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四十三卷目录
《大同府部汇考一》
《大同府建置沿革考》
《大同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大同府星野考》
《大同府山川考上》
《大同府建置沿革考》
《大同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大同府星野考》
《大同府山川考上》
职方典第三百四十三卷
大同府部汇考一
《大同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大同县附郭〉虞州属并州春秋北翟所居,战国属代后属赵秦为云中雁门代郡地,东汉末郡废三国魏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后魏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置代尹又置北恒州,后周俱废,隋以其地属云代朔三州。唐初复置北恒州,治云中县寻废开元中置云州。天宝初,改云中郡乾。元初复为云州。五代、唐以云州置大同军节度属河东道。宋置云中路辽升为西京府曰:大同。金因之,后置都总管府及留守司元为大同路后复为西京路。明洪武二年,改为大同府,领州四县七其西置七卫所,其东又置四卫。皇清顺治十一年,裁路将印屯等官卫并西路府统属城守事务俱属把总其府县仍因之。
大同县
周大同川地战国时属赵秦置云中县汉为雁门郡平城县地,东汉末废三国魏复置属新兴郡,晋属雁门郡南北朝魏属代郡,北齐改云中为襄阴县。隋初改云内县属朔州后属马邑郡。唐贞观中置定襄县寻废,开元中复置改县曰云中为云州治辽析云州置大同县,金元仍旧明因之。皇清因之编户旧三十六里今一十四里。
怀仁县
秦云中县,汉置沙南县,属云中郡。南北朝、魏废。隋为云州地。大业初置大利县,属定襄郡。唐属云州,辽析云中县地置怀仁县,因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金升为云州,元复为怀仁县,明因之。调安东中屯卫,后所分守隶大同府。皇清因之编户旧九里今八里。
浑源州
周战国时属赵代郡之地,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与燕易平舒,浑源乃肇于平舒,秦为雁门郡,平舒在焉。汉为平舒、崞二县,地属雁门代郡,末废,省入冀州。三国魏黄龙初,复置云中县,属新兴郡,晋因之。南北朝魏置神武郡石城县。隋改为平寇县。唐为崞县,属代州雁门郡,五代唐置浑源县,因八水合而浑流故名。属应州辽仍旧金升为浑源州,元改为恒阴县,隶西京。至元初复为州,明因之,调安东中屯卫中前二所分守隶大同府。皇清因之编户旧一十四里今仍旧。
应州
古唐国地,周战国时赵为代郡地,秦为阴馆县地,属雁门郡,汉因之。东汉末废,南北朝、魏属神武郡,北齐改属太平郡,后周郡废置阴城,隋废。唐置金城县,以县置应州,盖因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五代唐置彰国军节度,辽、金仍旧,元复为应州,明因之,以金城县省入领县,一置安东中屯卫守焉,隶大同府。皇清因之编户旧二十里今仍旧。
山阴县
秦为雁门郡阴馆县地,东汉末废,南北朝魏置平齐郡,北齐改属太平郡,隋置神武县属马邑郡,唐废,辽置河阴县属应州,今改山阴县置忠州,元并入金城县,寻复置。明因之,隶大同府应州,置千户所守禦。皇清因之编户旧七里今六里。
朔州
周战国时属燕秦,为代雁门二郡地,汉为马邑县地属雁门郡。东汉属云中雁门二郡后废三国魏置新兴郡,晋改新昌郡,南北朝魏桑乾及神武二郡又于定襄故城置朔州,北齐改神武曰:太平,改桑乾曰:广宁,徙朔州城于马邑,后周郡罢以朔州置总管。隋改州为马邑郡,治鄯阳。唐复改朔州,天宝初改马邑郡乾。元初复改朔州。五代唐升镇武军。宋辽为顺义军改朔宁府。金仍为朔州,元属大同路明因之以鄯阳县省
入隶大同府领县一置朔卫守焉。皇清因之编户旧八里今六里。
马邑县
周战国时属燕,秦时建城辄崩,忽有马旋驰,随迹筑之,城乃成,故名。汉属雁门郡,南北朝、北齐属广安郡,隋郡废,以县省入鄯阳县属朔州,唐复于大同军城置马邑县,建中间尝徙朔州治此。五代唐置寰州及寰清县辽罢为马邑县金固州元州废县存,明因之隶大同府。朔州置千户所守禦。皇清因之编户旧五里今四里。
蔚州
周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初属赵,后属燕,赵襄子时蔚入代地,秦置代县属代郡,汉封代王于此为代国,东汉末废,南北朝魏置怀荒、禦彝二镇,东魏置灵丘郡,后周置蔚州,隋属上谷郡,唐初入突厥,置州侨治阳曲繁峙秀容,后破突厥,还复置蔚州,寻改安边郡,又改兴唐县,五代周改兴唐曰灵山,寻改灵仙县,辽置忠顺军灵仙县,隶金为蔚州治上郡宣德府,元初省州为灵仙县属弘州寻复为州属宣德府。明洪武四年省灵仙县入州因旧名领县三隶大同府置蔚州卫守禦焉。皇清因之,编户旧二十五里今一十五里。
广灵县
汉代郡延陵县地东汉末废,隋以其地入上谷郡,唐为安边县地后改安边曰:兴唐属蔚州五代。唐置广灵县辽属蔚州,金元仍旧,明因之隶大同府蔚州。皇清因之编户旧九里今八里。
灵丘县
汉县属代郡因赵武灵王葬此故名。东汉省南北朝魏复置属灵丘郡。隋初郡罢以县属蔚州大业初州罢以县属雁门郡,五代辽仍旧。金置成州,元复为灵丘县,属蔚州,明因之,隶大同府蔚州。皇清因之编户旧十里今九里。
广昌县
古无终地又为飞狐口,汉置广昌县,属代州,东汉属中山国,晋属代郡,南北朝、后周置五龙城。隋仁寿初,改曰飞狐县,属易州。唐初侨治易州之遂城遥属蔚州。贞观中复故地。宋升为飞狐军辽复为飞狐县。金元仍旧,明复改广昌县,隶大同府蔚州置千户所守禦。皇清因之,编户旧四里,今仍旧。
大同左云川卫
大同右玉林卫
阳和高山卫
天城镇远卫
威远卫
平远卫皇清顺治十一年裁路将印屯等官卫并西路府统属城守事务俱属把总。
《大同府疆域考》 《府志》大同府疆域图
本府〈大同县附郭〉
东至直隶保安州,界深井三百六十里。
西至大同右卫黄土山墩二百三十里。
南至太原府代州雁门关二百九十里。
北至本府旧宣宁县,界猫儿庄一百二十里。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西广五百九十里,南北袤四百一十里,自府治西南至省城〈阙〉里,北至
京师七百馀里。
大同县〈《县志》阙〉
东至洪州界。
西至右卫。
南至应州界。
北至猫儿庄。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
怀仁县
东至大同县界新桥。
西至清凉山。
南至赵家疃。
北至大同县界苟家寨。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西广四十五里,南北袤六十五里,自县治东北至本府七十里,南至省城〈阙〉里,北至
京师〈阙〉里。
浑源州
东至广灵县界分水岭。
西至应州界罗家庄。
南至灵丘县界蔡家峪。
北至本府瓮城口驿。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西广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自州治西北至本府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省城〈阙〉里,北至
京师〈阙〉里。
应州
东至浑源州,界罗家庄四十里。
西至山阴县,界安银村三十里。
南至繁峙县,界书堂岩五十里。
北至大同县,界南柳会村二十五里。
东南至繁峙县,界庞家套五十里。
东北至大同县,界芦子沟四十里。
西南至本府,界胡峪岭八十里。
西北至怀仁县界六十里。
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自州治西北至本府一百二十里,南至省城五百里。东南驿路由紫荆关至
京师一千里。
山阴县〈属应州〉
东至应州界长乐村,二十五里。
西至马邑县,界新兴铺三十里。
南至代州,界佛宿山三十里。
北至黄花岭怀仁县,界五十里。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西广五十二里,南北袤七十五里,自县治东至本州六十里,北至本府一百八十里,至省城九百里。北至
京师二千五百里。
朔州
东至山阴县,界新兴铺八十里。
西至荞麦川,六十里。
南至崞县界段家铺,七十里。
北至马家河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广武站八十里。
东北至泥河七十里。
西南至神池口六十里。
西北至鸭子坪,一百三十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二百里,自州治东北至本府二百八十里,东南至省城五百里,北至
京师,九百里。
马邑县〈属朔州〉
东至山阴县界新兴铺,四十里。
西至朔州界烟墩村,一十五里。
南至代州雁门关,八十里。
北至朔州洪涛山界,一十五里。
东南至广武站,五十里。
东北至怀仁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宁武关,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井坪所,七十里。
东西广七十三里,南北袤七十五里,自县治西至本州四十里,东北至本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省城,四百六十里。北至
京师,九百六十里。
蔚州
东至保安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广灵县界,六十里。
南至广昌县界,一百三十里。
北至东城界,一百里。
东南至易州界,三百里。
东北至宣府界,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灵丘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阳和界,一百八十里。
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自州治西北至本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省城,七百五十里,东至
京师,五百里。
广灵县〈属蔚州〉
东至蔚州界石桥沟,二十五里。
西至浑源州分水岭界,六十里。
南至灵丘县义泉岭界,四十里。
北至大山夹石沟口,四十里。
东南至蔚州北口,七十里。
东北至桦涧岭口,四十里。
西南至灵丘县界漫山村,七十里。
西北至大同县火烧岭口,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五里,南北袤一百里,自县治北至本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本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省城,七百二十里,北至
京师,五百三十里。
灵丘县〈属蔚州〉
东至广昌县城,九十里。
西至浑源县城,一百里。
南至直隶阜平县城,二百里。
北至广灵县城,八十里。
东南
东北
西南至雁门关,二百七十里。
西北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自县治东北至本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本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省城〈阙〉里,东至
京师,五百里。
广昌县〈属蔚州〉
东至直隶易州界草店桥,六十里。
西至灵丘县界白阳铺,五十七里。
南至直隶唐县界石臼村,六十一里。
北至本州界黑石岭,五十五里。
东南
东北至宣府,三百六十里。
西南
西北至广灵县治,一百七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自县治北至本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本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省城,七百里,东北至
京师,三百里。
形胜附 通志府州县志本府〈大同县附郭〉
《史记》:西有云中,南有雁门,所谓天府也。
《战国策》:恒山为天下之脊。
《寰宇记》:北临广野封略之内,南北错居。
大同以西紫河以东,横亘而来,绵亘三千里。通鉴前代用武之地,寄任必文武兼资。
《广舆记》:三面临边西北巨镇。
《舆图备考》:北临旷野,绵亘千里,柏梯凌峙,层崖刺天,胜概所聚。
京师藩屏三面临边用武之地最为要害。
王琼云兔毛河口最为要冲。
连上谷达并恒界黄河实内地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怀仁县
黄花耸其前三台拥其后,东映镇海,西嘘谷口。
浑源州
宋朱弁本州记柏梯奇观。
《明一统志》:茹越屏其南桑乾带其北龙首雄峙于左雁门拱嶂于右,东西长川,坦然平阔,前代以来用武之地。
京师藩屏云中要郡。
襟山带河素号神川,崇冈峻岭,环列如障,可云四塞。
幅员辽阔。
居并代之间,临绝塞之地,八山旋而环绕,二水合而浑流。
应州
宋朱弁本州记平坡峻坂,林木深秀,左龙首右雁门南茹越北桑乾。
山阴县〈属应州〉
九岭拱围,二河吞纳东西,长川坦然平阔,诸峰环峙,众派经流。
朔州
宋朱弁本州利涉桥记东距马邑西直鄯阳南接天池,北连洪涛。
桑乾绕其后,雁门峙其前。
密迩边陲咽喉,冀并肩背幽燕,西北一大扼塞也。
马邑县〈属朔州〉
东护云中,西拥朔郡,洪涛山层障于后,雁门关叠峙于前,河出桑乾,绕九曲而南渡,流接灰水,障百川而东之,诚为北边锁钥。
东巩宣云,西控宁朔,南捍忻代,北拱平坪,洪涛屏翰于后,紫荆保障于前,河出龙池,滚滚烟波,绕九曲山耸雁岫层层雉堞锁千寻,虽弹丸黑子之封亦扼险、制胜之地。
蔚州
《元志》:蔚州古道极崄。
诸关要害。
万山环拱,北枕桑乾,中带壶流,三关天险,连上谷而接云中背腹,手足之势备焉。
守飞狐之隘口,而饷道无虞;通顺圣之辅车,而犄角可恃。
广灵县〈属蔚州〉
西枕乱岭,东距洪渡,居并代之,肩背当蔚,浑之咽颐,四山围绕,二水合流。
枕桑乾,控太白,连上谷,接云中。
灵丘县〈属蔚州〉
臂联云朔,吭扼雁门,咫尺边陲,紫荆门户。万山环绕溏水旋折。
两山虎踞中界,大河南引,铁岭倒马,声援可通,北控蔚州,恃为犄角,盖咽喉重地也。层山壁立,峭谷迥邃,路止石磴,最为奇崄。当云中之上游,处边陲之内地,西望雁门,有襟恒带桑之胜,东取荆马,俨龙蟠虎踞之奇峰,回涧折一夫直足当关,控险拓原,四面皆堪制敌,锁钥中邦,捍卫西塞,蔚灵之间称重镇焉。广昌县〈属蔚州〉
四山围绕,二水合流,东近紫荆,南接倒马,万里长城,金汤天险,西关锁钥之地也。
系两关之肩背。
北连宣大,西通山陕二镇之咽喉,两省之血脉,四面通衢,地多险阻。
巉岩陡峻,天生险要。
《大同府星野考》 《府志》府属总载
《晋志》云: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辰在酉赵之分野属冀州。
郡躔次云:云中入东井二度。
《寰宇通志》云:大同昴毕。
《旧志》云:恒山入昴五度。
按大梁为赵大同赵之北郡,正属恒山则昴毕正赵之分野,而各星所主,且与地、人、事相紊合。
大同之占毕昴固不易之说也。
大同府山川考上 《府志》本府〈大同县附郭〉
云公山 在城西北一十五里。
武州山 在城西二十里,武州川水出焉。峪中有石窟寺,魏孝文帝常幸焉。山下有耿氏三冢。高山 在城西八十里。
七峰山 在城西南四十五里,又名玉龙山。有石洞天桥。
纥真山 在城东北五十里,纥真犹言千里。其山冬夏积雪,故谚曰:纥真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亦名纥干山。
七宝山 在城北四百馀里,古丰州境山下有古城,相传为汉五原郡,或云金筑此以屯兵。黑山 在城西北四十五里,古丰州境,与云内州夹山东西相连。
神山 在城北四十里。
岐王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一名奚望山。胜山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石禄山 在城西北五百里,故平城县东四十里山出石碌。
官山 在城西北五百馀里,古丰州地,山上有九十九泉流为黑河。
白登山 在城东一百四十里,上有白云台。梁元帝横吹曲云:朝跋青陂道,暮上白云台,谓此。丰稔山 在城东一百七十里。
卢胊山 在五原见《汉书》。
缘狐山 在祯陵见《汉志》。
焦山 在城东一百八十里。
朝那山 一名牟那。
牛头山 二山俱张仁愿受降城所置堠处。三宝山 在城北一百七十里。
牛心山 有二:一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一在城北一百九十里。
双山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采掠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其山多出药材、上有采掠大王庙及采掠观。
弥陀山 在城西北九十里,上建关王庙。禅房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上有寺塔皆创自辽。
方山 在城北五十里,上有方山宫故址。双化岭 在城西三十里,盘踞百馀里,岭西有古寺遗迹,世传有二僧共化于此,故名。
野狐岭 在城北二十里。
牛皮岭 在城东六十里,有牛皮关。
呼延谷 有归唐栅车路。
柂皮岭 在城西十五里。
丘家岭 在城西北三十里。
拂云堆 在丰州。
桑乾河 源出马邑经县界东南。
葫芦海 在府北二百里,一名葫芦河。
水磨河 在府东门外。
奄遏下水河 在城西北二百里,水潮无常,纳大冈、小冈、大汇、小汇,四河。
黄河 古东胜州界。
金河 在城西北五里,古云内州金河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流入天瑞,泊其泥色似金,故名。紫河 在城西北四十里,源自丰黑峪口,西入云内州东合黑河。
黑河 在城西北四百里,古丰州界源出官山,由云内州至东胜州入黄河。
兔毛河 在城西二百里,骆驼山流过古东胜州入黄河。
沧头河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如浑河 一名街河,在城东北四十里,开山口两源合为一历城东而南流与武州川水合注于桑乾。
御水 在府城西北,开山口与得胜河源合流经府东门外,折而南,民资灌溉,上有石桥。武州川 在城南十五里,又名合河,源出白羊山溪谷中流至府南十五里,东南流注如浑水。金河泊 在城西北五百里,古东胜州境,上承紫河南流入黄河。
天瑞泊 在古云内州西。
大盐泺 在城西四百里,古丰州界。
石窟寒泉 在城西三十五里,石窟寺左。没越泺 与大盐泺近。
三圣井 在府城东一百二十里,沈家窊俗传元帝驻跸于此饮马。
白道泉 在府城北,相传即饮马长城窟处。沙井 在城西北四百里,古丰州其外即界壕古沙陀地。
君子津 在城西北五百里,古东胜州界,亦名君子济。汉桓帝十三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其资费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与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津。
怀仁县
玉龙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有青石盘旋至巅远视如龙状,故名。壁有洞口名玉龙洞上建以铁瓦覆之,登视者,援铁索、履浮木而上下觑诸山若凌空然中有恒岳行宫山岩竦立,风雨不侵诚天建也。山有七峰。
团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石井山 在县西十五里,峪有石井故名。清凉山 在县西十五里,顶有砖塔,数百里外望之可见。每旱,有白云笼塔即雨旧有利国铁冶北壁有石碫内有金钻约三寸许,触之即动,取之不出。石堂内有地鼓石击有声如鼓。西有寒泉,虽盛暑人不敢饮。下有佛寺即文殊菩萨修行处。
锦屏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山峰耸翠,旧有瓷窑及铁冶。
芦子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旧有铁冶。
大峪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雕窝寺,山碫昔有雕巢,今尚存峪阔可行车,南通雁门等关西通左右卫诸城堡先年议筑城未就。
金龙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有泉与马邑金龙池脉相通故名。
楼子山 在城西一十五里。
小峪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
黄花岭 旁有金仙洞,悬石如楼殿,一名金仙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燕家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上有洞。
海子 在县东十五里,周围三十馀里,其西北有泉,深不可测。旱祷雨辄应,一名镇子海。南河 在县南五十里,水内产地梨,居民赖以救荒。
北沙河 在县北半里,旧无水今出泉。
南沙河 在县南半里,旧无水,今出泉。
新庄子河 在县南七十里,源出新庄村,西经黄花岭,南山阴县诸村堡皆资灌溉。
神泉 在县北四十里,泉二孔,水甚甘。
灰泉 在县东二十五里,源深不可测,每岁冬边外烧荒草灰自泉涌出,脉与黑河相通元大德乙巳夏大同地震,有声如雷,怀仁县地裂涌水尽黑,漂出松柏朽木即此泉也。
圣水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海子村,村无甜水。村北一里许,平地涌泉清深不测,民咸赖焉。莎河 在县境后魏常以此名县。
双井 在县南九十里,土人相传地一丈涌泉二所,今砌一井。
上石井 在县西南一百里。
下石井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浑源州
恒山 在州南二十里,即北岳也。《水经》谓之元岳。其山高侵霄汉,舜北巡狩至于恒山即此。其顶名天峰,岭下建北岳观,观侧有飞石窟,上建后土祠镇之。观前风如虎吼,名虎风口。观东南五十里有潜龙泉,旱祷雨应,能愈疾。上建龙泉观,观之东有夕阳岩,岩下有通峪岩,东面有碧峰嶂,东南有古老岭,一名果老岭,岭下有白虎峰,观之北峰顶百馀步有琴棋台、会仙府、聚仙台、得一庵。又东北有白云堂,初入山有道,名步云路,行数里有翠雪亭,上亭坡名望仙岭,东半崖有集仙洞,东北有紫芝峪,西南有脂图。皇清釐正祀典始遣官祭北岳于此。
翠屏山 在州南七里,山形秀丽,宛如画屏。柏山 在州东南十里,顶有惠岭,秀丽可爱,又名秀丽。下有黑龙池,兴云即雨郡人以为雨徵。孙膑山 在州东南六十里,东有孙膑寨,西有庞涓寨,相距数里。俗传为二将聚兵处,南麓下
有洞凿为千佛。
昼锦山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元孙公亮由御史仕至尚书而还故名。
马鞍山 在州西北,与昼锦山连。
五峰山 在州东三十里,山形如掌,五峰如削,有三洞。
龙角山 在州北二十里,双峰并峙,状如龙角。凤凰山 在州西北七里,山形如凤,神溪水发源于麓。
横山 在州西二十里,南北横亘隐如城郭故崞县在其左,
封龙山 一名龙山,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夏时雨过,山气上腾如虹,其东连北山。金末李冶、元好问、张德辉常游此山。时号三老。
玉泉山 在封龙山东北五里,上有泉洁如玉。李峪山 在州西南一十五里。
玉华峰 在州南十里,峰峦秀丽,形如削玉,即恒山之左也。
浑源河 在州东南十里,源出叹土峪绕城西北汇为大泽名浑源川,西流入神溪至应州。龙首山折而北入桑乾,踰芦沟而东流入于河。呕彝河 源出州东南五十里,枪峰岭东南经灵丘广昌倒马关定州界,注于卫河入海周职方曰呕彝谓此。今名瀇河,又名唐河,一名溏河。乱岭关水 在州东四十里,西流至新庄西南,流入浑河。
神溪水 在州西北七里,中有孤石,方亩高大馀周回泉混出,旁有受水池,虽隆冬不冰。乳泉水 在州西二十里,横山嘴侧南流,又名西神溪水。
滱水 在州南七里,源出翠屏山东南合温泉水入灵丘界注唐河。《山海经》云:高氏之山滱水出焉。《水经》谓温彝之水盖古今异名也。入灵丘界出倒马关注唐河至河涧为玉镜河玉带河。崞川 源出州东北二十里,流经州西南十五里,古崞县麻家庄。合浑河至应州西安镇,折而北流注桑乾河。
黑龙池 在州秀岭之下云气升不三日而雨。每旱,州人以为验,一名黑龙河。
温泉 在州东南一百里,汤泉铺《水经注》曰:温泉出西北暄谷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
凌云口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
磁窑水口 在州南十里,东西分水引入城。
应州
龙首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一名边,南跨云中延袤千里。
雁门山 在州西南,山北与龙首山相望,故州以应名。
茹越山 在州南三十里,壁列如屏,所谓南山之麓,林木深秀,内多佳境。
云山 在州南四十里,山日云笼故名。
翠微山 在州东南三十里,山色远望翠秀可爱。
龙湾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茹越口东,亦名南山。上有龙池。遇旱祷雨多应西南有越岭,连繁峙县界。
香峰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茹越口龙湾之南。黄花岭 在州西北三十里,赵武灵王略地登黄花冈即此。
桑乾河 在州西二十里。
浑河 在州东二十里,源出浑源州神头村,西流至安边镇,折而北流,合于桑乾河。
黄水河 在州西南八里,至山阴县城南,入桑乾河,涝则泛,旱则涸。
石峪水 在州东南三十里,有大石峪、小石峪。合流一道至城西,北入桑乾河。
圣水泉 在州东三十里,北丰疃平地出泉。冬夏长流祷雨有应上有龙王庙。
唐泉 在州东二十里,安边镇下有泉,自石涧出,冬夏长流入浑河。
马跑泉 在州南四十里,朗岭门下,相传李存孝饮马处。
金凤井 在州旧城内东北隅,相传晋王李克用生时有金凤飞出。
大井 在州南关中古龙王庙前以木甃之州民咸赖。
山阴县
佛宿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金王拱碑云文殊大师留宿处。山下出水,名何家泉,亦名覆宿山。又俗名为草垛山。
香山 在县南三十里,春夏花木香盛,故名。
龙门山 在县南三十里,亦名隘门,上有射御台,后魏文成帝常射于此。
黄花山 在县北四十一里,西北接应州,名黄花堆,又名黄花岭。
化悲岩 在县西南四十里,北岳行祠在焉石罅滴水旱祷有应,一名桦皮岩,又名化慈岩。桑乾河 在县北十里。
黄水河 源出朔州之三泉,流经辛村至元英村,稍散乱复聚于圪塔村,经流县城南至东辛寨,入于桑乾河。
神泉 在县西北四十里,一泉三眼,水白而甘。又名沙蒙泉,一名沙家泉。
西伯渠 在县南,王巡抚开此渠,以杀佛宿山诸谷水涨之害。
朔州
三塔嵬山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山半有泉,名三塔嵬泉,旱祷雨有应建龙王祠。
翠峰山 在州西南七十里,东连石碣峪,北接马騣山,南通宁武军山口,西至陀罗台山,盘踞二百馀里,山阳有石洞,中有石佛,一名翠屏山,崖有积雪。
天德山 在州北,汉李陵自居延行至天德山。辽太祖平党项遂破天德,掠吏民以东即此地。牟那山 在州北三百里,隋大同城旧墟在此,其近有耳觜城及秦长城。
元姬山 在州北三十里,后魏道武侍姬葬此。故名。
宝峰山 在州北四十里,明嘉靖年间,忽山麓倾现石佛二尊,一老一少,备极神工,其光如玉。其响如金,居民建寺于上,故名。
玉屏山 在州北六十里,西接襄山,金李纯甫居此,号玉屏山,王《一统志》载蔚州。
神武尖山 在州东南一百馀里,即武州山之别峰也。贺拔宗族居此。
燕京山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一名管涔山。汾水出焉,唐置管州于此。盖取山名也。又名林溪山,有龙眼泉、天池、龙神庙今属静乐县。
东灵山 在州西南一百馀里,旧武州境。金初,萧融为武州刺史,常于此山建亭台,以备游观。契吴山 在州东北五十里,与洪涛山连。夹山 在州北三百四十里,辽主天祚避寇奔夹山即此。
黑垛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特出郡山之表。禅房山 在州南七十馀里,山顶有覆云即雨。蒋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
苗家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石蹬崎岖仅通人行。
贺兰山 在州境。
弹子山 在城北八十里。
另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
龙虎山 在州西九十里。
双化岭 在州西。
鱼渠岭 在州西二十五里,石上有鱼形,故名。鞍子岭 在州西山后六十里,形如马鞍。西华岭 在州西五十里,时当盛暑,尚多寒气。七里河 在州北七里,出洪涛西北山下流经酸刺村东,南合灰河。
灰河 在州南三里,源出宁武军山,流出马邑北洪涛村,伏流十五里,涌出经州城南至马邑注桑乾河。
沙楞河 在州东南三十里,脉通海眼,晨夕水潮流经贾家庄,居人旧引以灌田。
宁边河 在州北二百馀里,水西流多芦苇鸿雁栖焉。
腊河 在州北二十里,洪涛山之阳水连桑乾。居延川 在州北废云内州境。一名居延泽苏武常困于此。
泥河 在州东七十里。
神池 在州西南九十里,有古城遗址。
天池 在燕京山昔魏孝文以金珠穿七鱼放池中,后桑乾得所穿鱼,又以金缕箭射池之巨鲸。亦于桑乾得所射之箭。隋开皇间建祠池上,至今祷雨即有应。盖池方一里馀。旱不涸,涝不溢,渊深叵测,潜通桑乾。昔有人乘车遇风,飘堕池中,后获车轮于桑乾。
杨泉 在州西南九十里,常有鲤鱼化虹之异。三泉 在州东南六十里,泉三处,方圆盈轮深无底。
圣水井 在三塔嵬山下,其水潦不溢,旱不涸。郡人遇旱,祷取辄应。
武周井 在州北古城内,相传刘武周所穿俗
呼为御井。
南井 在州城南门内木甃有八角亭。
马邑县
雷山 在县西北十里,下有源泉。
洪涛山 在县北十五里,俗名神头山,一名漯头山漯水出焉,周围里许有七泉涌出,俗名洪涛泉,又名黄道泉,其水渊深,俗传与宁化天池水脉相通,山下有桑乾河。
马头山 在苗家山之左,山势似马。《水经注》曰:魏《土地记》云: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赵襄子既害代王迎姊代夫人。夫人磨笄自刺而死,使者自杀民怜之为立祠屋于山侧因名之为磨笄山。《史记》为在夏屋山未详孰是。
紫金山 在县南五十里,高二十馀里,形势险峻,巉岩盘踞,相续不绝,连亘数百里。
笔架山 在县南五十里。
太和岭 在县东南六十里,岭北口西山上有佳吉寨。宋杨将军六郎屯兵之所。一名恶阳岭。唐李靖率劲兵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即此。洪河峪 在县东北十里,一名洪豪峪。
余睹谷 金执辽主延僖处,一名余都谷。呕彝河 源出浑源枪峰岭。
泥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
桑乾河 源出县北洪涛山下,与金龙水合流经山阴应州大同县界东南入芦沟河,又按水经其河源自太原汾阳、燕京山、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汇为七泉。曰:上源、曰:玉泉、曰:三泉、曰:司马洪涛、曰:金龙池、曰:小芦、曰:小浦,七泉合而为一,是为桑乾河。
恢河 在县南五里,源出宁武山口,北流红崖村,伏流十五里,至塔底村。
黄水河 在县南二十里。
鄯河 在县东三十里。
漯水 源出县西北洪涛山即桑乾之源也。《汉书》谓之治水。《水经》谓之溹涫水,又谓之湿水。金龙池 在县西北,有水一泓,深不可测。严冬不冰,与怀仁金龙山泉水相通。泉有二龙,时化为马,一骊一黄遇天阴晦每出,民间牝马遇之生驹神骏或有角如鹿茸然。唐尉迟恭欲得之,伺其出飞跨其背,策之将复跃入池,乃以手攀大柳,旋转而止。
细卢湾泉 在县西北,与金龙池相距里许。玉泉 在县西北,上建龙王庙,旱祷多应。上源泉 在县西北十里,雷山前。
三泉 一在县南五十里,一在县东五十里。平地涌泉澄清不浊虽,隆冬盛寒亦不结冻。小浦泉 在县西北五里,水渊默澄,深源出不竭。周围蒲苇茂盛,一名小泊泉。
蔚州
太白山 在州东南三十里,一名马头山。有奇石如马头状,俗名马山。旁有石洞,产红土,可以印色。世传周穆王乘八骏至此。马毙其血化为碧土,一名磨笄山。
永宁山 在州南五十里,世传金章宗游猎驻跸于此。
九宫山 在州东三十里,金章宗避暑于此,因号九宫山,又名殿子山,有九宫口道通易州。金置巡检司,过东有永宁等口。
雪山 在州东七十里,一名倒喇山。俗传灵仙所居。
灵仙山 在州南二十五里,太白山西上有三奇石,夕阳照映,宛若三仙之象。
孙子山 在州东南六十里,孙子修道于此。五台山 在州东八十里,一名小五台,经夏积雪峰峦秀出。
高氏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滋水出焉。山脚出石炭,民用之,其东三十八里,有枚回岭,山麓相接水经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注云即温彝之水也。出县西高氏山,《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东流于河者也。一名高是山。
松子山 在州东南六十里,山多松。
人头山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以形似名。石门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通灵丘县。
襄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接应州。
翠屏山 在州南三十里,即北口山峪,内有龟崖孤峰,山环如锦屏。
麻田山 在州东南七十里,内有王喜儿,仙人洞,其内多种麻,故名。或云汉高皇封兄刘喜为代王,穿此洞以通易州,以就卢绾。
神仙岭 在州北四十里,通东城。
黑石岭 在州南七十里,通广昌县。
贾儿岭 在州东一百一十里,通保安州。直峪 在州西南五十里,通广灵县。
金河 在州东三十里,源出太白山下。一本云在州东八十里,源发五台山,其水映石如金。壶流河 在州北半里,源出广灵县,城西三十里,莎泉东注合壶川,山下水名神泉,二水合流,其形如壶,故名焉。
七里河 在州东七里。
乾河 在州东南三十里,源出太白,流二里出口四散。灌溉民田数十顷,入壶流河。
渡口河 在州东北九十里。
莲花池 在州东北六十里,中栽荷莲今废。滋泉 在州西南三十里,源出马庄神水泉金时民讼争利,置铁板一片,十孔,分流灌田。东南入壶流河。
饮马泉 在州西十里,相传唐太宗曾饮马于此。
暖泉 在州西三十里,其水澄清如鉴。夏凉,冬暖,故名。
海子泉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隆冬不冻,盛暑愈凉,汲饮不竭。
金波泉 在州东北,代王故城,其味甘美。汤浴泉 在五台山内。浴之可愈疾,二泉,一凉一热。
广灵县
飞凤山 在县东二十里,平地一冈突兀,轩然翔起,亦恒山馀脉。
瓦房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形如瓦屋,故名。林管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下有泉,名石家泉。入壶流河,上有勒汉砦。
平顶山 在县北三十里,以形似名。
牛栏埚山 在县三十里,周回有石栏杆。巧八山 在县北二十里,其山居中,四围七山相向。
六棱山 在县北七十里,前后各垂三脊,故名。望狐山 在县西五十里,相传有神人呼云盍近我居语讫人望见引狐入山,故名。
桦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以产桦,故名。上有三分砦。
黄龙山 在县西三十里,相传曾见黄龙于此,上有黄龙祠。
石梯山 在县西二十里,西行要路也自麓抵巅石阶天然,故名。
白羊山 在县西五十里,旧有羊寺遗迹,下有小河注壶流河。
老山 在县东北四里,其山皆石,间有草生。鞍子山 在县西二里,两阜相连,类如鞍状,故名。
千夫山 在县西北五里,相传前代遣千人于此,取花斑石祭祷,而后取故名今神祠尚在县民祈福于此,又名千福山。
九层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上有九层岩,亦出花斑石。
临灌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石夹流泉数里以资灌溉一名林关山。
留老山 在城南二十五里,昔元吉弃父于此。其子孝谏而载归故名。
天井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有天井寺故址,寺有井深五六尺,虽旱不竭。旧常引此水入厨。直峪山 在县南一里,相传有仙采药于此。人遇之仙忽不见,石上有仙人足迹,犹存一名玉峰山,两峰突出。
社台山 在县西关内,石冈如台故名。
壶山 在县东南一里许,以壶流河得名。如斗山 在县南东二十里,层峦突起,高出云表,卉木森森清丽可玩。上有圮城,形迹犹存。火烧岭 在县西北五十里,旧称山石如烂今有草。
马蹄岭 在县西五十里,石上多马蹄迹。断驾岭 在县西四十里,昔窦建德自牛口峪还至此,病革死,葬于岭上。
卧龙冈 在县北八里,山脉蜿蜒,自西而来。凝结东向与龙虎岩山对峙,左右宛然二龙蟠戏。每遇夏,平地一灵光上浮若引练然,直贯两山之麓,冬春则不复见矣。
壶流河 在县南关外,古名滋水,源出莎泉。上狭、下阔。其形如壶。经蔚州入桑乾。
枕头河 在县南三里,源出翟家疃,形类角枕,东注壶流河。
丰水 在县东南,平地一山,山下乱泉涌出,东
流为葫芦河,以其水上狭下阔,若葫芦然,下流入定安县西界。
作疃池 在县西十三里,作疃村水从西山底出,澄清汪洋方十亩,其水潜缩中约五亩,遇雷雨动作则水涌涨。附近居民以水之消长,卜地之盛衰,一名作疃海波池。
集兴疃池 在县南五里,其水清湛,冬夏不竭。注壶流河。
瑞泉 在县西五十里,白羊山其泉瀑湍奔腾如唾玉。
洒雨泉 在县西二十里,直峪山源自石孔出灌田数十顷。遇旱,使数妇泼洒之。遂雨北注枕头河,东入壶流河。
一斗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九层崖其泉,虽一斗之微,可给百家,故名。
滴水崖泉 在县北十五里,半山悬崖有泉自石中滴出,味殊甘美。
莎泉 在县西三十里,泉畔多生莎草,即壶流河源。《水经注》曰:水侧有莎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