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四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卷目录

 洧水部汇考
  考
 洧水部艺文〈诗〉
  洧水          明孙原贞
 洧水部纪事
 洧水部杂录
 潩水部汇考
  考
 潩水部纪事
 滏水部汇考
  考
 滏水部艺文
  滏水立惠民闸记      明崔铣
  滏水开渠记        陈继儒
 滏水部纪事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卷

洧水部汇考

郑风之洧水

洧水,源出今河南开封府密县东南马岭山中之金花泉,东北流受绥水,又东受滴沥泉水,又东南受承云二水,又东受马关水,又东至新郑县,与溱水合流,为双泊河,又东至西华县,入于黄河。


《诗经·郑风·溱洧章》:溱与洧方涣涣兮《朱注》涣涣,春水盛貌,盖冰解而水散之时也。《大全》《诗考》曰:三月桃花水下之时。
溱与洧浏其清矣。《朱注》浏深貌。
《山海经·北山经》:绣山,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鳠黾。柘山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战国策》:韩东有宛穰洧水。〈注〉穰属南阳洧水,出颍川阳城。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城。〈注〉阳城山,洧水所出。东南至长平入颍。
上郡高奴〈注〉有洧水可㸐。按《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菀陵有棐林。〈注〉《北征记》曰:县东南有大隧涧,郑庄公所阙。又大城东临濮水,水东,溱水注于洧。城西临洧水。
颍川郡新汲〈注〉杜预曰:县东北有匡城。成公十七年伐齐至曲洧。杜预曰:县治曲洧城临洧水。
《水经》: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注〉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清水东南流径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又东径马领坞北,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洧水东流,绥水会焉。水出方山绥溪,即《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也。东南流径汉弘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内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旧引绥水南入茔城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蝫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物谢时沦凋毁殆尽矣。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况复此乎。王孙士安斯为达矣。绥水又东南流径上郭亭南,东南注洧,洧水又东,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于洧。洧水又东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馀,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沥滴称。南流入洧水也。
又东南过其县南。〈注〉洧水又东流南与承云二水合。俱出承云山。二源双导,东南流注于洧。世谓之东西承云水。洧水又东,微水注之。水出微山,东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径密县故城南,春秋谓之新城,《左传》僖公六年,会诸侯,伐郑围新密,以郑不时城也。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温仁宽雅,恭而有礼。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遂挽车而去。后马主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郎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洧水又左会璅泉水,水出王亭西,北流注于洧水。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水出王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注于洧,洧水又东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冈西,南流又屈而东南流径零鸟坞西侧坞,东南流坞侧有水悬流赴壑,一匹有馀,直注涧下,沦积成渊。嬉游者瞩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为零鸟水。东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与虎牍山水合,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洧。洧水又东南,赤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径皇台冈下,又历冈东,东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南流,溱水注之。洧水又东南径郐城南,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妺,谓之女渍。〈今据世本云: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生子六人,《大戴礼·帝系篇》作女隤,宋本《水经注》作女溃〉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谓之郐。郐人者,郑是也。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史伯曰:虢郐公之民,迁之可也。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刘稹云:郐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邻于虢。郐荣之南左济右洛,居阳郑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曰:郐在密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东径阴坂北,水有梁焉,俗谓是济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晋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是也。杜预曰:阴坂,洧津也。服虔曰:参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又晋居觜参之分,实沈之土郑处,辰火之野,阏伯之地,军师所次,故济得其名也。
又东过郑县南,鄫水从西北来注之。〈鄫宋本作溱即郑诗溱字 注〉洧水又东径新郑故城中。《左传》:襄公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同惠。〈一无惠字〉王子多,父伐鄫,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城内有贵祠。〈一作遗祠〉名曰章乘是也。洧水又东为洧渊水。《春秋传》曰: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则此潭也。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径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旧外蛇与内蛇斗,内蛇死。六年大夫傅瑕杀郑子入厉公,自是徵也。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庄姜恶公寤生,与段京居。段不弟,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于城颍,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故城〈疑作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泄泄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常矣。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所谓溱水,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径华城西。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华郑语作莘〉韦昭曰:华国名矣。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五万。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灵异志》:嵇中散尝西南去洛数十里,有亭,名华阳,投宿,一更中,操琴,闻空中称善,中散呼与相见,乃出见形,以手持其头,共论音声,因授以《广陵散》黄水东南流又与上水合,水出两塘中。一源两分泉流派别,东为七虎涧水,西流即是水也。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黄即春秋之所谓黄崖也。故杜预云:宛陵县西,有黄水者也。又东南流,水侧有二台也,谓之积粟台。台东即二水之会也。捕章山水注之,水出东捕章山。西流注于黄水。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之东北与黄沟合。水出捕章山,东南流至郑城东北入黄水。黄水又东南径龙渊泉东南七里,沟水注之。水出隙候亭东南平地东注,又屈而南流,径升城东,又其南历烛城,西即郑大夫烛之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注〉洧水东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灭〈宋本作减〉则津渠辍流。其渎中泉南注,东转为渊。渌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鳞潜也。又东径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春秋》: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是也。后社树暴长,故曰长社。魏颍川郡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版筑既兴于上,下得一树根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茂者也。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长社北界有禀水,但是水导于隍堑之中,非北界之所谓。又按京社地名,并云长社县北有长葛乡,斯乃县徙于南矣。然则是水即禀水也。其水又东南径棘城北。《左传》所谓楚子伐郑救齐,次于棘泽者也。禀水又东左注洧水。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也。其枝水东南流注沙,一水东径许昌县,故许男国也,姜姓四岳之后矣。《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汉章帝建初四年,更封马光为侯国。《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造,准价八百馀万。洧水又东入汶仓城内,俗以是水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盖洧水之邸阁耳。洧水又东径隐陵县故城南,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于此。汉高帝十二年,封都尉诸濞为侯国。〈孙云:按《史记·年表》:朱濞封鄢陵王莽更名左亭,洧水又东,隐陵陂水注之。水出隐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注〉洧水自隐陵东径桐丘南,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非也。洧水又屈而南流,其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盖藉桐丘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详也。洧水又东南径桐丘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丘,即此城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颍川,许昌城东北。京相璠曰:今图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因洧水之北防也。西面桐丘,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丘之称,即城之名矣。洧水又东径新汲县故城北,汉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以河内有汲县,故加新也。汉章帝建初四年,封执金吾马光为侯国。城在洧水南堤上。又东,洧水右迤为濩陂。洧水又径匡城,南扶沟之匡亭也。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也。谓之大穴口也。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注〉洧水自穴口东南径洧阳城,西南径茅城,东北又南,左合庾沟沟水,上承洧水于大穴口。东北枝分,东径洧阳故城,南俗谓之复阳城,非也。盖洧复字类音,读变。汉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为侯国。其水又东南为鸭子陂,陂广一十五里馀,陂南入甲庾沟,西注洧。东北泻沙洧,水又南径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西去洧十五里。洧水又右合濩陂水,上承洧水新汲县南。径新汲故城东,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北即长舍城,陂水东翼,洧堤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筑堤道迄于此冈,世尚谓之茅冈,即经所谓茅邑地也。陂水北出,东入洧津,西纳北异流。
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注〉洧水又东南径辰亭东,俗谓之田城者,非也。盖田辰之声相近,城亭之音韵相联故也。《经书》:鲁宣公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也。京相璠曰:颍川长平有故辰亭。杜预曰:长平县东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或杜氏之谬传,书之误耳。长平东南淋陂北畔有一阜,东西减里,南北五十许步。俗谓之新亭台。又疑是杜氏所谓辰亭而未之详也。洧水又南径长平县故城西,王莽之长正也。洧水又南分为二水,枝水东出,谓之五梁沟。径习阳城北又东径赭丘南丘,上有故城。《郡国志》曰:长平故属汝南县,有赭丘城。即此城也。又东径长平城南,东注涝陂。洧水南出,谓之鸡笼水。故水会有笼口之名矣。河水又东径习阳城西,西南折入颍。《地理志》曰:洧水东南至长平县,入于颍者也。
《宋史·河渠志》:洧水,自许田注鄢陵,东南历扶沟合于蔡。
《地理通释·七国形势考》:洧水,《通典》云:河南密县有洧水,郑州新郑,有溱、洧二水。
《金史·地理志》:开封府鄢陵〈注〉有洧水。
扶沟〈注〉有洧水。
许州长葛〈注〉有小陉洧水。
钧州新郑,〈注〉宋隶郑州有溱洧潩三水。
陈州宛丘,〈注〉有蔡河、颍水、洧水。
郑州密〈注〉有大騩山、溱水、洧水。
《河南通志》:洧水其源出于密县,东至新郑县,与溱水合。
玉寨河,在密县东北五十里,其水南流四十里,入于洧河。
溱水流至新郑县,与洧水合。
《开封府志》:密县东南有超化山,一名马岭山,与承云相接,上有超化寺,洧水出焉。
洧水,源出超化寺东之金花泉,纵广二亩,泉源涌出,山阯东北流,受绥水。又东受滴沥泉水,又东南受承云二水,又东受马关水,又东至新郑县与溱水并流。东至长葛合流,是为双泊河。至西华县入黄河。黄水在新郑县北十里,东入于洧。
绥水,出密县大方山绥溪,流径汉弘农张伯雅墓,复东南径上郭亭,即今之上郭图,东南注洧。
马关水,在密县东南五十里,其源出七敏山,渐入于洧。

洧水部艺文〈诗〉

洧水          明孙原贞


二水并东注,映带城南北。往来行路人,病涉今犹昔。缅怀乘舆济,存心惠为德。古道谁复然,川流日不息。

洧水部纪事

《竹书纪年》:周平王六年,郑迁于溱洧。
《左传》:襄公元年,晋帅诸侯之师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干洧上。
昭公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禜焉。子产弗许。
《吕氏春秋》: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后汉书·献帝本纪》:建安十七年秋七月,洧水溢。《周书·文帝本纪》:魏大统十五年春,太祖遣大将军赵贵帅军至穰,兼督东南诸州兵,以援思政,高岳起堰,引洧水以灌城。
《河南通志》:张梦鲤,山东莱阳人。隆庆初,知开封府。开田凿渠,通溱、洧水,利至今赖之。

洧水部杂录

《五经通义》:郑国有溱、洧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

潩水部汇考

《水经》之潩水
潩水,源出今河南开封府密县具茨山,始出为鲁固河,又名清流河。东南流径长葛县西,又东至临颍县,与颍水合流,东入于淮。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密〈注〉故国有大騩山,潩水所出,南至临颍入颍。
《水经》: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注〉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溪水〈疑作潩水〉出其阿而流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东径陉山北。《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杜元凯言不忘本际,庙旧有一枯柏树,其尘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列秀青青,望之奇可嘉矣。潩水又东南径长社林城西北,〈当作长社故城〉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刘澄之著《永初记》云:水经濮水,源出大騩山。东北流注泗。卫灵闻音于水上,殊为乖矣。余按《水经》为潩水,不为濮也。是水首受潩水,川渠双引,俱东注,有洧与之。过沙枝流脉乱,乃得通称。是以春秋昭公九年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京相璠曰:以夷之濮西,田益也。杜预亦言以夷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服虔曰濮水名也。且字类音同,津澜邈别,不得为北濮上源,师氏传音于其上矣。潩水又南径钟亭西,又南径皇台,又东南径关亭西,又东南径宛亭西。郑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潩水又南分二水,一水南出径胡城东,故颍阴县之狐人亭也。其水南结为陂,谓之胡城陂。潩水自校渠东径曲强东,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冈北。皇陂即古长社县之浊泽也。《史记》:魏惠王元年,韩懿侯与赵成侯合军,伐魏战于浊泽是也。其陂水北对鸡鸣城,即是社县之浊城也。陂水又南流,〈旧本作陂水东南流吴本改作又南流〉径胡泉城北,故颍阴县之狐宗乡也。又东合狐城陂水,水上承陂水而东南流注于黄水,谓之合作口。而东径曲强城北,东流入潩水,时人谓之敕水,非也。敕潩音相类,故字从声变耳。潩水又东径武亭间,两城相对,疑是古之岑门。史迁所谓走犀首于岑门者也。徐广曰:颍阴有岑亭。未知是否。潩水又南径射犬城东,即郑公孙射犬城也。盖俗谬耳。潩水又南径颍阴县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陈群为侯国。其水城西又东径许昌城南,又东南与宣梁陂〈孙云旧作宣帝陂误〉水合陂,上承狼陂于颍阴城西南。陂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春秋左传》曰:楚子伐郑师于狼是也。其水东南入许昌县,径臣陵〈一作巨陵下同〉城北,郑地也。《春秋左氏传》:庄公十四年,郑厉公获傅瑕于大陵。京相璠曰:颍州临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故臣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宣梁陂也。陂水又东南入潩水,潩水又西南流径陶城西,又东南径陶陂东。
《宋史·河渠志》:潩水出郑之大隗山,注临颍,历鄢陵扶沟合于蔡。
《金史·地理志》:开封府鄢陵〈注〉有潩水。
许州长社〈注〉有潩水。
钧州新郑〈注〉宋隶郑州有溱洧潩三水。
《河南通志》:开封府潩水源出大隗山,名鲁固河,一名清流河,东南径长葛县西,又东至临颍县,入于颍水。
《开封府志》:颍河源出登封颍谷中,东流经禹州,又名褚河。东过临颍,受潩水东入于淮。
艾城河,在临颍东北三十里石梁河之北。魏邓艾屯田,引潩水为河,最宜稻。
小洪河,在长葛县,源出紫荆山,明流十里,伏流十里。经陈太丘祠东注至洪庇寨,入潩水。

潩水部纪事

《宋史·太祖本纪》:乾德二年二月癸丑,导潩水入京。《河渠志》:乾德三年二月令陈承昭率丁夫数千凿渠,自长社引潩水至京师,合闵水。潩水本出密县大隗山,历许田。会春夏霖雨则泛溢,民田至是渠成,无水患,闵河益通漕焉。
太宗淳化二年以汜水汎溢,浸许州民田,诏自长葛县开小河导潩水,分流二十里,合于惠民河。
《徽宗本纪》:大观元年十二月己亥开潩河。
《河渠志》:大观元年十二月开潩河入蔡河,从京畿都转运使吴择仁之请也。
《河南通志》:赵志,南宫人。至元中除长葛县尹,邑地卑湿,志相其宜,使为水田,旱则决潩水灌之,民获其利。

滏水部汇考

《山海经》之滏水
滏水之源有二,俱出今河南彰德府磁州境内。一出鼓山,合众流至滏水亭下;一出神麇山黑龙洞,东流过州城南关石桥下,又东北径直隶广平府邯郸县境,又东过广平府城南,又东过曲周县,与漳水合流,东至山东济南府馆陶县界,又与御河合流,东北入于海。


《山海经·北山经》:神囷之山,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注〉滏水今出临水县西釜口山,经邺西北至列人县入于漳。
《后汉书·郡国志》:魏郡邺有故大河,有滏水。〈注〉《魏都赋》曰:北临漳滏则冬夏异沼。《注》云:水经邺西北,滏水热,故名曰滏。
《地理通释·七国形势考》:滏水,《通典》云:相州滏阳县有滏水。〈今属磁州〉《郡国志》云:邺有滏水。《文选注》云:滏水热,若出于釜,因名焉。《郡国志》:滏水出磁州滏阳县西北四十二里,鼓山亦名釜山,泉源奋涌若釜水汤汤,故以滏名之。八陉第四曰:滏口陉山岭高深,实为险阨。《淮南子·坠形训》云:景山在邯郸西南,滏水所出。按《金史·地理志》:磁州滏阳〈注〉有滏水。
《续文献通考》:河南彰德府滏水,源出磁州西北神麇山,涌沸如汤出釜,东流至临漳县界,入漳河。按《明一统志》:广平府滏水,在府城南五里,上从邯郸县界流入古塌河,经永年县境,达曲周县界,东北流去。
《河南通志》:彰德府滏阳河,其源有二:一出磁州鼓山,合众泉流,至滏水亭下;一出神麇山黑龙洞,东流,合漳水,入卫河。其水涌沸,如汤之在釜也。虽隆冬不冰,故名。
五爪渠,在磁州西十里,引滏水入焉。溉田千顷。按《彰德府志》:滏水,在临漳县西十五里。成化间,为漳水所绝。
滏阳河,即龙洞鼓山二泉,汇而东行,经留旺村、九龙口路村、槐树村,凡二十八里,至西闸,又东行,经尹家桥固城,凡十二里,达于磁州之南关,跨石桥于上,为八省通津。又绕城东北行,经开河高叟镇琉璃村,凡二十五里。至东闸又北行五里入邯郸界,旧时滏水至开河,合漳水东下,地势卑洼,支渠不浚。明成化十一年河堤冲决,大为民患,州判张珵疏分其流,导滏水北行,自邯郸东过广平,通直沽河。十八年,知州张梦辅益为开广,以通舟楫。
贺兰河,在磁州西北三十里,其水从贺兰山出,东南入滏河。
八字涧在磁州西北七十里,支分派引,流为八字。东南入滏河。
《畿辅通志》:滏水源发河南磁州境,东北流过广平府境,至真定府冀州。是为清水河。又东北至青县,合御河入于海。
《广平府志》:滏水发源磁州神麇山,达府境历邯郸,永年至曲周合于漳。由青县通漕入海,安流地中,有三利:化斥卤为沃壤,利于农;运舟楫,通贸易,利于商;浚地脉,发科第,利于士。且以卫城隍,无冲溢,徙啮患。金正隆中,盗起洺州,防禦使伯德特离补,引水注城壕以为固,盗弗能近,州赖以安。元中统三年八月,王允中请开洺州滏河,以溉民田,从之。至元元年,以洺州引漳滏水灌田,致御河浅涩,盐运不通,塞分渠以复水势。五年十月,洺州路言,洺州城中井泉咸苦,民食用多作疾疫,死者甚众。请疏涤旧渠,置坝闸,引滏水分灌洺州城壕,以济民用。至正中,郭守敬言,磁州东北,漳、滏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径鸡泽,可灌田三千馀顷。明成化中,水啮磁州堤,屡筑不就。判官张瑾下令勿筑,顺其性而河道成。〈即今渠也〉滏河距府西南五里许,折而东南,岸高园畦,绣错引以桔槔,北岸洿下可置闸灌田,民难于虑,始遂咸卤不毛。嘉靖中,知府高汝行始建惠民闸,〈在阎村〉嗣是濒河而闸者,凡八。曰广仁,在贾葛村,知府张和中建。曰普惠,在马道固,知县朱泰建。曰便民,在大慈村,知府蒋以忠建。曰济民,在王家庄,知府柳希玭建。曰润民,在西阎村,蒋以忠建。曰广济,亦在西阎村,知县郝炯建。曰益民,在新庄,新建。曰阜民,在田家堡,知府瞿晟建,知县马翰如重修。
滏河泻于鸡泽,汇于洺濒河。环城之口有四:曰莲花口,在府城南。曰铁锅口,在府城东南。曰凤凰口,在府城东北。用以泄水。曰娘娘口,在借马庄。
府城外周围,俱有护城堤,以防滏水之害。其西南堤,传为窦建德所筑。其东北堤,为李腾霄所建。其西南又有贾葛堤,在贾葛口,延袤皆三十里许,如复岭然。而滏水乃不害城矣。明末兵兴,知县宋祖乙俎如兰,踵金制,引水护城,郡人吏部员外申佳引。复疏请挑外河以守关焉。
邯郸县临滏水建横闸三:曰逻城头闸,在县东南五里。曰柳林闸,在县东三里。曰苏里闸,在县东北二十里。
曲周县当滏水末流,偪近城东一里许,遂与漳合,合则泾以渭浊矣。明嘉靖中知县王友贤建闸二:一在济川桥北,一在七坌路东南。
《真定府志》:清水河,在冀州西二十五里,即滏水。源发河南磁州境,东北流过州境,至青县合御河入于海。
《山东通志》:济南府卫河,即汉之屯氏河。隋大业中,疏为永济渠,亦名御河。其源自河南卫辉府辉县,合滏、洹、淇三水,东流至馆陶县界,与漳河合,东入于海。

滏水部艺文

滏水立惠民闸记      明崔铣


嘉靖戊子冬,太原高侯守广平。是时北域旱且蝗再岁矣。明年己丑春大饥,高侯再雩,夏又雩,不雨。乃召父老谋曰:今郡南滏水东流,越直沽入于海。郡北故有堤以防溢灾。夫水决则害,引则利。聚则溢,疏则平。是在长吏,今若闸阎村之堤,可溉沟胡贾至陈义之污,可达壑城东南之濠,可潴则变灾为利,何如。父老咸叩头曰:幸甚。其僚同知张越通判张廷用张玠推官翟镜承其志。趣五月庚午,遂下令先沟事,民大聚。五月成阎堤,下荒田二千亩。高侯又令曰:此得水皆为腴田。予役若一日,予一亩。民家有三百愿赴工,一月闸成。时启递达以灌,遂育千亩,为丘九十亩,为井。井设一长,号以字表,界以图识,遂业役者。是秋广平熙熙,见熟岁焉。巡抚桐溪钱公巡按段公,可其请。广民孚其施,大夫士旅者伟其为,夫天生五材以裕民用水之利,为元禹谟曰六府洪范,曰五行府言其钟,行言其功,府则修之沟渠,行则作之臭味。论者昧于人而荒诸天,牵附迂诞,胡诘其谬。暴君庸吏,弃而不志。是故知敛财而无地,欲养民而无资,强施化而无本,邪民生,异端倡,游谈售贪,德安于戏。高子之政,大矣哉。闸成之嗣夏,我同年申子廷言遣其仲子翼问记后渠,高子名汝行,字修古,正德辛巳进士,彷古法画井授佣,计工授亩,于是乃有粳稻之利。

滏水开渠记        陈继儒

夫开渠,古法也。农天下之本,农重则水田重,水田重则泉流灌浸以育五谷,而渠更重。古有堰渠使,有都水备使者,则其官也。置、置碣、置斗门则其规制也。史渠、白渠、郑国渠、浚仪渠之类,则治水者之成迹也。王介甫好兴水利,自熙宁三年至九月穿渠凡一万七百有馀,诸路凿空应之多,诡而少实。吾朝重河不重渠,行河使者岁糜水衡钱无算而渠则委之郡邑,长曰有司者治之耳。有司秦越视民,强半掩耳掉臂去。即遣掾相视畜泄启闭兴复之宜,曾有几人哉。独曲周邑大夫赵公则异是,曲周者,滏河绕城而曲周之,故邑以得名。其水去邑十二里,自西而东渐近关之东隅,稍北置闸导滏灌隍,俄有漳水阑入之漳,性剽疾而多浊石,水常五斗泥,非特淤闸,行且城患。故宁涸隍,无敢通滏水者,垂二十年,滏水不通则盐井苦涩之味,无以解绠而食之,往往得病。赵大夫流览,忾叹:此水泉上腴而湮为恶田污池可乎。乃乘筑堤之役,缘堤为沟,建二闸于漳所不到之处,一截河,一倚堤。而滏水从此满隍矣。有青乌家过而相之曰:此城外河内渠水,望巽入文运其昌乎。利一:清流匝城,鱼鸟下上,蒹葭采采,荷叶田田。利二:有土可耕可稻,有畦可灌可蔬。利三:浚盐井,饮甘泉,如去壅而疾苏,如出否而鼎洁。利四:上不关领诏书,下不科配丁夫,钱谷劝诱子来,畚锸云集。利五:此数利者,皆大夫闵闵皇皇,朝不朝,夕不夕,经营擘画以底于成,厥绩伟矣。大夫父中丞,叔太宰,禀承家法,不察察为明而有大臣风骨,在邑五年,修学成城,新坛壝,刱社学。兼置田以助其岁饩而开渠特其善政之一耳。陈子曰:嘻。无轻视此渠也,吾读书喜搜僻事,汉颉羹侯尝置一门三堰于舒城,河渠书不载,刘贡父为庐州从事,见此始表而出之。魏筑千金碣五龙渠,立一石人若腹若东西胁,皆有记。其略曰后当兴工,宜就西迹。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古人不忍轻毁故渠,并不敢掩作者之姓名,盖如此。今曲周渠成,虽赵大夫不伐功,不市名而蓄泄启闭兴复之故,不可不以尽告后之人,后之人约束而拥护之,以无忘大夫之艰难,虽世世名赵公渠可也。故诺铨部刘公笺纂其始末,而属陈子为之记,镵于代言之,石大夫姓赵,名引昌,号芝庭。万历丙辰进士,山东掖县人。

滏水部纪事

《战国策》:无忌谓魏王曰: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之水,而以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是受智伯之祸也。
《唐书·肃宗本纪》:乾元二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滏水。
《宋史·五行志》:太宗端拱元年七月,漳滏二水涨。《河南通志》:神宗元丰二年,漳、滏二河溢。
《宋史·五行志》:元丰七年夏秋,漳、滏河水,泛溢临漳县斛律口,决坏官私庐舍,伤田稼,损居民。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三年八月,广济河渠司王允中请开邢洺等处,漳滏澧河达泉以溉民田,从之。至元元年夏四月戊申,以彰德洺磁路引漳滏洹水灌田,致御河浅涩,盐运不通。塞分渠,以复水势。《河渠志》:滏河者,引滏水以通洺州城濠者也。至元五年十月,洺磁路言洺州城中井泉咸苦,居民食用,多作疾,且死者众。请疏涤旧渠,置坝闸引滏水分灌洺州城濠,以济民用。计会河渠东西长九百步,阔六尺,深三尺,二尺为工役,工四百七十五。民自备用器,岁二次放闸,且不妨漕事,中书省准其言。
《彰德府志》:罗绮字尚絅,宣德庚戌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还乡于滏水上作绿野亭,以自娱。号煮诗道人。《广平府志》:穆宗隆庆三十七年,大水,滏河堤溃。宋祖乙,东平州进士。崇祯中,令永年。时值大荒,群盗蜂起。擒获,立毙之。人乃不敢为盗。引滏水守城,敌不能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