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卷目录
顺天府部汇考一
顺天府建置沿革考
顺天府建置沿革考
职方典第八卷
顺天府部汇考一
顺天府建置沿革考
《畿辅通志》本府禹贡冀州之域,高阳氏谓之幽陵,陶唐曰幽都,虞为幽州。夏殷省幽入冀,又为冀州地。周复置幽州,武王封尧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皆其地。秦为上谷、渔阳二郡地。汉初,为燕国。又分置涿郡。元狩中,改燕国为幽州。元凤初,改为广阳郡。本始初,更为国。东汉省广阳合上谷。永光初,复立广阳郡,后罢郡立幽州,治蓟。三国,魏为燕国。晋改范阳国。后魏于蓟立燕郡,又于郡置幽州。北齐于幽州置东北道行台。后周改置燕及范阳二郡,兼立总管于幽州。隋开皇初,郡废州存,后省州入涿郡。唐武德初,改为幽州总管府。开元间,改州为范阳郡。乾元初,复为幽州。辽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后改幽都为析津府。宋宣和中,改名燕山府,寻复入金,称燕京。改号中都以析津府为大兴府。元初,为燕京路,号大兴府,至元初,建中都改为大都。明洪武初,改为北平府。永乐初,再改为顺天府,领州四县二十三。正德八年,升昌平县为州。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省漷县入通州。康熙十五年,升遵化县为州。领州六县二十卫一。
大兴县〈附郭〉
秦,蓟县,地属上谷郡。汉唐皆仍旧名。𨖚改为析津县。金改为大兴县。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宛平县〈附郭〉
秦、汉、隋皆蓟县地。唐析西界,置幽都县,属幽州。辽改为宛平县,金、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七十五里。
良乡县
春秋,燕中都地。汉为良乡县,属涿郡。东汉为广阳县地。晋属范阳国。南北朝,后魏属涿郡。北齐省入蓟县,寻复置。隋属涿郡。唐属幽州,复改固节县,寻改良乡。辽、金、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固安县
汉,方城县属广阳国,后属涿郡。南北朝,后魏省。隋置固安县,属幽州。唐属北义州,贞观初,复属幽州。金属涿州。元属霸州,后升为固安州。明改为固安县。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八里。
永清县
汉,益昌县属涿郡。东汉废。隋置通泽县。唐改为武隆县,又改会昌县。天宝初,更为永清县。辽、金、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东安县
汉,安次县初属燕国,后属渤海郡。晋属燕国。隋属涿郡。唐属幽州。元初属霸州,后升为东安州,隶大都路。明改为县。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四里。
香河县
唐,武清县地。辽于新仓置榷盐院,因居民聚集,遂置香河县,属析津府。金属大兴府。元因之,后属漷州。明属顺天府。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通州
秦属渔阳郡。汉置潞县。后魏置潞郡。隋废入涿郡。唐置元州,寻复为潞县。五代、辽皆因之。金升为通州。元仍旧。明以潞县省入州。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领县三。
三河县
汉临泃县地。唐析潞县地,置三河县,属幽州,以地近七渡、鲍丘、临泃三水,故名。复隶蓟州。辽仍旧。金、元、明俱隶通州。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五里。
武清县
汉,雍奴县隶渔阳郡。晋属燕国。隋属涿郡。唐属幽州,天宝初,改为武清县。五代、宋、金皆因之。元初,属大兴府,寻割隶漷州。明改属通州。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
宝坻县
汉泉州县地。南北朝于此置盐仓。金初,为新仓镇,大定间,始置宝坻县,寻升盈州,后复为宝坻县。元隶大都路。明隶通州。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
昌平州
汉为军都县,属上谷郡。东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南北朝魏改为昌平县,属平昌郡,后属幽州。后周,州县皆废。隋以其地属涿郡。唐复置昌平县。五代,唐改为燕平县。石晋复为昌平县。辽、金、元仍旧。明景泰初,移治于县东八里。永安城。正德时升为州。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领县三。
顺义县
秦上谷郡地。汉、三国、魏晋皆为范阳境。南北朝,齐始置归德郡。隋改为顺州。唐初为燕州,天宝初,改为归德郡。乾元初,复为顺州。宋置顺兴军。辽初为归宁军,后改归化军。金复为顺州,元仍旧。明改为顺义县。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
密云县
秦汉为渔阳郡地。南北朝,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兼置安州。北齐废郡,以二县并入密云县。后周,改安州曰元州。隋置檀州,后改安乐郡。唐为檀州。宋号衡山郡。辽为武威军。金复为檀州。元仍旧。明改为密云县。皇清因之。编户十九里。
怀柔县
隋本密云、昌平二县地。唐贞观中,置怀柔县。天宝初,改归化县。乾元初,复旧名。辽,属顺州。金改为温阳县。元废入顺州。明分密云、昌平地,复置怀柔县。皇清因之。编户十四里。
涿州
周、春秋、战国,皆燕之涿邑。秦为上谷郡地。汉置涿郡。三国,魏改为范阳郡。晋,范阳国。南北朝,魏复为范阳郡。隋为涿郡。唐初,废郡为范阳县,属幽州。大历中,又于县置涿州。宋改涿水郡。𨖚置永泰军。金复为涿州。元升涿州路,寻为涿州。明以范阳县省入。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一。
房山县
五代,晋本良乡、宛平、范阳三县地。石晋以其地遗辽,未有县。金析置万宁县以奉山陵,后改奉先县。元改房山县,属涿州。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十六里。
霸州
秦,上谷郡境。汉,属渤海郡。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章武国。隋初,属瀛州,后属涿郡。唐初,属幽州,后改为永清县,即益津关也。五代,周克后益津关,始置霸州。宋治文安县。金治益津县,又析置信安军。元仍为霸州。明以益津县省入。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领县三。
文安县
汉,旧县属渤海郡。东汉,属河间国,后属瀛州。晋,属章武国。南北朝,魏属瀛州。隋,属河间郡。唐废丰利县,移文安县于其城,属霸州。宋,省永清县入焉。金、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大城县
汉,东平舒县属渤海郡。东汉,属河间国。晋,章武国。南北朝改章武郡。北齐废郡置平舒县。隋属景州。唐属瀛州。五代改大城县。周属霸州。宋、金、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三里。
保定县
宋太平兴国中,于此建平戎军。景德初,改为保定县,隶莫州。金,隶雄州。元初,省入益津县,后复置属霸州。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蓟州
秦汉,渔阳郡地。三国魏晋,属幽州。隋初,徙元州于此,后复置渔阳郡。唐置蓟州,天宝初,改渔阳郡,乾元初,复为蓟州。宋置尚武军。𨖚改广州军。金属中都路。元仍为蓟州,隶大都路。明以渔阳县省入。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领县二。
玉田县
周春秋,无终国地。汉为无终县,属右北平。南北朝,魏属渔阳郡,后省。唐复置属幽州,后改为玉田县,神龙初,属营州,后还属幽州,又改属蓟州。五代,周仍旧。宋为经州。金复为玉田县。元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十八里。
平谷县
汉旧县属渔阳郡,后废。唐为渔阳县之大王镇。金升镇为平谷县。元并入渔阳县,后复置,隶蓟州。明仍旧。皇清因之。编户十三里。
遵化州
周、春秋,无终国地。汉为右北平境。唐于此置马监及铁冶,居民稍聚,因置遵化县。宋号滦川郡。辽于县置景州清安军。金以县隶蓟州。元、明仍旧。皇清因。
孝陵建县,境升为州。编户二十里,领县一。
丰润县
金置为丰润县,隶广州军。元省入玉田县,寻复置,隶蓟州。明因之。皇清改属遵化州。编户二十二里。
本府未详沿革〈按《畿辅通志》阙略巳甚,《日下旧闻》考订差详,故兼采皆附于后。〉《帝王世纪》:黄帝都于涿鹿。
《晋·地道记》: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地北为幽州,因幽都以为名。
《十道志》:夏殷省幽并冀。
《周礼总义》:殷人南都,河南之亳,复舜幽州之名。周人又以幽州兼殷之营州。
《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东北曰幽州。
《礼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史记》: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汉书》:蓟故燕国,召公所封。
《春秋谷梁传》:燕,周之分子也。
《史记》: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
《古史考》:召公奭,周之支族。
《帝王世纪》:召公,文王庶子。
《尚书正义》《左传》:富辰言文王之子一十六,国无名奭者,则召公必非文王之子。
《经典释文》:黄帝姓姬,君奭,其后也。
《史记正义》:召公始封盖在北平无终县,以燕山为名,后渐强盛,乃并蓟徙居之。
《史记索隐》:召公奭始食于召,武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冀县,故城是也。
《通鉴》《地理通释》《舆地广记》云: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又封召公于北燕。或曰:黄帝之后封于蓟者已绝,成王更封召公奭于蓟,为燕。
《日下旧闻》:按召公所出,众说纷纶。当以陆德明为是。盖《乐记》所云:封黄帝之后于蓟者,即召公也。
《通鉴》:乐毅六月之间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
《史记》: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贲攻蓟,乃益发卒诣王剪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
《舆地广记》:秦四十郡,幽为上谷郡。
《太平寰宇记》:楚汉之际,项羽封臧荼为燕王,都蓟,韩信徇河北,荼降汉。
《汉书·高帝纪》:高帝五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汉功臣表》:温疥以燕相告燕王荼反,封侯。《史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立太尉。卢绾为燕王。
《太平寰宇记》:六年,分燕,置涿郡。
十二年,绾降匈奴,复封王子建为王,建薨,吕后诛建子,寻又分燕国之地,置涿郡及广阳国。文帝元年,徙琅琊王刘泽于燕,传国至孙定国,免。
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王子旦为王,后置十三州,改为幽州,领郡国十理于此。
《太平寰宇记》:改燕国为广阳郡。
《北平古今记》:《水经注》言:秦始皇灭燕以为广阳郡。按《史·始皇纪》:三十六郡,无广阳之名,当以昭帝置者为定。
《太平寰宇记》: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以封燕刺
王太子建为王,领县四,都蓟,建曾孙嘉,王莽时绝。
《汉书注》:涿郡,莽曰垣翰,属幽州。乃曰乃屏。范阳曰愿阴。良乡曰广阳。益昌曰有袟。阳乡曰章武。西乡曰移风。上谷郡,莽曰朔调,属幽州。沮阳曰沮阴。昌平曰长昌。涿鹿曰抪陆。渔阳郡,莽曰通路,属幽州。渔阳曰得渔。狐奴曰举符。路曰通路亭。泉州曰泉调。厗夷曰敦德。犷平曰平犷。滑盐曰匡德。广阳国,莽曰广有。蓟曰伐戎。阴乡曰阴顺。右北平郡,莽曰北顺,属幽州。俊靡曰俊麻。徐无曰北顺亭。
《太平寰宇记》:光武封其叔父良为广阳王。十五年,徙王赵省广阳合上谷。
和帝永安初,复立广阳郡幽州刺史与郡同理。建安十四年,正月,并十四州复为九州。献帝春秋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
《太平寰宇记》:魏明帝太和六年,封叔父宇为燕王。
晋泰始初,封文帝子机为燕王。机薨,无子,国除。寻改范阳郡,曰范阳国,分上谷,置广宁郡,乃隶范阳国,改右北平为北平,而幽州存焉。领郡国七,理于涿,今范阳县是也。
《太平寰宇记》:晋武帝泰始元年,改涿为范阳国。《太平寰宇记》:勒僭号襄国于蓟,置幽州于州,置燕郡。
穆帝永和五年,慕容俊僭即燕王位。明年,率三军南伐,出自卢龙,次于无终石季龙幽州刺史王午弃城走,留其将王他守蓟,俊攻陷其城,斩他,因而都之。
《太平寰宇记》:魏道武破慕容宝复于蓟,立燕郡,又于郡置幽州。
《太平寰宇记》:北齐于州置东北道行台。
《太平寰宇记》:俊周改置燕、范阳二郡,兼立总管府于州。
隋开皇三年,废郡所领五县,复属州总管如故。《太平寰宇记》:炀帝初,废总管。三年,罢州,以其地并入涿郡。
《通鉴辨误》:自汉高帝置涿郡而治涿县,曹魏改涿郡曰范阳郡。隋开皇初,废范阳郡。大业初,并燕、范阳置涿郡治蓟而涿县属焉,此郡名废置、徙治、离合之辨。
《太平寰宇记》: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营、辽八州,领蓟良乡、潞、固安、雍奴、安次、昌平等县,又分潞县,置元州,领一县隶总管。
武德四年,窦建德平,以固安县属北义州。六年,改总管为大总管,管三十九州。
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又改涿县,为范阳。
九年,改大都督,幽、易、景、瀛、东、盐、沧、满、蠡、北义、燕、营、辽、平、檀、元、北燕等十七州。
贞观元年,废元州,以渔阳潞二县来属,又废北义州,以固安来属。
八年,又置归义县,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乾封二年,置无终县。
如意元年,分置武隆县。
景龙三年,分置三河县。
《新唐书·方镇表》:开元元年,幽州置防禦大使。二年,置幽州节度诸州军管内经略镇守大使。领幽、易、平、檀、妫、燕六州,治幽州。
八年,幽州节度兼本军州经略大使并节度河北诸军大使。
《太平寰宇记》:十三年,升为大都督府。
十八年,割渔阳、玉田、三河三县置蓟州。
《新唐书表》:幽州节度增领沧、蓟二州。
二十年,幽州节度使兼河北采访处置使,增领卫、相、洺、贝、冀、魏、深、赵、恒、定、邢、德、博、棣、营、郑十六州及安东都护府。
二十七年,幽州节度使增领河北海运使。二十九年,幽州节度副使领平卢节度副使,治顺化州。
《通鉴》:天宝元年正月,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新唐书表》:更幽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通鉴》: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彝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莫、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新唐书·地理志注》:幽州范阳郡,有府十四,曰昌平、涿城、德闻、潞城、乐上、清代、洪源、良乡、开福、政和、停骖、柘河、良杜、咸宁。城内有经略军,又有纳降军,本纳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西南有安塞军,有赫连城。有宗王、乾涧、殄寇三镇城,石堆、车坊、蒿城、河旁四戍。檀州密云郡,有威武军,万岁
通天元年置,本渔阳,开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镇远军,故黑城川也。有三义城、横山城、米城;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卤、石子䴚(左边部分看不清,推测应无误)七镇;有临河、黄崖二戍。蓟州渔阳郡,有府二,曰渔阳、临渠。南二百里有静塞军,本障塞军,开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雄武军,故广汉川也;东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又东北三十里有盐城守捉,又东北渡滦河有古卢龙镇,又有斗陉镇;自古卢龙北经九荆岭、受米城、张洪隘度石岭至奚王帐六百里;又东北行傍吐护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
《安禄山事迹十五载》:安禄山伪即帝位,国曰大燕,以范阳为大都署,其城东隅私第为潜龙宫。《新唐书》:禄山父子僭位,凡三年而灭。至德二载史思明奉十三郡兵八万籍归于朝。
《太平寰宇记》:乾元元年,复为幽州。
《新唐书》:二年正月,思明僭称大圣周王。四月更国号大燕,号范阳为燕京。
《新唐书表》:宝应元年,范阳节度使复为幽州节度使,及平卢陷,又兼卢龙节度使。
《唐历》:李怀仙尽以所管来降。
《通鉴》:广德元年,正月,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四月,制分河北诸州节度,以幽、莫、妫、檀、平、蓟为幽州管。
《新唐书》:大历三年,朱希彩、朱泚、泚弟滔共斩怀仙。希彩自称留后,诏领节度。其下李瑗杀之,推朱泚为留后。泚入朝以滔权知留后,遂领节度。滔以禄山、思明皆起,燕俄覆灭,恶其名,以冀尧所都,因号冀,僭为王,改幽州为范阳府。
《新唐书表》:建中三年,幽州节度复领德、棣二州。《新唐书列传》:滔死军中,推刘怦总军事,俄诏为节度副大使。怦卒,子济嗣节度,济次子总寘毒,济饮而死,即领军,政诏嗣节度。上疏愿奉朝请且欲割所治为三:以幽、涿、营为一府,请张弘靖治之;瀛、莫为一府,卢士玫治之;平、蓟、妫、檀为一府,薛平治之。穆宗欲宠弘靖,故全付总地,拜总检校司徒兼侍中,赐浮屠服,号大觉,榜其第为佛祠,总巳自髡,祝让节钺。俄幽州乱,囚弘靖,诏以刘悟为节度使,而瀛冀皆附朱克融,悟不得入朝廷,度幽蓟未可复取,乃拜克融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新唐书表》:长庆元年,幽州节度罢领瀛、莫二州。置瀛莫节度使。二年,幽州节度复领瀛、莫二州。《新唐书列传》:是年,军乱,杀克融,次子延嗣领留后,大将李载义杀而代之,敬宗即授卢龙军节度使。太和四年,为兵马司杨志诚所逐。文宗用志诚为留后,俄擢节度副大使。八年,为下所逐。部将史元忠总留后,明年,为副大使。会昌初,为偏将陈行泰所杀。邀节制后简会出奔,诏公素为节度,未报,次将张绛杀行泰,武宗用张仲武代之。大中初,卒。子直方袭节度留后,俄进副大使,举动多不法畏。变起,奔京师军中,以张允伸总后务未几,为节度使。咸通十二年,以疾上节印诏以子简会为副大使,军中推张公素为留后,简会出奔,诏公素为节度而为李茂勋所袭,奔京师,茂勋入府,众推主州务,以闻诏即拜节度使,俄以病表子可举代,遂领留后,进节度使。可举死,众推李全忠为留后,光启元年,拜节度使,未几,卒。子匡威领留后,进为使。李克用伐王镕,匡威自将援镕,其弟匡筹据城自称留后,天子即授为节度,使克用攻匡筹,下武、妫二州,败匡筹于居庸关。匡筹遁去,幽州地归克用。刘仁恭入城,封府库以待克用。悦留仁恭守之。乾宁二年,表为卢龙军节度使。
《五代史》:仁恭子守光,梁开平元年,自外将兵入,自称卢龙节度使,执仁恭而幽之,乾化元年,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应天。
《五代史》:明年,晋遣周德威会镇定兵攻燕,禽仁恭父子,凯歌入于晋阳。
《寰宇分合志》:卢龙藩镇二十八易帅,历一百四十八年。
《五代史》:契丹当庄宗、明宗时,攻陷营、平二州,及已立晋,又得雁门以北,幽州节度管内合一十六州,乃以幽州为燕京,更其国曰大辽。
《辽史》:天显十二年,以幽州为南京。开泰元年,改幽都府为析津府,蓟北县为析津县,幽都县为宛平县。
《五代会要》:周显德六年五月,以益津关为霸州,割文安、大城二县,隶之地望为中州。
《九域志》:宋景祐元年,省永清县入文安,徙文安县为州治。皇祐元年,仍徙旧地。
《九朝编年备要》:宣和四年九月己卯,郭药师以涿州来降,以其军八千隶刘延庆为乡导。癸未,辽萧后遣使,纳款称臣。
《宋史·地理志》:宣和四年,更渔阳县名平卢。《九朝编年备要》:宣和五年,金人来归燕京六州。《记纂渊海》:改燕京为燕山府,又改郡曰广阳,节度曰永清军。
《东都事略》:七年十二月,干离不寇燕山,郭药师率麾下兵四万又起,涿、易州兵三万战于潞县。药师大败,引数骑走至燕山,伏壮士于后园,擒守臣蔡靖及兵将官,降于金,燕山诸郡皆陷。《金史》:海陵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遂改为圣都,寻改中都。
《元方舆胜览》:废帝筑,燕京改名曰永安,以析津府为大兴府。
《元史》: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
《元史·地理志》:至元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
九年,改大都。
十九年,置留守司。
《元史本传》:至元二十年,崔彧上疏言:大都非如上都,止备巡幸,不应立留守司,宜置总管府。《元史》: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
《元混一方舆胜览》:元领大兴府一,通、蓟、涿、霸、雄、易、保、遂、安、肃、檀、顺州十一。辛丑年,割出雄、易、保遂安、肃五州,立顺天路。后又省安次县为东安州,固安县为固安州,漷阴县为漷州,以香河、武清二县隶于漷,以雄、易二州并来属,遂领涿、霸、通、蓟、漷、雄、易、檀、顺、东安、固安州十一。至元二年、三年,割出雄、易二州,属保定,今领府一,州九。《翊运录》:洪武元年八月,大兵至燕京,登城而入。十月,下诏改元,燕京为北平府。置燕山等八卫,以都督孙兴祖、华云龙守之。
《启运录》:诏改元都为北平府,设北平行中书省,并置燕山、大兴、永清等六卫,隶兵三万,命指挥副使孙兴祖、华云龙兼北平行省参知政事,守之。
《明太祖实录》:九月,大将军徐达改故元都安贞门为安定门,健德门为德胜门。是月,置大都督分府于北平。十月,以北平府隶山东。
《寰宇通志》:洪武初,改大都路为北平府。
《春明梦馀录》:九年,革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成祖实录》:永乐元年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其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创业之地,宜立为京都。制曰:可。其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按:顺天一府,自秦设郡县以后,分合彼此,疆域名称不一,至元设顺天路始有顺天之名。明初又改北平,至永乐始,复名顺天其州县名称统属间有更易而疆域大致不殊矣。大兴、宛平二县为顺天附郭,其建置沿革备于顺天通志所纪,犹得其概。至外州县则其所载质之史传不无异同,亦多略,故今自良乡以下兼采日下旧闻以备参考云。〉良乡县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良乡汉县,属涿郡。
《汉地理志注》:莽曰广阳。
《县志》:后汉仍曰良乡。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晋属范阳国。元魏属燕郡。北齐天保七年,省入蓟县,武平六年,复置。隋属涿郡。唐圣历元年,改固节县,神龙元年,复为良乡。
《名胜志》:唐以不从安史之叛,改名固节。
《方舆纪要》:旧志在涿州北四十里,后唐长兴三年,移治于此。
《许奉使行程录》:良乡县,乃唐庄宗时赵德钧所镇也,幽州岁苦契丹侵抄,转饷乃于盐沟置良乡县。
《辽史·地理志》:辽属析津府。
《长安客话》:良乡亦称盐川,因境内有盐沟故也。盐沟即阎沟,发源自宛平县龙门口,东南流与广阳水合。
固安县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固安本汉方成县,属广阳国。后汉属涿郡,改成为城。
《水经注》:圣水东径长兴城南,又东径方城县,故城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刘放为侯国。《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晋属幽州范阳国,元魏属范阳郡,北齐省焉。
《续通典》:隋开皇九年,自今易州涞水县移固安县,于汉方城县地取汉故安县为名,其汉故安
在易州易县东南七百步。
《旧唐书》:汉故安县即今易州,隋开皇中始改置。于故方城县界乃改故为固。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唐武德四年,属北义州,移治归义县,章信堡城。
贞观元年,省州以县属幽州。
《括地志》:方城旧城在今县东南十七里。
《方舆纪要》:大历四年,改属涿州。
周世宗伐契丹,下关南、瀛莫二州,遣先锋将刘重进先发,据固安即今县治。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辽金仍属涿州,金割以遗宋,宋名涿水郡,威德军节度县隶焉,未几,金取之,仍为涿属邑。
元割属霸州,又改属大兴府。中统四年,升为固安州,属大都路。
洪武二年,降为县。
永清县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永清,汉益昌县,属涿郡,为侯国。
隋大业七年,开渠通辽于县西五里,置通泽县,后罢。唐如意元年,改武隆县。景云元年,改会昌县。天宝元年,改永清县。
《方舆纪要》:石晋时没于契丹,周世宗复取之。宋初为霸州治。景祐二年,并入文安县。金复置。《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永清元属大都路。
《长安客话》:县名取边境永清之义,地居浑河下流,一望无涯,城南三五村,颓垣覆舍而已。
东安县
《长安客话》:东安,古安墟。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合符釜山,即此。
《太平寰宇记》:安次,汉旧县。县东枕永济渠。汉武帝以属燕国,王旦有罪,削以属渤海郡。续汉书《郡国志》:安次属渔阳郡。
《方舆纪要》:晋属燕国,后魏仍属燕郡。隋属涿郡。《辽史》:唐武德四年,徒置东南五十里石梁城。贞观八年,又徙今县西五里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徙耿就桥行市南。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辽、金并因之。元初,属大兴府,后属霸州。中统四年,升东安州,属大都路。洪武二年,降为县。
香河县
《辽史》:香河,本武清县之孙村。辽于新仓置榷盐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潞县置。
《宋史·地理志》:宣和四年,更香河县名清化。《清类天文分野之书》:𨖚属析津府。金初属大兴府。承安三年,属盈州。元初,属大兴府。至元十三年,割以来属。洪武元年,属漷州。今隶北平府通州。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州秦属渔阳郡。汉为潞县地,仍属渔阳郡。
《水经注》:高梁水东至潞县,注于鲍丘之水,又南径潞县,故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也。《方舆纪要》:晋属燕国。后魏仍属渔阳郡。北齐时分置潞郡。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隋开皇初,罢人涿郡。唐武德二年,自无终徙渔阳于此。置元州。
《太平寰宇记》:元州领潞、临泃、渔阳、无终四县。贞观元年,废州,省临泃、无终二县,以潞、渔阳归幽。《清类天文分野之书》:金天德三年,改黎阳之通州为浚州,以此县升为通州。元因之,领二县,属大都路,今潞县并入州,领县四:三河、武清、宝坻、漷县。按郡县释名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
三河县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三河县,本汉临泃县地。《方舆纪要》:临泃,石赵所置,亦曰临渠。晋永和六年,燕慕容霸伐赵,收安乐北平兵粮,与其主隽会于临渠,即此城也。后魏废。
《新唐书》:唐武德二年,析潞县,置临泃县。贞观元年,省。开元四年,更置三河县。
《太平寰宇记》:县初置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改隶蓟州。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金、元并属通州。
《城邑考》:三河旧城在今泃河南,被水冲废。今城即赵德钧所改,城方六里,壕阔三丈,深半之。《郡县释名》:三河以地近七渡、鲍丘、临泃三水而名。
武清县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武清本汉雍奴县地,属渔阳郡。水经注: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颍川太守寇恂为
雍奴侯。魏遣张合乐进围雍奴,即此城矣。《方舆纪要》:晋属燕国,后魏仍属渔阳郡。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隋属涿郡。唐属幽州天宝初,改为武清县。
《城邑考》:唐改雍奴为武清,其旧城距白河十七里,在今丘家庄南。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五代、宋、金并因旧名。元属大兴府,至元十三年,割属漷州。明仍属通州。
宝坻县
《方舆纪要》:宝坻,汉泉州县地。后唐于北置盐仓。金初为新仓镇,大定十二年,置宝坻县。
《金史》:以香河县近,民附之。承安三年,升盈州为大兴府支郡,以香河武清隶焉。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泰和四年,州罢,仍为宝坻县。元属大都路。
昌平州
《方舆纪要》:昌平,本汉旧县,属上谷郡。
《昌平山水记》:汉齐悼惠王子卬以昌平侯立为胶西王,县名始见于此。
《汉书注》:莽曰长昌。
《昌平山水记》:光武时,寇恂至昌平,袭杀邯郸使者,夺其军,耿弇走昌平就其父况卢芳入朝,南及昌平。魏文帝拜牵招使,持节护鲜卑校尉屯昌平。章怀太子注:汉故城在今幽州昌平县东南。
《魏氏土地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
《方舆纪要》:晋仍为昌平县,属燕国。后魏废,入军都县,属燕郡。
《魏书地形志》:军都县有昌平城。
《方舆纪要》:魏太和中,分恒州,东部置燕州,治昌平,寻又置昌平郡。东魏为东燕州及昌平郡。北齐因之。
《隋书注》:后周州郡并废,后又置昌平郡。隋开皇初,郡废,又省万年县入焉。
《方舆纪要》:大业初,昌平县属涿郡。唐属幽州。《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五代,唐同光二年,改燕平县。
《方舆纪要》:县徙治曹村,又徙于白浮图城,在今州西八里。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石晋复昌平旧名,割地赂辽。
《方舆纪要》:辽属析津府。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金得地以遗宋。宋宣和五年,为燕山府属,七年,复入金。
《方舆纪要》: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初,属北平府。永乐中,属顺天府。
《昌平山水记》:今昌平州,故永安城也。正统中,调长、献、景三陵卫于中、东、西三山口及东西二营,地方驻劄以护陵寝。及土木之难,明年,景泰元年,于昌平县之东八里筑城,徙卫于内,名曰永安。三年。并昌平县,徙焉。今之东西二门及城中大桥,故南门遗迹也。其后续设陵卫益多,乃于城南复筑一城连之,今之南门是也。乃去旧城南面砖石而合为一,周一十里二十四步。州治在旧城内大街西,先为顺天府昌平县。正德元年,南京吏部尚书林瀚言陵寝所在。岁三大祭钦遣百官陪祀,及帝后忌辰。岁暮正旦,并遣驸马诣陵。县小民贫供亿烦苦,请改为州,以密云、顺义、怀柔三县隶之,助其力役。凡有科派差徭及养马之类,悉皆优免从之。未几,复降为县。八年,县丞张怀复奏,始定为州。以三县属焉。《国史唯疑》:昌平升为州,议自林文安瀚始,其户司旧驻京岁一,巡视而已。正德中,始开署昌平。
顺义县
《太平寰宇记》:秦为上谷郡地。
《顺义县志》:汉为土垠县。东二十里为狐奴县,西三十里为军都县〈日下旧闻按:西汉土垠属右北平郡,当在今丰润境内,而县则汉渔阳郡,狐奴地也。〉
《方舆纪要》:北齐始置归德县,属燕郡。后周,废。唐开元中,移燕州于此,仍置辽西县为州治。《唐书》:开元二十五年,徙燕州治于幽州北桃谷山。〈《日下旧闻》按:此为幽都县治。〉
《太平寰宇记》:归顺州,天宝元年改为归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归顺州。
《辽史》:唐末为顺州。
《宋史纪要》:辽曰顺州。归宁军又改归化军。《宋史》:宋宣和四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顺兴。
《方舆纪要》:金仍曰顺州。
《金史》:县二温汤密云。
《元史》:元废县存州。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明洪武二年,降为顺义县。《方舆纪要》:初,属顺天府。正德八年,始属昌平州。
密云县
《方舆纪要》:汉白檀县地,属渔阳郡。
《续通典》:檀州、密云县,汉奚县旧治。《续汉书》:白檀县即古北平。
《𨖚史》:后汉以居斤奚。《昌平川水记》:后魏皇始二年,置密云郡,治提携城,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
《隋书》:魏兼置安州。后齐,废郡。及二县入密云,又废安乐郡之土垠,入安市。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后周以安乐郡、安市县并入密云,改安州为元州。隋开皇初,徙元州于渔阳。十六年,又割幽州。燕乐、密云二县于旧元州置檀州。大业三年,州罢为安乐郡。唐武德元年,仍改檀州。
《开元十道要略》:以斯地燕之边陲,管障塞军五千。
《唐书》:万岁通天元年,置渔阳军。开元十九年,更威武军。又有镇远军,故黑城川也。有三义城、横山城、米城。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卤、石子七镇。有临河、黄崖二戍。
《太平寰宇记》:天宝元年,改为密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
《宋史》:石晋以赂契丹。
《昌平山水记》:辽为檀州,武威军,领密云、行唐二县。
《宋史》:宣和四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横山,升镇远军节度。七年,金人复破之。
《方舆纪要》:金废州,以县属顺州,后复为檀州,以密云县并入。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元属大都路。
《方舆纪要》:明改州为密云县,属顺天府。正德中,改昌平州属。
怀柔县
《太平寰宇记》:怀柔县,其地乃燕之北境,太子丹使荆卿献地图,盖谓此地。
《辽史》:唐贞观六年,置怀柔县,置五柳城,改顺义县。开元四年,置松漠府,弹汗州。天宝元年,改归化郡。乾元元年,复今名。
《方舆纪要》:金明昌六年,改为温汤县。元废。《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明洪武十三年,分密云、昌平二县地,建怀柔县,在顺义县北,属北平府。《方舆纪要》:县属顺天府。正德中,改州属。
涿州
《太平寰宇记》:涿州,古涿鹿之地。星分尾宿十六度。《史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此地。《名胜志》:州因涿水而名,以水中尝出此豕也。地周九里,形加凹字,相传颛顼时所筑。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春秋战国时,燕之涿邑。《太平寰宇记》:秦灭燕,以其都及西境为上谷郡城。汉高元年,项羽入关,又立燕国,封臧荼为王。三年,韩信用广武君策,发使于燕,燕王臧荼降。五年,反汉。诛荼,立卢绾为王。六年,分燕置涿郡,领县二十九理此。
《名胜志》:州治创自汉卢绾。
《水经注》:涿水东北径涿县故城西,流注于桃。应劭曰:涿郡,故燕。汉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县产。按:涿水自涿鹿东注湿水,东南又径趋广阳郡,与涿郡分水。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为名,当受涿水通称矣。《水经注》:桃水东北与洹水会水上,分涞水于良乡县,之桃水,世谓之北涉沟。故应劭曰:洹水出良乡,东径垣县故城北。史记音义曰:涿有垣县。汉景帝中元三年,封降王胜为侯国王,莽之垣翰亭也。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后汉安帝以涿郡属幽州,郡理涿县。
《太平寰宇记》:魏黄初七年,文帝改为范阳郡,以汉涿县在范水之阳,取以为名。以此地追封武帝子矩为王。
《太平寰宇记》:永嘉之乱,郡陷于河北。其间建置莫能详悉。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元魏复为范阳郡。
《魏书志》:永安三年,移置平州于此。
《太平寰宇记》:北齐惟领涿、遒、范阳三县。后周省遒县,领县二。
《太平寰宇记》:隋开皇初,改范阳县为遒县,隶昌黎郡,又于古遒城别置范阳郡,领涿、范阳二县。二年,罢郡,移涿县入都,故廨为幽州。大业三年,
以幽州为涿郡县,仍属焉。
《太平寰宇记》:唐武德元年,废涿郡,复为幽州之属邑。七年,改涿县为范阳县。大历四年,幽州节度使朱希彩奏请于范阳县置涿州,仍割幽州之范阳、归义、固安三县以隶之,属幽州都督府。领县五:范阳、固安、归义、新昌、新城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五代,石晋割地赂辽,州名如故,寻置永泰军。
《宋史志》:宋宣和四年,金将郭药师以州降,赐郡名曰涿水,升威行军节度。
《方舆纪要》:金仍为涿州。
《许奉使行程录》:涿州,昔为契丹南塞边城,楼壁俱存。及郭药师举坡内属,不经兵火,人物富盛,井邑繁庶。近城有涿河、刘李河合范河东流入海,故名范阳。
《元史》:元太宗八年,为涿州路。中统四年,复为涿州。
《元史英宗纪》:至治二午九月,作层楼于涿州鹿顶殿西。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明,并范阳县入州。
《方舆纪要》:今州治本燕涿邑,汉置涿县,为涿郡治。魏晋后,范阳郡国皆治。后魏孝昌三年,上谷贼杜雒周南趣,范阳、幽州刺史常景破之。隋废范阳郡县,属幽州。唐武德七年,改涿县曰范阳。宝应二年,史朝义败走范阳县,其将李怀仙遣兵拒守,朝义至,不得入。大历四年,幽州帅朱希彩复奏,置涿州于此。〈此与太平寰宇记大同小异,附录于此以备参考。〉房山县
《方舆纪要》:房山县,本良乡、宛平、范阳三县地。金大定二十九年,始置万宁县以奉山陵。明昌二年,改奉先县。
《方舆纪要》:元至元二十七年,改房山县,属涿州。《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房山,本良乡之昌黎里。
霸州
《太平寰宇记》:霸州,本秦上谷郡地国。
《舆地广记》:汉属渤海郡。后汉属广阳国,河间郡。《方舆纪要》:后汉属章武郡。〈此又与舆地广记不同,未知孰是。并存以俟参考。〉
《舆地广记》:晋属燕国章武,后属河间燕郡。《清类天文分野之书》:隋初,属瀛州。大业初,属河间涿郡。
《方舆纪要》:唐初,属幽州。天宝初,属范阳。郡五代,石晋时入于契丹。
《续通典》:益津关,本幽州会昌县。唐天宝中,改永清县。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政和三年,升永清郡。靖康初,入于金。天会七年,置信安军,属河间路。贞元二年,属中都路。元属大都路。
《方舆纪要》:明初,以州治,益津县省入,仍曰霸州。《郡县释名》:州以霸水名。
文安县
《明一统志》:文安县在州城南七十里。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文安,汉县属渤海郡。东汉,属河间国。和帝二年,置瀛州以县属焉。
《太平寰宇记》:晋泰始元年,分瀛州之东,平舒、文安、章武、束州置章武国县,在古文安城。至后魏太平十一年,置瀛州以统章武县,遂归瀛州。北齐,废章武,入文安。隋大业七年,征辽,途经于河口,当三河合流之处割文安、平舒二邑户,于河口置丰利县。隋末乱离,百姓南移。唐贞观二年,以丰利、文安二县相逼,遂废文安城,移文安名就丰利城,置文安县,即今理也。
《九域志》:唐初,属瀛州。景云二年,属莫州。周显德六年,属霸州。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宋景祐元年,省永清人文安,移州治于此。皇祐元年,复徙治故地。
《方舆纪要》:金大定中,徙州治益津,以县属焉。《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元属霸州。明因之。
《郡县释名》:文安,潭名,潭在县北一十五里。
大城县
《太平寰宇记》:大城,本汉东平舒县,属渤海郡。《水经注》:代都有平舒城,故《加东地理志》曰:渤海之属县也。
《太平寰宇记》:后汉属河间国。晋于此置章武国。后魏为章武郡。北齐废郡为平舒县。隋开皇十六年,于长芦县置景州,以平舒县属焉。大业末,刘黑闼兵乱河朔,侵吞郡县。唐武德四年,贼平,县属景州。贞观元年,州废,归瀛州。
《舆地广记》:大城县,五代时置属瀛州。周显德六年,属霸州。
《明一统志》:宋、金、元仍旧。明因之。
保定县
《九域志》:保定,本雄州归信县之新镇也。其形胜,乃边阵之冲要。
《舆地广记》:太平兴国六年,以涿州归信县新镇,置平戎军。景德元年,改为保定军。
《宋史》:宣和七年,废保定军为保定县,隶莫州,寻依旧。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金为保定县,属雄州。元割属霸州。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县,四年复置。《郡县释名》:保定县,从军名也。
蓟州
《太平寰宇记》:《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战国属燕。秦于此置渔阳郡。两汉因之。
《方舆纪要》:晋为燕国及北平郡地。后魏仍置渔阳郡。隋初,郡废。开皇六年,徙置元州,于此立总管府。大业初,府废,改置渔阳郡。唐初,郡废,属幽州。
《太平寰宇记》:开元十八年,析幽州之渔阳、三河、玉田三县置蓟州,取古蓟门关以名州。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天宝元年,复为渔阳郡,就置静塞军。乾元元年,复为蓟州。五代,石晋割以赂辽。辽号尚武军。金天辅五年,议以其地遗宋。宋宣和四年,赐名广川郡。七年,金复取,其地仍名蓟州。属中都。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元属大都路。
《方舆纪要》:明仍为蓟州,以州治,渔阳县省入。
玉田县
《国语》:鲁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
《左传》:昭公元年:晋中行穆子败群狄于太原。《春秋正义》:北平有无终县。释例土地名以北戎、山戎、无终三名为一。
《方舆纪要》: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汉初,臧荼击杀广,井其地。汉灭荼,置县以属右北平郡,更始以苗曾为幽州牧治,无终吴汉斩之。晋属北平郡。隆安三年,慕容盛使其将李旱讨叛将李朗,于令支朗请救于魏。自迎魏师于北平。旱克令支,遣别将孟广平击斩朗于无终后。魏属渔阳郡。隋初,属元州。大业初,为渔阳郡治。隋末废。
《唐书注》:唐武德二年,置无终县。贞观元年,省。乾封二年,复置。万岁通天元年,更名玉田。神龙元年,隶营州。开元四年,还隶幽州。八年,隶营州。十一年,又隶幽州。有濠门、米亭、三谷、礓石、方公、白杨等戍。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十八年,立蓟州,割以来属。《方舆纪要》:五代梁开平初,刘守文引沧德之兵讨刘守光,战于玉田,败还。辽仍其旧。宋宣和四年,改置经州。金复为玉田。元因之。
平谷县
《方舆纪要》:汉置平谷县,属渔阳郡,在今通州北。晋废。今县本唐渔阳县之大王镇。
《金史》:平谷,大定二十七年,以渔阳县大王镇升。《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元至元三年,并入渔阳县。十三年,复置县,属蓟州。今因之。
平谷县在盘山西,故称盘阴,四周皆山,中则平地,因以平谷名。
遵化州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遵化,古无终地。汉属右北平。唐天宝初,于此置买马监。号监城。
《方舆纪要》:后唐始置遵化县。
《辽史》:辽重熙中,置景州。清安军以县来属。《宋史·地理志》:宣和四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滦川,军事县一遵化。
《方舆纪要》:金废州,县隶蓟州。元因之。〈按:此云废州乃辽之景州也。〉
《明一统志》:县在蓟州城东一百二十里。
丰润县
《方舆纪要》:本玉田县之永济务。金泰和中,置丰润县,属蓟州。
《元史·地理志》:元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当冲要,复置。
《元史·兵志》:至元二十二年,立丰闰署于大都路。蓟州之丰闰县为户八百三十七,为田三百四十九顷。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洪武元年,改闰为润,仍属蓟州。
《郡县释名》:县产盐场,故名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