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849-043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习学记言卷十三 宋 叶适 撰
论语
何晏集解序语简而文古数百年讲论之大意赖以有
存经晏说者皆异于诸家盖后世讲理之学以晏及王
弼为祖始破经生专门之陋矣范宁以为幽沉仁义罪
过桀纣若宁亦知其所知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习学记言卷十三 宋 叶适 撰
论语
何晏集解序语简而文古数百年讲论之大意赖以有
存经晏说者皆异于诸家盖后世讲理之学以晏及王
弼为祖始破经生专门之陋矣范宁以为幽沉仁义罪
过桀纣若宁亦知其所知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849-0433d.png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乎孔子圣贤之所以自脩者
无所登载故莫知其止泊处若孔子成圣之功在此三
语而已盖终其身而不息也常疑后人只作初学领会
既无悦乐之实又迷不愠之趣正能好学无倦死生以
之皆血气所为也
有子虽不为放言而卑弱如此孔子之传失矣古人言
仁不离巧言令色然则学者之求仁与仁道之既成其
浅深多寡不同耶
无所登载故莫知其止泊处若孔子成圣之功在此三
语而已盖终其身而不息也常疑后人只作初学领会
既无悦乐之实又迷不愠之趣正能好学无倦死生以
之皆血气所为也
有子虽不为放言而卑弱如此孔子之传失矣古人言
仁不离巧言令色然则学者之求仁与仁道之既成其
浅深多寡不同耶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849-0434a.png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此功用亦不易致孔子不以许未成之材也
观子贡子夏所以言诗孔子所以许之其大指可见矣
然虽意在言外终须理与事协故惟孔孟子称者得之
如左氏记礼虽子思所称犹未能畅其义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不得自
为政故其言如此然为者有尽言者无穷使虽有群圣
人之政而无孔子之言则终莫知所考矣
正焉此功用亦不易致孔子不以许未成之材也
观子贡子夏所以言诗孔子所以许之其大指可见矣
然虽意在言外终须理与事协故惟孔孟子称者得之
如左氏记礼虽子思所称犹未能畅其义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不得自
为政故其言如此然为者有尽言者无穷使虽有群圣
人之政而无孔子之言则终莫知所考矣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849-0434b.png
诗三百孔子举其在者也后人矜誇谓孔子自删为三
百篇大妄也思无邪指示最切如传者言风人所为诗
是思有邪也诗人以无邪之思正其邪之思也
耳顺从心孔子安得以最后之年自言之又其所为限
节者非所以为进德之序疑非孔子之言也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孔子之时其言必有所指由后世
言之其粗习训诂浅陋相承者不思之类也其穿冗性
命空虚自喜者不学之类也士不越此二涂也
百篇大妄也思无邪指示最切如传者言风人所为诗
是思有邪也诗人以无邪之思正其邪之思也
耳顺从心孔子安得以最后之年自言之又其所为限
节者非所以为进德之序疑非孔子之言也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孔子之时其言必有所指由后世
言之其粗习训诂浅陋相承者不思之类也其穿冗性
命空虚自喜者不学之类也士不越此二涂也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849-0434c.png
古之为学者断绝不继子张问十世可知自以为远矣
然则百世可知之学自孔子而始也后之人岂可忽哉
季氏积三世之柄既擅其国与民遂移礼乐于其家所
谓礼乐者非鲁所得有周实有之岂惟僣鲁盖僣周也
然当时士大夫不以为非自非孔子明言之则举世无
复知矣孔子既斥其不可忍又称奚取于三家又以责
冉有又以林放比泰山其于当时国事是非明白未有
大于此弟子所记必以为绝特骇俗之论若使不待孔
然则百世可知之学自孔子而始也后之人岂可忽哉
季氏积三世之柄既擅其国与民遂移礼乐于其家所
谓礼乐者非鲁所得有周实有之岂惟僣鲁盖僣周也
然当时士大夫不以为非自非孔子明言之则举世无
复知矣孔子既斥其不可忍又称奚取于三家又以责
冉有又以林放比泰山其于当时国事是非明白未有
大于此弟子所记必以为绝特骇俗之论若使不待孔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849-0434d.png
子而能知则亦不至如此详录也邪正臧否之间惟孔
子为尽之固非臧文仲柳下惠所及矣然三代世臣专
上人君主祭仅拥虚器故虽取其实犹不改其名也秦
汉以后则并其名挈之而去士大夫安其习而不知与
畏其祸而不敢此犹未足病也其或止以权利小小操
窃未至有名实废兴之异而恐惧惕息反有甚焉然则
冉有季路以下波荡风靡者何足计也
周召为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管仲为政礼乐征伐自
子为尽之固非臧文仲柳下惠所及矣然三代世臣专
上人君主祭仅拥虚器故虽取其实犹不改其名也秦
汉以后则并其名挈之而去士大夫安其习而不知与
畏其祸而不敢此犹未足病也其或止以权利小小操
窃未至有名实废兴之异而恐惧惕息反有甚焉然则
冉有季路以下波荡风靡者何足计也
周召为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管仲为政礼乐征伐自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849-0435a.png
诸侯出自是至孔子百五十年天下惟管仲之听周召
之功泯矣推孔子之志将率天下以复周召之功其道
之顺时之易无如管仲所以不能者视听言动不由于
礼败挠其力削损其器大道之丧由此其始孔子之所
深恨也按子贡子路及孟子所称曾西羞比管仲其实
不知孔子之意至孟子以管仲曾西所不为安得为我
愿之而自谓以齐王犹反手则不知孔子之意又甚矣
孔子言择不处仁为不知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言
之功泯矣推孔子之志将率天下以复周召之功其道
之顺时之易无如管仲所以不能者视听言动不由于
礼败挠其力削损其器大道之丧由此其始孔子之所
深恨也按子贡子路及孟子所称曾西羞比管仲其实
不知孔子之意至孟子以管仲曾西所不为安得为我
愿之而自谓以齐王犹反手则不知孔子之意又甚矣
孔子言择不处仁为不知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言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849-0435b.png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是仁之于人相为依凭如影随
向答今若体孔子之言要须有用力处克己复礼为仁
由己其具体也出门如宾使民如祭其操术也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术之降杀者常以此用力而
一念一食无不在仁庶可以言知矣
舜言精一而不详伊尹言一德详矣至孔子于道及学
始皆言一以贯之夫行之于身必待施之于人措之于
治是一将有时而𨼆孔子不必待其人与治也道者自
向答今若体孔子之言要须有用力处克己复礼为仁
由己其具体也出门如宾使民如祭其操术也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术之降杀者常以此用力而
一念一食无不在仁庶可以言知矣
舜言精一而不详伊尹言一德详矣至孔子于道及学
始皆言一以贯之夫行之于身必待施之于人措之于
治是一将有时而𨼆孔子不必待其人与治也道者自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849-0435c.png
古以为微眇难见学者自古以为纤息难统今得其所
谓一贯通上下万变逢原故不必其人之可化不必其
治之有立虽极乱大坏绝灭蠹朽之馀而道固常存学
固常明不以身殁而遂𨼆也然余尝疑孔子既以一贯
语曾子直唯而止无所问质若素知之者以其告孟敬
子者考之乃有粗细之异贵贱之别未知于一贯之指
果合否曾子又自转为忠恕忠以尽己恕以尽人虽曰
内外合一而自古圣人经纬天地之妙用固不止于是
谓一贯通上下万变逢原故不必其人之可化不必其
治之有立虽极乱大坏绝灭蠹朽之馀而道固常存学
固常明不以身殁而遂𨼆也然余尝疑孔子既以一贯
语曾子直唯而止无所问质若素知之者以其告孟敬
子者考之乃有粗细之异贵贱之别未知于一贯之指
果合否曾子又自转为忠恕忠以尽己恕以尽人虽曰
内外合一而自古圣人经纬天地之妙用固不止于是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849-0435d.png
疑此语未经孔子是正恐亦不可便以为准也子贡虽
分截文章性命自绝于其大者而不敢近孔子丁宁告
之使决知此道虽未尝离学而不在于学其所以识之
者一以贯之而已是曾子之易听反不若子贡之难晓
至于近世之学但夸大曾子一贯之说而子贡所闻者
殆置而不言此又余所不能测也
德不孤必有邻古今为高绝无邻之德众矣故曰中庸
民鲜久矣
分截文章性命自绝于其大者而不敢近孔子丁宁告
之使决知此道虽未尝离学而不在于学其所以识之
者一以贯之而已是曾子之易听反不若子贡之难晓
至于近世之学但夸大曾子一贯之说而子贡所闻者
殆置而不言此又余所不能测也
德不孤必有邻古今为高绝无邻之德众矣故曰中庸
民鲜久矣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849-0436a.png
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孔子所以过臧文
仲者以其非不知而犹为之病固有所在与论管仲同
也然则童子言大夫之箦固不足以疵曾子要之克己
复礼乃孔颜事日月至者未能也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又曰求仁而得仁又何
怨孔子之称夷齐者其怨与常情同其能自乐而无所
怨与常情异也至孟子乃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既自品其为圣之
仲者以其非不知而犹为之病固有所在与论管仲同
也然则童子言大夫之箦固不足以疵曾子要之克己
复礼乃孔颜事日月至者未能也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又曰求仁而得仁又何
怨孔子之称夷齐者其怨与常情同其能自乐而无所
怨与常情异也至孟子乃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既自品其为圣之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849-0436b.png
清又自不与其为隘嗟乎岂其未闻孔子之言欤盖夷
齐者利欲所不能尘垢世俗畏之以为去人群而独立
也孟子岂亦以世俗之所畏者而遂加去取于其间乎
定百世之是非夫岂易哉
或人不足以得醯微生高为之乞人情之所不免也然
既以直名则委曲以济民行者世共禁之矣
孔子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少抑于二子
矣夫高其所愿者终或不能从也而近世之学者乃以
齐者利欲所不能尘垢世俗畏之以为去人群而独立
也孟子岂亦以世俗之所畏者而遂加去取于其间乎
定百世之是非夫岂易哉
或人不足以得醯微生高为之乞人情之所不免也然
既以直名则委曲以济民行者世共禁之矣
孔子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少抑于二子
矣夫高其所愿者终或不能从也而近世之学者乃以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849-0436c.png
为如是则与天地同量且天地虽大也亦乌能安老而
怀少哉
见其过而内自讼足以入德矣人能见其善而内自誉
尔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
怒不贰过(易称迁善/书云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
学者也此亦孔氏品量后进人材大节目也其称雍仁
求艺赐达由不耻缊袍馀无见焉若夫前辈则固多矣
怀少哉
见其过而内自讼足以入德矣人能见其善而内自誉
尔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
怒不贰过(易称迁善/书云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
学者也此亦孔氏品量后进人材大节目也其称雍仁
求艺赐达由不耻缊袍馀无见焉若夫前辈则固多矣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849-0436d.png
夫孔子聚天下之材教于一门最众也颜子最寡也其
间多长老颜子少也又追痛于已死不顾其生存也若
是乎好学之难哉哀公本庸君不足以知此而颜子特
新为标字上方古人岂其告君者不疑其所不能知抑
当时君臣之智皆可以知而独以不能行为患也凡此
皆后人所未讲也乃独以为学者不当移此怒于彼知
不善未尝复行而已嗟乎岂以是为颜子之所独能而
凡孔氏之门者皆轻愠频复之流欤是孔子诬天下以
间多长老颜子少也又追痛于已死不顾其生存也若
是乎好学之难哉哀公本庸君不足以知此而颜子特
新为标字上方古人岂其告君者不疑其所不能知抑
当时君臣之智皆可以知而独以不能行为患也凡此
皆后人所未讲也乃独以为学者不当移此怒于彼知
不善未尝复行而已嗟乎岂以是为颜子之所独能而
凡孔氏之门者皆轻愠频复之流欤是孔子诬天下以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849-0437a.png
无人固余之所不敢从也按孔子自称皆损于人之所
既与其称颜子皆进于人之所未闻未尝不欲垂世教
也盖置身于喜怒是非之外者始可以言好学而一世
之人常区区乎求免于喜怒是非之内而不获如搰泥
而扬其波也呜呼必若是则惟颜子尔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其馀
则曷为日月至焉而已矣利欲之念忽动于中则与仁
有间断也犹言不迁怒不贰过也
既与其称颜子皆进于人之所未闻未尝不欲垂世教
也盖置身于喜怒是非之外者始可以言好学而一世
之人常区区乎求免于喜怒是非之内而不获如搰泥
而扬其波也呜呼必若是则惟颜子尔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其馀
则曷为日月至焉而已矣利欲之念忽动于中则与仁
有间断也犹言不迁怒不贰过也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849-0437b.png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以口腹丧道虽古圣贤皆然然自
孔子始发之不发之于馀人而独发之于颜子者以颜
子有其实也
由求与赐不可以言仁而可以从政古未有此论也自
皋陶言九德至周文武成康未尝分别孔子时益降矣
不存乎仁则材遂灭德不取乎政则与材兼失之矣故
此论与皋陶异而实同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
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以口腹丧道虽古圣贤皆然然自
孔子始发之不发之于馀人而独发之于颜子者以颜
子有其实也
由求与赐不可以言仁而可以从政古未有此论也自
皋陶言九德至周文武成康未尝分别孔子时益降矣
不存乎仁则材遂灭德不取乎政则与材兼失之矣故
此论与皋陶异而实同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849-0437c.png
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以孔子之言考之
则当时之学不志于道者多矣
以子夏之为儒犹戒其小人也而况馀人乎夫儒者不
考于德而徇于学则以其学为道之病矣
出必由户既知户矣行不由道未知道也道者所当行
之路也虽乡人苟知路未有须臾离者不然虽君子左
右顾而迷矣然则中庸所谓不可须臾离者真未可以
名道而可离者亦未可以名非道也
则当时之学不志于道者多矣
以子夏之为儒犹戒其小人也而况馀人乎夫儒者不
考于德而徇于学则以其学为道之病矣
出必由户既知户矣行不由道未知道也道者所当行
之路也虽乡人苟知路未有须臾离者不然虽君子左
右顾而迷矣然则中庸所谓不可须臾离者真未可以
名道而可离者亦未可以名非道也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849-0437d.png
人之生也直此一语所关极重易所谓圣功也还观古
初以至于今载籍所传生其直者甚难而以幸而免者
皆是也
宰我问井有仁焉孔子答之严如此而孟子以乍见孺
子将入于井为足以发其怵惕恻𨼆之心同是井也其
闭者无自而发也然则未经孔孟讲画以前不仁者可
胜讳哉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人之所以为
初以至于今载籍所传生其直者甚难而以幸而免者
皆是也
宰我问井有仁焉孔子答之严如此而孟子以乍见孺
子将入于井为足以发其怵惕恻𨼆之心同是井也其
闭者无自而发也然则未经孔孟讲画以前不仁者可
胜讳哉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人之所以为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849-0438a.png
仁者心也非利之也宰我不能明其心固无其功子贡
亦未明其心也而遽欲有其功是交病仁也以孔子语
考之子贡之心未离乎众人也岂其欲之者固将以同
其利于人乎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之道所以载于后世者在此
盖自尧舜至于周公有作矣而未有述也天下之事变
虽无穷天下之义理固有止故后世患于不能述而无
所为作也信而好古所以能述也虽然学者不述乎孔
亦未明其心也而遽欲有其功是交病仁也以孔子语
考之子贡之心未离乎众人也岂其欲之者固将以同
其利于人乎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之道所以载于后世者在此
盖自尧舜至于周公有作矣而未有述也天下之事变
虽无穷天下之义理固有止故后世患于不能述而无
所为作也信而好古所以能述也虽然学者不述乎孔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849-0438b.png
子而述其所述不信孔子而信其所信则尧舜周孔之
道终以不明慎之哉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自陈尽力处以告
后人如火燎闇冥桴济不通可谓至切至近无微妙不
可知之秘学者但苦听受剽略尔
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以上三
章相属联似若有意次第者盖初言功用中言所以功
用末言功之所以不得成而废虽未必一时之言而其
道终以不明慎之哉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自陈尽力处以告
后人如火燎闇冥桴济不通可谓至切至近无微妙不
可知之秘学者但苦听受剽略尔
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以上三
章相属联似若有意次第者盖初言功用中言所以功
用末言功之所以不得成而废虽未必一时之言而其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849-0438c.png
言正相发明学者不待他求也徙义犹迁怒也义则必
徙以就之怒则不迁以就之其机一也后世于不迁怒
有异指疑其伦类未通也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之言固已甚明而
后世未能行者以其莫知孰为道孰为德孰为仁故也
士姑各以其私于己者讲之人莫不有志也特其志之
非尔诚知其非则所志志道矣据也依也亦莫不然志
者人之主也如射之的也据者其地也依者因地而立
徙以就之怒则不迁以就之其机一也后世于不迁怒
有异指疑其伦类未通也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之言固已甚明而
后世未能行者以其莫知孰为道孰为德孰为仁故也
士姑各以其私于己者讲之人莫不有志也特其志之
非尔诚知其非则所志志道矣据也依也亦莫不然志
者人之主也如射之的也据者其地也依者因地而立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849-0438d.png
也嗟夫人孰肯自以为汎然旅于斯世者曷不即其所
志与其所据依者明辨而详择之哉使其果能则中庸
所谓人十之己千之者不足进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又
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又曰二三子以我为
𨼆乎吾无𨼆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又
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
其两端而竭焉孔子教人浅深次第略具于此数端今
志与其所据依者明辨而详择之哉使其果能则中庸
所谓人十之己千之者不足进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又
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又曰二三子以我为
𨼆乎吾无𨼆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又
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
其两端而竭焉孔子教人浅深次第略具于此数端今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849-0439a.png
其汎然而诲之与示以行事而不待于诲与其人凡鄙
而不知所诲者皆不可见矣其可见者孰为一隅孰为
三隅理无不贯而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学者诚有以
知之则百世之后如一日矣不然徒寻文索句而已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
子颜渊皆不求用者也故曰用之则行直不必言𨼆尔
其答阳虎必不仕者也故曰吾将仕矣亦谩诺之尔古
之圣贤用舍固有定义虽孔子不得独异也而后世学
而不知所诲者皆不可见矣其可见者孰为一隅孰为
三隅理无不贯而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学者诚有以
知之则百世之后如一日矣不然徒寻文索句而已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
子颜渊皆不求用者也故曰用之则行直不必言𨼆尔
其答阳虎必不仕者也故曰吾将仕矣亦谩诺之尔古
之圣贤用舍固有定义虽孔子不得独异也而后世学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849-0439b.png
者以为惟孔子能不系吝于用舍之间而谓颜子亦能
之若是则沉浮进退听物所为不用而犹行见舍而不
藏而出处之大节丧矣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言勇至不惧而止子
路之勇可以言无惧矣然必兼仁与智故临事而惧好
谋而成虽伊尹太公不能易不然则以独勇为子路之
死矣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世亦有可以富而
之若是则沉浮进退听物所为不用而犹行见舍而不
藏而出处之大节丧矣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言勇至不惧而止子
路之勇可以言无惧矣然必兼仁与智故临事而惧好
谋而成虽伊尹太公不能易不然则以独勇为子路之
死矣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世亦有可以富而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849-0439c.png
无至于执鞭者矣而孔子以为不可为然则崇高莫大
乎富贵者乱德之言也
冉有子路谓夫子当为卫君子贡不能决也是时颜子
已亡矣义理之是非在目前者常人不能守而每以利
害为去就盖自古而然而又有庸人执以为义理之所
在非圣人不能择者亦自古而然二端学者不可不谨
察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乎富贵者乱德之言也
冉有子路谓夫子当为卫君子贡不能决也是时颜子
已亡矣义理之是非在目前者常人不能守而每以利
害为去就盖自古而然而又有庸人执以为义理之所
在非圣人不能择者亦自古而然二端学者不可不谨
察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849-0439d.png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发明此义诗书所未有盖是
时道德在上而不能在下也若在下而无以自乐终日
戚戚何异于柏舟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时周易已去
上一字必有所从始不可得而知孔子亦因之而已后
人便谓易者变易随时变易以从道则连山归藏何以
言之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叶公诸梁当时能言者
时道德在上而不能在下也若在下而无以自乐终日
戚戚何异于柏舟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时周易已去
上一字必有所从始不可得而知孔子亦因之而已后
人便谓易者变易随时变易以从道则连山归藏何以
言之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叶公诸梁当时能言者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849-0440a.png
左氏载之异于以甲兵要功利者其问子路而孔子之
言如此岂以其亦足以语上乎虽然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不知老之将至淡乎其无味至今未有能明之者也
记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诚是然择友最难有
通国旷世而不获者矣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故造次颠沛皆道所在
而无难求难得之患圣人所以能终其身于学而不厌
由此也
言如此岂以其亦足以语上乎虽然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不知老之将至淡乎其无味至今未有能明之者也
记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诚是然择友最难有
通国旷世而不获者矣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故造次颠沛皆道所在
而无难求难得之患圣人所以能终其身于学而不厌
由此也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849-0440b.png
孔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按尧
舜禹汤虽古今所共尊而仁圣文武之德犹皆通称杂
举文武周召之后圣贤不作孔子考论其故于是始各
有品目而圣人之名不复滥与矣盖为脩德进道者之
验也洪范言九畴天所锡而作圣实本于思其他哲谋
肃乂随类而应则思之所通诚一身之主宰非他德可
并而云也然傅说谓惟学逊志道积于厥躬孔子谓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思学兼进者为圣又称
舜禹汤虽古今所共尊而仁圣文武之德犹皆通称杂
举文武周召之后圣贤不作孔子考论其故于是始各
有品目而圣人之名不复滥与矣盖为脩德进道者之
验也洪范言九畴天所锡而作圣实本于思其他哲谋
肃乂随类而应则思之所通诚一身之主宰非他德可
并而云也然傅说谓惟学逊志道积于厥躬孔子谓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思学兼进者为圣又称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849-0440c.png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是
则学者圣之所出思者圣之所存而孔子教人以求圣
者其门固在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善人
天资粹美不以统纪伦类而自成者也孔子谓教民七
年亦可以即戎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盖指周之
先君也又谓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而其象曰君子
以立不易方夫得其方而不变此其所以次于善人也
则学者圣之所出思者圣之所存而孔子教人以求圣
者其门固在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善人
天资粹美不以统纪伦类而自成者也孔子谓教民七
年亦可以即戎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盖指周之
先君也又谓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而其象曰君子
以立不易方夫得其方而不变此其所以次于善人也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849-0440d.png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无德而用智巧以求胜
其穷遂为奸贼矣是固指世之妄人欤非也正谓立功
成名如舅犯狐偃之流又其穷也为伍员范蠡尔如闾
巷之庸倏成忽败者何述焉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
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六经之外孔子之前作者
于今尚在其知与不知皆可验也世方相竞于作则不
知而妄为固亦无怪自孔子因作为述以开天下然后
其穷遂为奸贼矣是固指世之妄人欤非也正谓立功
成名如舅犯狐偃之流又其穷也为伍员范蠡尔如闾
巷之庸倏成忽败者何述焉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
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六经之外孔子之前作者
于今尚在其知与不知皆可验也世方相竞于作则不
知而妄为固亦无怪自孔子因作为述以开天下然后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849-0441a.png
尧舜三伐之事不至泯绝性命道德有所统纪如使作
而未巳舍旧求新无复存者则人道废坏散为鬼蜮又
如羲黄之时矣百圣之归非心之同者不能会众言之
长非知之至者不能悟故孔子教人以多闻多见而得
之又著于大畜之象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自见此仁如耳
目口鼻百骸四体之在其身扣之即应运之即从其言
健捷无所疑贰自颜渊以下皆未明也学者能以孔子
而未巳舍旧求新无复存者则人道废坏散为鬼蜮又
如羲黄之时矣百圣之归非心之同者不能会众言之
长非知之至者不能悟故孔子教人以多闻多见而得
之又著于大畜之象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自见此仁如耳
目口鼻百骸四体之在其身扣之即应运之即从其言
健捷无所疑贰自颜渊以下皆未明也学者能以孔子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849-0441b.png
之告诸子者识仁之体状拟论深熟然后以孔子之自
言者知仁之指归造诣径直则颠沛造次可以弗违不
但日月之至而已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
尔已矣按孟子言孔子自谓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
教不倦也此两言正相似则所谓为之者学而已自学
不厌又以此诲人不倦岂顾以圣仁之名为在已哉然
而即夫世之所名者则圣仁不外是矣
言者知仁之指归造诣径直则颠沛造次可以弗违不
但日月之至而已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
尔已矣按孟子言孔子自谓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
教不倦也此两言正相似则所谓为之者学而已自学
不厌又以此诲人不倦岂顾以圣仁之名为在已哉然
而即夫世之所名者则圣仁不外是矣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849-0441c.png
泰伯三以天下让当时必有其实世所谓断发文身裸
以为饰殆近之矣然汉(阙/)帝谓文帝能让天下乃过于
泰伯流传之谬而以古人为戏论则尧舜禹汤之德皆
空言也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
礼则绞按尧舜命夔教胄子皋陶以九德观人必因天
质之自然而能补其所不足其间节文亦不尽同今孔
子独一之于礼似与古人稍异者盖礼教至周而大备
以为饰殆近之矣然汉(阙/)帝谓文帝能让天下乃过于
泰伯流传之谬而以古人为戏论则尧舜禹汤之德皆
空言也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
礼则绞按尧舜命夔教胄子皋陶以九德观人必因天
质之自然而能补其所不足其间节文亦不尽同今孔
子独一之于礼似与古人稍异者盖礼教至周而大备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849-0441d.png
道盛仁熟之士固已揖让周旋于中初德偏善亦皆有
所依据外不失人内不失已故孔子深惜礼之废而欲
其复行也如恭慎勇直得于天者非不美然有礼则以
其质成无礼则以其质坏矣人非下愚未有无可成之
质使皆一于礼则病尽而材全官人之哲虽过尧舜可
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近世以曾子为亲传孔子之道
死复传之于人在此一章按曾子末后语不及正于孔
所依据外不失人内不失已故孔子深惜礼之废而欲
其复行也如恭慎勇直得于天者非不美然有礼则以
其质成无礼则以其质坏矣人非下愚未有无可成之
质使皆一于礼则病尽而材全官人之哲虽过尧舜可
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近世以曾子为亲传孔子之道
死复传之于人在此一章按曾子末后语不及正于孔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849-0442a.png
子以为曾子自传其所得之道则可以为得孔子之道
而传之则不可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传皆
一道孔子以教其徒而所受各不同以为虽不同而皆
受之于孔子则可以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所
以一者而曾子独受而传之人大不可也孔子尝告曾
子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既唯之而自以为忠恕按孔子
告颜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盖己不必是人不
必非克己以尽物可也若动容猊而远暴慢正颜色而
而传之则不可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传皆
一道孔子以教其徒而所受各不同以为虽不同而皆
受之于孔子则可以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所
以一者而曾子独受而传之人大不可也孔子尝告曾
子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既唯之而自以为忠恕按孔子
告颜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盖己不必是人不
必非克己以尽物可也若动容猊而远暴慢正颜色而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849-0442b.png
近信出辞气而远鄙倍则专以已为是以人为非而克
与未克归与不归皆不可知但以已形物而已且其言
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而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尊其所
贵忽其所贱又与一贯之指不合故曰非得孔子之道
而传之也夫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所以一者非
特以身传也存之于书所以考其德得之于言所以知
其心故孔子称天之未丧斯文为己之责独颜渊谓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馀无见焉夫托
与未克归与不归皆不可知但以已形物而已且其言
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而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尊其所
贵忽其所贱又与一贯之指不合故曰非得孔子之道
而传之也夫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所以一者非
特以身传也存之于书所以考其德得之于言所以知
其心故孔子称天之未丧斯文为己之责独颜渊谓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馀无见焉夫托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849-0442c.png
孤寄命虽曰必全其节任重道远可惜止于其身然则
继周之损益为难知六艺之统纪为难识故曰非得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以一者受而传之也传之有
无道之事也世以曾子为能传而余以为不能余岂与
曾子辨哉不本诸古人之源流而以浅心狭志自为窥
测者学者之患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者周之所以教其盛时成材
多矣孔子当其衰缺虽有咏歌俯仰于其中者备故事
继周之损益为难知六艺之统纪为难识故曰非得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以一者受而传之也传之有
无道之事也世以曾子为能传而余以为不能余岂与
曾子辨哉不本诸古人之源流而以浅心狭志自为窥
测者学者之患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者周之所以教其盛时成材
多矣孔子当其衰缺虽有咏歌俯仰于其中者备故事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849-0442d.png
饰文为而已故其言如此惜三者可以成天下之材而
当时未能也按皋陶典称天叙礼称天秩大雅民之秉
彝好是懿德孟子言礼之实节文斯二者乐之实乐斯
二者而序诗者又以为诗者志之所之皆与此论异然
则三者皆自中出而不由外入学而不知其统则随语
为说而不足以明道尚何望其能行此学之大患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疑与上语若相次第然由者
上之所教令民不敢不能也知者其自知不待教令而
当时未能也按皋陶典称天叙礼称天秩大雅民之秉
彝好是懿德孟子言礼之实节文斯二者乐之实乐斯
二者而序诗者又以为诗者志之所之皆与此论异然
则三者皆自中出而不由外入学而不知其统则随语
为说而不足以明道尚何望其能行此学之大患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疑与上语若相次第然由者
上之所教令民不敢不能也知者其自知不待教令而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849-0443a.png
能也如诗礼乐上所以教民虽由之而不知知者孔子
而已后世赖孔子之知故亦有能知其髣髴者然则不
在乎由而在乎知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傅说终始典于学周颂学有缉熙于
光明言学之功用大矣然未有如此其急如此其急自
孔子始也时习节也如不及节之梭疾者也非如不及
不足以得之也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至是而舜禹之事
而已后世赖孔子之知故亦有能知其髣髴者然则不
在乎由而在乎知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傅说终始典于学周颂学有缉熙于
光明言学之功用大矣然未有如此其急如此其急自
孔子始也时习节也如不及节之梭疾者也非如不及
不足以得之也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至是而舜禹之事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849-0443b.png
始为学者并言矣尧则曷为其不并言尧不以匹夫举
君道其本有也舜禹尽人道天下虽大而不得与乎其
间孔子独以教天下曰若是可也尧尽君道孔子以天
比不敢示教焉序书者无所差降此孔子之言也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之所与
而孔子谦抑不敢当然则固时之闻人欤乡遂州党之
制自周而遍于诸侯虽其衰微亦不异也僻陋如秦楚
吴越者王制不能行始各以其国自为尔后世读周官
君道其本有也舜禹尽人道天下虽大而不得与乎其
间孔子独以教天下曰若是可也尧尽君道孔子以天
比不敢示教焉序书者无所差降此孔子之言也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之所与
而孔子谦抑不敢当然则固时之闻人欤乡遂州党之
制自周而遍于诸侯虽其衰微亦不异也僻陋如秦楚
吴越者王制不能行始各以其国自为尔后世读周官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849-0443c.png
直谓是其盛时不知自东迁至于灭亡何尝不如此不
然安得传数百年乎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孔子言古今异同有所捐益从违于其
间一本乎理而已若记礼及他书之言不能判其是非
而但以变古为贬者非也
子路使门人为臣以是观之世俗之荣人情所同颜闵
而下不能免也孔子亦非辞而不居者但言无臣不当
然安得传数百年乎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孔子言古今异同有所捐益从违于其
间一本乎理而已若记礼及他书之言不能判其是非
而但以变古为贬者非也
子路使门人为臣以是观之世俗之荣人情所同颜闵
而下不能免也孔子亦非辞而不居者但言无臣不当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849-0443d.png
为有臣尔此又何足以不居乎然则子路子贡之流其
心志大略可见矣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此言其不求用审矣非尧
舜安能用孔子辨士诸子妄言孔子历聘七十馀君无所钧
用而儒者因之以为东西南北之人盖孔子特不为𨼆尔
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盖其所涉历多矣
殆成于乐者欤非谓能正其当时所用之乐然苟有以
求正于孔子亦不拒也
心志大略可见矣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此言其不求用审矣非尧
舜安能用孔子辨士诸子妄言孔子历聘七十馀君无所钧
用而儒者因之以为东西南北之人盖孔子特不为𨼆尔
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盖其所涉历多矣
殆成于乐者欤非谓能正其当时所用之乐然苟有以
求正于孔子亦不拒也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0849-0444a.png
语之而不惰孔子所称唯颜子而已不以及曾子也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孔子别语专称当以礼乐治者甚
多然周道既衰上下驰骋于兵刑功利之末故先进于
礼乐世所谓野人先之以兵刑功利而后之以礼乐世
所谓君子也虽然犹有礼乐则犹可言也若秦晋吴楚
夷越之人遂无礼乐而见称于当时以为君子不特当
时称以为君子而后世亦称以为君子者不可言也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从孔子者皆以父母兄弟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孔子别语专称当以礼乐治者甚
多然周道既衰上下驰骋于兵刑功利之末故先进于
礼乐世所谓野人先之以兵刑功利而后之以礼乐世
所谓君子也虽然犹有礼乐则犹可言也若秦晋吴楚
夷越之人遂无礼乐而见称于当时以为君子不特当
时称以为君子而后世亦称以为君子者不可言也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从孔子者皆以父母兄弟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0849-0444b.png
妻子周旋于天下而不得安于其家陈蔡之难则又甚
焉盖其仓猝奔迫不相收主无所栖宿欲自比于寻常
怀土力田之人而不可得也惟其至是而不变故德行
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有
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卓然成材没世而名立也
禹自言子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
弗子惟荒度土功此圣贤出处之要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晚而归鲁虽不能用而弟
焉盖其仓猝奔迫不相收主无所栖宿欲自比于寻常
怀土力田之人而不可得也惟其至是而不变故德行
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有
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卓然成材没世而名立也
禹自言子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
弗子惟荒度土功此圣贤出处之要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晚而归鲁虽不能用而弟
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0849-0444c.png
子实任季氏之事言行计从矣而孔子之论严如此得
非以田赋之急乎又言由与求可谓具臣季氏以为从
之孔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逆折乱臣之萌士之法
孔子者不此之法而妄言当与天地同量万物一体耶
孔子之所以为天下后世师者道进而心退其设语以验诸
子者非在乎材之所宜也曾晰虽未闻道而其心庶几焉故
孔子喟然与之且浴沂风雩咏歌而归通国皆然但不狎
邪所以至道而后世之论纷纷不已无实而妄意可哀也
非以田赋之急乎又言由与求可谓具臣季氏以为从
之孔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逆折乱臣之萌士之法
孔子者不此之法而妄言当与天地同量万物一体耶
孔子之所以为天下后世师者道进而心退其设语以验诸
子者非在乎材之所宜也曾晰虽未闻道而其心庶几焉故
孔子喟然与之且浴沂风雩咏歌而归通国皆然但不狎
邪所以至道而后世之论纷纷不已无实而妄意可哀也
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0849-0444d.png
克己复礼为仁举全体以告颜渊也孔子固未尝以全
体示人非吝之也未有能受之者也颜子曷为能受之
得全体而能问其目故也全体因目而后明凡孔子之
言仁凡弟子之问仁未有的切明白广大周遍如此者
世谓孔子语曾子一贯曾子唯之不复重问以为心悟
神领不在口耳呜呼岂有是哉一贯之指因子贡而粗
明因曾子而大迷
有若对哀公以盍彻岂谓履亩而彻乎哀公折以二犹
体示人非吝之也未有能受之者也颜子曷为能受之
得全体而能问其目故也全体因目而后明凡孔子之
言仁凡弟子之问仁未有的切明白广大周遍如此者
世谓孔子语曾子一贯曾子唯之不复重问以为心悟
神领不在口耳呜呼岂有是哉一贯之指因子贡而粗
明因曾子而大迷
有若对哀公以盍彻岂谓履亩而彻乎哀公折以二犹
卷十三 第 24a 页 WYG0849-0445a.png
不足亦岂谓履亩而二乎盖自宣公已税亩故有子欲
因亩计彻为公私便且正哀公之失不然对饥而论古
彻非救事之宜也然哀公为此语可谓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与晋君怪不食肉糜差不甚异治道何
由而兴也
按子张学干禄问行问达问崇德脩慝辨惑皆以徇外
为是而孔子约之于内子张虽有浮浅之病而为后世
学者立法其功甚大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因亩计彻为公私便且正哀公之失不然对饥而论古
彻非救事之宜也然哀公为此语可谓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与晋君怪不食肉糜差不甚异治道何
由而兴也
按子张学干禄问行问达问崇德脩慝辨惑皆以徇外
为是而孔子约之于内子张虽有浮浅之病而为后世
学者立法其功甚大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卷十三 第 24b 页 WYG0849-0445b.png
居之无倦尽已也行之以忠尽人也
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孔子非欲必闻
其政也有废有兴当为后世法为此欲闻之也
善人为邦百年不教者也故亦可以胜残去杀教则七
年亦可以即戎皆周之先君已行者也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
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
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孔子非欲必闻
其政也有废有兴当为后世法为此欲闻之也
善人为邦百年不教者也故亦可以胜残去杀教则七
年亦可以即戎皆周之先君已行者也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
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
卷十三 第 25a 页 WYG0849-0445c.png
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文义贯联
无不可通者自程氏以来乃谓错简宜在亦祗以异之
下按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甚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死为惑亦非错简也朱氏又言后七篇多错简按先进
以后诸篇言厉而义峻皆成德以上之事当时门人不
能尽识谓之错简非也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则有降有辱不可则无降
无辱贞则失人裕则失已故孔子不为非欲以无可无
无不可通者自程氏以来乃谓错简宜在亦祗以异之
下按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甚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死为惑亦非错简也朱氏又言后七篇多错简按先进
以后诸篇言厉而义峻皆成德以上之事当时门人不
能尽识谓之错简非也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则有降有辱不可则无降
无辱贞则失人裕则失已故孔子不为非欲以无可无
卷十三 第 25b 页 WYG0849-0445d.png
不可为圣人也圣人尧舜文王也何可不可之间哉
习学记言卷十三
习学记言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