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百四十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四十八卷目录

 南昌府部汇考二
  南昌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八百四十八卷

南昌府部汇考二

南昌府山川考二

   《通志》《府志》合载丰城县
罗山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东接尧山,晋罗文通学道于此,因名。山巅有池,冬夏不竭,一名池山。
杯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周回百里,形如覆杯,丰水所出。
尧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相传,尧时,洪水不没,一名尧峰,岭上有尧坛。
槠山 在县东六十里,产槠木,有盘石可坐百人。徐孺子读书台在焉,旁有三角山,中有石殿,王、郭二仙尝憩于此。
始丰山 在县南七十里,高三百丈,道书号三十九福地,有药臼、洗药池,各二,池旁石上有虎、犀牛、马迹,石壁上有白玉蟾影及手书江右福地。南唐徐锴有记。
白马山 在县治东南十五里。俗传,晋世有三神,乘白马于此。乡人祀之。
澄山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产茶,下有水,澄澈,土人取水造曲,色如丹砂。一名孤山。龙门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峻峭奇绝,前有七宝峰,傍有龙湫。
凤凰山 在县东九十里。晋升平四年,凤凰将九雏,见于此。
矶头山 在县北十里,关锁水口,为一城屏障,俗称为龙头山。按《县志》:上有曲江亭、三贤祠。梅仙山 在县西大江岸十里。世传,梅子真隐此,纵横各十丈,列植古松,下有丹井。
鹄仙山 在县东九十里。俗传,晋世有道者,乘黄鹄于此飞升。
后乌山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俗名候夫山。曲江 在县矶头山之滨,形如半月,中分三潭。岸傍居民缭绕,榆柳成行,水波之艳如荡金碧。渔舟上下,宛然画图。旧传,宋隆祐太后以金花投潭祈风,故又名金花潭。
剑水 源出章贡,径清江绕县,折而西北为剑水,一名剑江,又东流入鄱湖。
富水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源出罗山,东流会丰水、槎水,入于剑江。
丰水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源出杯山西北,流绕剑池,会富水,至小港口,入章江。
槎溪 在县南缑峰,发源西流,经黄金桥入文江,过黄沙、沥乌、石冈,随地筑堰三十馀所,利灌溉下流。会富水,入于剑江。因晋范太守宁得灵槎于白石墓,故以名溪。
杭溪 在县西介山,发源历杭桥,汇于药湖,又会筠湖,与剑江合。
隐溪 在槠山之南,流至槎溪桥,与横江诸水合,历湖茫、温沙、郭合、雩韶水,入剑江。
蛟湖 在县西十五里,源发剑池东北,流五里许汇为湖,流入长乐港,灌田数百顷。
莲花湖 在县北五里,水流绕县治前,即腰带水。
平港湖 丰富相接,县水所钟。
药湖 县北宣风乡,周回四十馀里。
铜湖 在县东二十五里,上通丰富二水,下接抚河。
龙雾洲 在县北四十里,中皆橘林。旧传,宋世有渔者,于断岸得一金钟,博识者,谓为宣和,故物。按《县志》:有上洲、中洲、下洲,延袤二十里。苦竹洲 在县上游十里许,其洲多竹。梁广州刺史萧勃将欧阳颜军苦,竹洲陈霸先遣周文育帅师禦之即此。
龙湫 在县西南三十里,众峰深坳处,内有蛰龙积雨焦枯水无,登耗中,有石色深黑可琢作砚。
给事泉 在县西南八十里智度院,泉清浅甘寒。宋绍兴间,胡给事安国与子寅偕来寓居,爱其泉美,常汲之,故名。
孝感泉 在县西南八十里,圣乘院内。宋绍兴
元年,少卿曹戬寓此,其母喜茗饮,初,无井,戬斋戒虔诚祝,斸地尺馀,泉忽涌出。人以孝感,目之。剑池 在县西南三十里,晋雷焕掘狱得龙泉、太阿二剑处,有石函长踰六尺,广半之,俗呼曰石门。
梅仙坛井 梅子真尝窖丹砂于此井,水所渍多化为禹馀,粮土人呼为石中黄。
矶头湾 在曲江南岸。
化龙潭 在县西南七十里,相传潭中有龙,岁旱祷焉。
进贤县
坛石山 在县后,相传辟县时,得断石,有尉迟恭监修五字,其山乃县治之根抵。
麻山 在县南二十里,上有麻姑坛,遇旱辄祷于此。
金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山昔产金,其下有淘金井,在临川县境。
槲山 在县南,唐臧嘉猷隐此。其山木冬夏常青。
栖贤山 在县东七十里,唐抚州刺史戴叔伦寓此,因名。
角山 在县北七十里,山势棱峭,多觕石。港南山 在县南十里,其山平夷,旁即驿路,南接云桥,北通罗溪。
北山 在县北一百里,滨鄱湖,四周皆水,其土平夷,利耕作,居民千馀户。元,伯颜子中隐此。钟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一名上、下破山,二山临水破裂。元大德间,得铜钟十二。
渐山 在县西六十里,山有石壁,俗呼石仓,又有石如锁,贯石窍中,摇不可脱。山北属南昌县,宋于此置驿。
何嘉山 在县治南二百步,宋知县张嘉谋子赘邑何氏居此,因以何嘉名。
盘贤岭 在县治南三十里许。宋朱元晦与友人吕祖谦相遇,盘旋于此,因名。
长歌岭 在县南五十里,相传臧嘉猷与乡人宴赏处。
焚香岭 在县南五十里,高四十馀丈,周二十里。
仙鹤岭 在县西南十里。
雾岭 在县治南百步,环迤如带。元大德中,县尹赵铨凿为衢。
流岭 在县南二十里,有石泉流不竭。
敛足岭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相传昔有异人于此敛足而坐。
铜岭 在县南二十里,上有巨石如铜。
黄岭 在县东五里,有泉注于大蒲龙潭。罗溪岭 在县西二十五里,其麓有溪通鄱湖,多巨石。
北岭 在县东北十里,巨石奇峭,有泉水东出于洪源。
野塘岭 在县东南六十里,一名野塘峡,巨石若盘,西五十步,有泉利灌溉。
泉岭 距县四十里,顶有泉流于涧,冬夏澄澈。高崇岭 在县南五里,岭石形若卧牛,俗谓之石牛窝。
香炉峰 在县东南四十里,其峰状如香炉,时两将作,烟雾滃然,上有许旌阳祠。
梅峰 在县东南六十里,两峰对峙,梅子真尝憩于此。
仙鹤峰 在县东十五里,上有华盖庙。
双乳峰 在县北二十里。
仙坛峰 在县东七十里,有仙坛在其顶,岁旱祷于此。
拜虎冈 在县北二十里,孝子包实夫拜虎之所。
大歇冈 在县东八十里,下接小歇冈。
赤冈 在县东三十里,土燥而多赤色。
望夫石 在县西钦风乡。
大石矶 在县东北三十里,其矶随水消长,顶有巨石。
三阳水 在县北六十里,源自南阳洞,阳武阳流入于鄱阳。
院泽水 在县东南五里,源出槲山,汇于臧溪湾,旋九曲,入鄱湖。
优游源 在县西六十里。其源自槲山来,下注臧溪,复流与通济桥水合,西有泉井,唐臧嘉猷所凿。
看源 在县东七十里,两山之间,其水亦从槲山发源,下与臧溪水相合,出通济桥。
芦蒿潭 在县北八十里,其水通临川县,积烟
山龙穴。淳熙庚子。旱,舟人见五龙升降其间,翌日乃雨。
龙潭 在县东十里,水泉清冽,岸四旁林木森然。
龙马洲 在县北四十里,军山湖畔。
回龙洲 在县东北四十里,水由洪源来,流入军山湖。宋淳熙中,获白龟于此。
龙坑井 相传昔有龙潜伏其中,一日云雾四塞,雷电震惊龙,自井腾空。
灵阳观井 施真人炼丹之所。
东岳祠井 县东北百步。
麻姑井 在麻山石坛之下,又名白暨泉。大满井 在县东里黄岭下,东四十步。
阳和天井 在英山下湖中,世传井水与积烟山相通。
张道始井 在明心寺,水或五七年一涌。圣井 在旧麻姑观东,乃包真人显迹处。每风月澄明之夕,尝闻钟磬步虚声。
奉新县
登高山 在县治北,一名龙山下,有泉名冯井,井上有仓城,其岭平敞足以眺远。
越王山 在县西五十里。越王勾践伐楚屯兵于此,一作药王山。上有仙虎迹二,相传文萧彩鸾寄食邹,举家俄跨虎仙去,留丹砂一粒,以与主人,且遗以诗,后即其地为招仙观。
华林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半,属高安。其山三峰竦拔,高险奇秀,山腰李八百,石室上每有紫云如盖,一名浮云山,南有浮云宫及吴仙坛故址。元至正间,李普成、王普敬,明正德间,陈福一、罗长一,皆据此为寇。
百丈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冯水倒出飞下千尺,故名。以其势出群山,又名大雄峰,周回四十里。唐宣宗尝潜游至此题诗。
驻跸山 在百丈山西南半里许,一名车轮峰,以宣宗至得名。
陶仙山 在县南十五里,世传陶安公居此。芦茨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世传许真君于此折芦为矛,剪茨为镞,以逐蛟。
驾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上平坦。宣宗游百丈山后,驾回至此山。南有王见山、鼓楼冈,以帝经过顾问及,夕置更鼓故也。
晏嶂山 在县西,层峦高耸,四面如屏。
九仙山 在县西八十里。
古基山 在百丈山之东。
元秀峰 在同安乡山巅,有仙姑坛,云是李八百之妹。
迦叶峰 在大智院东,世传大智初开,山与僧说法,有名迦叶来此谈禅。
刘仙岩 在晏嶂山南,晋刘道成修炼之所,岩前石蹬,遇旱蝗于此祈祷。
野狐岩 在百丈山北,大智禅师说法化野狐处。
投龙洞 在华林山,本浮丘公游息处,号浮丘石室。唐明皇投金龙于此,因名投龙洞。昭宗时,里人费琯避寇于此,得明皇所投金简玉环,上有镂文八十六字。
李八百洞 在县南三十里,洞口甚隘,可侧肩而入,行数十步,渐高,其深莫测。相传,异人李真隐此,自称八百岁。高安县亦有李八百洞,与此相通。唐开元初,有孙天师于此藏道书,又名孙天师石室。
白水洞 在奉化乡金港,一名大洞潭,上有石,崖高十馀丈,飞泉喷泻如练。两旁县崖峭拔下,有石潭,深不可测,乡人遇旱祷于此。
邹公洞 在越王山之西邹。举得仙隐于此洞。风洞 在晏嶂山之顶,穴阔二丈许,直深莫测,中有风出焉。
磨剑石 在县东北小山下,片石横斜,上可磨砺,痕迹尚存。
锁石 在县东十里许,旌阳逐蛟至此,锁石以镇之。
丫口石 在县西六十里,一石分三尖,故名。相传罗、武二仙修道之处。
大义石 在百丈山,大智令众僧开田为说大义。
笋石 在大智寺之北,山后烂泥拗过峡处有二石对立,尖秀如笋。
试剑石 在县西八十里,有巨石中分,相向如削。旧传许真君逐蛟,尝试剑于此。
流觞曲水 在县百丈山西北。唐宣宗潜游至此避暑。凿石饮泉,萦回九曲,每曲置石墩为坐,
具有石梁以通往来。元赵孟頫书天下清规四字镌石壁上。
龙溪水 在县西二十里,源出越王山,萦回数里,南合冯水。梁天监中,获四目龟于此。
冯水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源发百丈山,至潭侧,深可载舟。又东行百馀里至县,跨水而治于其北,图经云汉。徙东冯之族于海昏,水因以名。华林水 出华林山,萦迂至县东冯田渡,与冯水合流而东。
马投潭 在县西四十里中会村,源出百丈山,流注干潭。世传,司马头陀于此潭赴水,即从头陀山寺后井中出,今呼为司马井。
浮云山丹井 在李八百洞前。
涂七公井 在县东六十步,涂七公庙前。初,七公卜徙县治为井七,布列市中,号七星井,今存其一。
刘真君丹井 在县昭德观,晋刘道成炼丹之所。宋元丰七年,苏轼过此,题云五月九日寓新吴,同县令李志中谒刘真君祠,酌丹泉饮之,即此井也。今井堙在月台上。
冷井 在县东立行坊蔬圃中,深三尺许。夏秋不竭,可溉田数十亩。每溪涨,井没其上,清彻如镜。盛暑中饮之,冰齿,故名。
剑井 在县南大泽村,井在石中。石横五尺,深六尺,彻底皆石,色纯紫。相传许真君于此试剑,透石遂为井。
汤泉 在县九仙山寿,圣禅院东,北官道傍,二泉涌出,一温一沸,上有亭。
靖安县
登高山 在县东南三百步,为学宫之案。葛仙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汉末楚人葛生隐此,有炼丹坛,坛之左有葛仙庵。明正德间,草寇立寨山上,即玛瑙崖是也。
桃源山 在县治西北四十里,其山势环耸屹然,壁立林木,香蔼飞泉,清激胜概宛若武陵。上有仙姑坛及龙须药臼、车箱等九洞,水石甚奇。唐校书郎刘慎虚尝居于此,号为孝弟乡,一云是宋支离翁刘子虚居址。
吴憩山 在县北五里,耸立于白云、绣谷二山之间,吴真君猛尝憩于此。
绣谷山 在县北五里,一名幽谷岭半,有瀑布,水如练。
石门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山有宝峰院,院有唐权德舆碑。
葛阳山 在桃源山东南,峰峦奇秀。
名山 在县西四十里棠棣都,深粤岑郁而地势奇险。
火燄山 在县东五里上安福都,形如火烈,其顶有白石,石上有巨人迹。
金城山 在县西北五里,马湖水绕其麓。华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
荆山 在县西八十里。
谌母峰 在县北十里,世传许旌阳会谌母于此其地。桃花夹径,林木森茂,上有石坛、炉灶在焉。
文笔峰 在县治东,高五六十丈,与县谯楼相对,宛若笔之插架。
白云峰 在县北五里,上有二峰,状如丫髻,每天将雨,云必兴于其巅。
宝莲峰 在县北四十里,宋绍圣初,真净禅师葬此,上有宝峰禅院。
双峰 在县西四十里,两峰巉秀。唐何葛飞升处,下有瑶坛、石炉,是其遗迹。
龙冈 在县西四十里,桃源山之东南,其山之名不可究。然峰峦奇秀,草木蓊郁,真为绝境。道书所载异人隐士,多出入于此。
宴坐岩 在县北四十里,宝峰寺之侧,其命名之始不可考。
桃源水 在桃源山,源出九洞。
双溪 水自毛竹山发源,一历南源达追里,一历象湖达桐城,二支绕县而流,故名双溪。大横溪 在大梓都宝峰寺侧。
石掌滩 在县西四十里,其水出桃源。南流五里入双溪。
放生池 在县廨后,宋邑人舒邦佐致仕,还,买鱼放生于此。
饮马池 在县西二十五里。相传是葛仙遗迹。泉井 在县西石马都上林,其泉望南东流。七井 在县案山,为火星凿井七,以厌之。法药井 在县法药院内,相传马祖凿池出水以饮疫者,故名。
税课局井 名曰行商之渫。
塘下井 名曰乡闾旧沐。
县南井 名曰花封思乳。
圣堂庙井 名曰感应神惠。
青龙井 在县前旌善亭侧,知县井一成命市人凿之,以足一方之用。
分司井 旧布政司无井盗贼攻县,副使吴一宽屯兵于兹,蓄米聚薪,为养兵计,时蒸暑热,恐兵士为水所困,命工治之。甃以砖石,一日而就,源泉涌出,清甘不泥,可浥可溉,兵士安心。今在至公堂后厅之左腋。癸酉季冬,太守李承勋巡视地方,按县至,分司命知县万,士贤撰碑铭书于井,圈以记其实。
武宁县
东延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山有古木,皆樗栎。重岩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岩峦幽险,人迹罕到。
血木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与宁州相属,山多赤木,故名。
柳山 在县南三十里,孤峰秀拔如卓。笔。唐柳浑隐此山读书,寻徵监察御史。后人因名此山曰柳山。上有涌翠亭、有石井、有读书石台及书院祠堂。山腰有观音阁、有龙岩、有佛岩,武宁八景曰柳浑精舍。
严阳山 在县南四十里,严阳尊者结庵于此。庵侧有泉二,泓自石出,石形如镬,名曰石镬泉,尊者常豢龙于此。岁旱祷雨,甚应。
玉枕山 在县北二百八十步,草木青翠,其形如枕,故名。山之上有喜雨亭,为武宁八景之一。伊山 在县北三十里,俗传有伊叟独居山中,织屦为业。偶石洞湫水涌出,一卵大如碗。叟得而宝护之。岁久,出一蛇,叟死,蛇成龙。洄涌沙石瘗之,乃去。八景曰伊洞龙湫,即其事也。
印山 在县治后,旧为民所,侵知县林孟机清查入官。
钟鼎山 在县西六十里,世传唐吕洞宾炼丹处。上有丹井石室,下建有玉清观。暑月居之,无蚊。武宁八景曰玉清丹崖,是也。
四望山 在县治西五百步,陟其巅县境之,山水俱在目中,故名四望。世传,宋李纲安抚江西,尝憩于此,立亭曰四望亭。
杨新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其山高大,与兴国州分水界。
修山 在县南三十里,山路修远,故名。
九宫山 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与湖广通,山县相连。世传有九龙降于池,故名。一云:昔晋安王氏兄弟九人造九宫于此;又云山自下而上高降九层,故名。其山上有瀑布,下有温泉,为西境之胜。宋方士张道清来住此山,建钦天瑞庆宫于上。今肉身犹存,谢枋得至此,有题咏。大孤山 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孤高绝险。丫髻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两峰并秀如髻。鲁溪山 在县东北升仁乡,山枕鲁溪之上。世传刘真人修炼处,有石如阙,门距丈馀,有大窦可容二三人并入。下趋三五级,泉水如沼,深几尺。涉水以进,高广如屋,堂可容百人。郁石盘错,酷似幡旌伞盖之状。飘绕其上,苍壁间杂蔚如绘画。左侧有石如台,上有像,如龙、如佛。左之上悬石,如钟扣之有声;右一石斜铺,上有町畦数段,蓄水不泄,俨如田亩。游者燃火深入,如由委巷,又有田十二段。石基诸像不可殚述,再前则阻以龙潭渊,洞下深,泉水上涌,不可复入。神童山 在县北十里,世传宋周天骥出此,举神童科,因名。山为县治,来脉有神童小庙。白崖山 在县南九十里,其山孤高峻险。双乔山 在县东二十里,双峰并峙,故名。三卷山 在县治南三十里,其山最高,下有羊肠曲径。
马鞍山 在县西一百里,其山形如马鞍。辽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雄据上游,为邑巨镇。梅崖山 在县东八十里,山最高峻。
香柔山 在县西一百里,一名香薷山,其山坦平,多产此药。
白石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山多白石。
武安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元季邑人胡绍远兄弟聚乡兵,于此立寨。
狮子山 在县东三里,山形奇怪,若狻猊蹲踞之状。崖上建有观音阁,可以备游览。
凤山 在县东五里,山形如凤,其色丹。
朱家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抵靖安县界,山路崎岖,旁有溪涧,不宜车马。
七里山 在县西一里,其山陡峻,瞰龙潭。不通行道。宋邑人玉山尉李宗道于山腰,凿石为道,以通往来。约七里许,舟行望之如线。岁久,崩坏。明弘治间,邑人盛如江移凿于下。
太平山 在县西九十里,宋章自然修炼得道,肉身尚存山上,建有太平宫。天旱祷雨辄应,与湖广、兴国州相连。
辽东山 在县治东三十里,世传丁令威化鹤处。
鸡笼山 在县北二十里,山巅有仙坛,前有古柏围,丈五六尺。有仙人飞剑遗迹,旧为祷雨处。飞洞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俗传卢尚书女于此飞升,鞋迹犹存。
金鸡山 在县东北,其石远望之若鸡。
三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下有三山堂。
天马山 在县治北,山高倚云。
石镜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面平,色黑,其形如镜,鉴物分明。
碛溪山 在县东北,山多石。入山六七里许,有古墓迹及石狮。世传甘罗葬此。
南皋山 在县东二十里,下有二塔,有古祠。毛竹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按《图经》:此山路塞。宋治平间,有余奭者出资募人凿道至烂泥坪,始通往来。
黄土岭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其色黄,故名。碎石岭 在县西三十里,山多碎石,故名。黄牯岭 在县治北五里,世传人多牧牛其上。谷树岭 在县治南百里。
盘岭 岭特起于中众山,盘结其外。
桃花峰 在县东三十里,世传丁令威修炼处。吴王峰 在县东南八十里,俗传孙钟种瓜处,上有吴王墓。
紫鹿冈 在县东三十里,俗传王子乔尝骑紫鹿访丁令威于此。
白鹿冈 在县南二里,俗传尝产白鹿。
青牛洞 在县东四十里,与紫鹿冈连峙。俗传丁令威尝骑青牛与王子乔邂逅于此。
雷洞 在县南八十里,一名雷岩洞,中尝有雷兴极灵,异人不敢入。
仙人石 在县北二里,石上有仙人足迹,石正黑而足迹微白。
梁口水 在县东一百里,源发黄龙山,流入修水。
凤口水 在县东北七里,其水发自三港,流入修水而东。
杨浦水 在县西南二里。
碛溪水 在县东二百步,其水发双山之北,流入修水。
涳滩水 在县东六十里。
修醴水 在县西十五里,源出大孤山,流入修水。
巾口水 在县东四十里。
东津水 在县西五十里,源出宁州东津山,流入修江。
蒵口水 在县东四十里。伊渡水 在县西五里。
义溪水 在县一百二十里。
腰带水 在县前三十步。
义浦 在县西南八十里,一名清江浦。其源出寄田,流五里入义浦,又二里入修水。
三港 在县东北三十里,流入修江。
孟家湾 在县东一里。
饶湾 在县西十里,豫宁县治尝建于此。丹沼 在桃花峰,俗传丁令威所凿。
青龙沼 在县东三里,尝有青龙出焉,上有足迹二。相传昔仙人至此,观神龙出入,又名仙人沼。
三洪滩 在县东七十里。乱石纵横,最为怪险。又有东渡滩、凤口滩、鹿角滩、徐滩、西滩、车头滩、涳滩、鹭鸶滩俱在县东。
新县滩 在县西三十八里。唐景云新迁豫宁县之侧,又有张家滩、梅濑滩、恶濑滩、抖擞滩、大湖滩、牛渡滩、芦陂滩、渠良滩、醴溪滩、桃林滩、影滩、新开滩、斜石滩,俱在县西。
羊肠滩 在县东四十里。
上泉 在县东北六十里,灌田一千馀亩。汾水泉 在梅崖山西,流至兴国州界。
苦竹泉 在县九十里。
龙潭 在县西一里,水深数丈。宋置放生池,于其侧有亭,潭岸有盘石,名龙潭石台。
仙人潭 在县西南六十里,深不可测。潭之上
有石壁,壁之上有二仙人影,水落石出,乃见。贞公井 在柳山之上。
石崖井 在钟鼎山。
宁州
南山 在州南二里,高百馀丈,穿石窦入,有龙王祠。下瞰修江崖,下有钓矶及玉溜石、积雪石,俱黄庭坚题字此山,排列有五对,州堂俗呼曰排衙山。
黄龙山 在州西一百八十里,与湖广通城县相连,一名辅山。高千馀仞,山顶湫中有黄龙,能致风雨,岁旱祷之辄应。吴世黄龙见,此时属武昌郡。
青龙山 在幕阜山之东,尝有禅师驻,锡能驯猛虎。
鹿源山 在州西八里,上有九峰。相传仙人常乘白鹿,出入其间。
大幽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中有金鸡桥,前后深渊幽涧。明万历初,盗伏其中,劫夺行旅,后剿平之。
大沩山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西通浏阳县,东通新昌县,南通兴国州。林木茂盛,昔号盗薮。明万历五年,设铜鼓石营守备于此。
凤凰山 在州北二百步,高二百馀丈,周广十馀里,其脉自西北来。元《大统志》云:峰峦挺秀,山势回旋如凤展翼,是以名之。谶云抱子有地接梅山,凤凰举翘过溪滩,即此山也。上有石台,曰凤凰台,平衍可坐数十人,重九士大夫登高者,多游焉。修江八景,此其一也。
梅山 在州治东五里隔安坪溪,山高千仞,根盘十里,数峰相连,若展旗状,有葛仙翁炼丹灶。许逊为旌阳令,常涉此溪往焉。相传有徐、王二仙女修炼台。
幕阜山 在州西一百九十里,与湖广通城县相连,高一千丈,广袤一百二十里。吴都尉太史慈拒刘磐兵于此,置营幕,因名。山上有石名系舟峰,有列仙坛、汇沙池、芙蓉池、海棠洞、仙人洞,晋葛洪著《幕阜山记》一卷。
旌阳山 在州之东,层崖壁立,截修水口。相传许旌阳逐蛟过此。
鸡鸣山 在州西五里,青峰峭绝,人迹罕到。每夜深风静,闻鸡唱若天鶤之鸣。山口有亭,山下有谒仙亭。
龙峰山 在州东四十里,峰峦参差,状类九华,下有龙峰院。
东乡山 在州南百二十里,峰峦丛翠于乡东,故名。
东津山 在州南二百三十里奉乡十六都,其脉自西南来,高数百丈,周回二十里。崇峦峻岭,状似飞鹅。晋吴猛居此,旧宅尚存,今丹霞观是也。宋治平间,里人余奭出赀募人凿道至烂泥坪,始通往来。
垒金山 在州南十五里,有高冈亭、飞龙阁、招黄台,深涧曲流,石门松径,号为一方胜景。北岭山 在州东南六十里,居驿道之北,故名。太湖山 在州西一百四十里,高一千丈,周回二十里,山岭有池,广六丈,泉流不竭。
逍遥山 在州南六十里,高一千丈,周回七十馀里。一峰名大尖,相传有赵、白二仙结庵于此修道,故名。
岛石山 在州西八十里,高一千丈,周回十馀里。上有李仙姑坛,岁旱祷之辄应。
湖海山 在州东南四十里,其山削直嵯峨,登厥巅,四望皆见。
顿笔山 在州西乡,状如顿笔。
摄仙山 在州西七十里,状如狮,中有三岩,岩各有穴,其下有龙潭。
巉岩山 在州西七十里,山有四十馀穴,每天晴,穴内风出,子午卯酉时尤盛。
桃峰山 在州西九十里,山有雷岩石、神像,天旱居民叩之即雨。
洞山 在州治东南六十里,安乡十四都,周回十馀里,中有洞山寺。
板山 在州西三十里,山有仙迹,号泥湖仙圣,旱雩,以泥涂其坛,即雨。
鸣山 在州西一百里,山巅有石窦,水常不竭,味甘,一作明山。
大阜山 在州西一百里,武乡三十二都,高峻耸翠,周广十馀里。
黄檗山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与铜鼓石对面,横列如嶂,中有异仙迹。
南屏山 在州西八十里,修水之上台,源之滨。
龙门山 在清水岩之上,有穴洞玲珑,宽广可通人行。
双泉岩 岩有二:一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岩口可容百人,内有石类狮左右二,石形如钟鼓,有池清泉澄澈,涝不溢,旱不涸;一在宁州东秦乡,其中幽邃,有水渟泓通武宁县之康、滩二岩。祷雨俱有应验。
清水岩 在州东北二十里,南岩有石室,方平高深,两旁嵌空,石乳异状,巨石中立,像如狮子,又有钟鼓石、龙麟石;北岩有石田、石盐、石佛、石禾、石粟,又多兰蕙。
灵石岩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武乡,岩结有庵,顶圆中空,状若悬磬,幽致可远嚣尘,高僧多隐其中,亦一方之胜景也。
叠屏岩 在州西一百八十里,修水之上。七台峰 在台源之侧。
龙冈坪 在仁乡古艾子国故地,今土城遗址尚在。
鸣水洞 在黄龙山东南,水行两石间,其高数十丈,直下声如雷,流十馀里,始达平田。
樱桃洞 在州治西一百二十里崇乡四十五都,宋黄中理筑书院于此,以延四方学者。石人洞 在州治西七十五里崇乡四十九都,洞口有石如人,岁旱祷雨者,以泥涂其首辄应。鸡冠石 在州东六十里。泰乡八都,形类之,故名。
云涛石 在修水上山谷,叔父襄所居处。拦江石 在浮渡桥修水中。
金钟石 在州西南二百里。武乡三十二都,状类钟,故名。
铜鼓石 在州西南武乡大沩山,石形类铜鼓。相传许旌阳逐蛟过此,石中有声,挥剑劈之,一石中分为剑劈状。今因其形胜,建守备营。神石 在武乡三十二都,上尖削可望一境,中空阔容万人,建有观,朝谒者甚众。
神石 在州治东二里修水下,周静庵遇神人于此,故名。
龙石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高八十馀丈,傍连大山,形如龙。苔藓若鳞,有龙石云崇之咏。挨人石 在州东南六十里,路旁高大如屋,下临深潭,过者畏之。
抱子石 在州东十五里泰乡六都,修水之滨,高七十丈,广五十步,上无草木。其前有二小石,高丈馀,屹然江浒,状如人,因名抱子。
穿石 在泰乡一都,去洋湖一里,屹立千仞,周回约一里。中有洞,空阔可往来旋马。古有仙迹。石柱 在州西南二百里武乡二十四都郁江口,周回二百五十步,屹如削成,柱下有神祠。石佛 在州西南三十里,高丈馀,宛若镌刻,往来者瞻拜,水旱居民祷之。
鹤源水 在州东北七十里,发源湖广九宫山下,南流与修水合。尝有群鹤饮集于此,故名。东津水 在州西一百一十里崇乡五十二都,发源东津山,经港口入修水。
杭口水 在州西五十里高乡三十七都,由小流柴潭杭桥入修水。
腰带水 在州北凤凰山下,为州血脉,又名秀水。南流折西,历鹦鹉桥,又西历三公庙,遂东折历升仙、高家、夏公诸桥,东湖市南、黄荆市东、望莲桥绕泮池,从伏龙桥出,合修水。其水迤逦萦带旋绕州心,一以镇压午山,一以毓灵士民,故谓之秀水,今故道淤矣。
杏花水 在州治之西一百九十里仁乡六十五都,发源幕阜山,经查田津直入修水。
安平水 在州东二里,发源毛竹山,经旌阳山麓,入修水。
东乡水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泰乡十九都,发源祥云山至赤江会武宁乡水,入修水。武宁乡水 在州西二百四十里武乡二十一都,发源大沩山,东流经龙崖,合修水。
鹿源水 在州西八里,发源鹿源山,经直港入东乡水。
百菖水 在州西北九十里崇乡四十六都,发源大湖山,北流经北村,入修水。昔有菖蒲生水滨,故名。
敛口水 在州东六十里泰乡一都,夏冷如水,其流环山口不见其出,故名。经杨湖口出,合修水。
梁溪水 在州东七十里泰乡二都,经小港出,合修水。
瀑布水 在州西七里高乡三十五都,自鸡鸣
峰西流入修水。北峰石上飞泉直下三十馀丈,经跨鳌桥,入修水。
冷暖水 在黄龙山,二泉相去仅数尺,一冷一热。宋时有僧合而为池,以浴疾者,多愈。又名泰清,盖泰清之地,亦有寒温二泉云。
大神滩 在州治东三里。
小神滩 在大神滩之东一里。
磨滩 在小神滩之东三里。
抱子滩 在州治东二十五里泰乡。
枣树滩 在泰乡六都。
北湾滩 在枣树滩之下。
高城滩 在州治西十里高乡三十六都,古西安城之侧。
洪水滩 在州治西九十里西乡六十七都,其右有毛岭山,山下有田三千馀亩,凿石浚水灌之,可为民利。
涛滩 在州西三十里高乡三十八都,滩声如涛,故名。
紫阳溪 在州西三十里高乡三十八都,七里双井下,旁有石侯祠、紫阳观。旧传,石侯神与观神争界,一夕雷震,画其地成沟,今俗称为天分境也。
七台溪 在修水之台,源分宁黄襄所居处。旌阳潭 在州东二里,深数百丈,相传有龙伏其中,又名龙潭。
石觐潭 在州西三十里高乡三十八都。月湾潭 在双井钓台之侧,有黄庭坚镌明月湾三字。
犀津潭 在州西五里,一名西津。每月夜风静,光景湛然。又云壁间有白石,状若月夜倒影于水,过客疑以为宝。盗凿而去,自是影灭,惟馀穴尚存。
层潭 在州西三十三里崇乡四十八都。神潭 在州西二十五里崇乡五十一都。石池潭 在州西四十里高乡三十八都。马祖湖 在州治西三十里崇乡四十一二都,相传唐马祖禅师往黄龙山。经此,后人因以为名,一名马子湖。
马家洲 在州南一里修水中。旧有山谷祠,文乃翁为记,今洪水冲发,废。
磨剑池 有二:一在州治东,隔修水一里许;一在州西二十里。相传许旌阳逐蛟,于此磨剑。泰清寒温泉 出黄龙山下,泰清之地,相去数尺,一冷一炎,有石亭在其上。
石壁温泉 在武乡二十四都,泉出如沸,气类硫黄,常有雾气上腾,冬月尤盛。有癣疥者浴之,即愈。修江八景,此亦一也。
白沙湾温泉 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武乡二十四都,其泉涌出如汤,人多以浴疥。
长茅温泉 在州治东南八十里安乡十二都,其泉仰出溪中如汤,砌有石池。
双井 有二:一在州南三十步,因面山有午水,对冲形家所忌,掘二井以收之;一在州西二十五里,宋黄庭坚故宅之南,溪心有井。二水味绝。胜他处。
义井 在州西三百步,其泉清冽,大旱不竭。宋时陈氏八百馀口同爨汲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