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四卷目录
衡州府部汇考四
衡州府城池考
衡州府关梁考
衡州府封建考
衡州府城池考
衡州府关梁考
衡州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四十四卷
衡州府部汇考四
衡州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衡阳县附郭〉衡州府城 衡州府故无城,周显德间,始立木栅。宋咸平暨绍兴两兴版筑,工未讫。洎开庆己未,元兵自南来,城破,躏为墟。景定中,知州事赵兴说始城之。明洪武初,指挥庞虎大为完缮。成化间,知府何珣增饬雉堞,岿然相望,高二丈五尺,围一千二百七十丈八尺,合七里三十步,甃以石,荫以串屋,串屋后废。南依雁峰,北枕石鼓,潇湘萦其左,烝水挹其右。凡七门,东曰宾日,即柴埠门,曰阅江,即铁炉门。南曰回雁,即南门,西曰安西,即大西门,曰望潮,即小西门。北曰瞻岳,即北门。东北曰潇湘门。各建层楼于上,其埤堄间,参错置小屋,土名冷店。崇祯丁丑,临蓝寇起薄城下,巡道李嵩率兵战郤之。越明年,桂藩议增筑。辛巳,乃大兴役,上高叠五尺,外傅厚五尺。暨癸未秋,城西犹未竣役。俄为张献忠所陷,官吏悉先弃去。时内外皆纵火,光烛百里,四望为墟。甲申正月,举人邹统鲁从两广巡抚沈犹龙领粤师来复,诸生赵之鹤等兴义旅应焉。城既复,分巡道王鼎镇命指挥王克猷仍周葺城,西雉垣次第完构,延及丁亥,城楼复燬。皇清,偏沅抚军袁廓宇及知府李光座通判吕之绎更建各门城楼,称壮丽焉。其宾日安西两门,俱久窒。康熙己酉,郡守张奇勋以城西风气郁塞民瘼攸系,命仍辟安西门,居民便之池濠。旧自南而西至北门,袤八百二十六丈,深四尺,阔一十三丈,凡四段周回于西南,汇流于东北。迤东一带,则以湘水环绕为堑。万历二十一年五月,郡人以灰土填积濠水,壅阏南门。桥东一段,几失旧址。因请开浚以固根本,知府陆志孝深然之力,请于分巡道张邦、翰守道廖恒吉。既得请,乃合同僚檄衡阳知县王宗本,衡州卫掌印指挥姚应祯,督工本府经历吴德润,县丞朱鸣世,千户高尚志,史官刘淑亮等,循其故址,开浚之。增设吊桥于南门之东,导濠水直会湘流。当时,遂不复患壅遏。自万历中浚濠后距今垂八十载。民间垣墉僵废,捐砾掷堶与岁俱积邈不知。所谓南濠者,城南吊桥悉列廛肆。而南濠遗址平彝者,为培塿坟起者,为嶒崚。沿及西濠,浅而易盈,每春霖暴,集水无所归,浸淫濡渍。宜西城之以倾圮告也,风雨疾作凭陵,是虞何敢谓清宁,四讫非所当虑耶。
外州县
衡山县城 县故无城。明正德十二年,桂东盗起,知县邹冈始筑土垣。嘉靖元年,大水城圮。二年,知县彭簪甃以石,高二丈四尺,围四百九十六丈,上有串屋,辟为六门,门各有敌,楼城南门曰迎恩,东南曰观湘,曰通津,曰便民,北曰朝天,西北曰望岳。
按《县志》:衡自唐神龙三年后始改治白茅镇,旧本无城。明正统十年,知县龚俛立六门,上置谯楼。成化八年,知县刘熙重修。
耒阳县城 邑城自元有之,经兵燹倾圮。明正德六年,猺贼劫县,杀数百人,知县王睿上议,始建土城,内外砖石包砌,高一丈七尺,围五百五十丈,厚一丈二尺。门五座,东曰环秀,南曰振武,西曰迎恩,北曰兴文,中曰通津。衡州府知府计宗道书扁额。嘉靖二年,知县黄鳌复建串楼垛墙。万历二十六年,知县曾惟悫因串楼编属各里甲,修葺烦费不已,尽撤去之。乡绅周训谓串楼既撤,必以砖石扪,盖庶可经久,议沮未行。今迤南一带,路若羊肠,岌岌逼城下,万一春流泛涨,激激横冲,恐有倾圮之患,预防之计,当急议之。
常宁县城 邑旧无城。明洪武二十八年,峒寇奉虎晚等窃发,奏调衡州卫中所官军镇𠞰。本所副千户胡纲改用石甃。成化二十三年,千户方政重修。万历元年,知县陶敬图更加筑治,内外俱用青石,上用石覆,为永久计。万历四十三
年,春水泛涨,西北一带崩陷,知县刘自省完复之。崇祯十一年,矿贼攻劫楼橹煨烬。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张芳议修复,未就。康熙七年,
知县张问明见城垣埤堄倾圮过半,谯橹无存,渐次修理旧城。高一丈五尺,围六百七十四丈,厚一丈二尺。城东门曰青阳,南曰临桂,西曰西江,北曰望湘。
安仁县城 安仁旧为镇场,未有城郭。明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吴兴始筑土城,后圮。正德五年,知县丘钥复筑。十二年,猺寇攻掠,知县韩宗尧请于台使,始拓其地而城焉,甃以石。至万历二年,知县袁达继之乃毕工,城高一丈九尺,围四百五十五丈六尺。辟五门,东曰仰高,南曰来薰,曰启秀,西曰观澜,北曰迎恩。
按《县志》:宋咸平五年,迁县治于今地,未有城池,短垣土埤,居民寥落。
酃县城 邑旧无城。明正德六年辛未,流寇为害,知县陈钏始议版筑。十二年,通判李文明指挥彭宝知县陶璐举工,未竣。嘉靖二年,知县易宗周继之乃,讫工。城高一丈五尺,围四百八十丈。上覆以瓦,屋四百八十门,遭乱颓塌,今无复存。旧有四门,东曰弘文,西曰安济,南曰迎恩,北曰镇武。
桂阳州城 州在古为监城围二里,拓于宋乾德四年。明洪武二年,仍旧基修筑之。天顺末毁于寇。成化四年,都指挥使翟璥重甃以石。东南高二丈一尺,厚一丈三尺,西北高二丈,厚一丈,围五百二十八丈,为垛一千三百门有四。万历四年,知州蒋学成扁,其东曰朝阳,南曰迎薰,西曰聚宝,北曰拱极。后以东门不利学宫,别开小东门,而闭。其旧城上旧覆以屋。崇祯十年,守备吴大鼎以不便击刺撤去。之十一年,知州陈佳士因前任知州徐光大建东角楼,复建西南二角楼以配之。次年,本府同知张恂署县务题北楼曰汉初名郡,前后修筑不一。皇清顺治五年,南城坏,知州李亨修复之。康熙七年,
南城再崩,知州吴宗杞完治如旧城下。有濠向,有八池,召军民承佃递,纳鱼税。崇祯十年,浚为长池。康熙间复浚西北长池为方池。
嘉禾县城 县设自崇祯十二年,画民田为城基,周遭计四里三分,建筑伊始。城高者不逾数尺,庳者基址犹未立也,继因兵火,其工遂辍。谯楼雉堞俱无一备。康熙八年,知县汤学尹始建东门城楼一座,其馀营建尚俟后举焉。
临武县城 邑之有城昉。于明天顺七年,副使沈庆请于朝,垒土为之。成化元年,佥事裴斐复议增筑。九年,知县桂宁用石以培里城。正德六年,知县莫潜尽用砖石甃之。嘉靖四十一年,知县费懋文复加完缮。崇祯三年,知县徐开禧重修。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县吴从谦参将韩国明再为补修,撤去旧日城堞,覆瓦为阳城。康熙六年,中军守备薛应时增炮台十座。城高二丈,厚一丈二尺有奇,周五百八十二丈,为堞千二百八十。门有四,东曰迎晖,南曰来薰,西曰镇远,北曰拱极。各建敌楼城。西南滨临溪通一小门,以便汲。自东以北迤西,凿河池广二丈,深八尺,自南迤西,因武溪为池,城下筑石岸以为水防。
蓝山县城 县旧治在南平,乡名古域,后徙凤感乡曰古城。宋迁今治。旧无城。明天顺八年,山猺寇境,知县萧祓议建土城,高一丈三尺,厚八尺,周五百二十丈,城堞六百四十,为楼六百四十间,土门四座。正德四年,苗贼来攻,知县任山易土以石,工未竣,以事去官。主簿李明与茶陵卫指挥袁昊董治之。至正德十年,知县刘文华用石包砌,覆之以砖,列雉五百有奇,东南临江,不池而深,西北有堑,不郭而险。及隆庆元年,知县吴国器以北门,当县治学宫后,直枕路径,形家皆言不便。东南二门,舜水冲击,各增筑月城。并城楼各一座。天启元年,知县伍承慰以旧日城堞串楼瓦椽,不堪坚久,捐金修之,渐易串楼为平城。门有四,东曰熙阳,南曰南薰,西曰永安,北曰拱辰,亦曰迎恩,皆知县刘子荣署。
衡州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衡阳县附郭〉上关 在城南二里。
下关 在青草桥北。
樟木关 在城北三十里衡山路。
铁关 在城南四十里常宁路。
青草桥 在城北一里。跨蒸水,枕石鼓之背,垂数寻地,即与湘会流,二水方合,其势易滥。宋淳熙十三年四月,知州事薛伯瑄始建,费八百缗有奇,米七十石,排去积沙,布以横木,然后垒石为六墩,南北为大堤,架木为梁,上覆以小屋。及明永乐十四年七月,既望淫,雨水溢桥,坏墩,仆自后官编竹筏,效浮梁以济往来。每淋潦暴溢,縆弱弗支,筏数败散。正统初,通守李显建言重修,请于朝,许之,然终难焉。及乐安邹良来守衡,乃修复旧墩,更建营之,费白金千两,米不下五百馀石。墩高一丈二尺,中方后锐,前亦撱剡,所以降湍浪,杀水怒也。上架以大木,纵横五层,层上覆厚板,板上起贯屋。越五年,始成。命教授方珏记之。洎嘉靖二十四年,大火为灾,桥板及横木俱灰烬。时分巡道姜仪、知府林允宗、知县郭文习始大募工匠、徵丁夫伐山凿崖,尽易以石。为七隧,凌跨蜿蜒,亘若长虹,修四十五丈,阔一丈七尺,高五丈,较前费,既为倍蓰。旷年乃讫。工更名曰水济。以迄于今,冯彝既不敢倾其成,祝融亦无所施其患,若将与蒸阳,山水共为终始者历百年,来桥皆夹道为廛,列肆百馀间,岁共输桥店银八两二钱,每夕晚灯渔火,上下掩映,水光山影,与风月角胜。扁舟去来,款乃相和,或歌出中流,两岸皆殷殷作响。昔人往往,赋八景图诗,此盖其一也。桥在宋名青草,今仍踵旧云。潇湘浮桥 在城东。知府刘春造舟为梁,左泊潇湘门,右连江东岸,联舟七十二艘,桥今废。白蜡桥 在城南四里。
桐桥 在城南十五里,今废。
零陂桥 在城南五里,有上中下三桥。
中江桥 在城北十五里。
上潢江桥 在城北三十里。
下潢江桥 在城北,与上潢相近。
龙潭桥 在城北五十里。
大町桥 在城北六十里。
石柱桥 在城北六十里。
东桥 在城东二里兴龙山下。
周公桥 在城东二里,郡人周道建。
板桥 在城东十里。
高桥 在城东三十里,诸生萧先春倡修。观音桥 在城东四十五里。
杜陵桥 在城东五十里。旧传杜工部经宿于此,因名。万历中邑人邹希闵建。
蹋水桥 在城东五十五里。
合溪桥 在城东六十里。
小江口桥 在城东七十里。
龙陂桥 在城东八十里。
川口桥 在城东,与龙陂相近。
黄田桥 在城东八十里。
梅塘桥 在城东八十里有馀。
车陂桥 在城东,与梅塘相近。
富桥 在城东一百五十里。
伞子岭桥 在城东一百里。
龙盘桥 在城东九十里。
玉泉桥 在城东南十五里。
松亭桥 在城西十里,旧有桥,废墩犹存。今夏官民将聚赀营建,知府张奇勋设祭,庀工度为七曲,彷佛青草桥焉。
天桥 在城西三十里。
仓库桥 在城西四十里。
赤水桥 在城西六十里。
乾溪桥 在城西八十里。
远陂桥 在城西八十里。
金潭桥 在城西百里馀。
东山桥 在城西百里馀。
渣江桥 在城西八十里。
唐公桥 在城西长乐乡一百二十里。崇祯末,举人郭凤跹李跨鳌相与卜筑隐此。
市江桥 在城西南十五里。
鳌陂桥 在城西南六十里。
车江桥 在城南三十里。
平林桥 在城西南四十里。
阴火桥 在城西南四十五里。
坪山桥 在城西南四十里。
大冲桥 在城西南六十里。
张家桥 在城西南六十里桥三曲。
输度桥 在城西南六十里。
满真桥 在城西南七十里。
小溪桥 在城西南六十五里。
马桥 邑诸生唐克俊建。
平政桥 在城西南八十里,即栗江桥,久圮。成化十七年,知府何珣重建,更今名。
板桥 在城西北十五里。
狮子桥 在城西一百里。
三华桥 在城西八十里。
小江桥 在城西六十里。
永杨桥 在太平乡三十里,久圮。万历间杨文孟重建。康熙五年,杨绍伯复修之。
锡我桥 在城东五十里。顺治间,陈祥裔避兵,见桥久圮,捐六十金重建。
太子马头渡 在西岸龙船巷口达南门。按马头方语也,太子来,由不可考,今仍之。
大马头渡 在西岸大马头巷达南门。
铁炉门马头渡 柴埠门马头渡
北门马头渡
潇湘门马头渡 对浮桥。
南渡头 在江东岸,一名邹家马头,安仁耒阳官路。
丁家马头渡 粟家马头渡
高家马头渡 谭家马头渡 俱在东岸浮桥马头渡 一名余家马头。
九冈渡 在城东二十里。
泉溪渡 在城东三十里。
新渡头 在城东三十五里,俱通耒水。
龙溪渡 在城东五十里湘水。
水口渡 在城东六十里湘水。
驿赖渡 在城西五里蒸水。
柘里渡 在城西十里蒸水。
松亭渡 在城西十里蒸水,此渡今已建桥。西渡 在城西五十里蒸水。
河塘渡 在城西一百四十里蒸水。
瓦窑渡 在城南五里。
东阳渡 在城南二十里。
沩头渡 在城南七十里湘水。
沥江渡 在城南八十里。
柏坊渡 在城南八十里湘水。
北津渡 在城北十二里湘水。
梓夏渡 在城西北一百里蒸水。
斫里渡 在城北八十里蒸水。
灵保渡 在城东南十里耒水。
阳步渡 在城东南二十里耒水。
白杨渡 在城东南七十里耒水。
七里津 在城北四十五里湘水。
衡山县
龙隐桥 在县西南,明成化间,知府何珣跨桥为屋,后知县彭簪复修之。
通泰桥 在县前。
清流桥 在县北门外。
甘棠桥 在县南门外。
西溪桥 在县南。
清凉桥 在县北。
北望桥 在县西北南岳路。
治平桥 在三都。
会仙桥 在岳峰。
乌石桥 在乌石铺。
石桥 在石桥铺。
板桥 在板桥铺。
狮塘桥 在衡阳界,旧有石桥,倾圮。康熙八年,里人颜文麟同庠生萧先春募建。
吉利桥 在二十都。
仙人桥 师姑桥 白石桥
龙王桥 石盘桥 贺家桥
车路桥 花桥
中渡 在县东。
上渡 在城南,古明王渡。
大源渡 在城南三十里。
萱洲渡 在城南五十里。
下渡 在城东南,古芳草渡。
耒阳县
化龙桥 在儒学前。
纸桥 相传为蔡伦造纸处。
铜鋡桥 在新城市。
望仙桥 在仪门外,即萧禅和飞升处。
金牛桥 在通津门下,下有金牛浦。
洞阳桥 在杜公祠前,亦云杜公桥,石上有梅花迹。
华桥 在泸塘。
伍相桥 世传伍员过此,上有子胥祠。
通津桥 铁关桥 俱在上堡市。
义亭桥 在大义三都,都民周涧建。郡守张五峰因以义亭名焉。
水东桥 旧学前,今废。
通水桥 在县东。
思量桥 一在县北,一在新塘铺。
肥田桥 龙湾桥 俱在肥田市。
饶源桥 在县东南。
五马桥 在大义乡。
猪婆桥 在灶头市。竹塔桥 石牌桥 俱在敖山乡。
白沙桥 在白沙渡。
朱紫桥 在县南四十里,里人刘志伊重修。佩公桥 在县西萧家渡。
石坡桥 观音桥 俱在马水乡。
杉木桥 南桥 折桥 俱在兴业乡。
金相桥 双江桥 石桥
上嫁桥 以上俱在平陵乡。
江坡桥 小水桥 湖桥 以上俱在云峰乡。
刘家桥 二升桥 普通桥
白羊桥 以上俱在兴业乡。
朱彭桥 有记。
水西桥 石牛桥 三架桥
义渡桥 泉井桥 流仙桥
荆紫桥 肥江桥
白沙浦 朱紫浦 俱在县南十里。清水浦 在县南六十里,产煤。
白羊浦 在县北二十里。
皂冲浦 在县北二十五里。
黄泥浦 在县北三十里。
铜环浦 在县北四十里。
水东渡 在儒学前。
汭洲渡 在县治东。
易口渡 肥江渡 新渡 俱在县南。
白沙渡 白马渡 俱在县西。
常宁县
廉政桥 在县西门外。宋淳祐甲辰岁建。迄元皇庆癸丑,达鲁花赤金刚奴敦武重建。至明成化二十一年,水涨桥圮,知县谢廷举重新之。万历辛卯,又圮。知县陈勋再加修砌。天启元年知县樊来聘更完理之。
北门桥 在北门外濠上。
通津桥 在西门外。
步云桥 在北门外。
见龙桥 在儒学右,久废。
曲潭桥 在县治东,上有亭,久废。
宁石桥 在儒学左,久废。
南石桥 在南城外里许。
益后桥 在县西一里,今名李广桥。
下廊桥 在县东门外。
兴隆桥 在县东十五里。
小陂桥 在斛林堡。
洪宁桥 在县北二十里,上有憩亭。
土陂桥 在县西,崇祯六年,知县刘绍璇重修。泉江桥 在县南十里。
山坊桥 在县东十里。
文家桥 在县西五里。
河州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祁阳界。
白马渡 在县东五十里耒阳界。
柏坊渡 在县北三十里。
安仁县
腾蛟桥 在南门外。
黄路桥 去县南十里。
苍龙桥 在县南二十里。
凤仙桥 在县南三十里。
黄甲桥 在县南三十里。
平山桥 在县南四十里。
富上桥 去县西三里。
客泉桥 去县西五里。
草堂桥 去县西六里。
军山桥 去县北十里。
女英桥 去县北十五里。
石矶桥 去县北十五里。
济人桥 去县北二十里。
义桥 去县北二十里。
港口桥 去县北二十五里。
白沙桥 去县北三十馀里,即思馀桥。
张家桥 去县北二十八里。
梅穆桥 去县北三十里。
龙凤桥 去县北二十里,通茶陵。
广济桥 去县东南五里。
曲江桥 去县东南八里。
大石桥 去县东南十里。
黄龙桥 去县东南二十里。
花桥 去县东南三十里。
长郭桥 去县北二里。
魏公桥 在西门外。
洪山桥 去县东南三十里。
樟桥 去县南三十里。
南堂桥 去县西南十里。
通济桥 去县西南十五里。
量田桥 去县西南四十里。
永利桥 去县西南三十里。
白塘桥 去县东北二十里。
凤冈桥 去县东南二里许。
普口桥 去县西北二十里。
南门桥 青路桥 山口桥
思馀桥 西门桥 北门桥
东门桥 潭湖桥 官桥
永济桥
红沙渡 古渡有岸,在尹仁受门首,今改司前。南渡 去县南半里。
台头渡 去县南十里。
杉坊渡 在县南三十里。
乌陂渡 在县南三十里。
新济渡 在西门外。
新渡 在县北十五里。
酃县
安济桥 在县西溪。
南桥 在县南溪。
义风桥 在西郊外,即石人桥,邑人罗政忠立有记。
晏公桥 水势悬布,急流湍激,与潭水合。丁亥,蛟龙出没,桥断路缺,邑贡士罗世甲复之。横江桥 二处春浪骤涨,万斛奔流,过者不无汪洋之叹。邑人李德成筑墩四柱,上架以木板,民始不病于涉。
官江桥 系四都,路通江西,离城五里。
会缘桥 在三都。
镇背桥 里人尹伯赞建,今圮。
白鹭江桥 里人尹南轩建,今圮。
沔渡 在十一都。
斜濑渡 在县西。
河漠渡 在一都。
桂阳州
集仙桥 在州治南。
步云桥 在旧学登俊坊前。
北翼桥 在州北关外。
通真桥 在州治北。
永济桥 在州治北三十里,即斗下渡。明万历间知州罗大奎建桥。长四十三丈,高五丈,阔半之。顺治六年,大水冲激,桥毁。
文盛桥 在州治南门外。
通济桥 在州南五十里。
马渡桥 在州东北四十五里。
富头桥 在州南三十里。
锦里桥 在州西三十里。
三阳桥 在州北二十里,旧名织桥。
新桥 车下桥 俱在州北三十里。黄家桥 在州北四十里。
龙泉桥 在州北五十里。
奋龙桥 在州北五十里,有石如龙。
下廊桥 白沙桥 俱在州北八十里。千秋桥 在州北九十里。
田心桥 在州西北六十里。
明月桥 在州西北八十里。
流渡桥 在州西北八十里。
史家桥 在州北三十里。
竹里桥 在州北二十五里。
罗星桥 在州东北四十里。
城桥 四门各一座,明千户陈本建。
白渡桥 在州治北五十里广一乡一都,朱仁宝建。
七架桥 在州治南十里。
寨下桥 在州治南二十五里。
镇关桥 在州治东,地名七里头。
花桥 有二,一在东北五十里,一在西二十里。
仙岩桥 在州治东北四十里长石生成。双桥 在州治西七十里銮三乡七都,李祖文建。
百家渡 在州西六十里。
犁田渡 在州西八十里。
斗下渡 在州北三十里。
舍人渡 在州北三十里。
上汾渡 在州北二十里。
史家渡 在州北四十里。
乌石渡 在州治北三十里。
何家渡 在州治西五十里。
嘉禾县
桐梁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有水入穴潜流。康熙间,知县蒋起蛟题曰桐梁潜渡。
大石桥 在县署左,康熙八年,知县汤学尹架亭其上,题曰偕亭。
浦溪桥 新田桥 渠江桥
石燕桥
临武县
南关 西关 东关
花塘关 骡溪关
通济桥 在县南。跨武水上,旧甃石为梁,长二十丈。顺治七年,为洪水所决。康熙九年,知县侯七鼎参将苏龙重建。
永济桥 在县西汲水门,跨武水上。顺治丙申,桥圮,己亥重建。
广济桥 在县南二里。
迎榜桥 在县南挂榜山下,邝姓族人建。秀水桥 在县南十里。
福东桥 通仙桥 升仙桥
化龙桥 蟠龙桥 广福桥 以上俱在县东。
太平桥 通津桥 翁桥
种善桥 济川桥 以上俱在县南。吴家渡 在县东十五里。
犁田渡 在县北。
古城渡 在县东北十五里。
密口渡 在县西北。
赤竹渡 在县西北七十里。
蓝山县
子来桥 在县东门外。
丰乐桥 一名关蓝桥在县东。
偕乐桥 在县北,万历壬寅知县杨应祥建。赤栏桥 在县东里许。
龙溪桥 在县北二里。
五渡桥 在县东七里。
东江桥 在县东。
戴星桥 在县北十五里。
塔水桥 在县东三十里。
见龙桥 在县东北四十里。
柳溪桥 在县北五里。
龙须桥 在县西五里。
尹家桥 在县东三十里。
火田桥 在县东三十里。
竹广桥 在县北七里。
颜家桥 在县北十五里。
虹桥 在县北十五里。
梁木桥 在县北三十里。
龙川桥 在县北十里。
庐江桥 兴贤桥 东阳桥
龙护桥 马袅桥
五里渡 五江渡 火田渡 以上俱在县东。
岭脚渡 在县西通连州路。
衡州府封建考
《通志》西汉衡山王吴芮 高祖时徙封长沙。芮,秦鄱阳令也。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君,项羽立为衡山王,高祖攻南阳遇芮,将梅鋗偕攻析郦德,芮封于长沙都临湘,谥曰文王。后子孙为逆,伏诛国除。
东汉
湘南侯黄龙 顺帝时封。宋
衡阳王义季 元嘉十六年,都督荆襄等州军事。桂阳王休范
南齐
桂阳王铄 衡阳王钩明
衡阳庄和王贵 简王第十一子,永乐二十二年封。薨,子僖靖王豪嗣;薨,子安懿王宠淹嗣;薨,亡子国不嗣。衡山恭惠王贵煘 简王第十九子。亡,子国不嗣。
常宁王干坤 岷宪王第二子。以子企袭爵追封岷王。
雍王祜橒 宪宗第七子。成化二十三年封。弘治十二年,之国衡州。正德二年,薨。亡子国除。桂端王常瀛 神宗第五子,天启七年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