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第四卷目录
坤舆总部总论
易经〈坤卦彖象 坤文言〉
汉王充论衡〈谈天篇〉
宋张载正蒙〈参两篇〉
性理会通〈地理〉
明屠隆鸿苞〈地解 大地山川〉
坤舆总部艺文
禹贡九州制地图论 晋裴秀
地赞 宋何承天
谢敕赉地图启 梁萧统
神州地祇祝文 唐颜师古
地赋 刘允济
地赋 阙名
盖地图赋 钱起
汉舆地图序 宋吕祖谦
坤舆总部纪事
坤舆总部杂录
坤舆总部外编
易经〈坤卦彖象 坤文言〉
汉王充论衡〈谈天篇〉
宋张载正蒙〈参两篇〉
性理会通〈地理〉
明屠隆鸿苞〈地解 大地山川〉
坤舆总部艺文
禹贡九州制地图论 晋裴秀
地赞 宋何承天
谢敕赉地图启 梁萧统
神州地祇祝文 唐颜师古
地赋 刘允济
地赋 阙名
盖地图赋 钱起
汉舆地图序 宋吕祖谦
坤舆总部纪事
坤舆总部杂录
坤舆总部外编
坤舆典第四卷
坤舆总部总论
《易经》《坤卦彖象》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本义〉一者偶也,阴之数也。坤者,顺也,阴之性也。阴之成形莫大乎地。此卦三画皆偶,故名坤。而象地重之又得坤焉。则是阴之纯顺之至,故其名与象皆不易焉。牝马顺而健行者,阳先阴后。阳主义,阴主利。西南阴方;东北阳方,安顺之为也,贞健之守也。遇此卦者,其占为大亨,而利以顺健为正。如有所往则先迷后得。而主于利往西南则得。朋往东北则丧,朋大抵能安于正则吉也。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义,而首言元也。至极也。始者气之始生者,形之。始顺承天施地之道也。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言亨也。德合无疆谓配乾也。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言利贞也。马乾之象而以为地类者,牝阴物。而马又行地之物也,行地无疆则顺而健矣。柔顺利贞,坤之德也。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所行如是,则其占如下文所云也。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阳大阴小,阳得兼阴,阴不得兼阳,故坤之德常减于乾之半。东北虽丧朋,然反之西南,则终有庆矣。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安而且贞地之德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地之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势之顺,则见其高下相因之无穷,至顺极厚而无所不载也。
《坤文言》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刚方释牝马之贞也。方谓生物有常。《大全》朱子曰:坤至柔而动也刚。坤只是承天如一气之施,坤则尽能发生承载非刚安能如此。又曰:乾行健固是有力。坤虽柔顺,亦是决然,恁地顺不是柔弱放倒了。所以圣人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西溪李氏曰:圣人恐刚字害坤之体故曰动也刚。动其发用处。临川吴氏曰:乾之为德不徒刚健而能中正,故为乾元之大坤之为德不徒柔静而能刚方,故为坤元之至。
后得主而有常。
程传曰:主下当有利字。
含万物而化光。
复明亨义。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复明顺承天之义。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大全》〉节斋蔡氏曰:代天终物而成功。主于天者,地道也。以数言之天数终于九,不足于终代其终者,地
十也。
《汉·王充·论衡》《谈天篇》
邹衍之书,言天下有九州,《禹贡》之土所谓九州也;《禹贡》九州,所谓一州也,若《禹贡》以上者九焉。《禹贡》九州,方今天下九州也,在东南隅,名曰赤县神州。复更有八州。每一州者四海环之,名曰裨海。九州之外,更有瀛海。此言诡异,闻者惊骇,然亦不能实然否,相随观读讽述以谈。故虚实之事,并传世间,真伪不别也。世人惑焉,是以难论。案邹子之知不过禹。禹之治洪水,以益为佐。禹主治水,益之记物。极天之广,穷地之长,辨四海之外,竟四山之表,三十五国之地,鸟兽草木、金石水土,莫不毕载,不言复有九州。淮南王刘安,召术士伍被、左吴之辈,充满宫庭,作道术之书,论天下之事。《地形》之篇,道异类之物,外国之怪,列三十五国之异,不言更有九州。邹子行地不若禹、益,闻见不过被、吴,才非圣人,事非天授,安得此言。案禹之《山经》、淮南之《地形》,以察邹子之书,虚妄之言也。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崙,其高三千五百馀里,日月所于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夫弗敢言者,谓之虚也。昆崙之高,玉泉、华池,世所共闻,张骞亲行无其实。案《禹贡》,九州山川,怪奇之物、金玉之珍,莫不悉载,不言昆崙山上有玉泉、华池。案太史公之言,《山经》、《禹纪》,虚妄之言。凡事难知,是非难测。极为天中,方今天下,在禹极之南,则天极北,必高多民。《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此则天地之极际也。日刺径千里,今从东海之上会,稽鄞、鄮,则察日之初出径二尺,尚远之验也。远则东方之地尚多。东方之地尚多,则天极之北,天地广长,不复訾矣。夫如是,邹衍之言未可非,《禹纪》、《山海》、《淮南地形》未可信也。邹衍曰:方今天下,在地东南,名赤县神州。天极为天中,如方今天下,在地东南,视极当在西北。今正在北,方今天下在极南也。以极言之,不在东南,邹衍之言非也。如在东南,近日所出,日如出时,其光宜大。今从东海上察日,及从流沙之地视日,小大同也。相去万里,小大不变,方今天下,得地之广,少矣。雒阳,九州之中也,从雒阳北顾,极正在北。东海之上,去雒阳三千里,视极亦在北。推此以度,从流沙之地视极,亦必复在北焉。东海、流沙,九州东西之际也,相去万里,视极犹在北者,地小居狭,未能辟离极也。日南之郡,去雒且万里。徙民还者,问之,言日中之时,所居之地,未能在日南也。度之复南万里,日在日之南,是则去雒阳二万里,乃为日南也。今从雒地察日之去远近,非与极同也,极为远也。今欲北行三万里,未能至极下也。假令之至,是则名为距极下也。以至日南五万里,极北亦五万里也。极北亦五万里,极东西亦皆五万里焉。东西十万,南北十万,相承百万里。邹衍之言:天地之间,有若天下者九。案周时九州,东西五千里,南北亦五千里。五五二十五,一州者二万五千里。天下若此九之,乘二万五千里。二十二万五千里。如邹衍之书,若谓之多,计度验实,反为少焉。宋·张载《正蒙》《参两篇》
地,物也;天,神也。物无踰神之理,顾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尔。〈注〉朱子曰:天包乎地,天之气又行乎地。之中,故横渠云地对天不过。补注:地亦太虚中之一物耳。本不可以配天,但有地斯有天,不有两,则无一。有似于配者也。沈毅斋先生曰:天形周匝而包乎地之外,地形空阔而附乎天之中。是以形而言之也。乾无一,而有坤以承之。坤无一,而有乾以始之。是以数而言也,是皆阳全阴半也。
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地虽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气升降其间,相从而不已也。阳日上,地日降而下者,虚也;阳日降,地日进而上者,盈也。此一岁寒暑之候也。至于一昼夜之盈虚、升降,则以海水潮汐验之为信;然间有小大之差,则系日月朔望,其精相感。
〈注〉邵子曰: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朱子曰:天地之间东西为纬,南北为经,故子、午、卯、酉为四方之正位。而潮之进退以月,至此位为节耳。黄瑞节曰:此段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及證以海水潮汐之候,皆用旧说。今考先儒皆谓地在天中,水环地外,四游升降不越三万里,春游过东方五千里。其下降如其数。秋游过西方五千里,其上升如其数。夏游在南,故日在其上。冬游过北,故日在其南。此冬夏昼夜之长短因地有升降而然。人处地上如在舟中,但见岸之移而不知舟之转也。至于论潮则为天包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气升降于太空之中,地乘水力与元气相为升降。
气升而地沉则海水溢上而为潮。气降而地浮则海水缩而为汐。一昼一夜阴阳之气再升再降,故一日之间潮汐皆再。其说与地有四游相为表里,然以浑天术观之天形斜倚半在地上,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其南五十五度,正当地之中,又其南十二度为夏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高故昼长。又其南二十四度为春秋分之日道,天在地上稍低故昼夜平。又其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低故昼短。其南下入地才三十一度而已,此昼夜长短乃天体高低自然之理,非因地之升降也。潮汐消长则惟余襄公海潮图序最明,盖潮之消息皆系于月,月临卯酉则潮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昼夜之运,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阴西没之期常缓于太阳三刻有奇。潮信之来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复缓一昼。潮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势长,朔后三日潮势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际,月行差迟,故潮之去来势亦稍小。一月则潮盛于朔望之后。一岁则潮盛于春秋之中。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盖岁之有春秋犹月之有朔望,天地之常数也。此潮之消息乃系乎月之进退,亦非因地之浮沉也。张子特用旧说而未之易耳因附见之。
《性理会通》《地理》
朱子曰:山河大地初生时须尚软在。《河图》言:昆崙者,地之中也。《素问》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注云:中原地形西北高,东南下。今百川满凑东之沧海,则东西南北高下可知矣。
《水经》云:昆崙去嵩山五万里。看来不会如此远,盖中国至于阗二万里。于阗去昆崙无缘更有三万里。《文昌杂录》记于阗遣使来贡,献使者自言其西千三百馀里即昆崙山。今中国在昆崙之东南,而天竺诸国在其正南,大抵地形如馒头,其撚尖则昆崙也。西北地至高地之高处又不在天之中。
地有绝处。唐太宗收至骨利斡,置坚昆都督府,其地夜易晓,夜亦不甚暗。盖当地绝处日影所射也。其人发皆赤。至铁勒则又北矣。极北之地人甚少,所传有二千里松木禁人斫伐。此外龙蛇交杂不可去。《通鉴》说有人适外国,夜熟一羊脾而天明。此是地之角尖处。日入地下而此处无所遮蔽,故常光明,及从东出而为晓其所经遮蔽处亦不多耳。自古无人穷至北海,想北海只挨著天壳边,过缘北边地长其势。北海不甚阔,地之下与地之四边皆海水周流,地浮在水上与天接天包水与地。
问阻三面而守之,以一面东制诸侯。此关中之形势然。汉高道南阳过郦析以叩武关,而关中无击柝之限,既而从山东之师稍益以关中之士固守潼关,而项羽破围入之,及其领汉蜀之封,地形稍痿矣。乃由故道以定三秦之壤。夫以天险不可升之势而楚汉分争之始。或自东南而入武关,或自西南而抵陈仓。或自东方而越殽函,何耶。潜室陈氏曰:自古入关有三道:一自河北入为正道。一自河南入为间道。一自蜀入为险道。关中虽号天险,岂无可入之道。第不比他,战场可长驱而进耳。
问:巴蜀四塞非进取之地,惟一江陵,然诸葛亮不劝先主都之而关羽之危又不闻救之,何也。曰江陵属荆州,武侯首陈取荆州之策,先主不能用。其后争之于吴而不得,吴止分数郡以与之。至关羽之败并数郡而失之,况得而都之耶。况荆襄为南北咽喉,在三国为必争之地,乃戎马之场,非帝之都也。九峰蔡氏曰:河北诸山根本脊脉皆自代北、寰武、岚宪、诸州乘高而来,其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以入龙门。西河之上流其脊以东之水则东流,而为桑乾幽冀以入于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太岳。次一支包汾晋之源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以为雷首。又次一支乃为太行,又次一支乃为恒山,此大河北境之山也。其江汉南境之山则岷山之脉,其北一支为衡山,而尽于洞庭之西;其南一支度桂岭北经袁筠之地至德安之敷浅原二支之间,湘水间断。衡山在湘水西,南敷浅原在湘水东北。孔氏以为衡山之脉连延而为敷浅原者,非也。
临川吴氏曰:天下之山脉起于昆崙山脉之所起,即水源之所发也。水之发自昆崙者,其原为最远。惟中国之河为然。汉之发源于嶓冢,江之发源于岷山以西,视他水亦可谓远而非极于山脉。初起之处则不得与河源并也。故天下有原之水河为第一,古人祭川先河后海重其原也。
《明·屠隆鸿苞》《地解》
柔顺利贞,坤之道也。承天施行,其为德也,随吐纳蒸出。其为机也活磅礡浑沦。其为体也厚藏疾纳污。其为量也。弘理。气凝结名曰积块。天包地外,地立天中、天气无穷,地形有限。人在地上见以为天最高,地最下。不知地之下空处皆天也。使地下无天,则根盘结。实日月西坠后岂从结,实处行乎。或曰:天位乎上,地位乎下。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古圣人定论如此。若地下有天,则是地又在上,天又在下。阴阳高卑之理舛矣。曰:不然。天尊地卑,阴阳定理。天位乎地之上,而气包乎地之下,何害其为尊。地之下有天,而天终在于地之上。何害其为卑。《大地山川》
佛氏谓造化混沌既久,自然开辟。开辟劫终又复混沌,如此循环轮转,所谓千万亿劫也。方其混沌,茫茫空水,大风吹之波涛涌起,渐次结沫,平者结为大地,高者结为山岳,山岳峰峦往往作波浪痕,以理度之,想当实然。佛氏固不妄语,元气融而为川,结而为山。皆实理为之也。大地之形,西北高东南卑,故百川东之。然亦就其通于东海者而言,昆崙天下之中山,形绝顶最高处东南西北皆下,昆崙东面江、淮、河、济诸水皆东流流沙。以西水皆西流。南自吐蕃。两广水皆南趋。北即沙漠,直北虎林,至海都木钵子,田地。地势又逐渐而低,水皆北流,大海之量,百川归之,而不盈。正以尾闾泄之从地下空处转输,复从西而东有所转输。故云如沃焦釜非谓水至此尽焦竭也。山川出云平地不见出云者,大地唯有山川。处凝结而厚薰蒸酝酿云物故从此出也。山多灵芝、瑶草、奇花、嘉木、仙灵、宝藏者,亦以其气厚于平地故也。水多神龙、蛟蜃、鱼鳖、螺蚌、明珠、大贝、珊瑚工 玳瑁、波臣、水怪者,亦以其气厚于平地故也。坤舆总部艺文
《禹贡九州制地图论》晋·裴秀
图书之设,由来尚矣。自古垂象立制,而赖其用。三代置其官,史掌其职。暨汉祖屠咸阳,丞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今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秦图书,唯有汉氏所画舆地,及诸杂图。各不设分率,不可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其所载列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或称外荒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今制地图之体有六。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六者各因地而制形,所以校夷险之故也。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虽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而失准望之正,故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后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准望径路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巨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地赞》宋·何承天
九州攸同,时惟禹迹爰及后代,疆分里析,贡则屡迁,名犹不易。《谢敕赉地图启》梁·萧统
汉氏舆地,形兹未拟,晋世方丈,比此非妙,匹之长乐,唯画古贤,俦之未央,止图将帅,未有洞该八薮,混观六合,域中天外,指掌可求,地角河源,户庭不出,岂问千秋,自识乌桓之地,脱逢壮武,方著博物之书。《神州地祇祝文》唐·颜师古
维某年,敢昭告于神州地祇。惟祇包涵区夏载负群生溥彼域中,赖玆厚德,式遵彝典,拣此元辰敬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明献厥诚备兹禋瘗。《地赋》刘允济
元气攸分,太极斯判。建三才以可久,开二仪以贞观。伟坤德之无疆,恢地道之幽赞。叶高明而资始,孕沉潜而刚断。空徵王母之图,竟劳竖亥之算。用能载九岳,振百川,荡云雾,泄风烟,群物毕发,众象森然,飞沉咸遂,动植斯甄,五亿十选,二万八千,含灵应节,蓄圣怀仙,元命之所包矣。彝伦之所系焉。周易以为理契于牝。墨翟以为仁深于天。由是开阶立隧,提衡建极,置羲和之官,列司徒之职,审其远近,辨其纡直。广轮之数不愆,夷险之情不匿。用能峻市朝,明甸侯,既布井而陈邑,亦列郡而分州,洼盈沃瘠之品。原野坟衍之流。敛跨万俗,兼该六幽。隔蛮壤限夷陬珍卉奇木之他族,鳞介羽毛之异。俦诡怪毕备璀璨咸周银台瑶槛元阙丹丘邹衍之所不议。方朔之所难䌷祯符。应于河象灾异,纪于春秋,尔乃礼备,玉衣业隆。金屋弥北渚而应,庆迈东陵而诞。福辞珠珰屏绡縠配飞龙以凝,顺咏关睢以荐淑。契明理于东南,想贤才于薖轴。化渐蘋藻,教敷穜稑,咏麟趾而合符,比螽斯而繁育,功宜右转道叶,上升遵四时以生杀,顺六气以陶蒸,珍符显见宝历相仍。我疆我理如坻如陵徽猷潜畅,礼节郁兴,大炉交泰,庶绩其凝,用能祀列黄琮,礼配苍璧。扬义声于农步;飞仁风于禹迹;服耒耜于田畴;偃戈矛于边场。谅嫔则之广被信舆图之远辟。《地赋》阙名
夫地者,盖元气所生,万物之祖。成于积块,始于撮土。性既生草,道惟敏树旷矣。禹迹辽哉。穆驭亦可以考四游之上下,识八夤之风雨。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厚德以载,物承天而时行故其列三壤存二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牝为川谷,牡为丘陵。义既存于含养,道亦资其牧生。或说绝维而莫系,或谓行舟而靡停。考准望于裴秀,验动静于张衡。若乃关仝说自然之柱,张华著相牵之轴,布之以原隰、丘陵,错之以山川、陵谷,尔其含弘,光大博厚直方,形有高下,气有柔刚,既配天而色黄,亦含物而化。光至于八泽、八纮、四极、四荒尽竖亥之所及,大章之所量,懿彼柔祗。至哉牝马。既上顺于乾,亦本亲乎下。若乃考五土之动,植度九州之广轮。桓公问之而知数,墨子对之而称仁。既曰无私亦云后定道,卑而上行德,方而至静。至若立土训以诏事,命火止。而是。司。六合四极之广,七表九域之宜,极罔之,穷野与汗漫而为期。若夫成以积阴,宁于得一,振河海而不泄,起毕昴而右辟,承之八柱,分之九则,石骨而草毛,土肉而川脉,著以瘗埋之法,示以谦虚之德,百川既集于东南,形势亦高于西北,然则方地之为舆沈潜刚克。《盖地图赋》钱起
有虞氏提地釐,享天命,光启九有,缉熙八政,能使坤德以宁祥符,锡庆神矣。王母通灵,感圣,献尔宝图,昌尔金镜。嗣尧之美于斯为盛。固知冥贶有则,休明无极。非天私我。有虞惟神,归于至德,必将永其历数,宁惟锡彼封域。俾皇鉴之昭昭,岂神明之默默,谅可辉寰宇盛邦国。盖地如何。匪兹不克,懿此图箓,实昭应感,广竖亥之遐步,资重华之睿览,规方远近微妙元通致蛮貊于度内。出山川于卷中。可以明四目,达四聪。《易》曰:不出户,知天下。何莫假此神功,徒稽其囊括也,吞八极尽四溟,霜露所坠,日月所经,莫不总天目,入帝庭。嗤秦政得燕图以拓境,小穆公梦鹑首以称灵。亦有周王御天,汉君求仙穷人力于宇宙,遍辙迹于山川,孰与夫高居深视探微洞元得地理于冥契,拥神休以永年,则知明德在兹,景福是降,播颂声以洋溢洎寰海与里巷美矣哉。历选列辟符瑞钜万,虽元圭告成,白环入献,曷若斯图之用也。九土弘而庶绩建。《汉舆地图序》宋·吕祖谦
舆地之有图古也,自成周。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图,以周知广轮之数,而职方氏之图复加详焉。迨汉灭秦,萧何先收其图书,始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之差。然则尚矣。武帝元狩六年将立三子为王,御史大夫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乃开齐燕广陵之封舆地图之名。至是始见光武徇河北邓禹杖策而从之说以大策,有天下不足定之语。其后帝登城楼,披图指示。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乃得其一子,前言天下不足定,何也。盖光武志在天下,当神州赤县未入经略之际,其君臣更相激厉,如此故能兼制六合司空之所掌,无寸地尺天不归于封域,按图分封,并建诸子以为藩屏,呜呼盛哉。坤舆总部纪事
《史记·三皇本纪》:女娲氏有神圣之德,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鍊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太乙式占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国。《史记·夏本纪》: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淮南子·道应训》:景公谓太卜曰:子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晏子往见公,公曰:寡人问太卜曰:子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句星在房、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晏子出。太卜走往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后汉书·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阳嘉元年,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徵,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类说》:长安永宁坊是金盏,地破可复成;安邑里西是玉碗,地破则不完矣。
《云仙杂记》:高展为并门判官。一日见砌间沫出,以手撮之,试涂一老吏面上,皱皮顿改如少年色。展以为必神药,问承天道士,答曰:此名地脂,食之不死。展乃发砖已无所睹。《大金国志》:天德二年,除大使梁汉臣为右丞相。一日宫中燕閒谓汉臣曰:朕栽莲二百本俱死何也。汉臣曰:自古江南为橘,江北为枳,非种者不能,盖地势然也。上都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
《兖州府志》:明渠仲宁滕县人,遇异人授相地术,多奇中。成祖幸南京驻跸于滕召见试之,用量天尺度地之物指一处言下若干尺有石如虎之状,发之果然。
坤舆总部杂录
《易经》:师,象曰:地中有水,师。按《程传》:地中有水,水聚于地中,为众聚之象,故为师也。比,象曰:地上有水,比。按《程传》:夫物相亲,比而无间者,莫如水在地上,所以为比也。
泰,象曰:天地交泰。按《程传》:天地交而阴阳和,则万物茂,遂所以泰也。
否,象曰:天地不交,否。〈注〉天地不相交通,故为否。谦,象曰:地中有山,谦。按《程传》:地体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内蕴高大之象,故为谦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蕴其崇高也。豫,象曰:雷出地奋,豫。按《程传》:雷者,阳气奋发,阴阳相薄而成声也。阳始潜闭地中,及其动则出,地奋震也。始闭郁及奋发,则通畅和豫,故为豫也。
临,象曰:泽上有地,临。按《程传》:泽之上有地,泽,崖也,水之际也,物之相临。与含容无若水之在地,故泽上有地为临也。
观,象曰:风行地上,观。按《程传》:风行地上,周及庶物,为由历周览之象。
剥,象曰:山附于地,剥。按《程传》:艮重于坤山,附于地也。山高起于地,而实附著于地,起剥之象也。
复,象曰:雷在地中,复。按《程传》:雷者,阴阳相薄而成声,当阳之微未能发也。雷在地中,阳始复之时也。晋,象曰:明出地上,晋。按《大全》:徐氏曰日初出地进而上行为晋之象
明夷,象曰:明入地中,明夷。丘氏曰:明入地中,外晦内明。
萃,象曰:泽上于地,萃。按《程传》:泽上于地为聚萃之象。升,象曰:地中生木,升。按《程传》:木生地中,长而上升,为升之象。
《系下传》: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疏〉地之宜者,若《周礼》五土、动物、植物各有所宜,是也。
《古三坟传》:坤形地,圣人以辨方隅;天地圆丘,圣人以祀上帝;日地圆宫,圣人以祭日月;地斜曲,圣人以正经界;山地险径,圣人以通道路;川地广平,圣人以设沟洫;云地高林,圣人以教人取材;气地下湿,圣人以教民漉网。
《史记·三王世家注》:索隐曰:谓地为舆者,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故地图称舆。地图疑自古有此名,非始汉也。
《春秋繁露》: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为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
《论衡·率性篇》:夫肥沃硗埆,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硗而埆者性恶,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其树稼与彼肥沃者相似类也。地之高下,亦如此焉。以钁锸凿地,以埤增下,则其下与高者齐;如复增钁锸,则夫下者不徒齐者也,反更为高,而其高者反为下。使人之性有善有恶,彼地有高有下,勉致其教令之善,则将善者同之矣。善以化渥,酿其教令,变更为善。善则且更宜反过于性善,犹下地增加钁锸更崇于高地也。
《晋书·五行志》:安帝隆安初,辅国将军孙无终家于既阳,地中闻犬子声,寻而地坼,有二犬子,皆白色,一雄一雌,取而养之,皆死。后无终为桓元所诛灭。案尸子曰:地中有犬,名曰地狼。夏鼎志曰:掘地得犬,名曰贾。此盖自然之物,不应出而出,为犬祸也。
《风土记》:阳羡县东有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穴,潜行地中云无不通,谓之洞庭地脉。
《闻见前录》:司马温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齐东野语》:按浑天仪始于洛下,闳或以为璿,玑王衡之,遗法非也。其后贾逵、张衡、解兰、李淳风、梁令瓒、僧一行以下。皆能之,独有候风地震之器曰地动仪者,无传焉。按《汉张衡传》:此仪以精铜为之,其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每龙作一蟾蜍,仰首张口而承之,机关巧制,皆在樽中,龙必致九州地分。如遇某州分地动,则龙衔之丸即坠蟾蜍口中,乃铿然有声,司候者占之,则知某地分震动矣。北史信都芳明算术有巧思,聚浑天攲器动地铜乌刻漏候风诸巧事,令算之,皆无遗策。隋临孝恭尝著地动遗经一卷,今失传焉。然以理揆之,天文有常度可寻,时刻所至,不差分毫,以浑天测之,可也。若地震则出于不测,盖阴阳相薄使然,亦犹人之一身血气或有顺逆,因而肉瞤目动耳。气之所至,则动气所不至则不动,而此仪置之京都与地震之所了不相关。气数何由相薄能使铜龙骧首吐丸也。细寻其理,了不可得,更当访之,识者可也。《桑榆漫志》:损斋梅氏备忘录论前人所谓地有四游之非,梅曰:地之凝结,由制于气之劲急旋绕而不可婴也。地而可游,是天气尚可婴也,非不知地亦不知天也。噫。天地一气也。清浊相附而成天,气附地旋绕地体乘气升降四游者,乃天道之自然以应乎四时,地随气运不得不逐气之移转也。详损斋之论不知孰又为知天地者欤。
明郑晓古言开辟至今,惟天不增不减,土有增有减,山有减无增,水有增无减。土、山、水皆地也。统言之地亦不增不减,然其形体亦改变矣。其于人也,形体有减无增,嗜欲有增无减,惟天命之性不增不减。《云梦药溪谈》:中州地形大体以嵩高为心,以汴京为腹,以伊汝为左右手,以河淮为左右足,盖伊阳之北山曰卧云,北则伊水,南则汝水。卧云中据之,则中州之华,盖伊自巩会洛,即入河汝,亦东入于淮,两水之内盖再结为嵩高,三结而为汴河,与淮交而入海。伊河之北,汝淮之南,皆所谓外罗者与。
《嘉定县志》:晋元康中,娄人怀瑶家,忽闻地中有犬声,视发声处,有窍如螾穴,掘入数尺,得犬子,雌雄各一,目犹未开,大于常犬,哺之能食,还置穴中,覆之越宿不见。尸子曰:地中有犬,名地狼。夏鼎志曰:掘地得犬名贾。或云犀犬得之者,其家富昌,瑶家累岁亦无他祸福也。
《日知录》:九州之名始见于禹贡。周礼职方氏疏曰: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盖天下有九州,古之帝者,皆治之。后世德薄,止治神州。神州者,东南一州也。此荒诞之说,固无足采。然中国之大,亦未有穷其涯域者。尹耕两镇志引汉书地理志言: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而疑不尽于禹九州之内,且曰:以今观之,涿鹿东北之极陬也。而黄帝以之建都;釜山塞上之小山也,而黄帝以之合符。则当时藩国之在其西北者,可知也。秦汉以来匈奴他部如尔朱、宇文之类,往往祖黄帝,称昌意后,亦一證也。厥后昌意降居,帝挚逊位至于洪水之灾,天下分绝,而诸侯之不朝者,有矣。以书考之,禹别九州,而舜又肇十二州,其分为幽并营者,皆冀之东北,必其前闭而后通,前拒而后服者也。而此三州以外则舜不得而有之矣。此后世幅员所以止于禹迹九州之内而天地之气亦自西北而趋于东南,日荒日辟而今犹未巳也。驺子之言虽不尽,然亦岂可谓其无所自哉。
营、并、幽三州在禹贡九州之外,先儒谓以冀、青二州地广而分之,殆非也。幽则今涿易以北至塞外之地。并则今忻代以北至塞外之地。营则今辽东大宁之地,其山川皆不载之。禹贡故靡得而详,然而益稷之书谓: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则冀方之北不应仅数百里而止。辽史地理志言: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营卫志言:冀州以南历洪水之变,夏后始制城郭,其人土著而居。并营以北劲风多寒,随阳迁徙,岁无宁居,旷土万里。或其说之有所本也。刘三吾书传谓:孔氏以辽东属青州,隔越巨海,道里殊远,非所谓因高山大川以为限之意。盖幽、并、营三州皆分冀州之地,今亦未有所考。
禹画九州在前,舜肇十二州在后,肇始也昔,但有九州,今有十二州,自舜始也。然则谓禹贡九州为尽虞夏之疆域者,疏矣。
夏商以后沿上世九州之名,各就其疆理所及而分之,故每代小有不同。周礼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曰分则不循于其旧,可知矣。
州有二名。舜典肇十有二州;禹贡九州,大名也。周礼大司徒五党为州,州长注二千五百家,为州,左传僖十五年晋作州兵、宣十一年楚子入陈,乡取一人焉,以归为之夏州、昭二十二年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哀四年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十七年卫侯登城以望见戎州,国语谢西之九州何如,并小名也。陈祥道礼书二百一十国谓之州,五党亦谓之州,万二千五百家谓之遂,一夫之间亦谓之遂,王畿谓之县,五鄙亦谓之县。
坤舆总部外编
《云笈七签》:诸天内铭、九地三十六音,以元始同存空灵,建号结自然之名,表于九元,演流外国三十六音。如是天地各有三十六分。天则有三十六天王,以应三十六国;地则亦有三十六土皇,以应三十六天。第一垒色润地正音土皇,姓秦讳孝景椿。第一垒色润地行音土皇,姓黄讳昌上文。第一垒色润地游音土皇,姓青讳元文基。第一垒色润地梵音土皇,姓蜚讳忠阵星。第二垒刚色地正音土皇,姓戊讳坤文光。第二垒刚色地行音土皇,姓郁讳黄母生。第二垒刚色地游音土皇,姓元讳乾德维。第二垒刚色地梵音土皇,姓长讳皇萌。第三垒石脂色泽地正音土皇,姓张讳维神保。第三垒石脂色泽地行音土皇,姓周讳伯上仁。第三垒石脂色泽地游音土皇,姓朱讳明车子。第三垒石脂色泽地梵音土皇,姓庚讳文敬士。第四垒润泽地正音土皇,姓贾讳云子高。第四垒润泽地行音土皇,姓谢讳伯无元。第四垒润泽地游音土皇,姓己讳文秦阵。第四垒润泽地梵音土皇,姓行讳机正方。第五垒金粟泽地正音土皇,姓华讳延期明。第五垒金粟泽地行音土皇,姓黄讳龄我容。第五垒金粟泽地游音土皇,姓云讳探无渊。第五垒金粟泽地梵音土皇,姓蒋讳通八光。第六垒金刚铁泽地正音土皇,姓李讳上少君。第六垒金刚铁泽地行音土皇,姓范讳来力安。第六垒金刚铁泽地游音土皇,姓长讳李季元。第六垒金刚铁泽地梵音土皇,姓王讳驷女容。第七垒水制泽地正音土皇,姓唐讳初生映。第七垒水制泽地行音土皇,姓吴讳正法图。第七垒水制泽地游音土皇,姓汉讳高文彻。第七垒水制泽地梵音土皇,姓京讳仲龙首。第八垒大风泽地正音土皇,姓葛讳元升先。第八垒大风泽地行音土皇,姓华讳茂云长。第八垒大风泽地游音土皇,姓羊讳真洞元。第八垒大风泽地梵音土皇,姓周讳尚敬原。第九垒洞渊无色纲维地气正音土皇,姓极讳无上元。第九垒洞渊无色纲维地气行音土皇,姓升讳虚元浩。第九垒洞渊无色纲维地气游音土皇,姓赵讳上伯元。第九垒洞渊无色纲维地气梵音土皇,姓农讳勤元伯。九垒之地,极下洞渊洞源,纲维天地,制使不落。上则去第一垒五百二十亿万里,下则无穷无竟,无边无际,皆纲维之气如是。《神仙传》: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