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第 1a 页 WYG0852-060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野客丛书卷八
宋 王楙 撰
南岳首阳历山涂山
张翠微云南岳有三一衡阳之衡山二庐江之霍山三
舒州之灊山汉武帝以衡阳辽旷故移其神于庐江
今土俗皆号为南岳又九域志云舒州怀宁县有灊
山为汉之南岳一名天柱山即汉武登灊天柱山是
野客丛书卷八
宋 王楙 撰
南岳首阳历山涂山
张翠微云南岳有三一衡阳之衡山二庐江之霍山三
舒州之灊山汉武帝以衡阳辽旷故移其神于庐江
今土俗皆号为南岳又九域志云舒州怀宁县有灊
山为汉之南岳一名天柱山即汉武登灊天柱山是
卷八 第 1b 页 WYG0852-0608b.png
也仆谓南岳有二也非三也舒之南岳即庐之南岳
非有异也案庐州古庐子国即春秋舒国之地张揖
广雅曰天柱谓之霍山地理志曰天柱在庐江潜县
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天柱亦为霍山是则霍山与
天柱一而已南岳岂三邪首阳山有三一蒲阪二陇
西三洛阳论语注以蒲阪为夷齐所饿之地以仆考
之洛阳者为是阮瑀吊伯夷曰适彼洛师瞻彼首阳
敬吊伯夷论语注谓蒲阪非也历山有四一河中府
非有异也案庐州古庐子国即春秋舒国之地张揖
广雅曰天柱谓之霍山地理志曰天柱在庐江潜县
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天柱亦为霍山是则霍山与
天柱一而已南岳岂三邪首阳山有三一蒲阪二陇
西三洛阳论语注以蒲阪为夷齐所饿之地以仆考
之洛阳者为是阮瑀吊伯夷曰适彼洛师瞻彼首阳
敬吊伯夷论语注谓蒲阪非也历山有四一河中府
卷八 第 2a 页 WYG0852-0609a.png
二齐州历城县三冀州四濮州雷泽县皆有舜之遗
迹翠微考异以濮阳之历山正舜耕之所涂山亦有
四一会稽二渝州三濠州钟离县四宣州当涂县皆
立禹庙翠微考异以宣之当涂正禹之娶所
种田养蚕
嵇叔夜养生论曰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
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安有一亩收百斛
米之理前汉食货志曰治田勤则亩益三升不勤损
迹翠微考异以濮阳之历山正舜耕之所涂山亦有
四一会稽二渝州三濠州钟离县四宣州当涂县皆
立禹庙翠微考异以宣之当涂正禹之娶所
种田养蚕
嵇叔夜养生论曰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
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安有一亩收百斛
米之理前汉食货志曰治田勤则亩益三升不勤损
卷八 第 2b 页 WYG0852-0609b.png
亦如之一亩而损益三升又何其寡也仆尝以二说
而折之理俱有一字之失嵇之所谓斛汉之所谓升
皆斗字耳盖汉之𨽻文书斗为斗字文绝似升字汉
史书斗字为㪷字字文又近于斛字恐皆传写之误
左太冲吴都赋曰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注
谓有蚕一岁八育仆按广记日南一岁八蚕以其地
暖故尔俞益期笺曰日南蚕八熟张文昌桂州诗曰
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此言可验矣而海物异名
而折之理俱有一字之失嵇之所谓斛汉之所谓升
皆斗字耳盖汉之𨽻文书斗为斗字文绝似升字汉
史书斗字为㪷字字文又近于斛字恐皆传写之误
左太冲吴都赋曰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注
谓有蚕一岁八育仆按广记日南一岁八蚕以其地
暖故尔俞益期笺曰日南蚕八熟张文昌桂州诗曰
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此言可验矣而海物异名
卷八 第 3a 页 WYG0852-0609c.png
记乃谓八蚕共作一茧与前说异
二老归周
文选载此文翰注则曰太公归文王而周业盛是为一
老不闻其二老李善引伯夷与太公为二老误矣且
伯夷去绝周粟死于首阳奈何云归周也扬雄言二
老亦用事之误也仆谓翰未读孟子及史记耳孟子
曰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
二老归周
文选载此文翰注则曰太公归文王而周业盛是为一
老不闻其二老李善引伯夷与太公为二老误矣且
伯夷去绝周粟死于首阳奈何云归周也扬雄言二
老亦用事之误也仆谓翰未读孟子及史记耳孟子
曰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
卷八 第 3b 页 WYG0852-0609d.png
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天下之
大老而归之其子焉往伯夷太公非二老乎史记载
伯夷叔齐闻西伯善养老而归之及至西伯卒武王
载文王木主而东伐纣夷齐谏焉及平殷天下宗周
夷齐耻之竟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则知伯夷始
尝归周不食周粟饿死首阳乃其后来耳孰谓伯夷
未尝归周也李翰以为扬雄用事之误自不深考陶
渊明引孟子此数语谓出尚书大传知孟子引逸书
大老而归之其子焉往伯夷太公非二老乎史记载
伯夷叔齐闻西伯善养老而归之及至西伯卒武王
载文王木主而东伐纣夷齐谏焉及平殷天下宗周
夷齐耻之竟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则知伯夷始
尝归周不食周粟饿死首阳乃其后来耳孰谓伯夷
未尝归周也李翰以为扬雄用事之误自不深考陶
渊明引孟子此数语谓出尚书大传知孟子引逸书
卷八 第 4a 页 WYG0852-0610a.png
之词
苍茫作上声
东坡诗曰苍茫瞰奔流又曰愁度奔河苍茫间赵注谓
苍茫两字古人用之皆是平声而先生所用乃是仄
声苍字广韵音粗朗反而茫字上声皆不收不知先
生所用出处以俟博闻仆观扬雄校猎赋鸿濛沆茫
字音莽白乐天雪诗寒销春苍茫又曰野道何茫苍
注并音上声近时苏子美诗亦曰淮天苍茫背残腊
苍茫作上声
东坡诗曰苍茫瞰奔流又曰愁度奔河苍茫间赵注谓
苍茫两字古人用之皆是平声而先生所用乃是仄
声苍字广韵音粗朗反而茫字上声皆不收不知先
生所用出处以俟博闻仆观扬雄校猎赋鸿濛沆茫
字音莽白乐天雪诗寒销春苍茫又曰野道何茫苍
注并音上声近时苏子美诗亦曰淮天苍茫背残腊
卷八 第 4b 页 WYG0852-0610b.png
江上委蛇逢旧春自注苍茫仄声茫作仄用似此甚
多
蔡邕
蔡邕传曰光和元年七月诏邕与光禄大夫杨赐等诣
金马门问灾异邕悉心以对事悉在五行志注云其
志今亡而续汉志引蝗虫及雌鸡二事而已仆考邕
集当时答诏问凡有八事一虹蜺二白衣入德阳门
三雌鸡化雄四日蚀地动风雨不时疾疠流行迅风
多
蔡邕
蔡邕传曰光和元年七月诏邕与光禄大夫杨赐等诣
金马门问灾异邕悉心以对事悉在五行志注云其
志今亡而续汉志引蝗虫及雌鸡二事而已仆考邕
集当时答诏问凡有八事一虹蜺二白衣入德阳门
三雌鸡化雄四日蚀地动风雨不时疾疠流行迅风
卷八 第 5a 页 WYG0852-0610c.png
折树五星辰错谬六蝗虫冬出七平城门武库屋坏
八令邕分别皂囊封上勿漏所问邕对悉有据依皆
传所不载传文谓献帝迁都长安董卓宾客欲尊卓
比太公称尚父邕以为宜须关东平定然后议之观
集中有表太尉董公为相国一表其词甚切谓卓功
参周霍而止于三事无异于众宜以为相国位在太
傅上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亦传所不闻乃知异时
卓为相国正邕之所启也
八令邕分别皂囊封上勿漏所问邕对悉有据依皆
传所不载传文谓献帝迁都长安董卓宾客欲尊卓
比太公称尚父邕以为宜须关东平定然后议之观
集中有表太尉董公为相国一表其词甚切谓卓功
参周霍而止于三事无异于众宜以为相国位在太
傅上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亦传所不闻乃知异时
卓为相国正邕之所启也
卷八 第 5b 页 WYG0852-0610d.png
僧孺徐昕佚事
南部新书云牛僧孺三贬至循州本传不言漏略也仆
验牛公墓志与夫神道碑知新书所说信然墓志云
河南少尹吕述与李太尉书言刘稹破报至公出声
叹恨上见述书自十月至十二月公凡三贬至循州
员外长史神道碑亦云素忌公者媒蘖公与刘从谏
反上怒旬月三贬公至循州长史仆又观韩云卿所
撰徐昕碑云昕为并州录事参军相国姚元之为法
南部新书云牛僧孺三贬至循州本传不言漏略也仆
验牛公墓志与夫神道碑知新书所说信然墓志云
河南少尹吕述与李太尉书言刘稹破报至公出声
叹恨上见述书自十月至十二月公凡三贬至循州
员外长史神道碑亦云素忌公者媒蘖公与刘从谏
反上怒旬月三贬公至循州长史仆又观韩云卿所
撰徐昕碑云昕为并州录事参军相国姚元之为法
卷八 第 6a 页 WYG0852-0611a.png
曹部人诬元之以反状天后临朝方树刑威诏公按
诘公表直之则天大怒将贻鼎镬终能辨正而出昕
有如是伟操唐史不载其事昕即有功从弟也有功
能全仁恕于雷震之朝史氏甚见嘉美而昕事亦然
没而不载可谓得于其兄失于其弟也
误引毕万后
曹子建作王仲宣诔曰流裔毕万末胄称王厥姓斯氏
条分叶散世滋芳烈扬声秦汉向注秦有王离王剪
诘公表直之则天大怒将贻鼎镬终能辨正而出昕
有如是伟操唐史不载其事昕即有功从弟也有功
能全仁恕于雷震之朝史氏甚见嘉美而昕事亦然
没而不载可谓得于其兄失于其弟也
误引毕万后
曹子建作王仲宣诔曰流裔毕万末胄称王厥姓斯氏
条分叶散世滋芳烈扬声秦汉向注秦有王离王剪
卷八 第 6b 页 WYG0852-0611b.png
汉有五侯是扬声也仆按王粲系毕公高之后万封于
魏后十代文侯盛至孙称惠王因以王为氏而秦之
离剪自周太子晋之后汉之五侯自齐田和之后此
三𣲖元不相干而此引离剪五侯为毕氏裔条分叶
散失也故新莽姚之孙以姚妫陈田王氏五姓为宗
室且禁元城王氏勿与四姓为婚而已自取王䜣之
女魏东莱王基为子纳太原王沉女皆不以为嫌盖
知此也庾信作宇文杰墓志亦有是误文苑策问曰
魏后十代文侯盛至孙称惠王因以王为氏而秦之
离剪自周太子晋之后汉之五侯自齐田和之后此
三𣲖元不相干而此引离剪五侯为毕氏裔条分叶
散失也故新莽姚之孙以姚妫陈田王氏五姓为宗
室且禁元城王氏勿与四姓为婚而已自取王䜣之
女魏东莱王基为子纳太原王沉女皆不以为嫌盖
知此也庾信作宇文杰墓志亦有是误文苑策问曰
卷八 第 7a 页 WYG0852-0611c.png
巨君之姓曾非驭鹤之苗
童乌己巳
童乌旧说谓扬子云之子小名有一老先生读法言谓
吾家之童为一句乌连乎字作呜呼字读谓叹声也
似亦理长仆观后汉郑固碑曰大男有扬乌之才年
七岁而夭苏顺赋童乌何寿之不将是时去子云未
远所举想不谬于是知童乌为子云之子小名又观
韩退之作薛公达墓志集本云以公仪之子为我后
童乌己巳
童乌旧说谓扬子云之子小名有一老先生读法言谓
吾家之童为一句乌连乎字作呜呼字读谓叹声也
似亦理长仆观后汉郑固碑曰大男有扬乌之才年
七岁而夭苏顺赋童乌何寿之不将是时去子云未
远所举想不谬于是知童乌为子云之子小名又观
韩退之作薛公达墓志集本云以公仪之子为我后
卷八 第 7b 页 WYG0852-0611d.png
石本作以公仪之子巳已后我赵德夫谓巳已盖其
小字仆观金石录中唐人碑刻最多考其人名姓字
与今本传率多差谬或以字为名或以名为字或添
减不同似此类十居七八唐距此二三百年姓字显
然著于史策者尚尔不可辨况所谓小名小字者哉
此犹暗昧难以稽考南史王询亦小字童乌
鲁直诗体
鲁直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今谓此
小字仆观金石录中唐人碑刻最多考其人名姓字
与今本传率多差谬或以字为名或以名为字或添
减不同似此类十居七八唐距此二三百年姓字显
然著于史策者尚尔不可辨况所谓小名小字者哉
此犹暗昧难以稽考南史王询亦小字童乌
鲁直诗体
鲁直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今谓此
卷八 第 8a 页 WYG0852-0612a.png
体鲁直创见仆谓不然唐诗此体甚多张祜曰贺知
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李益曰柳吴兴近无
消息张长公贫苦寂寥贯休曰郭尚父休誇塞北裴
中令莫说淮西杜荀鹤曰卷一箔丝供钓线种千林
竹作渔竿皆此句法也读之似觉龃龉其实恊律
禁用黄
禁门曰黄闼公府曰黄阁郡治曰黄堂三公黄阁前史
无其义人往往不得其说案礼记士韠与天子同公
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李益曰柳吴兴近无
消息张长公贫苦寂寥贯休曰郭尚父休誇塞北裴
中令莫说淮西杜荀鹤曰卷一箔丝供钓线种千林
竹作渔竿皆此句法也读之似觉龃龉其实恊律
禁用黄
禁门曰黄闼公府曰黄阁郡治曰黄堂三公黄阁前史
无其义人往往不得其说案礼记士韠与天子同公
卷八 第 8b 页 WYG0852-0612b.png
侯大夫则异郑玄注士贱与君同不嫌也朱门洞启
当阳之正色三公之与天子礼秩相亚故黄其阁以
示嫌盖是汉制张超与陈公笺拜黄阁将有日是也
此见沈约宋志而卫宏汉仪亦谓丞相听事阁曰黄
阁或者不晓谓三公近于君故谓黄阁然名为黄阁
初非用黄仆又考南史何尚之与婢共洗黄阁益信
黄阁非虚名也郡治之黄堂由春申君在郡涂雌黄
以厌火灾遂为黄堂故事外臣下室庐鲜有谓黄者
当阳之正色三公之与天子礼秩相亚故黄其阁以
示嫌盖是汉制张超与陈公笺拜黄阁将有日是也
此见沈约宋志而卫宏汉仪亦谓丞相听事阁曰黄
阁或者不晓谓三公近于君故谓黄阁然名为黄阁
初非用黄仆又考南史何尚之与婢共洗黄阁益信
黄阁非虚名也郡治之黄堂由春申君在郡涂雌黄
以厌火灾遂为黄堂故事外臣下室庐鲜有谓黄者
卷八 第 9a 页 WYG0852-0612c.png
然服饰犹未之禁往往臣下亦通用之自唐高祖武
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
黄有禁自此始至明皇天宝间因韦韬奏御案床褥
望去紫用黄制而臣下一切不得用黄矣敕旧用白
纸唐高宗上元间以施行之制既为永式白纸多蠹
遂改用黄除拜将相制书用黄麻纸其或学士制不
自中书出故独用白麻纸所以有黄麻白麻之异也
诏晋时多用青纸见楚王伦太子遹等传故刘禹锡
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
黄有禁自此始至明皇天宝间因韦韬奏御案床褥
望去紫用黄制而臣下一切不得用黄矣敕旧用白
纸唐高宗上元间以施行之制既为永式白纸多蠹
遂改用黄除拜将相制书用黄麻纸其或学士制不
自中书出故独用白麻纸所以有黄麻白麻之异也
诏晋时多用青纸见楚王伦太子遹等传故刘禹锡
卷八 第 9b 页 WYG0852-0612d.png
诗曰优诏发青纸表亦用黄纸观前燕录载岷山公
黄纸上表北史邢邵为人作表自买黄纸写送之因
知古者上下所书之纸不拘如此李肇翰林志曰凡
赐予徵召宣索处分曰诏用白藤纸抚军旅曰书用
黄麻纸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谓之青词凡诸陵
荐告上表用白麻纸石林燕语曰唐中书制诏有四
画纸而施行者曰发曰敕用黄麻纸承旨而行者曰
敕牒用黄藤纸赦书用涓黄纸或云取其不蠹也东
黄纸上表北史邢邵为人作表自买黄纸写送之因
知古者上下所书之纸不拘如此李肇翰林志曰凡
赐予徵召宣索处分曰诏用白藤纸抚军旅曰书用
黄麻纸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谓之青词凡诸陵
荐告上表用白麻纸石林燕语曰唐中书制诏有四
画纸而施行者曰发曰敕用黄麻纸承旨而行者曰
敕牒用黄藤纸赦书用涓黄纸或云取其不蠹也东
卷八 第 10a 页 WYG0852-0613a.png
斋杂记治平间以馆中书多蠹更以黄纸写又知易
白以黄者往往以避蠹之故非专为君命而然
晋郑焉依
左传晋郑焉依焉今读为延字非嫣字也然观庾信有
晋郑靡依之语是读为嫣字矣考颜氏家训诸子书
焉字鸟名或云语词皆音嫣自葛洪用字苑分焉字
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嫣如于焉嘉客于焉逍遥焉
用佞焉得仁之类是也如送句及助语当音延如有
白以黄者往往以避蠹之故非专为君命而然
晋郑焉依
左传晋郑焉依焉今读为延字非嫣字也然观庾信有
晋郑靡依之语是读为嫣字矣考颜氏家训诸子书
焉字鸟名或云语词皆音嫣自葛洪用字苑分焉字
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嫣如于焉嘉客于焉逍遥焉
用佞焉得仁之类是也如送句及助语当音延如有
卷八 第 10b 页 WYG0852-0613b.png
民人焉晋郑焉依之类是也江南至今分为二音河
北混为一音然则晋郑焉依者谓晋郑相依耳焉者
语助而庾信谓靡依则失其义
徐彭年谬论
世传徐彭年家范率多谬论开元钱一也谓明皇时有
富民王元宝因命铸钱司皆书其名遂有元宝字举
世皆以为宝也其后又云通宝此钱背有指甲文者
开元皇帝时铸杨妃之爪甲也仆谓二说不然按开
北混为一音然则晋郑焉依者谓晋郑相依耳焉者
语助而庾信谓靡依则失其义
徐彭年谬论
世传徐彭年家范率多谬论开元钱一也谓明皇时有
富民王元宝因命铸钱司皆书其名遂有元宝字举
世皆以为宝也其后又云通宝此钱背有指甲文者
开元皇帝时铸杨妃之爪甲也仆谓二说不然按开
卷八 第 11a 页 WYG0852-0613c.png
元通宝乃唐高祖武德中铸所谓爪甲痕者乃文德
皇后非杨妃也其钱字文或循环读为开通元宝彭
年既谓元宝字用王元宝名则是钱为开通矣非开
元也安可指为开元皇帝时钱邪又岂有国家铸钱
而书王元宝之名乎彭年不知何所据而谬为此说
仆观玉泉子载钱文有元宝名因呼为王元宝疑徐
误引此
开元乾元二钱
皇后非杨妃也其钱字文或循环读为开通元宝彭
年既谓元宝字用王元宝名则是钱为开通矣非开
元也安可指为开元皇帝时钱邪又岂有国家铸钱
而书王元宝之名乎彭年不知何所据而谬为此说
仆观玉泉子载钱文有元宝名因呼为王元宝疑徐
误引此
开元乾元二钱
卷八 第 11b 页 WYG0852-0613d.png
仆尝怪开元钱流传至今四五百年而于诸钱之中最
佳且多因而考之唐之钱见于今者有二开元通宝
与夫乾元重宝案食货志开元通宝高祖时铸径八
分得轻重小大之中其文以八分篆𨽻三体洛并幽
益桂等州皆置监赐秦王齐王三垆右仆射裴寂一
垆高宗复行开元通宝钱天下皆铸之玄宗亦铸此
钱京师藏皆遍天下而乾元重宝钱肃宗命第五琦
铸钱径一寸每缗重十斤与开元通宝参用以一当
佳且多因而考之唐之钱见于今者有二开元通宝
与夫乾元重宝案食货志开元通宝高祖时铸径八
分得轻重小大之中其文以八分篆𨽻三体洛并幽
益桂等州皆置监赐秦王齐王三垆右仆射裴寂一
垆高宗复行开元通宝钱天下皆铸之玄宗亦铸此
钱京师藏皆遍天下而乾元重宝钱肃宗命第五琦
铸钱径一寸每缗重十斤与开元通宝参用以一当
卷八 第 12a 页 WYG0852-0614a.png
十琦为相后命绛州铸此钱径一寸二分每缗重二
十斤与开元通宝并行以一当十乾元钱惟肃宗朝
铸而开元钱铸于累朝所以至今尚多
事见于前
被甲上马以示可用人知马援不知其事先见于廉颇
葬母择万家之地人知韩信不知其事先见于秦太
后日暮涂远倒行逆施人知主父偃不知其事先见
于伍子胥高鸟尽良弓藏人知韩信不知其事先见
十斤与开元通宝并行以一当十乾元钱惟肃宗朝
铸而开元钱铸于累朝所以至今尚多
事见于前
被甲上马以示可用人知马援不知其事先见于廉颇
葬母择万家之地人知韩信不知其事先见于秦太
后日暮涂远倒行逆施人知主父偃不知其事先见
于伍子胥高鸟尽良弓藏人知韩信不知其事先见
卷八 第 12b 页 WYG0852-0614b.png
于范蠡饮醇酒弄妇女人知陈平不知其事先见于
信陵君败军之将不可语勇人知广武君以此对韩
信不知范蠡以此语越人不知佞人为谁人知唐太
宗以此斥宇文士及不知魏帝以此语高欢此类至
多姑举其略案史记伍子胥传前汉主父偃传皆曰
日暮途远吾故倒行逆旅之于道也误以施字为旅
字多于道二字史记主父偃传作倒行㬥施之
明妃事
信陵君败军之将不可语勇人知广武君以此对韩
信不知范蠡以此语越人不知佞人为谁人知唐太
宗以此斥宇文士及不知魏帝以此语高欢此类至
多姑举其略案史记伍子胥传前汉主父偃传皆曰
日暮途远吾故倒行逆旅之于道也误以施字为旅
字多于道二字史记主父偃传作倒行㬥施之
明妃事
卷八 第 13a 页 WYG0852-0614c.png
明妃事前汉匈奴传所载甚略但曰竟宁元年单于入
朝愿婿汉氏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
于单于驩喜如此而已而西京杂记甚详曰元帝后
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皆赂
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
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
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
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失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
朝愿婿汉氏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
于单于驩喜如此而已而西京杂记甚详曰元帝后
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皆赂
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
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
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
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失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
卷八 第 13b 页 WYG0852-0614d.png
穷竟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弃市后汉匈奴传载此
与记小异曰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
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
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
召五女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
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如杂记则
是昭君因不赂画工之故致元帝误选已而行如后
汉所说则是昭君因久不得见御故发愤自请而行
与记小异曰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
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
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
召五女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
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如杂记则
是昭君因不赂画工之故致元帝误选已而行如后
汉所说则是昭君因久不得见御故发愤自请而行
卷八 第 14a 页 WYG0852-0615a.png
二说既不同而后汉且不闻毛延寿之说乐府解题
所说近西京杂记琴操所说近后汉匈奴传然其间
又自有不同琴操谓单于遣使朝贺帝宴之尽召后
宫问谁能行者昭君盛饰请行如琴操所言则单于
使者来朝非单于来朝也昭君在帝前自请行非因
掖庭令请行也其相戾如此此事前汉既略当以后
汉为正其他纷纷不足深据
嵇康集
所说近西京杂记琴操所说近后汉匈奴传然其间
又自有不同琴操谓单于遣使朝贺帝宴之尽召后
宫问谁能行者昭君盛饰请行如琴操所言则单于
使者来朝非单于来朝也昭君在帝前自请行非因
掖庭令请行也其相戾如此此事前汉既略当以后
汉为正其他纷纷不足深据
嵇康集
卷八 第 14b 页 WYG0852-0615b.png
嵇康传曰康喜谈理能属文撰高士传赞作太师箴声
无哀乐论仆得毗陵贺方回家所藏缮写嵇康集十
卷有诗六十八首今文选所载康诗才三数首选惟
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一首不知又与吕长悌绝交
一书选惟载养生论一篇不知又有与向子期论养
生难答一篇四千馀言辩论甚悉集又有宅无吉凶
摄生论难上中下三篇难张叔辽自然好学论一首
管蔡论释私论明胆论等文其词旨玄远率根于理
无哀乐论仆得毗陵贺方回家所藏缮写嵇康集十
卷有诗六十八首今文选所载康诗才三数首选惟
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一首不知又与吕长悌绝交
一书选惟载养生论一篇不知又有与向子期论养
生难答一篇四千馀言辩论甚悉集又有宅无吉凶
摄生论难上中下三篇难张叔辽自然好学论一首
管蔡论释私论明胆论等文其词旨玄远率根于理
卷八 第 15a 页 WYG0852-0615c.png
读之可想见当时之风致崇文总目谓嵇康集十卷
正此本尔唐艺文志谓嵇康集十五卷不知五卷谓
何
东道主等语
自左传有以郑为东道主之言后汉光武谓耿弇邓晨
等皆曰北道主人北史魏孝武谓城阳王曰昨得汝
主簿为南道主人于是又有南道主人之说史传之
间独未闻西道主之说耳又观赵肃传独孤信东讨
正此本尔唐艺文志谓嵇康集十五卷不知五卷谓
何
东道主等语
自左传有以郑为东道主之言后汉光武谓耿弇邓晨
等皆曰北道主人北史魏孝武谓城阳王曰昨得汝
主簿为南道主人于是又有南道主人之说史传之
间独未闻西道主之说耳又观赵肃传独孤信东讨
卷八 第 15b 页 WYG0852-0615d.png
肃监督粮储军用不竭魏文帝谓人曰赵肃可谓洛
阳主人也又有洛阳主人之说容斋随笔但引左传
后汉东道主人北道主人语出处而不考其他
抑扬人物
抑扬人物固自有体唐史赞韩愈则曰自视司马迁扬
雄班固以下不论也退之评柳子厚文则曰其文雄
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不过如此李阳
冰作李白集序曰自三代以后风骚以来驱驰屈宋
阳主人也又有洛阳主人之说容斋随笔但引左传
后汉东道主人北道主人语出处而不考其他
抑扬人物
抑扬人物固自有体唐史赞韩愈则曰自视司马迁扬
雄班固以下不论也退之评柳子厚文则曰其文雄
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不过如此李阳
冰作李白集序曰自三代以后风骚以来驱驰屈宋
卷八 第 16a 页 WYG0852-0616a.png
鞭挞扬马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扬马何罪而至鞭挞
哉斯可谓不善品藻人物矣
阿堵此君
今人称钱为阿堵盖祖王衍之言也阿堵晋人方言犹
言这个耳王衍当时指钱而为是言非真以钱为阿
堵也今直称钱为阿堵不知阿堵果何物邪且顾长
康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谢安曰明公何须壁间
著阿堵辈殷中军曰理应在阿堵上此皆言阿堵岂
哉斯可谓不善品藻人物矣
阿堵此君
今人称钱为阿堵盖祖王衍之言也阿堵晋人方言犹
言这个耳王衍当时指钱而为是言非真以钱为阿
堵也今直称钱为阿堵不知阿堵果何物邪且顾长
康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谢安曰明公何须壁间
著阿堵辈殷中军曰理应在阿堵上此皆言阿堵岂
卷八 第 16b 页 WYG0852-0616b.png
必钱邪此与王子猷以竹为此君之意同裴迪诗曰
竹君者是也
野客丛书卷八
竹君者是也
野客丛书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