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百十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十八卷目录

 怀庆府部汇考一
  怀庆府建置沿革考
  怀庆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怀庆府星野考
  怀庆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四百十八卷

怀庆府部汇考一

怀庆府建置沿革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
禹贡冀州,覃怀之域,殷为畿内,周初为三监,春秋时,苏温向雍四国之疆;战国属魏卫秦灭诸侯,为山川郡之北境;河东郡之东境,汉初置,殷国寻更名河内郡,以司隶校尉治之。东汉仍旧,曹魏以河内改属于冀州刺史。晋增置汲郡,属司州南宋置河内郡后。魏置怀州兼置河内,郡北齐复为汲郡。隋初废郡,存州大业,初复置河内郡。唐武德间置怀州,天宝间复为郡,属河北道。宋改为怀州,防禦属河北西路。金置南怀州寻,为怀州增置沁南节度使。元初为怀孟路。延祐中,又为淮庆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为府。皇清因之,领县六。
河内县〈附郭〉
周春秋时即野王邑,汉置野王县,属河内郡,东汉三国晋南北朝刘宋后魏皆因之。隋开皇初始改县曰河内,仍旧属唐。武德三年,析置大行忠义。紫陵三县。四年,复省三县,入焉属怀州河内郡。宋属怀州,金属怀州,沁南军元属怀庆路,明属怀庆府。皇清因之,编户六十三里。
济源县
周为原邑为向后改名曰轵东,周为畿内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置轵县,属三川郡汉。东汉俱属河内郡,晋省入沁水县,寻复置南北朝刘宋后魏俱仍旧。隋开皇十六年,始析置济源县,以济水发源为名,唐武德二年改置西济州,四年州废复置,县属怀州。贞观元年,省轵县入焉,属洛州。会昌三年,改属孟州,宋金皆因之。元太宗六年,改县为原州,寻罢州复为县,属如故。明属怀庆府。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修武县
上古宁城,殷为宁邑,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故曰修武。秦更名曰南阳城,汉始置修武县,属河内郡,东汉因之。晋属汲郡,南北朝后魏析置北修武南修武二县。北齐复合焉,隋初析置武陟县,寻省入属河内郡。唐属怀州河内郡,宋熙宁六年废为镇,入武陟。元祐元年,复置金属怀州沁南军元,属怀庆路明属怀庆府。皇清因之,编户一十里。
武陟县
周春秋晋之怀邑,汉置怀县,属河内郡。东汉、晋、南北朝、刘、宋,皆因之,后魏属武德县。隋开皇十六年始析置武陟县,寻省。唐武德初复置省怀县,入焉属怀州河内郡。宋属怀州,金属怀州沁南军元属怀庆路明属怀庆府。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孟县
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即此,后为苏忿生食邑。春秋属晋,为河阳。战国属魏,为河雍。汉置河阳县,属河内郡,东汉晋南北朝刘宋皆因之,北齐废县为关。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河内郡。唐初改为大基县,寻复改为河阳,属孟州。宋金俱仍旧,元属怀庆路,明洪武初始改为孟县,属怀庆府。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温县
周为畿内邑,汉始置温县,属河内郡。东汉晋南北朝刘宋皆因之,后魏改属武德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仍属河内郡。唐武德四年,以县置平州寻复为县,属洛州,后属孟州。宋金元俱仍旧,明洪武十年省孟州,以县属怀庆府。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怀庆府疆域考

        《府志》怀庆府疆域图

府治
东一百四十里至卫辉府获嘉县界,
西二百五十里至山西垣曲县界,
南七十里至河南府孟津县界,
北六十五里至山西泽州界,
由府治东一千六百里达于。
京师
东西广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河内县〈附郭〉
东至武陟界六十里,
西至济源界三十五里,
南至孟县界三十里,
北至山西泽州界六十五里。
济源县
东至河内界三十里,
西至山西垣曲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洛阳界七十里,
北至山西阳城界五十里,
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修武县
东至获嘉界二十里,
西至河内界五十里,
南至武陟界二十里,
北至山西陵州界一百里,
东北至辉县九十里,西南至山西泽州二百里,至省城二百四十四里,至
京师一千五百里。
武陟县
东至阳武界六十里,
西至河内界四十里,
南至河阴界三十里,
北至修武界一十五里,
东西广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孟县
东至温县界三十里,
西至济源界二十五里,
南至孟津界一十八里,
北至河内界三十里,
东北至陈村三十五里,
西南至赵河二十五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温县
东至武陟界二十里,
西至孟县界三十里,
南至汜水界二十里,
北至河内界二十里,
东西广五十里,南北袤四十里。

形胜附

《汉书》:怀庆府,带河为固,北连上党,南迫洛阳。《魏志》:表里山河,七广民殷。
《旧志》:太行北峙沁水,东连近带黄河,远挹伊洛,
《舟车都会》号称陆海。《旧图经》:山川延袤,雄跨孟卫。
《蔡传》:涞水出乎,其西洪水出乎,其东按郡境以西,涞水无考,不知《蔡传》何据。
《北史》:北连上党,南接武牢。
《商隐集》:河内名邦覃怀,巨郡南蕃,凤阙北控羊肠。
《明一统志》:沁水中流,地势平旷。
河内,太行雄峙于后,丹沁交流其中,土旷民殷,号称小江南。
济源,王屋跨度柱之雄,济水汇盟津之派,
修武,北临温峪,西抱天门。
武陟,广武面峙于南,太行屏倚于后,黄沁交流,关梁相望。
孟县,紫金接太行之麓,沇水发王屋之源。温县,东带沁河,西连沇水,南据虎牢,北倚太行。

怀庆府星野考

《府志》黄帝分星次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一名娵訾于辰,在亥谓之太渊献,于律为太簇,斗建在寅,今卫分野。
《史记》: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今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分野。
《汉书·地理志》:魏地,觜觿、参之分野。其界尽河东、河内,皆魏分野。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今之东郡、魏郡及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分野。
《后汉书》:自危十度至壁八度,谓豕韦之,次立春惊蛰。居之。卫之分野。
《天文志》:河内入张九度。
《地理志》:冀州古尧之地,舜分州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于天文,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属冀州。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属幽州。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为娵訾,属并州。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属三河,则河内河东也。
《天文志》:营室东壁,娵訾也。初危十三度馀,二千九百二十六抄一太中,营室十二度终奎。一度自王屋太行而东,得河内至北纪之,东隅北负彰邺,自河济之。交涉荥波,滨济水而东,得东郡之地,古邶鄘卫。凡胙邗雍共微南燕昆吾豕,韦之,国自阁道,王良至东,壁在豕韦,为上流当。河内及彰邺之,南得山河之,会为离宫。又循河济而东,接元枵为营室之分。
十月,阴气进踰乾维始上达于天,云汉至营,室东壁间,升气悉究,与内规。相接故自南,正达于西,正得云,汉升气为山河。上流自北,正达于东,正得云,汉降气为山河,下流娵訾在云汉,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当中州河济间,且王良阁道由紫垣绝汉,抵营室,上帝离宫也。内接成周,河内皆豕韦分。
《地理志》:河北道盖。古幽冀二州之境,覃怀澶卫及魏博相之,南境为娵訾。
《一统志》:禹贡冀州覃怀之,地天文室壁分野。清类分野,书澶怀卫,相皆卫分也。天文星指室壁,又以温孟济三邑,属郑角亢分野。
《周礼疏》云:营室,东壁卫并州分野,自阁道王良至东,壁为河济之。上流河内及邺,南得河山之会,为离宫。又循河济,而东接元枵,为营室之。分魏太史令陈卓更言,郡国所入,宿度有柳,七星张属周三辅而曰,河内入张九度是又以为鹑火之次。
《史记》:北斗七星,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间。

怀庆府山川考

        《府志》本府〈河内县附郭〉
太行山,一名五行山,列子作太形山,又名泰堈,在府城北二十里,济源河内,修武皆在其麓,绵亘数千里,其间峰谷岩洞景物万状虽,各因地立名然,实皆太行也。为中州,巨镇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亦相联属之意。《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险固,德能覆也。内贡迥矣。使吾暴乱,则伐我难矣。君子以为能持满金仁,山曰太行,为河北脊诸州皆山险,至太行山尽地始平,旷田皆腴美,俗称小江南。紫金坛,在府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群峰拱向上,多白松气,岁重九日,人登高于此,李义山自云家在坛山之侧,即此。
明月山,在府城东北四十里,中有古刹,自山坳层构而上,最后曰凭虚阁,高峻舒豁。俯视其下,绿竹清流,村庐错,比如在几案间,田塍皆如圃畦烟火,相属缥缈,不绝寺周回古柏参天不可数计,游人多题壁者。
贝涧山,在府城西北四十里,两山夹涧,高可插天,奇峰林立,如锥如剑如人,立如虎踞,如千夫共𩰚,如万马争奔,忽向忽背忽断忽连长,十里许,变化万状应接不暇,涧水潆折。有声至山口而伏。
临川山,在府西北四十里。
水峪山,在府北二十五里,泉流石磴间,夜静微闻琴瑟声,取以煮茗。与雪水无别,两山葱荟
淹润可嘉,搆寺泉崖为习静者所憩。
阳落山,在府西北五十里内多仙迹。
悬谷山,俗呼真谷。在府西北四十里,溪谷邃,折危岩垂覆山腰,灵泉迸出竹木阴,森多。唐宋遗迹。
沐涧山,在府西北四十五里,山势周回,飞泉可沐,女贞梧桐遍覆崖谷间,每新雨初霁,异鸟歌鸣使人有遗世之想,南岳魏夫,人修真于此,后于南岳飞升。
栲栳山,在府城北五十里,远望如栲栳,然四面陡绝,丹水蜿蟺,绕其下,俯视群峰,似儿孙罗立,土人祀真武于其上,每上已日,士女骈臻。方山,在府北四十里,周围方正,上可容数百人,故名。
孤山,在府城北五十里,山势特立。
马头山,在府城北三十里,上有石柱铁环。相传,洪水怀襄时,民尝系舟于此。
柏山,在府城北六十二里,多产松柏,有刘自然庵址其山中,居民有钢瓮窑。
十二回山,在府城北六十里,山麓旋绕凡十二回。
碗子城山,在府城北五十里,山势险峻,其形如碗,上有古城。
三尖山,在府城北四十里,其山三峰耸列故名。
金伞山,在府城东北四十里,奇崖峭壁,崒嵂可爱,有万寿观。
云岩山,在府城东北五十里,山谷深邃,云气氤氲。
青山,在府城东北六十里,倚太行之侧,林木青翠。
甘泉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泉甘木茂。
龙门山,在府城北三十里。
红岭山,药仙山,俱在府城西北。
太行陉,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一名丹陉连山,中断曰陉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中有八陉,此其一也。
蛟脊龛,在沐涧西,形如蛟龙脊背。
王屋山,在济源西百里,以山形如王者,车盖故名禹贡,曰底桂,析城至于王屋,其绝顶曰天坛,东为日精峰,西为月华峰,坛北曰小有洞,为天下洞天第一。《通志》云:唐司马承祯脩道之所。《县志》云:轩辕访道之处。又北为五斗峰,其下济水之原,太乙池在焉天坛上。古松数十株,皆千百年物,上有三清诸殿,顺治初燬于火,济人重脩。
王母洞,在天坛北,古传黄帝会西王母之所。山半有龛,深广数丈,许仰视,有穴如井,下悬好事者攀缘而上,行半里,莫知其崖,遂反。世说与平阳洞相通,洞渊集云,周回一万里,乃小有清虚之天,三十六洞天第一。杜少陵诗万古仇池地,潜通小有天。即此洞也。附王世贞金母,记节略母,所都龟山,有昆崙元圃阆,风三苑下,皆积水环之。与云气相映,莹若积瑶,故曰瑶池。洪波万寻,弱不任毛,故又曰弱水。非飙軿,云驺不可驭而到也。金城千里,玉楼造空璚华之阙,光碧之堂,清琳之宇,朱紫之房,连琳䌽帐,明月四朗,下覜轩砌,白环为枝,丹刚成林,天籁自音,与八会谐和鸣铿锵。母年算无始章亥,茫然而貌,恒若三十,许天姿奄霭,光彩绝世。左右侍从皆玉女灵,真不可胜记。大抵其都,视中夏为极西,在昆崙则东南。故《尔雅》曰:西王母日下。又《山海经》云:王母髼发,戴胜虎齿,善啸盖。母之使金方白虎神也,公孙氏其,始曰黄帝,命风后力牧,徵师讨乱者蚩尤,蚩尤为五里雾,又多纵虎豹焉,帝不胜,退而清斋于王屋山之天坛以请命,母乃将元始命髣髴见之使者,披元狐裘,授帝符,曰太乙,在前得之者,战必克,符广三寸长,尺咫青玉为廓,丹血填之帝,拜稽首,佩符则复有人首鸟身者,曰:吾九天元女也。阿母授汝以三官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灵宝五符五圣之文,帝复拜稽首,受习之。以剪袪蚩尤于涿鹿,天下大定。九年,母复使西方之神,乘白虎而授帝舆地图若,曰与女。期以孤竹之野而见我帝,即斋戒如期往仰盻天表,千乘万骑。闪倏,而至其扈者,多御龙虎,乘鸾鹤,从七宝幢绮,盖骊珠之节,傅以流苏,坐班龙车,凭如意九曲,几既下。谓帝曰,天下定矣。久即戎事,无若乎。帝再拜,谢乃为帝,设酒诸花果尊彝大小,异状不可辨。啖帝紫芝,数头九咽为爽,已命仙女宋妙英歌万年长生曲,竟则冲天。去后三岁仲
秋朔,白虎之神复集。曰其以月之望嗣,见我于大隗。帝复斋戒,幸洛师自白坡,涉如期而上,王屋之坛,青鸟来语,曰:阿母降矣。俄而,母降,其服御具,如孤竹,语小款。乃谓帝君曰:饮啄不止,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清,声色不止,心不宁,湛然方寸无所营营,乃可长生。帝欲为母从者,设食。母笑曰:吾众岂待若而后,免饥。渴也,顾左右赐帝碧霞浆赤精果,而别黄帝。自是日夜修其业,鼎成而驭,黄龙以升天,为元圃真人。后代享之据五帝之中,尊位则母教也。
王屋汉洞 王屋唐洞 在王母洞后,二洞缘磴,上下若层,楼皆广。数间户牖,开朗中,列石床如天,成虽盛暑入之,凉风飒然,为古栖真之所,洞后有石梁悬,空长约十馀步,狭可数尺,仅通人过,由此达八仙岭。
底柱峰 析城山 在济源西北九十里,四高中凹,其形如城,上有成汤庙,人呼圣王坪,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即此也。
秦岭 一名齐子,岭高欢宇文泰争战之界,故齐秦岭两呼之周伐。齐遣韩明守此,当时戍垒犹存,在济源西五十里,溴水出焉,旧有封门,镇崚嶒尊竦,与王屋并雄为河北之望。
盘谷山 在济源北二十里,太行山下,泉甘土肥,草木丛茂,昌黎送李,愿归盘谷即此。
侯景山 在济源西北五十里,北接太行,上有徂猿,麓齐神武,围玉壁。别命侯景趋齐子,岭屯兵于此,俗呼猿岭山非。
孔山 在济源东北二十五里,枋口之西,《水经注》曰: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自然成者,非人功所就也。唐白居易诗: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河内令袁应泰凿其下石洞,为广济渠。
小有坡 在王母洞南里许。
七仙岭 在小有洞西,遗诗有七朵莲花在此处,丘刘谭马郝王孙之句。
仙猫洞 在天坛山上。
藏花坞 在阳台宫西南,八里下出泉水,四时赤绿,紫白异色,相传昔有人汲水见其中莲花出焉。
华盖山 在天坛前,宋徽宗尝游幸于此。大罗岭 在天坛后。
九芝岭 在济源西九十里,阳台宫前。
十八盘 在济源西一百五十里,形势崄峻,盘旋而上。
王阳山 在济源西三十里,唐睿宗第九女隆昌公主修道于此,改封玉真公主。元宗署其门曰灵都观山之西有玉阳山,亦其栖息之地。尚书谷 在玉阳山下。
平阳洞 在灵都宫,后唐元宗题其额,曰平阳洞府。
金炉山 在济源西四十里,群峰耸翠,古木栖霞,俗呼小北岭。
孤山 在金炉山前。
禅堂山 在金炉顶,后披榛,而入洞壑深邃,四围峰高,障日海棠垂覆,清秋花开,望若锦霞。五指山 在济源西五十里,五峰峙列如指,溴水出此。
武山 在济源四十三里,北接侯景山,其东麓有巨石,若卧牛然,上有九仙,圣母庙,远近乏嗣者祈祷多验。隋《地里志》云:母山疑即此。
姑嫂山 在武山北,两山相背溴水中流。药匮山 在济源西一百五十里,山多药草,故名。
胡峨山 在济源西一百二十里,山势嵯峨,人多胡姓因名。
琮山 在济源西北十里,溴水出焉,其东有功德岩。
巉山 在济源西北二十五里,有石巉岩,故名。麻笼山 在济源西九十里,天坛山北。
凤顶山 在济源西北五十里,以形似名。陵山 一云灵山,在济源县西十里,平地突起,冈阜每于日之出没,早宾迟饯光辉射入,元吉丙诗有俯窥盘谷接天坛,平地危峰岂易攀之句即此。
西釜山 在济源西二十里,其山周回高峻,中则深坦,其形如釜,故名。
小浙山 在济源西一百二十里,故老传云成汤祷雨于此,上有成汤庙,又呼圣王坪。
白涧山 在济源东北三十里,山有悬瀑如练下注沁水。
金匮山 在悬泉寺东隋炀帝,自晋开道,临张
衡家,即此山之西。
玉峰山 在悬泉寺西。
熊山 在济源东北五十里,三面距沁水西,一峰突出。
天井谷 在盘谷西北,石上有数坎,其深若井泉,自上溢,相接而落,远视若倚,剑然。唐韩愈诗: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
狮子岭 在济源东北二十五里,盘谷东南。骆驼山 在济源东北一十五里。
古河岩 在济源东北二十五里。
桃花洞 在沁水北。
箭括岭 在沁口。
护驾岭 在济源西南二十里。
韩王岭 在济源北四十里,与阳城县分界处。凤头山 在济源北六十里。
共山 在济源北十三里,燕州《水经注》,济水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即此。
花朵山 在白涧口西中有坪广,可数亩四山环抱一水曲,流春荑,秋兰幽芬,袭人亦仙境也。莽山 在西白涧口西北。狐岭 一名虎岭在济源西三十五里。
八柱岭 在济源县西九十里阳台宫南,俗呼八仙冈。
方山 在济源西南四十里,下有白龙潭,祷雨辄应。
金山 在济源南十五里,山势延,袤西自秦岭。东至张金岭,南至河,皆王屋之麓也。
张金岭 在济源东南二十五里。
金沙岭 在济源东南二十五里,上有园亭今无。
高槲坡 在济源西百里多槲树。
夫子岩 在济源西,岩刻夫子暨十哲像,旧传孔子之赵,过此闻赵鞅杀窦鸣犊,遂不渡河,今按临河,而叹焉得至此斯为不经矣。
高棚坡 在济源西一百二十里,即卲原山。砚山 在济源东北二十五里。
牛心山 在济源南二十五里。
千佛洞 在济源县西,蒲张里其洞,高广深邃内有绘画佛像千馀。
天门山 在修武西北四十里,诸山惟此最高。两山相峙,其状如门,故云。《水经注》云: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达仁智之,性与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
嵇山 在修武北五十里,嵇康尝寓居其下,故名。
温峪山 在修武北五十里,上有石峡,峭壁千仞,悬瀑下注,汇为黑白二龙潭。
凤凰山 在修武北六十里,高出诸峰之上,相传宋熙宁间,有凤集于此。
六真山 在修武北二十里,相传为六真子修道之所,旧有六真观,山南有六真洞,下有新河,西入吴泽陂。《水经注》云:六真阜下有二泉,即此。百家岩 在天门山,以岩可容百家,故名上有精舍及炼灶处。清风岭 在武陟南十里,西连温孟,南望广武蜿蟺,而东抵于黄沁之汇,流中多名刹。
紫金山 在孟县西连袤数十里,旧名岭山,其地宜麦,又名麦山。唐太宗尝猎其上,昔人云太行据中国之脊,尾入幽蓟,而首始河,阳即此岭也。
高端冈 在孟县西十五里。
雷家山 在孟县西三十里,旧为雷氏所居。俗以雷家呼之,今虽数易其主,而雷姓尚因之不变云。
花石崖 在孟县西三十五里,崖谷幽邃,乱流石涧中,潺湲有声,石色浅黄中,隐隐成花,木形似古人,枯木寒林画状。
埤山 路史河阳之属。
太平山 在温县西二十五里,司马故城内,晋宣王筑故址犹存。
笔架山 在温县治东南隅,司马故宅前。黄河 禹贡单怀底、绩导河。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邳。郑元曰:大邳在修武,武德之界。薛瓒以为,修武武德无此水也,水经河水,东径平阴县,北右会濝,水又东过,平阴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河水,又东溴水入焉,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
之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河水,又东溴水入焉,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河水东径大邳山下,又东过武德县,东沁水从之。济水 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传泉水,为沇流出,为济疏济水,既入于河,与河相乱而知,截河过者,以河浊济清,南出还清,故可知也。《风俗通》曰济渎。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水经济水出,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又东过淇县,北屈从县,东南流过坟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河。
沁水 水经沁水出上党沮县,谒戾山南,过榖远县,东又南过,猗氏县,东又南过阳阿县,东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又东过野王县,北又东过周县,北又东过怀县,之北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山,海经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水经注》:沁水即春秋之少水,京相璠曰: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南径石门,谓之沁口,魏《土地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径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石门,其水南分为二水,南出为朱沟水,沁水又径沁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又东径沁水亭北,东又合小沁水,又东水注之。又东径野王县,故城北又东朱沟枝津入焉。又东与丹水,合又东光沟水注之,又东南流径成乡城北,又东径中都亭,南又合界沟水,又东过淅川县北,有白马沟水注之,又东过怀县,北有沁阳城沁水径其南,而东注也。于武德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湖水又纳沙沟水陂,水又东南流入于河。
丹水 《山海经》曰沁水,之东又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水经注》:丹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丹水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丹水又东南出山径鄈城,西又南屈,而西转光沟水,出焉又西径苑乡城北,南屈东转,径其城南,东南流注于沁谓之丹口。
溴水 《水经注》:溴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白涧水,南径原城西。春秋会于溴,梁谓是水之坟,梁也。《尔雅》曰梁。莫大于溴梁,梁水堤也,溴水又东,南径阳城东与南源合,又东北流与漫流水合,又东合北水乱流,东南左会济水,枝渠又东径钟繇、坞、北,又东涂沟水注之,又东南流天浆水涧,水注之又东南,流右会同水。东南径安国城东,又南径毋辟邑,西世谓之无比。城又南注于河,今按溴水其源有三,一出五指山,纸坊。一出曲阳西南。二源俱流径今济源县治,南一出晋阳城南溪或断或续至莽山双泉,寨发源为白涧水,又伏发源县治西又东南流径城南,与二源合涧水自莽山来,或呼为莽河俗作蟒。
尧池水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太行山麓,泉畔有尧,庙庙前到处有泉,掬手可饮汇,而东南流苇荷,交映灌田,可溉二十里,入于沁。《水经注》:沁水径小沁城东,又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渊南流,为台渟水南,东入沁水即此水也。
太乙池 即济水之源,在济源西,天坛山北,五斗峰下,俗以天坛龛勺水当之者非。
邘水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水经注》:沁水,又东邘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南流经邘城,西又东南径孔子庙,东东南径邘亭,西又南流注于沁今,涓涓几绝流矣。
悬谷泉 在府城西北悬谷山龛下,逶迤溪谷间,作钟磬环佩之音,泉畔种竹数十竿,扶疏可爱。
水峪泉 在府城北水峪寺前。
课蜜泉 在府城东北明月山寺后。
贝涧泉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涧水潆折有声或断或续至涧口而洑。
沐涧泉 在沐涧寺西,飞泉细流,汇为一池,莹碧可沐。
临川泉 在临川山,山龛为寺,寺前后有二池,清莹可爱。
灵井 在府城东北,明月山水洁而甘。
濝水 《水经注》:濝水出垣县,王屋西山东南,径故城东,即濝关也,西屈径关,城南历轵关南,径苗亭又东流注于河。〈汉光武遣王梁守濝关即此〉泷水 源出济源县西四里,绕城北而东,至河汊,合溴水南流至孟县,而入于黄河。
湛水 《水经注》:湛水,出轵县南源,湛溪南径,向城东又东,南径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
之名矣。
漫流水 《水经注》:出轵关南,东北流又北注于漫,谓之漫流,口又东与溴水合,今按漫流有二,一出花石,偏崖沟径,南姚村中。一出晋阳村,西南径马棚村,北俱东北,流注于溴水,未详孰是。涂沟水 《水经注》:出轵县西南山下,北流东转入轵县,故城中又屈。而北流出轵郭又东北,流注于溴,按涂沟水,即今之湋水。
天浆水 《水经注》:出轵南睪向城北,在睪上其水有二,源俱导各出。一溪东北流合为,一川名曰天浆溪,又东北径。一故城俗,谓之冶城,亦曰冶水,又东北注于溴。
望仙溪 在济源西八十里,源出王屋之北,其水伏流南入于河。
锦溪 源出济源金沙岭之东,白居易诗有莲房,坠粉鸳鸯雨荷,盖交香翡翠风之句即此。炼丹池 在济源西天坛,山顶相传老子炼丹于此。
仰天池 在济源西王屋里,四面突起中凹。白龙池 在济源西南,承留里岁旱祷雨辄应。白虎池 在济渎西池之南,水极清莹,可鉴毛发,其左有青龙亭。
西阳涧 在济源西源出,王屋山西北,径下马村入河。
东阳涧 在济源西一百四十里,南流入于黄河。
避秦沟 在济源王屋山下,濝水出焉。
七谷沟 在济源西一百三十里,七山之水皆合于此。
大峪涧 在济源西七十里,源发王屋山南入于河。
花园沟 在济源西一百里。
药园沟 在济源西一百五十里,昔有羽士于此种药。
竹园沟 济源之西有二。一在原山郑家坪,一在浆里。
玉泉 在济源东,莽水北岸,唐卢仝尝取水烹茶,亦名卢仝泉,其旁有寺。
龙泉 在济源西上有龙王庙,居人于此,祈雨。金莲泉 在济源西二十里,灵都宫内。
双泉 在济源西南,二泉并出故名。
五色泉 在济源北。相传昔有异人,濯五色绮,于此,故有五色水也。
月泉 在济源北,东流合于济水。
拔剑泉 在济源东,北世传仙人,王乔拔剑于此,泉涌出。
鉴泉 在济源东,北铁岸窦家溪南,水澄如鉴,又名琵琶泉。
瀑布泉 济源有三。一在灵都宫北下,有鸣钟泓人多题咏。一出愁儿沟,香岩寺东,东西山势对峙如城,阙然名曰龙窝。一在东白涧山下,悬泉寺之北。
珍珠泉 在济池东,泉水涌如贯珠。
马头溪 在济源马头村,即济水上,流西有千功堰六十,馀泉俱入,此溪唐韩愈诗:马头溪深不可厉,倩车载过水入箱。
二色泉 在济源东北,有金沙涌出。
蜈蚣泉 在济源西北隅,旧出城数十,板上今砖,砌城根下每莽河泛溢,势若吞城,赖此泉镇之,不为害俗云,莽畏蜈蚣,故名龟荚,传曰螣蛇之神,殆于蝍蛆即此义也。
麻姑泉 在济源灵都宫东。
蒙泉 在枋口内。
凤跑泉 在济源碑子村,唐宁王避暑,有鸟数百集此泉水涌出。
石跟潭 在济源县,西上有石,山下有水,潭南流入河。
灵井 在济源西三十里,东魏怀州刺史平鉴于轵关道,筑城以防西兵寻,魏将杨摽来攻,时新筑之城,粮仗未集素乏,水南门,内有大井,随汲即竭鉴具衣,冠俯井而祝,至旦井泉涌溢,有异于常合城取足。
原昌井 在济源西北,即梁贞投檄之井也。磕井 在济源西北,水常不涸。
燕家井 在济源西王屋里,相传燕真人号烟萝子尝于此,洗参食之。
淬剑池 在修武北,晋嵇康尝淬剑于此,石刻尚存。
玉女泉 在修武百家岩上。
苟泉 在修武西,南明天启间,知府王景开渠引入,武涉宁郭镇濠。
皇母泉 在修武西北十五里,唐太宗间,开新渠引入吴泽,陂皇母见《水经注》。今讹作黄。明鸟泉  巧妇泉  马鸣泉  七里泉五里泉 俱在修武东北六真乡。
熨斗泉  陶泉  会泉 俱在修武北七贤乡。
宣圣陂 在修武北十里,孔子欲北至晋,闻赵简子杀窦鸣犊,遂不过河,因以名陂。
灵泉 在修武县五十里,苟泉陂晋太和中有杨生随一犬醉卧于,此野火将至,犬呼号不醒,遂跑得泉,引水浥草生得不死。
吴泽陂 在修武县北十里,《左传》魏献子田大陆即此也。
温峪潭 在修武县北七十里,温峪山北有黑白二龙潭,潭西有白龙君庙,遇旱祷雨辄应。浊鹿泉 在修武大陆村,遇旱即涸。
双泉口 在宁郭城西北隅,发源于修武之灵泉,其水潆洄纡折,明天启间,知府王景开渠引入宁郭城濠。
观滩 在武陟县东四十五里,沁河之北。同水 源出孟县岭山,众泉合流,郦道元所谓南源下也。东北至白骑坞,冶城间渊注渟蓄方广数十亩,颇有菱芡鱼虾之饶,代远水涸无复旧观明,万历以前居,人犹垦为稻隰,今则尽变陆田其上,涓涓微流不绝,若线俗呼,冶樯洼。冶湖坂水 在孟县西二十里,源自关家沟,西北至坂,南入于河。青龙泉 在孟县西二十五里。
浇花井 在孟县西南旧河阳城,相传晋潘岳浇花于此。
温泉 在孟县西北冶樯村,夏凉冬煖东流入溴今涸。
隰涧水 今谓之洪涧在孟县西四十里,南入于河。
温泉 在温县城西五里,许县之得名以此今涸。
涝河 在温县北二十里,东流合溴水入于黄河。
神农涧 在温县境内,相传炎帝神农氏采药至此,尝五谷以杖画地遂成涧。
史公堤 在府城西北二里,即古阳堤明知府史东昌辇其家,中金筑石障水民立碣,曰史公堤。
水利附
黄河水利 元世祖中统三年,张文谦荐郭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云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古岸下,至温县,南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馀顷。
济渎水利 千仓渠唐河阳节度使温造,筑堤凿渠有上下二堰,用济池水径铁岸西北至碑子村斗门,桥东分为六闸,灌堰头东,许西水屯连董等,处稻田下堰,用龙潭水东径临济,桥东北由碑子村,中至本堰,下分为五闸,灌南北水屯,冈头马头等处稻田。
顺利渠 即府城内之水,元至元中总管石林引千仓渠,下流穿城而入,作二桥曰利津,曰揽胜,久淤废。康熙二十一年,知府龚其裕重浚。沁河古水利 《水经注》:沁水自孔山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于沁水县,西北自枋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其水又东南于野王城西枝渠左水焉以周城,溉东径野,王城南又屈径,其城东而北,注沁水。朱沟目枝渠东南径州城南,又东径怀城南,又东径殷城北,又东南注于湖。
奉沟 水上承朱沟于野王城西,东南至温县,虢公冢与济水,故渎合东南流径阳乡,城北又东南径李城,西又经坟城西,屈而东北流径其城北,又东径平皋城南,又南注于河沙沟,水分朱沟南派,东南径安昌城,西又东径隰城北,又经殷城西东南流入于陂汉。安帝元初,二年二月诏河内等郡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魏野王典农中郎将司马孚表请修枋口以为方石,为门若天亢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石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诏书听许。于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枋故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亩之数,间关岁月之功,事见门侧石铭,隋涿郡卢贲为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唐崔弘礼,为河阳节度使治河内秦渠,溉
田千顷,岁收八百万石。李元淳为怀州刺吏决沁渠七十馀里,温造为河阳节度使,奏复怀州古秦渠,枋口堰以溉济源河,内温武陟四县田五十顷。元世祖时郭守敬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云怀孟沁河,虽浇灌犹有漏堰馀水,东与丹河馀水相合,引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馀顷。至元三年丹沁河泛涨,与御河通流,卫辉府平地深二丈馀,漂没人民房舍田禾,甚众民皆栖于树木中统。元年,谭澄为怀孟路总管,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以溉田,民用不饥。中统二年,提举王允中大使,杨端仁奉诏开渠引沁水以达于河,凡募夫一千六百五十一人,内有相合。为夫者通计,使水之家六千七百馀户,一百三十馀日工毕,所修石堰长一百馀步阔三十馀步,高一丈三尺,石斗门桥高二丈长十步,阔六步渠,四道长阔不一,计六百七十七里,经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村坊计四百六十三处渠成,甚益。于民名曰广济。三年,八月中书省臣忽鲁不花等奏广济渠司言,沁水渠成今已验工,分水恐久远权豪侵夺。乃下诏依本司所定水分,以后诸人毋得侵夺至元十八年。保定尚野为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家遂罢文宗。天历三年,怀孟路同知阿合马言天久亢旱,夏麦枯槁,秋谷种不食,土民匮于食。近因访问耆老咸称,沁水可溉田中,统间奉诏开渠,设官提调。遇旱则官为斟酌验工,多寡分水浇溉后,经霖雨渠口淤塞堤堰颓圮河渠,司寻亦革罢有司不为整治。因致废坏今五十馀年,渠口及旧渠迹俱有可考。若蒙依前浚治引水溉田,于民大便,可令河阳河内济源温武陟五县,使水人户自佣工力疏通渠口,立插起堰。仍委谙知水利之人,多方区画视水缓急,设立插堰自下使水遇旱放插。浇田值潦闭插退水,公私便益。上从之,诏本路委官相视施行。
沁河今水利 五龙口即古枋口,秦渠晋司马孚垒石为门者,郦道元所谓朱沟水也,唐崔弘礼李淳元相继疏,浚因温造。奏复旧堰遂复称。为温渠矣,元世祖时,始名广济明,因之万历十四年河内令黄中色重浚。二十八年河内令袁应泰凿山穿洞,悬闸于两崖间,启闸受水,闭闸障水,永无崩塞之患,曰广济河。济源令史记言因之凿其下曰永利河,又次利人河,又次丰稔河。
广济河 河内知县袁应泰凿山引水,为渠由济源河内,孟县温县武陟至唐郭入于黄河渠。阔八丈,长一百五十里,分二十四堰,使水各有时刻,勒石详记,厥功其堰,曰永益。永利长丰天富,永福广福,和丰广丰大丰大有太平广有永济广。阜新兴广隆万盈,长济兴隆兴,福宏福万亿大济永通。通济河分广济河水至尚香镇入于沁,初封郎中萧用价买河口,永免本家夫役。支堰河分通济河水流至石涧村入沁。
利人河自五龙口引沁水入河内境经城西
北至东郭闸口,复入于沁,初乡绅吴道宁倡众创开准免本身夫役,支河曰许村南北西三堰新村西堰南浔村西南二堰。丰稔河自五龙口,引沁水流至崇义,镇入溴水,支河曰樊家庄。南堰 普济河 永兴河 利丰河,馀济河天启五年,孟县接河内之丰,稔渠及济源之永利支渠。顺治三年,又接遂村下,流至南雍官庄汇前渠,灌曲村弘道罗庄后姚村吴家砦。立义赵庄药师等处田。康熙二十九年,县令刘某以比岁苦旱,又令民浚其下,流溉城村城北张家庄,韩彰苟村段渠等处田。
丹河古水利 《水经注》:光沟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入沁水,苞按郦道元生长。元魏间,于光沟等水不能详其所,自昉故知怀之水利,尚矣。今第一渠犹以秦名,岂非与沁水古秦渠同时开通者乎。晋司马孚唐温造等重浚枋口不应,漠置此利,特作史家举大者言之,以沁水统丹水耳。界沟水上承光沟,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又南径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按界沟水今遗沼尚存,游而不流矣。长明沟水上承野王县,东北界沟分枝津,东径雍城,南寒泉水注之,又东径射犬城,北故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蔡沟水,入焉。白马沟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径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流于沁,按白马湖。今在府东北二十里,湖
畔有寺,谓之白马寺,今湖水流入水丹河矣,小丹河疑即长明白马故道特,古渠径石涧南流于沁,今渠径石涧东入于预耳。蔡沟水州县北上,承白马沟,东会长明沟水,又东径修武县之具亭,北入吴陂,魏高祖时,沈文秀为怀州刺史大兴,水利公私利益,唐代宗时,杨承先为怀州刺史,浚决古沟引丹水以溉田,田之污莱遂为沃野,衣食河内。数千万口元阿合马为怀庆路同知请修沁渠,有云天久亢旱,夏麦枯稿,访问耆老咸称丹水,浇溉近山田土居民,深得其利。
丹河今水利 在东岸者,曰上秦,沟小丹河,三郭渠董,下渠白沽渠,张济渠老,武渠太保渠,张金渠,陈添渠,〈以上在东岸分水〉郭鲁渠,流涝渠花园,渠〈以上在西岸分水接入东岸灌田〉东岸共溉田一百馀村,在西岸者曰上清渠,下清南北二渠,中泗渠张济渠,贝涧渠,广济民渠,西岸共溉田四十馀村,两岸共十九渠,分九堰,取水故俗呼曰九道堰。预河即小丹民河,东径清化,西门外,南屈东转至修武城,南又东流过获嘉,入卫河漕运水浅则藉以济运。小丹河为大丹河九堰之一取口在诸渠之上,往例除小丹河,济漕外馀水听民灌溉。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内于小丹河口下,横河筑坝十八渠,民田涓滴不沾,水泽太守,刘维世邑令李橒泣下沾襟为民请命,怃宪阎某总河部院。王某相继亲勘,使民得浸灌,不至沃壤变为荒瘠。
尧池水水利 明隆庆丁卯太守纪诫引尧池水灌田,名曰惠民渠,大学士张四维有记至天启间河内,令邸存性复开,安阜渠灌溉数村原渠遂涸。
《府志》未载山川。《河内县志》凤凰山 在县西北太行山。
《济源县志》
柳滩 马住滩 二滩俱出黄河中民居其上。葫芦泉 在济池西。
玉川 济溴泷三水萦带济邑故名。
晁错滩 错从学于轵,人张恢家。汉景帝时,据马负《图补志》,在今芮村东南。
董仲舒滩 在毛田西南,汉文帝访河上公于芮村,仲舒在此献策。
《修武县志》
青口山 在太行东两峡,色如青葱故名。阎王鼻山 在青口山,后壁立万仞有异人,斲石插木而上,其上平衍,土沃鸟兽,草木皆奇绝。孔阳坡 在太行西,形势突兀岩磴萦迂。伏诸坡 伏于太行之南故名。
当阳谷 在太行下。
孙真人洞 在太行中,相传孙思邈居此洞,中有五色,石丸人取服之。
观音洞 在玉女泉下。
甘泉 在西关。
龙王泉 在五里源。
马枋泉 遇旱即涸。
明月池 在百家岩下。
《武陟县志》
聚来峰 在县西北三十里,宁郭城内。
东道山川 在县西北十七里,源出太行山至杨仪桥,经河内石涧村,历武陟由唐村李村达修武城,南三桥坡,东流入卫,淤塞已久,乾沟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