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865-013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愧郯录卷七(二则/)     宋 岳珂 撰
   官品名意之讹
淳熙官品令自太师而下至翰林医学列为九品皆有
正从盖见行之制故著令所载凡叙荫仪制罪赎不以
高下槩谓之品官珂尝溯源而求所始本魏延康元年
二月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始立九品官人
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以州郡之贤有识鉴
卷七 第 1b 页 WYG0865-0135d.png
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则其初立品似非品秩也
乃人品耳而通典载魏官自黄钺大将军至诸州郡防
门明列品第则是肇端自魏已循而讹矣是时魏未受
禅盖亦汉法也然珂尝考之后赵而得名之所以讹考
之梁而得意之所以讹后赵王勒二年使张宾领选初
定五品后更定九品命公卿及州郡岁举秀才至孝廉
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初用五而后以九则是
更魏而晋品数犹未定也通典可疑矣宋书九品谓晋
卷七 第 2a 页 WYG0865-0136a.png
江右所定则怀悯以前尚无之通典乃若是其较且明
岂当时循陈群之法谓某品人则可登某品所谓品者
逆设以待其人而已非谓官品也益远益讹遂为官秩
之定论耶此殆名讹之所以始也果定班法与品互用
而著其说曰十八班皆有清浊自十二班以上并诏授
表启不称姓从十一班至九班礼数复为一等又流外
有七班寒微者为之从此班者方得进登第一班梁承
齐后者也品秩久定矣而蔡法度之所定决非肇始而
卷七 第 2b 页 WYG0865-0136b.png
所以寓礼数者不附于品而别之以班则班盖梁之所
自立谓一代之制不可以虚耳意自齐而上班之未有
则礼数亦附于品则品盖为礼文之节耳此殆意之所
以讹也详考梁班品法天监初武帝命尚书删定郎济
阳蔡法度定分为九品秩定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万石
第二第三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为二千石隋百官志
梁天监七年革选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班以班
多者为贵同班者则以居下者为劣则品盖非梁所专
卷七 第 3a 页 WYG0865-0136c.png
用而易以为班矣谓班以选事而设则丞相太宰太傅
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为第十八班初不
关迁法通典谓品制不废疑若相须而成将军釐定百
二十五号为二十四班其不登二品应须军号者凡十
四号别为八班施于外国者又有百九号亦为十品
十四班班制之多乃如此则不假于品矣而莫知其徒
为礼秩之别也陈承梁后乃定相国丞相太宰太傅太
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巴陵
卷七 第 3b 页 WYG0865-0136d.png
汝阴二王后尚书令品为第一自此以下昈列为九正
合今制而不分正从逆而求之晋宋南齐亦莫不然则
皆承魏讹其益可信也此裂于齐事遵元魏而品从之
名著焉是官之有品自曹魏始品之有从乃自元魏始
及考其初不特正从也而每品正从复分上中下焉盖
一品之间析而六矣此高祖太和之制也及二十三年
高祖复次职令而世宗初班行之三师二大乃不入品
其四品以下正从又分为上下阶犹析而四也北齐盖
卷七 第 4a 页 WYG0865-0137a.png
因之耳至于魏之列品顾犹曰第几品从几品而未目
为正从齐始别之逮隋而曰正曰从截然而不可紊矣
还考梁制品尚寡故自九而一乃极于丞相班尚繁故
自一而十八亦极于丞相班多者品贵品少者班尊二
者相为用而贵贱等差于此参见而互明班止于梁隋
即废矣祖宗朝迁转名曹皆各有流品及元丰后来始
以寄禄无他名遂尔相混然礼数之异率系一时官守
元未尝以品秩为别此则言官制者之未尝讲明也然
卷七 第 4b 页 WYG0865-0137b.png
则陈群之始本非始言人品者则当设逆待之法故循
而见于魏官品之讹曹魏之讹亦非讹定礼秩者固当
附设官之目故参而见于梁班法之用不考(阙/)
   散阶勋官寄禄功臣检校试衔恩初授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自此累加焉而注
其下曰朝军指挥使止于司徒军头指挥使忠佐马步
都军头止于司空军班都虞候忠佐副都军头以上止
于左右仆射诸军指挥使止于吏部尚书其官止若遇
卷七 第 5a 页 WYG0865-0137c.png
恩则或加阶爵功臣又申之曰幕职初授则试校书郎
再任如至两使推官则试大理评事书记支使防禦团
练使判官以上试大理司直评事又加则兼监察御史
亦有至检校员外郎以上者行军使皆检校员外郎以
上朝官阶勋高遇恩亦有加检校官郎中则卿监少监
员外则郎中太常博士以下则员外郎并无兼官其解
试大理评事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者谓之试衔
有选集同出身例珂按如旧制者盖谓如唐制也太平
卷七 第 5b 页 WYG0865-0137d.png
之改官名盖以熙陵初即位未改旧名因避讳而然也
是时正以职事官为官名如吏部尚书至于职官令录
皆虚名也而不得实涖其事以知判官为职事如判尚
书都省至于权知某州县皆实职也而不关所带之官
以阶为恩以勋为品以爵邑功臣为假宠以检校试官
为带衔故咸平四年左司谏知制诰杨亿转对上疏有
曰勋散之设名品实繁朝散银青犹关命服护军柱国
全是虚名欲乞自今常参官勋散俱至五品者许封赠
卷七 第 6a 页 WYG0865-0138a.png
官阶勋俱至三品者许立戟叉五等之爵施之于今虽
有启封之称曾无胙土之实苴茅建社固不可以遂行
翼子贻孙亦足稽于旧典欲乞内外官封至伯子男者
许荫子至公侯者荫孙国公者许嫡子嫡孙一人袭封
又当今功臣之称始于德宗幸奉天扈跸将士并加奉
天定难功臣之号因一时之赏典为万世之通规近岁
以来将相大臣加至十馀字者尤非轻据不可遵行所
宜削除以明宪度可以见当时士大夫之厌于虚名者
卷七 第 6b 页 WYG0865-0138b.png
矣然祖宗承隋唐末流袭为定例故不见其用而惟见
其冗若其刱始之初磨钝之具不穷于一偏要亦自有
深意何以言之自元丰定官制归阶官于寄禄还职守
于百司尽削功臣略馀检校试官俱罢爵邑仅存继自
政和而来又捐勋转之令则朝廷之上所以褒功赏能
貤恩驭幸者惟阶职官守而已祖宗存此名也虽以例
转或以赦迁而犹间系服色之重轻资序之深浅封荫
之厚薄初未尽捐之也且阶官至员外郎则可以任子
卷七 第 7a 页 WYG0865-0138c.png
庶官带贴职则不限隔郊至于郎曹寺监侍从宰执截
截乎有恩数品秩之异然则所用者皆实赏也检校之
略馀者惟武阶有六等多不尽转间又径自旄钺升尉
府亦几于无爵邑实封虽不改旧而惟遇郊霈有司按
格法定封及宰执初除循故事谓之加恩耳亦不以为
赏也虚名既偏废而吏劳不可不酬惟其不可不酬故
官赏不得不滥惟其不得不滥故贴职不甚贵重铨选
奏补益袢揆今揽昔在本朝厌之犹之可也其在隋唐
卷七 第 7b 页 WYG0865-0138d.png
其可以虚名厌之哉珂又按阶散勋官在前世合于一
至唐则析而为二阶勋功臣检校在唐析于四而本朝
则合于一其用与不用实寓见于是自宋齐梁陈后魏
北齐以来诸九品官皆以将军为品秩谓之加戎号此
正如国初军制皆以御史为品秩谓之加宪衔也梁制
虽亲王起家未加将军不开府不置佐史官可以见一
时以此号为重然其实未尝将屯亦虚名耳隋既受命
高祖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
卷七 第 8a 页 WYG0865-0139a.png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
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十一等以酬勤劳又有特进左
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
朝散大夫并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
又有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号将军
以加汎授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
戎上柱国以下为散实官军为散号官诸省及左右卫
武候馀左右监门府为内官自馀为外官散官之名肇
卷七 第 8b 页 WYG0865-0139b.png
见于是还考汉制光禄大夫大中大夫郎议郎中郎侍
郎郎中皆无员多至数十人特进奉朝请亦皆无职守
优游禄秩则官之有散自汉已有之矣然当时之仕于
朝者不任以事则置之散正如今日宫观设官之比未
有以职为实以散为号如后世者也故成都侯王商
特进领城门兵置幕府得举吏是正如今日兼官不可
以官称为比梁制左右光禄金紫光禄太中中散等大
夫并无员以养老疾溯而考之魏晋宋齐元魏下而考
卷七 第 9a 页 WYG0865-0139c.png
之陈北齐后周隋亦莫不有之参见于九品十八班之
间元魏初又尝置散官五等其品第五至第九百官有
阙则取于其中以补之盖皆以储才待须而亦与诸职
事官均其劳佚也逮隋开皇六年始置六品以下散官八
郎为正阶八尉为从阶正六品上为朝议郎下为武骑
尉从六品上为通议郎下为屯骑尉正七品上为朝请
郎下为骁骑尉从七品上为朝散郎下为游骑尉正八
品上为给事郎下为飞骑尉从八品上为承奉郎下为
卷七 第 9b 页 WYG0865-0139d.png
旋骑尉正九品上为儒林郎下为云骑尉从九品上为
文林郎下为羽骑尉准前所置散官见于诸品者上柱
国为从一品柱国特进左右光禄大夫为正二品上大
将军金紫为从二品大将军银青为正三品上开府朝
议为从三品开府朝散为正四品上仪同为从四品仪
同为正五品大都督为正六品帅都督为从六品都督
为正七品通而观之则九品之内皆有散官以酬劳矣
惟正一品虚而不置所以章其贵也炀帝嗣位多所改
卷七 第 10a 页 WYG0865-0140a.png
更先罢特进次罢十一等酬劳官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
军并省朝议大夫置九大夫八尉自一品至九品别有
其制其九大夫从一品曰光禄正二品曰左光禄从二
品曰右光禄正三品曰金紫从三品曰银青正四品曰
正议从四品曰通议正五品曰朝请从五品曰朝散其
八尉正六品曰建节从六品曰奋武正七品曰宣惠从
七品曰绥德正八品曰怀仁从八品曰守义正九品曰
奉议从九品曰立信继虽复儒林郎文林郎列之七品
卷七 第 10b 页 WYG0865-0140b.png
八品正乃𨽻秘书省置二十人若三十人专以明经待
问撰录文史为职又若职事官无与于散阶也寻又置散骑郎二十人为从五品承议通直郎各三十人为正
从六品宣德宣义郎各四十人为正从七品徵事将仕
郎各五十人为正从八品常从奉信郎各五十人为正
从九品是为正员并得禄当品又各有散员郎无禄随
又改常从为登仕奉信为散从自散骑而下皆主出使
量事大小据品以发之则正如国初九品京朝官皆在
卷七 第 11a 页 WYG0865-0140c.png
京师其罢职者归本班守本官其出使者知某州转运
某路之制耳尚书省六曹皆置承务郎一人同员外郎
之职乃正与今尚书郎等又非散号如限员以设散官
使其别有所授决知其必不复徒带以为美观也而唐
乃析之郎大夫之秩光禄中散之养疾儒林文林之待
问一归之于文散散号将军参取杂置益以校尉一归
之于武散柱国等号本以酬劳武骑诸称并同郎位一
归之于勋官则阶散也勋官也唐虽因隋而所用未尝
卷七 第 11b 页 WYG0865-0140d.png
因隋有职者改为虚名徒名者置在兼秩是所谓前世
合于一而唐则析为二史大奈与高祖兴太原饮马泉
之战以多授光禄大夫阶李晟以复兴元勋立功时诸
子未官宰相以闻即日诏子愿为上柱国故事柱国门
列戟遂父子皆赐杜淹贞观中检校吏部尚书再加检
校侍中代宗以射生军清难而有宝应之称德宗以泾
军煽逆而有定难之号后随事而赐亦无定名故唐之
有功者或叙阶或赐勋或加以检校或宠以名号皆上
卷七 第 12a 页 WYG0865-0141a.png
之人有以寓一时之微权而初无阶升必致之道四者
并用而又申之以封爵重之以实封驭贵驭富又杂取
而辅之在祖宗朝若功臣之名犹有官不当赐而特赐
者如开宝之于王明太平兴国之于杜彦钧陈信从郝
正大中祥符之于王承美天禧之于向汉通南渡以后
高皇举久废之典以宠二三大将其他则不多见也每
一遇郊官至某则加功臣若干字酬勋若干级进阶若
干等彻国若干户并举而予之故世但以为烦而不见
卷七 第 12b 页 WYG0865-0141b.png
其用是所谓唐析于四而本朝则合于一既合矣而不
能分此所以发神宗皇帝之独断一举而尽去之也政
和罢勋官徒以太平之世不欲用议易之而未暇孝宗
淳熙间廷策多士发为清问有意复之而未能诚使无
并用之术祖已成之例一归之有司则虽无复可也因
虚以济实即名以辅治一归之君上则虽尽复之亦可
也世之议者多以其名之混淆未易别白故表而著之
以俟观者择焉又按光禄在晋已分左右魏舒尝加右
卷七 第 13a 页 WYG0865-0141c.png
光禄大夫而西汉之初无印绶秩止比六百石东汉已
秩二千石法固应银章青绶至晋始有加金紫者李熹
嵇绍吴隐之辈是也熹传又载泰始全诏其因光禄之
号改假金紫正当是事始然未尝入衔故南齐任遐有
乞一片金之请还考宋初乃尝赠臧俊为金紫光禄
连称谓元魏何时乃亦有之而又以银青入衔遂焕然
析为二官矣梁制金紫光禄次左右光禄光禄次金紫
所谓光禄者盖银青如旧制是以不重出耳元魏亦叙
卷七 第 13b 页 WYG0865-0141d.png
左右光禄于金紫银青之上齐承魏制陈因梁法后周
于金紫银青又各分左右皆在左右光禄之下隋唐而
降迄于本朝叙阶之法亦莫不然唐去光禄左右字元
丰定官制乃隮二阶之班于光禄之上不知何所为也
其他如朝议置大夫而废郎躐朝请于通直下宣德于
朝散政和改制又以登仕将仕为未仕之官列之文林
之下又以郎大夫为勇爵不用将军校尉等官皆与唐
制不合云
卷七 第 14a 页 WYG0865-0142a.png
 
 
 
 
 
 
 
 
卷七 第 14b 页 WYG0865-0142b.png
 
 
 
 
 
 
 
 愧郯录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