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十八卷目录
严州府部汇考二
严州府山川考二
严州府城池考
严州府关梁考
严州府山川考二
严州府城池考
严州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一千十八卷
严州府部汇考二
严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寿昌县万松山 在县北八十步,松枫苍翠,掩映通逵,近市而不嚣。
青龙山 在县东一里,县治来冈,分绕通衢出临艾溪势若昂首,宋景定间,筑亭其上。
彭头山 在县西西湖之东,晴波倒影,上下一色,虽密迩市廛,清绝夐异。
明山 在县北五里,崖壁耸秀,时见火光。岩山 在县北六里。
默山 在县西南二里,峰峦环拱。
仙池山 在县南三里,一名南山。
下马山 在县西五里。
郑山 在县南五里。
石鼓山 在县南七里,大石如鼓。
天井山 在县南七里,水从树下,注于石窟。乌石山 距县十五里,山石多黑。
金台山 在县南十五里,徐中书有金台捧日之咏,寿昌之最高山也,发迹于衢州,诸峰层峦叠嶂,每日返照,光留山顶,山之麓吴氏居之,故又名为吴山。
蜜山 在县北五里,山有石窟,蜜蜂居之。西山 在县东十五里,右襟淤堨,左带芳溪,亦奇峰也。
冠山 在金台之南,壁立万仞,登其巅可览龙兰、寿昌之胜。中有洞,洞中有冠山洞主像,天将雨,则上出云,以为雨候,山之麓有冠山书舍。岑山 距县二十里,孤峰峭立,中有岩谷,松竹苍翠,麓有石室,可容数人,宋国子监丞郑彦读书处。
过浴山 在县北十八里,下有洞。相传有仙人过此浴洞中。邑人方宽诗句:泉通石窟蛟潜处,路入枫林虎踞台。有龙池,遇旱,乡人及外县争取水祷之,辄应。
赤孤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有石赤立而孤峭,相传赤仙姑晒红裙于此,因名。
玉华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高数百丈,石色映空如玉。
太清山 在玉华山之西,处士李景颜建太清堂,有名贤题咏。
莲谷山 在县东北一里,山形环抱如莲花,其前拱挹之者,又若莲叶。
燕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每遇亢旸,有烟雾横其上,群燕翔集,则雨。山巅有石窟,水从中出,飞流而下,窟上群山四开,平畴百亩,清泉白石,幽雅可爱,有居民十馀家。
青山 在县西十里,杭州之南,其形逶迤幽寂,唐聘君翁洮隐居之所。
钱师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众山之中,其形如凤,苍翠横空,万木罗列。昔有钱僧建韬隐庵于此,山顶有岭,名石郭岭,上多平地,崖石嵯峨,水泉滴沥,与衢州西安接境。
天湖山 在县西二十里,一名孟塘。小径屈曲而上,顶上有池,广三亩,可溉山下田三百馀亩。赌妇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相传昔有女子居此,二人争聘之,女约曰:从下走上,先到者从之。二人奋力齐上,女化为石云。
泉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山上泉分四下,状如狮子,一名狮峰。
岩峒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山有华盖、罗帽、玉露、庆云、景星五峰,唯华盖最高,常有云雾罩其上,山南属金华山,北属严州,为二郡之镇。每冬,平地下雨,山半为雪,经春始化,高与金华山等,下有神祠,水旱祷之,其应如响。
魏驮山 在县西四十里。
砚山 在县南三十里,南属金华,北属严陵,西属衢州,三府之界。
檗山 在县西三十里,山半有泉,清冷莹澈,名曰檗泉。
塘山 在县西五十里,石径屈曲,上有二池,其
水四时不竭,分流岩壁,若瀑布然。
朱山 在县西六十里,为诸佛化身之处,有系虎坛,昔有朱佛得道,系虎于此,至今其地林木苍翠,野火不烧。
四灵山 在县西四十里,龙、凤、龟、麟,四峰相向,叶义问居之,遗址存焉。
鹅笼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形似鹅笼,故名。马鞍山 在县东南三里。
金姑峰 在县东三里,峰尖峭拔卓立,其麓形如凤翅,截县之水口,正艮峰也。
金紫峰 在县西三十五里,三峰突起,宋崇宁中,林木忽然蓊茂异常,占者云:居山之人必有为金紫者。应之,后里人胡彦嘉为吏部侍郎,赠其父为金紫光禄大夫。
峙峰 在县东南十馀里,其峰清秀,势若植圭然。
梅峰 在县西南四十馀里,乃元末时镇守之地。
长岭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梅岭 在县西南四十里,峰顶望金衢二州,境历历在目。宋都临安时,此为四方通道,古有梅岭铺山,有垒号西坞寨,乃元末时镇守之地。辽岭 在县西北五十里,岭半有小亭,为登临憩息之所。
大顺岭 在县南十二里,宋进士吴椿年居其下。
金紫岩 在县南十里,泉流石窟。名曰龙盘。大慈岩 在县南二十里,元有临安人莫子渊爱此奇胜,卜居其下,琢石为佛,名为大慈。高湖岩 在县东二十五里,山顶一平如掌,广三十馀亩,四畔多岩石,惟一径可通。黄巢之乱,土人避之,作大草履磨穿其底掷于径旁,贼至,复见一长人足与履等立于山巅,怒目视之,遂骇而退知,为山灵所化。乡人岁祀之,号高湖贤圣。
宝公岩 在县西六十里,岩壁绝险,相传有烈士尝居此岩,出入设危钩以渡之,有人见其负一犊入岩,后不复出,至今时闻音乐声。又传此岩有金,每夜多异光,又有石室及石僧,其状尤肖。
圣岩 在县西三十五里,岩崖壁立,有石如龙,泉从口出,冬夏不竭,取水祷雨辄应。
金鸡岩 在县西六十里,传有剖石得金鸡之异,至今金色岩窍尚存。
白山洞 在县南三十里,高峻不可登,陟人多闻中有金石声。
南山洞 在县西三十里,洞上有三门,屈曲旁通,嵯峨突兀,清楚可爱,又有周王神祠,洞东半里有神真洞,洞中有石室三间,清洁明爽,实若蓬岛之居,俯身可入,前有深池,滴沥不竭,谓之龙池。
灵栖洞 在县西四十里,一名霞栖洞,洞极深邃,盛夏人或持火而入至深处寒不可禦,洞中水常泛溢,有鱼跃出。
九曲洞 洞上有清远亭,穴岸为洞,墁以砖石,洞之前浚沟九曲以泛觞,曰小兰亭。
鼋石 在县西十二里,相传鼋所化也。
平岩石 在县西北特峙平畴数百丈,古木盘郁,丛桂壁立,禽声谷应,秋香远播,奇观也。艾溪 在县西一里,承大同溪之水,至航头与西溪合流,至颜公桥与曹溪合流,至县南与清潭合流,至县北与周溪合流。
淤堨溪 在县东七里,承艾溪之水,至桂村与协儒溪合流,至翠口与翠溪合流。
翠溪 在县东七里,自岩峒山发源,与细坑朱村所塘诸水合流,抵金姑峰下,入淤堨溪。清潭溪 在县南十里,发源乌石山,与爽溪童源水合流,南入艾溪。
周溪 在县北十里,源出过浴山,与三溪之水合流,抵宋公桥,入艾溪。
协儒溪 在县东北十里,发源,过浴山,至仁桥,入堨溪。
湖神溪 在县东十五里,承淤堨溪之水,至山后与竹溪合流,至新市与五溪合流,至下坡与龙溪合流。
竹溪 在县东南十五里,源出长岭,入湖神溪。五里溪 在县东北十五里,源出过浴洞,南流至新市渡,入湖神溪。
龙溪 在县东二十里,发源岩峒,入湖神溪。大同溪 在县西二十五里,承寿昌溪之水,至盘山与清潭、松源、交溪水合。
常乐溪 在县南三十里,发源龙游山,至常乐桥与泉山水合,出兰溪界入于东阳江。
西溪 在县西南四十里,源出梅峰,至颜公桥入艾溪。
曹溪 在县西北五十里,发源玳瑁山,至朱监桥与赤源水合,流下马山之趾,入艾溪。
交溪 在县西六十里,发源魏驮山,至富阜与长汀水合流,过傅村与西溪合流,入大同溪。寿昌溪 在县西六十里,《旧志》云:一名大溪。龙潭 在县西南一里,俗名默山潭,尝有龙见,每岁旱于此取水祷雨。
吴潭 在县东五里,旧名香潭,旁有居民吴氏,故改今名。
何村潭 在县东五里。
新市潭 在县东十五里,宋时经行之处,叶氏居之,有市焉。
堨山潭 在县南一里。
泉井 在县南三十里,广袤一亩,有泉涌出,岁旱不竭,乡民竞以桔槔取之。
石井 在县西四十里,水从石窟中喷出,源源而来,溉田可百馀亩,若秋冬水竭,视之深二丈馀,下有玲珑石窍,深不可测,土人云:元至正间,尝喷出一朱漆器,视其底,有洪周二字,竟不知从何来也。
户部泉 在县北山下,宋元祐间,知县陈泽民游山得泉,味甘洌,甚爱之,后去邑,未几为户部郎。邑人思之,故以户部名其泉。
檗泉 在县西三十里檗山之上。
周池 在县北二里,广袤二亩,有泉自下涌出,虽旱亦然。
仙池 在县南三里南山之巅,广三十馀亩,其源混混,四时不竭,岁旱,乡民为机引水溉山下田数百亩。相传池有灵蜃,因名仙池,或云昔有人闻鼓乐之音,临池观之,见数人衣冠甚古,风彩飘逸,操舟奏乐于池中,忽不见,乃建祠池旁,号仙池岩贤圣庙,今废。
分水县
双溪山 在县北,为县主山,上有仙人迹石棋枰,下有甘泉寺、东岳庙,知县乐武诗云:千仞苍屏倚碧空,东西两岫画图中。王华仙去无消息,龙隐灵湫虎啸风。
玉华山 与双峰相联,泉如玉色,旧有玉华楼,宋时酒坊在焉,知县昌敏有:一镜青天湛玉壶之句。
黄潭山 在县北二里,堪舆家云此水关一邑风气,知县王僎游泮,相继率民垒石跨河,挽回二水入大溪,达洞江,工成,何云雁、陈鑨联登甲科,近年洪水冲溢,溪流复寻旧道矣。
天禄山 一名砖山,印渚溪绕其下,由县西北并于潜,昌化之水会于此。
白云山 在县二十里,上有三池,岁旱乡人祷雨于此。
劳山 在县三十五里,下有英公墓,俗名豪山。石笋山 在县北四十里,上有石,参差如笋,故名。
塔山 在县东门左,上有塔院,院存塔,废,旁有灵岩池,北与五云山连。宋学土邵忠立有记,知县王矿诗:珠树法华曾护塔,灵岩昙水旧通湖。此山为一县最胜之处。
庆云山 一名五云山,在县东南一里,唐长庆中,山有五色云见,故名。陈䌽诗:山凝五色檐楹外,莲映千层坐榻閒。
紫罗山 在县东十五里,唐罗万象弃官归,隐于此,筑白云亭居之。
秦游山 在县东十七里,相传秦始皇游天目山,庶民于此望山而朝之,又名参秦山。
中台山 在县东十里,上有庵,庵旁有田十里,如棋布然。
石壁山 在县东五十里,有洞如室,旁皆石壁,故名。
崤山 在县东五十里,峰峦环峙,约高千馀丈,山巅有池,葛元修炼之处。
慈山 在县南数百步,上有宣灵庙遗址。岩山 在县南文壁峰。
石柱山 在县南二十里,南山相对,各有石如柱高数十丈。
紫龙山 在县南二十里,上有三池,岁旱官民徒步往祷,山神掘地中土得生物为雨谶。马鞍山 在县南六十里。
凤凰山 在县北二十里,形如飞凤。
觉道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相传有二道士入
山修道不知所终,今壁上有人形二,晴日视之宛然。
圭文山 在县西十里,有徐球圭峰深处半云松之咏。
钟山 在县西四十里,洞泉下注。
九峰山 在县西十五里。
三峰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
主峰 在县西三十里。
笔峰 在县西三十里,一名菊峰。
蒿峰 在县西五十里。
白沙岭 在县东南二里,通桐庐界。
罗岭 在县东二十里通新城界,上有池,大旱不竭。
歌舞岭 在县南五十里,伍子胥避难于此,喜而歌舞,故以名。岭路通建德界。
塔岭 在县西五十里,路通淳安界。
桐岭 在县东六十里,路通新城县界。
胥岭 在县南六十里,上有子胥庙。
涌泉岩 在县南四里,下有唐令公庙,前有涌泉池。
千佛岩 在县东十五里,昔邑人方子容因母病,凿千佛于石,以祈母寿。
百圣岩 在县东十五里,其高为最,相传神鞭其峰堕落,又为梁明山。
云峰岩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四面如削,一峰宛在云中。
杨山洞 在县西北四十里,洞中可容四五百人,崖上乳滴如罗汉像、如莲花,相传昔有异人杨嵩隐此修炼,不知所之,床釜之迹至今存焉。钟山洞 在县西三十五里,幽雅可爱,洞泉不竭。昔有修道者居之。
后柏洞 在县西北三十里。
胥洞 在县南胥岭洞中,有泉不竭。
担石 在县东三十五里,旧传有郎将军者以勇力称,肩石至此,层叠成台,上有偃松十数本。柱石 在县东三十五里担石之东,石纹层叠,过者辄以木梗支之,云:健步。
天目溪 在县东一里,源出于潜县天目山,绕县境而南达桐江,宋《新定续志》云:溪可胜百觓舟。
前溪 距县二里,源出柳柏乡,经分水乡入安定,会于天目溪。
月溪 在县西三里。
伧父溪 在县东五里。
锦溪 在县东十里,有渡通桐庐。
邵舍溪 在县西十里。
双溪 距县三十里。
罗溪 在县西四十里。
印渚溪 在县北十里,有渡通于潜。
广陵溪 在县东六十里,源出新城广陵乡,故名。
钟潭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相传有古钟没潭中其纽犹见,渔人撼之莫能动。
黄潭 按《县志》:名横潭,在县东一里。
白沙潭 在县东一里。
千佛潭 即新功德水。在县西三十里安禅寺前,其水自寺坂田底透出,冬煖夏凉,甘美非常,不盈不涸。皇清康熙十年大旱数里,居民资为烹煮之用。
碧浦潭 按《县志》:名毕浦潭,在县东十二里桐分交界之地。
桐山潭 在县西十五里。
钱湾潭 在东北,按《县志》:在县东南一里。吴滩 河头滩 严滩
钱湾滩 逻逋滩 按《县志》:名罗浦滩。何滩 按《县志》:名何师滩。
落滩 以上俱在县东南。《旧志》:自县界天目溪南东流至桐庐二十四滩。《新志》:十七滩惟吴滩而下七滩隶分水,其他入桐庐。
百合池 在县东六十一里。唐上元中浲水奔注积成池。
严州府城池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本府〈建德县附郭〉严州府城池 西南临水,东北倚山。唐中和间刺史陈晟筑周十九里,宋宣和三年平方腊知州周恪重筑,缩为十二里二步。城有八门,东曰望云,南曰定川,曰安流,西曰安泰,曰和平,北曰嘉贶,东北曰百顺,西南曰善利。绍兴八年,知州董弅修筑,元因之。至正十八年三月,明兵从徽州下建德路,李文忠改筑今城。西北正东移入
三百五十步,正北移入八十五步,正南移出一百六十步,周八里二十三步六分,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门五:东曰兴仁,西曰和义,南曰澄清,北曰拱辰,西北曰武定门,各有楼,护以月城,惟北无月城。为铺四十八,东西北为城壕一千一百有五步。弘治四年,守李德恢重修。嘉靖三十七年,守韩叔阳遍筑敌台。万历五年,守杨守仁更修治之。崇祯十六年,以邻寇警,守胡崇德加砖五尺。皇清康熙年间守梁浩然重修雉堞城楼。
外县
淳安县城池 旧有城南枕青溪,北连冈阜,贺齐所筑。迄唐神功越四百八十九年。常为郡治,其子城周一里二百二十五步,今县乃其旧址。县西古城基则其外城也,然未有城,今四面皆楼阁,环围辟有四门。令洪英明、海瑞相继建楼,知县戴庭槐重修立扁,南曰青溪,北曰石峡,东曰严陵,西曰新安,存故迹也。
桐庐县城池 旧无城,四门栅栏俱近年建。在县西二十五里,吴黄武四年筑,隋开皇九年并县入钱塘,城废。贞观二十年,县移桐庐乡,其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开元二十六年,因水患复移县治于桐江口,其南门宋时名曰望杭,湮废久矣。明嘉靖四十三年,通判魏大用署县事,循旧址重建。至万历十三年,知县杨束赎地宏址筑石垒砖高建城楼三间,即为记以志之。崇祯十一年火燬。后知县曾守意重建,名曰迎薰,东门在县东马头。崇祯六年,知县梅际春建立城楼,名曰启明,西门在县西关帝庙前,名曰长庚,北门在县北孙家岭脚,宋时为东北通衢。嘉靖四十三年,通判魏大用署县事,建改拱极门,建置如旧。
遂安县城池 旧城在木连村溪北。唐武德四年徙今治,然未有城。明正德癸酉,流贼王浩八逼近,地方知县容九霄始申筑为城以禦之。万历二年,知县吴撝谦预备矿寇申借郡帑银二千八百三十五两,县帑银若干,江山县往年所贷银一千六百三十四两,其丁夫徵之,概县城遂成。广袤七百七十七丈有奇,为门五:东曰兴文,西曰靖武,南曰向明,北曰拱极,西南曰小西门,各建楼及窝铺于上。
寿昌县城池 城本在郭邑里,以屡有火灾乃徙县东人丰乡之白艾里。临小溪。明崇祯十二年,令阮振中筑周一里二十步,后徙复郭邑里,其城遂废,基址犹存然。今止建门有四:东曰兴仁,知县彭汝成建;西曰宣泰,知县吴蓂建;南曰向明;北曰拱辰,俱彭汝成建,各建城楼。皇清康熙十年令罗在位重修。
分水县城池 阻山带溪,四塞为固。旧无城池,但垒石为门四,各架楼其上,东曰迎恩,西曰纳祥,南曰来薰,北曰拱辰。明嘉靖癸丑,知县王矿建。
严州府关梁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本府〈建德县附郭〉乌石关 在城东十五里。
三河关 在城南四十里。
三元桥 在府治南正街以商辂中三元立坊,故名。
太平桥 在府治南正街。
福善桥 在府治东福善坊内。
吕公桥 在城西一里建苍山麓,是为徽宁处淳遂寿经行之要路也。当山溪之水直入大江,行者患之。明万历三十八年,知府吕因居民之请,先捐俸二十两为首倡,于是效义者集而成于四十二年。行者俱称为吕公桥云。
后历桥 在府治西放生池侧。
上路桥 在府治东南。
宣政桥 在府治南,知县侯康远建。
土桥 在府治东南。
仁安桥 在府治北一里拱辰门外。
字民桥 在府治南字民坊内。
狮子桥 在府治西二里和义门外。
佘浦桥 又名老虎桥,在府治东兴仁门外。知府朱暟修葺,后因洪水漂荡,桥毁去半,人艰于行。康熙七年,都督鲍虎捐俸大建石梁,旁置阑干,又造石虎四,勒碑为记,行人诵之。
风硎桥 在府治西北二里陪郭坞口,有亭八楹。
和平桥 在府治西北三里武定门外。
杜桥 在府治西四里岳庙东,杜姓建,故名。后圮。僧人德钦请于府县,持簿募众重建,有顾一明捐资独修,年久复倾。康熙八年都督鲍虎捐俸重建,比前宽,广上竖石栏,行者德之。
新宫桥 在府治南五里天宁寺山麓。
大郎桥 在府治东八里。
黛潭桥 在府治西十里。
寿禄桥 在府治东十五里。
大兴桥 在府治西北十五里。
绪塘桥 在府治西四十七里。
何峰桥 在府治西南二十里,何道崇建,改今名。
石母堂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明嘉靖间沈良辅建。
通会桥 在乌龙岭后五十里。
石桥 在府西二十七里,倪禄始甃以石,故名。流芳桥 在府治东北三十里胥村朱紫桥南。胥村桥 在府治东北三十二里,知府李德恢建。
龙源桥 在县西四十里,邵元僎等建,邵元春记。
近坑桥 在县西七十里,明嘉靖间邵珑建。盛家桥 在府治东北。
宣威桥 在府治东北。
招贤桥 在府治西三十五里。
乾峰桥 在府治东北三十五里。
石塘桥 在府治东北三十六里。
济川桥 在府治东北五十里。
渡息桥 在府治东北五十里。
金鸡窝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余廷清建。治平桥 在府治东北六十里,宋童天任捐田百亩以给修造。
和溪桥 在府治西七十里,景泰元年邵世良建。
嘉贶桥 在府治北拱辰门内,以近郡仓又名仓桥。
双桂桥 在府治东双桂坊内。
通济桥 在府治东南。
永通桥
马贺桥 在府治东南,马、贺二姓共建,故名。苔溪桥 在三都,去城西南十五里,为浙东通衢。明万历三十五年建,复于桥之西建一庵以护之。知府吕给扁题曰长虹,永镇莓溪宋氏共董理。
县治桥 在建德县前,明万历十一年知县俞汝为建,有记。并建石亭于桥左。
乌石渡 紫淇渡 俱在东馆下,风涛最险,时有覆舟之患,向无渡船。明万历四十年知府吕捐赀造船二只,分上下两渡,令其遇风覆舟协力相救,闲则渡人往来,仍置田六亩,每船拨与三亩,令各耕种收租,以作工费。
小里渡 在东馆下二里,明万历三十八年推官陆捐俸买田五亩二分零,地二亩五釐五毫,塘七分二釐零,收租以作工费。
建昌渡 在南门外西首,明万历三十八年推官陆捐俸买田三亩三分九釐二毫,塘六亩七分九釐六毫,收租以作工费。
马目渡 在府城西二十里,明万历三十八年推官陆捐俸买田四亩二分九釐四毫,塘三分六釐,收租以作工费。俱有石碑尚存。
东津渡 在县东南五里富春驿前。
守禄渡 在县东十五里。
胥口渡 在县东二十里胥口江内。
沈坞渡 在县南十五里。
石壁渡 在县南二十里。
盦里渡 在县南二十里。
石塘渡 在县南四十里。
三河渡 在县南四十里。
水南渡 在县西一里。
庙山渡 在县西五里。
宫装渡 在县西十里。
罾潭渡 在县西二十里。
朱池渡 在县西三十里。
杨溪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
小洋渡 在县西四十里。
白沙渡 在县西六十里。
罗桐渡 在县西六十五里。
铜关渡 在县西七十里。
淳安县
锦溪关 在县东六十里小溪,明嘉靖间添设。青溪桥 即百丈桥,宋知县陈煜建。
惠人桥 在龙山乡。
马岩桥 在安福乡。
县市石桥 东曰新桥、杜桥,西曰白塔桥、西硎桥,桥边旧院有白塔,故名。
蜀溪桥 在威平寨西北五里。
马踏桥 在县东一里,相传昔有仙人骑马过此,故名。
细桥 在县西半里。
轩驻桥 在县东五十里。
东溪浮桥 在县东五里,今废。易以船渡。桐桥 在县南十里。
龙涧桥 在县东北五里。
惠济桥 在县西八十里,即锦溪桥。按《通志》:在县西十八里。
武安桥 即宋西硎桥,邑人洪本美重修。聚星桥 在县南五十里太平乡,相传宋时有邵姓五人相继登科,故名。
魁星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知县汪贵建。以其地有魁星石,故名。
马坡桥 在港口镇北五里,知县汪贵建。按《通志》:在县南十五里。
平水桥 在文源二十里,知府朱暟、通判刘永宽建。按《县志》:在县南五十里,溪流峻急,府县创设木桥。
仙人桥 在邑西八十里。
东濠桥 在县南十里。
五龙桥 在县东北五里,旁有五龙庙,故名。沙溪桥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渡市。
沙湖桥 在县东南七十里,因湖名。
三会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旧有三会寺,故名。青山桥 在胡村,商辂建,方良臣移桥于山下。青云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宋进士胡棨建,孙胡坤修。按《通志》: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万花桥 在县西七十里万花谷口,邑人徐楚建,中书舍人吴瀛书。
虹桥 在县西七十里。
龙溪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
凤山桥 在县东七十里,潭头里人何梦溥重建。
佘坑桥 在县西宋村。
云源桥 在县西四十里。
端口桥 在县东进贤乡,邑人方子谟建。里仁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俗因沙涨呼沙渡桥。
太平桥 在县前市心街,一名状元桥,一名文明桥。
富溪桥 在县西富至渡。
通济桥 在县西八十里。
端平桥 在县东。
云峰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太平乡云村。安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名妥桥。
陆公渡 在塔航乃商民经行之处,昔虽有私渡,每每索勒。明万历三十六年,推官陆捐俸一十二两,置买民田三亩以充渡夫工食及修船之资,仍立碑于埠以示遵守,乡人称曰:陆公渡云。
青溪渡 在邑南,今有浮桥。邑人徐楚有青溪古渡诗。
召石渡 在县西十里龟石山。
安溪渡 在县西五里。
息航渡 在县西三十里。
云溪渡 在县西五十里。
富至渡 在县西五十里。
东溪渡 在县东三里。
赉爵渡 在县东十里。
港口渡 在县东二十五里。
灵祐渡 在县东南三十里。
茶园渡 在县东五十里。
小溪渡 在县东六十里。
厌口渡 在县东六十里。
横山渡 在县安福乡。
进贤渡 在县东北二十里。
塔航渡 在龙山乡。
茶园渡 在安福乡。
桐庐县
水关 在县东二里桐江口。
浮桥关 在县北五里。
柴埠关 在县东南二十里。
宝庆桥 在县南三十步,宋嘉定年县令赵汝惮建,桥成适改元宝庆,因以名之。俗呼为县桥。钱家桥 在县东,俗呼为徐家桥,因徐姓居其
旁。
太平桥 在县东后街。
进贤桥 在儒学前傍泮宫,明宣德间邑人姚惟可建,教谕陈钧等复高之,俗呼为新桥。凤山桥 在驿左,因面凤凰山,故名。邑人卢良能建。
翠微桥 在县西五里。
高石桥 在县南六里。
吴子桥 在县北十里。
龙津桥 在上航埠,一名逻逋桥,又名杨家桥。明洪武元年,浦水泛涨,有龙乘势入江,因改今名。至九年洪水冲圮,弘治年邑人王希哲、义民王孔昭捐资重建。
曹家桥 在县南五里,邑人王邦仁建。
华林桥 在县南八里,明嘉靖年邢玺建。丁桥 在县东北十三里,相传有丁丞相建桥以渡,后遂以名。
方家桥 在县东南十二里。
岩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桥当岩坞大路。明弘治间义民姚成甫建。
雾露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
双桂桥 在县西一十里绣峰村,邑人赵驩、俞演明永乐年同建,其年即同中,故名。
朝京桥 在县西三十里,当驿路要冲,诣京者必涉,故名。旧为洪水冲坏。宋淳熙年里人甃石重建。
象山桥 在县西三十四里,元至正间里人吴泽建。明弘治年圮于洪水。邑人姚敏、吴楷重建。端平桥 在县西四十里,明洪武间邑人吴彦申建。
下疆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按《县志》:名夏姜。上毕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明正德间判官张木重建。
柳浦桥 在县西二十里,宋迪功郎施舜建。登云桥 在县南二十里,地名剪溪。
白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
黄塘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
安福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上通建德下通于分要路,明弘治乙丑年义士柴溥率众鼎建。因圮复建,后又圮于洪水。正德间溥独力重建。万历三十五年又圮,王应德为首募建。皇清顺治十二年洪水坏,邑人柴文卿、王家臣、柴日芬、罗万募建石梁桥二洞。永新桥 在县西北二十三里,又名龙伏桥。圮于洪水。明洪武间邑人王举重建,改今名。香山桥 在县西二十三里。
大浦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惠济,旧以木为之。明正统年里人俞公亮始构石桥。正德年里人濮仕瞻重建。
潘舍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义民郭一行重建。
关山桥 在县西北二十七里,明弘治间致仕俞俊建。
通济桥 一名黑桥,在县西北二十八里。明嘉靖间圮于洪水。义官柴奕,里人俞廷祯、王相、金良甫等助银二百金重建。
小潘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
望仙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路入桃源。景泰间里人俞文凯建,桥面葛仙翁祠,故名。
遵化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宋端平二年袁甫建。
石青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明正统年俞子彬建。
降桥 在县西二十四里,明永乐年间何思敬等建。成化年圮。至嘉靖年里人何文英、唐佑重建。
木樨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塔山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并上木樨,俱宋绍兴间徐再五建。
落马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明正统年俞天麟、天秩建。马浦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按《县志》: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近江易溃。明崇祯年傅继川重建。皇清顺治年间又圮,吴德元修建。
月梁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桥湾如月,故名。朱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名朱家桥。元至元三年建。
板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世济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元至正六年里人姚寿翁建,学士欧阳公书并篆额。
袁阐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按《县志》:在县西
北四十五里,于、昌、分三邑之要路也,桥当溪险。明宣德年里人喻叔良建。皇清顺治十八年又圮,皇甫应谷募修。康熙十一年复坏。
潮入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按《县志》:在赤洲岭下,里人潘材于明隆庆元年重建,今坏。怡亭桥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里人吴叔镐、叔钢建,刻云:青山存古意,白发照初心。
独石桥 在县北四十里,里人吴仲高建,以独石为之,长一丈四尺,阔八尺,厚二尺,亦一邑之奇也。
巨源桥 在县北五十里,里人吴泌所建。镇南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明嘉靖年大市村邵万、邵蕡仝建,万历年邵士斗重建。
砖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
罗桥 在县东北四十里,邑典史闻礼建。常丰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钟山乡。
石洞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明弘治年袁文大建。
凝紫桥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元大德一年里人姚九一建。
龙门桥 在县西北五十五里,按《县志》:在县西北五十里,邑人骆希贤镌石以纪其事。
花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相传昔人于桥上置亭,饰以五采,故名花桥。
石坂桥 在县东二十里。柏浦桥 在县东八里,里人牛良贵等建。戴家桥 在县东邓家港内。
青云桥 在泮池左,明万历年包鹤龄以石为之。
大桥 在县东北十里上名金村。
汉兴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里人沈汉建。济川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宋嘉定年里人募义以石重建,今名雾露桥,在旧县。
继志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旧县之浦口。明万历年邑人罗昌龄建,后圮。崇祯年柴文炳重建。沈五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沈国新建。小浦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明永乐间喻公旻建,后喻廷芳重建。
堰下桥 在至德乡上焦山一里许往分水通衢。
保亲桥 在百浦内,里人赵懋经、保母建,明洪水坏。崇祯七年耆民华汝钿重建。皇清康熙八年复坏,子华本灏修。
新桥 在质素乡,向系木桥,洪水圮。濮定宣濮求谟修,又坏。里人濮继瑁重建以石。
永庆桥 在黄村浦口,明万历三十二年耆民王太初等建,有石碑记。
花浦桥 在黄村浦内,里人柴文炳建。
尚义桥 在至德乡,皇甫应复、应恒建。
渡予桥 在安乐乡长冈庙前,旧名香山桥,宋嘉定年建,后圮。明万历耆民俞朝旸为首重建,改今名。
曲江桥 在县北三十里宅里东庙侧,姚氏募众建,旁有一庙一庵。
求嗣桥 在县东十里,顺治六年耆民华汝钢建。
景云桥 在白峰阆,康熙九年闻好音为首重建。
小溪桥 在至德乡厚伦亭上首,皇甫瀚建。康熙八年皇甫一琩修。
安定桥 在县南柴川之上,皇甫杰为首重建。上航桥 向无渡船往来,雇渔船任其索取。明万历四十年知府吕发银十两,造船二只,又置田二亩六分,即令渡夫自种收花利为工费,行者赖之。按《县志》:在县西三里过白塔埠,里人郑访、戴熠造义渡航,今有渡田若干亩。
窄溪渡 在县东三十里,过新城绿渚。
下航渡 在县东南三里递运所前,此往来要津也。明嘉靖间知县吴绅建义渡船四只,又置江南曹家园沙凸上等处地一十二亩,为修理船楫之费,后被乾没。万历间知县杨束查出县丞胡士宾捐俸三十六两,买地六亩造义渡船三只,今有渡田若干亩。
浮桥渡 以上三渡向皆无船。明万历三十七年推官陆发银三十四两令本县买田五亩四分,地一亩于窄溪渡;又买田二亩八分七釐五毫于下航渡;又买田三亩二分六釐一毫,塘二分四毫于浮桥渡,各为募夫工费,勒石现存。按《县志》:在县北三里,宋时名里口渡,景定五年县令吴太古建桥船为之德。祐末宋文丞相溃军
数万至东溪,县令李友仁撤浮桥,遂废。自元迄今设舟以济,犹呼为浮桥埠,今有渡田若干亩。石下渡 在县东三里,过桐江驿前。
中航渡 在县南三里,今行人俱于上下二渡往来,此渡久废。
上步渡 在县北十里,过甜水。
旧县渡 在县西北十三里,过阆苑。
马浦渡 在县西北二十里。
河湾渡 在县西二十里,过绣峰村。
黄山渡 有二:一在县西三十里,过芦茨源;一在县东四十里,过桐洲。
清渚港渡 在县二十五里,过黄山港口。郭渚渡 在县西北十里,过常乐乡。
浪石渡 在县西北三十里,上通分水,下过常乐。
派溪渡 在县西北三十九里。
焦山渡 在县西北四十里,按《县志》:在至德乡有厚伦、淳风二石亭。
金潭渡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按《县志》:在至德乡,上有佛柱以镇之。
百浦渡 在县东南十里,过九里洲。
范驿渡 在县东南十三里,按《县志》:在县东南十五里,过九里洲。
舒湾渡 在县东十五里,按《县志》:二十里过九里洲。
东梓渡 在县东南四十里,按《县志》:名东渡,县东四十里。
孔家渡 在县东八里,过洋洲,义渡船,义官朱良相造。
潮逆渡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冻洲渡 在县北桐分界。
尖山渡 在县西北十五里,过黄村浦,进分水于潜,有渡田。
遂安县
钟义桥 在县南,宋邑士王总得建,捐田五十亩,永济庵僧人掌之,随圮即修,及庵废桥毁,返其田,仍为浮桥,夏溥记。寻复圮。明嘉靖间邑民王思洪倡义建桥墩土驾屋覆之,知县胡仲谟记。十八年大水墩屋尽坏。隆庆间知县周恪建木桥,邑人陆应龙记。寻又坏。万历辛亥知县韩晟修复石墩,驾板成桥,督工耆民王世麟、世凤赀助焉,邑人毛一鹭记。晟自为南桥赋,纪其盛。又置田以为修理之费。壬子大水复坏,自后仍用板桥,岁岁修易以为常。
烈桥 在县南百步。
劝农桥 在县东一里,按《通志》:在县西一里。龙渡桥 在县东三里,姜石安有诗。
珠水桥 在县东七里。
余村桥 在县东十里,以村名。
东亭桥 在县东二十里,明成化十三年通判刘刚,知县朱福建。
西涧桥 在县东二十步。
解林桥 在县东二十里。
捲龙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三桥 在县东二十里。
严桥 在县西十里,宋时邑人詹安建。
遮岭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
马仪桥 在县南十里,明景泰元年里人王智荣建。侄王伦因其废用石砌。
豹石桥 在县西十里,今废。
风沂桥 在县西三十里,旧名丰沂。元至元间以桥可风水,可浴,改今名。明天顺间毛希诚重建。正德三年毛彦恭因其颓用石砌。
蕃昌桥 在县西北十里。
黄村桥 在县北四十里,宋宣和间邑人詹安建,孙廷晖重修,建屋其上,邑人陆希和记。后圮。里人方灯用石捲砌。
罟竹桥 在县东南十里,四都胡进贤建。宋家埠桥 在县南五十里。
太平桥 在县南五十里,丰姓建。
禦安桥 在县西南五十里,九都余春建。万松桥 在县东三十里,里人童舜英建。乌沂桥 在县西四十里,邑人姜如海建,圮于水明万历元年,重建易以石。
龙峰桥 一名寿春桥。在县西四十里,明正统间耆民余公茂、徐士敏建,嘉靖间徐文谧重修。今圮。
利济桥 在县东三十里,里人童舜英建。西鲍桥 在县西三十里。
新桥 在县西三十里。
斗应桥 在县西南五十里,按《县志》:在县西六
十里。明嘉靖三十七年,丰润令余乾亨建时于桥下得石如斗,故名。
路口桥 邑人汪时和建,寻渐圮。明崇祯十五年毛广宗捐修,三门。皇清顺治十四年僧性遂募修六门,行者便焉。
三圣桥 在县治南三十步。
马石桥 在县西三十里。相传明太祖略地新安,过连岭至此旋师,于石间上马,因名。
汪家桥 在县西六十里。
登云桥 在斗应桥之下,御史余乾贞建。龙溪桥 在威山桥上。
威山桥 在县西五十五里,举人汪乔迁倡建。富春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淇县令严时理建。举人严化民修。
大岭桥 在县北七里。
贤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
浮桥渡 在县治南,因钟义桥圮设渡。
大路口渡 在县西十里。
塌溪渡 在县西四十里,明嘉靖三十年里人徐元潮募修。
中洲渡 在县西南六十里,旧有渡夫,今革。三渡 在县西南五十里。
罟网渡 在县东南三十里,路通西安,旧有渡夫,今革。明崇祯间余兼善捐田十亩造渡船木桥,往来便之。
寿昌县
爽溪桥 在县南十五里。
大同桥 在县西二十里。
山后桥 在县东十五里。
会通桥 在县西市中,跨西湖。
南溪桥 在县南一里,跨白艾溪,道通金衢。宋公桥 在县西二里,长一十五丈。
朝京桥 在县东南二里。
至仁桥 在县东五里。
七里桥 在县东七里。
翠溪桥 在县东南七里。
淤堨桥 在县东十里。
颜公桥 在县西十里。
广济桥 在县南十里,按《通志》:在县西十里。涌坑桥 在县东十五里。
硖石桥 在县南十五里。
永平桥 在县西二十二里。
排山桥 在县西南一十七里。
八鼓桥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置八石鼓于上,故名。
叶墩桥 在县南二十七里。
曲斗桥 在县西南二十八里。
周溪桥 在县北十里。
乾溪桥 在县东十八里。
梅川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
朱监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项村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檀村桥 在县南三十里。
珍石桥 在县西六十里。
玉虹桥 在县西南。
皆喜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
白沙渡 在县东二十五里,明万历三十八年推官陆某捐俸,买田二亩五分五釐收租以作工费,石碑见存。
南溪渡 在县西南一里。
白渡 在县东南一里。新市渡 在县东十二里。
淤堨渡 在县东十里。
航川渡 在县西十里。
分水县
顺安桥 在县一百馀步,邑人何云雁记。庆云桥 在县南一里。
分水坞桥 上卯坞桥
经坞桥 以上三桥俱在县北,邑人刘栋建。双桂桥 在县西一里。
西桥 在县西二里。
洞桥 在县西一里。
花桥 在县北二十里。
濯仙桥 在县西四里,昔有仙人濯足,故名。洪桥 在县西八里。
雏桥 在县西十里。
毕浦桥 在县东二十里,王舜卿记。
蓝田桥 在县北二十五里。
观桥 在县西三十里。
广济桥 在县西柳柏乡。
邵舍桥 在县西南分水乡。
陈村桥 在县西北生仙乡。
宝定桥 在县西北生仙乡。
锦溪桥 在县东十里,一名糁口桥。明万历三十八年推官陆某捐俸,买田一亩二釐收租以作工费。
印渚渡 在县北十里,明万历三十八年推官陆某捐俸,买田一亩,塘六亩三分二釐四毫,内拍塘一分为渡田之塘,收租以作工费,俱有石碑现存。
前溪渡 在县南三里。
白山渡 在县北十五里。
河头渡 在县东一里,一名天目渡。
花桥渡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