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三十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目录

 地肤部汇考
  地肤图
  尔雅〈释草〉
  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
  本草纲目〈地肤〉
 地锦部汇考
  地锦图
  本草纲目〈地锦 附金疮小草〉
 地筋部汇考
  地筋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茅芽根考〉
  本草纲目〈地著〉
 地衣部汇考
  地衣图
  本草纲目〈地衣草〉
 山柰部汇考
  山柰图
  本草纲目〈山柰〉
 常山部汇考
  常山图
  本草纲目〈常山蜀漆〉

草木典第一百三十八卷

地肤部汇考

释名

《尔雅》     王蔧《尔雅》
王帚《尔雅注》   荓《尔雅》
马帚《尔雅》    地肤《通志》
地葵《通志》    地麦《通志》
益明《通志》    落帚子《通志》
鸭舌《通志》    地扫《通志》
扫帚《别录》    独帚《图经》
涎衣草《纲目》   白地草《纲目》
千心妓女《土宿本草》

地肤图


《尔雅》释草

〈音箭〉王蔧〈音邃〉
〈注〉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以为扫彗,江东呼之曰落帚,〈疏〉此即藜之科,大为树可以作扫蔧者,一名葥,一名王蔧,一名王帚,江东呼落帚。

〈音并〉马帚
〈注〉似蓍,可以为扫蔧,〈疏〉荓草似蓍者,今俗呼谓蓍,荓可以为扫蔧,故一名马帚。

《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

地肤曰地葵,曰地麦,曰益明,曰落帚子,曰鸭舌,即独扫也,亦曰地扫,尔雅云荓马帚即此也,今人亦用为帚。
《本草纲目》地肤释名
李时珍曰:地肤,地麦,因其子形似也,地葵因其苗味似也鸭舌,因其形似也。妓女因其枝繁而头多也。益明因其子功能明目也。子落则老,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集解

《别录》曰:地肤子生荆州平泽及田野,八月十月采实,阴乾。
陶弘景曰:今田野閒亦多,皆取茎苗为扫帚,其子微细,入补药丸,散用,仙经不甚用。
苏恭曰:田野人名为地麦草,北人名涎衣草,叶细茎赤,出熟田中,苗极弱,不能胜举,今云堪为扫帚,恐未之识也。
大明曰:地肤即落帚子也,子色青,似一眠起蚕沙之状。
苏颂曰:今蜀川、关中、近地皆有之,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茎赤叶青,大似荆芥,三月开黄白花,结子青白色,八月九月采实,神仙七精散云,地肤子星之精也。或曰其苗即独帚也,一名鸭舌草,陶弘景所谓茎苗可为扫帚者,苏恭言其苗弱不胜举,二说不同,而今医家皆以为独帚密州,图上者云,根作丛生,每窠有二三十茎,茎有赤有黄,七月开黄花,其实地肤也。至八月而䕸,干成可采,此正与独帚相合,恐西北出者短弱,故苏说云耳。
李时珍曰:地肤嫩苗可作蔬茹,一科数十枝,攒簇团团直上,性最柔弱,故将老时,可为帚,耐用。苏恭云不可帚,止言其嫩苗而已,其子最繁。尔雅云葥、王蔧,郭璞注云王帚也,似藜,可以为扫帚,江东呼为落帚,此说得之。
子气味

苦寒无毒。
李时珍曰:甘寒。
子主治

《本经》曰: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
《别录》曰:去皮肤中热气,使人润泽,散恶疮,疝瘕,强阴。甄权曰:治阴,卵㿗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
陈日华曰:治客热丹肿。
发明

陈藏器曰:众病皆起于虚,虚而多热者,加地肤子、甘草。
苗叶气味

苦寒无毒。
李时珍曰:甘苦,烧灰煎霜,制砒石、粉霜、水银、硫黄、雄黄、硇砂。
苗叶主治

《别录》曰:捣汁服,主赤白痢,烧灰亦然,煎水洗目,去热暗雀,盲涩痛。
苏颂曰:主大肠泄泻,和气涩肠胃,解恶疮毒。
李时珍曰:煎水日服,治手足烦疼,利小便诸淋。
发明

李时珍曰:按虞搏《医学正传》云,搏兄年七十,秋閒患淋,二十馀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贱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时珍按圣惠方治小便不通,用地麦草一大把,水煎服,古方亦常用之,此物能益阴气,通小肠,无阴则阳,无以化亦东垣治小便不通,用黄檗知母,滋肾之意。
附方

风热赤目,地肤子焙一升,生地黄半斤,取汁和作饼,晒乾碾末,每服三钱,空心酒服。〈圣惠方〉
目痛眯目,凡目痛及眯目,中伤有热瞑者,取地肤子,白汁,频注目中。〈王焘外台秘要〉
雷头风肿,不省人事,落帚子同生姜碾烂,热冲酒服,取汗即愈。〈圣济总录〉
胁下疼痛,地肤子为末,酒服方寸匕。〈寿域神方〉疝气危急,地肤子即落帚子炒香,碾末,每服一钱,酒下。〈简便方〉
狐疝,阴㿗,超越举重,卒得阴㿗,及小儿狐疝,伤损生㿗,并用地肤子五钱,白朮二钱,半桂心五分,为末,饮或酒服三钱,忌生葱桃李。〈必效方〉
久疹腰痛积年,有时发动,六月七月取地肤子乾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肘后方〉
血痢不止,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水调下。〈圣惠方〉
妊娠患淋,热痛酸楚,手足烦疼,地肤子十二两,水四升,煎二升半,分服。〈子母秘录〉
肢体疣目,地肤子、白矾等分,煎汤频洗。〈寿域神方〉物伤睛陷,弩肉突出,地肤洗去土,二两捣绞汁,每点少许,冬月以乾者煮浓汁。〈圣惠方〉

地锦部汇考

释名

地锦《嘉祐》    地朕《拾遗》
地噤《拾遗》    夜光《拾遗》
承夜〈拾遗〉    草血竭《纲目》
血见愁《纲目》   血风草《纲目》
马蚁草《纲目》   雀儿卧单《纲目》
猢狲头草《纲目》  酱瓣草《庚辛玉册》

地锦图


《本草纲目》地锦

释名
《别录》曰:地朕,三月采之。
陈藏器曰:地朕,一名地锦,一名地噤,蔓延著地,叶光净,露下有光。
李时珍曰:赤茎布地,故曰地锦,专治血病,故俗称为血竭,血见愁,马蚁,雀儿喜聚之,故有马蚁雀单之名,酱瓣猢狲头,象花叶形也。
集解

掌禹锡曰:地锦草生近道田野,出滁州者尤良,茎叶细弱,蔓延于地,茎赤叶青紫色,夏中茂盛,六月开红花,结细实,取苗子用之,《络石注》有地锦是藤蔓之类,与此同名异物。
李时珍曰:田野寺院及阶砌间皆有之,小草也,就地而生,赤茎黄花,黑实,状如蒺藜之朵,断茎有汁,方士秋月采,煮雌雄丹砂、硫黄。
气味

辛平无毒。
《别录》曰:地朕苦平,无毒。
主治

《别录》曰:地朕主心气,女子阴疝,血结。
陈嘉祐曰:地锦通流血脉,亦可治气。
李时珍曰: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陈录金疮小草
陈藏器曰:味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长肌,断鼻中衄血,取叶挼傅,亦煮汁服,断血瘀及卒下血,又豫和石灰杵为丸,日乾临时,刮傅之,生江南村落田野间下湿地,高一二寸许,如荠而叶短,春夏閒有浅紫花,长一粳米许。
附方

脏毒赤白,地锦草洗,暴乾为末,米饮服一钱,立止。〈经验方〉
血痢不止,地锦草晒碾,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乾坤生意〉大肠泻血,血见愁少许,姜汁和捣米饮服之。〈戴元礼證治要诀〉
妇人血崩,草血竭嫩者,蒸熟以油盐姜淹食之,饮酒一二杯送下,或阴乾为末,姜酒调服一二钱,一服即止,生于砖缝井砌间,少在地上也。〈危亦林得效方〉小便血淋,血风草井水擂服,三度即愈。〈刘长春经验方〉金疮出血不止,血见愁草研烂,涂之。〈危氏得效方〉恶疮见血,方同上。
疮疡刺骨,草血竭捣罨之,自出。〈本草权度〉
痈痛背疮,血见愁一两,酸浆草半两,焙当归二钱半,焙乳香、没药各一钱,二分半,为末,每服七钱,热酒调下。如有生者,擂酒热服,以渣傅之,亦效。血见愁惟雄疮用之,雌疮不用。〈杨清叟外科方〉
风疮疥癞,血见愁草同满江红草捣末,傅之。〈乾坤秘韫〉趾间鸡眼,割破出血,以血见愁草捣,傅之。〈乾坤秘韫〉脾劳黄疸,如圣丸,用草血竭,羊膻草,桔梗,苍朮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先以陈醋二碗入锅内,皂矾四两煎熬,良久下药末,再入白面,不拘多少,和成一块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腹醋汤下,一日二服,数日面色复旧也。〈乾坤秘韫〉

地筋部汇考

释名

地筋《别录》    菅根《别录》
土筋《别录》    茅芽根《农政全书》
兰根《农政全书》  茄根《农政全书》
地菅《农政全书》  兼杜《农政全书》
茅菅《农政全书》

地筋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茅芽根考

本草名茅根,一名兰根,一名茄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一名兼杜,又名茅菅,其茅一名针,生楚地山谷,今田野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布地如针,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根性寒,茅针性平,花性温,俱味甘无毒。
救饥

采嫩芽,剥取嫩穰食,甚益,小儿及取根咂食,甜味,久服利人,服食此可断谷。
元扈先生曰:尝过。
《本草纲目》地筋集解
《别录》曰:地筋生汉中,根有毛,三月生,四月实白,三月三日采根。
陶弘景曰:疑此即是白茅,而小异也。
陈藏器曰:地筋如地黄根,叶并相似而细,多毛,生平泽,功用亦同,地黄李邕方中用之。
李时珍曰:此乃黄菅毛之根也,功与白茅根相同,详见白茅下。陈藏器所说,别是一物,非菅根也。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别录》曰:益气,止渴,除热在腹脐,利筋。
李时珍曰:根苗花功与白茅同。

地衣部汇考

释名

地衣草《日华》   仰天皮《拾遗》
掬天皮《纲目》

地衣图


《本草纲目》地衣草集解
大明曰:此乃阴湿地被,日晒起苔藓也。
陈藏器曰:即湿地上苔衣,如草状者耳。
气味

苦冷微毒。
陈藏器曰:平无毒。
主治

大明曰:卒心痛,中恶,以人垢腻为丸,服七粒,又主马反花疮,生油调傅。
陈藏器曰:明目。
李时珍曰:碾末,新汲水服之,治中暑。
附方

身面丹肿如蛇状者,以雨滴阶上苔痕水花,涂蛇头上,即愈。〈危氏得效方〉
雀目夜昏,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取地衣草,阴乾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月愈。〈崔知悌方〉
阴上粟疮,取停水湿处乾卷皮,为末,傅之,神效。〈外台秘要〉

山柰部汇考

释名

山柰《纲目》    山辣《纲目》
三柰《纲目》    三赖《纲目》

山柰图


《本草纲目》山柰释名
李时珍曰:山柰俗讹为三柰,又讹为三赖,皆土音也。或云本名山辣,南人舌音呼山为三,呼辣为赖,故致谬误,其说甚通。
集解

李时珍曰: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暴乾,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柰祇出拂林国,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似蒜,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其草冬生夏死,取花压油,涂身,去风气,按此说颇似山柰,故附之。
根气味

辛温无毒。
根主治

李时珍曰: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入合诸香用。
附方

一切牙痛,山柰子一钱,面包煨熟,入麝香二字,为末,随左右嗅一字,入鼻内口,衔温水漱去,神效。名海上一字散。〈普济方〉
风虫牙痛,仁存方用山柰为末,铺纸上,捲作筒烧灯,吹灭,乘热和药吹入鼻内,痛即止。 摄生方用肥皂一个去瓤,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食盐不拘多少,填满,面包锻红,取碾,日用擦牙,漱去。面上雀斑,三柰子、鹰粪、蜜陀僧、蓖麻子等分,碾匀,以乳汁调之,夜涂,旦洗去。
醒头去屑,三柰、甘松香、零陵香、各一钱,樟脑二分,滑石五钱,为末,夜拭,旦篦去。〈水云录〉
心腹冷痛,三柰、丁香、当归、甘草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集简方〉

常山部汇考

释名

常山《本经》    恒山《本经》
互草《本经》    鸡尿草《日华》
鸭尿草《日华》   蜀漆〈苗名〉
杜茎山〈附〉    土红山〈附〉

常山图


《本草纲目》常山蜀漆释名
李时珍曰:恒亦常也,恒山乃北岳名,在今定州,常山乃郡名,即今真定,岂此药始产于此得名,欤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并为一。
集解

《别录》曰:常山生益州川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乾。
又曰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中,常山苗也,五月采叶,阴乾。
陶弘景曰:常山出宜都建平,细实黄者呼为鸡骨,常山用之最胜蜀漆,是常山苗而所出又异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故是同处尔,彼人采得,萦结作丸,得时燥者佳。
苏恭曰:常山生山谷閒,茎圆有节,高者不过三四尺,叶似茗而狭长,两两相当,二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其草暴乾,色青白,堪用,若阴乾便黑,烂郁坏矣。
韩保升曰:今出金州、房州、梁州、中江县,树高三四尺,根似荆,根黄色而破,五六月采叶,名蜀漆也。
李含光曰:蜀漆是常山茎,八月九月采之。
苏颂曰:今汴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并如上说,而海州出者,叶似椒叶,八月有花,红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今天台山出一种草,名土常山,苗叶极甘,人用为饮,甘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凉益人,非此常山也。
修治
雷敩曰:采时连根苗收,如用茎叶,临时去根,以甘草
细剉,同水拌湿蒸之,临时去甘草,取蜀漆细剉,又拌甘草水,匀再蒸,日乾,用其常山,凡用以酒浸一宿,漉出日乾,熬捣用。
李时珍曰:近时有酒浸、蒸熟、或瓦炒熟者,亦不甚吐。人又有醋制者,吐人。
常山气味

苦寒有毒。
《别录》曰:辛,微寒。
吴普曰:神农、岐伯、苦桐君、辛有毒,李当之大寒。甄权曰:苦有小毒。
萧炳曰:得甘草吐疟。
徐之才曰:畏玉札。
大明曰:忌葱菜及菘菜,伏砒石。
主治

《本经》曰: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别录》曰:疗鬼蛊往来,水胀洒洒,恶寒鼠瘘。甄权曰:治诸疟吐,痰涎,治项下瘤瘿。
蜀漆气味

辛,平有毒。
《别录》曰:微温。
甄权曰:苦有小毒。
张元素曰:辛,纯阳。
萧炳曰:桔梗为之使。
徐之才曰:栝楼为之,使恶贯众。
主治

《本经》曰:疟及欬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积,聚邪气,蛊毒鬼疰。
《别录》曰:疗胸,中邪,结气,吐去之。
甄权曰:治鬼疟,多时温疟,寒热,下肥气。
张元素曰:破血洗,去腥,与苦酸同用,导胆邪。
发明

雷敩曰:蜀漆,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老人久病,切忌服之。
苏颂曰:常山蜀漆为治疟之最,要不可多进,令人吐逆。
朱震亨曰:常山性暴悍,善驱逐,能伤真气,病人稍近虚怯,不可用也。外台乃用三两,作一服,殊昧雷公老人久病,切忌之戒。
李时珍曰: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妙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役,鬼邪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论也。常山蜀漆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得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得乌梅、鲮鲤甲则入肝,得小麦、竹叶则入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入脾,盖无痰不作疟,二物之功,亦在驱逐痰水而已。杨士瀛直指方云,常山治疟,人皆薄之,疟家多蓄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或结澼胁间,乃生寒热法,当吐痰逐水,常山岂容不用,水在上焦,则常山能吐之,水在胁下,则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须行血药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其有纯热发疟或蕴热,内实之證,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者,须用北大黄为佐泄利数,行然后获愈也。又待制李焘云,岭南瘴气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营卫皮肉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气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惟以七宝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验也。
附方

截疟诸汤,外台秘要,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浸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取吐。 肘后方用常山一两,秫米一百粒,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先夜未发,临发时服尽。 养生主论王隐者,驱疟汤,云予用此四十年,奇效不能尽述,切勿加减,万一无吐者,常山酒煮晒乾,知母、贝母、草果、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半熟,五更热服,渣以酒浸,发前服。
截疟诸酒,肘后方用常山一两,酒一升,渍二三日,分作三服,平旦一服,少顷再服,临发又服,或加甘酒煮服之。 宋《侠经心录》醇醨汤,治间日疟,支太医云,乃桂广州方也,甚验,恒山一钱二分,大黄二钱半,炙甘草一钱二分,水一盏半,煎减半曰,醇发日五更温服,再以水一盏煎减半曰,醨未发时温服。 《医学正传》治久疟不止,常山一钱半,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酒一盏,浸一宿,五更饮之,一服便止,永不再发,如神。
截疟诸丸,《千金方》恒山丸,治数年不瘥者,两剂瘥,一月以来者,一剂瘥,恒山三两,碾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瓦器煮熟,杀腥气,则取晒乾收之,每服二十丸,竹叶汤下,五更一服,天明一服,发前一服,或吐或否,即止。 肘后方丹砂丸,恒山捣末。三两,真丹一两,碾白蜜和杵百下丸,梧子大,先发时三丸,少顷再服三丸,临时服三丸,酒下,无不断者。 曾世荣《活幼心书》黄丹丸,治大小久疟,恒山二两,黄丹半两,乌梅连核瓦焙一两,为末,糯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凉酒下,隔一夜一服,平旦一服,午后方食。 葛洪肘后方,用恒山三两,知母一两,甘草半两,捣末,蜜丸,梧子大,先发时服十丸,次服七丸,后服五六丸,以瘥为度。
和剂局方瞻仰丸,治一切疟,常山四两,炒存性,草

果二两,炒存性,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卧时冷酒服五十丸,五更再服,忌鹅羊热物。 又胜金丸,治一切疟,胸膈停,痰发不愈者,常山八两,酒浸蒸焙,槟榔二两,生碾末,糊丸,梧子大,如上法服。 集简方二圣丸,治诸疟不拘远近大小鸡骨恒山鸡心槟榔各一两生碾鲮鲤甲,煨焦一两半,为末,糯粉糊丸,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三五十丸,如上法服。
厥阴肝疟,寒多热少,喘息如死状,或小腹满,小便如脓,不问久近,不吐不泄,如神,恒山一两,醋浸一夜,瓦器煮乾,每用二钱,水一盏,煎半盏,五更冷服。〈赵真人济急方〉太阴肺疟,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恒山三钱,甘草半钱,秫米三十五粒,水二钟,煎一钟,发日早,分三次服。〈千金方〉
少阴肾疟,凄凄然寒,手足寒,腰脊痛,大便难,目眴眴然,恒山二钱半,豉半两,乌梅一钱,竹叶一钱半,葱白三根,水一升,半发前分三服。〈千金方〉
牝疟独寒不热者,蜀漆散用,蜀漆、云母煅三日,夜龙骨各二钱,为末,每服半钱,临发日,旦一服,酢浆,水调下,温疟又加蜀漆一钱。〈金匮要略〉
牡疟,独热不冷者,蜀漆一钱半,甘草一钱,麻黄二钱,牡砺粉二钱,水二钟,先煎麻黄、蜀漆、去沫入药,再煎至一钟,未发前温服,得吐则止。〈王焘外台秘要〉温疟热多,恒山一钱,小麦三钱,淡竹叶二钱,水煎,五更服,甚良。〈药性论〉
三十年疟,肘后方治三十年老疟,及积年久疟,常山、黄连各一两,酒三升,渍一宿,以瓦釜煮,取一升半,发日早服五合,发时再服,热当吐,冷当利,无不瘥者。张文仲备急方,用恒山一两半,龙骨五钱,附子炮二钱半,大黄一两,为末,鸡子黄和丸,梧子大,未发时五丸,将发时五丸,白汤下,支太医云,此方神验,无不断者。
瘴疟寒热,刘长春经验方,常山一寸,草果一枚,热酒一碗,浸一夜,五更望东服之,盖卧酒醒,即愈。 谈野翁试验方,用常山、槟榔、甘草、各二钱,黑豆一百粒,水煎服之,乃彭司寇所传。 葛稚川肘后方,用常山、黄连、香豉、各一两,附子炮七钱,捣末蜜丸,梧子大,空腹饮服四丸,欲发时三丸,至午后乃食。
妊娠疟疾,酒蒸常山、石膏锻各一钱,乌梅炒五分,甘草四分,水一盏,酒一盏,浸一夜,平旦温服。〈集验方〉百日儿疟,水鉴仙人歌曰,疟是邪风寒热攻,直须术,治免成空。常山刻作人形状,钉在孩儿生气宫。如金生人金生在巳,即钉巳上木,生人钉亥上火,生人钉寅上水土,生人钉申上也。
小儿惊忤,暴惊卒死,中恶,用蜀漆炒二钱,左顾牡蛎一钱二分,浆水煎服,当吐痰而愈,名千金汤。〈阮氏方〉胸中痰饮,恒山、甘草、各一两,水五升,煎取一升,去滓入蜜,二合温服,七合取吐,不吐更服。〈千金方〉
附录杜茎山

苏颂曰:叶味苦寒,主温,瘴寒热作止不定,烦渴、头痛、心躁、杵烂新酒浸,绞汁服,吐出恶涎,甚效。生宜州,苗高四五尺,叶似苦荬叶,秋有花紫色,实如枸杞子,大而白。
附录土红山

苏颂曰:叶甘微寒,无毒,主骨节疼痛,劳热瘴疟,生南恩州山野中,大者高七八尺,叶似枇杷而小,无毛,秋生白花,如粟粒,不实,福州生者,作细藤,似芙蓉叶,其叶上青下白,根如葛,头土人取根,米泔浸一宿,以清水再浸一宿,炒黄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一片,同煎服,亦治劳瘴,甚效。
李时珍曰:杜茎山即土恒山,土红山又杜茎山之类,故并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