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十三卷目录
温州府部汇考一
温州府建置沿革考
温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温州府星野考
温州府山川考
温州府城池考
温州府建置沿革考
温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温州府星野考
温州府山川考
温州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十三卷
温州府部汇考一
温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温在古扬州域。春秋战国属越。越亡,属楚。秦灭楚,以其地为闽中郡。汉初,越勾践之后闽君摇,从诸侯灭秦击楚。孝惠三年,论助汉功,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是为东瓯国。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击东瓯,东瓯王望,举国内徙,其地遂空。始元二年,遗民始出,乃置回、浦治二县,属会稽郡。建武初,废回浦县,改治县曰章安。永和二年,分章安之东瓯乡,置永宁县。吴赤乌二年,析永宁,置罗阳县,寻改为安阳,属会稽郡。太平二年,分置临海郡,章安、永宁、安阳属之。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临海隶焉。改安阳为安固。四年,析安固,置始阳,寻改为横阳县。太宁元年,分立永嘉郡。宁康二年,析永宁,置乐成县。永嘉郡领县四,曰永宁、安固、横阳、乐成,而章安自属临海郡,别见台州。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曾州,永嘉郡隶焉。孝建初,改会州为东扬州,后省入扬州,改扬州刺史曰牧,永嘉郡隶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改永嘉郡为缙州。天嘉三年,复为永嘉郡,更置东扬州。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永嘉郡,置处州,省横阳入安固,改永宁为永嘉县,而处州之领县三:永嘉、安固、乐成。十二年,改处州为括州,省安固、乐成、入永、嘉县。大业三年,改括州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复为括州,领永嘉一县。五年,又置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为东嘉州。七年,省乐成入永嘉。贞观元年,以州县数州命并省,省横阳入永嘉,省永宁入安固,省东嘉州入括州,隶江南道。上元二年,分括之永嘉、安固二县为温州。载初元年,析永嘉复置乐成县。大足初,析安固复置横阳县,而温州之领县四,曰永嘉、安固、乐成、横阳。开元二十一年,温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改安固为瑞安县,改温州为永嘉郡,仍领四县。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永嘉郡隶浙东道。乾元初,复以永嘉郡为温州。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二年,复合。贞元三年,复分浙东西道,分时温为东道。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温属吴越国。二年,改乐成曰乐清。乾化二年,改横阳为平阳。晋天福四年,改为观海军节度使。宋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国除,温仍领县四,永嘉、瑞安、乐清、平阳。至道三年,温州属两浙路。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复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温属东路。政和七年,升温州为应道军。建炎三年,罢应道军。绍兴二年,又以温州属东路。淳祐初,升温州为瑞安府,领四县。元至元十三年,改瑞安府为温州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贞初,升瑞安、平阳、为州,属本路。明洪武元年,改温州路为温州府,属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二年,瑞安、平阳复为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温州府隶焉。景泰二年,析瑞安、平阳、置泰顺县,属温州府,府领县五,曰永嘉、乐清、端安、平阳、泰顺。皇清因之。
永嘉县〈附郭〉
汉置治县,属会稽郡。东汉改名章安县,后分置永宁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宁县,属临海郡。晋永宁县属永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改名永嘉县,属处州。唐永嘉县属括州,后属温州。后五代永嘉县属吴越国。宋永嘉县属温州,后属瑞安府。元永嘉县属温州路。明永嘉县属温州府。皇清因之。
乐清县
晋析永宁,置乐成县,属永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省乐成县。唐复置乐成县,属温州。后五代改名乐清县,属吴越国。宋乐清县属温州,后属瑞安府。元乐清县属温州路。明乐清县属温州府。皇清因之。
瑞安县
三国吴析章安,置罗阳县,后改为安阳,属临海郡。晋改名安固县,属永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省安固县。唐复置安固县,属括州,后属温州,改名瑞安县。后五代瑞安县属吴越国。宋瑞安县属温州,后属瑞安府。元升为瑞安州,属温州路。明复为瑞安县,属温州府。皇清因之。
平阳县
晋析安固,置始阳县,寻改名横阳,属永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省横阳县。唐复置横阳县,属温州。后五代改名平阳县,属吴越国。宋平阳县属温州,后属瑞安府。元升为平阳州,属温州路。明复为平阳县,属温州府。皇清因之。
泰顺县
明析瑞安平阳,置泰顺县,属温州府。皇清因之。
温州府疆域考
《通志》《府志》合载温州府疆域图本府
东至海岸七十里。
西至安溪九十里,为处州青田县界。
南至松山四百九十里,为福建福宁州界。北至温岭三百三十里,为台州黄岩县界。东南至福州城八百六十里。
东北至台州城四百八十里。
西南至建宁城一千里。
西北至处州城三百六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六百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九里,南北袤八百二十里。
永嘉县
永嘉附邑也,东至海岸七十里。
西至安溪九十里,为处州青田县界,自界到县二十里,共一百一十里。
南至丽塘二十里,为瑞安县界,自界到县六十里,共八十里。
北至楠溪箬头三百里,为台州仙居县界,自界到县五十里,共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大海一百里。
西南至桐岭瑞安县界,三十五里,自界到县六十七里共一百二里。
东北至馆头乐清县界,三十里,自界到县五十里共八十里。
西北至青田县界一百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九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
瑞安县
府西南八十里,为瑞安东,至海一十里。
西至龙斗山二百里,为泰顺界,自界到县共三百里。
南越飞云江至平阳县界。一十五里,到县共五十里。
北至永嘉县界五十二里,到县共八十里。东南至海二十里。
西南至平阳县界五十里。
东北至永嘉县八十里。
西北至处州青田县三百五十里。
东西广三百二十里,南北袤六十七里。
乐清县
府东北八十里,为乐清东至海渡一十里。西至楠溪桐岭六十里,为永嘉县界,自界到县六十里,共一百二十里。
南至海五里。
北至仙居县界一百九十里,自界到县一百九十里。共三百八十里。
东南至大海一十里。
西南至馆头永嘉县界五十里,自界到县三十里,共八十里。
东北至黄岩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仙居县界二百里,自界到县三百八十里,共五百八十里。
东西广二百五里,南北袤一百九十五里。
平阳县
府西南一百三十里,为平阳,东至海二十五里。西至笠帽山一百二十五里,为泰顺县界,抵福宁州二百八十里。
南至庐屯山二百二十里,为福宁州界,抵福安县四百三十里。
北至散屿三十五里,为瑞安县界,自界到县一十五里,共五十里。
东南至海五十里。
东北至瑞安县五十里。
西南至福宁州界一百一十里,自界到州一百八十里,共二百九十里。
西北至瑞安县五十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五里。
泰顺县
府西北二百九十里,为泰顺东至瑞安县界一百里,到县三百里。
西至福建寿宁县黄洋隘界十里,到县三百里。南至寿宁县界三里。
北至处州景宁县界一百里,到县二百一十里。东南至平阳县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青田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福建福安县界八十里。
西北至景宁县上标界一百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形胜附本府〈永嘉县附郭〉
环山阻海,地多瓯越厥壤涂。泥土宜粳稻,鱼盐充牣,商贾辐辏。左连海岸,右接括山。闽浙江水作其襟带,台明两州为其堂奥。盖濒海之国,此亦一保障云。
《方舆胜览》:邑当瓯粤之穷,地负山海之险。环地千里,负海一隅。
《艺文类聚》:控山带海,利兼水陆,实东南沃壤,一巨都会。
《宋永嘉谱》:东南岸大海,西北层巘复涧,山川名物,所在华密。产珍孕奇,视江淮湖广,虽都会府莫及也。
瑞安县
《通志》:左绕文峰,后环栖隐。大海巨浸界其东,大罗云峰峙其北。
乐清县
前临巨海,后拥群山,九牛文峰,蟠其左,箫台西岑居其右。诸山自南而东,列置烽堠以控接。盘石蒲岐,防遏海道。其山川宏丽,盖他邑鲜俪焉。
平阳县
东南濒海,西北抵山。横阳之江贯其中,仙坛昆山对峙其前,鸣山石塘拥障于后。诸山森列,大海环绕,以言形胜,风气萃矣。
泰顺县
泰处万山之巅,东北距括,西南距闽,居民迁移无常。
温州府星野考
《通志》府属总翼南五星,曰东瓯。
温州府山川考
《府志》本府〈永嘉县附郭〉华盖山 在府治东,一名东山。郡城九斗山,此山锁其口,有容成大玉洞,为天下第十八洞天。积榖山 在府治东南,又名飞霞山。
松台山 在府治西,又名净光山。
郭公山 在府治西北,晋郭璞卜城登此,故名。巽吉山 在府城东南二里,昔白玉蟾驻鹤于此。
仁王山 在府城南五里。
黄土山 在府城东南二里。
灵官山 在府城南五里,一名覆釜。宋林灵素葬此,故名。
中山 在府治后。
孤屿山 在府城北江心。
西山 在府城西五里,连峰叠巘,青葱秀丽,如列画屏。
太平山 在府城西八里。
卧旂山 在府城西孝义乡。
瞿屿山 在府城东二十里,独峙江濆。
吹台山 在府城南二十里,高处平正如台,相传王子晋吹笙之所。
头陀山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
白塔山 在府城南二十里。唐咸通中,明定大师立化其下,有塔寺。
大罗山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一名泉山。汉朱买臣言越王居泉山,即此。
居子山 在府城东二十五里,亦大罗支山。旸岙山 在府城南十里,下有旸湖。
岷冈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
韩丈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上有三台峰,下有竹屿。世传韩君丈人脱化处。
五峰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
瞿溪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
郭溪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
雄溪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
仙门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
桐岭山 在府城南三十五里。
云峰山 在府城南三十五里。
宋岙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
梅屿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
石鼓山 在府城西四十里。
凌福山 在府城北六十里,一名鸡屿山。青嶂山 在府城西北四十馀里,山号七峰。罗浮山 在府城外江北岸,一峰孤峙,半浸江中。
永宁山 在府城北八里,一名北山。
华严山 在府城北永宁之支山也。
石门山 在府城北一十五里,贤宰乡。
绿障山 在府城北四十里。
挂䌽山 在府城东北二十里。
象浦山 在府城北三十六都。
白泉山 在府城北四十四都。
边莲山 在府城北四十六都。
苍山 在府城北二十里,有龙母,岁旱迎其神祷之。
石匮山 在府城西北一百八十里,上有方石,状如匮。
石室山 在府城东七十里,有石夫人及古碑其巅有白水。
大若山 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赤水山。相传有赤水时,出饮者必寿。为天下第十二福地。
天台山 在大若山之北,环列一十二峰。青岙山 在府城东北二百里,海中山也。中界山 在海中去郡城三百馀里。
鹿西山 在海中,沧溟四环,据海道之冲。灵昆山 在海中有大小二山,山下多旷野。黄大岙 在海中。
罗汉岩 在府城西二十三都。
花岩 在府城北四十都。
小若岩 在府城北一百里,层岩壁立,面南有洞。
回鹘山 在府城西一里。
瓯浦岭 侯贺岭 俱在孝义乡。
华亭山 亭山 俱在建牙乡。
玕屿山 桐屿山 俱在吹台乡。
羚羊山 龙泉山 夏家山
黄山 黄公尖 俱在泰清乡。
虎豹山 孑然一峰雄踞如虎豹。
秀峰山 镜清山 俱在二十二都。
塔山 安溪山 灵山
白上山 白沙山 菰溪山 俱在临江乡。
荆溪山 梅岙山 陆岙山 俱在仙桂乡。
石岙山 破石山 俱在城西北二十里。石龟山 金岙山 俱在金岙。
圣女山 螺峰山 俱在贤宰乡。
箬岙山 仓山 下塘山
中塘山 俱在三十八都。
上塘山 在三十九都。
响山 鹤阳山 俱在四十都。
乌石山 扶轮山 俱在四十一都。
樘溪山 真溪山 俱在四十二都。
豫章山 同州山 俱在四十二都。
芙蓉山 云山 俱在四十四都。
灵山 九峰山 郑表山 俱在仙居乡。
白岸山 东洛山 霓岙山
松山 石塘山 石磊山
凤凰山 大渠山 小渠山 俱在海中。瓯海 在府城东九十里,一名蜃海,城北瓯江即海之支江也。江流东至磐石宁村,会于海洋,茫无际涯,是谓瓯海。
永宁江 在府城北门外,一名永嘉江,又名蜃江、瓯江。
永宁河 在府城南为一城水口。
瑞安河 在府治东。
新河 在府治东南。
百里坊河 在府治北。
玉带河 二处:一绕府学前,一绕县学。
九曲河 在府治东南,有大九曲河,小九曲河。悫头河 在府治西,一名巾河。
蜃川 在府治西。
会昌湖 在府城西南五里,唐会昌四年,重浚。因名。
慈湖 在府城南二十里。
仓湖 在府城东七十里。
姚溪 在府城东五十里,出大罗山。
杜岙溪 在府城南二十里。
瞿溪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源出瑞安。
雄溪 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
郭溪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
楠溪 在府城北一十里。
安溪 在府城西北九十里。
白泉 在府城南十里。
瑞安县
白岩山 在县治东南,居苍龙角,又名龙山。旧有白鹿衔花之瑞,称白鹿岩。宋大观间,吕令勤于其顶造浮图,是为文峰。有月井、安泉、玉泉洞。洞之前,有古梅道人结庵其旁,夜闻笛声出树间。后伐树,中有道人横笛状。
西岘山 在县治西,昔马真人湘居此,紫霞常覆其上,又名紫霞山。相传真人凿二十八井,上应列宿以厌胜。郁攸之患,悉掩以石。山北有甘泉井。
东山 在城东三里,与白岩山连趾。
栖隐山 在县治正东,如凤展翅。
集云山 在县治正北,县之主山也,跨帆游、崇泰、清泉、集善四乡。
第一山 在集云山左支,有米芾题第一山三字刻于石。
安禄庙山 在县东南五里,两岩蜿蜒入海,东有黄公,岩状如笔床。
拱瑞山 在东山河口中流,明万历己卯,邑令齐柯浚河,积土成之,以镇水口。
帆游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界永嘉,接大罗山。仙岩山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即大罗山之阳。黄帝轩辕氏尝修炼于此。宋政和四年,因有仙迹,升郡为应道军,乃天下第二十六福地。有三皇井、丹井、黄帝池、玉函潭、龙须潭、雷潭、三姑潭、梅雨潭、狮子峰、飞泉洞、虎溪桥、白莲池。又有积翠峰,宋陈傅良读书其下。
云顶山 在县东北一十里,亦大罗支山,有齐云洞、漱玉潭、云顶瀑、石马岩、三漈潭。
岑崎山 在县东二十里,有巨人足迹,山趾有无漏泉、乳泉。
金岙山 在县东二十里,有神剜洞、双井、响石。筼筜山 在县东八里,昔处士李月泉修炼于此,多种竹,故名。有君子石,状如卓笔,宋儒林石隐居其下,人慕而称焉。
梓岙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有二十四盘岭。塘岙山 在县北二十里,先儒林石隐居之地。李岙山 在县北三十里,有芙蓉峰峻绝插天。白门山 在县北四十里,有癸子峰清凉瀑泉。丽塘山 在县北五十里,有丽塘岭接永嘉。宝香山 在县南一十五里,山屿临江三面水绕,状如浮虹,忠贞卓敬读书之所。
霞碧山 在县西二十里,宋霞碧山人王奕隐居于此,故名。
陶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周回二里,前江后湖,梁陶弘景隐此。有升仙坛、炼丹石、石鼓、洗药池。福全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亦陶隐居修炼之所。相传为第十三福地,有白云岭。梁遣使诏问,陶答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又有花岩潭、龙耕潭、种玉畦。云峰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顶冠诸山,上出云表,故名。上有云峰。
桐溪山 在县北三十里,有桐岭通永嘉,又有灵瑞潭、三皇潭。
巾子山 在县西六十五里,有七星潭。
嵊水山 在县西七十五里,有上洞下洞。五公山 在县西三十里,世传梁僧志公、化公、朗公、唐公、宝公会于此,故名。有五公石,石上有剪尺拄杖迹。
许峰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世传许旌阳炼药其上,丹灶尚存。山高千仞,海艘每视为准,俗呼景福山。有象岩、涌泉、许峰、潭圣、井泉、若凤冈。五云山 在县西一百里。唐僖宗时,僧令瓒来居山巅。一日,有真人乘五色云降,亘日而散。表闻,诏赐瓒紫衣,名其山为五云山。
梅峰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有插笏岩、梅岭。凤凰山 在江口与江横山相对,号凤凰门。夏有蜃气覆其上,则南风将鼓大浪之候。
万松山 狮岩 俱在城东二里。
华表山 在城东十里。
观音山 穗丰山 俱在崇泰乡。
沈岙山 彭岙山 鲍岙山
澍村山 俱在帆游乡。
东山 在十一都。
龟山 世传昔为海门。
浮龟山 一名程头山。
莲圃山 潘岱山 桑岙山
圆屿山 寒山 均岙山 俱在集善乡。
焦石山 在清泉乡。
藤斗山 朝漈山 贾岙山
驼溪山 碧溪山 俱在芳山乡。
龙瑞山 马屿山
遮浦山 有遮浦岭。
藤岙山 团屿山 月轮山 俱在安仁乡。
杉坑山 大窠山 木凳山 有岭俱在芳山乡。
松林山 在安仁乡。
胡岭山 有岭。
魏岙山 有石塘岭。
马岙山 外吉山 俱在来暮乡。
䃮石山 有岭。苏山 丁固山 石步山 黄岙山
俱在广化乡。
瑞鹿山 有丫髻岩。
高楼山 有吴山尖。
大藏山 大峃山 小峃山
乌杉山 大坑山 三港山
石柱山 有戴笠岩。
渔濯山 雁翅岭 闵洋山
大会岭 俱嘉屿乡。
高岙山 牛皮岭 俱三十七都。
丁山 在江口海中。
东海 在县东一十里,东南北三面浩然无际。安阳江 在县南门外,旧名安固江。吴时名罗阳江,唐时名瑞安江,又名飞云渡。其源有二:一出福建政和县界,一出处州青田县界。江之南则南社、涨西、来暮、安仁、义翔五乡之水入焉。西则嘉屿、广化、芳山、集善四乡之水入焉。
县前河 在县治南。
西河 在县治西,水自北湖入城,由县前出至东湖。
东河 在县城东十里。
仙岩河 在县城东四十里。
北湖 在县北二里,发源于集云山,众流潴焉。昔沈仙隐,常于湖边栽桃柳,栖游其上,又名锦湖。
东湖 在县东门外,水自城中出东安,历白岩桥外河,流至帆游,直抵永嘉南门。湖之东岸则入帆游、崇泰乡诸山之水。西岸则受集善乡清泉乡诸山之水。
永丰湖 在县西七十五里,其源出逢泉山,周回一十里,中有一潭,龙常居之。
大溪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一名西溪。源出福
建政和县界。萦纡数百里,至三港入江。
小溪 在县西六十五里,源出青田县界,至潮漈入江。
龙须潭 在仙岩,相传黄帝乘龙飞升时,有须堕,故名。
七星潭 在巾子山,有潭七,故曰七星。其最高一潭,神龙宅焉。元大德八年,祷雨,潭中忽见一物,状如鼋,迎水出,而雨随至。
圣井 在许峰山顶,深广不盈尺,或称海眼。随潮升降,岁旱祷之,水涌即雨。
莲湖 在小东门外。
月湖 在城东门外。
乐清县
县后山 在县治后,一名翔云峰。
九牛山 在县治东,有大石九横列山脊,远望若九牛然。
东溪山 在县治东北。
东塔山 在县治东。
西塔山 在县治西,一名马院山。
丹霞山 在县治西,旧名白鹤山。
石马山 在县南五里,又名南岸山,凡三脊横六七里为县案山。
印屿山 在县南五里,当水口形如覆釜,为县印山。
凤凰山 在县东五里。
盖竹山 在县西三里,上有盖竹洞。
西漈山 在县西五里。
湖潢山 在县西十五里。
左原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政洪山 在县西三十里。
白石山 在县西三十里,唐天宝间,改名五色山。
赤水山 在白石山之北,以所出水色名又名赤岩山。
章岙山 在县西十二里,一名双峰。
盘谷山 在县西十里,以山谷盘旋,故名。白塔山 在县西四十里。
盘屿山 在县西五十里滨海。
茗屿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长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一名象山。
石埭山 在县东三十里,一名石帆山。
龙门山 在县东。
黄塘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
龙穴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
窑岙山 在县东五十里,一名丫髻。
大荆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
芙蓉山 在县东六十里。
雁荡山 在县东九十里,岩峦奇怪,凡数百里。石门山 两山对立,自长,入山必由之。仙亭山 在北閤,有仙桥、丹灶、石棋枰。南閤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盘山 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
玉环山 在海中,山北有峡如门,名楚门。白沙岭 在县东五里。
丹芳岭 在县东八十里,又名四十九盘。马鞍岭 在县东九十里,一名石城岭。
谢公岭 在县东一百里。
温岭 在县南一百六十里。
文笔峰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王箫峰 在县东三十里。
仙岩峰 在东外谷有石室洞天。
黄羊岩 在湖上。
鹿迹岩 在三都。
涌泉山 在县西十五里。
柳市山 在八都。
峡门山 在县西十五里。
龙羾山 在峡门南。
龟山 在吴岙。
霓山 名山 十里山 俱在茗屿乡。
孤屿山 在湖头。
灵府山 在象浦。
蒲坛山 黄华山 俱在七都。
岐山 在六都有八景。
新市山 片帆石 俱在蒲岐。
大崧山 小崧山 娄岙山
南屏山 俱在瑞应乡。
板藏山 仙甑山 俱在东外谷。
百冈山 在雁山北。
北屏山 在北閤。
北洋山 在东外谷。
支岙岭 章岙岭 斗岭
沙岙岭 四岭俱出沿江路。
密溪岭 通白石路。
白石岭 下墙岭 倪岙岭
屠岙岭 阪塘岭 五岭俱通象浦。
章岭 通柚溪浦。
姥岭 在白沙东。
芳林岭 在姥岭东。
著竹岭 去县七十五里。
黄坛岭 通左原路。
小溪岭 在左原北。
接莆岭 在小溪。
姚岙岭 去县五十里。
东岭 入西内谷路。
飞泉岭 在雁山。
乌石岭 去县十五里。
青江岭 去县七十五里。
白箬岭 去县九十里。
佛岭 车岭 黄屿山
蛎岙山 横山 青屿山
大闾山 小闾山 大乌山
小乌山 苔山 大竹冈山
小竹冈山 九屿山 黄门山
大鹿山 小鹿山 沙岙山
应公山 俱在海中。
白沙海 在县东南横亘三百馀里。
馆头江 在县西南六十里。
万桥江 在县东六十里。
柽江 在县东南八十里,一名清江港。
宝带河 在县治南。
西河 在县治西南即运河。
芙蓉川 在县东七十里亦名港。
白石湖 在县西三十里,一名合湖。
雁湖 在雁荡山顶,一名平湖。
朴湖 在县东四十五里。
东溪 在县治东,源出诸山,与楠溪接境。西溪 在县治西,一名金溪。
梅溪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沐箫泉 在县治西箫台山。
散水 在南閤,峭崖千尺,泉水迸崖而下。大龙湫 在雁山西。
小龙湫 在雁山东谷。
石门潭 在雁山东外谷十八滩水所汇也。来斯滩 在北閤仙溪。
孝感井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百丈潭 一名百漈。
莲花岩潭 二潭俱在县西,乡祷雨皆有异应。
平阳县
昆山 在县治前。
岭门山 在县治前,其山左右翼然夹坡,故名。仙坛山 在东郭,上有平石,方十馀丈。
新罗山 在县治南二里。
凤凰山 在县东南三里。
锦屏山 在县西一里。
沙冈山 在县西六里。
鸣山 在城北五里。
黄岙山 在县西北二里。
管岙山 在县西北一十里,上有莲花峰。石塘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有五峰石峰。焦下山 在城北一十五里。
象湾山 在城东二十里,其形如象。
仙口山 在城东南二十五里。
林亭山 在城南一十里。
麦城山 在城南一十里。
凤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
罗阳山 在城西南一十五里。
罗源山 在城西南二十里。
道源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青华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
盖竹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
仪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楼石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高千丈,周围四十三里,三石鼎峙,远望如楼阁然。
荪胡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
灵峰山 在城南五十里。
大屿山 在金乡,延袤一里。
将军山 在城东南七十里。
南雁荡山 在城西南百里。
白云山 与雁荡山连。
婆山 在县西南七十五里。
睦源山 在县西南一百里。
玉苍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一名八面山。松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
赤洋山 在城南百里。
伞盖山 在县南一百六十里,枕海。
鹤溪山 在县西六十里。
赤岩山 在县西七十里。
四溪山 在县西南百里,一名西山。
珠明岭 在县南七十里。
东山 在县治东。
夹屿山 在县南五里。
南屏山 在县西南一里。
马鞍山 在县西二里。
甸洋山 在县西五里。
石床岭 在县东南九里。
旸岙山 在县东南八里。
湖岭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
象屿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
石剌山 在县东一十里。
洪坑山 在县东二十里。
长山 在县西南八里。
黄渎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黄浦山 铁龙山 俱在县西南三十里。
浦口山
三山 又名张家山。
三倒岭 凤池山 俱在县西南五十里。林坳山 龟山 乌石山 俱在县西南六十里。
大栋山 燥溪山 盛岙山 俱在县西南七十里。
乌髻山 珠山岭 俱在县西南七十五里。小龙山 晓洋山 天井洋山 俱在县西南一百里。
卢屯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壁岙山 南岙山 蒲尖山
白岩山 驷马山 鹤皋山 俱在县西七十里。
中峰岭 在县南六十里。
福鼎山 明山 俱在县南一百里。
厦材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东岭 将军岭 俱在县东南九十里。双排岭 在县东南一百里。
阳屿山 石帆山 鹿山
大屿山 小屿山 洋礁山
赤礁山 竹屿山 雷公山
礁 马鞍山 矮屿山缘鹰山 于山 燕支岐
蒲岐 茄头岛 俱在海中。
东海 在县东二十五里。
横阳江 在县西二十五里。
腰带河 源自白石岭,环流县治。
城东河 在县东门外。
桃湖 在县南七十里。
灵岩湖 在县南一十五里。
荪湖 在县南六十里。
南湖 在县西南九十里。
梅溪 在县西三十里,古称梅源。宋林尧民栽梅溪上,改今名。
燥溪 在县南五十里,自宋兰洋分为东西二溪。
玉帘瀑泉 在白云山。
寒瀑泉 在白云山,两柱对屹,类天台双阙。葛岙泉 在沙冈岩上。
七星井 一在旧社坛,一在铁岭头,一在北隅,一在岭门山东趾,一在清泉坊,一在昆山下,一在东山下。相传以县形类窑,浚七井,象七星,以胜火。
泰顺县
万罗山 在县治前。
凤凰山 在县治后。
天关山 在县北一里。
地轴山 在县南一里。
飞龙山 在县东城外。
舞凤山 在县西城外。
霞山 在县南城外。
鹤巢山 在县东五里。
百丈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
陈岱山 在县东三十里。
仙山 在县南七十里。
牙洋山 在县西九十里。
天湖山 在三都山顶,有湖蓄水不涸。
分水山 在县南二百里。
文笔峰 在县南二十里,卓立如笔镇水口。三魁峰 在县南六十里,左东山峰,右章峰、中龟峰。
滴水岩 在县东四十里。
仙人岩 在县东五里。
石柱岩 在县南北岩,各高五十馀丈。
三褶岭 仙居山 俱在县东一十里。上忍山 下忍山 俱在县东二十里。鹿角岭 在县东三十里。
莒冈山 在县东七十里。
龙斗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苍龙山 在县西三里。
鲤鱼山 焦溪山 俱在县南六十里。卢坑岭 桂岭 俱在县南七十里。
金狮岭 在县南八十里。
四溪西山 在县南九十五里。
岭北山 萧条岭 俱在县北三十里。珠岭 在县北七十里。
毛山 过长山 淡竹岭
三尖山 月晕岩 马迹岩 俗名马坊,俱在义翔乡。
平溪 在县西二里。
白溪 在县西四里。
仙居溪 在县西一十里,
按:泰顺之水,支派甚多,其大而赴海者,凡三。其环抱县治者,一自天关山东北来,一自天关山东来,俱入城,合流,出南城门。一自天关山西来,名曰白溪。绕城而南,与前水合流,抵寿宁县界入海。其可通小舟者,一自岭北山下,东流抵瑞安县界入海。一自泗溪南流抵福安县界入海。
温州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永嘉县附郭〉温州府城池 晋太宁元年置郡,始城四隅。唐悉因之。后梁开平初浚,筑内外城壕。宋宣和中,加筑。建炎间,增置楼橹。嘉定间,修建十门。明洪武十七年,增修。皇清顺治十五年,修筑。
外县
瑞安县城池 旧城周一里二百四步,高一丈二尺,厚七尺。元至正甲辰,改拓,周九百三十七丈六尺。明洪武三年、永乐十五年、嘉靖三十一年,屡次拓增,周一千一百四十丈,高一丈七尺,址阔一丈三尺,面阔八尺,广三百一十四丈四尺,袤三百一十三丈。东壕长一百四十丈,西倚山无壕,南壕长三百二丈,北壕长二百四十二丈。门五,东曰宾旸,曰武靖,南曰镇海,西曰永胜,北曰瞻阙。水门三,一曰龙波,一曰永清,引西湖水入城,一曰环璧,引东湖水入城。
乐清县城池 县治旧以两溪潆带,洪水时发,不可城,城以木栅。唐天宝五载,始筑。明洪武六年,乃建东西两塔为石城,至溪仍用木栅,壕周其外,水陆各有门。正德间,始置六门。嘉靖壬子,重筑,如洪武初,而纯以石。其门三,当溪为洞桥,为水门,而翼以四寨。戊午重加增筑,高二丈,东西厚一丈三尺,南北厚一丈,周九里三十步,东北贴山无壕,南附河西,附溪为壕。门六,东南曰鸣阳,南曰镇海,西曰迎恩,西北曰肃清,北曰拱辰,东曰忠节。水门四,曰东皋、文笔、箫台、仓桥。万历丙午,复开翔云门。
平阳县城池 晋太康间筑,高一丈二尺,厚八尺。元废。至正间重筑,周六百五十三丈,阔一丈一尺。明洪武七年,增筑。周六百三十二丈,高一丈六尺,址阔一丈三尺,面阔九尺,广一百丈,袤二百五十八丈,东壕深二丈,阔五丈,南壕深三丈,阔七丈,西壕深二丈,阔七丈。北壕深二丈,阔五丈。城门四,东曰挹仙,以外有仙坛,故名,旁有水门。南曰通济,西曰登瀛,以十八士登科,故名。北曰迎恩,旁有水门。
泰顺县城池 县原无城。明嘉靖九年始筑,周三里,计九百馀丈,高二丈。三十八年,增高七尺,厚一丈八尺,仍拓南城,长九十丈,水陆门各建楼屋覆之。皇清顺治六年,重筑。按各卫所城,俱属本县,故附于后}}温州卫城池 与府治同城。
金乡城 旧卫治。明洪武二十年,汤和筑,周一
千四百二十四丈,高一丈九尺,门四,水门一。沙园城 旧所治。明洪武二十年,汤和筑。弘治十四年、万历十六年,增筑周三里。
盘石城 旧卫治。明洪武二十年,汤和筑。周一千五百五十四丈,高二丈壕深九尺,阔五丈门,四水门二。皇清顺治十五年,海寇破其城,防将熊应凤力战而死。十八年,奉迁隳城。康熙九年,展界重修,又名寨。
蒲岐城 旧所治。明洪武二十年,汤和筑,周六百丈,高二丈二尺,门四。皇清顺治十五年,寇党据之。十八年,奉迁隳城。康熙九年,修砌如故,亦名寨。
宁村城 旧所治。明洪武二十年,汤和筑,周六百丈。
黄华城 明崇祯五年,巡抚喻思恂、兵道许成章筑。
大荆城 康熙元年筑,亦名寨。
梅头城 在瑞安县五都后冈。明嘉靖三十八年筑。
宋埠城 在平阳县七都,康熙九年,复修城,守营分兵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