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二十五卷目录

 稻部汇考一
  稻图
  诗经〈唐风鸨羽 豳风七月〉
  礼记〈曲礼 王制 月令〉
  周礼〈天官食医 地官稻人 夏官职方氏〉
  尔雅〈释草〉
  素问〈汤液醪醴论〉
  春秋纬〈说题辞〉
  淮南子〈地形训〉
  崔豹古今注〈黏稻〉
  张华博物志〈多麋宜稻〉
  郭义恭广志〈稻〉
  贾思协齐民要术〈水稻 旱稻〉
  李石续博物志〈稻〉
  罗愿尔雅翼〈稻〉
  养生要集〈粳稻〉
  理生玉镜〈籼稻〉
  戒庵漫笔〈稻花〉
  涌幢小品〈暹罗稻〉
  燕山丛录〈石窝稻〉
  明一统志〈雷阳稻 稻花〉
  农政全书〈稻〉

草木典第二十五卷

稻部汇考一

释名

《诗经》      嘉蔬《礼记》
《周礼》      糯《说文》
《说文》      秫《古今注》《本草》

稻图


《诗经》唐风鸨羽

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
〈朱注〉稻,南方所食。稻米水生,而色白者也。

豳风七月

十月穫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笺〉穫稻而酿酒,以助其养老之具。

《礼记》曲礼

祭宗庙之礼,稻曰嘉蔬。
〈注〉蔬与疏同,立苗疏则茂盛嘉美也。

王制

冬荐稻,稻以雁。
〈大全〉稻为西方之谷,则阴类也。故配以雁,雁阳物,故也。植物之阴者,配以动物之阳,使阴不胜阳。

月令

季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
〈注〉稻始熟也。
《周礼》天官
食医。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
〈正义〉牛味甘平,稻味苦而又温;甘苦相成。〈订义〉稌稻也,泽中所生,与土畜相宜。
地官
稻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订义〉薛平仲曰:以三农生九谷言之,则九谷之种皆民职之当事,何独于稻人而命官哉。盖下地之卑水之所钟,水之势不达,则稻之利不兴。徐导其壅溢之势,以致其稼穑之利。夫盖有难为功者矣。是又稻人之所特设,必以上士居之。

掌稼下地。
易氏曰:职方氏辨九州之国,皆有所宜之谷。惟稻一种独宜于荆扬。盖荆扬二州,厥土惟涂泥。乃沮洳下湿之地。故言其谷宜稻,此稻人所以掌稼下地。李嘉会曰:稼下地,必先治水而后治草者。盖
草生则地不见,草死则地益肥。积之数次,其上益高,其根益密。而积壅淤于水面,乃可种焉。此稼泽之法。

以猪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
易氏曰:稻稼下地,宜于水而已。然水所以养稼,亦所以害稼,使水之往来不穷而下地,无旱潦之忧,亦恃吾之所以治水者,有其道耳。郑锷曰:地之下者,水之所聚。当先为猪以畜水。《左传》云:规偃猪禹贡云,彭蠡既猪,谓畜水使不流。王氏曰:待旱也。水内有所猪;而外焉无防,以止水之来,无益也。故又当为防以止之。王氏曰:待水也。将以动荡馀水使之行,则为广深四尺之沟。项氏曰:稻宜下地,民之食为多黍稷宜高,小旱不足患,故专设下地之官猪畜之,以防旱止之,必有以行之,故荡之于沟。将均受其平地之水,则为广深二尺之遂。项氏曰:行之必有所归,故均之以遂,遂田首小沟。王昭禹曰:遂传受诸猪,而之者也。
将以弃水而去之,则为小列而舍。项氏曰:由
遂而入田之畦,畎则谓之列。贾氏曰:先郑以舍为舍去之舍,后郑为止舍之舍,下文浍是写去水,则此舍为止水于其中。将使水去之速,则为广二寻,深二仞之浍,以写之,使归于川。项氏曰:水于是会焉,既处之,必有以去之。故写之以浍,浍田尾大沟,去水者也。王昭禹曰:浍者,通诸沟而之川也。黄氏曰:水政蓄泄掌在稻人,则以稻之所急也。字典不载音未详〉

以涉扬其芟,作田。
王昭禹曰:毁草为芟。郑康成曰:作犹治也,开遂舍水于列中,因涉之扬,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种稻。黄氏曰:草芟著土,则复生。故以涉扬之草死田肥,故曰作田。

凡稼泽,夏以水殄草而芟荑之。
郑康成曰:殄绝也。郑司农曰:《春秋传》曰,芟荑蕴崇之。郑锷曰:稼于下地,以去水为先。若夫稼泽,则法又不同。泽者,草之所生。所以去草为先,盛夏水热芟之,荑之以水殄之,草不生则地可稼。王氏曰:夏以水殄草,则以夏水如汤利,以杀草也。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贾氏曰:水钟曰,泽有水及咸卤,皆不生草。即不得芒种,故云草所生。李嘉会曰:泽地草易生,而害其种。种以芒练草或生焉,则不至以害其种之茂。
易氏曰,芒种,稻之有芒者。

旱暵,共其雩敛。
项氏曰:旱暵则共雩,祭之所敛,以稻所急水者也。
愚按雩祭所敛,必是下地所产。卑湿之物,须稻
人以共。

丧纪共其苇事。
郑康成曰:苇以闉圹,禦湿之物。贾氏曰:言禦水之物,则在棺下用之。王氏曰:丧纪共其苇事,苇生下地故也。曹氏曰:泽宜于芒,则有芒种之种。旱急于雨,则有雩祭之敛。泽宜于苇,则有丧纪之供。古人于下地无一,而有弃物矣。
夏官
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谷宜稻。
〈订义〉易氏曰:稻生于水泽之地,经言:稼下地是已,扬州居东南之极,及支川下流之所归,厥土为涂泥;为沮洳,故其谷宜稻。


正南曰荆州,其谷宜稻。


正东曰青州,其谷宜稻麦。


河东曰兖州,其种宜四种。
〈注〉四种,黍、稷、稻、麦。〈疏〉知四种,黍稷稻麦者。以其东与青州相接,青州有稻麦,西与冀州相接,冀州有黍稷,故知也。


东北曰幽州,其谷宜三种。
〈注〉三种黍、稷、稻。〈疏〉知三种黍稷稻者,西与冀州相接,冀州皆黍稷。幽州见宜稻。故知三种,为黍稷稻也。

《尔雅》释草

稌稻
〈注〉今沛国呼稌,〈疏〉别二名也。郭云:今沛国呼稌诗。《周颂》云:丰年多黍多稌,《礼记》内则云:牛宜稌。《豳风七月》云:十月穫稻,是一物也。《案说文》云:沛国谓稻为糯,粳稻属也。《字林》云:糯,黏稻也。粳稻不黏者,本草以粳米、稻米为二物。粳与粳,古今字。然粳糯甚相类黏,不黏为异耳。依《说文》,稌稻即糯也。江东呼
糯乃乱切。

《素问》汤液醪醴论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此承上章,而复问也。五谷,黍、稷、稻、麦、菽。五行之谷,以养五脏者也。醪醴甘旨之酒熟,谷之液也。帝以五谷为问,是五谷皆可为汤液醪醴,以养五脏。而伯答以中央之稻米稻薪,盖谓中谷之液,可以灌养四脏,故也。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夫天地有四时之阴阳,五方之异域。稻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具天地阴阳之和者也。为中央之土谷,得五方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以养五脏。天地之政令春生秋杀,稻薪至秋而刈。故伐取得时。金曰:坚成故能至坚也。炊以稻薪者,取丙辛化水之义,以化生五脏之津。上章云:移精变气以通神明。论神气,生于先天之精也。此章复论精气,又藉后天水谷之所资生。盖五谷之液,以养五气。气和津成,神乃自生。是以上古之人能完其天真者,虽有汤液醪醴为而勿服,以其神全故也。中古之时,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以稻米之液能生养精气神也。暮世之人,止知毒药攻内,针石治外,不知精气坏弛。其功不立者,以神去故也。是以上章曰:移精变气得神者,昌此。章曰:故精自生,巨气乃平。凡治病,必先求其本也。

《春秋纬》说题辞

稻之为言藉也。稻冬含水,盛其德也。故稻,太阴精含水渐洳,乃能化也。江旁多稻,故其宜也。

《淮南子》《地形训》

江水肥仁而宜稻。
《晋·崔豹·古今注》黏稻
稻之黏者为秫,禾之黏者为黍。

《张华·博物志》多麋宜稻

海陵县扶江接海,多麋兽。十千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麋。畯民人随此畯种稻,不耕而穫,其收百倍。
《郭义恭·广志》稻释名
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南方有蝉鸣稻,有盖下白稻。
《魏·贾思协·齐民要术》水稻《尔雅》曰:稌稻。郭璞注曰:沛国今呼稻为稌。《广志》云: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有盖下白稻,正月种稷稷讫,其根茎复生九月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长,米半寸出益州粳。有乌粳黑穬青亟白夏之名,说文曰:稻紫茎不粘者,粳稻属风土记曰:稻之紫茎,稻之青穗,米皆青白也。字林曰:稻今年死来年自生,曰案。今世有黄稻,黄陆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飞青稻,赤甲稻,乌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孤灰稻。一年再熟有秫稻,秫稻米一名糯米,俗云乱米,非也。有九格秫,雉木秫,大黄秫,常秫,马身秫,长江秫,惠成秫,黄满秫,方满秫,虎皮秫,荟柰秫,皆米也。

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选地欲近上流。
地无良薄,水清则稻美。

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先放水十日,后曳陆轴十遍。
遍数唯多为良。

地既熟净淘种子。
浮者去之,秋则生稗。

渍经三宿,漉出内草圌。〈规中反〉裛之复经,三宿芽生,长二分一亩,三升掷三日之中,令人驱鸟。苗长七八寸。陈草复起以镰侵水芟之草,悉脓死稻苗渐长复须薅。
拔草曰薅〈薅音蒿〉

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量时水旱而溉之,将熟又去水,霜降穫之。
早刈米青而不坚,晚刈零落而捐收。

北土高原,本无陂泽随逐隈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乾,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纳种,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
既非岁易,草稗俱生,蔓亦不死,故须用栽而薅之

溉灌,收刈一如前法。畦㽟大小无定,须量地宜。取水均而已,藏稻必须用簟。
此既水谷窖埋,得地气则烂败也。

若于久居者,亦如劁麦法,舂稻必须冬时;积日燥曝一夜,置霜露中即舂。
若冬舂不乾,即米青赤脉起。不经霜不燥,曝则米碎矣。

秫稻法一切同。
《杂阴阳书》曰:稻生于柳或杨,八十日秀,秀后七十日成。戊己四季日为良,忌寅卯辰恶甲乙。
周官曰:稻人掌稼下地。
以水泽之地种谷也,谓之稼者,有似嫁女。相生

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泻水以涉,扬其芟作田。
《郑司农说》:潴防以春秋传曰:町原防规偃潴,以列舍水列者,非一道以去水也。以涉扬其芟,以其水写。故得行其田中,举其芟钩也。杜子春读荡为和荡,谓以沟行水也。元谓偃潴者,畜流水之陂也,防潴旁堤也。遂田首受水小沟也,列田之畦㽟也,作犹治也,开遂舍水于列中,因涉之扬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种稻。

凡稼泽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
殄病也,绝也。郑司农说芟夷以春秋传曰:芟夷蕴崇之今时,谓禾下麦为夷下麦,言芟刈其禾于下种麦也。元谓将以泽地为稼者,必于夏六月之时大雨时行,以水病绝草之后生。至秋水涸芟之明年乃稼。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郑司农云: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礼记》

月令云:季夏大雨时,行乃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郑元注曰:薙谓迫地芟草,此谓欲稼,雨流潦畜于芟中,则草不复生,地美可稼也。薙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荑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注曰:土润溽暑,膏泽易行也。粪美互文土疆;彊之地。

《孝经援神契》曰:污泉宜稻。
《淮南子》曰:蓠先稻熟而农夫薅之者,不以小利害大穫。
高诱曰:蓠水稗。

《汜胜之书》曰: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稻地美用种亩四升,始种稻。欲湿湿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
崔寔曰:三月可种粳稻,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五月可别种,及蓝尽夏至后二十日止。

旱稻

旱稻用下田,白土胜黑土。
非言下田胜高原,但下停水者,不得禾豆麦稻四种。虽劳亦收,所谓彼此俱获,不失地利故也。下田种者,用功多高原种者,与禾同等也。

凡下田停水处燥,则坚垎湿,则污泥难治,而易荒硗埆,而杀种。其春耕者,杀种尤甚。故宜五六月暵之以拟。𪍿麦麦时,水涝不得纳种者,九月中复一转。至春种稻,万不失一。
春耕者,十石收五,盖误人耳。

凡种下田不问秋夏,候水尽地白背时,速耕杷劳频烦令熟。
过燥则坚,过雨则泥,所以宜速耕。

二月半种稻为上时,三月为中时,四月初及半为下时。渍种如法裛,令开口耧耩䅖种之。
䅖种者,省耕而生科,又胜掷者。

即再遍劳。
若岁寒早种,虑时晚,即不渍,种即恐芽焦也。

其土黑坚彊之地,种未生前遇旱者,欲得牛羊及人履践之湿,则不用一迹,入稻既生。犹欲令人践垄背
践者,茂而多实也。

苗长三寸,杷劳而锄之,锄惟欲速。
稻苗性弱,不能扇草,故宜数锄之。

每经一雨,辄欲杷劳。苗高尺许,则锋大雨无所作宜。冒雨薅之科,大如穊者,五六月中霖雨时,拔而栽之。
栽法欲浅,令其根须四散,则滋茂深而直下者,聚而不科,其苗长者,亦可拔去叶端数寸,勿伤其心也。

入七月不复任栽。
七月百草成时晚,故也。

其高田种者,不求极良,唯须废地。
过良则苗折,废地则无草。

亦秋耕杷劳,令熟至春,黄场纳种。
不宜湿下。
馀法悉与下田同矣。《李石续博物志》
粳,粟米,五谷中最硬。得浆水易化,仓粳米炊作乾饭,食之止痢。

《罗愿尔雅翼》

稻米粒如霜,性尤宜水。故五谷外别设稻,人之官,掌稼下地。以猪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以涉扬其芟作田。而汉世亦置稻田使者,以其均水利故也。古者之于谷菽,与苴以食农麦,以接续至于食稻。衣锦则以为生人之极乐,以稻味尤美故也。稻一名稌,然有黏有不黏者,今人以黏者为糯,不黏者为粳。然在古则通得稻稌之名。《说文》曰:稻稌也,沛国谓稻。曰:糯𪑛稻属,或作粳,是则直以糯为稻耳。若郑康成注周礼稌粳也,则稻是粳。然要之二者,皆稻也。故泛胜之云: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字林云:糯黏稻也,粳稻不黏者。今人亦皆以二谷为稻,若诗书之文,自依所用而解之。如《论语》食夫稻则稻是粳,月令秫稻必齐,则稻是糯。周礼牛宜稌,则稌是粳。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则稌是糯。又稻人之职掌稼下地,至泽草所生,则种之芒种,是明稻有芒有不芒者,今之粳则有芒,至糯则无是通,得称稌稻之明验也。然《说文》所谓沛国谓稻曰糯,至郭氏解雅稌稻乃云:今沛国称稌不知说文亦,岂谓此稌讹为糯耶。将与郭自异义也。又有一种曰:籼比于粳小,而尤不黏,其种甚早。今人号籼为早稻,粳为晚稻。苏氏云:粳一曰籼,亦未尽也。又今江浙间有稻粒稍细,耐水旱而成实早,作饭差硬。土人谓之占城稻。云始自占城国有此种。昔真宗闻其耐旱,遣以珍宝求其种,始植于后苑。后在处播之,按《国朝会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禾,分给江淮两浙,漕并出种法,令择民田之高者,分给种之,则在前矣。

《养生要集》粳稻

粳稻属也,稻亦粳之总名也。道家方药有用稻米、粳米,此则是两物也,稻米粒白如霜,味若主温,服之令人多瘦无肥肤。粳米味甘,主利脏,长肌肤,好颜色。稻已割而复抽曰稻孙。

《理生玉镜》籼稻

六旬稻一名拖犁归,粒小色白,四月种六月熟。又有八十日稻,百日赤。毗陵亦有六十日籼,八十日籼,百日籼之品。百日赤,百日籼,俱白稃而无芒,七八月熟,其味白淡而红甘。

《戒庵漫笔》稻花

稻花白而瓣少者,米贱多而色黄则贵,俗云:银花贱,金花贵也。

《涌幢小品》暹罗稻

暹罗国稻,其粒盈寸。

《燕山丛录》石窝稻

房山县有石窝稻,色白味香美。以为饭,虽盛暑经数宿不餲。

《明一统志》雷阳稻

雷阳界稻十一月下种,扬雪耕耘,次年四月熟,与他地迥异。

稻花

稻花午开暮合,开合皆于日中。香甚有至七开七合者。

《农政全书》

黄省曾《理生玉镜》曰:稻之粒,其白如霜,其性如水。《说文》谓之稌,沛国谓之粳。以黏者,谓之糯,亦谓之秫。以不黏者,谓之粳,亦谓之粳。故泛胜之云:三月而种粳,四月而种秫,然皆谓之稻。鲁论之食,夫稻粳也。月令之秫,稻糯也。糯无芒,粳有芒。粳之小者谓之籼。籼之熟也早。故曰:早稻,粳之熟也晚。故曰:晚稻。京口大稻谓之粳,小稻谓之籼,其粒细长而白,味甘而香。九月而熟,是谓稻之上品。曰:箭子其粒大而芒红皮赤,五月而种九月而熟,谓之红莲。其粒尖色红而性硬,四月而种七月而熟,曰金城稻。是惟高仰之所种。松江谓之赤米,乃谷之下品,其粒长而色斑,五月而种九月而熟,松江谓之胜红莲。性硬而皮茎俱白,谓之䆉种稻,其粒大色白,秆软而有芒,谓之雪里拣。其粒白无芒,而秆矮,五月而种九月而熟,谓之师姑粳。《湖州录》云:言其无芒也,四明谓之矮白,其粒赤而稃芒白。五月初而种,八月而熟,谓之早白稻,松江谓之小白。四明谓之细白,九月而熟,谓之晚白,又谓芦花白。松江谓之大白,其三月而种六月而熟,谓之麦争场。其再莳而晚熟者,谓之乌口稻。在松江色黑而能水与寒,又谓之冷水结,是谓稻之下品。其粒白而大,四月而种八月而熟,谓之中秋稻。在松江八月望而熟者,谓之早中秋,又谓之闪西风,其粒白而谷紫,五月而种九月而熟,谓之紫芒稻。其秀最易谓之下马看,又谓之三朝齐。《湖州录》云:言其齐熟也,其在松江粒小而性柔,有红芒白芒之等。七月而熟曰香粳,其粒小色斑,以三五十粒入他米数升炊之,芬芳馨美者,谓之香子,又谓之香𥣬。其粒长而酿酒倍多者,谓之金钗糯。其色白而性软,五月而种十月而熟,曰羊脂糯,其芒长而谷多白斑,五月而种九月而熟,谓之胭脂糯,太平谓之朱砂糯。其白斑五月而种十月而熟谓之虎皮糯,太平又云厚稃红黑斑而芒。其粒最长白稃而有芒,四月而种七月而熟,谓之赶陈糯,太平谓之赶不著,亦谓之籼糯。其粒大而色白,四月而种九月而熟,谓之矮糯。其稃黄而米赤已熟,而秆微青布宜良田,四月而种九月而熟,谓之青秆糯。其粒大而色白芒长而熟最早,其色易变,而酿酒最佳,谓之芦黄糯。湖州谓之泥里,变言其不待日之晒也。其粒圆白而稃黄,大暑可刈,其色难变,不宜于酿酒,谓之秋风糯。可以代粳而输租,又谓之瞒官糯,松江谓之冷粒糯。其不耐风水,四月而种八月而熟,谓之小娘糯,譬闺女然也。其在湖州,色乌而香者,谓之乌香糯。其秆挺不仆者,谓之铁梗糯。芒如马鬃而色赤者,谓之赤马鬃糯。其粒小而色白,四月而种六月而熟,谓之六十日稻,又迟者谓之八十日稻,又迟者谓之百日赤。而毗陵小稻之种,亦有六十日籼,八十日籼,百日籼之品,而皆自占城来。实赖水旱而成,实作饭则差硬。宋氏使占城珍宝易之,以给于民者,在太平六十日籼,谓之拖犁归。有赤红籼,有百日籼,俱白稃而无芒,或七月或八月而熟,其味白淡而红甘。在闽无芒而粒细有六十日可穫者,有百日可穫者,皆曰占城稻。其已刈而根复发,苗再实者,谓之再熟稻,亦谓之再撩。其在湖州一穗而三百馀粒者,谓之三穗子。元扈先生曰,稻田用水随地随时,不拘一法。括之以两言曰:蓄与泄而已,周礼稻人职。曰:以潴蓄水,以防止水,皆言蓄也。禹之陂九泽亦蓄也。以浍写水,言泄也。禹之决九川,亦泄也。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者,上源所蓄酾诸田间也。禹尽力沟洫;暨稷播种,奏庶艰食,则用水之效也。
亢仓子曰:得时之稻茎葆长,稠穗如马尾。失时之稻纤茎而不滋厚糠而菑死。又曰:树肥无使扶疏,树硗不欲专。生而独居,肥而扶疏,则多秕硗。而专居,则多死。
王祯《稻论》曰:稻之为言,藉也。稻含水盛,其德也。稻太阴精,含水渐洳,乃能化也。《淮南子》曰:江水肥而宜稻,南方下水涂泥,皆宜水种治稻者。蓄陂塘以潴之,置堤闸以止之。又有作为畦埂耕杷,既熟放水匀停,掷种于内,候苗生五六寸拔而秧之。今江南皆用此法。苗高七八寸则耘之,耘毕放水熇之,欲秀复用水浸之。苗既长茂复事薅,拔以去根莠。农家收穫尤当及时,江南上雨下水收稻,必用乔捍笎架,乃不遗失。盖刈早则米青而不坚,刈晚则零落而损。收又恐为风雨损,坏此九月筑场,十月纳稼,工夫次第不可失也。大抵稻谷之美,种江淮以南直彻海外,皆宜此稼。元扈先生曰:今人用谷种亩一斗以上密种,而少粪,难耘而薄收也。但插莳早者,用种须少。插莳迟者,用种宜稍多。吾乡人多种吉贝芒种,以前甚无暇,夏至前,方插莳。亦有过夏至者,用种不得不多。
亦有小暑后插莳,而用种如常,则先种麻灯心席草之属,田底极肥故也。

王祯旱《稻论》曰:今闽中有得占城稻,种高仰处皆宜种之,谓之旱占。其米粒大而且甘,为旱稻种甚佳,北方水源颇少,陆地沾湿处,宜种此稻。
元扈先生曰:贾氏《齐民要术》著旱稻种法颇详,则中土旧有之,乃远取诸占城者,何也。贾故高阳太守,岂幽燕之地,自昔有之尔。时南北隔绝,无从得邪。抑北魏时,有之后绝其种邪。既或昔有今无,何妨昔无今有。真宗从占城移之江浙江翱,从建安移之中州,稍一展转便令方内足食,则执言土地不宜,使人息意移植者,必不可也。今北土种者甚多,畿内种推平峪山东推沂州,不啻新城粳稻矣。
丘浚曰:地土高下,燥湿不同,而同于生物。生物之性虽同,而所生之物则有宜有不宜焉。土性虽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回天况地乎。宋太宗诏江南之民种诸谷,江北之民种粳稻。真宗取占城稻种散诸民间,是亦大易,裁成辅相以左右民之一事。今世江南之民,皆杂莳诸谷。江北民亦兼种粳稻,昔之粳稻惟秋一收,今又有旱禾焉。二帝之功利,及民远矣。后之有志于勤民者,宜仿宋主此意通行。南北俾民兼种诸谷。有司考课书,其劝相之数,其地昔无而今有,有成效者,加以官赏。
徐献忠曰:居山中往往旱荒,乞得旱稻种。吴石岐大参家糯紫黑色而粳者白,往时宋真宗因两浙旱荒命于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散之,仍以种法下转运司示民,即今之旱稻也。初止散于两浙,今北方高仰处类有之者。因宋时有江翱者,建安人为汝州鲁山令邑多苦旱,乃从建安取旱稻种,耐旱而繁实,且可久蓄高原种之,岁岁足食,种法大率如种麦。治地毕豫浸一宿,然后打潭下子,用稻草灰和水浇之,每锄草一次,浇粪水一次,至于三即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