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七十九
汗门二
张介宾景岳全书〈自汗盗汗论證 不治證 论治 战汗 头汗 论治〉
陈士铎石室秘箓〈大汗 头手汗〉
方〈白朮黄芪散 大豆蔻丸 胃风汤 温粉 又方 麦煎散 牡蛎散 大蒜丸 珍珠散 清脾散 牡蛎散 青娥丸 五仙丸 黄芪建中汤 芪附汤 参附汤 黄芪六一汤 玉屏风散 调卫汤 羌活胜湿汤 理气降痰汤 建中汤 白朮散 安胃汤 牡蛎散 大补黄芪汤 实表散 黄芪汤 温粉 红粉 止汗粉 加脑子收阳粉 黄 芪汤 当归六黄汤 正气汤 防风散 白朮散 麦煎散 大建中汤 又方 茯苓汤 柏子仁丸 椒目散 又方 大补元煎 一阴煎 加减一阴煎 三阴煎 五阴煎 六味回阳饮 五君子煎 保阴煎 清化饮〉
单方
针灸
导引
医案
汗门二
张介宾景岳全书〈自汗盗汗论證 不治證 论治 战汗 头汗 论治〉
陈士铎石室秘箓〈大汗 头手汗〉
方〈白朮黄芪散 大豆蔻丸 胃风汤 温粉 又方 麦煎散 牡蛎散 大蒜丸 珍珠散 清脾散 牡蛎散 青娥丸 五仙丸 黄芪建中汤 芪附汤 参附汤 黄芪六一汤 玉屏风散 调卫汤 羌活胜湿汤 理气降痰汤 建中汤 白朮散 安胃汤 牡蛎散 大补黄芪汤 实表散 黄芪汤 温粉 红粉 止汗粉 加脑子收阳粉 黄 芪汤 当归六黄汤 正气汤 防风散 白朮散 麦煎散 大建中汤 又方 茯苓汤 柏子仁丸 椒目散 又方 大补元煎 一阴煎 加减一阴煎 三阴煎 五阴煎 六味回阳饮 五君子煎 保阴煎 清化饮〉
单方
针灸
导引
医案
艺术典第二百九十九卷
医部汇考二百七十九
汗门二
《景岳全书》〈臣张介宾著〉《自汗盗汗论證》汗出一證,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诸《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治宜实表补阳。盗汗者属阴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宜清火补阴。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谓非阳盛阴衰者而何?又若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卫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卫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證,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胜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馀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
汗由血液,本乎阴也。《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义可知。然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故凡欲疏汗而不知营卫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籥之牝牡,亦犹荡舟于陆,而驾车于海耳,吾知其必败也。
汗證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恐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去而然乎?故《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溧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阴汗之谓也。故凡治阴汗者,但当察气虚之微甚,微虚者,略扶正气,其汗自收,甚虚者,非速救元气不可,即姜桂附子之属,必所当用。
《不治證》
凡汗出不治之證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出而脉脱者,不治;三,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四汗出发润至巅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六,汗出如珠者,不治。凡见此类不得妄为用药。《论治》
阳證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證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保阴煎亦妙。其或阴分虽有微火而不甚者,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其有心火不宁。烦躁出汗者,宜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生脉散之类主之。又有本非阴虚,止因内火熏蒸,血热而多汗者,宜正气汤,或黄芩芍药汤清化饮之类主之。阴證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内无火邪,又无火脉,便是气虚。阴證皆不可妄用凉药以败阳气,若止因气虚而火未衰者,宜三阴煎,参归汤,人参建中汤之类主之。若睡中盗汗而无火者,宜参苓散独参汤主之。若阳气俱虚者,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之类主之。若气虚火衰之甚者,宜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卫气不固,腠理不密而易汗者,是亦阴證之属,宜黄芪六一汤,玉屏风散芪附汤之类主之。诸病误治,有不当汗而妄汗,或虽当汗而汗之太过者,皆汗多亡阳之證,是亦阴證之属,当察其虚之微甚,微虚者,宜三阴煎五阴煎独参汤之类主之,大虚者,非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不可。
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凡證有身重困倦,而脉见缓大,声音如从瓮中出者多属湿證。若热湿胜者,但去其火而湿自清,宜用前阳證之法。寒湿胜者,但助其火而湿自退,宜用前阴證之法。或用玉屏风散四君子汤五君子煎之类,以健脾土之气,则湿去而汗自收。
收汗止汗之剂,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北五味小黑豆龙骨牡蛎之属,皆可随宜择用。
一曰:黄芪得防风而力愈大,一曰:官桂最能实表。凡汗出太多不能收者,速宜用五倍子为末,以唾津调填脐中,外用帕帛缚定,过宿即止。或用何首乌为末,填脐缚之,亦止。
小儿盗汗,虽是常事,在东垣诸公,皆曰,不必治之,盖由血气未足也。然汗之太多者,终属气分之虚,余于儿辈见汗之甚者,每以人参一钱许,煎汤与服,当夜即止,正恐他日之强弱,未必不由乎此,所以培补之功,原不可少。
病后多汗,若伤寒,若疟疾,凡系外感寒邪,汗出热退,而有汗不即止者,此以表邪初解,必由腠理,卫气开泄,其汗宜然。即数日旬日,亦自无妨。俟卫气渐实汗,必自止无足虑也。若其他杂證,本非外感之解,而有自汗盗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
战汗
战与慄异,战由乎外,慄由乎内也。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正气内实,邪不能与之争,但汗出自不作战,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则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矣。故凡邪正之争于外者则为战,战其愈者也。邪正之争于内者则为慄,慄其甚者也。《论》曰:阴中于邪,必内慄也。夫战为正气将复,慄则邪气肆强,故伤寒六七日,有但慄不战,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气中虚,阴邪内盛,正不胜邪,而反为邪气所胜。凡遇此證,使非用大补温热之剂,及艾灼回阳等法,其他焉得而禦之?头汗
头汗之證有二,一为邪热上壅,一为阳气内脱也。盖头为诸阳之会,凡伤寒遍身得汗者,谓之热越,若身无汗,则热不得越而上蒸阳分,故但头汗出也。治热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热而病自愈。至若气脱一證,则多以妄下伤阴,或尅伐太过,或泄泻不止,以致阴竭于下,则阳脱于上,小水不通,而上见头汗,则大危矣。《论治》
头汗脉紧数,有表邪当散者,宜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乾姜汤,及新方诸柴胡饮,俱可酌用。若有火邪,脉洪滑,内多烦热,头汗当清者,宜人参白虎汤益元散之类主之。若水结胸,心下满,头汗出者,或大陷胸汤,或小半夏茯苓汤。若便结腹胀,疼痛头汗者,宜承气汤。若诸虚泄泻,阳脱头汗者,宜独参汤,或大补元煎,六味回阳等饮,作急救之。庶可保全。《石室秘箓》〈臣陈士铎著〉大汗
大汗之病,阳气尽随汗而外越,若不急为止抑,则阳气立散,即时身死。法当以大补之剂煎饮,一线之气可留,而大汗可止。方用人参一两,或黄芪二两代之。当归一两,北五味一钱,桑叶七片,急为煎服。此方即补血汤之变,妙在补气药多于补血使气旺则血自生,血生则汗可止。况方中加五味子以收汗,加桑叶以止汗。有不相得益彰者乎?倘以大汗之人,气必大喘,不可以参芪重增其气,纯用补血之品,未为无见。然而血不可骤生,气所当急固,不顾气,徒补血,未见功成,此似是而非,又不可不急辨之也。
凡人无论有病无病,一旦汗如雨出不肯止者,名曰亡阳。汗尽止有气未绝,最危之證也。若因汗出而用止汗之药,则汗不能止,若因汗尽而用补血之药,则血难骤生,所当急补其气,尚可挽回。然而补气之药,舍人参实无他物可代。方用收汗生阳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各一两,北五味三钱,当归炒枣仁各五钱,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汗收,再剂而气复,三剂而气旺,四剂而身健矣。此方之妙,妙在气血均补,而尤补于气,使气足以生阳,阳旺而阴亦生矣。夫亡阳之證,虽是阳亡,其实阴虚不能摄阳,以致阳气之亡也。倘阴足以摄阳则汗虽出,何至亡阳。然治亡阳之證,乌可徒救阳乎?救阳兼救阴也。
大汗势必用补气之药,以救亡阳之證,然而过用补气之药,仍恐阳旺而阴消,服数剂补气药后,即宜改用补阴之品。况亡阳之后,阴血正枯,进以补水之药,正投其所好也。阴定则阳生,阴阳无偏胜之弊矣。
头手汗
凡人头顶出汗,乃肾火有馀,而肾水不足,若不知其故,而徒用止汗之药,必致目昏而耳痛,法当滋其肾而清肺金之化源,自易奏功如响。方用桑叶一斤,熟地二斤,北五味三两,麦冬六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或一两,一月后永不出汗矣。更有人每饭之时,头汗如雨落者,此又胃火胜而非肾火馀也,法当用元参麦冬天冬生地各一斤,北五味四两,酸枣仁半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一两,二月必愈。似乎胃火胜,宜用竹叶石膏汤,而余偏不用者,何也?盖胃火之胜者微胜耳,非若炽盛而火炎,奔腾而热发,不过因饮食之味,入于胃中,遂觉津津汗出,饮食完而汗随止,然则以元参一味解之有馀矣。况又用天麦二冬以清肺火,生地以凉血,酸枣仁以平心火,五味子以收汗而滋液,则胃经有火之盛,亦已消磨。况原未十分之盛乎?此敛法之一也。手中之汗,细小病也,不必入于此中,以药水洗之愈。洗手汗出,方用黄芪葛根各一两,荆芥防风各三钱,水煎汤一盆,热熏而温洗三次,即无汗,神方也。即是此汤亦可,然不若每日一换药之为妙也。方白朮黄芪散〈河间下同〉
治五心烦,自汗,四肢痿劣,饮食减少,肌瘦昏昧。
白朮, 黄芪, 当归, 黄芩去皮, 芍药,各半两。石膏, 甘草,各二两。 茯苓, 寒水石,各一两。官桂一分, 人参, 川芎,各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前,一日三服。
大豆蔻丸
治胃风,头多汗,恶风,饮食不下,小腹善满,失衣则腹胀,食寒则泻。形瘦。肉豆蔻, 草豆蔻, 陈皮, 独活, 薏苡仁,
人参, 川芎,各半两。 羌活, 防风, 桔梗,
甘草炙, 木香,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不计时候,日进三服。
胃风汤
治證同上。人参, 白茯苓, 芎藭, 官桂, 当归, 白芍药,白朮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粟米百馀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空心食前。此药与豆蔻丸为表里也。
温粉止自汗。
牡蛎, 麦皮, 麻黄根, 藁本, 糯米, 防风,白芷。
右为末,周身扑之。
又方
治盗汗。白朮四两,分作四分。 一分用黄芪同炒, 一分用石斛同炒, 一分用牡蛎同炒, 一分用麸皮同炒。
右各微炒黄色,去馀药,只用白朮研细,每服三钱,粟米汤调下,尽四两妙。
麦煎散
治荣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肌肉消瘦。知母, 石膏, 甘草炙, 滑石, 地骨皮, 赤芍,葶苈, 杏仁炒去皮尖, 人参, 白茯苓, 麻黄根。
右为末,每服一钱,煎浮麦汤调下。
牡蛎散〈《良方》下同〉
治诸虚体常自汗,惊惕不宁。白朮半两, 左顾牡蛎米泔水洗煅, 黄芪蜜制,麻黄根各一两。 甘草炙一分, 小麦百馀粒。
右剉每服三钱水三盏,煎一盏半,服。一方为细末,每服三钱,入红枣三枚,同煎,分三服。
大蒜丸
治阴汗湿痒。大蒜煨熟剥去皮烂碾。
右用豆豉末,搜和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灯心汤下。
珍珠散
治阴汗。蛤粉, 牡蛎等分。
右为细末,绢袋盛扑。
清脾散
治手足心出汗。白朮炒, 苍朮, 茯苓, 半夏, 黄连各一钱。滑石, 柴胡, 升麻, 甘草, 羌活,各五分。
右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
牡蛎散
治脚汗除秽气。牡蛎煅, 白矾枯, 密佗僧, 黄丹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用少许乾掺脚指缝中,即收。
青娥丸
治阴汗不乾。杜仲姜炒一斤, 破故纸炒八两, 胡桃肉二十两。
右为末,蒜四两为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送下。一法酒糊丸,不用蒜。
五仙丸〈《纲目》下同〉
治盗汗。天仙子, 五灵脂。
右为末,水糊丸桐子大,三十丸,白汤临卧服。
黄芪建中汤
治血气不足,体常自汗。黄芪, 桂,各一钱半。 白芍药三钱, 甘草一钱。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滓,入稠饧一大匙,再煎服。旧有微溏或呕者,不用饧。
芪附汤〈《济生方》下同〉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黄芪去芦蜜炙,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温服。未应,更加之。
参附汤
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运。人参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右分作三服,姜水煎。
黄芪六一汤
治男妇诸虚不足,自汗盗汗,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口乾燥,面色痿黄,不能饮食,常服平补气血,安和脏腑。黄芪六两,去芦蜜炙。 甘草一两炙。
每服五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一方加白朮白芍药。
玉屏风散〈《得效方》〉
防风, 黄芪,各一两。 白朮二两。每服三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调卫汤〈东垣〉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黄芪, 麻黄根,各一钱。 生甘草梢, 当归梢,生黄芩, 半夏汤洗过七次,各五分。 猪苓,
羌活,各七分。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三分。五味子七粒, 苏木, 红花,各一分。
右㕮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中风證必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汗,故禁麻黄而用根节也。一本无半夏。
羌活胜湿汤
治湿痰自汗。甘草炙, 人参,各三钱。 黄芪七分, 生黄芩,酒黄芩, 川芎藭, 细莘, 藁本, 蔓荆子,防风,各三分。 独活二分, 升麻, 生甘草,
柴胡,各五分。 薄荷一分。
右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半,后入细莘等四味,再煎至一盏,热服。
理气降痰汤
治湿痰自汗。桔梗, 枳壳麸炒, 橘红, 半夏曲炒, 茯苓,香附童便浸, 贝母,各一钱二分。 生甘草,
桂枝,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建中汤
治表虚自汗。芍药五钱, 官桂, 甘草炙,各二钱。
右作一服,水二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钟,食前服。本方加黄芪二钱,名黄芪建中汤,治虚劳自汗。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治妇人血虚自汗。其自汗漏不止者,加桂一钱,熟附子半个,名桂枝附子汤,煎空心服。
白朮散〈河间〉
治虚风多汗,食则汗出如洗,少气痿劣,久不治,必为消渴證。牡蛎煅三钱, 白朮一两二钱半, 防风二两半。
右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拘时候。如恶风,倍防风白朮,如多汗面肿,倍牡蛎。
安胃汤〈东垣〉
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虚风虚,邪入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病,先除其汗,剽悍之气,按而收之。黄连去须, 五味子, 乌梅肉, 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忌湿面酒五辛大料物之类。
牡蛎散〈《三因》〉
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亦治盗汗不止。黄芪, 麻黄根, 牡蛎煅研,各等分。右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一撮,煎至八分,不拘时温服。得效方有知母,又方上三味各一两,白朮半两甘草二钱五分。
大补黄芪汤〈魏氏〉
治阴阳偏虚,自汗盗汗。黄芪蜜炙, 防风, 山茱萸肉, 当归, 白朮炒,肉桂, 川芎, 炙甘草, 五味子, 人参,各一两。白茯苓一两半, 熟地二两, 肉苁蓉酒浸三两。
每服五钱,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实表散〈《𣽃寮》〉
治感冒,腠理不密,自汗。附子炮, 肉苁蓉酒炙, 细莘, 五味子,各一两。
右㕮咀,以黄芪建中汤相停和合匀,依本方姜枣,加炒,浮小麦煎,不三四服安。
黄芪汤〈《济生》〉
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黄芪蜜水炙一两半, 白茯苓, 熟地黄酒蒸,肉桂不见火, 天门冬, 麻黄根, 龙骨,各一两。五味子, 小麦炒, 防风, 当归酒浸微炒,
甘草炙各半两。
右剉散,每服四钱生姜五片煎,不拘时候,发厥自汗,加熟附子。发热自汗,加石觓。未效,或多吃面食则安。
温粉止汗。
川芎, 白芷, 藁本,各一两。 米粉三两。
右为末,每用绵包裹,扑于身上。
红粉止汗。
麻黄根, 牡蛎煅,各一两。 赤石脂, 龙骨,各半两。
右为末,以绢袋盛贮,如扑粉用之。
止汗粉
麻黄根, 牡蛎粉, 败扇灰, 䒷蒌根,各三两。白朮二两, 米粉三升。右为末,和搅令匀,以生绢袋盛,用粉扑身体,日三两度。忌桃李雀肉,仍灸大椎五六百炷,日灸二七五七任心灸亦得,汗即渐止。
加脑子收阳粉
治一切虚汗盗汗,及漏风等證。汗泄不禁,服诸药不能止者。麻黄根, 藁本, 白芷, 牡蛎煅, 龙骨各半两。米粉二两, 脑子半钱。
右为细末研匀,以纱帛包裹,于汗处扑敷之汗止为度。
黄芪汤
治自汗。绵黄芪, 陈皮去白,各一两半。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烂研,以水投取浆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服。又治年高老人,大便秘涩,甚者两服愈。
当归六黄汤
治阴虚盗汗。当归身, 生地黄, 熟地黄, 黄檗, 黄芩,
黄连,各一钱。 黄芪二钱。
右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临卧服。
正气汤
治湿热相搏,头微汗,小便利而微发黄。黄檗炒一钱, 知母炒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右为粗末,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卧时服。河间有栀子无知母,名栀子檗皮汤,治證同。
防风散
治盗汗。防风五钱, 川芎二钱半, 人参一钱二分半。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饮调下。
白朮散
治盗汗。白朮不拘多少,剉作小块。 浮麦一升。
右用水煮乾,如朮尚硬,又加水一二升,煮软取出,去麦不用,切作片,焙乾,研为细末,每服二三钱,不拘时,另用浮麦煎汤调服。
麦煎散
治荣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饮食进退,面黄肌瘦,并皆治之。柴胡, 𪔀甲酢煮三五十沸,去裙襕再用酢炙黄。秦艽,各二两。 乾漆炒烟尽, 人参, 白茯苓,乾葛, 川乌炮去皮尖, 元参,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先用小麦三七粒,煎汤一盏,
去麦入药,再煎三五沸,食后服。
大建中汤
治虚热盗汗,百节酸痛,腰疼,肢体倦怠,日渐羸弱,口苦舌涩,心怔短气。绵黄芪炙, 远志灯心煮去心, 当归酒洗,泽泻,各二钱。 白芍, 龙骨煅, 人参,各一钱半。炙甘草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钟,姜五片,煎一钟,食前服。气弱加炮附子二钱。腰痛筋急,加官桂去皮一钱。
又方
治盗汗夜卧,床席衣被尽湿。麻黄根, 牡蛎煅各三两。 黄芪, 人参,各二两。龙骨打碎, 枸杞根白皮,各四两。 大枣七枚擘。
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六服。如人行八九里久再进,一日令尽,忌蒜热面等物。
茯苓汤
治虚汗盗汗。白茯苓不以多少。
右为末,每服二钱,煎乌梅陈艾汤调下。
柏子仁丸〈《本事方》〉
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牡蛎甘锅子内火煅,用酒淬七次,焙乾。 人参,麻黄根慢火炙拭去汗。 白朮, 五味子,各一两。净麸炒半两, 柏子仁。 半夏曲,各二两。
右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二服,得效减一服,得愈即住。作散亦可。
椒目散
治盗汗日久不止。椒目 麻黄根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无灰热酒食后调服。
又方
治盗汗外肾湿。人参, 苦参, 龙胆草, 麻黄根,各三钱。
右末之,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烧汤下。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下同〉
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自汗盗汗危剧等證。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 当归,〈泄泻者去之。〉 枸杞,各二三钱。熟地少则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炙甘草一二钱,山茱萸一钱。〈畏酸吞酸者去之。〉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一阴煎
凡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證多阳,虚火发热,及阴虚自汗等證,宜此。丹参, 麦冬, 芍药, 生地,各二钱。 甘草一钱,熟地三五钱, 牛膝一钱半。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加减一阴煎
治證如前,而火之甚者,宜此。生地, 芍药,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
水二钟煎服。
三阴煎
凡精血不足无火者宜此。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一钱,
芍药酒炒, 枣仁,各二钱。 人参随宜。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五阴煎
治真阴亏损,脾虚自汗等證。熟地五七钱或一两, 芍药炒, 山药炒,各二钱。扁豆炒二三钱, 茯苓一钱半, 五味子二十粒,人参随宜。 白朮炒, 炙甘草,各一二钱。
水二钟,加莲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六味回阳饮
治自汗阴阳将脱等證。人参一两或数钱, 制附子, 炮乾姜,各二三钱。炙甘草一钱, 熟地五钱或一两, 当归身三钱。
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吐泻自汗而兼湿者。人参二三钱, 白朮黄土炒, 白茯苓,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乾姜炒黄一二钱。
水一钟半煎服。
保阴煎
治一切阴虚内热多汗动血等證。生地, 熟地, 芍药,各二钱。 山药, 川续断,黄芩, 黄檗,各一钱半。 生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清化饮
治妇人产后因火发热,及血热妄行。阴亏多汗,诸火不清等證。
芍药, 麦冬,各二钱。 丹皮, 茯苓, 黄芩。
生地,各二三钱。 石斛一钱。
水二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单方
寐中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分,水和作饼煨熟,夜卧待饥时乾吃二三个,勿饮茶水甚妙。〈《集灵》下同。〉自汗盗汗,常出为自汗,睡中出为盗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心闷汗出,不识人,新汲水和蜜饮之,甚效。〈《千金》。〉阴汗湿痒,密陀僧末傅之。戴氏加蛇床子末。阴痿阴汗,阳起石煅为末,每服一钱,盐酒下。〈《普济》。〉怔忡自汗,心气不足也。人参当归各半两,用豮猪腰子二个,以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取腰子细切,人参当归同煮至八分,空心吃。腰子以汁送下,滓焙乾为末,山药糊丸菉豆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枣汤下,不过两服即愈,此昆山神济大师方也。一加乳香二钱。〈《百一》。〉自汗不止,白朮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
脾虚盗汗,白朮四两切片,以一两同牡蛎炒,一两同石斛炒,一两同麦麸炒,拣朮为末,每服三钱,食远粟米汤下,日三服。〈丹溪。〉
自汗不止,防风去芦为末,每服二钱,浮麦煎汤服。睡中盗汗,防风二两,芎藭一两,人参半两为末,每服三钱,临卧饮下。〈《易简方》。〉
一切盗汗,又治伤寒后盗汗不止,龙胆草研末,每服一钱,猪胆汁三两,点入温酒少许,调服。〈《家藏方》。〉盗汗不止,白芷一两,辰砂半两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屡验。〈《集验方》。〉
自汗不止,郁金末卧时调涂于乳上。〈《集简方》。〉
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通妙真人方》。〉
虚劳盗汗,烦热口乾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门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后米饮服二十丸,名青蒿煎。〈《圣济》。〉
盗汗阴汗,麻黄根牡蛎粉为末扑之。
盗汗不止,麻黄根椒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无灰酒下,外以麻黄根,故蒲扇为末扑之。〈《良方》。〉
自汗不止,何首乌末津调,封脐中。〈《集简方》。〉
夜出盗汗,麦面作弹丸,空心卧时煮食之。次早服妙香散一贴,取效。
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或煮猪肉点食。
自汗不止,粳米粉绢包频频扑之。
盗汗自汗,每夜卧时带饥吃蒸饼一枚不过数日即止。〈《集要》。〉
夜出盗汗,韭根四十九根,水二升,煮一升顿服。〈《千金》〉阴汗作痒,大蒜淡豉捣,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空腹,灯心汤下三十丸。
盗汗不止,树上乾桃子一个,霜梅二个,葱根七个,灯心二茎,陈皮一钱,稻根大麦芽各一撮,以水二钟煎服。〈《经验方》。〉
自汗盗汗,死人席缘烧灰,煮汁浴身,自愈。〈《圣惠》〉心虚自汗不睡者,用豮猪心一个,带血破开,入人参当归各二两,煮熟去药食之,不过数服,即愈。〈《證治要诀》。〉卒汗不止牛羊脂温酒顿化服之。〈《外台》。〉
盗汗遗精,鹿角霜二两,生龙骨炒牡蛎煅各一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盐汤下四十丸。〈《普济》〉
虚汗盗汗,用浮小麦文武火炒为末,每服二钱半,米饮下,日三服。或煎汤代茶饮。〈《宝鉴》。〉
自汗用何首乌末,津调封脐妙。〈丹溪。〉
气虚盗汗,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酒服方寸匕。〈《千金》。〉盗汗,椒目微炒研为细末,每服五分,以猪上唇煎汤调,临卧服。盖椒目行水,又治水肿。〈《衍义》。〉
盗汗,牡蛎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汤下。〈《药性论》。〉
盗汗,浮麦一撮,煎汤调防风牡蛎末二钱,空心服。阴汗,绵黄芪净洗横切细,入铫内滴酒炒乾脆为末,以猪心煮熟蘸食之,效。〈《道藏经》。〉
脚汗,用白矾一两,水二升,煎洗脚,瘥。〈《肘方》。〉脚汗,用白矾乾葛等分,㕮咀,每二两水三升,煎十馀沸,乘热洗脚,一日二次,经三五日,自无汗。
脚汗,杨花不拘多少,水煎洗脚,铺于鞋底中蹉之。脚汗不乾,烧人场内土铺于鞋底蹉之,效。
针灸
《灵枢》曰:无剌漉漉之汗,漉漉之汗,邪盛在肌腠也。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末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五禁五夺五逆者,皆不可刺,曰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
《医学纲目》曰:盗汗,取阴都五里间使。
盗汗,取中极气海。
虚损盗汗劳热,取百劳三分,泻三汲,肺俞四分,补三呼。
导引
《保生秘要》曰:自汗盗汗导引法,先念脐想火于内旋转,又以手覆脐念,次想脐下一条水,下膀胱,上尾闾,又至背穿出心头洗之,非遗精不用行脐下一条水法。无故自汗是热炽盛使升水降火法,其汗即退。
医案
《东垣十书》曰:张芸夫己酉四月,天寒阴雨,寒湿相杂,因官事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厚衣,心胸闷躁,时躁热,头目昏愦,壅塞,食少减,此乃胃外阴火炽盛,与夫雨之湿气挟热,两气相合,令湿热大作,汗出不休,兼见风邪以助东方甲乙,以风药去其燥以甘药泻其热,羌活胜湿汤主之,一服而止,诸證悉去。《卫生宝鉴》曰: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岁,至元丙子三月閒,因忧思劳役,饮食失节,得病肢体冷,口鼻气亦凉,额上冷汗出,时发昏愦,六脉如蛛丝,一医作风證,欲以宣风散下之。予因思钱氏小儿论制宣风散,谓小儿内伤脾胃,或吐或泻,久则风邪陷入胃中而作飧泄,散中有结,恐传慢惊以宣风散,导去风邪。《内经》云:久风为飧泄,正此谓也。今德卿形證,乃阴盛阳虚,苦寒之剂非所宜也。《内经》云:阴气有馀为多汗身寒。又阴阳应象论云,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调经篇》亦云:阴盛生内寒,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即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故寒中。东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劳役形体,中焦营气受病末传寒中惟宜补阳。遂以理中汤加黑附子,每服五钱,多用葱白煎羊肉汤,取清汁一大盏调服之。至夕,四肢渐温,汗出少。夜深再服翌日精神出,六脉生,数服而愈。
刑部侍郎王立甫之婿,年二十五岁,至元丁卯十一月间,因劳役忧思,烦恼,饮食失节而病,身发躁热,肢体困倦,盗汗湿透其衾,不思饮食,气不足一息,面色青黄不泽,请予治之,具说前證。诊其脉,浮数而短涩,两寸极小。予告曰:此危證也,治虽粗安,至春必死,当令亲家知之。夫人不以为然,遂易医。至正月燥热而卒。异日,立甫同外郎张介夫来谓予曰:吾婿果如君言,愿闻其理。予曰:此非难知也。《内经》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盖时令为客,人身为主,冬三月人皆惧寒,独渠躁热盗汗,是令不固其阳,时不胜其热,天地时令尚不能制,药何能为?冬乃闭藏之月,阳气当伏于九泉之下,至春发为雷,动为风,鼓坼万物,此奉生之道也。如冬藏不固,则春生不茂,又有疫疠之灾。且人身阳气,亦当伏潜于内,不敢妄扰,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藏之应也。令汗出于闭藏之月,肾水已涸,至春何以生木?阳气内绝,无所滋荣,不死何待!二君乃叹息而去。
《医学正传》曰:上湖吕俊文得内伤虚證,发热自汗,如雨不止,服补中益气汤十数贴不效,予以前方加减,每贴用蜜制黄芪一钱半,人参一钱,白朮陈皮甘草各七分,当归白芍药各一钱,升麻柴胡各一分,加桂枝三分,麻黄根七分,浮小麦一撮,炮附子三分,三贴而汗止,热亦退而安。
《医学纲目》曰:一男子手足汗,医用芩连檗并补剂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后以八物半苓为君,白附川乌佐之,其汗即无。
《薛氏医案》曰:一儒者数勤苦,因饮食失节,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载之后,非便血则盗汗,非恶寒则发热,血汗二药,用之无效,六脉浮大,心脾则涩,此思伤心脾,不能摄血归源,然血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盗汗,皆火之升降微甚耳。恶寒发热气血俱虚也,乃午前用补中益气,以补脾肺之源,举下陷之气,午后用归脾加麦门五味,以补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两月而诸證悉愈。
下堡顾仁成年六十有一,痢后入房,精滑自遗,二日方止。又房劳感寒,怒气,遂发寒热,右胁痛连心胸,腹痞,自汗盗汗如雨,四肢厥冷,睡中惊悸,或觉上升如浮,或觉下陷如堕,遂致废寝。或用补药二剂益甚。脉浮大洪数,按之微细,此属无火虚热,急与十全大补,加山药山茱丹皮附子一剂,诸證顿愈而痊。此等元气,百无一二。
一儒者口乾发热小便频浊,大便秘结,盗汗梦遗,遂致废寝,用当归六黄汤二剂,盗汗顿止。用六味地黄丸,二便调和。用十全大补汤及前丸,兼服月馀而悉愈。
《景岳全书》曰:余尝治一衰翁,年踰七旬,陡患伤寒,初起即用温补调理,至十日之外,正气将复,忽尔作战,自旦至辰,不能得汗,寒慄危甚,告急于余。余用六味回阳饮,入人参一两,姜附各三钱,使之煎服下咽。少顷,即大汗如浴。时将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脱,鼻息几无,复以告余。余令以前药复煎与之,告者曰:先服此药,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再汗乎?余笑谓曰:此中有神,非尔所知也。急令再进,遂汗收神复,不旬日而起矣。呜呼!发汗用此,而收汗复用,此无怪乎人之疑之也。而不知汗之出与汗之收,皆元气为之枢机耳。故余纪此,欲人知阖辟之权,不在乎能放能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