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三十卷目录
河南府部汇考四
河南府城池考
河南府关梁考
河南府封建考
河南府公署考
河南府城池考
河南府关梁考
河南府封建考
河南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四百三十卷
河南府部汇考四
河南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洛阳县附郭〉本府城池 府旧城,始筑于周公营洛卜涧水东,瀍水西,所谓王城也,秦置郡县,县治则在成周,所谓故洛阳城也,即金墉故城,东汉、魏、西晋元、魏皆城于此,隋炀帝大业元年,大营东京名曰新都,乃移县治于光通坊,隋以后,洛阳县治方在王城,即今城中也,唐穆宗长庆二年,增筑之建以十门,东曰建春永通上,东西曰丽景宣耀,南曰定鼎长夏厚载,北曰安喜徽安,唐末摧圮殆尽,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宋景祐元年,以王曾判府复加修筑,背邙面洛,左瀍右涧,即今之城池也,金、元皆仍其旧方之,周都缩五之四拟之,隋唐东南一隅耳,历代俱土垣,明洪武元年,始置河南卫守之,六年明威将军陆龄砌以砖石,浚以壕堑,四围八里三百四十五步,高四丈,基广如之,壕深五丈,阔三丈,复减门为四,东曰建春,西曰丽景,南曰长夏,北曰安喜,城之四门上覆重楼,外筑月城,又搆角楼四座,敌台三十九座,固守之,略于是始严成化弘治间,指挥张杰王臣相继葺治壕,为潦水淤塞,正德辛未,中原盗炽,郡伯刘瓛督役疏导,深复固阔倍于昔,又引瀍涧二水灌壕,筑堰以资防禦,壬申三月,寇果奄至环攻三日不得,渡城保无虞,继之修浚者,不能详,考万历初年,蒲坂杨俊民来分守督县卫,修辑一新,改四城楼扁,东曰长春,南曰薰风,西曰瑞光,北曰拱辰,相沿日久,倾圯至甚,崇祯四年,壶关杨四重尹洛谋于乡,绅士庶共输银三千馀两,委庠生张秉厚董,其役历二年馀而功竣,适值流寇渡河窥城者四次,众得恃以无恐,未几,杨尹以行取去,继任者滕县刘弘绪复于壕边,环以栏马,墙一匝,高一丈,长一千五百六十八丈五尺,又浚闸口引瀍水入壕,几复。正德辛未之旧郡守吴桥王印长为寇,曾薄城关,厢之民可念,于是与刘议,环关筑土城一道,二十三里,高一丈三尺,阔一丈明末俱行平毁至。皇清顺治六年,知府金本重用明福藩,弃砖甃砌丈馀,稍资捍卫。
外州县
偃师县城池 筑土为城,周围六里八十四步,高一丈五尺,厚丈馀,按城即武王所筑,息兵之城,历代废置不常明正德六年,流贼寇,河南知县朱璟重修,高厚俱增,于旧民赖以安,嘉靖三十二年,大水淹没几半,知县王表重修,知县林万里继修,崇祯年流贼猖獗,知县夏士誉以土城脆薄,乃代石为基,易之以砖城,始坚固,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流贼数千,薄城知县徐日泰率士民武同芳等戮力捍禦,因郡城先陷,援绝势孤贼众,从南门攻击甚急,力竭城破贼恨,偃官民不降,遂屠其城。皇清顺治九年,知县魏惟紫重修。
巩县城池 城周围七里四十八丈,濠堑深八尺,明成化十一年,知县柯忠修,万历十三年丁分巡檄加砖石,甃砌周围门五座,曰玉川,曰望嵩,其一小东门,盖旧城东门卑下,一遇黄河涨,浸人城,居民不免沉灶产蛙,万历四十年内,知县程宇鹿择城垣高处,另开一门,使门高水低,不得涨入,又筑土堤五百丈,以卫城脚,城上建砖石高楼,值流土交乱,知县宋文瑞复增,高五尺,卒以屈敌越,癸未,寇益肆而巩以孤城抗贼,为贼攻陷,倾圮者数处,至皇清顺治六年,大同镇将兵起,两河震动,知县徐梁周围修补,完固无缺,今赖之。
孟津县城池 城周围四里,高二丈五尺,广一丈五尺,池深一丈,广倍之门四,曰东晖,曰南薰,曰西成,曰北拱,雨久倾圯,明崇祯间,山阴张尔葆始砌以砖,壬午,寇陷,城垣损坏大半。皇清知县宋弘道率众捐资修补,建四门城楼,复成伟观,时经淫雨,城垣间倾,滦州孟常裕多方增葺,屹然金汤。
宜阳县城池 城周围四里许,东西较长而南北颇削,其形似船,故名船城,旧土城明正德年间,知县司始筑修砖城,高二丈二尺,有奇池一丈五尺,崇祯六年秋月霪雨,城颓数十处,知县史洪谟督工修补嗣后,十一月二十六日,流寇渡河,混十万等数十营往来攻围而城不陷。者,史令之功也,迨十三年闯,贼首克宜阳堕其城,次年主簿陈五德补修。皇清定鼎知县罗尔因重修,顺治十六年夏六月霪雨,堕数处,知县王鼎印修辑。
登封县城池 城未满三里,明景泰中,布政使丰庆以南城,逼于学宫,拓而大之,凡百馀步,正德间知县李居仁重修,万历三十九年,知县傅梅重修,易故堞一千有二,悉易坚甓计六百四十九丈,辟旧门而高之,北楼毁于逆闯,知县刘祯重建,崇祯癸未复燬于土寇,知县高岫张朝瑞相继重修。
永宁县城池 城周围四里一百七十步,高二丈五尺,堞墙七尺,门有三,隋置县,时筑嗣,后随时修葺,正统十年,县丞于渊重修,门上各竖以楼,隆庆五年,知县高一登重修雉堞甃以甓,崇祯庚辰,流寇陷城,平其雉堞,堕城门。皇清壬辰县令程万善重修,渐复其旧。
新安县城池 土城,汉高帝元年筑,明洪武初,重修。东文峰南、涧水西、泥河北。慕容山皆迫迩城外,城门东曰瞻洛,西曰通陕。嘉靖四十四年,知县王训重修,南曰浴涧,又曰聚魁。嘉靖三十三年,知县刘登创建,北曰风怀,东西两门俱有月城。嘉靖三十七年,知县卢大经创建,四十四年,知县王训添修,周围设墩台,立铺舍十二间,又创建广壕凡四里,东西四百九十步,南北一百九十一步,高一丈五尺,西门外为通涧桥,池深七尺许,东北负山,南面临水,俱无池东西,俱有关厢,其创修砖城始于知县王铉,自寺巷北门至东北门,其砖石工价皆自办,毫不累民工,未竣报升,继修则知县刘懋,崇祯九年,知县傅明远同邑尚书吕维祺移北城,跨慕容山东,原四百九十步,今加八十五步,南北原一百九十一步,今加一百一十步,周围皆砖砌,高二丈五尺,北城临山俯瞰城内甚悉,流寇内讧,吕忠节公忧之,同邑绅士谋于傅令议,筑城于山巅,以防贼之窥探,忠节公独筑北城之半,义士陈明英、张文明、韩复本协修数十丈,踰月功竣,十三年,流寇破城,十四年流寇复至平,其城砖基仅存其半,又嵩县土寇于大中复破之,十月又平其城至。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俞逊先修东月城,重整关键,
方得启闭。康熙六年,知县范諟仍去北山城,仅重修旧城。
渑池县城池 城旧周围八里许,西汉置县始筑,历代废置不一。明崇祯十年,流寇二陷渑城,焚燬杀掠惨不可言,署县事灵宝训导袁登甲,据生员呈,以渑城南颍涧河,一遇泛涨,即为冲损,久无完堵,兼之城阔人寡,创守维艰,申文裁去西城一半,仅存三分之一,崇祯十二年,知县牛藩完城浚壕,砖包北面,辟为东西二门,各有楼。皇清知县孟国英增修角楼,补修倾圮,遂成伟绩。顺治十一年,霪雨倾倒城垣三面,共四十三丈五尺知县张燝率众捐资共图修葺,期月告成。嵩县城池 城周围五里十三步,高二丈,壕堑深丈馀。崇祯间,流土交讧,知县何复修葺完固。明末土贼折毁殆尽。皇清知县刘兴汉因草昧初辟,仅葺城垣,尚无垛口。
十一年知县赵景融增修女墙,十七年知县杨厥美增修四门,门楼各三间,东曰来鹤,南曰解阜,西曰宝成,北曰捧诏,残邑始有保障焉。卢氏县城池 城汉时始筑,历代修浚未详,明洪武元年,知县李可民重修,城高一丈五尺,周围四里一百八十步,壕深一丈,广二尺,四门上各建楼,下各有悬桥,既而倾圯。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邹印光修筑完备。
陕州城池 城十三里一百二十步,东南有壕,深五丈,西北近河,高十馀丈,西汉所筑,历代修浚不一。明洪武初,千户刘全截去东城三分之一,完城后,壕增,以月城辟为四门,门各有楼。崇祯八年,寇毁,城围九里一百三十步。弘治时、知州汪浚重修,南、北、西三面遂以属州,东一面则指挥吕玺重修,遂属卫,今因之。
灵宝县城池 城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七尺,周
三里六十步,垛口一千。明县令谷万方并为五百池,深阔一丈有半。顺治十三年,县令梁儒重浚,明崇祯年间,县令谷万方用砖修西城一面,工完东城砖修十之七南城砖修五十丈北城修二十丈工未毕,遭寇掘毁,寇退后,官因缺补葺迄今工未告成康熙二十三年邑令江繁重修,复沿壕,植杨柳数百株,阴森可爱。
阌乡县城池 土城高一丈九尺,池深一丈,阔倍之,周围四里。东、西、南三门,门上重楼,东曰瞻洛,南曰来薰,西曰仰华,按城创筑无考。明洪武初,增修者县丞王圭也,缘逼近湖水,屡被冲崩。当事者皆屡行修补,至万历十八年,大水复冲西南隅。知县郑民悦创筑石堤,建禹王庙,百姓竖石曰郑公堤。二十九年,湖水横涨,庙堤复坏,知县黄方修之。崇祯己亥,知县王铉因流寇出没,通修新旧城,以为防禦。皇清顺治七年,西北隅为水冲崩,知县金镇重修筑堤护之。十一年大雨,黄河水溢城崩,知县张三省重修。
河南府关梁考
《通志》《府志》合载本府〈洛阳县附郭〉龙门关 在府城南。
瀍桥 旧名和平桥,在府城东门外,成化十五年改今名。大学士刘健记略河南府,城东门外瀍水所经,岁久成巨沟焉。虽有桥以通往来成坏,不知其几。盖瀍水之流,褰裳可涉,而府城地势北高南下,每当夏秋雨积则潦水大至,及桂林刘本来知府事始易以石积数年,乃成然病,其为空太密不能当潦水之怒,曾未踰年而复坏,则其费不赀矣,令新昌何鉴继之,乃会僚佐与谋曰:桥成而易,坏第作之者未得其道耳,其试以某意作之。遂令匠氏石其两岸及底,于其中以木大作一空,属之以铁鳞,比若完木然,广视其沟而深过之,其上锢砖三重,然后平之以土石。自成化乙巳冬至明年夏,仅三时而成,视前费不及什之一而深广坚朴,足垂永久,民始疑其疏而终服其巧,无不颂其便焉。
仁惠桥 在府城南门外。
伊桥 在府城东南伊河上。
上浮桥 在府城西南。
中浮桥 在府城南三里。
下浮桥 在府城东南。
皋门桥 在府城西晋惠帝建,潘岳西征赋驻马皋门,即此。
天津桥 跨洛水上,隋炀帝建,用大船连以铁锁,长一百三十步,南北夹起,重楼四所,各高百馀丈。贞观中甃石为岸,即宋邵康节先生闻杜宇声处。
涧河桥 在府城西十里。
金桥 在府城外。
午桥 在裴晋公庄。
利涉桥 在府城天津桥西,唐咸亨三年建。七里桥 在洛阳七里涧上,实晋之旅人桥也,创建无可考。皇清康熙三十三年,河南府知府孙居湜捐俸重修。
偃师县
奉先桥 在县治,旧有永安陵为奉陵寝而设,因以名桥。
巩县
大栗关 在县治东南。
柳桥 在县治东。
孟津县
孟津关 在县东北,黄河南岸。
河桥 在县治东北,晋杜预请建桥于富平津,即此,今废。唐柳中庸诗:黄河流处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潇潇。
宜阳县
赵保镇关
穆册镇关 俱在县治西南。
永济桥 在县治东北,跨洛水,宋邵雍诗:山背锦屏开,河临永济回。土田平似掌,桑柘大如槐。斜日射虹去,低云将雨来。无涯负清景,长是愧
非才。〈又〉一水一溪门,溪门云复屯。珍禽啭乔木,幽鹿走荒榛。雨脚拖平地,稻蛙扶远村。高城半颓缺,兴废事休论。
画桥 在县治西。
洛桥 在县治北,唐李益诗: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登封县
轘辕关 在县治西北轘辕山。
石羊关 在县治东南。
永宁县
崇阳关 高门关 俱在县治西。
鹈鶦关 在县治鹈鶦山谷。
河底关 在县治东北。
金门桥 在县治南。
长渊桥 在县治西。
新安县
函谷新关 在县治东二里,项羽坑秦降卒处,汉楼船将军杨仆有大功,耻为关外人,上书乞移关内,以家财输,于官武帝为徙于此。
东涧桥 在县治东。
西涧桥
铁门桥 俱在县治西。
渑池县
南村关 在县治北九十里。
双津桥 在县治西一里。
嵩县
白杨关 在县治西。
旧县镇关 在县治西七十里。
没大岭关 在县治南一百里。
顺阳桥 在县治东门外。
锦陵桥 在县治北。
卢氏县
栾川镇关 在县治东四十五里。
朱阳关 在县治西南。
杜馆镇关 在县北六十里。
青石关 在县治西沙窝社路通陕西。
白华关 在县治西势甚险阻通陕西。
文华关 在县治东门外。
阜安桥 在县治西门外。
迎恩桥 在县治北门外。
通津桥 在县治南洛河。
高桥 在县治西云雾岭下。
陕州
硖石关 在州治东七十里。
雁翎关 在州城东南。
硖石桥 在州治七十里。
橐水桥 谯水桥 俱在州治南。
灵宝县
火烧关 在县治南一百里。
虢略关 在县治南。
函谷旧关 在县一十里,老聃西度,田文东出皆此关也,左右有望气、鸡呜二台遗址。
辘轳关 在县治西南,其地高连星宿谷北,接金盆道,乃战国疆界也。
鸿芦桥 在县治西。
阌乡县
大谷关 在县治西南。
潼关 在县治西六十里。
湖阳桥 在县治西。
盘豆桥 在县治西。
玉溪桥 在县治西
津渡附
平津 周武王师渡孟津即此。唐姚合诗:间立津桥上寒光动,远林皇宫对嵩顶。清洛贯城心雪路,初晴出人家向晚。深自从王在镐天,宝至如今,雍陶诗:津头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杨村渡 在偃师县南,即伊洛会流之处。白坡渡 在孟津县西。
匡口渡 在新安县东北。
洛河渡 在宜阳县北。
黑石渡 在巩县西南。
裴家峪渡 在巩县西。
驼峪渡 在巩县西北。
神堤渡 在巩县东北。
洛口渡 巩县东。
济民渡 在渑池县北。
通津渡 在卢氏县南。
茅津渡 在陕州城北四里,一名陕津,春秋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即此。
三门集津 在陕州东。
大阳渡 在陕州城西,汉献帝北渡大阳津,即此。宋魏野诗:数点归鸦投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春霭还生竹坞村,西风乍起茅津渡。颙颙三两待船人,立蹇扶筇望水滨。忽见炉中烟一缕,祇应炊稻烹霜鳞。
浢津渡 在灵宝县西北三里。
盘豆渡 在阌乡县西。
河南府封建考
《府志》周虢 姬姓公爵出自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王,卿士勋在王室,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于弘农、陕县东南之虢城今陕州灵宝县。有虢州城,周室东迁,虢公忌父虢公林父犹为天子,相谓之西虢,后为晋所灭。
魏 姬姓侯爵文王子毕公高之后也,武王克商封高于毕,遂为毕姓,其后绝封有毕万者,事晋献公帅,师伐魏灭之,献公遂以魏封毕公为大夫,世秉晋政传至斯分晋地,受命为列侯,是为文侯,凡九传为秦所灭。按魏今在陕州北芮城。
滑 姬姓伯爵始封未详,僖公二十二年,秦孟明帅,师袭郑及滑,商人弦高假郑命而犒其师,孟明谓郑之有备,不可克,遂灭滑而还,今偃师县南二十里,有缑氏废县,即其地也。
焦 姬姓周武王封神农后,迁于焦后,为晋所灭,今陕州南十五里,有焦园村即古焦国地也。刘 姬姓子爵王季之子,食采于刘,是为康公。其后子孙因以为姓,世为周之卿士,哀公三年赵鞅伐周,杀苌弘以逼刘,而刘氏遂亡,今偃师县南缑氏西有刘亭,即其处也。
周桓公 姬姓名揭孝王弟孝,王封之于王城,以续周公之官职,是为桓公,桓公生威公,威公生惠公,惠公之少子班,又别封于巩以奉王,是为东周惠公,故班之兄则仍袭父爵居于王城,是为西周武公。
秦
吕不韦 阳翟人,相秦,封文信侯后,又封以洛阳十万户,因增广洛阳旧城以居之。楚
申阳 瑕丘人,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项羽分韩地立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后降汉,以上俱实封。西汉
阳城侯刘用 顷王子宣帝时封传至报,平悼侯工师喜 以舍人从击秦入汉,定诸侯守洛阳有功,封邑一千三百户,传至执坐罪免。南北朝
宜阳侯檀韶 以讨桓铉功封。宜阳侯王国珍 梁武帝时以佐命功封子僧度嗣。
河南王曜 道武子天兴时封传至显。
高孝瑜 文襄帝长子齐,初封河南王。
河南公伊馥 代人,太武时以战功封。
荀颓 代人,太武时进爵至河南王。
陆真 代人,太武时以战功,积封至河南公。寇赞 上谷人,世事苻秦以归化功,进爵河南公。
永宁侯郦范 魏太武时,以旧勋封子道无嗣明。
伊厉王 太祖第二十四子,始封谥曰厉。伊简王 厉王第一子袭,封谥曰简。
伊安王 简王第一子,初封洛阳王,后进封谥曰安。
伊定王 安王第四子,初封郏城王,后进封谥曰定。
伊庄王 定王第一子,袭封谥曰庄,无嗣。伊敬王 定王第二子,袭封谥曰敬,其第一子典瑛袭封,后迁至凤阳国除。
新安有熹王 定王子分封。
永宁靖僖王 定王子分封,谥曰靖僖。
宜阳康懿王 定王子分封,谥曰康懿。
光阳荣靖王 简王第二子分封,谥曰荣靖,乏嗣国除。
方城怀僖王 安王第二子,分封谥曰怀僖,二世悯和,王袭三世,怀顺王袭四世,温僖王袭五世,恭惠王袭六世,庄裕王袭因福王就国迁汶州。
西鄂安僖王 安王第三子,分封谥曰安僖,二
世恭靖王袭,乏嗣,其所遗五代孙辅国中尉采锚勤学乐善,循循雅饬,过于儒生。
济源王 定王第二子,分封乏嗣国除。
万安康懿王 敬王第二子,分封谥曰康懿,二世昭和王袭,三世恭宣王袭,因福王就国迁永宁。
安乐王 伊王庶长子,初封王,后伊王废为庶人,发凤阳,置安乐王于汴城闲宅,终未嗣爵。福王 神宗第二子,万历四十一年就国,崇祯辛巳,寇陷洛阳被执,不屈骂贼而死,后追封福忠王。
德昌王 福王第一子,初封德昌,王崇祯十一年,册封为王世子。
河南府公署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洛阳县附郭〉府治 旧在城内大街居中,大门启建高台三丈许,上有中州胜概楼三楹,砌以砖石,巍峨耸观,门内树戒石碑,正中太守公廨,四厅正宅后,树梅花六株,名梅花堂,寇残后俱废,今移东北隅提督府衙门内。
洛阳县治 旧在成周,自秦历汉晋悉因之,隋大业二年,始徙瀍水西道光坊,唐治河南县寻改洛阳,金元皆仍其旧。万历年间修建福府,后面拓及之,乃东移于迎恩巷之北,县治正堂五间,扁曰泰徵堂,堂下左吏户礼,右兵刑工,诸房各九间二门,正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左右粮房一十二间,大门上有重楼,左申明亭,右旌善亭,后为知县内署堂迤东,为幕厅,县丞廨在东主簿,廨在西,典史廨在六房后,大门以东为寅宾馆,又东为土地祠,明末焚毁无遗。皇清顺治庚寅岁知县武攀龙就旧址,内创建官署。
察院 在县治西南王府街。
后察院 在三皇庙街,今废。
中察院 在福废府门西,新设。
东察院 在东关,今废。
分守道 在西门里,因寇变毁废,今改置安国寺街。
钟鼓楼 在东门里,福废府门东,佥事叶创建,经乱拆毁,知府宁之凤重建。
南薰馆 在南门外铁锅巷中,以待过客。
外州县
偃师县治 在城西北敦化坊,汉时始建,隋唐宋元明皆仍其旧,后燬于兵燹。皇清顺治三年,知县王埏重修,怀德堂三间,大门上有重檐,更漏在内仪门,明知县王表修,幕厅在堂内,司房左右各七间,知县魏惟紫修库楼在堂东,知县王埏重修架阁库,今废,承发司在堂西,后厅在堂北,今俱废知县宅,县令宋中鸿修,魏惟紫增修,戒石亭在仪门内,土地祠在仪门外,狱禁在仪门内,西吏舍,今废马厂。知县王修申明亭、旌善亭,俱知县艾元复建。
县丞宅 在堂东北。
主簿宅 今裁宅废。
阴阳学 在县治西南。
医学 在县治东南。
僧会司 在县治南寿圣寺。
道会司
惠民药局 在县治西,今俱废。
行署察院 在儒学东,今存三间。
布政分司 在县治东知县,魏惟紫重修。按察分司 在县治西,今废。
府厅 在县治西,今废。
养济院 在县治北。
巩县治 旧治被寇焚燬。皇清顺治癸已,知县陈朱垣重建大堂三间,后堂三间,东西六房十间,县廨一所三层,高楼五间,谯楼仪门架阁库。
县丞宅 主簿宅 典史宅 俱未载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察院 旧址焚燬无存,顺治三年,知县郭永建大门三间,耳房六间,后楼一座,过庭三间,卧房四间。顺治癸已,知县陈朱垣复增后卧房五间。布政司 在东街路北,今废。
按察司 在东街路北,今废。
巡检司 在黑石渡。
养济院 在县东南隅。
矜不成人院 今并养济院。
漏泽园 在县南五里堡。
孟津县治 旧在县城北街迤东,明末遭寇焚荡为丘墟。皇清顺治三年,知县陈瑚因旧布政司废基而缉缮之,大堂三楹,二堂五楹,大门三楹,仪门一楹,后又经知县宋弘道、卞世珍增修公廨三楹,东西两厦堂,左建库房、吏户、礼房、架阁库,右建兵刑。工房、承发司各五楹,仪门左建土地祠、马神庙并马房三楹,寅宾馆、典史衙俱未建,狱在旧县治右。
阴阳学 在新察院西,今废。
医学 在旧察院西,今废。
僧会司 在敬爱寺。
道会司 在城隍庙。
旧察院 在前街东偏,今废。
新察院 在县治西。
养济院 在后街,今废。
演武亭 在南门外。
宜阳县治 在县挹秀门内,直接屏山第一峰,明末燬于兵。皇清顺治十年,知县金继望重修于故址,建保赤堂五间,东为库房一间左右为六房各三间,堂右赞政三间,仪门三间,门内右酂侯祠,门外左土地祠,祠东寅宾馆,南常平仓而监狱亦附其旁,大门上谯楼,正堂后,问夜堂迤北。知县宅极北退思楼,康熙二十五年知县韩庚寅重修。典史宅 在仪门东。
阴阳学 医学 俱久废。
僧会司 在胜因寺。
道会司 在太清观。
察院 在县治东。
按察司 在中街。
府厅 二俱在县治东,今废,改为神庙。
养济院 在西关外。
广济院 在养济院东,今废。
登封县治 旧治焚燬。皇清顺治八年,知县张朝瑞捐历年俸薪,次第重修。
居敬堂三间,捲棚三间,仪门三间,堂前分列六房,后堂库藏三楹,折东而西为宅,门内三堂,便署凡四十馀间,大门在谯楼下,康熙三十三年,知县张圣诰重修规制,焕然一新。
典史宅 在县治内,康熙三十三年,知县张圣诰移建主簿宅旧基。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西,知县张朝瑞建。僧会司 在峻极寺,今废。
道会司 在崇庆观,今废。
察院 在县治东。
布按二司 在县治西,赵兴建,今废。
养济院 在东关。
演武场 在西阙。
永宁县治 在东西门通衢之中央旧基,中为忠爱堂,左赞政厅,右库藏,东西庑为六房,前为仪门,门外左为土地祠,祠之东为紫云轩,盖寅宾馆也,右为狱,前为谯楼、忠爱堂,后为慎思堂,后为知县宅。皇清康熙八年,知县李伸重修。
典史宅 在知县宅东南。
阴阳学 在西门内。
医学 在县治西。
僧会司 在福昌寺。
道会司 在西关,今废。
崇阳关巡检司 在县西八十里,今燬。
高门关巡检司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今燬。演武场 在东关外。
察院行署 在县治东,今废。
布政使行署 在察院,今废。
府馆 在东门内,今燬。
守备厅 在察院西,今燬。
养济院 在县治西南隅。
漏泽园 三郭外。
新安县治 中为县堂,元至大四年创建,明洪武三年,知县丁廷举,嘉靖四年知县王训。皇清顺治辛丑,知县佟希圣俱重修,左楹为官库,右楹为仪仗库,堂后为知县宅,东为幕厅,厅南为吏户,礼三房,又南为观涧楼,又南为预备仓,西为承发司,南为架阁库,又南为兵、刑、工三房,又南为官库甬,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门东为土地祠,祠南为申明亭,西为狱墙,墙内为旌善亭,前为谯楼,楼下即为大门。
典史宅 在县治幕厅东。
阴阳学 医学 今俱废。
府馆 二,一在县治东,一在县西门外。
布按分司 在县治东。
察院行台 在布按分司东。
僧会司 即宝云寺。
道会司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烂柯山下,即洞真观。
演武亭 在县西门外。
迎候亭 在县东门内。
官马厂 在县治西南城内,宜阳县协济养马处,周围数亩,县内有协济碑。
惠民药局 明洪武十七年建,永乐二年知县张敏重修,今废。
养济院 在城西关路北,今废。
渑池县治 旧建邑中,寇燬遗址,筑为西城,明崇祯十一年知县牛范以东布政司行台改为县治,正厅五楹,东西二楹为库,后厅东西房科。仪门、戒石坊,东西角门、寅宾馆、土地祠、狱舍、谯楼俱备,崇祯十五年流寇焚燬。皇清顺治五年,知县潘汝悠,七年知县孟国英相继,
增正堂及宅舍等俱备,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刘孚嘉又捐俸盖六房,二十七年二堂倾圯,又捐资重修堂左,又建客厅三楹,堂后又建正房三间,后楼一座,并其大小房不等。
典史宅 在县治内。
阴阳学 医学 俱寇燬未建。
僧会司 道会司 俱寇燬未建。
养济院 寇燬,今于城西南隅凿窑,数空安置,按月给粮。
演武亭 建城东郭。
南村巡检司 在县治北一百二十里,寇燬,顺治七年巡检李联芳创补。
嵩县治 在县城内,与宣威门相对。明洪武元年,指挥任亮改作镇署,遂相沿为守禦千户所。洪武二年,知县王景道重建于城西北隅,明末寇燬。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杨厥美因军屯归并,有司遂仍将千户所改为县治,内原有近民,堂三间,又创仪门三间,左右角门各一间,东建吏户礼三房,共六间,直北建收粮房三间,西建兵、刑、工三房,其南为承发司,直北则连柬房通六门,堂下东西皂隶房各一间,堂后为便署五间,东西厢房后为官宅,凡五间左石有厢房,后有亭扁曰乐寿亭。仪门西为狱,南为仓,前为谯楼,外东西为申明亭、旌善亭,今废。
典史宅 在县治内。
东察院 西察院 俱在县治后。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巡检司 今俱裁。
养济院 漏泽园
卢氏县治 在县西街,汉时所置,历晋隋唐宋以来,皆因之,元末兵燹,明洪武元年知县李可民因故址重建,九年知县王桓改修,成化八年知县沈源重修,明末焚燬。皇清顺治四年,知县刘澜又因故址重建,扁其堂曰:
亲民堂。正堂三间,东西库房二间,退思堂三间,仪门一所东房三间十四年知县邹印光重建西房三间,承发司一间,大门楼一间。十八年知县任登级重修。
典史宅 在县北街,顺治十四年知县邹印光重建。
养济院 在县城内。
陕州治 在州城西北隅,后魏时建,后废置不一,至元末兵燹,明初知州闻人桂因旧址创。崇祯八年寇燬,知州陈道蕴重建,越五年又燬。皇清顺治七年,州守沧州刘世杰捐俸重建,视旧更为弘厂,正厅七楹,内东西二楹为库,厅后为后厅,厅前为甬道,甬道中为戒石坊,坊前为仪门,仪门东西为两角门,仪门内为土地祠,为马厩,又正厅东为架阁库,库北为东三房,西为承发司,司北为西三房,又后厅为知州公廨。正厅西北为吏舍,仪门西为狱,前为大门,大门外为申明亭,旌善亭,又为东榜房,西榜房,又前为谯楼,南为钟楼,西南为仓。
同知公廨 在州治正厅东,今裁废。
判官公廨 在州治正厅西,寇焚燬。
吏目公廨 在判官廨南,寇焚燬。
布政司行台 在谯楼左。
按察司行台 察院 府馆
阴阳学 医学 俱燬。
税课司 在州治南,今废。
僧正司 在州治东南万寿寺内。
道正司 在州治南佑德观内。
养济院 在察院西,今废。
灵宝县治 在县城之北,鼓楼三间,仪门三间,正堂六间,六房东西各七间,堂左赞政厅三间,右库房三间,无倦堂三间,熙春堂三间,粮房三间,东寅宾馆,西三神祠。
阴阳学 在西察院前,今废。
医学 在县治西,今废。
道会司 在上察院迤西,近北城司,毁基址存。僧会司 在御题寺后。
钟楼 在县治,今废。
府馆 在县城南门内,房毁址存,顺治十年县令郭显功改建白衣观音堂。
税课司 在虢略镇,房毁址存。
迎候亭 二一在县治东三里,址无考,一在弘农涧西三里,基址存。
巡检司 旧在虢略镇,嘉靖十一年,县令荀汝安移盖朱阳镇,今巡检居乃镇之公馆,司之房,毁址不可考。
公馆在虢略镇,往来上司安歇系重修。
阌乡县治 集鸿堂,旧名牧爱堂,明洪武间,知县赵仲益创建,邵演黄方复修。皇清金镇改今名,堂之东为幕厅,西为仪仗库,南为戒石亭,东西为廊各七楹,以栖六曹,夹道之南为囹圄,西北为小仓,戒石亭南三楹为仪门,左右两楹为角门,仪门外东西房为徵收所,偏东为寅宾馆,又东为土地祠,大门俨若城闉而重楼其上,曰谯楼。大门外左右为申明,旌善二亭,大堂后为节爱堂,其东为官库,其西为火药局,东北隅为大仓,西北隅为支房,三间供应过往,中为戟门,门以内为内室。
县丞宅 在知县宅东。
典史宅 在知县宅西。
僧会司 在觉胜寺。
道会司 在朝阳观。
槽鐁所 在集鸿堂东。养济院 在东街。
惠民药局 在县治西。
漏泽园 二,一在东关外五里,一在城西五里,演武场 在西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