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十卷目录
常州府部汇考四
常州府山川考四
常州府城池考
常州府山川考四
常州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七百十卷
常州府部汇考四
常州府山川考四
《通志》《县志》合载靖江县孤山 《一统志》:属泰兴,是时靖未立县故也。屹峙江中,欲登山者,必方舟而渡厥。后江势徙北,山趾徙南。至明弘治元年,登岸今则山北俱膏壤山,距邑可十里,周遭可三里,形如狻猊。东北石壁崭高五十丈,西半土石相杂,石质尽赤中含银星,山顶常蒸气出,云竹树颇郁茂。中有石骨可作盆盎中物,山下乱石堆积钜者至十馀丈,层累峻绝俱作苍藓色,意奇古。东侧有仙人洞,两石相柱而虚其中,可坐数十人。后为坠石所掩,东南有仙人台。山半西均有寺趾,趾北有张氏墓,山未登陆时四面俱有石矶。东南矶距山二里许,西北距益远,今没为田,田中开池,时有露石。西十里外严家港有尖峰透土,俗呼为孤山碇。山上有祠宇梵林僧阁,或新或圮,旧称元山,以俗讳孤字故也。近额以海柱峰董其昌笔。
大江 江旧旋绕四周,今西北壤接如皋泰兴。惟东南一面江洋莫测顾岷源万里会九江注安庆,东折而环络金陵,复东过孟渎下而靖以一泥丸障之则。江之与靖相为雄观,岂其有极而江之入洲,洲有七十二港,诸港相距河以通之。中皆分段引水以资灌溉,形如棋置,近古井,田团河之利,盖与靖相终始云。
大海 海从孤山绝顶,东望无际,潮汐往来。赖其濡润盖邑之外沼也有。明初年屡受倭毒,有卫指挥一员,水陆哨材官各一员,以为防禦。嘉靖以后,倭患既息,武备顿弛。皇清首重海防,为特立守备营焉。
团河 团河之利创始于叶令柱国成之者。陈令函煇其名之为团河者,取其联络各团环团,兼济之义也。河有干有支,干母支子,子母灌输而水道以备其形势。东自青龙港纡而北绕孤山之麓,由巽河以达于城壕。近城濠三里许为苏家港,县之下臂易于泄水,置石闸以障之。闸名东山。城壕之西南,旧有澜港通江为运道。更置一闸以通潮汐,闸名寒山。从此纡而西六七里开支河,折而北通渔浦港,更直西四十馀里。至隐山团镇海市等处,达界河隐山团地藏殿,而北通泰兴姜溪河镇海市之北。又浚一支河以通朱束港,其南则为江南北孔道,由小沙团缪宗港以达于江。近江六七里,又置一闸以防尾闾之泄,闸名平山四闸费可二千馀金,出自俸锾公帑不派民间一缗。又有诸坝以捍外卫内潮,可往来雨不泛溢。自是水皆为我用矣,其焦隐两团接壤泰兴处,西北二十馀里。又画界河以定虞芮之争,皆陈令所经画也。
太平河 在城南迎恩亭之西,通澜港,今渐塞。巽河 在城东南巽方内,通市河,自城壕达苏家港。明万历九年单令文盛浚,时议建塔于巽为文峰。因凿河绕之,今当绕塔处,河竟自徙宽百馀步亦一奇也。
运河 在城西南,通澜港。
玉带河 在城北玉垒冈下,自西尤家桥,北通郭家桥,南折坛西以达宣家桥、横桥等处,环护县后。皇清康熙七年郑令重浚大之。
界河 在焦隐两团靖泰接壤处,自南而北广延二十馀里。陈令函辉因旧限更深广之。泰靖相接之始,相争杀者数年。督抚命扬常二府之。佐亲履界分之勿能定也。令唐尧俞至恻然,曰:君子不以所养人者害人,相杀何时已乎。稍让则止矣。遂定界河。渐东则折而南主让故也,然是时东下犹未全涨,至陈令函辉时东涨直指如皋。泰靖复争杀伤颇多,陈令闻之,怒于是又让以季家市地数百顷归泰,而争乃息。
澜港 在城西,南北达泰兴,南通大江,有闸。半条港 即澜港之尾。
苏家港 在城东,北通泰兴,南通巽河,入江有
闸。
天生港 在耿公团,北达泰兴如皋,南通大江,有闸。
安宁港 在县东南三十馀里,属永庆团。龙潭港 在县正东,属永庆团。
青龙港 在县东北,属永庆团。
夏仕港 属永庆团,北通如皋,南通天生港入江。
塌港 在永庆团,与天生港通。
孤山港 在孤山之麓。
柏家港 即流汊港属孤山团,北通泰兴,南通大江。
卢家港 在孤山团,即流水港。
石碇港 在孤山团,孤山碇在焉。北通泰兴,南通大江。
庙树港 在丁墅团,北通泰兴,南通大江。水洞港 在丁墅团,今改为集福河。北通泰兴,南通大江。
蔡家港 在太平团,北通泰兴,南通大江。朱束港 在隐山团,北通泰兴,南通大江。缪宗港 在永兴团,北通泰兴,南通大江,有闸。
常州府城池考
《通志》《县志》合载本府〈武进县附郭〉常州府城池 原周围二里三百一十八步,高二丈一尺,中外甓之。唐景福元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遣节度押衙检校兵部尚书唐彦随权领州事重修,立城隍祠,天王祠,鼓角楼,白露屋,今为府治,城废。周缭以垣外子城周围七里三十步,高二丈八尺,厚二丈中外甃以砖石,上有禦敌楼,白露屋,伪吴顺义中刺史张伯宗增筑。方直雄固号金斗城,余干诗云:毗陵城如金斗方。以此门有四。东行春西,迎秋南,金斗北北极外皆有池,宋建炎中毁。绍兴二年郡守俞俟复兴缮。明洪武初改筑新城迎秋。北极门似即为新城基,惟行春金斗,遗迹稍存,今亦废。罗城周围二十七里,三十七步,高一丈厚,称之伪。吴天顺二年刺史徐景迈筑门有九,东通吴,次东怀德,南德安,次南广化,西朝京,北青山,次北和政,东北东钦外皆有池。太平兴国初诏撤禦敌楼白露屋,惟留城隍天王二祠及鼓角楼。后移城隍祠于金斗门内西偏。明洪武己酉改筑新城,罗城遂废,惟东南故址稍存。新城在罗城内周围十里二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甃以砖石壕阔十六丈,深二丈。洪武二年守禦官中山侯汤和筑置七门,东西南北次北名仍旧。次东曰中箭,次南曰石幢门,各有楼,外有瓮城水关四。一在正东,曰东水门。一在正西,曰西水门。一在东北,曰北水门。一在西北,曰小西水门。天顺后楼堞废毁,城壁间存。成化十八年巡抚尚书王恕奉朝廷命,以成算授知府孙仁重甃,易以巨石新甓,增高三尺,其门名中箭。石幢者,复名怀德。广化凡池隍楼橹,虽无改旧规,而雄伟壮丽实侈于前。邑人南京吏部右侍郎王㒜记,久之又圮。正德辛未知府李嵩请于当事更葺之,益走马街广丈馀,设巡警铺五十二所,长沙大学士李东阳有记。嘉靖乙卯倭贼入寇,郡守金豪复筑合德安广化两瓮城,增筑诸敌台窝铺,城制始备。万历中砖石稍稍毁泐当事者委本府通判赵堪葺之。堪视如家事,旦暮程督所费六千馀金,遍城为之一新。功钜而力省,前此未有。万历三十年知县晏文辉自通吴门,至北水关筑重墙百八十丈寻圮。皇清康熙九年,以垣堞倾颓。知县张令望重修城壕。
明正德七年郡守李嵩委治农通判温应璧浚之,复于郭门之外。各掘地通壕以利舟楫。嘉靖三十五年欲疏治,会雨涨不果。万历三十二年涸甚西起龙舌尖,北至北水门,仅通微流郡侯欧阳东凤鸠工重浚。天启二年知县李维乔重浚,长一千四十七丈。
外县
无锡县城池 在梁溪之东。相传旧罗城周四里三十七步,子城周一百三十步。宋乾兴中县令李晋卿重筑旧子城一百七十七步,正门四。东曰熙春,西曰梁溪,南曰阳春,北曰莲蓉,偏门三顾。桥新塘董家。建炎初,陈记事,已云无城。
可守则知其废久矣。迨元至正十五年重修,十七年,而伪吴增广其制甃以砖石。明洪武初复加缮治凡周一千六百二十丈,高二丈门,各建楼,而名无所改。久之又尽圮。至嘉靖甲寅倭寇,江南知县事松滋王其勤筑之,七十日而城成。周一十八里计一千七百八十三丈六尺一寸,高二丈一尺于土城之外。又加砖石焉,上为马街数步一舍,舍宿守卒数舍一台,台便瞭望。乃易四门之名,东曰靖海,南曰望湖,西曰试泉,北曰控江。其上重楼之名。东曰对育,南曰抚薰,西曰序成,北曰企辰,又水门三南北跨弦河,西跨束带河,其三偏门皆塞焉。盖城既成之,二日而倭寇至,登埤而守之得不破。皇清康熙七年戊申知县吴兴祚重修,十九年大水,
四面圮者合六十九丈。知县曾子驹修其西南隅而去任。二十三年知县徐永言大缮治之,并葺谯楼,水门,走马街之属。
江阴县城池 梁置江阴郡江阴县始筑,跨乾明演教二寺,故址。陈、隋、唐皆因其旧后人呼为古城,以其创始也。南唐改县为军,曰军城。《祥符图经》云:周回一十三里,天祐十年筑建门四。曰延庆钦明、通津、朝宗。宋增子城门四。东曰新津,庆元五年知军叶篑修,绍定二年知军颜耆仲重修。南曰观风,西曰望京,北曰澄江,皆知军史隽之修,城门五。东曰春晖,西曰天庆,南曰朝宗,北曰爱日,东北曰建寅。元时毁。至正十一年兵起始诏天下,复缮治城郭于是。州人黄傅摄州事,率乡民城之明,龙凤三年更加修筑。甃砖叠石增女墙辟四门,仍旧名。东曰春晖,西曰天庆,南曰朝宗,北曰爱日。明正德元年知县刘纮修朝宗天庆二门,六年修筑城还其旧。周九里零,高一丈五尺,基厚如之。女墙高二尺五寸,自东门至南门三百零七丈五尺八寸,南门至西门五百七十四丈六尺,西门至北门三百零六丈三尺,北门至东门六百九十六丈八尺,总计一千六百八十七丈零三寸,为六千七百四十九步。门皆有楼。东南北各置水关。十年知县万𤣱修北水关。嘉靖十二年知县李元阳复建城楼八座,各当空缺,瞭望相属。二十二年巡江御史冯璋厚培城址叠石五层,凡六百八十五丈,甃砖为面,凡四十馀丈二十八年。知县毛鹏经始改建砖城。三十一年知县钱錞闻倭寇披猖。浙中亟甃城先完北隅之缺,义。十黄銮输银六千计功得三百馀丈,倭至民得无患。三十三年知县金柱乃大集功合四城而甓之,改北门为澄江门。增子城四座,城铺三座,敌楼窝铺二十二座嗣,后屡有增修。皇清康熙二年知县何尔彬疏,壕六年署县事,靖江知县郑重加浚,十三年知县龚之怡大浚外城河,长一千八百四十六丈。《旧志》云:阔四丈二尺,深七尺,江潮自北门循城西流,转而南曰南转河。自北门循城东流,转而南曰东转河。
宜兴县城池 古荆邑城无考。至孙吴赤乌六年,城阳羡前临荆溪后阻河左右,俱堑有壕,周围一里九十步。相传今之县治即其故址也。晋太安初立为义兴郡,以后或州或军或县或府皆因之。旧有二门,南二里曰南兴。北一里曰庆源。明初戊戌克城总制杨国兴改筑。永乐十四年益展拓之,南距周渎,北际庆源,东望李公堤西界义阡,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壕阔三丈馀,深一丈五尺。东西南北凡四门。又设小东门各建戍楼于上。成化十四年重修,弘治四年令陈策载修。正德七年令刘一中增修。雉堞并筑东西北三水关,及闸闸有护堤。十四年令刘秉仁复修。嘉靖三十四年令董鲲以倭警增建敌台五座。四十三年令黄茂增建东西关楼。靖江县城池 旧有土城在马驮东沙,周围七里四十步,外有池广五顷一十二亩二分。明成化间知县张汝革修筑废圮,遂成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