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二八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卷目录

 靖州部汇考一
  靖州建置沿革考
  靖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靖州星野考
  靖州山川考〈水利附〉
  靖州城池考
  靖州关梁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八十五卷

靖州部汇考一

靖州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州
《禹贡》荆州之域,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为黔中地。秦改黔中郡,汉改武陵郡,寻改牂牁郡,属益州。三图隶蜀,晋复武陵郡,南北朝蛮播溆二州之境,隋因之。唐改置鸡翁县,寻革置诚州,五代间湖南马希范有其地,后周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宋复置诚州,元祐二年改渠阳军,三年改为寨隶沅州,寻复诚州,崇宁间改靖州,领永平会同通道三县,元至元十二年改散州,隶江陵府荆湖置制司,十七年割属辰州路,后隶沅州路,至治二年改靖州路,至正十年改靖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三年改靖州府,九年改府为州,裁永平县,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领会同通道绥宁三县,万历二十五年增设天柱县。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
领县四。
天柱县
明洪武二十四年始置天柱所,万历二十五年改为天柱县,割会同远口兴文一里附之,属靖州。皇清因之,编户汉民六里,苗民三里。
会同县
秦黔中郡,汉武陵郡,寻改牂牁郡,属益州,三国隶蜀,晋武陵郡,南北朝蛮播溆二州之境,宋浪江寨,元祐三年改置会同县,属靖州,元因之,属靖州路,明因之,属靖州。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
通道县
秦黔中郡,汉武陵郡,寻改牂牁郡,属益州,三国隶蜀,晋武陵郡,南北朝蛮播溆二州之境,唐恭水县属朗州,贞观中改罗蒙寨省,入遵义县,属播州,宋元祐间改罗蒙县,崇宁间改通道县,属靖州,元因之,属靖州路,明洪武九年革通道县,十三年复置通道县,属靖州。皇清因之,编户汉民一里,苗民三里。
绥宁县
秦黔中郡,汉武陵郡,寻改牂牁郡,属益州。三国隶蜀,晋武陵郡,南北朝蛮播溆二州之境,唐属溪洞徽州,宋元丰间仍徽州,属湖南卲州,三年改徽州为莳竹,县熙宁中革,崇宁中复置,改绥宁县,属武冈军,元因之,属武冈,明洪武三年隶靖州。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靖州疆域考

         《州志》靖州疆域图

本州
东至宝庆府武冈州界二百六十里。
西至贵州黎平府界一百一十里。
南至广西怀远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辰州府沅州黔阳县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城步巡检司二百六十里。
东北至绥宁青坡司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黎平府洪州司二百里。
西北至湖耳司一百里。
东西广三百七十里,南北袤三百六十里。
天柱县
东至会同县一百二十里。
西至贵州湳峒司七十里。
南至铜鼓卫一百八十里。
北至沅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外界皮所一百里。
西北至贵州镇远界外革溪八十里。
东南至本州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会同县界蒲文九十里。
自县治东南至本州二百里,北至省城水路二千三百三十里,陆路一千六百八十里,至
京师水路七千三百里,陆路五千八百二十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会同县
东至绥宁县青坡司界一百五十里,自界至绥宁一百里。
西至天柱老黄田界六十里,自界至天柱八十里。
南至本州土溪界四十里,自界至州六十里。北至沅州杨秀交界八十里,自界至沅州城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绥宁县品溪界一百里,自界至绥宁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黔阳县界牌交界七十五里,自界至黔阳县城二十五里。
自县治西南至本州一百里。
广袤俱一百五十里。
通道县
东至绥宁界五十里。
西至贵州黎平府潭溪司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广西融县界佛子岭八十里。
北至本州界三十里至州九十里。
东南至绥宁县临口司九十里。
东北至本州倒水坡交界二十里。
西南至洪州长官司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欧阳长官司二百二十里。
自县治北至本州一百里。
广袤俱一百八十里。
绥宁县
东至武冈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本州界五十里至州一百二十里。
南至广西义宁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会同若水司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城步县巡检司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武冈州界廖溪司一百里。
西南至通道县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会同县界一百二十里。
形胜附本州
《图经》据夷播溆三州之境。东通于邵,南通于融。
北接武陵,东亘长沙。
魏了翁《观亭记》:南距广西,东障湖南。
《平蛮记》:郡据辰沅之上流,山连湖湘之绝徼。鹤山书院记:五老在其左,飞山属其右,而侍郎嶷立于前,冈峦错峙,风气融结。
苏坡公劄子,山溪重复,道路险绝。
惠爱堂记:西连施黔,南抵交广,东接都梁,正湖右四塞咽喉之邦。
勋绩碑辰沅障其东北思播控,其西南左钤五开右辖铜鼓。
皇舆考百蛮襟喉,辰沅宝武之藩篱。
天柱县
上控黔东,下襟沅芷,囊百蛮而通食货,顺江流而达辰常,山川耸峻樠,水东流界,在黔楚之交,尤为峒苗砥柱。
会同县
重山叠翠,迤递南来,融为平旷,南有大河流入于治西金龙控,其东青坡绕,其西崖屋硝石耸,其南云盘层叠障,其北此会同形胜之大概也。
接五老之雄峙,据九江之上游,东亘湖南,西连云贵,天马控而金龙按其脊,旺溪联而洪江汇其渚,重山罗岭为郛郭若水汶,湍为沟渠,殆兼渠阳之胜,而雄视五城者矣。
通道县
山峦叠障,鸟道芊绵,襟罗濛而带芙蓉,控烟墩而连佛子,扺黔粤之穷,边壮渠阳之右臂。
绥宁县
南连百粤,东抵都梁,峰峦萃嵂而外环溪涧涟漪,而逆折为苗峒之要地,据洪江之上流。山多峻削,水复湍急,人情轻躁易动,难安此其宜也。勿论乡都无里许之平壤,即城郭亦如箕形倾仄,古称飞凤徽,诚所以家无积贮,终鲜盖藏,况城虽弹丸,亦黔滇之便道交广之门户,南控苗穴,北镇猺巢,为全边之上游乎。

靖州星野考

         《州志》州总
《汉书》:目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楚之分野,属荆州,班固曰:长沙入轸十六度,靖隶星沙之域,当属于轸之十七度。
《天文志》:楚,零陵入轸十一度,靖近零陵当轸十七度。
《文献通考》:翼、轸则楚之分野,靖在楚境内亦属轸分。
《旧志》:天文轸分野。

靖州山川考

         《州志》本州
飞山 在城西五里,突出双峰,四面斗绝,五代时杨承磊据此山,楚将吕师周讨灭之,大观元年建飞山堡,元末丁伸仔复据,洪武改元平之,建方广寺于峰下,永乐间诏改元天宫,左厂有米穴,世传古屯粮处,其米黑而成石,至今犹存,后有三清殿三楹。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督抚韩率师过靖捐俸重修,旧有亭曰:望虚,明参将詹廷杰建,今废。
金龙山 在飞山之左,俗讹为鸡笼山,距城十五里。
香炉山 在飞山之北平阜上,两石天然相骈而峙,宛若鼎状。
后山 自贯保逦三支若瓜蔓,抵于城北,临涧水,州治枕之。
宝山 在城东濒于渠河,距城十五里。
五老山 自宝山复起巨陵愬江而上,逶于城东,五峰相次。
鸿陵山 自金紫岭委而南,峻拔千云,冬春雪凝,玉立天表距城四十馀里。
九叠山 自鸿陵亘而南,九峰骈列,云林古木苍翠如画,距州二十五里。
侍郎山 宋侍讲程敦厚以言事忤秦桧,谪靖,爱游此山。
青萝山 自古城峙城西南二十馀里,攒峰突起,一名大青山。
鹤山 在城东北城堞界,其脊旧名纯福坡,自魏文靖寓居于此,取其家理宗所赐御书鹤山书院,四字额于其上,遂更今名。
九龙山 山有九峰,排列因名,相传有神龙岁旱祷雨即应,距城西北五十馀里。
艮山 距城十五里。
飞珠岩 在飞山之腹,上有飞泉瀑布。
龙分岩 在城西南三十里,最深邃水源出自岩中流为潩溪。
中洞岩 在中洞乡极深邃有石类几床。白云洞 在飞珠岩左,中有亭,万历间郡司马吴文宗鑴其石壁,曰:白云洞天。
翠云洞 即艮山口香山寺,翠柏夹道,内有茂林奇石,天造地设,郡守汤价倅杨恕建亭于中,为迎候之所。
烟墩坡 在飞山之右,突然一峰,距城十里。老丫坡 形如蜿蜒峙五魁之左,而上愬于渠江,俗为老鸦坡。
交椅坡 距城五里。
渠江 源自佛子岭道罗濛溁水涌,历大石门汇五龙潭绕城东。
潩溪 自古城绕青萝带城西南,汇于渠江。后山溪 自飞山之麓逦拱辰门,今更安乐门,东入于渠江。
老丫溪 自汕村绕侍郎山入渠江。
古松溪 在城南学宫之右。
清水溪 在城北。
文家溪 在城东。
六王溪 距城六十里。
五龙潭 渠江上游,距州二十五里,五山插入水次,渊深碧色,中有大石如宝。
铜锣滩 在城西潩溪中流石梁下,旧传杨文广妺讨侬智高经此坠锣其下,遂名。潭水夜鸣若锣声则郡灾。
白豹潭 在铜锣滩之上,有石如豹蹲立潭浒,夜深水气隐若雾腾,旧名白泡潭。
石匮 在城东二十里。
龙井 在州北五里,石隙若门水涌而出。义井 在鹤山之麓。
安乐井 在城内安乐坡下,水清味甜,病者饮之多愈,故名。
白鹤井 在纯福坡下,文靖居靖凿此,仍以其家泉名之。
玉泉 在玉泉寺前左。
俸井 在州治内,今废。
星泉 昔人凿此得石如星,因名。在飞山之麓,宋守许成之作亭其上,今废。
鸡公塘 在州北十五里。
罗塘 在州南五里。
洗马池 在飞山之后,旧屯兵饮马于此,因名。汴河池 在迎恩门外,今更正西门,即城之隍。
天柱县
金凤山 高数百丈亘数十里。
铁山 在县西十里,石色如铁,入黔大道。茨岭山 在县东四十里,两山对立,长数里中,阔丈馀,树木蓊郁,云锁其岭,为柱邑扼要。黄少山 在县南七十里,与黔属茅坪接壤,对山有五龙岭,相传唐王巡行至此。
大灵山 在县东七十里,上有佑圣宫。
春花山 在县南三十里,下有寨,寨畔有池,半亩,清光夜发,四时晦明皆然,因以名山。
黄花坑 去县四十里。
观音岩 在城北渡江数百步,累级而登,旁为阁,由阁入洞,洞门高敞,称奇观焉。
钟鼓洞 在城外,邑令朱梓开,内有石如钟鼓因名。
江东岩 在县东六十里,其岩高敞,若慈云普覆旧立梵宫于其下。
清水江 在县境,源自黔属苗界,曲折数千里,由岔处至托口,与渠水合至黔阳,与沅水合并入辰河。
北门江 在县北源出新溪,至城北百馀里,绕城而下三十里至小江,与清水江合。
文溪 在县南。
白水冲 发源于南坡脚,四时不涸,郭外屯田赖所灌者,五六百亩。
龙泉 在城中,冬暖夏凉灌田百馀亩。
龙塘 去城东十里中有龙,旧迁县治于此,易名龙塘县。
会同县
天马山 在县东三里。
金龙山 在县北一百里。
乱云山 在县东七十里。
白社山 旧传李白流夜郎过会同结社处。崖屋山 在县北三里一方胜境。
尖山 在县西十五里。
旺溪山 在县西六十里。
云盘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普庵祖师建寺其上,以杖插地,涌泉灌溉,古迹犹存,峰峦旋转故名。
圭云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有分石为沅靖之界,沅以西则石西向,靖以东则石东向。
梁山 在县东四十里,唐李太白游其巅,手引一泉,清凉甜美,久旱不涸,俗名凉山。
雪峰 在县东北四十里,冬后雪积不断,魏了翁游其上赋诗曰:雪峰高大冲霄汉。
华峰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魏了翁游此,手植桂树于左,今五合抱。
岩江 在县治北一百里。
朗江 自湖耳山会于三江至托口,与沅江合,即唐之朗溪绕县西南。
洪江 合渠河潭溪朗江沅江若水,距县百里即五溪中之雄溪也。
若水 一出于檀木山,一出于关峡合流汇于洪江,在县东八十里。
清波湖 在县东十里。
玉山潭 在县境内会渠河绕朗江。
藕塘 在县东一里,成化九年县令刘永建,爱莲亭于上,今废。
通道县
佛子岭 在县东南百里,界乎楚粤,即渠江发源处。
福湖山 在县南六十里,道通西粤,林木森蔽,最为苍翠。
寿字山 在县南三十里,支脉迂回,状若寿字。犁嘴山 在县西。
月山 在城东黉序面之形如半月。
玉柱山 在县东三里,前人立南岳庙于上。烟墩坡 在县东南半里形峙峰峻。
水涌坡 在县北半里有哨亭于上,回澜旋于山下西流。
多星江 在县西,宋元丰间置多星堡于此。芙蓉江 在县南七十里。
凿字江 去县二百里,宋元丰间,土人于溪傍得古碑,乃唐将王思齐率兵征蛮过此,溪石险碍,负舟而济,乃镌石以记。
白岩潭 在城西二里。
大鱼潭 在城西十五里。
宝门潭 在城北一里。
五虎潭 佛子岭下,五石相对,状如虎,因名。
绥宁县
云雾山 自粤西鹦哥山历二百八十馀里,入县南境。
文笔山 在云雾山左嶒崚奇峻。
狮子山 在县一百六十里,地名苏家洲,山形宛如狮因名。
高功山 在云雾山前。
金钗山 在县西北。
龟山 在县西南。
蓝溪山 距县八十里。
漕漕山 距县四十五里。
莲荷山 距县九十里。
金紫山 距县六十里,高耸秀拔,与靖之飞山对峙。
钻字岩 距县六十里,在官道傍,石壁立如屏。观音岩 在县东八十里,地名关峡,山顶有石状如之,故名。
六鳌洞 在县南三十里,水帘十丈,内有白龟绿蛇,天旱取之辄雨。
七星坡 在云雾山右。
枫门岭 与武冈分界处。
磨石岭 在县东五十里。
鹭鹚岭 在县南百里。
天堂岭 在县西。
退田岭 距县三十里,昔有佃者苦于上下悔,而退田,故名。
菖蒲岭 距县六十里。
苧坡岭 距县八十里。
关峡河 在县东七十里。
黄石河 在县东四十里。
白水头溪 在县南五十里,岩洞高峻,水泻石乱,浪涌如雪。
大金溪 在县东五里。
大冻溪 在县西十里。
双溪 在县东五十里,源自大水会于黄石。茶溪 在县南五里。
石牛塘 在县西二十里,旧传有石牛常出没其中。
洞塘 在县东五十里。
龙塘 在县北一里,旧有龙居之。
杨家桥井 去县一里味甘。
《州志》未载山川。《天柱县志》凉伞山 在县东十里,其形如伞,为柱邑秀峰。悫头山 在县西三十里,山形下覆有雾笼罩,即雨农家占之屡验。
叠山 在县北五里,峰峦层折,迤𨓦而南,故名叠山。
尖山 在县北五里,如浮图插天,高不可极。笔架山 在县北十里,形如掌指,棂星向其处
似笔架然。
柱石山 在县北十五里,上有石如柱,乃县所由名也。
蓬莱山 在县北八十里,三山列峙,如蓬莱三岛因名。
林排山 在二图岩门寨县东三十里,下有流泉山势排闼如木壁削成。
急溜山 在三图县北三十里,前后有溪山当急溜,故名。
簸箕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形如箕。
白云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上有梵刹,四围环,以村寨,晨暮炊烟如云生其麓。
岑朗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形如垂趐,溪水暗流其下。
高云山 在兴文县东六十里,山最高而云生山下。
元正山 在兴文县东六十里,林木蓊翠朝烟暮霭如米家图画。
新舟山 在县东五十里,山形如舟,水环流其下,层层梵刹葱蔚可观。
莲花山 在县西六十里,其形似莲花。
宝林山 在县北七十里,有庵在其上。
金刚山 在城东六十里,相传远口罗汉寺有金刚二神飞升其上,土人异之,为立寺。
邦峒崖 在县北十五里,峭壁临水,凿石路以通行人,往来如走廊,庑下溪桥绕麓梵刹踞巅。铁山坪 其地宽敞,可容万马,三面环山,一面绕水,山隈积雪至春不消。
紫云岩 旧立真武堂于上,前有三石峙立,若仪门去城北里馀。
得胜岭 在县东二十五里。
分水凹 在县北七十里沅州交界处,从山之岙,一水往沅,一水归天柱。
西江 发源于鬼拈寨脚顺流从西而下至城北五十馀里,至小江与清江合。
仙姑井 在县东二十五里。
白龙井 在县东二十里。
金溪井 在县南二十里。
金沙塘 在县东四十里。
相公塘 在县北三十里。
古木塘 在城北三里塘,有一木,不知流自何年,半浮牛沉,合抱不止,青丝旋绕,望而畏之,土人暮夜时见其露形,江岸百馀年稳载如故。石牛塘 在城北三里,昔有善水者,入渊而见其形,前足仰而立,后足俯而伏,青丝飘绕冷气袭,人不敢近焉。
荷花池 在县南门外,中有台围十馀步。滑石滩   长滩    门坎滩
败滩    石牛滩   蒋公滩
梗洞滩   横岩滩   雷打滩
沸水滩   长喉滩
《会同县志》
烟墩山 在县南城外,即治之朝山。
香炉岩 在县西二十里,高耸二十丈,乃邑之水口山也。
雷坡 在县东三十里,二十八峰之间,常有紫云覆其上,故庵名紫云。
八仙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相传八仙曾游于此上,有围棋迹。
莲花洞 在县西北半里许,石山突兀,顶似莲花,岩谷崆峒云龛天构,有泉穿石罅而出,涓涓不竭。
沅江 去县一百五十里,源出西南番界,过长潭云潭,深溪,金溪,与朗江合流。
竹瓦溪 在城东七十里,两堑如竹瓦,故名。七溪 在城西二十五里,大小七溪合为一,出浪江。
平川 发源金龙排栏二山西流城北,入浪江。中多宽平膏腴水涨,时一望如湖,三里人民居焉。
水利附《天柱县志》
朱公堤 在南坡之麓,涧水出其右,居民争水利以灌田丘,往往凿之,令以此为邑脉过峡之处,因筑堤数丈,以均水利。
岩寨坝 三座灌田一千二百亩。
雷寨坝 二座灌田二百八十七亩。
薄皮寨坝 二座灌田一千九百亩。
伍家寨坝 一座灌田二百亩。
烹寨坝 一座灌田七十亩以上系一啚。度马寨坝 二座灌田三百八十亩。
江东寨坝 一座灌田三百亩。
汶溪寨坝 二座灌田三百五十亩。
岩门寨坝 一座灌田四十亩。
新舟寨坝 一座灌田一百亩。
长团寨坝 一座灌田三百亩以上系二啚。楞寨坝 二座灌田六百五十亩。
平地寨坝 一座灌田一百二十亩。
都甫寨坝 二座灌田二百三十亩。
金子寨坝 一座灌田一百五十亩。
王家寨坝 一座灌田二百亩。
地锁寨坝 一座灌田四百亩以上系三啚。刘家寨坝 一座灌田二百亩。
攞头寨坝 一座灌田二百亩。邦洞寨坝 二座灌田一百九十亩。
赖洞寨坝 一座灌田一百三十亩。
三团寨坝 一座灌田一百六十亩。
陂头寨坝 一座灌田二百一十亩。
高野寨坝 一座灌田一百二十亩以上系四啚。萧家坝 一座约灌屯田五六百亩。
小溪坝 二座约灌屯田六七百亩以上系天柱所。
《绥宁县志》
布市 塘一口,堰二座。
枫香一 塘二口,堰二座。
枫香二 塘二口,堰二座。
黄石里 塘二口,堰二座。
上里洞 塘二口,堰二座。
下里洞 塘三口,堰三座。
东山一 塘二口,堰二座。
东山二 塘三口,堰二座。
东山三 塘二口,堰二座。
夏柳 塘二口,堰二座。
止田 塘三口,堰四座。
武阳一 塘二口,堰二座。
武阳二 塘四口,堰三座。
武阳甲 塘四口,堰五座。
三都一 塘三口,堰四座。
三都二 塘二口,堰二座。
岳溪一 塘二口,堰二座。
岳溪二 塘一口,堰一座。
扶丛一 塘一口,堰一座。
扶丛二 塘一口,堰一座。
太平里 塘三口,堰四座。
青坡里 塘一口,堰一座。
本州会同通道三州县水利州,《县志》俱未载无考。

靖州城池考

         《州志》本州
靖州城池 石城九里三分,旧杨氏城在渠江上游,宋元祐间徙渠阳,崇宁元年舒亶于纯福坡下,创筑新城,今治是也。明洪武三年改州为府,增筑城垣,包以砖石,壮以楼橹,周围九百四十二丈有奇,门五座,东曰观澜,今改正东,南曰南明,今改正南,小南曰解阜,今改小南,西曰迎恩,今改正西,北曰拱辰,今改安乐,串楼九百七十三间,敌楼一十二座,月城三座,今俱废,谯楼五座,嘉靖庚申洪水倾圮,郡守吴淞增修易以方石。皇清康熙元年州守梁浩然重修。
天柱县城池 土城系天柱所,原额三里三分。明宣德二年为虫虾苗所围,几陷委平,溪莫指挥平之,自朱梓改县,后展城一百八十馀丈,上覆串楼一百八十三间,门楼四座,东为迎恩,西为怀远,南为迎薰,北为拱极,别号凤城,崇祯丁丑年知县王良鉴申详改治迁至龙塘,后知县何为苗所害,仍改回旧治,今民苗各照原额,城垣自为增筑。
会同县城池 砖城,宋崇宁间肇立土城,明洪武初增筑,正统十四年苗贼冲坏,天顺四年知县张昌奏允修筑,立串楼三百间,东西南门三座,成化四年知县陈翰详允开扩,移东城于河岸,视旧规广百馀丈,成化二十一年知县薛敬承以土城非经久之计,申允重修,甃以砖石,周
围约三里,高一丈八尺,岁久倾圮,正德三年知县尹詹复加修葺,十三年复行通修,崇祯十三年知县周麟内外俱砌以砖。皇清康熙五年知县何林增修,十二年知县曹兴隆增以女墙复加修葺。
通道县城池 土城,明洪武十四年立,成化八年知县周鉴易以砖,立串楼,嘉靖三十九年洪水冲圮,知县李良翰重修,万历二年知县陈嗣光复修,岁久尽倾。皇清康熙五年知县杜毓秀捐修土城串楼,复助民入城修房住居,乃成县治,二十一年洪水冲决土城,串楼去半,县令殷道正捐修如旧。
绥宁县城池 石城,世传诸葛武侯所筑,明时始拓之,周围约二里,土门三座,正统间为苗贼攻破,后增高丈馀,厚五尺,成化庚寅都宪吴琛按属命甃以石,高一丈五尺,广五百馀丈,立串楼三百间,丙寅冬知县麦春芳更以方石。皇清康熙五年知县杨九鼎重修,并建西南二楼。

靖州关梁考

    《通志》州县《志》合载本州
渠西云路 在迎恩坊通会同。
镇远分逵 在迎恩坊通铜鼓。
安边正道 在福善坊通五开。
演武通衢 在崇教坊通教场。
耕凿康衢 在渠河北岸。
绥来孔道 在渠河东岸。
渠阳古镇 在旧渠阳军通绥宁。
遥瞻象魏 在老丫坡上,郡守汤价题一坊为俯视衡湘通绥宁,今俱废。
通济桥 在正南门外,跨潩溪,旧名马王桥,以马希范经此而建也。
永济桥 在小南门外,跨潩溪上流,俗名新桥,天顺六年建。
明月桥 在元妙观前。
凌云桥 在儒学泮池上,今废。
文昌桥 在城东,跨后山溪,隆庆二年建,后圮,今重修。
南薰桥 在城南,跨古松溪出渠河,俗名土桥,正统间建。
迎恩桥 在西门外,跨荷花塘,洪水冲圮,康熙元年重建。
永安桥 在城西二里,跨安乐溪,旧名石工桥,郡守汤价修憩亭,今亭废桥存。
蒋工桥 跨潩溪上流。
地陆桥 在城西五里通三乡。
桥头木桥 在城西三十里通铜鼓。
诸葛桥 在城北二十里,通洪江,孔明征蛮过此,因名。
浮桥 跨渠河,成化间郡守伍玑创,下置小舟,上覆木板,镇以铁索系之两岸,每年取绥宁临口木铁修之,万历五年郡守秘心传创平底船,革绥宁木铁之扰,每年修葺额曰:利涉,曰弘济二匾,今废,以浮桥类蜈蚣置铁鸡以镇之,今见存。
城田桥 跨城田铺溪州北二十里。
启后桥 在城东十里跨一渡水参将史春建。中央桥 在州西南七里。
安乐桥 在北门外。
溪口桥 在白豹潭上。
迎仙桥 在飞山麓。
永宁桥 在城西北四十里,地名龙宝,通洪江,旧名石坡桥,因洪水冲圮,今重修。
株水桥 去州城二十里,通洪江大路。
渠河渡 即浮桥之浒,水泛则撤桥用官船渡之。
特袍渡 即启后桥旧渡。
贯保渡 在州北三十里,有官船。
天柱县
远口桥 在县东五十里。
宝带桥 在县东五里,一名保泰桥,又名伍家桥。
西流桥 在县东八十里。
永胜桥 在县北三里。
紫云桥 在县北门外,康熙八年更新创焉。西江嗣寿桥 旧以木为之,康熙二十四年知县王复宗捐俸甃以石。
摆头桥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王家寨桥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楞寨桥 在县东北四十里。
三叉塘桥 在县北五十里,今废。
聚溪冲桥 在县北六十里。
邦洞桥 在县北十五里。
濑洞桥 在县北二十里。
社学桥 在县东十里。
小江渡 在县东三十里。
鸬鹚渡 在县东四十里。
江东渡 在县东五十里。
会同县
步云桥 在县东门外。
吉朗桥 在县西。
木榛桥 在县东二十里。
伍招桥 在县东三十里。
攀龙桥 在南门外。
通济桥 在县南七里许。
聚仙桥 在崖尾山麓。
三眼桥 去县东七十里若水司下。
木桥 在县东五里。
渡头河 在县南五里许官渡。
杨家渡 去城南三十里。
朗江渡 在城西四十里。
通道县
江口桥 去县四十里。
通城桥
道济桥
犁嘴渡
萧家渡
绥宁县
通津桥 在县南八里。
通济桥 在县西,久废,今架木桥。
十丰桥 在县东。
莲荷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康熙九年重建。金溪桥 在县东六里。
大冻桥 在县西十里,康熙七年知县杨九鼎重建。
幸家桥 在东门外。
杨家桥 距县一百里,以石为之。
杨安桥 距县一百四十里。
双溪渡 在县东五十里。
黄石渡 在县东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