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目录
卷十一目录 第 1a 页 WYG0780-030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一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坏病篇目录
  阳旦汤(补/)
  甘草乾姜汤
  芍药甘草汤
  麻黄升麻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卷十一目录 第 1b 页 WYG0780-0300d.png
  禹馀粮丸(缺/)
  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一目录
卷十一目录 第 3a 页 WYG0780-03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一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坏病脉證并治篇
  坏病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下而下
  即当汗吐下而过甚或当汗吐下而失时皆为施
  治失宜所以成坏病也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
  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
卷十一目录 第 3b 页 WYG0780-0301b.png
  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
  胸痞鞕下利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失血
  惊狂甚至阳毒斑狂阴躁欲死神昏讝语循衣摸
  床之类是也其论散见诸篇今合为一集以便后
  学其中或有挂漏是在能三反者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
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
 (注/)太阳病三日邪在三阳时也若已经发汗若吐若
卷十一目录 第 4a 页 WYG0780-0301c.png
  下若温针其法备施病仍不解者此为坏病由施
  治失宜也此时即有表證桂枝亦不中与当观其
  脉證知所误犯者何逆而随證治之不可以成法
  拘也
 (集/注)方有执曰既不可定以正名则亦难以出其正治
  故但示人以随机应变之微旨一以贯之斯言尽
  之矣
  程知曰病在太阳治之不当即成坏病故初治不
卷十一目录 第 4b 页 WYG0780-0301d.png
  可不慎桂枝不可与以桂枝證罢也若桂枝證仍
  在则不谓之坏病矣
  程应旄曰如汗后亡阳动经渴躁讝语下后虚烦
  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
  类纷纭错出者俱是为前治所坏后人切不得执
  成法以救逆所以前證虽属桂枝若坏则桂枝亦
  不中与也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盖欲反
  逆为顺也非从望闻问切上探出前后根因无从
卷十一目录 第 5a 页 WYG0780-0302a.png
  随證用法非头痛医头之为随證治之也
  吴人驹曰不得拘三日为表病而与桂枝当依现
  在之变坏者而为救治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乾呕不能食往
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
汗温针讝语柴胡汤證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

 (按/)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
卷十一目录 第 5b 页 WYG0780-0302b.png
  之證也惟脉沉弦始与上文之义相属故可与小
  柴胡汤
 (注/)本太阳病不解而见胁下鞕满乾呕不能食往来
  寒热等證脉沉弦是邪转入少阳也若未经吐下
  者当与小柴胡汤解其半表半里之邪可也其已
  经吐下发汗温针者则表里俱虚更加讝语柴胡
  證罢此为坏病即小柴胡汤亦不中与也当审其
  所犯何逆随證以法治之可也
卷十一目录 第 6a 页 WYG0780-0302c.png
 (集/注)成无己曰转入少阳柴胡證也若已吐下发汗温
  针不惟犯少阳三禁更加温针以迫劫之损耗津
  液胃中乾燥必发讝语柴胡證罢者谓无胁下鞕
  满乾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證也此为坏病
  沈明宗曰太阳不解而传少阳当与小柴胡和解
  乃为定法反以吐下发汗温针以犯少阳之戒而
  邪热陷入阳明故发讝语已为坏證要知讝语乃
  阳明受病即当知犯阳明之逆而治之若无讝语
卷十一目录 第 6b 页 WYG0780-0302d.png
  而见他经坏證须凭證凭脉另以活法治之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
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
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
微喘口乾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讝语甚者至哕手足躁
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注/)太阳病中风不以桂枝汤汗之而以火劫发汗故
  致生诸逆也风属阳邪被火益热故血气流溢失
卷十一目录 第 7a 页 WYG0780-0303a.png
  其常度也以风火俱阳故曰两阳熏灼热蒸血瘀
  达于肌表故其身发黄也血为热迫故上逆欲衄
  阴虚液竭故小便难阴阳虚竭故身体枯燥阳热
  熏灼阴液上越故头汗出剂颈而还也热传太阴
  故腹满口燥热传少阴故口乾咽烂热壅于胸故
  肺燥微喘热结于胃故不大便愈久则热益深故
  哕逆讝语神明昏乱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之證见
  矣凡此诸坏證推求其源皆由邪火逆乱真阴立
卷十一目录 第 7b 页 WYG0780-0303b.png
  亡多不可治然或小便利者则阴气尚在故犹为
  可治也可不慎之于始哉
 (集/注)成无己曰内经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满微喘
  者热气内郁也经云火气内发上为口乾咽烂者
  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则大便不鞕若热气
  下入胃中消耗津液则大便鞕故云或不大便久
  则胃中燥热必发讝语经云病深者其声哕火气
  太甚正气逆乱故哕经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
卷十一目录 第 8a 页 WYG0780-0303c.png
  盛则动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也小便利者是阴
  未竭犹可治也
  喻昌曰此證阳邪挟火扰乱阴分而亡其阴与前
  二条亡阳證天渊悬绝观阳盛欲衄身体枯燥诸
  句则知此證宜急驱其阳以存一线之阴不得泥
  阴阳俱虚竭一语而补其阳劫其阴也且头汗为
  阳邪上壅不下通于阴所以剂颈以下不能得汗
  设见衄血则邪从衄解头间且无汗矣设有汗则
卷十一目录 第 8b 页 WYG0780-0303d.png
  邪从汗解又不衄矣后条火邪深入必圊血亦身
  体枯燥而不得汗设有汗便不圊血矣读古人书
  全要会意岂有得汗仍衄血圊血之理哉又曰仲
  景以小便利一端辨真阴之亡与未亡最细盖水
  出高源小便利则津液不枯肺气不绝可知也肾
  以膀胱为府小便利则膀胱之气化行肾水未绝
  可知也
  程应旄曰已上诸證莫非邪火逆乱真阴立亡之
卷十一目录 第 9a 页 WYG0780-0304a.png
  象推求其原一皆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至于如此
  邪风被火热之害可胜言哉此际欲治风而火势
  沸腾欲治火而风邪壅遏何从治之惟利小便一
  法如猪苓汤类可以导热滋乾使小便得利则太
  阳之邪亦从膀胱为去路尚可治也倘利之而不
  利火无从出危矣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
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
卷十一目录 第 9b 页 WYG0780-0304b.png
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注/)太阳表病医过发汗已虚其表因复下之又虚其
  里虽有未尽之表邪陷里成痞但表里俱虚阴阳
  并竭已成坏證矣况无阳则阴不生阴独则阳不
  化而复加烧针火气内攻阴阳皆病故胸满而烦
  面色青黄肌肤瞤动也见證如此错杂故为难治
  若面色微黄不青手足不厥而温则为阴阳之气
  未竭故曰易治也
卷十一目录 第 10a 页 WYG0780-0304c.png
 (集/注)方有执曰表以误汗言里以误下言故曰俱虚阴
  指里阳指表无阳谓阳竭也阴独谓痞也青黄脾
  受尅贼之色微黄土见回生之色手足温阳气回
  于四末也言既经反覆之误又见尅贼之色肌肤
  瞤动而不宁则脾家之真阴败为难治也今则土
  见回生之色四末得温胃家之阳复故为易愈也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
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烦燥吐逆者
卷十一目录 第 10b 页 WYG0780-0304d.png
作甘草乾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
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
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伤寒脉浮自汗出中风證也小便数心烦里无热
  之虚烦也微恶寒者表阳虚不能禦也脚挛急者
  表寒收引拘急也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
  温经止汗今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大误也服
  后便厥者阳因汗亡也咽乾者阴因汗竭也烦燥
卷十一目录 第 11a 页 WYG0780-0305a.png
  者阳失藏也吐逆者阴拒格也故作甘草乾姜汤
  与之以缓其阴而复其阳若厥愈足温则是阳已
  复宜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调其阴而和其阳
  则脚即伸也若胃不和而讝语知为邪已转属阳
  明当少少与调胃承气汤令其微溏胃和自可愈
  也若重发汗者谓不止误服桂枝汤而更误服麻
  黄汤也或复加烧针劫取其汗以致亡阳證具则
  又非甘草乾姜汤所能治故又当与四逆汤以急
卷十一目录 第 11b 页 WYG0780-0305b.png
  救其阳也
 (集/注)程应旄曰脉浮自汗虽似桂枝證而头项不痛知
  阳神自歉于上部恶寒脚挛急知阴邪更袭于下
  焦阳虚阴盛而里气上逆故有心烦證里阴攻及
  表阳差讹祗在烦字上观结句若重发汗复加烧
  针者四逆汤主之可见阴證不必真直中也治之
  一误寒即中于治法中矣
问曰證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乾两胫拘
卷十一目录 第 12a 页 WYG0780-0305c.png
急而讝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
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
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
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乾烦躁阳明内结
讝语烦乱更饮甘草乾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
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
则止其讝语故知病可愈
 (注/)此设问答申明上条之义也桂枝證当用桂枝值
卷十一目录 第 12b 页 WYG0780-0305d.png
  时令温热或其人有热用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
  芩也值时令寒冷或其人有寒用阴旦汤即桂枝
  汤加乾姜也證象阳旦谓心烦似乎有热也按法
  治之谓按法用阳旦汤也盖心烦小便数咽中乾
  似乎阳旦而不审脚挛急微恶寒之證是阴寒也
  即以阳旦汤攻其表误也所以增剧厥逆咽中乾
  两胫拘急讝语等坏證作也师言夜半手足当温
  两脚当伸如其言者何也答曰诊脉浮大则为风
卷十一目录 第 13a 页 WYG0780-0306a.png
  虚非寒虚也故此知用桂枝不足以治其寒而加
  附子温经即有阳明内结讝语烦乱等證浑不为
  意且更与甘草乾姜汤至夜半阳回足热胫尚微
  拘急即与芍药甘草汤以和其阴尔乃胫伸继以
  承气治其阳明内结故微溏而讝语止其病可愈
  矣是皆由于救之得法耳
阳旦汤方(补/)
 桂枝(三钱/)   芍药(二钱/酒焙)
卷十一目录 第 13b 页 WYG0780-0306b.png
 甘草(二钱/炙)   黄芩(三钱/酒炒)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擘)
  右水煎去滓温服无时日二三服本方加乾姜名
  阴旦汤
甘草乾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乾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卷十一目录 第 14a 页 WYG0780-0306c.png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
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愓者久而成痿
 (按/)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三句与上
  下文义不属必是错简注家因此三句皆蔓衍支
  离牵强注释不知此證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
  而成当用补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经年始可愈
卷十一目录 第 14b 页 WYG0780-0306d.png
  也
 (注/)伤寒吐下后复发其汗治失其宜矣故令阳气阴
  液两虚也阴液虚故虚烦阳气虚故脉微阳气微
  而不升故目眩冒阴液虚而不濡故经脉动愓也
  阳气阴液亏损久则百体失所滋养故力乏筋软
  而成痿矣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
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
卷十一目录 第 15a 页 WYG0780-0307a.png
主之
 (注/)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厥热胜复之时医不详审
  阴阳而大下之致变中寒下竭之坏證中寒故寸
  脉沉迟手足厥逆下竭故尺脉不至泄利不止也
  盖未下之前阳经尚伏表热大下之后则其热乘
  虚下陷内犯厥阴厥阴经循喉咙贯膈注肺故咽
  喉不利唾脓血也此为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證
  若温其下恐助上热欲清其上愈益中寒仲景故
卷十一目录 第 15b 页 WYG0780-0307b.png
  以此汤主之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表
  里上下求治法也盖下寒上热固为难温里寒无
  汗还宜解表故用麻黄升麻汤以解表和里清上
  温下随證治之也
 (集/注)程知曰言厥逆有因于误下致变者也凡伤寒热
  炽者其阴必虚六七日虽当传里之时设表證仍
  在而大下之则阴伤而阳亦陷寸脉沉迟手足厥
  冷下利不止伤其阳而气内陷也下部脉不至咽
卷十一目录 第 16a 页 WYG0780-0307c.png
  喉不利吐脓血伤其阴而热内逼也一下之误既
  伤其阳复伤其阴故难治与麻黄升麻汤以升阳
  调下清热滋阴盖传经热邪从外入于内者仍当
  从内出于外也故曰汗出愈
  喻昌曰寸脉沉而迟明是阳去入阴之故非阳气
  衰微可拟故虽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
  其不得为纯阴无阳可知况咽喉不利唾脓血又
  阳邪搏阴上逆之徵验所以仲景特于阴中提出
卷十一目录 第 16b 页 WYG0780-0307d.png
  其阳得汗出而错杂之邪尽解矣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
 石膏(六铢裹/碎绵)   白术(六铢/)
 乾姜六(铢/)    芍药(六铢/)
 天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
卷十一目录 第 17a 页 WYG0780-0308a.png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
  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
  顷令尽汗出愈
 (方/解)下寒上热若无表證当以黄连汤为法今有表證
  故复立此方以示随證消息之治也升麻萎蕤黄
  芩石膏知母天冬乃升举走上清热之品用以避
  下寒且以滋上也麻黄桂枝乾姜当归白芍白术
卷十一目录 第 17b 页 WYG0780-0308b.png
  茯苓甘草乃辛甘走外温散之品用以远上热且
  以和内也分温三服令尽汗出愈其意在缓而正
  不伤彻邪而尽除也脉虽寸脉沉迟尺脉不至證
  虽手足厥逆下利不止究之原非纯阴寒邪故兼
  咽喉痛唾脓血之證是寒热混淆阴阳错杂之病
  皆因大下夺中所变故仲景用此汤以去邪为主
  邪去而正自安也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讝语一身尽重
卷十一目录 第 18a 页 WYG0780-0308c.png
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伤寒八九日邪不解表不尽不可下也若下之其
  邪乘虚内陷在上者轻则胸满重则结胸胸满者
  热入于胸气壅塞也在中者轻则烦惊重则昏狂
  烦惊讝语者热乘于心神不宁也在下者轻则小
  便不利重则少腹满痛小便不利者热客下焦水
  道阻也邪壅三焦则荣卫不行水无去路则外渗
  肌体故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也以柴胡加龙骨牡
卷十一目录 第 18b 页 WYG0780-0308d.png
  蛎汤主之其大意在和解镇固攻补兼施也
 (按/)此条乃阳经湿热之身重若以为津亡血涩阳气
  不能宣布阴经湿寒之身重则误矣寒湿身重用
  真武汤桂枝附子汤以不渴里无热也热湿身重
  用白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讝烦胃有热也
  其风湿风温身重亦不外乎兼寒兼热故此汤中
  用苓半大黄为佐也
 (集/注)方有执曰胸满者下后里虚外热入里挟饮上搏
卷十一目录 第 19a 页 WYG0780-0309a.png
  于膈所以烦也惊伤心心藏神而居膈正虚邪胜
  所以不宁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伤寒本一身疼
  痛亡津液而血涩不利故变为沉滞而重甚也
  程知曰下而心烦腹满治以栀朴为邪入腹也下
  而胸满烦惊治以龙牡为邪入心也因火劫而致
  烦惊治以桂枝龙牡挽心阳之外越也因下而致
  烦惊治以柴胡龙骨牡蛎解心阳之内塞也大小
  陷胸以高下缓急别之诸泻心汤以寒热虚实辨
卷十一目录 第 19b 页 WYG0780-0309b.png
  之半芩治痰芩连降逆栀豉涌虚烦参附回阳虚
  下后大法备于斯矣
  喻昌曰八九日过经乃下之可谓慎矣孰知外邪
  未尽乘虚而陷邪方在表里其患已及于神明于
  此而补天浴日岂复易易
  张璐曰此系少阳之里證诸家注作心经病误也
  盖少阳有三禁不可妄犯虽八九日过经下之尚
  且邪气内犯胃土受伤胆木失荣痰聚膈上有如
卷十一目录 第 20a 页 WYG0780-0309c.png
  是之变故主以小柴胡和解内外逐饮通津加龙
  骨牡蛎以镇肝胆之惊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洗)
 龙骨(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卷十一目录 第 20b 页 WYG0780-0309d.png
 大枣(二枚/擘)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
  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是證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
  药柴桂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攻已陷之里热人参
  姜枣补虚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龙骨牡
  蛎铅丹之涩重镇惊收心而安神明斯为以错杂
  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
卷十一目录 第 21a 页 WYG0780-0310a.png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馀粮丸
 (按/)禹馀粮丸为涩痢之药与此證不合与禹馀粮丸
  五字衍文也
 (注/)汗家谓平素好出汗之人也重发汗谓大发汗也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血液大伤心失所
  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液竭于下宗筋失养
  故小便已阴茎疼也
 (集/注)方有执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恍
卷十一目录 第 21b 页 WYG0780-0310b.png
  惚心乱者以舍空神纷散也阴宗筋也痛者液竭
  而失其所荣养也
  程应旄曰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
  虚血少可知重发其汗遂至心失所养神恍惚而
  多忡憧之象此之谓乱小肠与心为表里心液虚
  而小肠之水亦竭故小便已而阴疼也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𦂳急目直视不能眴
不得眠
卷十一目录 第 22a 页 WYG0780-0310c.png
 (注/)衄家者该吐血而言也谓凡衄血吐血之人阴气
  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
  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𦂳且急也目直视目瞪不
  转睛也不能眴目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脉引
  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凡此所见
  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證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
  耶
 (集/注)喻昌曰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
卷十一目录 第 22b 页 WYG0780-0310d.png
  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枯竭之
  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目上瞪而不能
  合目不合则不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宜
  麻黄汤发其汗此言素常失血之人戒发其汗以
  重虚其虚故也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注/)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虚家皆不可发汗
  也盖失血之初固属阳热然亡血之后热随血去
卷十一目录 第 23a 页 WYG0780-0311a.png
  热固消矣而气随血亡阳亦危矣若再发汗则阳
  气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慄振振耸动所必然
  也盖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暴吐衄血之
  汗也故见不能眴不得眠亡阴等病也发阳虚之
  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虚家之汗也故见寒慄
  而振亡阳等病也
 (集/注)方有执曰亡血阴已虚矣发汗复亡其阳故寒慄
  而振也
卷十一目录 第 23b 页 WYG0780-0311b.png
  程应旄曰亡血阴虚阳已失依若发其汗阳从外
  脱故寒慄而振是为阴阳两竭凡遇当汗證便当
  顾虑阴经之荣血有如此者
  魏荔彤曰与其汗出亡阳方救阳何如汗未出先
  救阴以维阳不令汗出亡阳之为愈也
咽喉乾燥者不可发汗
 (注/)咽喉乾燥津液不足也更发其汗则津液益枯故
  戒人虽有可汗之證亦不可发汗也
卷十一目录 第 24a 页 WYG0780-0311c.png
 (集/注)方有执曰咽喉乾燥津液素亏本于肾水不足盖
  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愈亡
  程应旄曰凡遇可汗之證必当顾虑上焦之津液
  又有如此者
  张璐曰此条与咽中闭塞似同实异此戒发汗以
  夺阳明之津彼戒发汗以夺少阴之血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注/)淋家者湿热蓄于膀胱水道涩痛之病也若发其
卷十一目录 第 24b 页 WYG0780-0311d.png
  汗湿随汗去热必独流水府告匮迫其本经之血
  从小便而出矣
 (集/注)程知曰膀胱里热则淋更发其汗则膀胱愈燥而
  小便血矣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注/)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
  伤虽有身痛应汗表證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荣卫
  愈虚外风乘袭即不受外风筋失液养亦必致项
卷十一目录 第 25a 页 WYG0780-0312a.png
  强反张而成痉病也
 (集/注)喻昌曰身疼痛为寒伤荣之證本当发汗疮疡之
  人肌表素虚荣血暗耗更发其汗则外风袭虚内
  血不荣必致颈项强身反张而成痉痉亦膀胱之
  病也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
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先灸核上各
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卷十一目录 第 25b 页 WYG0780-0312b.png
 (注/)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者谓病伤寒之人卒然加
  以温针其心畏而必惊也非温针之后必生惊病
  也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但针处宜
  当避寒若不谨慎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
  必结肿核赤起矣且温针之火发为赤核又被寒
  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盖加针之时心既被惊
  所以肾阴乘心之虚上凌心阳而发奔豚也奔豚
  者肾阴邪也其状气从少腹上冲于心也先灸核
卷十一目录 第 26a 页 WYG0780-0312c.png
  上各一壮者外去寒邪继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者内伐肾邪也
桂枝加桂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成五两馀依桂枝汤法
 (集/解)徐彬曰此乃太阳风邪因烧针令汗复感于寒邪
  从太阳之府膀胱袭入相合之肾藏而作奔豚故
  仍从太阳之例用桂枝全方倍加桂者以内泻阴
  气兼驱外邪也
卷十一目录 第 26b 页 WYG0780-0312d.png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
名为火邪
 (注/)火熏古劫汗法也即今火炕温覆取汗之法太阳
  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内热躁甚阴液愈伤
  阳不得阴无从化汗故反致不解也其火袭入阴
  中伤其阴络迫血下行故必圊血也命名火邪示
  人以当治火邪不必治圊血也
 (集/注)方有执曰躁手足疾动也到犹言反也谓徒躁扰
卷十一目录 第 27a 页 WYG0780-0313a.png
  而反不得解也汗为血之液血得热则行火性大
  热既不得汗则血必横溢所以必圊血也
  程应旄曰太阳病以火熏之取汗竟不得汗其液
  之素少可知盖阳不得阴则无从化汗也阴虚被
  火热无从出故其人躁扰不宁也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
而吐血
 (注/)脉浮热甚实热在表也无灸之之理而反灸之此
卷十一目录 第 27b 页 WYG0780-0313b.png
  为实实谓其误以实为虚也故热因火动其势炎
  炎致咽燥而吐血必矣盖上条火伤阴分迫血下
  行故令圊血此条火伤阳分迫血上行故吐血也
 (集/注)程应旄曰表实有热误认虚寒而用灸法热无从
  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束于外火攻于内肺金
  被伤故咽燥而吐血
  汪琥曰表有风热而反灸是以实作虚治也
微数之脉甚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
卷十一目录 第 28a 页 WYG0780-0313c.png
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注/)微数之脉乃阴虚血少之證断不可灸若误灸之
  艾火内攻为烦为逆烦者阴为阳扰也逆者追虚
  逐实也阴本虚而加以火则愈虚是为追虚阳本
  实而加以火则愈实是为逐实然血已耗散脉中
  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有力矣故致焦骨伤筋血
  难复也
 (集/注)喻昌曰脉微而数阴虚多热之徵也此而灸之则
卷十一目录 第 28b 页 WYG0780-0313d.png
  虚者愈虚热者愈热不致伤残不止矣
  程应旄曰若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尤不可灸
  以血主濡之主润筋骨也若失其所濡则火之所
  至其骨必焦其筋必损内伤其阴未有不流散于
  经脉者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注/)荣气微者荣血虚微也荣血既已虚微若误加烧
  针则荣血涸留而无所行也岂止焦骨伤筋而已
卷十一目录 第 29a 页 WYG0780-0314a.png
  哉所以更发热而躁烦也
 (集/注)程知曰言荣微忌烧针也阴虚则内热若加烧针
  以助阳则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热而
  内烦躁也
  唐不岩曰其始也虽微流烧针以逼之也其既也
  留而不行烧针以竭之也
  张璐曰火为阳邪必伤阴血治此者当以救阴为
  主
卷十一目录 第 29b 页 WYG0780-0314b.png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
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注/)脉浮表邪宜以汗解误用火灸伤其血液不能作
  汗反令表邪无所从出以致邪因火盛外不焦骨
  伤筋内不吐衄圊血而病腰以下重痹者必其人
  素有湿邪在下故从湿化也重者着也重着不移
  也然不以痹名者以非风寒湿之痹乃因火逆不
  相交通故名火逆也
卷十一目录 第 30a 页 WYG0780-0314c.png
 (集/注)方有执曰痹湿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夹阳邪而上
  逆阳不下通阴不用事化不行而水不得泄故湿
  著下体而重痹也
  程应旄曰脉浮在表汗解为宜矣因火灸之不能
  得汗则邪无出路因火而盛即不焦骨伤筋而火
  阻其邪阴气渐竭下焦乃荣血所治荣气竭而不
  运必重着而为痹名曰火逆示人欲治其痹宜先
  治其火也
卷十一目录 第 30b 页 WYG0780-0314d.png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讝语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按/)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文
  义不属且论中并无此说
 (注/)形作伤寒者言其病形作伤寒之状也但其脉不
  弦紧而数数者热也脉浮数热在表太阳證也沉
  数热在里阳明證也数脉为热热入阳明故必口
  渴若被火劫其热更甚故必讝语脉数之病虽皆
卷十一目录 第 31a 页 WYG0780-0315a.png
  发热然其施治不无别焉若脉浮数发热解之当
  以汗汗出可愈宜大青龙汤脉沉数发热解之当
  以下下之可愈宜调胃承气汤若脉数无表里證
  惟发热而渴讝语者不可汗下宜白虎汤黄连解
  毒汤清之可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逼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
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注/)伤寒脉浮医不用麻桂之药而以火劫取汗汗过
卷十一目录 第 31b 页 WYG0780-0315b.png
  亡阳故见惊狂起卧不安之證盖由火劫之误热
  气从心且大脱津液神明失倚也然不用附子四
  逆辈者以其为火劫亡阳也宜以桂枝汤去芍药
  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去芍药者恐其阴
  性迟滞兼制桂枝不能迅走其外反失救急之旨
  况既加龙蛎之固脱亦不须芍药之酸收也蜀漆
  气寒味苦寒能胜热苦能降逆火邪错逆在所必
  需也
卷十一目录 第 32a 页 WYG0780-0315c.png
 (集/注)喻昌曰篇中误服大青龙汤厥逆筋愓肉瞤而亡
  阳者乃汗多所致故用真武汤救之此以火迫劫
  而亡阳者乃方寸元阳之神被火迫劫而飞腾散
  乱故惊狂起卧不安有如此者少缓须臾神丹莫
  挽矣故以此汤救之盖阳神散乱当求之于阳桂
  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敛始得疾趋以达
  于阳位更加蜀漆者缘蜀漆之性最急又加龙骨
  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楫以载神而返其宅也
卷十一目录 第 32b 页 WYG0780-0315d.png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三两脚/洗去)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卷十一目录 第 33a 页 WYG0780-0316a.png
 (注/)火逆者谓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此火逆因火针
  也烧针劫汗而复下之火逆之邪虽因下减而烦
  躁一證独不除者盖因汗下大伤津液而然也故
  用桂枝甘草以救表龙骨牡蛎以固中不治烦躁
  而烦躁自愈也
 (集/注)喻昌曰此證误而又误虽无惊狂等变然烦躁则
  外邪未尽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也
  程应旄曰火逆下之里气虚矣不治其虚更加烧
卷十一目录 第 33b 页 WYG0780-0316b.png
  针自致亡阳但见烦躁證而不尽如前条之惊狂
  起卧不安者由热势之缓急有殊故前方之加减
  稍异总不容烦躁之以假乱真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炙)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熬)
  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
  合日三服
卷十一目录 第 34a 页 WYG0780-0316c.png
 (集/解)汪琥曰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
  逆汤制小其剂而用之也火邪迫内则生烦躁虽
  烦躁似带表邪不宜散以桂枝之辛热而火逆既
  经下之则阴血受伤较之救逆汤似当增芍药也
  音切
 灼(音酌/)(末各/切)(乌魁/切)(汤卧/切)(音吹/)(音讦/)(与/旬)
 (同/)
 
卷十一目录 第 34b 页 WYG0780-0316d.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