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简平仪说 序 第 1a 页
简平仪说序
扬子云未谙历理而依觕法言理理于何傅邵尧夫未
娴历法而撰私理立法法于何生不知吾儒学宗传有
一字历能尽天地之道穷宇极宙言历者莫能舍旃孔
子曰泽火革孟子曰苟求其故是已革者东西南北岁
月日时靡所弗革言法不言革似法非法也故者二仪
七政参差往复各有所以然之故言理不言故似理非
理也唐虞邈矣钦若授时学士大夫罕言之刘洪姜岌
扬子云未谙历理而依觕法言理理于何傅邵尧夫未
娴历法而撰私理立法法于何生不知吾儒学宗传有
一字历能尽天地之道穷宇极宙言历者莫能舍旃孔
子曰泽火革孟子曰苟求其故是已革者东西南北岁
月日时靡所弗革言法不言革似法非法也故者二仪
七政参差往复各有所以然之故言理不言故似理非
理也唐虞邈矣钦若授时学士大夫罕言之刘洪姜岌
简平仪说 序 第 1b 页
何承天祖冲之之流越百载一人焉或二三百载一人
焉无有如羲和仲叔极议一堂之上者故此事三千年
以还忞忞也郭守敬推为精妙然于革之义庶几焉而
能言其所为故者则断自西泰子之入中国始先生尝
为余言西士之精于历无他谬巧也千百为辈传习讲
求者三千年其青于蓝而寒于水者时时有之以故言
理弥微亦弥著立法弥详亦弥简余闻其言而喟然以
彼千百为辈传习讲求者三千年吾且越百载一人焉
焉无有如羲和仲叔极议一堂之上者故此事三千年
以还忞忞也郭守敬推为精妙然于革之义庶几焉而
能言其所为故者则断自西泰子之入中国始先生尝
为余言西士之精于历无他谬巧也千百为辈传习讲
求者三千年其青于蓝而寒于水者时时有之以故言
理弥微亦弥著立法弥详亦弥简余闻其言而喟然以
彼千百为辈传习讲求者三千年吾且越百载一人焉
简平仪说 序 第 2a 页
或二三百载一人焉此其间何工拙可较论哉先生没
赐葬燕中仍诏听其同学二三君子依止焚脩诸君子
感恩图报将欲续成利氏之书尽阐发其所为知天知
地穷理格物之学而会中朝方脩正历法特简宿学名
儒莅正其事于时司天氏习闻诸君子之言者争推举
以上大宗伯欲依洪武壬戌故事尽译其书用备典章
大宗伯以闻报可自是一时畴人世业亡不贾勇摩厉
以劝厥成盛哉尧舜在上下有羲和庶其将极议一堂
赐葬燕中仍诏听其同学二三君子依止焚脩诸君子
感恩图报将欲续成利氏之书尽阐发其所为知天知
地穷理格物之学而会中朝方脩正历法特简宿学名
儒莅正其事于时司天氏习闻诸君子之言者争推举
以上大宗伯欲依洪武壬戌故事尽译其书用备典章
大宗伯以闻报可自是一时畴人世业亡不贾勇摩厉
以劝厥成盛哉尧舜在上下有羲和庶其将极议一堂
简平仪说 序 第 2b 页
之上乎余以为诸君子之书成其裨益世道未易悉数
若星历一事究竟其学必胜郭守敬数倍其最小者是
仪为有纲熊先生所手创以呈利先生利所嘉叹偶为
余解其凡因手受之草次成章未及详其所谓故也若
其言革也抑亦文豹之一斑矣熊子以为少未肯传予
固请行之为言历嚆矢焉第欲究竟其学为书且千百
是固非予所能终也若必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㩁令
彼三千年增脩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以光昭
若星历一事究竟其学必胜郭守敬数倍其最小者是
仪为有纲熊先生所手创以呈利先生利所嘉叹偶为
余解其凡因手受之草次成章未及详其所谓故也若
其言革也抑亦文豹之一斑矣熊子以为少未肯传予
固请行之为言历嚆矢焉第欲究竟其学为书且千百
是固非予所能终也若必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㩁令
彼三千年增脩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以光昭
简平仪说 序 第 3a 页
我圣明来远之盛且传之史册曰历理大明历法至当
自今伊始夐越前古亦极快巳万历辛亥秋月吴淞徐
光启序
自今伊始夐越前古亦极快巳万历辛亥秋月吴淞徐
光启序
简平仪说 序 第 4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简平仪说
明 熊三拔 撰
名数(十二则/)
简平仪用二盘下层方面名为下盘亦名天盘上层圆
面半虚半实者名为上盘亦名地盘
下盘安轴处为地心其过心横线名为极线极线之左
界为北极右界为南极其过心直线与极线作十字
简平仪说
明 熊三拔 撰
名数(十二则/)
简平仪用二盘下层方面名为下盘亦名天盘上层圆
面半虚半实者名为上盘亦名地盘
下盘安轴处为地心其过心横线名为极线极线之左
界为北极右界为南极其过心直线与极线作十字
简平仪说 序 第 4b 页
交罗者名为赤道线盘周之最内一圈名为周天圈
赤道线左右各六直线渐次疏密者名为二十四节气
线即以赤道线为春分为秋分次左一曰清明曰白
露次左二曰谷雨曰处暑次左三曰立夏曰立秋次
左四曰小满曰大暑次左五曰芒种曰小暑次左六
曰夏至此为日行赤道北诸节气线也次右一曰惊
蛰曰寒露次右二曰雨水曰霜降次右三曰立春曰
立冬次右四曰大寒曰小雪次右五曰小寒曰大雪
赤道线左右各六直线渐次疏密者名为二十四节气
线即以赤道线为春分为秋分次左一曰清明曰白
露次左二曰谷雨曰处暑次左三曰立夏曰立秋次
左四曰小满曰大暑次左五曰芒种曰小暑次左六
曰夏至此为日行赤道北诸节气线也次右一曰惊
蛰曰寒露次右二曰雨水曰霜降次右三曰立春曰
立冬次右四曰大寒曰小雪次右五曰小寒曰大雪
简平仪说 序 第 5a 页
次右六曰冬至此为日行赤道南诸节气线也若仪
体小者左右各三线则以一宫为一线仪体大者左
右各十八线则以一候为一线也
从赤道线上取心以冬夏二至线为界上下各作半圈
者名为黄道圈用半圈周平分十二者是黄道半周
天度十五度为一分若仪体大者分三十六则五度
为一分也
以上下盘诸线共作一图本名范天图为测验根本
体小者左右各三线则以一宫为一线仪体大者左
右各十八线则以一候为一线也
从赤道线上取心以冬夏二至线为界上下各作半圈
者名为黄道圈用半圈周平分十二者是黄道半周
天度十五度为一分若仪体大者分三十六则五度
为一分也
以上下盘诸线共作一图本名范天图为测验根本
简平仪说 序 第 5b 页
别有备论
极线之上下并周天圈分各十二曲线渐次疏密者名
为十二时刻线即以极线为卯正初刻为酉正初刻
次上一为卯正二为酉初二每线二刻依时列之次
上十二即周天圈分为午正初刻也次下一为酉正
二为卯初二每线二刻依时列之至次下十二即周
天圈分为子正初刻也若仪体小者上下各六线则
以四刻为一线仪体大者上下各二十四线则以一
极线之上下并周天圈分各十二曲线渐次疏密者名
为十二时刻线即以极线为卯正初刻为酉正初刻
次上一为卯正二为酉初二每线二刻依时列之次
上十二即周天圈分为午正初刻也次下一为酉正
二为卯初二每线二刻依时列之至次下十二即周
天圈分为子正初刻也若仪体小者上下各六线则
以四刻为一线仪体大者上下各二十四线则以一
简平仪说 序 第 6a 页
刻为一线更大者上下各七十二线则以五分为一
线也
周天圈以赤道线极线分为四圈分每圈分分九十度
为周天象限四象限共三百六十为周天度数
上盘中央安轴处为盘心盘中过心横线在半虚半实
之界名为地平线其过心直线与地平线作十字交
罗者名为天顶线
上盘之圈周亦以地平天顶线分为四圈分每圈分分
线也
周天圈以赤道线极线分为四圈分每圈分分九十度
为周天象限四象限共三百六十为周天度数
上盘中央安轴处为盘心盘中过心横线在半虚半实
之界名为地平线其过心直线与地平线作十字交
罗者名为天顶线
上盘之圈周亦以地平天顶线分为四圈分每圈分分
简平仪说 序 第 6b 页
九十度为周天象限四象限共三百六十为周天度
数
上盘半虚处左右相望作针孔贯以丝绳与地平线平
行不论多寡皆名为日晷线
上盘地平线下横布疏密度数是依天顶线作平行直
线上应周天度分者名为直应度分
上盘轴心施一线下垂线未系坠令旋转加于上盘周
天度分者名为垂线若以铜为权下重末锐令其末
数
上盘半虚处左右相望作针孔贯以丝绳与地平线平
行不论多寡皆名为日晷线
上盘地平线下横布疏密度数是依天顶线作平行直
线上应周天度分者名为直应度分
上盘轴心施一线下垂线未系坠令旋转加于上盘周
天度分者名为垂线若以铜为权下重末锐令其末
简平仪说 序 第 7a 页
旋转加周者名为垂权与垂线同用
下盘之上方横作一直线与极线平行者名为日景线
线之两端截去线之上方寸许不尽线半寸许又截
去线之下方半寸许令版之左右上角各为方柱柱
端与日景线平行者名为表
用法(十三首/)
第一随时随地测日轨高几何度分 测验之最
急者为随时随地求日轨高度分历家必须登台
下盘之上方横作一直线与极线平行者名为日景线
线之两端截去线之上方寸许不尽线半寸许又截
去线之下方半寸许令版之左右上角各为方柱柱
端与日景线平行者名为表
用法(十三首/)
第一随时随地测日轨高几何度分 测验之最
急者为随时随地求日轨高度分历家必须登台
简平仪说 序 第 7b 页
转象未能简便今用此仪应手可得
以上盘地平线加于下盘南北极线次任用下盘一表
以承日令表端景加于日景线次视垂线所加上盘圈
周度分即目下日轨高于地平度分
假如以表承日表端景加于日景线而垂线去天顶
线地平线各四十五度即日轨高于地平四十五度
也若垂线渐近天顶线即日轨渐低渐近地平线即
日轨渐高各以垂线度分为日轨度分
以上盘地平线加于下盘南北极线次任用下盘一表
以承日令表端景加于日景线次视垂线所加上盘圈
周度分即目下日轨高于地平度分
假如以表承日表端景加于日景线而垂线去天顶
线地平线各四十五度即日轨高于地平四十五度
也若垂线渐近天顶线即日轨渐低渐近地平线即
日轨渐高各以垂线度分为日轨度分
简平仪说 序 第 8a 页
第二随节气求日躔黄道距赤道几何度分 黄
赤二道之交为天元春秋分二道相去最远处二
十三度半强为冬夏至自天正春秋分日日躔二
道之交过此日躔黄道距赤道渐远至冬夏至而
极过此渐近至春秋分复躔二道之交其日躔黄
道每日约平行一度若其距之远近及远近之差
却各节各日多寡不同大都近交差多近至差少
历家多用弧矢勾股法推算其间别有大论今用
赤二道之交为天元春秋分二道相去最远处二
十三度半强为冬夏至自天正春秋分日日躔二
道之交过此日躔黄道距赤道渐远至冬夏至而
极过此渐近至春秋分复躔二道之交其日躔黄
道每日约平行一度若其距之远近及远近之差
却各节各日多寡不同大都近交差多近至差少
历家多用弧矢勾股法推算其间别有大论今用
简平仪说 序 第 8b 页
此仪可随节测量以需后用
日日约行一度视本日去春秋分几何日即循两黄道
圈各检取去赤道线几何度为两界用直线隐两界上
循直线视所当周天圈度分即所求
假如清明日欲得黄赤道距度视本日距春分约十
五日日日约行一度得十五度即循两黄道圈各左
方检取去赤道线各第十五度是本日日躔黄道距
交度为两界次用一线或界尺隐取两界循直线视
日日约行一度视本日去春秋分几何日即循两黄道
圈各检取去赤道线几何度为两界用直线隐两界上
循直线视所当周天圈度分即所求
假如清明日欲得黄赤道距度视本日距春分约十
五日日日约行一度得十五度即循两黄道圈各左
方检取去赤道线各第十五度是本日日躔黄道距
交度为两界次用一线或界尺隐取两界循直线视
简平仪说 序 第 9a 页
所当周天圈度分得六度是本日日躔黄道距赤道
度又如小满日距春分约六十日即检取黄道圈上
去赤道线六十度为日躔黄道距交度次依法视周
天圈得二十度少是本日黄赤道相距度
第三随地随日测午正初刻及日轨高几何度分
凡测正午时正方案为初法用日晷为后法今
用此仪测得以需后用亦系初法
约日将中时用第一法测日轨高几何度分少顷复依
度又如小满日距春分约六十日即检取黄道圈上
去赤道线六十度为日躔黄道距交度次依法视周
天圈得二十度少是本日黄赤道相距度
第三随地随日测午正初刻及日轨高几何度分
凡测正午时正方案为初法用日晷为后法今
用此仪测得以需后用亦系初法
约日将中时用第一法测日轨高几何度分少顷复依
简平仪说 序 第 9b 页
法累测之日昃而止次检日轨最高度分为本也本日
午正初刻日轨高若立表随所测作线即得子午线
假如顺天府寒露日午前用第一法测得日轨高四
十度次用刻漏或度日景每过半刻或一刻许复依
法累测得四十一度四十二度乃至四十四度又测
得四十三度即四十四度为本日午正初刻日轨最
高度依累测各作表线得四十四度所作线为正子
午线
午正初刻日轨高若立表随所测作线即得子午线
假如顺天府寒露日午前用第一法测得日轨高四
十度次用刻漏或度日景每过半刻或一刻许复依
法累测得四十一度四十二度乃至四十四度又测
得四十三度即四十四度为本日午正初刻日轨最
高度依累测各作表线得四十四度所作线为正子
午线
简平仪说 序 第 10a 页
第四随地测南北极出入地几何度分 南北极
出入随地不同按唐志言三百五十馀里差一度
西国则二百五十里差一度当由尺度异也乃其
实皆为平差历家测验先须得此不然即昼夜长
短日月出入躔度高下交食分数悉不可考悉不
可论故元太史郭守敬分道测验以为历准然周
行四极輶轩错出而所得止二十七处意其为术
亦太艰难矣今用此仪但是人迹所至都会郡邑
出入随地不同按唐志言三百五十馀里差一度
西国则二百五十里差一度当由尺度异也乃其
实皆为平差历家测验先须得此不然即昼夜长
短日月出入躔度高下交食分数悉不可考悉不
可论故元太史郭守敬分道测验以为历准然周
行四极輶轩错出而所得止二十七处意其为术
亦太艰难矣今用此仪但是人迹所至都会郡邑
简平仪说 序 第 10b 页
一测便得不劳馀力矣
依第三法测得本地午正初刻日轨高几何度分次依
第二法求本日日躔距赤道几何度分次视日躔赤道
南北算之若日躔赤道南则以距度加高度得赤道至
地平之高以赤道高减周天象限度即得赤道离天顶
度亦即本极出地度对极入地度日躔赤道北则以距
度减高度得赤道至地平之高如法算之若春秋分日
正躔赤道即无距度其日轨高即赤道至地平之高如
依第三法测得本地午正初刻日轨高几何度分次依
第二法求本日日躔距赤道几何度分次视日躔赤道
南北算之若日躔赤道南则以距度加高度得赤道至
地平之高以赤道高减周天象限度即得赤道离天顶
度亦即本极出地度对极入地度日躔赤道北则以距
度减高度得赤道至地平之高如法算之若春秋分日
正躔赤道即无距度其日轨高即赤道至地平之高如
简平仪说 序 第 11a 页
法算之地在赤道南北并同其有日轨距赤道天顶居
中日中有倒景者即倒测日轨高以高度并距度减去
周天象度即得赤道离天顶度地在赤道南北并同
假如顺天府恒见日躔在南即知天顶在赤道北当
得北极出地南极入地今于天正春分日午正初刻
依第三法测得日轨高五十度又依第二法得本日
日躔黄赤道之交无距度即赤道高于地平五十度
以减周天象限九十度得四十度即赤道离天顶度
中日中有倒景者即倒测日轨高以高度并距度减去
周天象度即得赤道离天顶度地在赤道南北并同
假如顺天府恒见日躔在南即知天顶在赤道北当
得北极出地南极入地今于天正春分日午正初刻
依第三法测得日轨高五十度又依第二法得本日
日躔黄赤道之交无距度即赤道高于地平五十度
以减周天象限九十度得四十度即赤道离天顶度
简平仪说 序 第 11b 页
南北极离赤道与地平离天顶俱九十度即顺天府
天顶离北极五十度而北极出地南极入地各四十
度若顺天府霜降日日躔赤道南是日午正初刻测
得日轨高三十八度次依第二法得日躔距赤道十
二度以加日轨高三十八度亦得赤道高于地平五
十度如上法算得北极出地四十度若顺天府立夏
日日躔赤道北是日午正初刻测得日轨高六十六
度次依第二法得日躔距赤道十六度以减日轨高
天顶离北极五十度而北极出地南极入地各四十
度若顺天府霜降日日躔赤道南是日午正初刻测
得日轨高三十八度次依第二法得日躔距赤道十
二度以加日轨高三十八度亦得赤道高于地平五
十度如上法算得北极出地四十度若顺天府立夏
日日躔赤道北是日午正初刻测得日轨高六十六
度次依第二法得日躔距赤道十六度以减日轨高
简平仪说 序 第 12a 页
六十六度亦得赤道高五十度如上法算得北极出
地四十度又如应天府清明日日躔赤道北是日午
正初刻测得日轨高六十四度次得日躔距赤道六
度以减日轨高得五十八度为赤道高以减周天象
度得北极出地三十二度如地在赤道南者则躔南
加高躔北减高算法并同其有天顶居日轨赤道之
中者天顶距赤道在二十三度半强以内日中有倒
景之地皆是也如高州府夏至日午正初刻日中有
地四十度又如应天府清明日日躔赤道北是日午
正初刻测得日轨高六十四度次得日躔距赤道六
度以减日轨高得五十八度为赤道高以减周天象
度得北极出地三十二度如地在赤道南者则躔南
加高躔北减高算法并同其有天顶居日轨赤道之
中者天顶距赤道在二十三度半强以内日中有倒
景之地皆是也如高州府夏至日午正初刻日中有
简平仪说 序 第 12b 页
倒景即倒测日轨高于北地平八十八度半弱以并
距度二十三度半强得一百一十二度减去周天象
限九十度即得赤道离天顶北极出地南极入地各
二十二度地在赤道南则以表北为倒景算法同
第五随地随节气求昼夜刻各几何 凡昼夜时
刻随地各有长短皆以极出地多寡为准极出地
度分少则二至昼夜刻所差亦少度分多所差亦
多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则夏至昼长五十
距度二十三度半强得一百一十二度减去周天象
限九十度即得赤道离天顶北极出地南极入地各
二十二度地在赤道南则以表北为倒景算法同
第五随地随节气求昼夜刻各几何 凡昼夜时
刻随地各有长短皆以极出地多寡为准极出地
度分少则二至昼夜刻所差亦少度分多所差亦
多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则夏至昼长五十
简平仪说 序 第 13a 页
九刻零七分夜长三十六刻零八分高州府北极
出地二十二度则夏至昼长五十四刻夜长四十
二刻矣(每时八刻每/日九十六刻)今历注夏至昼长五十九刻
夜四十一刻此是洪武闻所定应天府昼夜刻分
也正统己巳历夏至昼六十一刻夜三十九刻此
青州府诸地北极出地三十七度之昼夜刻也(大/统)
(历日/百刻)岳文肃以为从古所无亦未是此法惟郭守
敬得之但须随地用仪表测验今作此仪似足小
出地二十二度则夏至昼长五十四刻夜长四十
二刻矣(每时八刻每/日九十六刻)今历注夏至昼长五十九刻
夜四十一刻此是洪武闻所定应天府昼夜刻分
也正统己巳历夏至昼六十一刻夜三十九刻此
青州府诸地北极出地三十七度之昼夜刻也(大/统)
(历日/百刻)岳文肃以为从古所无亦未是此法惟郭守
敬得之但须随地用仪表测验今作此仪似足小
简平仪说 序 第 13b 页
补郭氏之阙
以上盘地平线加于下盘本地南北极出入地度数视
地平线加本日节气线上得地平线以上几何刻即昼
刻以下所馀刻即夜刻
假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以上盘地平线加于
下盘南极以上第四十度则地平以上是顺天府所
见浑天半体即见北极出地四十度南极入地四十
度即见顺天府天顶线在北极以上五十度即见赤
以上盘地平线加于下盘本地南北极出入地度数视
地平线加本日节气线上得地平线以上几何刻即昼
刻以下所馀刻即夜刻
假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以上盘地平线加于
下盘南极以上第四十度则地平以上是顺天府所
见浑天半体即见北极出地四十度南极入地四十
度即见顺天府天顶线在北极以上五十度即见赤
简平仪说 序 第 14a 页
道离天顶线亦四十度即见地平线斜络诸节气线
上所加得夏至为极长冬至为极短今欲知夏至日
昼夜刻几何则视地平线与夏至线相加处向上数
得二十九刻十一分是从日出至午正初刻数加一
倍得五十九刻零七分为本日昼刻所馀三十六刻
零八分为本日夜刻也又欲知冬至昼夜刻则视地
平线与冬至线相加处向上数之所得与夏至昼夜
数正相反则夏至昼刻即冬至夜刻夏至夜刻即冬
上所加得夏至为极长冬至为极短今欲知夏至日
昼夜刻几何则视地平线与夏至线相加处向上数
得二十九刻十一分是从日出至午正初刻数加一
倍得五十九刻零七分为本日昼刻所馀三十六刻
零八分为本日夜刻也又欲知冬至昼夜刻则视地
平线与冬至线相加处向上数之所得与夏至昼夜
数正相反则夏至昼刻即冬至夜刻夏至夜刻即冬
简平仪说 序 第 14b 页
至昼刻也又欲知立夏立秋昼夜刻各几何依前法
数得二十八为半日刻加倍得五十六为昼刻所馀
四十刻为夜刻也又欲知立春立冬昼夜刻依前法
数得与立夏立秋昼夜正相反即昼夜刻数亦相反
也又欲知春秋分昼夜刻几何依前法数得二十四
刻倍之得四十八为昼刻所馀四十八为夜刻昼夜
平也
第六随地随节气求日出入时刻 凡日出日入
数得二十八为半日刻加倍得五十六为昼刻所馀
四十刻为夜刻也又欲知立春立冬昼夜刻依前法
数得与立夏立秋昼夜正相反即昼夜刻数亦相反
也又欲知春秋分昼夜刻几何依前法数得二十四
刻倍之得四十八为昼刻所馀四十八为夜刻昼夜
平也
第六随地随节气求日出入时刻 凡日出日入
简平仪说 序 第 15a 页
时刻亦随地不同大统历夏至日出寅正四刻日
入戌初初刻亦洪武间应天府所测日出入时刻
顺天府夏至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戌正二刻若用
此仪亦随地可指掌得也
依第五法上下盘相加视地平线加某时刻分即得日
出入时刻
假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依法相加即盘中所
见地平线以上皆日出后时刻地平线以下皆日入
入戌初初刻亦洪武间应天府所测日出入时刻
顺天府夏至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戌正二刻若用
此仪亦随地可指掌得也
依第五法上下盘相加视地平线加某时刻分即得日
出入时刻
假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依法相加即盘中所
见地平线以上皆日出后时刻地平线以下皆日入
简平仪说 序 第 15b 页
后时刻今欲知夏至日出时刻视地平线与夏至线
相加处为寅正二即夏至日出时刻是日日轨依夏
至线上行至午复回至本处为戌初二即日入时刻
又欲知谷雨处暑日出入时刻依前法得卯初一刻
少日出得酉正二刻太日入也又欲知春分秋分日
出入时刻依前法得卯正初刻日出酉正初刻日入
为昼夜平
第七论三殊域昼夜寒暑之变 三殊域者一极
相加处为寅正二即夏至日出时刻是日日轨依夏
至线上行至午复回至本处为戌初二即日入时刻
又欲知谷雨处暑日出入时刻依前法得卯初一刻
少日出得酉正二刻太日入也又欲知春分秋分日
出入时刻依前法得卯正初刻日出酉正初刻日入
为昼夜平
第七论三殊域昼夜寒暑之变 三殊域者一极
简平仪说 序 第 16a 页
北谓北极之下一极南谓南极之下一南北之中
谓赤道之下凡迤南迤北渐近二极之下有一日
全为昼一日全为夜者有一月二月为昼夜者正
当二极之下即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独赤道之下
终古昼夜常平此昼夜之变也其寒暑则二极下
皆极寒赤道下极热又普天之下皆一年而冬夏
一周独赤道之下一年而冬夏再周此寒暑之变
今用此仪悉可究陈也
谓赤道之下凡迤南迤北渐近二极之下有一日
全为昼一日全为夜者有一月二月为昼夜者正
当二极之下即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独赤道之下
终古昼夜常平此昼夜之变也其寒暑则二极下
皆极寒赤道下极热又普天之下皆一年而冬夏
一周独赤道之下一年而冬夏再周此寒暑之变
今用此仪悉可究陈也
简平仪说 序 第 16b 页
依第五法上下盘相加视地平线以上时刻即昼以下
即夜赤道之下日行天顶皆夏日行南北皆冬
假如地平线加于北极出地六十七度盘中地平线
以上全见夏至线上十二全时全不见冬至线上十
二全时即彼处夏至日昼长九十六刻无夜夏至日
以后节线渐入地平线下渐有夜至秋分而平夜渐
长至冬至夜长九十六刻无昼冬至日以后节线渐
出地平线上渐有昼至春分而平也又如地平线加
即夜赤道之下日行天顶皆夏日行南北皆冬
假如地平线加于北极出地六十七度盘中地平线
以上全见夏至线上十二全时全不见冬至线上十
二全时即彼处夏至日昼长九十六刻无夜夏至日
以后节线渐入地平线下渐有夜至秋分而平夜渐
长至冬至夜长九十六刻无昼冬至日以后节线渐
出地平线上渐有昼至春分而平也又如地平线加
简平仪说 序 第 17a 页
于北极出地七十度盘中地平线以上全见小满芒
种夏至小暑大暑五节线上十二全时全不见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五节线上十二全时即彼处小
满以后至夏至全见日轮斜行地上三十日夏至至
大暑亦全见日轮斜行地上三十日凡六十日全为
昼至大暑以后节线渐入地平线下渐有夜至秋分
而平夜渐长小雪以后至冬至日轮斜行地下三十
日冬至至大寒亦斜行地下三十日凡六十日全为
种夏至小暑大暑五节线上十二全时全不见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五节线上十二全时即彼处小
满以后至夏至全见日轮斜行地上三十日夏至至
大暑亦全见日轮斜行地上三十日凡六十日全为
昼至大暑以后节线渐入地平线下渐有夜至秋分
而平夜渐长小雪以后至冬至日轮斜行地下三十
日冬至至大寒亦斜行地下三十日凡六十日全为
简平仪说 序 第 17b 页
夜至大寒以后节线渐出地平线上渐有昼至春分
而平也又凡日出入地十八度内皆为朦胧时刻故
此地虽大暑以后渐有夜小满以前尚有夜其实大
暑至处暑榖雨至小满此两月中夜亦常明其时夜
极短皆为黄昏昧爽时刻故也又如地平线加北极
出地九十度盘中北极在天顶线上以赤道为地平
地平线以上全见春分至秋分日行赤道北半年中
十二全时全不见秋分至春分日行赤道南半年中
而平也又凡日出入地十八度内皆为朦胧时刻故
此地虽大暑以后渐有夜小满以前尚有夜其实大
暑至处暑榖雨至小满此两月中夜亦常明其时夜
极短皆为黄昏昧爽时刻故也又如地平线加北极
出地九十度盘中北极在天顶线上以赤道为地平
地平线以上全见春分至秋分日行赤道北半年中
十二全时全不见秋分至春分日行赤道南半年中
简平仪说 序 第 18a 页
十二全时即此地当春分日便见日半轮周行地平
之上以后渐高至夏至周行于地平之上二十三度
半强以后渐下至秋分日亦见半日轮周行地平之
上此半年全为一昼秋分以后渐下入地至冬至周
行于地平之下二十三度半强以后渐高至春分复
见半日轮周行地平之上此半年全为一夜其自春
分以前一月为昧爽秋分以后一月为黄昏也若赤
道之下南北二极平出地上以极线为地平赤道为
之上以后渐高至夏至周行于地平之上二十三度
半强以后渐下至秋分日亦见半日轮周行地平之
上此半年全为一昼秋分以后渐下入地至冬至周
行于地平之下二十三度半强以后渐高至春分复
见半日轮周行地平之上此半年全为一夜其自春
分以前一月为昧爽秋分以后一月为黄昏也若赤
道之下南北二极平出地上以极线为地平赤道为
简平仪说 序 第 18b 页
天顶盘中地平线以上全见各节线及时刻线之半
不论是何节气恒得日出后四十八刻日入后四十
八刻终古昼夜常平也其寒暑则普天之下恒由天
顶近日而得暑天顶远日而得寒今以天顶线加于
二极线日躔恒在下最近亦六十六度半弱故二极
下极寒以天顶线加于赤道线日躔恒在上最远亦
二十三度半强故赤道下极热也又赤道之下以赤
道为天顶故春分日行赤道正居天顶为夏日行渐
不论是何节气恒得日出后四十八刻日入后四十
八刻终古昼夜常平也其寒暑则普天之下恒由天
顶近日而得暑天顶远日而得寒今以天顶线加于
二极线日躔恒在下最近亦六十六度半弱故二极
下极寒以天顶线加于赤道线日躔恒在上最远亦
二十三度半强故赤道下极热也又赤道之下以赤
道为天顶故春分日行赤道正居天顶为夏日行渐
简平仪说 序 第 19a 页
北迄夏至而极为冬却回至秋分行赤道正居天顶
复为夏日行渐南迄冬至而极复为冬矣亦缘天下
寒暑视日远近彼中日远近岁二周故寒暑亦岁二
周不以一岁为二岁者日复于次而成岁不在寒暑
也
或闻一年为一昼夜不信也愚闻之西国人彼
亲所经历无足疑者近检元史郭守敬四海测
验二十七所内云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
复为夏日行渐南迄冬至而极复为冬矣亦缘天下
寒暑视日远近彼中日远近岁二周故寒暑亦岁二
周不以一岁为二岁者日复于次而成岁不在寒暑
也
或闻一年为一昼夜不信也愚闻之西国人彼
亲所经历无足疑者近检元史郭守敬四海测
验二十七所内云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
简平仪说 序 第 19b 页
至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又检唐书载贞观
中骨利斡国献马使云其国在京师西北二万
馀里夜短昼长从天色暝时煮羊足才熟而
东方已曙即此二端亦足徵北土有极长极短
昼夜矣第元人所至止于北海未至六十五度
以北故夜尚有十八刻骨利斡所居亦未至六
十六度半弱故夜尚有一两刻可煮羊髀若更北
渐短必至无夜又更北北极在天顶必至一年
中骨利斡国献马使云其国在京师西北二万
馀里夜短昼长从天色暝时煮羊足才熟而
东方已曙即此二端亦足徵北土有极长极短
昼夜矣第元人所至止于北海未至六十五度
以北故夜尚有十八刻骨利斡所居亦未至六
十六度半弱故夜尚有一两刻可煮羊髀若更北
渐短必至无夜又更北北极在天顶必至一年
简平仪说 序 第 20a 页
为一昼夜试就此仪论之其理不得不然若骨
利斡国夜短昼长是彼中夏至暨冬至必反而
昼短夜长如其刻数而史书不言则传说未尽
也世间耳目未经而理之所是不得不信否者
彼北极下人又肯信吾以百刻为昼夜哉即骨
利斡使者归说唐朝昼夜刻数彼国人必有不
信者所谓彼我易观更相笑也
或问元人测得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至
利斡国夜短昼长是彼中夏至暨冬至必反而
昼短夜长如其刻数而史书不言则传说未尽
也世间耳目未经而理之所是不得不信否者
彼北极下人又肯信吾以百刻为昼夜哉即骨
利斡使者归说唐朝昼夜刻数彼国人必有不
信者所谓彼我易观更相笑也
或问元人测得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至
简平仪说 序 第 20b 页
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今用此仪测得六十
五度夏至昼独八十四刻夜止一十二刻何也
曰授时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西
历三百六十度则北海地分止六十四度授时
日百刻西历九十六刻今此仪测得北海六十
四度夏至昼得八十刻少弱夜得十五刻太强
两测互算正相合矣
第八随地随节气求日出入之广几何 春分秋分
五度夏至昼独八十四刻夜止一十二刻何也
曰授时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西
历三百六十度则北海地分止六十四度授时
日百刻西历九十六刻今此仪测得北海六十
四度夏至昼得八十刻少弱夜得十五刻太强
两测互算正相合矣
第八随地随节气求日出入之广几何 春分秋分
简平仪说 序 第 21a 页
日日行赤道一线之上其出入处是赤道与地平
线之交谓之天元卯酉春分以后日出入渐北至
夏至而极复南秋分以后日出入渐南至冬至而
极复北其南北之广随地不同独赤道之下广至
二十三度半强其自赤道南北渐远渐广故随地
有各节气日出入之广其欲用此法何也凡营度
必正方面正方面之法今时多用罗经罗经针锋
所止非子午正线罗经自有正针处身尝经历在
线之交谓之天元卯酉春分以后日出入渐北至
夏至而极复南秋分以后日出入渐南至冬至而
极复北其南北之广随地不同独赤道之下广至
二十三度半强其自赤道南北渐远渐广故随地
有各节气日出入之广其欲用此法何也凡营度
必正方面正方面之法今时多用罗经罗经针锋
所止非子午正线罗经自有正针处身尝经历在
简平仪说 序 第 21b 页
大浪山去中国西南五万里过此以西针锋渐向
西过此以东针锋渐向东各随道里具有分数至
中国则泊于丙午之间矣其所以然自有别论今
欲得正子午线亦有转用之法但针体微细难得
真确不如周礼土圭及钦天监简仪正方案所得
方面为准若用此仪先知本地本日日出入去天
元卯酉几何度候日出量取即天元卯酉依卯酉
作垂线得子午
西过此以东针锋渐向东各随道里具有分数至
中国则泊于丙午之间矣其所以然自有别论今
欲得正子午线亦有转用之法但针体微细难得
真确不如周礼土圭及钦天监简仪正方案所得
方面为准若用此仪先知本地本日日出入去天
元卯酉几何度候日出量取即天元卯酉依卯酉
作垂线得子午
简平仪说 序 第 22a 页
依第五法上下盘相加视地平线下直应度分值本日
节气线得几何度即所求
假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欲知冬至夏至日出
入之广依前法视地平线上直应度分加于夏至节
气线得三十一度即夏至日出入处离天元卯酉以
北度分也即以南三十一度是冬至日出入离天元
卯酉度分也总南北为六十二度是冬夏二至日出
入之广乂欲知谷雨处暑雨水霜降四日日出入之
节气线得几何度即所求
假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欲知冬至夏至日出
入之广依前法视地平线上直应度分加于夏至节
气线得三十一度即夏至日出入处离天元卯酉以
北度分也即以南三十一度是冬至日出入离天元
卯酉度分也总南北为六十二度是冬夏二至日出
入之广乂欲知谷雨处暑雨水霜降四日日出入之
简平仪说 序 第 22b 页
广依前法得十五度即知谷雨雨水两日日出入在
天元卯酉南十五度处著霜降两日日出入在天元
卯酉北十五度也又如北极出地六十七度依法测
冬至夏至日出入之广得九十度也
第九随地随节气用极出入度求午正初刻日轨
高几何度分
依第五法上下盘相加从地平线所加起算历周天度
分数至本节线上得几何度分即所求
天元卯酉南十五度处著霜降两日日出入在天元
卯酉北十五度也又如北极出地六十七度依法测
冬至夏至日出入之广得九十度也
第九随地随节气用极出入度求午正初刻日轨
高几何度分
依第五法上下盘相加从地平线所加起算历周天度
分数至本节线上得几何度分即所求
简平仪说 序 第 23a 页
假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欲知冬至夏至春分
日各午正初刻日轨高几何度分依前法以地平线
加南极入地四十度上从四十一度起算数至冬至
节线得二十六度半即是日午正初刻日高度也至
春分节线得五十度至夏至节线得七十三度半即
各日午正初刻日高度也又如广东肇庆府北极出
地二十三度半强依法测得冬至日午正初刻日高
四十三度夏至日午正初刻日高九十度即是日日
日各午正初刻日轨高几何度分依前法以地平线
加南极入地四十度上从四十一度起算数至冬至
节线得二十六度半即是日午正初刻日高度也至
春分节线得五十度至夏至节线得七十三度半即
各日午正初刻日高度也又如广东肇庆府北极出
地二十三度半强依法测得冬至日午正初刻日高
四十三度夏至日午正初刻日高九十度即是日日
简平仪说 序 第 23b 页
中无影又如高州府北极出地二十二度依法测得
夏至日午正日轨过天顶而北其行度反低于小暑
芒种则午正初刻从北地平线上起算数得八十八
度半为日高度即是日日中有倒景在表南而小暑
芒种两日俱日中无景
第十日晷 日晷候时凡二大支数十百种别有
成书备论今用此仪径可随地随时取景得目下
时刻亦有用此候时而旁藉他法者自具他法中
夏至日午正日轨过天顶而北其行度反低于小暑
芒种则午正初刻从北地平线上起算数得八十八
度半为日高度即是日日中有倒景在表南而小暑
芒种两日俱日中无景
第十日晷 日晷候时凡二大支数十百种别有
成书备论今用此仪径可随地随时取景得目下
时刻亦有用此候时而旁藉他法者自具他法中
简平仪说 序 第 24a 页
依第一法测得目下日轨高几何度分次依第五法上
下盘相加次依日晷线所值日高度分平行视本日节
气线所值刻线即目下时刻若日晷线不值日高度分
即别用一直线依日高度分与日晷线为平行取之若
不用日晷线即以日高度分之半弦为度与天顶线平
行以一界抵地平一界抵日高度分依地平线平行取
之
假如顺天府冬至日测得午前日高二十度次以地
下盘相加次依日晷线所值日高度分平行视本日节
气线所值刻线即目下时刻若日晷线不值日高度分
即别用一直线依日高度分与日晷线为平行取之若
不用日晷线即以日高度分之半弦为度与天顶线平
行以一界抵地平一界抵日高度分依地平线平行取
之
假如顺天府冬至日测得午前日高二十度次以地
简平仪说 序 第 24b 页
平线加于北极出地四十度依日晷线平行或日晷
平行线平行或用他度与地平平行从日高二十度
平行至冬至节线上值已正初刻少即所求又如应
天府清明后五日测得午后日高十八度次以地平
线加于北极出地三十二度依法平行至本日节线
上值申正一刻即所求
第十一随地随节气求日交天顶线在何时刻
天顶线者从天元卯酉上至天中当人之顶为本
平行线平行或用他度与地平平行从日高二十度
平行至冬至节线上值已正初刻少即所求又如应
天府清明后五日测得午后日高十八度次以地平
线加于北极出地三十二度依法平行至本日节线
上值申正一刻即所求
第十一随地随节气求日交天顶线在何时刻
天顶线者从天元卯酉上至天中当人之顶为本
简平仪说 序 第 25a 页
地平分天体南北之界限也大约北极出地地面
春分以后日出入于天元卯酉北日中仍在天顶
南故春分以后秋分以前日轨行度日两交于天
顶线但东交渐迟西交渐早各至夏至而极耳用
此可逐日测得天元卯酉以正方面亦可随地于
向北墙上造作日晷令画日景线止于日景所至
依第五法上下盘相加视天顶线加某时刻即所求
假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欲知清明白露两日
春分以后日出入于天元卯酉北日中仍在天顶
南故春分以后秋分以前日轨行度日两交于天
顶线但东交渐迟西交渐早各至夏至而极耳用
此可逐日测得天元卯酉以正方面亦可随地于
向北墙上造作日晷令画日景线止于日景所至
依第五法上下盘相加视天顶线加某时刻即所求
假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欲知清明白露两日
简平仪说 序 第 25b 页
日交天顶线在何时刻依法视天顶线与本节线相
交于卯正二刻酉初二刻即是日早晚日交天顶线
刻也又欲知夏至日日交天顶时刻依法测得辰正
初刻申正初刻也因是可知顺天府面北墙上清明
白露两日卯正二刻以前酉初二刻以后日光照及
也夏至日则辰正初刻以前申正初刻以后日光照
及也又欲知广东肇庆府北极出地二十三度半强
夏至日日交天顶线时刻依法测得在午正初刻则
交于卯正二刻酉初二刻即是日早晚日交天顶线
刻也又欲知夏至日日交天顶时刻依法测得辰正
初刻申正初刻也因是可知顺天府面北墙上清明
白露两日卯正二刻以前酉初二刻以后日光照及
也夏至日则辰正初刻以前申正初刻以后日光照
及也又欲知广东肇庆府北极出地二十三度半强
夏至日日交天顶线时刻依法测得在午正初刻则
简平仪说 序 第 26a 页
是日日光尽日皆照北墙其向南墙上直至日中微
有日光也又依法测得满剌伽国在赤道下北极南
极皆与地平则春分以后秋分以前半年日照北墙
秋分以后春分以前半年日照南墙也
第十二论地为圜体
用地平线天顶线加于下盘周天度数辗转推论可證
地圜之义
地本圜体其居天中不过一点一点者无分数可论
有日光也又依法测得满剌伽国在赤道下北极南
极皆与地平则春分以后秋分以前半年日照北墙
秋分以后春分以前半年日照南墙也
第十二论地为圜体
用地平线天顶线加于下盘周天度数辗转推论可證
地圜之义
地本圜体其居天中不过一点一点者无分数可论
简平仪说 序 第 26b 页
也今仪中乃作半虚半实者缘平面辽阔人居地上
目力所及止得天体之半故以半虚半实为隐见之
象凭之测验非地体实能掩天体之半也论其实理
则盘心轴略可指为地体今欲證地圜之义试如有
人居满剌伽国正当赤道之下此人当见南北二极
俱与地平即以上盘地平线加于下盘极线其天顶
线上当赤道下抵轴心是此人屹立满剌伽地面之
象次令此人北行二百五十里当见北极出地一度
目力所及止得天体之半故以半虚半实为隐见之
象凭之测验非地体实能掩天体之半也论其实理
则盘心轴略可指为地体今欲證地圜之义试如有
人居满剌伽国正当赤道之下此人当见南北二极
俱与地平即以上盘地平线加于下盘极线其天顶
线上当赤道下抵轴心是此人屹立满剌伽地面之
象次令此人北行二百五十里当见北极出地一度
简平仪说 序 第 27a 页
南极入地一度即以地平线南卬北低令两极出入
地各一度其地平线北转一度天顶线亦北转一度
是人北行二百五十里之象若行二千五百里即转
十度二万二千五百里即转九十度随其所至人恒
如天顶线立恒以足抵轴心故地如轴心当为圜体
乃得每行二百五十里而更一度为平差也其天顶
线依轴心环转一周即人环行地球一周之象若地
是平体居于天半即如此仪将地平线实黏下盘极
地各一度其地平线北转一度天顶线亦北转一度
是人北行二百五十里之象若行二千五百里即转
十度二万二千五百里即转九十度随其所至人恒
如天顶线立恒以足抵轴心故地如轴心当为圜体
乃得每行二百五十里而更一度为平差也其天顶
线依轴心环转一周即人环行地球一周之象若地
是平体居于天半即如此仪将地平线实黏下盘极
简平仪说 序 第 27b 页
线不令旋转即满剌伽国人行至北地尽处亦宜常
见南极行至南地尽处亦宜常见北极今顺天府既
见北极出地四十度将地平线实黏下盘四十度上
顺天府人虽行至南地尽处亦宜常见北极出地四
十度奈何南行二百五十里而少一度北行二百五
十里而多一度耶若言地体本平因去极有远近故
见有差殊则天体之大难作是说即如其说亦应作
长短差不宜作平差既为平差必由地球本圜人循
见南极行至南地尽处亦宜常见北极今顺天府既
见北极出地四十度将地平线实黏下盘四十度上
顺天府人虽行至南地尽处亦宜常见北极出地四
十度奈何南行二百五十里而少一度北行二百五
十里而多一度耶若言地体本平因去极有远近故
见有差殊则天体之大难作是说即如其说亦应作
长短差不宜作平差既为平差必由地球本圜人循
简平仪说 序 第 28a 页
球而行故南北二极随而渐次隐见今用此仪地平
线辗转象之于义无爽也
第十三论各地分表景不同 两仪玄览图刻所
云某一带天下有几般景图中未究其说今略用
此仪解之
用上盘地平线天顶线辗转加于下盘周天度数可推
立表取景随地不同若赤道之下南北极各与地平其
地有三种景若南北极各出地初度以上至未及二十
线辗转象之于义无爽也
第十三论各地分表景不同 两仪玄览图刻所
云某一带天下有几般景图中未究其说今略用
此仪解之
用上盘地平线天顶线辗转加于下盘周天度数可推
立表取景随地不同若赤道之下南北极各与地平其
地有三种景若南北极各出地初度以上至未及二十
简平仪说 序 第 28b 页
三度半强者其地有四种景正当二十三度半强者亦
有三种景若二十三度半强以上至九十度者其地有
二种景若在九十度左右者则有无穷景
凡立表取景必卓立地平线之上与地平为直角若
天顶线也日在东则表景西日在南则表景北今如
法推满剌伽国正当赤道之下立表取景即以地平
线加于极线以天顶线准表即春分以后秋分以前
各节气日出入俱在天顶线北知此地日景俱在表
有三种景若二十三度半强以上至九十度者其地有
二种景若在九十度左右者则有无穷景
凡立表取景必卓立地平线之上与地平为直角若
天顶线也日在东则表景西日在南则表景北今如
法推满剌伽国正当赤道之下立表取景即以地平
线加于极线以天顶线准表即春分以后秋分以前
各节气日出入俱在天顶线北知此地日景俱在表
简平仪说 序 第 29a 页
南为第一种景秋分以后春分以前各节气日出入
俱在天顶线南知此地日景俱在表北为第二种景
春分秋分日日出入正当天顶线上知此地日出景
在表西日入景在表东日中无景为第三种景也又
如法推南北极各出地初度以上至未及二十三度
半强者假如广州府北极出地二十三度立表取景
即以地平线加于本度以天顶线准表即春分以前
秋分以后各节气日出入俱在天顶线南知此地日
俱在天顶线南知此地日景俱在表北为第二种景
春分秋分日日出入正当天顶线上知此地日出景
在表西日入景在表东日中无景为第三种景也又
如法推南北极各出地初度以上至未及二十三度
半强者假如广州府北极出地二十三度立表取景
即以地平线加于本度以天顶线准表即春分以前
秋分以后各节气日出入俱在天顶线南知此地日
简平仪说 序 第 29b 页
景俱在表北为第一种景芒种以后小暑以前日出
入俱在天顶线北知此地日景俱在表南为第二种
景春分以后芒种以前小暑以后秋分以前日出入
交于天顶线依前第十一法推求时刻即此地早交
以前晚交以后日景在表北早交以后晚交以前日
景在表南为第三种景芒种小暑日日出入在天顶
线北日中正当天顶线上知此地日中以前以后景
皆在表南日正中则无景为第四种影也又如法推
入俱在天顶线北知此地日景俱在表南为第二种
景春分以后芒种以前小暑以后秋分以前日出入
交于天顶线依前第十一法推求时刻即此地早交
以前晚交以后日景在表北早交以后晚交以前日
景在表南为第三种景芒种小暑日日出入在天顶
线北日中正当天顶线上知此地日中以前以后景
皆在表南日正中则无景为第四种影也又如法推
简平仪说 序 第 30a 页
南北极各出地二十三度半强者假如肇庆府北极
出地二十三度半强立表取景即以地平线加于本
度以天顶线准表即春分以前秋分以后亦同广州
府景在表北为第一种景春分以后夏至以前夏至
以后秋分以前亦同广州府论日交天顶线早晚景
在表北早交后晚交前景在表南为第二种景夏至
日日出入在天顶线北日中正当天顶线上知此地
日中以前以后景在表南日正中则无景为第三种
出地二十三度半强立表取景即以地平线加于本
度以天顶线准表即春分以前秋分以后亦同广州
府景在表北为第一种景春分以后夏至以前夏至
以后秋分以前亦同广州府论日交天顶线早晚景
在表北早交后晚交前景在表南为第二种景夏至
日日出入在天顶线北日中正当天顶线上知此地
日中以前以后景在表南日正中则无景为第三种
简平仪说 序 第 30b 页
影也又如法推二十三度半以上至九十度者假如
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立表取景即以地平线加
于本度以天顶线准表即春分以前秋分以后亦同
广州府景在表北为第一种景春分以后秋分以后
亦同广州府论日交天顶线早晚景在表北早交后
晚交前景在表南为第二种景也其在九十度左右
日周行地面则表末之景当在日躔对冲天上为无
穷景
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立表取景即以地平线加
于本度以天顶线准表即春分以前秋分以后亦同
广州府景在表北为第一种景春分以后秋分以后
亦同广州府论日交天顶线早晚景在表北早交后
晚交前景在表南为第二种景也其在九十度左右
日周行地面则表末之景当在日躔对冲天上为无
穷景
简平仪说 序 第 31a 页
简平仪说 序 第 31b 页
简平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