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十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十八卷目录

 医部汇考九十八
  脏腑门六〈心〉
  黄帝素问〈四时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 金匮真言论 阴阳应象大论 灵兰 秘典论 六节脏象论 五脏生成篇 诊要经终论 平人气象论 脏气法时论 刺热篇 气厥论 标本病传论 方盛衰论〉
  灵枢经〈本输篇 本神篇 经脉篇 心经诸穴之图 经水篇 病传篇 淫邪发梦篇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 本脏篇 邪客篇〉
  扁鹊难经〈心脏形象 心脏形象之图〉
  张机金匮要略〈心脏死伤 心虚〉
  华佗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證之法〉
  王叔和脉诀〈心脏歌〉
  孙思邈千金方〈心脏脉论 心实热 心虚寒 心小肠俱实 心小肠俱虚 心劳 脉极 脉虚实〉
  严用和济生方〈心小肠虚实论治〉
  刘完素六书〈风消證 心掣證 心疝證 伏梁證〉
  李杲十书〈心脏苦欲补泻药味 安养心神调理脾胃论〉
  李梴医学入门〈心脏赋〉
  王圻三才图会〈心神〉
  章潢图书编〈心脏说 心部食忌 养心法言 治心要法〉
  赵献可医贯〈心主论〉
  喻昌医门法律〈心志〉
  彭用光体仁汇编〈心脏药性 本经补泻温凉药〉
  李潆身经通考〈心脏得病虚实横逆〉
  针灸
  导引
  脏腑门七〈小肠〉
  黄帝素问〈灵兰秘典论 气厥论〉
  灵枢经〈本输篇 邪气脏腑病形篇 经脉篇 小肠经诸穴之图 经水篇 淫邪发梦篇〉
  扁鹊难经〈小肠形象 小肠腑形象之图〉
  张机金匮要略〈小肠寒热〉
  华佗中藏经〈论小肠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證之法〉
  孙思邈千金方〈小肠腑病脉论 小肠实热 小肠虚寒〉
  刘完素六书〈控睪證〉
  李梴医学入门〈小肠腑赋〉
  彭用光体仁汇编〈小肠药性 本经补泻温凉药〉
  针灸

艺术典第一百十八卷

医部汇考九十八

脏腑门六〈心〉

《黄帝·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注〉夏三月阳气浮长,故茂盛而华秀也,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故为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也。夜卧早起,养长之气也。无厌于长日,气不宜惰也。长夏火土用事,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故使志无怒。而使华英成秀华者,心之华即神气也,夏气浮长,故欲其疏泄,气泄则肤腠宣通时气疏畅,有若好乐之在外也。凡此应夏气者,所以养长气之道也。心属火,王于夏,逆夏长之气,则伤心矣,心伤至秋为痎疟,因奉收者少故也。盖夏之阳气,浮长于外,至秋而收敛于内,夏失其长,秋何以收?至秋时阴气上升,下焦所出之阴,与上焦所逆之阳相搏,而为寒热之阴疟也。夫阳气发原于下焦、阴脏,春生于上,夏长于外秋收于内,冬藏于下,今夏逆于上,秋无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已损,至冬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也。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注〉太阳主夏长之气,太阳不长,则心气虚而内洞矣。

《生气通天论》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注〉大骨腰高之骨,肾之腑也,过食咸则伤肾,故骨气劳伤。水邪盛则侮土,故肌肉短缩。水上凌心,故心气抑郁也。

《金匮真言论》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注〉心属火,受南方之赤色,通于心而养精于内也。《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别气者,心主之气也,病在五脏者,病五脏之气也,炎上作苦,火之味也,心气通于南方,故与五行之火同类。《五常政论》曰:其畜马,盖以午未皆属火也。黍糯小米也,性温而赤色,故为心之谷,其应天之四时,则上为荧惑。荧惑,火之精也,七百四十日一周天。心主脉,故病在脉,脉以应地,曰是以者,以地之五味、五行、羊畜、黍谷,以应病之在脉也。徵火音,其应在夏,七火之成数,焦气因火变也。

《阴阳应象大论》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注〉南方主夏令,故生热,夫火生热今以在天之热而生火,正阴阳不测之变化。炎上作苦,火生苦味也。苦生心,盖苦乃心之味,味为阴脏,亦为阴,故味生脏也。心生血,盖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血生脾者,由本脏之所生而生及相生之脏也。心气通于舌,心和则知五味,故心主舌。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之阴阳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则参天两地者也。先言体而后言脏者,人秉天地之生气自外而内也。赤南方之火色也。徵为火音,和而美也。心志喜,故发声为笑。心独无俞,故变动在志,心气并于肺,则忧也。舌者心之官,苦者火之味。在志为喜者,心中和乐则喜也,过于喜则心志自伤。恐胜喜者,恐为肾志,水胜火也。热则气泄,故热伤气。有亢害则有承制阴阳五行之自然,故寒胜热。苦乃火味,故亦伤气也。咸为水味,故胜苦。

雷气通于心。
〈注〉雷,火之发声也,心为火脏,气相感召,故与心相通。

《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注〉心位南面,灵应万机,故为君主之官。清静虚灵而主藏神,故神明出焉。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注〉五脏六腑,心为之主,君主神明,则十二官各安其职。以此养生,则寿终身而不致危殆,盖心正则身修也。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注〉心为身之主,即我之神明,心主不明,则十二官皆不安矣。心主包络为臣使之官,代君行令而主脉,脉者,血脉也,血者,神气也,神明昏乱,则血脉凝泣而使道闭塞矣。血气者充肤热肉,渗皮肤,生毫毛,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血脉不通,而形乃大伤矣。故以此养生,则殃折不寿。

《六节脏象论》

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注〉脏腑之形像,以应天地之阴阳,心主血中焦,受气取汁,化赤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为生身之本。心藏神而应变万事,故曰神之变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心主血脉,故其华在面也。在体为脉,故其充在血脉。其类火而位居尊高,故为阳中之太阳,而通于夏气,夏,主火也。

《五脏生成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注〉心主血脉,故合脉。心之华在面,故其荣在色。夫五脏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则生化。心主火而受制于肾水,是肾乃心脏生化之主,故其主肾也。多食咸,则水味太过而伤心,故其脉凝泣而色变矣。

《诊要经终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注〉收藏之气从天而降,肺属乾金而主天为心脏之盖,故秋冬之气从肺而心,心而肾也,少阴主冬令,故先从手少阴而至于足少阴。

《平人气象论》

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注〉夏脏之元真通于心,而主藏血脉之气,心主血
脉,故曰通。

《脏气法时论》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注〉心主夏,火之气,手少阴主丁火太阳主丙火二者相为表里,而主治其经气,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在时主夏,在日为丙丁。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注〉持于春起于夏者,不死则能持,能持则能愈矣。禁温食热衣者,心恶热也当愈不愈,故有所加,值死不死,故有所起。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故自得其位而慧。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静也。心为火脏,心病则刚燥矣,故宜食咸以耎之。咸味下泄上涌,而从水化,能泄心气以下交,涌水气以上济,水火既济,则心气自益。火,欲炎散,以甘之发散而泻之。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注〉心志喜,喜则气缓,缓则心神懈弛,故宜食小豆、犬、李之酸,以收养心气。

《刺热篇》

心热病者,颜先赤。
〈注〉心合火而位居南方,故额颜先赤。

《气厥论》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注〉肝为阳脏而木火主气,阳并于阳,故狂。心居膈上,肝处膈下,母子之气上下相通,肝邪上移于心,留于心下,故为膈中。盖言脏不受邪五脏之寒热相移留薄于脏外而干脏气,不伤脏真者也。

肝移热于心则死。
〈注〉心主君火而不受邪,邪热乘之,故死。

《标本病传论》

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注〉心先痛者,病先发于心。欬者,一日而之肺也。胁支痛者,三日而之肝也。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者,五日而之脾也。此皆逆传其所胜,是以三日不已而死。心为火脏,冬之夜半者,水胜而火灭也。夏之日中者,亢极而自焚矣。

《方盛衰论》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注〉救火,心气虚也。阳物,龙也,乃龙雷之火游行也,得其时气之助,则君相二火并炎,故梦燔灼。

《灵枢经》《本输篇》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水,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荣,注于大陵。大陵掌后高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注〉心出于中冲者,心脏所出之血气,渗于皮肤之间,从中冲之井而行于手厥阴之经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谓止于经处而不行。过于肘中,与胞络之血脉相合乃自入于手少阴之经也。盖血者心神之化,心与胞络血脉相通,心脏所出之血气,间行于手少阴厥阴之经也。

《本神篇》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注〉思虑脾之情,如心因怵惕思虑,则伤心脏之神,神伤,则不能主持而恐惧自失矣。脾主土而主肌肉,肺主气而主皮毛肉,之膏肥曰䐃,色者气之华。䐃肉者地所成之形,毛色者天所生之气也,破䐃脱肉,毛悴色夭天地所生之命绝矣。死于冬者,五行之气死于四时之胜尅也。

《经脉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注〉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是故动则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饮,少阴之气盛也,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心系上系于目,心火盛,故黄也,臑臂掌中,心脉所循之部分,盖心所生之病而外及于经脉也。

心经诸穴之图


心经诸穴歌 手少阴,九穴成。极泉青灵少海,行自灵道通里,过阴郤神门,抵于少府少冲可寻。分寸歌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脉入胸。青灵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后五分容。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阴郤腕后方半寸,神门掌后兑骨隆。少府节后劳宫直,小指内侧取少冲。

《经水篇》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注〉济水发源王屋山截河而流,不混其清,故名曰清济。尊居四渎,故手少阴外合济水,内属于心。

《病传篇》

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注〉五脏秉五方五行之气而生,故生于相生,而死于相胜也。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传之肺,三日而传之肝,五日而传之脾,皆逆传其所不胜。再至三日不已而死。夫心为火脏,冬主水,夏主火,冬夜半者,水胜而火灭也。夏日中者,亢极而自焚也。

《淫邪发梦篇》

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
〈注〉厥气者,虚气厥逆于脏腑之间,客者,薄于脏腑之外也。梦丘山烟火,心属火而心气虚也。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

心为牡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
〈注〉属火故为牡脏。

《本脏篇》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注〉心小则神气收藏,故邪弗能害,而易伤以忧。心大则神旺而忧不能伤,大则神气外弛,故易伤于邪也。肺者心之盖,故心高则满于肺中,在心主言,在肺主声,满则心肺之窍闭塞,故闷而善忘,难开以言也。《经》云:心部于表,故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心卑下故易恐以言也。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按《邪气脏腑病形篇》曰:五脏脉微小为消瘅,盖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脆弱,则津液微薄,故皆成消瘅。心正则精神和利而邪病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𩩲骭者心高,𩩲骭小短举者心下。𩩲骭长者心下坚,𩩲骭弱小以薄者心脆。𩩲骭直下不举者心端正,𩩲骭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注〉小理者,肌肉之文理细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䐃脂,五脏之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精细即知脏形之大小。𩩲骭,胸下蔽骨也。

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注〉《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皮脉之相应也,故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

《邪客篇》

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注〉血脉心所主也,君主无为而神明内藏,包络之相,代君行其令也。精神内藏其脏坚固,故邪弗能伤,伤则死矣。少阴心脉,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扁鹊·难经》《心脏形象》

《四十二难》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心脏形象之图


《汉·张机·金匮要略》《心脏死伤》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心虚》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华佗·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證之法》

心者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血,属于火,旺于夏,手少阴是其经也。凡夏脉钩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来盛去亦盛,为太过,病在外,来衰去盛为不足,病在内。太过则令人热而骨痛,口疮,舌焦,引水,不及则令人烦躁,上为欬唾,下为气泄。其脉来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脉来累累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又思虑过多,怵惕伤心,心伤神失,神失则恐惧。又心痛手足寒过五寸,则旦得夕死,夕得旦殁。又心有水气,则身肿不得卧,烦躁,心中风,则翕翕然发热不能行,主饥而不食,食则吐呕。夏心旺,左寸脉洪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若沈而滑者,水尅火,十死不治。弦而长者,木来归子,其病自愈;缓而大者,土入火,微邪相干无所害。心病则胸中痛,四肢满胀,肩背臂膊皆病。虚则多悸,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悲时眩仆。心积气久不去,则忧烦。心中疼喜笑不息梦火发。心气盛,则梦喜笑恐畏。邪气客于心,则梦烟火。心胀则短气,夜卧不宁,懊憹肿气往来腹中,热喜水涎出。心病则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又左寸脉大,则手热赤肿,大甚则胸中满而烦,澹澹面赤目黄也。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关膈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心虚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乱。心脉沈小而紧浮气喘,若心下气坚不下,喜咽唾。手热烦满多忘,太息,此得之思虑太过。其脉急甚则瘈疭,微急心中痛引腰背,病不下食,太缓则发狂笑,微缓则吐血,大甚则喉闭,微大则痛引背多泪。小甚则哕,微小则消瘅,滑甚则为渴,微滑则心痛引脐,腹鸣,涩甚瘖不能言。又心脉搏坚而长,主强舌不能语软而散,当慑怯不食也又急则心疝脐下有病形,烦闷少气,大热上煎。又心病狂言,汗出躁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沈濡而滑,其色当赤反黑者,水尅火,十死不可治也。又心积沈而空空然,上下往来无常处,病胸满悸,腰腹中热,颊赤,咽喉乾燥,掌热,甚则呕,春瘥冬甚,宜急疗之,止于旬日也。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目赤黄亦死,赤如血亦死。又忧喜思虑太过心气内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扁鹊曰:心绝一日,死色见,凶多,人虽健敏,名为行尸,一岁之中,祸必至矣。又其人语声前宽而后急,后语不接前声,其声浊恶,其口不正,冒昧喜笑,此风入心也。又心伤则心坏,为水所乘,身体手足不遂,骨节解舒缓不自由,下利无休,此病急宜治之,不治十死。又笑不待呻而后忧,此水乘火也,阴系于阳阴,起阳伏,伏则生热,热则生狂,冒昧乱妄,言语错误,不可采问,心已损矣。扁鹊云:其人唇口赤色可治,青黑则死。又心疟先烦而后渴,翕翕然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言语颤慄,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衄,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晋·王叔和·脉诀》《心脏歌》
心脏身之精,小肠为弟兄。
〈注〉心也者,随机应变,主宰万物而为一身之主,故曰身之精。朱子曰: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丙属小肠而刚,丁属心火而柔,刚在先而为兄,柔在后而为弟。二者俱系君火,同气连枝,故言兄弟而不言夫妇。心之夫膀胱是也;小肠之妇肺金是也。

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
〈注〉离卦中虚。心脏属火,亦犹是也。火旺于夏,所以随夏而旺。南方乃火之位,故向南生。

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
〈注〉任物者,任亲万物也。人心之应物,随其大小无不任亲也。朱子曰: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所以多谋。

内行于血海。外应舌将荣。
〈注〉血海肝也。心主血,肝藏之,故内行血海。舌乃心窍,心气通于舌,故外应舌;而舌能荣,则知味也。

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
〈注〉多聪慧者,心有七孔,上智英者,心有三毛,其次则不全矣。

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
〈注〉心脉属火,而旺夏反得冬脉,沈濡而滑,此乃肾邪干心水来尅火,谓之贼邪,是可忧也。顺候诊得夏脉也,惊者大而散也,其脉洪大而散,谓之顺候。

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
〈注〉肾主液,入心为汗,肺主声,入心为言。水能尅火,汗通则肾水平而皮润火不受水制矣。火能尅金,言爽则肺金平而气消,金不受火侵矣。

伏梁秋得积,如臂在脐萦。
〈注〉《经》曰: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旺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留滞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其积形如手臂,环于脐畔,萦系不动也,

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注〉鸡冠色之赤者,瘀血赤而黑者也。赤乃本色而为顺,黑则水来尅火而凶矣。 通津子曰:心,其色赤,然心藏于内,不得见此云顺视鸡冠,凶看瘀血,叔和以《经》云:五脏有五色,皆得见于面,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赤者,赤脉浮大而散,赤,心色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以此言之,五脏之色皆可察之于面也。

诊时须审委,细察在叮咛。
〈注〉凡医必从望、闻、问、切四字。上文言视其血色而知其吉凶,闻其声言爽而知其气,清切其脉而知其反时顺候,独缺问之一字,故于此言诊脉必须详审委曲,细察病源,不致差误也。此叔和致嘱后学之意也。

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注〉心脏有馀,则梦忧或惊或怪异之事,心脏不足,则梦烟火光明,化竭而见本矣。

秤之十二两,大小与常平。
〈注〉心重十二两,不分大小皆等,其斤两之数,皆起于同身寸也。
《唐·孙思邈·千金方》《心脏脉论》
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宫火也。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脏,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于耳,外主血,内主五音。心重十二两,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号五神居,随节应会,故云心藏脉,脉舍神,在气为吞,在液为汗。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厥气客于心,则梦丘山烟火。凡心脏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其经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洪,相于春,王于夏。夏时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钩。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实则气无从出,大则荣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溉灌经络津液皮肤太阳。洪大皆得,母躯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五内乾枯,胞中空虚,医反下之,此为重虚脉浮,有表无里,阳无所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以壬癸日方。
徵音人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经手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阴阳反错,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语声前宽后急,后声不续前,混后浊口喎,冒昧自笑,此为厉风入心,荆沥汤主之。
心虚风寒,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喎邪,姜附汤主之。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忧,此为水尅火,阴击阳,阴起而阳伏,伏则实,实则伤热,热则狂闷乱,冒昧,言多谬误,不可采听,此心已伤。若其人口唇正赤,可疗;青黄白黑,不可疗也。
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肠太阳为心之部,其处陷起,即病生矣。脏舍内外沈浊属内,浮清居外,若外病内入,小腹满起,内病里出,所部陷没。外入内前,治阳后补阴;内出外前,补阴后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在阳主外,在阴主内。凡人死生休咎,则脏神前变形于外。人心前病,则口为之开张;若心前死,则枯黑,语声不转;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即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胜旬月之间。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点颜若见颜度年上必卒死。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两目回回,直视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不过十日死。又面黄目赤,不死,赤如衃血死。吉凶之色若在于分部,胐胐而见。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无应,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心实热》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少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

《心虚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心小肠俱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

《心小肠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厥。肠澼,名曰心小肠俱虚。

《心劳》

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人逆夏气,则手太阳不长而心气内洞,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不得生矣。

《脉极》

凡脉极者,主心也,心应脉,脉与心合。心有病,从脉起。又曰,以夏遇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饮食不为肌肤,欬脱血,色白不泽,其脉空虚,口唇见赤色。凡脉气衰,血焦发堕,以夏丙丁日得之于伤风损脉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若脉气实则热,热则伤心,使人好怒,口唇色赤,甚则言语不快,血脱;色乾燥不泽,饮食不为肌肤。若脉气虚则寒,寒则欬,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则咽肿痹,故曰心风,虚实候也。若阳经脉病治阴络,阴络脉病治阳经,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脉实宜泻,气虚宜补。善治病者定其虚实,治之取瘥。病在皮毛肌肤筋脉,则全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脉虚实》

凡脉虚者,好惊跳不定;脉实者洪满。凡脉虚实之应,主于心小肠,若其腑脏有病,从热生则应脏,寒则应腑也。
《宋·严用和·济生方》《心小肠虚实论治》
夫心者手少阴之经,位居南方,属乎丙丁。火为形之君,外应于舌,主宰一身,统摄诸脏,血脉灌溉溪谷,内润五脏,外卫腠理,与手阳明小肠之经相为表里。若忧愁思虑伤之,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血脉虚,少时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扬,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虚寒之候也。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痛,喜笑恐悸,手心烦热,汗出衄血,其脉洪实者,是实热之候也。诊其脉浮大而散,是不病之脉,反得浮涩而短,或前曲后据,如操带钩,此皆心死矣。治之之法,热则清之,寒则温之,又当审其所自焉。
《金·刘完素·六书》《风消證》〈主心脾〉
二阳之病发心脾,不得隐曲。女人月水病血不流,脾病食不化,风胜真气消黄芪羌活散主之。

《心掣證》〈主心〉

一阳发病,少气嗽泄,三焦不利,上咳下泄,心火不宁,其动若掣,调中散主之。

《心疝證》〈主心痛〉

心脉急,小腹有形。心不受邪,必传于腑,故小腹有形,心气逆不顺,当痛不已。当兼心气治,不止,为有寒邪所中,木香散主之。

《伏梁證》〈主心积〉

若梁之伏隐也,居脐上逆,脐下顺,不可移动,为水溺,故有二等,𪔀甲汤主之。
《元·李杲·十书》《心脏苦欲补泻药味》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芪、甘草。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證,钱氏安神丸主之。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證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安养心神调理脾胃论》

《灵兰秘曲》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火者,七神之贼也,故曰,阴火太盛,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乃脉病也。神无所养,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脉者神之舍,若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惟有火矣。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忻,或逢喜事,或天气暄和,居温和之处,或食滋味,或眼前见欲爱事,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明·李梴·医学入门》《心脏》
心,君脏也,神明居焉,
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不著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然形神亦恒相因,凡心之病皆因忧愁思虑,而后邪得以入之,此圣人所以无病也。

七窍三毛,星应荧惑台斗。
荧惑南岳火星,七孔以应北斗七星,三毛以应三台,故此心至诚,则帝宰无所不应之。此上智聪明之人也。中智五窍三毛,下智三窍一毛,常人二窍无毛,愚人一窍,下愚一小窍。无窍则神无出入之门。

十有二两,系通肺叶关元。
心重十二两,不论大小皆然,以同身寸法秤量故也。五脏系通于心,心通五脏系,心之系与五脏之系相连,输其血气,渗灌骨髓,故五脏有病,先干于心。其系上系于肺,其别者自肺两叶之中,向后通脊著肾,自肾而至于膀胱,与膀胱膜络并行而之溲溺处,乃关元下极部分。

内主血而外应舌,盛则荣发华面。
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静则血藏于肝脏,故肝为血海,心乃内运行之,是心主血也。舌者心之苗,故外应舌。舌和则知五味。发者血之苗,血盛则发润心荣,色其华在面。

所恶热而所喜静,衰则懒语错言。
心本热,故恶热,虚则寒耳。心静则安,心动则躁,延年不老,心静而已。人年六十则心气衰而言多错忘。

丙丁伤风,癫痫嗜卧脉痿。
丙丁日伤于风者,为心风。其状多汗恶风,唇焦赤,剥皮,甚则言不可快,嗜卧而为癫痫神乱,善怒吓人。心之风为行痹,五痹以夏遇之,则为脉痹,膝腕枢纽如折,胫筋纵缓,不能任用于地。或疑下体肝肾所主,而不知心火内燔,阴上隔阳,下不守位,肝肾亦随火炎而筋脉上逆也。又心痹则脉不通利,心下鼓满,喜噫之以出其气,上气喘急,嗌乾气逆,则生恐惧。或问丙丁伤风,不亦泥欤?曰:此阴阳自然之妙也。春甲乙伤风为肝风,秋庚辛为肺风,冬壬癸为肾风,四季戊己为脾胃风,推之南风舍于心,则为心风,东肝、西肺、北肾,皆此意也。

庚辛滞气,伏梁萦痛生烦。
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其积形有似乎臂,而在脐畔萦系,伏而不动,如屋之栋梁然。久不愈,令人心烦而闷,或夜眠不安。

热则火炎,喜笑而口糜,目黄、咽疮,甚则狂渴,无汗、流衄。
笑者火之象,心实则笑,心虚则悲。口糜乃口疮糜烂。目黄为湿热熏蒸。咽疮者,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液两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谵语发狂,热则神慌而乱渴者,火盛则肾液乾而咽络焦。汗为心液,热则无汗,得汗则肾水平而皮润,火不受尅矣。血乃心主,热逼上行,虚则为衄,为唾,凡热者颐必先赤,当预防之。

虚则神昏,梦飞而健忘,惊悸不乐,甚则胸腹腰胁痛牵。
心实则梦忧惊可怪之事,虚则魂梦飞扬,气逆于心,则梦丘山烟火,健忘失记,惊悸不安,心内懊憹不乐,皆心血少也。胸腹腰胁相引痛者,手心主厥阴之脉,从胸中出属心胞下鬲历络三焦,其支别者循胸出胁,心系下鬲络小肠,故病如是也。

血滞经闭可治。
女子不月,多因劳极惊悸;暴忧思虑,以致心气不足,而后血滞不行,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冷痰真痛难援。
冷證即真心痛,手足俱冷,痰壅,乃水尅火,必死。已上风、气、血、热、冷、虚,纂华氏丹溪之法有非本脏病而兼见者何故?盖五脏病邪自相互入,即如心风
證为痫者,肝风入心也,为头重呕吐者,脾风入心也,为咳嗽唾衄血者,肺风入心也,为眼旋生花者,肾风入心也。心气證为胁痛伏梁者,肝气入心也;为背膊妨闷者,脾气入心也;为胸背痛短气夜卧不安者,肺气入心也;为痃癖面黄者,肾气入心也。心热證为舌乾少睡者,肝热入心也;为目黄恶心者,脾热入心也;为咳逆喘气生疮者,肺热入心也;为颠狂骨烦者,肾热入心也。心冷證为吐酸手足冷心痛者,肝肾冷入心,不治;为痰冷吐泻者,脾冷入心也;为悲思不乐者,肺冷入心也。心虚證为惊悸不欲闻人语者,肝虚入心也;为食了旋饥,心中往往多热嗜卧者,脾虚入心也;为悲思鼻塞惊怖者,肺虚入心也;为四肢无力多汗者,肾虚入心也。举此心脏为例,馀可类推。

凉以犀黄
犀角、牛黄、生地、竹叶、丹砂、矾石、元明、粉珍珠、麦门冬、郁金、黄连、知母、贝母、连翘、芦根之类。

温则萸桂。
吴萸、肉桂、当归、芍药、苍朮、白朮、石菖蒲、藿香、丁香、苏子之类。

泻以连艽。
黄连、秦艽、苦参、枳实、葶苈、贝母、半夏、杏仁、郁金、延胡索、前胡、木香之类。

补则兔茯。
兔丝、茯神、远志、菖蒲、天冬、麦冬、枣仁、山药、天竺、黄金银屑、当归、红花、川芎、羚羊角之类。又分风、气、热、冷、虚,用药大概风宜凉药为主,兼以温泻,气宜温泻并用,热则纯用泻药,冷则纯用热药,虚则用补药,各脏皆然。

吁黍羊韭李,每食宜设。
其谷黍,其畜羊,心病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早夜欢乐,夏气常存。
夏三月天地气交,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长养之道也。

《王圻·三才图会》《心神》

神名丹元,字守灵,心之状如朱雀,主藏神,象如莲花下垂,色如缟映绛,生居肺中肝上,对鸠尾下一寸。心脉出于中冲,中冲左手指端去甲二分许,陷者之中。

《章潢·图书编》《心脏说》

心,火官也,居肺下肝上对鸠尾下一寸。丈夫六十心气衰脉出于中冲。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汗者心之液,肾邪入心则多汗。小肠为心之腑,舌为心之苗,心气通则舌知五味;心病则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矣。合于脉,其荣色也,心之合也。血脉虚少而不荣于脏腑者,心先死也,口乾舌彊,或咽喉中痛,咽唾不便,口内生疮,忘前失后,心气衰也。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而心血为之不足。又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證作矣。

《心部食忌》

四月勿食大蒜,令人发白及堕齿。五月勿食薤,损心,并勿食各物心肾,令人心痛,宜食大小麦黍藿,禁咸味。

《养心法言》

心者身之主宰,万事由之应酬,而病否之所系也。故相思一病,神仙难治,正心之人,鬼神亦惮,养与不养故也。未事不可先迎,既事不可留滞,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

《治心要法》

心脏之病,必先调肝肾两脏,盖肾者心之鬼,肝者心之母也。故心病者先求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传其所胜,水能制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肾,逐其邪也。若诊脉肝肾俱和,而心自生病,然后察其心象之虚实而调治之,斯得之矣。

《赵献可·医贯》《心主论》

玩内经十二官之文,即以心为主,愚谓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谓之君主之官,当与十二官平等,不得独尊心之官为主。若以心之官为主,则下文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当云十一官矣,此理甚明,何注内经者昧此邪!盖此一主者气血之根,生死之关,十二经之纲维,医不达此,医云乎哉?
或问心既非主,而君主又是一身之要,然则主果何物邪?何形邪?何处安顿邪?余曰:悉乎问也。若有物可指,有形可见,人皆得而知之矣;惟其无形与无物也,故自古圣贤,因心立论,而卒不能直指。其实孔门之一贯,上继精一执中之统惟曾子子贡得其传。然而二子俱以心悟而非言传也;可以言传,当时门人之所共闻不应复有何谓之问也。后来子思衍其传而作中庸,天命之谓性,以中为大本,而终于无声无臭,孟子说不动心有道,而根于浩然之气,及问浩然之气,而又曰难言也。老氏《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造化之根。又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佛氏《心经》云: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又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夫一也,中也,性也浩然也元牝也,空中也皆虚名也,不得已而彊名之也。立言之士皆可以虚名著论,至于行医济世,将以何味的为君主之药,而可以纲维一身之疾病耶?余一日遇一高僧,问之曰:心是佛,佛在胸中也?僧曰:非也,在胸中者是肉团,心有一真如心是佛。又问僧曰:真如心有何形状?僧曰:无形。余又问在何处安寄?僧曰:想在下边。余曰:此可几于道矣。因与谈内经诸书及铜人图豁然超悟,唯唯而退。
《医门法律》〈臣喻昌著〉《心志》
《本神篇》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忧愁恐惧则伤心。《口问篇》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忻忻,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宁,邪亦安从奈我何哉!

《彭用光·体仁汇编》《心脏药性》

且夫心乃手少阴之经。
居左手寸部,其经起自少冲穴,在手小指内廉之端,终极泉穴,在掖下筋间,动脉入脑。

多气少血,丁火之脏。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任治于物,故云君主之官;清静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其旺于夏。
心火旺于夏。

为生之本也。
君主者,万物系之以兴王,故为生之本也。

内合脉而外荣乎色。
遍行荣卫而养血也。

味喜苦而志在乎笑。
洪范曰:炎上作苦,心属于火,故喜则笑者,火之象也。

发乃血苗,汗为心液,开窍于舌。
热则汗出,司辨五味,舌和则知五味矣。

脉在左寸。
沈取候心,浮取候小肠。

是心也,实则热而虚则寒。
守真云:心本热,虚则寒。

静则安而动则躁。
养心惟静。《老子》曰:延年不老,心静而已。

虚寒者怯怕多惊,健忘恍惚,清便自可,脉必濡细迟。虚实热者颠狂讝语,腮赤舌乾,二腑涩黄,脉须数洪沈实。心盛则热见乎标。
左心脏实热,则口舌生疮,乾裂肿痛。

心虚则热收于内。
心虚烦热也。

虚则补其母。
肝乃心之母,心虚当补肝。

实则泻其子。
脾乃心之子,心实当泻脾土,馀脏皆然。

虚实既知,补泻必当味甘,泻而补之以咸。
凡味甘者,能泻心,味咸者,能补心。

气热,补而泻之以冷。
凡气热者能补心,气寒者能泻心。

心阳不足,桂心、代赭、紫石英,补须参附。
参附汤姜煎服

离火有馀,竹叶、大黄、山栀子、泻用芩连。凉心者朱砂,壮心者琥珀。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血衄如泉,炒槐花糁之即止。除疮落菌膏,犀角与辰砂。
琥珀犀角膏,治咽喉,口舌生疮菌,用真琥珀研一钱,生犀角屑一钱,辰砂研一钱,茯神二钱,真脑子研一字人参去芦二钱,酸枣仁去壳研二钱,以人参、茯神、犀角为细末,入乳钵内别研,药味和匀,用炼蜜杵为膏子,以瓦瓶收贮,俟疾作,每服一弹子大,以麦门冬去心浓煎汤化服,一日进五服,取效。

定志宁神丸,朱砂共连草。
拔萃方朱砂安神丸,治心烦懊憹,心乱怔忡,心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吐出,朱砂四钱研,黄连五钱,甘草生二钱半为末,蒸饼丸如黄米大,每服十丸,唾津送下。

蔓荆子凉诸经之血,草连乔泻六经之火。惊悸不安,须龙齿、沙参、小草。健忘失记,必茯神、远志、当归。多睡兮饮卢仝之苦茶。不眠兮服雷公之酸枣。凉血补阴生地黄。行津止渴天花粉。文蛤末敷愈口疮。锈铁粉噙消舌肿。中风不语,烧竹沥凉之更良。感热多言,末朱砂镇之又善。胸间痞痛,开之枳实瓜蒌。心内懊憹,治之栀子豆豉。心热痛,炒菖蒲、川练、栀子宜焦。冷心痛,须木香、肉桂、元胡可炒。心惊盗汗,末白芷与辰砂。
有一男子,因惊恐自汗无度,以致倦怠困弱,服麻黄根、黄芪、牡蛎辈无效。潜溪曰:汗为心液,以白芷一两、朱砂半两为细末,每二钱酒调下,如不用酒,用麦门冬、茯神煎汤调服,良愈甚妙。

鼻衄流红,煮黄芩草芍药。惊热独妙珍珠,颠狂惟加铁粉。
铁拍作片置醋槽中,积久衣生,刮取为铁粉。

安镇灵台,琥珀丹砂和玉屑,开精神府茯神远志共菖蒲,病在心详,药须心悟。

《本经补泻温凉药》

补: 酸枣仁、天竺、黄金屑、银屑、麦门冬、远志、山药、红花川、芎羚、羊角、川归。
泻 枳实、葶苈、苦参、贝母、半夏、杏仁、郁金、延胡、前胡、黄连、木香。
温 石菖蒲、藿香、苏子。
凉 竹叶、丹砂、矾石、珍珠、牛黄、郁金、黄连、知母、贝母、连翘、芦根、元明粉、麦门冬、柴胡。
东垣报使引本经药独活细辛
《身经通考》〈臣李潆著〉《心脏得病虚实横逆》
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故心病先求于肝,是澄其源也。五脏有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制火,则肾邪必传于心,故先制其肾,逐其邪,不使肾邪干心。用蓖薢、牛膝、茯苓、石斛、续断各五钱,羌活、独活、木香、川芎各一钱为末,以小便少许,化麝香三铢,炼蜜为丸,空心盐汤下三十丸。
心虚以炒盐补之。
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證,用安神丸主之。
心实以甘草泻之。如无他證,用泻心汤,轻则导赤散。心实则烦热,黄连泻心汤,虚则惊悸生犀散。
肺乘心,微邪,喘热,泻白散。
肝乘心,虚邪,风湿,煎大羌活汤,下大青丸。
脾乘心,实邪,泄泻身热,泻黄散。
肾乘心贼邪,恐怖恶寒,安神丸。

针灸

《素问》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郤中血者。
〈注〉手少阴心脉起心中,上挟咽出胁,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后廉。手少阳小肠脉上手臂,循臑内出肩解绕肩胛,二经气实,故有是痛。胁支满者,少阴之支络满痛于胁下也。心火气虚,则水浊上乘,故胸腹大。《经》云: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心气不能交于阴,故胁下与腰相引而痛也。心脉上循咽喉,开窍于舌,故取舌下血者,盖手足阴阳所苦,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后泻有馀补不足。设有变病而邪不在经络者,亦取其郤中出血,盖脏腑经气之相通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注〉心志喜而恐胜之,先不乐者,为恐所伤也。夫心为君主之官,脏热乃神志之病,故独举心脏以申明五脏之热,乃五志之为病也。外内交争,热干神脏,故卒然烦痛也。少阴病者,欲吐不吐,故善呕,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头痛。心之华在面,故面赤。心主血,故无汗也。心病者加于壬癸,壬癸不死,起于丙丁,逆则无起色矣。手少阴太阳相为表里,故宜刺二经,以泻其热。

《灵枢》曰: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馀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注〉邪在心,邪薄于心之分也。喜为心志,心气病,故喜悲,神气伤故时眩仆。视有馀不足而调其输也。

《难经·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注〉迎而夺之泻也,随而济之补也。假令心病心火也,土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太陵也;实则泻之,是
迎而夺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冲也,虚则补之,是随而济之也。迎者迎于前,随者随其后。

《千金方》曰: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宜服〈阙宜服者药〉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太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邪在心则病,心病善悲,时眩仆,视有馀不足而调其腧。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热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少阳治阳。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苦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治阴。
凡心病之状,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郤中血者。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灸巨阙二七壮。

《导引》

《千金方》曰:若患心冷病,气即呼出,若热病,气即吹出。其法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二,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病有四种:一冷痹、二气疾、三邪风、四热毒,若有患者,安心调气,此法无有不瘥也。心病用呼吹心脏,病者体冷热相,法心色赤,患者梦中见人著赤衣,持赤刀杖,火来怖人。疗法,用呼吹方气,呼疗冷,吹治热。
《养性书》曰:修养法常以四月、五月、朔望清旦,面南端坐,叩金梁九,漱元泉三,静思注想,吸离宫赤色气,入口,三吞之,闭气三十息。
吐纳法,心病用呵,呵为泻,吸为补,须正身端坐先调气和匀,以鼻微长引气,然后细细呵之,令耳不得闻,大略以三十六遍为则,能去心部一切烦热。病愈则止,过则损。
导引法,正坐以两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相筑,各六度,又可正坐以手按腕上,一手向下拓空如重石,又以两手相叉,以脚踏手中各六度,能去心胸中风邪诸疾,闭气为之,毕良久,三咽三叩齿而止。
《保生秘要》曰:心气滞涩。古云医道通仙道,第要清明气血二字之理,气为先天之用,属于阳无形而有影,血为后天之行属于阴有形而成质。气旺则血荣而润调,气绝则血枯而灭形,故气虚血弱滞涩而成病。涩于心,心为一身之主,统领血海,故心血少则神不定,寝不安,百病集作。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当常呵以泄其火,吸以和其心。诸心切勿食,秽气触我灵夏至夜半后,地气一阴生。大热勿食冷,受寒霍乱侵,更忌房中事,元气离命门。大抵甚暑天善于养心,则无秋患,时当饮六一灯心汤,豆蔻香茹水。饱醉勿顶风前,慎此,则无患矣。
心邪导引,用一指认真尻尾穴而行泄法,后二指从胸至胁分之。
运功守黄庭或归元,注念太乙救苦默咒,以正其心,邪自不见。

《脏腑门七》〈小肠〉《黄帝·素问》《灵兰秘典论》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注〉小肠居胃之下,胃之运化者赖以受盛,而凡物之所化者从是出焉。

《气厥论》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注〉小肠之脉络心,循咽下。鬲属小肠,小肠之下,名曰阑门,济泌别汁,渗入膀胱。膀胱反移热于小肠,是以鬲肠不能下渗湿热之气,反随经上逆,而口为之糜烂矣。

《灵枢经》《本输篇》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荣,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俞,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注〉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出于阳明之巨虚、下廉,故曰: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

《邪气脏腑病形篇》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注〉小肠为受盛之腑,其气与膀胱相通是以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者,病腑气而痛窘之后,则入于手之经脉矣。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臂出肩解,上颊入耳中至目眦脉陷者,此太阳之经脉病也。腑气之从下而上,合于手太阳之经,故当取之巨虚、下廉。

《经脉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咽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注〉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乃病气而及于有形。小肠化水谷之精微,故主液所生病者,为耳聋、目黄、颊肿、颈项肘臂痛,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小肠经诸穴之图


小肠经诸穴歌 小肠穴,十九终。少泽、前谷,后溪隆腕骨、阳谷、养老崇。得支正于小海。逐肩贞以相从。值臑俞兮遇天宗,乘秉风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启天窗兮见天容。匪由颧髎,曷造听宫?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外侧节前。节后捏拳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兑骨下陷阳谷讨,腕上一寸名养老。支正腕后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贞胛下两骨解,臑俞大骨下陷保。天宗秉风后骨中,秉风髎外举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后一寸从。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窗扶突后陷详。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面頄锐端量。听宫耳端大如菽,此为小肠手太阳。

《经水篇》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注〉小肠受盛胃之水液,而济泌于膀胱,故外合淮水,内属小肠。

《淫邪发梦篇》

厥气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
〈注〉厥气者,虚气厥逆于脏腑之间,客者,薄于脏腑之外也。梦聚货物之衢邑者,小肠之气虚也。

《扁鹊·难经》《小肠形象》

《四十二难》曰: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小肠腑形象之图


《汉·张机·金匮要略》《小肠寒热》
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华佗·中藏经》《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證之法》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心为表里也,太阳是其经也。心与小肠绝者,六日死,绝则发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又心病久,则传小肠,小肠欬,则气欬一齐出也。小肠实则伤热,热则口疮。虚则伤寒,寒则泄脓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肠。又小肠寒则下肿重。热久不出,则渐生痔疾。若积多发热则上病,若气多发冷则腰下重,食则窘迫而难,是其候也。小腹胀,则小腹膜胀,引腰疼,厥则邪入小肠则梦聚井邑中,或咽痛颔肿,不可回首,肩如杖,脚如折。又黄帝曰:心也者,神之舍也,其脏周密而不伤,伤则神去,神去则身死矣。故人心多病,病即死,不可治也,小肠受病也。又左手寸口阳绝,则无小肠也六日死,病则脐旁小腹中有疝瘕也。右手寸口实大者,小肠实也,有热,小便赤涩。又实则口疮,身热去来,心中烦满,体重。又小肠主于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虚则左寸口脉浮而微,软弱不禁按,病惊狂无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语者是也。
《唐·孙思邈·千金方》《小肠腑脉论》
小肠腑者,主心也,舌是候也,心合于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重二斤十四两,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后附脊左,回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传脐上,回运环反十六曲,常留水谷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应主二十四气也。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乏,复耳前热,若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滑者,此其候也。

《小肠实热》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病苦身热来去,汗不出,心中烦满,身重,口中生疮,名曰小肠实热也。

《小肠虚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名曰小肠虚寒也。
金刘完素六书《控睪證》〈主小肠〉
小肠病结于腰上而不下,痛冲心,肺邪所系,茴香、楝实丸主之。
《明·李梴·医学入门》《小肠腑赋》
小肠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传化下达膀〈胱〉广〈广肠大肠〉泌别其清浊宣通。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入于小肠上口,自小肠下口泌别清浊水,入膀胱上口,滓秽入大肠上口。

居脐上而长三丈二尺,脉纡则结曲十六,而大二寸有四,形小难容。
左回叠积六十曲,胃之下口,乃小肠之上口,脐上一寸水分穴,则小肠下口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但肠有厚薄大小之分,从脉知之,诸阳经脉皆纡曲,小肠气结。

机发心极。
小肠与心相应,所以脐轮能知冷煖,常人二便,由心所主,病则不能从令。

候在人中。
人配天地为三才。以面部言之:鼻之下,口之上为中,以配人,得阴阳交泰,其位居中,故曰人中。虚者唇青下白。

脐㽱痛而成痢成疝者,属气。
脐下㽱痛,赤白痢,小肠疝气连腰脊,控睪丸而疼,皆心气入小肠也。

肠激鸣而为淋为秘者,属风。
肠鸣作声,或时激痛小便五种淋沥,或秘涩以致肚腹胀急,皆心风入小肠也。

热入口渴生疮,火逆呕胀有异。
心热入小肠者,血热烦闷作渴,或虚火反逆入胃而为呕哕,小便不通,中满腹硬,胀急不作渴者,未可以淡渗也。古方滋肾丸最宜。

虚陷遗精懊憹,隐曲带浊相同。
心虚入小肠者,神魂恍惚、狂乱,梦中遗精,男子赤白浊,妇人赤白带,或阴中疮疡,隐曲不利,皆宜清上固下,未可以大寒大热峻攻也。

冷凝水谷不化。
寒入下焦肠痛。

血滞肩颔肿红。
气热反上,则为头痛、咽痛、颔肿,不可以顾,肩如拔,臑似折。血热反上,则为耳聋、目黄、腮颊肿痛。

温则茴、戟。
大茴、小茴、巴戟、乌药之类。

凉以通、芩。
通草、黄芩、天花粉、茅根之类。

补以牡蛎石斛,泻则金砂续随。
补用牡蛎、石斛泻用海金砂、续随子、葱白、荔核、紫苏之类。

降火邪二便自顺,灸水分一阳遂充。

《彭用光·体仁汇编》《小肠药性》

小肠乃手太阳之经,多血少气。
其经起自少泽穴,在手小指之端,终于秉风穴,在肩上举臂有空。

丙火之脏,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谓司受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物化出焉。千金号监仓吏。

合心脏而长三丈二尺,曲十六而广二寸有四,泌清别浊,各归前后。
胃之下口,乃小肠上口也,脐上一寸水分穴,则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膀胱查秽入大肠也。

候在人中。
千金云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

脉详左寸是腑也,病则小肠痛连腰脊,控睪而疼。
与心脉同位,若轻诊而阳实者,小肠实也。

实则脉实烦满,而口舌生疮。
左寸浮诊而实。

虚则脉虚懊憹,而唇青下白。
左寸浮诊而虚。

气凉补而温泻。
药性气凉者补小肠,温者泻小肠。

味辛泻而酸补。
药性辛泻酸补。

小便频而美缩泉。
缩泉丸治脬气不足,小便频数,用天台乌药、益智仁各等分为细末,酒煮山药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临卧盐酒送下,甚效。

精不固而佳威喜。
威喜丸治精气不固,梦泄白浊,用白茯苓去皮,切作块,以猪苓一分同放于磁器内,用水煮二十馀沸,取出焙乾,研为细末四两,将黄蜡四两镕化,搜和茯苓末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津服,以小便清为度,仍忌食醋。

智神远志能清浊。
远志丸治小便赤浊,如神,用远志半斤,以甘草水煮去心茯神、去木益智仁各二两,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用枣汤送下。

龙益石莲果涩精。
思济堂曰:治小便白浊梦遗泄精等疾,用石莲肉、益智仁、龙骨五色者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清米饮调下。

小肠疝气,茴香姜浸入青盐。
去铃丸治疝消铃,用角茴香一斤,以老生姜二斤,取自然汁浸茴香一夜,约姜汁尽入茴香内,以好青盐二两同炒赤取出焙燥,碾罗为末无灰酒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食前服三十丸,温酒米饮下。此药专实脾胃,以其有盐引入下部,遂大治,小肠疝气服之,累有效。寻常治疝气药,多是疏导久而未有不为害者。此药用姜汁,专一发散,而无疏导之害,所以为妙也。

川练炒成加木破。
川练子丸,治一切下部之疾,悉皆治之,肿痛缩小,虽多年,服此药去根。川练子一斤,净肉四两,用麸一合,螌蝥四十九个,同麸炒,黄色,去麸,蝥不用。又四两用麸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黄色,去麸巴豆不用。又四两用麸一合,巴戟一两同炒。麸黄色,去麸,巴戟不用。又四两用盐一两,茴香一两,同炒,黄为度,去盐,茴香不用。同木香一两,不见火破故纸一两,炒黄为度,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甚者日进三两服,空心食前服。

滑石寒而治诸淋。
透膈散治诸淋,用滑石一两,细研,劳碌劳倦虚损,则发用葵花末煎汤,调二钱服,效。又方白花散治小便不通,膀胱湿热,用𥐚硝为末,每服二钱,煎茴香汤调服。

沉香温而行诸气。
沉香散治气淋,多因五内郁结不舒,此阴滞于阳而致壅塞,小腹胀满,尿不通,大便多泄,小便不利用沉香、石苇去毛、滑石、王不留行、当归各五钱,葵子、白芍各三钱,甘草、橘皮各一钱,为细末,每服二钱,大麦汤送下。

尿血煮苦菜根。
用水与酒煎服,出自生经中。

血淋煎车前子叶。
用车前根叶子,用水煎,多饮佳。

清泉旋汲饮发灰。
用自己头发烧灰,或他人者亦可,细研,清水调服。或用温酒调服二钱,立有效验。

薄荷时煎调琥珀。
小便尿血,用琥珀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灯心薄荷煎汤调服,神效。

热入小肠为赤带,茴香苦练当归。
拔萃方苦练丸,治妇人带病。热入小肠为赤,热入大肠为白,皆任脉经虚也,宜苦练、碎酒、炒茴香、炒当归各五钱,为细末,酒糊丸,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立效。

邪归六腑变膏淋,滑石、金砂、甘草。
海金砂散治膏淋,海金砂、滑石、末各一两,甘草末一分,研匀,每一匙用麦门冬汤下,灯心汤亦可。

自朝至夜思经义,果痊欲死之癃。
发明曰: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大,坚硬如石,壅塞之极,腿脚坚胀,裂出黄水。双睛凸出,昼夜不得眠,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伊戚赵谦甫求治,视归,从夜至日,耿耿不寐。究记,《素问》有云: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闭,是无阴而阳气不化。凡利小便之药,皆淡味,渗泄为阳,止是阳中之阴,非北方寒水阴中之阴所化者也,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北方之阴,肾水不足,膀胱肾之室,久而乾涸,小便。火反逆上而为呕哕,非膈上所生也,独为关,非格病也。洁古云:热在下焦,䐜塞不便,须用关格之法。今病者内关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随处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黄檗、知母、用桂为引,丸如梧桐子大,沸汤下,二百丸。少时来人云:服药须臾,如刀刺前阴火热之痛,溺如暴泉涌出,卧具皆湿,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余惊喜曰:大哉圣人之言,岂可不遍览而执一者也!其證小便闭塞而不渴,时见燥者是也。凡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气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必不渴,血中有湿,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别耳。

考古验今,得论详幸济将危之秘。升坎水以沃心阳,降离火而温肾水。
适有一富人,因事系狱,得大便秘。医以大黄药通之,不行,兼小便闭涩,肚腹急胀,食寐俱废。诊其脉,虚弱不渴,此因体虚伤于七情,致三焦气涩,运掉不行,乃气秘耳。遂与三和散一贴,大小便顿利而勿药,见古人处方之良也。又一童男,年十二岁,夏得疾,證热似疟,食饮少贪馀无所苦。余以藿茹饮六和汤,病减,热未甚除。彼请小方脉治之,用诸苦寒之剂,热愈甚。数日往白余曰:求其退热而反甚。然且从之,若见脚浮,可止药。数日脚果浮,小便赤浊,少时凝如糊,热日甚。有欲进至宝丹者,余曰:非热甚也,乃苦多泻脾伤气耳。脾得泻而虚,虚则热甚而至浮,气伤则小便赤浊如糊。《经》曰:苦伤气,气伤,则不化,故赤浊而热也。思择处方,用白朮、赤茯苓、泽泻、猪苓、大腹皮、蓬朮各五钱,神曲四钱,木香一钱。陈皮、青皮、缩砂、三棱、各三钱半,滑石、麦门冬去心各二钱半,甘草一钱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大钟,灯心二十根煎至七分,食前服。未尽剂,则食进热除,便清肿退,治得其本矣。

《本经补泻温凉药》

补 牡蛎、石斛。
泻 海金砂、续随子、荔枝核、葱白、紫苏。温 巴戟、小茴香、八角茴香、乌药。
凉 通草、茅根、黄芩、天花粉。
东垣报使引本经药藁本羌活〈行上。〉黄檗。〈行下。〉

《针灸》

《灵枢》曰:小肠控睪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睪系属于脊,贯肝肺,结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注〉控睪引腰脊上冲心者,小肠之疝气也。肓乃小肠外之脂膜,故取肓之原以散之,刺手太阴以夺之,取足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小肠之邪,按其所过之经以调其气。

千金方曰: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穴,侠中脘两边相去一寸是也。
小肠泄痢脓血,灸魂舍一百壮小儿减之。穴在侠脐两边,相去各一寸,又灸小肠腧七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