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1a 页 WYG0854-052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识遗卷二 宋 罗璧 撰
担头上看花 经根人事作
史阙文 子夏子思
崛奇可味 寅正非夏
改朔 历代帝陵
两韩信非 三策中原
川陜江河上游 子冠氏上
识遗卷二 宋 罗璧 撰
担头上看花 经根人事作
史阙文 子夏子思
崛奇可味 寅正非夏
改朔 历代帝陵
两韩信非 三策中原
川陜江河上游 子冠氏上
卷二 第 1b 页 WYG0854-0522b.png
三大处置 大横
十二州
担头上看花
九师兴而易道晦三传作而春秋散齐韩毛郑诗之
末也大戴小戴礼之衰也古经为后儒所断者多矣
况去籍于周坏于秦杂于汉魏晋后儒惟郑王诸
儒臆说是拘于是根本不立故魏鹤山云人须将三
代以前规模在胸次一一从圣经看来庶亲到地位
十二州
担头上看花
九师兴而易道晦三传作而春秋散齐韩毛郑诗之
末也大戴小戴礼之衰也古经为后儒所断者多矣
况去籍于周坏于秦杂于汉魏晋后儒惟郑王诸
儒臆说是拘于是根本不立故魏鹤山云人须将三
代以前规模在胸次一一从圣经看来庶亲到地位
卷二 第 2a 页 WYG0854-0522c.png
涉历可以自得若只在诸儒脚下盘旋终不济事缘
担头上看花终不若树枝头天然活精神也此语盖
为舍六经泥训诂者发朱文公亦谓诗易之类多为
先儒穿凿所坏使人不见当时立言本意人须是虚
心平气于本文之下不要留一字先儒旧说及他是
何人所尊所敬所憎所恶一切阁置惟本文本意是
求则圣贤之指得矣皆自乱经学以先入之说汨之
也今人学文者不参六经而拾韩柳欧苏之绪馀
担头上看花终不若树枝头天然活精神也此语盖
为舍六经泥训诂者发朱文公亦谓诗易之类多为
先儒穿凿所坏使人不见当时立言本意人须是虚
心平气于本文之下不要留一字先儒旧说及他是
何人所尊所敬所憎所恶一切阁置惟本文本意是
求则圣贤之指得矣皆自乱经学以先入之说汨之
也今人学文者不参六经而拾韩柳欧苏之绪馀
卷二 第 2b 页 WYG0854-0522d.png
笔史者不本春秋而希马迁班固之近似赋诗者不能
三百篇离骚之雅奥而唐人章句之是寻故皆只袭古
人脚迹不能专门名家者此也近时蜀士董君可曰
文字用事要去元出处推究不可只扯拽他人见事
来使譬如贾物出产处得来既可择其美恶又可兼
货并畜若只他人担上贩来不惟美恶不辨亦得少而
售狭矣姑即庄子大鹏事言之就全篇讨究则知鲲
以鱼大而化鹏鹏徙南溟曰天池击水三千里去以六
三百篇离骚之雅奥而唐人章句之是寻故皆只袭古
人脚迹不能专门名家者此也近时蜀士董君可曰
文字用事要去元出处推究不可只扯拽他人见事
来使譬如贾物出产处得来既可择其美恶又可兼
货并畜若只他人担上贩来不惟美恶不辨亦得少而
售狭矣姑即庄子大鹏事言之就全篇讨究则知鲲
以鱼大而化鹏鹏徙南溟曰天池击水三千里去以六
卷二 第 3a 页 WYG0854-0523a.png
月息抟扶摇羊角之风来蜩鸠斥鴳之笑出齐谐志怪
之书是多少曲折笔端自然活动若见他人用大鹏事
已亦从而大之则事狭而意促矣此亦不欲担头上看
花也
经根人事作
司马迁谓古人有激而作书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
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傅吕览韩非囚秦说
之书是多少曲折笔端自然活动若见他人用大鹏事
已亦从而大之则事狭而意促矣此亦不欲担头上看
花也
经根人事作
司马迁谓古人有激而作书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
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傅吕览韩非囚秦说
卷二 第 3b 页 WYG0854-0523b.png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迁罹腐刑故
有此言即其言推之太康失邦而五子作歌太甲不明
而伊尹有训三监乱周而周公作诰孟子不遇齐梁患
杨墨而述七篇仲舒刘向下狱而著说苑新序繁露玉
杯等书柳子厚刘禹锡李白杜甫皆崎岖厄塞发为诗
章迁之言信而有證也然考六经语孟皆根人事作周
易著吉凶悔吝之理春秋录是非善恶之迹毛诗载政
教美刺之乱尚书推唐虞三代之懿礼记威仪之详备
有此言即其言推之太康失邦而五子作歌太甲不明
而伊尹有训三监乱周而周公作诰孟子不遇齐梁患
杨墨而述七篇仲舒刘向下狱而著说苑新序繁露玉
杯等书柳子厚刘禹锡李白杜甫皆崎岖厄塞发为诗
章迁之言信而有證也然考六经语孟皆根人事作周
易著吉凶悔吝之理春秋录是非善恶之迹毛诗载政
教美刺之乱尚书推唐虞三代之懿礼记威仪之详备
卷二 第 4a 页 WYG0854-0523c.png
周礼制度之纤悉论语立身行已之大方孟子发明王
道之极致无有空言者所谓补治道而为经岂专舒忧
泄愤之为哉
史阙文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邵康节十二会谓气运
至子方有天未有地至丑方有地未有人至寅方有人
三代皆即天地人始处建正当尧时在已今在未到戌
当人物都消尽(经世书以十二万四千五百年/为一会自开辟至尧正当中数)详此则
道之极致无有空言者所谓补治道而为经岂专舒忧
泄愤之为哉
史阙文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邵康节十二会谓气运
至子方有天未有地至丑方有地未有人至寅方有人
三代皆即天地人始处建正当尧时在已今在未到戌
当人物都消尽(经世书以十二万四千五百年/为一会自开辟至尧正当中数)详此则
卷二 第 4b 页 WYG0854-0523d.png
戌亥子丑乃古今一日之夜实天地混沌闭塞之时尧
至宋历三时凡三千馀年上此寅至巳历四时当几五
千年但孔子书断自唐虞茫昧者不究诘后儒因只据
圣经为说史家虽上及三皇然皆裒取后人僻书杂傅
而成之非真有得于当时事实也但以康节尧舜上犹
有四时说推来帝皇前世代绵历如庄子叙伏羲上犹
十一氏郑玄六艺论谯周古史皇甫谧帝王世纪罗泌
路史及广雅皆述伏羲前帝王数十百氏年踰数万所
至宋历三时凡三千馀年上此寅至巳历四时当几五
千年但孔子书断自唐虞茫昧者不究诘后儒因只据
圣经为说史家虽上及三皇然皆裒取后人僻书杂傅
而成之非真有得于当时事实也但以康节尧舜上犹
有四时说推来帝皇前世代绵历如庄子叙伏羲上犹
十一氏郑玄六艺论谯周古史皇甫谧帝王世纪罗泌
路史及广雅皆述伏羲前帝王数十百氏年踰数万所
卷二 第 5a 页 WYG0854-0524a.png
谓肇自伏羲特就其所推者言之尔又以易系参之伏
羲黄帝尧舜以来之制作十三卦皆云盖取则离涣豫
随等卦伏羲前有矣卦画不专伏羲始也司马迁史记
刘道原通鉴外纪又皆遗伏羲只断自黄帝始不思周
易万世文字之祖经秦火独完备者也大傅言伏羲氏
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叙三五傅次甚
明二史不然故东汉张衡近代朱文公皆咎迁春秋不
王吴楚以尊周室所以严正伪之辨也后世史官徒知
羲黄帝尧舜以来之制作十三卦皆云盖取则离涣豫
随等卦伏羲前有矣卦画不专伏羲始也司马迁史记
刘道原通鉴外纪又皆遗伏羲只断自黄帝始不思周
易万世文字之祖经秦火独完备者也大傅言伏羲氏
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叙三五傅次甚
明二史不然故东汉张衡近代朱文公皆咎迁春秋不
王吴楚以尊周室所以严正伪之辨也后世史官徒知
卷二 第 5b 页 WYG0854-0524b.png
徇编年之说周史厉王流彘之后系之共和者十四年
而周统中绝迁固汉史惠帝崩纪吕后为政者八年欧
阳公厕武后于唐本纪司马温公黜蜀帝魏皆拘于编
年说也定夺于文公纲目然后正伪分而统纪明岂史
氏琐琐之见哉但秦后项梁与诸侯共立楚怀王孙心
为义帝当时合书义帝为正统然后继以汉王莽篡汉
汉史为新者十八年张衡谓时汉元后犹存只当为元
后本纪编年月纪灾祥而莽篡事第著之莽本傅更始
而周统中绝迁固汉史惠帝崩纪吕后为政者八年欧
阳公厕武后于唐本纪司马温公黜蜀帝魏皆拘于编
年说也定夺于文公纲目然后正伪分而统纪明岂史
氏琐琐之见哉但秦后项梁与诸侯共立楚怀王孙心
为义帝当时合书义帝为正统然后继以汉王莽篡汉
汉史为新者十八年张衡谓时汉元后犹存只当为元
后本纪编年月纪灾祥而莽篡事第著之莽本傅更始
卷二 第 6a 页 WYG0854-0524c.png
居位光武尝为之将后始即真则光武初亦当以更始
为正文公纲目俱不与以汉昭烈之例岂以其君人之
道有未足耶
子夏子思
司马温公通鉴著魏文侯师卜子夏于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来历本战国策以史记考之子夏少孔子四十四
岁则子夏乃周敬王十二年鲁定公二年生孔子卒周
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实七十三岁子夏时二十
为正文公纲目俱不与以汉昭烈之例岂以其君人之
道有未足耶
子夏子思
司马温公通鉴著魏文侯师卜子夏于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来历本战国策以史记考之子夏少孔子四十四
岁则子夏乃周敬王十二年鲁定公二年生孔子卒周
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实七十三岁子夏时二十
卷二 第 6b 页 WYG0854-0524d.png
九岁后十一年鲁哀公卒继元王九年贞定王二十八
年考王十六年威烈王二十三年子夏当一百一十六
岁五王更代之际年有重叠不过差之三四年如史记
则子夏当威烈王二十三年亦百零四岁孔子既没子
夏已有老西河之说但不知果得如许岁数否柳子厚
论孔子弟子曾参最少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
论语出于有子曾子门人已有曾子启手足之事则子
夏死曾子先矣通鉴书周命三晋为诸侯于威烈王二
年考王十六年威烈王二十三年子夏当一百一十六
岁五王更代之际年有重叠不过差之三四年如史记
则子夏当威烈王二十三年亦百零四岁孔子既没子
夏已有老西河之说但不知果得如许岁数否柳子厚
论孔子弟子曾参最少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
论语出于有子曾子门人已有曾子启手足之事则子
夏死曾子先矣通鉴书周命三晋为诸侯于威烈王二
卷二 第 7a 页 WYG0854-0525a.png
十年魏之始侯文侯斯也或子夏无如许岁数温公以
师子夏为文侯美事系之然当加初字以著其始史记
世家曰盗杀晋幽公魏斯立其子烈公烈公立十九年
始命三晋为侯则师子夏未必魏斯既侯以后事也通
鉴又著子思言卫侯事于周安王二十五年来历本孔
丛子时去孔子卒一百一十二年伯鱼先孔子卒五年
计(缺/) 伯鱼最末年言卫侯事时亦已一百一十七年
凡此疑皆往事追书之但温公(缺/) 某年必有实据
师子夏为文侯美事系之然当加初字以著其始史记
世家曰盗杀晋幽公魏斯立其子烈公烈公立十九年
始命三晋为侯则师子夏未必魏斯既侯以后事也通
鉴又著子思言卫侯事于周安王二十五年来历本孔
丛子时去孔子卒一百一十二年伯鱼先孔子卒五年
计(缺/) 伯鱼最末年言卫侯事时亦已一百一十七年
凡此疑皆往事追书之但温公(缺/) 某年必有实据
卷二 第 7b 页 WYG0854-0525b.png
崛奇可味
骈俪贵整散文忌律各有当也尚书禹贡叙九州地理
之分画山水之离合物产之参差贡赋之高下功力之
作止铺叙随之而异更不淆杂顾命叙成王导扬之语
仪文之列去之千百载而读者寻文可辨此千古文章
之妙故东坡尝推禹贡曾子固谕后山学文且读顾命
周礼文字之奇不一而状物最精内饔曰牛夜鸣则庮
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狸(音/爵)豕
骈俪贵整散文忌律各有当也尚书禹贡叙九州地理
之分画山水之离合物产之参差贡赋之高下功力之
作止铺叙随之而异更不淆杂顾命叙成王导扬之语
仪文之列去之千百载而读者寻文可辨此千古文章
之妙故东坡尝推禹贡曾子固谕后山学文且读顾命
周礼文字之奇不一而状物最精内饔曰牛夜鸣则庮
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狸(音/爵)豕
卷二 第 8a 页 WYG0854-0525c.png
盲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六者各物之病与臭
也郤行仄行连行纡行蚓蟹鱼蛇之行各态也以脰鸣
者以注鸣者以旁鸣者以翼鸣者以股鸣者以胸鸣者
物之鸣各处也厚唇弇口出目短耳大胸耀后大体短
脰与夫锐喙决吻数目顅脰小体骞腹等语裸羽之属
各形也皆随其异而笔之又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
而则必拨尔而怒苟拨尔而怒则于任重宜爪不深目
不出鳞之而不作则必颓尔如委苟颓尔如委加任
也郤行仄行连行纡行蚓蟹鱼蛇之行各态也以脰鸣
者以注鸣者以旁鸣者以翼鸣者以股鸣者以胸鸣者
物之鸣各处也厚唇弇口出目短耳大胸耀后大体短
脰与夫锐喙决吻数目顅脰小体骞腹等语裸羽之属
各形也皆随其异而笔之又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
而则必拨尔而怒苟拨尔而怒则于任重宜爪不深目
不出鳞之而不作则必颓尔如委苟颓尔如委加任
卷二 第 8b 页 WYG0854-0525d.png
焉必将废措状飞走翕张之势(缺/) 力轻重可以
想见此犹有形状可写也若无形无影之声模写最难
礼记乐记曰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
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何啻亲聆其抑扬高下之声
后来昌黎听琴等作虽写此而费辞矣经后文字之奇
推庄子大木异窍穴之众声天籁变为八声之妙至厉
风济则众窍为虚一语又自有声入无声乃古人状物
之至叙物之递递相生曰种有几得水则为㡭得水土
想见此犹有形状可写也若无形无影之声模写最难
礼记乐记曰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
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何啻亲聆其抑扬高下之声
后来昌黎听琴等作虽写此而费辞矣经后文字之奇
推庄子大木异窍穴之众声天籁变为八声之妙至厉
风济则众窍为虚一语又自有声入无声乃古人状物
之至叙物之递递相生曰种有几得水则为㡭得水土
卷二 第 9a 页 WYG0854-0526a.png
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得郁栖为乌
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蝴蝶胥也化为虫生
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鸟之名曰
乾馀骨乾馀骨之沬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
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笋久竹生青
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物生凡十
八变而句法十五易妥律中杂屈曲是以其语可味后
人以东西南北行文者甚多平铺直叙外更无委曲东
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蝴蝶胥也化为虫生
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鸟之名曰
乾馀骨乾馀骨之沬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
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笋久竹生青
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物生凡十
八变而句法十五易妥律中杂屈曲是以其语可味后
人以东西南北行文者甚多平铺直叙外更无委曲东
卷二 第 9b 页 WYG0854-0526b.png
坡独不然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远若近庶几有
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
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之功烈犹有存者北俯
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铺叙四顾而
文法四易味其语殆非一索可竭也后来如洪景卢文
多尚此记马遂良怡斋曰方吾家居入怡颜以事父母
出怡色以与兄弟处暇时读书以怡吾心食与口怡寝
与体怡叙五怡事而句四易又养拙堂记曰人必有所
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
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之功烈犹有存者北俯
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铺叙四顾而
文法四易味其语殆非一索可竭也后来如洪景卢文
多尚此记马遂良怡斋曰方吾家居入怡颜以事父母
出怡色以与兄弟处暇时读书以怡吾心食与口怡寝
与体怡叙五怡事而句四易又养拙堂记曰人必有所
卷二 第 10a 页 WYG0854-0526c.png
养以直养气以蒙养正以智养怡以寡欲养心以静养
正以义方养子以善养民以学养士以法制养兵以节
养财养木于山养禾于田养牛羊于牢养鸡于埘养鱼
于渊养龙于江湖养万物于天地由书契以来亘古今
之理具是矣一失所养则位养骄势养敖侮养高酒食
养四体养奸以誇养盗以窃养虎以贻害养稂莠以蠹
苗养虮虱以蕃瘙养痈疽以戕身反正备论养字之义
文亦四变又短中搀长皆惧其律也景卢如此甚多姑
正以义方养子以善养民以学养士以法制养兵以节
养财养木于山养禾于田养牛羊于牢养鸡于埘养鱼
于渊养龙于江湖养万物于天地由书契以来亘古今
之理具是矣一失所养则位养骄势养敖侮养高酒食
养四体养奸以誇养盗以窃养虎以贻害养稂莠以蠹
苗养虮虱以蕃瘙养痈疽以戕身反正备论养字之义
文亦四变又短中搀长皆惧其律也景卢如此甚多姑
卷二 第 10b 页 WYG0854-0526d.png
录一二以见前辈文法
寅正非夏
易曰帝出乎震震东方之卦其行为木建朔合从寅始
尧以中星定四时尚书二月五月巡东南八月十一月
巡西朔皆寅正仲月故孔安国王肃皆谓自夏之前建
寅(缺/) 月刘道原通鉴外纪因书禹即位仍有虞以建
寅为岁首书汤即位乃改正朔(缺/) 非专夏正
也孔子曰行夏之时曰吾得夏时焉盖就三代比较言
寅正非夏
易曰帝出乎震震东方之卦其行为木建朔合从寅始
尧以中星定四时尚书二月五月巡东南八月十一月
巡西朔皆寅正仲月故孔安国王肃皆谓自夏之前建
寅(缺/) 月刘道原通鉴外纪因书禹即位仍有虞以建
寅为岁首书汤即位乃改正朔(缺/) 非专夏正
也孔子曰行夏之时曰吾得夏时焉盖就三代比较言
卷二 第 11a 页 WYG0854-0527a.png
之非推本而言之后商建丑周建子秦建亥汉兴因秦
至武帝太初元年始复用建寅为岁首而寅遂不改(朱/文)
(公曰孔子取夏正以阴阳之气终始著明也盖子月虽/一阳生时则阳气未出于地寅则阳出地上而温厚之)
(气从此始巳月六阳虽备而温厚之气未终至未月复/穷而温厚之气始尽五月一阴生时则阴气末出于地)
(申则阴出地上而严凝之气从此始亥月六阴虽备而/严凝之气未终至丑月冬穷而严凝之气始尽盖地中)
(之气难见地上之气可验夫子所以取寅正也但/自子亥为日一周日以子始岁以寅始亦有可议)
改朔
三代建正大抵改朔后人不深考遂谓并改月号(王肃/谓古)
至武帝太初元年始复用建寅为岁首而寅遂不改(朱/文)
(公曰孔子取夏正以阴阳之气终始著明也盖子月虽/一阳生时则阳气未出于地寅则阳出地上而温厚之)
(气从此始巳月六阳虽备而温厚之气未终至未月复/穷而温厚之气始尽五月一阴生时则阴气末出于地)
(申则阴出地上而严凝之气从此始亥月六阴虽备而/严凝之气未终至丑月冬穷而严凝之气始尽盖地中)
(之气难见地上之气可验夫子所以取寅正也但/自子亥为日一周日以子始岁以寅始亦有可议)
改朔
三代建正大抵改朔后人不深考遂谓并改月号(王肃/谓古)
卷二 第 11b 页 WYG0854-0527b.png
(历遭战国/及秦而失)夫月改则二月紊其经时改则四时易其位
月可强改时有定序可改乎余以经求之无(缺/) 正尚
书舜二月五月巡东南八月十一月巡西朔随四仲月
以巡方月何尝改(缺/) 以正仲冬曰平在朔易朔北方
训尽也万物至此尽而复苏苏则皆当改易则岁一周
之理也是犹曰未有子丑寅建正之说若商以丑为正
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商谓(缺/) 太甲嗣位改元而称
十二月为首其后桐宫服阕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亳
月可强改时有定序可改乎余以经求之无(缺/) 正尚
书舜二月五月巡东南八月十一月巡西朔随四仲月
以巡方月何尝改(缺/) 以正仲冬曰平在朔易朔北方
训尽也万物至此尽而复苏苏则皆当改易则岁一周
之理也是犹曰未有子丑寅建正之说若商以丑为正
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商谓(缺/) 太甲嗣位改元而称
十二月为首其后桐宫服阕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亳
卷二 第 12a 页 WYG0854-0527c.png
告新君始亦曰惟三祀十有二月朔月不改也(或疑伊/训序称)
(太甲元年又曰三年复归于亳/不知序作于周世所以年异祀)又曰服田力穑乃亦有
秋时亦不改也(周建子书亦曰/秋大熟未穫)周以子为正毛诗称首
岁虽曰一之日然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之后继之
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则未尝不以十二月为岁终又
十月蟋蟀之后言曰为改岁则岁虽改而十月之号不
改也至四月维夏六月徂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八月
其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一与今之气序合亦不
(太甲元年又曰三年复归于亳/不知序作于周世所以年异祀)又曰服田力穑乃亦有
秋时亦不改也(周建子书亦曰/秋大熟未穫)周以子为正毛诗称首
岁虽曰一之日然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之后继之
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则未尝不以十二月为岁终又
十月蟋蟀之后言曰为改岁则岁虽改而十月之号不
改也至四月维夏六月徂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八月
其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一与今之气序合亦不
卷二 第 12b 页 WYG0854-0527d.png
改时也周礼大司徒曰正月之吉始和中春诏内外命
妇始蚕于北郊上春诏王后六宫之人生穜稑之种正
岁十二月斩冰(贾公彦释正岁是夏正月若徇周建子/即今十月冰未坚不得斩之以此推之)
(诸言正岁/皆建寅月)籥章于仲春仲秋逆暑逆寒司裘于仲秋季
秋献裘与夫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春祠夏礿秋尝冬烝
(贾释周礼祭祀/田猎皆用夏正)亦与今之气序合不曰子正而改也礼
记月令所纪四时亦皆夏正汉鲁恭谓书出秦吕不韦
而实周世书所据皆夏正改者惟服色牺牲名号器械
妇始蚕于北郊上春诏王后六宫之人生穜稑之种正
岁十二月斩冰(贾公彦释正岁是夏正月若徇周建子/即今十月冰未坚不得斩之以此推之)
(诸言正岁/皆建寅月)籥章于仲春仲秋逆暑逆寒司裘于仲秋季
秋献裘与夫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春祠夏礿秋尝冬烝
(贾释周礼祭祀/田猎皆用夏正)亦与今之气序合不曰子正而改也礼
记月令所纪四时亦皆夏正汉鲁恭谓书出秦吕不韦
而实周世书所据皆夏正改者惟服色牺牲名号器械
卷二 第 13a 页 WYG0854-0528a.png
而已此犹以秦焚之前论若秦焚后史最可證史记书
秦改年始朝贺皆十月朔秦以建亥为正故秦史书年
之下皆首书十月汉书文颖解云周火德秦以水承火
建亥之月水得位故以为岁首此亦为改朔不改月之
證又秦历应置闰者皆在岁末左傅归馀于终之义也
史记及汉书凡未改秦历之前屡书后九月盖闰月在
岁终也颜师古谓不然则径谓之十月矣此又可见秦
以九月为岁终也(月令曰季秋之月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秦建亥戌月言为来岁)
秦改年始朝贺皆十月朔秦以建亥为正故秦史书年
之下皆首书十月汉书文颖解云周火德秦以水承火
建亥之月水得位故以为岁首此亦为改朔不改月之
證又秦历应置闰者皆在岁末左傅归馀于终之义也
史记及汉书凡未改秦历之前屡书后九月盖闰月在
岁终也颜师古谓不然则径谓之十月矣此又可见秦
以九月为岁终也(月令曰季秋之月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秦建亥戌月言为来岁)
卷二 第 13b 页 WYG0854-0528b.png
(受朔又可见月/令秦世书也)胡文定公引商书元祀十有二月及汉
史建正之下即书冬十月明周改正不改月朱文公谓
杜元凯后序载汲冢竹书皆古昔史记以建寅为岁首
又尝曰改月者后王之弥文不改时者天时不可改独
疑孟子七八月之间旱为建午建未之月及十二月舆
梁成之语于是门人问答多曰阙疑但春秋建正伊川
以为只周正建子月非春而书春则夫子行夏时之意
胡文定传春秋皆建子正且曰夫子以夏时冠周月垂
史建正之下即书冬十月明周改正不改月朱文公谓
杜元凯后序载汲冢竹书皆古昔史记以建寅为岁首
又尝曰改月者后王之弥文不改时者天时不可改独
疑孟子七八月之间旱为建午建未之月及十二月舆
梁成之语于是门人问答多曰阙疑但春秋建正伊川
以为只周正建子月非春而书春则夫子行夏时之意
胡文定传春秋皆建子正且曰夫子以夏时冠周月垂
卷二 第 14a 页 WYG0854-0528c.png
法后世以周正纪事示无其位不敢专余以春秋傅本
文考之则又不然蜀士王容溪尝著说曰周果以建子
为正时月与之俱改则春秋何以书春三月己亥焚咸
丘乎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乎秋八月公及戎盟于唐
乎十二月祭伯来乎(凡此纪四序皆合寅正/可见夫子只用夏时)杜预注乃
曰四月夏二月七月夏五月秋乃今之夏冬乃今之秋
夫月可改也时可改乎又隐三年傅书四月郑祭足帅
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四月取麦秋取禾夏时
文考之则又不然蜀士王容溪尝著说曰周果以建子
为正时月与之俱改则春秋何以书春三月己亥焚咸
丘乎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乎秋八月公及戎盟于唐
乎十二月祭伯来乎(凡此纪四序皆合寅正/可见夫子只用夏时)杜预注乃
曰四月夏二月七月夏五月秋乃今之夏冬乃今之秋
夫月可改也时可改乎又隐三年傅书四月郑祭足帅
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四月取麦秋取禾夏时
卷二 第 14b 页 WYG0854-0528d.png
明矣杜预乃训取为芟践以附会周正之说隐九年经
书三月庚申大雨雪三月当五阳之月而大雪书之非
时也杜预乃谓夏之正月正月有雪亦岂异哉经又书
秋大水无麦苗秋种麦生苗水忽漂之记异也杜预注
五月谓之秋漂杀熟麦及五榖之苗经言麦苗而预言
五谷之苗不知四月小满麦已登场五月又安有麦之
可漂耶桓八年春正月乙卯烝烝冬祭春而烝非时也
杜预注夏之仲月威四年经书正月公狩于郎冬猎曰
书三月庚申大雨雪三月当五阳之月而大雪书之非
时也杜预乃谓夏之正月正月有雪亦岂异哉经又书
秋大水无麦苗秋种麦生苗水忽漂之记异也杜预注
五月谓之秋漂杀熟麦及五榖之苗经言麦苗而预言
五谷之苗不知四月小满麦已登场五月又安有麦之
可漂耶桓八年春正月乙卯烝烝冬祭春而烝非时也
杜预注夏之仲月威四年经书正月公狩于郎冬猎曰
卷二 第 15a 页 WYG0854-0529a.png
狩书之正月重公失狩也而左氏曰时礼也大率左氏
杜氏把持周正之说故每牵合周时亦有知经用夏正
处甚多不知何前后反覆如此余谓尧命羲和敬授人
时𤾉谷南郊昧谷幽都定之方中出日纳日占之昏旦
东作南讹西成朔易测之时气日中永短齐之晷刻鸟
火虚昴定之中星析因夷隩察之民事孳革毨氄验之物
𩔖然后中气定而四序正此其气序不差虽巧历莫违
杜预乃移易四序以附会周正岂理也哉(后世魏景初/复建丑唐载)
杜氏把持周正之说故每牵合周时亦有知经用夏正
处甚多不知何前后反覆如此余谓尧命羲和敬授人
时𤾉谷南郊昧谷幽都定之方中出日纳日占之昏旦
东作南讹西成朔易测之时气日中永短齐之晷刻鸟
火虚昴定之中星析因夷隩察之民事孳革毨氄验之物
𩔖然后中气定而四序正此其气序不差虽巧历莫违
杜预乃移易四序以附会周正岂理也哉(后世魏景初/复建丑唐载)
卷二 第 15b 页 WYG0854-0529b.png
(复建子未几俱复寅正/盖气序不可得而移者)
历代帝陵
西汉刘向疏曰黄帝葬桥山尧葬济阴丘垄皆卧葬典
甚微舜葬苍梧二妃不从(葬苍梧之说见礼记与竹书/然孟子先秦古书云舜生于)
(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鸣条卫晋地实今河中府安/邑无缘葬苍梧况苍梧在尧五服外虞夏为荒服之境)
(或曰陟方乃死不知舜享年百有馀岁晚乃傅位于禹/十七年而后崩则巡狩晚当为禹舜未必耄年犹任奔)
(走也考河中纪地有舜墓疑象/封有庳正今道州或象冢也)禹葬会稽不改其兆殷
汤无葬处(崔驷薛瓒言汤冢在济阴亳县皇览云在亳/城北缺 在梁国蒙县北薄伐城中汉书)
历代帝陵
西汉刘向疏曰黄帝葬桥山尧葬济阴丘垄皆卧葬典
甚微舜葬苍梧二妃不从(葬苍梧之说见礼记与竹书/然孟子先秦古书云舜生于)
(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鸣条卫晋地实今河中府安/邑无缘葬苍梧况苍梧在尧五服外虞夏为荒服之境)
(或曰陟方乃死不知舜享年百有馀岁晚乃傅位于禹/十七年而后崩则巡狩晚当为禹舜未必耄年犹任奔)
(走也考河中纪地有舜墓疑象/封有庳正今道州或象冢也)禹葬会稽不改其兆殷
汤无葬处(崔驷薛瓒言汤冢在济阴亳县皇览云在亳/城北缺 在梁国蒙县北薄伐城中汉书)
卷二 第 16a 页 WYG0854-0529c.png
(汤冢𨽻扶风县汤冢/数出何言无处耶)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雍橐
泉祈年馆(缺/)樗里子葬于武库皆(缺/) 陇之处惠文武
昭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藏后尽发掘始皇葬骊
山坟高五十丈周回五里馀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油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巧变不可胜
载又多杀宫人埋工匠其后项籍焚毁宫宇继以发掘
馀空藏牧儿亡羊其中持火索羊遗火烧其捾夫死者
无终穷而国家有废兴明君智士远虑无穷故甘薄葬
泉祈年馆(缺/)樗里子葬于武库皆(缺/) 陇之处惠文武
昭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藏后尽发掘始皇葬骊
山坟高五十丈周回五里馀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油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巧变不可胜
载又多杀宫人埋工匠其后项籍焚毁宫宇继以发掘
馀空藏牧儿亡羊其中持火索羊遗火烧其捾夫死者
无终穷而国家有废兴明君智士远虑无穷故甘薄葬
卷二 第 16b 页 WYG0854-0529d.png
之诚乃奉安之道也余按周礼言天子之丧敛用圭璋
璧琮璜琥皆为渠眉郑司农注开渠为眉令污得流去
也郑玄注渠眉玉饰之沟堟也以组联六玉沟堟中以
敛尸圭在左璋在首琮在右璜在坭璧在背琥在腹汉
旧仪曰帝崩唅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襡妃鋀
状连缝以黄金缕腰以下玉为押长一尺二寸半下至
足亦缝以黄金缕陵制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
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皇览曰汉家之葬方中
璧琮璜琥皆为渠眉郑司农注开渠为眉令污得流去
也郑玄注渠眉玉饰之沟堟也以组联六玉沟堟中以
敛尸圭在左璋在首琮在右璜在坭璧在背琥在腹汉
旧仪曰帝崩唅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襡妃鋀
状连缝以黄金缕腰以下玉为押长一尺二寸半下至
足亦缝以黄金缕陵制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
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皇览曰汉家之葬方中
卷二 第 17a 页 WYG0854-0530a.png
百步已穿筑为方城开四门容大车六马错浑杂物东
汉礼仪志纪载甚备具言藏明器数目(笥八瓮三甒二/瓦镫一彤弓一)
(彤矢八卮八甗八豆八笾八酒壶八槃匜几杖各一盆/一钟磬各十六鼓四箫四埙篪笙祝敔琴瑟竽筑坎侯)
(干戈笮甲胄各一挽车九乘刍灵三十六瓦缶二瓦釜/二瓦甑一瓦鼎十二匏杓三瓦豋九瓦大杯十六小杯)
(三十瓦饭槃/十瓦酒尊二)后王弥文益甚且持不以天下俭其亲之
说周礼汉制未必馀也经王莽乱赤眉发前汉诸陵其
玉匣敛者率如生吕后至遭污辱独霸陵完光武美文
帝之俭东都首以薄葬送终令陵但远流水与丘陇同
汉礼仪志纪载甚备具言藏明器数目(笥八瓮三甒二/瓦镫一彤弓一)
(彤矢八卮八甗八豆八笾八酒壶八槃匜几杖各一盆/一钟磬各十六鼓四箫四埙篪笙祝敔琴瑟竽筑坎侯)
(干戈笮甲胄各一挽车九乘刍灵三十六瓦缶二瓦釜/二瓦甑一瓦鼎十二匏杓三瓦豋九瓦大杯十六小杯)
(三十瓦饭槃/十瓦酒尊二)后王弥文益甚且持不以天下俭其亲之
说周礼汉制未必馀也经王莽乱赤眉发前汉诸陵其
玉匣敛者率如生吕后至遭污辱独霸陵完光武美文
帝之俭东都首以薄葬送终令陵但远流水与丘陇同
卷二 第 17b 页 WYG0854-0530b.png
明帝亦然然古今注载光武陵制山方三百二十步高
六十馀丈垣四出丹墨门寝殿钟虡皆在周垣内堤封
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明章以下陵制不甚相远
遭董卓乱吕布尽发诸陵取珍宝解金缕探含玑魏文
帝惩之故终制曰世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丧
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烧取玉匣金缕尸骸殆
尽是古焚烙之刑也岂不痛哉吕不韦生战国末言荆
齐燕宋中山韩赵魏自此以下亡国不可胜数其大墓
六十馀丈垣四出丹墨门寝殿钟虡皆在周垣内堤封
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明章以下陵制不甚相远
遭董卓乱吕布尽发诸陵取珍宝解金缕探含玑魏文
帝惩之故终制曰世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丧
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烧取玉匣金缕尸骸殆
尽是古焚烙之刑也岂不痛哉吕不韦生战国末言荆
齐燕宋中山韩赵魏自此以下亡国不可胜数其大墓
卷二 第 18a 页 WYG0854-0530c.png
无不掘者故吕氏春秋曰知生者不以物害生知死者
不以财害死凡生必有死孝子重其亲故有送终之义
葬者藏也以生人之心为之虑则死莫若无动莫如无
利又曰死者弥久则生者弥疏弥疏则守者弥怠而藏
器如故理势必掘今有铭墓曰此中有金宝不可掘也
而为之阙庭以自表何以异彼哉又曰欲利而反害之
欲安而反危之孔子止季孙以璠玙敛为无穷虑也司
马迁史记货殖传田叔以掘冢致富大槩丧乱之后民
不以财害死凡生必有死孝子重其亲故有送终之义
葬者藏也以生人之心为之虑则死莫若无动莫如无
利又曰死者弥久则生者弥疏弥疏则守者弥怠而藏
器如故理势必掘今有铭墓曰此中有金宝不可掘也
而为之阙庭以自表何以异彼哉又曰欲利而反害之
欲安而反危之孔子止季孙以璠玙敛为无穷虑也司
马迁史记货殖传田叔以掘冢致富大槩丧乱之后民
卷二 第 18b 页 WYG0854-0530d.png
无生业国典复隳而名丘大墓雄丽自竞岂达幽冥哉
唐世十八陵五代周高祖西征见无不发者(按温韬/发唐陵)因
遗令世宗曰我死当以纸衣葬宋兴艺祖诏诸道检校
前代帝陵各制礼衣一副常衣一袭具棺椁(缺/) 于是
西京凤翔雍耀等州奏周文武成康秦始皇汉高祖文
景武元成哀七帝后汉宣帝西魏文帝后周太祖文帝
唐高祖太宗肃代德顺文武宣懿僖昭十二宗凡二十
八陵并曾经开发(容斋五笔辨诸陵地理异正/史又汉文陵㨿所书后亦发)宋艺祖
唐世十八陵五代周高祖西征见无不发者(按温韬/发唐陵)因
遗令世宗曰我死当以纸衣葬宋兴艺祖诏诸道检校
前代帝陵各制礼衣一副常衣一袭具棺椁(缺/) 于是
西京凤翔雍耀等州奏周文武成康秦始皇汉高祖文
景武元成哀七帝后汉宣帝西魏文帝后周太祖文帝
唐高祖太宗肃代德顺文武宣懿僖昭十二宗凡二十
八陵并曾经开发(容斋五笔辨诸陵地理异正/史又汉文陵㨿所书后亦发)宋艺祖
卷二 第 19a 页 WYG0854-0531a.png
至哲宗七陵葬西洛靖康之变亦皆不免绍兴中宗臣
士袅同张焘往省焘归奏高宗曰愿陛下万世无忘此
贼时惟昭陵无恙哲宗犹暴骨初枢密楼炤同往炤归
述昭陵之制曰陵因平冈种柏成道周以枨橘阙阁楼
观环之神关内列石人羊虎驼马等像神台三层高二
丈俱植柏下广十五为水道有五大门门外石人对立
其号下宫者乃酌献之地馀陵皆然昔人谓葬金玉而
坟是为盗标识其处帝陵不加标识犹将虑盗况阙观
士袅同张焘往省焘归奏高宗曰愿陛下万世无忘此
贼时惟昭陵无恙哲宗犹暴骨初枢密楼炤同往炤归
述昭陵之制曰陵因平冈种柏成道周以枨橘阙阁楼
观环之神关内列石人羊虎驼马等像神台三层高二
丈俱植柏下广十五为水道有五大门门外石人对立
其号下宫者乃酌献之地馀陵皆然昔人谓葬金玉而
坟是为盗标识其处帝陵不加标识犹将虑盗况阙观
卷二 第 19b 页 WYG0854-0531b.png
环之乎下是官庶刻铭勒志亦未免有类金玉之标识
刘向曰丘陇弥高宫庙弥丽发掘弥速要之葬也者藏
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见也安事外饰以为身累乎(汉/武)
(曰古帝王之葬不使人知其处孔子曰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
(尺则坟乃是孔子始按墓是葬/茔坟则封土尔雅曰坟高也)
两韩信非
司马迁班固汉史韩信传赞中皆称两韩信据其说韩
王古韩国之后项羽杀其父成复立信为韩王都晋阳
刘向曰丘陇弥高宫庙弥丽发掘弥速要之葬也者藏
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见也安事外饰以为身累乎(汉/武)
(曰古帝王之葬不使人知其处孔子曰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
(尺则坟乃是孔子始按墓是葬/茔坟则封土尔雅曰坟高也)
两韩信非
司马迁班固汉史韩信传赞中皆称两韩信据其说韩
王古韩国之后项羽杀其父成复立信为韩王都晋阳
卷二 第 20a 页 WYG0854-0531c.png
与淮阴侯韩信不同刘知几史通辟迁固之缪曰韩王
名信都古韩国后姓姬则名信都者非姓韩亦不单名
信二史不别姬韩两姓且失韩王名信都字遂与淮阴
侯韩信无辨余考班马误姬为韩诚如刘说但谓韩王
名信都刘知几亦差按王充潜夫姓氏论云沛公起张
良属焉沛公使韩信略定韩地立横阳君成为韩王而
拜良为信都又曰信都者司徒也或为胜徒汉功臣表
云张良以厩将从起下邳以韩申都下韩楚汉春秋
名信都古韩国后姓姬则名信都者非姓韩亦不单名
信二史不别姬韩两姓且失韩王名信都字遂与淮阴
侯韩信无辨余考班马误姬为韩诚如刘说但谓韩王
名信都刘知几亦差按王充潜夫姓氏论云沛公起张
良属焉沛公使韩信略定韩地立横阳君成为韩王而
拜良为信都又曰信都者司徒也或为胜徒汉功臣表
云张良以厩将从起下邳以韩申都下韩楚汉春秋
卷二 第 20b 页 WYG0854-0531d.png
作信都信音申史记亦作韩申徒良傅直作韩司徒盖
信都申徒昔贤谓司徒之声转然则信都乃张良官名
即非韩王名知几之说亦未免缪何班马责乎
三策中原
周公瑾胜曹操于赤壁进计孙权乞由蜀结韩遂马超
于关中(时超遂反/操于关中)还由襄阳取宛洛北方可图也诸葛
孔明说先主亦曰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向
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关中/别号)二说皆欲由
信都申徒昔贤谓司徒之声转然则信都乃张良官名
即非韩王名知几之说亦未免缪何班马责乎
三策中原
周公瑾胜曹操于赤壁进计孙权乞由蜀结韩遂马超
于关中(时超遂反/操于关中)还由襄阳取宛洛北方可图也诸葛
孔明说先主亦曰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向
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关中/别号)二说皆欲由
卷二 第 21a 页 WYG0854-0532a.png
关以捣魏之里由襄以制魏之表使之腹背受敌则中
原可举公瑾谋之不及行孔明行之不及竟又公瑾之
谋蜀非吴有孔明举事荆非蜀有所以罔功宋南渡张
德远出帅川陜实祖周葛遗策全有吴蜀又孙刘所无
而竟如是可见兴废有天善乎诚斋之言曰天与时相
遭则以百败之汉高取百胜之项羽天与时相违则以
诸葛之雄杰熟视孱弱之曹丕
川陜江河上游
原可举公瑾谋之不及行孔明行之不及竟又公瑾之
谋蜀非吴有孔明举事荆非蜀有所以罔功宋南渡张
德远出帅川陜实祖周葛遗策全有吴蜀又孙刘所无
而竟如是可见兴废有天善乎诚斋之言曰天与时相
遭则以百败之汉高取百胜之项羽天与时相违则以
诸葛之雄杰熟视孱弱之曹丕
川陜江河上游
卷二 第 21b 页 WYG0854-0532b.png
昔人谓川陜系南北重轻盖其势各占天下上游得之
则可顺流收下流之利黄河南注永兴秦凤实居其上
故据陜则可顺黄河之险下汉之险下瞰吴楚而取中
原也易张德远图复宋祚首身任川陜计盖出此而以
富平一跌弃之岂知公之所以胜者哉
子冠氏上
子者男子通称孔子大圣孟子大贤例只称子孔子复
号夫子者邢炳孝经疏云孔子尝为鲁国大夫故弟子
则可顺流收下流之利黄河南注永兴秦凤实居其上
故据陜则可顺黄河之险下汉之险下瞰吴楚而取中
原也易张德远图复宋祚首身任川陜计盖出此而以
富平一跌弃之岂知公之所以胜者哉
子冠氏上
子者男子通称孔子大圣孟子大贤例只称子孔子复
号夫子者邢炳孝经疏云孔子尝为鲁国大夫故弟子
卷二 第 22a 页 WYG0854-0532c.png
连官称尊之以别馀人也后之尊师者因例曰夫子近
时朱文公称周程特曰子周子子程子复于姓上系子
按公羊傅曰子沈子子公羊子子司马子何休释云加
子姓上名其为师也若非师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
上朱子于周程盖师尊之
三大处置
汉初病于诸侯强大主父偃建分王诸侯子弟之说诸
侯遂弱唐衰病于藩镇跋扈赵普建收其精兵制其钱
时朱文公称周程特曰子周子子程子复于姓上系子
按公羊傅曰子沈子子公羊子子司马子何休释云加
子姓上名其为师也若非师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
上朱子于周程盖师尊之
三大处置
汉初病于诸侯强大主父偃建分王诸侯子弟之说诸
侯遂弱唐衰病于藩镇跋扈赵普建收其精兵制其钱
卷二 第 22b 页 WYG0854-0532d.png
谷之计藩镇遂消宋南渡息兵张韩刘岳拥兵方面不
释秦桧各除枢密使召之由是兵权去手偃之说贾谊
发之普之说乌重胤发之桧之策范同言之但偃普忠
谋桧则奸谋也
大横
二礼灼龟之法卜人占坼汉文入立卜兆曰大横庚庚
余为天王应劭注龟文正横也而横所以吉之义未详
按占人贾氏疏云灼龟灼其腹骨近足高处占其坼兆
释秦桧各除枢密使召之由是兵权去手偃之说贾谊
发之普之说乌重胤发之桧之策范同言之但偃普忠
谋桧则奸谋也
大横
二礼灼龟之法卜人占坼汉文入立卜兆曰大横庚庚
余为天王应劭注龟文正横也而横所以吉之义未详
按占人贾氏疏云灼龟灼其腹骨近足高处占其坼兆
卷二 第 23a 页 WYG0854-0533a.png
直向背为木直下向足为水斜向背为火斜向下为金
横者为土朱文公解易因谓汉文兆得横木得土也所
以吉
十二州
黄帝画野分州封域不经见汉书地理志统言得百里
之国万区史纪黄帝土地东至海西至空桐南至江北逐熏
鬻封域皆九州内舜肇十二州孔安国传书谓析青为
营析冀为幽并郑氏因疑析青析冀之说谓王制言四
横者为土朱文公解易因谓汉文兆得横木得土也所
以吉
十二州
黄帝画野分州封域不经见汉书地理志统言得百里
之国万区史纪黄帝土地东至海西至空桐南至江北逐熏
鬻封域皆九州内舜肇十二州孔安国传书谓析青为
营析冀为幽并郑氏因疑析青析冀之说谓王制言四
卷二 第 23b 页 WYG0854-0533b.png
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
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此时井地法行州有定
域国有定制不可得而增减者也今曰析青为营析冀
为幽并则二州地削于七州古制紊矣况冀为天子之
都岂可削哉(先儒谓王制言国与五经背驰难尽凭但/冀为王畿乃制度所当先定者不应泛然)
(在可增可/削之列)或者九州外别建营并幽三州且流共工于
幽州正以罪人屏之荒服外之穷处若析冀为幽则近
在王畿何取为流窜哉今按书正文幽州之州从洲左
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此时井地法行州有定
域国有定制不可得而增减者也今曰析青为营析冀
为幽并则二州地削于七州古制紊矣况冀为天子之
都岂可削哉(先儒谓王制言国与五经背驰难尽凭但/冀为王畿乃制度所当先定者不应泛然)
(在可增可/削之列)或者九州外别建营并幽三州且流共工于
幽州正以罪人屏之荒服外之穷处若析冀为幽则近
在王畿何取为流窜哉今按书正文幽州之州从洲左
卷二 第 24a 页 WYG0854-0533c.png
传叙四凶投之四裔裔远也远则非近冀之幽矣况流
四凶在治水前时未析营并幽无幽州之名孔氏书疏
著邹衍说曰中国于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尔中国名
赤县内有九州禹所叙是也中国外如赤县者亦有九
汉书颜师古注亦谓九州外别有营并幽三州(余谓天/下之傅)
(久矣竟莫究三州所在故疑二说荒诞但地镜书括地/著地中脊曰昆崙其东南方曰神州贾氏礼疏曰昆崙)
(在西北别统九州其神州东南一州至禹分为九又曰/神农上有大九州曰桂州神州之类今惟有神州分为)
(九后汉书注昆崙在肃州酒泉县西南地之中也博物/志昆崙赤水出其东南陬河水出其东北陬黑水出其)
四凶在治水前时未析营并幽无幽州之名孔氏书疏
著邹衍说曰中国于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尔中国名
赤县内有九州禹所叙是也中国外如赤县者亦有九
汉书颜师古注亦谓九州外别有营并幽三州(余谓天/下之傅)
(久矣竟莫究三州所在故疑二说荒诞但地镜书括地/著地中脊曰昆崙其东南方曰神州贾氏礼疏曰昆崙)
(在西北别统九州其神州东南一州至禹分为九又曰/神农上有大九州曰桂州神州之类今惟有神州分为)
(九后汉书注昆崙在肃州酒泉县西南地之中也博物/志昆崙赤水出其东南陬河水出其东北陬黑水出其)
卷二 第 24b 页 WYG0854-0533d.png
(西北陬刺水出其西南陬河水入东海三水入南海山/海经曰昆崙有五水环其墟其东南流为中国河朱文)
(公曰地形犹馒头昆崙山犹扬尖处其水四分合以山/势求之黄河始昆崙泻入中国不应偏居一隅三隅亦)
(有水焉据禹贡导山导河导江皆始于西则中国特昆/崙一面九州外之州必有无限不特营并幽之名也)
傅记言人皇兄弟九人掌九州共工氏霸九州帝喾制九
州则九州古地益为十二则始舜禹平水复仍为九故
商以来但言九围九有周礼职方氏亦只列九州(邹衍/言水)
(中可居曰洲尧遭洪水地之高可居者有九故州以洲/名古州惟十有二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名遂次于洲)
十二州非古制明矣但析九为十二不无紊井制之疑
(公曰地形犹馒头昆崙山犹扬尖处其水四分合以山/势求之黄河始昆崙泻入中国不应偏居一隅三隅亦)
(有水焉据禹贡导山导河导江皆始于西则中国特昆/崙一面九州外之州必有无限不特营并幽之名也)
傅记言人皇兄弟九人掌九州共工氏霸九州帝喾制九
州则九州古地益为十二则始舜禹平水复仍为九故
商以来但言九围九有周礼职方氏亦只列九州(邹衍/言水)
(中可居曰洲尧遭洪水地之高可居者有九故州以洲/名古州惟十有二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名遂次于洲)
十二州非古制明矣但析九为十二不无紊井制之疑
卷二 第 25a 页 WYG0854-0534a.png
意黄帝肇封地之广容有封制未尽者舜因其隙复创
三州故三州与九州并列不尽九州析也郑疑盖拘孔
傅若王制难凭亦谓以今九州幅员计之百里七十里
五十里之国须数十倍建置可也岂三十六十百二十
国之所能限哉王制盖又拘地方千里之论若流共工
于幽州盖为北裔水居之洲近冀之幽非也
三州故三州与九州并列不尽九州析也郑疑盖拘孔
傅若王制难凭亦谓以今九州幅员计之百里七十里
五十里之国须数十倍建置可也岂三十六十百二十
国之所能限哉王制盖又拘地方千里之论若流共工
于幽州盖为北裔水居之洲近冀之幽非也
卷二 第 25b 页 WYG0854-0534b.png
识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