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二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二十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
  前阴门一
  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别论 诊要经终论 热论 风论 五脏生成篇 脉要精微论 平人气象论 大奇论 脉解篇 痿论 厥论 玉机真脏论 骨空论 四时刺逆从论 至真要大论 五常政大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经脉篇 经筋篇 五味篇 五音五味篇 刺节真邪篇 本神篇 本脏篇〉
  张机金匮要略〈阴肿湿 阴吹 食忌 疝 阴蚀〉
  华佗中藏经〈卵缩 验病生死 疝脉〉
  孙思邈千金方〈阴㿗 妒精疮〉
  朱肱活人书〈囊缩〉
  严用和济生方〈七疝 阴㿗〉
  窦汉卿疮疡全书〈肾痈 阴囊毒 阴蚀疮 左右便毒 小肠流注〉
  刘完素六书〈㿗疝 小肠气 阴疝 蛊疝 心疝〉
  张从政儒门事亲〈茎中痛 疝本肝经宜通勿塞论 七疝病形 便痈 下疳〉
  李杲十书〈隐曲不利 论疝 论阴疮〉
  朱震亨心法〈疝痛 木肾 治法 囊痈 阴疮〉
  格致馀论〈疝气论〉
  罗天益卫生宝鉴〈疝 胞痹〉
  虞抟医学正传〈疝气论〉
  王纶明医杂著〈阴痿 阴虚疝〉
  方贤奇效良方〈囊缩 疝论〉
  戴思恭證治要诀〈囊缩 小肠气 㿗疝〉
  楼英医学纲目〈运气为疝〉

艺术典第二百二十卷

医部汇考二百

前阴门一

《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注〉人年六十,已逾七八之期天癸竭,肾气大衰,而阴事痿矣。九窍为水注之气,精水竭而精气衰,则九窍为之不利也。精竭于下,水泛于上,而涕泣俱出矣。

《阴阳别论》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注〉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夫人之精血,由胃腑水谷之所资生,脾主为胃行其精液者也,二阳病则中焦之汁竭,无以奉心神而化赤,则血虚矣。水谷之精,脾不能转输于五脏,则肾无所藏而精虚矣。男子无精,有不得为隐曲之事,在女子无血,则月事不得以时下矣。此病本于二阳而发于心脾也。精血两虚,则热盛而生风,风热交炽,则津液愈消竭矣。火热铄金而传为喘急息肩者,死不治,盖胃乃津液之生原肺乃津液之化原也。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注〉三阳者,太阳之为病也。太阳之气,主表,邪之中人,始于皮毛,邪正相搏,发为寒热之病矣。太阳主开,病则开阖不得,邪气从之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筋伤则为痿,气伤则为厥也,此皆太阳筋脉之为病也。太阳之气主表,而经脉发原于下,是以始病寒热之在上在表,而渐为痈肿痿厥颓疝之在内在下也。太阳之经气生于膀胱,膀胱者,主藏津液,气化则出,太阳之气病,热于表,传入于里,则水津枯索而泽竭矣。颓疝小腹控卵肿痛,所谓膀胱疝也。盖始病标而及本,始病气而及经与筋也。

《诊要经终论》

厥阴终者,中热嗌乾,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厥阴经之所败也。
〈注〉厥阴木火之气欲绝,故中热嗌乾也。肝所生病者,遗溺肝气下泄也。心烦者,包络之气上炎也。肝者筋之合,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甚则舌卷囊缩而终矣。此厥阴之所败,经气之所终也。

《热论》

伤寒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注〉厥阴木火主气,故烦满。脉循阴器,故囊缩,伤寒之邪,为毒最厉,故曰大气。十二日邪气渐衰,则正气渐复矣。

其病两感于寒,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注〉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故见少阳之耳聋,厥阴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谷气绝也。不知人者,神气伤
也。此脏腑皆病,荣卫不行,故经气终而死也。

《风论》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胗在肌上,其色黑。
〈注〉风邪干肾,则水气上升,故面痝然浮肿,风行则水涣也。肾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肾主藏精,少阴与阳明会于宗筋,风伤肾气,故隐曲不利。水气上升故黑在肌上,水乘土也。

《五脏生成篇》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注〉四肢汗出当风,则风湿内乘于脾而为积气,盖风木之邪,内干脾土,湿与阴土同气相感,故留聚而为积也。脾气不能灌溉于四旁,则逆于中而为厥气矣。名曰厥疝者,气逆而痛也。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注〉尺以候肾,黑脉之至,上坚而大者,肾脏有积而肾脉坚大也。上坚者,坚大在上而不沉也。与阴者,小腹而兼于前阴也。肾脏寒水主气,亦同气相感也。

《脉要精微论》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注〉诸急为寒。心为阳脏而畏寒,故脉急。心为君主之官而不受邪,故脉见于脏而形见于腑也。

《平人气象论》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注〉寸为阳,沉为阴,寸口脉沉而弱,此正气虚而阳邪直入于里阴,阴阳相乘,故主寒热。阳邪入里,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

脉急曰疝瘕少腹痛。
〈注〉诸急为寒,故主疝瘕在内。

《大奇论》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注〉大则为虚,急则为寒,沉为在下在里,故皆为疝。心疝之有形在少腹,其气上搏于心故心脉搏而滑急也。肺脉浮而反沉搏,是肺气逆聚于内而为肺疝矣。瘕,假也,假物而成形,疝字从山,艮止高起之象,故病三阳之气者为瘕三阴之气者为疝。

《脉解篇》

厥阴,所谓㿗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为㿗疝少腹肿也。
〈注〉厥阴木火主气,故主于三月四月之交。三月阳盛之时,而厥阴主气,故为阳中之阴。邪为阴气也,厥阴之气在内而未得尽出,故为㿗疝腹肿也。

所谓㿗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㿗癃疝也。
〈注〉阴亦盛者,厥阴之气亦盛于外,而脉胀不通,故㿗癃肤胀也。㿗癃疝者,阴器肿而不得小便也。

《痿论》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注〉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则肝气伤矣。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意淫于外,则欲火内动,入房太甚,则宗筋纵弛,阴痿白淫,乃欲火盛而淫精自出也。筋痿者,又生于所愿不遂而伤肝,兼之使内,入房之太甚也。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注〉阳明为水谷血气之海,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为脏腑之海。宗筋者,前阴也。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诸筋皆属于节,主束骨而利机关。宗筋为诸筋之会,阳明所生之血气为之润养,故诸痿独取于阳明。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注〉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渗灌于溪谷之间,与阳明合于宗筋,是以宦者去其宗筋则伤冲任,血泻不复而须不生。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注〉少阴太阴阳明冲任督脉,总会于宗筋,循腹上行,而复会于气街。气街者,腹气之街,在冲脉于脐左右动脉间,乃阳明之所主,故阳明为之主也。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
〈注〉阳明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弛,不能束骨而利机关,则成痿躄矣。故诸痿独取阳明。

《厥论》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注〉宗筋根起于胞中,内连于肾脏,阴阳二气,生于胃腑,输于太阴,藏于肾脏,太阴阳明合聚于宗筋者,中焦之太阴阳明,与下焦之少阴太阳。中下相合,而会合于前阴之间。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
〈注〉足厥阴之脉,内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故厥则少腹肿痛而腹胀。其下循阴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是以泾溲不利,阴缩而肿。肝主筋,膝者筋之会,筋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其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胻,厥阴木火主气,荣俞厥逆,故胻内肿热也。

《玉机真脏论》

风者,百病之长也,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注〉邪聚下焦,故少腹冤热而痛,溲出淫浊也。蛊,言阴邪居下而坏事之极。

《骨空论》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注〉七疝者,其病各异,其名不同。瘕者,假血液而时下汁沫,聚者气逆滞而为聚积也。冲脉之血气,散于脉外之气分,故病则逆气里急。

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注〉其脉从少腹直上贯心,故冲心而痛,绕于前后二阴之篡间,故不得前后而为冲痛之疝。

《四时刺逆从论》

厥阴滑则病狐疝风,少阴滑则病肺风疝,太阴滑则病脾风疝,阳明滑则病心风疝,太阳滑则病肾风疝,少阳滑则病肝风疝。
〈注〉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气病之谓。疝气盛而生热,则为疝痛,所谓风者,热所生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注〉丑未之岁,太阳在泉,寒淫于下,则膀胱与肾受之。膀胱居于少腹,故少腹痛。肾主阴器,故控引睪丸。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络心,故引腰脊。肾脉络心,故上冲心痛。心主血而寒气逼之,故血见嗌痛颔肿,乃小肠经病。小肠者,心之腑也,亦水邪上侮火脏火腑而然。

阳明司天,丈夫㿗疝,妇人少腹肿。
〈注〉㿗疝少腹肿,皆肝经之病。

太阳之复,少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
〈注〉此亦厥阴之病也。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㿗疝,胸中不便嗌塞而欬。
〈注〉金气寒肃,故清发于中,金胜则木气受亏,故为胁痛㿗疝。

太阴在泉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注〉主胜则寒气逆满者,水淫而上乘于土也。四之客气,乃厥阴风木,食饮不下。甚则为疝者,湿气上逆而病及厥阴之经也。

《五常政大论》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
〈注〉胸中不利,水气上逆也。阴痿者,肾气衰于下也。夫阳气生于肾阴,而运用于肤表,肾气大衰,故阴器不起不用。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肝脉微大为肝痹,阴缩滑,甚为㿉疝。
〈注〉大主肝气盛。阴缩㿉疝,肝气逆于下也。

心脉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
脾脉微大为疝,气滑甚为㿉癃,涩甚为肠㿉,微涩为内㿉,多下脓血。
〈注〉脾为阴湿之土,湿热则为疝㿉,虚而有寒则为肠㿉,脾脏多血少气,故下脓血。

肾脉滑甚为癃㿉,大甚为阴痿。
〈注〉肾有热则为睪丸肿,㿉痿者,阴器痿而不举也。

《经脉篇》

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为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㿉疝,妇人少腹肿,是主肝所生病者狐疝。
〈注〉腰痛不可以俛仰,盖厥阴从少阳中气之化,厥阴之化气病也。㿉疝少腹肿,皆厥阴之本气病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注〉足厥阴之气主筋,故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肝者筋之合,谓厥阴之气合于肝脉,肝脏之气合
于筋也。聚于阴器者,脉气之会于宗筋也。筋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于筋则筋急而舌卷卵缩矣。厥阴气绝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而肝脏之木气绝也。

《经筋篇》

手少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纵挺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注〉手少阴其病在气而为经筋之病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纵不收,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能伸。盖少阴本阴而标阳,故有寒热阴阳之證,少阴之从本从标也。少阴主气,故为季冬之痹。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
〈注〉阴器乃宗筋之会而主筋,故连络于三阴三阳之筋也。其病为阴器不用,伤于内则阴痿不用,伤于寒则阴器缩入伤于热则阴挺不收,厥阴从中见少阳之火化,故有寒热之分。夫金气之下,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厥阴之木气本于水,故治在行水,以清厥阴之气也。

《五味篇》

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注〉阴者,前阴,积筋者,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于宗筋,故走筋,盖足厥阴肝经,主宗筋而外合于通体之筋。

《五音五味篇》

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注〉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而不复上荣于唇口,故须不生。此因割去前阴,而伤其先天之精气也。

有天宦者,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注〉天宦者,谓之天阉,不生前阴,即有而小缩,不挺不长,不能生子,此先天所生之不足也。其冲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刺节真邪篇》

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注〉茎垂者,乃宗筋之会,肾者,胃之机关,主受藏津液。夫肾脏所藏之津液,从宗脉而上濡于空窍,故曰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本神篇》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注〉悲哀,肺之情也。如肝因悲哀动中,则伤肝脏所藏之魂,魂伤则狂忘不精,盖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志伤则不能处事精详矣。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脏气伤则腑志亦不正,而无决断矣。肝主筋而脉络阴器,阴缩筋挛,胁骨不举,情志伤而及于形也。

《本脏篇》

耳后陷者肾下,肾下则为狐疝。
〈注〉狐疝者,偏有大小,时上时下,如狐之出入无时,此肾脏之疝也。
《汉·张机·金匮要略》阴肿湿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阴吹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食忌

鱼无肠胆者不可食,食之,三年阴不起,女子绝生。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苦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阴蚀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华佗·中藏经》卵缩

脾中寒足热,则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病,其舌强语涩转,卵缩,牵阴股中引痛。

验病生死

凡病舌卷卵缩者死。
掌肿无纹,脐肿出,囊茎俱肿者,死。

疝脉

左手寸口阳绝,则无小肠也。六日死。病则脐脾小腹中有疝瘕也。
《唐·孙思邈·千金方》阴㿗
㿗有四种:有肠㿗、卵胀、气㿗、水㿗。肠㿗卵胀,难瘥。气㿗水㿗,针灸易治。

妒精疮

有人自少至长,阴下常有乾癣者,宜依癣方主之。有五劳七伤而得阴下痒湿,搔之黄汁出者,宜用补丸散主之。仍须傅药治之。亦有患妒精疮者,以妒精方治之。夫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妇人在玉门内,并以疳疮作臼齐食之大痛,疳即不痛也。
趺阳脉滑而数,法当下重,少阴脉滑而数,妇人阴中生疮。
《宋·朱肱·活人书》囊缩
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此足厥阴肝经受病也。
脉浮缓,必囊不缩外證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尺寸脉俱沉短者,必是囊缩,毒气入脏,宜承气汤下之。
大抵伤寒病,脏腑传变,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阴经,以阳主生,故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也。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至六七日,当传厥阴肝木,必移气尅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五脏六腑皆困而危殆,营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气汤下之,可保五死一生。古人云:脾热病则五脏危,又云:土败木贼则死。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为脾胃脉,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客,邪无所容,否极泰来,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严用和·济生方》七疝

巢氏云:疝者,痛也,皆由荣卫虚弱,饮食寒温不调,致风冷邪气,乘虚入于腹中遂成诸疝发则小腹疼痛,痛或绕脐,或逆上抢心,引心背痛,甚则手足厥冷,自汗呕逆,或大小便秘难。大抵诸疝之脉当弦紧,盖弦者寒也,紧者痛也。疝有七證,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附疝狼疝是也。何以言之?厥疝则心痛足冷,食已则吐。症疝腹中气乍满,气积如臂。寒疝因寒饮食,卒然胁下腹中痛,气疝腹中乍满乍减而痛。盘疝腹中痛引脐旁。附疝腹痛连脐下有积聚。狼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诸疝不愈,邪气留滞,乃成积聚,其为病也,或左或右,胁下有如覆杯,或脐上下如臂,或腹大如盘,令人羸瘦少气,洒淅寒热,嗜卧饮食,不为肌肤,或腹满呕泄,或遇寒则痛,其脉厥而紧,浮而牢,皆积聚之脉也。但牢彊急者生,虚弱急者不可治。

阴㿗

夫阴㿗之證有四种:一曰肠㿗,二曰气㿗,三曰卵胀,四曰水㿗是也。《圣惠》云:肾气虚,风冷所侵,流入于肾,不能宣散而然也。《三因》云:阴㿗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考之众论,俱为至当,多由不自卫生,房室过度,久蓄忧思恐怒之气,或坐卧冷湿处,或劳役无节,皆能致之。病则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或脐腹绞痛,甚则肤囊肿胀,多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大抵卵胀肠㿗皆不易治,气㿗水㿗灸之易愈也。又有小儿有生以来便如此者,乃宿疾也。四㿗治法,橘核丸用之屡验。

《窦汉卿·疮疡全书》肾痈

此毒年高者,因宿有疝气疾,及感冒寒湿气,辛勤,少壮为因房事所得,初起阴囊赤肿,身发寒热,攻水道归来二穴,痛不可忍,用手按之,皮宽不急,可用败毒散,加入当归须川楝子发散,用手按之急胀似火之热,急用阴囊毒之药治之,更服黄矾丸。
倘或开刀,须待其熟,以油头绳扎住肾子,以小刀开海底穴,其脓血即流尽矣。外贴金丝等膏,少劳戒色,并避汤火风气及诸毒物。

阴囊毒〈即外肾痈〉

此證因肝经湿热不利,遂流毒于膀胱肾经,感冒寒暑邪气,偏盛于阴之经络,以致血气凝聚,寒湿不散,阴囊上肿而痛,或溃烂皮脱,肾子悬挂,宜用泻肝清热汤服之,外用铁箍散围之。
此證腐坏,急用乌金散敷之。或溃烂,饮食少思,日晡发热,急服,加味小柴胡汤。痛甚,加黄连。小便不利,加木通车前子。口渴,加天花粉麦门冬五味子。

阴蚀疮

阴蚀疮之生,皆由脏中虚怯,肾气衰少,风邪入腑,毒恶损伤荣卫,或与有毒妇人交接,不曾洗净,故时痛时痒,以渐成窍作疳,脓水涌流,若不早治,命亦难保。先用蛇床子地骨皮桑槐枝煎汤温洗,内服清热消疳解毒汤,外用掺药,先用金丝膏,后用紫金膏,拔出毒水,易能长肉。
夫阴蚀疮者,即下疳也。阴汗臊臭,故茎根生疳疮,乃肝经所属之分野。
内外蛀疳,身热,小便涩滞,宜服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黄连车前子。

左右便毒〈又名血疝〉

夫便毒者,生于小腹两腿合缝之间,或行路远涉辛苦,或上或下,低闪肭气,或房事所伤,或男女大欲不得直遂其志,故败精滞血,留聚中途,或梦寐之间而不泄,或妄想不能忘情息念,故结成毒。然肾者作强之官,伎巧所出,一有所感,精血凝滞,此證遂生。初起之时,寒热交作,两腿牵绊,肿起不能屈伸,乃證之渐也,急服龙胆汤。

小肠流注

此證受在心经伏热,结聚成毒也。当用败毒流气饮,再服清心流气饮治之。时服蜡矾丸。
《金·刘完素·六书》㿗疝
㿗疝,少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寒极而土化治之,故肿满。经言丈夫㿗疝,谓阴器连少腹急痛,其妇人少腹肿,皆肝足厥阴脉之为病。《经注》曰:寒气聚而为疝也。又按难经言五脏皆有疝,但脉急也。注言脉急者,寒之象。然寒则脉当短小而迟,今言急者,非急数而洪也。由紧脉主痛,急为痛甚,病寒虽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而脉紧急者,脉为心之所养也。凡六气而痛,则心神不宁而紧急不得舒缓,故脉亦从之而见。欲知何气为其痛,当适其紧急相兼之脉而可知。如紧急洪数,则为热痛之类。又经言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烦冤而痛,出白液,一名曰蛊。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热内结,销铄脂肉如虫之食,故名曰蛊也。然经之复言热为疝瘕,则亦不可止言为寒当,以脉證别之。

小肠气

《甲乙经》云:小肠病结于腰上而不下,痛冲心肺,邪所系,茴香栋实丸主之。

阴疝

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肿或痛,肾虚寒水涸,宜泻邪补脉为治,蒺藜汤主之。

蛊疝

脾风传肾,一名疝气,小腹痛出白液,名曰蛊。《左传》云:以丧志名为蛊病,乃真精不守也。大建中汤主之。

心疝

心脉急,小腹有形,心不受邪,必传于腑,故小腹有形心气逆不顺,则痛不已,当兼心气冶。不止,为有寒邪所中,木香散主之。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茎中痛
茎中痛者,先宜清剂寒剂夺之,后以淡剂甘剂分之。

《疝本肝经宜通勿塞论》

疝有七,前人论者甚多,非灵枢素问铜人之论,余皆不取,非余好异也,但要穷其源耳。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㿗疝,是谓七疝,俗工不识,因立谬名,或曰膀胱,或曰肾冷,或曰小肠气,小儿曰偏气,立名既谬,并丧其实。何哉?盖医者既断为膀胱肾冷小肠气,又曰虚寒所致,其药之用也,不鹿茸巴戟则杜仲苁蓉不附子乌头,则乾姜官桂,不栋实蘹香,则金铃补骨脂,朝吐暮饵,曾无殊效,三二十年,牢不可去,间因微病,稍似开通,执此微芒,浸成大错,标既不除,本必归甚,处处相传曾无觉者。岂知诸疝皆归肝经,其奈通流归之小肠脬囊。夫膀胱水腑,专司渗泄,小肠水道,专主通流,肾为少阴,总统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肠,渗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气化则水出茎端,此常道也。及其为疝,乃属足厥阴肝经,盖环阴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阴肝经也。夫肝肾皆属于下,与冲任督相附,然《灵枢经》言:足厥阴肝经病,则有遗溺癃闭狐疝。专主肾与膀胱小肠三经,则不言疝,是受疝之处乃肝之部分也。且《内经》言:男子宗筋为束骨之会,而肝专主筋,睪者,囊中之丸,虽主外肾,非厥阴环而引之,则玉茎无由伸缩,在女子则为篡户,其内外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足厥阴与冲任督之所会也。《灵枢》言:足厥阴之经筋,聚于阴器,其病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故阳明与太阴厥阴之筋,皆会于阴器,惟厥阴主筋,故为疝者,必本之厥阴。《灵枢》又言: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循胫上睪结于茎,其病气逆睪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岂非厥阴为受病之处耶?《灵枢》又言:邪在小肠,连睪,系属于肾,贯肝络肺,心系气盛,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取太阴以平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此其初虽言邪在小肠,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阴以下之,乃知诸疝关于厥阴,可以无疑。以脉考之,《素问》云:厥阴滑为狐风疝,少阳滑为肺风疝,太阴滑为脾风疝,阳明滑为心风疝,太阳滑为肾风疝,少阴滑为肝风疝凡此六疝,虽见于他脉中皆言风疝者,足厥阴肝经之气也。《灵枢》亦曰:心脉微滑为心疝,肝脉滑甚为㿉疝,肾脉滑甚为癃㿉,凡此三脏脉之疝,亦以滑为疝也。《素问》又云:脉大急皆为疝心脉滑传为心疝,肺脉沉传为肺疝,三阴急为疝,三阳急为瘕王太仆云:太阳受寒,血凝为瘕,太阴受寒,气聚为疝。此言太阴受寒,传之肝经,可以温药逐之而不可以温药补之,若补之者,是欲病去而强挽留之也。历考《素问》: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㿗疝,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处,必传于厥阴部分,然后为疝也。又言: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言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凡言少腹者,岂非厥阴之部分耶?又言脾风传胃,名曰疝瘕,此谓非肝木不能为风气,名曰厥疝,盖脾土虚而不能制水,又为肝木所凌也。又言:督脉为冲疝,盖厥阴与冲任督俱会于前阴也,岂不明哉?至如运气中,又言: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少腹控睪,盖寒客于小肠膀胱则肝木缩而不得伸,此母传之子也。阳明司天,燥淫所胜,丈夫㿗疝,妇人少腹痛,此言肝气不得上行,为金所抑,鬼贼故也。又言:太阴在泉,土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此亦言寒客太阴湿土,土不胜水,水传之肝经也。又尝遍阅铜人俞穴,亦相表里,如背上十三椎俞,肝经言寒疝腹部中行,惟阴交一穴,言寒疝任脉之所发也。关元一穴,言暴疝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也。中极一穴,言疝瘕膀胱之募,亦足三阴任脉之会也。曲骨一穴,言㿉疝任脉足厥阴之会也。其腹部第二行肓腧二穴,言寒疝冲脉足少阴之会也。四满二穴言疝瘕冲任脉足少阴肾之会也。其腹部第三行大巨二穴,言㿉疝足阳明脉气之所发也。气冲二穴,言㿗疝茎中痛两丸寒痛,亦足阳明脉气之所发也。其腹部第四行府舍二穴,言疝痛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也。冲门二穴,言阴疝足太阴厥阴之会也。其在侧胁者,五枢二穴,言寒疝阴邪上入少腹带脉下三寸也。其在足六经者,足厥阴穴十名。言疝者七,谓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曲泉。足少阳穴十四名,言疝者一,谓丘墟穴也。足太阴穴十一名言疝者一,谓阴陵泉也足阳明穴十五名,言疝者一,谓阴市穴也。足少阴穴十名,言疝者五,谓然谷太溪照海交信筑宾也。足太阳穴十八名,言疝者二,谓金门合阳也。由是言之,惟厥阴言疝独多,为疝之主也。其他经穴,虽亦治疝,终非受疝之地,但与足厥阴相连耳。或在泉寒胜木气,挛缩禁于此经,或司天燥胜木气抑郁于此经,或忿怒悲哀,忧抑顿挫,结于此经,或药淋外固,闭尾缩精,壅于此经。其病差别如此。不知世间之方,多热补,信俗方,则素问灵枢铜人非也。信素问灵枢铜人,则俗方非也。呜呼!余立于医四十馀岁,识练日久,因经识病,然后不惑。且夫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归之肾冷。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足躄,嗌乾,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曰瘕,若少年得之,不计男子妇人皆无子,故隐蔽委曲之事,了不干脬肾小肠之事,乃足厥阴肝经之职也。俗方止言脬肾小肠,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且肝经乙木也,木属东方,为心火之母也。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则肝木自甚也,不可便言虚而补之。难经所谓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言泻火,木自平,金自清,水自旺也。昔审言为蔡之参军也,因坐湿地,疝痛不可堪,诸药莫救,余急以导水丸禹功散泻三十馀行,肿立消,痛立减。又项关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任,倒于街衢,人莫能动,呼予救之,余引经證之邪气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故病阴丸痛也。余急泻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夫大敦穴者,乃足厥阴之二穴也。殄寇镇一夫病疟发渴,痛饮蜜浆,剧伤冰水,医者莫知,泻去其湿,反杂进姜附,湿为燥热所壅,三焦闭溢,水道不行,阴道不兴,阴囊肿坠,大于升斗,余先以导水百馀丸。少顷,以猪肾散投之,是夜,泻青赤水一斗,遂失痛之所在。又一夫病卒疝,赤肿大痛,数日不止,诸药如水投石,余以导水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次以通经散三钱,空腹淡酒调下,五更,下脏腑壅积之物数行,痛肿皆去,不三日平复如故。《内经》曰:木郁则达之,谓吐之令条达也。肝积本当吐,然观其病之上下,以顺为贵,仲景所谓上宜吐,下宜泻也。

七疝病形

寒疝,久而无子,其状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睪丸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置雨雪,或坐卧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燥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声,得于饮水醉后,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有漏针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状阴茎肿胀,或溃或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得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之剂下之。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大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劳动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
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怒哭号罢则气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针出气而愈者,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之。或小儿亦有此疾,俗曰偏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筑宾一穴言之。
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今人带钩钤是也。宜以逐气流经之药下之。
㿗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塘之处,多感此疾,宜以去湿之药下之。女子阴户突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谓虚寒而涩之燥之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坚之。王冰云:阳气下坠,阴气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睪垂纵缓,因作㿗疝也。已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后,可调则调,可补则补,各量病势,勿拘俗法,经所谓阴盛而腹胀不通者,㿗癃疝也,故不可不下。

便痈

夫便痈者,乃男子之疝也,俗呼为便痈,言于不便处害一痈,故名便痈。便痈者,谬名也,难素所不载。然足厥阴肝之经络是气血行流之道路冲任督脉,亦属肝经之旁络。《难经》曰:男子有七疝是也。便痈者,血疝也,治之以导水丸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投之同。瘀血不散,而治大作剂料峻泻一二十行,次以玉烛散和气血通经络之类,则是世只知多用大黄牡蛎而已,间有不愈者是不知和血通经之道也。

下疳

夫下疳久不愈者,俗呼曰臊疳是也,先以导水禹功,先泻肝经,外以木香散掺之,日上三两度,然后服淡粥一二日则止。

《李杲·十书》隐曲不利

《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释之者,谓男子则脾受之而味不化,故少精,女子则心受之而血不流,故不月。分心脾为男女,各受立说。窃独谓不然。夫二阳,阳明也,胃与大肠之脉也,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发心脾犹言延及于心脾也。虽然,脾胃为合,胃病而及脾,理固宜矣。大肠与心,本非合也,今大肠而及心,何哉?盖胃为受纳之府,大肠为传化之府,食入于胃,浊气归心,饮入于胃,输精于脾者,以胃之能纳大肠之能化也。肠胃既病,则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资乎?心脾既无所资,则无所运化而生精血矣。故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则男为少精,女为不月矣。心脾当总言男女,不当分说。至隐曲不月,方可分说耳。若如释者之言,则男之精独资于脾,而不资于心,女之血独资于心,而不资于脾,有是理耶?盖男女之精血,皆由五脏之相养而后成,可谓之男精资于脾,女血资于心乎?《经》本曰:男女皆有心脾之病,但在男子则隐曲不利,在女子则月事不来耳。

《论疝》

前阴分大寒大热,囊垂缩,《阴阳别论》云: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壅肿,及为痿厥腨㾓,其传为索泽,又传为㿗疝。夫热在外,寒在内,则囊垂,此九夏之气也。寒在外,热在内,则卵缩,此三冬之气也。足太阳膀胱之脉逆,上迎手太阳小肠之脉,下行至足厥阴肝之脉,不得伸,其任脉并厥阴之脉逆,则如巨川之水致阳气下坠。是风寒湿热,下出囊中,致两睪肿大,谓之曰疝,大甚则为㿗。足厥阴之脉,与太阳膀胱寒水之脉,同至前阴之末。《伤寒论》云:足厥阴肝经为病,烦满囊缩,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以泻大热《灵枢·经筋篇》云:足厥阴肝,伤于寒则阴缩,入前说囊缩为大热,此说为大寒。又说:囊缩垂睪,下引㿗疝脚气,为大寒风湿盛,下垂为寒。与上二说不同,何也?曰:以平康不病人论之夏暑大热,囊卵累垂,冬天大寒,急缩收上,与前三说又不同。何也?曰:伤寒家囊卵缩,大热在内,宜承气汤急下之,与经筋说阴缩入,大寒在外,亦是热在内,与伤寒家同,故再引平康人以證之。冬天阳气在内,阴气在外,人亦应之,故寒在外则皮急,皮急则囊缩。夏月阴气在内,阳气在外,人亦应之,故热在外则皮缓,皮缓则囊垂,此㿗疝之象也。三说虽殊,皆一理也。

《论阴疮》

夫阴疮者,大概有三等,一者湿阴疮,二者妒精疮,三者阴蚀疮。又曰下疳疮。盖湿疮者,由肾经虚弱,风湿相搏,邪气乘之,瘙痒成疮。浸淫汁出,如疥癣者是也。妒精者,由壮年精气盈满,久旷房室,阴上生疮,赤肿作害,妨闷痒痛者是也。阴蚀疮者,由肾脏虚邪,热结下焦,经络否涩,气血不行,或房劳洗浴不洁,以致生疮,隐忍不医,焮肿尤甚,由疮在里,措手无方,疼痛注闷,或小便如淋,阴丸肿痛是也。或经十数日,溃烂血脓,肌肉侵蚀,或血出不止,以成下疳。若身体壮热,烦渴恶寒,宜急治之以大豆甘草汤渍之。渍毒之汤洗浴之。服五香连𧄍汤漏芦汤等疏之。更以截疳抵圣散乾掺之。四畔用摩风膏温润之。后以将护忌慎之。渴不止者,服竹叶黄芪汤。大便软者,宜服托里茯苓汤调治之。夫如是则无不差矣。

《朱震亨·心法》疝痛

疝痛湿热,痰积流下作病,大概因寒郁而作,即是痰饮食积并死血。
专主肝经与肾经绝无相干,大不宜下。
痛甚者,不宜参朮。
㿗湿多成疝气宜灸大敦穴,在足大指爪甲后一韭叶聚毛间是穴。
食积与死血成痛者,栀子桃仁山楂枳子〈一作枳实〉吴茱萸并炒以生姜汁顺流水煎汤调服。一方加茴香附子。
亦有水气而肿痛者。
又有挟虚者,当用参朮为君佐以疏导之药。其脉沉紧豁大者是。
按之不定者,属虚,必用桂枝山栀炒乌头细切,炒为末,画汁糊丸,每服三四十丸,姜汤下,大能劫痛。按戴思恭云:疝本属厥阴肝之一经,余常见俗说小肠膀胱下部气者皆妄言也。

木肾

木肾者,心火下降,则肾水不患其不温,真阳下行,则肾气不患其不和,既温且和,安有所谓木强者哉?夫惟嗜欲内戕,肾家虚惫,故阴阳不相交,水火不相济,而沉寒痼冷,凝滞其间,胀大作痛,顽痹结硬,势所必至矣。不可纯用燥热,当温散温利,以逐其邪,邪气内消,荣卫流转,如寒谷回春,盖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

《治法》

凡治七疝,多用热药而获效者,即内经从治之法耳。须用寒凉药监制之,不可纯用大热之剂,如乌头附子之类,令人久服多服,心变剧不可治矣。但宜以二陈汤,加枳实橘核栀子山楂等药煎入生姜汁,热辣饮之。
恐有瘀血作痛者,本方加延胡索桃仁泥。
如有气作痛者,本方加木香茴香楝实等药。
如六脉沉细。手足厥冷者,本方加附子乾姜肉桂之类以佐之。
如睪丸痛甚者,加荔枝核乳香没药为细末调入。本方煎药内,或另用顺流水调服亦可。
如木肾肿大如升斗者,本方去甘草加海藻昆布荔枝核茴香川楝子等药为末,顺流水调服。作丸子服亦可。

囊痈

《外科精要》云:痈疽入囊者死。囊属厥阴,今以死言之,将以为属少阴肾经邪?予亲见入囊者七八人,悉以湿热入肝经施治;而用补阴药佐之,虽脓溃皮脱,睪丸悬挂可畏者,皆不死。但不知下虚年老者如何耳?囊痈,湿热下注也,有作脓者,此浊气润下,将流入渗道,因阴道或亏,水道不利而然,脓尽自安,不药可也,惟在善于调摄耳。又有因腹肿渐流入囊肿甚而囊自裂开,睪丸悬挂,水出,以杉木炭末傅外,以紫苏叶包裹仰卧养之。
大抵此證属阴道亏,湿热不利所致。故滋阴降湿药不可缺。常治肿痛小便秘滞者,用除湿为主,滋阴佐之。肿痛已退,便利已和者,除湿滋阴药相兼治之。欲其成脓,用托里为主,滋阴佐之,候脓成即针之,仍用托里滋阴。若湿毒已尽者,专用托里。如脓清或多或敛迟者,用大补之剂或附子饼灸之。

阴疮

男子阴疮,又名耻疮,或痛在茎之窍,或痛在茎之标,皆手足太阳经不利,热毒下传,入于足厥阴经,故变紫黑色,作蚀疮,毁其茎而死。宜以子和泄水丸散导湿毒,无不愈者。若已成疮,先泄其根,次从标而治外,以葱白黑豆汁渫洗拭乾,以黄连木香密陀僧乾胭脂之类细末搽之,如内溃脓不出,以追脓散上之,又用子和泄水丸。如后窍脓少,可用黄连木杳胭脂等贴之。

《格致馀论》《疝气论》

疝气之有甚者,睪丸连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枢穴边者,皆足厥阴之经也。或有形,或无形,或有声,或无声,有形如瓜,有声如蛙,自素问以下,历代名医,皆以为寒。盖寒主收引,经络得寒故收引不行,所以作痛,理固然也。有得寒而无疝者,又必有说以通之可也。予尝屡,因门户雪上有霜没脐之水,踢冰徒涉,不曾病此以予素无热在内也。因而思之,此證始于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得寒气外束则湿热之邪,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论,恐为未备。或曰:厥阴一经,其道远,其位卑,郁积湿热,何由而致?予曰:大劳则火起于心,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本经火积之既久,母能令子,虚湿气便盛,厥阴属木,系于肝,为将军之官,其性急速,火性且又暴,今既为寒所束,宜其痛之大暴也愚见有用乌头栀子等分作汤用之,其效亦敏捷,后因此方随證与形,加减用之,无有不应。然湿热又须分多少而施治,但湿者肿多,㿗疝是也。又有挟虚而发者,当以参朮为君,而以疏导药佐之,诊其脉,有甚沉紧而豁大无力者是也,其痛亦轻,惟觉重坠牵引耳。
下部㿗气不痛之方,细思非痛断房事与厚味不可。若徒恃用药,惟促其寿。若苍朮神曲白芷山楂川芎枳实半夏皆要药人视其药皆鄙贱之物,以启慢心,又不能断欲以爱护其根本,非徒无益,而反被其害者多矣。且其药宜随时月寒湿,更按君臣佐使加减,大抵㿗疝属湿者多。

《罗天益·卫生宝鉴》

《至真要大论》云:小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白淫,甚则入心,善悲善忘。《甲乙经》曰:邪在小肠也。小肠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贯肝肺,其经虚不足,则风冷乘间而入,邪气既入则厥,其误上冲肝肺,客冷,散于胸,结于脐,控引睪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其冲心胸,盖其经络所属所系也。

胞痹

《痹论》云: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夫膀胱者,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今风寒湿邪气客于胞中,则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其證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以足太阳经其直行者,上交颠入络脑,下灌鼻窍则清涕也。
《明·虞抟·医学正传》《疝气论》
愚按子和论七疝病源至为详悉,但其处方一以攻下之法为主治,不能使人无疑耳。既曰,多由房劳致虚而作,其可一例施之以攻下之法乎?大抵七疝为病,若非房劳所致即是远行辛苦,涉水履冰,热血得寒,而凝滞于小肠膀胱之分,或湿热乘虚,而流入于足厥阴之经,古方一以为寒,而纯用乌附等热药为治,我丹溪先生独断为湿热,此发古人之所未发者也。夫热郁于中,而寒束于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驱逐本经之湿热,消导下焦之痰血,而以寒因热用之法,立方处治,即邪易伏而病易退也。其攻下之法,愚故未敢试而行之,以俟识者。

《王纶明医杂著》阴痿

男子阴痿不起,古方多云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经》云:壮火食气,譬如人在暑热而倦怠痿弱,遇冬寒而坚强也。予尝亲见一二人肾经郁火而有此證,令服黄檗知母清火坚肾之药而效,故须审察,不可偏认作火衰也。
〈注〉阴茎,属肝之经络,盖肝者,木也,如木遇湛露则森立,遇酷热则萎悴,若因肝经湿热而患者,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火,导湿热,若因肝经燥热而患者,用六味丸以滋肾水,养肝血而自安。

阴虚疝

若阴虚兼有疝气病者。补阴丸加苍朮盐水炒一两半,黄连姜汁炒山栀炒各六钱,川芎一两,吴茱萸炒青皮去穰各五钱。
〈注〉疝證专主肝经者多,如运气或在泉寒胜,木气挛缩,禁于此经,或司天燥胜,木气抑郁于此经,或忿怒悲哀,忧抑顿挫,结于此经,或药淋外固,闭尾缩精,壅于此经,其病差别如此。且夫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归之肾冷。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足躄,嗌乾,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计男子妇人皆无子。故隐蔽委曲之事,了不干脬肾小肠之事,乃足厥阴之證也。窃谓前證若因肝经湿热,当用炒山栀茯苓黄檗泽泻川芎当归吴茱萸黄连山楂若肝肾二经湿热,当用六味地黄丸料,加柴胡山栀。若肝脾二经阴虚湿热,宜补中益气,加炒山栀炒黑黄连吴茱萸。盖疝名有七,形證所因不同,治法亦异。

《方贤·奇效良方》囊缩

此厥阴经證,其筋脉循阴器,络舌本,厥阴经受病,其筋脉动急,故舌捲囊缩者难治,治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生姜汤治之。

《疝论》

巢氏病源论疝者,痛也,其名曰厥,曰症,曰寒,曰盘,曰气,曰附,曰狼,此七者疝之名也。其厥逆心痛足寒,呕吐饮食不下。曰厥疝,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曰症疝,因寒饮食,即胁下腹中尽痛。曰寒疝,腹中乍满乍减而痛。曰气疝,腹中痛在脐旁。曰盘疝,腹中脐下有积聚。曰附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大便难。曰狼疝,其證发则可验。又有石疝血疝阴疝妒疝气疝,此五者有名而无形也。外有心疝寒疝饥疝疝癖数者,其名不同,病则大同小异。世俗呼为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横弦弦,偏坠木肾,肾馀阴肿与疝病,其名有别也。至于张子和论七疝曰:寒疝水疝筋疝血疝狐疝气疝㿗疝之名,又与诸论不同。且如㿗疝者。外肾坚肿也,痛者为阴肿,不痛者为木肾,一边坠下者为偏坠,疝诸论立名虽多且异。《灵枢经》云:邪在小肠,连睪系属肾,贯肝络肺,系心。气盛,厥气上冲也。《内经》又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逆为气里急,然则任脉虽称病有七疝之名,而无七疝之状,而任脉者,是疝病之本源,各经是病疝之支流也。又云:厥阴脉滑为狐疝,少阳脉滑为肝风疝,太阴脉滑为脾风疝,少阴脉滑为心风疝,太阳脉滑为肾风疝,阳明脉滑为肺风疝。此风非外入之风,乃肝木阳脏气动之风也。此六疝者,应乎六经,在于五脏。何谓疝病皆属肝?病生于阴,起于下,阴者内之,太阴脾,厥阴肝,少阴肾,皆足之阴经也。下者,地下寒气也,足常履地,盖天地之风寒,皆入于地,人之风湿皆从足起,或因经虚,聚于脬囊小腹,两阴相并,二气相搏,则为疼痛矣。或冷饮过情,水流归肾,或坐卧处湿寒搏留阴,以寒攻阴则为疝痛。《经》曰:痛者,通也。疝气作痛,宜通不宜塞,宜温不宜凉。通谓泻其实,不泻其虚,塞谓补其虚,不补其实。实者邪气也,虚者正气也,若正气虚极,则先温而后泻,若邪气盛极,则先泻而后补。温者必兼于气泻者必兼于寒,寒则入于经而导其邪,温则疏其气养其正也。大凡内外之气,交人于肾者为肾气,入于膀胱者为膀胱气,入于小肠者为小肠气,肾与膀胱为脏腑,其气相通,连为外肾,系于睪丸,此三经乃相连而病者也。其脉当以弦紧,弦则为寒。紧则为痛从寒则痛,从湿则肿,始得不愈邪气留滞,结成积聚而为疼痛,或胁左右如杯,或脐上下如臂,或腹大如蛊。令人羸瘦少气,洒淅寒热,嗜卧饮食,不为肌肤腹满呕吐医者,当临期审察,若因七情而得者,当调其气安,五脏外邪相干者散湿祛寒为先,去邪之实,补肝之虚无不愈矣。

《戴思恭·證治要诀》囊缩

舌捲囊缩,不特阴中之阴有之,阳明之热,陷入厥阴亦有之。盖阳明主宗筋,宗筋为热风所吹,故弗荣而急引舌与卵,是以舌捲囊缩当泻阳以救阴,宜大承气汤。
厥阴舌捲囊缩,宜急下,如此等證,当速用利下之剂,苟或当下而不下,则热毒转深,遂致失下不可救疗,岂可一以下药宜迟为说。

小肠气

气因寒聚为疝,血因寒聚为瘕,即是疝气,今谓之横弦弦。绕脐走注小腹㽱痛,宜蟠葱散吞下茱萸内消丸,或盐酒调异功散。
不问何證,皆可用生料五苓散,加炒茴香半钱或一钱,服药未效,大痛攻刺不已,阴缩,手足厥冷,宜香附子,仍炒盐乘热,用绢裹熨脐下。若大小腑不甚通者,五苓散加桂下青木香丸。
初发或头疼身热,或憎寒壮热,并宜参苏饮,加木香,气逆上攻心下,不觉痛而见心疼者,宜以生韭捣取自然汁,和五苓散为丸,茴香汤下,亦于心痹疼證中互言之。有肾气才动,心气亦发上下俱疼者,宜异功散吞茱萸内消丸,或且专治下下痛定则上痛定矣。

㿗疝

一核偏坠或俱肿胀,或一核缩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还旧,是为㿗气,宜蟠葱散吞下茱萸内消丸。若未愈,荜澄茄散下大茴香丸。
若大小腑不通,宜木香丸半贴以通润之,却以螌蝥十个,去头足翅,剉碎,同炒,去蝥出火毒,浓煎,灯心汤调,五苓散下五七十丸,或用灯心葱入水酒内煎,去灯心葱调五苓散。若痛入腹,逆上攻心,至成呕逆,先用盐酒下养正丹,次用生料五积散,加吴茱萸茴香桃仁延胡索各炒入半钱。有因登高伤外核,以致肿疼,或小便出血,或小便不通宜五苓散和复元通气散服。
有阴㿗大如斗。诸药不能效者,宜当归四逆汤,加生姜茱萸,曾用之效。

《楼英·医学纲目》运气为疝

疝痛,属足厥阴肝经也。小腹,亦肝经也。故疝痛与小腹痛同一治法。所谓疝者,睪丸连小腹痛也,其痛有独在睪丸者有独在小腹偏于一边者,有睪丸如升斗者,㿗疝是也。又立卧出入往来者,狐疝是也。运气小腹痛有三:一曰肝病,小腹引胁痛是也。《经》云: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是风气助肝盛而然,治法当泻肝也。又云:岁金太过民病两胁下痛,小腹痛。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小腹痛。又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腹痛,复则胸胁暴痛,下引小腹者,是燥邪攻肝虚而然,治法当补肝泻金也。又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与小腹相引痛者,治法亦同也。
二曰小肠,其病小腹引睪丸腰脊痛是也。《经》云:少阴之脉,心下热,善饥,脐下痛。又云:少阴之复,燠热内作,小腹绞痛者,是热助小肠盛而然,治法当泻小肠也。又太阳在泉,寒淫所胜,与太阳之复皆病,小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痛,及太阴司天,大寒且至,病小腹痛者,是寒邪攻小肠虚而然,法当补小肠泻寒邪也。三曰膀胱其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是也。《经》云:太阴在泉,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者,是湿邪攻膀胱虚而然,治法当补膀胱,泻湿土邪也。
夫滑脉关已上见者为大热,盖阳与阳并也,故大热滑脉。尺部见为大寒,生㿗疝、滑脉者,命门包络之名也,为丙丁火热并于下,盖丙丁不胜壬癸,故从寒水之化而生㿗疝。运气㿗疝有一,《经》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丈夫㿗疝,妇人小腹痛。又云:阳明之胜,外发㿗疝者,是燥邪攻肝气虚而然治法当补肝泻燥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