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九十六卷目录
漳州府部汇考二
漳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漳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职方典第一千九十六卷
漳州府部汇考二
漳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龙岩县天宫山 在县北五十里,上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图经》云:常有云气覆之,阴晦时或闻箫鼓声,故曰天宫。宋令刘璲尝设坛其下。《一统志》云:唐初,有寇至,为雷所击,因而就擒。故曰天公。俗又呼为大丁公,盖乡音之讹耳。在雁石社。九侯山 在县北三十里,高入云汉,广袤数十里,九峰列峙,尊若公侯,故名。或云:峰列如猴,故
《通志》曰九猴山。《前志》又谓之筋山。龙岩山 在城东翠屏山之麓,前后有二石峰石址,有大小二洞,虚中如室,壁石有双龙纹,内可坐百人,为漳南名胜。唐取以名邑,邑人春坊王源为之记。
大崶山 在留晖门内,一名官砦山。宋令赵性夫、赵崇揆,因而城曰赵公城。东岳行宫在焉。清高山 在迎薰门内,积石峻耸,旧有清高堂、赵侯庙,俱废。嘉靖间,建思永祠,右脊为义勇庙。黄岩山 在千户所,左下有黄岩书舍。
梅亭山 在清高山右。元延祐间,教授林公说居此,筑亭,自号梅亭。
登高山 在城南,形如偃月,下瞰龙津。
虎岭山 自后山右,分一枝,环抱西城,若虎踞然。
乌石山 在县西南二里许。上有小石室,曰石香炉。南麓有巨石峙道旁,曰乌石头。令胡景华刻清平郊野四字于上。
东山 与乌石山对峙。
紫金山 在邑西十里馀,五峰秀削,壁立千仞。旭日含光,夕阳倒影。土石交紫若金,故名。上有天然池,有泉出石罅,注而为池,鱼游泳其中,历历可数。下有赤水岩。
奇迈山 在县南二十里,一名九峰岐。嵯峨拱峙,森如列戟。
锡帽山 今县治学宫,俱濒此山。知县曹引儒、吴守忠相继建塔其上,名曰崇文塔。
双髻山 在县西五十里,最高且胜。山顶有寺,每中元会,邻境至者数百人。
赤岩山 在县西四十馀里,岩石皆赤。
东宝山 在县东五里许。《古志》云:每风雨晦冥,常有宝光浮动。山腰有二石分峙,俗谓之珓杯石。下有东宝山门,又有龙井洞。山麓旧产银砂,今塞。通判唐大辂为记。
傅溪山 在观音座外,圆秀回峙,障蔽东北之阙。
龙宫山 在县东四十里坑园社,三峰奇秀。将山 在县东五十里,两峰极秀。俗传仙人尸解处。
铁猫儿山 在铁石洋,特起圆阜如猫,内顾龙川诸水经其下,盖为县水口,在节惠里。
寿山 在县北四十里,高平方正,形如展轴。左畔峰峦错列,俗名孝山。县官始至则祭之,或暮夜,乃入明。知县黄廷圭改曰寿山。自是不祭皆无恙,众惑始祛。
胡村山 在县北四十里。
黄公山 在县西四十里,两峰高如紫金。高第山 在县东百里,地高而危,层峦耸翠,故名。
石罗岭 在县南六十里,地势高峻,石巉岩罗列,故名。
倒岭 在县南八十里,盘曲而峻绝。令蔡尚义尝作栖云亭于岭,因为防禦之所,今圮。岭坳有宋文丞相驻师故垒碑,知县曹引儒立。
砦门岭 《县志》作寨门岭,在县西北四十里界。九曲岭 在县西五十里,俱龙门里稍远。莒林岭 在县西北二百馀里,表政里界。有二水,一入龙溪,一入长汀,趋程乡。
黄土岭 在县北接沙县界,以土色名。其水流入延平。
均岭 在县东北汀州沙县,两分界上,名曰均
岭,谓水自此均分也。一南流入九龙溪,一北流入尤溪,趋福州。
大淘岭 在县北,盘踞数十里,与汀州沙县接界。其水流归福州。
胡岩岭 在县东北百里,峻绝摩空。
三峰岭 在县东百里,岭半有隘。
迷云岭 在县东百馀里,左属漳平。注侍读诗云:迷云岭下鹧鸪声,曾记肩舆此地行。俱万安里。
翠屏蜂 下即龙岩洞。
凉伞峰 在翠屏峰,左一名三台山,腰有岭通漳平。右三山脉络相连,统名东宝。
狮子岩 在小池社,上有照碧堂、寅宾馆、荡胸亭、栖云寮,令吴守忠建。今圮。
观音座 在县东三十里,高数仞,当龙川水门,势极险阻。
皞林 在县东二十里,旧名脑林。长林阴翳,岁冬多萑蒲之警。
雁石 在县东北三十里,与皞林岭对峙。中设雁石巡检司,北为雁石渡,上流有石如雁,故名。
《一统志》云砚石者,误。俱在节惠里。龙川 环绕县郭,受汀州、上杭、古田诸溪水,合大小池,历龙门硿,至县西,会罗筋诸溪,环绕城南,而东到雁石。《旧志》东溪,即此。
龙川 一名鬼潭。在县西四里,涡漩隐僻,故名。罗桥溪 在县西二里,源出龙门里大小池,合流而行,以古新罗地。故名。
曹溪 在县西南五里,源出表政里,从登高山下入于龙川。有曹姓者居此,故名。
筋溪 去县五里,源出筋山故名。
小溪 在县南,源出龙门里茶洞,其流清浅潆折,而趋县治,入于龙川。此溪幽胜,或比之武陵溪。知县吴守忠,建塔于合流之冲。
传溪 发源高平章山下,出蒋武,入龙川。冢皞溪 一名下恼,后改今名。发源神前,人于龙川。
硿头溪 在县北三十里,溪有大石如厦,水激成声,硿即石声也。
矿溪 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万安里,滩急,不堪舟梁,在节惠里,俱入于龙川。
蒲山溪 发源古田,流入于西驿。
藿溪 在县东北万安里,昔人闻溪有藿香气,而采之,故名。源出连城界,至宁洋界,萦纡三百里,入龙溪县九龙溪。
石鼓潭 在县南三里,石侧潭中,其形如鼓。瓮口潭 在观音座下,中广而口狭,故名。传军滩 在瓮口潭下,龙川之水入观音座,会传溪诸水,循石峡而下,石峻水激,险怪万状。上下小艇,至此而止。后辟成港,船载可由而下矣。邑人侍郎石应岳有记。
南靖县
欧寮山 又名大帽山,又名三凤。后峙五峰,端严峭拔,周回百馀里。祷雨多应。
宝珠山 在县西五里,形圆如珠,夹于镜山巨石之间,号曰二龙争珠。其岭多怪石,下有溪流回绕,盖雁塔、南陂等社之镇口也。其地多科目,旧有周濂溪祠,岁久圮。居民多就此山取石。隆庆四年,邑绅黄美中率耆老人等重建周祠,禁不许取石。
紫荆山 距县二十五里。五峰翠耸,中有龙潭,云出则雨。万历间,知县陈宗愈扁曰:雨仙洞。上有遇雨亭。
麒麟山 距县西南四里许,峰头高仰,如麒麟然。
翠微山 草木畅茂,万民樵采。起黄井径口,过东埔,历三平,抵居仁里等村。有碑在洋尾。以上三山,俱在县西南归德里。
鹅头山 又名天马山,在县南五十里。如鹅昂首然。
镜山 在县西北五里。每夕阳返照,炫然有光,故名。
湖山 在县前双溪之南,黑潭之北。山下有湖,故名。山麓有慈济宫、石壁庙,为县水口第一关锁。
鼓旗山 县治案山,内圆如鼓,外展如旗,俗呼扳旗山。
峡口山 在县东五十里,两山相夹如门,为水口第二重关锁。
圆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为水口第三重关锁,即龙溪界圆山也。以上四山,俱在由义里。西天山 亦名狮山,列嶂如翡翠成屏,郡城望
为西扆焉。逾山即为三平。
石盘山 在县南二十里。山顶有岩,有一石平坦如盘,故名。
虎头山 在县正南九十里,峙溪之上,山形如虎,故名。
鸟翠山 在县正南六十里,秀色如翠削,其下有湖。以上三山,俱在居仁里。
金山 在县北七十里,形如金字,故名。中有一峰突起如老鹅头,俗呼为鹅髻山。乡人筑亭其上,祀九鲤湖仙。四方多求梦于此。
浮山 在县北八十里,龙岩界和溪之下,有乡落曰水头。舟行逆水,至此而止。山形如覆瓯,与上下山不相连属,如浮至然,故名。
橄榄湖山 与林壁山相连,形尖而厚,状如橄榄。山下有湖,故名。
榜眼尖 一名林壁山,与鹅头山相连,出水晶。以李贞生于此,故人称今名云。
蜂苍岭 在习贤里距县一十六里,以峰高入云,四时苍翠,故名。欧寮山自此山而生,石磴盘回,路通汀、赣。上有亭及公馆。
朝天岭 其山最高耸,四时云雾接天,故名。顶有亭,有碑记。以上俱在永丰里。
双溪 在县治前,其一大溪,发源于清宁里,自大溪峰,历铜壶、洪濑、西场寨,下趋吴田、仙人渚、黑潭,至于县前。其一小溪,发源于永丰里龙岩县界,自员沙坂场,历金山涌口,趋龟洋下硿,至县前,与大溪合,东流至峡口,西渡为府城南门溪入海。
深渡溪 在县西北五十里,源出龙岩县界,趋龟洋入于小溪。
三团溪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源出上杭县界,历山城木寨,会西场寨,入于大溪。
古旧溪 在县治南,上受沥水,沿茭东过黑潭、纡湖山,抵石壁而出溪头今寨。
九团溪 源出漳浦,历洋头径下里后市,出铜湖溪口。
横溪 源出小坪山至溪口。
小隔溪 源出三峰经侯山。
翠微溪 源出翠微社,历三平寺,经圆济桥下。以上四溪,在县南清宁里,通流入大溪。
海子潭 在县西三里,接深渡、涌口二溪,磨石、宝珠,两峰如壁,一港如门,其深莫测。
峰苍涧 在县北五里,源出峰苍岭铜山寺前,至新寨过得仙桥入双溪。
三脚涧 在县北十六里,源出峰苍岭,经三脚桥入深渡溪。
长泰县
良冈山 在石铭里,距县五十里,山麓有良冈寺。
罗侯山 顶圆而秀,县治儒学在其麓。宋朱文公守郡行县,盖有仰止亭。明邑令张杰夫表其前亭曰罗峰名胜。万历间,令方应时建捧日楼,后山地为民居所侵,令管橘清而归之。官树以松,葱郁蓊荟。万历戊午,大风折坏,遂不复修。登科山 县前案山,旧名竞秀,又名来青。上有仙人殿、八景科、山钟动,即此。
新寨山 与罗侯相连,旧设泰安寨,宋时有寨官,今废。
水晶山 山如覆釜,上出水晶,故名。
重桂山 周围十丈许,为县治右臂。
天柱山 在钦化里,八景天柱云岩即此,详见古迹。
双髻山 两峰相峙如髻,八景双髻晴云即此。明天启初,邑绅杨莹钟于此髻筑石寨,名曰天成。中多佳胜,遂家焉。康熙丁巳,为贼所踞,遂燬之。
石冈山 在县南里许,学宫文峰也。顶旧有塔,后废。
为鼎山 县治案山也。上有龙泰岩,今废。西峰山 在人和里界,麓有五仙祠。谶云:金钗形,玉梳案。即其地。
螺山 在西峰之旁,圆立如螺形。
吴峰山 邑人杨虔诚先隐此。
陈婆山 山赤少树木。
石鼓山 昔传风雨时,闻有鼓声。距县三十里,在彰信里。
曷山 在恭顺里,去县五十里。雄峙东方,山少生树木,流水成渠,高处田有十馀顷。绝顶有石室,祀山神,祷雨则应,祈梦灵通。
鼓鸣山 在善化里,距县东北四十馀里。下有洞,《图经》云:风雨晦冥,则闻鼓声。
待诏山 耸翠奇丽,下有岩,有亭。昔有孝子在此待诏,故名。
董奉山 在旌孝里,县北五十里,形如卓笔。上有丹灶石,棋枰琴室。《淳祐志》以为神仙董奉所游。奉一作凤,八景凤山丹灶即此。龙角山 一名牛角。宋张汉杰登第之时,此山与锣山相应而鸣。
锣山 旧传常有锣鸣。以上俱在石铭里。翁婆石 高数丈隔崖县峙。
大盘石 在翁婆,石顶大可四亩馀。上有瓦屋,祀本山神。旧传以为飞腾而至。祠前有磁炉三,贮钱其中,俗多祈贷,有应,则以息钱还之。朝天岭 在钦化里,去县东南三十里。东连天柱,西接金鸡双髻之旁。旧漳郡入京由此,故名。桐岭 上有观音岩,下有隘,多树木,又名白桐林。
磨锋岭 在县东北八十里。或传出银矿。万历三十七年,中使奉旨开采,商徒猬集,奸人攘夺其间,无所得,而徒生乱。令管橘编寮甲设官兵以防禦之,邑赖以安。
良冈岭 高危险峻,长十馀里。
下翁岭 下有隘。
黎壁岭 大鸬鹚岭 通辜山寨,溪边有石穴。紫玉峰 山有两峰骈峙,东峰尤高。
东棱峰 为安溪界。
黄辛峰 两山双峙,又名曰双峰。
黄西田峰 上有蛤蛎壳,在善化里。
龙津溪 在县东南门外,源发安溪界,由县东北境入善化里,历旌孝石铭、彰信等里,合诸溪水,至戴乾分流,又合至欧马分流,又合扺城东,绕县治而西过钦化、洪沟,又分为两溪,至双溪口,入龙溪界。
青坑溪 源发安溪县界,至善化里,盈流为漈,至赤岭寨后,入龙津溪。
内方溪 源发安溪县界,至善化里赤岭岩前,入龙津溪。
芹果溪 源发同安县界,至善化里溪口,入龙津溪。
林口溪 源发安溪县界,入旌孝里小鸬鹚,历善化里定方溪尾,入龙津溪。
洋山溪 由石铭里良冈山发源,有二,合流至洋山,入龙津溪。
马洋溪 由恭顺里洪岩林发源,有二,历方成钦化里,滩途岩险,有虎渡等桥,至东溪入龙溪县界,合北溪。又有李宅溪、可陇溪,发源各里,俱入马溪。
高层溪 发源安溪县界,至石铭里大鸬鹚崎滩,入龙溪界北溪。又杨陶溪发源正达山,至下寮,亦入龙溪县北溪。
岩溪 在石铭里龙津溪,舟人多泊船于此。上有天妃宫。
三江溪 在彰信里龙津溪,八景三江古渡即此。
东津溪 在东城下,自东流扺城湾,绕而南,有桥。今废。
南津溪 自东城绕抱复环而西,有桥,今废。锦溪 在人和里,八景锦水舫归即此。明教谕方定诗:锦溪春暖水溶溶,几片归航落照中。两岸轻风閒客棹,细歌渔唱过津东。
钥钩滩 溪口回曲如钥钩形,舟人至此,以身拽导。
凤尾滩 有时鸣闻数里,有时澄静。鸣则多旱,农人常候之。
雉鸟滩 以上俱在善化里。
跳头滩 溪多巨石可跳。
潮潭 在善化石铭二里。
鸬鹚潭 在内方溪。
纬丝潭 以纬测之不尽。
凤尾潭 有大石,高数丈瞰潭中。
蛟龙潭 昔传有蛟衔鹿于此。
漳平县
九仙山 在和睦里。《通志》作九星山。九峰叠耸,有石窟,号仙人插剑处。雨不溢,旱不涸。上有仙洞,乡人倚以为信。山后有朱仙洞,石室幽邃,发脉由石龟西雾而来,为邑之宗。
仙帽山 即西雾山,在县西北十里。自九仙峰发源,蜿蜒,至是雄结巍峨。相传郡人避寇于此,寇将迫,忽云雾四起,遂迷其处,因以得免。乡人神之,称为西雾山。
石鼓山 在县北二十里,与仙帽左右,俱为北方之障。顶有石如鼓,围可十馀丈。相传天风雨
时,鸣而有声。又山石多仙人迹,及牛羊足迹,皆深入不灭。
古砌山 在县西北,山势雄耸,为县西诸山之宗。
龙亭寨山 在县西里许。山有清泉一脉,可以溉田。旧有骑龙仙庙,后移置东关。山腰有高明寺,山顶可容二百馀人。乡人常置寨以避寇。《县志》作龙亭山。
东关山 在县东郭,与龙亭为县左右臂。山之窝有莲花岩,山之麓为毓阳岩,其巅为东山塔。康熙二年,令郑琬惑于形家之说,燬之。邑人惜焉。
文笔峰山 在县南五里许。尖耸秀丽,为儒学前之案。
三尖山 在县南三十里。崇峰叠峙,林木苍翠。九峰崎 在县西南二三里。
龙尾山 在县西三十里,其形似旗。
银瓶山 在居仁里,去县东十里。层峦叠翠,其状如瓶。
小都山 在居仁里,。山高泉冷,其上有岩,盛夏可以避暑。
新山 在居仁里。石可作灰,邑人皆取给焉。铅山 在居仁里。山出铅,邑人多采为利。年久穴深,或陷人。山石岑崎,旁有金炉、宝盖之山,照于县治。
石门隔山 在县东感化里。两山夹峙如门,有石如将军守之。
洞峰 在感化里黄畬西北。洞深泉涌,内有仙人棋、浴马池传迹。
牛头相触岑 在县东感化里。两山夹立,中一坑,相去二丈馀,深十丈。水流轰响,峭削险隘,行者病之。乡人朱崇庆,募众砌石为桥渡之。云峰山 势极雄壮,常有云气浮其上。中有宝台岩。在感化里。
凌云山 在县北二十里,一名凌家山。峭拔而秀,山半地势平夷,凌氏居之。
高岩山 在县北,上有大小二石洞。
古礤山 在县西北,雄耸独立。
赖家山 山高而其巅平坦,赖氏世居之。在县北。
碧灵山 即碧凌山,在和睦里。黛色青苍,高凌霄汉。龙、漳二邑,文风初发,皆肇于此。上有寨场,下有岩,有庙。自西洋入山,村落多逼窄。至碧凌分脉,地势开辟,直扺邓林。
天柱山 在和睦里,与龙岩集贤里接界,雄峙高耸,其形如柱。故名。
马首山 《通志》作马头溪,山有石如马首,故名。顶又有石盘仙迹,在县北和睦里。
白岩山 在和睦里邓林,山高广,多紫色,惟岩色白,故名。
岩头山 在和睦里,山有铜,永福人常采之,工多利小,遂止。
花瓶山 在和睦里,三峰峭立如花瓶。
覆鼎山 在县南四十里,林木深邃,多产宝物。山巅突起,如覆鼎然。
双髻山 一名螺髻,在永福里。县东北龙岩溪二县之界,以形似名。山有灵异,祷雨辄应。猛虎山 在永福里,状如伏虎,故名。山势雄壮,为一乡之冠。山麓有寺,号水月堂。
大壮山 在永福里,视众山特为宏壮,故名。龙门洞 在县东感化里,洞如石室,冬温夏凉。中有盘石,可容百馀人。
阳山洞 在感化里杨美社,石洞深邃。相传古油米之异。
蝙蝮洞 在感化里秋竹坂,即产盂岭之阳。石壁巉岩,洞穴深邃,寒泉清冽,衍为长流。俗传有窍通尤溪,乡人秉烛深入,不能尽其底,止。𤲞洞 在县南永福里。产盂岭 在和睦里,山险而僻。
安祖岭 在县北二十里,顶有石龟头。
𥰓盆岭 在居仁里,与龙岩集贤里利溪为界,即在贵人峰侧。
三重岭 在县南二十里,山极高峻,人迹罕至。中有三龙井,祷雨多应。山之上,三峰叠出,高下相因者三,故名。
朝天岭 在永福里,以高峻得名。部使欲按延平,尝由此径。
九龙溪 绕县而东,诸川所聚,深潭大湍,通舟至华崶水口,巉险十馀里,又为小溪洪流,达于海。
雁云溪 自龙岩县境。以上发源,至雁石通舟,
合于漳溪。
九旁溪 源出连城。
徐溪 罗溪 以上二溪,合流而罗溪,源出倒宅。见《一统志》。
吴地溪 自下界地发源,合于县西。
万安溪 自连城地界发源,流合漳溪。
龙江溪 在县前,古有龙现,故名。
感化溪 水自溪南小溪,流出华口。
溪南溪 源出泉州安溪县,历华口。 以上三溪,俱入九龙江。
下折溪 在县南居仁里,源出永福,曲折萦回,而与上溪合。
驻龙洲 在县东。明知县秦文昂于此筑石立墩台,以益其高。工未成而去。后为洪水漂荡,惟存碛砾。故流直下,与城郭不相抱。三四十年,文物委靡,说者以为皆系于此。后沙泥渐壅,木植渐盛,地运稍复。邑中绅韦芳辰佳序,携壶榼游宴于此,因禁樵采。
平和县
长卢山 在县北小坪社,为县治之宗。
卓凤山 形如飞凤故名。
东山 耸然独立。
楼宅山 状如楼台殿阁,故名。
岑山 与东山遥对,本县形胜,所谓古峙岑山也。
天马山 在暗竹社,如天马驰骤,正南矗起双峰,卓然文笔,为县治之案山。万历辛巳,建塔于上。壬午,谢絅发省解,科第辄盛。
鸡笼山 与天马山对峙,耸拔独秀,在豆𤲞社。象湖山 在岑山之西,近平和公馆。
璞山 在小坪社。
后塔山 在后塔社。
洪濑山 在后坑社。
五牙山 又名矾山,九峰耸立如牙笏。相传漳山多祖于此山,产矾石,煎而成矾,故名。
琯山 山麓即南胜县址,今小溪地。元末,李志甫作乱,后始铲平。今居民甚盛,称乐土云。三平山 岩谷深邃,诘曲崎危。《旧志》云:登者必历三险三平,乃至。其上有三平寺,中多名胜,见古迹。
大峰山 在县之新安里大溪社。《中浦志》载:元光改葬父坟于大峰山,即此处。一名大峰溪山。此山高峻巉岩,罩络群岫,实为漳浦、诏安、海澄、镇海卫发龙之祖。崿起石峰十有七,自山麓至巅,可五十里馀。登陟一望,则远近城邑,一盼而尽。番舶之商海中,望见此山,则喜,见闽境矣。中多巨灵斧迹,又多巨石岩洞,窈窕若化人居。有狮子口,攀援丈许,方得人,中可坐三十馀人。此岩壁立半山,历险架梯而上,人迹罕至。又有佛祖灵通等岩,俱见古迹。
大琼山 小琼山 俱大峰裔山。
笔架山 龙冈山 俱在大溪南。
杨半天山 赤须山 俱在卢溪社。
新岩山 中有铜鼓岩山、兜岩、宝峰岩、瑞云岩诸胜。
金溪山 与饶平县大伞等山接境。
芦溪山 地势颇雄,与流恩山接境。
东陀岭 在和平社。
小坪岭 在下寨。
石梯岭 在山市。
鱼鼓岭 在小陂。
葛布岭 在大溪北。
磨石岭 在下河。
崎岭 宝珠岭 在崎岭东。
陈旗岭 在马铺。
大伯径 三角径 以上七岭二径,俱在新安里。
虎头径 在和平社。
客寮径 半地径 俱在清宁里。
粗溪 河头溪 在县治东南,清濑可掬。芦溪 出三圆,南流至三河坝,合河头溪流,出赤石岩,下潮阳,入于海。
高山溪 自大峰山分源,出大小坪溪口,土人呼为高坑石神。东流至溪口,合铜壶坂仔诸水,入溪口溪。
溪口溪 左自大小坪,右自南胜之溪,至小溪西山,合为大溪,直抵郡城。
河上溪 自旗山发源,流出西林。
西林溪 南流至云霄,为漳江,入于海。
徐坑溪 合溪 亦名双溪,过葛布岭。鱼鼓溪 马溪 会于大溪,过诏安。
东溪 即大溪,将入海,又分派为四。
和尚潭 在新安。
赵陂潭 在上河。
鳖潭 在和塘。
虎头潭 在西林。
鲂濑 在磨石岭下。
下坂濑 在西林。粪箕濑 在下河。
诏安县
点灯山 即赤坑山之祖,在县北三十里。夜有腾光之色,故名。
赤坑山 在县西三十馀里。势若五星聚港,上有佛寺,久废。邑人建为归儒閟室。一支自西去潮州黄冈,至大澳而止。一支自东北来县治,至徐渡而止。
九上落山 其山九上九下,在县东北十五里。先是路出北门,恶少窃伏崖谷中,时出剽掠,行旅患之。嘉靖乙巳,知县廖暹改从东门出,设东溪、洋尾二渡,即凤头山立凤山铺,以半砂关民兵守之。
焦坑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磁灶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真武山 在县东五里。自厚广分脉,状若真武之神。前有官屿山,其形如龟。右有洋尾石桥,其状如蛇。人谓真武踏龟蛇云。
初稽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山半有三潭,大旱不竭。元季陈汶煇尝结庵讲学其上。有巨石出泉清冽,久藏不变,号玉泉,可和药。
乌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与九侯相连。峰头巨石嵯峨,插天表,为诏邑后山屏障。其形似火,或称火燄山云。
九侯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九峰并列,故以侯名。上有九侯书室,九侯山寺。
厚广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一名和广。其山势自初稽九侯而来,崒嵂耸秀,界三、四都之交,为邑治屏障云。
大南山 小南山 俱在县南十五里,两峰锐秀。县治儒学向焉。俗名曰大尖、小尖。万历间,庠士佥呈知县郑化麟,叠土于小尖之顶,以为文笔。山之右,绵亘数十里,若巨屏森列,与龟山相接。
龟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巨壑,相传有潜龙,祷雨多应。有石洞,可容数十人,即叶亹读书处。
檺林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势巃嵷,崖石林列,有石屋数十处,可容百人,称十八洞云。嘉靖末,剧寇啸聚谷中,出没靡常,大为民害。进士蔡一楠被掳在此,后稍息,而奸慝恒遁居焉。菁林要害,尤一邑之吃紧者。此山实与九侯连络,为邑之镇山云。
葵冈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山势绵亘,跨于深田铺上、中、下,有两小山相峙,称相见岭。云有古关隘叠石而成,宋为沿海道巡海所。明季,以上湖后港诸村,豪黠多行劫掠,拨浙兵守之。馀甘岭山 在县东六十里,上至深田铺,下至径心铺磨石溪而止。盖漳浦、诏安接壤也。旧路山行崎岖,不便。万历二十五年,令夏宏改由山腰而行,士民称快,颂德,记之石。
知州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从馀甘岭至梅州溪而尽,南连渐山。宋知南恩州陈景肃葬于此,故名。《旧志》作翁待举,误。
金溪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联接六峒诸山。旧有银坑。正德初,浦令胥文相遵例踏勘,堙塞已久。万历间,奉旨开采,陵谷为墟,商贾杂遝,豪猾生乱,民岌岌惊变。幸内旨停革,今峒已封闭。渐山 在县东五十里,四都南境山也。高峭千仞,顶分二峰,中有潭,深不可测。宋进士翁待举、陈景肃、杨仕谨、仕训筑室山腰,读书其间。山岐跨至港口渡,西南巨石若屋卢然。内有泉,清冽,远近汲之。正德十四年,龙起,声如摧屋,食顷乃止,山堛裂,深广丈馀,人咸异焉。
双岐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两峰分岐,与渐峰相对,并与厚广山相联接云。
杨芳山 上有石刻杨芳二字,下有潭,三亩许。悬钟 在四都,离县三十里,距悬钟所十里,濒海之地,漳之洋舶俱发于此。原设公馆,主簿镇焉。设县,镇除。
大帽山 在五都南百浦村,其山高耸,为五都山第一。宋丞相陆秀夫、陈宜中扶帝炳泊龙舟于此。
川陵山 在五都东海滨,半入海。俗传帝炳南
渡,将都南澳,筑此为东京地,遂缺陷为海。今城堞尚存。自山巅下向海,莫穷其际。海中尚有木头竹丛,潮退风静,都人驾舟取焉。四时有云,则雨。其峰青耸秀丽,号为苏尖,又号东山,为都山第一。东面列城垣者,向铜山。杜浔文笔插天,故科第踵出。西向五都,亦藉其胜概云。
羊角山 在五都张塘堡,由石鼓诸峰,度峡而来,雄秀巍然,松石苍郁。峰顶石屏屹立,旁一石共本双岐,类魁头羊角。
虎冈山 与川陵山相接,其峰极秀丽。
揭榜山 原名东湖山,与川陵相接,状如列榜,故俗呼为揭榜山。为飞砂所埋,几没其脊,望之如山碛。其下有湖水焉。
甘山 在五都南面海中,远视若有小髻。天起飓风骤雨,其状变幻,若屏若屋,若狮象之形。四面皆海,中有一井,水独淡。相传仙人遗柑其上,故名。
果老山 一名古老。四面八山,连环相向。俗云八仙朝古老。宦游者多有题咏。
东山 上有烟墩台,可以望远。郡守蔡公潮刻石,咏八景诗。
南澳山 万历四年,筑城,周围五百丈,有总兵府巡海道海防馆衙门副总兵一员驻焉。今设总兵,为重镇。
黄芒山 长三十里,逋逃之民居焉。伏险窃发,汛地之最要者。
青峙山 有海阔天空四大字。
猎屿山 高百馀丈,长二十里。山中有樵牧。内屿 状如神龟,与洋林大碛,谓之龟蛇相会。中有巨石如牛,潮满则沉,潮退则见,以塞水口。外屿 中多奇石,多集海鸟。
东溪 在县东,源出平和之大溪山,入诏安赤岭村,过白藤径林婆𤲞小篆溪,自南会樊沙溪,自北会南至河灶,径历麻寮西南,受白叶洞水,抵南坑马洋后,复北注,经大布寨走马塘,出金溪下石垄,至溪东村长田塘东诸溪水,南注至店前渡,乃折而西,至南山横岭渡,入海。其支流,一由官洋头上流,至东沈村,为新溪。一由东门外过林家港,至洋尾渡,而同入于海。
站前溪 即东溪上流,溪之上有断桥遗址。塘东溪 源出二都,下河山,至塘东村,跨有石桥,历岑头黄塘诸水,至赤水溪,会于东大溪。港头溪 源自长坑五斗,过磁窑等村,至港头,会湖水,经平寨溪桥,至象头入海。
大陂溪 在二都,经马洋山,至大陂,南绕梅洲村,复抵渐山入于海。
走马溪 在五都,距悬钟梅岭俱二十里地,称要害。
胜澳 在城西南,面对澳水通柘林等处,其上为南山墩,平处为天后庙。
蛤洲 猎洲 敏洲
红洲 卧冈洲 陈洲
蛇洲 以上七洲,俱在北门内江一派,离城六七里,罗列水上。虽为诏之水口,实为悬之罗星。惟蛇洲附于五都之海口,离悬钟所五里许。白沙湾隆澳 中多平田,贼酋许朝光旧巢。洋屿 中多平田,漳、潮民杂处耕佃于此。钱澳 每岁或水涌起,沙中有金钱出现。宰猪澳 即吴平旧巢。
海澄县
席帽山 距县六七里,耸秀圆净,状如冠帽。两旁有翅,一名笔架,一名观音独坐。与常春鸿福相连罗列于县治之前。
常春山 在席帽山西,秀锐崒嵂,拱映县治。山半有岩,曰常春岩。
鸿江山 在席帽山东。
鹿石山 在鸿江山之东北,雄峭壁立,石多巉岩,环顾县治,形家目为火星。松木森茂,则地方宁谧若斫伐,石露辄有火盗之灾。绝顶处,有大蚝壳,相传以为海潮至此。
南岐铺头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南溪之水自檺浔而下,大海之水自浮宫而入,至此合会,倒流纡延,而分绕于邑内。亦名倒港山。
大鳌山 在县西南十里许,自六、七都而蜿蜒,巍峨特耸,二峰于左右为前宅、合浦,遥望,宛若笔架然。 以上俱八都。
虎甲山 在县西一里许,俗名山美。上有石刻虎甲山美,字大数尺。
龙头山 在虎甲山之西山麓,有石刻龙头二大字。
陈坑山 在龙头、虎甲中间,一山突出,巉岩峭
拔,远望若狮子昂首。
石壁山 在陈坑山西南最高,云冒则雨。侯山 在县西南七里,宋谢伯宜居于此。槐浦山 在县东十里 以上俱在九都。渐山 自九龙岭数折而来,耸起高峰,雄大尖秀,鸡笼南岐诸山,拥其水口。人居辐辏,在六、七都。
云盖山 在县东南四、五都,云气常覆其上,故名。有寺翼然踞山之巅,所谓大悲岩者也。上有石室,可容百人。其外有狮子、凤凰石、双鲤石、老僧石。其绝顶浮出,中虚如舟,是名石船。有泉沸出,名卓锡泉。
文圃山 在同安县界,唐隐士谢翛与弟脩读书于此,故名文圃山。又唐主簿洪文用、宋石蕡俱结庐焉。
大岩山 在一、二、三都,上有岩。
龙门岭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馀丈。宋文天祥卫帝炳南奔,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乾。云岳岭 在一都,与同安界。有宋大夫颜公几神道碑在焉。
青礁 在一都,有颜、苏二大姓居焉。宋时科第最盛。
白礁 在一、二、三都,上有吴真君祠。真君名本,祠首建于宋颜唐臣。旁有涌泉,即龙湫井,郡人岁祷于此。
浯屿 在同安界海上,林木苍翠,上有天后庙、水寨于此,今为水师汛。
胡使二屿 在一、二、三都,海门上下延袤数里。先是居民凭海为非,正统初,郡守甘英奏移其民,虚其地。按胡使二屿,即《郡志》中荆屿梁屿也。今呼为海门。南北山上多荆木,或时有水马、水人。
嵩屿 长屿 二屿俱三面临海,居民各数百家,名之嵩屿者。宋帝炳浮舟于此,适圣诞之辰,群臣构行殿呼嵩,故名。今遗址存。
丹霞屿 一名赤屿,晏殊《类要》云:海上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故名。龙溪南厢外,亦有丹霞山,与此不同。
圭屿 一名鸡屿,在海口中央,其状如龟浮水面,亦名龟屿。隆庆六年,知府罗青霄议移海门、濠门二巡检司,筑城其上。同知罗拱辰为城八面,以象八卦,名曰神龟负图。
碧邙洲在邑治之背,俗呼漏仔洲。明嘉靖间,始浮出,未几建邑治,盖地灵所钟,旺气将开也。港口江 亦名港口大溪。其源自延汀数百里而来,合九龙江及西南溪之水,同入于海。潮汐吐吞,黏天浴日,浩然大观也。《旧志》:海上有圭屿,称圭海。然江在澄邑,正宜称澄江耳。
南溪 距县六里许,原自三平经马口,受渐山、檺浔诸水,沿大江浮宫入于海。
普贤港 在九都。
卢沈港 自石码镇下大江而入于海,上通龙溪。
月港在八、九都,外通海潮,内接淡水,其形如月,故名。
倒港在八都,与碧邙洲同为县治风水所关。海沧港 疏通石囷,内有桥市。
东头港 在东头山下。
筼筜港 在赤口江,小鱼生焉,是称珍物。港当汐时,中流一带宛转纤长,而末分岐,状如竹,故名筼筜。《前志》作圆通,非是。
鸿江港 在郑井鸿江社。
宁洋县
金凤山 在县治后,本县镇山也。起自马家山,逶迤由骆驼崎,历盖竹溪、百种𤲞,过鼓楼隔至谢田崎,转折而东,特起员峰,是为金凤山麓。原有巡检司基址,前有平洋,是为县治。
玉冈山 在县北,自百种𤲞分为岭兜、筼筜、诸山,由穿石隔、赤洋埔,至县北止。
麒麟山 在县南,自东赖家山,由岩坑、石兜,转至县南止。
芙蓉山 在县西,高耸如笏。
玉屏山 在金凤山后,平展如屏障然。
梯云山 朝拱县学,与芙蓉相连。
贵人山 在利溪水尾,四时云雾,常迷路径。又云迷云古洞。
马峰山 即马家,山耸秀,为众山之望。
天员山 其山极高平坦,可容万人。山上有古井。
紫云洞山 在香寮,山极高大。
天柱山 在城南三里,有青山石。
天台山 在香寮,绝顶旧有惠真佛庙,前有龙潭石窟,如釜者叠叠。祈雨辄应。行人刘锐诗:石磬一声天地晓,白云捲地鹤归来。
虎符岩
均岭 汀、延分界处。其水一南流入九龙江,一北流入尤溪,趋福州。
大陶岭 汀州、沙县接界,其水归福州。
杀狐岭 即龙头寨。
南溪 发源东北,一自马家山,一自葵竹洋,流经新村,合而南流。
北溪 源出北方,由百种𤲞流于凌坑谢田,过县北会南溪。
西溪 发源西北方田头赤水,至岭兜,会香寮之水,行而南,由筼筜、穿石隔,复西行赤洋铺,与南北二溪,会而南流。
流水湍 石激奔迅,舟皆倒牵而下。
大坑溪 在县西,起自罗坑,至骑龙坑口,达大溪。
徐溪 在县南,出自郭家山坑,至大珍坑溪口,达大溪。
小溪 发源万安界,绕于南径入漳平。
石门潭 在水口,深数丈,常有蛟龙出。祷雨辄应。
石塘潭 离城三十里济渡处。
绿水潭 在石寨。
白水漈 在坑源。
水利附本府〈龙溪县附郭〉
东湖 旧在东门外,周回千馀亩。宋绍兴间,郡守刘才邵、林安宅、赵汝谠、庄夏相继修治。今悉为平田。
西湖 旧在城西隅四里许,今为平田。
新渠 宋绍兴间,郡守刘才邵,沿埔筑渠,凡四十所。颜师鲁有记。今不知何处。
郑公渠 在留佩洋。宋嘉定间,郡倅郑焕浚,故名。
惠民泉,知府张瑰浚,在郡城南。百姓谣曰:泉流既清,粒我黎庶。张侯之功,永赖万世。杨忱跋,有碑纪其事。一在城北,别见古迹。
章公渠 在扬名坊圳股桥。宋淳祐间,郡守章大任浚,故名。
文山前港 由北江入。
文山后港 由洋西渡入,南接龙漈水,又东南行分为三港,其流颇长。
云梯港
施墩上圳 灌田六十馀顷,知府姜谅重浚。浯淇塘 知府姜谅浚。
蓬莱港 成化间,知府姜谅浚。
松柑浦 灌田百顷。
朴花陂 成化十五年,知县朱琳重修。
流冈港 《通志》作流世港,东通翁建港,接九龙江西,通东港,接南溪。北通长墙、仪凤,南通蕉山、埔尾,溉田数万亩。成化间,知府张瑰重浚。上苑港 在陈洲湾之上,灌田数十亩。
西浦 通潮水,南溪水来灌之,化成淡水,灌田十顷有奇。可通舟楫焉。
水口塘 在三峰亭后,灌田二十顷。
郭坑塘 灌田二十馀顷。成化间,知府姜谅浚。官港 上通柳营江,下通石美,长三十里,灌田二百馀顷。两旁带渠通于村坞,注及海埭。丁上舍港 北通官港,南通溪,灌蔡店、丁埭等洋田。
惠民港 半属龙溪,半属同安。
漳浦县
西湖 周围五百馀丈,溉田二顷。
鉴湖 在十七都,广二里许,深不可测,溉数百亩。
清泉 出梁山清泉岩,涌注不竭,灌田千亩。双溪石坝 在梅林保。明大学士黄道周有碑记。康熙乙亥,年乡绅黄性震捐资二千七百七十两修筑,邑令陈汝咸为之记。
官陂 原出梁山九十九涧。
开元陂 分为南北二陂,灌田二十馀顷。
龙岩县
秀水沟 发源自迎龙下车圳凿沟,由西门入注泮宫,达东门外。
汤堤 明知县汤相筑,以捍水患。皇清初,洪水崩塌。知县江藻重筑,视前加宽广。
东桥堤 见龙桥上。东郊夷旷。万历十三年,知
县吴守中筑堤障之,今废。
郑陂 在县东三里。洪武间,知县郑俊筑,因名。下溉铁石洋等水田。
吴陂 官陂溉小洋田。
乌石陂 长一千一百三十丈。
谢洋陂 在县西四里,邑人王源修筑,易以石,堤长十馀丈,高一丈。
官陂 在县西三里。正统十二年,邑人林遂、王镛重修,易以石,堤长一百馀丈,高一丈馀,阔三丈四尺。民永赖焉。
陈陂 在县西南四里西山洋,长一千九百五十丈,深二丈,阔四十丈。
东山新陂 在县南六里,长一千一百丈,深一丈八尺,阔四十丈。以上等陂俱在坊。
平坑口陂 在县南六十五里,下龙门。长五百丈,深六尺,阔三丈。
牛栏隔陂 在龙门里,长八十丈,深三尺,阔七尺。
李公陂 在龙门硿上半里许,溉石埠岭等田。
龙门上陂、龙门下陂 在龙门硿口,昔合为一。宣德间,邑人王源增筑,寻坏。今分为二,上陂溉后北洋下庄田。下陂隔百步,溉谢洋田。
陈坑黄土陂 在表政里,长一百二十丈,深五尺,阔二十丈。
下塘苦陂 在表政里,长一百二十丈,深五尺,阔一丈。
下渡陂 在节惠里,长五十丈,深五尺,阔二十丈。
温潭陂 在万安里,长三十丈,深三尺,阔一丈。驴合村头陂 在集肾里,今析属宁洋县。解侯陂圳 铁石洋旧陂,洪水坏。侯另筑新陂,灌田千百亩,民永赖之。
缘岭圳 在龙门里,长塔扺北山,计长三千馀丈,溉田百馀亩。
龙潭坑圳 在节惠、永福二里之界,自崎祭林直扺桐坑崙,循山凿石,延袤十馀里。溉田六十馀亩。嘉靖三十三年,知县汤相所筑者。
新圳 在崎赖铺之旁。嘉靖三十三年,知县汤相新筑,可溉田三十顷。佥事林应奎有记。此圳本以顶补浮米,后圳废,而米虚悬,各户甚苦之。至万历七年,丈田,浮米始豁。
长泰县
任坂陂 上元时创。颜甫陂 宋嘉定间创,年久冲决。成化间,知府姜公谅檄县令刘铎,凿盘石五十馀丈,其渠始通。民立石颂之。
古劳堰陂 俗呼古楼,宋时创。
黄蜡陂 万历元年,邑令方应时命民新筑,御史张治具有记。
严溪陂 万历三十年,邑令管橘命民修筑,邑人戴熹为记。
洋陂 与善化旌孝里同名。
双圳陂 宋嘉定元年,里民陈耆公创,凡三百条,有记。
洪陂 与旌孝里同名。
下陂 宋时创。
甘斗陂 即今斗陂。万历十年,邑令方应时复浚筑。
连车陂 与钦化里同名,嘉靖间创。
劬塘 旧莼塘等,今改入学田内。
流塘 原系民塘。《嘉靖志》误作官学塘。今查册籍带米,改正还民。
南靖县
油车陂 灌田四十馀石。
龙漈陂 发源独座山,原灌溉马平、陈洋等处田三千馀亩。嘉靖四十四年,有谢敦珏等告争,蒙本府知府唐断,令蔡伯等田三千馀亩,照旧灌溉。其谢敦珏等,止于田旁大溪,轮车取水,立碑为记,不许互争。
海仔新陂 隆庆六年,知县曾球浚筑,灌田五百馀亩。
新寨圳 万历间,知县陈宗愈浚,灌田四百馀亩。
坑头陇大溪圳 源出南境山,长八千馀丈,灌田种三百馀石。弘治十二年,乡民周廷纠,呈知府汪凤开凿,后壅塞。嘉靖十三年,知府陆金砌石修筑,民至今利之。有碑记。
漳平县
黄𤲞涧 源出三重岭。小坞涧 源出覆鼎山,下历后葛。
安坑涧 源出凌家山。
宁坑涧 源出仙门山及牛隔山。
高岩涧 源出岩涧,历大青诸处。以上五涧,俱流入龙江。每岁东作,则筑陂蓄水,以灌田。后溪洋陂 源出凌家山,灌田六顷有奇。石圳 源出感化里,灌上洋等处田。
车陂 甃石以截溪流,置车于中轮廓上,系竹筒数十,溪流自为激运,以次汲输于田,不假人力而灌溉沾足。居仁里九鹏溪亦多有之。竹柄涧 源出牛寮,下历上坂。官陂圳 在竹柄桥下,甃石截流,灌下坂等处田。
平和县
胡潭陂 永乐八年,里人李瑾林应辰募众修筑,灌田千馀亩。黄文史为记。
石鼓社陂 《旧志》:石鼓溪坐清宁里二啚,今新筑石鼓陂,坐新安里五啚。大溪碗窑社陂 明万历三十八年,知县李一凤增筑新陂十六处,修补旧陂十四处,民至今思之。盖平和灌田之陂,多溪壑之水,与龙溪、海澄不同。故每淋雨,即堤岸涨决。是在长民者,为之设法,计其本堤内丁田多寡,立石定界,量费科修,庶几不至堕坏耳。
诏安县
渔塘二 一在北门外,一在南门外。旧官佃与民,岁收其利。
南婆畬陂 一名林婆畬。
新陂 在勾藤径。嘉靖四十二年,知县梁士楚筑,灌田二千馀亩。
溪东陂 洪武二十七年,溪东社民钟生仔,奏闻,敕工部人才蒋金台督修,灌田千馀顷,居民立石纪其事,祀蒋金台于陂所,以钟生仔配食焉。
黄塘陂 灌岑头庄寺田。
涂家陂 明嘉靖间,名儒吴璞疏筑。龙潭 周围六七里,其深不测,灌田数百亩,别见古迹。
大陂 其流长,溉田数千馀亩。
海澄县
月港 外通海潮,内接郡治,溪水溉田以万计。倒港 下接南陂,上接北港,及通河角、谢苍诸处,灌田千馀亩。
广济陂 宋郡守傅伯成筑,垒石为堰,其袤一百三十丈,自洪礁倒港,历八都、六、七都,及漳浦三十八都,溉田千有馀顷。俗呼曰南陂。景泰五年,知府谢骞命邑民苏日济修筑,后为洪水所坏。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令邑人运判苏殷大,使何金重修之,因呼曰姜公陂。缘筑陂之初,不设陂行所,以洪水内泛,海潮外涨,无从发泄,陂岸决裂,延及山麓,并受决,陂石亦被盗取。欲再兴复者,必如新筑内溪陂法,留行设闸,随潮出入,乃无冲决之患。
溪头陂 灌田十顷有奇。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谅檄海门巡检许谦重修,易之以石。
卢沈港 自海门入,上接南溪,溉田万计。上流有三洲泥仔,乌礁许茂。
太保陂 地本海卤,因谢都官筑以成田。继而陈太保者,复引十都九十九坑之水,筑陂开圳,顺导灌田,百有馀顷。复作斗门以止泄,水长三十馀丈,阔二丈,深七尺。以功成于陈太保,故以为名。元时,八、九都搆争水利,官断八都得水三,九都得水七,永为定规。陂原填以沙土,明景泰壬申,里人刘廷奋率众填筑,易以石堰,并设普肾斗门,由是旱潦无患。康熙二十一年,二都人复争,知县王衡才断依旧例。按此陂里人筑祠于征头之麓,合祀都官太保,副使林魁作功德碑记。然刘氏之功,亦正不可没云。
禾平埭 水出漈山及龙须漈,合水至此,溉南山寺田数十顷。宋延祐间,筑。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谅重修,计一千八百馀丈。
赵埭 积大悲岩坑及金龟漈二水,溉田四顷有奇。
西埭 亦积大悲岩坑水为斗门,以时涵泄,溉田十顷。以上二埭,俱洪熙元年,南山寺僧无溢修。
茭洋潭 原出龙漈、澄溪,周围四里许,灌田六百亩。
鸿福埭 潴洪山之水,溉田十顷。旧法济寺僧掌为豪右占。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谅褫以与民俾修筑之,民乐其利,因改名曰丰乐。
排浦埭 旧咸潮淹没,禾稼萎朽。知府姜谅委
官填筑,高广长各若干丈。
内溪陂 万历三十七年,六、七、八都乡耆许乔等,呈明知府闵梦得,蒙发仓剩银七百两,经始筑成。邑人绅衿程应龙、曾应棨后先增筑,民为立碑建祠。崇祯十五年,绅衿李世奇因圮毁,更修后复。沧桑变换,至康熙二十年,邑人提督许贞捐赀重修。
岩桥陂 俗呼为鹿石陂。弘治初,知府洪天瑞筑,设大斗门,引溪流灌鹿石、邹岱、东原、中和等洋十馀万亩。正德六年,知府陈弘谟再筑。内有产鱼。水利自前朝以来,宦家掌之。皇清康熙元年,陆汛掌之,后又水汛掌之。二十三年,
三十二社居民赴水师提督将军辕门,呈允给还民间。内旧有中桥陂。万历丁丑,乡耆郑思义等建,今合为一矣。
曾公陂 在六、八都,里人乡绅曾应棨筑,都人立碑,建亭于左,有联云:开三闸水利,灌三千顷田,惠洽三都。增万家产业,活万人躯命,功垂万世。
姚公浦 在祖山铺,开接太保圳旧普贤港斗门,去海稍近,易杂咸潮。万历三十四年,知县姚之兰,即祖山头开圳,内接普贤,外接世臣港,通卢沈港,引石码溪淡水,倒流而入,仍引达于学宫之泮池,砌斗门于世臣港,以便蓄泄云。草尾溪岸 在西门外,连年崩颓,最宜设法填筑。
泥上海岸 在东门外。康熙四十九年七月,大水崩坏。知县韩钟捐数百金修筑。其馀谢仓一带几淹没者,悉借贷与民修理。
宁洋县
留田官陂 长五丈,高七尺。
栌板官陂 在黄山头,长四丈,高一丈。
下庵官陂 长五丈,高六尺。
驴合官陂 长五丈,高五尺。
田头洋民陂 长四丈,高九尺。
白潭民陂 长四丈,高六尺。
高陂洋民陂 长二丈,高九尺。
石寮民陂 长二丈,高九尺。
石坑民陂 长七丈,高一丈五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