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a 页 WYG0704-030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济文衡后集卷二十五
             宋 滕珙 撰
 井田类
  井田类说
 大全文
   此篇专谓古者立制之公
本志曰古者建步立亩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b 页 WYG0704-0307b.png
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一
夫一妇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馀二
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交伫(班志/作守)望相接疾病相救民
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更
耕之换易其处(何休曰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
(田三岁一垦肥饶不得独乐硗/埆不得独苦三年一换土易居)其家众男为馀夫亦以
口受田如此比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有
赋有税赋谓计口发财(六字系班/志颜注)税谓公田什一及工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2a 页 WYG0704-0307c.png
商衡虞之入也赋供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
予之费税给郊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
之费(充食以下/并班志文)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种谷必杂五
种以备灾害中弗得有树以妨五谷力耕数耘收穫如寇
盗之至环庐种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植于疆畔鸡豚
狗豕无失其时女修蚕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
肉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
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比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2b 页 WYG0704-0307d.png
登一级至乡为大夫矣于是闾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
教庠以行礼而视化焉春令民毕出于野其诗云同我
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冬则毕入于邑其诗云同我
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春则出民闾胥平旦坐于左
塾比长坐于右塾毕出而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薪樵
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何休曰晏出后时者不得/出暮不持樵者不得入)冬则
民既入妇人同巷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功必相从者
所以省费烛火同工拙而合习俗也男女有不得所者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3a 页 WYG0704-0308a.png
因而相与歌咏以言其情是月馀子亦在序室(未征役/为馀子)
八岁入小学学六甲四方五行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
幼之节(始知以下/班志文)十五入大学学先王礼乐而知朝廷
(二字/班志)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于乡学乡学之秀移于
国学学于小学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子学于太
学其有秀者命曰造士行同而能偶别之以射(于乡学/以下以)
(何休说增/损修定)然后爵命焉孟春之月群居将散行人振木
铎以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3b 页 WYG0704-0308b.png
(何休曰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三年
耕则馀一年之蓄故三年有成成此功也故王者三载
考绩九年耕馀三年之食进业曰登故三考黜陟再登
曰平馀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馀九年食然后
至德流洽礼乐成焉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由此
道也(九年以下并/以班志修定)书曰天秩有礼天罚有罪故圣人因
天秩而制五礼因天罚而制五刑建司马之官设六军
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4a 页 WYG0704-0308c.png
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众(班志并/作终字)众十为同同方百里
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地四井为邑四邑为邱
邱十六井有戎马一匹牛三头四邱为甸六十四井有
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
人干戈备具是谓司马之法一同百里提封万井除山
川坑堑城池邑居园囿街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赋六千
四百井戎马四百四兵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
是谓百乘之家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4b 页 WYG0704-0308d.png
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
谓之千乘之国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
千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戎马车徒干戈素具
春振旅以蒐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阅以狩于
农隙以讲事焉五国为属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三
十国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牧牧有连帅
比年简车卒正三年简徒群牧五年大简车徒此先王
为国立武足兵之大略也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5a 页 WYG0704-0309a.png
  论井田车赋之制
 黄义刚录
   此段谓井田之法
陈安卿问横渠复井田之说如何先生曰这个事某皆
不曾敢深考而今只是差役尚有万千难行处莫道更
要夺他田他岂肯且如寿皇初要令官户亦作保正其
时蒋侍郎作保正遂令人书保正蒋芾后来此令竟不
行且如今有一夫寄居官作保正县道如何敢去追他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5b 页 WYG0704-0309b.png
家人或又说将钱问富人买田来均不知如何得许多
钱荀悦便道行井田须是大乱之后如高光时杀得无
人后田便无归从而来均此说却也是义刚问东坡限
田之说如何先生曰那个只是乱说而今立法如霹雳
后三五年去便放缓了今立限田时直是三二十年事
到那时去人不知如何在而今若要行井田则索性火
急做若不行只且依而今样那限田只是个戏论不可
行林勋作本政书一生留意此事后守广中郡亦画得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6a 页 WYG0704-0309c.png
数井然广中无人烟可以如此安卿问都鄙四丘为甸
甸六十四井出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不审
乡遂车赋如何曰乡遂亦有车但不可见其制六乡一
家出一人排门是兵都鄙七家而出一兵在内者役重
而赋轻在外者役轻而赋重六军只是六乡之众六遂
不与六遂亦有军但不可见其数侯国三军只是三郊
之众大国三郊次国二郊小国一郊蔡季通说车一乘
不止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是轻车用马驰者更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6b 页 WYG0704-0309d.png
有二十五人将重车在后用牛载糗粮戈甲衣装见七
书如鲁颂公徒三万已异其说义刚问侯国亦仿乡遂
都鄙之制否曰郑氏说侯国用都鄙法然观鲁人三郊
三遂及孟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则当亦
是乡遂又问畿内采地只是仕于王朝而食禄退则无
此否曰采地不世袭所谓外诸侯嗣也内诸侯禄也然
后来亦各占其地竞相侵削天子只得乡遂而已又问
司马法车乘士徒之数与周礼不同如何曰古制不明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7a 页 WYG0704-0310a.png
皆不可考此只见于郑氏注七书中司马法又不是此
林勋本政书错说以为文王治岐之政安卿曰或以为
周礼乃常数司马法乃调发时数曰不通处如何硬要
通不消得恁地思量枉费心力又曰唐口分是二分世
业是八分有口则有口分寡妇皆无过十有二家则有
世业古人想亦似此样或问士人受田如何曰上士中
士下士是有命之士巳有禄如管子一乡十五是未命
之士若民皆为士则无农矣故十五亦受田但不多所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7b 页 WYG0704-0310b.png
谓士田者也
  论田赋出乘之义
 答廖子晦
   此段谓四丘之地出车一乘乃是十六井七家
   出一人之役今不可知
十乘之说未有端的證司马法说虽占地太广然以周
礼考之又不止此如云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四丘为甸郑氏读甸为乘云四丘之地出车一乘乃是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8a 页 WYG0704-0310c.png
十六井也所云未间七家出一人之役后来宇文周制
府卫法乃是七家共出一兵疑于古制亦有所考然今
不可知矣此类恐当细考而兼存之以俟知者决焉不
必自为之说也
  论乡遂出兵之数
 语录
   此段谓乡遂以十为数是长连排去井田以九
   为数是一个方底物事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8b 页 WYG0704-0310d.png
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
州为乡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四酂为鄙五鄙
为县五县为遂制田里之法也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
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此乡遂出兵之
法也故曰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既一家出一人则兵
法宜甚多然只是拥卫王室如今禁卫相似不令征行
也都鄙之法则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
甸然后出长毂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三人以五百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9a 页 WYG0704-0311a.png
二十一家而共只出七十五人则可谓甚少然有征行
则发此酂鄙之兵悉调者不用而用者不悉调此二法
所以不同而贡助之法亦异大率乡遂以十为数是长
连排去井田以九为数是一个方底物事自是不同而
永嘉必欲合之如何合得
  论市廛不征之制
 同前
   此段谓市民逐末者多则赋其廛而抑之少则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9b 页 WYG0704-0311b.png
   不廛
问市廛而不征此市在何处曰此都邑之市人君国都
如井田样画为九区面朝背市左祖右社中间一区则
君之宫室宫室前一区为外朝凡朝会藏库之属皆在
焉后一区为市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则商贾百物
皆入焉赋其廛者谓收其市地钱如今民间之铺面钱
盖逐末者多则赋其廛而抑之少则不廛而但治以市
官之法所以招徕之也市官之法如周礼司市平物价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0704-0311c.png
治争讼讥察异服异言之类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
大夫有爵位者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如国君过
市则刑人赦夫人过市则罚之幕世子过市则罚之帟
命夫命妇过市则罚之盖帷之类左右各三区皆民所
居而外朝一区左则宗庙右则社稷在焉此国君都邑
规模之大槩也
 又据辅广录或问法而不廛先生谓治以市官之法
 而不赋其廛如何是市官之法曰周礼自有如司市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WYG0704-0311d.png
 之属平价直治争讼谨权量等事皆其法也又问市
 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是如何曰市廛而不征谓使居
 市之廛各出廛赋若干如今人赁铺面相似更不征
 税其所货之物法而不廛则但治之以市官之法而
 已虽廛赋亦不取之也又问古之为市者以其所有
 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此便是周礼市官之法
 否曰然如汉之狱市军市之类皆是古之遗制盖自
 有一个所在以为市其中自有许多事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0704-0312a.png
 贡助彻类
  论三代贡助彻之异
 答林一之(揆/)
   此段谓古法难考但当取大指之略通
二十五亩为贡恐是印本多二十字此眼前事不应如
此之误至如实皆什一之说记得亦用庐舍折除公田
二十亩如先儒之旧但此却只说得百亩而彻耳七十
而助之法则须就公田七十亩中尅除庐舍而实计则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0704-0312b.png
亦可辏成什一注中必是不曾说此一节此间无本检
不得然此亦是大槩依约不见古法果如何且当取其
大指之略通可也如来喻商人以七亩为助此语亦疏
盖贡助异法贡则直计其五亩之入自赋于官助者则
须计公田之中八家各助七亩只得五十六亩其十四
亩须依古法折除一家各得一亩若干步为庐舍方成
八家各助耕公田七亩也如谓某说商人九分取一周
人十分取一恐亦非某本文商人九分取一除庐井则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0704-0312c.png
为十分取一如前所云固自分明周人则乡遂沟洫用
贡法而自赋自不妨十分取一惟都鄙井田用助法则
为九一然如前说去其庐井则亦不害为十之一矣周
人未尝专用九一也张子遗法不可见李太伯平土书
集中有之亦不在此然此等姑缓之亦无害正唯义理
之大原与日用亲切功夫不可不汲汲耳
 阡陌类
  论秦人阡陌之制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0704-0312d.png
 文集开阡陌辨
   此段历论商君破坏之失
汉志言秦制井田开阡陌说者之意皆以开为开置之
开言秦废井田而始置阡陌也故白居易云人稀土旷
者宜修阡陌户繁乡狭者则复井田盖亦以阡陌为秦
制井田为古法此恐皆未得其事之实也按阡陌者旧
说以为田间之道盖因田之疆畔制其广狭辨其横纵
以通人物之往来即周礼所谓遂上之径沟上之畛洫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0704-0313a.png
上之涂浍上之道也然风俗通云南北曰阡东西曰陌
又云河南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二说不同今以遂人
田亩夫家之数考之则当以后说为正盖陌之为言百
也遂洫纵而径涂亦纵则遂间百亩洫间百夫而径涂
为陌矣阡之为言千也沟浍横而畛道亦横则沟间千
亩浍间千夫而畛道为阡矣阡陌之名由此而得至于
万夫有川而川上之路周于其外与夫匠人井田之制
遂沟洫浍亦皆四周则阡陌之名疑亦因其横纵而命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0704-0313b.png
之也然遂广二尺沟四尺洫八尺浍二寻则丈有六尺
矣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二轨路三轨
则几二丈矣此其水陆占地不得为田者颇多先王之
意非不惜而虚弃之也所以正经界止侵争时蓄泄备
水旱为永久之计有不得不然者其意深矣商君以其
急刻之心行苟且之政但见田为阡陌所束而耕者限
于百亩则病其人力之不尽但见阡陌之占地太广而
不得为田者多则病其地利之有遗又当世衰法坏之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4a 页 WYG0704-0313c.png
时则其归授之际必不免有烦扰欺隐之奸而阡陌之
地切近民田又必有阴据以自私而税不入于公上者
是以一旦奋然不顾尽开阡陌悉除禁限而听民兼并
买卖以尽人力垦辟弃地悉为田畴而不使其有尺寸
之遗以尽地利使民有田即为永业而不复归授以绝
烦扰欺隐之奸使地皆为田而田皆出税以覈阴据自
私之幸此其为计正犹杨炎疾浮户之弊而遂破租庸
以为两税盖一时之害虽除而千古圣贤传授精微之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4b 页 WYG0704-0313d.png
意于此尽矣故秦纪鞅传皆云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
税平蔡泽亦曰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详
味其言则所谓开者乃破坏刬削之意而非创置建立
之名所谓阡陌乃三代井田之旧而非秦之所置矣所
谓赋税平者以无欺隐窃据之奸也所谓静生民之业
者以无归授取予之烦也以是数者合是證之其理可
见而蔡泽之言尤为明白且先王疆理天下均以予民
故其田间之道有经有纬不得无法若秦既除井授之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5a 页 WYG0704-0314a.png
制矣则随地为田随田为路尖斜曲屈无所不可又何
必取于东西南北之正以为阡陌而后可以通往来哉
此又以物情事理推之而益见其说之无疑者或以为
汉世犹有阡陌之名而疑其出于秦之所置殊不知秦
之所开亦其旷僻而非通路者耳若其适当冲要而便
于往来则亦岂得而尽废之哉但必稍侵削之不使复
如先王之旧耳或者又以董仲舒言富者连阡陌而请
限民名田疑田制之坏由于阡陌此亦非也盖曰富者
经济文衡 后集卷二十五 第 15b 页 WYG0704-0314b.png
一家而兼有千夫百夫之田耳至于所谓商贾无农夫
之苦有阡陌之得亦以千夫百夫之收而言盖当是时
去古未远此名尚在而遗迹犹有可考者顾一时君臣
乃不能推寻讲究而修复之耳岂不可惜也哉
 
 
 
 经济文衡后集卷二十五