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四
卷三十四 第 1a 页 WYG0830-053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六艺之一录卷三十四    钱唐倪涛撰

  石刻文字十(石经)

  石经遗字古文篆𨽻三体凡八百二十九字后汉熹
平中校定五经使蔡邕以三体书今其石亡失皆尽
皇祐中有苏望者得模本左传于故相王文康家取
其完者而刻之莫辨其真伪也在洛阳苏氏家(欧阳棐集
古录目)

卷三十四 第 1b 页 WYG0830-0534d.png
  蔡中郎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邕以古文篆𨽻三体
书五经刻石于太学至魏正始中又为一字石经相
承谓之七经正字唐志又有今字论语二卷岂邕五
经之外复有此乎隋经籍志凡言一字石经皆魏世
所为有一字论语二卷不言作者之名遂以为邕所
作恐唐史误北齐迁邕石经于邺都至河滨岸崩石
没于水者几半隋开皇中又自邺运入长安寻兵乱
废弃唐初魏郑公鸠集所馀十不获一而传拓之本
卷三十四 第 2a 页 WYG0830-0535a.png
犹存秘府当时一字石经犹数十卷三字石经止数
卷而已由是知汉石经之亡久矣魏石经近世犹存
堙灭殆尽往年洛阳守因阅营造司所弃碎石识而
取之凡得尚书论语仪礼合数十段又有公羊碑一
段在长安其上马日磾等所正定之本据洛阳记日
磾等题名本在礼记而日磾乃在公羊碑益知非邕
所为也尚书论语之文今多不同非孔安国郑康成
所传之本也独公羊当时无他本故其文与今文无
卷三十四 第 2b 页 WYG0830-0535b.png
异然皆残缺已甚宋敏求洛阳记云汉灵帝诏诸儒
正定五经刋石熹平四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棠溪
典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
奏定六经刋于碑后诸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
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衢其碑为
古文篆𨽻三体立太学门外又云魏正始中立篆𨽻
古文三字石经又刋文帝典论六碑附其次于太学
又非前所谓一字石经也又晋石经𨽻书至东魏孝
卷三十四 第 3a 页 WYG0830-0535c.png
静迁于邺世所传一字石经即晋𨽻书又非魏碑也
今汉碑不存晋魏石经亦缪谓之蔡邕字矣唐秘书
省内有蔡邕石经数十段后魏末自洛阳徙至东宫
又移将作内坊贞观四年魏徵奏于京师秘书内省
置武后复徙于秘书省未知其一字与三字也(姚宽西溪
丛语 方勺泊宅编同)

  嘉祐末得石经二段于雒阳城乃蔡邕𨽻书(张舜民画墁录)
近年洛阳张氏发地得石十数汉蔡伯喈𨽻尚书礼
卷三十四 第 3b 页 WYG0830-0535d.png
记论语各已坏缺论语多可辨每语必他出至十数
语则曰凡章若干如朝闻道夕死可也如凤兮凤兮
何而德之衰如执车者为谁子子路曰为孔丘曰是
鲁孔丘欤曰是是知津矣如置其杖而耘等语校今
世本为异尚书高宗飨国百年今世本肆高宗享国
五十有九年为异甚初熹平四年伯喈以经读遭穿
凿谬妄同马日磾等以前闻考正自书于石立洛阳
太学门下摹写者日千车乘填塞街衢至隋开皇六
卷三十四 第 4a 页 WYG0830-0536a.png
年迁其石于长安文字刓泐不可知诏问刘焯刘炫
能尽屈群起之说焯因罹飞章之毁予谓孔子自卫
反鲁一定诗书之册至汉熹平六百年有奇已多谬
失自熹平至隋开皇又四百年有奇自开皇至今代
又五百年有奇其谬失可胜计也耶皆一时通儒之
称伯喈曰然焯炫又曰然可信也按隋史既迁其石
于长安今尚有出于洛阳者何哉(邵博闻见后录)

  汉石经尚书论语公羊在张奎龙图家(天下碑录)

卷三十四 第 4b 页 WYG0830-0536b.png
  右汉石经遗字者藏洛阳及长安人家盖灵帝熹平
四年所立其字则蔡邕小字八分书也其后屡经迁
徙故散落不存今所有者才数千字皆土壤埋没之
馀磨灭而仅存者尔按后汉书儒林传序云为古文
篆隶三体者非也盖邕所书乃八分而三体石经乃
魏时所建也又按灵帝纪言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
石立于太学门外蔡邕传乃云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既已不同而章怀太子注引洛阳记所载有尚书周
卷三十四 第 5a 页 WYG0830-0536c.png
易公羊传论记礼记今余所藏遗字有尚书公羊传
论语又有诗仪礼然则当时所立又不止六经矣洛
阳记又曰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
等名今论语公羊后亦有堂溪典马日磾等姓名尚
在据邕传称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
凿疑误后学乃奏求正定自书于碑于是后儒晚学
咸取正焉今石本既已磨灭而岁久转写日就讹舛
以世所传经书本校此遗字其不同者已数百言又
卷三十四 第 5b 页 WYG0830-0536d.png
篇第亦时有小异使完本具存则其异同可胜数耶
然则岂不可惜也哉而后世学者于去古数千百岁
之后尽绌前代诸儒之论欲以己之私意悉通其说
难矣余既录为三卷又取其文字不同者具列于卷
末云(赵明诚金石录)

  经废于世无所传闻久矣当秦未灭诗书时其学已
失旧法世传不可复求而得之矣况其在后世耶汉
承秦亡虽起而尽收于沟渠炱烬间然其缺残湮沦
卷三十四 第 6a 页 WYG0830-0537a.png
无复全学诸儒妄度圣人随误释谬方将训习章句
尚不得其序其能得之道全以求圣人之意而不失
哉至其不得于言则疑于经不得于经则疑于学师
习各异则党学相伐至改滋荄周由等以就其学有
不合者则私定桼书以应其误独蔡邕镌刻七经著
于石碑有所捡据隐括其失而周尽当时号洪都三
字其异文者附见此于已残之经得收其遗逸而仅
存其可贵也才三十年兵火继遭碑亦损缺魏正始
卷三十四 第 6b 页 WYG0830-0537b.png
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武定四
年移洛阳汉魏石经于邺魏末齐神武自洛阳徙于
邺都河阳河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殆不得其
半周大象中诏徙邺城石经于洛时为军人破毁至
有窃载还邺者船坏没溺不胜其众也其后得者尽
破为桥基隋开皇六年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
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会乱遂废营造之司用为
柱础贞观初魏徵始收聚之十不一存其相承传拓
卷三十四 第 7a 页 WYG0830-0537c.png
之本犹在秘府当时考验至详谓不尽为邕如马□
磾数辈相与成之然汉隶简古深于法度亦后世不
及故兼存之赵绰曰唐筑防秋馆时穿地多得石经
故洛中人士逮今有之考当时所得已是汉世所遗
没而得者国初开地唐御史府得石经十馀石此又
唐末沦没之所出也(董逌广川书跋)

  又跋石经尚书云秘书郎黄符以石经尚书示余为
考而识之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
卷三十四 第 7b 页 WYG0830-0537d.png
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奏求正六经文字邕乃自书
于碑大屋覆藏立太学门外号鸿都石经屋覆四面
栏障开门于南河南郡设吏卒视之昔朱越石与兄
书曰石经文都(阙)碑高一丈许广四尺骈罗相接太
学在南明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三尺堂前石经四部
本碑四十六枚元魏时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
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
三碑毁礼记但存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名当
卷三十四 第 8a 页 WYG0830-0538a.png
是时尚有碑十八盖春秋尚存作篆𨽻科斗复有周
易尚书公羊礼记阳衒之曰石经尚书公羊为四部
又谓春秋尚书二部书有二经当是古文已出衒之
出北齐谓得四十八碑误也洛阳昔得石经尚书段
残破不属盖盘庚洪范无逸多士多方总二百三十
六字其文与今尚书尽同间有异者才十馀然则知
古文尚书盖已见于此或曰魏亦作石经安知此为
汉所书哉余谓魏一字汉为三字此其得相乱耶且
卷三十四 第 8b 页 WYG0830-0538b.png
曰天命自度碑作亮惠鲜鳏寡碑作惠于矜寡乃逸
既诞作乃宪既延治民祗惧作以民肆高宗享国五十
九年作百年以书考之知傅受讹误不若碑之正也
方汉立学官书惟有欧阳夏侯其书虽不全见今诸
家所引与古文尚书全异不应今所存古文反尽同
也疑邕既立二书则或当以古文自存矣王肃解书
悉是孔传便知魏去汉世未远肃得其文不然不应
又尽同也晋内史梅赜(阙)舜典而当时犹疑知古经
卷三十四 第 9a 页 WYG0830-0538c.png
已废于汉魏不尔肃得自私使世疑耶余知至晋其
书已绝今考杜预释左传以古文为逸书又知欧阳
夏侯所传殆异于古文其知者于此乎考之(同上)
又跋石经论语云石经不存或自河南御史台发地
得之盖论语第一篇并第十四篇为一碑亡其半矣其
可识者字二百七十又自第十八篇至第二十篇为
一碑破缺残馀得五之一其存字为三百五十七以
今文论语校之其异者若抑与之与为意与之我未
卷三十四 第 9b 页 WYG0830-0538d.png
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作未见好仁恶不仁朝闻道夕
死可矣作可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无乎字恶居
下流而无流字年四十而见恶焉无焉字凤兮凤兮
作何得之衰往者不可諌也来者犹可追也今本皆
异执舆者为谁而作执车者为谁子是鲁孔丘与曰
是然后曰是知津矣比今书多二字耰而不辍作
夫子怃然植其杖作置其斯而已矣作其斯以乎子
游作子斿而在萧墙之内作而在于萧墙之内凡碑
卷三十四 第 10a 页 WYG0830-0539a.png
所存校其异者已十五之一矣使鸿都旧书尽存则
其异可知也夫以邕之所定虽未尽善然汉儒学专
其校定众家得正讹误多矣此犹是千岁旧书比今
兵火之馀师学已久废其庸得论当耶(同上)

  汉石经与今文不同者殊多今略记之书女毋翕侮
成人今本作女无侮老成人保后胥高今本保后胥
戚女永劝忧今本汝诞劝忧女有近则在乃心今本
近作戕女比犹念以相从今本作汝分猷各翕中今
卷三十四 第 10b 页 WYG0830-0539b.png
本作各设中尔惠朕曷祗动万民以迁今本尔谓朕
曷震动天既付命今本付作孚曰陈其五行今本作
汨陈严恭寅畏天命自亮以民祗惧今本亮作度以
作治怀保小人惠于矜寡今本人作民于作鲜母兄
曰今本作无皇曰则兄自敬德今本兄作皇旦以前
人之微言今本作徽言是罔显哉厥世今本哉作在
文王之鲜光今作耿光通殷就大命今本达殷作大
命论语意与之与今意作抑孝于惟孝今于作乎朝
卷三十四 第 11a 页 WYG0830-0539c.png
闻道夕死可也今也作矣是鲁孔丘与曰是是知津
矣今本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扰不辍子
路以告子怃然今本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
然置其杖而耘今本置作植其斯以乎今本其斯而
已矣譬诸宫墙今本诸作之贾诸贾之哉今本贾作
沽又论语每篇各记其章数其最后云凡二十篇万
五千七百一十字又记诸家异闻之语若曰在于萧
墙之内盖毛包周氏于今论语无盖氏毛氏书此石
卷三十四 第 11b 页 WYG0830-0539d.png
刻在洛阳本在洛宫前御史台中年久摧散洛人好
事者时时得之若骐骥一毛虬龙片甲今张焘龙学
家有十版最多张氏婿家有五六版王晋玉家有小
块洛中所有者止此予皆得其拓本论语之末题云
诏书与博士臣左立(刘本无立字)郎中臣书书上臣下皆
缺当是著书者姓名或云此即蔡邕书姓名既亡无
以辨之独刻者陈兴姓名甚完何其幸欤又有一版
公羊不知谁氏所得其未云溪典谏议大夫臣马日
卷三十四 第 12a 页 WYG0830-0540a.png
磾臣赵域议郎臣刘弘郎中臣张文臣苏陵臣傅桢
(杂未详)杂下溪上缺溪上当是堂谓堂溪典也此盖
鸿都一字石经然经各异手书不必皆蔡邕也三字
者不见真刻独此一字者乃当时所刻字画高古精
善殊可宝重开元中尝藏拓本于御府以开元二字
小印印之与法书名画同藏盖唐世以前未录前代
石刻独此见收其可宝如此 立字杂字案石经古
本皆有之(黄伯思东观馀论)

卷三十四 第 12b 页 WYG0830-0540b.png
  蔡邕本传称邕自书丹于碑不言为何体今世所传
皆为𨽻体至儒林传序则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
以相参检注古文谓孔氏壁中书以演考之孔壁所
藏皆科斗文字孔安国当武帝之世已称科斗书无
能知者其承诏为尚书五十九篇作传为𨽻古定不
从科斗本文邕安能具三体于安国之后三百年哉
汉建武时杜林避地河西得古文尚书一轴诸儒共
传宝之一轴已为世所珍如此熹平距建武又几载
卷三十四 第 13a 页 WYG0830-0540c.png
乃谓六经悉能为古文非事情也或以邕以三体参检
其文而书丹于碑则定为𨽻亦如孔安国之书传耶
儒林传序疑字有误者初邕正定六经与堂溪典数
人同受诏今六经字体不一当是时书丹者亦不独
邕也姑识其末以俟博识君子(张演石经跋)

  石经残碑熹平四年立在西京灵帝纪云诏诸儒正
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蔡邕传云帝从邕与马日磾
所请正定六经文字刋石太学石高一丈广四尺陆
卷三十四 第 13b 页 WYG0830-0540d.png
机洛阳记云碑凡四十六多毁但有书易公羊论语
而礼记尽毁不存北齐徙于邺都半殁于水隋复载
入长安乱作营缮者以为柱础而隋志以为后汉刻
七经于石皆邕所书与纪传所载不同唐魏郑公收
聚之十不存一(汉𨽻字原)

  汉石经今不易得好古者所藏仅十数叶蜀中又以
翻刻入石(曾惇石刻铺叙)

  石经遗字碑会稽蓬莱阁翻本破缺磨灭不异真古
卷三十四 第 14a 页 WYG0830-0541a.png
碑今无矣(吾衍学古编)

  予两见此本一于邹平张氏一于京师孙氏尚书盘
庚篇三十馀字论语为政篇七十馀字尧曰篇三十
馀字以视洪氏𨽻释所存不过什之一而已按三体
石经汉魏皆尝立之熹平之立石见于后汉书之灵
帝纪蔡邕传张驯传儒林传宦者传正始之立石见
于晋书卫恒传而水经注则曰汉碑五经立于太学
讲堂前悉在东侧碑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
卷三十四 第 14b 页 WYG0830-0541b.png
立古篆𨽻三字石经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
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雒
阳伽蓝记则曰堂前有三种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
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科斗𨽻三种字汉右中
郎将蔡邕笔之遗迹也犹有十八碑馀皆残毁复有
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𨽻书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
四部又赞学碑一所并在堂前章怀太子引雒阳记
则曰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凡四
卷三十四 第 15a 页 WYG0830-0541c.png
十六枚(少二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
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二碑
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碑议郎蔡邕名此皆
当时亲见其石而记之者也合而考之其不同有四
焉一曰汉五六七经之不同二曰魏石经三体一体
之不同三曰堂西所立石为汉为魏之不同四曰后
魏所存诸经石之不同后汉书本纪儒林传宦者传
皆云五经蔡邕张驯传则以为六经隋书经籍志又
卷三十四 第 15b 页 WYG0830-0541d.png
以为七经此言汉五六七经之不同也卫恒传言魏
初篆文出于邯郸淳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
淳法因科斗之名更效其形水经注亦云三字石经
在堂西而伽蓝记以为表里𨽻书隋书经籍志则谓
之一字石经矣然则所谓效科斗之形而失淳法者
安在耶此言魏石经三体一体之不同也

  金石录云汉石经蔡邕小字八分书后汉书儒林
传序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者非也盖邕所书乃八
卷三十四 第 16a 页 WYG0830-0542a.png
分而三体石经乃魏时所建也

  伽蓝记二十五碑为三种字四十八碑表里𨽻书水
经注谓汉碑在堂东侧而四十八碑为魏经在堂西
乃雒阳记不言东侧有碑而云堂前有四十六枚上
有马日磾蔡邕名又不言字之为三体一体无乃并
水经之所谓魏者而指之为汉欤此言堂西所立石
为汉为魏之不同也伽蓝记云周易尚书公羊传礼
记四部雒阳记则多一论语而赵明诚金石录言其
卷三十四 第 16b 页 WYG0830-0542b.png
家所收又有诗仪礼苟非其传拓之本出于神龟以
前则不应以宋人之所见而魏时犹未见也此言后
魏所存石诸经之不同也凡此皆不可得而详矣若
夫魏书江式传谓魏三字石经立于汉碑之西为邯
郸淳书则不考卫恒之言而失之者也

  胡三省通鉴注云魏碑以正始年中立汉书言元
嘉元年度尚命邯郸淳作曹娥碑时淳已弱冠自
元嘉至正始九十馀年谓淳所书非也

卷三十四 第 17a 页 WYG0830-0542c.png
  孝静帝纪武定四年八月迁洛阳汉魏石经于邺北
齐书文宣帝纪言有五十二枚视伽蓝记所列东二
十五西四十八之数仅失二十一枚耳而隋书经籍
志言河阳岸崩遂没于水得至邺者不盈大半则不
考北齐之纪而失之者也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二
月辛卯诏徙邺城石经于洛阳隋书于刘焯传言开
皇六年运雒阳石经至京师而经籍志则云自邺载
入长安则自不考其列传而失之者也此皆其乖误
卷三十四 第 17b 页 WYG0830-0542d.png
之易见者也又晋书裴頠传云转国子祭酒奏修国
学刻石写经而水经注诸书无言晋石经者岂頠尝
为之而未成耶今此之本据黄长睿东观馀论云本
在雒宫前御史台中年久摧散雒中好事者时时得
之今张焘龙图家有十版张氏婿家有五六版王晋
玉家有小块予皆得其拓本邵伯温闻见后录言近
年雒阳张氏发地得石十数而董逌广川书跋记尚
书存二百三十六字论语存三百五十七字此石已
卷三十四 第 18a 页 WYG0830-0543a.png
不知其何所归而拓本之存于世者固往往而有也
(石经考)

  卫恒四体书势序曰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
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
七曰殳书八曰𨽻书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秦时
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
扶风曹喜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
妙汉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
卷三十四 第 18b 页 WYG0830-0543b.png
闲理不如淳也其所论者中郎之篆尔不言及𨽻以
今推之汉人之所通行者𨽻也石经固有古文篆二
体矣未知其出于何人若夫中郎之作𨽻者盖随俗
为之欲人易晓而已固不若许叔重之一点一画
皆有根柢也故唐李阳冰言蔡中郎以礼同丰

  按丰字自后汉三公山碑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
碑多已作礼不始于中郎也

  李丞相将束为宋鲁鱼一惑泾渭同流而张参作五
卷三十四 第 19a 页 WYG0830-0543c.png
经文字每言上说文下石经石经之文大抵其变而
从省者也省者谓之𨽻其稍繁而犹杂篆法者谓之
八分为八分者已不能通六书之指矣故韩退之赠
张秘书诗云阿买不识字颇知书八分而况于为𨽻
为真以至于行草乎虽然古文之变而为篆又变而
为𨽻也五经之异同变而归于一也此亦势之不得
不然而中郎固适当其时者也颜氏家训曰世间小
学者不通今古必依小篆是正书记凡尔雅三苍说
卷三十四 第 19b 页 WYG0830-0543d.png
文岂能尽得苍颉本指哉亦是随代损益各有同异
然则唐人试士必以石经说文字林者盖欲其兼古
今之法而晓变通之意乎(仝上)

  又按宋胡宗愈重刻汉石经记曰兹来少城得坠刻
于一二故家因以镵之锦官西楼宇文绍奕跋言给
事内翰胡公旁搜博访合诸家所藏得蔡中郎石经
四千二百七十字有奇以楷书释之又得古文篆𨽻
三体石经遗字八百一十九并镵诸石大字至四千
卷三十四 第 20a 页 WYG0830-0544a.png
二百七十有奇三体之文又八百一十九可谓多矣
而成都兵火之后此石恐已不存亦未见拓本(同上)
石经考异者何以补亭林顾氏之考也盖众说之龃
龉者莫石经若矣史传异地志异碑刻异唐宋元明
诸家之辨證异顾氏述矣而不详详矣而不辩予特
引而疏通之又自唐开成以后其事少略予特取而
补缀之文虽近创而义则实因汲古之士其不以予
为剿说也夫雍正十三年太岁在乙卯二月朔仁和
卷三十四 第 20b 页 WYG0830-0544b.png
杭世骏书(以下七条俱石经考异)

  延熹五经 后汉蔡邕传及张驯传皆云奏求正定
六经文字而灵帝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儒林传
序云诏诸儒正定五经刻于石碑卢植传云时始立
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李巡传云乃白帝与诸儒
共刻五经文于石考邕传注引洛阳记亦祇有尚书
周易公羊传礼记论语晋羊欣笔法魏郦元水经注
亦祇言五经意熹平四年邕等所奏求正定者六经
卷三十四 第 21a 页 WYG0830-0544c.png
暨光和六年书丹立石祇五经耳

  书碑姓氏蔡邕传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
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
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堂溪典见延笃传注马日磾见孔融传注张驯在儒林传
韩说单飏在方术传)洪适𨽻释石经论语残碑末一行有云诏
书与博士臣左立郎中臣孙表黄伯思东观馀论石
经公羊残碑其末云溪典谏议大夫臣马日磾臣赵
域议郎臣刘弘郎中臣张文臣苏陵臣傅桢杂溪上
卷三十四 第 21b 页 WYG0830-0544d.png
缺当是堂溪典也由二碑證之则当时奏求正定者
祇邕等七人暨后立石又有左立孙表又有赵域等
诸人也范史略之耳

  书丹不止蔡邕 邕传及水经注皆言邕自书丹于
石使工镌刻洛阳伽蓝记亦言三种字石经汉右中
郎将蔡邕笔之遗迹隋书经籍志亦言后汉镌刻七
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董逌广川书跋乃云石经
不尽蔡邕如马日磾辈相与成之洪适𨽻释云今所
卷三十四 第 22a 页 WYG0830-0545a.png
存诸经字体各不同虽邕能分善𨽻兼备众体但文
字之多恐非一人可办窃意其间必有同时挥毫者
张演石经跋云今六经字体不一当是时书丹者亦
不独邕也

  三字一字 儒林传序诏诸儒正定五经刋于石碑
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以相参检伽蓝记亦称汉国
子学堂前有三种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
秋尚书二部作篆科斗𨽻三种字后魏崔光传光为
卷三十四 第 22b 页 WYG0830-0545b.png
祭酒请命博士李郁等补汉所立三字石经之残缺
刘芳传亦云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江式传亦云
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欧阳棐集古录
目亦称石经遗字古文篆𨽻三体凡八百二十九字
蔡邕书张舜民画墁录邵伯温闻见后录乃据雒阳
发地所得石经以为蔡邕𨽻书赵明诚金石录则又
以为蔡邕小字八分书而力辨儒林传序古文篆𨽻
三体之非黄伯思见公羊残碑亦定以为鸿都一字
卷三十四 第 23a 页 WYG0830-0545c.png
石经而唐书艺文志祇有蔡邕今字石经论语唐以
𨽻为今字也张演又以邕不能具三体书法于孔安
国三百年之后或以邕以三体参检其文而书丹于
碑则定为𨽻魏书江式传云魏邯郸淳建三字石经
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𨽻大
同而古字少异水经注及晋卫恒传皆言魏正始中
立古文篆𨽻三字石经独隋经籍志乃言魏正始中
又立一字石经疑于乖谬然考其目三字石经祇有
卷三十四 第 23b 页 WYG0830-0545d.png
尚书春秋而一字石经有周易有尚书有鲁诗有仪
礼有春秋有公羊传有论语有典论与汉所立者不
合故正始之碑仍不得遽以三字为断胡三省注通
鉴则又凿指三字为魏所立亦似有理而顾氏独不
之采今特取而备论之其言曰范蔚宗时三体石经
与熹平所镌并列于学官故史笔误书其事后人袭
其讹错或不见石刻无以考正赵氏虽以一字为中
郎所书而未见三体者欧阳氏以三体为汉碑而未
卷三十四 第 24a 页 WYG0830-0546a.png
尝见一字者近世方勺作泊宅编载其弟匋所跋石
经亦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体为汉字至公羊碑有
马日磾等名乃云世用其所正定之本因存其名可
谓谬论

  汉魏碑目 汉立石经不言碑之数目洛阳记有四
十六枚之语章怀即引以为注伽蓝志乃云石经二
十五碑蔡邕遗迹犹有十八碑馀皆残毁此汉石经
目也若魏正始中所立郦道元与杨衒之皆云四十
卷三十四 第 24b 页 WYG0830-0546b.png
八枚而北齐文宣纪云蔡邕石经五十二枚盖合汉
魏言之第不深考误云蔡邕也宋敏求河南志称石
经凡七十三碑盖汉二十五魏四十八也此其碑数
之异论其形制朱超石与兄书云石经文都似碑广
四尺此是汉碑水经注云石长八尺广四尺此是魏
碑论其位置洛阳记有西行南行东行之分此在堂
东之西南东也是汉碑朱超石以为骈罗相接者是
矣水经注言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文帝又刋
卷三十四 第 25a 页 WYG0830-0546c.png
典论六碑附于其次此所谓树之于堂西者也是魏
碑第谢承范晔之书均谓立在太学门外而陆机郦
元杨衒之均谓讲堂前微有异耳

  隋书经籍志正误 隋书经籍志其中言石经一篇
之中互异者数事张孟奇撰疑耀未暇致辨亭林顾
氏又辨之未详予特援诸书以證之其云后汉镌刻
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按邕等奏求正定六经
文字而以五经书丹于石则石经在汉时从未有言
卷三十四 第 25b 页 WYG0830-0546d.png
七经者彼盖见一字有周易有尚书有鲁诗有仪礼
有春秋有公羊传有论语却合七经之数遂断以为
汉刻而不知其与范史魏书(术艺传)水经注雒阳记诸
书多不合其云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
邺都按后齐天保元年诏文襄所建蔡邕石经五十
二枚即宜移置学馆依次修立则邺都之徙乃由文
襄非关神武然善则归亲或可浑同言之至云行至
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大半按陆
卷三十四 第 26a 页 WYG0830-0547a.png
机洛阳记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
易公羊传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
论语二碑毁是晋时存者祇有一十九枚至郦道元
注水经时正始石经有四十八枚后魏冯熙与常伯
夫相继为州废毁分用大致颓落郑道昭崔光皆表
请料阅补缀皆见之本传孝静武定四年始移于邺
文宣受禅孝昭即位均令国子监施列当时称有五
十五枚然则徙邺之役或有沦毁乃文宣孝昭之世
卷三十四 第 26b 页 WYG0830-0547b.png
其碑见存无阙所谓不盈大半岂非言者过欤其云
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
按后周宣帝纪大象元年诏徙邺城石经于洛阳则
开皇之初石经仍在洛阳或由洛阳转徙长安耳若
云自邺京载入大象之徙岂为无是事乎遍稽诸史
一事之颠末牴牾者众矣

  鸿都学非太学 张怀瓘书断黄伯思东观馀论皆
称鸿都一字石经非也按后汉灵帝纪光和元年始
卷三十四 第 27a 页 WYG0830-0547c.png
置鸿都门学生蔡邕传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
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术相招后诸为
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
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埶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
阳球传拜尚书令奏罢鸿都文学曰伏承有诏敕中
尚方为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象立赞
以劝学者又曰今太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
都之选以消天下之谤按水经注榖水又东径开阳
卷三十四 第 27b 页 WYG0830-0547d.png
门南又东径国子太学则太学在开阳门与鸿都远
矣独怪当时待诏鸿都门下者若师宜官若梁鹄八
分皆极一时之选何以光和六年立石不令写经乃
知二人特工虫篆小技五经所以正天下讹谬偏傍
增损之间度非一二俗生可了故曰邕自书丹使工
镌刻诚慎之也(开成以后石经考异别录于唐宋石刻)

  魏石经

  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
卷三十四 第 28a 页 WYG0830-0548a.png
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
(晋书卫恒传)

  顾炎武曰据卫恒书势所言则三字石经非邯郸
淳书

  魏陈留邯郸淳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
闲理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
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𨽻大同而古字少异
(魏书江式传)

卷三十四 第 28b 页 WYG0830-0548b.png
  正始石经非邯郸淳书 魏书江式及北史皆言魏
陈留邯郸淳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
理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而卫
恒四体书势云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
侯为写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
石经转失淳法因蝌斗之名遂效其形水经注以迄
晋书撰恒传皆同此说胡三省并为计其年岁云按
此碑以正始年中立汉书云元嘉元年度尚命邯郸
卷三十四 第 29a 页 WYG0830-0548c.png
淳作曹娥碑时淳已弱冠自元嘉至正始亦九十馀
年或以三字为魏碑则是谓之邯郸淳所书非也按
鱼豢魏略以董遇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祥
等七人为儒宗传其序曰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
始埽除太学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又邯郸淳传云
黄初初以淳为博士给事中淳作投壶赋千馀言奏
之文帝以为工赐帛千疋度淳在当时未必甚老或
写于黄初而刻于正始亦未可定不然熹平立石蔡
卷三十四 第 29b 页 WYG0830-0548d.png
邕马日磾之名昭灼若此而魏世重刋竟不言书者
姓氏是一阙也(石经考异)

  唐艺文志所载石经与隋志不同 唐书艺文志云
今字石经易彖三卷(与七录合隋志一卷)今字石经尚书本五
(隋志六卷)今字石经郑玄尚书八卷(七录同隋志无)三字石经
尚书古篆三卷(七录十三卷隋志九卷又五卷)今字石经毛诗三卷
(隋志鲁诗六卷七录毛诗二卷)今字石经仪礼四卷(隋志九卷)三字石经
左传古篆书公羊传石经九卷(隋志同)蔡邕今字石经
卷三十四 第 30a 页 WYG0830-0549a.png
论语二卷(七录同隋志一卷)唯无典论其云今字者即一字
(石经考异)

  仁和赵信云公羊谷梁皆无正经故邯郸淳书春
秋正经一卷以补之唐志所云今字石经左传经
十卷即此以其专写正经而不连左传故称为左
传经实则无左传也其十卷则一卷之讹正经不
应有十卷也石经毛诗梁时已亡安得至唐复出
恐是鲁诗之讹也(同上)
卷三十四 第 30b 页 WYG0830-0549b.png








  六艺之一录卷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