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四十二卷目录
滁州部汇考二
滁州祠庙考〈寺观附〉
滁州驿递考
滁州物产考
滁州古迹考〈坟墓附〉
滁州部艺文一
琅琊溪述 唐独孤及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丰乐亭记 前人
菱溪石记 前人
柏子潭神龙效灵碑 明太祖
滁州部艺文二〈诗〉
西涧 唐韦应物
西涧即事示卢陟 前人
秋景诣琅琊精舍 前人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宋欧阳修
丰乐亭春游二首 前人
忆滁州幽谷 前人
暮发滁阳 明徐中行
龙潭夜坐〈滁州作〉 王守仁
滁州部纪事
滁州部杂录
滁州祠庙考〈寺观附〉
滁州驿递考
滁州物产考
滁州古迹考〈坟墓附〉
滁州部艺文一
琅琊溪述 唐独孤及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丰乐亭记 前人
菱溪石记 前人
柏子潭神龙效灵碑 明太祖
滁州部艺文二〈诗〉
西涧 唐韦应物
西涧即事示卢陟 前人
秋景诣琅琊精舍 前人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宋欧阳修
丰乐亭春游二首 前人
忆滁州幽谷 前人
暮发滁阳 明徐中行
龙潭夜坐〈滁州作〉 王守仁
滁州部纪事
滁州部杂录
职方典第八百四十二卷
滁州部汇考二
滁州祠庙考〈寺观附〉
《州志》本州: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
厉坛 制与社稷同。
乡厉坛 有八,在乡村中,土人祀之。
表丰大王庙 明洪武改封为丰山之神。关帝庙 初庙建州治西仪门外,明万历末年,郡守孙森改建于西桥之左。
城隍庙 在谯楼西。
旗纛庙 在滁州卫内。
马神庙 在太仆寺西。
滁阳王庙 在龙兴寺右,明洪武初建。
李卫公庙 在州治西南,祀卫公,唐滁州刺史李德裕也。
土地祠 在州大门内。
二贤祠 在醉翁亭后,祀宋欧阳修、苏轼。阳明先生祠 在保丰堂右。
九贤祠 在保丰堂后,祀唐刺史韦应物、李德裕、李长夫、李公垂、韩思复、宋郡守王禹偁、欧阳修、张方平、曾肇。
冯公祠 父若愚子元飙,在醉翁亭左。
四贤祠 在九贤祠左,祀明太仆寺卿李一鹏、高倬寺丞王聚奎、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金光辰。乡贤胡庄肃祠 在州治上街。
余公祠 在阳明祠前。
江东祠 在梓潼观西,旧有殿湫隘,明嘉靖间重加修饬,庙貌为之一新。
李公祠 名嵩阳,督学御史在琅琊冯公祠右,原名放鹿园。
三贤祠 在梅亭之左。
五显庙 在督学察院西。
都土地庙 在州南门内之左。
孤山庙 在州西三十里。
广武卫祠山庙 在州西四十里。
祠山庙 在州东十里。
总管庙 在州北二十五里。
牛王庙 在州北三十五里张八岭。
关圣庙 在西桥之左。
城隍庙 在谯楼西,旧庙燬于兵革。明洪武初,敕封城隍为忠祐王。永乐十二年,重修。今其地为忠祐坊云。
三皇庙 在宋以前废,置不可考。元至元二十二年,始于通济桥东北建立庙宇。
马神庙 在龙潭之前。
丰山庙 在城西南丰山顶。
高皇庙 在州西南丰山侧。
柏子龙潭庙 在城西南三里柏子潭侧,旧名会应。
刚烈庙 在关城北门外,久废。
关山关王庙 在州西二十五里。
全椒县:
社稷坛 在县西南。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
邑厉坛 在县西北。
乡厉坛 在县各乡,久废。
城隍庙 在县西百馀步。
马神庙 在察院右。
土地祠 在县治内。
王文成祠 在奎光楼右。
朱文公祠 祀同文昌。
关王庙 在县右。
汉刘公祠 以春秋二仲上戊日支库银备祀。魁星楼 康熙四年,县令范开文建于奎光楼。春秋上丁日祀。
五显庙 在五通巷。
晏公庙 在县东门河边。
高皇庙 在教场圩南。
龙王庙 在县后河边。
三官庙 在县后河铺。
都土地庙 在县西门内。
三茅庙 在县西焦家巷。
汉皇庙 在县西十五里。
赵主簿庙 在县西二十里。
东岳庙 在县西南四十里。
胡侍郎庙 在千人会地方。
二郎庙 在县南门内。
火星庙 在县西五十里。
周湖庙 在县西七十里。
司徒庙 在县西门外。
张王庙 在县北五里。
护驾庙 在县东五里。
李家庙 郑家庙 蔡姥庙,在小湖边。周湖庙 在赵良坝,顺治三年土人募建。祈雨玉皇庙 在县西八十里求雨山。
来安县:
社稷坛 在县城西门半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城外二里。
邑厉坛 在县城北一里。
城隍庙 在县东南学宫之左。
马神庙 在城隍庙左。
土地祠 在县衙仪门外。
三义祠 在关帝庙后。
关帝庙 在县城隍庙左。
东岳庙 在县东门外二里,为迎春之所。龙王庙 在县南门外二里。
乌龙山龙王庙 在县西南十八里。
司徒庙 在县西北二百步。
清源真君庙 在县石固山。
祠山庙 二:一在县南二十里,一在北湖堡。八角庙 在县南二十里。
五显庙 在县水口集。
三皇庙 在县南一百步。
汉高皇庙 在县南五里。
大圣庙 二:一在县西南十里,一在县北二百步,废。
西齐王庙 在县南八里,久废。
寺观附本州:
龙兴寺 在州城中,《旧志》云:本兴寿院,周显德中改为龙兴。
开化禅寺 一名琅琊寺,在州南十里琅琊山。光孝禅寺 在州西南二里幽谷中。
龙蟠广福禅寺 在州城南十七里。
黄悦广福寺 在州东南四十五里,宋皇祐元年建。
葛城广福寺 在州东南五十五里,即庄严寺。明天顺间改今额。
蚕寨广福寺 在州西二十四里。
盈福广福寺 在州西北五十里。
新珠广福寺 在州西四十里,久废,明弘治间重修。
幽栖寺 在州西南七里,旧名黄草洼。
黄山寺 距州八十里,遗有保大元年石碑,年深剥落,不辨字迹。
上陵寺 在州西五十里,宋庆历间建。
九莲峰 在州西三十里马鞍山,文玺禅师住处。
龙华寺 在州西十里丰山后。
兴镇寺 在州西三十五里。
法华寺 在州南二十里蓼湖西南,宋嘉定间建。
双城寺 在州东二十里。
龙山寺 在州东十八里。
兴宁寺 在州北二十五里累子墩。
龙泉寺 在州西南三里柏子潭前。
西方庵 在州北门内十字街西。
华光庵 在城内钟楼后,即旧五显庙。
极乐庵 在州衙前之西,道严禅师初住静地。无量庵 在州西一里。
石莲庵 距龙华寺一里,开山为达苇和尚。永济庵 在州西一里,德修禅僧建关帝殿三间。
野渡庵 在小西门外。
准提庵 与野渡庵联。
地藏庵 在州西一里。
先觉庵 在州西十五里。
三元庵 在州西二十五里。
仙桥庵 在州西十五里。
药师庵 在州西三十里,明嘉靖年间建。胡家庵 在州西二十里关山下。
白云庵 在州西二十五里,遗有石碑二座,镌有天圣元年造五字。
龙亭观音庵 在州西三十里。
普贤庵 在州西二十五里施家集,宋天圣丁酉年建。
积善庵 在州西二十五里。
石龙庵 在州西二十里。
弥陀庵 在州西七十里树蓊径曲郡主脉山下。
大柳树观音庵 在州西六十里,延祐三年建。珍珠泉庵 在州西三十里。
天同院 在州西五十里,有全椒、金少参墓。泉水庵 在州西七十里。
护国庵 在州南门。
八福庵 在州南关。
宾丰庵 在州南关。
万福庵 在南关三里冈。
水月庵 在州小东门月城临壕上。
闻入庵 在州南二十里。
一宿庵 在州南三十里乌衣镇。
一真庵 在乌衣镇。
延寿庵 在乌衣镇。
赵村大圣庵 在州北十里。
尊胜庵 在州北二十里。
永乐庵 在州北十八里。
大士庵 在州北二十五里沙河集。
挂钟庵 在州北二十五里。
三昧庵 在州北五里。
般若庵 在州北三里。
西大圣庵 在州西五十里。
南大圣庵 在州南二十五里。
梓潼观 在钟楼前,即旧文昌宫,金大定三年建。
真武观 在东门内街北,即旧真武坛为之,宋咸淳中建。
金容殿 在大西门内。
三清殿 在城南山川坛东,万历四十年建。玉皇殿 在城西南十里琅琊山,不知何年创建,梁柱皆以砖石为之,规制巍然,为诸殿冠。三官殿 在州北二十里。
降福殿 在城北门外三里许,万历三十年建。幽栖五百罗汉殿 后山悬崖崩卸,殿宇倾折,坠损七十馀像,久秽不治。皇清康熙乙丑春季,州守王赐魁捐俸重修,整塑诸像,自题联云:群依真法王五百金身开翠壁,再整大雄殿三千宝藏焕幽栖。
真武殿 在醉翁亭山顶。
东岳行宫 在城东门外。
三元宫 在儒学东,明万历元年,堪舆家有言学宫,左方空缺不利者,遂创以补风水。
金容宫 在儒学东,明万历三年建,与三元宫并峙。
金牛墩 在州北二十五里沙河集。
全椒县:
宝林寺 在县西南半里,唐贞观七年创。藏经阁 在宝林寺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禅堂 宝林寺西,邑人彭道亨建。
三塔寺 在县西四十里,元泰定间刱,有三塔。宝积寺 在县西五十里,宋景炎间建。
洞山寺 在县西五十里,宋绍兴间刱。
石溪寺 在县西七十五里。
再安寺 在县西七十里,宋元丰己未年创,旁有古塔。
吴坟寺 在县西南十里,宋端拱间刱。
三圣寺 在县西南四十里,元泰定刱。
宝积寺 在县西南七十里,元天历间刱。神山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唐大历间刱。福龙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元大德间刱。卧龙寺 在县西北五十里,元皇庆间建。福山寺 在县西北六十里,宋嘉祐间建。南龙寺 在县西北七十里,元至正间建。茶芽寺 在县西北七十里,元至大间建,以茶芽山得名。
候并寺 在县北九十里,元泰定间建,内有石佛。
黄林寺 在县北十五里,元至正二年建,有古塔。
永安寺 在县东十五里,宋崇宁间建。
康丰寺 在县南二十五里,宋景德间建。万宝寺 明万历中邑人彭梦说、彭道亨建。大圣寺 在县西七十里,明洪武初建。
新兴寺 在县西南七十里,元致和间建。永福寺 在县西北六十里。
锡荫庵 宝林寺东,万历间邑人冯伟郭潮建。圆通庵 在县胡侍郎庙后。
西圣庵 在县东门古城巷,旧名梦佛庵。千佛庵 在县东门外,明崇祯年间建。
宝公庵 在县西七十里,即龙山寺,梁武帝时建。
观音庵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土桥地方,元末建。
昌化庵 在三汊河东南,憨山和尚卓锡于此。万寿庵 在县南门外,明崇祯间,邑人金九陛改建。
普济庵 在县南二里。
大觉庵 在县南旧儒学巷,明万历三十四年邑人杨于庭建。
大圣庵 在县南七十里,元皇庆元年建,有塔。地藏庵 在县西五十里,明洪武间建。
白衣庵 在县西十里。
利他庵 在县西十五里。
云隐庵 在县西北五十里,宋绍兴年建。万松庵 明万历中,邑人江以东建,子文远修,林木深蔚,最称幽胜。
因果庵 在县西北九十里,元大德间建。大圣庵 在县南二里,明崇祯间,邑人王家诏建。
义渡庵 在县南十五里,田家渡口。
永宁庵 在县西北八里,顺治四年邑人叶正蓁建,同上元卫娄守备置田施茶。
普明庵 在县西,元至正间无用禅师建。高皇庵 在县西十五里。
威严庵 在县西三十里。
观音庵 在县西五十里,明洪武初建。
福泉庵 在县西五十里,元大德间建。
铜山庵 在县西六十里,明洪武初建。
莲池庵 在县西七十里,元致和间建。
西来庵 在千人会南三里。
普渡庵 在陈家市河边,明季建义渡于此。观音庵 在县西北五十里,明洪武间建。玉泉庵 在县北五十里,明洪武初建。
水帘洞庵 在县北五十里,邑人彭梦祖建。化龙庵 在石碑桥地方二十里,旧名蛇堂庙。观音庵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元泰定甲子创建。
长宁庵 在阜陵城,旧为高皇庙。
文昌宫 在旧儒学巷东。
碧霞行宫 在县西六丈街。
东岳行宫 在县西六丈街。
清源宫 在南门内。
南岳行宫 在县南二里南山冈上。
五龙宫 在县西北七十里。
西岳行宫 在县北十里。
三元宫 在白鹤观左。
真武观 在周门桥东。
黄花观 在县西南四十里,元大德间创。白鹤观 在县西百馀步,唐侍郎邢文伟建。玉皇阁 在白鹤观内,明道士董崇表建。东岳仁圣宫 在白鹤观内。
降福殿 在白鹤观右。
天同院。
来安县:
延塘寺 在县东南五十里,本真觉院废址,宋天圣三年建。
滥田法华寺 在县东北九十里古城集,元至元四年建。
弥陀寺 在县南三十里水口集,宋淳熙三年修,有古塔。
广福寺 在县西北四十里,明嘉靖三十四年重修。
嘉山法华寺 在县西北五十里,宋政和五年重建。
玉石寺 在县东南三十里骆家坝。
金刚寺 在县南二十里马厂,明嘉靖二十一年重建。
药师寺 在县东三十里龙山。
宝乘寺 在县北三十里,宋大观元年建。孔雀寺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练寺山。
独山寺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宝积寺 在县三十里石固山。
龙泉寺 在县东北三十里,元天历元年建。塔山寺 在县东二十五里。
永兴寺 在县西十五里。
观音寺 在县南三十里,元至正十三年建。白岩寺 在县南四十里。
大雅寺 在县南五十里,元至正二年建。普贤寺 在县北三十里,宋元祐六年建,明正德十三年重建。
新兴寺 在县北三十五里,元至正元年建,明嘉靖二十九年修。
永兴寺 在县北四十里长店桥,宋元祐二年建。
白塔寺 在县北六十里。
三城寺 在县西南五十里,宋庆历三年建。吉祥寺 在县治北,宋绍兴间建。
太平兴国寺 在县西北八十步。
庄严尼寺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招隐寺 在县北三十五里石固山。
天王寺 在县东南三十里黄泥港。
大安尼寺 在县南五十里。
鹫峰庵 在县东三十五里。
天竺庵 在县东二十五里。
圆觉庵 在县东南三十里。
清净庵 在县东三十里。
地藏庵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老龙庵 在县北三十里。
观音庵 二:一在县东三十里;一在县西五十里。
普门庵 在县北四十五里。
吉祥庵 在县北二十里。
段家庵 在县南二十五里。
庆成庵 在县西门外十馀步。
东茶庵 在县东门外。
宝积院 在县北三十里。
弥陀院 在县南三十里。
开元观 一名真武观,原在县北二十里岑湖村,唐开元中建,宋淳熙年间移于东门内。真武观 在县南三十里水口集。
梓潼观 在县南二百步。
三茅宫 在龙王庙后。
紫薇官 在县西北三十里,久废。
神霄玉清万寿宫 在县北三里,久废。
三官殿 在东岳庙后。
滁州驿递考
《通志》本州:滁阳驿:设马七十五匹,草料银二千一百六十两,马夫七十五名,工食银一千八十两,差夫五十名,工食银五百四十两,买马廪粮、鞍辔等银一千五百一十五两,扣存带闰银一百二十六两,岁支银共五千四百二十一两。
大柳驿:设马六十八匹,草料银一千九百五十八两四钱,马夫六十八名,工食银九百七十九两八钱,差夫五十名,工食银五百四十两,买马廪粮、鞍辔等银一千三百七十四两,扣存带闰银一百一十五两九钱二分,岁支银共四千九百六十七两五钱二分。
全椒县:
设马七匹,草料银二百一两六钱,马夫四名,工食银四十三两二钱,差夫十名,工食银一百八两,买马鞍辔等银七十三两五钱,扣存带闰银一十一两七钱六分,岁支银共四百三十八两
六分。
来安县:
设马三匹,草料银八十六两四钱,马夫二名,工食银二十一两六钱,买马鞍辔等银二十四两,扣存带闰银三两六钱,岁支银共一百三十五两六钱。
滁州物产考
《通志》杂属:黑晚稻 州产。
蚕豆 州产,蚕时出,较诸豆独早。
山查 全椒出土,人谓棠毬,秋实累累,有红、白二色。
紫苏 州通产。
木瓜 州产。
甜瓜 州产,有绿、黄、花斑三种,香而小者佳。黄如金,大如鹅卵,名金瓜。
风鲫 产州城壕中,明初曾入贡,至万历间以鲫非珍品免贡,后壕污,亦不复产。
酒 用酿泉酿者,色味清洌。
丝 棉 麻苧。
滁州古迹考〈坟墓附〉
《州志》本州:金甲池 在皇甫山下,俗传皇甫晖屯兵其上,尝洗甲池中。
饮马池 在表丰庙侧巅上,俗传汉高帝饮马其中。
东园 在郡城东隅,唐李绅有诗,宋梅执礼叙之,今久废。
琅琊山寨 在州西南十里琅琊山中,宋建炎三年寇氛,郡守向子伋筑城周十馀里,为门二,聚民守之,粮竭援绝,城陷,今基尚存。
清流关 在州西二十五里,南唐时尝筑关以禦北师,其旁有芦子。周师渡淮,李重进破刘彦桓于正阳,唐人大恐,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宋太祖倍道袭之,即此地。今为南北驿路。宋朱夫子题名碑 现嵌梅瑞堂,后墙有太极,木刻屏风六扇,现贮醉翁山僧处。
菱溪 在城东本荇溪,五代杨行密有淮南淮人,讳其名,以荇为菱。
建阳城 在州东四十里,汉高帝四年,更淮南国,封黥布为淮南王,所部建阳、全椒、阜陵三县,今城东有建阳城址。
军池 在郡治后,宋淳化间孟元哲以、龙武统军,知军事凿池郡,治北园。
塘堆城 在州南四十里。
龚家城 在州东四十里。
蒋家城 在州东南五十三里,自塘堆以下三城皆傍湖泽,南唐筑瓦梁堰,以备北师,居民筑此城捍水,今皆久废。
闪州城 在州东五里。
平湖城 在州东一十五里。
三城 在州东南三十里。
双城 在州东二十里。
临滁城 在州城东五十五里梁置北谯郡,北齐改临滁郡治此,俗呼为罗城。
铜坑 按《滁旧志》俱云:铜坑不知其处。
白果树 明太祖初驻滁值六合义师,有元兵之围,遣使求援,太祖率耿再成等由张家堡救之,驻舟河岸,手插银杏一枝,以祝休咎,今存。醉翁楼 在城南七里,即古醉翁亭,明嘉靖间,太仆卿赵釴创为楼。万历间,沈思孝改为解酲阁,为之记,刻石。
赞皇楼 在州治后统军池上,唐刺史李德裕建,后改名怀嵩,一名北楼,久废。
东斋水阁 唐李德裕建,不知其处。
凝香阁 不知其处。
环山台 在囧寺左少卿衙东,今废。
琴台 在琅琊溪旁,唐刺史李幼卿建,今废。望月台 在琅琊,建置不可详,久废。
悟经台 在琅琊山,即张方平写二生经处。金刚经塔碑 在冯李二公祠后一瓦舍下,今半壁将倾。
保丰堂 在丰乐亭。
妙相堂 在琅琊山皆空亭西岩间。
麟趾堂 在琅琊山妙相堂前,新建。
振宗堂 在琅琊山,明万历三十八年,太仆卿吴达可刱,前有银杏二株,枝柯交覆,密蔽天日,大可十数围。
希真堂 不知其处,按《滁志》存有其名。
七贤堂 在州学宫内,祀唐李德裕、韩思复、韦应物、李幼卿、宋王元之欧阳修、曾肇,俱本郡名守堂,久废。
二贤堂 在醉翁亭左山麓,祀王元之、欧阳修,久废。
四贤堂 在琅琊山,祀王元之、欧阳修、曾肇、曾巩,久废。
醉翁亭 在琅琊山酿泉之上,僧智仙建,欧阳修为之记。按《旧志》云:《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
渐入佳境亭 在醉翁亭北之路隅,宋宣和中郡守唐恪建,名曰:同醉。嘉泰中,郡守林㟽重建,改今名,亭久废,但存渐入佳境四大字于石壁耳。
丰乐亭 在幽谷紫薇泉上,宋欧阳永叔建,自为记眉山苏轼书,刻石。
醒心亭 在丰乐山椒,欧阳修建,曾子固记,今废。
紫薇亭 在紫薇泉上,今废。
来远亭 在丰乐亭北山麓,今废。
大观亭 在丰乐亭南山麓,今废。
翼然亭 在醉翁亭右。
梅亭 在醉翁亭西。
见梅亭 在梅亭前。
意在亭 在见梅亭东,明万历间,郡守卢洪夏引水凿池,凡九曲可以流觞。
酿泉亭 在醉翁亭东北路隅。
揽芳亭 在醉翁亭东山麓,今废。
皆空亭 在琅琊山开化寺右,今废。
清风亭 在琅琊山寺后,今废。
三友亭 在琅琊山庶子泉东,削壁列屏,悬崖瀑泉,郡学生欧粲题联云:一水悬崖时漱玉,四山绕户自开屏。石太仆爱而梓之,后改名混混,今废。
揽秀亭 在琅琊山,今废。
绎思亭 在柏子潭山之麓,今废。
甘霖亭 在柏子潭,今废。
飞泉胜概亭 在石濑涧,今废。
金声亭 在丰乐亭右,今废。
壮怀亭 在幽谷金沙泉,久废。
德云亭 在龙蟠玩珠山上,久废。
茶仙亭 在琅琊寺,宋绍圣中建,曾子固记,久废。
时若亭 在柏子潭上,久废。
三隐 在桑根山下,《旧志》:南隐、中隐、北隐三隐相去各十馀里,皆古隐者所居,有泉池、石室,其名氏时世莫考。
放于琅邪亭 在六一泉西。
全椒县:
敕书楼 宋建,久废。
元公井 在县南,数武井栏石刻云:元祐四年十月,椒令元时忱命开义井于县门外,以济民用,其形八角,又名八角井,居民至今赖之。酒务基 宋设,元县治建其故址。
落雁亭 旧名落雁塔,在白鹤观前,今废。观澜亭 在儒学前左。
平家墩 在县西三十里,明初功臣平安宅兆。张果老桥 土人谓果老曾过此,在上袁村河天王涧,涧有独石,桥石两截悬空不坠,环数里无蚊蚋,传以为异。
丰乐城 在县西六十里,旁有丰乐院。
谎粮墩 在县西南五十里,旧传吴伐楚,粮尽,伍子胥以土为墩,覆米于上,故名。
秦皇试剑石 在县西北。
安期洞 在椒陵山中。
阴陵 即迷沟项羽迷道处。
阜陵城 在县东十五里地名长陵坂内,有阜陵王墓,本汉县,属九江郡,后废。
涂塘城 三国时孙权遣军于堂邑,作涂塘在县西北百里。
南谯城 有二:一在县北二里尹村,梁置南谯州于此,或云在桑根山;一在州西南八十里,北齐徙州治于此,隋初改为滁州,大业初改为清流县,即此。
北谯地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新高村,梁置郡于此,久废。
嘉平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南谯领县嘉平,宋时置寨于此。
梁王城 今不得其处。
桑根街 襄地 谷熟里
临滁里。
花林 疑即宝林寺,今莫考。
焦山寨 宋焦光赞结寨于上。
神山石井 在寺内,凿石为之,中有字云:元至正时,凿深七丈,游人以石投之,铿然有声,父老相传昔寺僧令工凿得石一升与钱一升,又相传为柴王井云。
宝林门 明崇祯间,方令君造敌楼于宝林桥,掘得木扁,上书宝林门三字,端楷有笔法,旁书赤乌,二年立,则三国时物也。
得雨亭 在南谯书院左山岑之上。
襄城 《旧志》:襄水源出石臼山,至襄城入袁村河,不知何代所筑。
瑞贤楼 即北城楼,筑城时建,据釜山上,岿然南望,与诸城楼异,制瑞贤亦不知何所指也。来安县:
顿丘城 在县东一里横风村,宋元徽中尝侨秦郡顿丘于此,今遗址犹存。
赵王城 在县东二十五里,周围一里,东北有门,城北有涧,涧北有古冢,甚大,俗传为赵侯墓无㨿。丁城 在县东北五十里曲里村白塔镇东南平野中,一土城高数丈,不知何时筑。
高塘 在县六十里,按《后魏书·地形志》:有高塘郡隶谯州。《隋志》云:废,高塘入顿丘,疑即此。仙楂里 在城东二十里,相传南唐筑瓦梁堰,日惟此地最高,远望若仙楂然,故名。
王母池 在县东岳庙西,深阔丈馀,中甃以砖,上有石阑,旁有石刻,居民占事者,投楮钱以浮沉断吉凶,今久湮然,不知其所从始。
海子眼 在县东三十里赤山湖,其水冬夏不竭,俗传瓦梁堰成日,此池最深,若通海然。
坟墓附本州:
唐张给事原佖墓 在仁义乡蓼湖东。
五代张太傅训墓 在州东南三十里。
宋张太傅墓 在州城西门外一里。
张光禄温之墓 在昌城乡安仁村。张提点次元墓 在昌城乡安仁村。
燕公墓 在州西南三十七里,地名长冲。百蛮王墓 二:一在州西十八里,一在州东四十里。
圣人墓 在州北一十五里。〈不辨何人姑照原本〉何将军墓 在州南四十五里。
双女墓 在州西三十五里。
张燕公墓 在州西四十里,按《唐书》:张说徙家洛阳,以疾薨,不应葬滁,盖俗传之妄耳。
明滁阳王墓 在王庙之后沙河之上。
范学士墓 在乌衣河北。
何都督文晖墓 在城之东北沙河上。
李都督茂墓 在关山之西北。
黄侍郎立恭墓 在麻塘桥西南。
吴都指挥墓 在白米山。
全椒县:
汉阜陵王墓 在县东十五里,汉光武子封阜陵葬此。
宋康王墓 在县南十五里崇善山。
吴少傅墓 在县南十五里,少傅名革赠卫国公。
王粹道墓 在府城冈南。
张瑰墓 在善政乡修仁里。元马侍郎祖墓 在双河口。
明方总兵墓 在县东北三十里许。
乐尚书墓 在县西袁村河。
鲁文质墓 在县西袁村河。
平都督墓 在高塘南二里。
吴赠公墓 在县西北石狮子塘。
金云骑尉墓 在县南门外一里许笔峰山。来安县:
上古高辛墓 在县东南一里,地名广阳,旧传帝有五十冢,县因侨置顿丘,遂误以有高辛墓云。
王者墓 在县西十八里八石山之下有巨冢,相传为王者墓,以其巍然,非王者莫之有。古冢 在县北九十里白椫村旁,石羊石虎累
累然,不知其为谁墓。
汉孟尝墓 《滁志》四十五里浮山下,为孟尝墓,注云:按《汉书》,尝会稽上虞人也,举茂才,拜滁令,迁合浦太守,以病免,卒于家,相传有墓于此,不可知。
唐刘舍人墓 在县西北三里白茅村,相传为唐淮南节度使刘邺之墓。
白行简墓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旧志》云:行简尝为滁州刺史,卒葬此。
滁州部艺文一
《琅琊溪述》唐·独孤及
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领滁州,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召,乃至无讼以听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因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以环之,探异好古故也。按《图经》:晋元帝之居琅琊邸,而为镇东也,尝游息是山,厥迹犹存,故长夫溪名曰琅琊。日赋八题于岸石,及亦状而述之,是岁大历六年,岁次辛亥春三月丙午日,述曰: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造物遗功若俟,后贤天钟灵奇公润色之,疏为回溪,削成崇台山,不过十仞,意拟衡灵溪,不袤数丈,趣侔江海,知足遂适,境不在大,怪石皑皑,涌湍潺潺,洞壑无底,云兴其间。仲春气至,万木华发,亘陵被坂,吐火喷雪,公登山乐,乐者毕同,无小无大。乘兴从公,时公荐觞,酒酣气振,溪水为主,而身为宾,舍瑟咏歌,同风舞雩,时时醉归。与夕鸟俱,明月满山,朱幡徐驱,石门松风,声类笙竽,呜戏人实弘道,物不自美。向微羊公游,叹之涘岘山寂寞,千祀谁纪,彼美斯溪,维公嗣之,念玆疲繄,公其记之,后之聆清风而叹息者,挹我于泉乎而已。《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諠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丰乐亭记》前人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外,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何可胜数。及宋受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则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而喜与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之所以安其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菱溪石记》前人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亦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溪旁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矜富贵之佚,欲而然耶。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湮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柏子潭神龙效灵碑》明·太祖
昔元末帝纪至正十有四年,岁次甲午秋七月,朕率兵驻滁阳。正禾苗畅茂之时,值天久旱,农树将槁。时所帅者,众忧恐乏,食皇皇不已。于是询于滁民之耆年者,曰:滁阳郡在方册,其来远矣。水陆英灵,孰民怀之,语既郡耆默然,中有志士杨文素者,曰:滁之西南有山,曰丰山,阳谷有峦,峦侧有渊,名曰柏子潭,浅深莫测,神龙出没,往来乎其间。前代雨旸愆期,凡官守于斯者,必恳祷于是,诚则辄应。于是每遇旱患,祈必丰稔。滁民怀泽,临渊而建祠。先后人相继无不仰瞻。今天久不雨,必诣神祠陈其所以,或者雨乎。朕既听是云,即策马极所在,去将百步,税骑而步趋钦钦,而临渊恳思之,洋洋乎在渊,跃跃乎游云。于是斋焉饭僧,临祠而祷之。初土民有云:凡祷之日,潭必有异,或鱼尾于渊,或鼋鼍浮于面,斯雨泽之先兆者。朕亦欲是,至期无见,祷已毕矣。亲跻峦侧,立渊西崖,扳弧俯视,以矢入渊者三,祝谓神曰:曩有祷于神者,谓神有异,今乃无是,今与神约期三日,神若我答,无不神敬,设杳然,还可祠于渊乎。祝毕乃归,是日天朗,明日万里无云,三日其晴愈甚,漏当巳正之间,纤云不飞。待至午漏将正,出视四天,滁之西南丰山之右,墨云一点,昭示碧天,其巨如斗。噫久旱不雨,今碧天万里,所望之云不过如斗量,岂济哉。果若不答,神必我较,将有他变欤。于是閟息于中堂,少顷视外澹影,幽阴即出。仰视,呜呼欻然,忽然墨云已遍太虚,雷轰天外,电掣九霄,霖雨大作。时,朕冒烈风迅雷,即诣神祠,谢神如朕所约。邑中去潭多不三里馀,比至潭所在山川,滂沱盈溢,无不浩浩荡荡,神乃我答,不伤不溢,民获丰稔。朕自去此三十年馀,若遇旱患,心目朝向是方,意欲诣祠而祷,斯慕神之切也。遂于洪武十八年冬十有二月十一日,特敕有司建亭宇,刻坚石著神龙,效灵碑树立当渊,所以昭示泽民之验。滁州部艺文二〈诗〉
《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西涧即事示卢陟》前人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馀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撄。《秋景诣琅琊精舍》前人
屡访尘外迹,未穷幽赏情。高秋天景远,始见山水清。上陟岩殿憩,暮看云壑平。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意有清夜恋,身为符守婴。寤言缁衣子,潇洒中林行。《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霖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丰乐亭春游二首》前人
春深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蓝舆酩酊插花归。二
红树春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忆滁州幽谷》前人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谁与援琴亲写趣,夜深泉在翠微中。《暮发滁阳》明·徐中行
荒城一骑出,落日万峰西。涧水流人影,松阴散马蹄。悬崖青欲滴,芳草绿堪迷。洵美非吾土,翻然忆故溪。
《龙潭夜坐》〈滁州作〉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恨情。
滁州部纪事
《全椒县志》:汉后主建兴九年,吴主权遣中郎将孙布诈降于魏,以诱扬州刺史王凌,伏兵于阜陵以俟之。凌誊布书,请兵迎之,将军满宠以为必诈,勿与兵。凌索兵不得,乃单遣一督将,步骑七百人,往迎至阜陵,布乘夜掩击,大败之。《吴志·袁术表》:孙策为折冲校尉,策母先自曲阿徙于历阳,策又徙母阜陵。
梁天监中,遣冯道根戍阜陵。初到修城隍,远斥堠如敌将至,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城未毕党法寄奄至,众皆失色,道根命大开门,结服登城,遣精锐出战破之。魏人见其意,思閒暇,战又不利,遂引去。
《王铚默记》:艺祖事周世宗,功业初未大显。会世宗亲征淮南,驻驿正阳,距寿阳刘仁瞻未下,而艺祖分兵滁州,距寿州,四程皆大山,至清流关而上,关去州三十里则平川,而西涧又在滁城之西也。是时,江南李璟据一方,国力全盛,闻世宗亲至淮上,而滁州其控扼,且援寿州,命大将皇甫晖、监军姚凤提兵十万扼其地。太祖以周军数千,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周师大败,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会翊日再出。太祖兵聚关下,且虞晖兵再至,问诸村人,云有镇州赵学究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太祖微服往访之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迎见加礼,太祖再三叩之,学究曰:皇甫晖威名冠南北,太尉以其与己如何。曰:非敌也。学究曰:然彼之兵势与己如何。曰:非其比也。学究曰:然两军之胜负如何。曰:彼方胜,我败畏其出兵,所以问计于君也。学究曰:然且使彼来日整军,再来出战,师绝归路,不复有噍类矣。太祖曰:当复奈何。学究曰:我有奇计,所谓因败为胜,转祸为福者。今关下有径,路人无行者。虽牌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方值西涧水大涨之时,彼必谓我既败之,后无敢蹑其后者,诚能由山背小路,率兵浮西涧水,至城下斩关而入,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所为兵贵神速,出其不意。若彼来日整军而出,不可为矣。太祖大喜,且命学究以指其路,学究亦不辞,而遣人前导。即下令誓师,夜从小路行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晖果不为备,夺门以入,既入晖始闻之,率亲兵擐甲,与太祖巷战三纵,而三擒之。既主师被擒矣,或谓周师大兵且至,城中大乱,自相蹂践,死亡不计数,遂下滁州,即国史所载。太祖曰:馀人非我敌。即斩皇甫晖头者,此时也。滁州既破,中断寿州为二,救兵不至,寿州为孤军,周人得以擒仁瞻,自滁州始也。擒晖送世宗,正阳御寨,世宗大喜,见晖于篑中金创被体,自抚视之。晖仰面言:我自贝州卒伍起兵,佐李嗣源遂成,唐庄宗之祸后,率众投江南,位兼将相,前后南北二朝大小数十战,未尝败,而今日见擒于赵某者,乃天赞赵某,岂臣所能及。因盛称太祖之神武,遂不肯治创,不食而死。至今滁人一日五时,鸣钟以资荐晖。云盖淮南无山,惟滁州边淮有高山、大川,江淮相近处为淮南屏蔽,去金陵才一水隔耳。既失滁州,不惟中断,寿州失接,则淮南尽为平地。自是遂尽得淮南无复,阵寨世宗乘滁州破竹之势,尽收淮南,李璟割地称臣者,由太祖先擒皇甫晖首得滁州阻固之地故也。此皇甫晖所以称太祖为神武者,晖亦非常人,知其天授非人力也。其后,真宗时所以建原庙于滁,而殿曰端命者,太祖历试于周,功业自此而成,王业自此而始。故号:端命盖我宋之镐沛也。其赵学究,即韩王普也。实与太祖定交于滁州,引为上介归德军节度,巡官以至太祖受天命为宗臣,比迹于萧曹者,自滁州始也。
《全椒县志》:都土地庙在旧西门内,井边邑庠生王宫淘井得木,主书都土地之神,主阴书崔姓。六月四日,生谋祀之,即建于其地已竖柱矣。主忽夜移汪别驾宅右,即今祠。庠生邵炜授徒其中,入学者多凡应入、学几人,除夕即鼓响若干声,甚灵异云。
全椒南山烟堆,在县旧儒学南一里许荒冈上,名曰笔峰,形势卑小。永乐初,有术者云:此峰若高尖突秀,当出举人。翊日,文学掾领诸生,各挟畚锸负土培筑。时有屯田总旗者,过曰:何丛脞若是。此无名之役也。诸生曰:吾辈戮力,崇高此峰,正欲增补风脉,以出举人耳。若何人而敢饶舌,因群唾之。总旗至南都,诬以出,主人触上,怒命主帅率兵尽境洗之,至江值飓风骇浪,三日未能渡。时都御史陈瑛,滁人也,奏以全椒邑小且淳朴,安能伏此不轨,设不测,请将臣举家先受戮。上览章悯其恳切,令主帅驻兵江上,遣使者往察,但见乡市安堵如故,乃掘冈阜,中得铁符朱书云:前有笔峰山,后有腰带水,此地必出举人。使者归,对以实。上乃释然,召主帅者还,首者伏诛,其从悉戍边,而县获以免。
滁州部杂录
《春明梦馀录》:滁州西通庐凤,有二关:一清流大关,要路,又北小马鞍关。《滁州志》《醉翁记》云:苍颜白发颓乎其间,云年又最高。考公治滁之年,才三十有八耳。其同游宾客如谢绛辈,岂尽少年场,或云潘黄门集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古亦有之,苍颜疑是实事,未知其详。
《丰乐记》云: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已无识者。今郡城东北沙河一带,土名降唐湾,父老相传谓晖凤败而唐人乞降即此地是。
郡观德门外石梁左右,竹树交横,唐刺史韦公诗所谓野渡无人舟自横者也。考诗话云:韦公过六合芳草涧而咏,其实西涧之名,滁所由来久矣。况公尝刺滁,不应旁及邻涧。
郡自建城以来,皆名州,或名郡。隋末始有清流县名。明初亦云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岂地特置县,而以州统之耶。或曰赤湖,古清流县。或云广武卫,旧清流治。今之关山亦曰清流关,其为清流县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