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卷目录
金华府部汇考三
金华府城池考
金华府关梁考
金华府公署考
金华府城池考
金华府关梁考
金华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一千五卷
金华府部汇考三
金华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金华县附郭〉金华府城池 旧周九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二丈八尺。宋宣和四年,知州范之才重筑,周十里,基三丈,面广三之一,高倍之。元至元间,诏天下堕城防,于是罗城尽隳,至正十二年,廉访副使伯嘉纳等仍其故址重筑,厚二寻有四尺,高二寻有一尺,周一万七千七百九十尺城,旧门十一,后窒其三。今存门八,东曰赤松,西曰迎恩,南曰清波,长仙通远八咏,北曰旌孝,曰天皇。皇清顺治十四年,孙丕承奉宪檄修城,垛堞凡二千四百五十有四,敌台十有五守望之,庐五十本镇,官兵司城门锁钥内,各为盘诘之舍,设炮石殳斨干戈壕,南因大溪以为险,北东西三面环城,凿河以为固,跨吊桥以通行路,故两浙城池惟婺为首称,但康熙甲寅后,以兵燹未及修葺,二十一年春,大雨颓坏有。至十馀丈者,郡守张公荩力为增缮,而防守加密焉。
外县
兰溪县城池 旧城周二里,三百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其门有四,东曰上门,西曰溪门,南曰迎麾,北曰北门。子城周一里,三百四十五步,久废。历代修筑,皆无可考。元季兵乱,城修于明初戊戌之岁,而改其东门为安政,南为明德,西为清波,北为拱宸,周七百八十馀丈,至乙巳夏城圮于水。于是金华同知冀权来总修缮之役,又辟小西门以便出入,厥后屡遭洪水,城西南二隅与城外之市皆没焉。正统戊辰有括寇之变,时浙江按察使佥事陶成谓是邑为要冲之地,不可不严守备。欲议修筑而无址可城,乃命伐木为栅,以补西南二隅之缺,东北二隅则因其旧而修之。至正德癸酉,守土者乃寻本城旧迹,尽出民所,侵砌石为陡,岸上为女墙,其三面则拆城内外居民阶墈等,石缉旧补,新以备不虞,又改刱南西北城楼,颇称壮丽。
东阳县城池 旧有土城,周十里,中为子城,岁久而圮。后嘉靖甲寅岁,倭寇豕突戊午,知县戴廷忞始筑石城,厚二丈,高二丈四尺,周一千三百三十五丈,旧建门四,东曰迎阳,南曰双岘,西曰瞻婺,北曰通江。邑人参议赵叶记。隆庆元年,知县陈应春修改东门为望岘,西为朝京,南为迎薰,北为拱宸,又四门,东南曰东岘,西南曰西岘,东北曰新安,西北曰水门,凡八门。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杨丕孟奉,
诏改修城垛,康熙十三年,甲寅寇乱,城悉坏。知县胡
启甲增修,二十一年久雨,城又坏,知县俞允撰重修。
义乌县城池 旧城周三里一十五步,建门五,东曰东阳,西曰金华,南曰秀川,北曰会稽,东北曰金鳞,岁久圮。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县曹司贤筑石门四,东曰金鳞,南曰南薰,西曰迎恩,北曰湖清,又建槐花门于东北,一改为拱辰门,一改为通惠门,凡七门。崇祯戊寅,知县熊人霖造七门敌楼。
永康县城池 旧城吴赤乌八年筑,周一里十九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宋绍兴间,城周三里三十步,门七。元初堕,至正十三年,环以墙,后圮。惟北倚山,南阻水,以为固。明崇祯十二年,知县朱露刱建东西二门,叠石为楼,东曰在德,西曰多助。
武义县城池 旧城周一里,一百八十步,宋绍兴间废,明崇祯十三年,知县冯玶筑石城,周十里八步,门七,曰镇东,曰来远,曰文兴,曰接龙,曰迎恩,又小门四。
浦江县城池 旧城周一里二百四十步,高一丈三尺,厚如之。至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县许河筑周五里一百二十步,建正门四,东曰迎春,西曰咸宁,南曰文明,北曰仙华,偏门五曰,小东门,小西门,小南门,小北门,又水门。
汤溪县城池 旧土城明成化十六年筑,周围
八百五十五丈,至嘉靖三十二年,知县刘以贞立石为式城。东门曰迎旭,西门曰通衢,南门曰履华,北郭阻山不通衢路,故不辟门。崇祯十二年,知县罗洪基改造城,用砖石封砌垛,高四尺,计八百六十垛,周围仍旧。
金华府关梁考
《府志》本府〈金华县附郭〉通济桥 在通远门外,去县治西南一里许。通汤溪达于衢州,元大德四年,西峰寺僧宗信募缘刱造未成。元统二年,浙东宪使徐奭奏请营造石墩十一垛头二所高出水面四丈一尺架木为梁,修亘七十八丈,广二丈四尺,覆之以屋,如其修广为楹。六十有四。明洪武三十五年,燬于火。天顺壬午年重修,嗣后递毁递修,至皇清初,知府张安豫捐俸首倡,功未就升去,至康熙癸卯重建,庚戌又被洪水冲坏中垛,知府吴翀及县令李锦重修,甲寅寇乱尽燬。知府张荩及县令王治国暂造浮桥以济双溪,水汇其下,西流入兰溪港。
弘济桥 在赤松门外,去县治东南三里许,通武义永康达于处州,旧名上浮桥,以铁索维,艚二十有四架板其上为梁临,跨梅花洞水长三十馀丈,阔一丈五尺。明成化十三年,知府周宗智重修,每舟往来必候撤板,人以为病。正德间,郡守赵鹤乃架木为二垛以通之,水陆皆便。皇清顺治三年,桥尽坏,九年,县令王世功重建,康熙六年,县令邢振岩修,九年,县令李锦加修。山桥 在县北三十里,两崖对峙,溪流折旋,桥翼然临之,城郭全景,宛然在目。
松溪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通永康县及温台处,长二十五丈,杨棚溪水经其下,年久倾塌,明嘉靖丙申,巡按御史张景捐俸重造,复圮。丙寅,分巡佥事李穟用石修完。
白云桥 即白田桥,在县东十五里,北山水经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天香桥 在县东三十里,东山水经其下。义井桥 在县东四十五里。
五里桥 在县东五十里,通义乌北,山水经其下,西南入大溪。
陶家桥 在县东五十里,北坑水经此,西南流入大溪。
旌孝桥 一名通远,在旌孝门外,通义乌,浦江下为石墩,上覆以屋山,桥水经其下,流入大溪。湖凌桥 在县东二十里,北山水经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含香桥 在县东三十里,北山水经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郭婆桥 在县东五十里。
义济桥 在县东五十五里。孝顺街,旧名正果桥,上架屋,下汇北山诸源,合倒流水入溪。皇清康熙四年重建,倍加完固,改今名以上,并通义。
乌东阳
小双溪大桥 在县东五十五里,十三都大湖坂前。俞家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杭慈溪水经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二仙桥 在县东十二里,赤松水经其下,东南流入大溪。
灵泉桥 即白泉桥在县东一十五里。
邢家桥 在县东二十里。
明远桥 即上目桥在县东二十五里。
协和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北溪山水经其下,南流入大溪。
拱极桥 即拱垣桥在县东,三十二里。
迎春桥 洞殿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康熙年间新建石桥。
高桥 在县南十五里,长沙堰水经其下,北流入大溪。
文明桥 即枝柳桥在县南二十里,南山水经其下,北流入大溪,并通汤溪。
杜家桥 一名弥陀,在县西一里。
长安桥 即黄泥桥,在县西十里,北山水经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西亭桥 在县西二里,北山水经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何婆桥 在县西五里,以上并通兰溪。
西来桥 即和尚桥,在县北二里。
登龙桥 俗名山桥,在县北三十里。
下坊渡 在县东十五里。
黄潺渡 在县东二十二里。
洪村渡 在县东五十五里。
何仰渡 在县东三十里。
含香渡 在县东三十里。
里浦渡 在县东三十五里。
范家渡 在县东四十里。
涨江渡 在县东四十五里。
孝顺渡 在县东五十七里。
下马渡 在县东六十里。
上叶渡 在县东六十五里。
何楼市渡 在县东七十里。
杭慈渡 在县东八十里。
连家渡 在县南五里。
张鼓槌渡 在县南七里。
潘家渡 在县南十里。
丁家渡 在县南十二里。
铺头渡 在县南十五里。
缸窑渡 在县南十五里。
后湖渡 在县南二十里。
沈家渡 在县南二十五里。
金颠渡 在县南三十里。
售溪渡 在县南三十五里,并接永康武义大溪。
酒瓶渡 在县西五里。
叶家渡 在县西十五里。
邵家渡 在县西十里。
高桥渡 在县西十五里。
筱溪渡 在县西十五里。
临江渡 在县西二十里。
白竹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巳上并接双溪。
兰溪县
官桥 一名庆成,在县西一百六十步。
北津桥 在北门外。
东坑桥 一名步瀛,在北门外一里许。
福民桥 在县西北城外浦口。
悦济浮桥 在县西门外,临跨衢婺二港,旧名中浮桥,宋绍兴中始作于江运使衍继成于知县江文衡有桥庄之田,以备修葺。元季兵乱废。明洪武初,知县贾文义重修,成化六年,知县李进又建,未久坏于洪水,以舟济渡。正德四年,县丞田中令民三里共作一舟,桥始复成,有保宁军节度推官沈唐老记。徐元重建桥记,浙江按察使刘釪浮桥记,章懋修悦济桥记,至万历二十二年,大学士赵志皋与邑侯叶永盛又重建,并置田数百亩,充缮修之费,明季废于兵燹,皇清顺治八年,知县季振宜重建,有记。
师姑桥 在县南门城脚,旧名平康,后更名文明。
延庆桥 在县十都官道上。
张公桥 在十都。
管家桥 在香溪中市。
石井桥 在香山西溪石井上。
豹峰桥 在九都。
香溪大桥 在镇南。
浦桥 在大桥西浦上。
石渠桥 在石渠溪上。
寺溪桥 在石渠下流。
牛石桥 在八都。
玉节桥 在五都。
小双溪桥
洪桥 一名洪恩。
黄坑桥 俱在五都。
豹公桥 一名炳文,在三都。
东井桥 在十都,宋咸淳间知,县沈应龙建。富春桥 在六都。八石桥 在上塘。
横路桥 在十五都。
杜岩桥 在纯孝乡。
舒观桥 在厚仁市。
石桥 在十六都。
保安桥 在焦石俱纯孝乡。
二接桥 在县西十五里,旧木桥,后易以石。赤溪桥 江永贵兄弟重建,张弼记。
杨公桥 在东溪上,宋时杨克悦建,故名。白格桥 在十七都。
杉树桥 在双溪口。
永昌桥 在永昌溪口。
长乐桥 在二十一都。
西场桥 一名西安,在二十都。
梅桥 溪桥 包家桥 俱在二十三都
和尚桥 在白山庙前。
兜率桥 在兜率寺前。
黄村桥 在黄村。
厚伦桥 在二十四都。
兴仁桥 在水月庵前。
张坑桥 在二十九都。
坦溪桥 和安桥 菰塘桥
永兴桥 午塘桥 朱坑桥 俱在太平乡。
寺埠桥 赤井桥 在大有溪上俱二十九都。
白沙桥 在三十都。
雅滩桥 在吓灵庙前。
万坛桥 在横山乡。
黄义桥 在三十二都。
郭家桥 在三十三都。
洞桥 在灵洞山下。
杨溪桥 石关桥 俱在三十四都。
板桥 在三十三都,僧可威建,明崇祯间冲坏,知县盛王赞重建,有记。
普济桥 《明一统志》在县北十里,宋绍圣中,维艚百艘以梁溪上,后更名望云,即今之女儿渡。张村渡 在县东二十里。
东溪渡 在县东二十里。
汪家渡 在县东二十五里。
万坛渡 在万潭溪上。
坞口渡 在忠祐庙前。
广济渡 在兰阴山下。
泸埠渡 在县西南十馀里。
张坑渡 在县西南十五里。
郑村渡 在县西南二十里。
游渡 在县西南五十里,以上皆在衢港。童家渡 在县西北十五里。
许家渡 在县西北八里。
普济渡 在平渡镇,即女儿渡,溪流至是东西二百馀丈,水甚湍悍。宋绍圣中,邑人刘思恭维舟百艘以梁其上,曰普济桥,后邑人刘藻、县尉李公彦。相继修治,又改为望云桥,废已久,今以舟济渡云。
泉湖渡 在县西北二十里。
香溪渡 在县北三十里。
三河渡 在县西四十里,以上在兰溪下流。椒石渡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梅溪渡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郭塘渡 在县东二十五里。
东阳县
玉带桥 在东岘门内,葛乔二太师住处。东桥 在县东半里许。
马厂桥 在县南半里。
乘驷桥 在县西半里。
北桥 在县北半里许。
沈家桥 在县西十里。
上朱桥 紫溪桥 东川桥
木衢桥
夹溪桥 在县东三十一都界台,新二邑高十馀丈,长三十丈,明嘉靖年间,耆民赵模造。沈胡桥 陆石口桥 任桥
官桥
北驭桥 《明一统志》在县治东,旧名碧岚,西岘山水所经。
黄麻车渡 在县西北十五里。
横溪渡 在县南四十二里。
麻车渡 在县东北五里,有木桥,康熙二十年,于桥上流里许,新设放生潭。
石检渡 在县东南七十里。
荆浦渡 在县东南四十里,有桥。
安定渡 在县东三十五里。
河头渡 在县北通江门外。
泗溪渡 在县东十里,有桥。
清潭步 在县东五十五里。
义乌县
兴济桥 在县东三里,西接衢严,南通八闽,北走杭绍,东至东阳台温等处,向为行人所便,旧有浮梁,曰东江浮桥,宋庆元三年,知县薛扬祖更以石建,嗣后递有修建。皇清康熙九年,知县于涟重修,往来者皆德之,今木栅仍坏,众视孔道,若为畏途焉。
碧波桥 在县北百步。绪湖之曲,旧名湖塘。香山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葛辞桥 在县北二十里。
霸亭桥 在县西十三里。
野墅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
义亭桥 在县西三十里。
鮕溪桥 在县东五里,元至治中重建。
登瀛桥 在县南一里,旧名南井桥,元至元五年建,明正统九年,知县刘同重建,改今名。新吴桥 在县西五十步市心,宋淳熙四年,县丞胡沃建,桥下置闸以节绣湖水利。
会善桥 在县西十五里。
均济桥 在县东二十三里,即谚云三里桥。野鸭桥 在县北一百八十步绣湖渠。
岘溪桥 在县南三十里。
八里桥 在县东北三十八里,改名迎春。下岩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三板桥 在县西四十五里。
绣川桥 在县南一里。
管婆桥 在县南五十步,碧波新、吴二桥水道所会。
文昌桥 在县西八十步,今废。
协恭桥 在县西五里。
洋滩桥 在县南十五里。
光明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
官清桥 在县西三十里。
梅溪前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梅溪后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彭三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五云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北浦江界。里方桥 在县西三十里,改名步云。
高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
刘公桥 在县东六十步。
泗州桥 在县东北五十里,入诸暨大路。临清桥 在分司前。
演溪桥 在县西北二十里。
酥溪桥 在县北三十里。
查林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
石斛桥 在县北三十里。
盘溪桥 在县东北二十三里,上通台温路。唐公酬桥 在县北四十三里。
航慈桥 在县西四十里入,金华界,原有渡。天溪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披云寺之左。湖西新桥 在县西二里。
彭城桥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荫龙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
杨义桥 在县南。
石基渡 在县东十九里,通东阳。
东江渡 在县东入东阳大路。
下步渡 在县南二里。
何家渡 在县西南二十里,入府城大路。盛家渡 在县西二十里何家渡南。
吴溪渡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洋滩渡 在县南十五里。
九里渡 在县西南九里。
永康县
仁政桥 在县东南三十步,旧名大花。元至元五年,改建以石,仍覆以屋,易今名。明景泰六年,浙江佥宪冯诚重建,未毕知县刘珂继成之,刑部侍郎缙云李棠记。正德十六年,屋灾,县丞李景轩葺,万历二十八年,知县戴启凤檄、施孟安、吕斌重修。
永宁桥 在县东南百三十步,旧名小花桥。元至顺元年,主簿赤盏荣祖改建以石,而易今名。明永乐驿丞胡义葺,弘治间,市民徐得铭重建。正德间,其子璋重修。
东桥 在县东北二百步。
西桥 在县西三百步。
梁风桥 在县东百步,明永乐十四年重建。永安桥 在县东一里。
诸杜桥 在县东十五里。
通济桥 在县东四十里。
下江桥 在县东二十里。
和尚桥 在县西北一百五步,一名小西桥。李溪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胡冈桥 在县东三十里。
沽陈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
龙窟桥 在县东北五十里。
苏溪桥 在县北五里。
朱明桥 在县北十五里。
杉板桥 在县北十八里。
新河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康熙二年重建。清渭桥 在县北二十三里。
街头大桥 距县二十三里。
平安桥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普渡桥 在县北三十五里。
岩前大桥 在县北四十里。
伏龙桥 在县北四十里。
水东桥 在县东北四十里。
檡木桥 在县南十里。
竑山桥 在县西十里。
五锦桥 在县西十里。
烈桥 在县西十里,明永乐十四年重建。杨公桥 在县西三十里。
西津渡 在学前。
青龙渡 在县西十里。
杨渡 在县西十里。
桐琴渡 在县西二十里。
当渡 在县东四十里。
李溪渡 在县东二十里。
李溪石步 在县东南二十里。
交溪石步 在李溪桥下。
厚仁上石步 在县东南二十里。
厚仁下石步 在县南二十九里。
仙溪上石步
仙溪下石步 并在五都。
武义县
文兴桥 在儒学东百馀步,明正德十三年,县丞陈有年建,万历戊申重修。
内白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旧名白水桥,县尹黄春有记。
长安桥 在县西一里十四步。
苦竹桥 在县西二十里。
三板桥 在县西十里。
郭桥 在县北十五里,旧名郭婆桥。
凤林桥 在县西三十里。
丁姑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近桥有丁姑九女庙,因名。
管公桥 在县西南十五里。
济众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普宁寺前。
妃仙桥 在县西四十里彰惠庙前。
西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泉溪寺。
白岭桥 在县北一里。
下浦桥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洪桥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杨公桥 在县东三十里,跨永康县界。
熟溪桥 在县南十里,又名石公桥,桥上架屋,后圮。康熙年间,知县李经邦重修。
潢稍渡 在县东五里。
白阳渡 在县东五里。
步渡 在县东七里。黄丝滩渡 在县东南五里。
化渡 在县西一十五里。
熟溪渡 在县南郭外。
胡舍渡 在县南一十五里。
陶家渡 在县南二十里。
南胡渡 在县南三里。
石仓渡 在县南十五里。
河渡 在县北十里。
牛佑渡 在县北十里。
叶长渡 在县北二十里。
蒋家渡 在县北十五里。
瀛头渡 在县东二里。
浦江县
南桥 在县南一里,临浦阳江水。宋元符中,钱尚书遹所建,广一丈九尺,亘三十丈,岁久水决桥坏。元至正间重修,筑堤三百馀丈,障水堤尽处,又建小桥以泄支流,明万历二十年,邑人别驾陈玉修。皇清康熙十年,邑人李如圭重修。
浦阳东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今废。
东桥 在县东一里。
王公桥 在县东十五里。
沙溪桥 在县南四十里。
寺桥 在县东南二里。
浦阳西桥 在县西南十五里,今废。
通津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公馆桥 在县南五十里。
韩西桥 在县西一里。
席场桥 在县北三十里。
戚村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
孝门桥 在县东三十里,浦江未置县时,地属义乌。
定龙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明万历年间造。
汤溪县
永济桥 在县西五里。
表忠桥 在县南十五里,忠烈陶公庙后。嘉会桥 在县西十里。
白渡桥 在县西十八里。
白龙桥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明万历甲申年,知县陈茂鷟始创石桥,汪文壁有记。
絣塘桥 在县东十五里。
芝溪桥 在县东北七里。
六渡桥 在县北三里。
官桥 在县西十五里森琳湖畔。
郦村桥 在八都后、溪,金聘造其时遇仙。王稍官渡 在县北十三里。
柴埠渡 在县北二十里。
双港渡 在县北十八里。
元潭渡 在县北二十里。
青草坑渡 在县北十七里。
青阳渡 在县北一十五里。
叶湾渡 在县北二十里。
杨埠渡 在县北二十里。
邵家埠官渡 在县西北十八里。
金华府公署考
《府志》本府〈金华县附郭〉府治 在子城内,唐宋相仍,元时乃置浙东宣慰司于此,遂迁婺州路治于宋通判廨宇故址,即今府治也。明成化弘治中,知府李嗣、周宗智、韩焘相继修葺,其制中为正堂,左为军器库,右为昌济库,东为经历司,西为照磨所,翼以六房。兵房之西北为架阁库,其后为司狱,司堂之前为露台,为甬道,又前为仪门,为大门堂,之后为川堂,为退省堂。万历乙亥,丰城黄焯守郡改建。知府宅于后堂之北创楼五间厅堂五间并左右穿廊其东宅,西轩仍旧。丁丑王懋德守郡重建仪门,移大门进一十馀丈,东偏为亲贤堂,又东左为土地祠,修砌左右廊墙,面南临街,为屏墙。皇清顺治三年为兵火所焚,十年知府夏之中重建。
府正厅三间,扁曰忠爱堂,今更名宣化宅,在正堂北,东西耳房二间,后堂三间,扁曰义理,兼制之堂,穿堂三间,戒石碑铭一座,今燬。东西吏房二十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军器库一间,架阁库一间,今燬。
经历司 今移造清军道基址。
照磨所 在仪门外左。
分守金衢严道公署 按《通志》:驻劄金华府。清军厅 在大门内,左宅即在堂北。
管粮厅 在大门内,右宅即在堂北,头门外,西南隅新建大观亭。
察院行台 在府治东北,乃宋之州治也。布政分司 扁曰端表堂,在府治西北,明正统间,郡守蒋劝奉例创建。
阴阳学 在府治前,宋明远楼故址,今废。医学 在府治西二里,今废。
僧纲司 明洪武十五年,设官旧寓于无相寺。道纪司 明洪武十五年,设官旧寓于元妙观。永济仓 按《通志》:在府治西三百馀步,宋贡院故址。
金华县治 在府治西二里,旧在府治东,唐开元中,刺史梁猷徙建今所。宋皇祐元年,知县沈振重修,邑人唐仲友记。元及明因之,宣德八年,知县郭瑛建门廊,弘治间,知县曹敩、林钊继建。正堂曰宣化,后堂曰弦歌,改素丝,修撰李旻记。万历四年,知县张名藩重建,内衙厅三间,厢房各六间,重修大门。及外屏墙,额曰长山古治,谯楼在县二门左,申明亭在县门外左,旌善亭在县门右,今废。
转运司衙 在县治东三里许。瑞安坊,宋转运官行部公寓。
录事司 在县东二里许廉访司南,谯楼北右偏。元至元十四年,改州为路,循例建司,割大云乡隶之。
预备仓 五所,按《通志》:东仓在孝丰镇,西仓临于江,南仓在金钱寺后,北仓在县北关,中仓在县南。
惠民药局 按《通志》:在县南百五十步。
外县
兰溪县治 宋宣和初燬于睦寇,知县舒邦弼建,元升为州,大德中,同知郭浩重建,泰定初,知州崔云翼新而拓之,学正王奎记。明复为县,洪武间,知县贾存义重建,成化间,知县范希瑊、唐韶增修,弘治九年燬。知县许翱重建,万历六年知县张新重建,正厅、谯楼在县二门,申明亭在县门外左,旌善亭在县门外右。
县丞署 在县南五步。
主簿署 在县西十步,今裁废。
典史署 在正堂旁。
灵泉巡检司 在香溪镇。
龙岩巡检司 在双牌村。
香溪镇税课司 按《通志》:在香溪市。
平渡巡检司 在纯孝乡十都,地名女埠。察院行台 在县治东十五步,明洪武初建,为按察分司,后改浙东道,又为察院,今废。
布政分司 旧在城隍庙西,即元之千户,所废,为桑枣园者也,明嘉靖中,知县黄堂移建于治东五步许,即县丞、主簿、典史旧宅基,今废。按察分司 在谯楼东南,今云府馆者,即此。阴阳学 在三皇庙侧,宋酒务故址。
医学 在三皇庙。
惠民药局 按《通志》:在医学左。
僧会司 旧于僧官所居署事。
道会司 旧于道官所居署事。
际留仓 按《通志》:在幕厅东。
预备仓 按《通志》:中仓在县东二里,东仓在紫岩乡功塘,南仓在紫岩乡皂衕,西仓在甘棠乡长冈,北仓在铜山乡石阜。
东阳县治 宋宣和四年,知县裘移忠重建,邑人张志行记,元燬。至元十五年,县尹王世英重建,泰定四年,县尹赵钟修,明永乐元年,知县詹奎彰益加修拓。天顺二年,缪樗重修。皇清康熙十三年,寇乱几燬,十四年,知县胡启甲重建。正堂谯楼谯楼,即县治之大门,申明亭在谯楼外左,旌善亭在谯楼外右。
永宁巡检司 在县治东五十里永宁乡,旧名茶场。宋绍兴十年,知州周纲奏建改名。明洪武二年,知县吕崇虎重建,后徙县西。
布政分司 在县西门内,今圮。
按察分司 在县东明洪武三年,知县吕崇虎建,今废。
府馆 二处在城隍庙之东西,今并废。
阴阳学 在县治南。
医学 在县治南元三皇庙内,废。
惠民药局 按《通志》:在医学侧。
僧会司 在新安教寺。
道会司 在崇真观。
预备仓 四处。
际留仓 按《通志》:在县东南隅。
义乌县治 宋大观四年,知县徐秉哲建,宣和四年,知县裘移忠重建,南渡后知县黄袤、叶蕃、张康、徐正卿、吕浦、赵必升皆相继新之,元至元十四年,县尹萧玉重建,皇庆元年,灾燬。二年达鲁花赤黑汉又撤而新之,邑人宋叔麟记,至正间又燬于寇,明洪武二年,知县张永诚充拓旧基重建,王袆记。正统间,知县刘同、县丞刘杰相继重建,朱肇记。成化十五年,知县赵溥修,嘉靖十五年,知县胡橒重建仪门谯楼。二十一年,知县梅凌云重建,至皇清康熙十三年,正堂燬。知县辛国隆重建谯楼,即县之大门,申明亭在谯楼外左,旌善亭在谯楼外右。
布政分司 在县治东,明。正统五年,县丞刘杰即旧税课基建,十年知县刘同徙今所,久废。按察分司 在县治西,明洪武二年,知县张永诚建,正统七年知,县刘同重建,嘉靖二十六年,知县杨东迁于旧儒学基。
府馆 在布政司西,今废。
阴阳学 医学 并在县治西。
僧会司 寓大安寺。
道会司 寓东岳庙。
际留仓 预备仓 按《通志》:并在县西二百步。
永康县治 三国吴赤乌八年创建,唐武德间,置丽州徙县治于城北,八年废州复县,宋宣和间寇燬,绍兴间,知县强友谅、宋授相继修缮,嘉泰元年,知县陈昌年、尹穑复增葺焉,元至元间燬,达鲁花赤沙班、县尹范仪拓其址而重新之。至正间又燬,明洪武四年,知县吕兼明创建,后
宋颙魏廉继修,正统间又燬,知县何宗海重建,成化间,知县高鉴新谯楼,嘉靖十三年,知县洪垣重建厅事。皇清顺治八年,知县张祚先重建。大堂、露台,康熙八年间,知县徐同伦重修宾馆、大堂、穿堂、谯楼,十八年,知县谢云从捐建内省堂、冰心厅、稽古楼、观德厅及两廊楼房、赞政厅,县丞沈晟建饮冰亭、惜阴斋、仪门、并葺、怀保堂,典史张奇新建内署三间、谯楼,即县之大门,申明亭、旌善亭并在仁政桥东。
典史署 在县北七十六步。
孝义巡检司 按《通志》:在县灵山,旧镇守百户。之署,明洪武七年建,今革。
察院行台 即兴圣寺故址,小分司在其东,明嘉靖十五年,知县甘翔鹏撤寺新建。
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府馆址,明正统二年,知县叶应诚建于儒学左,弘治四年,知县王秩改今所,嘉靖十一年燬,十二年知县洪垣建,今圮。按察分司 在县东,明洪武三年,知县魏处直建,以待御史之行部,后建察院而司废。嘉靖三十三年,知县史朝富改射圃,四十五年又改射圃为社学。
府馆 在城隍庙左,明成化四年,知县高谊建,弘治四年,改为分司,嘉靖三十三年,知县杜廉重修,今圮。
阴阳学 医学 在城隍庙东。
僧会司 在上封寺。
道会司 在延真观。
际留仓 按《通志》:在县治后。
预备仓 五处,按《通志》:中仓在兴圣寺。
武义县治 在府城南八十里,唐初建,宋宣和六年,县令徐广重建,元至元十三年燬,二十七年,监邑岂台蒙古即故地复创。至元丁丑又燬,明洪武初,知县钱枢重建,二十四年燬于邻火,三十三年,知县赵果重建,正统十四年,复燬于括寇。景泰二年,知县李文重建,天顺三年,知县康颙建后堂,成化六年,知县陈琏建正厅,弘治元年,知县曾禄建幕厅,十一年,知县胡琇重建后堂,十二年县丞潘棠建吏廨、谯楼,即县之大门,申明亭在大门外左,旌善亭在大门外右。布政分司 在县东,今废。
按察分司 在县西一里,今废。
公馆 在县西,明正德间,县丞潘棠建。
府馆 在县西,明弘治间,通判施尧臣建。阴阳学 医学 今俱废。
惠民药局 按《通志》:在县治东。
僧会司 在法云寺。
道会司 在天齐宫。
际留仓 在仪门东。
预备仓 四处。
浦江县治 在府东北一百一十里,宋绍兴十六年,知县蒋枢建,咸淳元年,知县王霖龙增修。六年知县王安中建,公惠堂元至元二十九年。县尹赵泰重建厅事、仪门、谯楼、吏舍,大德九年,县尹蒋恕重修,后至元二年,县尹林以任,至正三年,知县张悦相继修葺。明洪武三年,知县张希颜,正统六年,知县丁锐,相继重修。成化十五年,知县秦蕃增新之。正德七年,知县邹睨修建。皇清顺治四年,知县韩文明重建。东西六房,康熙八年,知县毛文野重修谯楼,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张时泰重修衙署、谯楼,即县之大门,申明亭在谯楼外左,旌善亭在谯楼外右。
杨家埠巡检司 在县东四十里,今废。
布政分司 在县治南一里,明正统六年,知县丁锐建,成化十二年,主簿高显,隆庆四年知,县周点,相继修之。
按察分司 在县治东一百步,明洪武三年,知县张希颜建。
府馆 在县治南一里白佛东。
阴阳学 在三皇庙。
医学 在城隍庙侧。
惠民药局 按《通志》:在县南石桥下。
僧会司 在县治南圣昌教寺。
道会司 在县治南东岳宫。
际留仓 二所,按《通志》:在东西两庑下。
预备仓 二所,按《通志》:在谯楼之东西。
汤溪县治 在府治西南六十里,明成化六年,知府李嗣以其地僻阻,奏请析龙游,东鄙金华,西鄙兰溪,南鄙遂昌,北鄙建县。明年辛卯六月,宋约来知县事设治于官山,淳安商辂有记。皇清康熙年间,知县张元会重修,申明亭在县头门外,东旌善亭在县头门外西。
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南五十步。
按察分司 在县治东南五十步。
阴阳学 在县南二百五十步。
医学 在县南二百五十步。
僧会司 在县东五十步。
道会司 在县南一百步。
际留仓 按《通志》:在县治西南。
预备仓 按《通志》:在仪门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