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三十六卷目录

 姑射山部汇考
  图
  考
 姑射山部艺文一
  姑射山游记        明乔宇
 姑射山部艺文二〈诗〉
  游姑射山神居洞      元王恽
  北洞            前人
  九日姑射山登高      明李咨
  藐姑射山水亭       王崇古
  游藐姑射山         吕阳
  春夜宿莲花洞        前人
  游藐姑射山        裴邦奇
  宿莲花洞          前人
  姑射龙子祠同甬东赋     前人
  姑射山独酌忆士登     何出光
  游姑射山         黄克缵
  登藐姑射山怀神人     邢云路
  宿姑射洞          前人
  仙人迹〈有序〉       前人
  龙子祠清音亭        前人
  姑射晴岚          梁纲
 姑射山部纪事
 姑射山部杂录
 姑射山部外编
 壶口山部汇考
  图
  考
 壶口山部艺文一
  壶口赋         明黄光炜
 壶口山部艺文二〈诗〉
  观壶口         明张应春
  壶口秋风          前人
  前题           陈维藩

山川典第三十六卷

姑射山部汇考

《山海经》之列姑射; 《庄子》之藐姑射。
姑射山,在今山西平阳府西三十五里,与三磴山、平山、石孔山相连。绛州、襄陵、太平、汾西、稷山诸县,皆在山之东。即《山海经》所谓列姑射,《庄子》所称藐姑射之山也。山有姑射、莲花二洞,姑射洞又名神居洞,相传其中时有奇人居之。
姑射山图姑射山图

考考

《山海经·海内北经》:列姑射在海河洲中。〈注〉山名也。山有神人,河洲在海中河水所经者,《庄子》所谓藐姑射之山也。〈按此云在海中,似与本部姑射山无涉。但郭注引《庄子》为證,志皆从之,故采入备考〉。按《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礡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隋书·地理志》:临汾郡,临汾〈注〉有姑射山。
《唐书·地理志》:晋州平阳郡,临汾。〈注〉有姑射山。按《元和郡国志》:平山一名壶口山,今名姑射山,在晋州临汾县西八里。
《路史后纪》:帝尧礼圣姑射,拜师沮洳。〈注〉姑射山在临汾广固北,平阳界,曰平山。是为壶口山。《冀州图经》云:西入文成郡以山为界,有故尧城,及尧祠。《述征记》:尧巡狩登此山。
《金史·地理志》:河东南路,平阳府,临汾,〈注〉有姑射山。又赵城〈注〉有姑射山。
《明一统志·山西山川》:姑射山在平阳府城西五十里,山有姑射、莲花二洞,即《庄子》所谓有神人居者。山之间有分水岭。
《山西通志·山川》:姑射山在平阳府城西三十五里,山有姑射、莲花二洞,即《庄子》所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者是也。神居洞即姑射洞,政和八年敕立,元王恽有游姑射洞诗。
石孔山,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姑射山前,九孔相通,深不可测。
平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即姑射山之支也。平水出焉。《山海经》云: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姑射山又在襄陵县西十二里。
又在太平县西十五里。
又在汾西县西六十里,一名青山,乃姑射之连阜。山产铁,上有姑射真人祠。
又在绛州西北四十里。
《平阳府志·山川》:姑射山在绛州西北四十里,《南华经》云:尧见四子藐姑射之山,即此。
又在稷山县北二十里,上有姑射洞,其山石壁巉岩,峰峦耸秀,雨霁岚光足称奇胜。
《临汾县志·山川》:姑射山在城西三十五里,前九孔相通,一名石孔山。
《太平县志·山川》:姑射山在县西十五里,自北而南列如翠屏然。
《襄陵县志·山川》:姑射山在县西十二里,三磴山之北,以姑射仙人故名。
平山,姑射分支。其山下出泉,派分十二,官河灌临、襄二县民田。建祠崇祀,敕封为平水泉之神,即今之龙祠。
《汾西县志·山川》:姑射山在县西六十里,奇峰耸汉,四望诸岳,如培嵝。旧有藐姑仙人祠,新建真武殿。按《绛州志·山川》:姑射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南华经》云:尧治天下之民,平四海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即此。
《河津县志·山川》:姑射山在县东北,接稷山、绛州境三十五里。按《稷山县志》《府志》同。

姑射山部艺文一

《姑射山游记》明·乔宇

孟夏十八日,早发尧庙,朱、来二君曰:姑射之山,庄周所谓有神人居之者,其下有龙祠,亦胜可往观焉。按《志》云:三磴山在襄陵县西南一十五里。其山九十馀里,其形三磴,其北有龙斗峪,内有龙澍神祠。姑射自西北蜿蜒而来,平其支石,孔其阳三,磴其钩带,故曰姑射耳。飞驾至祠下,祠面东巍宫,谧奥涂丹饰垩,其像冕旒而处者,曰:龙王。有泉自山下东流,经祠南,跨建水亭。其规制垲爽宏丽,水气林光,明风艳日,皆纳而有。二君觞予于亭上,临风赋诗,复移席山半,即发源所,泉抱山麓而出,纷纷的的,如星拱然。予命仆夫,穴盖一石,聚石而计,有百十馀穴,流珠喷玉,皓然清莹。并归有渠溉襄阳西北之田四十馀里,而东入于汾河。予与二君,依山盘踞而坐,东望遥川广原,陀陀遂遂,林树如纂绣缀锦,贞脆相杂。徘徊谈笑,薄暮以归,宿于襄陵之察院。泉流潺潺声于榻下,且木竹之胜,宛如江南。煎茗赋诗,一夜几不能寝。

姑射山部艺文二〈诗〉

《游姑射山神居洞》元·王恽

幽岩洞如瞰阴壑,洞口飞甍架虚阁。真仙乘龙竟何在,香火千年事如昨。蒙庄一言疑万世,槁死荒山凡几辈。何殊山石老且顽,我欲砭订其能还。呼儿笑折山花看,淡白长红总自然。

《北洞》前人

南山截然如案齐,东山两崖如抱围。洞中仙人去不返,老柏满岩空翠微。我来天气三月初,山鸟山花皆友于。野情本与樵渔熟,莫遣游人避使车。

《九日姑射山登高》明·李咨

三年山右逢重九,每度佳辰兴未休。绿醑似怜游宦客,黄花犹恋少年头。风流自许追元亮,知遇谁能继马周。登眺有怀归路晚,满林红叶不胜秋。
《藐姑射山水亭》王祟古
太古名传姑射山,琼宫仙宇隔尘寰。澄潭漭沆蛟龙窟,秀岭逶迤虎豹关。树色晴连山色好,鸟声幽并水声闲。坐来苍翠清人骨,思向山灵一扣元。

《游藐姑射山》吕阳

昔闻鹿女洞,今上神人台。万派朝宗至,千峰合抱来。林深山鸟聚,春暖野花开。欲作怀仙赋,徘徊坐石苔。

《春夜宿莲花洞》前人

寻真深入晋山隈,试向阴岩问野梅。鹿女已从尘外去,莲花犹傍洞前开。律吹一夜春回谷,云散中天月满台。可是仙踪知不远,珊珊环佩步虚来。

《游藐姑射山》裴邦奇

坐石披空翠,樵歌送玉觞。日衔山气紫,花泛水痕香。冰雪人何杳,烟霞思转长。愿言同步屧,去去采琼芳。

《宿莲花洞》前人

姑峰千丈插云隈,绰约莲垂玉洞开。一夜灵风天外起,三山仙佩月中来。星临幽窟龙珠动,露洒长松鹤梦回。欲借石床聊偃卧,满空寒翠湿青苔。

《姑射龙子祠同甬东赋》前人

汾川晓雨散空濛,杖入西山野兴浓。玉洞春云飞五色,石林寒翠扑千峰。凌风我自骑黄鹄,破浪君能御白龙。况尔仙灵俱旧职,相逢先赠紫芙蓉。

《姑射山独酌忆士登》何出光

姑射飞琼万顷流,小亭当午坐滩头。开樽独饮仙人露,倚槛谁怜楚客愁。空翠林烟迷倦鸟,潺湲石濑汎轻鸥。兴来自有山阴趣,安道何曾见子猷。

《游姑射山》黄克缵

平泉西下白云天,流尽韶华不记年。馀沥已膏唐地外,愁声故落晋宫前。濯缨清对人如玉,纫佩香传涧有荃。更想歌风汾水曲,中流直欲汎楼船。

《登藐姑射山怀神人》邢云路

冰雪肌肤绰约姿,乘龙飞去竟何之。瑶宫想像三山佩,玉洞虚无五色芝。日落姑峰蕉梦断,月明汾水鹤归迟。蒙庄一语疑千载,欲学游仙恐浪思。

《宿姑射洞》前人

玉洞何年凿,瑶宫此日开。吹箫逢鹿女,采药宿天台。虚室心生白,炊粱梦已回。早闻清磬发,山月正徘徊。
《仙人迹》〈有序〉前人
姑射山,有樵夫遇仙人围棋烂柯处,棋石并足迹存焉。

樵者逢仙子,须臾已烂柯。彭年同蟪老,隙日逐驹过。身外功名幻,樽中岁月多。长安看弈客,胜负竟如何。

《龙子祠清音亭》前人

寻幽何处得清娱,轩豁风亭景色殊。四座共为湖海客,一樽聊对辋川图。晴峰入槛横烟翠,秋水 空坐玉壶。最是良宵堪纵饮,醉看明月起双凫。

《姑射晴岚》梁纲

姑射仙人去不归,满山冰雪尚依微。寻仙几度无消息,独有岚光对夕晖。

姑射山部纪事

《平阳府志》:唐景成先生,材器清奇,早契大道,隐居临汾之姑射洞,功成升翥,遗蜕卧于石上,至今如生。每季春望日,阖境士庶,攀岩陟险,云聚雾集,遐览灵踪。拜谒者,不啻万数焉。
后唐洪厓子神山任张里,名居敬。年四十,辞家入山,访求至道。遇山神,引见景成子,得姑射洞为养真之异境居焉。能变化,得藤葛橘咄朮雪,诸精为侍卫,出入神异。明宗知之,诏对称旨,赐爵禄,不受,辞归。积行累功,进德增善,诸灵慑伏。道满日,假葬衣冠,脱然而去。宋熙宁九年,范咨撰碑记。
宋烟霞真人,汾西县僧。幼好善,及长,遂弃妻子,隐姑射山圜仙洞中,修炼五十馀载。癸丑岁端午日,忽辞众曰:今群仙约赴蟠桃,吾当去矣。言讫,整衣坐化。元大德间,赐号真人。
旻师,稷山人,姓邢氏,幼不童游,长治儒术,天才博赡。举进士不第,遂落发受具。后遍历名山,寓锡淮泗之间,鸿儒硕彦,多与之游。目曰岸滨长老。常食蔬茹,衣鹿皮,又号鹿皮道者。后游姑射山终焉。
元孙固,太平人,号古真道人。始诞时,姑射山草木不生者,三年。长于儒术,兼精闰法,百工技艺,无所不通。人称为百会先生。

姑射山部杂录

《山海经·东山经》:卢其之山,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按此三山亦名姑射,
但注未引《庄子》之言为證,且分三山,自非本部姑射山矣。故以此入杂录

。〉姑射山部外编

《山海经·海内北经》:姑射国,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大蟹在海中。〈注〉盖千里之蟹也。

壶口山部汇考

禹贡之壶口

壶口山,在今山西平阳府吉州之西七十里,大宁县马斗关之南二十里。其山西崖之脚,尽受黄河之水,倾泻奔放,自上而下,势如投壶,故名壶口。昔唐尧时,大禹治水,即始于此。今每逢秋涨,波涛汹涌,震动远近,洵称宇内奇观。
壶口山图壶口山图

考考

《书经·夏书·禹贡》:既载壶口治梁及岐。《蔡传》壶口,山名。《汉地志》:在河东郡北屈县东南,今隰州吉乡县也。按《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北屈,〈注〉《禹贡》:壶口山在东南。应劭曰:有南屈,故称北屈。
《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北屈,有壶口山。〈注〉《禹贡》曰:壶口治梁及岐。
《水经·汾水注》:汾水南与平阳合,水出平阳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
《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壶口山在慈州吉乡县。《郡县志》:平山,一名壶口山,今名姑射山,在晋州临汾县西八里。
《金史·地理志》:河东南路,平阳府,临汾。〈注〉有壶口山、汾水。
《明一统志·山西山川》:壶口山在平阳府吉州西七十里。《禹贡》既载壶口,即此。
《山西通志·山川》:壶口山,在平阳府吉州西七十里。《禹贡》曰:冀州既载壶口,又曰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盖河势北来至此,全倾西崖之脚,奔放而下约五六百尺。悬注漩窝,如一壶然。
又在大宁县马斗关南二十里孟门之上。
《平阳府志·山川》:壶口在吉州西,形势如壶,黄河之水尽注于中。
关津龙门飞桥,在吉州西七十里,壶口石峡上。元末于百凿孔树桩,往返缠以铁索上架板桥,以渡大兵。按《吉州志·山川》:壶口在州西七十里,形势如壶,黄河注于其中。《禹贡》壶口,即此。每春秋时,有气如虹,横浮水上。乡人遂以为神,或亦日影之所射也。明知州黄光炜有赋。
八景:壶口秋风,所谓秋风者,因黄河之水注于其中,其势甚险,每遇秋时,波涛汹涨,风气凛烈,故云。按《大宁县志·山川》:壶口,在马斗关南二十里孟门之上,河流注此,形如一壶,故名壶口。

壶口山部艺文一

《壶口赋》明·黄光炜

维兹壶口,载在禹谟,长河自北而南,中分秦晋之区,因形似而名之。恍若罍瓮之乍收,上宽中狭,自高而下,峻若建瓶,驶如奔马,洪波急溅,惊涛怒泻。听之若雷霆之鸣,望之若虹霓之射。两岸环山,河底维石,气常阴冱,寒早燠迟。每至仲冬之交,河冰先结,既坚且厚,人畜重任,往来无阻。屡岁有秦寇之抢攘,恒缘冰坚而窃渡,致动王师之戍守,烦宪台之节驻。咸棋列而星罗,亦云屯而雨聚。兵集粮从,飞挽输助,宜及未雨,备之于预。予守兹土,刍饷是司,无事而非毖饬之事,无时而非戒惧之时。时维季秋之月,当坚冰而虑之。适奉上檄,严饬河防,至止其处,上下徬徨。相其原隰,度其夕阳。孰可栖万灶之烟,孰可容千骑之场,孰可据险而设伏,孰可出奇而扼吭。器械毕具,墩堡列行。宁先机而筹画,勿当境而惆怅。爰礼河伯,克祀克歆,牲帛既具,酒醴斯馨。时秋深而风冽,仰天高而气清,惊冯夷之怒号,讶龙驭之疾奔。日光掩映而为色,石水相激而成声。喷薄兮若珠玑之缀舞,璀璨兮若丝缕之杂陈。念昔为商旅之坦途,今反若天堑之重关。岂随刊之明德既邈,抑气运之否剥使然。愿彼寇氛之殄灭,复我禹甸之乂安。

壶口山部艺文二〈诗〉

《观壶口》明·张应春

星宿发源自碧空,凿开壶口赖神功。吐吞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水底有神掀石浪,岸傍无雨挂长虹。朝奔沧海夕回首,指顾还西瞬息东。

《壶口秋风》前人

飒飒金风动,凝凝玉露清。壶山木叶下,洪水波涛惊。冷透白蘋岸,寒侵红蓼汀。禹功疏凿后,千载仰成平。

《前题》陈维藩

碧空昨夜渡宾鸿,壶口波兮思禹功。一水中分秦晋异,两山傍峙古今同。秋风捲起千层浪,晓日迎来万丈虹。八载勤王方奏绩,凿成天险壮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