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二○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三卷目录

 长沙府部汇考三
  长沙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三卷

长沙府部汇考三

长沙府山川考二

    府县《志》合载浏阳县
孙隐山 在县治东门外,唐孙思邈栖隐炼丹之所。上有洗药泉,炼丹崖,《旧志》云:崖石上有药丸。道人取而食之下,即升冲观。
巨湖山 在县治西关外。三峰鼎峙中有巨湖,其深莫测,虽大旱不涸。旁有井源,百尺下有别驾祠,即易雄所居。《一统志》作大湖山,今俗名西湖山。山上有塘,即湖也。上有包拯殿,距县仅二里许。
大围山 在东乡第一都,距县一百五十里,一名首裨山。山顶有白沙湖,又名玉泉。流分四派,一为浏水,一入岳之平江,一入江西之万载袁州之分宜。其山广袤五十里,今陟其地者,尚未近百里。冈峦围绕盘踞四县,因名。大围上多庵院,霜雪盛时,鹿兕卧于篱檐土人,因而取之。今俱废。
七宝山 在东乡第七都,距县七十里。其山在昔产铅铁硼砂青矾胆矾土黄针石,故名七宝,又名小尖山。明洪武十七年,开设铁冶炼造,官铁办不及额。洪武二十八年,奉工部各字六百五十一号,勘合革除时称乡官周干建,言咸感之。今他物俱不产,惟铁稍有土人采炼,不禁然铁顽软不可用。
望夫山 在东乡,距县三十里,其山树叶有小眼如针刺。世传有士从征,妻与姑并处,每登山瞻望以针刺叶,叶至今生眼如针刺然,故名。后知县苏志皋绘图作歌以表之。
姬山 在东乡南,宋时邑人汤思退号姬山。今汤氏传有思退小影云姬山遗像。
霜华山 一名石霜,在南乡三十一都,距县八十里。南接醴陵,北抵洞阳上,有飞来塔虎爬泉,左揫柏盐醋井,山峻水激触石喷霜,故名。南宋刘锜过之,有诗载艺文。
猿啼山 在县城浏水南,唐裴休读书此。山尝闻猿啼,因以名。山旁有隐相台,即谓裴休隐此台下。有哑蛙池,俗传休读书于此,恶蛙声以砚投之,今池无鸣,蛙水有墨痕。其山即儒学前文峰知县苏志皋,恶其不耸,植树以升之,去后为民所伐,形家云立塔于上,文峰可振。
天马山 在猿啼山侧,学士欧阳悬作赋以咏之。今悬之子孙尚住山之麓,近无存者。
六龙山 在南乡第四都,距县五十里,顶有石崖,下有九洞,总名曰石灰洞。深曲莫测,洞有石,门内有石,床有龙爪痕仙人迹,池水清盈不竭,山耸六峰如龙蟠然,故名。世传云雾杨仙人隐此修炼。
七娘山 在北乡四十五都,距县八十里,其山峻削参天。世传昔有七女修行此山,得道后因立庙,土人有疾者祷之。
道吾山 在县北西乡二十五都,距县十里。发脉大围山,东连宝盖,西接洞阳,南作县治。岩溜高百尺,经络四十四曲,内有龙湫石,池上列七十一峰,状若莲花,又名莲花峰。旋绕似屏,泉水四出,汇于龙湫,有龙王庙自湫。而上反平宽衍沃垦田数十亩,虽旱不害,登眺其上,分明一乾坤也。其龙湫四时常溢,岁旱祈求有感。唐宋元皆有封号,凡游人韵士莫不愿览胜焉。
北岩山 在县北六十里。
黄冈山 在县南三十里。
小尖山 在县东七里。
石桂山 在县东北一百六十里。
石柱峰 在北乡三十五都,距县一百里。其山尖削如柱,壁立万仞,风高气冷,草木不生,水流二派,一入本境,一泻岳州之平江。顶有石殿石神,樱桃树,人谓至今常雷神扫殿,名曰石柱灵峰,又名樱桃观。有井深莫测,水极清冷。明嘉靖二十七年,县丞李潜名其泉曰百汇。
云峰台 在北乡三十八都,高八百丈,上有寺山人,朝谒山腰有井泉不竭。
黄冈岭 在西乡三十四都,距县三十里。上有龙湫,故老云昔枫梓大仙隐此,种桃立有祠庙,岁旱祷雨立应。
焦溪岭 在北乡三十八都,距县二十里。其岭上下十里,为郡县必经之冲。峻崖险阻,行者苦之。顶之上有飞仙,古井,石亭,风门,洞口,岭北之中有石泉,清洁。明嘉靖十六年,巡抚顾璘过之,委邑人周文郁修之。郁委己资鸠工凿阶级置息亭,登者义之。明崇祯初年,邑民黎九思复捐资修砌砖路,路愈加宽,阶级愈觉,分明人更称便。
芦洞岭 在东乡十七都,距县七十里。北抵岳之平江,西连崖山,南接宝盖,高千尺,径路一十八湾,峰岭插于云雾之中,日昃乃见楚天,云雨拟诸巫峡云。
长流岭 在南乡二十九都,其岭起伏二十馀里,无人烟水食。途有不虞,非数十人,不敢过其界。
高浒尖 在东乡十八都,高埠冈中冈纵横五里。许突耸孤峰图尖数十丈,呼为山笋,故名。天岩寨 在东乡十六都,高山大岭悬崖险石可容百人。即明洪武初,邑人瞿文立,立寨保障山也。
西山寨 在县治水西,二山夹峙一峰,高耸山无麓攀跻莫施,顶有水久暂可处。
龙虎寨 在西乡三十三都。二山相连,一盘一踞,状若龙虎,故名。昔张荣保障立寨恃此险也。大光洞 在东乡十八都,距县七十里。北抵豫章,西接巴陵。峰峦叠翠,石泉骏驶,一邑奇观,《一统志》作大光山。
宝盖洞 在东乡十七都,距县六十里。群山拱立,上大下小,状若张盖,故名。《一统志》作宝盖山。洞阳洞 在北乡五十四都,距县六十里。其洞向南,南则曰阳,故曰洞阳道书。所谓第二十四洞,天隋宁刘二真人开山栖隐。唐孙思邈于此炼丹,上有孙真人读书崖,朝斗石炼丹,鼎旁有石岩,岩前有物,如丹药。世传思邈所遗山涧有潭湫水流入洞中,半里许石窦引光,所谓丹丘。按《离骚》:仍羽人于丹丘注云:丹丘石洞遥明之处,沙石朗然,内有龙象石痕。又云有病龙于兹。思邈疗之,隋大业敕赐洞阳隐真观,又赐洞阳书潭之府,今额不存,《一统志》作洞阳山。
山坪洞 在东乡第九都,北亘芦洞。南接高浒,草丰林茂,水秀山清,人迹罕稀,山崖峻拔,识者有绝尘之思。
大西洞 在东乡第八都。山深土辟,居者多于山腰,行者皆于山足。日见人物高处,暮见火光半落,人谓之小西湖。
石马洞 在东乡第三都,界抵豫章之万载洞。阔土肥水,田百亩,虽旱不竭。洞有巨石如马,有神灵气洞,民好斗每刑物以赛之。
枫林洞 在东乡第八都。拱带大西深山长谷,又名枫林坑。其间地辟土沃,居民稠密,内多乔木,凡采取者往焉。
古风岩 在东乡第十都,距县五十里。岩邃数十里,与毛公岩白石岩相通,中有佛床。钟鼓棋枰桥梁石柱皆白,石生成岩中,黑暗明火可照。沟水内流伏隐,本洞上桥瓴,下至洞口,复出灌田百馀亩,又名曰仙人洞。
白石岩 在东乡。世传萧天仙在此修行,忽一日晡时有白气如云上升石气,盈溢四时不涸,旱祷有感。
弄光岩 在北乡距县八十里,峰皆异石,浑然天成。上悬一石,横出若舟,名曰仙人座也。岩穴弯曲,无涯内有罗汉龛孙真人丹灶。仙人石 在县西八十里。
渭水 出大围山有二脉,名大溪、小溪,至二十都合流经县前入湘。
清渭水 在南乡二十七都,至县南浦子港口,入湘江。
贺家湖 在县邹婆桥,湖宽百亩,春水涨溢,渔人获利。
浏川 其源二俱出大围山,一自东乡十一都大溪流出,一自第一都小溪流出。至二十一都会合,横过县注西入湘,《一统志》作浏水。
渭川 自南乡第十七都流出,南市至浦子港,合浏注而入湘。
济川 在县治东孙隐山之左,其源出道,吾今洗药桥港是也。过桥入浏,世传孙思邈洗药于此川。
淮川 在县治西,其源亦出道,吾今龙津港是
也,近民障水为碓代舂。
中洲 在县学前水中,其形拱西。明洪武《旧志》载谚云:中洲过学前浏阳出状元。
余家洲 在县西水中,其形拱东与中洲相望。人藉其势障水,两岸各为碓以代舂。今废,犹名其地曰车碓。
盐米洲 俱在西乡二十四都,曲茶滩下水中。谓其砂细为盐洲,砂粗为米洲,故老云:视其高低大小,可占一年盐米之贵贱。
双枫浦 《地理图经》载:《翰墨全书》又名青枫浦。在浏阳,今考其实,即枫浦渔樵是也。杜甫过之有诗。
清风浦 在县前。
玉泉 在县东南大围山上。
药井 在孙隐山洗药桥下,孙思邈炼丹此山。有泉出于老树穴中,清沁可佳。思邈取以洗药,故名药井。《一统志》作洗药井。
义井 在县治西,其水重于他井之水,铜壶刻漏取之为则,又名则泉。《一统志》作逸则泉。古井 在县治前十字街。
飞仙井 在焦溪岭上,飞仙古井学士欧阳悬有诗。今不传。《旧志》云:明洪武初,志城井十八处,今现存五六馀无可考。
醴陵县
凤凰山 在县西五里,与梧桐山对峙。传云凤凰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故二山对峙如醴泉之两翼。
龙山 在治南二十里,有龙洞上有仙人棋石。梧桐山 在治东五里,凤凰山对峙。
东山 在县东上有凤凰台。
岚紫山 在治东八里,常有紫气,故名。
西山 在县西五里,一名靖兴山,唐李靖驻兵于此。石壁上有靖像,山有红拂墓。
莱山 在治北三十里,旧有莱山书院。世传吕祖谦曾讲学于此。
丁仙山 在治南七里,上有石坛。世传丁令威得道处。成化间道人姚安祥刱为观,山下有龙岚气笼罩山顶,三日必雨。明知县谢缉诗重叠:青山鸟道通仙家,身在翠微中。蟠桃花发千年树,瑶草枝含五色丛。数载残棋深院里,一声长笛玉楼东。我来世事浑忘却,便欲乘云访穆公。青云山 在儒学后,旧有梯云阁,故名。
尚宝山 在县东六十里。
章仙山 在治北七十里,一名彰龙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相传臧真人得道处,后误臧为章周谔诗:山拓地形高北斗,天留砥柱镇寰中。肩摩云汉三千界,目极潇湘几万峰。烟雾横空银汉漾,星辰在手玉霄通。振衣节概心还烈,脱屣工夫见未融。古殿久虚春草没,石骸犹在野苔封。道人索笔图经始,赋此因资一篑功。石笋山 在治东七十里,峰势极尖,壁立如笋,故名。
孙钟祖山 在治东三十里,地名瓜畬。世传此即孙钟种瓜处,祖即葬此,墓无存。周谔诗:昔贤生计此栖迟,何事东风起叹悲。蔓绿似寻人去后,瓜黄空待客来时。山光映处名犹在,莺语声中思岂知。古路至今千载旧,惟馀绿草绕湘涯。胡道仙山 在县南四十里,有胡姓者修炼于此,故名。山势亦奇,唐寅诗:踏石跻藤到此峰,恍然身在五云中。井参咫尺攀援易,物象森罗眼界空。晴晓日从山下出,夜深僧击月边钟。壶天甲子千秋练,未许仙源路易通。
君子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与五凤山并峙。世传自南岳山来,山面朝岳,谓不背本,故名。邑人曹之璜有记,山有真武祠。
三峰山 在治东北三里,数峰如障屏。
小沩山 在县东三十里,众山环绕,湍流中出。宋易韨扁之曰:小沩即道书第三十洞,天上有卓锡泉。
玉仙山 在治东三十里,相传王乔炼丹于此。上有三空洞,各有丹灶石床石臼。唐开元时建,惟白云洞微明,极处有小溪,隔不可渡,上有登。真观太宗赐飞白字创御书阁。
吉仙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即老爷山。高峻广袤吉仙曾修炼于此。
明月山 在治西南六十里。上有白石如明月,照农夜耕。宋政和中取石置长沙明月池上,今皆不存,又有杉仙洞,灵台岩龙须滩,即明月石所出处,时旱祷之。
白云山 在治东六十里,山势屹峻,云气常覆其巅。
南紫山 在治东五十里。
五凤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其山罗列,高耸形类五凤,上有真武祠天花台。
白鹤山 在治北三里上有观。世传昔有仙人寓此遗三鹤,更不他适或啄于田,或巢于树,可见而不可即。
建安山 在治北十五里。传呼油尖寨,卓立挺秀。元乱,居民立寨于上。
太平山 在治东三十里。盘旋绵亘,崎岖峻绝,白云泉涌如瀑,布环结道庵,常有云气上覆,岁旱可祷雨。
玉屏山 在县南五里,旧名金龟岭。下有金龟泉,儒学宾山即此。
姜岭 在县北二里,列联如嶂。左有白鹤观,右有凤凰山,相传蜀将姜维驻兵于此。
仙霞岭 在县北四十里,常有云霞护之,故名。佛子岭 在县东八里,上有洞泉棋石,亦名观音石。
寨子岭 在县正北二里,与姜岭联峙。世传昔人避乱于此,为邑嶂山。
云峰岭 在县南六十里,与五凤山对,高耸插云。
玉插岭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俗名鱼丫岭,并插云霄,故名。下有白云观。
观音岩 在治西三十五里。石山突兀,覆岛如屋,昔人以其似普陀岩立观音祀之,以石为瘠,以木瓦接之,回廊栏槛皆近树杪花果,伸手可摘。岩上有真泉,其味如蜜,邑之胜境也。石燕洞 在县西南五里。内可容数十人,石燕每藏于内,故名。周谔诗:县南惟有洞中闲,石燕飞栖任往还。春去何方寻旧垒,秋来此处托深山。
城冈洞 在县北五十里。
桃花洞 在治东三十里,即桃花涧。
水帘洞 在县西南七里,又名西谷。水从石上顶流下,洞口如帘。周谔诗:风来西谷送泉声,一派泠泠出远汀。俨若水帘当洞出,却疑挂在醉翁亭。
河川小洞 在县东七十里。
三狮洞 在县东三十里,其形如狮。中有三洞,溪流不绝,白云洞微明,昔人避乱于此。石壁上勒有诗句,石床石枕俱在,世传为龙所居。御史周簋诗:鸿濛何代耸危巅,腾跃三狮啸碧天。柱石巉岩回日月,林峦濛密隐风烟。絿缨稳抱云霄里,鬃鬣斜分紫翠边。仰止高山多逸兴,徘徊深处一掀髯。
金牛洞 在县西西山之左,泉如瀑布,《西山记》载九曲池在此。
棋盘石 在县东三十里。
天书石 在县西五里,醍醐泉在凤凰山天书石畔,今石尚存。
横江石 在县西七十里,巨石横亘中流。仙棋石 在治东五十里,四山无石,惟一石独立道旁。世传王子晋围棋处,旧有聚仙亭,今废。象石 在县西九十里,大石沩之下,其石蹲踞如象,在江滨旧驿改废。
覆磬石 在县西北十里,状如覆磬。周谔诗:溪上常闻古寺钟,馀音耿杳杳度深。松石如覆磬由元气,那得清声过远峰。
笏石 在姜湾下有石峻削独立,势临江浒,古云石笏,代出京宦。
巾石 在县西二里,形如巾。
金鱼石 在县东三十里,江滨石山上。有鱼形三,其一俨然,其二略有头尾色,赤黄不变,馀石皆黑,或云角鲤浦溯流而上,至失鲤不见,显迹于此。
三刀石 在县东二里,许旌阳斩蛟试剑于此,上有三刀痕。
顺王坪 在县南十里。
丁家坪 在县东二里,世传丁隽家世于此。巢劫坪 在治北六十里。世传黄巢败走雪中反行入大福寺,捕者见其迹出外。得脱复集馀众入,中有一山平衍,谓之将台。两溪绕流出口隘,如一门多水碓迹,后有掘得窖者,藏有兵器。渌江 东出安城乡安,陵山西北流至漉浦,入于湘古,称漉水漉渌声相近。
双江 在县东三十里,萍浏二水流入于渌江。庄埠江 在县东二十里,源出桃花涧。
铁江 在县西三十里,攸萍合流入渌,江其石多黑,故名。
失鲤浦 在县东十五里,角鲤溯流而上,至浦
不见,因名。
渌浦 在县西九十里,即今渌口。姜湾姜岭下,自小沩山,三十六折,经县北,过江椿桥,入于渌江。
靖兴潭 在县西金鱼洲下,以李靖名。
企石潭 在治西十五里,俗传角鲤至失鲤,浦不见人,皆企石望之,故名。下有深潭,龙藏于内。沈潭 在县南三十里,感应最灵。
乌龟潭 在县东二十里,有龙气。
小石沩 在县西九十里渌口下,有潭深绿如墨。
大石沩 在治西百里象石之上,渌衡二水合流会于此,有深潭值大风不可渡。
昭陵滩 在治西南九十里,怪石屹立,水势汹涌。
化龙滩 在县南四十里盐山寺,钟化龙从此出。
姜湾 在姜岭下,小沩山三十六折,经县北,过江椿桥,入渌江。
状元洲 在县治前。谶云:洲过县前,即出状元见,《一统志》即八景之一。
金鱼洲 在县西南渌口桥下,形如鱼,八景之一。
龙窟洲 在县西南十里,有深潭,龙藏于内。醍醐泉 在治西五里,凤凰山天书石畔,味甘香,因名。
醴泉 在县北五里,味甘美,可以愈疾,灌田千顷,水旱祷之,有应。
渌水池 在学前其水涌自池脉,如丝如雾。用白器入水酌而澄之,其色深绿可以书字。每出则科试中隽者多。传嘉靖戊子水出中,一解两魁,宋里人杨大异记之。
角鲤池 在县东三百步。宋天圣中丁少连侍母观网鱼,得大鲤,命脍之。庖人惊报鱼顶生角,时鱼已溃,连祝曰鱼若变化。当再活试之水,圉圉如初,遂放于清石潭。卢载作送角鲤文,因以名。池池迹见存于城隍庙之左,父老传云方鲤之初放也。溯流而上,至失鲤浦,不见显迹于金鱼石。
洞井 在县东瓜畬。
三眼井 在治东按察司前。
义井 在大街。
香水井 在治东城隍庙右。
益阳县
白鹿山 在县西南下,有龙湫,苍岩古木,清绝可爱。唐裴休讲道于此,有白鹿御花出听。宋杨亿诗:滨江水急,鱼行涩。白鹿峰高,鸟度迟。五溪山 在县西北五十八里,一名军山,吴潘浚讨五溪蛮营兵于此。
龟台山 在县东南二里,相传吴鲁肃驻兵处。小庐山 在县南六十里,旧名青修。上有香炉,峰瀑布泉。宋张栻诗:峰势香炉直溪流,峡水潺居然一兰,若唤作小庐山。
四方山 在县南七十里。
浮丘山 在县西百里。峰峦倚伏,亚于南岳,顶有石亭。相传刘宋时浮丘子炼丹处。
九冈山 在县西二百里,九峰如简,屹立武潭津上。
科举山 在县西五里,邑人雍钟善梦登此,遂得第。
子良岩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宋子良隐处,中有悬岩巨石,清流湍激。
梓梁岩 在县西南九十里,桃花水出焉。滨江 在县西南。源二,一出溆浦,一出新宁,至武冈合流。东下径宝庆府境五百里,至益阳过沅江入洞庭。《水经注》曰:湘水左会小青口,澬水也,谓之益阳江。按澬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即今武冈州也。又东北出益阳县,其间径流山峡,名为茱萸江。乔江 去县八十里。澬江分派,流经长沙乔口。桃花江 在县南六十里,澬水所经流者。马良江 在县北三里,蜀将马良于此饮马。东湖 在县东南七十里。
凤凰湖 在县东五十里。
大汾湖 在县东南七十里。
茶湖 在县东南七十五里。
天星湖 在县东南十里。
清水潭 在县北七里。
白鹿潭 在县西南一里白鹿山下。
关濑潭 在县西南五里。关羽镇荆州,吴遣吕蒙取桂阳,长沙武陵羽争之。吴使鲁肃屯益阳,
拒羽,即今青泥湾关羽潭。
黄花潭 在县东三十里。
刘公潭 在县东二里。
西溪 出子良岩下,北流杨花港四十里,入澬江。
泥溪 出安化县界,北流五十里入澬江。占溪 出七夫山下白水溪,东北流三十里入澬江。
志溪 出黄泥头,过石笋三十里入澬水。白水溪 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二山环合一溪,中出如练。
泉溪 在县南六十里。
庆洲 在县南江心,谚云庆洲露一拳澬阳出状元。
青龙洲 在县南五里。
汾湖洲 在县东七十里。
鼻洲 《水经》云:径乔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乔水南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乔水,谓之下鼻。口乔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乔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
鸭子洲 在县西二里。
槎洲 在县西六里。
西湾 在治南二里。
沙堤头 在县东十里。
蓝溪堤 在县东南二十里。
湘乡县
东台山 在县东十里。一名凤凰南连华盖,下瞰涟水,上有平石若台,又建有玉皇楼,祖师殿重九邑人登高于此。宋县宰王汾诗,但知落帽临风醉,未必龙山胜凤山。
石鱼山 在县西南十里,取石凿开,鱼形,宛然有石鱼庙,今废。《南越志》云:石鱼山下,多元石,石色黑而里。若云母发开,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名。
岳龟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顶有石龟,大如屋北,有莲花峰。
韶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志》云:舜南巡狩二妃寻至此。奏韶乐引凤凰飞下,故名。原有凤音亭,或云西有三峰,绵亘五百。湘潭湘乡宁乡诸山,皆其麓也。韶氏三女于此,升仙有凤凰衔书至,因以名亭。
仙女山 韶氏三女于此升仙,三峰尖耸,状若诰轴,接连韶山,绵亘百馀里,湘潭宁乡诸山皆其支也。
石山 俗呼石山崙。在治西三十里,与仙女山对峙。
钵盂山 在治南三十五里,上有巨石如钵盂。湖峒笔架山 在治西百四十里,其下有仙人城,世家坟墓。
梅龙山 在县西南百里。西南有梅布水,又与龙山相望,故名。山有梅龙岩水喷如雪。
万岁山 在治西三十里,即万岁寨。
葛仙山 在治北八十里,高插云汉上有丹灶洗药池,相传葛仙翁炼丹处。
上麓山 在县南五十里,衡山之足。
蟹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顶有泉名蟹泉。芭蕉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南望岳峰北临治邑。
珍涟山 在县西一百八十里,与龙山对峙,涟水别支出其下。
南木山 在县西二十里,俗名钓山。
饭箩山 在县西七十里。
黄巢山 在县南九十里,相传巢曾驻兵跃马于此。
白鹤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廖真人升仙处。灵羊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其状如羊。
茄护山 在县西六十里,顶有巨石,如人抱子,俗呼抱子石。
区山 在治西南一百六十里,昔有区姓者隐此,故名。
岩前观音山 在治西一百三十里,山如懒坐观音。
黄龙山 在治西南一百六十里。为衡邵界山蟠蜒如龙,乃南岳衡山之少祖。其下松竹茂密,避世者结庐而居,湘衡人士多有就而问字者。龙山 在县西一百八十里。山巅有池,池多鲤鱼,常有烟霞。相传以为龙所居也,涟水出其下,
连亘数百里。踞湘乡、安化、新化、邵阳四县之域,矗立高耸,环湘二百里,外望之如阵云浮碧。贞女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一名褒忠山,相传贞女于此修道。以宋末刘荣叔死难于此,改名褒忠。今有上下二禅院照初禅师建道场于此,著山居诗百首。
车架山 在治西南九十山,莲冠道人夏汝弼避世游此。
铜梁山 在治西南八十里,湘潭界山顶,飞瀑布如雪,练挂空上,有铜梁寺。
莲华山 在治西百二十里。上有三角寨,为唐时刘君大洞得道处,每风雨辄闻金鼓声。望岳峰 在县东南九十里,与南岳祝融峰相对望。
范铎峰 在县东南十五里。三峰秀耸,众山环列,五代时范铎隐此。
白石峰 在治南一百里,山多白石,与荆紫相对。
石柱峰 在白石之右,云溪寺后,巨石特起如柱。
天井峰 在治西南,顶上有泉一泓,四时不竭。文笔峰 在治南九十里,孤石屹立,如笔尖之秀。
太平峰 在县南三十里,孤峰擢起,与太平寺相对。
荆紫峰 在县南百里。孤峰特起,苍翠丛叠,旧名金紫。以日初出时,金紫烂然,因名。与白石相对,无学幻禅师建庵其上,改今名。别有上金紫峰,在衡阳界,高邃青葱,亦有兰若。
四角峰 山有云归寺。
莲花峰 去县东南三十里,其形如莲。周道者立塔修行岁,旱祷雨有应在石柱峰,云汉寺后。狗冢岭 在县北十里驿路侧,古冢累累。相传肇于高辛时。
安抚岭 去县东十里。水萦其下,如碧玉环相对,有大坪广数里,旧欲于此建邑。
芭蕉岭 去县南二十五里,南望岳峰,北临治邑,其上有市。
司徒岭 去县东七十里,五代时王仝死节处。龙岩 在治西三十里。岩门高三丈许,门内傍有小龙岩。庭中有龙床、龙枕、佛座、仙桃之类,悬壁处石流白髓。若毡下有水流成科坎者,约千数。其形似田,名千丘田,一石悬洞顶中若牛心水滴下成金石声,旧传龙所餂者。
弥陀岩 在云归寺前,高三丈,阔十丈,深远莫测。中有石床、石桌、石凳,俗传仙人炼丹之所。有石泉溢出,遇旱取水,有感下,有石沟,有如钟者,如鼓者,取石击之,其音悠悠逢逢然,又有立如狮者,卧如虎者,皆肖其形。
龙洞 在五十一都。绕洞万石簇立,洞中有石蜿蜒成纹,洞门三重,每进益远游者难穷。天书石 在县东十里,旧传桓氏飞升处。悬钟石 在县西北五十里。一峰屹峙,与韶山相接,北一峰曰黄竹岐,连亘数百里。下有鲤鱼峰,石如悬钟,故名。
龙磨石 在治西十二里。田中巨石,有龙爪痕,相传二龙相斗砺角石上,因名。
岐石 在治南三里。涟水环流,其下石平如砥,邑人每游于此。
涟水 源自龙山东流一百三十里。入珍琏山下,水南流九十里,会侧水,又衡岳山水流芭蕉岭合泉心溪水西流十五里,与二水会流绕岐石,东过石潭百里,入湘江。
侧水 出邵阳界经定胜寺,侧合诸小溪水入于涟。
清陂江水 源出灵羊山,会云田水南流入于涟。
鸭桥水 源出韶山合沙头,水至瀼田与清陂江仝流入于涟。
尧塘水 源出韶山东,小界合为一溪,南流复折而东入于涟。
湑水 出安化龙安山,奔流数里,有石岩当水泉之,心水入岩中,约流五里许,复有岩洞分为三穴,复自其中流出,名湑水,东流入于涟。黄竹洞水 出贞女山下,南流至潭市入于涟。温水 出安化界。有二穴,一清一浊,合为一溪,水温煖,因名。合湑水入于涟,《旧志》又称治西十里,亦有温泉。
荷叶市水 出角峰经荷叶市,南合小溪木入于涟。
黄花源水 出贞女山下,南流合霹雳溪入于
涟。
丰溪水 出南岳后山,流至芭蕉山下,合泉心溪入于涟。
捲帘水 涟水出龙山。在邵阳界别为一源,潆回九十馀里。至定胜江东侧,水市珠津渡绕岐石,转至学前汇,而为泽无风,而纹自成涟,浮动若捲帘状前挹县,治东历拓陂石潭市百馀里,入湘江俗云水捲帘,则科目盛。
鸣水洞 在白鹤山下,水自山顶下,潭声振如雷,溅珠飞雪,东北流十五里入湘江。
芳洲 在县东涟水流径学前下,有沙洲镇水口绕于县治镇湘门。
洗笔池 在县北唐褚,遂良以忤武后,贬潭州都督行部至邑洗笔池上,后人为立祠。宋邑令赵自胜榜曰,唐大都督洗笔池咸淳间,邑宰赵必稷于池中,得断碑上刻褚公诗。
明月泉 在县东五里,铜坑庙前。
明镜泉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水清如镜。龙慧泉 在治西二里,赵松慧真人居此。虎塘 在侧水之坳塘头中,有泉四十八泓,涌为巨浸,春藻秋莲芳香不绝,可用小艇游泛凫鹥鸥鹭时来游唼称湘南胜概焉。
芗泉井 在县郭内,水香气如椒兰。酿酒殊胜合他水,则变南齐时有水贡,以病民罢之。立浮屠于上后江,水崩溃失井所,宋乾道间邑宰黄良辅改凿于昆崙桥右盖不泯其迹云。
铜坑井 在县东距江五里,遇旱祷雨投以楮币,受则沉,不则浮。元至顺甲,戌州判夏观增躬祷井中,浮一牒,乃延祐丁巳。知州贺弼请雨文,洪武七年,知县吴显奏封为铜坑龙井之神,有司岁一祭焉,今废。
伏虎井 在县北蒋琬故宅前,至正辛巳里人龙元正开。
仙人井 在县东凤音亭下,昔桓氏二女登仙洗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