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三十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三十四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十四
  筋门一
  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 生气通天论 阴阳应象大论 六节脏象论 五脏生成篇 脉要精微论 平人气象论 玉机真脏论 经脉别论 宣明五气篇 血气形志篇 气厥论 痹论 痿论 奇病论 大奇论 皮部论 气穴论 四时刺逆从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至真要大论 疏五过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本神篇 经脉篇 经筋篇 本脏篇 阴阳二十五人篇 邪客篇 九针论〉
  扁鹊难经〈损病筋缓 转筋 筋会〉
  张机金匮要略〈筋缓 转筋〉
  华佗中藏经〈筋病善恶〉
  王叔和脉诀〈筋病脉〉
  孙思邈千金方〈筋极〉
  刘完素六书〈转筋 挛急 强痿 吐法〉
  成无己明理论〈瘛疭 筋惕〉
  李杲十书〈病属外感 辨内外伤 痿纵〉
  朱震亨心法〈筋病应经 转筋〉
  虞抟医学正传〈筋燥 筋痛〉
  戴思恭證治要诀〈筋缓急 转筋〉
  楼英医学纲目〈瘛疭〉
  龚信古今医鉴〈青筋〉
  赵献可医贯〈筋缩〉
  陈士铎石室秘箓〈筋病治法〉

艺术典第二百三十四卷

医部汇考二百十四

筋门一

《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注〉女子四七,精血盛极之时,是以筋骨坚,发长极也。血气盛则充肤热肉,是以身体盛壮。

丈夫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注〉丈夫三八,真牙生而筋骨所长以至于极矣。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注〉肝乃肾之所生,肾气衰,故渐及于肝矣。肝生筋,肝气衰,故筋不能运动。肾主骨,筋骨皆衰,故形体疲极也。

《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长,緛短为拘,长为痿。
〈注〉阴湿之邪,上干阳分而冒明,故首如裹也。湿伤阳气,则因阳而化热矣。阳气者,柔则养筋,阳气伤而不能荣养于筋,故大筋緛短,小筋长。盖大筋连于骨节之内,故郁热而緛短,小筋络于骨肉之外,故因湿而长,短则缩急而为拘挛,长则放纵而为痿弃。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注〉大怒则阳气上逆,而形中之气,绝其旋转之机矣。血随气行,则菀而上,气血并逆而使人迫厥也。血脉所以濡筋骨,利关节者,阳气伤而血逆于上,则有伤于筋骨矣筋伤而弛纵,则四体有若不容我所用也。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金气偏盛则肝气受伤,故筋脉弛懈。肾主藏精而主骨,肝主藏血而主筋夫风客淫气,则邪伤肝而精乃亡,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

《阴阳应象大论》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注〉邪入于内,而又不从腑解,则干及于脏矣。邪在五脏经气之间,尚可救治而生,如干脏则死矣。故曰,半死半生也。

《六节脏象论》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注〉爪者筋之馀,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五脏生成篇》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注〉辛乃金味太过,伤肝则筋缩急而爪枯矣。

诸筋者皆属于节。
〈注〉筋生于骨,连络于骨节之间。

《脉要精微论》

帝曰: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
八风之变也。
〈注〉此言四时风寒之邪,变为痈肿挛痛之热病。

《平人气象论》

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注〉脏真者真脏所藏之神也。神在脏为肝,在体为筋,言真脏之神散于肝,而主藏筋膜之气。

《玉机真脏论》

风者,百病之长也。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
〈注〉心主血脉而属火,火热盛则筋脉燥缩而手足拘急也。当此危急之證,尚可灸可药,言不可以其危笃而弃之也。失而弗治,满十日,法当死。

《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宣明五气篇》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注〉肝合筋酸走肝,筋病而多食之,则反伤其肝气。

肝主筋,久行伤筋。
〈注〉筋生于骨,故行走罢极则伤筋。

《血气形志篇》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注〉劳苦其形则伤筋,志逸而乐则血脉未病,故治之以熨烙导引,使血脉荣养于筋则就安矣。

《气厥论》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注〉肝主血,寒则血凝注。《经》曰:荣气不行,乃发为痈,肝主筋,故筋挛也。

《痹论》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注〉风寒湿中其俞,其脏气实则邪不动脏,若神气消亡,则痹聚在脏而死。其留连筋骨间而不内舍其合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随气而易散。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注〉如病形而不伤其气,则止见骨痹之身重,脉痹之血凝不行,筋痹之屈而不伸,肉痹之肌肉不仁,皮痹之皮毛寒冷,故具此五者之形證而不痛也。

《痿论》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注〉胆者中精之腑,其应在筋是周身之筋膜,由胆脏之精汁,以荣养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泄而口苦矣。胆汁泄,则筋膜无以荣养而乾燥矣,筋膜乾则挛急而发为筋痿也,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注〉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则肝气伤矣。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意淫于外,则欲火内动,入房太甚则宗筋纵弛,是以发为阴痿,及为白淫。

《奇病论》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注〉冲脉者,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是以筋病而腹必急也夫十二经之筋病,惟手太阴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足少阴筋病甚者,死不治。是以白色黑色见者,则病甚也。

《大奇论》

心脉满大,痫瘈筋挛,肝脉小急,痫瘈筋挛。
〈注〉心为火脏,火热太过,是以脉大而痫瘈筋挛。肝主筋而主血,小则为虚,急则为寒,此肝脏虚寒而不能荣养于筋,故为挛瘛之病。

《皮部论》

邪之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铄䐃破,毛直而败。
〈注〉邪留于筋骨之间则为筋挛骨痛铄肉破䐃,毛直夭焦之败證。

《气穴论》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溪谷也。
〈注〉积寒留舍,致荣卫不能居其间,寒邪凝滞,又不得正气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缩也。肋肘乃筋骨之机关,故不得伸舒邪闭于外,故内为骨痹,荣卫内逆,故外为不仁。命曰不足盖热邪淫溢是属有馀,寒性凝涩故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于溪谷之
间,以致筋骨皆为病也。

《四时刺逆从论》

少阳有馀,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病。
〈注〉脉气散于皮毛,复从太阴所主之肉,少阳所主之筋,太阳所主之骨而内通于五脏,是以有馀而在外,则为肉痹筋痹骨痹,不足而陷于内,则为脾痹肝痹肾痹矣。至气有馀于内而为热则为疝,血有馀于内而为寒,则为积矣。

《气交变大论》

岁水复则筋骨并辟,肉瞤瘛,目视䀮䀮,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鬲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
〈注〉阳明主润宗筋,诸筋皆属于骨,阳明之中土气伤,是以筋骨并辟也。瞤瘛,动掣也。䀮䀮者,眼目不明,因风胜而伤血也。物裂曰璺,物因风而破裂也。

《五常政大论》

明阳司天,胁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
〈注〉胁痛目赤,振掉筋痿,皆肝木之病。

太阳司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皮𤸷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注〉水饮中满,皮𤸷肉苛皆水湿之为病也。身后痈者,痈发于背也。

《至真要大论》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筋骨内变。
〈注〉阳明司天,卯酉岁也。燥金淫胜,则肝血伤而不能荣养筋骨,故筋骨内变。

太阳之胜,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
〈注〉足太阳主筋,故筋肉拘苛也。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邪入于经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注〉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清气入肝则干脏,干脏者半生半死,盖邪虽薄脏,而脏真不伤者生。如太冲脉绝,真元伤矣。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瘈疭。
〈注〉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二之气,乃太阴湿土。丹胗即斑疹,因火热而发于外者也,丹熛即赤游发于外而欲游于内者也。呕逆瘈疭,湿土之气合于内也。疮疡嗌肿诸證,亦皆感湿热而生,盖亦自上而下,从外而内也。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注〉大关节者,手足之十二节也。厥阴在泉,始之客气,乃阳明燥金厥阴主筋筋燥是以关节不利。次之客气,乃太阳寒水,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寒气淫于内,则太阳受之,故内为痉强拘瘛,即痓證也。

《疏五过论》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注〉始富后贫则伤其志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荣卫调志意和,则筋骨健强,腠理致密,故伤其志意则精神不能内守,外为筋骨挛躄之病。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肢转筋,死日有期。
〈注〉如尝富而一旦丧其资斧,则大伤其神魂,故心主之脉,肝主之筋,有若斩绝,此伤左之血脉也。然右关之脾脏未伤,故身体尚复能行,肺肾所主之精气未伤,而尚生长之不息也。然病虽先起于阴久则将及于阳,故伤败心肝之血,而结于左,则留薄于气分而复归于阳,左右血气皆伤,而脓积寒炅也。此因伤阴而流薄归阳,是以脓积于阴阳寒热之间。夫阴阳血气俱伤,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止可饮以甘药,而不宜灸刺。粗工不知,亟刺阴阳,以致身体解散,则脾气伤矣,四肢转筋,则胃气绝矣。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急甚者为瘈疭。
心为火脏,故寒甚则为瘈疭。盖手足诸节,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寒伤神气,故瘈疭也。

肝脉微涩为瘈挛筋痹。
〈注〉肝气虚而有寒,故为瘈挛筋痹,肝主筋也。

脾脉急甚为瘈疭。
〈注〉瘈者急而收引,疭者纵而懈弛,脾主四肢,故急甚为瘈疭。

《本神篇》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注〉悲哀,肺之情也。如肝因悲哀动中,则伤肝脏所藏之魂,魂伤则狂忘不精。肝主筋而脉络阴器,阴缩筋挛,胁骨不举,情志伤而及于形也。

《经脉篇》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捲。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注〉足厥阴之气主筋,故气绝则筋绝矣。厥阴,肝脉也肝者筋之合,谓厥阴之气合于肝脉,肝脏之气合于筋也。聚于阴器者,筋气之会于宗筋也。筋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于筋,则筋急而舌捲卵缩矣。厥阴气绝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而肝脏之木气绝也。

《经筋篇》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腢,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网当作纲。〉
〈注〉劫刺者,如劫夺之势,刺之即去,无迎随出入之法。知者,血气和而知其伸舒也。以痛为俞者,随其痛处而即为所取之俞穴也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在阴者名曰痹,痹者血气留闭而为痛也。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故为仲春之痹。盖手足阴阳之筋,应天之四时,岁之十二月,故其为病亦应时而生,非由外感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注〉维筋,左右之交维也。左络于右,故伤左角者,病从左而右也。右足不用者,复从上而下也。盖维者为一身之纲,维从左之右,右之左,下而上,上而下,左右上下交维,故命曰维筋相交,此足少阳之筋,交于阳维之筋而为病也。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故为孟春之痹。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缺〉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溃,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食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注〉太阳寒水主气而为开,故寒则筋急而目不合。阳明燥热主气而为阖,故热则筋纵而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而为僻,有热则筋纵缓不收而为僻,盖左筋急则口僻于左,右筋缓则口僻于右也。以马之脂膏熬膏,桑之钩曲者而钩架之,高下如座之相等,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令坐于上,如左颊筋急而口僻于左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右颊之缓者,以马膏熨左之急颊,左右之缓急更变,即以其法易之。且饮以美酒。啖以炙食,不饮酒者自强饮之,为之三拊而止,此治口颊喎僻之法也。其转筋溃疝诸證,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故为季春之痹。夫在足阳明饮以美酒,啖以美食者,诸筋皆由胃腑之津液以濡养,故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孟当作仲。〉
〈注〉酉者八月,主左足之太阴,故为仲秋之痹。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仲当作孟。〉
〈注〉在外在内者,病阴阳之气也。少阴之上,君火主之,少阴为阴阳水火之主宰,故有外内阴阳之见證,阳外而阴内也。纽折者,痫瘛强痉也。如纽发频数而甚者,死不治。盖少阴主藏津液,所以濡筋骨而利关节,阳气者,柔则养筋,纽折数甚,精阳之气绝也。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左足之少阴,故为孟秋之痹。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注〉金气之下,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厥阴之木气本于水,故治在行水,以清厥阴之气,其病在有形之筋,而为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矣。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俞,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注〉本支者,本于直者而支行也。本筋与支筋,皆属于目外眦筋之分行而复连络也。午者五月,主手太阳,故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为季夏痹也。
〈注〉未者六月,乃少阳主气,故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腢,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腢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为孟夏痹也。
〈注〉三月四月,乃两阳合明,故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腢,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注〉十二经筋,合阴阳六气,气逆则为喘急息奔,血随气奔则为吐血。子者十一月,太阴主气,故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注〉亥者十月,主两阴交尽,故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臀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脓血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注〉少阴本阴而标阳,故有寒热阴阳之證,少阴之从本从标也。丑者十二月,少阴主气,故为季冬痹。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注〉足阳明之筋,上挟口为目下纲,手太阳之筋,结于颔,属目外眦,故二经之左筋急,则口僻于左而当刺其左,右筋急则口僻于右,而当取之右,如左目不能卒视,其病在左,右目不能卒视,其病在右,如两目皆急,则左右皆病,故治法皆如右方,而其病则有左右之分也。

《本脏篇》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阴阳二十五人篇》

足太阴之下,血气皆少,则善转筋,踵下痛。
〈注〉转筋踵下痛者,血气少而不能营养筋骨也。

《邪客篇》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臂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
〈注〉两肘两腋两髀两腘,乃关节交会之处,心脏之神气,从此而出。如五脏有邪则气留于此而不得布散矣。真气之所过,谓五脏之经脉,各从此而经过,邪气住留则伤经络,谓邪在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伤经络矣。此言机关之室,在于骨节之交,五脏之血气,从此而出于分肉皮肤,不涉于血脉也。故五脏有邪,则气留于此,如外感于邪气,恶血留滞于此,则骨节机关,不得屈伸而病挛也。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能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
〈注〉寒与热搏者,形中阴阳之气也。盖形舍气,气归形,形气之相合也。故形伤则病气,气伤则病形,结气归之者,寒热相搏之气,归于邪留之形所也。

《九针论》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扁鹊·难经》损病筋缓

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持。

转筋

假令得肝脉,其外證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證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注〉得肝脉,诊得弦脉也。肝与胆合为清净之府,故善洁。肝为将军之官,故善怒,面青,肝之色也此外證之色脉情好也。脐左,肝之部也,按之牢若痛者,谓其动气按之牢坚而不移或痛也。

筋会

筋会阳陵泉。
〈注〉足少阳之筋,结于膝外廉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又胆与肝为配,肝者筋之合,故为筋会。
《汉·张机·金匮要略》筋缓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转筋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华佗·中藏经》筋病善恶

心脉急甚则瘈疭,微急,心中痛引腰背痛,不下食。脾脉急甚则瘈疭,微急则膈中不利,食不入而还出,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八九日死。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舒缓也故名曰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治得其理,合自瘳已,不然则害人矣。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而有力,是也。
《晋·王叔和·脉诀》筋病脉
《肝脉歌》曰:紧因筋急有些些。
又曰:甚浮筋弱身无力,遇此还须四体瘫。
又曰:二十九动涩匿匿,本脏及筋终绝塞。
又曰:溢关过寸口相应,目眩头重与筋疼。
《脾脉歌》曰:有紧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即不吐,冲冲未得疏。
《唐·孙思邈·千金方》筋极
凡筋极者,主肝也。肝应筋,筋与肝合,肝有病,从筋生。又曰:以春遇病为筋痹,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则阳气入于内,阴气出于外,若阴气外出出则虚,虚则筋虚,筋虚则善悲色青苍白,见于目下。若伤寒则筋不能动,十指爪皆痛,数好转筋,其源以春甲乙日得之伤风,风在筋为肝,虚风也若阳气内发,发则实,实则筋实,筋实则善怒,嗌乾伤热则欬,欬则胁下痛,不能转侧,又脚下筋满痛,故曰,肝实风也。然则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善治病者,病在皮毛肌肤筋脉而治之,其次治六腑,若治五脏,则半死半生矣。
《金·刘完素·六书》转筋
《经》云:转,反戾也。热气燥铄于筋,则挛瘛而痛,火主燔灼燥动故也。或以为寒客于筋者误也。盖寒虽主于收引,然止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为转筋也?所谓转者,动也,阳动阴静,热證明矣。夫转筋者,多因热甚霍乱吐泻所致,以脾胃土衰则肝木自甚,而热燥于筋,故转筋也。大法渴则为热,凡霍乱转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或不因吐泻,但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郁怫,内作热燥,于筋则转筋也。故诸转筋以汤渍之,而使腠理开泄,阳气散则愈也。因汤渍而愈,故俗反疑为寒也。
热气燥铄于筋,故筋转而痛应。风属肝,甚则吐不止,暍热之气加之,以泄湿胜也。若三气杂至,乃为霍乱。

挛急

身寒大衣不能热,肾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慄故挛急,附子汤主之。
蛊腹痛,肾传心,筋脉相引而急,精液少,筋脉不荣,灌而引急建中加减汤主之。
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于腹外,必急数,亦为虚,筋见以名耳,柏子仁散主之。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热气胜则浊乱昏昧也。瞀,昏也。经所谓病筋脉相引而急,名曰瘛者,故俗谓之搐是也。热胜风,搏并于经络,故风主动而不宁,风火相乘,是以热瞀而瘛生矣。治法:祛风涤热之剂,折其火势,瘛可立愈矣。若妄加灼火,或饮以发表之药,则死不旋踵。

强痿

《经》云:诸暴强直,支痛緛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暴卒也。强,强劲有力而不柔和也。直,筋劲强也。支痛,支持也。坚固支持,筋挛不柔而痛也。緛緛缩也。戾,乖也。谓筋缩里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于紧敛短缩劲切,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也。况风能胜湿而为燥也,亦十月风病势甚而成。筋缓者,燥之甚也,故诸风甚者,皆兼于燥。
诸痓强直,筋劲强直,而不柔和,土主安静故也。阴痓曰柔痓,阳痓曰刚痓,亢则害,承乃制,故湿过极则反兼风化制之,然兼化者虚象,而实非风也。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太过者,白物为淫随溲而下,故为劳弱秘真丸主之。

吐法

或曰:筋病吐之何为?答曰:木郁达之。所谓达者,令其条达也。或又有打扑坠堕,先吐之,用金花散,后下之,用承气汤,盖承者顺也。
妇人筋挛骨痛,用神应散吐之。

《成无己·明理论》瘛疭

伤寒瘛疭,何以明之?瘛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瘛疭,俗谓之搐者是也。黄帝《内经》曰:病筋脉相引而急,名曰瘛疭。瘛,谓若契合之契也。疭,谓若放纵之纵也。行则缓,卧则紧,从则纵,此其以急为瘛,以缓为疭,理至明矣。瘛疭者,风疾也,而癫痫则瘛疭焉。伤寒瘛疭者,邪热气极也。热盛则风搏之,并于经络,风主动,故四肢瘛疭而不宁也。故风温被火者曰发微,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瘛疭,言其热气之剧盛也。伤寒病至于发瘛疭者,疾势已过矣,多难可治。《内经》曰:太阳终者戴眼反折,瘛疭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著身不流,是见其瘛疭为已过之疾也。又有四肢漐习,为四肢动而不止,似瘛疭而无力不得伸缩者也。此为肝绝瘛疭之證,虽难已,若能以祛风涤热之剂,折其大热,则瘛疭亦有生者。若妄加灼火,或饮以发表之药,则死不旋踵。

筋惕

伤寒筋惕,何以明之?伤寒头痛身疼,恶寒发热者,必然之證也。其于筋惕肉瞤,非常有之者,必待发汗过多,亡阳则有之矣。《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而跳,瞤瞤然而动也。太阳病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即是观之,筋惕肉瞤,由发汗多亡阳,阳虚可见矣。兹虽逆也,止于发汗亡阳而表虚,治以温经益阳则可矣。或因吐下发汗,表里俱虚,而有此状者,又非若但发汗后所可同也。《经》曰: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筋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此为逆之甚者也。
《经》曰: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是发汗而动肝气者也。
《元·李杲·十书》病属外感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是八风之邪,乃风邪伤人筋骨,风从上受之,风伤筋,寒伤骨,盖有形质之物受病也。系在下焦肝肾是也。肝肾者,地之气。《难经》解云:肝肾之气,已绝于内,以其肝主筋,肾主骨,故风邪感则筋骨疼痛,筋骨乏绝,则肾肝之本亦绝矣,乃有馀之證也。

辨内外伤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著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又云:寒则筋挛骨痛,此之谓也。

痿纵

肝气热,生筋痿,故宗筋弛纵,诸痿皆属于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故必先起于肺,然后热传入五脏,散为诸痿。

《朱震亨·心法》筋病应经

胻善瘛疭,转筋而阴缩,两足筋挛,皆属足厥阴肝经见證也。
筋挛急,属手厥阴太阴。

转筋

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边,此千金妙法也。
转筋皆属乎血热,四物汤加酒芩红化苍朮南星煎服。
或有寒,腹满而痛,四肢拘急,转筋下利者,以理中汤加生附子官桂。
《明·虞抟·医学正传》筋燥
《经》曰:诸涩枯涸,乾劲皴揭,皆属于燥。原病式曰:《经》云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少异也。然燥金肺,属秋阴而异乎寒湿,故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则金衰而风生,缘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人风病,多因热盛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盖肝主于筋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则筋大燥也。燥金主于收敛,其脉紧涩,故为病劲强紧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或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平者,或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筋惕而搐,又或风热燥并而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秘结也。及风痫之发作者,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铄,而瘛疭昏冒僵仆也。凡此诸證,皆由热甚而生风燥,病各有异者,由风热燥之微甚不等故也。所谓中风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故诸膹郁病痿,皆属于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掌得血而能持,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者,血液衰少,不能荣养百骸,故若是也。

筋痛

中风动止筋痛,是无血滋筋,故痛,曰筋枯,不治。

《戴思恭·證治要诀》筋缓急

肝主筋属木,风易入之,各从其类,肝受风则筋缓不荣,或缓或急,所以中风有喎斜,瘫痪不遂,舌强语涩等證也。

转筋

霍乱转筋,理中汤加冻胶剉炒一钱,仍令其系缚腿胫。若筋入腹及通身转筋者,不可治。转筋者,以造曲蓼汁暖热浸之,或用浓盐汤浸之,详霍乱门。
脚转筋用龙胶散。
脚气类伤寒,若卒起脚弱,或小腹不仁,或举体转筋,或见食呕逆,或两胫赤肿,便当于脚气门中求治法也。

《楼英·医学纲目》瘛疭

《素问》云:心脉急甚者为瘛疭,此心火虚寒也,治宜补心牛黄散主之。《灵枢》云:心脉满大,痫瘛筋挛,此心火实热也,治宜泻心火,凉惊丸主之。肝脉小急亦痫瘛筋挛,此肝虚也,续断丸主之。若肝脉盛者先救脾,宜加减建中汤。《素问》云:脾脉急甚者,亦为瘛疭,此脾虚肝乘而之瘛也,故宜实土泻肝木之剂。
瘛疭而汗多不止,为虚。无汗能食为实。
运气瘛疭有二:其一曰火。《经》曰:火郁之发,民病呕逆瘛疭。又曰:少阳所至为暴注瞤瘛。又曰:少阳司天,客胜则为瘛疭是也。
其二曰水。《经》曰:阳明司天,燥气下临,木气上从,民病胁痛目赤,掉振鼓慄。又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民病足痿不收行,善瘛。又曰:太阴之复,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是也。〈按阳明司天,乃肝木之病,今曰水者误也。〉

《龚信·古今医鉴》青筋

夫青筋之證,原气逆而血不行,俾恶血上攻于心也。多由一切怒气相冲,或忧郁气结不散,或恼怒复伤生冷,或房劳后受寒湿以致精神恍惚心忡气喘,噎塞上壅,呕哕恶心,头目昏眩,胸膈痞满,心腹绞刺,胁肋腰背头脑疼痛,口苦舌乾,面青唇黑,四肢沉困,百节酸疼,或憎寒壮热,遍身痲痹不仁,手足厥冷颤掉,默默不已,不思饮食等證,皆恶血攻心而致之也。自古以来,无人论此,但有患此疾者,无方可治,惟以砭针于两手曲池青筋上刺之,出紫血不胜其数,而疾有即愈者,有不愈者,而变为大患者。常惯病此者,或有一月一次,或两三次者,屡患屡刺莫之能愈。愚惟虑人之生命,以气血为主,故丹溪曰:气血和,一疾不生,亏则百病生焉。况此病先伤于气,而后复损其血,不致于夭枉者,盖亦鲜矣。虽然,未有退血之法,又不得不刺,不刺则恶血攻心,须臾不救。予制一方,屡获效验,名白虎丸者,西方肺金之谓也。青筋者,东方肝木之属也。以白虎而治青筋,是金能尅木故耳。何病之不愈哉?此方之妙,不惟代刺青筋之苦,愈青筋之病,而亦免后日之患,其惠也不亦大乎?此方兼治男子久患痢疾便血,妇人崩漏带下,并一切打扑内损,血不能散,心腹痛欲死者,服之,其效不啻桴鼓之影响也。按此青筋之病,北人多患之,南人有,即痧證也。

《赵献可·医贯》筋缩

《素问》曰:诸风掉眩,支痛强直筋缩,为厥阴风木之气,自大寒至小满,风木君火二气之位,风主动,善行数变,木旺生火,风火属阳,多为坚化,且阳明燥金,主于紧敛缩劲,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谓己极过则反似胜己之化,故木极似金,况风能胜湿而为燥,风病势甚而成筋缩,燥之甚也。如此等證候,正所谓风淫所胜,治以清凉者也,不宜用桂附。或问曰:当此之时,小续命汤可用乎?曰:未必然。小续命汤,此仲景金匮要略治冬月直中风寒之的方,即麻黄桂枝汤之变方也。其间随六经之形證,逐一加减,未便可按方统用。其全方也,如太阳无汗,于本方倍麻黄杏仁防风;如有汗恶风,于本方中倍桂枝芍药杏仁;如阳明无汗,身热不恶风,于本方中加石膏知母甘草;有汗身热不恶风于本方中加葛根桂枝黄芩;如太阳无汗身凉,于本方中加附子乾姜甘草;少阴经中有汗无热,于本方中加桂枝附子甘草。凡中风无此四證,六经混淆,系手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痲木不仁,每续命八两,加羌活四两,连𧄍六两,此系六经有馀之表證,须从汗解,如有便溺阻隔,宜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通利之。虽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世间内伤多而外感少,此方终不可轻用也。
《石室秘箓》〈臣陈士铎著〉筋病治法
一身之筋,不可有病,病则筋缩而身痛矣。欲筋之舒,在于血和,故治筋必须治血。人若筋急拳缩,伛偻而不能立,俯仰而不能直者,皆筋病也。方用当归一两,白芍薏仁生地元参各五钱,柴胡一钱,水煎服。此方之奇在用柴胡一味,入于补血药之中,盖血亏则筋病,用补血药以治筋,宜矣,何以又用柴胡以舒散之?不知筋乃肝之馀,肝气不顺,筋乃缩急,甚而伛偻,今用柴胡舒其肝脉之郁,郁气既除而又济之以大剂补血之品,则筋得其养而宽,筋宽则诸證悉愈矣。筋病之方,当归三钱,芍药一两,熟地二两,白朮五钱,肉桂柴胡白芥子各一钱,水煎服。此方乃肾肝同治之法,筋虽属肝,而滋肝必责之肾,今大补其肾,又加之舒肝之药,而筋有不快然以养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