发源阳台、大平障阁、莲花径诸处,合流经燕村、涌头舟山五十馀里,至壁头,入合澜海。
塘头下海 按《县志》:在县北,发源于廓下、田寮下、清湖、樟坑径等处,经庄屋村、大湖,至塘头下入东莞界,又数十里,会龙川江,入蛇犀海。沓潮 按《县志》:《刘禹锡集》元和十年,终风驾潮南海,羡溢南人曰沓潮也。刘恂岭表录异记:每年八月,潮水最大,中秋后多飓风,当早潮未退之间,飓风作而潮不落,晚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庐舍、荡殁禾稼、沉溺舟船,或十数年一有之。
平洲 按《县志》:在县西南海中。
媚珠池 按《县志》:在大步海,汉时采珠于此,久废。
桂角泉 按《县志》:在桂角山下,泉水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