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十六卷目录
福州府部汇考四
福州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福州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职方典第一千三十六卷
福州府部汇考四
福州府山川考四
《府志》永福县龙泉山 山有小雄涧仙岩,及雁湖、二龙潭。小雄涧出为小雄溪,雁湖在山巅,极高而深。古云:雁湖深,雪峰沉。雁湖浅,雪峰见。山之东为观猎山、为葛岭、为创岭。创岭一名龙屿。观猎山,闽王观猎焉。元王称父王翰隐居于此,翰仕元死节,人遂称为官烈。其地有兔峰,饮牛潭、铺锦滩,龙塘,喷漈岩诸胜。龙屿,大魁黄定所居也。
大樟山 下有大樟镇,上有杜公庙,杜名帝锡。唐末人家饶财帛,急人之急,没而人庙,祀之。宋绍兴十四年,山寇曾少隆入县西界,举邑惊奔。神见。梦于太傅吴元美曰:贼以某日就擒。已而果然。庆元元年夏秋,苦旱虑不及水,梦神,巡门督舟,防溺无何,蛟蜃冲山,晴昼涨屋。开禧丁卯秋大疾疫,先时有医,预鬻疫药,名土木神效散,疾作服者立愈。及询此物,从未曾有,始悟土木神姓医即神也。濒海闽安镇,距广远甚,谷船风压垂,覆望庙呼救,救者应声出风涛中。他日诣祠,恍若其貌。丙寅秋,近市火作,风怒火盛,隔江人闻钟声,见丁壮数十从庙出,身当烈焰。须臾火止,随询其地,所留皆稚弱妇女,原无丁壮。乡人益知神祐之也。
中和山 下有中和寺。《游宦纪闻》云:永福县东南八十里,罗汉寺之仙岩,有篆书十,形体奇怪,环布岩石,不著姓名。人所未识,号曰仙篆。欧阳永叔尝得之,喜其无镌刻之迹,如指画成文。政和三年之夏,邑宰陈武祐好奇士也,访求其详知篆有三:一在安仁寺仙人山,二在中和寺黄坑之崖。今存焉,字皆奇怪,亦不可识。三在罗汉之仙岩也。
枕烟山 上有枕烟寺。元王翰诗:石磴招提古,松萝暝不分。排云双树转,隔水一钟闻。
磨笄山 邑之主山也。原自建昌昭武,越尤溪,至永福支分派出。大如奔虬,小若促浪。由东北来,为是山绵亘三十馀里,为笔架、为极乐岩。岩下联络六七里许,突为圆阜,号仙掌,平坡逶逦。至冲峰鳌鼻邑治奠焉。极乐岩有洞,石之胜,形如伏狮。中有四洞,可容数十人。最下洞有二石龙交绕而盘,颈下滴水,承盂注之。岁旱,迎水祷雨必应。
方广山 山石大类武夷山,半有岩,曰方广,状如粤西诸洞山矣。未至岩,石壁崚嶒,有泉如练。元邑人王翰镌飞佩二字。又里许,有用文与辽东薛朝晤诸人来游,镌八分书四十一字,字径尺,笔法苍古,用文盖翰字也。宋黄非熊亦读书岩中,常摭山中景为十奇,曰玉泉洞、瑞松坞、钟磬石、听泉崖、瀑布泉、龙树岩、灵羊谷、龙尾泉、望仙台、清音洞。渤海胡元卿访得之,为序而劖诸岩壁。其中又有星岩、仙迹、仙树、仙墙、仙芝、石门、石笋、石灶、石臼、石凳、观音影、白龙井诸胜。大小妃山 去城四十里。相传闽越王葬二妃于此,并铸铁掩盖。一在可坑道傍,坏土岿然。耕者欲发之,风雨骤作。一在洋浦山麓,乡民有取石其上者,遇大蛇相向,遂不敢前。可坑隔溪有王妃庙,乡民春秋每先期诣庙祈获,异兽以祭,辄猎得之。
澄潭山 去城六十里,五代时陈嵩居此。嵩常出游,有辞父墓诗,云:高盖山头日影微,野风吹动纸钱飞。坟前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道蚤归。万首唐人绝句又作陈去疾诗。按大明《一统志》载:此诗于南安县高盖山下,以为欧阳詹所作,阅欧阳集无载,乃知纂修当有考也。
六洞仙山 山极高秀,旧传有仙居之,风雨晦暝莫测,而乐音时闻。乡人有悬崖至其处,见二人对奕。越日再造,则乌有。众以为异,因刻六洞仙像其上。昔一县尉诣山祷雨,而持心不净,将抵洞,有骄虫数百,若将螫之,竟不克达。对面南山有石室三,中室一石龙,四面云雾,分明如斲如画。龙口出泉,凿井贮焉。
陈山 亦名石龙,俗呼为登石龙,其形如龙。循山之脊,有十八摺走兴化道也。莆妙应祖师结庵居此,以手指水,水为转流,因名转水庵。山东有太极山,又有斗湖山,与陈山并峙。其南有岭曰皋岭。
越王山 一名越峰,又曰月峰。相传越王无诸尝游此,有越峰寺。《旧志》云:黄子理不乐,兹土形胜,乃穿重光寺后九座堂前,凿开龙头。又大为社稷坛,于越峰寺越山堂前,谓掘断拜龙山,使邑人不得至中书堂。今考子理作宰时,当元丰,而永福科第自元丰后始盛。终宋之世则凿龙断拜,适所以利兹邑也。寺前有潭,曰鲲潭,古谶云:鲲潭生草沙,溪驾楼邑出公侯。其西有岩,曰狮子、西兴。狮子岩悬崖峭壁,突兀澄潭上,有石穴,深不可测。西兴岩高二十馀丈,上有瀑布泉,绍兴间坚道人辟谷于此。
溪中山 两山夹溪,溪阔三丈许,四五十里间,皆乱石鸣。濑山石丛攒,人形物象莫可名写。高盖山 昔徐赵二仙飞升之地。伪闽封此山为西岳,其山双崖对峙,耸拔撑空。上有东西二石室。东室内有石龟,世传高僧叱出之,岁旱祷雨,多应。别峰曰金支,秀插天表,中有泉色如金。又有玉华峰、宴玉岩、放云峰、水帘洞、龙吟池、飞升坛、凤立台、龙都峰、螺泉、石灶十景。铁券山 唐宗室李氏居之,其家旧时有铁券,上有侍郎韩愈署。
大张山 穹窿磅礡,如尊贵人端坐,而诸山若侍立。左有小张山。
清梁山 梁乾化三年,建寺于山下之,平洋溪环绕,寺若浮筏然。
乌石山 山顶坦然一丘,林峦掩映,有乌石庵在焉。
莲坑山 一名香盖山。冈峦拱护,状若莲花。其巅可望闽清、尤溪二县。
瑞峰 去城六十里,群峰高拔。唐天祐二年,僧无缓建寺于此,名寄林。
瑞云峰 自故兴化县割入,石壁峭立,巅有云,覆即雨。旁一里许,有奇石,上圆下锐,卓立如香炉。巅有转水岩,禅师崇演喝水处也。西偏泉一泓,应旱祷。左侧有神祠,相传周显德中居民见长人衣白入祠,急就之,不见,但见金书满壁,可读者二句,云:瑞云山下出三元,东西二里人皆传。又山有石壁,古谶云:天宝石移,瑞云未期。龙爪花红,状元西东。宋乾道间天宝瑞云寺后产石,横山而行,齧地成溪,既而此石松,上复生龙爪花。是年萧国梁魁天下,郑侨黄定继之。梅岩 世传张梅二仙炼丹于此。
栖凤岩 去城里许,万历初乡人掘地,得古香炉。因建寺岩顶,以祀五仙。
鸡岩 昔有仙人炼丹于此,丹成有白鸡飞至,而俗误以为即姬山,因呼姬岩岩势最高,叠嶂长江。尽来几席,曰一片瓦、曰上天石、曰钓龙迹、曰下龙洞、曰石鼓峰、曰大帽峰、曰七鼠石、曰响石观音、曰仙库、曰玉狗、曰金鸡罩、曰安泉、曰石门洞、曰仙灶、曰仙童迹,皆奇胜。成化间有僧道力者,祷雨积薪,自焚于此。
方壶岩 岩石峭拔,中有窝可容数十人,下有流泉,澄澈如镜。泉中有鱼,红色,腹下有四足。故老相传是岩,旧为五眼真人所据,往往为祟。宋时里人张圣能摄服之。圣县之平夹人采薪鬻锄柄,状貌丑怪,口可容拳。一日入山,遇仙人对奕,授以苦桃,心知其仙忍苦啖咽。咽且半舌若螫,弃其馀归。遂忽忽若丧,绝烟火,食草木,实能言未来,知人阴隐,人因号为圣者。常募造石桥,邑中富民竞出。金钱以助之。曹公岩 岩巅有微径,仅可措足,相传张赵二真人游处,仙厨仙灶犹存。龟岭 下有宋大夫黄裳庙。裳与元兵战洪面渡被杀,因按首,属颈反走。遇一妪问曰:断可续乎。遂仆于地。人庙祀之。又郑侨之居在焉。谢洋 有谢洋院,宋黄师尹读书院中,一夕梦青衣童子携门,状声喏云开山,参谒县判。后登乾道,己丑进士邑,同榜四人皆历显要。黄繇上舍充学录,屡冠多士,不下四公,而官止宰县云。钓矶 溪中有巨石平坦,元王翰书钓矶二字。龙屿十八溪 源发福清县界,自龙屿至大樟溪委行盘曲。凡十八折溪上有屿,村有龙溪协济庙。
小碓溪 源出兴化诸山,至龙塘喷为瀑布。三十馀丈泻入塘中。入溪口饮牛潭、铺锦滩皆在,溪口并王翰镌字其上。
大樟溪 源出仙游县,游洋溪达龟岭而来,流至故怀安县境,出杨崎渡三十里入江。
双溪 县前双流带绕,源皆发自西北会于将军滩下,流归东南曰外巽流,曰内巽流。
漈溪 源出瑞溪。
龙门三滩 上有龙门庵,宋林学蒙读书处也。三十五滩 在县境内,滩凡三十,有五水自德化县界东流,迤𨓦至英达里。其滩曰大箭、小箭。至感应里,曰大狶、曰小狶,至义仁里,则曰罗列洞、曰黄沙冲,其下则曰大渭、小渭。石梯青洲龟压白泉,又其下则曰多母髻、曰奥口、曰椿樯,又驰而东,曰大舶冲、七尺冲。其崖石崚嶒,波涛浪涌。而出龙津里者,曰牛核浦、曰空石。头曰乌濑头。其尤迅急者,曰三门、斗瓮。三门者当滩中流,列三巨石,其势回旋若石门然。斗瓮者水冲石。窦势回旋状若瓮也。联属其下者,曰鸬鹚、曰历里,复曲而为三折三湾,而为大剑门、小剑门。率皆浪惊涛骇,鳌吼鲸翻而达于唐元里之南,然自破钢而降,则溪港豁开。至县之左元辅里沙湾,曰呼斗、曰师娘濑,而会于县之小溪,合而奔注于太原滩。至八港石塍,则汹湍激波,十减其九又下而合汰口之小溪,至保安里,则与江潮相迎为安流矣。太原滩旧名汰王滩,《闽中记》云:唐太和中,邑令王秩满携家归舣舟,滩上邑人留饯,至夜未还。其妻题诗滩上石,曰:何事潘郎重别筵,君心未断妾心悬。太原滩下相思处,猿叫青山月满船。诗已磨灭,惟太原二字犹存。后人因以名其滩。政和中,县令陈武祐大书刻石,遂以汰王为太原矣。
赤壁濑 濑上石壁,眺之石皆赤色,高可数十丈,若屏障。石皆片坼重叠,相承如斧切。王翰勒赤壁二字于石上。
蛰龙潭 潭上有洲,形如半月,名半月洲。宋进士张肩孟居此,其子勔,六岁诵唐诗谁把玉环分两片,半将江水半浮空之句,以形容其胜。又有张汰者,七岁不能言,一日过此潭,开口咏云:蛰龙潭里蛰,潭上风波急。一日飞上天,鱼虾不相及。
湖汰潭 溪流险恶,惟此㳽漫,潴而为潭,时有龙见。因建龙庙于潭前。
鉴湖 在县东北,又名冲湾潭,清深莫测。宋邑人黄泰少与群儿习,水俄顷疾风暴雨,阴暝不辨。有物舒鳞掀鬣,视之,龙也。群儿恐,未及岸,龙露一爪,及泰肩衣袂成文。
龙窟 在县治东,隔仙掌一山,地脉相贯。每霖潦汎滥,水由小溪出,先经鉴湖,未至大溪,而龙窟之水已增尺许。或谓有龙居云。
东塘 隋开皇中邑人林尧舍田为之,周二十里。
温泉 泉有四,一在县南,一在十五都,有大汤小汤,一在十一都。
放生池 一在重光寺罗汉阁前,一在岛村溪中。
福清县
鹫峰山 县治龙山也。五代汉乾祐三年,有异禽来集,或曰此西乾灵鹫,因以名。山上有鹫峰院,五代后唐御史中丞陈崇建。
网山 自海口西行三里,居民皆业渔,故名。宋林亦之亦尝作亭,读书其上,扁曰月渔。
瑞岩山 山多奇胜,有佛窟岩、天章岩、香山洞、天台洞、玉虚洞、桃花园、休休台、醉石、鉴池、通海井、一滴泉、八卦亭、紫霄亭。宋宣和间,团栾居士开岩,而不及山北。嘉靖间戚继光于山北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振衣台、望阙台诸胜。万历间总兵施德政,作瑞岩寺,而晋江人张奇峰旧为总兵,出家于此。
烽火山 在县镇东卫。城外闻警,举燧之处。山顶有嵌如屋,凡三十六间名虎屋。宋林亦之有诗。
鹿角山 在烽火山之傍,小溪有石,形如鹿角,山中大石,上有仙篆数字,莫能晓。傍有仙井,阔尺有五寸,横入深不可测。
小练山 周十里,五代时有卢皓林甲避地而钓,爱其山川,诛茅焉至。宋二族繁盛,立义斋以教子弟。淳熙后,登第者相踵,人号小瀛洲。明时内徙。
龙山 又名瑞峰,有寺。海口镇东二城在焉。巅有石塔,可观海日。西麓有红莲楼,疏野堂,宋里人张氏所建。下有粔籹潭,南麓有林光朝草堂。龙卧山 山中有五马石及龙潭。宋乾道九年邑令刘敦祷雨有感,立龙堂焉。
拱辰山 山有三峰,其势北拱,形如牛角,俗号牛角山。下有石洞,风沨沨出,深邃难入。傍有石如鼓,方广丈馀,易摇易撼。又有仙人迹,炼丹灶,及石盆之类。
闻读山 旧名小隐岩,唐陈灿读书岩中。灿后为水部,人改曰闻读。上有遏云碣、潜公室、讲经台、狮子迹,西有金鳌山。
灵岩山 上有观经台、礼斗坛、龙湫诸胜。福庐山 故名郭庐山,郭姓者居其下。邑人叶向高更之,曰福庐,以全省与郡邑皆名福。而兹山从焉,亦以广洞天福地所未备也。山后有灵岩奇胜。
万石山 在县城。水曰宏溪,峰曰翔凤,洞曰石宾,曰佳塘,岩曰灵栖,曰宜远,庄曰花林,曰茶园。明欧应昌居焉。
金山 上有东金寺,有四佛真身。
白屿山 亦名陈田山。山绝顶有鸿休岩,昔有僧鸿休栖此岩。西有鸟窠岩,累石为之,初鸟窠游杭窠木杪而居。白居易为守,往访之,曰:得无危乎。答曰:如公所处,则危甚。诘之,曰:薪火不停,性识交攻,安得不危。白以诗赠之。后居此,故以名岩。
玉融山 县前山也。以山有石,莹然如玉,故名。左有双旌,以其两峰峭立若旌。右有五马,以五峰腾踊,有五骖之象。其麓曰覆釜。宋令郎简访洞然师,寝于延庆寺,梦神僧授梵书题。云:孤峰万仞,形势奇绝。
双髻山 顶有仙坛天成,高二丈馀,上平如削,有自然石,为级道。宋乾祐初雷劈为二。傍有石曰石锣,有峰曰灵峰、云峰、鹧鸪。灵峰上有仙坛,前有不溢泉。云峰绝顶为白泽岩,有大石巍然不覆,中有石门,大可容数十人。鹧鸪以峰阴多鹧鸪。山西有瀑布,高数十丈,下潴为三潭,清澈可鉴。
草堂山 昔有隐者筑草堂于此,傍有小瀑布,坛高数十丈。
余坑山 在海滨塘屿之上下,有昭灵庙。故老相传,汉赵升师事张道陵,隐居鸣鹤山下,尝乘铁舸抵浮山,舍舟而陆,憩于磐石。陟而北,留巨迹鹿踪于苍石之上。天禧元年,邑人高赟率众立庙,曰昭灵。今海旁古舟痕尚存,石上巨迹尺二寸许。宋许难诗:玉鹿带符来月苑,铁船拥旆下星河。又:庙前有酿酒风卢,焦石酿酒风者岁。六月社民集祠其下,时炎热,酒善酸败。若北风起,则转败而美,故号张公酿酒风。卢焦石高数丈,海涛漱激,为龛岩玲珑之状。或采为池亭玩,必致谴怪。
小孤山 有林寒斋祠。寒斋,高士也,林遹之孙,林同之父。
灵石山 山形九叠,东有石。凡遇久晴不雨,如震吼,不过七日必应。又有香石,手摩有香气,故以灵名。中有十胜,曰九叠峰、曰通天石、曰报雨峰、曰仙人岩、曰仙人碑、曰偃松亭、曰竹帘轩、曰留云峰、曰碧仙洞、曰戏龙潭。唐武宗时,僧元修庵于此后,深入岩谷中,人谓遁去矣。有蔬甲泛流而下,乃访得之。再往,则庐已虚。宣宗时出诣阙贡金,始买山创精舍,名翠石院。至是赐额曰灵石今为。寺中有苍霞亭、蟠桃坞、石刻并朱文公书。
剑石山 下有剑石潭,潭有三相,去可二里许。金翅山 在鹫峰北,卢山寺枕其前。大中初,有僧惠澄,善望气,往来此间。乞卢氏居宅为之,故号。卢山高出玉屏、鹫峰,故取名金翅。
黄檗山 以山多产黄檗,故名。有黄檗寺。唐贞元五年,沙门正干从六祖学,既得其旨,乃辞去。祖送之曰:把菩即止干抵,此乃安之。遂创院,名般若台。八年,于其东大辟堂宇。德宗改为建福禅寺。宋咸平初,降太宗御书,因阁法堂西,以藏之。寺后有龙井一穴,如盘深,不满尺,清冽不竭。山有峰曰佛座、曰香炉、曰吉祥、曰宝峰、曰钵盂、曰报雨、曰宝月、曰罗汉、曰天乐、曰屏障、曰天柱、曰文笔、有龙潭泉,势高健,淙崖石为穴下潭,无底。中有福德龙,祷雨辄应。上绝险处复有一潭,人迹罕至。龙尝从下潭而上,所历有爪迹。有嵩头陀岩,至今石犹有乳香出其间。
石竹山 山形峭拔,有石巍然,上粘蛤蛎壳。其产少竹多笋,春夏之交,乡人于此采笋,欲多则不可得,号济贫笋。又有古藤,高数十丈,结藤子,坚若无患,然圆大如棋子,不知何名藤也。有紫云洞、罗汉台、普陀岩、灵宝观、半山亭及紫磨、狮子、象玉诸峰。何氏九仙所游也。有石曰天宝,无
患之水出焉。又有灵宝观,以祀林真君亥光。亥光于此炼丹,丹成骑虎上升。
回头山 山下里人,一日樵薪只供一里之用,夜梦以问帝,帝悉剿其乡山。为回头,若兵禦之。天明见尖如鎗,一一向北。
海坛山 在县东南大海中。其山如坛,又以其有岚气往来,名东岚山。约百馀里,周可三日行。控环岛七八百里,于岐海中最大。唐牧马地。宋初置牧马监,寻以驽駻罢。皇祐中,许渔民耕垦。淳熙中,有户三千矣。元户满四万。升州者,以海坛诸里佐之也。其山南曰黄崎、曰紫澜、曰牧土、曰砦头、曰沆头、曰大小鳌纲、为三十六派湖环。峦如陀,其东高者曰军山,东北可望鼓旗。二山西南睹漳梁等处,左有东岚,瑞湖中有一团平坡,积雨不溢,久旱不涸。春有灵芝草,夏有双头莲,秋来蘋蓼吐,冬至石花鲜。右有显迹,湖潭分出三十四凸一十二凹深处,沙善没人浅处。长流有龙窟焉。元庚申交马产驹,以贡于朝。有葫芦澳,其鼋鳌高于人,鱼鳖不可胜取。有碧沙洋,产人参百花。砦钟门三镇,街衢阛阓,景物繁华,而科第人材钟门为盛。盖海表名区也。水马山 有石如舟帆,曰石帆石。上泉甚甘。南交山 在大海中。
蒜岭 山石间多产蒜苗,或曰山形如蒜瓣。南有漆林、书堂,唐翁承赞承裕肄业之所。又有昼锦亭。岭西有石马峰,刻石马泉三字。
常思岭 界福清闽县间,故名相思岭。由石竹山北至常思岭三十馀里间,皆崇冈壮岳,峰骨怒立,峦岫欲舞。
傀儡岭 下有应石如传声之谷,在岭北驿路傍。
石尤义泉岭 上有孚应庙,其神姓陈,能禁虎为暴。
五周岩 界闽县上有棋盘仙迹,相传有兄弟五人隐此,后俱得道上升。
仙举岩 山界永福,峭拔千仞,与灵石九叠峰对峙,有仙人隐此。其巅有石巍然,又一石穴,泉源不竭。傍有石如鼓,扣之即鸣。
七仙岩 相传有七仙隐此,洞口虽狭,内通长乐县界。
马头石 石如马头。旁有石如笋,远望若马系其上。
南匿屿 屿称里者,三海坛江阴南匿。也上有廛市,所产盐差淡,以卤鱼胜。他盐今内徙。双屿 江阴屿也,有壁头巡检司,以其二山突起海中,故名。山有古井,甘冽宜旱。有蔡道人岩,及百年洞祠,又呼仙屿。今皆内徙。
塘屿 是屿与草屿率近南匿。一曰大姨山。《宋志》屿在昭灵庙下,光风霁月,穷目力而东有碧色,拳然乃琉球国也。每风暴作,钓船多为所漂。一日夜至其界,其水东流不返。莎蔓错织,不容转柁,漂者必至,而后已其国人得之,以藤穿其踵,令作山间。盖其国刳木为盂,乃能周旋莎蔓间。今海中大姨山夜忌举火,虑其国,望之而至也。
钟山屿 即海坛中钟门屿也。或曰形如钟,或云昔有钟沉屿傍,潮退犹隐隐可见。山四围咸涨,独此水清淡可饮。近屿石高二丈,如媪,名老媪石。石前有石天井,方广二十丈。中有石眼,深与海通。
祭苗墩 王审知祈谷之所。
海江口 源出故兴化县界,流为百丈溪;至金应铺,为无患溪;东流二十里,合石塍溪;至水陆寺,合东溪;经县之阿头潴,为琵琶洋,十馀里入海,《夷坚志》海口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贾客入海必祷,求阴护。遇恶风遥望,百拜乞怜,有神现樯竿,遂以无事。里中商民吴育山木甚多,一客指某处欲市,吴许之,而需钱三千缗客。酬以三百,吴不应,客去。是夕大风雨至,忽吴氏启居有三百千钱,整叠于地。外人来报,昨客所议之,木已大半倒折。往视其现存者,每皮上皆书林夫人三字。亟诣庙瞻谢。见群木有运至于庙坛,者遂举此山之杉,悉以献,仍挈原值还主庙,助营建之费远。近来者纷集庙宇,殿堂宏伟楼阁壮丽甲于闽中。龙江 在福清县。旧名骡文江,后改名龙江。上接龙首河源,下通东南渤海,桥曰龙江。嘉靖中,倭蹂。闽大学士叶向高方襁褓,其母夫人举家远避时,夫人襁向高行惫。甚忽有老人谓曰:吾代若襁,先趋而待于龙江之桥。母夫人不听,其舅曰:事近矣,且当此时。而为人襁儿,必长者,也
遂解,与之。次日至桥,则老人已先在。问姓名,卒不告。寻,失之。
南匿江 距县隔九海,凡二百九十里,其流自莆田县来,东流入于海。
径江 源有二,一出故兴化县界金支大泽合渔溪,一出黄檗山北过铁场边。北流并渔溪,合径港,南至绵亭,东抵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头岐而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复合于昭灵庙前,会迎仙港入于海。
海口寨江 距县亦隔九海,凡百馀里,其源自长乐县石尤岭,分水而下,注于江,以达于海。苏溪 源出莆田县界,西通横山,潭入此溪。芦溪 源出台岭,以其绕芦山,故名。
渔溪 上有昭应庙,祀虞雄雄,闽王牙将也,战殁于此。
交溪 其源一自常思岭,一自清源里,而来交流会此,入于西溪。
无患溪 即宏路驿前大溪也。源出石竹山,入交溪。相传林真人每以此水愈人病,故名。迎仙港 源出故兴化县合桃源之水,为大溪。至迎仙市,为子鱼潭。又历县境黄茅墩,合蒜岭,出江口入海。蒜溪,即蒜岭溪。
大蓝潭 宋乾道中,乡人以旱祷,屡应,筑石室以祀焉。
横山潭 潭傍有仙人迹二,各长尺二寸。石上隐起双字,其大盈寸,画高二分。乡民祷雨灵应。龙首漈潭 去县七里,又有可坑潭。
龙门潭 宋乾道六年,令吴竑以祷雨,有应,立龙堂以祀之。
东漈潭 昔有龙见。岁旱,邑人即地祷雨,因建龙潭堂。
丹井 在海口镇福真观殿西隅,有丹井,饮之愈疾。宋时有丹井玉堂。
水利附闽县〈附郭〉
浦八十八 塘十八 圳五
堤一 闸四 井十六
候官县〈附郭〉
西湖 在府城西门外,旧通南湖,蓄水以灌民田。伪闽时周回数十里,筑室其上,号水晶宫。后尽为民田。宋郡守赵汝愚,疏请开浚,今复淤塞,仅存什之二三。明万历十六年,知府汪铎改西门外旧闸为坝,以蓄湖水,而开北关,引湖水入河,以通河道。未几,奸民藉口受税养鱼,奄为已。有仍塞北关,致蓄泄不时,旱潦俱困,民田受其病矣。
东湖 在府城东北。二都晋太守严高筑城,时与西湖同凿,以备旱潦。周回二十馀里。宋庆历中,渐塞,至淳熙间,则尽为民田矣。今乡人犹有湖塍之号。
浦六十六 塘一 圳四
池三 井十六 硖一
古田县
洋一 陂二十三 渠一
井六
闽清县
陂十一 井一
长县乐
溪六 港七 浦二十九塘二十三 湖十三 堰二
洋一 陂六 沟七
圳二 埭三 坑五
堤十 井六
连江县
湖一 塘八十 溪一
坝三十四 圳十五 井二十一罗源县
塘一 渠一 圳一
坝一 井八
永福县
湖一 塘五 陂一
井三
福清县
湖三 港一 塘九十七溪一 洋五 陂百三十二沟五 坑三 坝二
槽一 渚一 井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