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十六卷目录

 顺天府部纪事四

职方典第三十六卷

顺天府部纪事四

《元史·太祖本纪》:太祖六年九月,拔德兴府,居庸关守将遁去,遮别遂入关,抵中都。
八年,克宣德府,遂攻德兴府,拔之。帝进至怀来,及金行省完颜纲、元帅高琪战,败之,追至北口。金兵保居庸,诏可忒薄刹守之。契丹讹鲁不儿等献北口,遮别遂取居庸,与可忒薄刹会。
《元史列传》:木华黎攻居庸关,壁坚,不得入。
《元史列传》:金人恃居庸之塞,冶铁锢关门,布铁蒺藜百馀里,守以精锐。札八儿既还报,太祖遂进师,距关百里不能前,召札八儿问计。对曰:从此而北,黑树林中有间道,骑行可一人,臣向尝过之。若勒兵衔枚以出,终夕可至。太祖乃令札八儿轻骑前导。自暮入谷,黎明,诸军已在平地,疾趋南口,金鼓之声若自天下,金人犹睡未知也。比惊起,已莫能支。关既破,中都大震。
《元史》:移剌涅儿诣太祖军门,献十策,帝召见,问:尔生何地。对曰:霸州。因号为霸州元帅。
《元史》:石抹孛迭儿,仕金为霸州平曲水砦管民官。木华黎率师至霸州,迎降。
《元史列传》:金将完颜合住、监军阿兴松哥,以步兵万二千人、粮车五百辆援中都。石抹明安将三千骑往击之,遇于涿州宣封寨,获松哥,合住遁去,尽得其辎重。
《元史》:金御史中丞李英、元帅左都监乌古轮庆寿,领兵护军食,以援中都。帝遣右副元帅神撒将四百骑迎战,石抹明安将五百骑继之,遇于永清。将战,命士卒佯败,金兵来追,回击,大破之,死及溺死者甚众,获李英及所佩虎符,得粮千馀车。遂招谕永清,不降,拔而屠之。
《元史列传》:元太祖将兵南下,中都降,王楫进议:田野久荒,而兵后无牛,宜差官卢沟桥索军回所驱牛,十取其一,以给农民。用其说,得数千头,分给近县,民大悦,复业者众。
《元史·张禧传》:张仁义,金末徙家益都。元太宗下山东,仁义乃走信安。时燕蓟已下,独信安犹为金守,其主将知仁义勇而有谋,用之左右。国兵围信安,仁义率敢死士三百,开门出战,围解,以功署军马总管。守信安踰十年,度不能支,乃与主将举城内附。
《元史列传》:杨杰只哥从阿术鲁攻信安,信安城四面阻水,其帅张进数月不降,杰只哥曰:彼恃巨浸,我师进不得利,退不得归,不若往说之。凡三往,乃降。《元史本纪》:睿宗过中都,出北口,住夏于官山。
《元史·祭祀志》:世祖中统二年九月,奉迁祖宗神主于圣安寺。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十月,诏平章政事塔察儿率军士万人由古北口西便道赴行在所。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十月,指挥使李伯祐率馀兵屯潮河川。十一月,分蒙古军为二,怯烈门从麦肖出居庸口,驻宣德德兴府;讷怀从阿忽带出古北口,驻兴州。帝亲将诸万户汉军及诸卫军,由檀、顺州驻潮河川。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三年十一月,敕圣安寺作佛顶金轮会。
中统三年,立古北口驿。
四年正月,罢古北口新置驿。三月,亦黑迭儿丁请修琼华岛,不从。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元年二月,发北京都元帅阿海所领军疏双塔漕渠。
《元名臣事略》:至元二年,都水少监郭公言: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芦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溉田若干顷,兵兴以来,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又言: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上纳其议。十二月,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
《元史·食货志》:大都之盐,太宗丙申年初于白陵港三叉沽、大直沽等处置司设煎熬办。世祖至元二年,又增宝坻二盐场。
《元史·河渠志》:至元三年四月,巡河官言:双塔河时将泛滥,不早为备,恐至溃决,临期卒难措手。乃计会闭水口工物,开申都水监。差夫修治,凡合闭水口五处。《元史本纪》:至元三年,凿金口,导芦沟水,以漕西山木石。四月,五山珍御榻成,置琼华岛、广寒殿。
《三河县志》:至元四年壬寅,雨雹害稼。
《元史·礼乐志》:刘秉忠搜访旧教坊乐工,依律运谱,被诸乐歌。六月而成,音声克谐,陈于万寿山便殿。《元史·世祖纪》:至元五年八月,敕京师濒河立十仓。十二月,敕二分、二至及圣诞节日祭星于司天台。至元七年四月,密云陨霜。
《元史·兵志》:中卫屯田,世祖至元四年于武清、香河等县置立。十一年,以各屯地界相去百馀里,往来耕作不便,迁于河西务荒庄、杨家口、青台、杨家白等处。《元史列传》:刘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时人称之为聪书记。至元元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言:秉忠久侍藩邸,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乃犹仍其野服散号,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显秩。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预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赐第奉先坊。至元十一年,建太乙宫于两京,命李居寿居之,领祠事,且禋祀六丁,以继太保刘秉忠之术。
元史:至元十一年十一月,以香河荒地千顷,置中卫屯。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一年十二月,赐太乙真人李居素第一区,仍赐额曰太乙广福万寿宫。
十三年七月,以杨村至湾鸡泊漕渠洄远,改从孙家务。
十三年八月,穿武清蒙村漕渠。
《元史·五行志》:至元十三年,雾灵山伐木官刘氏言檀州大峪锥山出铁矿,有司覆视之,寻立四冶。
《元史·兵志》:至元十四年五月,以蒙古军与汉军相参,备都城内外。及万寿山宿卫,仍以也速不花领围宿事。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六年五月,进封桑乾河洪济公为显应洪济公。
十六年八月,以江南所获玉爵及玷凡四十九事,皆藏于太庙。
十七年五月辛丑朔,命枢密院调兵六百人守居庸南北口。
十九年八月,驻跸龙虎台。
《元史列传》:至元十九年,用丞相伯颜言,初通海道漕运,抵直沽以达京城,立运粮万户三,以罗璧与朱清、张瑄为之。璧首部漕舟,由海洋抵杨村,不十日入京师。改立大都芦台越支三叉沽盐使司。
至元十九年三月,有益都千户王著与妖人高和尚杀阿合马于阙下,留守博敦持梃急捕,众奔溃,多就擒。高和尚逃去,惟著挺身请囚。时帝在察罕脑儿,闻之,即遣和礼霍孙等归,讨为乱者。获高和尚于高梁河。
二十年四月,王得林妻张氏孕。五月,生男四手四足,圆头三目,一耳附脑后,即死。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一年二月,立法轮竿于大内万寿山,高百尺。四月,涿州巨马河决,冲突二十馀里。九月,以江南总摄杨琏真加发宋陵冢,所收金银宝器修天衣寺。
《密云县志》:二十一年,密云大水。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四年正月,以修筑柳林河堤,南军三千浚河西务漕渠。
《元史列传》:至元二十四年,田忠良请建太社于朝右。《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五年四月,万安寺成,佛像及窗壁皆金饰之,费金五百四十两有奇,水银二百四十觔。是月,增立直沽海运米仓。
《元史·食货志》:二十五年,复立三叉、芦台、越支三盐使司,内外分置漕运司二,其在外者于河西务置司,领接运海道粮事。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六年五月,发武卫亲军千人浚河西务至通州漕渠。十二月,幸大圣寿万安寺,置旃檀佛像,命帝师及西僧作佛事,坐静二十会。
《通州志》:许有壬,汤阴人,至元间为中书左丞。时有议开西山金口,导浑河踰京城达通州以运漕,有壬言浑河之水湍悍易决,足以为害,淤浅易塞,不可行舟。况地势高下不同,徒劳民费财耳。不听,后卒如其言。《元史列传》:至元二十七年,地震。帝驻跸龙虎台,召集贤翰林、两院官询致灾之由。
《元名臣事略》:至元二十八年,都水使者请凿渠西导白浮诸水,经都城中,东入潞河,则江淮之舟既达广济渠,直泊于都城之汇。上亟欲其成,又不欲役及细民,敕四怯薛人及诸府人兴凿,刻日使毕。太师淇阳忠武王率其属,著役者服,操畚锸,趋者如云,依刻而渠成,赐名通惠河,上语近臣曰:是渠非月赤察儿身率众手,成不亟也。《元史·河渠志》:通惠河,其源出于白浮、瓮山诸泉水。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因建言:疏凿通州至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从之。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曰通惠。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岁若干万,民不胜其悴,至是皆罢之。《元名臣事略》:至元二十八年,郭公守敬上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一置闸,皆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上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公领之。首事于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曰通惠。公又欲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坝河接,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不就而罢。《元史列传》:高源迁都水监,开通惠河,由文明门东七十里,与会通河接,置闸七、桥十二,人蒙其利。
《元史列传》:郭守敬言通州以南,于蔺榆河口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浮鸡甸盘浅风浪远转之患。
《元史本纪》:至元二十九年二月,发通州、河西务粟,赈东安、固安、蓟州、宝坻县饥民。
《元名臣事略》:至元三十年秋,车驾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天颜为之开怿,特赐都水监郭守敬钱一万二千五百缗,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十年冬十月,彗出紫微垣,抵斗魁,光芒尺馀,凡一月乃灭。
《元史·成宗本纪》:三十一年五月,祭紫微星于云仙台。《秋涧集》:元于燕北、燕南设立铁冶提举司,大小一十七处,约用扇炼人户三万有馀,岁扇课铁一千六百馀万。
《雪楼集》:至元初,姚长者仲实于城东艾村得沃壤千五百馀亩,构堂树亭,缭以榆柳,环以流泉,药阑蔬畦,区分井列。日引朋侪觞咏其间,优游四十馀年。《宋史·后妃传》:度宗全皇后,宋亡,从瀛国公入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
《析津日记》:元初,京师禅学分万松、延洪二门。比丘尼智公,参万松者也,耶律楚材请其开堂,住报先寺。《清客居士集》:廉右丞园名花几万本,号为京城第一。《研北杂志》:渔阳鲜于枢伯机于废圃中得怪松一株,移植所居旁,名之曰支离叟,名其斋曰困学。又作霜鹤堂,落成之日,会者凡十有二人:杨子构、赵叔明、郭右之、燕公楠、高彦敬、李仲宾、赵子昂、子俊、张师道、石民瞻、吴和之、萨天锡。
《金台集》:梁有字九思,平章梁文节公之孙。世居幽州之南城,不求闻达,教授生徒百馀人。奉母至考。天历间奉敕河南、北录金石刻,于济州得汉刻九通,于泗水之中共录金石刻三万馀通,上进其副类为二百卷,曰文海英澜。又修续列仙传二十卷。
《雪楼集》:皇帝在春宫时,尝幸胜因寺。栋宇华洁,像设严穆,顾昭文馆大学士、头陀教宗师溥光而美之。溥光对曰:都民姚长者之力也。因历道长者平生,胜因之创建,致币五万馀缗,大藏经一藏。
《癸辛杂识》:李仲宾在燕为太常令史,太常官廨向为大兴狱,闻有物怪往往能杀人。时年少,气壮勇,方秋初,一夕守宿,官舍一仆自随,亦以暑甚,出外舍。遂独据炕酣寝,至夜半,忽房门轧然有声而开,惊觉,则胸间愤闷若压,气不苏醒。极力微开目,见一人黑色,乘微月率率有声而前。既进,复退。于是恐甚,极力瞠目起坐,则房门未尝启也。顷之,其人复来,思有以禦之。适无他物,仅有皮靴一双于其前,俟其稍近,以靴掷之,划然有声,如雉鸣。用手斜拉窗眼而去。至晓观之,其手拉窗处,每窗眼皆圆窍数十,破处皆如一纸,虽破而不脱,竟不知为何怪也。
《文翰类选》:圣朝建都燕山,民物日富。八、九十岁,朝廷优之,岁时得升殿上,上皇帝寿。每大朝会,百官衣朝服,鞠躬以进,视班次惟谨,毌敢越尺寸。而诸耆老高帻博褐,从容暇豫,以齿后先,门者不加谁何。俟百官退,乃陟峻陛,承清光归,而娱嬉井陌。大驾出宫,则庞眉黄发序勾陈环卫间,见者咸曰:乐哉。太平之民也。张进中居京师有年,耆老之一。进中字子正,善为笔。管以坚竹,毫以鼬鼠,极精锐,宜书,人争售之。淇上王仲谋、上党宋齐彦、吴兴赵子昂皆与之善。尚方时有所需,非进中所为者不用也。进中自持笔以入,必赐以酒。年益高,被玺书蠲其徭役。至八十以终,延祐七年葬宛平县冈村。
《元史》:岁十二月下旬,于西镇国寺墙下,洒扫平地,束秆草为人形一,为狗一,剪杂色䌽段为之肠胃,选达官世家之贵重者交射之。至糜烂,以羊酒祭焉。祭毕,帝后及太子嫔妃并射者,各解所服衣,俾蒙占巫觋祝赞。赞毕,遂以与之,名曰脱灾。国俗谓之射草狗云。《元史·祭祀志》:世祖帝、后影堂在大圣寿万安寺,裕宗帝、后亦在焉。世祖影堂藏玉册十有二牒,玉宝一钮,堂有真珠帘,又有珊瑚树、碧甸、子山之属。
青楼集:张怡云能诗词,善谐笑,名重京师。赵松雪、商正叔、高房山为写怡云图以赠。姚牧庵、阎静轩每于其家小酌,一日过钟楼街,遇史中丞。中丞欲偕行,速从者归,携酒馔,因共造海子上之居。姚、阎呼曰:怡云,今日有佳客,此中丞史公子也。张便取酒寿史,歌云间贵公子,玉骨秀横秋调。歌一阕,史甚喜。有顷,酒馔至,史取银二锭酬歌妓。席终,左右欲彻金玉酒器,史云:休将去。赏音如此。
《乐全堂广客谭》:野云廉公于都城外万柳堂张筵,邀疏斋、松雪两学士。歌姬刘名解语花,左手折荷花持献,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之曲。松雪喜而赋诗曰:万柳堂前数亩池,平铺云锦盖涟漪。主人自有沧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词。手把荷花来劝酒,步随芳草去寻诗。谁知咫尺京城外,便有无穷千里思。
《辍耕录》:京师城外万柳堂,亦一宴游处也。野云廉公一日置酒,招疏斋卢公、松雪赵公同饮,命歌儿解语花歌小圣乐行酒。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说学集》:居庸关过街塔成,欧阳元功奉敕撰碑,赐白金五十两。
《东国史略》:忠肃王焘元年,帝命上王留京师,上王构万卷堂于燕邸,召李齐贤充府中,迎致文儒阎复、姚燧、赵孟頫、虞集等,从之游,以究书史自娱。
《石田集》:都城南有道者居,名松鹤堂。暇日同东平王继学为避暑之游,因作联句。
《高丽史世家》:高丽忠宣王五年九月,王至大都。十月,帝下王于刑部,既而祝发,置之石佛寺。
《元名臣事略》:时营缮东宫,工部官请曰:牡丹名品,惟相公家,乞移植数本。太子知出廉公家矣。公曰:若出特命,园虽先业,一无所靳。我早事圣主,位备宰相,未尝曲丐恩泽。方尔病退,顾以花求媚耶。请者愧止。《元史列传》:王磐以年老乞骸骨,行之日,公卿百官皆设宴以饯。明日,皇太子赐宴圣安寺,公卿百官出送丽泽门外。
《金台集》:钱塘汪元量字大有,以善琴受知宋主。国亡,奉三宫,留燕甚久。世祖皇帝常命奏琴,因赐为黄冠师。南归时,幼主瀛国公福王、平原郡公赵与芮、驸马右丞杨镇、故相吴坚、留梦炎、参政家铉翁、文及翁、提刑陈杰贵、阳梦炎、与宫人王昭仪清惠以下二十有九人,分韵赋诗,以饯其行。
《元史·成宗本纪》:世祖之孙,裕宗真金第三子也。三十年,以皇太子抚军北边。三十一年正月,世祖崩。夏四月,帝至上都。先是御史中丞崔彧得玉玺于故臣之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上之徽仁裕圣皇后。至是手授于帝。即皇帝位。
《元史·成宗本纪》:元贞元年正月壬戌,以国忌,即大圣寿万安寺饭僧七万。
《元史·食货志》:山林川泽之产,元兴,因土人呈献而定其岁入之课。产金之所,在腹里曰檀州;银之所,在腹里曰大都。银在大都者,至元十一年听王庭璧于檀州奉先等洞采之。十五年,令关世显等于蓟州丰山采之。珠在大都者,元贞元年听民于杨村直沽口捞采,命官买之。
《辍耕录》:元贞丙申秋,大都城南武仲祥家有乳犬怀胎,在胁下忽肿成疮,六七日后于疮生五子,色皆青苍,每当脊梁自顶至尾生逆毛一道,又数日,疮亦平复。
元史祭祀志:大德元年正月,建五福太乙神坛畤。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五年二月,赐兴教寺地百顷。十月,有星大如杯,光烛地,自北起,迁东分为二星,没于尾宿。
大德六年四月,修芦沟上流石径山河堤。浑河溢,坏民田一千八百馀顷。是年赦,并免税三年。
大德九年二月,建大天寿万宁寺。
《元史·后妃传》:成宗卜鲁罕皇后,京师创建万宁寺,中塑秘密佛像。其形丑怪,后以手帕蒙覆其面,寻传旨毁之。
《元史·河渠志》:大德十一年三月,都水监言白浮瓮山河堤崩三十馀里,宜编荆笆为水口以泄水势。计修笆口十一处。四月兴工,十月毕。
《癸辛杂识》:燕京昔有一雄象,甚大,凡伤死数人。官吏欲杀之,不得已,乃明其罪。象遂弭帖就杀。凡得象油四十八大瓮。
《昌平州志》:昌平红崖谷有茅庵,修道者持行甚严。深夜,有美妇人叩门求宿,时天寒,道人怜而纳焉。妇动以言,道人不为乱。移时,妇腹痛,产婴儿于盆。诘旦,妇抱儿去。道人恶盆中污,覆诸涧,误染左手。及视之,五指皆金,复视涧际泥沙,亦尽金色。
《长安客话》:野云廉公未老,休致其城南别墅,当时称为廉园。花园村之名起此。内有清露堂扁,至大戊申八月,其甥疏仙万户,后更号酸斋。与许参政有壬同游,主人命二人分赋长短句,有壬得清字,即席成章,词寄木兰花慢,主人喜甚,榜之堂上。
《元史·武宗本纪》:至大二年四月,摘汉军五千,给田十万顷,于直沽沿海口屯种。六月,密云县蝗。
《归田类槁》:至大二年十一月,昊天寺无因而火。《元史·河渠志》:至大二年十月,浑河水决武清县王甫村堤,阔五十馀步,深五尺。三年二月,委官督工修治。三年四月,市耕牛、农具给直沽酸枣林屯田军。《元史·五行志》:至大三年五月,蝻。
《元史列传》:武宗大宴万岁山,秃剌醉,起解其腰带,掷诸地,瞋目谓帝曰:尔与我者,止此尔。
《元史·仁宗本纪》:至大四年,枢密院奏居庸关古道四十有三,军吏防守之处仅十有三,旧置千户,位轻责重,请置隆镇万户府,俾严守备。制曰可。
《元史·五行志》:至大四年八月,芝生国学大成殿。《元史·仁宗本纪》:至大四年十月,敕绘武宗御容,奉安大崇恩福元寺。十一月,甲子,敕增京城米肆十所,日平粜八百石以赈贫民。
《元史·河渠志》:皇庆元年正月,都水监言白浮瓮山堤多低薄崩陷,宜修治。来春二月入役,八月修完。长三十七里二百一十五步。
《元史·仁宗本纪》:皇庆元年四月,大崇恩福元寺成。《通志》:皇庆二年六月,范阳等县雨水,坏田稼七千六百九十馀顷。
《元史·兵志》:延祐元年闰三月,隆禧院官言世祖影殿有军士守之,今武宗御容于大崇恩福元寺,安置宜依例调军守卫。从之。
《元史·仁宗本纪》:延祐元年四月,立回回国子监。《元史·河渠志》:延祐元年四月,都水监言自白浮瓮山下至广源闸堤堰多淤淀浅塞,源泉微细,不能通流。由是会计工程,差军千人疏治。
密云县志:延祐元年,无雪。
《元史·仁宗本纪》:延祐二年正月,发卒浚漷州漕河。《元史·五行志》:延祐二年三月,芝生国学大成殿。《元史·兵志》:延祐二年,迁红城屯军于古北口太平庄屯种。
《密云县志》:延祐二年秋七月,大雨水。
《元史·仁宗本纪》:延祐三年正月,改直沽为海津镇。《元史·百官志》:延祐三年,以起建新寺,始置营缮提点所。天历三年,改永福营缮司。
《元史·仁宗本纪》:延祐四年十二月,芦沟桥、泽畔店、琉璃河并置巡检司。
《松雪斋集》:延祐四年,诏作林园于大都健德门外,以赐太保曲出,且曰:令可为朕春秋行幸驻跸地。受诏,阅月而成。南瞻宫阙,云气郁葱;北眺居庸,峰峦崒嵂。前包平原,却依绝崿。山回水漈,诚畿甸之胜境也。中园为堂,构亭其前,列树花果、松柏、榆柳之属。孟頫请名其堂曰贤乐,孟子所谓贤者而后乐此也。亭曰燕喜,诗所谓鲁侯燕喜者也。
《元史·五行志》:延祐五年七月,芝生国学大成殿。《元史·仁宗本纪》:延祐五年十月,建帝师巴思八殿于大兴教寺。十一月,大永福寺创殿奉顺宗皇帝御容。《辍耕录》:巴思八帝师,法号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知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板的达巴思八八合失。《元史·仁宗本纪》:延祐六年三月,赐大兴教寺僧斋食,钞二万锭。六月,赐大乾元寺钞万锭,俾营子钱,供缮修之费。七月,通州、漷州增置三仓。十月,浚通惠河。《元史·英宗本纪》:延祐七年四月,海运至直沽,调兵千人防戍,罢回回国子监。
《元史·兵志》:延祐七年,罢太平庄屯田,复于红城立屯。至治元年正月,帝诣石佛寺,以其墙垣疏坏,命副枢术温台、佥院阿散领围宿士卒,以备巡逻。八月,东内皇城建宿卫屋二十五楹,命五卫内摘军二百五十人居之,以备禁卫。
《元史·英宗本纪》:至治元年二月,作仁宗神御殿于普庆寺,大永福寺成。三月,宝集寺金书西番般若经成。发民丁疏小直沽白河。七月,奉仁宗及帝御容于大圣寿万安寺。通州潞县榆棣水决。滹沱河及范阳县巨马河溢。十二月,车驾幸西僧灌顶寺。
《固安县志》:至治二年五月,水坏民田一千五百馀顷。《元史·英宗本纪》:至治二年,建太祖神御殿于兴教寺。至治三年二月,帝畋于柳林,谓拜住曰:近者地方失宁,风雨不时,岂朕行事有缺与。对曰:地震自古有之,陛下自责固宜,良由臣等失职,不能燮理。帝曰:朕在位三载,于兆姓万物,岂无乖戾之事。卿等宜与百官议,有便民利物者,朕即行之。
《名胜志》:涿州刘器之五世同居,英宗幸其家,旌异焉。《元史列传》:铁木迭儿取兴教寺后壖园地三十亩。《黄文献公集》:郓王拜住薨,晋王入继。逆臣诛弟,奉王像祠于海云寺。
《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元年四月,作昭圣皇后御容殿于普庆寺。八月,遣翰林学士承旨斡赤祀太祖、太宗、睿宗御容于普庆寺。又五行志:夏四月,大旱。《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二年正月,奉安显宗像于永福寺,给祭田百顷。五行志:五月,大水。
《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二年六月朔,葺万岁山殿。七月,修大乾元寺。
三年七月,幸大乾元寺,敕铸五方佛铜像。
《元史》:初以永清等处田亩低下,迁昌平县之太平庄。泰定三年五月,以太平庄乃世祖经行之地,营盘所在,春秋往来牧放卫士头匹,不宜与汉军立屯,遂罢之,止于旧立屯所,耕作如故。
《元史·河渠志》:泰定三年,都水监言:河间路水患,古俭河,自北门外始,依旧疏通,至大城县界,以泄上源水势,引入盐河,古陈玉带河,自军司口浚治,至雄州归信县界,以导淀泺积潦,注之易河。黄龙港,自锁井口开凿,至文安县玳瑁口,以通泺水,经火烧淀,流转入海。计河宜疏者三十处。
《元史列传》:赡思博极群籍,泰定三年诏以遗逸徵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
《元史·泰定帝纪》:泰定三年五月,遣指挥使元都蛮镌西番咒语于居庸关崖石。
《昌平州志》:三年夏四月,大饥。
《密云县志》:三年七月,河决。
《元史列传》:燕铁木儿退师于白浮南,敌军复合,鏖战于白浮之野。
《元史·泰定帝纪》:泰定三年八月,作天妃宫于海津镇。泰定三年十月,中书省臣言:养给军民,必藉地利。世祖建大宣文弘教寺,赐永业,当时已号虚费,而成宗复搆天寿万宁寺,较之世祖,用增倍半。若武宗之崇恩福元寺、仁宗之承华普庆寺,租榷所入,益又甚焉。英宗凿山开寺,损兵伤农,而卒无益。夫土地祖宗所有,子孙当其惜之。恐兹后藉为口实,妄兴工役,邀福利以逞私欲,惟陛下察之。帝嘉纳焉。
泰定四年正月,筑漷州护仓堤。皇子允丹藏卜受佛戒于智泉寺。五月,作成宗神御殿于天寿万宁寺。八月,发卫军八千,修白浮、瓮山河堤。
《固安县志》:四年六月,大水。
《昌平州志》:四年六月,大雨水。
《元史列传》:致和元年八月,彻里从知院脱脱木儿至潮河川,获完者八都儿爱的斤等十二人。
《辍耕录》:文宗居金陵潜邸,时命臣房大年画京都万岁山。大年辞以未尝至其地,上索纸为运笔布画位置,令按槁图上。大年得槁,敬藏之,意匠经营,格法通整。虽积学专工,所莫能及。
《元史·文宗本纪》:天历元年九月,帝出齐化门视师,募丁壮守直沽,遣撒敦拒辽东兵于蓟州东沙流河。《元史列传》:捏古剌领军六百人迎敌通州,会丞相燕铁木儿至檀子山,与秃满迭儿战,败之。
《元史·文宗本纪》:天历元年九月,同知枢密院事脱脱木儿与辽东军战于蓟州两家店,又战蓟州之檀子山。
《石田集》:天历元年,丞相燕铁木儿将大军东出蓟,讨秃满迭儿,与王禅前军战榆河,剿之,追残兵于虹桥北。两军隔虹桥水为营,合兵鏖战白浮之野,大败之。《元史·文宗本纪》:天历元年九月,上都兵入古北口,将士皆溃,其知枢密院事竹温台以兵掠石槽。燕铁木儿遣撒敦倍道趋石槽,掩其不备,击之。燕铁木儿大兵继至,转战四十馀里,至牛头山,降者万人,馀兵奔窜,夜遣撒敦出古北口逐之。
《元史列传》:十月,燕铁木儿及阳翟王、太平国王朵罗台等战于檀子山之枣林,唐其势陷阵,杀太平,馀皆宵遁。
《元史列传》:燕铁木儿凯旋,入自肃清门,都人罗拜马首。
《元史·文宗本纪》:天历元年十月,幸大圣寿万安寺,谒世祖、裕宗神御殿。
天历二年四月,浚漷州漕运河。
天历二年五月丁丑,帝发京师,北迎明宗皇帝。戊寅,次于大口。
天历二年八月,发诸卫军浚通惠河。
丹墀独对:至大初,曾巽初著卤簿图并书,召对玉德殿,武宗赐之官大乐署丞。延祐中,又进中道外仗图,召见骖龙门下。英宗目上都还,亲祀太室,始服衮冕,命丞相东平王拜住取秘书所藏巽初图书,而卤簿大兴,太室改称太庙。凡川蜀江南大木,悉致焉。旗帜之绣绘者,作于闽浙。人马铠甲,被采饰者,作于江西。又诏留守造五辂。至文宗时,巽初又以图书进,上未报而曾殁矣。
《元史·文宗本纪》:天历二年十一月,命道士建醮于玉虚、天宝、太乙、万寿四宫。
《元史·百官志》:天历元年,以南镇国寺提举司,改崇恩福元提点所。三年,又改为福元营缮司。
至大元年,立大承华普庆寺都总管府。二年,改延禧监,寻改崇祥监。四年,升为崇祥院。泰定四年,复改为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天历元年,改为崇祥总管府。置普庆营缮提点所。三年,改为营缮司。
《金台集》:唐刘蕡,昌平人,历辽、金,无能发潜德。天历间,昌平驿官宫祺始奏建刘谏议书院。
《元史·文宗本纪》:至顺元年,调卫卒筑柳林海子堤堰。至顺二年四月,诏建燕铁木儿生祠于红桥南,树碑以纪其勋。五月,次红桥临视燕铁木儿生祠。按元史《列传》:燕铁木儿与王禅军遇于榆河北,奋击,败之。追至红桥北,因据红桥,两军阻水而陈。
三年七月,调军士修柳林海子桥道。
《元史列传》:文宗驻跸龙虎台,马祖常应制赋诗,尤被叹赏,谓中原硕儒唯祖常云。
高丽史世家:帝幸上都,忠惠王从至龙虎台,拜辞。帝赐衣慰谕。
《旧志》:三年夏四月,地震有声。白虹并日出,长竟天。秋八月,天鼓鸣于东北,地复震。
《黄文献公集》:揭傒斯以年七十致仕去,诏遣使追及于漷南,召还,撰明宗皇帝神御殿碑文。成,赐楮币万缗,白金五十两。中宫所赐白金数亦如之。
《元史列传》:罗璧除都水监,改正奉大夫。通州多水患,凿二渠以分水势。又浚阜通河而广之,岁增漕六十馀万石。
罗璧督漕至直沽仓,潞河决,水溢几及仓。璧树栅,率所部畚土筑堤捍之。
《啸馀谱》:宛平李通知音善歌,其音属羽,工玉笙之吹琼管,清而且润,名贯蓟北。又有王善甫、俞允中、俞景中、靳士名、梅景初,皆宛平人。刘彦达、李时敬,通州人。王均佐,遵化人。
《燕山丛录》:元时遵化县民康小二为官铸铁不镕,费薪炭无数,主者将治之。康有二女,恐父获罪,俱祝天投入冶中,铁应时镕,共见二女随烟焰上升。事闻,敕为金、火二仙姑,至今铁冶祀之。
《昌平州志》:顺帝元统元年夏五月,大霖雨。
《元史·顺帝本纪》:元统元年正月,立司禋监奉太祖、太宗、睿宗三朝御容于石佛寺。
《昌平州志》:二年春三月,旱。秋八月,地震。
《元史列传》:元统初,陈颢扈跸行,幸上都,至龙虎台。帝命造膝前,而握其手曰:卿累朝老臣,更事多矣。凡议政事,宜极言无隐。颢顿首谢。
《元史·顺帝本纪》:后至元二年,以燕铁木儿居第,赐灌顶国师曩哥星吉号。大觉海寺塑千佛于其内。《元史·五行志》:至元三年夏,大都桑果叶皆有黄色龙文。
《昌平州志》:三年夏四月,有星孛于王良。至七月,没于贯索。五月,彗星见于东北,大于天船星,色白,约长尺馀,指东南。凡六十有三日,自昴历房一十五宿而灭。六月,大霖雨,凡十三日。八月,地震。
四年夏四月,大雨红沙,昼晦。五月,地震。
《元史·地理志》:元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止设左右二院,分领坊市民事。
《元史·五行志》:至元五年,京师童谣云:白雁望南飞,马札望北跳。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元年正月,命永明寺写金字经一藏。九月,赐文臣宴于拱辰堂。
《明一统志》:危素兴学颂:至正元年四月,大都路都达鲁花赤康里公伯嘉奴请作左、右、南三警巡院,大兴、宛平二县孔子庙,并建学舍。都府亟达诸礼部,部上之中书省,中书从其言。各以室庐之在官者为之。《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元年二月,大都宝坻县饥,赈米两月。三月,涿州范阳房山饥,赈钞四千锭。十二月,山东燕南强盗纵横,至三百馀处,选官捕之。
《元史》:至正初,许有壬进讲明仁殿,帝悦,赐酒宣文阁中。
《元史·河渠志》:至正二年正月,中书参议孛罗帖木儿、都水傅佐建言,起自通州南高丽庄,直至西山石峡铁板开水古金口一百二十馀里,创开新河一道,深五丈,广二十丈,放西山金口水东流至高丽庄,合御河,接引海运至大都城内输纳。是时,脱脱为中书右丞相,以其言奏而行之。廷臣多言其不可,而左丞许有壬言尤力,脱脱排群议不纳,务于必行。有壬因条陈其利害,略曰:大德二年,浑河水发为民害,大都路都水监将金口下闭闸板。五年间,浑河水势浩大,郭太史恐冲没田薛二村、南北二城,又将金口已上河身,用砂石杂土尽行堵闭。至顺元年,因行都水监郭道寿言,金口引水过京城至通州,其利无穷,工部官并河道提举司、大都路及合属官员耆老等相视议拟,水由二城中间窒碍。又芦沟河自桥至合流处,自来未尝有渔舟上下,此乃不可行船之明验也。且通州去京城四十里,芦沟止二十里,此时若可行船,当时何不于芦沟立马头,百事近便,却于四十里外通州为之。又西山水势高峻,亡金时,在都城之北流入郊野,纵有冲决,为害亦轻。今则在都城西南,与昔不同。此水性本湍急,若加以夏秋霖潦涨溢,则不敢必其无虞,宗庙社稷之所在,岂容侥倖于万一。若一时成功,亦不能保其永无冲决之患。且亡金时此河未必通行,今所有河道遗迹,安知非作而复辍之地乎。又地形高下不同,若不作闸,必致走水浅涩,若作闸以节之,则沙泥浑浊,必致淤塞,每年每月专人挑洗,盖无穷尽之时也。且郭太史初作通惠河时,何不用此水,而远取白浮之水,引入都城,以供闸坝之用。盖白浮之水澄清,而此水浑浊不可用也。丞相不从,遂以正月兴工,至四月工毕。起闸放金口水,流湍势急,沙泥壅塞,船不可行,而开挑之际,毁民庐舍坟茔,夫丁死伤甚众,又费用不赀,卒以无功。继而御史纠劾建言者,孛罗铁木儿、傅佐俱伏诛。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九年四月,立镇抚司于直沽海津镇。
《元史·五行志》:至正十年,京师丽正门楼上忽有人妄言灾祸。鞫问之,自称蓟州人,已而不知所往。
《草木子》:至正十一年,京师齐化门东街一妇人生髭须,长一尺馀。
十一年六月,发军一千,从直沽至通州疏浚河道。《元史列传》:直沽河淤数年,中书省委崔敬浚治之,给钞数万锭,募工万人,不三月告成。
昌平志:十二年十一月,有星孛于西方,见娄胃、昴毕之间。
十四年,大饥,疫。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四年四月,造过街塔于芦沟桥,命名卫军人修白浮、瓮山等处堤堰。
至正十五年六月,中书参知政事实理门言:旧立蒙古国子监,专教四怯薛并各爱马官员子弟,今宜谕之,依先例入学,俾严为训诲。从之。
《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五年京师,童谣云:一阵黄风一陈沙,千里万里无人家。此诗妖也。
《昌平州志》:十六年,两日相荡。八月,彗星见,出张宿,色青白,指西南,长尺馀。至十二月朔,始灭。
《元史列传》:至正十七年,山东毛贵率其贼众,趋直沽,犯漷州,至枣林。已而略柳林,逼畿甸,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京师人心大骇。哈剌不花时为同知枢密院事,奉诏以兵拒之,与之战于柳林,大捷。贵众悉溃退,走京师遂安。〈按元史作十七年下昌平州志作十八年并存备考〉《昌平州志》:十八年三月,毛贵率众趋直沽,遂破蓟州,略柳林,逼畿甸。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京师大恐。廷臣或劝他徙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众议纷然。独丞相太平力以为不可迁,遂徵四方兵入卫。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喇不花以兵拒战于柳林,贵众溃退走。十二月,大饥,疫。太白经天。
《元史·后妃传》:顺帝完者忽都皇后,京城大饥,后出金银粟帛,命资政院使朴不花于京都十一门置冢,葬死者遗骼十馀万。
《元史·百官志》:至正十八年,于大都在城四隅,各立警巡分院官吏。
《元史》:至正十八年,京师大疫,宦者朴不花于大悲寺修水陆大会三昼夜,凡居民病者予之药,不能敛者给之棺。翰林学士承旨张翥为文颂其事,曰善惠之碑。
《琼台会稿》:至正十九年,子规啼于居庸关。
《元史》:至正十九年,纳麟由海道趋直沽,山东俞宝率舰断粮道。纳麟命其子安安破其众于海口。
《永清县志》:十九年,蝗食禾稼,草木皆尽,所至蔽地,道难行,民捕蝗为食。食尽,人皆相食。
二十二年二月乙酉,彗星见于危宿。光芒长丈馀,色青白。三月戊申以后,不见星形,惟有白气。壬子,行过太阳前,惟有星形,无芒,在昴宿。至戊午,凡三十四日,始灭。未几,长星见,其形如练,长数十丈,在虚、危之间。后四十馀日,乃灭。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四年四月壬寅,秃坚铁木儿兵入居庸关。甲辰,皇太子率侍卫兵出光熙门,东走古北口,趋兴松。《长安客话》:元丞相脱脱将赴三河,陛辞,元主锡之宴。至夜分,脱脱起曰:臣明日早行矣。半醉半醒过半夜。元主笑曰:卿明日行,亦不必早,三更三点到三河。脱脱叩首谢,尽欢而罢。
二十四年四月,壬寅,秃坚铁木儿兵入居庸关。癸卯,知枢密院事也速詹事不兰奚逆战于皇后店。七月,丙戌,孛罗铁木儿前锋军入居庸关,皇太子亲率军禦于清河。也速军于昌平,军士皆无𩰚志,皇太子驰入都城。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四年四月,秃坚铁木儿陈兵,自健德门入,觐帝于延春阁。七月,孛罗铁木儿驻兵健德门外,与秃坚铁木儿、老的沙入见帝于宣文阁。
至正二十四年七月,白琐住引兵入平则门。丁亥,白琐住扈从皇太子出顺承门,由雄、霸、河间,故道往冀宁。九月朔,宦官思龙宜潜送宫女伯忽都出自顺承门,以达于皇太子。
《草木子》:至正二十五年夏五月,大都雨毛,长尺许。或曰龙须也,拾而祀之。
《元史》:二十五年八月朔,竹贞貊高军至城外,命军士缘城而上,碎平则门楗。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七年六月,长庆寺有龙缠绕槐树,飞去,树皮皆剥。
《元史·脱脱传》:脱脱以私财造大寿元忠国寺于健德门外,为皇太子祝釐。
《元史列传》:扩廓铁木儿遣部将白琐住以万骑卫京师,驻于龙虎台,与孛罗铁木儿战。
《元史·逆臣传》:孛罗铁木儿调也速南禦扩廓铁木儿军,也速次良乡不进,而归永平,遣人西连太原,东连辽阳。孛罗铁木儿患之,遣骁将姚伯颜不花统兵出禦,至通州,河溢,营虹桥以待。也速出其不意,袭而破之,禽姚伯颜杀之。孛罗铁木儿大恐,自将出通州,三日,大雨而还。
《元史·五行志》:至正二十八年六月甲寅,大都大圣寿万安寺灾。是日未时,雷雨中有火自天而下,其殿脊东鳌鱼口火焰出,佛身上亦火起。帝闻之泣下,亟命百官救护,惟东西二影堂神主宝玩器物得免,馀皆焚燬。此寺旧名白塔,自世祖以来,为百官习仪之所,其殿陛栏楯一如内廷之制。成宗时,置世祖影堂于殿之西,裕宗影堂于殿之东,月遣大臣设祭。
《畿辅通志》:二十八年春正月,彗星见于昴毕之间。三月,又出于昴北。秋七月,癸酉,南望赤气满空,如火照人。自旦至辰,方息。乙亥,复有黑气,从寅至巳,方灭。《元史·顺帝本纪》:二十八年闰七月,大明兵至通州,帝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议避兵北行。失列门及知枢密院事黑厮、宦者赵伯颜不花等谏,以为不可行,不听。伯颜不花恸哭谏曰: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卒不听。至夜半,开健德门北奔。
《元史列传》:明兵入京城,大将召丁好礼,不肯行。舁至齐化门,抗辞不屈而死。
《元史》:张庸,温州人,精太乙数,顺帝喜之,擢秘书少监。皇太子立大抚军院,命庸团结房山诸寨。既降,庸守骆驼谷。众溃,庸无去志,寨民李世杰执庸出降,不屈,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