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百三十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三十七卷目录

 兴安州部汇考一
  兴安州建置沿革考
  兴安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兴安州星野考
  兴安州山川考〈水利附〉

职方典第五百三十七卷

兴安州部汇考一

兴安州建置沿革考

 《通志》州县《志》合载本州
虞帝居此,名姚墟,又名妫墟。禹贡梁州之域,殷周为庸国地。春秋战国,并属楚秦,惠文王置西城县,属汉中郡。东汉末,分置西城郡,曹魏改魏兴郡,梁改为东梁州,西魏以其地出金,改金州。隋改西城郡,唐复为金州,天宝初,改安康郡。至德初,改汉南郡,乾元初,复为金州。又置昭信军,改昭戎军。王建据蜀,改雄武军。宋改昭化军,绍兴以后,属利州路,元属兴元路。明初属汉中府,后为兴安州,领县六隶陕西布政司。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
平利县
汉长利县,地属汉中郡。晋属魏兴郡,又分置上廉县,属上庸郡。后周,改吉安。隋废,唐置平利县。属金州,宋废为镇入西城。后置元省入金州。明复置隶兴安州。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洵阳县
周为庸国地,汉为洵阳县,属汉中郡。晋为洵水县,属魏兴郡。南北朝,宋置洵阳郡,隋开皇初,郡废置洵阳县。唐武德元年,置洵州,并置洵城、闾川二县,七年废。贞观二年,省闾川。八年省洵城。置洵阳、淯阳二县,属金州。宋废淯阳置洵阳县。元并入金州。明洪武三年,复置隶兴安州。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白河县
明初为洵阳县地。成化八年,立白河堡,十二年升为白河县。属郧阳府,寻改隶兴安州。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紫阳县
禹贡属梁州之域,虞为妫墟,周为庸国。战国时,属楚秦,属汉中郡。汉因之,东汉末为西城郡。曹魏改为魏兴郡,晋宋齐因之。梁置梁州,魏置金城郡。寻改金州。隋又改西城,唐复为金州。为安康郡,为汉南郡。五代时,入蜀为雄武军。宋改金州,元因之。属兴元路。明仍为金州,领县五,石泉汉阴、洵阳、平利、白河。正德间添设紫阳县,割金州、汉阴县、隶焉。万历癸未夏五月,大水陷州城,徙城于南原三里许。改名兴安州,又改为直隶,属陕西布政司,紫阳仍为属邑。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石泉县
南齐永乐县,及置晋昌军。西魏改郡曰永昌,改县曰石泉。后周省,隋复置,属西城郡。唐改武安县,神龙初复为石泉。大历中,省入汉阳县,贞元初复置。宋仍旧,元省入金州。明复置,隶兴安州。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汉阴县
禹贡荆雍之交,秦楚接境。周为庸国地。春秋战国,皆属楚秦。属汉中郡,汉为安阳,晋为宁都县。齐置安康县属魏兴郡后魏置东梁州后萧察改直州。南齐属安康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县安康,属西城郡。唐武德元年,以县置西安州,并置宁都。广德二年,改宣州。贞观元年,州废属金州。至德二年,改为汉阴县。宋因之,绍兴初,徙治新店。元改设巡检司。至正二年,复为县。明洪武三年,仍为汉阴县。先属汉中府金州。嘉靖四十年,改县径隶于府。万历二十三年,复改属兴安。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兴安州疆域考

     州县《志》合载兴安州疆域图

本州
东一百二十里,至洵阳县。四百里至白河县。四百里至湖广郧阳府上津县。六百里至郧阳府。西一百八十里至汉阴县。二百八十里至紫阳县。二百八十里至石泉县。五百四十里至汉中府洋县。七百里至汉中府,四百六十里至汉中府西乡县。五百八十里至四川夔州府太平县。南一千九十里至四川夔州府大宁县。
北由镇安县,六百五十里由商州,八百里至省城。五百里至商州。由河南四千四百四十里,由山西四千二百一十里至
京师。
东南九十里至平利县,二百六十里至竹溪县,西北八百四十里至西安府盩厔县。
东西广七百里,南北袤一千里。
《一统志》:子午谷旧道在金州安康县。〈按今汉阴县是也〉梁将军王神念以缘山避水桥梁多坏,乃别开子午道,即今洋县北六十里是也。
平利县
州东南九十里为平利东至。
西至
南至
北至
广袤〈无考〉
《通志》:西北九十里至州城。
洵阳县
州东一百二十里为洵阳东至。
西至
南至
北至
广袤〈无考〉
《通志》:西一百二十里至州城。
白河县
州东四百里为白河东至。
西至
南至
北至
广袤〈无考〉
《通志》:西四百里至州城。
紫阳县
州西南二百八十里为紫阳,东水路四十五里至州界石门沟,二百八十里至州陆路,一百八十里至州城。八百里至湖广郧阳府。
西水路一百二十里至汉阴县界马家营,七百里至汉中府。
〈按《县志》缺,《旧郡志》谓南通巴蜀西接梁洋。〉北一百里至汉阴县界五里坡,由镇安县八百三十里,由商州驿路一千三十里至省城。由河南四千六百四十里至。
京师
东南一百二十里至四川太平县界双河关。东北六十里至州界闹河。
《通志》:二百八里至州城。
西南一百二十里进大垩为西乡县界,进任河一百六十里至,二州垩为四川太平县界。东西广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按《县志》:邑虽广袤二三百里,可耕之地百无一二。居民葺茅于山谷之间数十里。若比邻然一望林莽,略无涯际,险隘阨塞,诚秦蜀之要区也。
石泉县
州西二百八十里为石泉东至。
西至
南至
北至
广袤〈无考〉
《通志》:东二百八十里至州城。
汉阴县
州西一百八十里为汉阴,东六十里至兴安州界,一百八十里至州城。
西四十五里至石泉县界。
南八十里至紫阳县界。
北一百二十里至西安府长安县界。
东北一百五十里至镇安县界。
西南二百里至西乡县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四百二十里。按《县志》:当驿路之冲,东达郧襄,西通巴蜀,不但本省差遣殷繁,又以塘拨往来苦累。
形胜附本州〈按本州无附郭之县〉
《安康旧志》:东接襄沔,南通巴蜀,西达梁洋,北控商洛。
《元和旧志》:南临汉水,北阻方山。按《州志》:今州治在汉水之南,而云南临汉水者,元初废志云州。初治在汉江北,去水不过百步。后移南,今汉阴县有方山关。
柳宗元《江运记》:岩谷峻绝,数里百折。
《舆地纪》:胜秦头楚尾。
《图经》:自汉中而东则谓金多山岭,自均金而西则谓金多平旷。
《旧志》:国朝渡江以后,舟车辐辏,商贾接踵,乃秦楚之交一大都会也。砅壑修险梯栈钩连四塞,以为固舳舻飞挽,由来利之。
《平利县志》阙。《洵阳县志》阙。《白河县志》阙。紫阳县 兴安古称四塞,砺山带河,形胜甲于关南,而紫阳设西南境,峰峦矗起,江汉纡折,柳宗元所谓崖谷峻绝,数里百折也。
《石泉县志》阙。汉阴县 龙冈北枕凤岭南屏,一水抱环,五星端拱。

兴安州星野考

        《州志》州属总
《史记·天官书》:东井、舆鬼,雍州之分。
前汉《地理志》:自井十度至柳三度,鹑首之次,乃秦之分。
《春秋·元命苞》:东井、鬼宿分焉。
《天文志》:自井二十七度至鬼柳,鹑火之次,秦之分野。
《旧志》:州隶秦之南分野,应入井、鬼之次,兼翼轸之分野,以其界秦楚之交也。
《州志》《广舆记》云:兼舆鬼翼轸之分者,盖谓兴属辽阔,先年隶楚隶蜀纷更不一。如紫阳近蜀,则可以属舆鬼,白河近楚则可以属翼轸。
《紫阳县志》:紫阳属兴安之西南邑,其为东井、舆鬼之分,无疑矣。
《汉阴县志》:历观纪载,井、鬼之分,当无疑矣。

兴安州山川考

     州县《志》合载本州〈按本州无附郭之县〉
白云山 在州东北五里,白云之泉出焉。〈一名卓钖泉〉而南流注于汉,有寺名万顷,更名万春。为南岳怀让道场,有洞焉。可以游观。宋明人题咏甚多,乱后,兴郡诸名胜皆湮没于榛莽之中。而此寺独存,时人比之鲁灵光殿焉。
大团山  小团山 俱在州东北十里。豫章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老树嘴,北望终南南望吉阳,诸山簇簇如叶焉。
龙王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其上有龙湫,大旱不涸,土人筑砦,居之以禦乱。
将军山 在州东北四十里,山有洞藏铁冑,将军之所御也,今无。按《通志》:相传,昔有将军战没于此,故名。
古墓岭 在州东北四十里。
九里冈 在州北五十里,石磴崚嶒,陡峻难登。其阳神滩河之水经焉,而南流注于汉,其阴琉
璃河之水经焉。而东流注于神滩河,长安之孔道也。
盼阳岭 在州北一百里,高峻莫极,日出先及,由是得名。亦犹泰山之有日观也。麻坪河与乾溪之水经其阳,而南流注于洵。河洵河之水经其阴,而南流注于汉,有石砦焉。嶙峋于是山之麓,名曰辘轳杷,可簇而居也。
燕子岭 在州北三百里,道途险远,接壤西安府之镇安县,昔设乌沟堡,官军戍之,今废。王莽山 在州北三百里,莽尝遣兵戍守此山。因名焉。傅家河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越河,大济堰在焉。灌田颇饶,旁有豫章,高数仞。其阴四蔽而空,其中可设几筵,名曰重阳。
二郎山 在州北三百里,四面险峻,其岭平坦可屯数千人。有地可耕,水皆瀑布而下,林木蓊蘙,人迹罕至,过此,则为镇安县之下茅坪矣。牛首山 在州北九十里,岩岩罗列,色状万千,绵亘数百里,高出云汉有洞焉,是名金牛。昔人于是山掘得石桶,有黄腰兽栖其中。旁置剑兽,见剑自杀而黄巢军遂败。崔尧封之,神司之,是为郡城主。赤溪之水,杨峪之水出焉。而皆南流注于越河,其西恒河之水出焉,而亦南注于越河,千工堰在焉。多粳稻,白鱼沟之水出焉。而亦南流注于越河。
五硌山 在牛山之巅峰峦互出,犬牙相错为砦居之,可以避乱。
蜡烛山 在牛山之椒,石笋插天,青翠霭然。青碌山 即牛山之支有洞焉,多虎豹蝮蛇,不可以识。
三教山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其高无极,云物皆出其下。有二龙湫焉。实惟南岳道场,二龙得度,报以甘泉。旁有乔松,二龙之所游戏也。其木多松柏,尝祈雨于此。
观音山 在州北一百三十里,巀然干霄有草焉。履之迷人。
梅花山 在州西北五里,其首枕汉水,是为姚墟。
心山 在州西北五里,有草焉。无风自摇,有风不偃,西汉太守阳厥栖隐处。
折弓坞 在州西北五十里,昔有将军战没于此土人祠之。
长枪岭 在州西北十五里,草木焦枯,七里皆赭。
三条岭 在州西六十里,明末寇乱,郧将黄元吉死于此。
鲤鱼山 在州西四十里,凤凰山之首。冈陵如削,俨然鼓鬣而上,腾昔绝顶,有泉二鲤游焉,今泉竭鱼飞矣。
凤凰山 在州西七十里,西阻池河,北阻越河。东南阻汉广二百五十里,周八百里跨兴汉石紫四郡县之地。有十二层,如翔舞然,越河之水出于阴,而东流注于汉,五堰河、蒿坪河、溜水河之水出于阳,而东南流注于汉。材木之所出,群鸟之所息。其巅人迹罕到,隐然有路云,诸葛武侯之运道焉。
天马山 在州西九十里,凤凰山之支,越水经其下。
越岭 在州西九十里,横亘巨川,与天马山对峙。古所谓铁岭关也。〈按即今越岭关〉
小坞子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两山壁立,中通一路。
七宝山 在州西一百五十里。
药王山 在州西南五里,孙思邈之神居之。仲春初,吉州人争赴。
西城山 在州西南五里,古县治建其下,今县废,有三石塔存焉。
魏山 在州西南九里,三面陡绝,北通一道。苻坚使韦钟来攻,郡守吉挹为垒于此,三年不能克,吉河之水经其下,而北流注于汉。
天柱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其高数千仞,昔人结寨以避寇。号寨子山,下有碧瑱洞,巨石封之。多蝮蛇猛兽,人不能至。
郎家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
马蝗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香河之水经焉,而北流注于岚河。
南宫观山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石笋插天,惟松柏生焉。四壁如削,一望无际,岚河之水经其下,而东流注于汉,砰砰𥔀𥔀,声如万雷,舟楫不通,过者股慄。
五峰山 在州南五十里,五峰如掌,上有报国寺,巨钟声闻数十里,昔人朝贺习仪之所也。今
寺与钟俱乌有矣。
赵台山 在州南二里,俯瞰城郭,梁时汉水泛溢,州人赖以避之。
欢喜岭 在州南三里,累累如邙砀山,然有巨冢焉。名曰太子坟,相传为尧第九子,然无所考。据昔有牧儿陷入见,殿庭俨然,皆上古时物,以土封之,今失其处,渡溪有桥曰,竹木桥。为刘卿建。
玉屏山 在州南五里,山多白垩青垩,香溪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汉。
文笔峰 在州南七里,岌然刺天,每岁暮春,野花满山如锦。其旁一峰,州守郑时亨所增筑也。龙门谷 在州南七里,有洞焉名曰龙门,有三泉。大旱,祷雨辄应。
牛蹄岭 在州东南十五里,昔吉阳有石牛,方夜出践人禾稼,尝见形于此。黄洋河水经其下。而北流注于汉。
古庙岭 在州东三十里,磨沟之水经焉,而西北流注于黄洋河。
老君山 在州东三十里。
高洞山 在州东四十里。
高王山 在州东六十里,亭亭迥出,有高王祠。歪头山 在州东八十里。
香溪洞 在州南七里,出郭循溪,而南度仙关,折而南为纯阳洞,又南为八仙洞,西为三茅洞,亦名凌霄洞。与纯阳洞隔溪相望,有桥焉。周以石栏历阶而升,为玉皇阁。昔年楼阁掩映,竹树阴森,宛如图画。吕纯阳、郭尚灶尝栖迟于此。汉水 在州城北,按《尚书》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按《山海经》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花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令人无子。又曰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按水经汉水又东过西城县,南经汉中魏兴。按《州志》:汉水东至茶溪滩,则为石泉县界。至马家营为汉阴界,至铜锣三湾为紫阳界,由紫阳折而南,受汝河洞河之水为楼子滩。入兴安州界又东为月池滩,又东三十五里,为马尿滩。又东五里,受道河之水为思滩。又三十里,为高洋滩,低洋滩。东十里受五堰河、莺坪河、溜水河、岚河之水为三堆滩。东五里为织女滩,以织女石得名,东五里为串滩。东四十五里为夫滩。东二十里受吉河之水,为越河滩。在州城之下,为州身滩。东去州十里,为立石滩。又东二里,为下立石滩。东三十里受神滩河之水,是为神滩滩。上有杨四将军庙。明崇祯五年,瑞藩就国汉中,舟行过此。始建新庙,前立坊表,东西历阶而上。周以石栏,西阶另开一道,陟于层巅,建伏魔庙。杨将军庙。前建成虚阁,三面临江,雕栏四绕,树光零乱。山色空濛,帆樯隐见。截浪穿波,凭栏舒望,亦奇观也。岩水相搏,号称绝险。明成化十三年,郑州守凿石疏洪以杀其势,至今利之,又东五里为二郎滩,又东七十里为洵阳,又二百七十里为蓝滩。则秦楚之交矣。
神滩河 出牛山东南流,注于汉水之神滩。黄洋河 出化龙山,东北流注于汉。
越河 一名月河出凤凰山,东流至石泉。受迟河之水,至汉阴受添水河之水。过越岭关受白鱼沟之水。又受恒河之水。昔年经赤崩湾,由牛山之麓。明末水南徙,沙砾尽为沃壤。是为截河。又东受傅家河之水。又东流数十里,将入汉之处,水口交错,仅可容舟。形家谓其中,必有结作。土人相传,秦郊乃古越州。或又云乃古萧山县。虽无实据,而耕夫往往掘得城池街衢遗址。恒河 出牛首山谷或曰名衡河,曲折南行于林莽之中。三百馀里,深岩邃谷,蛟龙之窟宅也。而南流注于越河。
傅家河 出王莽山,南流注于越河。
五堰河 出凤凰山老龙池,西南流入于汉。蒿坪河 出凤凰山,西南流入于汉。
岚河 出化龙山,东流七百馀里,中有仙人碥巨灵迹,锁龙桩诸胜。至石泉坝,南入于汉。大道河  小道河 俱出界岭东北流入汉。小丝泉 在州西八里,其出如丝,取之不竭。黑龙泉 在州西北八十里,祷雨辄应。
陈家沟 在州南冲突郡城。昔有州民马义条陈疏渠引水放出,长春堤闸口。今故道壅塞。施家沟 在州南,昔人凿官堰贮水灌田,今荒废。按《县志》:二沟每至五六月大雨时,行水潦暴
至损人禾稼,直冲郡城,居民苦之。
金水 在州东白龙堤金华寺。其深四丈,水极甘洌,按《通志》:金州之名,以此取金生水之义。
平利县
化龙山 在县南三百里,由山脊百二十里通花池。山有九台十三湾,多奇鸟怪兽,松林苦竹。女娲山 在县东三十里,崇峦罗列,形势逶迤。灌溪水发源于此。
药妇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旧传有夫妇同猎,夫坠崖下,其妇捣药救之。皆化为石,石臼尚存。锡义山 在县西六十里,汉锡县以此名山形如城,方员百里,四面有门,世传列仙所居。风洞 在县西四十里,其深莫测,四时有风,常从穴中出。
天心水 在县境内。
灞河水  峰口水  太平水 俱见水利。马池水 在县西四十里,源发嶓冢山下之神马渊,与西县水会。
龙潭 在县东六十里,阔四丈深莫测,遇旱居民祷雨辄应。
秀泉 在儒学前。
清平井 在县治前其水至清。居民饮之,则不生瘿瘤。
洵阳县
临崖山 在县东二百二十步,峰峦隐隐,环于县治,东临汉江北连鹘岭。
当门山 在县东一百七十里,两峰如门。浮云山 在县东一百七十八里,其峰高耸。碧钿山 在县东二百五十里,产碧钿石,有洞。今封闭。
青山 在县西五十八里,产碧钿石,有洞,今封闭。
紫荆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有洞及石池,池旁有石莲花。
羊山 在县北四十里,连络千里,传为福地修炼之所。顶即张子房,辟谷处,遗有葱韭。至今犹存。人如取之,则风雨晦暝,有铁釜可容水数石。内生松一株,大数十围,观址钟鼎尚在。
穿崖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其高千仞,中一窍南北相通,因名。
神仙洞 在县西南一百五里,有生成石莲花十九朵。石狮于一洞门镌紫。盖神仙洞天六字。禹穴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穴旁镌禹穴二字。古碑剥落,不可识。
汉江 在县南百步馀,蜀水、仙水、闾水注之。洵水 在县东一百二十步,自西北山流入汉江县,以此得名。冷水、乾溪水、乾祐水注之。闾水 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发平利北流入汉江,平顶水注之。
白河县
凤岭 在县城西北环绕,西南如凤翥因名。罗汉洞 在县西五十里。
高瑱子洞 在县西六十里,出碧瑱子,今封闭。神仙洞 在县西九十里,幽深莫测,内有水池。清洌可爱,岁旱祷雨辄应。
冷水 有二一在县西百六十步,发源洵阳,北流入汉江。一在西九十里,为小冷水,合流为一水。
白石水 有二一在西南百二十里,一在东南九十里,为小白石水。俱自竹山界,合流入汉江。瑰碧池 在清风沟。普济泉  普润泉  普泽泉 以上三泉俱在县境,长春沟中,清洌可饮,民汲便之。
紫阳县
神峰山 在县治,北数峰壁立,状如展屏。木石巉岩,其上常出云气,或霁光淡荡,或烟雨空濛。极难图画,为八景之一。
凤洞山 在县北七十五里,孤峰插云,清泉涌池,极为幽胜。
凤凰山 在县北七十里,接汉阴界,叠耸十二层如凤凰翔舞。上多仙迹。
七宝山 在县北四十里,七峰高耸云霄,真胜境也。
酆都山 在县西十五里,峰峦秀出上有酆都神洞,祷雨辄应。
城墙岭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紫汉两县界。峰峦蜿蜒,昔人沿山巅筑城,以禦寇。长亘三十馀里。
天马山 在县南二里,其形类马,势若腾骧。瓮儿山 在县治汉江之南,其形如瓮,大石离立旁,有张真人洞。
笔架山 在县南三里,面学宫之右。
印台山 在县南三里,面学宫之左。
玉屏山 在县南三里,俨若屏风。
望夫山 在县南九十里,峙任水之滨,上有望夫石,亦载《汉中府志》
三尖山 在县南一百里,明嘉靖间,巨寇李三结寨于此。
三台峰 在县东三十里,其形叠耸,风景清嘉,有石洞龙泉。
三十六峰 在县东三十里,群峰螺拥为诸山冠木石巉岩,中多虎豹。
目连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俗传目连和尚构庵于此,遗址尚存。
文笔峰 在县治东南八里,一峰突兀如笔。香炉山 在县东南十里,上建朝天宫山,顶有铁炉。举动则大蛇拥出,乃神鼎云。
板厂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顺治六年,寇孙守金结寨于此。负固十年,始剿平之。杀戮甚众,紫民大受其害。
光头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接四川界。山顶不生草木,上有龙洞,人不敢近,云雾起辄雨。团螺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层峦叠嶂,俨如青螺,为紫阳西乡之界。
鸡鸣坡 在县西南六十里,高薄云霄。相传汉高祖微行至此,闻鸡鸣而止。
土门坞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两山夹峙,丛林悬崖,俨若巨关,在灌河内。
汉江 源出嶓冢山,书所谓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者也。历城固洋县石泉,至紫阳境。由兴安洵阳郧襄至汉口,合江流入海。自马家营西为汉阴县界,由水路东下,为铜锣三湾,东为草圈滩。又东为五溜子滩,又东为龙王滩,又东为石壁滩,又东为铁纤滩,即陈公崖。又东为宦姑三滩,又东为怯滩,又东为大力滩,又东为紫阳二滩,则县治在焉。又东为中宫滩,又东为长滩,又东为汝河滩,又东为楼子滩,又东为柘渎滩,又东为石门滩,则为兴安州界。
任河 源出四川太平县,北流入汉。
灌河 源出金山谷,有东西两河,投任河入汉。〈按灌河俗误作权河〉
渚河 源出西乡印台山,投任河入汉。
洞河 源出四川界岭,北流入汉。
汝河 源出四川界岭,北流入汉。
五郎河 在县西境,北流入汉。
小石河 在县西境,南流入汉。
绵鱼河 在县西南境,与漆园河白杨河,皆北流入汉。
沔峪河 在县北三十里,西流入汉。
林木河 在县北六十里,西流入汉。
闹河 在县北八十里,西流入于小松河。小松河 在县北八十里,南流入于汉。
蒿坪河 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凤凰山,东流入汉。
紫阳沟 在县南三里,源出文笔峰,北流入汉。龙洞沟 在县南三里,源出笔架山,西流入汉。显钟沟 在县南四十五里,东流投任河入汉。相传昔年沟水泛涨,涌出巨钟二口,顺水东去。王瓜溪 在县南九十里。
瓦房沟 在县西三十里,北流投任河入汉。石门沟 在县东四十五里,接州界。
广济泉 在新县北。
石泉县
太平山 在县东八十里,汉江南岸,其山高峻。绝顶坦如平地。
十八盘山 在县南五里,汉江南岸。
五攒岭 在县北三十里,其岭五峰相聚。马岭 在县东四十五里,其岭连亘二十馀里。路径崎岖,日出照耀,行人如在天际。
二郎洞 在县西十里,洞旁石上有观音手膝,印迹宛然。
烟波洞 在县西十五里,其深莫测,望若烟波。故名。
枯柳洞 在县北五里,门有石台,香炉内有笾豆杯爵之属。皆出天成。
汉江 在县南五十步。
迟水 在县东五十里,易涨难退,故名其池沃衍。
珍珠水 在县西二里,源自五攒岭,南流入汉。大灞水 在县西十五里,源自秦岭,西流入汉。红水 在县北一里,源自五攒岭,南流入汉。两岸红沙,故名。
龙湫 在县南五十里,汉江南岸。其深莫测,旱祷有应。
石泉 在县治南五十步,清洌不涸,民便汲取。县以此得名。
汉阴县
云门山 在县东二十里,两峰并峙若门。天将雨山巅即起云气。马蝗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
凤凰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南绕汉江,东西二百馀里。中有峰似凤,因名焉。
卧龙冈 在县北,蜿蜒如龙。明万历初年,居民开种,不惟有害形胜,且值霖雨,淤泥壅塞城壕前。袁令禁耕,李令复立碑于北门下,禁止。分水岭 在县西三十里,林木丛茂,多虎狼迹。石门 在县西,北两山夹峙,宛如一门。
鱼洞岭 在县西北九十里。
龙会岭 在县西北七十里,高与凤凰山并。六面山 在县北五十里。
尖山 在县北十五里。
鸡公嘴 在县北六十里,峰秀如鸡头。
天生桥 在县北五里,如桥梁然。
瘦驴岭 在县北九十里。
箭干山 在县北七十里。
双乳山 在县东五里,两峰突起,道旁形如双乳。
月岭山 在县东六十里,有溪水出焉,名月水。横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右截群山。
黄龙洞 在县北八十里,黄龙机禅师坐禅处。黄龙洞 在县北一百里。
黑龙洞 在县东北一百里,二洞深邃莫测。邑民遇旱,有祷即应。
南阳洞 在涧池铺北。
玉皇洞 在红崖道旁。
千佛洞 在高梁铺北。
湘子洞 在蒲溪铺南。
汉山 在凤凰山南九十里,即禹贡沔水。恒水 在县东二里,会青泥澄溪诸水。
月河 在县西四十里,发源分水岭,至兴安入汉。
蒲溪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
花石河 在县东南五十里。
墩溪河 在县西南五里。
仙溪河 在县西南十五里。
板峪河 在县正南五里,按《县志》:以上诸河俱出凤凰山,北入月河。
观音河 在县西北二十里。
沐浴河 在县西北十五里。
青泥河 在县正北十里。
钟河 在县正北六十里。
添水河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双乳河 在县东北六十里,按《县志》:以上诸河俱发源北山,南入月河。
沙河 在县西北六十里,出石峪坞,西流入石泉池河。
大涨河 在县南一百里,南入汉。
卢峪沟 在县东南八里。
铁浮沟 在县东南十里。
龙王沟 在县东南三十里。
池龙沟 在县东北五里。
田禾沟 在县东北五十里。
甘泉 在城隍庙前,前令张大纶凿。
神泉 在关帝庙前,前令丁珣凿。
凉水泉 在县东六十里,暑月饮之,冷冽逼人。碗泉 在凤凰山南,清洌可饮,行人利之。凤凰池  仙女池 俱在凤凰山顶。
天池 在汉江南。
莲花池 在县东云门铺曾,产并头瑞莲。
水利附本州〈按本州无附郭之县〉
万春堤 在城西四里,即古石堤也。处在上游,明万历癸未及。皇清康熙癸酉,大水冒堤,上过焉。民赖灌溉之利。
长春堤 在城东一里,明成化八年,水冲堤溃。淹没州治,十五年知州郑福增筑,鲁得之为记。万历十一年,大水堤伏巨浸中,凡水发则黄洋与汉江会。合涌溢上行,而陈施二沟之水。从城南而东四水汇,而为一冲。荡甚猛,乃凿窦为闸。封闭以石。每陈施二沟之水下流则启闸,以疏其势。或黄汉之涛上涌则闭闸,以遏其波。二十年守道曾如春檄署州通判张海修理,封足三丈。崇祯间,州同知蒋体元于堤上遍植桃柳。后
砍伐尽矣。
惠壑堤 在城东北。明万历三十二年,守道曾如春建筑。皇清康熙十五年,堤溃惠家口。淹没东关居廛。二十一年知州李翔凤复筑。三十二年大水堤复决。惠家壑石佛庵,南会陈施二沟之水,巨浪薄城。城为之湮,知州王希舜先筑决口,继筑仁寿桥。南北之水始不为患。
龙窝堤 在城西北。
白龙堤 接长春堤。
千工堰 在恒河开渠三道,灌田一千一百四十一亩。今下渠断流,守道郭之培令民疏通,未几复废。按《州志》:恒河中流有巨石三。昔人以古柏长五十馀尺,横含石罅,逼水入渠,明天顺间,柏折于水,人取一小者充之。皇清康熙壬戌夏六月廿一夜,北山一带大雨如注。
恒河逆浪泊天。横木复折,先是去堤口三十里而遥,有所谓困木潭者。其深莫测,有大木沈水底,不知岁月,是夜雷雨起潭中。明日,大木南徙三十里,较古柏尤巨,堰赖以存。
大济堰 在傅家河开渠六道,灌田八千七百五十亩。今第五渠久壅,多以秋田为夏地矣。赤溪堰 在秦郊镇开渠二道,灌田一千一百亩。
磨沟堰 在越河南开渠一道,灌田五百亩。黄洋堰 在黄洋河开渠一道,灌田二百五十亩。
青泥堰 在青泥湾开渠三道,灌田三百亩。吴家堰 在新城西门外,灌田二百亩。昔名长乐堰,宋西城民葛德修。
越河 在城西十里。
吉河 在城西二十里以上,二水可资灌溉。
平利县
灞河 在县东。
峰口河 在县西。
太平河 在县东南以上,三水可资灌溉。月溪堤 在县北,明嘉靖三十七年,署县事西乡主簿魏尚变筑。
长安堰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近有石嘴堰、黄沙堰,俱引界溪水。
秋河堰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线口堰 在县南九十里。
洵阳县
洵河 在县东一里。
蜀河 在县东一百一十三里,有堰。
闾河 在县西二十五里,以上三水可资灌溉。汉填坝 在县南二十八里。
西坌河堰 在县东一百里。
神河堰 在县南五十里。
金河堰 在县南七十里。
七里关堰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麻饼河堰 在县北九十里。
水田坪堰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
《白河县志》阙。
紫阳县
任河 在县西。
灌河 在县南。
松河 在县西北,以上三水可资灌溉。
石泉县
饶峰河 在县西一十里。
大坝河 在县西一十五里。
七里堰 在县西七里,引珍珠河水。
长安堰 在县东五里,引汉江。
兴仁堰 在县西一十里。
高田堰 在县西一十里,以上二堰引大坝河水。
汉阴县
月河堰 在县西门外,明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张大纶筑。
永丰堰 在县南五里。
凤亭堰 在县东三十里。
池龙堰 在县东三里。
卢峪堰 在县东五里。
铁溪堰 在县东一十里。
蒲溪堰 在县东四十里。
花石堰 在县东五十里。
田禾堰 在县东五十里。
双乳堰 在县东六十里。
观音堰 在县西三里。
大涨堰 在县南一百里。
墩溪堰 在县西五里。
仙溪堰 在县西一十五里。
沐浴堰 在县西一十五里。
钟河堰 在县北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