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百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八卷目录

 常州府部汇考二
  常州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七百八卷

常州府部汇考二

常州府山川考二

   《通志》《县志》合载无锡县
锡山 在县西五里,惠山之支陇也。无锡诸山西自闾江,蜿蜒相属。以至九龙之东,其脉中伏始更起为是山形势。既豁诸水环之县城,斯在以其为县之地脉,所由结故论者,谓为主山形。家亦言众山皆高,则低者为主也。唐陆羽《惠山记》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又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无锡县,属吴郡。按此锡山之名所由,始也。山之南有小石池圆廓若盆,引窍潜通山谷。其水当大旱可饮千人不竭,俗称仙人洗面石。前有月子荡,下有锡山涧,第二泉之水由涧以入梁溪。山之西有秦皇坞。《惠山记》:始皇东游以金陵太湖间有天子气,故掘以厌之。其东有乌腰坞,西有春申祠,初昆山顾文康鼎臣善堪舆术尝登兹山,谓龙固当角邑人,因建石塔于山之巅。又或言龙以角听,故塔空其中。万历岁丙子复建龙光塔,而石塔遂废,龙光塔圮。皇清康熙壬子知县吴兴祚鼎新之,或又言邑中科第之盛衰系塔之兴废云。
惠山 在锡山之西,即九龙之第一峰。其麓与锡山相属也,或云西域僧慧照者居之,故亦名。慧山惠与慧通。陆羽《惠山记》:惠山古华山也。顾欢《吴地记》华山在吴城西北百里。释宝唱名僧传云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后,入吴憩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池中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又云:其山有九陇,俗谓之九陇山,或云九龙山,或云𩰚龙山。九龙者,言九陇之形若苍虬缥螭之合沓然。𩰚龙者,相传隋大业末山上有龙𩰚六十日,因而名之。今九陇之下有九涧,又各有坞第一峰,下曰:白石坞。宋司徒长史湛茂之宅在焉,今为惠山寺。第二泉在其南,又有若冰洞、冰泉千叶莲花池,池一名纑塘,一名浣沼山,姬岁漂纱,其中得好颜色。又有罗汉泉、春申涧,有华坡者,南齐孝子华宝所筑。第二曰:桃花坞。下有孤松特立,若虬龙之矫攫。旁有太湖石虎卧,其长踰丈。第三担钩坞,第四王家坞,第五宋坞,有狮子石,形若狮子镜光石,广四丈映雪有光、又有天公足迹石,大三丈馀,色赤,其迹长尺。第六马鞍坞,其峰居九陇之中,下有三台墩。第七望公坞,峰最高上为石门,有水帘洞。飞瀑溅激,划开一隙,两门翼然,俗谓之珠帘泉。绝壁之上有海棠数十株,大如斗,覆数十丈,今无之。第八仙人坞,下有石穴,深险不可窥,西有回龙涧,其水从山之西北转龙尾,东入运河。第九火叉〈一作鸦〉坞,又西北为龙尾陵道,《越绝书》:春申君封故,吴墟所筑是也。上有白龙潭。周氏《风土记》东晋时有家其上者,妻妊三年产一龙,色如银,七日升天去,后龙每一归,岁则大熟,其巅有三茅殿。
历山 即舜山龙尾之断其名华利口。去县二十里起为是山。盖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都邑侨置其地,故有此名。或云上有舜田不种,而禾岁恒产一二穗。又有舜井陆羽记又谓惠山亦名历山。皆不可考。历山下有小山,名石盆山。《寰宇记》历山西有范蠡城。
柯山 在舜山之西,两峰相望。土人合名之曰舜柯山。《风土记》吴仲雍六世孙柯相之所治也,斗城又在其西,范蠡所筑。
西顾山 在柯山之西,又其西为青山。
青山 其山之阳,曰:华藏。西接归山以上西境山之阴。
青山 在惠山西南九陇凹结处,突起一峰甚低,至是山势皆南向。按青山有二,一在华藏之阴,一即此也。粲山障其前章山峙,其右中开半面遥见湖光,高松数千章清阴翳,然亦山南清绝旷奥之境。
粲山 亦惠山支陇之西南行者,与章山相望。其麓明阳观,即古洞阳观地。旧传水有穴潜通包山,今无考。上有洞酌泉,山后有义兴岭。章山 在龙山第三峰之阳。山下东西两池皆名大池坞。三曰:尤来大池,龙腿自青山至此皆背负九龙,面临青溪。
墨潭山 在龙山之阳,西南十五里。上有石池其水如墨。
横山 在唐山,南去县十八里,高数十丈。按自华利至是,诸山相属西行,忽一支南落从,平畴突起,南北横亘,水次梁溪之山纡,徐漫衍至此。将出湖口,而山忽障之实为一邑之门户。其下有大小涧,名盘龙。山势盘绕而南乃入于湖。镇山 在横山之南,不甚高,与横山趾接,山之东有管社山,自此而南,皆入湖之山。
管社山 即镇山之东面入湖,与独山相对,其山最高而当溪流之冲。溪至是极狭,望之欲穷,一转茫然万顷,下有项王庙。
唐山 在墨潭之南,其麓西属孔山,南为横山。上有苍岘岭,亦名苍颉岭。
东孔山 在唐山之西,其西为西孔山,去县二十里。
夏阴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今其山甚小,而《吴地记》谓其麓周十里,高七十五,丈殊不合。旧为元处士蒋子中别墅,其西为石埠山。
石埠山 其下有华郎中云山庄。
鸡坑山 在石埠西。
姚湾山 在鸡坑西。
华藏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其阴即青山。东临太湖,下有青山岭、小岭塔、子岭山。前旧有云海亭,即望湖亭。望两洞庭七十二峰如画。宋张循王俊葬其地,依山建寺,名青山寺。今名华藏寺。
韩湾山 《旧志》有大穹山,广长山,在青山西。今无知者,独有韩湾山。苏坎头山未详。孰是韩湾之西为杨湾山,又西南为孟湾山,又西南为三湾山,又西为二湾山,又西为头湾山,皆面湖。大雷山  小雷山 在太湖之滨,闾江诸山皆瞰湖,而大雷觜独延入里许。危崖三面波涛冲激渹若殷雷。按吴县洞庭亦有大小雷山,《路史》载:舜庶子七人散处江南,故山水多以舜名。此雷山所以拟雷泽,今俗呼为大犁、小犁、则语音之转也。又大小雷之间有速雷山,下有削刀湾。
盘坞山 在小雷之西,其形盘曲窅,然而深樵者裹粮负笈以入。
夏墓山 其峰特高,孙权族弟东定侯孙必兴赠,夏侯者,葬此故名。西南行曰:章山觜青壁。数仞下临洪涛如燕子矶。下有洞穴,今渐为沙石湮塞。
邵家湾山 在章山西。
月牌山 其峰回环宛如半月,中多乔松。天井山 亦名闾江山,与月牌山接,西麓有天井泉二。一湮为民居,一存者甚清洌。闾江今亦湮为田,广可通舟山,巅有石台,可以远眺。下有碧桃坞,今亦失其地,其阴凡三湾曰:长寿。虎啸龙吟。
胥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天井之西,山脉小断而复起不甚高,其上圆平。传是子胥屯兵处。《史记》:吴王夫差杀子胥取其尸,盛以鸱夷而浮之。江吴人怜之为立祠,是曰:胥山。张晏曰:胥山边湖去江不百步,江上旧有阖闾城,或又名庙渚以此也。一名仆射山。或曰汉仆射刘昌葬地故名。又讹为白石山,山之自东而西者,止于此。以上西境山之阳。
南照天湾山 在夏墓之北,又名状元山,宋改今名。
鸡笼山 以形名。亦名青龙,山峰特高,在状元山西,马鞍岭在其北。
北照天湾山 在鸡笼山西北。
邵巷山 即杨湾山之西面,过石皮岭而北为归山。
归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其山而平。《风土记》夫差浮子胥于江,国人于此山望其归故名。胡山 在归山之北断而复起,高不踰数丈。一名凤山,秦端敏金世居其西,以上西境北行之山。
贾山 石多嵌窦去胡山西平原一十五里。长腰山 在贾山西上有长腰岭,安阳在。其西南安阳如踞,长腰如卧,且相属也。有杨氏世墓。安阳山 平地拔起,圆峻而锐上一号文笔峰
高百二十仞,周一十八里,在县西北五十一里。
《风土记》武王封周章少子赟为安阳侯,即此地。至今山下有赟墓,一云山在阳湖上,故名。《南徐记》此山石堪作器,江东数州皆藉之。上有龙湫,广袤三丈,岁旱祷之。常验山有观音岩,其南麓有翠微院,长廊邃宇为乡名刹。其左龙王祠,即赟也。山石始采于汉大夫陆端,至今取之不竭。然其洞穴多由取石而成,旧称三十六洞,今可知者五。有九门。张公甘草清水容春之名。明正德嘉靖以后山凡三崩矣。
平塔山 在安阳西南甚小,《旧志》名苦庵者,疑即此山。
独山 在县西南一十八里当镇山之南,独峙湖中,其西为三山,其南为充山,山之东为五里湖,西为太湖。盖山势至是而断北与管社相望。冲为浦岭门,俗名庙门。南与充山对峙,汇为独山门。世传神禹所凿,凡溪流之入五湖,泛漾而西,皆导自二门以达震泽。
三山 在太湖中两峰中断东西并立,不甚高。充山 与独山相对,下有曹湾。自曹湾而下为平壤,皆良田。一巨石突出,俯瞰湖流曰:鼋头。渚据湖山之奇胜。
朱山 一名朱墓。在充山南,王莽逼虞仲卿为司徒,死之。葬此山。光武即位,以朱幡表其墓故名。
漆塘山 别名宝界,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与朱山接,其南为大浮山,东南为石塘山,山上有通惠泉,太白峰、老人峰、跃鲤峰。下有狗肠坞,坞北曰:南桃花坞。罗岭又在其南,宋知州钱绅退老卜筑于此,遗趾尚存。后属陈氏二百年陈布政策休官归累加缮治,至嘉靖中王佥事问即其地置别墅,擅湖山之乐。自独山至此诸山皆东临五里湖,西临震泽。
大浮山 一名大坯,其西别有大石峙,湖中曰小浮。
石塘山 其下长堤二里为五里,湖长广溪之界,一名庙塘山,有徐偃王庙下,即石塘枕长广溪,北有山门岭,通漆塘大浮。
茅延山 在漆塘之南。
路耿山 在茅延之南,石塘之北,诸山之中是山特高,前俯长广而后临太湖,环以层峦若相拱。卫旁有董坞,下有罗岭,可径石塘,复有小山无名,俗呼野山,通许舍。
许舍山 在路耿之南,其东为横山,群峰盘旋蓄为深谷。宋待制蒋瑎,显谟许德之,侍郎施坰,礼部尤袤,皆卜筑其中。四家遂世为婚姻,东有汤村岭。
南横山 在县西四十里许,舍之东上有雪浪庵,庵旁小池,大旱不竭。其麓有宋时大枫树二围,合抱以四人乃足;枝生芸香。
五浪山 在南横之南,与军将山接,有芮家岭。吴塘门在其下,西有石人坞,又其南为象山,东南有龟山。
龟山 横绕五浪之东南。
象山 军将之支峰也。
军将山 一名军帐,在县西南四十里五浪之南滨,于太湖风水激溅如矢。南唐时屯兵于此,以备吴越故名。山下有甲仗坞官、来坞、竹箬坞,今其上有真武庙山半曰成性寺。寺旁龙湫,上有孚泽庙。
白茅山 在军将之西南,有岭通五浪,诸山曰赤石岭。岭之下有莲花觜。
羊祈山 北接白茅,西临太湖。
吴塘山 在县西南五十馀里,白茅之南西临太湖,山下有平田,东南三里许,接长广溪,遂入于湖曰:吴塘门。门上横木为桥,名沙木。由是经鹁鸪山,以通湖上之路。自充山至吴塘连亘五六十里,或起或伏,至是而止。
射山 在吴塘之西。
鹁鸪山 亦名伏虎山北,与吴塘相对,其麓入湖旁有钱桃坞,实大如钱,而美有碧云坞。沙头山 亦名庙山,南曰:沙觜,又其南为竹山。沙觜山 亦名沙渚周皆入湖,东接长广五里,兵燹所不能到。
康山 在沙头南,相传尹蓬头寓此,上有迎仙亭。
米山 本湖中一小阜然在七十二峰之列与康山相对。
竹山 在沙觜之南,三面突出于湖,长林怪石胜冠诸山。下有劣觜,其石跨立水,次广倍虎丘千人。石而擅具区之胜,自华利分脉为龙山蜿
蜒六十里南行,诸山始尽于此。
长泰山 在军将东南断而复起,于平畴之中,去县西南二十里,下有长泰寺。
里山 在长泰南下有大涧群,山之水雨过散为百道,并入此涧,奔腾以达于长广。
过山 在里山之旁,不甚高,土人以占雨候谣云:横山出云过山笑,过山出云雨便到。
南山 在长泰南,自长泰以下从军将东南行至是而止。
琴山 在五里湖东隔湖,与膝塘山对,下为青祁村。明高忠宪公攀龙,结庐面湖而居之,名曰水居。
拖山 三小峰相连,湖上在竹山之西数里。堠山 一作缑山俗呼吼山,在县东三十里。《吴地志》云:周七里,高七十丈,登其岭可望虞山。《南徐记》堠山北有白石岘,按此山一名七云山,《寰宇记》载七云山在县东北二十里,高九十仞,而
《旧志》谓七云山。一名马迹,在县东四十三里,皆不合今,其上有真武大士庙,下有西园处士钱华别业。
龙腿山 在堠山东。
鸡笼山 在龙腿东,其麓皆相接。
凤凰山 在鸡笼东胶山之西峰也,旁小山有甑㔶插旂之名。胶山 在县东四十里,相传与惠山东西对峙,至其寺门,向背比较不失尺寸,山周九里,高九十丈,上有兽蹄痕俗称金牛迹。其山旧产薯蓣,上有宋中书令王僧达墓,及梁萧侍郎宅,其宅今为兴化寺。有乳窦泉,涤砚泉,谓萧侍郎尝涤砚于此泉。又有李忠定纲祠,安氏世居之为邑名处。
白檐山 去胶山西南数里,平壤中,山出青石。佘山 在白檐东北,一名涂山。
奚山 俗呼谐山,或名晶山,在白檐东。
嵩山 或作松山,《南徐记》松山一名少孤山在县东四十里奚山之东。一云开山有嵩头陀,故以为名。上有留云洞,泠泠泉,或言姚广孝尝居此,袁珙相而识之。
石室山 在嵩山东,俗名石脊山。
鸿山 本名皇山,在县东五十里石室之东,皆特起于地。《吴地志》泰伯宅东九里有皇山,高十丈,泰伯所葬称鸿者,皇之讹也。西有吴王墩,即梅里平墟。上为泰伯墓,东岭有梁鸿井,涤砚池。春桂山 鹅湖中小丘也。
芙蓉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周八里,高三十丈,起于平陆。每清明节士女咸集,故俗目为清明山。上有二土丘,一名龙井峰,有显济庙,岁旱祷于此。一名天乙峰,复有石高六七尺者二,俗呼石公。石母二石对峙,中通人行居,人言望见其石时发光燄又有金鸡石,每岁旦昧爽金鸡飞鸣其上,山之西麓有田一规,名弹子丘。中有土垄圆若弹丸,人以为有异,不敢近垄而耕,耕则蛇虺出焉。当芙蓉湖未湮为田,兹山近在湖上,望若芙蓉之出水,故因湖以为名。其曰:余容,又曰余洪,皆音之讹也。山有绣毬墩元高士倪瓒墓。
西高山 在县北三十里,不甚峻,无深林邃谷。中峰曰灵龟,北峰曰凤凰,其东有石,上有迹类人额痕,及两肘膝匍伏处,人俯其上皆适合,名仙人礼拜石。相传东汉高岱字孔文居此山,后为孙策所害,葬焉,山因以高名。今按山本名高,而因东有胶山土音,高与胶同或讹为胶,故加西以别焉。
斗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长九里。上有土丘七象北斗故名。又名回斗,山上多白垩、朱石。有黄腰岭石井一,深不可测。有白龙祠,青霞馆,羽人修炼之所。明黄太仆正色建灵官庙,或云回山别在斗山之东,土人因合名之。北有观基山。又西有枝柚山,一名栀子山,多产苦栀,宋时花大如瓯;香闻数里,名碧瓯、栀子二山,皆回斗之支随地,而异其名也。
夹山 在斗山东前山,又在夹山东黄文山,俗名黄梅山。又在前山之东石,皆顽而赪,不产林木,而黄文之半属江阴。
顾山 一名香山,在县东六十五里,跨无锡、江阴、常熟三县界。上有龙潭,下有香山禅寺。金匮山 在县城第六箭河之北岸,旧以为一邑之镇。山高踰三仞,周三十丈,隆然中峙四望,道里咸均其土,中石玲珑黑白亚于昆山。郭景纯尝埋黄金符匮于山下,时有紫气腾上,故又名紫金山。元以后人取其石。殆尽,而土亦耗减。
百年以来块若覆釜。明永乐中县令卢克敏喟然,以邑之人才未兴闾阎不实疑镇山之伤。其脉乃除其瓦砾,加善土而筑之。又缀以太湖石之佳者,视前稍高。广而终不能还。其旧今在秦氏宅中,犹一拳耳。然镇山之说,自昔传之。按形家言江南诸山,皆自蜀来,踰河导江并入于海。盖地本高于西北,顺其大势以趋东南。故凡一郡一邑之山,亦往往各以西北为根本。即无锡而言贯乎,闾江,止乎锡山,而后扶舆连蜷,或分或合,以南赴于湖。至于东北诸山,即皆孤起特峙,落落而列,以为锡山之拱辅,此自然之大势也。
黄埠墩 在运河中流而当寺塘泾口其,始得名。亦当以春申君故。形家言邑之山脉,从西北来,至惠山锡山伏而东南行。由水底起为是墩,乃走城中。再起金匮乃结聚而成县。又水势直下,而益广。须此以砥之故,谓黄埠墩为天关。太保墩为地轴。太保者,自此南下三里许。当梁清溪口者,是也。黄埠墩圜而小风帆,左右带以垂杨。旧有文昌阁,水月轩,环翠楼,并废。今唯中楹为佛殿,周廊四匝而已,康熙二十八年乘舆东巡,百姓于此结三层灯楼,立木水中,使广可隐墩,缀以杂䌽高四五丈,于是龙舟往返皆驻跸焉。当千炬毕陈风水摇荡蜃楼蛟馆突兀在目,时民舟皆循西岸而泊,夜分小雨,恍隔人间,七校无声,钧天微奏,至明日辰刻乃行凡。上所经幸数千里,间川岳效灵胜赏不绝,而猥是弹丸承恩最渥将气数使然,亦所据之地得耶。
太保墩 前名窑墩形家,所谓地轴以运道北来之水,至是分流入梁溪,而墩实当其冲也。西定桥在其西南一里,长虹夭矫,映带如画,后倚城堞。正当西关逼近秦端敏金居第,自关门呼渡半箭而达,墩必尝属之故名。太保先是为,吕御史卣别业卣子,太仆元夫相继修筑,亦一时之胜,吕园废而建。关帝水仙二祠水仙,或以为倭变,时死事何五路诸人至。皇清初,其居人有为神言者。谓水仙为旧令,刘五纬巫祝群趋事之,无复游观之胜矣。
仙蠡墩 一名仙女,旧传范蠡载西施所曾泊处溪流,至是旷然明远,遥山黛色,隐隐波上,墩据溪南高十馀丈,风帆雨笠渔歌牧笛之所,出没也。上有松柏苍翠,下有伍相祠,后废。为张氏别业,又后遂为葬地,稍西有骂蠡港,谓吴人骂蠡处。
运河 自武进五牧入无锡境,迤𨓦东南行四十五里抵县城,又四十五里至望亭,出长洲界胜七百石舟。自五牧以下东南行,分流而南为志公港。又东南行,分而南为花渡港。又东南行,过洛社石塘湾,潘葑一支分而北出,高桥为五泻河。又东南行,分而南为小双河。又东南行,分而南为双河。又东至黄埠墩,是为北门塘。又东行,分而北出三里桥,为西五丫浜。又东至缸尖,别为二支。其北支东北行,至城北分流而东为北城河。又东行由黄泥桥过王天荡,绕城河之外过亭、子桥出,羊腰湾而合于南门塘,其南支至城,又分而为二,其一东行合北城河,环城之外,经东吊桥而合于南门塘。其一南行为西城河,循城南下经西吊桥,至太保墩分流西行为梁溪。又循城南行过南吊桥,而合于南门塘。又南行而羊腰湾之水来,合粮艘以城西水急。多走亭子桥,羊腰湾道,故自缸尖分泒。至是合羊腰湾,而南塘始复,为运道。又南行,西分为谈渡河。又南行,西分为菰渎。又南行,西分为河港。东分为伯渎。又南行,西分为曹王泾。又南行,西分为谢家河。又南行,东分为大十字河。又南行,西分为面杖港。又南行,东分为圣渎。又南行,西分为徐淘泾。又南行,西分为沙墩港。又南行,至望亭入苏州府长洲县界。《大业杂记》云:隋大业六年十二月,敕开江南河,自京口至馀杭郡八百馀里,广十馀丈,将通龙舟。并置驿馆草顿并足欲东巡,会稽逮自唐武德后,累浚为东南之水驿云。
志公港 运河第一支分流,南行入北阳湖。北阳湖之西,南行者,达于南阳湖。西接武进,而南合二邗沟。其北阳湖之东南出,而南去者,为北星桥河,即直湖港,花渡港,自东来合之。又南行,过杨桥、匡桥、南星桥,而北邗沟东来贯之。又南行,历东塘负耒华严等桥,而南邗沟东来贯之,又南行经胡埭桥,分流而西为张桥河。北合花
村河又南行为西溪,又分流而东过状元桥,转南为小西溪,又南行分流而西为龙游河,过周渡桥入武进,又南行而小西溪东来合之。又南行过胥山之麓,分流西入太湖。其河身折而东行分为水溜港,过新桥,亦入太湖。又东行过白石山,分流与水溜港合,又东行扺闾江。
闾江 在县西四十五里富安乡,太湖之别浦也。其水自毗陵戚墅至白石山乃渐大,横亘天井,山下旧传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取其尸盛以鸱夷之革,浮之江中,即此地。其南有阖闾城,子胥伐楚回所筑,近江之岛如钱家觜之属,凡十有五。
阳湖 在县西北四十里神护乡,旧云东西八里,南北三十二里,今多淤为田。其在东北为北阳湖,在西南为南阳湖,接武进。
花渡港运河 出花渡桥纳砖桥河,而西入北星河。
小双河运河 分而西行不远有支流,达于双河,又西行过社港桥,有支流入阳溪。又西历社港为隈湖。又西为细砖河,入花渡港。
双河 自运河分而西过汇龙桥,有流自北来合。历钱桥达阳溪。又其西为藕荡,过稍塘桥,又西行分二支。北支西行为北邗沟,南支西南行为南邗沟,皆合于南阳湖。按《旧志》:并谓此河从钱桥越布政乡,贯直湖港,南下太湖,盖即此道也。或云阳溪东口其水东流入运河西口,其水西流为邗沟,因谓阳溪之水,所由来。乃自花渡北阳湖,历小双河以入而其东注者,由双河以达运道也。如此则双河已为西来之水,而非运河之分支。唯自阳溪以西则仍西流耳,按举人堵景濂曰:吾老西乡知之极,确本邑山脉西来,此则形家所谓送龙水。自西而东其来甚远。如堵说则谓自花渡小双河入者,亦泥于阳溪。两分不得其源,故纡其途,以为之说。实则邗沟并未西流也,堵善堪舆家言留心甚久。其言不妄,以此考之,双河自西来,以合运道可以无疑,姑两存其说。
北邗沟 自稍塘西行过郑店桥,又西贯东塘河,又西过新渎,西北历长腰阳山之阴,过鸿桥而入南阳湖。
南邗沟 自稍塘西南行止于刘塘桥,其中路分流而西为邗沟三桥。又西过张舍桥,又西过富安桥,贯东塘河。又西为花村,张桥河南来合之。又西过孟村陆墟永城等桥,北行为察亭桥,俗呼拆灵桥河。又北合南阳湖,按如景濂之说,则两邗沟之水,皆自阳湖东流以入阳溪。此两条所载水道并误。
外吊桥河 在西城之北,分城河之水,西南行经外吊桥可通梁溪。
太湖 在县西南一十八里,绕县之境四十五里。
五里湖 一名小五湖,在独山漆塘诸山之东。跨扬名、开化二乡,东北通梁溪,东通骂蠡港,其水西北则由浦岭、独山二门入太湖。南过石塘,通长广溪,以达于吴塘门。
梁溪 亦名梁清溪,运河。自县城西太保墩分流下,西定桥是也。广十丈,深三丈,长三十里,吴
《地志》梁·大同中浚,故名。或言以梁鸿曾居此而名。入溪西南行,其支流分而南者,为谈渡河。又西南行,而外吊桥河之水来合。又西南行,分而南者为菰渎。又西南行至仙女墩,分而南为中桥河。又西南行,分而南为小渲。又分而南为大渲,并入五里湖。又西南行,而溪流尽入太湖,其口曰后溪港。按无锡之水不特旱涝,可资蓄泄。且西北风甚,水由此溪而出曰:下湖水。东南风甚则水由此溪而入曰:上湖水。俗言邑人多不耐远游,辄怀归以溪水有回复之性。云溪侧旧有将军堰,《风土记》云:唐景龙中置宋嘉祐中开运河,通梁溪以引湖水堰,遂废。
谈渡河 自南门塘分流出黄泥桥,过谈渡桥,西达于梁溪,为入溪支流之一。
菰渎 出黄泥桥稍南,由永圣桥小河入者,为菰渎。过菰渎桥,迤𨓦以达梁溪,为入溪支流之二。
九里泾 自南门塘分出石灰桥,西行过叶长桥,南达于落星塘。
河港 自南塘分,而西过茅村桥,南达于梁墓泾。
曹王泾 南塘分流出桥西行,又分而南注者为蠡渎。又西行分而南为稍泾。又西行曰:梁墓。泾而河港合焉。又西行过梁塘桥,而九里泾合
焉,又西行过落星塘桥、大桥,而中桥河合焉。又西行为骂蠡港,入五里湖。
谢家河 南运河分,出小桥西行入于蠡渎。面杖港 南运河分,出小桥西行入于蠡渎。新安溪 运河至新安塘分出,白龙桥,西行,徐淘泾南来,注之。又西行。贯赤城溪,而西纳蠡口河北来之水。又西行贯张桥港,又西行分而南为胡。西埭河。又西行分而南为壬子港,又西纳唐干北来之水,又西而长广自北来合,又西过沙木桥出,吴塘门,入太湖。
徐淘泾 新安塘分流,出桥西行,过流潭桥庄桥北折而入新安溪。
沙墩港 新安塘分流,西行入太湖。
永圣桥河 由谭渡南分入九里泾。
蠡渎 自曹王泾分支,南行过落霞桥经蠡口贯以新安溪,又南行过八字桥名赤城溪,广数十丈,长五里,出溪桥港而入太湖。
稍泾 曹王泾又西分支南行过薛举桥,而合于蠡口河。
蠡口河 蠡渎之支,分而西稍泾合焉。又西过钱秉桥,分支南入新安溪。又西行而中桥河北来合焉。又分支而南为张桥港,入太湖。又西曰洪丘渰。又西曰唐干渰,再分流入新安溪。又西历葛埭桥,而入长广溪。
中桥河 梁溪自仙女墩分流,南行过北桥、中桥、南桥,贯以落星塘。又南行过仲八郎等桥,入蠡口河为入溪支流之三。
小渲港 为入溪支流之四。
大渲港 为入溪支流之五,二渲皆自梁溪通五里,中隔平壤,相去可五六里。居人悉植莲芰,花时多泛舟为避暑之游。
长广溪 在县南一十八里,长三十五里,广二十五丈。介扬名开化二乡,北自石塘通五里湖,东合蠡口河之水南行,经下泽桥,出吴塘门而入太湖。《吴地记》县南有长广溪水,深三尺,陈勋所导。《元志》谓长广溪西北注与梁溪水会于湖口,由独山浦岭二门,以入太湖。按梁溪水,既有后溪港可出,南惟大渲小渲,分注五里而已,若长广在五里之南,出吴塘甚便,逆入五里则难。无缘合梁溪之水,明矣。长广溪北口曰:石塘。延袤二里馀,宋嘉定间僧月林建桥三,曰:广济、保安、惠安。元末莫天祐毁桥塞湖以拒明兵。湖壅十馀年,至明洪武中乡人浦行素复建。木桥,隆庆中始易以石,是为广济。而其二遂废,其旁有三潭,曰旋水,深不可测,石塘口号云石塘。是鬼逆风顺水。盖五里湖本不下长广,唯西南风大作则太湖水涌而上,五里湖溢而灌于石塘,由长广以下吴塘,是时舟自石塘南下者,为逆风而顺水也。
北大河 运河入县境于五牧分流,北行出薛家桥,转西复东北行过白沙桥,为白沙圩。其分流而南为荫桥河,又东行过九穹桥,分而南为柘桥河,又东行为五重泾,又东南行过麻塘口,而合于高桥河之四河。口自北大河之外,皆武进县界。
石渎 亦名蠡河,又名西瓜渎运河,分流东北行东分为万寿河,又东北行折而西合柘桥河之水,又西北行过荫桥,以入于白沙圩。
高桥河 旧为五泻水,《元志》云:在州北一十四里天授乡,阔六丈,深七尺,其源上湖大陂,自五泻口北岸行,溯流四十里。至江阴晋陵两县界雉尾口,从界北四十七里至申浦上口,北入大江,潮汐所至。可胜二百石舟。旧有堰临官塘名五泻堰,宋元祐间治莲蓉湖为田置闸于此,今则架桥其上,曰高桥。而堰与闸俱废。又云旧有长渠在州东北二十四里,胜二百石舟入五泻,北行六十里而入江阴军,今无知者。验其方隅远近,水力胜载当与五泻同。泒而异名。按二说五泻之水,溯流甚远,今上湖故迹已不可识。约略其地五泻固即今之高桥河。但其界异耳,据今运河之支,出高桥东北行,分而东为五丫浜,又东北行,分而西为梅泾,不远而止。又东北行万寿河,北来合之。又东北行,东分为北张泾。又东北行,东分为石幢港,其自西来合为。五重泾又东北行,为四河口,又东北抵青阳入江阴。芙蓉湖 在县东北兴道乡,《寰宇记》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一谓之无锡湖。在晋陵、江阴、无锡三县界。东去州五十九里东南流为五泻水。《越绝书》云:无锡通长洲,多鱼而甚清。又《吴地记》无锡湖万五千三百顷。陆羽《惠山记》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其湖南
控长洲,东洞江阴,北掩晋陵。苍苍渺渺迫于轩户。或云昔其地多芙蕖,数十里不断。于是皮日休与陆龟蒙及毗陵魏朴,时时乘短舫,载一甔酒由五泻径,入震泽,穿松陵抵杭越,因名其舟曰:五泻舟。又《南徐记》晋张阖尝泄芙蓉湖水令入五泻,注于具区,欲以为田盛冬著赭衣,令百姓负土,值天寒凝冱其功不成,至宋居民因其旧迹,堤岸堰水悉为良田。至今麻塘桥,土人犹有湖东湖西之称,但验其道里与传记所载,其旧界多旷远。而难合。若如诸说必南薄濠湖始可以控长洲,东越麻塘,北兼欧渎。之外乃为洞江阴而掩晋陵,如是则县几无东北隅矣。又《郡志》谓明万历间,官为出钱募夫筑堤,搴茭塞流多置堰闸,其上于是其地亩可入三种厥田上,上而厥赋下,下民间所以有摊税之议也。或又云周文襄忱抚吴时,仅每亩科米五升以备水旱,未入赋额。嘉靖中知县王其勤始复加丈量,而改低田输税焉。据是虽宋时已治为田,而湖之全壅犹为未久宜,其旧界犹有。能言之者,不当茫无所考,如此又《县旧志》莲蓉湖在北门迎潮馆前,莲蓉即芙蓉,盖今北塘,亦总谓之芙蓉湖也。
麻塘河 五重泾之支东南行其分,而西为柘塘桥河,又东南行,转东北,过麻塘桥乃复合于五重泾。
万寿河 自石渎分流东行,过三万寿桥,入高桥河。
西五丫浜 高桥河之支流。东南行,分而东北为咸塘河,又东南行分而东北为顾桥港,又东南行经闸口,出三里桥,而合于北塘。
北张泾 高桥河支流,东北行与咸塘河合。石幢港 高桥河支流,东北行与咸塘河合。咸塘河 西五丫浜分流,东北行北张泾西来注之。又东北行分而东为张塘河。又东北行过胡家渡,分而东入青鱼白荡。又东北行,过高六堰桥,石幢港,西来注之。又东北行至马镇入江阴界。
顾桥港 西五丫浜分流,东北行抱运河之,外环县城,折而南过顾桥,转水河西来入之。又东南行为东五丫浜,自此环而南为北尤渎。张塘河 咸塘河分而东行塔影河,自南来青鱼白荡,自西北来皆合之。又东过阚庄桥,为阚庄白荡,至上舍寺桥,为吴渎港,太平港,南来合之。又东行为崇村,白荡八字桥,河南来合之。过崇村桥而包堰河,远自南来合焉,其东北曰:西洋白荡江阴县界。
东五丫浜 顾桥港北来,其分流第一支为小河,无所通。第二支为五步塘,第三支为严埭河,第四支为北兴塘,第五支为南兴塘。
五步塘 五丫浜支流东北行合塔影河,旧传有五步湖,亦名五部湖,在县东北七里天授乡。东西二十里,南北一十里,今此湖皆湮为田,土人但称五步塘,或呼塘头也。
严埭河 五丫浜支流东北行其直,往为太平港入崇村白荡,其转而北行过严埭桥,又北行而五步塘西南来合。又北为塔影河,又北行过范砌桥,又北行入张塘河。
北兴塘河 五丫浜支流东行过桑园渡,分而东北为八字桥河,又东行为杨婆圩,又东行为张泾东南行为鸭荡,又东南过六市等桥,又东行分而南为鲇鱼塘,又东行分而北为潘市河,又东行分而南为唐泾,又东行分而北为杨尖河,皆达于张泾,又东行折而西北曰:包堰河。是为西大河。
包堰河 北兴塘之尽,折而西北过新桥,又西北行而张泾之尾来合,又西北曰包堰亦名西大河,其外皆常熟县境。又北过黄梅山、斗山、夹山,又北行而入西洋白荡、接江阴。
八字桥河 北兴塘分支,东北行过八字桥,又东北至斗山,转而西北入崇村白荡。
张泾 北兴塘分支东北行为龙泾过三灞张泾陈家等桥又东北行而潘市杨尖以次来合又东北入包堰河
南兴塘河 五丫浜南行为尤渎,其支流东南过新塘桥为南兴塘,又东南行,分而南为东亭河,又东南过鸭城桥,其南即泰伯所都梅里。又东至堠山南,分而南为毛道桥河。又东过九里桥,为横塘。其东北支为信义渎,其横塘直下。东行过中心桥。分而南为走马塘,又东过太平桥,经嵩山之北盛塘河,北来注之。过关桥,下宛山荡。
信义渎 南兴塘分支,北行折而东南历堠山鸡笼山胶山之南,过芙蓉桥为盛塘河,纳鲇鱼塘顾市河之水,东过大成桥,入宛山荡其自盛塘一支,分而南者入南兴塘。
尤渎 五丫浜南行为北尤渎,贯冷渎又南行为南尤渎,又南达于泰伯渎。
东亭河 南兴塘分流,南行为东亭,寻分二支,跨以东西二桥,又合流而南贯以冷渎,又南过江溪桥至泰伯渎为十字口。
冷渎 羊腰湾分支,西行为西冷,渎贯以尤渎。又贯东亭河,而东为东冷,渎入毛道桥河。毛道桥河 南兴塘之支,分而南纳东冷,渎过张公桥,自犁尖入泰伯渎。
走马塘 南兴塘之支,分而南至分流,口入泰伯渎。
泰伯渎 运河之支于清宁桥,南分而东流尤渎,自北来合,又东行贯江溪桥河,为十字口。又东行名坊前河,其分而南为香泾,又东行为破塘河,南即梅村泰伯庙,北为犁尖。又东行分而南为梅花浜,又东行为分流口,走马塘,北来合焉。又东行为张塘河,其分而东南为马桥河。又东行过张塘桥,分为小张塘,又东行为苏舍。荡鸿山在其北,小张塘复来合。又东行过苏舍桥历沈苏荡口,又东过青荡口,又东行分而南为二支,东支为延祥河,南支为落埠河,河身又东行北分者二,皆不远而止。又东行分,而北过荡口,抵甘露镇,又东行出新桥,下鹅湖为长洲县界。《唐书·地理志》无锡县南五里有泰伯渎,东连蠡湖,元和八年刺史孟简所开。
十字河 运河之支,东行转北贯泰伯渎,又贯冷渎,又北接东亭河。
圣渎 运河之支东北行。交香泾,又北为梅花浜。香泾 伯渎之支东南行,贯圣渎,而南为唐庄河,又东南为华长泾。
梅花浜 伯渎之支,北对犁尖,分而东南流,合香泾。
马桥河 伯渎之支,东南行为砖桥河,又东南入杨港荡,又东出曰小伯渎入曹湖。
小张塘河 伯渎之支,南行过黄泥桥,转北而合于苏舍荡之东。
延祥河伯渎 过青荡口而东为二支,其东行为延祥河,入界泾东南行者,为落埠河。过翟泽桥,而入杨港荡。
蠡河 运河之支于栅口东行,经曹家渡杨家渡,又东而华长泾北合焉。又东经新桥渡、三叹荡,出蠡口合杨港荡,而东达于曹湖。
鹅湖 一名濠湖,俗谓之鹅肫荡,在县南五十里延祥乡。东西四里,南北三里,东为长洲,北为常熟,邑华氏聚族居之。
曹湖 一名蠡湖,在县东南六十里泰伯乡。东西十二里,南北六里。《寰宇记》蠡渎范蠡伐吴所开,今曹王泾南有蠡渎,近是《唐书·地理志》元和八年孟简开泰伯渎,并导蠡湖,故泰伯渎。一名孟渎蠡湖,亦名孟湖。今此湖皆长洲境,边湖一二里仅为无锡。按自南兴塘之尽为宛山荡,由宛山而东南为陆家荡,又东南为谢埭荡,又东南为白米荡,皆常熟界。又南为鹅湖,又南为泾界,又南为曹湖皆长洲界。
直河 又名弦河,以有弓河箭河而名之。运河之水由北水门入,直行出南水门,而注于官塘城中之河,以直河为干东西为支,或云未有城时粮船本此行,故《旧志》亦名运河。皇清康熙癸亥知县事徐永言重浚。
弓河 直河于北水门内分流,东行至东北隅曰沙盆潭,复绕城之麓南行,过便民桥,而合于直河。其箭河则从直河,东行列此河之西,如箭在弦凡九道。
九箭河 旧传次第自南而北第一河在边巷,今塞。
第二河 《旧志》在庄巷底,广可停舟,今名朱卖煤浜,仅通十馀丈。第三河 名冉泾久湮塞,邵文庄宝居其上,欲浚治为里人所阻。其后太学生尤盛明浚之,今通直河。
第四河 《旧志》在杨家巷,今名药师堂,前西至官街而止。
第五河 《旧志》在董家巷,止于元圣观前,今名东河头。
第六河 《旧志》河北有善智尼寺,名师姑河秦氏世居之,秦御史镛易其名,曰师古今通直河。
第七河 在福田巷,亦名田鸡浜,长三十四丈。第八河 在东门正街之北,至韩修桥而止。第九河 在盛巷,今河形尽没,旧谣云九箭通出三公,今其仅可通舟者,第三第六而已。仓前新河 直河至东察院南,分流东行少北而合于弓河之沙盆潭。元大德五年凿以上城东诸河,其流皆出南水关。
留郎桥河 于直北门分流,循城而西稍南经城西门,转东合于州桥河。
斥渎 直河至仓桥之南,又分而西前行合于留郎河。
胡桥河 斥渎之南直河,又分而西前行,合于留郎河。
营河 胡桥河稍前分流,南行转西,经县治过州桥之下,又西南而合于留郎河。
水䃮河 直河经大市桥南,又分而西历城隍庙抵西城之下,转而南入束带河。
束带河 直河经中市桥南,又分而西过学宫之前,而出西水门。环宋尤文简宅,故名。以上城西诸河其流皆出西水关。
白水荡 在盛巷之西,广三十馀亩。宋元间为春申行宫,于其上中有蛟穴,通太湖,其深不测林樾幽邃,菱芡龟鱼之所,附丽而出没也。明弘治中副都御史盛颙取其地筑后乐园。亦名方塘书院,后废。今秦职方汧居其草堂,而清池四匝皆为里媪,浣衣卒伍饮马之窟矣。
严家池 明初严之聚族而居者。在乡有严埭,在邑有严家池,池在学宫之南,广十五亩。有水道通束带河池之南。张尚书筹题曰:杏花村。而筑万松园于其右,丛篁高柳,清阴四列,中多荷花倪汉川溶作小舫时,时载酒其中。给事许灵家其旁创楼焉。王绂画八景于楼壁,今其池十九湮塞,所馀一泓不胜秽浊,唯旧传池底有脉潜通外湖,故虽旱不至尽涸。
映山河 初名蛟河,蠡溪笔记宋初仅一方池,绍兴间蛟起其中坏民居为长河,广五丈。每晴日遥见九龙,诸峰宛然隐映,他处皆无之,今亦湫溢不堪,以上三水不通诸河。
第二泉 在惠山第一峰,白石坞下,唐陆羽定天下水品二十种江州庐山康王谷洞帘水第一。无锡惠山石泉水第二。以其为羽所定,故又名陆子泉,又张又新记扬子江中泠水第一惠山泉水。第二泉上有若冰洞。人多言泉源所出,然洞有水甚浊而不通二泉。二泉伏涌潜泄略无形声池,二同覆一亭,圆为上池,方为中池,两池中隔尺许,本有穴相通,挠之则俱动。而中池之味遂远不逮上池汲泉者,瓶罂负担不舍昼夜,皆上池独给之。池甃以陶甓缭以石栏。相传宋高宗南渡临池酌泉于此,故加饰焉。
若冰泉 在二泉之上,今云起楼右二十步许,唐僧若冰斸岩得之,故洞及泉并以冰名。池广方丈,游人所狎水颇混浊。
龙缝泉 在春申涧上碧山吟社之左,自石隙中出,深广可三尺,一名龙渊。
罗汉泉 在惠山寺大殿上右隅,山僧真恩构亭其上。
灵泉 在锡山东岳庙西庑之前。
龙眼泉 在大同殿后,本梁大同间凿,亦名大同井。
惠照泉 宋天圣年间,僧惠照斸地得之,今湮废。
松苓泉 在听松庵右邑都宪盛颙,因泉出松根凿池引之。
逊名泉 在邵文庄尚德书院前,明正德五年浚。
滴露泉 在尚德书院点易台之下,文庄将筑台,诗有:安得泉声一道来之语。忽有涓流出于石间,乃引而名之。
云泉 在张中丞庙前,明万历丁亥山僧导沟得之。
珠帘泉 在石门,飞瀑溅激如珠。
泂酌泉 在粲山旧有亭其西又有邵公泉。通惠泉 在宝界山宋钱绅去官归隐,其地得泉于岩下,甘洌亚惠泉因名。
天井泉 在闾江西麓,始有二湮其一。
窦乳泉 在胶山寺左庑,唐咸通中建寺,得此泉于山窦间因名。宋尚书郎闽人翁挺构蒙斋于其上。
泠泠泉 在嵩山。
惺惺泉 在控江门内胡桥之北,旧传饮之能令人慧。故举子赴试者,争汲焉。其井久湮,失明
成化十九年邑人杨礼部琛掘地,得之,因作楼覆其上,后屡易主,久复废塞。皇清康熙二十八年,邑绅顾贞观重浚。
玉泉 在县西钱桥之玉泉庵喻,中丞樗尝读书其地,故以为号水甚甘洌。
龙湫 一在龙尾陵道一在芙蓉山,一在安阳山,一在军帐山,一在香山,一在兴道乡臧渎圩,一在兴道和尚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