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目录
青草湖部汇考
考
青草湖部艺文〈诗〉
渡青草湖 陈阴铿
宿青草湖 唐杜甫
湖中 顾况
题龙阳县草青湖 唐温如
庚申过青草湖 宋张栻
青草湖 明何之翥
青草湖部选句
青草湖部纪事
青草湖部外编
澧水部汇考
考
澧水部选句
洣水部汇考
考
涟水部汇考
考
涟水部艺文〈诗〉
送朱十二赴涟水 唐元英
涟水部杂录
辰水部汇考
考
辰水部艺文〈诗〉
辰溪晓泛 明薛瑄
舟发辰溪 前人
过辰溪 何景明
沅水部汇考
考
沅水部艺文一
浮沅赋 明张时彻
沅水部艺文二〈诗〉
沅江渔者 唐李群玉
沅江上晚晴 宋王廷圭
夜坐听沅江水声 前人
沅水驿二首 明何景明
沅江晚泊 王守仁
沅水部选句
沅水部纪事
沅水部杂录
考
青草湖部艺文〈诗〉
渡青草湖 陈阴铿
宿青草湖 唐杜甫
湖中 顾况
题龙阳县草青湖 唐温如
庚申过青草湖 宋张栻
青草湖 明何之翥
青草湖部选句
青草湖部纪事
青草湖部外编
澧水部汇考
考
澧水部选句
洣水部汇考
考
涟水部汇考
考
涟水部艺文〈诗〉
送朱十二赴涟水 唐元英
涟水部杂录
辰水部汇考
考
辰水部艺文〈诗〉
辰溪晓泛 明薛瑄
舟发辰溪 前人
过辰溪 何景明
沅水部汇考
考
沅水部艺文一
浮沅赋 明张时彻
沅水部艺文二〈诗〉
沅江渔者 唐李群玉
沅江上晚晴 宋王廷圭
夜坐听沅江水声 前人
沅水驿二首 明何景明
沅江晚泊 王守仁
沅水部选句
沅水部纪事
沅水部杂录
山川典第二百九十九卷
青草湖部汇考
岳州之青草湖青草湖,在今湖广岳州府巴陵县城南,北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汨罗之水,绵延岳州、长沙、常德三府之地。潦则有滔天之势,涸则青草生焉。其水下流入于江。
考
按《荆州记》: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日月出没其中,湖南有青草山,因以为名。
按《方舆胜览》:湖北路岳州青草湖,一名巴丘湖,自昔与洞庭并称。
按《潜确类书》:青草湖,《一统志》云:一名巴丘湖,每秋夏水泛,与洞庭为一水;涸则此湖先乾,青草生焉。今按青草湖,一名洞庭湖,疑即一水,及考图经所载,湘阴别有青草湖,似不指此,或云青草在金沙堆上,上通洞庭为一湖也。
按《续文献通考》: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汨罗之水。
按《湖广通志》:岳州府青草湖,在巴陵县城南,一名巴丘湖,北连洞庭,水涸则青草生焉。
长沙府青草湖,在湘阴县城北一百里。
按《岳州府志》:巴陵县青草湖,一名巴丘湖,一曰重湖,在洞庭之西,与华容接壤。旧志谓,在洞庭南者,非也。《风土记》云:夏秋水泛,与洞庭为一水,涸则,此湖先乾。青草生焉。杜甫诗: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按《长沙府志》:湘阴县青草湖,在县城北一百里,与洞庭相连。曰:重湖旁有叠石山水,落则见山足水溢,与洞庭为一。《水经》曰:青草湖,亦谓之青草山也。或曰:湖北连洞庭,东近叠石,茭苇生焉。故水涸则青青,弥望非青草湖之谓也。
按《常德府志》:青草湖,在府城东北七十里,绂紫山下。按《江南通志》:安庆府望江县青草湖,在县城东北四十里。
武昌湖,在县城东北三十里,其水受茗山、凤栖、乌龙汇、马头、芦薪,连青草,达于江。漳湖,在县城东北六十里,其水纳白水,受武昌青草仰张山,焦城车门趋埭沟,内达皖口入于江外,达路灌口入于江。
白土湖,在青草之东,其水受武昌司马武洲,趋漳湖达于江。
青草湖部艺文〈诗〉
渡青草湖 陈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宿青草湖 唐杜甫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宿桨依农事,邮签报晓程。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湖中 顾况
青草湖边日色低,黄茅嶂里鹧鸪啼。丈夫飘泊今如此,一曲长歌楚水西。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庚申过青草湖 宋张栻
已越重湖险,张帆胜顺流。乱云藏野寺,横网闹渔舟。物色湖南好,风霜岁晚谋。未知荒歉后,得似向来不。青草湖 明何之翥
洞庭八百总为名,青草称湖若庶甥。五月波涛共作涨,天光水色辨难成。青草湖部选句
唐张志和渔歌: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张继重经巴丘诗: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洞庭宽。李端《寄庐山真上人》诗:青草湖中看五老,白云山上宿双林。
谭用之《送丁道士归南中》诗:子陵山晓红云密,青草湖平雪浪高。
青草湖部纪事
《宋史·河渠志》:徽宗崇宁四年正月,以仓部员外郎沈延嗣提举,开修青草洞庭直河。青草湖部外编
《搜神后记》:临淮公荀序,字休元。母华夫人。怜爱过常。年十岁,从南临归青草湖时,正帆风驶。序出塞郭忽落水。比得下帆已行数十里,洪波淼漫,母抚膺远望,少顷见一掘头船,渔父以楫掉船如飞,载序还之。云:送府君还。荀后位至常伯,长沙相,故云府君也。澧水部汇考
《禹贡》江水所至之澧水澧水,源出今湖广岳州府慈利县西,历山流至石门县,会渫水,又流至澧州,合涔、澹二水,入于洞庭湖。
考
按《书经·夏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孔传》〉澧水名。〈疏〉《楚辞》曰:濯余佩兮,澧浦。是澧亦为水名。〈《蔡传》〉《水经》:澧水出武陵充县,西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江。
按《山海经·东山经》:葛山之首,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鱼其状如肺,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中山经》:雅山,澧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其中多大鱼。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注〉今澧水出南阳。按《汉书·地理志》:武陵郡充。〈注〉历山,澧水所出。东至下隽,入沅。
按《水经》: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注〉澧水自县东,径临澧、零阳二县故界。水之南岸,白石双立,厥状类人,高各三十丈,周四十丈。古老传言,昔充县尉与零阳尉共论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石。东标零阳,西碣充县。废省,临澧即其地县,临封县之故治。临侧澧水,即为县名,晋太康四年置。澧水,又东茹水注之,水出龙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庄辛说:楚襄王所谓饮,茹溪之流者也。茹水东流澧水。〈东流下当有入字〉又东过零阳县之北。〈注〉澧水东与温泉水会,水发北山石穴中,长三十丈。冬夏沸涌常若汤焉。温水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东合零溪水源。南出零阳之山,历溪北注澧水。澧水又东九渡水注之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溪,又以九渡为名。山兽咸饮此水,而径越他津,皆不饮之。九渡水北径仙人楼下,傍有石,形极方峭。世名之为仙楼水。自下历溪,曲折逶迤倾注行者,间关每所褰溯山水之号。盖亦因事生焉。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东娄水入焉。水源出巴东界,东径天门郡娄中县北,又东径零阳县,注于澧水。澧水又东径零阳县南蕴郡,零溪以著称矣。澧水又径澧阳县右会渫。渫水出建平郡,东径渫阳县。南晋太康中,置渫水,又左合黄水,黄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采常以冬月祭祀。凿石深数丈,方得佳黄。故溪水取名焉。黄水北流注于渫水,渫水又东注澧水,谓之渫口。澧水又东径澧阳县南,南临澧水。晋太康四年,立天门郡治也。吴永安六年,武陵郡有嵩梁山,高峰孤竦,素壁千寻,望之苕亭,有似香炉。其山洞开元朗如门,高三百丈,广二百丈,孙休以为嘉。祥分武陵,置天门郡,澧水又东历层步山,高秀特出山下,有峭涧泉流所发,南流注于澧水。又东过作唐县北〈注〉作唐县后,汉分孱陵县,置澧水入县,左合涔水,水出西北天门郡界,南流径涔评屯。屯堨涔水溉田数千顷,又东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东澹水出焉。澧水又南径故郡城东,东转径作唐县,南澧水又东径安南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孱陵,立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县,东径其县北。又东注于澧,谓之澹口。王仲宣《赠孙文始诗》曰:悠悠,澹澧者也。澧水又东与赤沙湖水会,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决口。〈疑作湖口〉澧水又东南注于沅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离骚》曰:沅有芷兮,澧有兰。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注〉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曰澧江口也。
按《岳阳风土记》、《水经》云:澧水上承孱陵县,澹水王仲宣曰:悠悠澹澧口,下会赤沙湖。东南注于沅水,谓之澧口。《离骚》曰:沅有芷兮,澧有兰。注云:洞庭谓之澧口,江据此澧水会于沅,然后入湖也。今澧沅虽相通,然澧水注于洞庭谓之澧口。沅水注于洞庭谓之鼎江口。岂岁月之久,遂变迁至此耶。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澧水在澧州澧阳县,出慈利县历山,东至辰州沅陵县入沅,注于洞庭。《水经》云:出武陵充县,西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江禹贡,又东至于澧。《楚辞》:澧浦薛氏曰:出澧州,石门县之涔水至安乡县,入洞庭湖。
按《方舆胜览》:湖北路澧州澧水,在澧阳县南六十步。按《续文献通考》:湖广岳州府澧水出慈利县西历山,流至石门县会渫水,又流至澧州合涔澹。二水入于洞庭。
按《湖广通志》:岳州府三江在府城下,岷江为西,澧江为中,湘江为南。皆会于此,清浊中分,又名三江口。澧水在澧州,源出武陵充县。
按《岳州府志》:慈利县大庸所西南极陲有葛山。《山海经》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又县西二百一十里有历山,亦澧水所出也。
澧水既发源县西历山,东流至武水口,左得温汤水,右得大庸水、仙人溪水,又东得焦溪水,左得围布水,团岩水下流观嘉渚,与溇水合。
溇水发源归州界,东经溇中县,南流至定平索口,合索溪守野潭洄,入市东流,通四十八涧为一南流。至饭甑山观嘉渚,会澧水。
观嘉渚,在县西三里,溇澧合流之所。
双溪,在县西二里,有芙蓉洲,溇澧流至陵花渡,合邑胜览。
石门县澧水,经流至三江口,会渫水,合流至县为零阳河。
渫水,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巴东,流经县界鲤鱼山,合阳泉、雄黄诸水,流经县西四十里,入于澧水。澧州澧水在州南三里,源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流至石门县,与渫水合流,达澧城下,会涔澹二水入洞庭。《水经》云:澧水东过充县南,又东过零阳县北,又东过唐县北,又东过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考下隽即今巴陵,临湘县之间。
兰江,在州南二里,产兰楚词:捐予佩兮澧浦。又称佩浦,又云:沅有芷兮,澧有兰。
涔水在州北七十里,源出龙潭洞,会澧水入洞庭。安乡县澧水,在县西五十武,南流东折入洞庭。后河在县东二百武,上承澧水,下通兔儿港。
后小江在军牧村,自荆江出,会澧水。
鼎江渡,在县东北四十里,《岳阳风土记》:澧水会沅,然后入湖。今澧沅虽相通,然澧水注于洞庭,谓澧口。沅水注于洞庭,为鼎江口。岁月既久,误呼。景港云尔。巴陵县大江发源岷山,从荆州石首北流至县西北城陵矶,合洞庭诸水。东流岷江为西江,澧江为中江,湘江为南江,会于矶下。故又名三江口。
洞庭湖,在郡城西南,《禹贡》:九江孔殷,谓:沅、渐、元、辰、叙、酉、澧、资、湘九水会合于此。故名九江,其中沅澧湘最大。三江水壅汇为洞庭,连亘七八百里。
灉湖在县东南十里,《水经》谓之滃湖。春冬水涸,俗呼为乾湖。《尔雅》曰:水反入为灉。《左传》:吴人败楚于雍澨,即此唐张说序云。灉湖者,沅湘澧汨之馀波。夏潦奔注则溢为此湖。冬霜既零,则涸为平野。
澧水部选句
魏王粲诗:悠悠澹澧口,下会赤沙湖。明李梦阳《湘妃怨》诗:采兰湘北址,塞水澧南浔。
洣水部汇考
水经之洣水洣水,发源于今湖广衡州府酃县东,米泉谷始出,合云秋水,又合永乐水。甘溪苦溪小,江诸水北流径茶陵州之南,又合洮江颜江,沤江沙江、白鹿泉诸水。西北流过攸县东,与容水、洋湖水会入于湘江。
考
按《水经》:洣水出茶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注〉水出江州安城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径茶陵县之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䜣之邑也。王莽更名声乡矣。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过攸县南,〈注〉攸水出东南安城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径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茶陵县,入于洣水也。又西北过阴山县南。〈注〉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县上有容水,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洣水又西北径其县东,又西径历口。县有历水。水有大穴,容一百石出于此水。因以名曰容水。下注洣水,谓之历口。洣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水出县西北乐薮罡,下洋湖,湖去罡七里,湖水下注洣,谓之洋湖口。洣水东北有峨山县,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迹,于其处得遗咏,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咏在兹。览其馀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牍抽扎以诠其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盖胜赏神乡,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于湘。
按《续文献通考》:长沙府洣水,在湖广攸县东七里,又十五里为攸水,源出江西安福县封侯山。
按《衡州府志》:酃县洣泉,在县东,即洣水之源,合云秋水,北流径茶陵州之南,西北过攸县与容水、洋湖水。会入于湘水,经云泉不常见,遇邑政清明年谷丰稔。其泉淅然,如米泔瀑涌疾者,饮此多愈。
云秋水在县西四十里,经云秋山下,东北流经县治东,复折西北合洣水,入于湘。桃溪在县南五十里,源出云阳五洞,北流至此,合云秋水至茶陵,合洣水入于湘。衡山县甘溪出武阳乡,入于洣。苦溪出武阳乡,入于洣。安仁县小江水,在县南,源出郴州,北流经县界至衡阳乡,与茶陵洣水合,西入于湘。永乐水在县南,源出郴州,清溪流经县北,至衡山县义塘江北合洣水,入湘。按《长沙府志》:茶陵州洣江出酃县,米泉合云沔二水,北流入茶陵,水经米泉,出茶陵上乡,过州西,又西北过攸南,又西北过阴山,南经西北入湘。《汉地里志》:泥水行七百里入湘。
洮江出沔渡,北流八十里,达洣。颜江出青台山,北流四十里,达于洣。沤江,出百丈山,西流四十里,达于洣。沙江,出三蛟泉,西流三十里,达于洣。茶水,出景阳山,东流百二十里,合白鹿泉达于洣。腰陂水,出美田山,西流二十里,达浇江西,流十五里达于洣。青溪,出公一山,西流三十里,达于洣。攸县洣水,在县东七里,源出酃县。攸水,在县东十五里,源自安福封侯山,西流径茶陵上乡,合文清文浦,至草市接安仁江,合洣水,出雷家埠,入于湘。
涟水部汇考
《水经》之涟水涟水,源出今湖广宝庆府城东,八十里之龙山,东北流六十里,至长沙府湘乡县,南流会侧水,又合数十水,至湘潭县湘乡河口,入于湘江。
考
按《水经》: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注〉水出邵陵县界,南径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一百六十里,控引众流合成一溪,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元石,山高八十馀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涟水又径湘乡县,南临涟水,本属零陵。长沙定王,子昌邑。〈《汉书·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封长沙王子昌为湘乡侯。疑非定王子也〉涟水又屈径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
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注〉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入于湘水也。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
按《明一统志》:涟水在湘乡县东南,有二源:一出宝庆府邵阳县界龙山,一出安化县界珍琏山,合流九十里。会侧水,绕破石转,至县南,汇而为潭。又东过石潭百馀里,入于湘江。
按《湖广通志》:长沙府涟水,在湘乡县学前。
按《宝庆府志》:郡城东八十里,有龙山盘延数百里,上有老龙潭黝黑,莫测。中多五色鲤,云气夭矫。分二派而下,一流湘乡为涟水,一流邵阳为邵水。
涟水出龙山之顶,有老龙潭,其深不测,东北流六十里入湘乡界。
爽溪在三溪乡,源出爽溪洞,洞口阔流数丈,奔泻成溪,入涟河。
涟河,源出三溪乡界冈凹,流二十里为涟河,下合龙山。东流水入湘乡。《通志》云:龙山一流入湘乡为涟水。按《长沙府志》:湘乡县城西一百八十里,有龙山,山巅有池,池多鲤鱼,常有烟霞。相传以为龙焉。涟水出其下。
珍琏山,在县西一百八十里,涟水别支出其下。岐石,在治南三里,涟水环流其下,石平如砥。
涟水,源自龙山东流一百三十里,入珍琏,山下水南流九十里会侧水,又衡岳山水流芭蕉岭,合泉心溪水。西流十五里与二水会流。绕岐石东,过石潭百里,入湘江。
侧水,源出邵阳界,经定胜寺侧,入于涟。
清陂江水,源出灵羊山,会云田水,南流入于涟。鸭桥水,源出韶山,合沙头水,至瀼田与青陂江同流入于涟。
尧塘水,源出韶山东,小界合为溪,南流复折,而东入于涟。
湑水,源出安化龙安山,奔流数里有石岩当泉水之心。水入岩中,约流五里许,复有岩洞,分为三穴。复自其中流出,名湑水。东流入于涟。
黄竹洞水,源出贞女山下,南流至潭市,入于涟。温水,源出安化界,有二穴。一清一浊合为一溪,水温煖因名合湑水,入于涟。
荷叶市水,源出四角峰,经市南流合溪,入于涟。黄花源水,出贞女山下,南流合霹雳溪,入于涟。丰溪水,源出南岳后山,流至芭蕉山下,合泉心溪,入于涟。
捲帘水,在县学前,涟水出龙山,在邵阳界别为一源。萦回九十馀里,至定胜江东侧水市,珠津渡绕岐石,转至学前汇而为泽,无风而纹自成。涟浮动若捲帘状,前挹县治,东历拓陂石潭市百馀里,入湘江,俗云水捲帘,则科目盛。
芳洲在县东,涟水流径学前,下有沙洲,镇水口绕于县治镇湘门。
湘潭县涟水,即湘乡河口,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发邵阳龙山,合本县石潭云湖二水,入湘江。
涟水部艺文〈诗〉
送朱十二赴涟水 唐元英
到县却应嫌水阔,离家终是见山疏。笙歌不驻难辞酒,舟楫将行负担书。为政必能安楚老,向公犹可钓淮鱼。凤鸾取便多如此,掠地斜飞上太虚。
涟水部杂录
《广东通志·杂记》:南雄府有涟溪,《水经注》:涟溪山,即大庾岭也。五岭之最,东矣。故曰东峤山,斯则改装之次其下船路,名涟溪,涟水南流,注于东溪,庾仲初谓之庾峤。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又西邪阶水注之。水出县东南邪阶,山水有别。源曰巢头,重岭衾泷湍奔相属,祖源双注,合为一川。水侧有鼻,天子城鼻,天子所未闻也。邪溪水又西北注于东江。辰水部汇考
辰州之辰溪辰水,源出今湖广辰州府辰溪县之三山谷,南流至沅陵县城西,南会沅水,东流至常德府桃源县界,又合诸溪洞水,归于洞庭湖。
考
按《汉书·地理志》:武陵郡辰阳。〈注〉三山谷,辰水所出。南入沅。
按《方舆胜览》:湖北路辰州五溪。《水经注》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沅溪,辰溪,悉是蛮夷子孙。《后汉书》注云:今在辰州界元和郡。《县志》亦曰:五溪尽在辰州,辰溪即五溪之一也。
按《明一统志》:湖广辰州府三峿山,在府城东二百四十里,辰水出焉。
西溪,在麻阳县东北四十里,源出古富州,东北流入辰水。
按《湖广通志》:辰州府辰水在府城东一百里,源发二酉山下,流入沅江。
按《辰州府志》:辰溪县辰溪水,郦道元曰:出县三山谷,东南流,独母水注之。源出龙门山,历独母溪,北入辰水,辰水又经县北,合流县前之水,即沅水也。
沅州龙门溪,在古镇江寨东六十里,寅门山东北流五十里,入辰水。
沅陵县辰水,在县治东。源发三峿山,南流入沅。辰河即沅江,在县城南,接流泸溪县河,自龙团潭入县境,东流五十里至城西,会酉阳众水,绕城东,合辰水名辰河。东流一百八十里,入常德府桃源县境。按《宝庆府志》:城步县巫山江,源发巫山,流出多派,东径威溪入资水,西经南江入绥宁,洪江会辰沅,合流归于洞庭。
按《常德府志》:龙阳县大围堤在县北周回三万五千八百馀丈一百二十里,上接沅辰诸溪洞水,下滨洞庭大湖。
辰水部艺文〈诗〉
辰溪晓泛 明薛瑄
沅水一千里,辰溪又泛舟。山云合雨暗,身世与天游。已觉鸡声远,惟闻橹韵幽。所经多险涉,还似解离忧。
舟发辰溪 前人
岸脚插江深,洄潭摇石影。舟行若天游,妙处心独领。过辰溪 何景明
早发辰溪渡,清川喜泛舟。山城攲粉堞,江驿映朱楼。雨骤沙颓岸,天寒水露洲。音声闻渐异,迢递动乡愁。沅水部汇考
《山海经》之沅水沅水,源出今贵州镇远府西南诸蛮中。相传即古牂牁郡,且兰县及镡城县地也。由此东北流,会诸溪洞水至湖广辰州府境内,经卢溪、沅州、辰溪、溆浦、沅陵、黔阳诸县界。合洪江、溆江、锦江。南溪数十水东流,径常德府境内,过桃源、武陵、沅江诸县界,合府境诸水,及宝庆、长沙府之水,汇于岳州府巴陵县之鼎江口。同入于洞庭湖。
考
按《山海经·海内东经》:沅水,山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
按《汉书·地理志》:桂阳郡含洭。〈注〉应劭曰:洭水所出,东北入沅。
武陵郡索〈注〉渐水东入沅。
临沅〈注〉莽曰监原。应劭曰沅水。出牂牁,入于江。无阳〈注〉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
辰阳〈注〉三山谷辰水所出,南入沅。
义陵〈注〉鄜梁山序水所出,西入沅。
充〈注〉酉原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历山。澧水所出东,至下隽入沅。
零陵郡都梁〈注〉侯国路山资水所出,东北至益阳入沅。
牂牁郡故且兰〈注〉沅水东南至益阳,入于江。
鄨〈注〉不狼山鄨水所出,东入沅。
按《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临沅〈注〉《荆州记》曰:县南临沅水,水源出牂牁,且兰县至郡界,分为五溪。故曰五溪蛮。
按《水经》: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东径无阳县。〈旧本,此六字作注文,据宋本是经文,今改正 注〉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汉地理志》:武陵郡有无阳县,注云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八百九十里,后汉省无阳县,故云无阳故县〉对无水因以氏县无水,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沅水东径无阳县,南临运水,水源出东南岸。许山西北径其县,南流注于熊溪。熊溪南带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风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山,以移为名。盖以苍梧郁州佐山之类也。熊溪下注沅水,沅水又东径辰阳县,县有龙溪水,南出于龙桥。〈宋本作峤〉之山北流,入于沅水,又一滏水注之。南出扶阳之山,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与序溪合。水出义陵郡,义陵县鄜梁山西。北流径义陵县,王莽之建平县也。治序溪其城,刘备之秭归焉。出五溪绥抚蛮夷。亮率诸蛮所筑也。所治序溪最为沃。壤良田数百顷,特宜稻修作无废。又西北入于沅。沅水又东合柱水,导源柱溪,北流注沅。沅水又东径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县三山谷东,南流独母水注之。水源南出龙门山,历独母溪,北入辰水,辰水又径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楚辞》所谓:夕宿辰阳者也。王莽更名会真矣。〈今《汉地志》作会亭〉辰水又右会沅水,名之为辰溪口。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力溪、无溪、酉溪。〈《宋书》说:五溪有辰溪无力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右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水又径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与酉阳分。山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盘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之暴,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军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吴将军之首于阙下。帝大喜,未知所报。女闻之以为信,不可违。请行,乃以配之。盘瓠负妻入南山上石室中,所处崄绝,人迹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二年,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置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其狗皮毛,嫡孙世宝录之。武水南流注于沅,沅水又东施水,注之水南。出施山溪,源有阳欺崖,崖色纯素。望同积雪,下有二石,先有人居处其间。细泉轻流,望川竞注,故不可以言也。施水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径沅陵县北汉故顷侯吴阳之邑也。王莽改曰沅。陆县北枕沅水,沅水又东径县故治。北移县治县之旧城,置都尉府,因冈傍阿势。尽川陆临沅对酉二川之交会也。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故武陵之充县酉源山东,南流无阳故县,南又东径迁陵故县界,与西乡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谓之西乡溪口。酉水又东径迁陵县故城北城,王莽更名曰迁陆也。酉水东径酉阳故县南县,故酉陵也。酉水又东径沅陵县北,又东南径潘承明垒,西承明讨五溪,蛮营军所筑。其城跨山,枕谷酉水。又南注沅水阚骃谓之受水。其水所决,入名曰酉口。沅水又径窦应明城侧,应明以元嘉初,伐蛮所筑也。沅水又合东溪水。南出茗山,山深回崄,人兽岨绝,溪水北泻。沅川水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水北出诸鱼山,山与天门郡之澧阳县分岭,溪水合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夷水入焉。水南出夷山,北流注沅夷山,东接胡头山。〈《后汉书》作壶头山,下同〉山高一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有新息侯马援征武溪蛮停军处。胡头径曲多险,其中纡折,千滩援就,壶头希效,早成道遇瘴毒,终殁于此。忠以〈旧本作公〉获谤信可悲矣。刘澄之曰:沅水自胡头枝分,跨三十三渡,径交阯龙编县,东北入于海脉水。寻梁乃非关究,但古人许以传,疑聊书所闻耳。又东北过临沅县南。〈注〉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崄四绝,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谓夷望也。南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远注沅沅水,又东得关下山,东带关溪泻注,沅渎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楫,嬉游徘徊,爱玩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颓岩临水,悬萝钓渚,渔咏幽谷,浮响若钟沅水。又东径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沅水又东径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王莽更之监沅县也。县南有晋徵士,汉寿诗。〈宋本作人〉龚元之墓铭,太元中,车武子立县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割汉北,与秦至三十年,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汉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王莽更之,建平郡也。南对沅南县,后汉建武中所置也。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县治故城,昔马援讨临乡所筑也。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山西带循溪一百馀里,茂竹便娟,披溪荫渚,长川径引,远注于沅。沅水又东入龙阳县,有澹水出汉寿县西杨山。南流东折径其县南,县治索城,即索县之故城也。汉顺帝阳嘉中,改从今名。阚骃以为兴水所出。东入沅,而是水又东历诸湖。方南注沅,亦曰渐水也。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沅水又东历龙阳县之汜洲,长二十里,吴丹阳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临死,敕其子曰:吾洲里有木奴千头,不责衣食。岁绢千疋。太史公曰:江陵千树橘,可当封君,此之谓矣。吴末衡柑成,岁绢千疋。今洲上犹有陈根馀蘖。盖其遗也。沅水又东径龙阳县北,城侧沅水。沅水又东合寿溪。内通大溪口,有木连理根各一岸,而凌空交合。其上承诸湖,下注沅水。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注〉沅水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
按《华阳国志·南中志》:不狼山出鄨水,入沅。
按《岳阳风土记》、《水经》云:澧水,上承孱陵县澹水。王仲宣曰:悠悠澹澧口,下会赤沙湖。东南注于沅水,谓之澧口。《离骚》曰:沅有芷兮,澧有兰。注云:洞庭谓之澧口,江㨿此,澧水会于沅。然后入湖也。今澧沅虽相通,然澧水注于洞庭,谓之澧口。沅水注于洞庭,谓之鼎江口。岂岁月之久,遂变迁至此耶。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沅水在常德府武陵县,汉临沅县,地至长沙入洞庭湖。又入龙阳县界,历凡洲。洲长二十里,即李衡种柑所。《地理志》、《水经》:出牂牁,且兰县。〈今遵义军播州地〉《山海经》: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巂西合洞庭中。《楚辞》沅有芷兮,澧有兰。济沅湘以南征。
按《方舆胜览》:湖北路常德府沅水,经武陵南二十步。辰州沅水,在沅陵县西南五里。
按《林水录》:沅水涧侧,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颓岩临水,悬萝钩渚,渔咏幽谷,浮响若钟沅水,又东径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
按《续文献通考》:辰州府沅水,在府城西南五里,源出四川播州,经沅州,入常德府界。
常德府沅水,在府城南,上自辰州界,流入桃源县,经此东,流至龙阳县北,入洞庭。
按《贵州通志》:镇远府镇阳江,在府前即潕溪,五溪之一。合府境诸水,而入于湖广沅江。
思州府平溪,在府城东三十里,流注沅江。
铜仁府大江,在府城西南,可通舟楫,至湖广辰溪县会于沅江。
按《湖广通志》:常德府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城县为沅水,其支从黄平州出,诸葛洞下镇远府始通舟。流平溪与思州水合。过沅州,经洪江与黎平水合。又过江口与溆水合。又流辰溪与锦水合。东至卢溪及辰州与酉水合。东下壶头经怡望,历临沅,则今常德府城是也。东注龙阳与沧浪水合。有澹水出汉寿,自鼎港复与沅合。始下注洞庭与澬澧合流云。
按《靖州志》:沅江,在会同县西北五十里,源出西南番界,与朗江合。流产九肋鳖。
按《辰州府志》:卢溪县沅江,即沅水。按《水经》:出播州,经沅州,会黔阳、麻、溆诸水,北流至邑前,合武水。始折而东注。
卢江又名卢水,在邑卢山下合沅水、武水。而东流。鸦溪在县西二百六十里,水自崇山发源,其流合武溪,经邑,东注与沅水合。
按《卢溪县志》:沅江在县城东,南接流辰溪,县河入县境七十里,至县东,会小河武溪水。东流十里入沅陵。境城西南小河,发源镇溪所李洞山苗冈西,南流合武溪水,流至县东,入沅江。
按《辰溪县志》:沅江在县前,接流黔阳县河沅渠雄溪诸水,自洞湾入县境,流二百六十里入泸溪县境。辰溪,发源罗子山,西流至县东南十里,入沅江。雄溪,在县西三十里,发源雄山,东流会锦江水,入沅江。
木洲,在县南十里,沅水中。
桑溪水,在县前,流入沅水。
洞水溪,出自大酉洞中,入麻阳,水会于沅。
市溪,在县南二十里,汇众溪水入沅。
按《溆浦县志》:溆水在县西三十里,即双龙江,水经大溆山下,名溆水,西流出江口入沅江。
龙湾溪,在县东南,发源于武冈州顿家山,西流入县境七十里,会龙潭水,经双龙江,过大溆山,西流至江口,入沅江。
按《沅陵县志》:沅江在县城西南三里,自渠阳、锦江、溆浦、泸溪诸水合流。经县东会鼎口,水入洞庭北江,自酉阳、平茶卯,同诸水合流至城西五里,南流入沅江。
辰河,即沅江,在县城,南接流泸溪,县河自龙团潭入县境,东流五十里至城西,会酉阳众水。绕城东,合辰水名辰河。东流一百八十里,入常德府桃源县境。麻溪,在县西南四十里,发源溆浦县穿云山,北流入沅江。
施黔水,在县城西一百十里,自施州黔阳江,发源与会溪水合流,东入沅水。
酉溪,在县城西北十里,一名酉水,溪口有小酉山,其源出酉阳,合北江水入沅江。
蓝溪,在县南七里,发源白雾,西流入沅江。
按《沅州志》:沅江,接流平溪卫河挂榜滩,入沅境,流二百五十里至城西名沅江。东流一百四十里入黔阳县境。
潕水,即沅水,一名潕溪,环州城西南五里,源出四川播州,经沅州至辰州,入洞庭湖。
杨溪水,在州城南六十里,发源三绕坡东,北流入沅江。
五郎溪水,在州城北二十里,发源明山。东流,南绕入沅江。
按《黔阳县志》:沅江在县城,西接流沅州,河自湾潭入县境,流一百里至城西,南会清渠二水,东流二百四十里入辰溪县境。
龙标山,在县治东沅靖,二水合流经于下。
黔水,北通沅水,南会于靖。
回龙塘,在县城东二里,溪流入沅。
县西南河,一接天柱县清水江,一接靖州渠河,水至托口,会流经县前,合沅水。
按《常德府志》:大江在府城南名沅水。
按《桃源县志》:壶头山在县城西二百里,与东海方壶相似,一名湖头山。《水经》云:沅水与夷水北流注沅夷山,东接湖头山。
吕真渡,在县东三十里,源出龙潭西,溪流入沅水。怡望溪,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流入大江,源出安化。按桑钦《水经》:沅水又东北过临沅县,南自此以下始为今桃源。武陵景郦道元注曰:临江县与沅南县,分水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崄四绝,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谓夷望也。又曰南有夷望水,南出重山,远注沅,今渔网溪乃夷望之讹也。
武陵溪,在县西三十里,源出武山,入沅水。
大敷溪,在县西北,流至高都村,入沅水。
黄石溪,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香山村下,合沅水。按《龙阳县志》:鼎口水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有神鼎出其间,宋改朗州为鼎州。即此。《水经》又云:水东历诸湖方,南注沅此渐水合沅处。
沧港源从沧山下,合沅水。
大围堤,在县治之北,周回约计三万五千八百馀丈一百二十里,上接沅辰诸溪洞水,下滨洞庭大湖以防水潦。
按《沅江县志》:沅水自富池傍湖分派,逆行新窖至倒水港,故名沅水。
按《武陵县志》:大江在县治南,名沅水。
浮山,在阳山西北三十里,为本郡少祖山,分一支下结阳山,为府枕落,一支结府城滨沅水。
平山,《水经注》曰:沅水东径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今河,洑山是也。
高吾山在武山侧,一名西山,蟠踞森耸,周环百馀里。发迹甚远,诸山四面攒拱其下,即武陵溪合于沅水。按《长沙府志》:益阳县澬江,在县西,南源二:一出溆浦,一出新宁,至武冈合流。东下径宝庆府境五百里,至益阳,过沅江入洞庭。
按《宝庆府志》:城步县巫山江,源发巫山,流出多派,东径威溪入资水,西经南江入绥宁,洪江会辰沅合流。归于洞庭。
按《华容县志》:沅水会赤沙湖,水注于洞庭。《风土记》云:澧水注于洞庭,谓之澧口。沅水注于洞庭,谓之鼎江口。又自鼎江口至游桥入黄洋港,曲折而达褚塘诸湖。
按《临湘县志》:三湘浦在县南四十五里城陵矶下,水经城陵山,有侯景港,梁天监中僧宝,志为《符书》云:起自汝蔡,迄于三湘后。侯景起于汝水之南,而败于三湘之浦。一名景侯浦,以其与潇水合曰潇湘;与蒸水合曰蒸湘;与沅水合曰沅湘。三湘之得名以此。按《岳州府志》:巴陵县洞庭湖,在郡城西南。《禹贡》:九江孔殷,谓:沅、渐、元、辰、叙、酉、澧、资、湘九水会合于此,故名。九江中,沅、澧、湘最大。
沅水部艺文一
浮沅赋 明张时彻
释辀兮乘舲,肃徒兮戒旅。鼓榜兮击汰,横桡兮树羽。鲸鲵吼兮风飕飗,鼋鼍鸣兮水摇曳。天冥冥兮白日昏,雪飘飘兮云之际层。崖豁以谽谺削壁矗而赑屃。洪流兮汤汤,白石兮齿齿。高树折兮鸟乱啼,空谷震兮沱岸徙。俄转濑兮若奔忽,赴曲兮弥驶骤。若惊飙赴若电炽柁不及回笮不及系明涛触石应声辄碎舟子愕兮色丧,仆夫慄兮神悸。于是,祈宓妃祷元帝,禳天吴诅屏翳。裂衣袽施斧剞,涂孔罅椓龃龉。旋既吻兮复离,乍将固兮忽弛。睇羲和之寝曜惧,阳侯之繁祟,命舠舟以改载。溯明月而东逝,虽祸福之有定。孰行险而不踬。
沅水部艺文二〈诗〉
沅江渔者 唐李群玉
倚棹汀洲沙日晚,江鲜野菜桃花饭。长歌一曲烟霭深,归去渔郎绿波远。
沅江上晚晴 宋王庭圭
急雨捎溪面,轻桡转渡头。寒鸦栖古木,晚日射危楼。山带黔巫远,水还荆汉流。晴天思无限,细细数沙鸥。
夜坐听沅江水声 前人
雨过风林生夜清,坐邀明月正关情。渔童酒醒莫吹笛,要听一江秋浪声。沅水驿二首 明何景明
小驿孤城外,阴森草树幽。晚凉凭水榭,秋雨坐江楼。绝域鸿难到,空山客独愁。夜深归渡少,渔火照汀洲。其二
去国日以远,登楼思故乡。雨来江气白,日出市烟黄。岛屿秋逾净,轩窗晚更凉。凭高凝伫久,槐影下微阳。
沅江晚泊 王守仁
去时烟雨沅江暮,此日沅江暮雨归。水漫远沙村市改,泊依旧店主人非。草深廨宇无官住,花落僧房自鸟啼。处处春光萧索甚,正思荆棘掩岩扉。沅水部选句
唐王昌龄《龙标野宴》诗:沅溪夏晚足凉风。送吴十九往沅陵诗: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刘长卿送刘萱之道州,谒崔大夫诗:沅水悠悠湘水春,临岐南望一沾巾。
戴叔伦过玉沙三闾庙诗: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湘南即事诗: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唐李群玉送客诗:沅水罗文海燕回。
明吴希舜登南岳诗:沅湘秋水深,此意竟何有。
沅水部纪事
《战国策》:楚威王遣庄蹻溯沅水,至且兰植牂牁系船,既灭夜郎,因改名牂牁。《后汉书·西南夷传》: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
《常德府志》:司马迁,龙门人,为汉太史令,足迹遍天下,过衡岳,浮沅湘。
《后汉书·梁竦传》:竦,弱冠能教授。后坐兄松事,与弟恭俱徙九真。既徂南土,历江、湖,济沅、湘,感悼子胥、屈原以非辜沈身,乃作悼骚赋,系元石而沈之。
《南蛮传》: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㨿其险隘,大寇郡县。遣武威将军刘尚发南郡、长沙、武陵兵万馀人,乘船,溯沅水,入武溪,击之。
《晋书·杜预传》: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以功进爵当阳县侯。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之所恃也。预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馀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广西通志》:冯俊,字士彦,宜兴人,明天顺庚辰进士。成化中,除湖广辰沅兵备,凿沅溪以通运道,作浮桥以通往来。迁广东布政。
《辰州府志》:隆庆五年,大水淫雨浃旬,沅潕两江暴涨,官司文卷,民舍神祠尽没,百姓皆移山上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