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七十七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五十七
伤寒门二十三
单方
针灸
导引
伤寒门二十三
单方
针灸
导引
艺术典第三百七十七卷
医部汇考三百五十七
伤寒门二十三
单方
伤寒有数种,庸人卒不能分别者,今取一药兼疗之。凡初觉头痛身热脉洪,一二日便以葱白一虎口豉一升,绵裹,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取汗。更作,加葛根三两再不汗,加麻黄三两。〈《肘后方》下同。〉又法。用葱汤煮米粥,入盐豉,食之取汗。
又法。用豉一升,小男溺三升,煎一升,分服取汗。伤寒不止,不解已三四日,胸中闷恶者,用豉一升,盐一合,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服取吐,此秘法也。〈《梅师方》。〉伤寒后,毒气攻手足,及身体虚肿,用豉五合微炒,以酒一升半,同煎五七沸,任性饮之。〈《简要济众》。〉
伤寒暴痢,豉一升,薤白一握,水三升,煮薤熟,纳豉更煮,色黑去豉,分为二服。〈《药性论》。〉
伤寒劳复,鼠屎二十枚,豉五合,水二升,煮一升,顿服。〈《外台》。〉
伤寒黄病,发髲烧研,水服一寸匕,日三。〈《类要》下同。〉天行劳复,合头垢枣核大一枚良。
伤寒初愈,预防劳复,头垢烧研,水丸梧子大,饮服一丸。〈《外台》。〉
阴阳易病,卵肿或缩入腹,绞痛欲死,取妇人阴毛烧灰饮服,仍以洗阴水饮之。〈《总录》。〉
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以乾艾叶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顿服取汗。〈《肘后方》。〉
妊娠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用艾叶如鸡子大,酒三升,煮二升半,分为二服。〈《类要》。〉
伤寒发狂,惊怖恍惚,用番红花二分,水一盏,浸一夕服之。天方国人所传。〈《集要》。〉
劳复食复欲死,并以芦根煮浓汁饮。〈《肘后方》。〉
伤寒时气温病,初得头痛壮热脉盛者,用生蘘荷根叶。合捣绞汁,服三四升。
伤寒黄疸表热者,名麻黄醇酒汤,麻黄一把去节,绵裹美酒五升,煮取半升,顿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煎。偶感风寒,芝麻炒焦,乘热擂酒饮之,煖卧取微汗出,良。
伤寒发黄,生乌麻油一盏。水半盏,鸡子白一枚,和搅服尽。〈《外台》。〉
男子阴易,黍米二两,煮薄粥和酒饮,发汗即愈。〈《总录》。〉又法。用丹黍米三两,煮薄粥和饮,令发汗即愈。〈《类要》。〉伤寒初起,取热汤饮之,候吐则止。〈《本草》。〉
初感风寒头痛憎寒者,用水七碗,烧锅令赤,投水于内,取起再烧,再投,如此七次,名沸汤,乘热饮一碗,衣被覆头取汗,神效。〈《蕴要》。〉
伤寒头痛壮热,胸中烦痛,四五日不解,乌梅十四枚,盐五合,水一升,煎半升,温服取吐,吐后避风,良。〈《梅师方》。〉伤寒𧏾疮生下部者,乌梅肉三两,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以石榴根皮煎汤,食前下三十丸。〈《圣惠》。〉
伤寒热病后,口乾咽痛喜唾,大枣二十枚,乌梅十枚,捣入蜜丸,含一杏仁大,咽汁甚效。〈《千金》。〉
伤寒温疫,已发未发,用梨木皮大甘草各一两,黄秫谷一合为末,锅底煤一钱,每服三钱,白汤下,日二服取愈。〈《简易方》。〉
阴毒腹痛,油松木七块,炒焦,冲酒二钟,热服。〈《集简方》。〉伤寒舌出过寸者,梅花片脑半分为末渗之,随手即愈。〈《夷坚方》。〉
伤寒讝语,蚯蚓屎凉水调服。〈《简便方》。〉劳复食复欲死者,水调胡粉少许服。〈《肘后方》。〉
伤寒阳毒,狂言妄语乱走毒气在脏也。铁粉二两,龙胆草一两为末,磨刀水调服一钱。小儿五分。〈《心鉴》。〉头痛鼻塞,铁粉二两,龙脑半分,研匀,每新汲水,服一钱。〈《圣惠》。〉
伤寒发汗,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取真丹一两,水一斗,煮一升,顿服,覆被取汗。忌生血物,肘后用真丹末酒调,遍身涂,向火坐得汗愈。〈《外台》。〉伤寒欬逆,服药无效,雄黄二钱,酒一盏,煎七分,乘热嗅其气,即止。〈《活人》。〉
伤寒狐惑,虫蚀下部,痛痒不止,雄黄半两,烧于瓶中,熏其下部。〈《圣惠》。〉
伤寒发狂,踰垣上屋,寒水石二钱,黄连一钱为末,煎甘草汤冷服,名鹊石散。〈《本事方》。〉风热心躁,口乾狂言,浑身壮热,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壅起,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糕丸弹子大,蜜水磨下。〈《集验方》。〉
男女阴毒,寒水石不拘多少为末,用两馏饭捣丸栗子大,日乾,每用一丸,炭火煅红烧研,以滚酒调服饮,葱酢汤投之,得汗愈。〈《必用方》。〉
伤寒衄血,滑石末饭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立止。汤晦叔云:鼻衄乃当汗不汗所致,其血紫黑时,不以多少,不可止之。且服温和药调其营卫,待血鲜时,急服此药止之也。〈《本事方》。〉
伤寒无汗,代赭石乾姜等分为末,热酢调涂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汗出,乃愈。〈《蕴要》。〉百合病发已,汗下复发者,百合七个擘破,泉水浸一宿,代赭一两,滑石三两,泉水二钟,煎一钟,入百合汁再煎一钟,温服。〈《蕴要》。〉
伤寒尿涩,小腹胀满,石燕为末,葱白汤调半钱,胀通为度。〈《圣惠》。〉
伤寒发狂,元明粉二钱,朱砂一钱末之,冷水服。〈《蕴要》。〉阴證伤寒,极冷厥逆,烦躁腹痛,无脉危甚者,舶上硫黄为末,艾汤服三钱,就得睡汗出而愈。〈《本事方》。〉阴阳二毒,黑龙丹用舶上硫黄一两,柳木槌研二三日,巴豆一两,和壳记个数,用三升铛子一口,将硫黄铺底,安豆于上,以酽米酢半斤浇之,盏子紧合定酢纸固缝,频以酢润之,文武火熬,候作声定可一半为度,急将铛子离火,即便入臼中捣细,再以酢两茶匙洗铛中药入臼,旋下蒸饼捣丸鸡头子大,若是阴毒,用椒四十九粒,葱白二茎,水一盏,煎六分,熟吞下一丸。阳毒用豆豉四十九粒,葱白一茎,水一盏,煎同前吞下,不得嚼破,经五六日方可服之。若未传入或未及日数,不可服。有孕妇人吐泻,亦不可服。〈《博济方》。〉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类要》。〉
阴毒鸡血冲热酒饮。〈《风俗通》。〉
伤寒时疫,不问阴阳老幼妊妇,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不省人事,七日以后,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人参一两,水二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顷,鼻梁有汗出,脉复立瘥。〈《百一》。〉伤寒厥逆,身有微热,烦躁,六脉沉细微弱,此阴极发躁也,无忧散。用人参半两,水一钟,煎七分,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服立苏。〈《三因方》。〉
夹阴伤寒,先因欲事,后感寒邪,阳衰阴盛,六脉沉伏,小腹绞痛,四肢逆冷,呕吐清水,不假此药,无以回阳。人参乾姜炮各一两,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水四升半,煎一升顿服,汗出身温即愈。〈《蕴要》。〉
伤寒腹胀,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陈皮各三钱,姜五片,水二钟,煎一钟,服,名桔梗半夏汤。〈《活人》。〉
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为末,用猪胆汁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温吞之,卧时再服,甚效。〈《本草》。〉
伤寒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苦参一两,以酢三升,煮取一升三合饮之,取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参酢药不解,及温覆取汗,良。〈《秘要》。〉
伤寒发狂草龙胆为末,入鸡子清白,蜜化凉水服二钱。〈《蕴要》。〉
风寒头痛发热,初觉者,马蹄香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少顷,饮热茶一碗催之,出汗即愈,名香汗散。〈《摘要》。〉时行一切伤寒,不问阴阳轻重,老少男女孕妇,皆可服之,名圣僧散。用白芷一两,生甘草半两,姜三片,葱白三寸,枣一枚,豉五十粒,水二碗,煎服取汗。不汗再服。病至十馀日,未得汗者,皆可服之。此药可卜人之好恶也,如煎得黑色,或误打翻即难愈。如煎得黄色,无不愈者。煎时要至诚,忌妇人鸡犬见。〈《家宝方》。〉风寒流涕,香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为末,腊茶点服二钱。〈《百一》。〉
阳毒下血,热气入胃,痛不可忍。郁金五大个,牛黄皂荚子大一粒为散,每服用酢浆水一盏,同煎三沸,温服。〈《秘宝方》。〉
伤寒下痢,蕙草汤。用蕙草当归各二两,黄连四两,水六升,煮四升,日三服。〈《范汪方》。〉
伤寒狐惑脱肛者,蕙草黄连各四两,㕮咀以白酸浆一斗,渍一宿煮取二升,分三服。〈《小品方》。〉
四时伤寒不正之气,用水香薷为末,热酒调服一二钱,取汗。〈《易简方》。〉
感寒上气,苏叶三两,橘皮四两,酒四升,煮一升半,分再服。〈《肘后方》下同。〉
伤寒气喘不止,用赤苏一把,水三升,煮一升,稍稍饮之。
劳复食复欲死者,苏叶煮汁二升饮之。亦可入生姜豆豉同煮饮。
伤寒劳复,葵子二升,粱米一升,煮粥食,取汗立安。〈《圣惠方》下同。〉
伤寒初愈,交合阴阳易病,拘急手足蜷,小腹急热,头不能举,名阴阳易,当汗之,满四日难治。蓝一把,雄鼠屎三七枚,水煎服取汗。
伤寒赤斑,青黛二钱,水研服。〈《活人书》。〉
劳复因交后卵肿,或缩入,腹痛,蓼子一把,水挼汁饮一升。〈《肘后方》。〉
伤寒咽痛,毒攻作肿,以䕡茹爪甲大纳口嚼汁咽之,当微觉为佳。〈《备急方》。〉
阴毒心腹痛,厥逆恶候,川乌头去皮脐,冷水浸七日,切晒纸裹收之。遇有患者取为末一钱,入盐八分,水一盏,煎八分服,压下阴毒如猪血相似,再进一服,名玉女散。〈《本事方》。〉
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二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名回阳散。〈《济生方》。〉
阴毒伤寒,烦躁迷闷,急者用半两附子一个,生破作四片,生姜一大块作三片,糯米一撮,以水一升煎六合,温服暖卧,或汗出或不出,候心定则以水解散之类。解之不得与冷水,如渴更煎滓服,屡用多效。〈《续传信方》。〉风寒客于头中,清涕项筋急硬,胸中寒痰,呕吐清水,用大附子或大川乌头二枚,去皮蒸过,川芎藭生姜各一两,焙研,以茶汤调服一钱,或剉片,每用五钱,水煎服,隔三四日一服,或加防风一两。〈《十便良方》。〉阴毒伤寒,生草乌头为末,以葱头蘸纳谷道中,名提盆散。〈海藏。〉
急伤寒病,半夏四钱,生姜七片,酒一盏,煎服。〈《百病方》。〉伤寒乾啘,半夏熟洗研末,生姜汤服一钱匕。〈《梅师方》。〉伤寒咽闭肿痛,用生射干猪脂各四两,合煎令焦,去滓,每噙枣许取瘥。〈《伤寒论》。〉
结胸心腹硬痛,用牵牛头末一钱,白糖化汤调下。〈《郑氏家传》。〉
伤寒烦渴欲饮,䒷蒌根三两水五升,煮一升,分二服,先以淡竹沥一斗,水二升,煮好银二两半,冷饮汁,然后服此。〈《外台》。〉
百合病渴,䒷蒌根牡蛎熬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永类钤方》。〉
伤寒头痛二三日发热者,葛根五两,香豉一升,以童子小便八升,煎取二升,分三服,食葱粥取汗。〈《梅师方》。〉伤寒喘急,防己人参等分为末,桑白皮汤服二钱,不拘老小。
伤寒变𧏾,四肢烦疼,不食多睡,羊桃十斤,捣熟,浸热汤三斗,日正午时,入坐一炊久,不过三次愈。〈《千金方》。〉伤寒毒攻手足肿痛,羊桃煮汁,入少盐渍之。〈《肘后方》。〉夹惊伤寒,紫背浮萍一钱,犀角屑半钱藤钩三七个为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连进三服,出汗为度。〈《总录》。〉伤寒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活人书》。〉
伤寒劳复因交接者,腹痛卵肿,用葱白捣烂,苦酒一盏,和服之。〈《千金》。〉
妊娠伤寒,赤斑变为黑斑,尿血者,以葱白一把,水三升,煮熟服汁,食葱令尽取汗。〈《类要》。〉
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简便方》。〉
阴證伤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少调贴脐上。〈《生生编》。〉伤寒后妇人得病虽瘥,未满百日,不可与男合,为病拘急,手足拳,腹痛欲死,丈夫名阴易,妇人名阳易,速宜汗之即愈满,四日不可治也。用乾姜四两为末,每用半两,白汤调服,覆衣被出汗后,手足伸即愈。〈《类要方》。〉伤寒脱阳,小便不通,用茴香末,以生姜自然汁调傅腹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摘元方》。〉
百合腹满作痛者,用百合炒为末,每饮服方寸匕,日二。
阴毒伤寒,百合煮浓汁,服一升良。〈《食忌方》。〉
伤寒痞满,阴病下早成痞,按之虚软而不痛,槟榔枳实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黄连煎汤下。〈《宣明方》。〉
房劳阴毒,胡椒七粒,葱心二寸半,麝香一分捣烂,以黄蜡镕和,做成条子,插入阴内,少顷,汗出即愈。〈《集效方》。〉发散寒邪,胡椒丁香各七粒碾碎,以葱白捣膏,和涂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取汗则愈。〈《蕴要》。〉伤寒欬逆,日夜不止,寒气攻胃也。胡椒三十粒,打碎,麝香半钱,酒一钟,煎半钟,热服。〈《圣惠》。〉
冬月感寒,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之,取汗。〈《千金》。〉
阴毒伤寒四肢逆冷,用吴茱萸一升,酒拌湿,绢袋二个包蒸极热,更互熨足心,候气透,痛亦即止,累有效。〈《圣惠》。〉
伤寒欬逆呃噫,日夜不定者,用荜澄茄高良姜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六分,煎十沸,入酢少许服之。〈《图经》。〉伤寒口乾,生藕汁生地黄汁童子小便各半盏煎,温服之。〈《伤寒论》。〉
孕妇伤寒,大热烦渴,恐伤胎气,用嫩卷荷叶焙半两,蚌粉二钱半为末,每服三钱。
又方。新汲水入蜜调服,并涂腹上,名罩胎散。〈《郑氏方》。〉伤寒遗毒,手足肿痛欲断,黄檗五斤,水三升,煮渍之。〈《肘后方》下同。〉
伤寒六七日,热极狂言,见鬼欲走,取桐皮削去黑劈断四寸一束,以酒五合,水一升煮半升,去滓顿服,当吐下青黄汁数升,即瘥。
伤寒初得,不问阴阳,以皂角一挺,肥者烧赤为末,以水五合和,顿服之,阴病极效。〈《千金方》。〉
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闭,但出气稍煖者,急取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此太师陈北山方也。〈《直指方》。〉伤寒舌出,巴豆一粒,去油取霜,以纸撚卷内入鼻中,舌即收上。〈《普济方》。〉
伤寒后卒胸膈闭痛,枳实麸炒为末,米饮服二钱,日二。〈《济生方》。〉
伤寒呃噫,枳壳半两,木香一钱为末,每白汤服一钱,未知再服。〈《本事方》。〉
阴毒腹痛,鸡粪乌豆地肤子各一把,乱发一团同炒,烟起倾入好酒一碗浸之,去滓,热服,即止。〈《生生编》。〉伤寒发狂,烦躁热极,吞生鸡子一枚,效。〈《食鉴》。〉
伤寒烦渴,心神躁热用秦艽一两,牛乳一大盏,煎六分,分作二服。〈《圣惠》。〉
伤寒之后,馀热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气伏暑,仓卒并治,不论长幼,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三钱水一盏,煎服。〈《本事方》。〉
热毒攻手足,赤肿焮热,疼痛欲脱,煮马屎与羊屎汁渍之,日三度。〈《千金》下同。〉
又方。浓煮虎杖根,适寒温以渍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
又方。稻穰灰汁渍之。
又方。取好酒煮苦参以渍之。
又方。猪膏和羊屎涂之亦佳。
又方。取常思草〈一名苍耳。〉绞取汁以渍之。
伤寒后汗不止,地黄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又方。白朮叶作饮饮之。
又方。白朮方寸匕以饮服之。
伤寒卒得汗不止,以温酒服牛羊脂愈。或服牛羊屎亦止。
伤寒盗汗及汗无时,以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顿服之,以止为度。
又方。豉一升,以酒二升,渍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过三剂即止。
又方。死人席缘烧灰煮汁洗身,瘥。
大病后不足虚劳,取七岁已下五岁已上黄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体温,稍稍饮之,不得过多。十日服不绝为佳。
病后或因洗手足,或梳头,或食劳等复,取洗手足汁饮一合,取头中垢如枣核大,吞一枚。
病新瘥,遇美饮食食过多食复者,取所食馀烧灰为末,饮调服二钱匕,日三服。
重病新瘥,早起劳复,及饮食多,致发欲死,烧𪔀甲末,饮服方寸匕。
伤寒后食劳复,杏仁五十枚,以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
欲令病人不复,烧头垢如梧桐子大,吞服之。
交接劳复,阴卵肿缩,腹中绞痛欲死,取所交妇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
令病人不复,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带一尺烧,以酒若米饮汁服之。
百合病变,腹中满痛,取百合根随多少,熬令黄色,捣筛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满消痛止。
伤寒欬逆急救方。香附子橘核各半两,细剉,用酒半盏,先将药在石银器内炒,渐渐滴酒,炒药焦黄色,研细末,每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八分,细细旋呷服。〈《活人》下同。〉又方。单用香附子末。
又方。大蒜头二个煨动爆,研入白姜末,丸得为度,研和如梧桐子大,捣薤菜自然汁吞下二十丸,病退再服一十五丸。
男女阴毒伤寒外接法,名回生神膏。牡蛎煅粉乾姜炮各一钱为细末,男病用女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卵上,得汗出愈。女病用男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乳上,得汗出愈。卵与乳男女之根蒂,坎离之分也。阴證大小便不通及诸杂證阴候大小便不通者,并宜。此外治法,数日不通为急,非急者勿用。
水渍法,治阳毒大热发狂,不能制伏,用青布五六尺,叠摺新水浸之,搭病人胸上,须臾蒸热,又浸水中,又搭,日数十易为佳。〈《得效》。〉又法。菉豆煮汤一锅,稍温,用青布数重,蘸汤搭于胸膈,冷则再蘸汤搭之,日数十易,被盖覆得汗而愈。盖菉豆青布性凉,能退热故也。〈丹溪。〉
伤寒发汗吐下后,体虚,元脏积冷,气刺腰痛,转动艰难,原蚕蛾半斤,糯米半升,同炒令米色焦,然后擂罗为末,每用半两,以米酢调如稀糊,入铫子内煎,搅令稠,乘热摊于蜡纸上,贴痛处,以帛缠缚,冷即易之。〈《良方》。〉熨脐法,阴毒危急,体冷无脉,气息欲绝,或不省人事,大葱白一把,切去叶,捣饼二三寸许,连作四五饼,先将麝香硫黄各一字,填脐内,放葱饼于脐上,以熨斗火熨之,如饼烂,再换新饼又熨之,以葱气入腹为效。手足温有汗即差,便服四逆汤以温其内。如熨后手足指尚冷,甲下肉黑者死。〈《活人》。〉
伤寒阳證结胸,死无可药者,蚯蚓十五条,活者擂烂,蜜半盏冷水半碗灌服。若无蜜,砂糖亦妙。〈《良方》。〉又法。酽酢拌麸皮炒熨,纳布袋中蒸热熨之,尤速效。〈海藏。〉
中寒身冷,脉微面青黑,葱白连根切小麦麸各三升,盐二升,以水和匀,分二包炮,令极热,绢包之,互熨脐上冷则用水拌湿,更炒熨之。〈《医鉴》。〉
阴阳易,以人手足指爪甲二十片,烧灰为末,米饮调下效。〈《入门》下同。〉
赤衣散,治阴阳易最效。取室女月经布近阴处,烧存性为末,米饮调下。
火劫法,治发狂,炭火一盆,置病人之前,将酢一碗急沃火内,使烟气冲入鼻内,须臾自定,又将凉水噀面亦可。
大病差后,多虚汗,龙骨牡蛎麻黄根等分为末以粉身。〈《良方》。〉
麻黄疗伤寒,解肌发汗为第一,去节取五钱水煎服之。〈《本草》下同。〉
伤寒热病,汗后脉洪大,头痛口燥大渴,取石膏碎一两,水煎服之。
伤寒阴毒,煮百合浓汁服一升良。
柴胡疗伤寒,第一解肌除烦热,剉作一两水煎服之。伤寒劳复,竹沥水煎数数饮之,取汗。
伤寒热病劳复,栀子十枚碎,水煎服,微汗。
伤寒昏迷不省人事,皂荚末以纸撚烧烟,入鼻有嚏可治,无则不治,肺气上绝也。可治者,随用皂荚半夏生白矾共一钱半为末,姜汁调服,探吐痰去即苏。〈《回春》。〉伤寒热盛,取生梨食之。伤寒热病,烦渴,菉豆煮作粥常服之。
伤寒头痛,取荆芥穗一两,浓煎服之。〈《本草》下同。〉风寒用忍冬藤浓煎汤,温服取汗。
伤寒阴阳毒,取薄荷叶煮汁温服取汗,良。
伤寒发热发狂,温水渍乾人屎,取汁饮之。
针灸
《素问》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𣽃𣽃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热病身先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知则补,有馀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腢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则为热也。
《灵枢经》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刺寒厥者,二阴一阳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肺气盛有馀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清取荣,骨清取井经也。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徵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悗,乾唇口嗌,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乾,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嗌乾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瘛疭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馀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腧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欬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除,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甲乙经》曰: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
头痛身热,鼻窒喘息不利,烦满汗不出,曲差主之。头痛目眩,颈项强急,胸胁相引,不得倾侧,本神主之。热病汗不出,上星主之,先取譩嘻,后取天牖风池。热病汗不出而苦呕烦心,承光主之。
头项恶风,汗不出悽厥恶寒,呕吐,目系急痛引頞,头重项痛,玉枕主之。
头痛身热,引两颔急,脑空主之。
热病汗不出,天柱及风池商阳关冲掖门主之。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
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神道主之。
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瘛疭寒热,汗不出,恶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门主之。
颈项痛不可以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侠脊有并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悽悽振寒,数欠伸,鬲腧主之。
热病汗不出,上窌及孔最主之。
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涎,鬲俞主之。热病头痛身重,悬颅主之。
热病头痛,引目外眦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面赤皮痛,悬釐主之。
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悬釐主之。
热病胸中澹澹,腹满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满,瘛疭,心痛,气满不得息,巨阙主之。
身寒热,阴都主之。
热病象疟,振慄鼓颔,腹胀睥睨,喉中鸣,少商主之。寒厥及热,烦心少气,不足以息,阴湿痒,腹痛,不可以食饮,肘挛肢满,喉中焦乾渴,鱼际主之。
热病振慄,鼓颔腹满,阴痿欬引尻溺出,虚也。鬲中虚,食饮呕,身热汗不出,数唾血下,肩背寒热,脱色,目泣出,皆虚也。刺鱼际补之。
温病身热五日已上,汗不出,刺太渊,留针一时取之。若未满五日,禁不可刺也。
热病先手臂瘛疭,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转珠,两乳下二寸坚,胁满悸,列缺主之。
两胁下痛,呕泄上下出,胸满短气,不得汗,补手太阴以出之。
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中冲主之。
热病发热,烦满而欲呕哕,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胁痛,不可反侧,欬满溺赤,大便血衄不止,呕吐,血气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舌中烂,掌中热,饮呕,劳宫主之。
热病烦心而汗不止,肘挛掖肿,善笑不休,心中痛,目赤黄,小便如血欲呕,胸中热,苦不乐,太息,喉痹嗌乾喘逆,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短气胸痛,太陵主之。热病烦心善呕,胸中澹澹善动而热,间使主之。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中风热目赤黄,肘挛腋肿,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心澹澹然,善惊,身热烦心,口乾手清,逆气呕血,时瘛善摇头,颜青,汗出不过肩,伤寒温病,曲泽主之。鼻鼽衄,热病,汗不出,目目痛瞑,头痛,龋齿痛,泣出,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阳溪主之。
热病肠澼,臑肘臂痛,虚则气鬲满,肩不举,温留主之。伤寒馀热不尽,曲池主之。
头痛振寒,清冷渊主之。
头痛项背急,消泺主之。
热病汗不出,胸痛不可息,颔肿,寒热,耳鸣聋无所闻,阳谷主之。
泄风汗出,腰项急,不可以左右顾及俛仰,肩弛肘废目痛,痂疥生疣,瘛疭,头眩目痛,阳谷主之。
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
热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胀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并取隐白。腹满善呕烦闷,此皆主之。
热病先头重额痛,烦闷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俛仰,胸满两颔痛甚,善泄,饥不欲食,善噫,热中足清,腹胀食不化,善呕,泄有脓血,若呕无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主之。
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
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
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嗌中痛,腹胀,内肿,心痛如锥针,刺太溪主之。手足寒至节,喘息者死。
热病刺然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
善齧颊齿唇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冲阳主之。胃脘痛时,寒热皆主之。
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讝语,解溪主之。厥头痛,面浮烦心,狂见鬼,善笑不休,发于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丰隆主之。
阳厥悽悽而寒,少腹坚,头痛,胫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呕,三里主之。
胁痛欬逆,不得息,窍阴主之。及爪甲与肉交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不已复取。
手足清,烦热汗不出,手肢转筋,头痛如锥刺之状,热不可以动,动益烦心,喉痹舌卷乾,臂内廉痛,不可及头,耳聋鸣,窍阴皆主之。
膝外廉痛,热病汗不出,目外眦赤痛,头眩两颔痛,寒逆泣出,耳鸣聋,多汗目痒,胸中痛不可反侧,痛无常处,侠溪主之。
厥四逆喘气满风身汗出而清,髋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临泣主之。
身懈寒,少气热甚恶人,心惕惕然取飞扬及绝骨跗下临泣,立已。淫泺胫酸,热病汗不出,皆主之。
下部寒,热病汗不出,体重逆气头眩,飞扬主之。热病侠脊痛,委中主之。
身热狂走,讝语见鬼,瘛疭,身柱主之。狂妄言怒,恶火善骂詈,巨阙主之。
热病汗不出,鼽衄,眩时仆,面浮肿,足胫寒不得卧,振寒,恶人与木音,喉痹,龋齿恶风,鼻不利,多善惊,厉兑主之。
四厥手足闷者,使人久持之,厥热胫痛,腹胀皮痛善伸数欠,恶人与木音,振寒,嗌中引外痛,热病汗不出,下齿痛,恶寒,目急喘满,寒慄,龂口噤僻,不嗜食,内庭主之。
狂歌妄言,怒恶人与火,骂詈,三里主之。
《千金方》曰:灸伤寒法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头,度取脐孔,中屈绳取半当绳头,名胃脘,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大人可灸五十状,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窗,又灸两颞颥,又灸两风池,又灸肝腧百壮,馀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
鱼际阳谷,主热病振慄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经渠阳池合谷支沟前谷内庭后溪腕骨阳谷厉兑冲阳解溪,主热病汗不出。
孔最主臂厥热病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列缺曲池主热病烦心,心闷,先手臂身热瘛疭,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珠。
中冲劳宫大,陵间使关冲少冲阳溪天窌,主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
劳宫主热病三日已往不得汗怵惕。
三间主气热身热喘。
曲泽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乾。
曲池主伤寒馀热不尽。
掖门中渚通里主热病先不乐,头痛面热无汗。温留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
上脘曲差上星陶道天柱上窌悬釐风池命门膀胱腧,主烦满汗不出。
飞扬主下部寒热汗不出,体重。
悬颅主热病头痛身热。
少泽主振寒小指不用,头痛。
玉枕大杼肝腧心腧膈腧陶道,主汗不出,悽厥恶寒。大椎主伤寒热盛烦呕。
悬釐鸠尾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
膈腧中府主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支满。神道关元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
曲泉主身热头痛,汗不出。
鱼际主头痛不甚汗出。
肾腧主头身热赤,振慄腰中四肢淫泺,欲呕。
尺泽主气隔,喜呕,鼓颔不得汗,烦心身痛。
委中主热病侠脊痛。
大都主热病汗出,且厥足清。
大白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支正少海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痛而强,振寒寒热。
后溪主身热恶寒。
光明主腹足清,寒热汗不出。
复留主寒热无所安,汗出不止,风逆,四肢肿。
凡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
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身清,清则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颠颠然,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荣;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去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四逆喘气偏风身汗面清,皆取侠溪。凡热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身痹洒淅振寒,季胁支满痛。
《活人书》曰:仲景云: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愈,谓服桂枝汤后,其證尚自汗,发热恶寒,脉尚寸浮尺弱而反烦,为邪痹在阳维经,故可先针风池风府,此二穴阳维之会非太阳经也。太阳经穴在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名曰天柱,不针此者,桂枝已主太阳病故也。
期门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处是也。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但下针令病人吸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此是平泻法也。凡针期门,必泻勿补。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深。
脐下一寸五分名气海,二寸名丹田,三寸名关元,关元穴是小肠募足少阴任脉之会,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良,然不及针气海穴,或作脐下一寸。《本事方》曰:伤寒阴毒危极,药饵无功,速灸脐中三百壮,又灸气海关元各二三百壮,以手足温煖为效。《活法机要》曰:伤寒大热不止,取曲池,泻绝骨,补陷谷,出血八关,大刺血指间出。
云岐子曰:伤寒头痛太阳證,刺完骨京骨,阳明證刺合谷冲阳,少阳證刺阳池丘墟风府风池。
伤寒热退后再发热,取风门合谷行间绝骨。
《得效方》曰:伤寒初得一二日,头痛寒热,宜灸巨阙上脘中脘各五十壮。
《医学纲目》曰:伤寒头痛刺合谷攒竹。
伤寒汗不出,刺合谷针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针,此穴发汗大妙。复溜泻,又商丘腕骨阳谷侠溪厉兑劳宫风池鱼际经渠内庭,又十二经荣穴皆可刺。
伤寒汗多不止,取内庭合谷复溜俱泻。
伤寒结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处,左畔揉之,以毫针刺左畔支沟穴,次刺左间使穴,名曰双关,次刺左行间穴,左边结胸立效。右亦依上法刺之,慢慢呼吸停针,立愈。
伤寒胸痛,取期门大陵。
伤寒胁痛,取支沟阳陵泉。
伤寒手足厥冷,取大都针一分。
遍身发热如火,狂言妄语气虚者,补手三里,气实者,泻足三里。
伤寒胸热不已,大杼五分泻之。又风门五分,留七呼,中府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刺入三分,缺盆三分。伤寒胃热不已,中脘泻之,又上廉三分,下廉八分,三里气冲。
伤寒四肢热不已,云门三分,灸五壮,肩腢委中腰腧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取其穴,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十壮。
伤寒大热不退,曲池泻,绝骨补。
伤寒热退后再发热,风门合谷行间绝骨。
如脉浮而头痛,过在手足太阳,刺完骨京骨。如脉浮而长,过在手足阳明,刺合谷冲阳。如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刺阳池丘墟风府风池。此刺头痛之法也。伤寒发热不识尊卑,曲池绝骨百劳涌泉。
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交通,故为腹痛,手足之经皆会于腹,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太冲太渊太陵,如脉沉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少阴肾,手厥阴心包,刺太溪太陵。如脉沉细而痛,过在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刺太白神门三阴交。此刺腹痛之法也。
伤寒六脉,俱无复溜,补之大回。六脉合谷中极支沟一寸半,此穴和脉绝复溜,顺骨而下巨阙,三寸三分气冲,灸七壮。
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尺寸脉俱浮,合谷五分,候遍身汗出即出针。此穴发汗大妙。复溜泻
大烦热不止,昼夜无度,用八关大刺,热无度不可止,宜陷谷出血。
《万病回春》曰:伤寒阴證已极,玉茎缩入,速令人捉定,急将艾丸菉豆大,放在阴茎口上,灸三壮,其茎即出。阴證腹痛,灸足小指外侧上纹尖,灸三壮,男左女右。
导引
《保生秘要》曰:伤风导引法,平身坐定,双手擦掌,抚肾囊,两肘靠膝,以身势向前,先躬而后仰,如此用力,起五九之数,约汗透身轻爽而自愈,慎风邪。运功定艮背起,念运上风门穴,多著工夫,盖风由此入也。渐运入内,又散出外,上泥丸,降心头推开,或吐而愈,不吐亦愈。
伤风发汗导引法,心头推开至脐,大效。
运功握固两手指如拳,脚指亦要拳握固,闭目调息而卧,自然汗出周身,风邪从汗散矣。
冒风鼻塞导引法,先清肺经,以两手指擦鼻两旁,令其内外俱热,如虚火升两眼,看两脚底,验。
伤寒伤风,先饮热茶或热汤,项要直,舌捲托之上腭,两手作拳状,两足指亦缩紧,自然汗发而愈。
《附艮背法》:初学之士,静坐片时,将万念扫除,凝神定志于水火之中,背之腔子里,平心元虚处,初从口念太乙救苦,而渐归于心,归于背,存无守有,念兹在兹,有复冥于无,神自虚而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